项目团队建设工作计划模板(10篇)

时间:2022-08-06 23:29:5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项目团队建设工作计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项目团队建设工作计划

篇1

摘要: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而做好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是协调解决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有效途径。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团队为例,结合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的组建与管理,介绍了基于项目管理的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师团队建设新模式。

关键词 :常州科教城;高职院校;一体化教师团队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053-03

基于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教师团队建设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两大主要任务,必须牢固树立“教学立校”和“科研兴校”的思想,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形成教学科研一体化机制,使教学和科研实现良性互动。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一体化发展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教学和科研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大区别:教学是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共同活动,是一种集体性双边活动:科研则主要表现为个人或部分参加者的研究活动,科研的对象主要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以科学的方法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活动,是根据已知探究未知、创造新知的行为和过程。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意味着高校教师必须担负两种性质不同的工作。为此,在实践中两者又常常发生冲突,成为一对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教师个人时间、精力的有限性和教学、科研对时间、精力的客观要求,导致时间和精力上的冲突:二是教师个人特长的局限性与教学、科研内在不同要求之间的矛盾。高校教学与科研这一有机统一的整体在实践中会经常发生矛盾和冲突,如何协调解决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关键。笔者认为,搞好高校教师团队建设,是协调解决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促进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笔者在对常州科教城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广泛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团队组建和管理,探讨高职院校实施教师团队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以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为目标,以项目管理为契入点.打造高绩效的教师团队.为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提供依据与借鉴。

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师团队组建与管理

(一)教师团队组建和管理原则

教师团队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教师团队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和谐为本、以能为本的“三本”原则,以及专业化、校本化、项目化的“三化”原则。教师团队建设要遵循项目化管理,运用项目管理的思想、策略手段和方法,将各项重点工作当做项目来实施,从目标设定、任务分解、任务实施到完成评价进行全过程控制,确保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团队主要包括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教学团队的设置要围绕学院发展规划,服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需要,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促进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教学团队的设置要明确工作目标,优化团队结构,整合教学资源,建立运行管理和绩效考核机制,一般可分为专业(群)教学团队、课程(群)教学团队和实训基地教学团队等。科研团队进一步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增强技术服务能力,提升服务社会的影响力。科研团队应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技术服务领域,可以承接较高级别科技计划项目,培育和产生标志性科研成果,承担社会技术服务项目,培养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在某领域形成技术服务特色和优势。团队改革的目标一是通过教师团队建设,实现高校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科研高效运作和一体化发展:二是通过教师团队建设,以科研促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三是通过教师团队建设,使团队成员取长补短、减轻工作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二)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组建与管理

推进院、系(部)和教学团队“三级”绩效管理工作,发挥教学团队作为教学基层组织的积极作用。教学团队是指以专业(群)、课程(群)和实训基地为建设平台,是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社会服务等工作的基层组织单位。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落实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育创新,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队伍建设与管理,培养和选拔具有较高教学水平与学术造诣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培养和选拔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课程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打造一批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应具有合理的专业、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以及双师结构,团队规模适度、成员相对稳定,校内专任教师一般不少于7人(含校内兼课教师),并聘有一定数量的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

教学团队分为专业(群)教学团队、课程(群)教学团队和实训基地教学团队等。(1)专业(群)教学团队。根据专业设置情况和招生规模大小,按专业(群)等设置教学团队,以专业或专业群名称命名。专业(群)教学团队全面负责本专业(群)建设与管理。在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指导下,制定专业建设规划,组织专业建设调研,编制专业教学标准,主持实验实训室建设,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承担各级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建设,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库。(2)课程(群)教学团队。根据课程组成情况和教学规模大小,按文化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等设置教学团队,以课程或课程群名称命名。课程(群)教学团队,全面负责本课程(群)建设与管理。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制定本教学团队课程建设规划,编制课程标准,开展实验实训室建设,承担各级教材建设项目,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库。(3)实训基地教学团队。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和专业基本能力培养要求.按照实训基地等设置教学团队,以校内实训基地名称命名。实训基地教学团队,全面负责本实训基地承担的实训课程建设与管理。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规范实训基地管理,编制课程标准,开展实训项目设计,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库。目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共成立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等29个专业教学团队,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团队等8个课程教学团队,精密加工技术实训教学团队等5个实训教学团队(见图1)。

学院、系(部)采用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根据教学团队建设计划任务书,对各项工作进行考核验收。教学团队日常工作考核由系(部)负责实施,教学团队需制定学期工作计划,每学期开展一次常规工作考评,主要考核教学团队主任、副主任履行职责及成员完成工作任务、执行工作规范等情况。教学团队建设项目验收由学院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实施。根据教学团队建设计划任务书,每年开展一次阶段检查考核、建设期满后进行验收考核,主要考核立项项目的任务落实、建设成效等情况。学院、系(部)每年组织一次综合考评,评选院级优秀教学团队,并给予经费奖励,优先支持建设成效显著的院级教学团队申报省级及以上优秀教学团队。

(三)高职院校科研团队组建与管理

科研团队一般应以省市级或院级技术应用中心为依托,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近三年承担过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或者承担具有较大经济效益的横向科技项目。团队应该有相对集中、稳定的研究方向,且与学院相关专业发展方向吻合,研究内容应是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鼓励跨系部、跨专业组建团队。每个团队设负责人1名,负责人应有宽容、开放、公正的胸怀,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以上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每个团队成员人数5—8名,40岁以下成员不少于2名。团队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等合理,有较稳定的合作关系,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共同研究的科技问题和研究成果,科研合作氛围浓郁、和谐,在学院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团队建设采用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动态管理方式.团队资助建设期为三年.每年进行一次阶段检查考核,三年后进行总绩效考核。每年的阶段检查考核以任务书中的分年度建设任务为依据,由团队填写科研团队任务和目标完成进展报告。第一阶段检查考核不合格的,学院将责令整改。若第二阶段检查考核不合格,学院将取消对该团队的资助。项目建设期满后,团队填写科研团队任务和目标完成总结报告,学院组织专家组对项目建设成效进行评估、审计和验收。验收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与不合格三类。对验收结果优秀的团队,学院将加大建设力度,继续滚动资助建设:对验收结果为合格的团队,学院允许其参加新一轮院级科研团队的遴选:对于验收不合格的团队,学院将停止该团队参加新一轮院科研团队的遴选。目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共成立数控技术应用科研团队等7个科研团队。

基于项目管理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师团队建设新模式

第一,按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以教学为中心设置科研工作,把教学、科研工作融合为“项目”。如何从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特点及内在联系出发,根据项目管理的思想方法,以教学为中心设置科研工作,把高校教学、科研工作融合为“项目”,即形成若干个教学科研一体化项目,是组建高校教师团队、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基础。

第二,根据教学科研一体化项目的客观要求和项目团队建设思想方法建设教师团队。应用项目组织和团队建设的思想方法,根据高职院校教学科研一体化项目的内在客观要求和每个教师的特长、特点等,来组建不同类型的教师团队,形成合理的内部分工和密切协作。这是高校教师积极开展有效合作,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基层组织。

第三,应用项目团队建设的激励机制理论和方法,在教师团队内部建立有利于调动团队成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励机制和制度。这是高校教师团队高效运行、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关键。教师团队内部激励机制和制度建设,要在广泛征求相关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初稿,然后再组织相关教师讨论,并经过问卷调查、投票等过程,通过多次反复修改完善后形成书面材料和规章制度。

篇2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以专业核心课程构建为平台,搭建教学团队的框架结构

1.实施电气专业核心课程制度。

在原有的培养方案中,电气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选修课的门数超过25门,目前急切需要构建的专业核心课程是要对原有课程知识体系进行重组。电气专业的核心课程应满足关联性、整体性和独立性原则。在电气专业众多主干课程中,电路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磁场、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之间承启关系清晰,内在联系紧密,同时又各自形成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比较适宜作为电气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确定电气专业核心课程门数及课程名称之后,教学团队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挑选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且教学经验丰富、师德高尚的教师担任专业核心课程负责人。同时,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网络化建设,提高课程教学的现代化水平。本教学团队的成员承担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均须建设网上教学平台,丰富核心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建立优质的网上试题库和教研成果共享资料库,采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讲授。为了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答疑困难,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但每周进行定时定点答疑,均会使用E-mail、QQ、博客等网络平台答疑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的构架。

建设好专业核心课程,关键在于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而优秀的教学团队又必须具备稳定的构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建设的总体构架是“所在二级学院主管、团队负责人总管、团队责任教师具体负责”的三级管理体制,三级之间分工明确,有机协调。二级学院负责从体制与机制上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保障,是教学团队的指导者、支持者和服务者,而不是发号令者。教学团队负责人统管团队的各项事务,在教学模式改革、团队工作计划制订、团队成员组成、内部经费使用、考核与评价成员等方面均应有相当的自。在团队领导上,选择合适的团队负责人对建设好团队十分重要。团队负责人应善于开拓创新,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以便在沟通、协调与尊重的基础上为团队建设提供组织与服务。根据电气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需要,教学团队对各门核心课程均应设置一个责任教师岗位,下设2~3个中青年主讲教师岗位,责任教师和主讲教师可兼任。教学团队的建设应形成以研究生(硕士、博士)学历为主力、中青年教师为重心、中高级职称教师为主体的团队结构。在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中,应积极引进电气类企业有知名度的高级工程师加入到团队中来,作为团队和企业沟通的桥梁,为践行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的办学理念夯实基础;成立由专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研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开发教学项目和项目课程,将企业的人才需求引入到培养方案中。

(二)以实行教学实施大纲为契机,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

以前实行的教学大纲主要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教学内容指导性文件,被视为一种教学辅助文件。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无法看到教师编写的教学大纲,不能充分理解所学课程的概貌,不能充分了解教师讲课的重点和进度,这导致教学大纲与教师教学脱节、与学生学习脱节。而课程实施大纲详细地描述相关课程的目的、任务、要求、进度安排、评分标准等。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要求团队教师必须撰写所上课程的教学实施大纲,在撰写过程中对课程整体进行一次再把握,对整个教学流程做到心中有数,对相关重难点能思虑透彻。为了学生在选课时可以用作参考和做上课准备,教师需要将电子课程实施大纲,上传到教学资料共享平台,与学生共享。在教学中严格按照课程实施大纲组织教学,每一轮授课结束以后,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及时发现问题,不断修订更新,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团队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善于综合,正确思辨,勤于实践。

(三)大力培养青年教师

在教学方面,团队应大力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定经验丰富、治学严谨的老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对青年教师“传、帮、带”,实行一对一的指导,指导青年教师的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着力夯实青年教师的理论基础,掌握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团队把青年教师培养与管理纳入团队工作的议事日程,围绕学院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落实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培养措施。让青年教师进实验室,协助指导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工作,要求青年教师与学生一样完成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全部实践内容,增加实践指导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要求青年教师听老教师全程授课,在经过集体备课、逐章试讲、严格评议后才能独立授课。对青年教师的授课情况定期旁听和评议,了解他们的课堂授课情况,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研究改进教学方法的途径,提出建议和意见。在科研方面,教学团队要努力为青年教师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在申报、争取各类科研课题时及时提供信息,并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组织有丰富科研经历的教授、副教授从各方面,如科研选题、项目申报和论文指导等,负责对青年教师的科研指导。

(四)坚持“工学一体化”,为培养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做贡献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具有强弱电相结合、电工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系统工程与控制技术相结合的特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的建设,应遵循专业特点,根据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电气工程高级人才的需求,坚持工程应用与理论教学一体化的理念,培养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必须加强与生产实践一线的结合,更加重视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为此,在学校多项措施与政策的帮助下,教学团队教师应积极展开与企业的合作,加强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应用相结合,积极联系企业共建校内实践基地。团队教师与企业工程师一起,根据企业生产的最新需求,设计和引进包括供电、测量、微机保护屏、无线温湿度监控系统等一系列实验装置,建设和完善校内电工实习和专业综合实验基地。学生可在这个实验平台上充分动手实践,模拟工业现场运行,选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这种模式可以做到教学实验与工业现场的高度逼真,弥补生产现场不能进行运行操作和安装接线的缺陷,使学生达到解决教学实验问题如同处理工程问题一样的效果。

(五)加强教学团队科研和教改能力,促进教改和科研项目与教学的结合

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依托硕士点、省重点实验室,积极申报教学、科研课题,撰写教学、科研论文,以科研促教学。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教学环境等内容开展相关教学项目改革研究,促进教学研究成果转化。通过科研项目和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实验室等,积极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以申报国家级、省级、院级教改项目为契机,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大纲撰写及课改热点、难点问题,引导教师积极申报和承担各级教改科研课题、质量工程等科研项目,让教师边实践、边研究、边改进,以科研形式开展教学工作,促进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的提高。

(六)建立团队建设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制订教师培养计划。根据教学和课程建设需要,为各位教师量体裁衣,制订教师培养计划。同时,将教师培养计划和激励措施联系起来,积极努力工作、表现突出的教师有机会获得去国内外培训的学习机会,在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奖的教师,将获得团队经费奖励等,有效调动团队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的积极性。

2.建立团队定期教学活动制度。为了加强团队教师间的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团队应按照教学活动制度定期积极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要求团队教师积极参加。

3.建立团队教师集体备课制度。两位以上教师教授同一课程要求必须进行集体备课,由各备课组长负责。集体备课的形式多样,每门课程都应有集体备课教案,各授课教师根据各班级的实际情况修改成个人备课教案。

4.完善兼职教师管理规定,制度上确保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工作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篇3

1、明确制定集团年度计划、全面合理工作布局、层层分解落实;

2、用业务流程体系进行工作规范、过程跟踪、督导培训与工作调整;

3、用进度管理表单进行执行力、效率和目标管控;

4、用质量管控体系进行工作质量管理、客户服务满意度和信任度、与经营思路调控;

5、核心团队建设,加强职业规划、建立晋升机制;

6、加强企业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素养与能力 ;

7、企业文化建设,实现团队向心力、凝聚力培育和团队满意度与信任度提升;

8、明确各岗位责、权、利,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二、目标分解:

(一)六月份目标:

1、协助人力资源部明确岗位职责,制定岗位说明书;

2、跟踪新流程的实施进展;

3、加强与赛普咨询公司的沟通,解决遇到的困难,建立计划管理体系;

(二)第三季度目标:

1、根据上半年集团公司整体的经营情况对各部门进行绩效指标评估,修订各部门经营指标的考评值,使其与公司整体经营保持同步。同时将不合理、不可控的现象进行修订;

2、对公司在开发项目进行项目里程碑节点制定,与赛普沟通,建立固定模版;

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格式 工作计划写作 周工作计划 月工作计划 季度工作计划

3、按计划推进《组织管理手册》、《组织权责管理手册》的实施,并对各部门推行过程进行跟踪与监督;

4、在制度建设与流程优化方面,对跨部门业务流程中存在的争议及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沟通,解决流程中存在的交叉、盲区等问题;

5、提升公司网络信息服务水平,强化监督功能;

6、企业信息安全建设,以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投资、统一管理为原则,建立起符合公司实际需求的网络安全架构体系。保障erp系统与未来oa系统的数据安全与资源共享。

(三)第四季度目标:

1、10月份开始协助财务管理中心进行集团资源盘点,包括对行政管理费用、各分公司运营费用等进行盘点、评估;

2、构建制定运营中心年度经营管理预算方案;

3、完成集团公司XX年度工作计划的制定;

4、组织制定集团公司XX年整体发展规划;

5、依据XX年各分公司绩效指标、财务成本核算,组织各分公司签订经营目标责任书;

篇4

摘 要:创新活动是一个复杂的从技术创意到产品市场化活动,需要团队协同完成,团队健康发展是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文章通过对参与创新工作的人员访谈,分析了创新活动中团队建设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从四个方面即创新目标认同、团队成员素质能力、团队领导和团队情绪等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解决创新活动中团队建设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创新;团队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C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1.004

作者简介:余建年(1953-),女,原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现任教于武汉东湖学院管理学院管理,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张焱(1962-),女,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导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收稿日期:2015-11-07

基于团队建设课题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特点,本文通过对4家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创新活动的人员访谈,对创新活动中的团队建设进行了探讨。其中M公司为美国一家中型IT企业,受访者是该公司研发部高级工程师;J公司是武汉一家中型电子产品公司,受访者为该公司高级营销主管;H公司是一家著名IT公司在武汉的分公司,受访者为研发部工程师;W公司是某大学教师创办的电子类企业,受访者是该公司的创始人。访谈时间持续了约一年,访谈后对企业创新活动中的团队建设问题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本论文并不对几位受访者的调查资料一一进行介绍,而是集中于调查结果的归纳和总结,侧重分析创新活动中团队成员包括团队领导的行为表现和互动特征及问题,提出解决创新活动中团队建设问题的对策。

1 创新活动中团队成员互动的特点和问题

1.1 创新目标认同

不论是创业企业的创新,还是形成企业的创新,都存在着团队成员对创新目标的认同问题。受访的4家企业人员无一例外地肯定创新目标认同的重要,并提供了认同问题的各种表现。访谈信息表明,创新目标的认同问题包括:①对创新目标的可靠性成功性的质疑(创新目标的技术可能性,市场化可能性等);②创新活动的财务成本费用的抱怨(过多导致其他企业经营活动经费的挤压,过少创新任务无法完成等);③对创新活动的管理方法方式的抵制(绩效考评的短期性和创新工作及创新效益的长期性矛盾,创新团队之间的竞争性关系管理);④对人力投入创新活动的风险控制的不认同(长期人力资本投入的回报可能性的怀疑)等。虽然怀疑一切是创新活动的精神主旨,但团队成员对任务目标的怀疑,会大大销融团队的执行力,导致创新目标的延迟、夭折和失败。

团队成员对创新目标的认同和以下三点相关: 一是对团队领导的信任,成员信任度是对创新目标的认同的基础。成员信任来源于对团队领导的能力水平和创新成功可能性的认可,尤其是团队领导已经有了成功案例的团队中,团队成员对创新目标的认同度最高。二是团队成员的团队地位。如果成员和团队领导的学术水平,经验知识,能力水平靠近,则信任度可能较低,相反当二者之间的差距较大时,成员对领导的信赖较高,从而导致对创新目标的认同度较高。此外团队成员在团队中的地位也会影响对目标的认同,在团队中地位较高的成员往往具有较多的质疑取向和质疑特权。三是团队领导的说服能力。当团队领导的说服能力较为强大时,团队成员对目标的认同也较高,反之则低。

1.2 团队成员能力差异导致的矛盾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是创新团队任务完成的矛盾焦点,4家企业受访人员调查材料均显示,“猪一样”的队友影响了创新工作的按时完成。

创新团队的工作大多以“部分之和”的形式展开,多人或多部门的合作是任务完成的保证。团队工作流程的上下游,创新项目的协同部分,相互牵制,互为因果,团队成员的工作绩效,受到其他成员的影响很大。这些影响因子包括创新团队成员的能力水平、能力偏好、工作特点、工作态度等,如果不能很好地认知和控制团队成员的差异,就会使创新工作的合作大打折扣,导致创新任务的进程缓慢,创新工作质量不高,降低了创新工作的效益效率。突出表现是当工作任务的最后期限(deadline)到来时候,创新总体计划由于个别成员能力低下致使团队无法完成任务。

1.3 团队领导的角色扮演

创新活动是创新活动领导者带领团队成员完成任务的过程,领导的作用甚大。在创新活动中,领导的角色不明是团队建设的负面因子。

经理角色理论(明茨博格,1973)指出了领导者在团队活动中应扮演的的角色风格,包括人际角色、信息者角色、决策者角色,这三大角色体现了创新活动中的团队领导的管理职能。领导者的人际角色,表现为履行组织象征性的头脑角色,履行组织法律和社会义务,激励指导下属,保持外部接触和向成员提供帮助及信息的能力。信息者角色的表现为,领导者应是组织的信息枢纽,能从外部和下属获取信息传输给其他组织成员;具有及时向外组织计划、政策、行动和结果的信息的能力,是本行业的专家和创新者。决策者角色则充分体现领导者从组织和环境中寻找机会制定创新计划的能力,尤其是当创新活动面对巨大突然的混乱时具有负责采取正确行动的能力,以及为创新团队制定工作日程、寻求权威帮助、从事预算和资源分配、为下属制定工作计划等能力。

访谈材料表明, 这4家企业中 M公司的领导在管理上角色最为清晰, 其研发团队成员在工作任务的完成中能够强烈感受到组织的支持和控制。而H公司的领导则表现最为模糊, 造成团队建设阶段不明、 群策不动、 情绪不顺和冲突频发, 调查表明, 团队领导的角色越模糊,负面行为越多,对创新越不利。

1.4 创新活动中团队情绪问题

情绪是个体或团体需求是否能得到满足的内心体验,并引起相应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表现。创新活动的情绪表现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体在创新活动中的压力反应;另一类是团队创新气氛。创新活动中,工作者的心境会影响团队创新活动的行为。创新活动情绪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三个层次:心境、热情与激情。

积极情绪是创新成功的伴随物,也是创新持续进行的保证。积极情绪产生来源首先是个人能力和任务的匹配所带来的自信;其次是对创新活动的探索愉悦,以及个体得到团队领导的认同的自豪,三者构成了创新活动成员的满意感.

消极情绪则来自于对创新工作的厌恶,或来源于创新工作的压力.其中压力是创新活动中最典型的消极情绪来源。压力是个体对影响自身利益的挑战和威胁所作出的适应性情绪反应,适度压力可以激励员工的努力程度,而过度压力则可以造成个体的反应衰竭,降低创新能力。

情绪强度的层次和创新的成效也有一定相关,创新是人脑对大量信息的处理过程,需要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心境在创新活动的大部分时间是保证任务完成的工作情绪反应。而激情可能不利于创新工作的完成。

访谈者都表示,创新活动中团队气氛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很大。团队领导者的积极鼓励和暗示,成员之间积极的人际交往和正面情绪的表达,是形成良好的团队情绪氛围的基础,为成员的创新活动和团队合作提供了保证。

2 创新活动中的团队建设路径

通过对4家企业受访人员的访谈, 笔者对创新活动中的团队建设的特征和问题有了大致了解。创新活动的团队建设路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2.1 强化团队成员的认知、行为和情绪管理

创新活动中团队成员的行为受到三种特性因素影响,首先是认知,即全体成员对创新目标的认识与认同,认知管理是团队对成员思想上的指导和组织,是对未来创新活动的预备,具有导向作用。其次,为保证团队成员在创新行为上的高效率和可靠性,应做好团队成员的筛选工作,避免“猪一样”的队友出现,降低了团队创新的效率效益。除了能力以外,团队成员是否具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合作意愿也是重要筛选标准。第三,保持团队活动的积极情绪,提供正面积极的工作场所氛围,其中,领导的情绪表达是保持团队正面情绪的重要基础。团队建设正是通过这三个要素,影响团队成员的行为,从而影响力创新活动的运作和结果。

2.2 发挥团队领导在创新活动中的特殊作用

团队领导分为创新活动的创意提出者和创新活动的管理者。前者对创新活动的整体完成负有最直接的责任并具有完成任务最大的热情。在4家企业中,WANG公司的受访者即是这一类型。身兼大学教师和公司创始人双重身份,他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体力,但一直感到力不从心。团队建设问题时常困扰他。通过访谈,他明确了创新活动团队领导者的角色,即自己既是公司技术创意者和创意产品市场化的完成者,更是企业管理者和团队建设的领导者。其他3家企业的受访者则属于第二类,即创新团队的管理者的行为。不论是第一类还是第二类领导者,从团队建设角度,都应体现出人际角色、信息者角色和决策者角色的特征,通过鲜明的管理职能活动完成创新任务。

3 结语

本文通过4家高新技术企业的从事创新活动的人员访谈,总结了企业创新活动中团队建设的特点,分析了相关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具体而言,首先,创新从本质上必须通过团队活动得以完成,因此团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在创新活动中,成员对创新目标的认同,团队成员的能力素质,团队领导、团队的情绪氛围对团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创新活动的领导者分为两类, 即创意提出者和创新项目管理者, 他们在创新活动中都应通过人际、 信息和决策者的领导角色扮演, 履行创新活动的团队管理职能。

本文的局限性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本文的研究只基于4家高新企业受访人员的访谈, 有待于大样本的检验; 二是访谈资料的获得是基于受访者自己的陈述, 可能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三是对影响团队建设的因子之间的关系、 动态的反应缺乏分析阐述, 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 徐璞,戴昌钧.企业内知识创新活动的过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3)

篇5

为了更好地提升大家制定计划的能力,杨教授引领大家以来自身边学校的六个计划文本为案例,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重点讨论什么是好的计划,好的计划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制定一个好的工作计划等。在大家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之后,杨教授对当前学校计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归纳,并分析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使大家明确了好的工作计划除了应具有的一些标准以外,还应具有针对性、引领性、系统性、执行性和约束性等特点。培训中杨教授还就如何去生成一个好的工作计划做了具体的细节和要点指导。

在项目组的指导和引领下,三里河第三小学在计划跟进工作上有了明显的变化,在计划的执行上注重了及时的反思,让计划管理深入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交流、培训以及与专家的探讨,三里河第三小学总结出计划落实的三个环节:一是中层干部的执行度;二是在执行过程中的调整;三是计划执行后的反思。同时,为了促进工作计划的落实,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在接受专家组的建议后,学校出台了《月工作计划的总结反馈表》。学校希望通过总结反馈表这一载体,进一步培养干部对问题的敏感性以及对教师的赏识意识。

UDS项目帮助中层干部团队建设实现了变革。多次的培训,改变了学校现有中层干部的工作策略,促进了干部个体工作的反思,转变了他们的观念,增强了干部自我发展的责任意识与角色意识,提升了中层干部组织策划能力与计划能力,营造了自主、参与、民主、开放的新型会议文化,学校现已初步形成发展共同体的概念和意识。

在UDS项目的引领下,学校以“月计划总结表”为载体,促进了干部管理能力的提升,也增强了干部队伍的计划形成与落实意识,实现了计划与落实、总结与反馈的环环相扣,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篇6

随着《关于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1]226号)的出台,专业建设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抓手,而教学团队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有利于推动高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研究,促进教学经验的交流,开发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在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教学质量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明确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1.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国际上很多高校都鼓励教师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以团队形式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例如在迈阿密大学,教师学习共同体(Faculty Learning Communities,FLCs)是一个由教师和学校职员组成的学习项目团队,人数一般是8~12人。团队以促进教与学为目标,频繁地组织研讨活动,为成员提供申请项目资助、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参与者可以自行选择一个焦点课程或项目,与自身工作相结合,设计案例、尝试教学创新、评价实施效果;参与到两周一次或更加频繁的研讨中,并把项目成果在学校或者国内的交流会上展示,借助教学团队这一平台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国内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认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指高校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方式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使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持续提高,不断完善,在发展过程中尤其强调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注重其作为教学工作者的发展。教师完成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参加到学习共同体中,通过团队的合作探究、团队成员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分享,逐渐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能力。

2.改革、创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质量

师资是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建设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教学团队,通过集体研讨、课堂观摩、开发教学资源等方式,可以为改革、更新教学理念提供契机,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优化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

1.健全教学团队的管理机制

规范顺畅的管理机制是促进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保障,为促进教学团队建设,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制定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关于基层教学团队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和校级培育教学团队评选办法》等管理文件,开展了三级教学团队,即基层教学团队—校级培育教学团队—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形成了教师—教学团队—教学系—学院—学校的教学管理体系,规范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1)教学团队组建。学校规定基层教学团队可以围绕单一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课程、实践课程组建,也可以围绕专业系列课程,或学科性质相近的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构成的课程群组建。原则上本科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研究生学位课、其他学生受益面广的课程以及重要实践环节须以单一课程为核心组建教学团队。在团队人数方面,要求每个基层教学团队的人数不少于4人,不多于12人。在团队负责人选定方面,团队负责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并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学生授课。

(2)教学团队备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要求各院系根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关于基层教学团队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负责所属基层教学团队的认定工作,并向教务处或研究生院备案新建设教学团队的基本情况(名称、承担的课程、团队成员名单等),以实现规范管理。

(3)教学团队运行管理。在教学团队的日常管理方面,学校要求各个教学团队制订团队工作制度,每个学期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撰写工作总结,工作内容应包括教学大纲制订与实施、课程(实践环节)建设、教材建设、青年教师培养及其他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围绕教学质量的提高积极开展各种教学研究活动。

(4)教学团队网站建设。为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学校还开发了教学团队网站,由教务处牵头组织,各院系教学团队共同建设、管理和维护,将团队研讨纪要、教学改革论文、课程教学材料等在团队网站上进行及时更新,为团队之间的交流创设平台。

(5)教学团队评价考核。学校要求各院系负责对每个教学团队的运行状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教务处或研究生院备案;学校每年从备案的基层教学团队中评选校级培育教学团队和校级优秀教学团队;作为院系日常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学校每年对院系基层教学团队的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考核。

2.构建合理的团队结构

作为高校教学团队,一方面要有出色的团队带头人。带头人应为本学科或专业的专家,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的能力;另一方面,团队要具备合理的梯队结构。团队成员在年龄、职称、知识结构上要科学合理,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实现团队的技能互补和成员技能的共同提高。

3.丰富团队成员的合作交流模式

多元化的、丰富的、创新的团队合作模式可以增强团队建设的效果。北师大的刘宝存教授在其相关论文中介绍,20世纪70年以后团队教学在美国开始应用于高等学校,在传统的学科组织之外,还形成了各种形式的研究和教学团队,如同事互助小组、任务小组、项目计划、学术沙龙、午后茶、论坛、研究中心、实验室、研究所、课题组、首倡行动计划、研究协作组、讲座、工作站等形式,为教师交流提供了平台,也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契机。

国外开展教学团队合作的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整体团队模式”,团队成员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就教学问题或某个项目开展交流,共同完成合作设计目标、任务呈现集体工作过程呈现反馈与改进合作工作评价等事项;另一种是“小组互补模式”,团队中确定多个小组,每组一般有3~5个成员,各小组针对整体目标的若干个分解任务分别进行研究合作,不同小组之间通过交流达到整体目标的实现。

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几年的实践,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探索了多种团队成员合作的模式,主要包括模块教学、大班教学小班研讨、课程互听互评、外出学习与分享等。

(1)模块教学。学校不同类型教师各有特点,例如高学历的青年教师比较擅长理论教学,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更有优势,采取模块教学,不同类型的教师之间分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不仅有利于提高课程教育质量,更可以为团队成员提供一个较好的学习平台。具体而言,模块教学主要是将课程教学分解成多个环节,每个教师专司一两个环节,专业化分工协作能够使得每个环节完成得更精细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教学团队具有规范的交流合作机制,更有利于模块教学的开展。

(2)大班教学小班研讨。目前很多高校采取大班教学、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有一定的教师团队作为支撑,而教学团队的建设为小班研讨提供了师资,对于班级规模较大的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的成员分别带若干个讨论小组或讨论班,围绕课程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研讨,而且教师之间可以经常性地进行小班研讨内容、方式、方法的沟通交流,从而促进了小班研讨的效果。

(3)课程互听互评。课程互听互评是教学团队教师合作的另一种模式。这不仅是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有效途径,更是培养年轻教师的有效载体。青年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摩,汲取其他教师在教学上的经验,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拓展视野、把握前沿、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为了方便团队教师之间的互听互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开发的综合评教系统“同行听课”模块中专门设置了“教学团队课程评价”功能,即在每位老师的听课列表中自动显示本团队其他成员的课程,方便教师操作,进一步促进了教师之间教学经验的交流。

(4)外出交流与学习。教学团队的成员除了增强内部交流,还应“走出去”。一是与本校其他院系的教学团队进行交流,不同学科的教学模式会风格各异,通过互相交流和学习可以丰富和革新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二是走出学校,参加各种教学研讨会或其他交流活动,拓展视野,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优化教育教学实践。

4.营建和谐的团队文化

为达到既定目标所表现出来的团队成员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就是团队精神。通过团队精神形成团队的凝聚力,团队成员才能在工作中团结互助,互相认同,畅所欲言,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团队成员所有的资源和才智创造更多的价值和更大的效益。面对各种问题,教学团队的成员应做到平等沟通,。团队并非要完全学方法和教学风格,而应包容多元化的观点和做法,教师在自身教学风格的基础上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5.改革教学团队的评价机制

(1)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评价教学团队的重要指标。教学团队担负着创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的任务,而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教学团队的评价也应以能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重要标志。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上应体现出开创性和探索性,教学团队要成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应具有明确的改革措施,并取得优良的教学建设成果。

篇7

一、团队建设视角下构建学生干部培训机制的必要性

所谓团队和团队精神,都是指一群互助互利、团结一致的人们,在自我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个体与组织、团体中不可缺少,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学生干部是老师与同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他们能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作用。由此可见,在一个已经建立团队精神的集体中开展学生工作干部培训,更是和谐、创新、协调统一,从而强化团队作战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建立合理的学生干部培训机制有利于学生干部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还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心中。因此,建立学生干部的培训机制这项工作是必然的。

二、构建合理的学生干部培训机制

1.以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学生干部培训

党的十提出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保障。高校是人才的集聚地,是先进文明与文化的传播地,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引导大学生向先进知识分子、先进典型学习。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部分学生干部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部分学生出现了沉迷网络现象,意志低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动摇,没有能正确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可见,高校要对大学生骨干、干部进行培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24字牢刻在每名大学生心中,把广大学生干部从理论与思想上武装自我,实现发展。

2.学生干部培训的需求分析

根据学生会干部和班级干部的目标、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系统的鉴别和分析,以此确定学生干部培训的需求。加强学生干部培训的需求分析,可以通过观察、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干部进行有效的需求分析,同时在培训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对培训需求进行调整,以此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为分层机制做好准备。

3.学生干部培训的分层分级培训机制

学生干部培训的分层分级培训是实现学生干部专业化发展的有力机制。分层分级培训机制,是学校、院系、班级三个层次培训的学生干部,通过针对不同层次和年级、岗位等各个环节实现培训授课与实践。所设训一的培训重点、难点和培训方法均有不同。在培训实施前,高校首先要确定好管理培训人员的岗位和所承担的职责,按照分层分级的原则,划清责任。管理考核职责一定要落实在各个管理部门所安排的管理人员身上。建立良好的反馈渠道,形成完整的评估报告,为培训机制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依据,更好地运用其中。

三、团队建设视角下构建学生干部培训机制对策

1.规范学生干部培训工作

高校要加强对学生干部培训机制构建,不断总结学生管干部培训的方式与技巧。首先成立学生干部培训组织实施小组,制订实施方案,做好工作计划与环节。将学生干部培训工作列入学院工作计划,将培训制度化,长效化。根据学生干部实际情况实现学生干部培训有力保障,不断提高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学生干部的自我教育、培养和管理。促进学生干部适应新环境、接受新挑战和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同学。

2.科学制定学生干部培训内容与工作方法

一是要量身定做学生干部分层次、分类别的培训实施方案,利用多维度方式,逐步安排培训计划,通过班委会、团支部开展好班长与支部书记培训工作,对按年级划分,进行新生与老生干部培训,按院系开展学生会干部工作等,让学生干部培训工作呈现阶梯式发展。

二是要合理开展好学生干部培训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培训和岗位适应能力培训,增强学生干部抗挫折、抗心理障碍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干部团队精神和团队协调能力,增强与学院、系部等沟通分析能力,组织开展大型品牌化活动的能力等。

三是要不断提高培训时间效率与形式多样性。要充分利用学生业余文化时间和休闲时间,通过开展拓展训练,提高角色扮演能力等培训形式,不断促进高校学生干部培训工作的科学化与系统化发展,积极营造学生干部培训的良好氛围。

3.建立培训评估与反馈机制

培训期间认真总结,分析成效和不足之处,以此促进学生干部培训工作的开展,这就要建立培训的评估与反馈机制。一方面是检查学生干部在培训过程中所取得的实际效果,以此促进了解是否实现预期目标,促进学生干部积极参与培训。另一方面是对培训工作本身的检验和考核,培训组织管理过程、培训内容是否合用、培训方式是否合适等,通过考核与反思,为今后调整培训项目与内容、完善培训计划和措施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篇8

第一,加强里约奥运会备战组织管理。制定了里约奥运会备战训练规划和计划,系统推进各项备战组织工作,统筹安排四年周期和年度训练、比赛计划等工作。对各项目管理中心实施了目标任务责任制,细化目标,落实责任;严格监督检查,制定选拔办法,公平、公开、公正地做好国家队和里约奥运会参赛运动员选拔工作,确保参赛选拔工作阳光透明。

第二,重视国家队复合型训练管理团队和身体功能训练团队建设。发挥国家队总教练的主导作用和专项教练、体能教练、科研、医务人员、物理治疗师等团队的攻坚和协同作用,更新了体能训练理念,创新体能训练方法,为各项目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

第三,重视训练备战的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通过7轮次集中“盘点”会诊,以查找问题、解决问题为导向,制定完善应对措施,努力提高把控备战规律的能力;重视训练科技攻关,加强训练质量管理,加快精英教练员培养工作,组织科学训练培训班,提高教练员素质和执教能力;加大“请进来、走出去”的力度,多形式与国外高水平项目进行合作与交流,更多的项目聘请外教执教,促进备战训练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第四,加强反兴奋剂工作。坚持“严令禁止、严格检查、严肃处理”的三严方针和“零容忍”原则,抓好“教育、自律、制度、监督、惩处”工作环节;实行反兴奋剂工作责任制,对所有参赛里约奥运会的人员实施反兴奋剂教育资格准入制度,层层签订反兴奋剂工作责任书;加强与国际反兴奋剂组织机构合作,坚决打击各类兴奋剂违规事件。

篇9

作者简介:陈寿根(1963-),男,江苏苏州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院长办公室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质量保障制度。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项目“高职院校专业评估制度研究”(项目编号:B-b/2011/03/001),主持人:陈寿根;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2010年度重点项目“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制度研究”(项目编号:CDGZ20100018),主持人:陈寿根。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2-0056-04

高职教育的本质是专业教育,因而,人们十分重视对专业建设要素及其质量标准的研究。诸如周建松教授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理论与探索》,张志英博士的《高等教育专业评估理论及其方法研究》,各省(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专业剖析内容、高职院校特色(品牌、精品)专业验收标准,等等,都对专业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进行了描述。综观现有成果,笔者认为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专业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被忽视。所有的研究都将人才规格定位、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建设和实践条件建设纳入了专业建设要素体系,但在设计质量标准时却忽视了相互之间的关系。例如:培养一定规格的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依靠课程,因而,课程建设必须从人才规格定位出发,课程必须服从和服务人才规格实现。而大部分的标准却花大量笔墨强调课程要体现工学结合,要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等,却很少强调课程与人才规格之间关系,这就难于保证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又如:实践基地是为完成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建设的,因而,课程标准应明示课程对实践条件的要求,反之,实践基地建设应自觉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现实中,没有一个质量标准强调课程标准与实践基地建设的相互“关照”。

其二,绩效管理强调不够。大多数专业建设要素及其质量标准,没有触及专业建设绩效的深层管理,一些标准提到了专业绩效,主要是强调对绩效数据的观察,而非对绩效测量、分析与改进的长效机制要求。其实,绩效是专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绩效的持续改进才是专业质量管理的真谛,这正是经典的ISO9000质量管理理论,将绩效“测量、分析与改进”确定为质量管理的“四大支柱”之一,陈玉琨教授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内容除了输入、过程和输出质量保障外,还要强调系统效率管理的原因所在。

其三,主体标准、时间标准缺失。一个科学的质量标准应该是表现标准、主体标准和时间标准的适度结合,所谓表现标准是对工作程度的规定,即工作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好;所谓主体标准是对工作决策、执行和监督主体的规定,即工作由谁来决策、执行和监督;所谓时间标准是对工作时间的规定,即工作应该在什么时间内完成。对于高职专业建设来说,全面而详尽的标准特别重要,因为高职专业建设的主体众多、场地分散、内容繁杂,统一众多建设者、管理者和评估者的思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现有的质量标准主要着眼于表现标准设计,没有考虑主体标准和时间标准,这不足以有效保障专业的质量。

如今,提高质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质量标准本身的质量是何等重要,由此看来,深入探讨高职专业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 专业管理

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人员涉及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学生,涉及行业、企业的专家、技术骨干;场所涉及校内的教室、图书馆、实训中心,涉及校外的实习基地;信息涉及外部的产业升级、技术更新、招生与就业市场变化,涉及内部的学生发展、学生体验、用人单位感受;教育工作涉及软件范畴的思想创新、人才定位、课程开发、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班风建设,涉及硬件范畴的教学教育队伍、实训实习条件建设。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过程内容十分复杂,集聚各方力量,整合发展资源,规范工作秩序,管理不可或缺。美国的质量管理大师戴明早就指出:“绝大多数的质量问题是由组织管理不力和生产过程设计不良造成的,质量管理必须从改善组织管理和管理者素质入手。”[1] 为此,要牢牢把握专业管理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

(一)专业发展规划

基于调查资料,深入分析区域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前景、区域内专业的同质状态及生源况状,掌握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基于事实分析专业教学团队、实训实习条件、经费保障、课程资源和专业特色,掌握专业发展的内部基础;厘清专业发展目标,包括专业调整、课程改革、教学与教育改革、队伍建设等“工具性”目标,学生发展、就业质量、学生与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实质性”目标;围绕目标制订充分、可操作的工作措施。

(二)年度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对接发展规划;工作目标、措施、责任和时限明确;重视上年度评审中问题的改进。

(三)年度工作评审

对照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评审,全面剖析专业教育的过程质量,全面剖析专业建设的绩效况态与发展水平;深入分析不良绩效的成因,制订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专业负责人组织专业发展规划编制、年度工作计划制订和年度工作评审,专业理事会负责规划、计划和评审报告审议。

专业发展规划的运行周期为三年。

二、人才规格定位与专业教育目标设计

高职院校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人才的工作岗位在一线,人才必须兼备职业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必须同时具有良好的道德、人文、心理、身体、创新和创业素质。将高职人才目标具体化,形成人才规格是专业教育的逻辑起点,人才规格不明确,专业人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无从谈起。为此,专业建设需要厘定专业人才的工作岗位,厘定这些岗位的从业者应当具备的能力,为专业教育目标设计提供依据。

依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依据学生学习基础,依据教育教学规律,确立专业教育目标,明确学生态度、知识和技能发展目标,是专业建设承岗位需求、启教育实践的关键性工作,专业教育目标不仅为专业教育实践活动指引方向,也为专业教育质量评价提供标准。人才规格定位和专业教育目标设计的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人才规格定位

深入区域内企业调查研究,基于调查资料分析、厘定学生的初始就业岗位、职业迁移岗位和职业发展岗位,准确描述这些岗位对从业者的态度、知识、技能需求。

(二)专业教育目标设计

依据岗位能力需求,综合考量学生身心发展要求,全面设计、详尽描述专业教育目标;采取措施使教师和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目标。

专业负责人负责人才规格定位与专业教育目标设计,专业理事会评审人才规格与教育目标,理事会理事长批准教育目标。

人才规格与教育目标每三年修正一次。

三、课程与教学改革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专业技术的升级愈发加快,这对课程改革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只有建立了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兼顾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课程系统,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保证学生幸福地工作和生活。

这里,要特别强调实践课程、包括实践条件建设。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教育心理学指出,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习得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技能经过一定的练习方能形成,且技能水平与练习时间成正比。因此,没有优质的实践课程、没有优质的实训实践基地,没有学生充分的练习,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是不可能培养出来的。

如果课程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那么,教学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好的课程只有通过好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课程与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课程与教学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其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课程体系改革

围绕专业教育目标改革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学习能力充分发展,保证学生道德、人文、身体、心理、创业和创新素质全面提高;突出实践教学,突出技能训练;安排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二)课程标准改革

正确把握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掌握专业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优化课程(包括实训、实习)目标;选择具有时代特征、基于学生学习能力,兼顾多元发展的课程内容,并依据知识、技能发展的内在规律科学序化;行业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充分融入专业课程标准;对课程教学、教材、学习资料、成绩评定、任课教师配备、实践条件建设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

(三)校内实训中心建设

场地、设备符合课程标准的设计要求,突出“生产性”,力求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实训中心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现代企业物质、行为、制度文化有效融入到中心建设与管理中。

(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数量充分,满足实习课程标准要求;实习企业管理较规范、设备较先进;实习指导教师、管理教师责、权、利明确;实习管理制度严密并有效落实,学生的实习过程、教师的工作过程有效监控。

(五)教学改革

将专业前沿理论和技术融入课堂教学;采用切合学生认知特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能力培养、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六)成绩评定改革

选用能充分反映学生态度、知识和技能达到或超过课程目标程度的成绩评定方法。

专业负责人领衔课程体系改革,专业理事会评审课程体系,理事长批准执行;专业负责人指定专门教师实施课程标准改革,指定专门教师评审课程标准,批准标准付之实践;教学系主任负责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学院教务部门评审建设计划和成效;任课教师设计、实施教学改革,教学督导员评议改革效果;任课教师设计课程成绩评定方案,专业负责人批准评定方案。

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有效期不超过三年。

四、专业团队建设

专业主要由专业团队建设,团队水平决定专业水平,古有“大学之大非谓大楼之为也,乃大师之为也!”,新近颁布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强调:要进一步突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地位,大幅度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专业团队建设的重要性,无须赘述。专业团队建设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团队结构建设

落实专业团队(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建设发展规划、计划,不断优化团队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双师”比例、师生比例。

(二)“专业化” 发展

把握专业团队成员的素质基础与个性特点,围绕师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教育技术和教科研能力等要素,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

(三)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数量充分、品德优良、技能高超的兼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专业理论、实训、实习课程教学和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四)教科研成果

重视教学教育改革、技术创新研究,团队成员教科研成果稳步增加。

教学系主任负责专业团队建设,学院人事部门批准、评审团队建设规划和成效。

五、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

专业发展、专业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最重要的当是企业与行业、优良班级风气的支持。“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先天存在三个缺陷:学校教学内容与生产、服务一线所应用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的差距;学校实训设施与生产、服务一线最新设备的差距;学校专业课师资与生产、服务一线技术专家、操作能手的差距。这些致命缺陷只有依靠校企合作才能克服”[2]事实上,专业建设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校企合作来完成。

“一个好的班集体是同学们自己教育自己的巨大力量,集体是最好的老师。”[3]“凭借团体的力量,容易制裁恶习,也容易培养良习。”[4]优良的班风是学生勤奋学习的“动力源”,全面素质发展的基本环境。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如下:

(一)专业理事会建设

成立专业理事会,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工作制度,规范推进教学系领导、教师、学生和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共同治理专业工作。

(二)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建立数量充分、具有较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依托平台开展合作活动,教学系切实为企业人才需求、技术改造和员工素质发展提供服务。

(三)合作建设专业

专业发展规划编制、人才规格定位、课程与教材开发、兼职教师配备、专职教师培训、实习基地建设、学生就业等工作得到企业较为充分的支持。

(四)班风建设

班集体发展目标明确、形成梯度;班级组织核心(班委、团支委、宿长等)坚强,在班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班级管理制度合理并有效落实;班级思想、道德、学风建设措施扎实、成效良好。

(五)班级面貌

班级舆论健康向上,人际关系和谐,学生进取,学风端正,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建设成果显著。

教学系主任、书记负责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学院教务部门、学工部门评审建设计划和成效。

六、绩效管理

绩效是专业存在的前提,一个就业质量低下,不为学生、用人单位认同的专业的存在,不仅浪费教育资源,还延误学生、学校,乃至企业的发展。《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要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掌握专业建设的绩效水平,应用“果-因-效”的方法剖析成因,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完善专业建设过程,提升过程质量,推动绩效提高,实现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绩效管理的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学生发展

建立学生发展状态统计、分析制度,定期统计、分析反映学生智能发展的各科平均成绩、及格率,反映学生职业技能发展的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率,反映学生习惯养成的“学风建设先进集体”、“优秀志愿者服务队”、“文明宿舍”获取率,反映专业建设系统效率的学生毕业率、双证书率、初次就业率、协议就业率,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二)就业质量

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毕业生半年或一年后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薪资水平,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三)校内学生体验

建立校内学生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校内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态度、专业知识水平、动手能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教材选用、作业批改、课外辅导、考试方式与组织、管教管导等工作的满意度;对班主任工作思路与方法,关心思想、学习、心理、生活困难学生,班集体建设目标设计,班团干部工作,班级思想、道德、学风教育,班级管理,班级舆论,班级人际关系的满意度;对教室、实训中心场地、设备、环境、管理的满意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四)顶岗实习学生体验

建立顶岗实习学生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顶岗实习学生对校内外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责任性、专业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实习指导方法、实习计划的设计与执行、指导毕业设计与答辩等工作的满意度;对辅导员实习教育、管理、服务,指导就业等工作的满意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五)毕业学生体验

建立毕业学生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毕业学生对就业岗位定位、岗位能力设计的认同度;对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与人合作共事、领会新知识与新技术、创新工作等职业工作能力充分性的认同度;对认识自我、正确看待他人弱点、乐意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应对特殊情景有分寸等职业心理品质充分性的自我认同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六)用人单位体验

建立用人单位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自学遵守规章制度,服从安排,责任性强、工作认真负责,质量意识强、工作精益求精,成本意识强、不浪费资源,吃苦耐劳,虚心好学,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的满意度;对毕业生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人合作共事能力、领会新知识与新技术能力、创新工作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的满意度;对毕业生认识自我、正确看待他人弱点、乐意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应对特殊情景有分寸等职业心理品质的满意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专业绩效数据由学院质量管理办公室采集,教学系会同专业教研室分析,并制订改进措施。

绩效数据每年采集、评议、分析一次。

“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将越来越取决于学校教育质量水平,而学校的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专业教学、专业发展水平。”[5]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毫无疑义,抓住了专业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建好了学校的每一个专业,就是把握了学校发展的命脉。

参考文献:

[1]张彦通.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证研究[M].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11:30.

篇10

[作者简介]李红(1967- ),女,山东夏津人,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北京 10001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170-03

项目管理是伴随着建设和管理大型项目的需要发展起来的管理学科的新领域,在当今社 会中的用途非常广泛。随着其技术及方法本身的完善,项目管理已经被公认为是一种有生命力并能实现复杂的管理目标的现代手段,具体即指管理者运用管理方法和工具对项目进行科学而规范化的管理。骨干校建设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将项目管理理论应用于骨干校建设管理,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组织机构资源进行计划、引导和控制,从而高质量实现骨干校建设的具体目标和指标。

一、项目管理的内涵

“项目”原来是事物分类的意思,现指一件将要完成的任务。此任务要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一定的性能、质量、数量和技术指标的要求,在既定的时间周期完成。换句话说,项目是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特定的产品或服务的活动。如今,社会上有许多事物当作项目来进行研究、建设、管理。

“项目管理”即管理者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

项目管理具有自身独特的体系及知识领域,包括目标的实现和保证产品质量的方法,如全局管理、时间、人力资源、成本、沟通管理等九大知识领域的规范管理。

二、在骨干校建设中应用项目化管理的意义

骨干校建设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明确的时间、经费和质量目标,具有典型的项目特征,适合运用项目管理对其进行组织实施。

1.确保建设目标高质量如期完成。项目化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在给定的时间、经费和性能指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高质量完成预期目标。骨干校建设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项目化管理来确保建设目标高质量如期完成。

2.确保工程项目高质量实现。骨干校建设是一项重要工作,应用项目化管理确定项目标准和工作规范,使各个建设项目处于受控状态,从而高质量实现骨干校建设的具体目标和指标。

3.确保协调沟通及时有效。骨干校建设任务重、时间少、涉及人员广,应用项目化管理可以及时、有效地进行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各种管理职能方面的协调,以及组织之间的信息传递,从而科学地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项目的实施过程。

4.确保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骨干校建设历经启动、计划、执行、控制、验收等一系列过程,这一系列过程均需要高智能、高素质的团队去实现。应用项目化管理可以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科学地制订培训、使用、考核、激励等机制,充分调动项目团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项目团队的潜能。

三、项目化管理在骨干校建设中的应用

骨干校建设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将骨干校建设项目生命周期划分为项目启动、项目计划、项目执行及控制和项目收尾几个阶段。

1.项目启动阶段。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启动阶段是开始一个新项目的过程。在项目启动阶段,需要成立项目工作小组、任命项目负责人、组建项目建设团队等。

首先成立了信息工程系项目工作小组,组长由系主任担任,副组长由教学主任、联席系主任担任,组员包括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项目工作小组负责建设项目的整体规划;指派各级子项目负责人并组建相应的项目建设团队;子项目建设内容的审核;实施过程的组织、监督和协调;项目质量的内部评审、验收;研究制定保证骨干校建设项目顺利完成的各项措施。子项目负责人负责将项目任务落实到人,并负责本项目的计划制订、实施、质量检查、改进及按期完成。项目建设团队组建以后,负责制订项目计划、分解工作任务,这是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2.项目计划阶段。科学的规划是项目成功的前提。在项目计划阶段,需要确定项目范围、制订工作计划,形成工作分解结构。工作分解结构是项目管理常用的方法,它被用来归纳和定义项目的整个工作范围。工作分解结构即把一个或几个项目按既定的分解原则,把项目分解成任务,任务再分解成一个个工作,再把一个个工作分配到每人的日常工作中,直到再也无法分解为止。工作分解结构对项目要素进行的分组,是以可交付成果为导向的,归纳并定义项目大全局范围,每下降一层代表对项目工作的更详细定义。工作分解结构总是处于计划过程的中心,是制订进度计划、资源需求、成本预算、风险管理计划和采购计划等的重要基础,也是控制项目变更的重要基础。

项目工作小组根据学院骨干校建设方案、十二五规划,对骨干校建设项目进行整体规划,确定建设思路与建设目标,将骨干校建设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建设子项目,制订工作计划,包括子项目负责人、团队成员、建设进度、预期目标、验收标准、资源配置和资金预算等。子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成员将本项目工作分解为更小、更易管理的任务,这些小的任务应该是能够保障完成交付产品的可实施的详细任务。

信息工程系骨干校建设项目包括5项任务: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共包含42项建设子项目,其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项目3个;核心课程建设项目16个;限选课程建设项目14个;师资队伍建设项目4个;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项目1个;实习基地建设项目2个;社会服务项目2个。其中核心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等还可以再分解。

在项目管理工具中,甘特图被广泛用来制订项目工作计划。甘特图以图形或表格的形式显示活动,具有简单、醒目和便于编制等特点。它通过活动列表和时间刻度形象地表示出项目的活动顺序、依赖关系与持续时间。它直观地表明任务计划在什么时候进行,及实际进展与计划要求的对比。管理者由此可便利地弄清一项任务还剩下哪些工作要做,并可评估工作进度。使用甘特图还有助于避免关键路径过长。关键路径是由贯穿项目始终的关键性任务所决定的,表示完成项目的最短可能时间。

子项目负责人制订子项目的工作计划。依据项目任务制订合理、可行的工作计划,包括子项目负责人、团队成员、建设进度、项目里程碑、预期目标、验收标准、成果、资源配置和资金预算等。编写任务书,发给项目建设团队的每一个成员,使其能够了解每个任务的具体工作内容。再根据团队成员的优势,将每项任务落实到人。例如,“信息采集”核心课程建设子项目的工作计划甘特图,如图所示。

项目开始前项目负责人要明确建设任务、预期目标及成果,因此子项目负责人要编制项目建设方案。例如,编制课程建设方案时,首先从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团队现状、教学资料建设、教学效果等6个方面分析该课程的建设基础,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差距。依据学院骨干校建设的思路、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本课程的建设思路及建设目标。明确建设任务,编制建设方案及建设进度,并列出项目建设完成后交付的成果。项目的各个任务都要编制建设方案,方案要与项目的总体目标相一致,明确而具体,可执行性强。

3.项目执行及控制阶段。当项目启动和计划阶段中要求的前期条件具备时,项目即可开始执行。在执行过程中,需要跟踪与控制项目,监控和评估项目偏差,必要时采取纠正行动,保证项目计划的执行,实现项目目标。

第一,项目范围变更控制。项目范围管理就是确保项目必须完成全部规定要做的工作,最终成功地达到目标。根据项目的目的,界定项目所必须完成的工作范围并对其进行管理。范围变更控制是指对有关项目范围的变更实施控制。

无论前期工作多么规范、细致,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都不能避免发生变更。当项目范围发生变更时,需要对变更进行有效的控制,子项目负责人填写《项目变更申请表》,描述变更内容及变更原因,详细描述变更方案,并阐述变更对进度、成本、质量产生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风险。项目工作小组识别该变更是否在既定的项目范围之内,分析变更对进度、成本、质量产生的影响,并给出变更意见,然后提交学院审批。

第二,项目进度控制。“项目时间管理也称进度管理,是指为保证项目按时完成而进行的活动定义、活动排序、(活动)历时估计、(进度)计划开发和(进度)计划控制的管理过程。”①进度控制主要是监督项目的进度是否与计划相符,若出现偏差,应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

每月月底子项目负责人需要填写《项目月度进展报告表》,描述本月完成的工作,以及本月发生的项目变更。项目工作小组对照任务书中“预期目标、建设措施及验收要点、完成时间、归档资料”,逐项认真检查是否按进度完成任务。如未按期完成建设任务,要分析项目进度延缓的原因,并考虑项目进度变更是否会影响其他部分的工作进度,给子负责人提出改进建议,要求负责人提交进度变更后应采取的实际措施。如果子项目进度变更对整体项目建设影响较大,项目工作小组将提交学院审批。

第三,项目质量控制。项目质量管理是为了确保项目达到客户所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实施的一系列管理过程。质量控制主要是监督项目的实施结果,将项目的结果与事先制定的质量标准进行比较,找出其存在的差距,并分析形成这一差距的原因,质量控制同样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每月月底子项目负责人需要填写《项目月度进展报告表》,描述本月完成的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项目工作小组对照任务书中“预期目标、建设措施及验收要点、完成时间、归档资料”,逐项认真检查是否按预期目标完成任务,并形成相应成果。如发现成果与预期目标存在差距,或存在未解决的问题,项目工作小组应研究解决方案,给子项目负责人提出改进建议。如存在项目工作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则提交学院解决。

第四,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为了保证所有项目干系人的能力和积极性都得到最有效地发挥和利用所做的一系列管理措施,主要过程包括组织规划和团队建设。

专业能力强、团队意识强是高质量、按期完成骨干校建设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骨干校建设前期,组织教师参加有关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库建设、“行动导向”教学实施等各项培训,提升教师课程改革理念,提高课程建设能力。在骨干校建设过程中,通过检查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及时发现教师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订培养方案。实行以项目团队为基础的绩效考评和奖励制度,能够充分调动项目组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项目团队的潜能。

第五,文档管理。项目文档不仅仅是重要的工作成果,还是有效沟通的载体。在骨干校建设过程中,会产生两种类型的文档:纸质文档和电子版文档。为了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对文档进行控制,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命名规范。在骨干校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文档,为了便于管理和查询,规定了文档命名规范。如课程建设方案的命名规则是:课程名称+核心(限选)课程+项目建设方案。其次,统一常用文档模板。对于所有建设项目均会涉及的文档,制定文档模板。如会议记录、企业调研工作计划、企业调研记录、企业调研/专家研讨会签到表、项目建设方案、项目建设工作计划等。最后,归类存放。对于电子版文档,使用专有服务器硬盘空间提供的共享目录对文档进行管理。

4.项目收尾阶段。项目工作小组对各个骨干校建设项目进行初审验收。验收程序如下:项目负责人准备验收资料;项目工作小组检查各个建设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并给出结论;项目文件归档。

由于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项目进行管理,并取得巨大成功,因此项目管理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骨干校建设是影响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工程,通过在骨干校建设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运用各种项目管理方法,有效地保障了骨干校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

[注释]

①徐嘉震.项目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48.

[参考文献]

[1]林茂松,王东亚.项目管理理论回顾和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7).

[2]毛建梁.项目管理理论在高职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1(1).

[3]温秋华.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D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3&CurRec=1&recid=&filename=200911

1325.nh&dbname=CMFD2009&dbcode=CMFD&pr=&urlid=&yx=&uid=WEEvREc

wSlJHSldTTGJhYlJQNlpBWEZ3bGZLVjd3VTZzNmhnSGRRRFRRY3QrYXJmdURsMFhkSTNkK3hyemlRVg==,2009-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