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专业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4-28 04:36: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艺术类专业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艺术类专业论文

篇1

二、理工类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特点及学风建设困境

理工类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其专业情况较为特殊,生源背景复杂,他们具有更多的不同于一般专业的大学生的鲜明个性特征。这些特征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彰显专业特色的标志,另一方面又直接影响着大学学习和良好学风的形成,学风建设不容乐观。

(一)重视专业技能,缺乏人文素养

艺术类专业学生一般接触专业比较早,具有浓厚的专业兴趣和专业情结,艺术情结浓厚,专业学习得心应手。相反的,受传统的“重理轻文”思想的负面影响,艺术教育被视为边缘学科,具备较高艺术天赋的且文化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更不愿意报考艺术类别的专业,报考学习艺术类专业文化课基础都比较薄弱。另外,我国高考对艺术类学生的选拔对文化基础要求也较低,无形之中加剧了艺术类大学生对文化素质课不感兴趣、文化知识缺乏等现象,自然而然的文化素养也不高。再者,“为艺术而艺术”的职业观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产生一定的影响[3]。这样在学习生活中极易导致两种极端的现象,一边是专业课的学习氛围良好,另一边则对专业课外的其他课程的学习消极对待,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秩序。

(二)重视自我意识,缺乏集体观念

艺术类专业学生在人才培养上有别于其他专业,比较注重个人的自我设计与发展,上课方式灵活多样,以小班为主。这一方面为艺术生进行艺术创造提供了有利条件,容易激发创作激情与灵感,培养了学生独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这种过于追求自我、崇尚自我的学习方式和环境,也慢慢滋生了学生的一些不良思想行为,比如习惯于独来独往、不喜欢集体生活,习惯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观念比较淡薄,个人主义意识浓于集体、大局意识,崇尚自我,缺乏团队合作协同精神。在学习生活中,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非常渴望展现自我,希望自己能够主宰自己,对于师长的教育引导缺乏耐心,听不进去;对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比较反感,甚至有抵触心理和叛逆行为,在教育管理上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

(三)重视个性自由,缺乏组织纪律

艺术类专业学生以具有敏锐的捕捉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浓厚的创新能力见长,个性越强,往往越具有艺术创造能力。长期的艺术专业学习和独特的行为处事风格,使得这类学生的情感细腻、思想奔放,具有一定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艺术类专业学生注重个人追求,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喜欢张扬个性,热衷于追求潮流和新事物,常常以时尚的引领者自居,奇特的服饰、造型往往深受他们青睐。同时,由于艺术类专业的授课方式比较多样,有很多的户外采风实践,他们的学习生活相对自由宽松,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缺乏纪律意识、纪律观念淡薄、生活学习松弛懒散、对规章制度熟视无睹或逆反等现象。体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就是染有迟到、旷课、早退等不良习惯,无视校规校纪,纪律意识较为薄弱。

(四)重视功利主义,缺乏吃苦精神

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容易产生个人主义和自私思想。且艺术类专业学习成本要远高于其他专业,学习艺术类的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优越,宽绰的生活习惯易滋生功利思想。从社会环境看,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给艺术带来了急功近利、利益至上的负面效应[4]:一是学校考虑经济效益,不断扩大艺术类专业招生,而人才培养却没有跟上;二是教师积极投入到各种社会活动中,投入相当一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做兼职、搞创收,学生在无形当中受到了影响;三是学生禁不住诱惑,热衷于兼职,低年级时便纷纷外出兼职挣钱。艺术类专业的特点,让艺术类的学生带有较强的功利主义思想,使他们注重追求个人实惠、名利,爱慕虚荣,不善于吃苦,学习上怕苦、工作上怕累、生活上怕穷,缺乏刻苦钻研精神,浅尝辄止。

三、理工类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学风改进对策

随着理工类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科学把握艺术类学生的个性特征,探索一套适合艺术类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5],因材施教地开展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上述艺术类专业学生所具特点及存在的学风问题,学校应把学风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来抓,狠抓学风建设,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坚持德育教育为先,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学校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充分发挥党课在学生“三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开展理论课和思想品德教育课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对学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和宣传教育,参照国内一些高校做法,在校园网开辟“学风建设专题”栏目,开展舆论宣传与引导。通过一系列的德育教育,提升理工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根据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开展符合艺术类学生发展规律的形势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美化、完善艺术类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手段[6]。加强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和艺术素养,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党团组织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管理,培育与打造特色品牌活动,走精品化路线;规范学术讲座、学术报告的组织开展,引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

(二)注重典型示范教育,提升学生集体意识

构建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注重学习产出,做实综合测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向先进模范学习;做好文明班级、先进团支部、文明宿舍创建活动及优秀先进个人的评选工作,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交流会、报告会等方式,总结推广经验,树立典型,营造争先创优的学习氛围;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注重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干部,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开展有效的帮扶引导工作。通过充分发挥优秀干部、优秀党员的典型示范作用,结合各类形式多样的集体性校园文化活动,提升他们的全局观念,进一步强化艺术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三)严肃学校校规校纪,弘扬优良校风学风

缘于人情及各种人为因素而出现的对个别学生违规现象处理的模糊不清,无形中加剧了学生的违纪违规现象,纵容了学生藐视制度约束性。对于这一群体,要加强制度建设,并把制度落到实处。要把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考风建设与道德、诚信教育相结合,贯穿于学风建设的全过程,提高学生自律意识。特别是要加大对违规违纪现象的处理力度,对于考试作弊及无故旷课现象,要简化处理环节,提高处理速度,从思想源头上断绝学生的侥幸念头,让规章制度真正发挥约束和规范的作用。

篇2

2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2.1课前培训不合理

实验室的主要参与人员就是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因此,他们对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也具有一定规定责任和义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对实验室设备的责任和义务,现阶段,最主要的就是进行课前培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醒的作用,在第一次进入实验室之前进行相应的课前培训是十分重要的,需要专业老师进行分析和讲解,主要分析使用规则、上下课时间以及管理规范等,但是学生对于这种制度不是很上心,仅仅当做一种形式。

2.2实验室相关管理人员没有积极性

在进行实验室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没有很高的积极性,工作能力也不高,大部分实验室都会出现这种问题,实验室管理人员既不是任课教师,也不是行政人员,在学校管理的边缘,实验室管理人员不仅自身积极性不高,当做一种闲职来看,还会有大部分老师和学生也不重视实验室管理人员,长此以往,使得很多实验室管理人员开始离职,从而造成人员混乱和流失。

3实验室设备陈旧

由于目前大部门实验室设施比较老旧,在使用过程中十分容易出现故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进度和质量,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学校资金不足,更新速度比较缓慢;二是,实验室管理人员水平不高,使得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及时的修复设备,导致不能正确的使用相关设备,从而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设备的使用年限以及使用速度;三是,大部分院校不是十分重视实验室管理。

4管理制度不完善

管理制度不是十分完善,导致实验室管理不规范,现阶段,大部分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基本上都有相关的管理制度,拥有不少的专业人才,但是在管理实验室的时候,还是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管理内容不够完善以及管理规定比较松散宽泛,没有明确处罚损坏设备人员的制度和处罚,从而会出现纵容损坏问题,此外,很多管理人员对于这项工作存在偏见,认为工作不重要,因此,不能积极的进行工作。

5创新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的对策

5.1合理进行课前培训

在课前切实做好培训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使用实验室设备时候的素质,增加学生对于实验设备的重视,主要管理表现在学生使用设备时候的认真态度以及责任意识,可以通过进行一定的课前培训来培养学生的这种态度和意识,合理的进行课前培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的僵化模式,可以使用正确的视频等方式来介绍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和制度以及使用方法,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促进学生加强使用器材的责任与意识,还应该充分了解仪器使用记录,主要有使用人员、使用地点、使用时间等,来对学生使用设备的情况进行了解,从而不断规范学生的使用方式和行为,不断提高学生的责任和意识,最大限度的降低学生使用设备过程中出现的磨损。

5.2建设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不断完善实验室管理机制,实现科学化实验室管理,提高建设实验室制度的力度,为创新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提供保障和依据,大致可以把实验室管理制度分为实验室设备情况、实验室学生使用设备规范、实验室人员管理规范以及实验室日程管理制度四大部分。应该不断从细节着手,充分考虑管理人员和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到一定的防范作用,还应该创新管理的张贴方式以及公布手段,也应该注意使用语言,最好使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和话语,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5.3建立专业的管理团队

建立相应的专业管理团队,不断提高实验室管理教学的质量,实际上实验室教师与管理人员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着实验室管理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素质的队伍就变得尤为重要。想要发展这种规划就需要首先解决实验室归属的问题,在管理之前,需要学校进行严格明确实验室的所属情况,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管理人员的地位,不断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第二,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可以定期的把实验室相关管理人员给予一定的技术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培训,积极鼓励相关人员进行职称评定和进修,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技能水平,第三,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监督与考核制度,进行不定期考核,并且把考核结果与管理人员的加薪和升值进行密切联系,激发工作人员积极工作的态度,从而提高管理的质量。

6建立相应的专业实验室

建立一定的专业实验室,达到与时俱进的目的,现阶段,很多问题并不是技术和制度问题,而是内部设备老化问题,导致设备功能不齐全,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不能满足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要求,因此,就需要老师和学生不断掌握和了解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以及一定的市场需求,从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及时更新实验室设备对于学生的发展起到很大促进作用,学校可以与相关艺术设计企业进行联合,形成实验室,学校成为企业培训的基地,企业为学校提供先进设备,从而不断把优秀毕业生引入到企业,达到企业与学校共赢的目的。

篇3

【Abstract】The art of calligraphy is a kind of essenc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t has high practical value and aesthetic value. Offering the course of calligraphy to normal students of Chinese major not only has strong realistic significance but also can promo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edify their sentiment. Therefore, it is worth advocating offering the course of calligraphy to normal students of Chinese major.

【Key words】the course of calligraphyChinese majornormal students

calligraphy education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 J2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欲步入仕途,在书写方面必须具有相当的能力。“礼、乐、射、御、书、数”中的“书”就是对书写技能的要求;两汉选拔官吏的条件之一便有是否懂篆书、擅书写;自隋唐科举取士以,“身”、“言”、“书”、“判”一直作为评价士人能力的标准,其中的“书”,即为书写。大凡统一的封建王朝,对士人的书写都有统一的标准,如唐朝尚“法”,于书法的点画、结构、章法等都作了详细的界定。宋元以降直至清末,是否写得一手笔法遒劲、结体端庄的楷书,往往成为士子日后是否能平步青云的必要条件。总之,在古代中国,由于书法与士人的前途息息相关,书法成为了他们的必修科目。随着科举的废除与外来文化的冲击(如以硬笔代替毛笔),中国的书法看起来似乎日暮途穷、风光不再。

而当我们走进信息时代,在电脑的冲击而下,中国的传统书法日渐式微,许多人已经习惯了用键盘敲字,用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手写面临被取代的危机。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学会了如何使用电脑,除了上课与作业,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和键盘打交道,因此,现在能写得一手好字的青少年甚为寥寥。至于现在的大学教育,鼓励无纸化作业,很多课程采用网上作业的方式,甚至学年论文也采用电子稿。可见,学生越来越远离手写方式,他们对文字的辨识度也变得越来越差。长期使用电脑打印作业,容易“剥夺”学生的思考能力。此外,利用电脑写作文时,文章删改很容易,这样就很难养成写稿工整的习惯,会造成笔试时因试卷字迹潦草而被扣分。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书法课程应当被早日提上日程,特别在高校的中文师范类专业,更应当普及书法教育,理由如下:

一、 书法教育的现实意义。

前已提及,现在许多中小学学生越来越不会不会写字了。难看的点画、丑陋的结构、脏乱的作文卷面,构成了中小学生书写的通病,欲除去这一弊病,务必要求未来的人民教师——师范生能熟练掌握书写技能。

其次,师范生掌握书写技能,也是对国家文化政策的呼应。2008年6月,汉字书法经国务院批准公布,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批准,中国书法又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这标志着汉字书写进入到了“非遗”时代。中国的汉字书写既是汉字书法独特价值的体现,更是世界的文化认同。我们没有理由摒弃汉字书写这一国粹,反之,我们中文专业的师范生有义务提升汉字书写的质量。

再次,从整个社会教育的大范围来考察,当前的写字教育格局,基本呈现为社会写字教育与学校书法教育两大层面。社会写字教育的缺点在于没有系统性,并且受众较少;而目前中小学的书写技能基本上由美术老师客串,并且形同虚设,这种书写教育态势,势必摧残中小学学生的书写教学。事实上,目前中小学的书法教育,在学科归属中无一例外地从属于语文学科。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曾先后下发过《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中小学生写字教育的通知》(1990年)《关于在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2002年)等权威文件,要求中小学重视书法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更是指出了中小学四个学段的写字教学目标。从上述重要文件看,中小学的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搞好书写教育。

一般来说,师范生将来都是要走上讲台的,而中文专业出身的人无疑大多做语文老师。做一个语文老师,又必定是要在黑板上做板书的。经笔者调查,在中小学,板书最多的肯定是语文课程。基于学生普遍喜欢端正、清晰美观的板书的心理,作为未来语文老师的师范生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书写能力,我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很难想象,一个字迹很不美观的老师能教出书写水平出众的学生。

篇4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态势,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这就要求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作为培养专业性人才的高等院校,如何推进高校的素质教育,真正构建起社会主流价值观,培养合格人才,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就从这方面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创新形式进行探析。

一、联系实际,把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

艺术类专业学生由于所学专业的特殊性,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从事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首先要对他们的鲜明个性特点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只有在把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基础上,通过树立全新的促进艺术类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思路,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达到既鼓励他们个性发展,又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育人目的。

经过多年的学生管理实践,与学生接触交流,我基本上掌握了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这些个性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观察能力强。

艺术类专业学生由于长期受专业学习的熏陶,往往表现出观察力强、富有想象力的特点。在强调艺术创新的过程中,他们追求鲜明的艺术个性特色,讲求艺术个性的积累,他们善于以独特的视角生活,对社会的观察往往比较细致。但与此同时,艺术思维、感性思维强的特点使艺术专业的学生总是倾向于自然而然地对事物作出审美判断,而导致对其他的价值判断不够敏感。加上缺乏理论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因而,往往不能从整体上看问题,不能从本质上分析问题。

2.敢于竞争。

艺术类专业学生在进行社会艺术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专业实习经验,比别的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文化表现形式。因此,他们勇于面对未来的挑战,能够主动出击,为理想事业的成功积极拼搏、竞争。这一特点表现为艺术专业学生的自信心和好胜心极强,总认为自己的作品和表现是最好的。由于缺乏一分为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不大容易听得进不同意见,甚于看不起老师。有时为了追求他们的创造风格和艺术性,而把作品的思想性和社会性抛在脑后,创造出不太健康的艺术作品,产生不良的社会效果。

3.个性突出。

艺术类专业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容易从中西方文化艺术中得到启迪和熏陶。因此,感情就要比普通大学生细腻丰富,活动能力较强。但又由于专业的个体作业性,因此他们大都不愿意自己的行动受到约束,不愿被管教而要求行动自由,要求自我表现。具体在平时就表现为,有些学生感情容易冲动,明知有些事情是校纪校规禁止的,但到时就会头脑发热,置校纪校规于不顾屡屡违纪。

4.重专业轻理论。

艺术类专业学生大多数从小就培养自己的艺术爱好和兴趣。高考时的专业考试占用了他们的学习空间,这样势必影响文化课程的学习。因此,艺术专业学生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在进入大学后,艺术专业学生普遍接受专业,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强专业学习。但是一方面,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政治理论和基础理论的学习的关系。对政治理论和基础理论的学习重视不够。这些直接导致艺术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从而影响今后的职业生涯。艺术类专业学生政治理论和基础知识不足的严重首先反映在人文知识欠缺、文化素养不高、底蕴不足。他们毕业后走进社会创作时,往往难以使作品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新意。其次,道德观念模糊,受社会环境影响,不可避免存在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再就是哲学思维缺乏,由于对哲学、政治学人文课题普遍没有兴趣,因而不仅对时事缺乏关心,而且因为缺乏哲学思想教育,影响了逻辑思维、辩证分析、科学判断等能力。应当指出,一件真正的可以传世的艺术品诞生是离不开严密的哲学思想指导的。艺术作品本身反映了一定的历史与文化,反映了一种意念。如何将作品适当的表达,体现出深刻的内涵、深远的意义,达到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这些需要巧妙的思量与把握。而在这种思量与把握的过程中,哲学思维起到重要作用。所以,这方面理论学习对成长中的现代艺术专业学生而言十分重要。

5.适应能力不强。

由于学校不很重视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的教育和培育,加上自身习惯性的忽视,自我中心意愿较强,因而使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不强。产生的结果是艺术类学生缺乏健康乐观的情绪与承受挫折的耐力,进入社会后往往无法调整角色,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能正确看待得失,导致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二、教育引导,注重艺术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1世纪是以创造为特征的时代,也将是揭开众多科学奥秘的时代。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就是要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个性特点,不断抓好教育引导,为社会培育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综合素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我们要依据《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目标,始终不渝地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十分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放在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首位。

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新型人才的“四有”是一个有机整体,而其中的关键是道德。由此看来,德育是素质教育的起点,它关系到艺术人才的根本性质,即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同时提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我们要在抓好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坚持把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引导艺术类学生素质教育的一根主线。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受改革浪潮的冲击,学生的价值观处在摇摆状态。在他们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坐标时,一定要加强对他们的价值取向方面的教育。只有让艺术类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才可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有效的艺术人才。否则,培养出的人才也只能与社会格格不入。

在这方面,要努力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正确认知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前提和基础。荣辱观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应着力强化学生的内心体认和道德自觉,使之在认知中增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坚定性。努力发挥情感在人的行为中的主要影响作用。在加强荣辱观教育中,我们要注意到耻感和羞耻之心是人之为人的底线,是人格塑造的基础。要极力激发和培育现代大学生良好的自尊心,从而使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为社会服务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撑。

2.树立正确的创作观,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

要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创作与创造的思想性,就要在学生文化素质上下功夫。因为文化素质会制约或促进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表现、艺术审美、艺术创造等能力的培养。大家知道,艺术本身是对美的体现。由于部分学生片面地追求“技法”的学习与提高,热衷于考级、考证和社会工作,却忽略了自身人文知识的积累,以致审美能力不足,审美情趣低下,不知道什么是美,也不知道怎样欣赏美,更谈不上去表现美、创造美。因而创作的作品缺乏思想性和灵魂,自身虽处在风华正茂年代,却不能使人感受到一种意气风发、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帕斯卡尔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人因为富有精神和思想,才使自己与动物发生了根本性的区别;人也因为各自精神境界和思想品位的不同而形成了能力和素质的差异。所以说,艺术的精魂在于思想。正因为如此,艺术创作才充满着思想性的涵意和激扬。倘若每个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坚持做到这一点,那么一定能以卓越的头脑和高尚的精神赋予作品以活力、韵律与灵魂,并以之提升作品的美学品位与精神价值,发挥作品对人和社会的激励作用与引领功能。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加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文学知识、历史知识、美学基础知识的教育,对于文艺作品来说,不论其形式多么新颖,都要有思想,有灵魂。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不能没有人文底蕴,否则就无益于社会进步。一个人的修养程度,决定作品的感染力。

要提高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就要教育引导学生坚持大众化的艺术创作之路,大众化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也是艺术创作的出发点。疏远大众的艺术作品,必然被大众所疏远,贴近大众的艺术作品,才能为大众所接受。当今社会,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水平和欣赏能力越来越高,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广,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所以这就要求艺术类专业学生在思想上要有融入大众的真情实感,在创作形式上要适合大众。如果高高在上,孤芳自赏,采用艰深晦涩的表现形式,最终会被人民群众所抛弃,而所创作的作品也被大众接受,从而失去生命力,没有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价值取向的素质教育中要坚持大众化教育,培养学生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思想意识。只有时刻把握大众对艺术的切实需求,才能创作出贴近生活、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3.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把艺术素质教育作为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

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与非艺术专业学生素质教育不同,艺术素质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各种素质的核心。艺术素质包括艺术审美、艺术表现、艺术创造。就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说,离开了艺术素质就不能称其为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如何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素质呢?我认为应在坚持正确的艺术观前提下,通过授课、观摩、写生、采风,学习中西方的艺术精品以及艺术鉴赏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素质。树立正确的艺术观,主要提高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一是艺术欣赏能力。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对于创作与创造的水平提升关系极大。这方面能力的大小反映了学生的艺术基础。一个艺术类专业学生接触一件艺术作品时,仅停留在直观的、表象的、肤浅的认识上是不行的。要从历史、美学、价值上深刻地分析作品的涵义。所以说,艺术类专业学生要掌握一定的艺术欣赏方法,只有这样,其艺术欣赏才能由情感欣赏上升为理性和综合性欣赏的高层次欣赏。

二是艺术表现能力。艺术类专业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方面是艺术表现能力。这也是艺术学生的基础能力。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不能没有思想性、艺术性。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如何,主要看作品的内在寓意,以及是否给观众带来美好的艺术享受。

三是艺术创造能力。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艺术的目的,是要能独立地进行艺术创造活动,并能产生出一定的艺术作品。进行艺术素质教育的方法首先是继承和学习,即继承人类文明的优秀艺术传统,学习人类文明的优秀艺术成果。但是,艺术类专业学生不能只偏向继承与学习,要着眼于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艺术创造是艺术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培育艺术创造力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注重社会效益。一个好的作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点。

三、创新形式,切实增强素质教育的实效

扎实推进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在素质教育内容、形式、要求上要有新的思想,而且在素质教育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要进行新的探索。要积极探索提高素质教育成效的途径、载体和方法,在更加科学、全面、有效的素质教育中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更新艺术学习理念。随着时代条件、社会环境、生源结构的变化,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高等院校艺术类学生首先要更新艺术教育理念,明确艺术专业是人文学科性质,它已不是简单的技术学科,而是为了丰富人们精神生活而产生的。艺术是人文精神、人文主义的一种体现。它本身是历史传承的媒介,不仅是人类文明内在灵魂的表达形式,而且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反映。所以当今的艺术教育已逐渐脱离技术本位及精致所主导的教学模式,而迈入以全方位人文素养为内容的艺术学习。更新艺术教育理念,就要求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把学生当做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艺术专业教师需要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认知差异,为学生的长期发展做准备,按照学生的成长需要及特点来设计开展活动。

调整专业培养计划。为了弥补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文化素质先天不足的状况,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应当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改革课程设置,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趋向完整与合理。在这方面,要树立“大教育”、“大艺术”的观念。在按专业大类招生基础上,设置大类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这样既能满足加强基础通识教育的要求,使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又使学生的专业教育有了保证。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针对艺术专业学生有个体作业特点,组织他们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既有助于发挥这些学生的才能,展示个性,又能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增强集体凝聚力。所以说,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采取以下做法:(1)抓好校园物态环境建设,培植校园人文环境,如广告牌、横幅、宣传栏等气氛布置;(2)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高品位校园文化活动,如文化体育竞赛、作品展览、作品欣赏评论、艺术节等;(3)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及学生社团作用,积极组织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踊跃参加各类活动,如政治思想教育讲座、读书心得交流会等。只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才能进一步调动教工、学生共创人文精神的积极性,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进行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艺术类专业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加强教育工作,帮助学生们认清形势,正确认识自我,找到自己就业的准确定位。要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首先,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个性心理特点最突出、独立、自我管理意识强的特点,可以采取学生主动参与的模式,积极引导他们多参加职业训练。通过精心整理、收集、设计求职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策,如现场演练、模拟招聘等,使学生充分体验求职过程。利用艺术院校的师资优势,开展各种类型与内容的艺术讲座,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加强他们的职业定位。其次,对艺术类专业学生加强就业心理指导。对于求职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心态,要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地去适应。不要幻想和要求第一次选择的就业岗位或从事的工作就是十全十美的,符合自己理想的。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调整,终身在一个岗位上工作的可能性是越来越小了。因此,每个艺术学生应该和其他专业学生一样,调整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要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了帮助艺术类专业学生提高素质及投入社会之中进行艺术创造,进行创业,他们在校期间就要在第二课堂或创业园实习。我们要加强与校外企业的产学研联合,组织学生参与企业产品、广告的设计,组织好暑期社会实践团活动,营造奋发向上的创新实践的教育氛围,为学生创造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组织和指导学生总结在实习和社会实践期间的作品创作经验,并创造机会组织参加作品的展览评选活动。这种活动既锻炼了学生,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助其树立信心,促进专业课的学习,同时又提高了学校声誉,服务了地方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丰富了自己的创作实践,积累了就业的经验。

提供增强素质教育实效的组织保证。要增强素质教育的实效,我认为关键在组织工作。一方面要重视高校艺术专业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教师自身就对文明与文化、艺术与科学所知甚少,学生艺术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提升也将会成为一句空话。艺术类专业教学毕竟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应注重言传身教,以自身丰厚的文化底蕴并结合提高的艺术造诣,在专业的思想深度、对人生社会未来的认识方面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管理辅导员的综合素质的提升。高等院校系辅导员从事政治思想教育和生活管理,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中不时要渗透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要加强自身人文和思想修养,树立向上的人格精神,这样才能与学生交朋友,达到增强素质教育的成效,再就是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利用党团和社团活动开展素质教育。在学生先进分子中评选出素质教育的模范,开展创优争先活动,从而带动和促进周围同学共同努力提高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群.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北京教育.高教,2007,(5).

[2]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3]彭伏期.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人文教育短缺问题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4,(1).

[4]庞黎明,杜淑梅.素质教育与学生个性[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

[5]刘丹,许洪范,李伟.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特点和教育管理对策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27-129.

篇5

 

当前,我国的高校教育正处在大众化的背景下。“艺考热”逐年不断升温,开办艺术类专业的院校数量日益增多,而且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呈现蓬勃发展势头,但市场对艺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增长相对缓慢,导致供给远大于需求。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与其他文、理、工科类专业毕业生既有一定的共性,又因为艺术类专业的特点与行业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呈现出独特之处,也相应地给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特点 

职业选择的灵活性与文、理、工科大学毕业生不同,艺术类高校学生往往个性很强,大量的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放弃了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书,选择成为自由职业者。他们这段时间在这家公司做策划,可能很快就会“跳槽”到另一家公司做广告设计,没有正式的就业单位,有的甚至在校期间就开始自己揽业务做设计。一般而言,大学生所选择的设计企业大多为私营企业,企业老板也希望根据项目的疏密程度招聘人员,因此,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 

就业区域的相对集中性由于艺术类专业所依赖的经济、文化环境相对要求较高,所以,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时往往将用人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视为其考虑的首要因素,大部分毕业生通常选择经济发达地区、文化环境优越地区、沿海地区,或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由于这些地区成为全国各地各类院校毕业生的聚集地,导致艺术类人才供过于求。 

用人单位行业的局限性由于艺术类行业的运作特点,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时往往注重专业知识的对口,因此所选择的用人单位大多为广告公司、设计公司、装饰公司等私营企业或者工作室。 

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随意性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大都不愿意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有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连劳动合同也不签,对他们而言,只要用人单位给单子做,这段时间接这家用人单位的单子,做完之后再去接别的用人单位的单子,以单子、项目结算报酬,落得个人自由。大部分设计行业的私营企业老板也比较偏好这种合作方式,这恰恰也是用工过程中的隐患所在。 

就业后工作流动的频繁性由于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随意性,给毕业生就业后更换工作带来了便利,他们可以今天在这家公司,一段时间后又换到另一家公司,有的毕业生频繁更换工作单位。据调研,近三成毕业生毕业3个月后即更换了工作单位,毕业后半年有四成毕业生更换了工作单位,毕业后一年内有三成以上的毕业生更换了两家以上的工作单位。由于工作单位不固定,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保证其收入的稳定性。 

创业的优势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个性更为鲜明,性格更为独立,习惯于独立地进行比较和判断。他们情感热烈,渴望及时、多样的思想交流,具有自主创业意识的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所占比例相对较高。通过对几所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调查发现,有自主创业想法的占65.32%,没有太多想法的占14.49%,没有想法的占20.19%。艺术类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门槛相对较低,几万元的资金就可以注册成立一家设计公司或设计工作室,从事广告、策划、设计等一系列业务。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数量与就业岗位之间的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大众化教育的推进使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随着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开设艺术类专业或扩大艺术类专业招生,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呈现跳跃式增长趋势,而人才市场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增长不及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文化环境优越地区、沿海地区,或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艺术类人才已达到一定的饱和状态。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个人职业期望与现实状况不协调艺术类专业是一个高投入的专业,学习成本 远远高于其他文、理、工科专业,每年的学费都在万元以上,大学期间购买绘画工具、颜料、工具书、配置电脑、摄影器材及日常生活开销,一个艺术类本科学生4年的投入接近8~10万元。家长和毕业生都期待着高投入后的高回报,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求职时的就业取向呈现出“高投入期待高回报”的特点,大都趋向于高薪酬、专业对口、高层次的工作。尤其是艺术设计类行业注重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即需要熟练工,缺乏经验的应届毕业生的待遇自然不可能很高,而且一些私营企业为了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宁愿招聘外来务工的高中毕业生,通过对设计软件的“短平快”培训,也能胜任相应的工作。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文化水平偏低,就业时仅注重专业对口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时大部分希望能够找到专业对口或者与专业有关的工作,若找不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由于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文化课基础普遍不够扎实,重新学习新技能转行的难度相对较大,并且很多学生从小就学习艺术,所以,相当部分毕业生宁可选择自由职业也不随意选择转行。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就业意识和观念形成集中在毕业阶段许多低年级的艺术类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自己缺乏一个中期职业生涯规划,于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等到四年级即将毕业的时候才眉毛胡子一把抓,由于缺乏合理定位,因此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中很容易迷失方向。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思考 

引导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艺术类专业的高投入是一个显著特点,毕业生期待就业后高回报也无可厚非,但如果一心追求高薪酬、专业对口、高层次的工作,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择业挫折。事实上,对艺术类高校毕业生而言,要找一份工作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问题是一些学生的择业期望没有考虑社会需求和现实情况。因此,毕业生只有转变就业观念和思维方式,才能适应社会。 

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目前,就业指导教师都是来自于各院校的毕业班辅导员,一对多的局面难以满足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个性化的指导需求。“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保证,要求技术与艺术结合、行业专家与教师结合、管理者与学者结合。“双师型”教师能及时地将设计行业的标准和最新动态传递给毕业生,对毕业生的就业也能产生较好的影响。 

把握市场需求,做好人才测评高校应根据就业市场的特点和规律,以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重要指标,参考二次就业和影响就业的各因素权重的大小,构建人才需求与评价模型。并应随着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积极开拓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大部分艺术类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针对毕业班学生进行的,教学内容往往是就业材料的制作、信息的收集与处理、面试技巧等实务性指导,在激烈的竞争中对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作用有限。因此,从新生入学直到大学毕业,应开设侧重点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程,形成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 

加强文化教育,培养艺术类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艺术类高校学生文化课水平普遍偏低,外语更是其软肋,社会经验缺乏致使他们在专业以外的领域就业相对比较困难,这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特点。因此,学校应该加强文化课程的教学,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增强毕业生行业外的就业竞争力,扩大就业领域,拓展就业范围。 

篇6

本论文获陕西省首届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二等奖。

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是全国各高等院校比较特殊的一种教育群体,目前也是高校需要急需解决与改革的重要问题之一。面对越来越多的艺术类考生和急剧增加的艺术类毕业生队伍,我们需要认真的总结教学经验与完善教学模式,使得这样一个日益膨胀的群体得到更好的文化教育与社会责任义务教育。如何在实践教学中总结经验,将有价值、有意义、有效果的方法应用于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教学与管理中,不仅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一个迫切需要面对的难题,是一个各高等艺术类教学单位不容忽视的普遍性问题。

艺术类课堂教学应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德育培养,将德育的考核成绩放在教学的首位

德育是一个学生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必须去接受的一种特殊大学教育,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一门功课。可是许多艺术类院校在专业教学和学生管理中忽视了其教育的力度,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学生走进社会后所缺乏的重要课程之一,应引起社会各界教育人士的关注。德育是一个人到社会上必须学会与掌握的基本生存技能,作为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高校学生,由于专业教育的注重,对于德育的忽视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举措。

艺术类专业教学应提倡“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美育创作理念

“生活与艺术”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与重视。很多专业课程的教学是一种课堂教学,除了教师的指导与参考美术书籍,没有生活体验与写生等重要教学环节的贯穿。这样的教学有几点不可取的地方:一就是教师无法将课程的要点很好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只能生硬地去接受教师的理论教学和狭窄的知识界面;二是学生在参考美术书籍时,由于时间与实践经验的约束使得许多学生的学习变成临摹、抄袭学习,缺乏生活感受与原创作品意识;三是阶段性的教学缺陷使得很多教学环节脱节,连贯的教学体系被各个单元教学环节逐步瓦解,学生得不到系统的美术专业知识教育;四是美术教育逐渐变成书本的、闭门造车式的枯燥理论教育。缺乏生活实践的美术教育是一种缺陷性的美术教学,它使得美术教育变成无源之水,对于学生美术技能的提高与树立正确的美术观、人生观是很不利的。

艺术类专业教学应注重对新学科、新专业的讲解与融会贯通

专业教学不是对教材的解读,也不是对于教案的详细讲授,而是一种结合教材、教案、结合当前社会该专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做有针对性的讲解与传授。只有多关注该专业的发展面貌与存在的问题,才可以将该课程的教学变得生动而有意义。目前许多教学单位为了个人的职称评比,各种专业教学丛书不断出现与翻新,这些教材往往在写作时间与实践教学上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作为出版单位可能没有完全的去注重书籍的出版结果,但作为接受该书籍的学生,他们往往没有鉴别能力完全地判断出哪些知识是正确的,那些是错误的信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社会发展的经验来不断验证现有教学教材知识的新与旧,是比较科学而有效率的教学方法。常常作为一门新的艺术学科,他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几个月的发展可能许多知识都是不过完整的概念,所以作为教育者,要关注所教授学科的发展现状,并在实践教学中将新的发展情况作为知识点不断扩充教学的内容,才是艺术类教学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

艺术类专业教学注重对社会文化的传授与社会思潮的讲解

艺术类学生对于社会文化知识的欠缺是各高校所共同面对的问题焦点,原因很简单,就是专业教学的重视使得许多相关学科的教学都得不到解决。在注重艺术类学生专业教学的同时,应将各种讲座办的生动而有时效性,也就是经常举办一些关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相关的讲座,这样既可以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可以将教学的各个环节真正的连贯起来。而不是简单的专业教学、技能教学,而是结合社会发展,时事发展而切合时代脉搏发展的教育方针。教育的面对方向与发展特点在每一个社会时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作为教育基地――学校就有责任在不同的时期,灵活地运用社会各方面提供的资源,结合各专业教学发展,提出实践并有时效的教学改革实验。这样的一种理念使得学生自己在学习与实践的同时,主动地去接触新专业与新学科,相反的,这种理念又会使课堂教学得到更好的完善。

艺术类院校的教学与管理应建立适合其人才培养与专业发展的新机制

篇7

中图分类号:G424,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3-0256-02

一、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一)当前,我国高校的发展还处在探索的阶段,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迅猛,又对我国的高校教育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例如: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和学生的就业,这就对高校的教学和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和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我国学习,也对我国的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都推动我国的高校教学管理进行优化和提高。

(二)高校的教学管理在高校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而我国高校没有更多的重视教学管理问题,教学管理人员没有进修和提高的机会,这就导致高校的教学管理提高和创新不足。但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如何进行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进而促进高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会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应对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因地制宜的优化和提高,真正打造一个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高服务型的现代教学管理机制,真正达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水平。

二、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考试形式和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可能大部分不是学习艺术类专业的,一般是学习其他管理类专业的,对艺术类专业不是十分了解。而且高校的艺术类教师平时忙于上课和科研,所以平时教学管理人员是与艺术类专业的教师很少进行有效的和深入的沟通,造成信息交流不畅。而艺术类专业课考试形式和管理又区别于普通的理工科和文科,所以不能采用统一的方式,普通的课程考试形式不适合艺术类课程的特点,不能完全体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水平。

(二)艺术类专业课教师的抽象和创新的思维能力强,而逻辑思维能力相对弱。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追求学生作业的效果,重视过程和实际作品的效果、理论讲授较少,也造成了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的考核过于片面的问题。

(三)由于高校教学管理的工作较忙,一些教学管理人员没有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一些主动调研和改变,平时可以和艺术类专业课的教师多沟通,改进考试形式,以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效果。

三、如何优化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考试

根据目前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教学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应该积极研究并制定合理的考试方式。艺术类专业课程的考试不但要起到对学生课程掌握情的了解,还应该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纳入考核范围,加大对过程的考核,例如:平时的小作业、学生上课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的考核。由于艺术类专业课程考试的不同,应减少考试管理的硬性的要求和管理层次并且简化步骤,给一线的艺术类教师更大的自由,拓宽考试的形式,达到更好的考试效果,体现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且还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共同协作,提高考试环节的规范性和灵活性,更好的促进教师的教学,使高校的教学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作为教学管理人员应加强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教学管理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例如:完成作收取试卷、安排考场,收取考试文件等日常管理工作。还应该认识到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应该经常到课堂进行调研和教师还有学生进行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努力的解决,为教师和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更好的促进教师的教学,更要为教师的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沟通是一门艺术,在平时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由于有时一线的艺术类教师对教学考试的管理工作不是十分的了解,所以作为教学考试管理人员更应该注意和一线教师的沟通,共同配合、齐心协力的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艺术类专业的教学有其特殊性,所以考试的环节也有很多的特殊性,用平时的试卷去考试可能不能充分的体现学生的水平,所以应该加强沟通,了解一线教师对课程考试的需求,紧密的合作,互相支持,是高校艺术类的专业课程考试更加合理,共同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作为教学管理人员应该积极探索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促进学生把考试作为学习的动力来面对。艺术类专业课程的考试可以有多样性的考试方式,艺术类专业注重学生实际的能力,一张普通的试卷不能体现学生的全部水平,学生应该去更多的进行思考和创意,例如:设计类专业课程的考试形式可以采用小作业加大作业和考勤的形式,综合评定成绩的形式。考试也不一定以试卷的形式出现,也可以有论文、调查报告等形式,也可以在校内举办一些展览,展示学生的作品,共同的促进和提高。同时也提高了考试诚信度,减少了考场作弊的现象,对学生成绩的考核也更趋于合理化了。这样也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树立良好的学风。

在艺术类专业课程的考试中加强信息的应用,随着现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的考试环节,也可以建立一些题库,随时进行更新和补充,这样既加强了试卷的规范性;教师有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试题,也减轻了一线教师的工作量,也使考试更加规范。艺术类专业课程平时有很多的小作业,高校可以引入一些程序,这些小作业可以在网上提交,既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而且考试管理人员也可以随时的关注和查看,加强了考试管理人员对学生平时课程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使考试不再以一张卷子来评价,这样的过程管理,更加立体、全面和人性化。同时促进了,教师对学生课程掌握情况的了解,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高校应改善艺术类专业课程考试的管理条件和重视教学管理人员的培养,加强对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给他们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有助于教学考试管理人员的水平。通过激励和关心的手段,调动工作的干劲和积极性。实施有效的奖励措施,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成绩突出者,可以提供去国内外高校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提高水平和视野,更好的促进教学管理。正如比尔・盖茨所说的:“激励是调动人们积极性创造性的好方法,激励在管理活动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对群体成员的激励,是提高全体活动效率的根本前提。

四、结语

篇8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全世界关注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共同要求。在现代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大学生知识面狭窄、创新能力不足、

信仰缺失、价值观念混乱等问题。以艺术专业为例,艺术类学生是以专业加试为基础,分别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次考试,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比非艺术类学生要低得多,再加上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偏爱专业、对文化课重视不够的现象,这就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素养。所以,文化基础薄弱是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不及格科目也大多集中在文化课上。为此,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调整课程设置体系与结构,培养和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技能,鼓励艺术类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和改进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全面提升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艺术专业培养的是艺术工作者,它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艺术人才,必须坚持社会道德与艺术的统一。艺术专业由于专业教学的活动多以小型、分散方式进行,学生的个体意识较强,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淡化集体观念,忽视集体荣誉,甚至做有损集体利益的事情。因此,必须加强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克服个人主义,加强组织观念,使学生熟悉并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

二、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一直就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问题,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性教学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途径,又是理论学习的充实和发展,是整个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各个高等职业院校,早已逐步形成及完善“订单式”“产学合作”等多种新颖的实践教学形式,为学生在相关的社会实践环境中培养与提升技能创造条件,使其在毕业后能具备更强的能力来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

三、加强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审美教育

审美能力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是通向成功之路的桥梁,更是艺术专业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艺术专业大学生学习就业的压力大,他们把所有的精力和都放到专业学习和各种可以给就业带来优势的“考级”“考证”上,这样势必影响了其审美素质的发展,普遍缺少敏锐的感觉、直觉、领悟、灵气,看问题、做事情往往呈现出模式化、程式化。这些都束缚和制约着其向高层次方向的发展,折射出艺术专业大学生审美的严重缺失。

要提高审美能力,还应注重审美情趣的养成,如知识储备、文化修养以及生活阅历等,艺术专业大学生具有审美素质,便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著名艺术家吴冠中在谈到对高科技的审美感受时说:“在清华大学生物室所看到那些细菌、病菌、蛋白质等各类原始生命状貌,放大后映在屏幕上,千姿百态,繁杂而具结构规律,仿佛是出人意料的抽象艺术大展,大都很美。”

其实审美,就是一种精神与心智活动,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不断能发现身边的美,在潜移默化中也就提升了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四、关注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鉴于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进取、和谐、和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成才的热情。因此,应该给学生讲授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对他们进行心理品德与技能的训练,开展心理问题的咨询与指导,在教学与专业活动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当前,我国各大艺术类院校都在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和途径,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艺术类大学生综合素质正在不断提高。要想加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就必须把抓好思想道德素养作为基础,抓好专业技能和专业审美素质教育作为核心,抓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保障,只有把上述三方面工作都抓好,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艺术类专门人才。

注 释:本文出自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团建课题《艺术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篇9

近几年,很多的高等职业院校适应市场人才需求开办了艺术设计专业,且招收学生的情况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其教学中难免存在着课程建设尚不完备,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缺少专业实践等诸多问题。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方面的教学,要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对学生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方面的革新,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数;实行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建立起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研究意义

专业基础课程研究是高等学校课程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而目前国内高校对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相对欠缺,课程目标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缺乏相应的科学依据,基础课程设置主观性、随意性较大,课程目标定位不当。因此,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进程既为认识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规律的必需,也更对当前和今后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的定位

从事高职教育,首先要明确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不同之处。普通高校是学术性的教育,是以掌握某一种学科的理论及其专业技术为目标,培养的是该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高职院校是注重技能型的教育,以某一行业、职业或技术岗位群为目标,培养一线的高级技术或管理人才。如果盲目模仿本科艺术设计教育,很容易出现知识结构固化、忽视实训环节等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先进行初步实践,再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最后再进行系统实践,学生在专业的思想教育活动中,逐步了解其专业;在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中,经过课程设计与专业的实践活动,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在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下获取的知识会成为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在知识相互联系的基础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促使学生进行艺术化、系统化的艺术创造活动。

当代艺术设计教育选择的是综合化课程教学模式,这也是它必须选择的一条路。我们要善于吸收欧美国家先进的艺术设计经验,教师应有意识地对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安排,并强调基础教学理论课程的预备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诱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系统设计所需的基础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专业教学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进行消化与吸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教学目的。教学创新是激活理论课的重要途径,而且需要教师诱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形成教学互动。因此,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应当有不同的选择点和侧重点及难易程度,从课程设置、教学授课方式到实训安排,一切以具体专业服务为基准。

三、建立与高职教育基础课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根据高职设计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也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手绘制作训练与电脑辅助设计制作训练结合的原则、校内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突出设计艺术类专业的特点,重视手绘操作训练和电脑辅助设计训练相结合。作为设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首先必须要有扎实的美术基础,即良好的素描速写、色彩表达、草图绘制、模型制作等手头功夫,这是今后专业提升的必备基础;但随着现代艺术设计表现手段的不断更新,电脑辅助设计能力也必须过硬,熟练操作电脑辅助设计软件是现代设计的必然要求,这也是与高职设计艺术类专业培养设计一线操作型人才的目标相适应的。但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设计艺术类专业不是很重视手绘操作技能训练,一味强调电脑软件的学习,客观地造成了部分学生过分的依赖电脑的现象,电脑终究只是一种工具,工具是被人运用才会发挥作用,而千万不要让自己成为被电脑奴役的工具。我们只有将手绘操作和电脑辅助设计训练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高职设计艺术类教育是整个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共同的教育规律,但我们也要注意到高职设计艺术类专业教育的特殊性,要充分考虑到其艺术性的一面,也要注意到其技术性的特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发展中长期研究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 2006.11

篇10

1.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艺术类专业逐渐成为社会热门专业,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此类院校,中学艺术生的扩大,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大量需求艺术人才,以及国家素质教育推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结果。从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艺术院校也加入扩招大军。由于高等艺术院校对艺术生的文化成绩普遍要求较低,很多考生认为这是一条通关捷径,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纷纷选择艺术专业。所以高中艺术生是高中学生中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主要表现为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差,厌学思想严重,重专业轻学习,但同时他们思想活跃、情感丰富、热情澎湃, 实践活动能力较强。作为一名高中艺术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师,研究掌握并重视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2. 问题的提出

笔者作为一名高中艺术学生的教学工作者和管理者,发现艺术学生有着不同于普通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目前艺术类学生与其他普通院校的考生不同,除了要参加高考外,还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专业考试。该类考生必须是专业考试合格且高考成绩达到该院校录取分数线才能被录取,且肩负着文化与专业学习的双重重担。笔者根据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艺术部多年的工作经验来看,大多数艺术类学生受文化课底子弱的影响,文化课学习积极性不强,不善于思考,学习主动性差,虽然他们也知道不止专业要好,同时文化课在高考时也很关键,但由于大多数的艺术生在中学时就是文化课的失败者,类院校在高考中。这些想法使笔者深入思考。

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仅仅如此吗?怎样提高它们的英语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力量,是青少年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源,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它能使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起来,处于最佳状态,顺利地接受各种信息,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将使英语教学事半功倍。英语教学应以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为基础,培养目标仍然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任务,以具有良好扎实的艺术基础知识、健康向上的人格魅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目的,培养出在艺术设计、艺术教育及艺术研究方面有所发展的专门人才。此外,学习动机是学习的推动力,影响学习活动的开展、维持和效果。对艺术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有助于建立师生之间的真诚情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提高教育质量意义深远。

3.文献综述

3.1学习动机的定义

学习动机,是指学习者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掌握知识的动力源泉,是学习需要的驱动力。

学习需要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这种愿望或意向是驱使学生进行学习的根本动力,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心理学家将动机比喻为发动机和方向盘,其强度和方向决定个体在具体情境中的表现。即使是最聪明的学生,如果不愿意努力,也学不好。对学生来说,想学习、有学习的愿望和动力是取得学习成效的重要前提。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天生具有的好奇心和探索周围世界的精神却在逐渐减弱,学习常常成为苦差事,而非乐趣。

在心理学中一般把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指学习者内在兴趣、好奇心或成就需要等内部原因引起的动机,是内在因素,分为三类:(1)知识性内部动机,只为了探索新知识提高知识水平。(2)成就型内部动机,只为了完成某一任务或目标。(3)刺激性内部动机,只为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刺激,如兴奋或愉悦。外在动机指由外在的奖罚或害怕考试不及格等活动之外的原因激起的动机,是外在因素,分为三类:(1)外律,它是内化程度最低的动机类型,完全由外部因素决定。如果外因消失,它也不复存在。(2)内摄自律,指由于某种外部压力,个体采取行动并把压力转化为内需,强迫自身执行,如受到自尊的影响而努力学习。(3)认同自律,它的内在程度最高,指为了达到个人有价值的目标,学习者把其内在化为自我目标并采取相应行动,如学生感到阅读的重要性而有计划地坚持练习。

3.2研究艺术类学生学习动机的意义

艺术类学生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他们思想跳跃,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强,但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条理性欠缺,且情绪波动大。然而文化课学习作为艺术生高考的必经门槛,需要学生有逻辑思维,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精神,保持稳定良好的学习动机。可以这样说:动机是有效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想要学习的学生就能够学会任何东西。但是教师如何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愿意学习、都愿意努力学习复杂的内容呢?激发学生学习和记忆所学内容的动机,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这对于艺术类学生来说,健康的学习动机是其良师义母。

艺术类学生文化基础薄弱是我国教学中的一个普遍问题,这与我们国家迅猛发展的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趋势很不适应。jakobovits曾根据一些心理语言学家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影响学习的几个主要的学习者主体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所占的比重:“才能占33,智力占2o,坚持性或动机占33,其它因素占14”。一般来说,学生的智力差别并不太大,学习成绩上的这些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而在总非智力因素中占7o 的坚持性或动力(即动机)显然处于核心地位。语言学家h.giles认为,学习第二语言的动机是学好语言的决定性因素。动机好,学习能力就增强;动机不好,学习能力就减弱。由此可见,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

3.3艺术类学生学习动机现状

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前,不少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出现专业学习与非专业课程之间的普遍失衡现象,甚至存在厌学和隐性弃学现象等。艺术生是高中阶段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其高中教育中,学生和教师往往只重视专业训练和日常管理,而忽视了艺术生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艺术生有其自身的鲜明特点,其文化基础大部分都较差,导致他们对学习目的不明确、积极性不高,加上有些教师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机械地讲解,使他们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在掌握学生学习动机之前,要先了解艺术学生的特点:

艺术类学生人格特点:

(1)思想活跃,但理想信念淡薄

(2)专业情结浓厚,但文化基础薄弱

(3)情感丰富、热情澎湃

(4)个人本位主义较强

(5)实践活动能力较强,但受社会负面影响较深

艺术类学生学习动机及现状:

(1)学习动机以兴趣爱好为基础,专业选择以自主选择为主体

(2)有一定的专业成就感,但缺乏勤奋学习、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

(3)热爱专业,文化底子厚,为实现个人理想价值努力奋斗

(4)文化成绩较差,在升学的压力下,选择艺术专业,将来能有好的出路

(5)能够获得一个好的工作,追求较好的物质生活待遇

(6)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实现亲人的美好愿望

3.4国内外研究现状

毋庸置疑,动机是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加拿大心理学家gardner和lambert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开始学习动机的研究。在中国,有关学习动机的研究始于80年代,但动机研究仍然是一个相对新的领域,尤其是艺术类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甚少。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动机强度与学习成绩呈密切相关,动机强度与影响动机的变量紧密相关,动机变量对学习成绩亦有密切影响。

古往今来众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兴趣性原则的研究由来已久。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并成功地在教学中运用了“乐学”理论。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前苏联教育家科罗廖夫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这就是教学的潜力所在”,“轻松的,尤其是令人发笑的东西使无意识记忆率提高70%”。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动机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是其源泉,学生的学习动机活动也不例外,所谓学习动机是引起学生学习行为,维持学习行为并使学习行为趋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因,学习动机的实质是学习需要,这种需要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古今中外很多著名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法国启蒙教育家卢梭进过:“形成一种独立的学习方法,要比获取知识更重要。”这说明只有学习者以自己独有的方式,主动、高效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习质量。学习的动机对教育的影响也是十分的明显的。

外语学习的动机研究(motivation research)始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行为主义学派。加拿大心理学家gardner和lambert将外语学习的动机研究“粗略地分为心理学派(gardner 1985; dornyei XX)和社会文化学派(norton 1995; lantolf XX)。前者注重个体心理因素的作用,较多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后者注重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多采用质的方法。近十年来,两个学派在批评和借鉴的对话中,也形成了一定的交叠,主要体现在对学习者整体‘人’的关注,以及对多元性、动态性的重视。”

国内有些专家学者认为学习动机是影响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他们将其总结为: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用公式表示可以写成:成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或者表达成:成绩=能力+动机激励,动机=效价×期望概率。期望概率是指事先对成功可能性的预测。效价指的是要认清某事物的价值。可见在强化学生学习动机的同时,如何提高他们的期望概率不无重要作用。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旨在提高教学效果的评价。探索了参与形成性评价对激发艺术类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效果。研究工具包括学生动机调查问卷,平时的非正式访谈和期末的正式访谈。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参与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建立学习档案袋,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一定提高,努力程度大大增强。

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前,不少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出现专业学习与非专业课程之间的普遍失衡现象,甚至存在厌学和隐性弃学现象等。本文将在分析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成因的基础上,基于arcs动机设计模型,提出培养和激发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均衡的学习动机的对策和建议。

总之,艺术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国内外学者对其教育模式及学习动机的研究越来越多。普遍认为:在艺术生的教育中,学生和教师一定要重视专业训练和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培养它们良好的学习动机。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非智力因素有其广泛的外延,包括学习动机、情感、意志、兴趣、性格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积极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激励学习兴趣的产生。

3.5怎样提高艺术类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有无和强度对学习的影响至关重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一名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与手段,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针对当前艺术类学生学习动机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下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阐述问题。

(一)教师方面

1.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2.引起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注意

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3.给予成功的满足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

4.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

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数学学科上了。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5.适当开展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所以在课堂上,尤其是活动课上一般采取竞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6.及时反馈,不断深化学习动机

从信息论和控制论角度看,没有信息反馈就没有控制。学生学习的情况怎样,这需要教师给予恰当地评价,以深化学生已有的学习动机,矫正学习中的偏差。教师既要注意课堂上的及时反馈,也要注意及时对作业、测试、活动等情况给予反馈。使反馈与评价相结合,使评价与指导相结合,充分发挥信息反馈的诊断作用、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深化学生学习的动机。

(二)学生方面

1.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许多学子们的学习动机都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制定拟取的。学生并没有完全踏入社会,社会经验远远不足,许多事情都是以个人意志来做的,而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们影响几乎是决定性。正确的价值取向会给他们以正确指导,从而是正确的做法。同样,错误的价值取向会给他们错误的指导,从而是错误的做法。有些学生做事,或许很个性,但却不一定是正确的,所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2.拥有自信心,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学习者个体拥有的关于他自身存在的而且与他的性格特点相一致的主观评价和意识的全部。自我概念的最主要含义是自我形象。自我形象指每个人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及其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的主观评价和意识。自我概念与师生关系,同学间关系以及他自己的性格特点都有密切关系。如果一个学习者从老师、同伴那儿得到良好反馈,他会更加自信,他会有更加强烈的动机去取得更大的成绩。williams &burden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特别受到学生自我评估的影响。学习者的自我概念会对他的课堂表现产生很大影响。学生个体应努力消除对自己的自我形象持消极否定态度的错误观点,全面地了解自己,乐观地寻找机会参加各种学习活动。

3.确立学习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学习目的有远期与近期之分,远大的学习目的是建立在社会需要基础之上的,例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近期学习目的是以学习的具体活动或具体教学要求相联系,如准确理解某个词义的含义就是课堂教学要求的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有长远的明确目标,又要有短期具体的学习目的,后者是有效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成功地达到远大学习目标的关键。

4.注重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不仅具有促进人的学习作用,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还会使人伴有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利于促进人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可以说就有了很好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入手:

(1)学生可以通过找课本中有用的、切合实际的、易与现实联到一起的东西去读,使自己对这些东西感兴趣,才会想去学习。

(2)组织一些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可以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验成功的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这是提高兴趣的重要途径。

5.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在人的成长道路上,失败与挫折就像预先为人设下的激流险滩,只有通过它,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当遇到挫折或失败时,要挺住,不气馁,敢于承认和正视挫折的存在,要有与挫折抗争的精神,学会在失败中奋起,在挫折中成长。

3.6. 相关参考文献

[1] 林崇德;申继亮;辛涛, 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 ,中国教育学刊, 1996(6)

[2] 李宁;李小芳;乔彦娜, 艺术类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及策略调查研究,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 XX,(5)

[3] 秦永禄, 周国祥,探索课堂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科教探索, XX(472)

[4] 姜丽艳,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及激发策略探究,大连理工大学,XX

[5] 史琼,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的问卷编制与分析,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XX(35)

[6] 张瑞祥, 如何管理好新生代中学生, 内蒙古教育杂志, XX(12)

[7] 寿萌吉,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探析, 中国成人教育, XX(14 )

[8] 郑悦文, 中等艺术学校学生学习文化课动机的研究,客座大家, (129)

[9] 时丹, 高职艺术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析, 社会学 《传承》,XX (11)

[10] 马自奋,艺术类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XX(6)

[11] 李凤杰;刘文,大学生学习策略、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教育探究, XX(12)

[12] 朱文岩, 如何提高艺术生数学成绩, 学园, XX(20)

[13] 孙振亮,浅析艺术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XX(6)

[14] 吕奕, 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研究及对策,人文社科

[15] 杜鹃, 论艺术类学生学习动机与高职英语教材选用的关系,南京工业技术职业学院学报,XX(9)

[16] 朱茜, 艺术类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实践心得,现代教育,XX (7)

[17] 宋超, 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 克拉玛依学刊, XX(2)

[18] 张韶华;王亚琼, 如何搞好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 思想政治课教学, XX(5)

[19] 陈红;陈宏, 高职艺术类学生管理工作初探, 科技信息, XX(34)

[20] 吕丽青;周治, 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个性特点及管理对策初探, 今日南国, XX(8)

[21] 臧瑞娟, 艺术类学生个性特点及教育策略,文学教育, XX(1)

[22] 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3] 姜美玲,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XX

二、研究意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随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目前有很多学生选择了艺术专业,这类学生同时面临着专业学习及升学问题双重压力,而且艺术类学生独特的性格特点,导致对艺术类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与分析日益急迫。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艺术专业学生的班主任教师,应理论结合实际,正确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建立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会取向,任重而道远。

艺术类学生普遍思想活跃,专业情结浓厚,但文化基础薄弱,受社会负面影响较深,人格特性较明显。而且尽管艺术类专业培养目标与其它专业有着一致性,但在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教育环境、教学方法上却有着“个性化”的特征。综合类院校在进行教学管理中,不能忽视艺术类专业的这一大优势,因此对艺术类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与分析有时代需求意义,对培养出能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意义深远。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或框架;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等)

(一) 研究目标:

本论文在艺术类专业逐渐成为热门专业背景下,进行其学习动机的研究与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目的:

(1).通过对艺术类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掌握它们的内心世界, 因材施教,引导健康成长。

(2).分析研究艺术类学生特点,找出与普通教育学生的差异,结合它们的文化学习、专业训练、升学压力等现状,掌握学习动机,协调好专业与学习矛盾,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勤奋学习,为成就事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3).掌握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诱导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约束意识的形成。

(二) 论文框架:

1 问题的提出

1.1 对艺术学生学习动机现状的描述和分析

1.2 发现主要问题

1.3 初步调查分析

1.4 确定研究课题

2 文献综述

2.1 学习动机的定义

2.2 研究艺术类学生学习动机的意义

2.3 艺术类学生学习动机现状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2.5 怎样提高艺术类学生学习动机

3. 研究步骤和过程

3.1 课题设计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对象

3.1.3 研究步骤

3.2 行动方案的理论论证

3.3 收集数据的方法

3.3.1 工具

3.3.2 数据收集过程

4. 数据分析

5. 反思与启示

6. 结束语

(三)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本次研究的重点在将艺术类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应用于实际的教学管理之中,难点在对研究数据结构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四、研究方法与实施步骤

1.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1 问卷法:结合已有的学习者态度、观念等问卷,通过研究学习,设计自己的问卷,对学生学习信心、态度、艺术专业、就业、社会观等方面进行调查。

1.2 访谈法:在分析问卷的基础上,对个别学生进行交流访谈,以提高分析结果的科学性。

1.3 教学心得交流法:对研究效果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通过同事间日常教学经验的交流,将理论研究与实际教学相结合。

1.4 行动研究方法: 制定行动研究方案并实施方案,并对方案进行理论论证。研究学生学习动机,为教育同行提供经验总结。

可行性分析:

本人长期从事艺术类学生的教学工作,了解艺术生的性格特点及学习动机,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积累了一定素材,可以通过亲身的教学实践获得宝贵的一线资料;研究对象是艺术类学生,对他们在艺术院校内可能遇见的情况与问题能够全面的把握。此外,对该领域已有的研究进行了充分的了解和学习,有专业导师指导开展此项实验,会得到宝贵的可借鉴的经验。

2.论文研究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2.1 以艺术院校学生学习动机为研究主体,介绍理论和经验,比较贴合实际日常教学现状,为该类教育管理提供实践经验。

2.2本人作为东北师大附属中学艺术部教师,有条件将艺术学生作为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及实践者,所参与的调查问卷的结果是科学有效的。

2.3 “艺术类学生学习动机研究与分析”符合我国目前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现状,且此次研究只是本人系统深入研究的第一步,此后会继续研究艺术类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心理发展状态,从而对艺术生教学模式形成系统的认识。

3.论文工作量、年度研究计划、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第一阶段: 通过问卷对艺术类学生学习动机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XX年10月)

第一阶段: 文献检索与综述 (XX年10月---XX年11月)

第二阶段: 确定具体的研究题目并撰写开题报告 (XX年12月--XX年1月)

第四阶段: 分析问卷结果,并初步确定研究的主要方向 (XX年2月)

第五阶段: 将艺术类学生学习动机研究结构用于实际教学中 (XX年3月--XX年8月)

第六阶段: 对学生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并对比分析测试成绩 (XX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