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1 20:45:3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健康调查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我们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一话题为主题,利用网络、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我们身边的同学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面对着崭新的生活,无论是在生活上、学习上还是情感上,很多人都曾有过一段迷茫的时期。而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悲剧报道也日益增多,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对同龄人的调查,总结出大家目前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提出宝贵的意见,向身边的同学宣传关注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帮助身边的同学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健康快乐地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涯,并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步入大学校园,所有一切都是新的,学习任务、人际交往及竞争压力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大学生独立地面对和处理,因此也必然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心理上、思想上的困惑,如:紧张,焦虑,恐惧,孤独,抑郁等,严重的不适应会造成心理障碍。这些心理现象的产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生活。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来自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具体的压力有哪些呢?经济学系实践部对我系06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并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对部分同学进行了调查问卷,并对其中发现的问题,加以思考和研究。
二 调查方法或工具
主要是问卷调查,通过实地调查方面进行实施。
心理健康调查问卷问题分析
(1)您认为您目前所在的大学与高中的整体氛围相差很大吗?
a.特别大 b.很大 c.差不多 d.无差别
分析:12%的同学认为相差的氛围特别大,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48%的同学认为相差很大,主要实在学习氛围和生活习惯上,大学的学习相对轻松而且老师也不会总是督促学习,大学都是住宿生活而很多人都是到了大学才离开家开始住在学校,这一方面很多人表示一开始真的很不习惯。40%的同学认为差不多,虽然大学与高中相比是一个崭新的环境,但他们表示自己很快就适应了这样的生活。0%的同学认为无差别。
(2)您对目前的大学生活适应状况如何?
a.很好 b.还可以 c.较差 d.差
分析:调查显示15% 的同学认为对大学生活状况适应状况很好,而25%的同学对大学生活适应状况感觉较差,绝大部分的同学乐观的认为适应状况还可以。这说明大部分同学(60%)生活态度非常乐观他们懂得调节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然而小部分同学则值得注意,他们对生活中的事情处理的不是很乐观,由于他们思想太重,压力太大,所以他们需要更多的帮助和鼓励。
(3)您认为压力在您的学习生活中对你的影响怎样?
a. 正面影响,学习的动力 b.没影响 c. 有点影响,影响情绪 d.负面影响,无心学习
分析:有58%的同学认为压力是一种正面影响是他们学习的动力,这表明这些同学面对压力是有着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他们化压力为动力为自己的人生增添光彩,32%的同学认为有点影响,但并不严重,这样说明他们也能够逐渐地找到处理压力的方法而不是受挫沮丧,10%的同学认为压力是负面影响,会导致他们无心学习,这说明他们的心理素质还不是很好。
(4)当您出现学习效率底下的情况时,您会觉得心烦气躁吗?
a.经常会 b.偶尔会 c.很少会 d.不会
分析:调查表明有63%的同学认为偶尔会,20%的同学认为很少会,7%的同学认为不会,这表明绝大多数同学能够乐观地处理自己的学习问题,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而10%的同学表示他们经常会觉得心烦气躁,他们需要加强锻炼。
(5)您认为宿舍是否有利于您的学习?
a.非常有利 b.比较有利 c.一般 d.比较不利 e.非常不利
分析:从调查中发现没有同学认为宿舍非常有利于他们的学习,25%的同学认为比较有利,32%的同学认为一般,而38%的同学认为比较不利,5%的同学认为非常不利。这说明大多数同学还是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的,但宿舍的学习氛围不是很好,所以大多数同学表示他们还是倾向于去图书馆或者自习室学习。
(6)您是否对学校或者教学质量产生过不满心理?
a.经常有 .b.偶尔有 c. 很少有 d. 没有 e.未考虑过
分析:调查发现15%的同学经常有不满心理,说明他们时常在思考自己,反省自己,但又从未去试图改变现状,改变自己,有50%的同学偶尔会产生不满心理,说明大多数同学是乐观的,只是学习任务和不幸偶尔让他们心烦,只有20%的同学很少会出现不满心理,13%的同学从未不满,5%同学从未考虑过这一问题,这说明他们的心理素质非常好。
(7)您与同学相处的状况是否让你感到压力?
a.经常会 b.偶尔会 c.根本不会
分析:从调查中发现有12%的同学经常会有压力,说明他们非常重视同学之间的友谊,但出于某些客观原因使他们对自己的友谊表示不满,有60%的同学偶尔会存在压力,这说明他们的交际能力和心理素质是很好的,而28%的同学则认为根本不存在,说明他们在交际上都是很乐观,总体来说同学们的交际交友都没有什么大的障碍。
(8)遇到压力你会最先向谁求助?
a.家人 b.知心朋友 c.专业人士
分析:据调查有42%的同学遇到困难会找家长,说明他们的依赖心理还是很强的,缺乏独立思考生活的能力,有58%的同学认为找知心朋友更好,这类同学适应性比较强,自我生活能力比较强,他们不想让父母担心最先想到的是知心朋友。
(9)您赞成大学生谈恋爱吗?
a.赞成 b.不赞成 c.有时好就可以谈了 d.完全没有必要
分析:有33%的同学赞成谈恋爱,他们觉得不管以后能不能走在一起,都会给自己留下美好的回忆,62%的同学认为有时好就可以谈了,这说明这部分同学会根据自身的条件状况来决定谈与不谈,而5%的同学认为大学生的任务仍然是学习,应该把学习放在首位,而且大学生的经济来源都是父母,谈恋爱需要花费,也会浪费学习的时间,影响学习。
(10)您失恋后会伤心吗?
a.不会 b.会 c.看情况 d.无所谓或一点都不伤心
分析:对大学生失恋问题,13%的同学不会,5%的同学认为无所谓或一点不伤心,谈恋爱只是在找异性朋友,失恋也许是对方的不足,或者是自己的缺点,而42%的同学认为会伤心,毕竟双方都是真心的最后如果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在一起还是很难过的,40%的同学认为要看情况 三、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情绪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为大学与高中的整体氛围差距很大;
2、所就读的学校与自己心中理想的学校有很大差距;
3、校纪校规对生活和学习起到了约束作用;
4、学习生活中的压力会影响情绪的波动;
5、上大学后,最大的挫折是学习成绩不理想;
6、大多数学生热衷勤工俭学
7、宿舍中基本没有大问题;
8、当宿舍出现问题时会用委婉的态度来处理;
9、少数同学在与人交往方面会存有戒心;
10、在日常生活中,舍友指出其自身错误时,愿意立即改正,并道歉;
11、恋爱的动机是打发无聊的时光;
12、在课堂不活跃,与身边的同学不熟,却与舍友有很多话题;
13、很少同学在意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14、业余时间主要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如上网或打游戏;
15、出现心理问题,主要向信任的朋友倾诉。
四、调查分析
大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高中阶段的学习基本靠老师的讲解,而升入大学以后往往老师讲得很少。自觉、自立、自主、创新是大学学习的方法。
2、人际交往是一种艺术,下面的几种做法可助你成功:树立伟大形象,保持亲密有间,宽松友善待人,流露真诚笑,主动大度处世,努力善解人意。
3、大学是一个充满青春气息、朝气盈然的地方。从学生自身的发展角度看,大学阶段正好是一个人的身心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思想、价值观、人生观发展成型的时期。正确的引导对一个人的成长具奠定性作用。
4、良好的心理策略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自由的大学氛围中,能否有所收获,并非取决于校园的美丑,或师资的良莠,而是在于个人主观意识能否与环境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做到自我管理、监督,最终成学成才。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
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五 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1、生活的适应。原来在中学读书,离家不远课上完了放学就可回家,生活都由父母包办,可以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现在不同了,不能每天回家,要住学生公寓,起床、吃饭、睡觉、个人卫生,一切都要自己来管。
2、学习的适应。大多数的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大学的学习,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认为不知道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中学读书学习比较被动。大学可不是这样,要主动学习,得自己把握,老师讲课只是一种引导,一种启示,要根据这种引导,这种启示去阅读参考书、去思考,这样就要自己学会安排学习计划,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的时间。
3、人际交往的适应。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能够适应与他人交往,也有一些学生不能够适应。人际交往无非是与两种人交往,一种是熟悉的人,一种是不熟悉的人,与熟悉的人交往,因为彼此了解,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刚进大学,同学是新的,老师是新的,大家都不熟悉。这样,就有一个了解、融合、相互适应的过程。每个人适应环境所需的时间各不相同。
六 解决方法
(一)开展相关心理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
校方应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引导同学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心理问题的出现很可能是由于同学们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不够,心理教育一方面可以向学生灌输正确的观念,另一方面也可以纠正大家过去的错误观念,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走出心理阴影,沐浴阳光。
(二)积极参加活动,保持良好心态
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并不快乐,其实快乐隐藏在生活中的许多角落里。保持良好的心态,首先需要相信:快乐是自己寻找的。自我暗示也是一种有效方法。时刻相信自己是快乐的,就能在无意中将阴霾无限缩小直至消失。积极的参加社会活动,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将自己的不快乐与快乐都学会与身边的人分享,困难时寻求朋友的帮助,失落时寻求朋友的安慰,在这样的氛围中自己也体会到了助人为乐的快乐,进而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降低压力,促进良性竞争
现代的大学生虽然还没有步入社会,但是沉重的压力却已经在他们身边蔓延开来,就业压力,各种各样的竞争压力,来自父母老师的压力等等,这么多的压力往往压得许多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一方面学生应学会自我调整,学会怎样把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动力,另一方面,学校与家庭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与鼓励,而不是一味地施加压力。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过多的压力压垮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七 结语 大学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个满载梦想与希望的园地,大学也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在这里我们不断积累,在这里我们不断成长,在这里我们不断感悟,所以我们应当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正视一切困难,坚定自己的决心与信心,只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才能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大学生活的美好,感受大学生活的多姿多彩,为自己的未来插上飞翔的翅膀。
在这次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受益颇多,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天,但是这十天里的经历却是一分宝贵的财富。
十天里锻炼的是我们的能力。在实地问卷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小困难,例如遇到有些同学的不配合,成员之间的意见分歧等等,但是我们都认真耐心地去解决这些小困难。我们总是带着诚恳的微笑去与每一位接受我们调查的同学进
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道德健康、生殖健康等内涵看.大学生健康理念确立、疾病预防、饮食起居、学习行为等习惯还存在许多欠缺。较为突出的问题有:吸烟,酗酒,滥用药物,缺乏体育锻炼,近视眼增多、三餐饮食无规律、不懂营养科学、睡眠质量难以保证。大学生高血压、Ⅱ型糖尿病、颈椎病、肩周炎等患者增加.不少大学生身体处于亚健康状况.对大学环境适应自我评价与认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存在矛盾和迷惘,面对繁重的学业考研就业、寻求独立和条件不足.恋爱与性心理发生问题.对友谊的渴求不能满足.家庭贫困学生的矛盾压力.导致许多大学生意志消沉,不思进取,精神萎靡甚、至忧郁、厌世。
本调查主要针对大学生睡眠、饮食、运动三方面做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以下几方面:
2. 饮食方面:在一日三餐方面,除了极少数学生不吃或很少吃早餐外,三餐偶尔有间断与三餐很有规律的学生约各半。约一半学生仅仅偶尔会有所顾忌而不吃,仅约1/8的学生吃得很少,由此可看出垃圾食品是降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
3. 运动方面:被调查的学生中,约四分之一的学生平均每天仅锻炼30分钟左右,这与大学生每天至少锻炼一小时还有一定差距。
在调查大学生生病情况方面,约一半学生很少生病,但也有很多的学生是冷空气一来就生病。尽管如此,却仍有大部分的学生健康防护意识很一般。 健康防护意识低下,又进一步使得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降低。
大量的事实表明,不少大学生对健康的意识不强,在不少方面有偏离健康轨道的表现,因此,有对其进行健康教育的必要。
结论与建议
第一,开设健康教育课。开设健康教育课是高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这种有组织、有计划、 有步骤的教学活动,对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极为有益。可以安排高素质的医生担任健康教育课的任课老师,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卫生保健及性保健知识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
3统计分析建立数据库和表格进行分析比较
1、对香烟成分很了解的:男生占57%,女生占71%.
2、知道抽烟对身体的伤害的:男生占60%(完全知道),女生占73%(部分知道).
3、认识的同学中有:男生占49%(5~10),女生占61%(10人以上).
5、在校园里抽烟同学的看法:男生选无伤大雅的占23%,女生选反感的占55%.
6、不赞成女性抽烟的:男生占74%,女生占73%.
7、介意恋人抽烟的:男生占63%,女生占71%.
7、抽烟的年龄在1年内的平均率占37%
8、多数的同学在郁闷时抽烟占49%
9、抽烟之后不想戒的占少数11%
10、每个月买烟的费用少数用30占17%
11、知道抽烟对质量不好的占多数为80%
12、知道抽烟对胎儿不好的占多数为71%
分析总结
调查结果显示:1、因受生活环境影响而开始吸烟的学生占大多数。
2、吸烟者对香烟的依赖性很大,难以戒掉。
3、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及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焦虑水平也越来越高,而吸烟则往往被人们认为是排忧解愁,缓解焦虑的一个很好的措施。
4、年级越高,交往的场合也越来越多,而在某些特殊场合吸烟被学生认为是成人化的标志之一。
也可能存在的因素有:(1)标新立异心理
大学生处在生理心理的日渐成熟的阶段,自我意识在不断显现,表现欲逐步增强,时刻想以“新”“异”来吸引别人而吸烟恰好能满足这心理。
(2)追求风度心理
现在,电影视录相等娱乐传播媒介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极大。某些吸烟大学生承认他们吸烟完全学自银幕上的偶像和英雄人物。觉得吸烟很有些类人物的风度,有男子汉气味。的确,这些道德认识正处在不成熟阶段的大学生往往错误的将吸烟与威武,洒脱联系在一起。
(3)好奇心强,玩玩欲望高。
这部分多数是比较早吸烟的学生,好奇心强,凡事想亲身实践一下,但克服自制力却比较差,他们认为吸烟好玩、稀奇、开始只抱着玩玩、试试的心情,哪知一抽不可收。
(4)交际心理不成熟。
这些大学生中流行这么一句话:俺款爷,不买就买,一买全是“大中华”“红塔山”“万宝路”“剑”等中外高档名烟。是想借此显示其富有,是“款爷”,借此压服别的同学,在班上树立“钱”威。
(5)屈从心理。
俗话说;“近墨者黑”一些中学生受到同伙负效应影响,加上本身意志薄弱,屈从于外部诱惑压力,也随其吸上了烟。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农业大学三所学校的本科学生作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717份,其中男生238,女生477,2人未报告性别。其中实际回收吉林大学197份,东北师范大学177份,吉林农业大学343份。
(二)研究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是为了评定个体在感觉、情绪、思维、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症状而设计的。该量表包括90个条目,共9个分量表,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通过九个维度对大学生的基本健康状况做一个调查。
(三)主要研究方法
①问卷调查法:分别对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的717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②文献查阅法:通过书籍、网络查阅了相关文献。
(四)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1.0软件包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Scl-90总分方面,总分大于160占39.0%;最少有一项因子分大于等于3的占24.0%,其中每个因子分所占的比例如下:躯体化2.9%、强迫症状15.4%、人际关系敏感12.3%、抑郁7.7%、焦虑7.3%、敌对8.1%、恐怖5.0%、偏执8.9%、精神病性5.1%和其他6.1%。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在性别上的差异
F检验显示,男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六个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如表1所示:
*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01水平上显著相关,下同。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大学生心理健康在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如表2所示:
(四)在学校上,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的因子分存在显著差异
农大较吉大东师而言,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方面更加突出一些。如表3所示:
(五)大学生心理健康在年级上的差异
低年级在躯体化、抑郁两个维度的平均水平低于高年级,如表4所示:
三、讨论
(一)性别差异
男女大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六个维度差异显著,尤其在人际关系敏感和强迫症状两个维度存在极其明显的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可能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男生在社会中要面临更多的压力,在人际交往方面比女生更加复杂。可能会更容易去猜忌,不轻易相信别人。[2]
(二)是否独生子女
在敌对、恐怖、精神病性三个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在此三个维度均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由此可以看出非独生子女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他(她)们需要得到学校社会更多的关注。
(三)学校差异
研究发现,不同大学之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两个维度上面存在显著差异。今年北京小学开始实施“快乐教育”[3]可以说是中国的教育改革迈出了一大步,或许以后可以在全国的中小学中拓展开来。但是作为大学,应该本着为国家培育顶尖人才的目的,因此大学教育制度应该更加的严谨。学校对于学生的要求应该更加的严格,如果以后“快乐教育”在全国开展,中小学生的负担变得轻了,上大学以后,还是继续轻松的话,恐怕中国的教育和西方国家相比只会越走越远,而不是赶超。因此大学应该严谨办学,为大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尽一份力。
(四)年级差异
研究显示高年级尤其是大四的学生在躯体化和抑郁两个维度较低年级学生而言更加的显著。大四要面临择业问题、考研问题、婚姻问题等,因此在离开学校步入社会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很多的焦虑。而低年级的学生则相反,还处在步入大学的欢乐中,因此没有太多的困扰。在这里希望学校和社会多开展一些活动,帮助大学生做到在性格上的成熟。同时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帮助大学生的创业和就业,以免由此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
1.目的及意义
本文为了解我校2010级―2013级学生身体素质情况,锻炼程度等基本状况,进行深入了解,从而进行有计划的训练,为开展一些有益身体健康的体育项目做准备。并通过对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2010级―2013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评价,找出规律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对全面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水平、更新体育教学和健身观念,有效增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西北民族大学文、理科与体育学院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体育学院相比文理科学院人数较少,体育学院的样本我们选取了从2009年到2013年的全部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的综合成绩,并利用excel表格的公式功能计算出平均分;
理科学院我选取了土木工程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与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这四个学院,并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每个学院抽取200人,样本总量共800人。文科学院我选取了民族学与社会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与文学院这四个学院,同样随机抽样的方法,每个学院抽取200人,样本总量共800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体质健康调查方法的学习和其结果的了解,将对西北民族大学学生的体质健康与其进行对比,看出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2.2.2调查法
a、数理统计:将要用的数据进行统计整合
b、抽样法:分层抽样:针对4个文科学院和4个理科学院于2009~2013年体质健康成绩分别抽取200份样本。
随机抽样:文、理科学院学生成绩随机抽样。
3.结果与分析
3.1不同学院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
3.1.1数据的整理与统计
3.1.1.1表格概况
下表1-1是我校2009年至2013年体育学院、理科学院与文科学院体质健康测试综合成绩的平均成绩
3.1.1.2目的与作用
用以比较不同学科性质的学院之间体质健康状况的差异,以及各自学院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身体素质状况的变化
3.1.1.3抽样与统计方法
按照上文抽样方法得到的样本量比较大,利用excel公式对样本的平均成绩进行了平均分的计算,得到下表。(注:平均分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1-1体育学院、理科学院与文科学院体质健康测试综合成绩的平均成绩一览表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体育学院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从2009-2012学年均为83分左右,而2012-2013学年为88分,体育学院的身体素质状况为良好及优秀而文理科学院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均在72-73分左右,身体素质状况为合格。
3.1.2不同学院随着学年增长的身体素质变化的折线图
下图1-2是根据表格1-1制作出体育学院、理科学院与文科学院体质健康测试综合成绩平均分随着学年增长的变化图。
1-2不同学院随着学年增长的身体素质变化的折线图
从上图可看出,体育学院学生从2009年到2012年体质健康测试的平均成绩均在83分左右,而2012年到2013年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大幅度提高到88分,而文科学院与理科学院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从2009年到2013年的变化幅度不大,均在72-73分左右。
3.1.2不同学院之间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对比
下图1-3是根据表格1-1制作出来的从2009年到2013年体育学院与理科学院和文科学院体质健康测试综合成绩的平均分的对比图
1-3不同学院之间体质健康测试平均成绩的条形图
由上图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从2009年到2013年这四个学年的体质健康测试的平均成绩,体育学院远远高于理科学院与文科学院,而文科学院与理科学院的平均成绩相差不大,身体素质基本相同。
4.结论与建议
4.1调查研究结论:
根据对2009-2013学年不同学院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统计对比和分析,以及对于2012-2013学年不同学院男女生跳远成绩的对比分析结果来看,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远不如体育专业的学生,身体素质状况仅为合格,而体育专业学生身体素质为良好及优秀,说明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魄,提高身体素质,我们要提高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体育锻炼。
4.2对于增强非体育专业学生身体素质的一些建议:
4.2.1从学校层次来说
(一)加大身体素质练习在教学时间上的比例
以我校来说,体育课为每周一次,而且只有大学一二年级开展体育课程,三四年级没有体育课程,在一二年级的体育课程中,一年级为基础的体育素质锻炼,二年级为按兴趣选择体育项目进行训练,在二年级的课程中身体素质练习相对较少,因此可以延长体育课程的学年时间,延长至大学三年级,而且加大身体素质练习在教学时间上的比例。
(二)多开展趣味性的体育竞技类的比赛
学校应该鼓励开展体育竞技类的比赛,增强同学凝聚力,培养活力,强身健体,而体育竞技多枯燥劳累,应该增强比赛的趣味性,打破原来单一的跑步、跳远、跳高等传统项目,加入如老汉推车,三人两脚等普及性高,趣味性强,参与度高的项目比赛活动。
(二)加强体育场馆等基本设施建设
拿我校来说,现在建有体育场、篮球馆、篮球排球场、后操场、舞体馆、羽乒馆,基本设施建设基本完备,只是场地的开放时间有限,场地的容纳量有限,而我校学生数量庞大,建议延长各体育活动场馆的开放时间,并提供体育器材(如网球拍、羽毛拍等)的租借服务。
4.2.2从学生个人来说
保持合理的饮食,养成健康的生活作息规律。
大学生进入大学以来,心智年龄各方面趋于成熟,由于距离家较远,受到父母的管制和约束较少,大学的管理模式也不像中学时代的严格和苛刻,不少学生喜欢喝酒吸烟,饮食不规律,熬夜打游戏,上网,唱歌等,不合理的作息习惯和规律对于身体体质的危害较大,我们学生自己要自觉养成合理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早睡早起生活作息规律。
(二)加强体育锻炼,积极参加户外运动
由于现在交通通讯工具的发达,大学校园里出现了大量的“宅男”“宅女”,他们吃饭叫外卖,有些外卖甚至可以送到寝室宿舍里,购物靠淘宝,终日呆在屋内不进行运动与锻炼,导致身体素质越来越差,作为中国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要有蓬勃的气质和活力,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加强体育锻炼,如每天跑步,和同伴打球,爬山踏青等户外活动,提高自身身体素质。(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坚,刘立清,韩飞.中美两国学校体质健康研究现状的比较[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4):86.88硕士学位论文
为了使地方学校能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我们扬州大学医学院同伴教育协会于2007年10月对扬州大学的1000名新生的青春健康、预防艾滋病知识的现状进行了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扬州大学的1000名新生,男女比例1∶1。
1.2 调查问卷
采用调查问卷方法。调查问卷《扬州大学大学生“青春健康,预防艾滋”的问卷调查》由作者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后编制出,再邀请扬州大学同伴教育协会成员一起讨论修改,最后交由老师审阅修订而成。问卷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大学生青春期知识现状、大学生青春期生理状况、大学生青春期心理状况以及预防艾滋病知识。前三项为单选,后一项为多选。
1.3 调查方法
研究者向扬州大学学生宿舍分发问卷,大约1小时后再从各宿舍收回问卷。
1.4 统计方法
得到的所有数据先进行次数统计,再进行百分比统计分析。
2 结果
随机抽取了1000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500人,女生500人,共计收回有效问卷900份。
2.1 大学生青春期知识现状
2.1.1 获得青春期知识的来源 30.6%的同学选择父母、亲戚和朋友;18.6%的同学选择学校教育或相关机构;50.8%的同学选择媒体(包括书籍、书刊、广播、电视以及网络)。见表1。
2.1.2 希望从哪里获得青春期知识 21.2%的同学希望从父母、亲戚和朋友处获得;32.2%的同学选择了学校教育或相关机构;还有46.6%的同学则希望从媒体(同上)得到了解。见表1。
2.1.3 是否愿意了解青春期方面的知识 0.9%的同学根本不希望了解;2.4%的同学表示不太希望了解;28.8%的同学持无所谓的态度;50.0%的同学则表示比较希望了解;剩余的17.9%的同学非常希望了解。见表2。
2.1.4 是否愿意了解性生活卫生方面的知识 2.0%的同学根本不希望了解;2.8%的同学不太希望了解;33.8%的同学认为无所谓;46.7%的同学比较希望了解:14.7%的同学非常希望了解。见表2。
2.1.5 是否愿意了解同性恋方面的知识 13.5%的同学不希望了解;18.2%的同学不太希望了解;46.8%的同学觉得无所谓;13.4%的同学比较希望了解;8.1%的同学非常希望了解。见表2。
2.1.6 是否愿意了解怀孕以及避孕方面的知识 4.6%的同学根本不希望了解;3.5%的同学表示不太希望了解;32.3%的同学持无所谓的态度;44.6%的同学则表示比较希望了解;15.0%的同学非常希望了解。见表2。
2.1.7 是否愿意了解计划生育及人工流产方面的知识 7.9%的同学根本不希望了解;8.2%的同学表示不太希望了解;32.8%的同学持无所谓的态度;40.7%的同学则表示比较希望了解;10.4%的同学非常希望了解。见表2。
2.1.8 是否愿意了解性传播的疾病方面的知识 2.9%的同学根本不希望了解;6.5%的同学表示不太希望了解;25.5%的同学持无所谓的态度;40.7%的同学则表示比较希望了解;24.4%的同学非常希望了解。见表2。
2.1.9 是否愿意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的知识 1.3%的同学根本不希望了解;1.9%的同学表示不太希望了解;22.4%的同学持无所谓的态度;36.4%的同学则表示比较希望了解;38.0%的同学非常希望了解。见表2。
2.1.10 是否知道青春教育咨询的相关团体(同伴教育协会)、组织、网站或者热线 15.1%的同学知道;而84.9%的同学不知道。
2.1.11 是否进行过校内或社会上的咨询 13.3%的同学咨询过;而86.7%的同学没有咨询过。
2.2 大学生青春期生理状况
2.2.1 是否有过 20.1%的同学承认有;而79.9%的同学则表示没有。见表4。
2.2.2 有关的体验 8.6%的同学认为舒适;34.4%的同学认为兴奋;15.2%的同学认为坦然;4.6%的同学表现为焦虑;6.2%的同学会紧张;2.8%的同学感到恐惧;还有28.2%的同学则有其他感觉。
2.2.3 是否发生过 3.8%的同学发生过;89.3%的同学未发生过;6.9%的同学计划发生。见表3。
2.2.4 是否有强烈的性冲动 6.0%的同学经常有强烈的性冲动;32.4%的同学偶尔有强烈的性冲动;61.6%的同学从没有过性冲动。见表4。
2.2.5 是否做过有关性的梦 5.5%的同学经常做性梦;33.5%的同学偶尔做性梦;61.0%的同学从未做过性梦。见表4。
2.2.6 是否从性幻想中得到刺激 5.9%的同学经常得到刺激;27.9%的同学偶尔得到刺激;66.2%的同学从没得到刺激。见表4。
2.3 大学生青春期心理状况
2.3.1 是否结交异性朋友 43.7%的同学经常结交异性朋友;40.3%的同学偶尔结交异性朋友;16.0%的同学很少结交异性朋友。
2.3.2 生活中的异性朋友 58.3%的同学经常有异性朋友;6.6%的同学偶尔有异性朋友;35.1%的同学很少有异性朋友。
2.3.3 喜欢与谁一起做喜欢的事 17.9%的同学喜欢单独做事;36.1%的同学喜欢几个人一起做事;20.4%的同学喜欢和同性一起做事;25.6%的同学喜欢和异性一起做事。
2.3.4 与异往的感受 51.4%的同学表示和异往很愉快;2.4%的同学表示和异往很反感;46.2%的同学表示无所谓。
2.3.5 想与异性 15.4%的同学想与异性拥抱;11.4%的同学想与异性接吻;4.0%的同学想与异性抚摸;32.6%的同学想与异性玩游戏;6.6%的同学想与异性;30.0%的同学不想与异性有任何行为动作。见表5。
2.3.6 该行为的强度 18.9%的同学觉得想发生上述行为的欲望很强;58.0%的同学觉得想发生上述行为的欲望一般;23.1%的同学觉得想发生上述行为的欲望不强。
2.3.7 曾与异性 11.2%的同学与异性拥抱过;8.8%的同学与异性接吻过;4.6%的同学与异性有过抚摸行为;38.2%的同学与异性玩过游戏;1.8%的同学与异性有过;35.4%的同学与异性未发生过任何行为。见表5。
2.3.8 该行为的主动性 47.6%的同学发生上述行为是主动的;52.4%的同学发生上述行为是被动的。
2.3.9 与他人讨论过有关性的问题 10.9%的同学经常与他人讨论;49.5%的同学偶尔与他人讨论;39.6%的同学从不与他人讨论。
2.3.10 是否想体验性生活 11.9%的同学非常想体验性生活;30.0%的同学偶尔想体验性生活;58.1%的同学从没想过体验性生活。
2.3.11 是否性等于爱 30.8%的同学认为性等于爱;56.2%的同学认为性不等于爱;13.0%的同学回答不知道。
2.3.12 对于谈恋爱的看法 3.4%的同学认为应该禁止;8.8%的同学认为应该限制;62.2%的同学认为应该正确引导;25.6%的同学认为应该任其发展。
2.3.13 是否谈过恋爱 34.1%的同学谈过恋爱;53.9%的同学没有谈过恋爱;11.9%的同学计划谈恋爱。
2.3.14 恋爱对学习的影响 10.4%的同学认为促进;24.8%的同学认为干扰;19.0%的同学认为无影响;45.8%的同学认为既促进又干扰。
2.3.15 遇到性骚扰,你怎样保护自己 20.0%的同学会报警;43.1%的同学会告诉父母;16.7%的同学会告诉朋友;6.7%的同学会隐瞒不报;13.5%的同学会采取其他措施。见表6。
2.3.16 遇到犯,你怎样保护自己 32.4%的同学会报警;38.3%的同学会告诉父母;10.5%的同学会告诉朋友;6.8%的同学会隐瞒不报;12.0%的同学会采取其他措施。见表6。
2.3.17 对于未婚先孕的看法 46.3%的同学认为应该禁止;14.2%的同学认为应该限制;32.4%的同学认为应该正确引导;7.1%的同学认为应该任其发展。
2.4 预防艾滋病知识(可多选)
2.4.1 你认为目前艾滋病能否治愈 10.2%的同学认为可以治愈;89.8%的同学认为不可以治愈。
2.4.2 公认的艾滋病传播途径是 99.5%的同学认为是性接触;99.0%的同学认为是血传播;99.6%的同学认为是母婴传播;15.6%的同学认为是蚊虫叮咬。
2.4.3 你认为哪些方法能防止艾滋病 99.7%的同学认为不盲目输血可以防止艾滋病;99.3%的同学认为拒绝可以防止艾滋病;94.4%的同学认为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防止艾滋病;95.3%的同学认为使用一次性或消过毒的针头可以防止艾滋病;92.9%的同学认为不用没消毒的公用剃须刀和修脚刀可以防止艾滋病。
2.4.4 同性恋者是否感染艾滋病的几率高 60.8%的同学认为高;39.2%的同学认为不高。
2.4.5 什么样的可以减少艾滋病的感染几率 99.7%的同学认为与单一并且没有艾滋病的保持性关系;84.0%的同学认为不去有感染性病和艾滋病可能的场所;79.5%的同学认为每次使用安全套。
2.4.6 如果你有同事感染艾滋病,你是否愿意和他握手或一起用餐 90.0%的同学表示愿意;10.0%的同学表示不愿意。
2.4.7 如果你的朋友感染艾滋病,你是什么态度 40.6%的同学表示同情;2.8%的同学表示厌恶;3.5%的同学表示鄙视;7.5%的同学表示会躲避;45.6%的同学表示会帮助朋友。
2.4.8 如果怀疑自己感染艾滋病,你是否知道去哪里检查 95.5%的同学认为应该去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疾病控制中心;4.1%的同学表示不知道。
2.4.9 假设你不幸感染艾滋病,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5.7%的同学会沉默,想办法隐瞒;10.4%的同学会告诉要好的朋友,寻求帮助;38.3%的同学会告诉家人;13.1%的同学会自己寻求治疗;32.5%的同学会到医院寻求医生的治疗。
2.4.10 正确使用安全套,要注意下列哪些事项 73.7%的同学认为应注意安全套的使用说明;79.1%的同学认为应注意生产日期和有效期;99.9%的同学认为应注意安全套有无破损。
3 讨论与建议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比较希望了解青春期知识,其中很多同学迫切希望了解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他们知识的主要来源为书籍、报刊,而学校的这方面教育稍微欠缺,因此学校应该定期召开青春期方面的讲座和培训,增强宣传力度,紧跟时代节奏,转变教育理念。
首先,防止对“无害”的大肆宣传。调查发现,承认现象的存在比例不是太高,但在中,58.2%的学生体验的是积极情绪,这个现象说明,大学生已经接受的存在,不是罪恶,不会引起疾病,只有时的恐惧心理才会引起疾病。现在的大学生对于的宽容值得欣慰,可是过度也会引起不良后果,应适当引导。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调查发现,大学生或多或少与异性有交往,有30.8%的同学认为性等于爱,这些数字都是肯承认自己有过这样想法或做法的,至于不肯承认的人有多少,恐怕我们是无法了解到的。所以,实际人数比例可能还要高于这个调查结果。如何树立正确的爱情观,遇到犯,性骚扰的问题该如何处理,这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大理学院98名建档的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其中,男生29人(占29.59%),女生69人(占70.41%);白族31人,彝族29人,回族10人,壮族8人,傣族5人,哈尼族4人,傈僳族3人,纳西族2人,拉祜族2人,藏族2人,普米族1人,瑶族1人。
1.2 工具
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查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特点,该量表由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等10个因子共90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采取5级评分制,从没有、很轻、中度、偏重到严重,得分越高表明该症状越严重。
1.3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
从表1可见: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在SCL-90的10个因子中,得分高低次序依次为强迫症状、敌对、其他、抑郁、焦虑、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恐怖和精神病性,其中,强迫症状的得分远高于其他各项。
从表2可见:(1)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只有在人际关系敏感1个因子上的得分低于全国青年常模,其他9个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全国青年常模,也就是说,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低于全国青年常模。(2)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6个因子有差异,但其差异无显著性;在强迫症状因子上差异有显著性;在恐怖、精神病性以及其他等3个因子上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2.2 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的性别差异
从表3可见:少数民族贫困男大学生在SCL-90的10个因子中,得分高低次序依次为强迫症状、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其他、精神病性、焦虑、躯体化、偏执和恐怖。其中,强迫症状的得分远高于其他因子。
从表4可见:少数民族贫困女大学生在SCL-90的10个因子中,得分高低次序依次为强迫症状、敌对、其他、抑郁、焦虑、躯体化、恐怖、偏执、人际关系敏感和精神病性。其中,强迫症状的得分也远高于其他因子。
从表5可见:(1)少数民族贫困女大学生在SCL-90各因子的得分均高于男生,也就是说,少数民族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低于男生。(2)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等3个因子上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在躯体化、抑郁、恐怖、偏执和其他等5个因子上的性别差异有显著性;在焦虑和敌对2个因子上的性别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3.结论与思考
[2]魏敏,吕震,嵇剑彬,等.合肥市患者选择医院的情况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11(8):825-827.
[3] Hans O,Birk Lars O,Henriksen.Which factors decided general practitioners’choice of hospital on behalf of their patients in an area with free choice of public hospital:a question-naire study[J].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2012,12(126):1-10.
[4] 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EB/OL].2011[2011-09-15]..
[5]文斌.大理州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14,13(2):85-88.
[6] Ruby A,RouseM,Hamilton A.Dentists Evaluate Their Patient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Preferences [J].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1990,3(13):307-319.
[7]景汇泉,李君,李海梅,等.求医行为的哲学思考及社会发展相关性的探析[J].医学社会学,2014,8(7):43-45.
[8] Claycomb C,Lengnick-Hall C A,Inks L W.The customer as a productive resource:a pilot study and strategic implictions[J].J Bus Strateg,2001,18(1):47-68.
[9]肖圣鹏.患者选择医疗机构影响因素研究[J].广角镜,2013,7(23):253-254.
[10] Kara Hanson,Winnie C Yip,William Hsiao.The impact of quality on the demand for outpatient services in Cyprus[J].Health Econ,2004,13(12):1167-1180.
[11]楚蓓,王伟,兰迎春.城乡居民就医行为多元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3,10(A):45-47.
[12]杜珠英,吴媛阳.汕头市居民就医行为分析[J].管理观察,2014,6(17):64-66.
[13]张容瑜,尹爱田,Shi Lizheng,等.就医行为及政策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12,6(6):861-862.
[14]王粤湘,何丽金,张秀华.门诊患者择医方式的调查与分析[J].医学社会学,2009,30(12):42-43.
[15] 向雪瓶,魏俊丽,彭芳,等.患方选择医院的主要原因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12):13-15.
[16] David S,BrennanA,John Spencer. Dentist preferences for patients:dimensions and associations with provider.Paactice,and service characteristic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2006,13(1):69-78.
[17]孙艳华.门诊患者选择医院的参考因素的研究[J].求医问药,2012,10(14):327-328.
一、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概述
(一)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的定义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是指当涉及到未成年人案件时,由有经验并且能够掌握一些专门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的人对未成年人的涉案动机、家庭教育情况、社会关系网等各方面进行调查,做出一份客观、全面的报告,供法官在审判未成年人案件时对其的判刑或量刑方面以参考。
虽然我国确立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起步较晚,但是其确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性不言而喻,值得我们进行研究。
(二)我国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的理论基础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确立理论基础主要是谦抑性理念和教育刑理念。
谦抑性是说只有当行为无法在穷尽了部门法之后,才能由刑法出面进行规制,刑法是最后的防线,并不能将所有行为归于刑法规范。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往往是由于其家庭教育或社会不良行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或生理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未成年人在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阶段习惯模仿他人或作出极端行为期望得到关爱,他们的法益侵害性往往没有成年人那么严重,刑法尽量对其划出犯罪圈,迫不得已时才用刑法进行惩罚。另外,一旦未成年人接受刑罚,使他们贴上犯罪人的标签,其再回归社会并非易事,而且容易使他们造成心理创伤,甚至有些未成年人在服刑过程中交叉感染,再犯罪几率大幅度提高。因此对未成年人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家庭状况等信息是十分必要的,根据这些信息对其进行评估,尽可能不以刑法手段给予处罚,而是通过其他有效途径。
教育刑理念不同于报复刑,它希望通过教育感化来重新改造犯罪人,促使其能尽快的再社会化。未成年人正处于成长阶段,能更快地接受良好正确的教育,改变之前的错误价值观,以温和的方式引导他们归入正途,重新回归社会才是预防犯罪和维护社会的双赢。以暴制暴只会让其自甘堕落,甚至开始产生抵触情绪,报复社会。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能提供一个客观中立的信息给法官,法官有依据对未成年人作出适当的量刑,给未成年人一个改造的机会。
(三)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性质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最终呈现在法庭上是以书面形式出现的,那么调查报告是否属于证据范畴,理论上有所争议,实践中也是理解各异。
一些学者提出社会调查结论中的品格证据具备诉讼证据要求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的基本特征,“具备了证据的内容和形式的客观性,可以作为品格证据”。并把它归为鉴定结论的一种表现形式。
另一些学者认为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并不在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之内,而且其制作带有主观性,并不是案件事实本身有客观联系,因此不能成为证据。
笔者同意后一种观点,理由主要是:其一,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并未规定在《刑事诉讼法》的八种证据中,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它属于证据或包含在八种证据之一中,除非法律作出明确的规定;其二,从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作用实际考量,它的主要作用是说明未成年人的与犯罪行为有关的一切社会信息,供法官量刑时参考,而证据是说明客观犯罪事实的信息,供法官定罪的依据;其三,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制作难免带有主观性,而证据应当是客观的。因此,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并不是证据,而是一种量刑依据。
二、国外主要国家对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的研究
我国对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的研究起步较晚,而国外少年法庭、缓刑官等类似制度已经发展相对成熟,可以说我国的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是“舶来品”,那么国外的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的研究现状如何?
(一)国外关于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的研究现状
美国可以说是现代少年司法制度的发源地,因为世界第一部《少年法院法》与第一个少年法院均诞生于美国。美国的量刑前报告有专门的缓刑官对未成年人进行长期深入的了解,制作出的报告交由法官后,在庭审中予以公开,由控辩双方就此展开辩论,被害人对此有异议也可以辩论。缓刑官的量刑前报告虽然不具有约束力,但法官极为重视,往往依此判决。
在德国,虽然没有缓刑官,但设立有青少年福利机构,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成长发育状况,福利机构可以主动启动调查,也可以由法官通知,往往详细全面的调查材料可以向法官、检察官及其诉讼参与人提供。
日本还专门设立了未成年人案件的专属管辖,即家庭裁判所,由其负责审判和调解有关家庭的案件、审判未成年人保护案件、审理危害未成年人福利的成年人刑事案件。家庭裁判所在受理案件后,就开始进行社会调查,来决定该案件是属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还是未成年人保护处分案件。负责案件的调查官可以根据调查的需要向学校或者工作单位提出书面照会,而且调查官不仅调查被告人,对被害人也应进行全面调查。
(二)对国外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的反思
从国外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的相关规定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有相同的特征:
首先,不管是缓刑官还是福利机构,都有专门的负责调查机构,他们都处在控辩双方之间,有其独立性与中立性。其次,他们对调查内容规定得很详细全面,不仅包括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事实,也包括与该行为事实有关的一切相关的社会家庭及其个人因素。再次,最重要的是都推行职权主义化,调查者作为司法行政人员,与法官保持着一种关系使得报告值得信任,如规定调查机构下设于法院或少年法庭,法官有权命令调查机构进行调查等等。国外许多学者认为:“正是少年司法中国家权力的福利性、监护性本质,决定了少年法院与法官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全面介入案件,因此庭前社会调查亦必须是职权主义式的,这种模式更能够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三、我国未成年人社会报告调查制度的现状与构建
(一)我国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存在的问题
对比我国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相关部门还没有将其作为一项专门制度进行系统化强制性的规定,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调查机构主体没有专门规定。我国社会调查的主体在实践中可以分为四类:控诉方、辩护方、社会团体组织和法院。调查主体往往呈现出多元化的状况,很可能使社会调查工作走向两个极端,一是重复调查,二是相互推诿。没有专门的调查机构,那么就增加了调查的难度,比如说遇到跨地区调查就只能群龙无首,同时也使得调查人员的任意性增加,没有经过专门培训和任职的人员也在调查案件,那么这份调查报告就极有可能是形式上的表格,法官又如何以此为量刑依据?
第二,调查报告启动较晚,未贯穿于整个刑事诉讼中。我国启动调查制度的时间多是审判阶段开始的,不像国外从立案开始就已经介入进行调查报告,介入时间越晚,极有可能对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有所削弱。而且我国一向以羁押为常态,如果我国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在审判开始时才启动,那么检察院如果逮捕了未成年人,该未成年人没有取保候审等,就使得羁押状态延续到审判阶段,这段羁押时间的未成年人会不会被交叉感染、心灵受到影响等一些无形的伤害将无法衡量。
第三,关于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存在立法漏洞。比如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被拘押的被告人在判决前除承办案件的检察官、法官和辩护律师外,其他人员是不能会见被告人的。此处并未规定调查员能否会见未成年被告人,如果调查员没有会见未成年被告人,那么调查报告如何详细完成?
(二)我国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的构建
第一,设立专门的调查机构。笔者认为设立一个专门的调查机构,其聘用人员必须是有专门学习过相关知识的人员,由检察院或法院对该机构予以监督,任何利害关系人发现调查人员有重大违法行为或收受贿赂等行为可以举报。该机构是中立在控辩双方之间的,能够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并且有一定水平的调查员所做的调查报告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得到法官的重视与信任,不会使调查报告流于形式。
一是从政府监管责任的承担和厘清上,报告是对国家公共安全责任的自我剖析;二是从具体航空公司的运作上看,报告要给消费者一个清晰和完整的交代,不能时过境迁。调查报告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完成这些任务。
过往的公共事故,绝大多数都是“一事一议”,过去就过去了,对于企业在市场运营中提供健康与安全的责任甚少提及。更有一些事故被隐瞒糊弄过去,政企不分的情况非常普遍,造成政企的边界模糊,对于建立可以永续的商业运行环境毫无建树。
类似于伊春空难的调查报告,除了回应舆论的探询,也可以看到内在逻辑的展示:一个公司是如何罔顾法律的风险规范,如何不回应公众的要求,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生命损害的。把企业背离社会责任的过程写清楚,展示给公众看,有助于反向重建那些被模式的与被伤害的。
航空公司的存在基础就是提供安全的航空器及其服务,而与商业公司混合并行构成航空安全保障环境的行政机构,比如气象、督导等政府部门,则同样要对安全消费的链条崩溃负有责任。用社会责任的观点看,调查报告的意义就浮现出来了,这是重建安全的前提。
在伊春空难的调查报告之前,国务院批复的另一个重大事故的报告是关于温州动车追尾的。两个报告相比,前者在行文上更简洁,对于商业公司的责任认定占据更多比例;而动车追尾事故中划分公司商业失察的动机明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