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母亲河的诗歌模板(10篇)

时间:2022-08-03 03:22: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有关母亲河的诗歌,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有关母亲河的诗歌

篇1

2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提高朗诵诗歌的能力

3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点及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

师来导学我来学

资料文献:

我的预习提纲(可不要忘了欣赏我的书上笔记哦)

一:基础常识积累:

1、字词(除课后读写机课下注释外)我还发现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diān峰()流xiè()狂lán()pínɡ障()发yuán()wǎn转()

哺育()澎湃()浊流()劈成()气魄()臂膀()

2、关于作者

二、结构内容梳理把握(我能概括和复述)

三、思想主题感悟(我最想说的话)

四、写作特色欣赏评点(可在书上做批注)

1、本文在写作上最值得我欣赏和借鉴的地方

2、我也怀疑权威,大胆指出不足

五、预习小结。

我给自己的预习评价()

2、课文必读汇报,我读一遍需()分钟

3、对不起,我还有问题。

【课堂研讨,合作展示】

一、导语设计(导入方式自由)

二、检查预习,公布小组得分明确本课目标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介绍本课梗概

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二)、四边互动或分组完成

找出你认为描写精彩的语句,并分析好在哪里?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找出你体会较深的句子,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2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3“黄河”这一概念已深深融入民族文化中,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与黄河有关的诗,你知道哪些赞颂黄河的诗歌?请至少写出三句

4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摇篮。诗中说“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你能够从历史中撷取一朵小花来解释它吗?请用一段文字表达出来。

四、质疑释疑

五、学结,巩固练习

六、自测评估当堂检测(15分钟)

1分析下列句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1)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2)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2现代文阅读《坐看黄河》

许多故事就那么流去了。

物化的岁月伸手可掬,每一掬却都已是过去。上一辈尚在感叹那些小去的孤帆远影,排天的浪花已溅湿我们的青春衣衫。

坐看黄河,看天上来的水,奔腾到海不复还。

这个世界平静的东西太多了,山巍峨吧,可很肃穆;云飘逸吧,又显轻浮。于是有了河,以一种沉重的流动,赋江山以活泼,给地球以血性,也让一种种生活有了千回百折的映照,一个个时代有了波澜壮阔的象征。

坐看黄河,我们无法无动于衷。

这是一条曾让风云人物敬畏得不能泅渡的英雄河,这是一条当同名乐章响起就会冲湿海外游子眼眶的母亲河,这是一条淹没过许多家园和梦想也滋润了许多沃野和希望的岁月河,这是一条负载厚重的泥沙也负载粗犷的船工号子的生活河。

我们已静坐不得徘徊不得,只能与她同行。

我们在岸边看河,河在历史里看我们。

1、选文的第二段写道“上一辈尚在感叹那些小去的孤帆远影,排天的浪花已溅湿我们的青春衣衫”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篇2

一、激发兴趣,查找资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激发他们研究专题的兴趣,指导他们根据专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从而查找资料。查找资料的方法有上网法、图书馆查找法和实地调查法等。如在上《黄河,母亲河》时,我就要求每位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对自己感兴趣的专题搜集有关黄河的信息。内容包括:①了解黄河的地理知识;②与黄河有关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③与黄河有关的历史故事、成语、俗语;④展现黄河形象的绘画、摄影、歌曲;⑤有关黄河的现状;⑥保护黄河的公益广告语。这样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查找资料的能力。

二、整理资料,展示成果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要能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相互合作,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因此在实践中,我要求学生把搜集来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相互讨论,相互合作,并以丰富多彩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成果。如在上《莲文化的魅力》时,学生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展现自己的收获:①朗诵会。诗歌有朱湘的《采莲曲》,李白的《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等;散文有《爱莲说》、《荷塘月色》等;小说有《莲花》、《荷花的故事》等②演唱会。《雪中莲》、《莲花处处开》等③故事会。《藕郎与荷花仙子》、《荷花西施》、《荷花池神》等 ④画展。将搜集来的有关莲花的图片进行展览。⑤讨论会。对有关莲花的历史、品种、用途的讨论会等进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成果,感受到综合性学习的乐趣,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培养了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

三、众人参与,作出评价

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大家是否给出好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好的方面我们要继续保持,不足的地方我们要找出原因,争取下次做得更好。当然,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不仅仅要有老师的评价,更要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更要让学生之间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如我在上完《献给母亲的歌》后,自己先作出整体评价。接着让学生自评、互评。告诉他们在评价时,要考虑到了每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他们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是否得到体现,他们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他们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他们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方式是否独特等等。

篇3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方法中,表现性评价是有机构成部分,即观察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相关表现,然后予以恰当的评价。具体而言,即进行模拟或者生活实践等评价性练习,然后根据有关标准来观察学生的反应,正确地评价学生。这一评价方法的主要形式有:收集资料、写作研究报告、进行实践操作、动手实验、展示成果或作品、课堂演讲等。表现性评价方式突破了传统纸笔测试的局限,既能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把握程度,也能观察与分析学生的表现,更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创造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了恰当评价,实现过程与结构评价的和谐统一。因此,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应重视表现性评价,及时捕捉表现性评价信息,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的过程,优化课堂表现。

如“我与文学名著”综合性学习活动,其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文学名著的重要作用,使其树立高尚的审美情趣与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体会名著的艺术魅力,提高文学修养,拓宽阅读视野;可紧扣中心写出阅读文学名著的感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叙述各自的学习过程,交流阅读文学作品的感受,分享各自的阅读体会。亦或进行分组交流讨论,如外国文学作品组、当代文学作品组、古典文学作品组,然后共同欣赏与学习文学名著,品赏阅读的体会。其中,讨论的内容主要有:①你最喜欢哪一部文学名著?请说一说理由。②文学名著对你们的成长有何影响?③阅读名著对语文学习有何帮助?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性等展开评价。

二、运用纸笔测验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各地的试题出现了综合性学习题目,以引导教师重视综合性学习,考查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考试(纸笔测验)是基本的评价方法。尽管考试的方式不尽如人意,然而综合性学习考查题的出现,对引导师生关注综合性学习,稳固综合性学习地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考试对教学与学习有着指挥棒的功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巧用这一指挥棒,思考怎样在试题上构建平台,紧扣主题展现综合性学习内容,通过多种形式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落实综合性学习评价的要求。

如在单元测试或期末、期中考试中添加综合性学习题目,以引导学生重视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水平。如语文强化训练题:黄河是孕育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母亲河,有着浓厚的人文意蕴。请走近黄河,紧扣“黄河与中华民族”的主题感受母亲河跳动的脉搏吧!(1)走进动感地带:若你是策划人之一,会为此次活动设计哪些项目?请列举三项。(如“黄河颂・诗歌朗诵会”“黄河颂?好歌大家唱”等)(2)走近黄河文明:①请举出黄河流域三个早期人类文化遗址的名称。(如丁村古人文化遗址、半坡村遗址、蓝田猿人文化遗址等)②请举出两个关于“黄河”的历史人物故事、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如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大禹治水的传说等)(3)走近黄河文化:请分别举两个与“黄河”相关的诗歌与成语。(成语: 负石赴河、带砺山河等;诗歌: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4)关注黄河现状:水土流失、污染、断流是当前黄河的现状,请从保护黄河环境的角度出发,至少提两条建议。通过布置这些综合性学习任务,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将语文与历史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完成上述任务后上交给老师,教师予以评定。

篇4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的“综合性”特点,尤其是内容选择的综合性,极大地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涵,给素质教育以全新的活力。

一、依托地域环境,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1.关注母亲河,做黄河儿女

大自然是最好的活教材,学生与大自然的联系是促进他们对生态理解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积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以大自然为环境教育的课堂,引导学生善待自然,善待环境,为营造绿色世界出一份力。

由于我校位于黄河岸边,我们根据这个优势,充分进行资源挖掘,开展了一系列以黄河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学校每年春天都要组织学生进行为期一天的黄河远足活动,徒步行程15公里左右,中午在黄河岸边就餐。学生对于这个活动异常积极,虽然身体疲惫,但是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我们还组织学生进行了黄河历史的调查研究,举行主题为“关注母亲河,做黄河儿女”的班会。我们还结合黄河主题,让学生认识“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的来历,引导学生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明白“护绿爱绿”的重要意义,人人争做“黄河小天使”。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意识到自己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充分感受到了自己作为一名黄河儿女承担的历史使命。

2.走进田间,感受农业

根据实践活动本身具有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原则,结合学校在农村的特点,我们组织学生参观黄河蔬菜大棚和黄河农业科技示范园。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品种、不同时令的蔬菜以及蔬菜是怎样生长的等。通过参观农业科技示范园,学生了解了现代科技对农业的推动作用,充分感受到了现代农业的力量。经过这些活动后,部分学生还写了观察日记。从日记中可以看出,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劳动的艰辛以及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二、依托家庭生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养成教育不仅要通过学习来实现,更需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在实践中产生。给学生一个岗位,让学生自我实践,经受锻炼,是养成教育的有效手段。

1.百善孝为先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让学生从小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里的事帮着做”的好习惯。为此,我们利用班会组织学生讨论“应如何孝敬父母”这一话题。班会课上,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共同探讨:(1)“三八”妇女节了,学生应为妈妈分担些什么家务来让妈妈放松一下呢?(2)母亲节了,为了感恩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我们应为父母做些什么?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便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最后,学生相互交流,都认为要为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还有些学生认为可以在母亲节当天让妈妈教自己煮饭,自己亲自下厨做饭给妈妈吃等。也有学生提议要制作一张贺卡,把自己平时想对妈妈说而又没勇气对妈妈说的话通过绘画或书面形式向妈妈表达出来。

2.勤俭节约,合理理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学生的口袋也日益鼓起来。学会理财,理智消费,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很有必要的。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生活实际,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有关活动。如“怎么花好零花钱”“如何支配压岁钱”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初步形成了勤俭节约、合理理财的意识。

三、依托学校生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1.引导学生感受校园文化熏陶

有目的、有计划地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不言而喻。为此,我校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每堵墙都会说话,让每面墙壁都成为亮丽的风景,成为流光溢彩的电影。名言警句、古诗词、优秀学生介绍、优秀教师介绍等随处可见。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我们身边的校园文化”主题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化熏陶。

2.走进学生内心,进行早恋教育

初中生早恋是个越来越普遍的问题。其实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生理的发展开始产生朦胧性意识,渴望和异往也是正常的现象。所以,不可采取强行禁止、公开批评训斥等极端方式,当然也不能默许,而应该坚持正面疏导,使他们明白早恋的原因、危害,明白应该如何处理自己的情感。因此,我们针对这个问题,开展了“我的青春我做主”“我的小秘密”等以早恋为主题的活动,效果很好。

篇5

“读书,要根据自己的爱好来读。”

看起来,这是一句再实在不过的大白话了。不过,人福医药集团董事、创始人之一张小东能够清晰地回答出,自己的阅读爱好是什么。

喜欢被叫做“老东”的他,连同艾路明,是当代创始人“七人帮”生物系化学系背景下的特色。学新闻出身,老东更喜欢在阅读中寻找一种思维独特性的享受。

“读书,要注重有所得。”这里的所得,老东指的是,能产生灵魂的自我追问。

老东说自己很喜欢两本书,一本北岛先生的《青灯》,一本高尔泰的《寻找家园》。

北岛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但在老东眼里,北岛的散文同样散发着璀璨光芒。出版于2008年的散文集《青灯》,收录了他17篇新作,在“理性的激情中,洞悉人性最深刻的寂寞,和一种理性的不妥协”。

《寻找家园》是高尔泰在美国撰写的回忆录,用文学创作的手法,回顾了自己跌宕起伏的大半生,给人一种强烈的人生如梦、得失荣辱皆儿戏的沧桑感。“这样的书,才是有思想。”

张小东认为,做企业,每天只是计算买进卖出多少,是做不好的。做企业也要思考。

从做学问,到做企业,身份的转变使自己不得不了解商业、企业管理之类的基础知识。

“刚做企业的时候,自己连个报表都不会看。没办法,只有从头开始,看书。”老东一向对书的语言要求很高,为了工作,老东也去读那些略带枯燥的经济管理类图书,来完善知识结构。

为需要而看,还是为乐趣而看?张小东觉得是一种实用与兴趣的关系,需要自己去平衡。

“在机场里,我看那些关于商战、商界的书卖的挺火。那种美国式的实用畅销书,比如《谈判的技巧》,若是个人喜好,可做了解,但真的有没有用,我就不知道了。”

说到喜好,张小东偏爱语言很精致的书。比如古典文学作品。

他认为现代汉语的发展才将近百年,远远达不到文言文的高度,“推敲”的造诣不再。“现在写东西,只要求表达清楚就可以了。”

在当代作家中,除了北岛、高尔泰的诗性风格,老东还喜欢读王小波,“他的语言很独特”。

王小波在《万寿寺》里说道:“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需要一个诗意的世界。”

张小东,读到了那个世界。

李江颖:“Life”型

她反复强调,自己不是“喜欢”读书。因为阅读,已经自然地融入了她的生活。

“在自己所有的碎片时间里,我都在读书。”阅读对她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李江颖告诉《新楚商》记者,自己家里有一面墙,全部做成了书柜。

谈到自己的阅读偏好,李江颖认为,每个阶段读的书都不一样。

“刚刚工作的时候,管理类的书读的比较多。现在,是啥都看。”没有负担地读书,用书来打发那些被裁剪下来的时间碎片。

看书,不必刻意地规定自己应该看什么、喜欢看什么。她觉得那是“投缘”。

若是和一本书投缘,自己花一天时间看完也没问题。若是不投缘,则是多看一眼也觉不耐。

李告诉《新楚商》记者,前不久读了《辛亥:摇晃的中国》,张鸣用一种理性和审视的眼光,看待那场革命。凤凰《读药》周刊第35期这样评价《辛亥》:这本书试图从史实出发,颠覆根深蒂固占据我们脑海的某些印象。

“书里面有一个观点,有一句话,对自己有启发,那就是一种收获”。这就是李江颖的阅读智慧。读一本书,不是读完一本书。

作为神州数码助理总裁兼中西区总裁、领航动力总经理、湖北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李江颖也会读很多经管类的书。冯仑的《野蛮生长》,让她看到了那种企业家精神是如何炼就的。从《改革二十年》理论文集中,她系统地了解整个中国市场的变化与发展。

不仅自己有随手阅读的习惯,她还经常送书给身边的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每次送女儿书,她会写一段书首语,“告诉她为什么要送这本书,希望她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什么”。

今年春节,女儿第一次喝红酒,觉得味道很好,对它来了兴趣,“我就给她讲了很多葡萄酒的知识,出国的时候,专门给她买了一本《最爱葡萄酒》,图文并茂,很适合她的阅读年龄”。

每个季度,领航动力的班子成员都会收到李总的礼物,那些都是她在旅途中买到的“投缘”书。自己读了一本《中国的智慧》,那种多维度的思想触动了自己,也分享给别人。

公司内网还有一个员工荐书平台,哪个人想读什么书,只要推荐上去,它就会出现在公司赠送的生日礼物里。

阅读,对于李江颖来说,是一种随意的生活方式。

关杭军:“Learn”型

关杭军形容自己的人生,是把“工作变成艺术,艺术变成产业”。

从中戏的戏剧文学系毕业后,他在北京做过电影杂志的编辑、在海南创办过音像公司、在武汉广埠屯开过天涯书社,卖大量的社科、文艺类图书。

他之前在接受采访时说,“从小对影视、出版、写作的爱好和追求,一直是我挥之不去的情结。”从一个文化人向一个企业经营者的转型,他的人生面临一个很好的机会,同时更是一种挑战。

“中国企业的发展,其实只有短短二三十年。我做的文化产业,在中国的发展还不到十年。”必须向发达国家取经。通过了解公司组织的诞生和成长,研究公司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有更直观和清醒的认识,才能让企业少走弯路。

最简单的办法之一,就是看书。看那些讲公司、讲市场的书。

《公司的力量》和《追求卓越》这些书,开启了一扇通往那些“世界管理最佳公司”的经验之门。“卓越”的标准,除了财务上长期的优异业绩,更重要的是创新精神。

“中国的文化产业起步很晚,而且还以国企为主。”谈到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关杭军认为,这个行业里感性的东西比较多,它缺乏逻辑,需要理性的市场思维来提速,来突破。从书本里,能找到一些“营养”做补给。

2003年银都创办之时,它还只是武汉文联《芳草》杂志的实际运作公司,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集原创漫画出版、动画影视制作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企业,同时衍生出游戏设计、专业培训和消费品开发等周边产品,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同时,关杭军很清楚一点――自己做的是文化产业,必须注重产品的文化内涵,多出文化精品,才是企业的长久之计。

电影导演贾樟柯曾经说过,中国电影拍不好,与从业者的阅读之贫乏是有关系的。因为“我们心灵敏感之程度,或洞悉人情世故的经验,很多都来自阅读。”

关杭军,这个做文化企业的文化人,从来没有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停止过。

喜欢读散文、诗歌,也喜欢看小说、历史传记之类的书,关杭军向《新楚商》记者特别推荐了齐邦媛的《巨流河》。

齐邦媛,辽宁铁岭人。其父为政界人士齐世英。1943年联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1947年随家人迁往台湾。

篇6

浙南在上古称瓯,瓯应是楠溪江的上古概念。永嘉最早的地志《永嘉郡记》,中有“瓯水”一条说:瓯水,水出永宁山。永宁山是过去永嘉郡的主山,现永嘉县城之所在就是过去的永字乡。以前的瓯水就是今日的楠溪。

楠溪之名的最早出现是在谢灵运的诗中,因这里多生长樟科的楠木而取名。两宋以来,这里就一般都叫楠溪了,如南宋时永嘉诗人就写了不少的楠溪诗。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温州各地的人习惯都叫这里为楠溪,这里的人为“楠溪人”,楠溪因利兼水陆,文化发达,在江浙一带很早就有名气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旅游产业的兴起,在申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时,觉得此水有溪的特点,又有江的性质,就称之为“楠溪江”了。

楠溪江流域历来山川郁闭,太平险要,因此保持了原生态的面目,专家们称之为“天下第一水”。河流弯曲摆荡,缓急有度,转折成趣,秀丽多姿。江水清澈见底,平静温和。水底卵石光洁平滑,色彩斑斓。其味甘爽,水产丰富独特。水秀地灵,楠溪江孕育了永嘉人民,是永嘉人民的母亲河。

楠溪江流域地势自北向南奔腾而来,括苍山脉与雁荡山脉在相倾相挤的过程中形成了楠溪江,是瓯江下游的最大支流。发源于溪下乡罗岭西侧,其主流长139.8公里,流经永嘉县的33个乡镇(永嘉县有38个乡镇)。径流曲折,支流繁多,主要支流有22条。

楠溪江“溪流廿二纳一水,发源五县归一江”由于没有发展工业,受污染程度轻,水流顺畅,天然水质良好。

楠溪江水系庞大,因为楠溪江流域的地理形势如楠溪江之水一样具备了安全、生存、发展的特征,因而楠溪村落都是依楠溪水流而建的。水是吉祥的、亲和的,其中也包括了他们朴素的风水思想,避水、用水的朴素辩证,而对水的领悟也特别深刻。1000多年来,一直很好地依楠溪江水的优势加以利用。在黄南溪上游的道基村,在唐朝就建造了30多个小水库,碧油坑就有清乾隆时期的水库两个,中游岩头明代的丽水河水利工程就以一堰、双浚、三池、四碓、五河与十几里的水渠联通,形成包括生活、消防、灌溉一体化的用水系统,而有浙南都江堰之称,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楠溪江的水之利主要在沟通之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那时江上白帆点点,舟筏穿梭。楠溪江上舴艋舟与竹筏络绎不绝,承担楠溪江流域生产、生活与外界的商业交流,通过玎步、桥梁古道与周边邻县通商,使楠溪自唐以来就成为农耕时代著名繁荣地区,直接导至大批文化名人的横空出世。

公元422年,谢灵运出守永嘉,在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的情况下,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创了清新如楠溪之水的山水诗。永嘉山水闻名宇内,使得李白、苏轼不胜羡慕。当年陶弘景在大若岩不无快意地写道“清流见底” 、“沉鳞翔跃”,写出了楠溪江之水的特别之处。

现在楠溪江已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以水美、岩奇、瀑多、滩林秀、村落古而闻名,在此五大特色中就水美、瀑多、滩林秀等三绝就直接与水有关。

楠溪江之清,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尤其是秋冬两季,潦水尽而寒谭清,在狮子岩、石桅岩下坐竹筏,问撑筏人,他会告诉你,这里的水有二十几人深,也就是约40多米了,可是还能一眼望穿水底,游鱼碎石,历历可见。

楠溪江水之平,中游平均比降只有1.48%。这样的落差是人的知觉所难以察觉到的。因此一位70多岁的老人说,水满时,他乘船从黄南到温州只用一个半天,不知不觉中就到了,水面平静,从无起伏感。可惜现在陆路交通发达,舴艋舟没了,上游水道闭塞不通。然而当你在夏日的中午,独坐在狮子岩的竹筏上,让撑筏人慢慢地载着你向下游荡去。到了龚埠后,他就会站在竹筏后头不动,在静止中,你会感到竹筏在自动地飘移上行,清爽的溪风在送你,让你弄不清楚水在向哪儿流。所以楠溪江漂流是最寓诗情画意的,从港头到九丈30多公里水域,平静如镜,波澜不惊,两岸山峰屋树都倒映在水中,实是天开图画,人游仙境。

楠溪江的水是很净的,河流含沙量每平方米不到200克,几无杂质,入口甘甜。难怪一些大城市里的人游历楠溪江时会说,你们真爽啊,天天在矿泉水里游泳。

楠溪江流域山体的断裂结构使各支流在山崖险峻、峡谷深切的高落差地形中产生了多姿多彩的瀑布。有落差达124米的百丈瀑,有连续的瀑布群,如三级瀑、七级瀑,石门台不到2公里的峡谷内还有九级瀑。有形如莲花的,有状如珍珠的,有声如打锣击鼓的,有阳光下彩虹横空的,不一而足,形态各异,姿态万千。

泰山、黄山的松树长在山顶上而独立成景,而楠溪江的松树长在水边,由于楠溪江流域森林郁密,种子顺流漂荡,于是就化育出楠溪江边成片以松树为主的滩林,常常有密不透风的感觉。大多数滩林,大小面积数百亩不等,郁郁苍苍。早晨雾气飘袅,白鹭点点,如梦如幻。夜晚一抹黛黑,倦鸟归林,点点渔火,相映成美妙的诗境,给清灵的江水平添了亲和、曲折的层次。

楠溪江的水流作用,把原本粗糙的石头都琢磨得温润如玉,卵石的河床与溪滩,只会使楠溪江显得更加清纯朴素。连水中的生物无不变得名贵起来,生产出著名的鲫鱼、香鱼、雪鳗等,鳖类就三种之多,是团鱼、长不大的马蹄鳖一滩龟、烂头鼋。其它鱼虾,一应而足,让这里的人尽享江中美味。

清代楠溪著名的诗人朱步墀的《溪山吟》写得好:楠川山水甲东嘉,十里澄潭五里沙。这正是对这一江水的传神写照。

一江碧水一江诗

叠叠云岚烟树榭,弯弯流水夕阳中。

据传这是谢灵运写的,这两句诗确是对楠溪江最好的写照,黄昏时的楠溪江,夕阳中奇峰叠嶂,云岚缭绕,滩林水榭笼罩在轻烟之中,三十六湾七十二滩闪着金鳞,温柔地流淌。诗是以无我之境写的,没有情感宣泄,只有美,只有灵气。如果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诗歌意象,诗歌意境,那么就是有了诗的气质。

楠溪江宋代诗人潘希白的《入楠溪》诗堪称佳作,诗曰:“沙头落月照蓬低,杜宇谁家树底啼。舟子不知人未起,载将残梦上清溪。”这是只有楠溪江才有的诗境、诗情。写的楠溪江之水,一种如楠溪水一般透明的伤感,让人有不堪承受之轻的感觉。

暮春到楠溪江,你会发现山原水湄,到处是翠绿,到处是开满了淡白的桐花,自然会想起翁卷的诗:绿遍山原白满川,杜鹃声里雨如烟。也会想起赵师秀的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还有“七十二滩声共闻,一朝路向李溪分。”徐照的诗把楠溪写得水气苍茫,这样的意象、意境,是楠溪江的。

正是楠溪江的气质,启发了谢灵运构建他的山水诗风。他在永嘉的一年时间里,踏遍永嘉山水,写下了30多首山水诗,其中就有6首是楠溪江的。从他开始,楠溪的人们便对诗、对诗人充满敬意,比如在楠溪江流传的一些洞房诗对,一些民谣,虽然有的也略显粗俗,但说明了这里诗心未泯,楠溪的诗脉仍存。

谢灵运在楠溪写的《登绿嶂山》、《石室山》等诗,意境新奇,辞章绚丽。他以文化型地方长官的姿态,在这里推行教化,又以诗人的心态作出了不仅当时名动京师的山水诗,开创山水诗派,并对永嘉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自此楠溪流域有了诗礼的传承,到了唐代就出现过张。还有诗僧辩光,著名禅宗大师玄觉和尚,他的《证道歌》更是一首中国佛教史上的不朽诗篇。

有宋以来,住在楠溪的大多是读书人,他们在这里以诗礼为精神支柱,过着耕读生活。无论生存状态,或生活环境,对今天的人来说都具有诗学审美意义。

他们很早就开始讴歌自己的家园,很多村落都有十景、八景的诗,也把他们祖宗留下的一些诗抄进宗谱里保存下来,这是很少见的,很有价值的。

北宋以来,科名文物盛及一时,其中尤以郑伯熊、郑伯英最为著名。永嘉学派的集大成人物叶适,更旗帜鲜明提出反对“理学为诗”,在他的主张下,出现了著名的诗人潘柽,进而使“永嘉四灵”M空出世。

篇7

[关键词]

综合实践;指导;情感;过程;灵动;研究

笔者曾执教了本市一节青蓝课程综合实践展示课《绣针河之颂》。由于执教的这节课是第三课时――《绣针河之颂》展示课,上课内容具有地方特点,上课的学校是当地的一所中心小学,所以给这节课的准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展示课之前,教师要先与学生一起确定研究主题,确定研究小组和各小组的研究内容,并且组织、指导、带领学生进行了各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搜集材料,整理材料,指导各小组为成果展示做准备。在准备过程和展示课执教过程中,有很多想法与体会,下面择其“重要环节”简要阐述。

一、调查研究――精心策划与细心指导

在确定了综合实践《绣针河之颂》的研究主题之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调查研究。通过综合实践指导课,教师与学生们一起围绕“绣针河之颂”确定了四个调查研究主题,一是绣针河风景之颂,二是绣针河物产之颂,三是绣针河人物之颂,四是绣针河文化之颂。怎样指导学生调查研究呢?

(一)指导小组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

确定主题之后,小组成员要在组长的带领下确定研究的内容和方式,进行详细的分工,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为后一步调查研究打好基础。

(二)教师要及时做好指导工作

由于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和阅历较浅,所以在调查研究之前、研究过程中,教师都应该根据各组制定的研究计划或小组活动情况进行及时的指导,让学生尽量少走研究过程中的“弯路”。

在“绣针河文化之颂小组”研究之初,小组成员连计划都制定不了,他们不知道应该从哪开始研究,教师就及时深入到他们组的讨论当中,先共同研究什么是文化,哪些内容是文化,经过讨论,研究内容逐渐浮出水面,制定了研究计划:上网查找绣针河文化,到图书室查找绣针河文化,到农户家了解绣针河文化,到学校的绣针河科技馆查找绣针河文化。这样粗略的计划形成后,组内的学生再分工落实。

教师也要在网上搜索及实地调研,经过一周左右的调研,基本对“绣针河的文化”有所了解,也形成了大概的展示思路,但是教师不能把教师的思路强加给学生,怎么办,教师再次集合“文化之颂小组”的学生,了解他们研究的情况,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他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整理赞美绣针河的诗歌,可以进行诗朗诵展示;②整理绣针河的传说(不止一个),可以安排小组同学讲故事;③详细了解学校在绣针河研究方面的过程材料和取得的成果(说明:该校连续10多年来,一直围绕绣针河进行植物、贝类等综合实践科学研究,多次获得全国科技活动大奖),让学生了解学校的科技成果,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兴趣;④研究地方特色文化:土地庙、绣针葫芦文化遗产;⑤搜集有关描写绣针河的文章,制成展板,供同学们阅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了分工。学生准备有目标,有内容,也能够享受实践的过程,效果很好。

二、成果展示――关注隐性成果与情感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其目标的达成不是靠简单的灌输、告诉等接受性教学方式获得的,而是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体验、实践等方式逐步生成的。因此,成果展示课在重视可以呈现的成果同时,更要引导学生注重对实际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重视隐性成果的展示与分享。如在活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交流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是如何解决与克服的;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小组所研究的问题进行不下去怎么办?采访时被人拒绝如何应对等等……这些隐性价值目标的挖掘与深化,更能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价值。

片段一:

今天,我们分小队去绣针河两岸的排污口,当教师们来到上游的时候,看到河床上漂浮着许多青苔,河底还有许多不明的袋子,我们用竹棍挑开袋子,发现原来是一袋袋垃圾,这场景令我们感到十分震惊,原本水质清澈,游鱼碎石历历可见的绣针河变成了如今的臭水沟,我仿佛听到绣针河在哭泣,不禁想到了我们人类的所作所为,我们都对这条母亲河做了些什么?她默默地为我们付出,却得到这样的回报。我深切地感受到保护绣针河,刻不容缓!

这是一位参与“绣针河风景之颂”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在实地调查后的日记,透过他的日记,能看出实地调查对他的触动挺大,字里行间透露出他深重的忧虑与思索。正是通过实践与反思,他的主人翁责任感逐渐增强。这不正是“综合实践活动”所关注的吗?

片段二:

今天我们小队去镔鑫特钢材料有限公司采访董事长、总经理陈禹,虽然采访前我已写好采访稿,甚至将采访内容也演练了无数遍,但当我们踏入总经理陈禹的办公室时,我仍然非常紧张,连大气也不敢出,更不敢抬头与他的目光对视,当张羽坤和他侃侃而谈时,我心里不住地鼓励自己,“相信自己,我能行!”我慢慢地镇静下来,终于开始了教师人生中的第一次正式采访,当我走出公司大门时,心情非常激动,大声地对着老师和同学们说:“我成功了!”

这是一位腼腆、内向的女孩在战胜胆怯、勇敢大方地完成采访任务后的真实感受。正因为注重了过程的挖掘,才让教师们分享到她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她成长的快乐。

篇8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6)09-0090-06

美国语言学家莱考夫等人认为,“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从一般的意义看,隐喻是偏离本义的表达方式,即用某个语词暗示某种意义并实现交流的语言现象。隐喻虽然在诗歌里应用最为普遍,但在小说、散文、戏剧、故事、寓言、神话等中也很常见。甚至也存在于演说、政论和科学著作中。可以说,隐喻不仅是重要的修辞手段和文学手法,也是重要的美学、文化和人类思维现象。

一、隐喻的修辞学

“隐喻”(metaphor)这个词源自希腊文“meta-pherein”,意思是“转移”或“传送”,“它指一套特殊的语言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一物的若干方面被‘带到’或转移到另一物之上,以至第二物被说得仿佛就是第一物”。也就是说,在隐喻中,字面上表示某个事物的一个词或表达。可以不需要进行比较而应用于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事物。如《诗经・桃夭》中的诗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盛开的桃花与新嫁娘之间有某种相似性,以桃花表示新嫁娘,就是隐喻。在《修辞学》(一译《修辞术》)中,亚里士多德把隐喻视为语言转义的一种方式,隐喻是通过引入两个事物的比较,脱离了字面意义而充当了一个相似物的替代品。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隐喻的两个原则,其一,“隐喻关系不应太远,在使用隐喻来称谓那些没有名称的事物时,应当从切近的、属于同一种类的词汇中选字”,这就是隐喻理论史上著名的相似性原则;其二,“隐喻还取材于美好的事物”,即隐喻作为转义应当产生令人愉快、耳目一新的效果。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又说,“隐喻就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名词借来运用”,“运用好隐喻,依赖于认识事物的相似之处”。这种研究方式可称为相似性思路,该思路假定了用于比较事物的特征先在于隐喻,隐喻的使用既可以借此物来指代与认识彼物,还可以加强语言的修辞力量与风格的生动性。这样,隐喻便与类比、转移、借用、替代联系在一起。《荀子・非相》也说:“谈说之术……分别以喻之,譬称以明之。”也是强调比喻、隐喻的解说功能,说明中西方最早关于比喻、隐喻的研究有相似的修辞学背景。

在古典修辞学中,隐喻尤其借助于相似性。隐喻作为比喻的一种,包含了把两个事物进行关联、比较和替代的精神过程,形成了不同的表现形态,这一点在诗歌中尤为明显。如《诗经・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用雎鸠求鱼来暗示男子追求女子。青青河畔的雎鸠在静静守候小鱼的到来和男子向心仪的女子表白,具有相似性。而对于这首诗的解读,就要破解这相似性。中国古典诗词中对比兴手法的应用就利用了相似性原理,以彼物言此物,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所以常常包含了隐喻。然而,虽然类比是中西方隐喻共同的作用原理,但具体的导向却不尽相同。加拿大学者高辛勇认为:“西方偏好隐喻是因为它的思维作用和它的导向超越的作用。中国的比则侧重于它的解说功用。”西方的隐喻强调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距离,重视在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中国受到天人合一等宇宙有机论的影响,隐喻的建构致力于拉近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距离,走向了“比”的“类同”。无论是道家的“物化”,还是儒家的“比德”,都有这个倾向。正如汉代的王符所说,“夫譬喻也者,生于直告之不明,故假物之然否以彰之”(《潜夫论・释难》)。而西方学者尽管承认隐喻是“依靠‘内部’和‘外部’特征之间的一定程度的一致性的修辞手段”,却主张隐喻自身的独立价值,“隐喻忽略了带有它意味着的实体的虚构的、文本的成分。隐喻假设了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内在于和外在于文本的事件、语言的字面形式和比喻形式可以区别开来。字面形式和比喻形式是可以分离的特性,因而可以互相转换和替代”。

到了20世纪,隐喻研究出现了另一种路径,即英国学者瑞恰兹提出和倡导的互动论。在1936年出版的《修辞哲学》中,瑞恰兹认为隐喻是通过喻体或媒介(vehicle)与喻旨(tenor)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其中喻体就是“形象”,喻旨则是“喻体或形象所表示的根本的观念或基本的主题”。隐喻的形成并不取决于本体和喻体两个要素的相似,而是保持了在语词或简单表达式中同时起作用的不同事物的两种观念。在瑞恰兹那里,喻旨是隐含的观念,喻体是通过其符号理解第一种观念的观念,隐喻是给我们提供了表示一个东西的两个观念的语词。“当我们运用隐喻的时候,我们已经用一个词或短语将两个不同事物的思想有效地结合并支撑起来的,其意义是它们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此基础上,瑞恰兹给隐喻下了个定义,“隐喻看起来是一种语言的存在,一种语词的转换与错位,从根本上说,隐喻是一种不同思想交流中间发生的挪用,一种语境之间的交易”。瑞恰兹认为,喻体和喻旨之所以能够互动,在于二者有“共同点”(ground)。他举的例子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说的一句话:“这些家伙会像我做的那样在天地之间爬行吗?”(Hamlet:“Whatwould such fellows as I do crawling between earthand heaven?”)在这里,爬行是喻体,喻旨是哈姆雷特挽乾坤于既倒的艰难使命,爬行和哈姆雷特的当下处境有共同点。

我们知道,古典隐喻理论把主语或第一成分视为本义(本体),喻义是用来做比喻的第二个成分(喻体)。瑞恰兹的互动论其实是把喻体当作本义。发生意义变化的是喻旨。可见,互动论的最大特点是建立了隐喻本体、喻体及喻旨的三角关系。在这个三角关系中淡化了本体及其与喻体的相似性,强调语境对语词本义的优先性,内容(喻旨)与表达手段(喻体)同时出现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凸显了语境在隐喻中的地位,是对古典隐喻理论的突破。利科认为,瑞恰兹隐喻理论的贡献就“在于排除(隐喻)对本义有所暗示,排除所有求助于观念的非语境理论的作法”。

但是先前的隐喻理论无论是相似论还是互动论,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把隐喻局限于语词,至多是语境,把隐喻视为日常语言的变形。相似论把隐喻理解为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忽视了喻旨以及喻体和喻旨的共同点;互动论看到了喻体和喻旨的共同点,又淡化了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关系,因而它们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修辞学的藩篱。难以对文学中的隐喻进行有效的分析。研究文学中的隐喻,需要对隐喻的三角关系进行新的界定。

二、文学隐喻的表意三角

毫无疑问,文学中的隐喻是隐喻的高级形态,它建立了以本体为外壳、以喻体为中心、以喻旨为指归的新型三角关系。因为不遵循通常语义编码和解码的畅通规则,文学隐喻在本体、喻体关系的建立方面具有个体性、多样性和独创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发掘和重构喻体和喻旨的共同点,进而在本体和喻体之间构筑并造就了新的相似性,因而隐喻成为文学,特别是诗歌最重要的美学原则。瑞恰兹说,“隐喻是一种明暗参半的方法,可以借此把更大的多样性充分编织于经验的结构之中”。维姆萨特干脆称隐喻为“广义上是所有诗学的原则”。

第一。文学隐喻超越了修辞的语词选择甚至语境范畴,在文本中和其他多种文学手段、修辞方式并用,成为一种带有全局性和整体性的美学现象,并且作家对喻体的选择更富有个性化和独创性,常常包含了大胆的想象、意象的跳跃。即使是隐喻意象的使用在整个作品中是局部的,但由于它构筑了新的意义层次,提升了作品的境界。所带来的审美效果仍然是整体性的。例如苏轼的诗《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结尾两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把自己想象成小舟遨游江海,表达苏轼谪居黄州时向往自由的心情,这种旷达的襟怀是以隐喻的形式表达的。再比如苏轼的诗《和子由渑池怀旧》中的句子:“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用雪泥、鸿爪作譬,比喻人生的飘忽不定,命运无常。其中有隐喻,有拟人、借代,还有对偶。

在隐喻的形成过程中,联想关系比组合关系更重要。索绪尔认为语言要素是按照句段关系(横组合)和联想关系(纵聚合)运行的。句段关系是语言的线性关系,它是由一个个语言要素连续排列构成的链条,每个语言要素的价值取决于它跟前后要素的关系。联想关系则是话语之外各个有某种共同点的词在人们的记忆里联合起来,在说话者头脑里构成各种关系的集合,“句段关系是在现场的:它以两个或几个在现实的系列中出现的要素为基础。相反,联想关系却把不在现场的要素联合成潜在的记忆系列”。这实际上是把语言区分为处于显性层面的句段组合状态和与之形成联想性比较的隐性选择层面。受到索绪尔说法的启发,雅克布逊通过对失语症的研究。探讨语言横组合段与纵聚合段的性质及其与隐喻构造的关系。1956年,雅克布逊发表《语言的两个方面与失语症的两个方面》,指出横组合段的各个部分的关系是“邻近性”。雅氏称为“组合轴”(axis of combination),而纵组合段的各个部分的关系是“相似性”。雅氏称为“选择轴”(axis of selection)。因为邻近只有一种,而相似可以表现在不同方面。因此可以有一系列的纵聚合段。他发现两种主要的语言错乱(“相似性错乱”与“邻近性错乱”)和两种基本修辞即隐喻与换喻有关,“在前者当中相似性占主宰地位,而在后者当中邻近性居压倒优势”。即在相似性错乱的病人身上,语言的句段或组合关系依然保持着,他们不会处理隐喻性素材如下定义、命名等。但却会大量使用换喻,如以叉代刀,以烟代火等。而在邻近性错乱的病人身上,情况则相反,患者主要是以隐喻性的词语进行言语活动,如以绿代蓝等。雅克布逊由此得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隐喻似乎和相似性错乱不相容,而换喻则和邻近性错乱不相容”。我们以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中关于地坛公园一年四季的隐喻来说明这一点,“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飘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春天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杨花:夏天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阶下有果皮,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秋天是一座青铜的大钟,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着一座很大的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以心绪对应四季呢?春天是卧病的季节,否则人们不易发掘春天的残忍与渴望;夏天,情人们应该在这个季节里失恋,不然就似乎对不起爱情;秋天是外面买一颗盆花回家的时候,把花搁在阔别了的家中,并且打开窗户把阳光也放进屋里,慢慢回忆慢慢整理一些发过霉的东西;冬天伴着火炉和书,一遍遍坚定不死的决心,写一些并不发出的信。还可以用艺术形式对应四季。这样春天就是一幅画,夏天是一部长篇小说,秋天是一首短歌或诗,冬天是一群雕塑。以梦呢?以梦对应四季呢?春天是树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细雨,秋天是细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在这里,关于四季的隐喻非常个性化,融入了作者的个人观察和体悟,而且多种多样,说明隐喻的相似可以表现在不同方面。显然,史铁生把地坛公园的万事万物和自己的人生遭遇以及对生命和大地的沉思联系在一起。

第二,文学中的隐喻有时候并不像常规隐喻那样鲜明突出、直截了当,而是和写实性意象、典故等结合在一起,具有隐蔽性,判断是否隐喻主要看它是否表达了深一层的意涵。有时候写实和隐喻没有明显的界限,表面上看起来写实的意象或场景也可能是隐喻。如秦观被贬郴州后创作的词《踏莎行・郴州旅舍》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明写江景,实是由实而虚的隐喻,慨叹命运的作弄:你秦观一介书生,为何要卷入政治争斗的漩涡中去呢?

第三,由于多种表现手段并用,文学隐喻有时候具有多层次的累积性和累创性,形成语义表达的叠加效应。比如就诗歌来说,不仅含蓄性的意象可以形成隐喻,典故、象征、寓言等,都可以形成隐喻,文学的言外之意和语义张力常常和这类隐喻有关。陈子昂的诗《登幽州台歌》运用了燕昭王设幽州台招纳贤才的典故,因而这首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中“古人”、“来者”便成了隐喻,分别表示“燕昭王”、“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的伯乐”。而柳宗元的诗《江雪》表面是写实的,实际是象征的,因为不在春秋的阴雨天而在冬天的大雪天钓鱼不符合常理。它表达了柳宗元参加王叔文改革失败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不屈服的心态。高尔基的散文《海燕》则明显是象征的,通过对海燕的书写表达了对革命者的赞颂与敬意。因此,象征包括寓言可以说是整体的隐喻。隐喻的本体不出现,以喻体来表达喻旨。

第四,文学隐喻不仅会形成语义张力,还会形成独特的美学风格,如寓意、哲理、反讽等。这是因为。文学隐喻常常需要通过特别的时空压缩或延展、意象的跳跃或翻转,来表达情感,感悟人生。白居易诗歌《长恨歌》中的句子“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把空间距离与人间情感相对比,以“比翼鸟”“连理枝”表达忠贞不渝的爱情承诺。与之相反的是顾城的诗歌《远和近》:

你。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诗歌用空间的远和近表明人和大自然之间亲近融洽,人和人之间却难以沟通,通过心理距离和物理距离的不和谐暗示人们之间的心理隔阂。

文学隐喻还可以把某种相反相成的情境并置,形成语义对比或张力,构成反讽。例如,当代诗人伊沙的诗《车过黄河》,把母亲河黄河与小便对照,小便成了黄河的隐喻,颠覆了人们眼中黄河的崇高形象。再来看艾略特描写现代人精神空虚的诗作《空心人》中的句子,世界在这里不体面地告终:

世界就是这样告终

不是嘭的一声,而是嘘的一声。

鲁迅的小说《幸福的家庭》也是如此。这篇小说实际上有两层,超叙述层是一个作家正在创作一个名为《幸福的家庭》的文本,想象中的小家庭温馨、幸福,具有小资情调。主叙述层则是作家妻子和孩子不断用生活琐事、衣食之忧来打扰作家,这就使作家的遐想成为对超叙述本身的反讽,生活自身的艰辛瓦解了“幸福的家庭”这个空中楼阁。这样,作家的构想就成为了隐喻。可以看出,反讽性的隐喻尽管也借助于类比,但更多地依赖于语境作用。

三、隐喻的文化与美学功能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或语词选择现象,也是一种重要的话语现象、认知现象和美学现象。利科认为,隐喻是对语义的不断更新活动,涉及到“所有层次的语言策略:单词、句子、话语、文本、风格”。不仅在语词,更在句子和话语及认知的层面上带来新质。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的越来越多,即把隐喻视为一种与心脑科学、神经系统、思维过程有关的认知现象,重视隐喻本体与喻体相关经验的匹配与重组。如美国的莱考夫、卡勒等人对隐喻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把隐喻上升为概念构筑方式、人类思维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一部分。莱考夫认为,隐喻植根于人类的概念结构。在语言中普遍存在,是以一种经验来部分建构另一种经验的方式,“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事情,也就是说,不单是语词的事。相反,我们认为人类的思维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我们所说的人类的概念系统是通过隐喻来构成和界定的,就是这个意思”,“不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和行动中,日常生活中隐喻无所不在,我们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的”。大脑的神经结构网络决定了人类的概念和推理的类型,感觉器官、行为能力、文化以及与环境的关系共同决定了对世界的理解。概念和理性思维依赖于隐喻、意象、原型等,推理具有体验性和想象性,因而概念常常由隐喻来引导或界定。按照莱考夫的说法,隐喻的原理来自康德的图式理论,即如何将概念表达与作为感知及经验基础的框架相联系。其中隐喻的本体为目标域(或称靶域),喻体为源域,目标域较为抽象,源域较为具体,我们对世界的体验构筑了思想的认知图式,形成了隐喻的基础或前提。隐喻的本体或者目标域通过源域在隐含着某种经验的图式中呈现出来。卡勒则从认知和风格两个层面看待隐喻,“字面意义与比喻意义不稳定性的区分,根本性的与偶然性的相似之间无法掌握的至关重要的区别。存在于思想与语言的系统及使用的作用过程之间的张力,这些被无法掌握的区分所揭示出来的多种多样的概念的压力和作用力创造出的空间,我们称为隐喻”。从认知的角度看,人类思维活动具有隐喻性,隐喻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人类认识和思考事物的方式。隐喻的使用实际上是一个认识性的精神过程,是一种投射或者说对概念领域的图绘,概念的来源领域的结构部分投射到概念的目标领域的结构部分,通过这样一种转换改变和重组了我们感知或思考事物的方式。

以莱考夫为代表的认知论的隐喻理论打破了先前的隐喻理论把隐喻视为对语词日常用法的偏离的说法。主张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概念构筑方式,是理性和想象的结合,或者说想象的理性化。这凸显了隐喻的普遍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隐喻与语言的起源,与人类思维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维柯用“诗性智慧”来描述语言和诗歌的起源,而诗性智慧就与想象力、与隐喻有关,“这些原始人没有推理的能力,却浑身是强旺的感觉力和生动的想象力……因为能凭想象来创造,他们就叫做‘诗人’”。在卢梭看来,早期的语言就是隐喻性的,“古老的语言不是系统性的或理性的,而是生动的、象征性的”,他认为人类语言的早期形态是诗性的,然后才是理性的,“正如激情是使人开口说话的始因,比喻则是人的最初的表述方式。……最初人们说的只是诗;只是在相当长时间之后,人们才学会推理”。

但是这些说法又受到其他一些人的质疑,因为这等于说概念的引申义先于本义,而这在逻辑上又是说不通的。概念的本义和引申义也许是共同发生的。语言乃至思维离不开修辞的作用。“思考只要涉及‘概念’便涉及‘比喻’的运作――‘概念’其实都是‘比喻’――所以语言的思考难以分别‘直言’表义与‘比喻’表义”。

无论如何看待隐喻的起源及发展,隐喻显然与人类以类比说明道理的修辞方式和思维方式有关。中国古人就非常重视援引相类似的例证来说明事理。《庄子・天下》篇所说的“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其中“寓言”表面是假托别人的话去推广,其实在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里寄托了对人生的种种思考,体现了人类思维的隐喻性,庖丁解牛、佝偻者承蜩等就是著名的例证。汉代刘向《列女传・辩通传题序》云:“惟若辩通,文辞可从,连类引譬,以投祸凶。”“连类引譬”表明比喻和隐喻的使用不仅会产生美学效果,还与人类思维进行类比、转换和引申的能力有关。

另一方面,隐喻与交流、隐喻与文化传统也有密切的关系。符号学把隐喻视为不按通常代码来交流的符号现象。符号学家莫里斯认为,“如果一个符号,在它出现的特殊场合,是用来指示这样一个对象,这个对象不是符号真正地凭它的意味来指示的,而却具有符号的所指示所具有的某些性质,那么,这个符号就是隐喻的(metaphorical)。把汽车叫作甲虫,或者把一个人的照片叫作一个人,这就是隐喻地应用了‘甲虫’和‘人’这两个词”。柯亨认为:“隐喻是一种不依照字面意义进行交流的语言使用的变体,因此可以说,它是一种言在彼而意在此的表达方式。”隐喻的这一特点特别适合文学。文学隐喻追求含蓄蕴藉,形成了意义增生,对于增强文学的表达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诗歌、寓言、童话故事及象征类写作中居于核心地位。在文学隐喻本体、喻体和喻旨的三角关系中,喻体是中心,也是作家才情和文思的集中展现。文学隐喻致力于开掘喻体与本体多种多样的复杂关系,如“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鲁迅:《而已集・革命文学》),本体和喻体为并列关系;“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本体和喻体是解释关系;“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等。尽管如此,隐喻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是显性的,外露的,而喻体和喻旨关系常常是隐匿的、含蓄的。尤其在一些诗歌中,由于使用典故营造了另一个隐喻性的意义层级,表层的意象为第一层含义,同时也是隐喻的喻体。典故作为喻体的一部分,是联接喻体和喻旨的中介,只有破译了典故的读者才能把握喻旨,进入第二层含义。例如王粲的《七哀诗》第一首表面写实,表达自己离开战火纷飞、饥妇弃子的都城长安的心情。但该诗结尾四句“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由于典故的运用暗含了隐喻,“灞陵岸”并非普通的景观,因为“灞陵”为一代明君汉文帝的墓地,“下泉人”表面说的是九泉之下的人,实际是指《诗经》中的《下泉》诗的作者,他写了一首怀念明君的诗《下泉》,因而这首诗隐含着历史与现实、太平与离乱、昏君与明君的对比,体现了对现实的感慨和忧愤。喻体的重要性在寓言、童话故事、象征类写作中更为突出。这类文本可以没有本体。却不能没有喻体。

篇9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的情况好坏,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成败。因而,要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收集整理材料这个环节十分关键。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这里,他提出了“知学”,“好学”,“乐学”三种学习态度;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位名人的话,都指出了培养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那么,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激发学生对收集整理材料的兴趣就非常重要。那怎样激发学生的这种兴趣呢?

第一:要让学生爱上色彩斑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现行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丰富多彩,极富时代气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要引导学生走进多姿多彩的课外天地,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有滋有味的语文学习。例如:有关于神奇的大自然的话题:感受自然、雨的诉说、黄河,母亲河、马的世界、寻觅春天的足迹;有关于生活态度的话题:这就是我、“我也追星”、微笑着面对生活、漫画探险、青春随想、成长的烦恼;有关于价值观的话题: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有关于学习习惯的话题:好读书,读好书、;有关于爱的教育:让世界充满爱、献给母亲的歌、我爱我家、关注我们的社区;有关于科学的话题:追寻人类起源、探索月球奥秘、科海泛舟;有关于艺术的话题:戏曲大舞台、说不尽的桥、到民间采风去、乘着音乐的翅膀;有关于和平的话题: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有培养文学素养的话题:走进小说天地;有关于历史名人的话题: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针对以上内容,我们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如诗歌朗诵比赛、小小辩论会、手抄报评比、讲故事比赛、过一把导游瘾、小品总动员、青春歌手、丹青妙手等等(根据内容的需要,每次的综合实践活动可采取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形式。)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金钱、共同面对的问题”这个活动,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学生有着浓厚的兴趣。成果展示阶段应该怎么做呢?展示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交流成果。我在两个班上采取了不同的活动方式。一个班首先以 “学术报告会”的形式,展示探究金钱的昨天、今天、未来,资料详实具体,辅之以实物展示,给人印象深刻;然后通过“圆桌会议”的形式,讲述一个个富有哲理、引人思考的故事,从而引发学生应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最后是 “今天我当家”的心得交流,一个个亲身体验的故事让同学们时而开怀大笑,时而眉头紧锁,时而点头赞许,不一而足。在另一个班上则采用辩论赛的形式进行,设置“金钱是万能的”“金钱不是万能的两个辩题”,让同学们在紧张激烈的唇枪舌战的辩论中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两个班均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同学们都明白了:人类社会生活与金钱的密切关系;我们应该通过正当的途径获取金钱,但不能有“拜金主义”的思想;生活中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但金钱也不是万能的,人世间有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

第二:努力营造轻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

和谐之美犹如一幅画、一首歌。和谐之美不仅仅是赏心悦目的,它的引人之处还在于其对人有着强烈的感召力。

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关键的影响,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前,教师应学会“蹲下来”与学生平等相处,引导学生不要盲目相信权威,学会搜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创新。陶行知先生曾大力提倡实现学生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双手、大脑、眼睛、嘴巴、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成为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主体”,这样才能使学生健康、主动、活泼地发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应注意做一个忠实的文明观众,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张扬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的力量,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如小鸟一样自由地、尽情地飞翔,敢想敢说,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第三: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注重表扬、激励,在评价方法上激发学生学习。

有人说:“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学生在学习中有了自信,才会有学习的恒动力。谁都喜欢听表扬、鼓励的话,受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同,学生自然不例外。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关爱、保护那些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处于“文化不利地位”的弱势群体,使之共享学习资源,想方设法去触动、激活学生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体验。对他们的表现,教师都应有积极的评价,不要只重结果,不看过程,应以鼓励为主,抓住学生的可取之处及时表扬,哪怕是一丁点的闪光点,教师都应给予表扬、鼓励,让学生自信“我能行”,使学生在体验成功的乐趣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第四: 科学分工,有效开展搜集整理材料的工作。

科学的分工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划分小组的类别,发扬每个学生的长处。2、要明确任务。在小组内通过学生的协商确定初步的活动方向后,教师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任务,避免了盲目性。3、要培训骨干。教师要通过培训小组长等学生骨干来实现各个成员的间接指导,使各个小组都能达到学习目标。教师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大班情况下。4、要加强对优生和后进生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实践证明,采用上述措施后,学生活动的有效性明显得到增强,效率得到较大的提高。由于目标明确,任务清楚,学生大都能筛选有用的信息,对获取的信息也能进行有效整合,因此,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综合性活动“微笑面对生活”,活动准备前应做好以下的工作:第一步:课前全班同学自由分成三大组,分别搜集有关“笑对失败”“善待他人”“善于合作”方面的诗歌、俗语、名言、警句、名人故事、歇后语等材料。每组里面又可以分工:每两个人负责搜集一个板块的资料,然后由每组的组长进行整理,整理之后,小组成员共同筛选出最有价值的材料。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保障了材料的多样性,学生做起来比较轻松,自然乐意去做。第二步:让每个学生回顾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失败或善待他人或善于合作的一些典型事例,在小组内交流,挑选出最能表现主题的事例,已备在活动课上展示,体现个人风采。第三步:明确演讲稿的写法,掌握演讲的基本技艺拟写演讲稿。这个任务可以交给每组里面写作水平好一点的同学去完成。第四步:分小组制定活动方案,设立金点子奖。第五步:课前招聘活动主持人三名,准备有关互动游戏的一些资料。这样筹划,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个性展示,又有合作的畅快。

第五:平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搜集整理材料的习惯。

巴金爷爷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

篇10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151-01

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活动。这种活动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那么,教师如何运用“学案导学”来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呢?

1 在活动之前,要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教师是整个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综合性活动的成与败与教师的引导、学案的设计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必须充分重视活动课前的准备工作,力求准备的充分、周全。既要考虑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又要考虑活动主题的特点,还要注意活动的策划、组织、落实等环节。使活动课能够开展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增加学生在不同场合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这期间都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导”的作用。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寻觅春天的足迹”,为了使活动开展的有意义,还要考虑学生的安全,教师针对这个活动,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在“学案导学”上精心设计了活动环节,提前两周分小组安排了任务,让学生搜集以下八个方面的资料:(1)成语中寻觅“春天”。收集能够描写春天成语的,不少于10个,请选择其中6~8个写一段话,描绘春天。(2)农谚中寻觅“春天”。有条件的学生,到民间采撷春天的农谚,展示给大家。(3)诗文中寻觅“春天”。收集古诗词中写“春天”的名句,并能写一段赏析的文字。(4)绘画中的“春天”。有绘画能力的学生,作一幅有关春天的画题诗或者为诗配画,展示给同学们来欣赏。(5)现实生活中的“春天”。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利用周末在家长的陪同下,去公园、社区、乡村等感受春天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讲述看到的春天的风景画和人情画。(6)节气中的“春天”。要诵出二十四节气歌,还能说出与春天有关的节气,并说说意思。(7)歌曲中的“春天”。搜集歌唱春天的歌曲名称,并学唱,一展歌喉,和大家共享。(8)我心目中的“春天”。春天到了,一定会引发很多思绪和感触,用优美的语句抒写出来,展示给大家。

教师通过这样的“学案导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又让学生明白如何去实践,在这个“寻觅”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了活动。正因为有了这些课前的准备工作,在活动课上,学生各显其能,但整体课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很自然地将学生引领到了想象的境地,畅谈自己心目中的“春天”,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 在活动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主”的地位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因此,这个活动的主人公应该是每个学生,而不是一部分学生。为了真正凸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就要根据活动主题,在活动过程中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全员分工,适当整合。

比如,“这就是我、成长的烦恼、走上辩论台”等这些语文活动课,本身活动主题就跟每个学生的生活都很贴近,活动内容也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有话可说,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讲故事、表演、演讲,辩论等形式,来训练学生说话的生动性、灵活性。如,“探索月球奥秘、黄河,母亲河、莲文化的魅力”等内容的语文综合性活动,需要学生查阅相关书籍,广泛搜集资料,同时再进行概括提炼最主要的内容,因此,可以通过让每一个学生设计手抄报、报刊书籍剪摘注评等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如,“漫游语文世界、感受自然”等的活动课,随意性较强,要体现“语文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的原则,需要学生走出小课堂,走进生活的大课堂,感受自然。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通过“错别字门诊”游戏活动、“大显身手”词语接力赛活动、“大自然中找朋友”活动等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与创造精神。如,“戏曲大舞台、到民间采风去、我也追星”等主题的活动课,可以通过表演、唱歌、跳舞等形式来开展,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让电脑房、网络空间等都能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也可借助多媒体手段来丰富课堂。如,组织学生开展“献给母亲的歌”这一活动课时,教师可让每个学生回到家里仔细留意观察、全身心感受自己的母亲的一言一行,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谈谈自己所感受到的母爱。然后小组分工合作,搜集描写母爱的诗歌、歌曲、故事、感人事迹等在班内选代表交流发言。最后,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献给自己的母亲。在这个活动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去体验、感受,把听、说、读、写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他们自己感悟和形成学习的综合性方法,以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不同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虽然形式不一,但只要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了活动,体验了活动,从活动中有所收获,有所启迪,就是大有所益的。

3 在活动环节中,要重视师生“评”的全面性

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并不仅仅是结果,所以,要重在过程性评价。因为,这种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综合评价,也是一次得与失的总结。让学生在评价中得到收获,找到自信。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集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力求使评价成为激发学生参加活动兴趣和调动积极性的手段,同时,成为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的过程。

比如,在开展“古诗苑漫步”的活动课评价中,教师本着应实事求是、鼓励为主的原则,针对学生的三个活动环节即“分门别类集古诗、声情并茂诵古诗、醉月听花唱古诗”给予了全面、客观的评价,更多地对学生搜集古诗全面,朗诵声情并茂,歌唱如痴如醉进行了肯定、表扬,没有对学生责备求全。即使一些小小的瑕疵,教师也是委婉指出。之后,教师又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大胆谈认识,谈体会,谈收获,谈活动过程中自己的不足,谈今后努力的方向等,课堂上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表现的大胆、积极、主动,学生的思维很是活跃,课堂气氛和谐。最后,学生自然而然进行了自我评价,由点到面,既发现了自己的优点,又找到了自己的缺点。

每一次活动,都要注重评价的全面性,既要全面评价,又要分层评价。在评价中,让学生找到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发展学生语文素养也大有裨益。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很好地利用“学案导学”,指导方法到位,调整好自己的角色位置,多思考,多探索,不断总结完善,就一定能让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新课题成为语文教学中的新亮点。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3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