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报道工作经验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11-20 19:27:1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宣传报道工作经验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宣传报道工作经验总结

篇1

提升报道理念的新闻性

建设成就的量变过程和纪念报道的史料内容使该类报道较难产生新鲜感,加上日常已做充分报道,更容易让受众有似曾相识之感,造成报道的弱时效性。另外,成就性纪念报道往往是宣传任务、规定动作,难免存在说教化和表面化问题,特别是一些主题先行、贴标签式的报道,根本就不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阅听这样的新闻作品难

免让受众有“应景”之感。

今年年初,一些媒体陆续开始了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为主题的报道,依据报道内容和报道模式,目前主要存在三类问题:第一类是对改革开放进程的梳理或对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回顾,尽管采用了对亲历者、见证者专访的方式,有的报道也注意利用新闻由头,但仍感觉像是回忆录。第二类内容倒是丰富,也融入了新近发生的事实,但报道格局像是三段论,开头是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中间是工作总结式的现状介绍;最后是对未来的展望,看着又像是城市发展规划。第三类是一些行业和专业媒体立足自身特色,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轨迹,可惜很多看起来也像各个行业的经验总结或业绩汇报,缺少新闻要素是这三类问题的共同点。从受众的心理来分析,受众收受新闻不是看先进事迹、典型经验,更不是工作总结,而是期望在及时实现信息需求满足感的同时,进一步取得现实的有用性。导致成就性纪念报道被受众冷落的原因之一就是一些报道本身违背了最基本的新闻定义和新闻规律,把新闻报道做成工作经验的总结、建设成就的展示,缺乏与新事物、新变动、新现象的联系,内容既不新鲜也无新意,削弱了新闻传播的主功能,因此,在报道理念上回归“新闻性”是做好成就性纪念报道的首要前提。

加强表现手法的贴近性

据2006年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的《从受众需求角度看新时期正面报道》的调查报告,受众希望媒体多报道社会成就和突破给老百姓带来的实际好处。这说明,新闻媒体要增强社会凝聚力、发挥引领作用,就必须同实际生活的热点相结合,考虑老百姓的兴奋点,寻找建设成就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关联点,拉近重大社会事件和普通群众之间的距离。

在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时,新华社主办的经济参考报做了一期《从公厕革命到城市文明》的选题,在利用轰动一时的独家报道《访厕所》的基础上,注重在报道的贴近性上做文章,用前些年和现如今的对比手法,从人们日常生活的点滴入手,反映出生活的沧桑巨变。这种报道宏观着眼微观落笔,在历史大跨度中寻找新闻亮点,从百姓身边的事或百姓能感知的事入手,大中见小,使报道更具亲和力,更易于受众接受。成就性纪念报道的客体往往涉及国家经济建设、行业领域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等宏观领域,操作上容易面面俱到、宏大叙事。媒体不能让老百姓感觉所报道的成就对于国家和某一地区很重要,但却与自己关系不大而失去兴趣。因为具体、贴近的事物总比抽象、遥远的事物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产生兴趣,产生真情实感。所以,在内容上贴近受众的实际生活,尊重受众的思维方式和阅听习惯,不要让人觉得报道脱离实际,与自己的利益毫无关联而影响报道的感染力。

注重内容整合的故事性

纵跨若干年的成就性纪念报道往往离不开数字、概念和理论,有时理论多于新闻、议论多于事实、抽象多于具体。从现代新闻理念来看,充满个性化的故事、充满人文精神的报道,远比枯燥乏味、缺乏情节细节的经验介绍,更易于打动和感染受众。因此,要努力在操作层面上做到既有用又好看,让受众在收受新闻信息时能够保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