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9 16:53:2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历史文化考察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考察报告:核桃之乡—漾濞
考察报告:核桃之乡———漾濞驱车驶入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西南边陲的漾濞彝族自治县境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山遍野绿油油的核桃林,它像一块块绿玉点缀着山乡,那万绿丛中的点点白瓦房则风吹树摇中时隐时现,让人仿佛置身于山峦叠翠的绿色宝地。漾濞彝族自治县历史悠久,民风淳厚,土地广袤,山川秀美,资源富集,她以“中国核桃之乡”、“核桃城”、“核桃生态园”、“核桃村”、“全国核桃质量第一”、“全国县级核桃人均占有量第一”著称于世。涛涛不息的漾濞江自北向南纵贯全境,10.53万彝族为主体的各族儿女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11个乡镇(4镇7乡65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社区)星星点点散落在这崇山峻岭、河流如织、阡陌纵横的1957平方公里的红土地上。“核桃的故乡,在漾濞江畔,我爱你漾濞,核桃的故乡----”这是一首在漾濞境内普遍传唱的民歌。核桃,古称胡桃,西晋张华在其《博物志》中称:“张骞出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近代的《中国果树分类学》亦从其说:“我国普遍栽培的核桃,原产于南部和亚洲西部。大约在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把核桃引入我国。因此,有胡桃之名。”1980年科技工作者在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发现一段核桃阴沉木,经中科院化验表明,这段核桃木距今已3325 75年,即生长于公元前1375 75年之间。距此可确定,漾濞核桃已有3500多年的栽培历史了。在1979年全国核桃技术协作会上漾濞荣获“全国核桃质量第一”、“全国县级核桃人均占有量第一”的荣誉;1995年又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20xx年被国务院外国专家局授予为“国家美国山核桃种植示范推广基地”。目前,漾濞大泡核桃已通过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核桃成了漾濞的一大传统支柱产业,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到了42.09万亩,农民人均达39株,年产核桃8124万公斤,农民人均核桃纯收入达936元,核桃成了当地彝民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如今,漾濞已建成万亩核桃生态园一块、千亩以上核桃连片5块、百亩以上核桃连片102块,这些连片核桃自然形成了核桃村、核桃箐、核桃沟、核桃坡,成了当地一个个令人向往的模范核桃生态自然景观。金秋时节,是核桃成熟的季节,也是当地彝民们最忙碌的季节,亦是彝县人民充满希望和辉煌的季节。一树树长得又圆又大的累累核桃,一团团、一串串地缀满枝,裂嘴笑欢彝民们收打,每当此时,彝族男女老少在欢歌笑语中,起早摸黑,男人们吼着山歌,拎着长竹杆,爬上缀满核桃果的核桃树,“刷”下雨点般的“金果果”;女人们应着山歌,背起竹篮,拾起一年的希望。在彝族山寨,稼植核桃、收打核桃、烘晒核桃果、交易核桃、核桃初级加工是彝族同胞们一年里的主要活计。近年,漾濞县核桃种植业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私营企业的大发展。目前,全县私营核桃初级加工企业大大小小共有126户,其中年加工核桃量在500吨以上的有12户,就核桃初级加工一项,每年均可解决1.5万人左右约5个月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年实现540多万元的城乡劳动经济收入。与此同时,漾濞还与省内外60多户客商结为核桃贸易伙伴,并形成了国内有一定规模的核桃收购加工贸易集散地,全县年实现非公制经济收入达16270万元,占GDP的61.6。借助核桃产业的发展势头,漾濞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引进外商参与核桃种植业发展,实现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的同时,先后创办了漾濞团山核桃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伊斯兰侨茂核桃食品精深加工企业、大理漾濞核桃有限责任公司等,这些企业所生产的“傻哥牌”系列核桃食品、琥珀核桃、密香核桃、袋装薄壳核桃、漾濞核桃乳等核桃特色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如今,漾濞核桃产业迅速发展,拉动了县域经济的大发展。核桃为四大干果之首,其全身都有是宝,核桃仁甘美可口,营养丰富,据测,1公斤核桃仁所含营养,相当于9公斤牛奶、5公斤鸡蛋,称为“营玉库”;核桃又称为“木本油料之王”,出油率高达70,核桃油既是高级食用油,又是高级工业用油;核桃仁、外果及枝叶均可入药;核桃树其木材坚硬,韧性好,耐冲击,花纹美观,不翘不裂,是上等的木制材料;核桃植株枝叶繁茂,树冠如巨伞张天,果实翠绿可爱,因而又是优良绿色化树种。核桃树成了彝县人民的“摇钱树”。点苍山之西的漾濞彝族自治县,彝族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尤为突出、内容丰富,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传统的“火把节”、独特的“二月八”赶庙会、商贾如云的“二月十九街”、“漾濞核桃产品交易会”等,有热情奔放的彝族“打歌”、美丽的民族服饰、独特的婚丧习俗等,构成了浓郁的民族风情。站在县城遥看魏魏苍山,似见突兀之处绽开一道缝隙,形同巨大的石门,这就是当地著名的旅游胜地“石门关”,其集雄、险、奇、秀、幽于一身,那里有山的险峻美、有石的奇特美、有水的隽秀美、有花的芬芳美、有云的朦胧美、更有风土人情美,在“关内”你看到是梦幻般的迭水瀑布、神奇般的自然雕塑、天堂般的生态峡谷,走出来,你已是苍山神秘的客人了。
[1]
在百度搜索:考察报告:核桃之乡—漾濞
一、完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开发地域美术资源
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统一要求,新疆成为全国第三批参加高中课程改革的省份,在2008年9月正式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主要按照课程标准中的5个系列9个模块在全疆范围内实施。伊犁位于新疆的西部,就目前而言,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不如内地城市,加之人才的匮乏,导致这里的美术教学相对落后,还处于缓慢提升的阶段,而地域资源在课程中的开发对于当地美术教师来说难度较大。对现有课程标准的理论指导而言,灵活的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增强美术教学与地域资源结合,现阶段难的是需要找到适合学校自身的特点编写合适校本,并能适应学生们的需要。充分开发地域美术资源,并且将其运用于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中,落实美术新课程标准,对解决当下美术教育的特殊问题,有着极为迫切的需求。伊犁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历史文化底蕴得天独厚。伊犁地区出土的大量工艺美术作品让世界人民惊叹,石人、彩陶、金属器皿、织物等数量多种类丰富。还有精细的民族手工艺,毡子、地毯、木雕工艺、铁艺、刺绣、花贴、都市等。美术事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比如沙粒画、羊绒画等。这些个丰富的美术资源足以构成一套系统的美术教材,运用在伊犁地区的美术课堂上。
二、地域美术资源在教学中的开发现状
伊犁的地域美术资源有如一个“矿”,但是目前这些资源在教学中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导致很多学生在上完高中三年之后,对家乡的很多美术文化、历史和现状一无所知,比如新疆出土的青铜器,出土的红宝石金面具等。哈萨克族的刺绣、维吾尔族传统手工艺等民间工艺也很少有人知晓,大量优秀的民族建筑文化,民居特色被排挤到了城市的边缘,这些珍贵的文化逐渐遗漏。血淋漓的经验告诉我们,需要在高中就给学生埋下整理、传承的种子,弘扬对地区资源的保护和传承。目前伊犁地区的中学美术教学都是按照国家统一课本开设课程,对于抵御资源的教学研究几乎为零,也有一些学校做了一定的尝试,但是较为分散、不成体系。目前正对这一问题,在美术课程逐渐得到重视的今天,课程改革中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专业课程与美术教学研究。开发具有地域资源的基础美术教育鉴定较为突出,高中美术教师应该选取具有开发意义的,利于增强美术课程的,较为贴近实际生活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的,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热情的方面加以研究。面对种类繁多的美术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谨慎考虑,由于美术发展的特殊性,在美术的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门类中,选取有利于课堂的点来进行实施。考虑到高中美术课程的实际情况,对每个课时的内容含量和深度都要安排适当,在教学中选取合适高中知识水品的作品和可以理解的专业术语,并且必须做到图文并茂,作品图片清晰正确,以提高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并且设置发散思维的“思考题”或“独特视角解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自我拓展和衍生。再者说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固定的教材是不能够满足所有学生发展要求的,在面对不同学生,不同阶段和不同美术门类时都需要填充和完善教材,并且需要使用课件来展示大量的资料。让课堂成为一个视觉化的,强化视觉感受,通过课堂的“艺术考察与实践”与“课外寻找”题目培养学生在课外了解文化研究学习艺术的能力。
三、美术新课程中加强多种艺术形式的开发
学生可以通过简单撰写考察报告,教师给予相关的阅读书目和查阅的资料,以方便学生通过手机资料,完成考察。通过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在考察报告中所体现的知识点以及人们对艺术的理解,需要老师在后续讲课中解答疑难问题。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效果会与以前不大一样,以新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直观的参考背景,学生的审美兴趣也可以在教学时查缺补漏。目前学生在美术课上的热情并不高,对于书本上的美术作品欣赏一直较为反感,这一点在伊犁地域的某些学生上尤为明显。在实施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时,学生对于具有地域特征的美术作品表现出来的浓厚兴趣,和积极的上课态度使得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并且以贴近生活的作品让学生们主动参与作品的分析和评论。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对于新疆的历史和文化的认识模糊,通过在课堂上等于地域美术资源的讲解,让少数民族的学生了解新疆的历史和文化具有更强的知道作用,通过美术课程更加直观的让学生认识历史,了解历史和文化,充分实现美术的德育功能。
四、思考地域资源美术资源在课程中的开发
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设置的美术鉴赏、绘画、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等内容系列。修完得到相应学分,在高中阶段我建议学校给予美术课程充足的课时量,按照课程的安排,把教材中的单元统一整体灌入鉴赏。把地域资源模块放在学习中,突出地方文化资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解决美术课堂的特殊性问题。新疆目前的很多获奖油画、国画作品、以及设计作品内容可以放在绘画欣赏系列中学习,少数名族工艺、纹样和建筑等放在工艺美术系列中学习,与美术教材认识体系接轨。
五、结语
开发地域资源美术,并且推广到教学实践中。伊犁地区的自愈资源丰富,有如诗如画的风景,多民族的传统工艺和丰富的出土文物等,目前需要对当地的美术资源进行筛选,更具本地实际情况做出对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知识难度的把握,以适应当代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需要。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审美水平,做出多样性,富有弹性的地方教材,因材施教改善教学效果。使地域美术资源在新课改中实现可研发性和持续性的开发。
参考文献
城市的每一个细节都表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耐人寻味。
众所周知,欧洲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令全世界瞩目的。我们在考察过程中发现,无论是历史名城的罗马、雅典、马德里,还是风景迷人的西西里岛、爱琴海诸岛,甚至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米兰,都堪称建筑的博物馆、艺术的宫殿,似乎每一座城市、每一幢建筑都是镌刻在大地上的历史。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等各个时期、各种风格的建筑同众多著名的广场和历史街区交相辉映,构成了欧洲独特的城市风貌。高品味的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欧洲许多古城至今仍保持着迷人的魅力。
同时我们注意到,尽管欧洲的城市风格各异,特色鲜明,但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尽可能地将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风貌完整地保存和展现出来,城市也因此而更显神韵。例如罗马是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名城,存留着大量的代表性宏伟建筑,因此城市体现出极为厚重的历史文化神韵,使城市的每一个细节都耐人寻味;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雅典,城市风貌体现出现代气息和历史文化内涵交融的特点;具有鲜明民族文化传统的西班牙古城马德里,处处可以感受到现代科技、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三者合一的独特气质,科学合理的绿化、交通系统,使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在历史名城建设中得到合理诠释;位于欧陆最西边的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展现的是另一番海滨城市风情,虽然经过18世纪大地震后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古迹不算多,但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配上保存完好的文化古迹的点缀,足以使里斯本称得上是风光迷人又不失典雅文化品味的魅力城市。欧洲国家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珍惜和保护意识,实在令人佩服和惊叹。
完善的保护体系
这个体系令几乎所有人都有了一种保护历史文化的责任。
欧洲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是在实践中不断扩展的,体系的关键就是立法。在保护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几乎每确定一个保护概念,随之便会有一系列相应的法规、条例、政令等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各个层面做出相应的规定。欧洲历史文化保护的立法思路非常明确,它强调保护工作不是独立进行而是多元的,将保护与资金、住宅建设、税收、政府职能、公众参与等联系起来,目的是为保护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整个体系使得保护工作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政府和民间的力量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保护体系涉及到的制度、环节,如保护内容的形成及确立、保护机构的职能、保护行政管理体系、资金保障体系、监督体系、公众参与体系等,都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下来,从而为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基础和保障。在历史保护的行政管理体系方面,意大利、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的法律均规定,文化遗产部门管理遗产,其他相关部门在自身职责范围内协助或监督其工作:城市规划部门主管古城保护及城市景观保全等内容;旅游部门只负责历史文化遗产的促销,不参与遗产的
直接管理。在资金保障体系方面,资金补助的规定是保护法律的重要内容之一,立法中明确规定保护对象的资金补助额度和数量,为保护资金来源的长期稳定提供了法律依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通常是保护资金最主要的来源,款项数额巨大;同时以国家投资带动地方政府、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及个人的多方合作投资的方式也存在;各类相关政策的制定也为文化保护提供了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筹措方式,如减免税收、贷款、公用事业拨款、发行奖券等,使资金得到有效保障。据统计,近年意大利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平均每年在50亿欧元以上。可以说,欧洲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所以走在世界的前列,这是同其连贯严格的法律、健全的保护机制、高效的管理机构、充足的资金保障所分不开的。
严肃的保护手段
为了一座文化古迹,不惜付出大代价。
与完善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相对应的是严格的法律措施和保护手段。意大利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历史名城相当多。古城建设,政府不以破坏历史文物为代价,而是要完整地保留了文物的遗迹原状。对城内遗迹的保护,修旧如旧,即使有翻新,也要求有截然不同的区别,让人能够分辨。意大利政府将48%的国土规划为景观保护区,只有经过文化遗产管理部门认可,保护区内才能开发建设新项目。50年以上的建筑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其建筑物外部结构属于政府,任何房屋开发商和商店经营者、居民,所购买的只是房子内部的使用权,但不拥有对建筑物整体改造的权力。房子的维修按国家制订的法律进行,不能自作主张,任何未经同意而进行对登录建筑的特殊建筑艺术或历史特征的拆毁、改建或扩建均属刑事犯罪,任何未经同意的行动都将受到处罚。
希腊的雅典虽然没有能够像罗马一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希腊政府为了保护雅典卫城的环境风貌,拆除了卫城周围的所有现代建筑,雅典的重要历史地区,任何建筑活动必须事先报文化部批准。为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雅典1991年建立了先进的城市地铁交通系统,并且限制汽车进入卫城。此外,据说在希腊萨洛尼卡市有一座长1000多米的陆地旱桥,建桥的原因只是因为桥下有一大片古罗马征服时代的遗迹。为了保护古代遗址的原貌,又不破坏城市规划,希腊建筑师在这里建起一座奇怪的旱地大桥,让大道从古迹上方凌空而过。大桥的造价虽然大大超过公路的造价,但是它保护下来的却是无价的历史古迹。
西班牙和葡萄牙同样有着严格的保护手段,体现出政府和社会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马德里市中心区划定了5个历史街区,政府明文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市中心的古建筑进行任何改动,并且每隔20年必须按照原来模样重新进行维修和粉刷,否则将课以重罚。马德里对历史街区的维修改善制定了长期的实施计划,不急于求成,仅第一期(34.5公顷,756幢楼,11878户居民)计划的时间就长达4年。
得到的启示
欧洲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几种趋势:
1.保护内容:从对历史建筑保护到历史环境保护;
2、保护体系:从以立法为核心到公众参与;
3、保护方法:从单一保护到整体保护;
4、保护目标:从历史留存到价值重现。
广东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6个以及2个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但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主要体现在:一些古城的历史格局和风貌被破坏;较多历史保护区被挤占;一些历史街区内的人口密度过大,基础设施落后,居民居住条件得不到改善;普遍缺乏对文物古迹周围历史环境的保护,大拆大建,毁坏了大量尚未列入保护等级的遗迹和一般性历史建筑群;“旅游开发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较严重,人为随意改变历史文化遗产的原貌,使其逐渐丧失历史原真性;管理机制不健全,政出多门,部门协同配合不够;公众历史保护意识淡薄,历史文化保护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通过考察,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进一步推进广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和宣传以及对有关人员的培训。通过宣传和培训,提高有关领导及专业人员对名城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保护意识,掌握历史文化保护的正确方法,树立整体保护的观念。同时,还要合理引导社会公众树立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正确的价值观,使民间自发的保护意愿能够通过有效的途径转化为具体的保护行动。特别是那些反映传统风貌,体现地方特色的历史街区、建筑群,以及有纪念价值的遗址等,已经构成了当地群众生活环境的组成部分,涉及到当地民众的民情、民风和历史文脉,要积极鼓励公众参与保护。
二、以立法为核心,健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完善历史保护的法制体制工作,做到有法、有政策可依。欧洲大多采用国家与地方立法充分结合的方式,使完善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政府和民间的力量都得到充分的发挥。相比之下,我国的保护体系显得单薄的多。在广东,更是缺乏较系统的地方管理体系,因此保护起来显得较生硬和空泛。建设部已于去年2月颁布实施了《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并且正在修改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条例》(草案)。根据这一形势,广东积极酝酿出台有关条例、配套政策和有关指导性文件也势在必行。通过制订政策法规,尽快填补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体系中缺少的环节,真正建构起一个健全的保护体系。
要结合广东的实际情况和岭南历史文化的特点,进一步明确保护的基本原则,有关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和历史名镇(村)保护的主要内容,完善保护规划和建设的管理规定,积极建立专项资金保障机制和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机制,强化管理机构职能,规范政府行为,鼓励公众参与。地方市、县在遵守国家和省有关法规的前提下,也应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制订相关规定和政策措施,特别是要加强对土地出让、房地产开发建设、基础设施改善、资金筹措等相关政策的研究,针对不同的保护对象,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和政策。
三、以整体保护理念指导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和实践
广东历史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侨乡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城镇风貌、历史文物古迹、民居建筑、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等资源,都值得我们给予高度的关注并进行有效的保护。但是,目前在我们的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实际工作中,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方面是我们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部门没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树立整体保护理念,正确处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乡建设的关系。历史文化遗产作为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离开对其保护进行城乡规划和大规模开发建设,最终必将以牺牲历史文化遗产为代价;只有充分考虑到影响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种因素,并合理地对历史文化遗产再利用,赋予新的内涵,才能使历史文化遗产获得更好的生机和活力。我们认为,在整体保护理念的指导下,应该特别注意把握好以下“四性”原则:一是原真性。在进行文物建筑保护时,要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真实保护所遗存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原物和全部历史信息;在保护历史文化地区和名城(镇、村)时,不得破坏历史文脉和肌理的连续性和逻辑性;二是可读性。在整治和改造时要在历史遗存上真实承认不同时期留下的痕迹,加建和改建部分要与原貌有所区分,要做到“可识别”;三是整体性。不仅保护遗存本身,还要保护其周围环境,特别对于城市、街区、地段、景区、景点,要保护其整体的环境,珍惜不可再生的历史风貌;四是可持续性。要通过历史保护激活历史环境价值,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力再生,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利用中保护,将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
就某一历史事件,展开自由辩论,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系统性、灵活性、深刻性。历史教学仅仅追求知识结构的系统与完整是远远不够的,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培养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讲人民版必修一《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中央集权建立”(即第二子目“海内为郡县”)时,让学生结合教材,围绕着秦朝是应该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这一问题时,我设计了一场模拟朝议制度的方式展开辩论,请学生扮演当时持两种不同意见的代表,王绾和李斯。在辩论中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优劣,并指出二者最主要的差别。设计意图:突出皇权至上。我引入了秦始皇的观点:“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候王,赖宗庙,天下初立,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用多媒体打出)。正是由于秦始皇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最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最后介绍秦朝郡县制的基本设置和意义。
二、身临其境回往昔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让学生亲身实践的重要性。历史教材及历史知识的特点为情境教学提供了有利的素材,如场景的恢弘,人物的再现,事件的来龙去脉,时空的倒置,历史的进程等,都可以通过语言的渲染、情感的真诚投人,实物、图片、模型等的充分利用,尤其是微机软件的进入课堂,使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境有了可能。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就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一手段,我们可对该课进行如下设置,将学生以游客的身份进入古代希腊,进行一次穿越时空之旅。围绕该课的重点“古代希腊独特的自然环境对希腊城邦民主制度产生的历史作用”,安排如下行程。
行程一:惊鸿一瞥鸟瞰古希腊(自然环境)。
[引导提问]首先进入第一行程:你们看到了希腊是什么样子的?并总结特征。
[引导提问]希腊这种地理环境对它的发展是有利还是不利呢?学生讨论两分钟。
[总结]写出我们的第一份总结报告。(总结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特征,并写出其影响)
行程二:身临其境考察古城邦(社会环境)。
[探究过程]展示城邦的图片,并要求学生分为四个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总结]来做出第二份考察报告(总结古希腊城邦的含义,特征及影响)。
行程三:入乡随俗接触古公民(人文环境)。
[合作探究]走进公民家里,出现了一系列的疑问,为什么?
[总结]完成我们的第三个考察报告(总结希腊公民的含义,权利,以及基本的素质)。
三、课堂插曲演历史剧
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繁杂,知识点琐细,若教师按部就班,一一讲解,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乏味的情绪。在教学中,我有针对性地将教学内容交由学生处理,鼓励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可以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在历史剧直观的形象下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亲近和切身感知,对这段历史也就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和乐趣,创设了浓重的思辩氛围,从而让课堂充满了民主和谐的争辩气息。这就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情感基调,让学生自然愉悦地进入话题,达成了初步情感体验。
四、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把历史融入生活
水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水维持着经济生产能力、人类生活和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完整。
古运河是*的母亲河,环抱半个*城,千百年来对*市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在*年以来开展的综合整治工作的基础上,20*年12月,*市启动实施了运河文化公园一期工程,全面提升古运河两岸景观。行驶于古运河上,两岸的历史壁画、经典建筑一一闪过,在现代灯光的照射下,河水变幻迷离,远古气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氤氲其中。濠河是国内保留最为完整、有着千年历史且位居城市中心的古护城河。它构成了*中心城区水抱城、城拥水、城中有园、园中有城的水城风貌。濠河综合整治与历史风貌保护工程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古都*,沿明城墙蜿蜒流淌的秦淮河,经过3年综合整治,这里又重现碧水清波、两岸垂柳的秀美风光,赢得百姓一片赞许。根据*发展规划,秦淮河西岸正在迅速崛起一座现代化新城,原先环绕古城的外秦淮河已成为纵贯全城的城中之河。
二、考察的主要感受
此次学习考察,我们感觉到*、*、*等地思想解放程度之深、管理理念之新、发展速度之快为考察团所有成员始料不及,所考察的各地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发展意识、机遇意识,这些都是各地思想解放的具体体现,思想解放已真正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与这先进地区相比,我们存在一定的差距,深入分析,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意识的差距。江浙地区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当地的干部绝没有盲目乐观,没有自吹自夸,更没有躺在已有的成就上睡大觉,相反,“危机”、“紧迫”、“严峻”、“忧患”这样的词汇倒是经常听到。在他们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都有一种干事创业、敢做敢为的强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撑。二是发展理念上的差距。体现在加快发展方面,江浙人真正吃透了“发展是硬道理”的内涵,不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还是统筹发展、全面发展,他们始终把核心定位在加快发展方面,围绕“加快”二字做文章。三是服务环境上的差距。今年以来,我市召开了干部作风建设大会,出台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文件,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了相当程度的优化。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政府部门在为企业服务上做得很不够,优化环境,安商、亲商、富商、护商做得还远远不够,与“五禁止”、“十不准”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三、今后工作目标
我市作为水利大市、农业大市,面对水利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快我市水利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坚持不懈地抢抓机遇,实施水利重点工程项目带动战略,争取投资,加快建设,实现水利跨越式可持续发展。作为信阳水利系统的一员,我认为应当结合实际,将此次学习考察的成果落到实处:
水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水维持着经济生产能力、人类生活和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完整。
古运河是*的母亲河,环抱半个*城,千百年来对*市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在19*年以来开展的综合整治工作的基础上,20*年12月,*市启动实施了运河文化公园一期工程,全面提升古运河两岸景观。行驶于古运河上,两岸的历史壁画、经典建筑一一闪过,在现代灯光的照射下,河水变幻迷离,远古气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氤氲其中。濠河是国内保留最为完整、有着千年历史且位居城市中心的古护城河。它构成了*中心城区水抱城、城拥水、城中有园、园中有城的水城风貌。濠河综合整治与历史风貌保护工程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古都*,沿明城墙蜿蜒流淌的秦淮河,经过3年综合整治,这里又重现碧水清波、两岸垂柳的秀美风光,赢得百姓一片赞许。根据*发展规划,秦淮河西岸正在迅速崛起一座现代化新城,原先环绕古城的外秦淮河已成为纵贯全城的城中之河。
二、考察的主要感受
此次学习考察,我们感觉到*、*、*等地思想解放程度之深、管理理念之新、发展速度之快为考察团所有成员始料不及,所考察的各地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发展意识、机遇意识,这些都是各地思想解放的具体体现,思想解放已真正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与这先进地区相比,我们存在一定的差距,深入分析,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意识的差距。江浙地区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当地的干部绝没有盲目乐观,没有自吹自夸,更没有躺在已有的成就上睡大觉,相反,“危机”、“紧迫”、“严峻”、“忧患”这样的词汇倒是经常听到。在他们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都有一种干事创业、敢做敢为的强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撑。二是发展理念上的差距。体现在加快发展方面,江浙人真正吃透了“发展是硬道理”的内涵,不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还是统筹发展、全面发展,他们始终把核心定位在加快发展方面,围绕“加快”二字做文章。三是服务环境上的差距。今年以来,我市召开了干部作风建设大会,出台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文件,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了相当程度的优化。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政府部门在为企业服务上做得很不够,优化环境,安商、亲商、富商、护商做得还远远不够,与“五禁止”、“十不准”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三、今后工作目标
我市作为水利大市、农业大市,面对水利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快我市水利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坚持不懈地抢抓机遇,实施水利重点工程项目带动战略,争取投资,加快建设,实现水利跨越式可持续发展。作为信阳水利系统的一员,我认为应当结合实际,将此次学习考察的成果落到实处:
前言
犍为清溪镇已申报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相对于四川其他古镇的空间结构形态,犍为清溪古镇独具特色,不仅体现出一方山水的孕育,更体现出不同的古镇所承载的不同的文化元素。历史上,这里一直是西南边陲的重要驿站,是古代茶马古道与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繁华已逝,但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当时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犹存,留下了大量的珍贵文化遗存。
1犍为清溪古镇的地理位置与现状
清溪古镇位于四川省犍为县县城西南10公里处马边河畔,北距乐山60公里、成都180公里。据《清溪镇志》记载,清溪古为蛮夷之地,自西汉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清溪已成为人口聚居地,民居建筑不断扩展。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正式置镇,名为惩非镇。宋元明三代作为犍为县县治所在地共360年,同时城池规模得到了很大发展。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更名清溪镇至今。
自西汉初成为人口聚居地至今,犍为清溪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自唐永徽元年置惩非镇至今,犍为清溪已是1357年的历史。两千多年中清溪镇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在近现代进程中,曾经忽视了历史遗产的保护,部分历史建筑、街区遭到破坏,部分建筑经历了几番改造扩建,幸所增新区大部分在原旧城的北部,而古镇仍保留着大量的传统街巷特色的街区和传统的建筑风貌,在街巷和建筑的名称、肌理及历史功能上有鲜明特色。
2街巷格局
犍为清溪古镇依马边河河岸而建,整个镇的边际线像是一把张开的弓,马边河绕过马蹄形的犀牛沱流至这座古镇,整座城池建在冲积平坝上,地势平坦,因而街道的平面布局比较规整。据《清溪镇志》记载,清末时清溪镇已有街道24条,幅员面积0.48平方公里,街面多为青石板,房屋多为木结构,兼有砖木结构,沿河均为吊脚楼,河街和新正二街等主要街道均为亮一柱式的凉厅街。民国期间将主要街道的亮一柱全部拆除,将原3米宽的街道拓为6米宽,青石板路面改筑为“三合土”路面。现今基本保存了清溪古镇两横八纵的原有主要街道的格局,它们也是迄今保留的较为完整的传统街区,另外在临河街道的适当位置有巷道通向河边设有码头。
3建筑的形式及特征
3.1住宅类建筑
犍为清溪古镇给人最大的视觉冲击就是大量的留存下来的古民居均为青一色的小青瓦,构成了深灰色的主色调。古镇的民居各个朝代都有,如位于建华街的向家院,该住宅坐北朝南,木质抬梁穿斗结构,横梁重叠,云凳支撑,梁柱用材硕大,均为楠木,整个房屋低矮,屋面为小青瓦,门厅两侧青砖围墙,砖已风化剥蚀,具有宋代建筑特征。还有近代几处中西结合的建筑,如“愚庐”、“智园”。
在建筑的用材上多为就地取材,木、竹、泥、石相结合,墙壁多数为木板,也有部分为青砖空心墙,还有部分为竹壁糊泥墙,少数为纯土墙。住宅建筑的形制多为四合院落,由门厅、正厅、左右厢房和天井构成,在天井的四角均有排水设施,称为四水归一,有的住宅为二进式、三进式,呈现为多个天井。民居均用条石筑台基,青石板材铺天井,木质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单檐悬山式小青瓦屋面。
3.2商业类建筑
临街的民居往往兼作商铺,形成前店后住的格局,主要街区几乎全部如此,商住两用的多为一楼一底,下店上住。临街民居商铺相连成片,构成商业街区,是带着古镇印记的标志性建筑。
屋面的造型均为两面坡,而且出檐宽。尤其是在当年的主要街道上的“亮一柱”出檐,既能遮阳又能避雨,形成了典型的“凉厅街”,使整个商贸活动在烈日或暴雨下都能正常进行。另外这种前店后居或下店上居的布局,既具有居住功能,又具有生产、经营等多种功能,有效地安排了生活空间和商业空间,既有利于经商,又有效隔离了街道上的吵闹,保证了居室的安静,几进式庭院尤为如此。
3.1会馆类建筑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人口流动增快,尤其是在因其祖籍不同,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异乡人聚集的同乡聚会场所和工商业协商议事的机构――会馆。历史上有名的“湖广填四川”,大量的湖广人口涌向四川,在当时商业行会较为集中的清溪镇也不例外。
这个镇上的“九宫”,就是他们各自的会馆。如湖南的会馆叫禹王宫,广东的会馆叫南华宫,福建的会馆叫天后宫,陕西的会馆叫三圣宫,贵州的会馆叫荣禄宫等等。宫之众多,说明移民之多,祖籍各异,因此这些会馆的建筑形制表现出不同的地域风格。这些会馆的构架多为抬梁式结构,外墙立面造型多是飞檐翘角,墙壁则是青砖空心墙,有些青砖还是专门烧制,砖上不仅刻有该建筑名称,有的还刻有捐款数目和姓名,如南华宫。在平面布局上讲究对称中又有变化,在空间序列上形成逐渐递进的层次关系。
3.2宗祠类建筑
宗祠建筑是一种礼制建筑,执“家礼”之处,也即家庙[1],此类建筑规模尺度比住宅大,比会馆小,通常也采用四合院落式,前为大门,中为祖堂,后为寝栖神灵,两侧为食宿厢房。这些民居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风格特征。如黄家坡的黄氏民居,最早的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称为老房子,之后又建大房子,新房子,规模越来越大,房子越修越高,格局也越来越壮观,这不仅见证了黄氏家族的发家史,也见证了犍为清溪古镇经济繁荣发展的轨迹。
4建筑装饰
犍为清溪古镇建筑的装饰艺术的工艺通常包括木石砖“三雕”、灰陶泥“三塑”、“瓷贴”和油漆彩画等诸项。这些装饰的题材和内容广泛,有福禄寿喜字样、吉祥如意图案、历史故事、戏剧人物、花草动物等。大多是当时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体现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和中华传统的文化精神。
木石砖“三雕”的的手法种类很多,如浅浮雕、深浮雕、透雕、镂空雕等,这些技法的工艺要求较高,如在在门窗、撑弓上雕刻镂空文字或深浮雕为龙凤花鸟虫鱼瑞兽图案,或历史故事、戏剧人物等。“智园”门墙顶上白菜的石雕又寓意着传统文化的“清白传家”。灰陶泥“三塑”也是常用的传统装饰手法,如灰塑装饰常用于壁塑,在墙壁上塑出有浅浮雕一样的装饰画。“瓷贴”,采用瓷器碎片作为主要装饰材料的一种手法,亦称瓷片贴或嵌瓷,这种手法广泛用于民居的许多部位,如影壁的图案或文字的拼贴装饰上潜入各色瓷片,颜色多为青、白、蓝等,具有青花瓷裂纹的装饰风格。
5结语
古代犍为清溪的经济实力、宗族传统和文化造就了一个精美而有神韵的古镇,现代的研究者通过长时间的实地调研与现场测绘形成了各种基础资料,同时为古镇的建筑特色的研究提供了依据,本文主要从建筑学的角度简要分析了清溪古镇的建筑特色,以期进一步深入了解清溪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探究其更具吸引力的建筑内涵。
参考文献
[1]李先逵.四川民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李万民等.山地人居环境研究丛书[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一)缘起
陕西省境内的唐代十八座帝陵,坐落于渭河以北的北山山系南沿的山腰塬地,东西绵亘300余公里,是唐文化杰出的成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留存至今的集中典范。虽屡遭劫难,但仍然不同程度地保留了一些旧时的风貌。考古工作者进行了多次的勘察、试掘、发掘和保护等工作,积累了一批有价值的科学资料。就目前陕西省帝陵遗址的保存现状来看,人们只能通过对遗址上遗存物,遥想历史的辉煌,不能直观地了解到古时陵区建成时的基本规制、规模以及建筑群等。“项目型课程”是影视动画系课程组(知识型课程、技术型课程、课题型课程、项目型课程)中的一类,它利用影视动画各专业与社会联系紧、活动广、层面深、委托多等特点,结合教学规律与学生专业进展,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学术价值与教学意义的项目,带入课程教学,设计一些主题鲜明、有针对性、目标明确的课程内容。能促进学生以具体的实践项目为目标,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本课程项目就是尽最大可能将帝陵――传统的象征之物,用影像实践的方式进行当代的艺术呈现,并实现部分虚拟再现。培养学生关心传统、继承传统、发扬传统的综合能力。本项目也是美术院校探索课程教学改革的试点项目。
(二)工作目标
本项目型课程以唐帝王陵遗址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现代数字影像手段,遵循田野调查的手段,拍摄并整理地上所有遗存物的影像资料,以艺术创作的心态,去深入遗址及周边的现场,利用学生专业能力,在规定任务范围内完成具有创造水平的艺术性训练。使项目融于课程,教学带动研究,成果支撑项目。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调研和田野考古的能力,引导对传统文化深切关注,并以此培养其艺术创作的创新意识。
本次考察对象主要是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的蒲城、富平、三原、泾阳、礼泉、乾县六县的十八座唐帝王陵,分别是献陵(高祖)、昭陵(太宗)、乾陵(高宗、则天大帝)、定陵(中宗)、桥陵(睿宗)、泰陵(玄宗)、建陵(肃宗)、元陵(代宗)、崇陵(熹宗)、丰陵(顺宗)、景陵(宪宗)、光陵(穆宗)、庄陵(敬宗)、章陵(文宗)、端陵(武宗)、贞陵(宣宗)、简陵(懿宗)、靖陵(僖宗)。
(三)基本思路
项目按照“策划―考察―收集―整理―研究―展示”流程展开,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唐十八座帝陵遗址,深入地调研遗址及周边的生活生产。结合专家意见,合理设置适于项目需求的教学方案和研究重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工作任务并展开教学。同时,强调学习过程就是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就是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复锤炼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四)项目研究与实践活动
项目组自2009年成立起,考古专家张建林多次前往陵区,认真研究陵区现状,尤其对近年来乾陵、崇陵、建陵遗址区的考古现场进行探访,布置了工作计划与目标。2009年10月、2010年4月和10月、2011年4月四个考察时间段,影视专业、摄影专业的2007、2008、2009级6个班,以及动画专业2008、2009级4个班,对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六县的唐帝陵,进行了14次深入考察,从历史地理、人文地理两方面,对现在地上所有石刻、碑表、建筑遗址、地貌等进行了详尽的、专业性的拍摄与绘制,并细加整理。每次考察前,系里根据不同专业的班级与年级,按照整体的工作进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安排,对考察对象进行大量的学术准备。每个专业班级按照对象任务进行分工,成立一个个行动小组,对整体项目中完成的任务各有侧重。
摄影专业3个班,按照分工分为六批次,对唐帝陵进行地毯式的考察。对陵墓遗址周边的村落的人文与生产生活进行详细的调研,拍摄近2000G、万余幅照片。影视专业3个班,分为四批次,对乾陵、崇陵、桥陵与建陵的地面遗存进行拍摄,为纪录片制作与动画模拟生成提供基本素材,拍摄500G800余分钟的素材。动画专业4个班,分四批次对乾陵、崇陵、桥陵进行考察,完成大量的写生。相关成果在教学汇报展和2012届的毕业创作展中均有所展示,影视专业有两组学生选择将唐陵作为其创作的题材,本项目组与系里也将给予学术与技术支持。
开展田野调研和影像实践的思路,是以“地理”与“图像”为两大构成部分。其中,“地理”部分以历史、人文为主,“图像”部分是学生根据田野调研而创作的影像作品。
第一大部分――“地理”,分为历史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部分。
1.历史地理完成的内容
(1)帝王陵形制。包括唐十八座帝王陵墓的整体概况、形制、布局、风水、地形特征等,分类比较了“因山为陵”与“覆土为陵”的陵园分布结构,绘制考察线路。同时,对唐帝陵的每一座陵墓都进行单独绘制,对现有遗存物按照现布局顺列进行图像呈现,并选择乾陵、崇陵、建陵等初唐、中唐、晚唐的代表陵制,展开动画虚拟展示,并以青山绿水作为动画美术的基本风格,还原陵区的地面建筑。
(2)石刻艺术。图文并茂地对田野采集的图像资料进行归纳,绘制南门石刻总图以及部分北门、东门、西门等石刻,对有代表性的唐陵石刻进行位置复原和特点展现,尤其对石刻遗存现状较好、艺术水准高的乾陵、桥陵、崇陵、泰陵、贞陵做重点分析。汇总比较了石狮、翼马、鸵鸟、翁仲、华表、仗马等,结合现场测量和考古数据,通过其特征、佩饰、体量等分析早、盛、中、晚唐的特征变化。尤其石刻的体量,从初唐到盛唐,逐渐变大变壮,手法更加丰富,中唐之后,体量逐渐缩小,工艺也变得粗糙起来,数量也逐渐变少,这种变化清晰地对应着唐代的国势沉浮。
2.人文地理方面,以“人与经济”为主题,对遗址周边乡村进行调研,完成大量的调研考察表,收集生活、生产、家庭构成的情况,以及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等。一共完成600余份调查表,采编了现场访谈等影像资料,并完成一批拍摄笔记。
(1)“人”的主题。涵盖遗址留守者、遗址保护者、遗址闯入者等;
(2)“经济”的主题。涵盖唐陵周边生态环境与经济状况,包括唐陵周边传统农业发展现状、遗址区周边破坏性的工业,尤其是丰陵、光陵、泰陵、崇陵附近的采石场,有些已经侵入到大遗址保护区的内部,的山体、被切断的山梁,现场使人触目惊心,对陵区原有自然山体形制已造成不可挽回的毁坏。同时,还调研了唐陵附近新农村建设,主要考察了袁家村,这是一座以“农家乐”和新民俗生产结合,以旅游来支撑产业发展的乡村建设模式。
第二大部分――“图像”,主要是学生考察期间创作的影像作品,其中2008级摄影专业拍摄的《家庭》系列,以家庭为单元,关注周边村落的人员流失与固守的现状,每位学生都创作了一批作品。我们举办的教学汇报《“地理与图像”――唐十八帝陵影像展》涵盖了影视、图片、动画3个专业的考察成果,按照以上“地理与图像”两个大框架,通过图文展板、摄影作品和录像短片等形式,集中展示了田野考察和影像实践的成果。艺术影像作品与田野考察素材的并置,形成一个既有扎实学术基础,又有创造力、对传统的再认知的场域。展览由项目组规划,由学生担当执行工作,这锻炼了他们的组织、策划和执行能力。
通过田野考察,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其去质疑、调查、分析、研究、总结,使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既有共同目标又兼顾个性眼光的发现、解决问题过程,使教学和研究相互促进。在本阶段的研究和实践中,还注重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处理,将前期采集的信息进行集成,着手建立唐帝陵影像数据库,树立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图像呈现的实例,为今后的深入研究与创作奠定基础。
二、对项目实践的思考
本次项目实践,不仅留存了2009至2011年这个历史阶段唐帝陵的最完整的田野调查与影像资料,而且积累了一批摄影、影视、动画等专业的一手教学文件(大纲、讲义、计划)、教学笔记、考察报告等,对于今后开展此类课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期间,邀请了考古专家张建林举办《唐代帝王陵考古》讲座,多媒体艺术家赵小涛举办《解读动画电影〈迷雾〉》《〈萨迦〉动画电影的制作》等讲座,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与艺术想象。以帝王陵为重点的传统文化考察课程,已经作为影视动画系本科教学环节的必修课程进入到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得以完善。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对本地域以汉唐文化传统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精粹有了深刻的认识,引入跨学科的多媒体手段,通过数字化的艺术表现来呈现当代、遥想并复原历史,使得学生建立一种与历史对话并进行艺术再创作的文化意识,为今后自身的发展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经验,并且提高了他们利用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能力。通过田野考察,引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帝陵的考察中,考古与保护、传统与当代、遗址地保护与区域发展、工业与新农村、留守老人与儿童等社会问题,都引起了学生的重视,考察过程成为富有个性、饱含人文关怀的过程。学生独立的精神,不断被激发出的创造力,催生了一大批感人的艺术作品。由普通的课堂技术训练,转为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磨砺的过程,这对于数字艺术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于课程改革的启发
本研究选择重大历史文化为课题,探索教学实践与重大文化课题的结合,以重大的社会、文化主题为教学实践,对推进本地区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发挥新兴专业的优势,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选择一些具有鲜明社会意义与传承文化责任的项目进入教学,具有独创的教学价值,是一次积极的尝试。陕西省作为有着深厚历史传统的地区,天然地具备了艺术创作的优势。学院“借古开今”的院训,将“辉煌的周秦汉唐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学院的“四大传统”之首,本次选题立项,就是引导此方面的创新,树立了利用传统资源开展艺术再创作的文化意识。艺术创造,往往是创新的文化意识与传统对话的过程。影视动画等新兴专业,从个人的创造意识出发,立足当下、关注历史。王林曾说,“在转换传统中创造传统,在超越时代中揭示时代。”
项目型课程是学院近年来教学改革一个新的生发点,也是影视动画系的课程改革重点。充分发挥影视动画系在教改中的探索、示范、辐射作用,形成项目融入课程、教学带动研究、成果支撑项目的良性循环的局面,拓展专业美术学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这也是践行影视动画系“创新为先、贯通内外、浸透人文”教学理念的一次积极尝试,同时,实践意味强、主张创造力的教学环节,强调学习过程就是发现、解决问题过程,发现、解决问题过程就是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就是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就是学习过程的学习态度,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更全方位的锻炼,也为学院的课程改革拓展新路子。
(二)对唐陵田野调研后的反思
通过两年持续的调研,我们也不断呼吁对以唐陵遗址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遗迹进行切实关注。唐陵遗址作为陕西文化遗产的代表,经过实地考察,我们认为,遗址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只有旅游开发才能促进保护与管理。目前,只有乾陵和桥陵有较为完整的保护区,其他多数还处于开放式的状态。传统农业及其依赖的乡土社会不可挽回地凋敝着,破坏性工业蚕食着大片遗址保护区,造成陵区地貌的重大变化,不计后果地毁坏生态环境,牺牲的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这应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项目建立了一种持续对遗址的监控机制,留存每个时间段的历史影像,我们坚信,予以关注就是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在文化艺术创作中,我们也深深认识到,那些“对传统的创新”等口号,任重道远。但那些具象的生活,给人以无限的温暖,永远成为艺术创新的源泉,而且,传统应在艺术家个人切肤的记忆中才能被激活,在转换传统中创造传统。
工作目标本项目型课程以唐帝王陵遗址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现代数字影像手段,遵循田野调查的手段,拍摄并整理地上所有遗存物的影像资料,以艺术创作的心态,去深入遗址及周边的现场,利用学生专业能力,在规定任务范围内完成具有创造水平的艺术性训练。使项目融于课程,教学带动研究,成果支撑项目。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调研和田野考古的能力,引导对传统文化深切关注,并以此培养其艺术创作的创新意识。本次考察对象主要是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的蒲城、富平、三原、泾阳、礼泉、乾县六县的十八座唐帝王陵,分别是献陵(高祖)、昭陵(太宗)、乾陵(高宗、则天大帝)、定陵(中宗)、桥陵(睿宗)、泰陵(玄宗)、建陵(肃宗)、元陵(代宗)、崇陵(熹宗)、丰陵(顺宗)、景陵(宪宗)、光陵(穆宗)、庄陵(敬宗)、章陵(文宗)、端陵(武宗)、贞陵(宣宗)、简陵(懿宗)、靖陵(僖宗)。
基本思路项目按照“策划—考察—收集—整理—研究—展示”流程展开,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唐十八座帝陵遗址,深入地调研遗址及周边的生活生产。结合专家意见,合理设置适于项目需求的教学方案和研究重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工作任务并展开教学。同时,强调学习过程就是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过程,研究过程就是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复锤炼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项目研究与实践活动项目组自2009年成立起,考古专家张建林多次前往陵区,认真研究陵区现状,尤其对近年来乾陵、崇陵、建陵遗址区的考古现场进行探访,布置了工作计划与目标。2009年10月、2010年4月和10月、2011年4月四个考察时间段,影视专业、摄影专业的2007、2008、2009级6个班,以及动画专业2008、2009级4个班,对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六县的唐帝陵,进行了14次深入考察,从历史地理、人文地理两方面,对现在地上所有石刻、碑表、建筑遗址、地貌等进行了详尽的、专业性的拍摄与绘制,并细加整理。每次考察前,系里根据不同专业的班级与年级,按照整体的工作进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安排,对考察对象进行大量的学术准备。每个专业班级按照对象任务进行分工,成立一个个行动小组,对整体项目中完成的任务各有侧重。摄影专业3个班,按照分工分为六批次,对唐帝陵进行地毯式的考察。对陵墓遗址周边的村落的人文与生产生活进行详细的调研,拍摄近2000G、万余幅照片。影视专业3个班,分为四批次,对乾陵、崇陵、桥陵与建陵的地面遗存进行拍摄,为纪录片制作与动画模拟生成提供基本素材,拍摄500G800余分钟的素材。动画专业4个班,分四批次对乾陵、崇陵、桥陵进行考察,完成大量的写生。相关成果在教学汇报展和2012届的毕业创作展中均有所展示,影视专业有两组学生选择将唐陵作为其创作的题材,本项目组与系里也将给予学术与技术支持。开展田野调研和影像实践的思路,是以“地理”与“图像”为两大构成部分。其中,“地理”部分以历史、人文为主,“图像”部分是学生根据田野调研而创作的影像作品。第一大部分——“地理”,分为历史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部分。
历史地理完成的内容(1)帝王陵形制。包括唐十八座帝王陵墓的整体概况、形制、布局、风水、地形特征等,分类比较了“因山为陵”与“覆土为陵”的陵园分布结构,绘制考察线路。同时,对唐帝陵的每一座陵墓都进行单独绘制,对现有遗存物按照现布局顺列进行图像呈现,并选择乾陵、崇陵、建陵等初唐、中唐、晚唐的代表陵制,展开动画虚拟展示,并以青山绿水作为动画美术的基本风格,还原陵区的地面建筑。(2)石刻艺术。图文并茂地对田野采集的图像资料进行归纳,绘制南门石刻总图以及部分北门、东门、西门等石刻,对有代表性的唐陵石刻进行位置复原和特点展现,尤其对石刻遗存现状较好、艺术水准高的乾陵、桥陵、崇陵、泰陵、贞陵做重点分析。汇总比较了石狮、翼马、鸵鸟、翁仲、华表、仗马等,结合现场测量和考古数据,通过其特征、佩饰、体量等分析早、盛、中、晚唐的特征变化。尤其石刻的体量,从初唐到盛唐,逐渐变大变壮,手法更加丰富,中唐之后,体量逐渐缩小,工艺也变得粗糙起来,数量也逐渐变少,这种变化清晰地对应着唐代的国势沉浮。
人文地理方面,以“人与经济”为主题,对遗址周边乡村进行调研,完成大量的调研考察表,收集生活、生产、家庭构成的情况,以及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等。一共完成600余份调查表,采编了现场访谈等影像资料,并完成一批拍摄笔记。(1)“人”的主题。涵盖遗址留守者、遗址保护者、遗址闯入者等;(2)“经济”的主题。涵盖唐陵周边生态环境与经济状况,包括唐陵周边传统农业发展现状、遗址区周边破坏性的工业,尤其是丰陵、光陵、泰陵、崇陵附近的采石场,有些已经侵入到大遗址保护区的内部,的山体、被切断的山梁,现场使人触目惊心,对陵区原有自然山体形制已造成不可挽回的毁坏。同时,还调研了唐陵附近新农村建设,主要考察了袁家村,这是一座以“农家乐”和新民俗生产结合,以旅游来支撑产业发展的乡村建设模式。第二大部分——“图像”,主要是学生考察期间创作的影像作品,其中2008级摄影专业拍摄的《家庭》系列,以家庭为单元,关注周边村落的人员流失与固守的现状,每位学生都创作了一批作品。我们举办的教学汇报《“地理与图像”——唐十八帝陵影像展》涵盖了影视、图片、动画3个专业的考察成果,按照以上“地理与图像”两个大框架,通过图文展板、摄影作品和录像短片等形式,集中展示了田野考察和影像实践的成果。艺术影像作品与田野考察素材的并置,形成一个既有扎实学术基础,又有创造力、对传统的再认知的场域。展览由项目组规划,由学生担当执行工作,这锻炼了他们的组织、策划和执行能力。通过田野考察,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其去质疑、调查、分析、研究、总结,使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既有共同目标又兼顾个性眼光的发现、解决问题过程,使教学和研究相互促进。在本阶段的研究和实践中,还注重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处理,将前期采集的信息进行集成,着手建立唐帝陵影像数据库,树立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图像呈现的实例,为今后的深入研究与创作奠定基础。#p#分页标题#e#
本次项目实践,不仅留存了2009至2011年这个历史阶段唐帝陵的最完整的田野调查与影像资料,而且积累了一批摄影、影视、动画等专业的一手教学文件(大纲、讲义、计划)、教学笔记、考察报告等,对于今后开展此类课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期间,邀请了考古专家张建林举办《唐代帝王陵考古》讲座,多媒体艺术家赵小涛举办《解读动画电影〈迷雾〉》《〈萨迦〉动画电影的制作》等讲座,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与艺术想象。以帝王陵为重点的传统文化考察课程,已经作为影视动画系本科教学环节的必修课程进入到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得以完善。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对本地域以汉唐文化传统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精粹有了深刻的认识,引入跨学科的多媒体手段,通过数字化的艺术表现来呈现当代、遥想并复原历史,使得学生建立一种与历史对话并进行艺术再创作的文化意识,为今后自身的发展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经验,并且提高了他们利用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能力。通过田野考察,引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帝陵的考察中,考古与保护、传统与当代、遗址地保护与区域发展、工业与新农村、留守老人与儿童等社会问题,都引起了学生的重视,考察过程成为富有个性、饱含人文关怀的过程。学生独立的精神,不断被激发出的创造力,催生了一大批感人的艺术作品。由普通的课堂技术训练,转为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磨砺的过程,这对于数字艺术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艺术;教学;写生考察;重要
外出的写生考察是美术教学中很特殊的一门课程,各个美术院校都普遍开设有此课。它把固定的室内教学搬到了校外的大千世界之中,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课,但也是较难组织的课:如组织的好,则对学生的艺术学习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组织的不利则如同外出游玩,一事无成。好多学生甚至有些老师都对它重视不够,感觉平常在学校里憋了那么长的时间,可出来放松放松了,于是便一路玩了下去,有的嫌远怕累,或不愿意花钱,就干脆不去。这些态度都是对此课认识不清所致,下面就谈一谈我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外出的写生考察是美术的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艺术源于生活,它的根深植于生活的土壤之中,我们常说“作品要上去,生活要下去”,这是艺术的规律。古人也有“搜尽奇峰打草稿”、“以自然为师”之说,都强调了深入生活的重要性。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主张:画家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就是要学习历代大师给我们留下的优秀的美术理论和高超的绘画技巧;一手伸向生活,就是要我们深入观察火热的社会生活和广阔的大自然中去,搜集鲜活的素材,创建新的技巧,创造出自然感人的艺术作品。学校里的生活和学习的空间都较为单一,知识的获得几乎都是从课堂和书本中来,造成了他们的阅历见识都很有限,加之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就更需要这门课来补充。
艺术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而敏感又是一个艺术家的基本素质。艺术源于生活,但同学们平常的生活几乎是一程不变的,习惯和麻木激发不起他们的艺术冲动。走出去,换一个环境,置身于山石林木之中、溪流之间,去听、去看、去感受,艺术的冲动与现实的体会想结合,“寄情于山水之间”。
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从教后,也曾多次带队下去,能深刻体会到学生面对大自然时的激情写感悟。记得有一次带学生刚进入山区,他们就惊呼:“老师,看见了真山真水,我们才明白画中的山石为什么要用那样的皴法。”而这些知识在课堂上是很难明白的。进山之后,同学们带咸菜,啃干馍,外出一画就是一天,这是艺术创作的冲动激励着他们的勤奋。回来之后学生们都自感收获颇丰,每每欣赏起自己外出所画的作品,还感激情犹在。
写生是艺术家发现自然、感悟自然、发展创造的有效途径。纵观中国所有的著名山水画家,无不是通过对自然写生获取灵感和发现大自然独特奇妙的景观,再形成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先生一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所画写生逾万。艺术美的形成绝不是关在教室里空想出来的,心灵与自然的脱节,势必会造成画意的扭曲,灵感的枯竭。只有广泛的投入到生活中、大自然里,才能有“江山如画”的感受,进而艺术上表现的内容才能实富于激情。
二、外出的写生考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实践
写生是件苦差事,路途辛苦,风餐露宿不说,要把眼前的世界通过某种技巧搬到纸上成为符合艺术规律的艺术作品,这是极其复杂的艺术思维和探索过程。我们常常手持工具对眼前的世界激动不已,可又不知所措。
回忆上学时的第一次外出写生,面对着大自然美妙的景色,简直就是“扑”上去画的,那么的激情,那么的投入。但是,由于平常课堂学习的理论较多,绘画对象也往往都是由老师设定好的,真是自己去组织画面的很少,一旦面对着形色万千的外面世界,选景、构图、取舍等等一大堆问题就摆在面前了,真是还不知从何下手。好在几张之后,便摸索出了课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加之有较强的新鲜感,外出的那一段时间作品不少,内容也较生动。所以,外出写生很能检验课堂学习的效果,锻炼实际绘画中的综合能力。
三、外出写生考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
这是一门综合课,学生们除了要有艺术知识外,还要知晓历史、地理、人文、民俗等门类。因为外出写生考察在选点上多是名山大川、历史古迹、民俗风情等有代表性的地方,这些地方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些“故事”,只有了解了这些“故事”,才能真正的认识这个地方,而这些“故事”的背后总是和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相联系。如果是在学校里,学生很难去主动的学习这些知识,外出的写生考察给同学们提出了这个要求,让他们主动的去学习,这就使他们学得更多更广了。
我经常带学生去黄山脚下的徽派民居村落西递、宏村,这个地方的徽派民居是最具代表性的,有着很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甚至于一个庭院,一间房,或是一件器物的背后都隐藏着某个故事。考察这里,要了解古徽州的历史演变,徽商的兴衰史,及其在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等方面的知识。每次从那里考察回来之后,同学们都会觉的除了绘画水平提高外,别的知识(尤其是历史知识)也学到了不少。这样的触类旁通,更能积极的扩展学生们的知识面。
四、关于外出写生考察的几点建议
1.在选点上,可依据自身的情况,尽可能的选择或与平常生活环境差异大的地方,或者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地方,或者在某个方面有代表性的地方等。因为差异大、内容丰富才能引起好奇心,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创作激情。
2.外出前要让学生对考察对象有一定的了解,既可老师介绍,也可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但不能讲的过分清楚,要保留一点神秘感,让学生带着一些问题到下面解决,这有利于保持较长时间的求知欲和创作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