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小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7-16 01:03: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人力资源管理小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人力资源管理小论文

篇1

华北石油工程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酷的现实是结构性的人才缺乏,部分一线劳动和技术岗位的人才流出量较大,严重影响到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有人预测华北石油局的用工总量缺乏2356人[2],目前主要靠劳务用工来解决,这些人员对公司缺乏足够的依赖,没有将公司作为自己的公司,从而缺乏团队的合作精神;而部分关键岗位的技术人才的流失,更显现出公司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这使得公司的人才的储备和公司成长后劲不足。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除了企业文化建设的不足外,更是企业团队力量没有发挥作用的结果。实施公司绩效管理可以通过绩效计划和实施中各方的不断沟通,将团队的合作精神发挥到极致,从而能够形成有效的企业文化,提高公司的凝聚力。另一方面,通过制定与绩效相联系的人才规划,既实现对高级技术管理人才的重视,也实现对一般人才的重视,体现合理的绩效回报。

1.2用绩效管理改善员工激励机制

目前员工激励机制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首先,因为公司整体收入水平低于行业内同类企业的水平,因而技术类人才存在一定的流失。其次,收入分配政策相对落后,考核体系不健全,所以员工的工作热情不高,效率低下;第三,公司存在以考核作大棒的倾向,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第四,人才培训制度的不合理,用人机制缺乏灵活性,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这使得年轻人感觉发展的空间受限,制约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在公司推行全员绩效管理有利于改善员工激励机制。绩效管理可以将企业的经营目标转化为比较详尽的可以测量的指标,并将这些量化的指标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时段,既起到约束的作用,又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特别是通过考核内容与工作内容的一致化处理,可以避免员工考核和分配制度上的无效,有利于全员工作效率的提高。绩效管理需要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支持系统,这也有助于公司经营决策信息的收集,也有利于对决策效果的客观评价,提高公司在人员配备和使用方面的管理效率。企业绩效管理能够表现企业在人才方面的核心和关键能力,也使人才利用不足一目了然,这有利于公司提高人员配备的合理和有效,改善人才的选拔和用人机制。

1.3用绩效管理提高人力资源培训的效果

公司每年都要进行员工的培训工作,但从公司角度,针对员工的培训基本缺乏有效性,有完成任务之嫌;而从员工角度,除了为了学历的学习之外,基本也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参加培训,培训的效果没有体现到公司的业绩上来。此外,培训偏向于短期热点,缺乏提高员工素质的长期效果培训,没有建立起公司绩效与培训的相关关系,没有合理有效的员工培训长远规划,因而在培训效果上是有所欠缺的。在公司落实绩效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司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一方面,由于绩效管理的需要,公司要相应的安排相关的培训,使得培训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员工为了提高绩效待遇,必须获得相关的业务知识和技能,有着主动学习的能动性。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人力资源培训,将绩效管理理念深入到公司的每个员工,从而既实现了员工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又通过培训,提高了员工的人格素养,使人力资源培训效果落到实处。

1.4用绩效管理提升公司的企业文化水平

企业文化是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并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点。华北石油工程公司在多年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推动公司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新时期、新环境下,公司所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大,企业文化面临需要不断提升水平的艰巨任务。推行绩效管理,在精神和物质两种形态上有利于全面提升公司的企业文化水平,建立起新的适应新的竞争环境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并据此建立起合适的企业制度,推进企业产品和服务更上一个台阶。

2推行绩效管理需要注意的事项

2.1注意区别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的差异

实际上,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分析、绩效考核、绩效沟通与改进等环节,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中的一个小环节,绩效管理需要持续不断的沟通,其全过程包括所有的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

2.2注重绩效管理的循环过程

绩效管理是一个循环过程,包括不断的计划、学习和实践、检查和反馈,因此,在推行绩效管理过程中,不能固化形式和内容,要在推进中不断寻找适合公司的最有绩效管理形式和内容。

2.3做好与公司价值链的衔接

从价值链的角度,只有不断提高独特的价值观的管理才有战略的实现,才有价值的创造,才有价值的分配,绩效管理是提高这种价值链的执行力的有效手段,不能将它们对立起来。

篇2

公司的高管层领导班子研究认为,企业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与前几年片面追求增长,忽视企业的战略规划与制定均衡发展的绩效管理机制有直接关系。于是公司接受咨询公司的建议决定在内部试行全面绩效管理制度的改革,在强调业绩增长的前提下,要更重视企业的战略规划的贯彻与均衡发展的实现。

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步:企业内部由总部高层牵头,协调采购、生产、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等部门的负责人成立厂绩效管理的专门部门,独立负责制定与落实全厂绩效管理方案,并报送集团公司备案。

第二步:由总经理与各主要部门负责人规划本企业3年内进入全国市场占有率三强这一战略目标的具体规划与各年度的推进步骤,逐层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与实施手段,将企业各层级的控制指标分为两大类:利润绩效管理类、均衡发展考评类。实施平衡记分卡体系

第三步:将所有考量指标分解到各个部门或利润中心,由其负责人按时(月度)报送绩效报告:包括完成两类绩效目标的具体推进手段、目标完成进度图,并及时反馈上期末达到基础目标的原因与超越优秀目标的经验总结,确定纠偏措施。

第四步:各部门、利润中心根据各自特色制定流程改进方案,衔接整个作业链的上下环节,在报送计划中要明确对内部小组与个人给予明确扶持的方案。

第五步:作业链的下一环节即上一环节的“客户”,对上一环节部门的评价由下一环节给出。如采购部门的客户得分由制造部门给出,职能部门的客户得分由各直线部门给出。

篇3

2.现阶段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部分高校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现如今,很多高校都没有制定长远的人力资源管理计划,在工资管理、教师聘用及培养方面依然以执行上级文件为主,很少与学校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这些都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随意性较大,从而导致人力资源管理难以为高校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2.2缺乏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现如今,尽管一些高校对分配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且也发挥出了相应的激励作用,但由于这些改革的举措并不彻底、考核评估办法落后以及制度不具有针对性等问题,导致相关工作人员缺乏积极性,因而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产生影响。

2.3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近些年来,随着全国各高校扩招趋势的不断深入,造成很多高校依然处于一种缺编运行的不良状态,不仅缺乏专业的任课老师,并且人员的流动性也缺乏,加上专业的教师难以进入人才市场,从而导致人力资源配置不科学,对高效人力资源管理的良性发展产生影响。

2.4观念相对陈旧落伍

现如今各高校虽然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上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其管理模式中的计划经济色彩较为浓厚,并且缺乏兼容性与系统性,有的高校人事部门并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源对于高校增值的重要性。

3.高效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过渡的对策分析

3.1全面转变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只有充分实现管理思想的转变才能带动管理方式发生变化。在当今各大高等院校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核心力量就是教师,因而要营造出尊师重教的管理氛围,在充分了解教师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与主观能动性。

3.2构建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要想构建出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高校应当对内部结构进行充分的调整,并充分保证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以及公开性。为此,各大高校应当逐步构建出以聘任制度为主、以分配制度与用人制度为辅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并且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3促进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工作较为复杂,其容易受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产等各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为此,要想充分实现高效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首先应当在结合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对高校内部组织结构进行规范;其次,高校应当加强对人力资源成本的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率使用及科学配置。

3.4从绩效评估过渡到绩效管理

就高校教职工的需求角度而言,不仅表现为基本的物质需要,同样还包括自我价值实现、个人成就感等高层次的需求,而高效绩效管理主要内容有及制定绩效目标与计划、绩效考核与辅导以及绩效反馈等环节,尤其要注重对教职工内在心理需求的满足,所以高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评估应当逐渐过渡到绩效管理。

篇4

2.招聘时过分强调物质方面的待遇,但效果往往差强人意。高职院校尤其是其中公办的院校仍以旧有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观念对待新进教师的选聘,在招聘甄选环节将自己定位的高高在上,等着优秀人才尽收囊中。特别是重学历轻技能,导致在教学中,面对技能课程,不能胜任教学改革要求,需进一步培训,另方面再去花大资金外聘技能型教师。这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增加了人力成本。

3.管理手段仍比较落后。许多高职院校仍采用“以事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传统的人事管理手段像新进教师对岗位的自我适应、打卡的硬性考勤制度、无过就等于有功的奖惩体制、无期限的劳动合同等,挫伤了新教师的积极性和热情。随年龄增加,学习和创新的热情逐渐消退。

4.未能很好推广终身学习的理念。目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实际工作经历和经验少,指导学生的实践能力缺乏,教师自身又缺少实践锻炼的平台。院校本身对其提供到企业实践的机会也不重视,对个别教师通过努力实现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也无任何的奖励和减免费用等鼓励措施,宁愿招聘高资历高条件的人才也不愿花功夫去培养已有的人才。另外,公办院校教师的“退出通道”基本上缺失的,其职称基本上是能上不能下,因此,也很少有解聘的现象,很多青年教师工作几年后就激情渐减,不求进步了。

5.用老套的考核方式应对所有岗位,所有人。高职院校对教师通用的考评方式是大组互评也即360度考评,每年如出一辙,打分波澜不惊,无刺激效果。在例行的学生打分环节中,反馈又极少。年复一年,只剩例行程序。

6.未能体现薪酬结构的合理、公平和公开。高校教师的薪酬结构设计简单,主要由财政的统发工资和院校的结构工资两部分构成,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本校教师薪酬的对外竞争性、对内公平性等特点。大多教师至始至终不理解自己的薪酬怎么得来,课时工资如何计算,一切都是稀里糊涂。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构想

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的未来和希望,是搞好高职教学工作的主导力量,是高职院校能够长远稳定发展的根基,搞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必须转变旧有观念,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入手,为青年教师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和氛围,使其将青春的力量和热情挥洒在事业上。

1.把好入口关,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打破旧有的唯学历、职称论。学校应该在“从校门到校门”的必然选择中,端正高高在上的思想和态度,不能只是一味的等待,放低姿态,主动出击,在师资引进中严格把好“实践技能”关,在社会和企业中寻找符合专业技能要求的“专家”,让这些“专家”把真正的实践带入学校,带上课堂。同时,计划好其之后的培养路线,多提供企业培训和学习实践的机会,对主动参与的培训和提升给予不同层次的奖励和支持。

2.做好“工作分析”,缩短青年教师的适应期和磨合期。很多高职院校都存在任职者一人担负多种岗位职责,相互交叉的情况。很多领导认为,能者多劳,更是将繁重的工作压到部门个别几个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身上,认为其他老教师或是能力差的教师用了还不如不用,是在重复做无用功。殊不知,这反而造成了工作量的不平衡,大家忙闲不均,心有怨言。工作分析可以相对解决该情况,而且对于新进青年教师,可以以此熟知自己的工作和岗位要求,弥补差距,缩短其适应期和磨合期。

3.用好管理中的“蘑菇定律”,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蘑菇管理”指的是组织或个人对待新进者的一种管理的心态。现在有许多青年教师放不下大学生的架子或研究生的身份,不愿委屈做些端茶倒水、跑腿送报的小事,忍受不了做这些平凡的工作,因此态度消极频繁跳槽。新人需要在“蘑菇”的环境中锻炼自己。当然,蘑菇管理是一种特殊状态下的临时管理方式,管理者要把握使用的度,被管理者也要诚心领会,早受益。

4.实行“以人为本”的软性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很大程度上沿用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单以职称、工资等物质刺激来获得士气与积极性,这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青年教师的主体地位。“巴掌与甜枣”的硬性制度会否定人才的主体地位和社会性,破坏人力资源发挥作用,应该结合高职院校特点与实际,将硬性制度柔和化或予以适度的弹性。

5.加强培训,鼓励学习。教师培训应是终身制的。特别对于青年教师,不仅应在知识、技能领域提供在职培训,在思想行为及职业道德上也应有相应的教育措施,降低教师们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投入大量资金,鼓励在职教师攻读更高的学位,通过定期培训有力促进师资队伍结构的良性变化和健康发展。

篇5

近些年来,各个高等学校从组织政府获取的学校经费逐渐减少,占高等学校总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少,而办学资源趋于多样化。为取得更多的学费收入,各高等学校为争取更多的生源就要展开激烈的角逐,而现今学生生源十分多样化这就更加剧高等学校之间的战争。为了争取科研经费,学校之间就要展开科研竞争;为了取得更多优惠政策和福利,学校之间就要展开声誉、地位等等的没有硝烟激烈战争。

(二)高等教育形式趋于多样化和全球化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时代的到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教育的关注逐步提高,促进高等学校的发展。正是因为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导致了高等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出现了好多新型的办学实体,如中外合作办学、职业学校,广播电视学校,函授学校、闽台合作办学等等。在高等学校教育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形式势必会激化高等学校之间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产生的竞争。随着经济世界化速度加快,国内的高等教育全球化日益明显,特别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高等教育全球化更加明显,因此学校为自己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要努力加快自身的发展,加速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竞争。一大批外国高校也开始在中国开办分校,进行宣传,和国内的高等院校争夺教育资源。因此中国高等学校同时面对国内外两方的压力,因此提高高等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势在必行,从而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亟待提高和改善。

二、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人力资源是高校结构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因此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建设创新型的高校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人力资源是高校资源的最主要形式,是高校组织结构中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决定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因此想要提高提高高校竞争力必须从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下手。但是现今国内的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许多漏洞和不足,需要改善。主要的不足有以下几方面:

(一)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以及对其不重视

现今很多高校还在照搬传统的人事管理办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观念陈旧,只注重于想把“人”资源管理住,而忽略了对人才资源的激发和培养。这样的管理方法引起老师的不满,压抑老师的教学热情,导致教师精神的沉闷,也使得教师的教学主动性降低,长期以往,这样的管理方法不会给高等学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人才资源的支撑。更有甚者,有很多高校根本不注重于人才资源管理,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资金投入是对高校良好发展有益的一部分投入,也是高校自身发展重要的一个环节。这样的想法忽视了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的高效队伍,对学校的长期发展是有着致命的影响的。

(二)高等学校人力资源流失严重,总量不够

近些年来,高等学校不断扩招导致学生数量急剧增加,规模不断扩大,虽然高校的教师资源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但是教师的增长率不能满足学生数量增加对教师资源的需求,造成高等学校师生比日益高升,这一现象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师生比增加不降就会增加专任教师的授课负担,这样就很难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师资紧张一方面是教师总量不够,另一方面就是流失严重。由于教师因工资待遇问题二下海经商,还有许多高素质教师向国外和经济发达的城市转移,使得部分地区的教师资源缺乏严重。

(三)高校人力资源的招聘和培养

近年来,高等学校在招聘人才时大多都能遵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科学招聘制度,逐渐提高人力资源的各方面综合素质,如选聘人员的学历,掌握的知识面的考核等。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或者是不合理的地方。其中学校选聘机制不合理的部分主要是在选聘标准和原则上,现今选聘的重点参考和原则还在文凭和学历,其实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成绩就代表自身的能力。学历和成绩只是过去的一种阐述,并不能完全代表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在吸纳新资源是要综合考虑,而不是片面的将学历作为必要参考。对于重金招揽的人才需要进行培养,而不是招揽进来就任其发展,不在过问,这样会造成骨干人才的埋没。因此为了拥有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教师人才资源,不仅要在选拨上下功夫,也要在招揽后进行必要的培养,引导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教师资源。

(四)高校实施的人才激励措施不够有力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国内高校人力资源大部分都未能充分的实现其自身全部价值,也没能从人力资源者那里得到足够的重视,缺乏对人力资源的奖励和激励措施,就算是部分高校建立激励措施,但是仍不够有力度。导致许多高素质教学资源转行去公司工作,从而高素质的教师资源大量流失。因此高校对人力资源的激励措施必须实行,要在感情留人和事业做得好留人的基础上,推行适当给予激励留下高素质人才。高校人力资源具有社会性和能动性,因此给予高层次的激励留下好的人才是有效的方法。高素质的人才愿意留在学校工作的原因有很多,而高校的浓郁的学术氛围是主要原因,认真分析高等学校的人事资源特点,进行合理的激励措施,为高校留下优秀人才,壮大高校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从而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三、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措施

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大部分取决于人事资源的管理,因此提高高校的人事管理水平就能适当提高高校的竞争力。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措施总结如下: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人力资源作为高等学校教育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管理好人力资源对于高校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因为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再加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就能大大地提高高校的竞争能力。因此坚持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培养,将人力资源利用达到合理最大化、科学化。为教师人才创造良好的尊师重教的氛围,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上的需求加以关心,积极调动教师工作的热情,把教师的潜质最大发挥出来。要对教师员工进行关心和培训,一切的管理工作都应该以教师为主体开展。高等学校的教育终极目标和教学与科研工作等等都应以培养创新人才为重点和中心。

(二)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合理规划

高校首先要仔细分析自身状况,在此基础上,建立与自身状况相对应的人才资源,以满足学校自身对人才资源质和量的需求。因此要根据自身实际近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对人才的质和量的需求做好计算,逐步满足教育改革对人才的数量和层次需求,寻找适合的出众人才。并且寻求的人才资源结构要合理化,招聘的人才专业结构要与学校自身学科建设所需求的专业结构相辅相成,并且人才资源的知识结构体系要现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相互适应。不同层次的人才资源比例要合理化,即高,中,初级人才资源比重科学合理。同时做到人才质、量和层次结构分布合理,就能大量获得高素质其适合其岗位的人才,做到无资源浪费,拥有充实且高效率的人力资源队伍,大大地提升学校自身的竞争力,促进高校良好稳定发展。

(三)招聘原则和机制合理化

为了保证高校的人才资源素质,就要制定一套合理的招聘机制,避免片面的以学历和成绩作为应聘依据。因此在招聘之前,学校的人力资源招聘部门就要对于需求人才的岗位进行分析,搞清楚对所需引进的人力资源的能力要求。有些高校缺乏合理的人才引进计划和退出制度,导致有用人才进不来,碌碌无为的人出不去,使得高校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立不起来,引起严重不良后果,阻碍学校自身的成长。招聘机制的好坏影响师资力量全局,因此岗位设置要提前调查好,订立合同要讲究自愿平等,以规范学校和个人的行为,提高引进人才的质量。(四)完善人力资源的培养机制前面曾分析得出,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主要存在着高校忽视人力资源的培养,以及培训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因此要获得高素质的人才资源队伍就需要对引进的人才进行健全的培养。首先,要严格做好在培训前对参训人员情况调查,充分了解即将参训人员想法,比如了解参训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和障碍,或者自身欠缺的地方而需要在学习的地方。其次,对于培训的项目要进行进度跟进和效果考察,了解培训的课程是否对大家的能力提升有益处。

篇6

1.绩效考核是员工综合能力评价的依据

员工的绩效考核,是根据员工的岗位职责和岗位目标,一般按照季度、半年或年为单位进行考查评估,根据员工职责和目标的完成情况同时考虑员工的其它综合实力,如员工的工作能力、工作技能、态度、特长等给予一个综合评分,以体现员工在该阶段的工作完成情况和个人能力情况。可见,企业绩效考核体系能否做到真实反映员工水平会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产生直接的影响。

2.绩效考核是员工升职转岗的重要依据

通过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企业可以掌握每一个员工的工作状态、工作情况、个人专长和技能水平。通过分析这些信息,为员工打造适合其特点的职业发展通道,将这些信息作为员工升职、转岗的重要依据。员工的绩效考核对企业来讲,是实现其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指路灯,是有效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对员工而言,是其进行自我认知、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

3.绩效考核是确定员工薪资的重要依据

现代企业的薪酬管理,需要尽可能地体现员工的个人价值和其为企业做出的贡献,薪资的分配要坚持公平原则,按员工的效率和工作成果进行分配,摒弃“平均主义”。要做到这点,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和绩效管理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依据一套全员认可的绩效管理体系,并根据其考核结果对薪酬进行分配,才能体现公平原则,使员工的价值和真实水平得以体现,提高员工的满意度、积极性和归属感。

二、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问题

1.管理层对绩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由于我国电力企业长期处于国家垄断的环境中,企业的外部资源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常常大于企业内部管理,这让许多电力企业的管理者没有认识到现代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进而没有为企业设立一套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缺乏合理的绩效考核,员工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导致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2.绩效考核管理体系不完善

绩效考核体系是否完善,直接影响企业绩效考核结果,进而对薪酬分配、福利提高、职位提升等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绩效考核体系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考核人员对绩效考核认识不足。一些电力企业的绩效考评工作敷衍了事,考核者认为绩效考评工作只不过是走走过场,简简单单地填一些绩效考核表,然后草率地得出考核结果。这种不负责任的考核形同虚设,无法让绩效考核发挥其应有的激励作用。第二,绩效考核方法单一,不能做到根据岗位职责不同设立不同的考核办法。现代企业常用的绩效办法有:最简单的图尺度考核法、BSC平衡计分卡法、ARM交替排序法、KPI关键绩效指标法、PIV360度考核法等。对于一些应用了现代企业管理办法的电力企业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往往只能使用某一种单一的考核方式,没能做到将这些方法与企业岗位职责和岗位特点相结合。虽然单一的考核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还是无法让绩效考核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做到扬长避短。第三,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一些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进行绩效考核体系设计时,没有事先了解企业岗位的具体职责和特点,没有仔细研究岗位相关工作的考核该如何进行,对考核指标的设置不合理、难以实施,导致考核结果无法有效地反映出员工的工作是否达到了考核要求,无法反映其对企业做了多少贡献。

3.没有营造高绩效的企业文化

我国大部分电力企业在营造企业文化方面还欠缺很大,没有形成一个高绩效的企业文化。由于电力企业长期处于垄断地位,企业缺乏竞争性,薪酬分配实行“平均主义”,使得员工长期形成懒惰和消极怠工的工作习惯。因为工作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区别不大,甚至有些时候多干活儿产生的问题多反而受到领导的批评,极大地影响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三、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改进

1.加强培训和宣传,提高员工对绩效管理的认识

企业领导、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员工对绩效管里的认识,对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战略目标和长期发展。电力企业的管理者必须首先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加强自身学习及对人资部门进行绩效管里的培训,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综合素质水平。企业的管理者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尽快学习和掌握最先进的管理知识,才可能推动企业员工参与其中,加强自我学习,提高知识、技能水平,更好地完成工作。电力企业在对员工进行绩效管理培训时,可以通过邀请企业外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来企业开展管理知识讲座;也可以通过内部推荐,充分发掘企业资源,选择有一定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员工作为讲师。由内部推荐的讲师往往更了解企业情况,讲授内容也更容易贴近企业实际需要,更容易被企业员工所接受。

2.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

电力企业想要通过绩效管里,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员工效率、提高自身实力,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绩效考核标准要合理。企业在制定绩效考核指标前,需要进行岗位分析,明确岗位职责,划清岗位工作界限,根据岗位预期工作量合理安排岗位员工数量。绩效指标的设立,要尽量做到可量化、可衡量;指标的设立也应同各个岗位的员工进行沟通,接收员工的合理反馈意见。制定出来的指标应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可操作性。第二,绩效考核方法要细化。企业的不同工作岗位有着不同的职责和特点,因此对于每一个岗位的绩效考核方法都应进行单独的分析和讨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进行绩效管里体系的设计时,要对企业不同岗位有充分的了解,才能针对不同的岗位采用对应的考核方法。例如,对于一般的业务单元可以采用KPI考核法,通过制定一些衡量业务工作数量和质量的标准进行考核;但是,对于开发部门等一些难以用一些固定的指标来衡量员工绩效的部门,可以考虑采用360度考核法等一些更加灵活的绩效考核方法。此外,还应注意在进行绩效管理体系设计时,不能照抄书本或其他企业的模式,要充分了解电力企业各个工作岗位的独有特点,以确保考核的可实施性。第三,考核结果沟通渠道要畅通。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中,沟通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上下级之间针对考核结果进行充分的沟通,需要主管对员工的各项考核结果向员工说明,把打分依据向员工展示,对于员工表现出色的地方,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员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要当面提出并给予改善意见;员工要对考核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相应的依据,对工作上的一些困难要提出。通过建立良好的绩效沟通反馈机制,员工能了解主管对自己的期望和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主管也能了解员工在工作中的困难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员工进步。

3.推行高绩效企业文化,实行按绩效分配薪资

篇7

二、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无法实现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现阶段,在企业进行绩效考核的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进行考核,以致无法实现奖惩分明制度,这不利于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以为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因此,企业在进行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公正、客观的原则,以不断树立企业在员工心中的权威,进而使员工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发展。

2.绩效考核理念淡薄。目前,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领导阶层不能够充分认识到绩效考核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绩效考核的主要目的与考核意义。在考核的过程中,不能够将绩效管理与员工自身利益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无法体现绩效管理的激励作用,进而不能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作用。

三、完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的对策

1.建立健全绩效管理体制。目前,在绩效管理方面,应当依据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方案,并且在方案中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与绩效管理相关的政策、实施绩效管理的阶段与具体方法、明确绩效管理人员应当承担的责任,以及实施绩效管理的具体流程等等,进而形成全面、系统的绩效管理系统。此外,在企业日常生产、运行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当全面落实绩效管理体制,在绩效管理方面,应当重视过程控制,并且依据部门、岗位的不同,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目标,及时发现问题,并且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以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作用。

2.实现绩效管理的信息化。伴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经逐渐应用于企业绩效管理过程中,因此,这就要求企业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做好绩效管理环节。企业应实现绩效管理的动态化,以加强信息的透明度。通过实行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不仅能够简化考核流程,也能够提高绩效管理效率,进而获得良好的绩效管理效果。

3.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在企业进行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对于考核的结果,管理人员应向企业所有员工与领导公开,员工可以随时向上级领导反映存在的问题,领导应重视员工提出的问题,并且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因此,通过实行评价结果的反馈,能够使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在绩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以调整和优化绩效管理方案,进而实现绩效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靠性。

四、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流程

1.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规划。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绩效考核规划的制定至关重要,通过制定绩效考核规划,使员工能够认识到绩效考核的主要目的,并且熟悉和了解绩效考核的主要模式、考核标准以及考核内容等等。通常情况下,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制定考核规划,以此为基础,实行绩效管理,进而确保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能够遵循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以不断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加快企业的发展进程。

2.绩效辅导。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在绩效考核方面,企业为使自身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应当对管理者进行考核。因此,这就要求企业应当对管理者进行绩效辅导,管理人员在贯彻和落实绩效管理基本原则的过程中,应经常与员工进行交流与沟通,并且不断关注员工的日常表现,是否能够遵循绩效管理的基本原则。对于员工工作的状况应当实时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及时调整和优化绩效管理规划。此外,管理人员应当向员工讲解企业实行绩效管理的主要目的,并不只是扣除员工工资,是为了弘扬企业的文化,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使员工在已有的基础上都会有所进步,以不断加快企业的发展进程。员工在明确绩效管理目的过后,会以正确的心态面对绩效管理,这有利于绩效管理的顺利开展。

3.绩效考核。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绩效考核占据主导地位,绩效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绩效考核,绩效考核包含很多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关键事件法,是指在企业进行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应当依据员工的实际表现,即员工是否对企业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以及是否损害企业的利益,按照这些标准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其次,360度考核法,是指在考核的过程中,对于考核对象,应当吸取领导、员工、客户的意见,例如,上级领导对考核人员的评价,下级员工对考核人员的日常表现有何看法,客户对考核人员是否满意等等,充分考虑其他人的意见,进而全面、系统的评估考核对象。

4.考核结果的反馈。绩效管理是否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应当实行考核结果的反馈制度,才能够确定。现阶段,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以结果为考核的部门是销售部,然而,在其它部门,主要关注过程考核。因此,在考核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当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并且还应始终坚持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

篇8

2.企业文化建设重形式,轻实质,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升效果不明显由于小微企业在规模,财力、薪资福利、社会声誉等方面都无法与大中型企业抗衡,部分小微企业主逐步意识到可以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提升竞争力水平。但由于对企业文化认知的局限性,常把构建企业文化等同于组织聚餐,唱歌、看电影等娱乐活动,虽然这些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员工间的了解,增进感情,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但这仅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类似这些活动其他企业也同样可以开展、仿效,没能形成企业独有的文化特征。构建企业文化的目的是让文化融入到企业的生产运营中去,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内在动力,而小微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往往重于形式,却忽略了内涵的构建,表面热闹而效果欠佳。

3.将传统文化等同于企业文化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特别是儒家文化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的思想对国人影响较深,已经成为千百年来为人处世的指导原则。小微企业主在管理中也常常遵循传统文化的指引,无形中把传统文化等同于企业文化在企业中推广。常常出现人情关系与规章制度的冲突,工作规范与作业习惯的矛盾,不按规则办事,小团体等问题层出不穷,影响了企业人力资源的正常管理。同时小微企业主的处世方式、经营理念者等随着企业主创业的成功逐步形成了企业主个人的行为、思维习惯,影响和感染着企业的员工,甚至也产生了个人崇拜。尽管这些能将员工团结在企业主周围,也能激发工作热情,但也为企业后期的发展留下了隐患。企业文化不是个人崇拜,个人的领导才能和魅力不可能取代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小微企业初创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必然要依靠企业的核心团队,而非个人文化。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融合

1.坚持制度文化建设,维护公平原则公平运作的平台是企业文化发挥作用的前提,制度文化的建设又能不断巩固已有的公平机制。因此,坚持制度治理应当成为小微企业文化建设的重心。小微企业管理者通过自己言行向全体成员传递企业的公平价值观,公平对待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尊重员工,严格执行岗位薪资分配及奖惩制度,制度为先,反对人情化的干扰,形成人人关注,互相监督,维护企业公平大环境的氛围。

篇9

高校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相比较时,它是高校教学设备、资金、信息和技术资源中最重要的。只有通过正当地安排高校老师参加教育教学和科研等活动,处理好老师之间的关系,那么高校人力资源才可以更好的和其他资源结合在一起,实现良好的分配,进而保障高校的教育、教学、科研等活动有序、健康地进行下去。

2.有助于激发老师的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指的是社会中的人,他们不仅需要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条件,还有思维、情绪、自尊,所以在进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时,首先要给老师们提供一个符合他们工作和需求的办公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在乐趣中勤于工作,并努力的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奉献全部的知识,为学校创造更多的价值,也就是多造就人才和研发更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所以,学校应该擅长弄好精神鼓励、物质鼓励、行政鼓励和政治思想工作之间的关系,使得老师能够时刻保持一颗热情工作的心,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刻苦学习技术并提高钻研能力,持之以恒地进行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工作,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3.有助于创建完善的人力资源流动制度。

这种制度是按照契约关系来判定个人的权利与义务,进而明确工作的期限。不仅可以自由的流出,而且还可以有条件的随时准入。高校组织者不仅可以解雇、辞掉那些不能胜任工作的员工,而且还可以聘请那些有条件的优秀人才。这个制度是高校制度中至关重要的部分。然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高校管理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只有那些具备一批高水平员工的学校,才有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要不然,一个高校即使拥有一流的装备、技术,但缺少人力资源,那么,再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都无法实现最优的效果。所以,高校首要就是发展一批高素质人才,重视并强化高校人力资源的发掘、引入、科学流动,做好员工的培训、教育工作,是实现高校由以前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必要环节。

4.有助于削减劳动成本,提高老师的工作效率。

老师的工作效率是指在教育、教学、科研等活动中投入的成本和工作量之间的比率。因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重视人力资源的发掘,激发老师的潜力,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最终实现老师劳动技能的提高,只需要较少的人就可以干相同的工作量,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劳动成本。所以,合理地分配高校人力资源,有助于削减劳动成本,提高老师的工作效率,但是一定要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原则为前提。

二、市场经济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转变观念,培养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新思路。

高校一定要转变观念,实现由以前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转变。现代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不仅有利于节省成本、提高业绩以及增加出勤率等,而且还着重优化了工作环境,提高了员工的福利,并实现了员工成长和发展的目的。高校应该认清人力资源管理的性质和发展情况,着重人才的潜力发掘,提高其工作热情,来实现高校对人才发展的要求。在观念发生改变的情况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在扮演的角色上也要进行改变,也就是说在发展战略的同时,还要担负起共同发展的合作机构、教学管理职能专家、员工发展的支持者、学校改革的提倡者等的责任。

2.市场机制下进行高校人力资源的分配。

高校人力资源分配是对那些拥有担当高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能力的人在不同区域、不同性质高校中使用上的指派。一般而言,高校人力资源分配模式有两种。第一种是计划分配资源模式,也就是通过命令性计划,对社会人力资源进行安排。第二种是市场机制分配资源模式,也就是把市场作为引导的方向,对社会人力资源进行安排。第一种实际上是依赖人的主观意识而进行安排,最终就不可避免地会与实际相冲突,会很轻易地犯主观随意性的错误,导致资源分配不科学。过去国内高校长期使用计划模式进行分配人力资源,造成人力资源分配效率一直在低水平状态游荡。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市场经济的实质是由市场机制分配人力资源,也就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依据市场的需求情况,由市场主体对人力资源进行自由分配选择。这种选择是客观的,进而达到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分配的高效率。

3.创建层级人才资料库。

把不同专业的优秀人员资料填写在计算机中并进行分类保存,从而高校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专业性人才。这样的人才资料库是要在国家职能部门的指导下按统一标准逐步创建和兼并的。第一,创建高校人才资料库;第二,创建地方高校人才资料库;第三,创建国家高校的人才资料库;第四,融合到地方人才库或者是人才市场;第五,高校通过人才库选择需要的人才。如果要实现层级人才库有条不紊地运行,就需要通过不断增加新数据、新资料来完善层级人才库。除此之外,国内高校人才资料库或者通过自身亮点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人才,促进国内高校的高等教育发展。

4.建立社会保险制度。

首先,应该形成高等人才是高校高等教育所有的概念,以促使科学流动。其次,应该放宽对户口和档案的限制。应该让个人户口紧跟他的工作单位,废除该用人单位的档案管理系统,以满足档案管理和人才市场相统一的要求,并由该用人单位承担档案管理的保管费用。用人单位应该替员工保存在单位工作期间的相关信息。一旦员工要跳槽,他可以带着相关材料一起到新单位,并把材料当作参考资料。即使没有带到新单位,也不会影响到应聘结果。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因原始档案的限制而影响人员的流动。最后,应该尽力推动住房补助、完善医疗保健和健全个人养老保险制度,特别是个人的养老保险制度,实行账户系统和卡系统,并将相关费用存储到相应的卡中。员工拥有这个卡的使用权,也就是说不论在什么地方工作,不论年龄和工作时间的限制,只要他们的工作还在原单位,那么就应该依照标准,把相关费用打入他们的账户或卡中就可以了。

篇10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管理层的足够支持

在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过程中,缺乏领导的重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部分领导的管理理念跟时展需求有差距,他们很少意识到计算机通信技术会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发挥重大作用。因此,管理者重视不够使得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战略很难实施,信息化视域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改变也很难得到较好的落实。

(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有如下原因:一是校方对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导致资金安排不到位;二是虽然校方给予足够的肯定,但由于能力有限,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无法做到全力的支持,这都将导致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受阻。

(三)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之路漫长

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即便是在校方的大力支持下建成并投入使用,也需要较长时间的完善和改进才能发挥其作用。高校在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方面的经验较少,一般都需要经过常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向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的逐步转变,这一过程是漫长的,而且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基础设施也是逐步建立的,在这期间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一般不能发挥很好的功用。

(四)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复杂化导致了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困难

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原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复杂化而倍受阻碍。同一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可能受教务部门和科研部门两个部门的分别统计,这就给信息库的建立和维护造成了较大的困难。不同部门之间信息的录入和共享以及管理等方式会有一定的差异,这会对人事信息管理的准确性和管理效率造成不良的影响。

(五)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缺乏专业的软件支持

在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过程中,相应的软实力支撑也较为匮乏。我国在软件的开发和维护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无功能较为完善的软件应用于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工作之中。现有的应用于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软件,多是一些只能进行简单的基本操作,在操作体验和功能完善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另外,多数高校也缺乏软件设计和开发的实力,使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也成为限制信息化建设的一大阻力。

三、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建设思路

(一)加强对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建设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数据采集、录入和整理等借助计算机进行的简单、重复的工作,而是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起到关键性的辅助作用,并能影响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项目。高校各级领导以及相关人员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保障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高校应根据自身的需要决定信息化管理工作开展的具体事宜

由于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建设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较大,不是所有高校都可以承受的,并且信息化管理项目的建设还没有成熟的经验,不可贸然跟风。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方向和趋势,高校要结合本校开展这项工作所需物力、财力的情况,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三)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的开发和改进

对于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所需的软件支撑,各高校可联合进行相关软件的开发与维护工作,这样可以较好的避免个别院校实力较弱无法支撑软件开发的情况。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软件对功能性和安全性的要求都较高,并且也只有操作便捷才能满足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另外,软件的更新和优化也要由专门的人员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