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9 22:26:0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当前经济形势,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我最近出访韩国、印尼,包括中国的台湾省,对中国政府在经济上的宏观调控十分关注。我认为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已进入新的增长周期。在10年左右,可能增速有增有减,但不可能大起大落,这主要决定于三个因素,一是中国已形成了自主增长的机制,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确立了以内需主导型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二是中国已形成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快速、稳定、健康;三是国际经济,特别是美国、西欧、日本三大经济板块已走出低谷,出现复苏。只要中国社会稳定,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可能重复过去的大起大落。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从去年以来,中国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形成了新的瓶颈约束。特别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投资增长率过高,特别是少数行业投资过度。
2003年全社会固定产投资同比增长26.7%,投资率达到42.8%,在9.1%的经济增长中,投资需求的贡献力达到70.95%,创历史新高。经济增长对投资依赖程度过高,如果缺乏有效的社会消费需求的支撑,必然会导致产能过剩,库存增长,供过于求。在有些领域也会造成通货膨胀,产生经济运行中的不平衡。今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798亿元,同比增长43%。去年钢铁、电解铝、水泥投资分别增长92.6%、93%、121.6%,而今年一季度又增长了107.2%、40%和101.4%。在我国工业化进入重化工时期的新发展阶段,城市化率加快,消费结构升级以及国外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情况下,从市场经济规律看,这些行业加快增长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但由于投资过度,在建规模过大,低水平重复建设,潜伏着巨大的风险。按目前发展势头,到2005年钢产量将达到3.3亿吨,电解铝1000万吨,水泥10.5亿吨。明显超过了市场的需求。同时房地产、各种园区建设,也包括10万平方米以上的购物中心项目都有过热的现象。投资过度,加上一些地方片面追求速度,使煤电油运供需矛盾突出,部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过猛。2003年生产资料平均出厂价上涨3.6%,一季度又上涨4.8%;流通环节的生产资料资料价格2003年上涨8.1%,一季度又上涨14.8%。进入二季度钢材价格已开始下浮,但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和粮食价格涨幅较大的趋势持续下去,将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
第二,经济增长粗放问题仍较突出。
大家知道,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有人称GDP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表明我国经济已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也意味着我国经济也进入了一个重大的战略调整期。消费结构升级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工业化、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但GDP有很大的缺陷,一是它不反映社会成本;二是不反映经济增长的方式和为此付出的代价;三是不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效益和质量;四是不反映社会财富的总积累;五是不能衡量社会分配和社会公正。如果一味追求经济总量与经济增长速度,而不注意在资源、环保、生态、人力、财力、人民生活质量上所付出的代价,这种增长速度是不可能持久的。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以上。这一问题对中国来讲已十分严重,所以中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学发展观。
第三,就业、“三农”和金融风险是经济发展必须迈过去的三道坎。就业的压力将持续20-30年。“三农”问题中,既有农民收入问题、农业结构调整问题,也有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市场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金融风险不仅有大量的不良贷款问题,还有以增量资本产业率来衡量的投资效率也越来越低。金融风险处理不好,会引发社会风险。今年以来,中央与国务院坚决果断的进行宏观调控,目前已初见成效,但有些深层次问题的解决决不可能立竿见影。
所以我认为,今年的GDP增长可能会比去年略低,投资率会有所下降,出口会减少,物价总体上不可能有大的攀升。
二、今年生产资料市场的价格变动存在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但市场形势不可能出现大幅波动
我国生产资料市场已经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2年增长13.8%,2003年增长19.5%,2004年预计增长15%左右,销售总规模将达到10万亿元。
从1-4月份的生产资料市场形势分析,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市场销售大幅增长,增速仍在提高
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测算,1-4月份,全社会累计实现生产资料销售总额3.45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4%,增幅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
促进生产资料市场加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工业生产加速增长,促进了基础原材料消费需求的大幅上升。今年1-4月份,现价工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达到31.8%,其中重工业销售产值增幅高达35.8%。二是固定产投资增长居高不下,1-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达42.8%。三是房地产、汽车行业增速不减,进一步扩大了对基础原材料的需求。
(二)市场供需快速增长,供大于求的现象有所发展
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测算,1-4月份,30种主要生产资源供给平均增长21.6%,市场需求平均增长20.6%,增速比2003年分别加快2.8和0.92个百分点。市场从2003年的需求增长快于资源增长,转为资源增长快于需求增长;供需差率也由负转正,从2003年的负1.04%转为正1.69%。供需差率比一季度也提高0.26个百分点,表明市场供大于求的现象有所发展,这种趋势值得密切关注。
(三)宏观调控初见成效,价格升势开始减弱
4月份,我国生产资料市场价格虽在高位运行,但升势出现明显回落。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4月份,全国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升16.03%,比上月上升0.9%,环比升幅比3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比1、2月份回落了1个百分点。
市场价格变化的主要特点:一是国家陆续出台的宏观调控措施初见成效,过度的市场需求预期和过高的市场价格预期得到扼制。二是前期拉动价格大幅上升的金属材料,市场价格出现明显下降。比较突出的是建筑用钢材和铜的价格回落尤为明显。据统计,4月份,螺纹钢价格环比下跌7.8%,市场平均价格由3月份最高峰的4100元/吨,回落到4月下旬的3400元/吨,部分地区已经跌破3000元/吨,目前一些地区甚至已降到2700元/吨;线材价格比上月下降8%,市场由3月初的4250元/吨,回落到3300元/吨,目前一些地区甚至已降到2600元/吨。全国钢材产品平均价格比3月份下降0.17%、废钢下降0.12%、有色金属平均下降0.84%,其中铜下降4.85%。三是能源类产品市场价格继续攀升,成为支撑价格高位坚挺的主要因素。据统计,4月份,汽油价格比3月份平均上升7.14%,柴油上升0.15%,煤炭上升3.87%。
预计今年生产资料市场增势将逐渐趋缓,但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当前,生产资料市场既有较快发展的内在动因,也具备快速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一方面,这次市场高速增长与1993年的市场膨胀有明显的区别。1993年市场“火爆”,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内部产生的泡沫需求所至,当时,市场秩序混乱,中间需求很大,很短时间内形成大量库存积压,造成市场大幅波动。而当前生产资料市场快速增长有其内在动因,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上升周期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有其必然性、合理性,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一是近几年,消费结构正在迅速向住房、汽车、电讯和旅游消费升级。为生产资料市场创造了巨大的需求的空间。二是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又会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重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也会大幅增加。三是产业结构的升级又会推动地区经济经济结构的调整,开发西部地区,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无疑将扩大对生产资料市场需求。四是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为解决好就业矛盾,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也会形成对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资料产品的巨大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生产资料市场快速发展具有其必然性,是一个较长期的趋势。
另一方面,从市场运行角度看,今年生产资料市场也具有较快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一是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一季度GDP增长9.7%,今年我国的GDP增长估计为8%-8.5%,为市场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内需环境。二是在当前经济发展现阶段,拉动经济增长的仍然主要靠投资需求。全年投资将保持20%左右的增长水平。三是房地产和汽车行业增长虽然会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四是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本能够得到保证。
同时,也要看到,随着国家有关调控政策逐渐到位,上述经济指标会比去年有所回调。在这样一个经济环境下,生产资料市场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但增幅会比去年有所回落,全年市场销售总额增长约15%,销售规模为10万亿左右。
今年要特别关注的是价格形势,有不少复杂性与不确定因素,预计全年市场价格呈前升后稳的走势,价格总水平升幅7-8%。分析市场价格今后走势,市场价格还可能存在一定的上行空间,但同时抑制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也在增加。一是部分产品市场供给加快,使市场供需格局发生一定变化,将会抑制价格继续快速上涨。二是由于市场发展不够协调,出现了生产资料市场较热,消费品市场较冷的现象,造成价格传导阻滞。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就会反过来抑制生产资料价格继续攀升。三是这一轮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于部分下游行业需求增长较快,价格率先上升,从而拉升了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比较典型的就是房地产业的快速增长。随着国家调控措施逐步到位,一些下游行业的过热现象得到控制,有利于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平稳。四是长期以来,能源和原材料行业利润较低,这一轮价格上涨,是利润平均化的过程。经过近两年的价格上涨后,能源和原材料行业的利润基本得到补偿,价格也达到较高水平,基本完成了利润平均化的过程,价格走势应进入平稳阶段。总体来看,能源价格将高位略升,原材料价格将平稳回调。除以上四个方面外,还要十分关注以下因素对价格的冲击:
一是今年一些行业新增产能释放比较集中,使得市场供需格局可能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如不及时调控,会出现“泡沫供给”。二是在市场需求旺盛、价格上涨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涌入生产资料领域。一旦市场降温,就会迅速撤出市场,给市场造成较大冲击。三是近期一些产品价格跌幅较大,从我国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轨迹来看,限制过热以后很容易陷入长期疲软的困境,要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宏观调控力度要松紧适宜,以保证生产资料市场稳定、快速、协调发展。
总之,如果宏观力度适当,全年生产资料市场总规模增长15%,价格总水平增幅将控制在7-8%,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市场不会出现过热,也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三、生产资料批发企业继续在摸索中前进,批发体系极不完善,缺少大批发商
2003年11月,我在第三届全国重点批发市场总裁联席会议暨首届中国批发业改革与发展理论研讨会上,我发表了“中国批发业向何处去”的讲话。我认为从国民经济总体讲,中国是重生产轻流通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流通领域则是重零售轻批发的问题十分严重。
在商业发展史上,批发业的出现,正是对商品流通实施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效率分销要求的必然结果,是按照平均利润率规律进行的必要社会专业分工,批发商处于生产与生产、生产与零售市场的中介,直接关系着流通的规模与流通的效率,关系着社会交易成本的水平,关系着市场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就批发业自身的发展来说,不论取何种形式,不论如何改革,都是商品流通规律的客观需要,否定或弱化批发业的存在,不是商品流通业的进步,而是对商品流通规律的悖反和否定,只能给全社会带来生产和流通秩序的极大混乱。从这个意义上讲,批发业的问题仍然是我国商品流通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批发商承担着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重要任务,因此,它的发育程度成了衡量市场化组织程度的重要标志。
目前中国已出现批发业的两个多元化,一叫批发主体多元化,出现三大批发主体,①工业企业成为批发主体。②公有批发企业经过改革、改制、优胜劣汰,仍然是批发业的一支主力。③非公有制经济逐步进入批发业,成为批发业的主要力量。二叫批发载体与批发形式多元化。①生产企业通过批发商、商与经纪人以及直销,用契约方式进行批发。②通过商品批发交易市场。③通过网上批发交易。④通过展销会批发交易。
目前中国批发业,特别是生产资料批发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对批发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位、作用、形态缺少统一认识。②批发秩序比较混乱。③缺少大批发商。④批发技术落后,特别是网上批发交易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⑤对外商进入批发业可能出现的问题缺少对策研究。
从生产资料批发企业来讲,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对2003年全国48家重点企业有一个分析:
----销售收入净额增长了36.1%
----经营、管理、财务三项费用增长22.6%
----主营业务利润增长40.7%
----资产负债率72.3%
----库存周转率11次
资产周转率1.39
从销售收入净额排队,前10名为: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浙江物产集团、天津市物资集团、中国钢铁工贸集团、上海物资集团(上海百联集团生产资料事业部)、广东物资集团、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南京物资实业集团、中国诚通控股、中国化工供销集团。从利润总额排队,前10名为:浙江物产、中国钢铁工贸、中国华星集团、天津物资、北京市物资总公司、深圳市物资集团、上海物资集团、中国铁路物资、广东物资、中国诚通。
商务部成立后,吴仪副总理要求加快大型流通企业的培育,第一批选定的15家中,生产资料批发企业有三个半,即浙江物产、广东物资、安徽徽商集团,半个为上海百联集团(上海物资集团已进入百联集团),我们已向商务部反映,天津物资集团应进入第二批。
省级物资企业,在去年华北片会上我讲过四种发展趋势,一是重组,如上海;二是进入省级重点企业,如浙江、广东、安徽、天津;三是成立资产经营公司,由资产经营公司管理,如黑龙江、深圳;四是退出国有经济,如内蒙。一年来的实践,没有大的变化。
我最近出访韩国、印尼,包括中国的台湾省,对中国政府在经济上的宏观调控十分关注。我认为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已进入新的增长周期。在10年左右,可能增速有增有减,但不可能大起大落,这主要决定于三个因素,一是中国已形成了自主增长的机制,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确立了以内需主导型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二是中国已形成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快速、稳定、健康;三是国际经济,特别是美国、西欧、日本三大经济板块已走出低谷,出现复苏。只要中国社会稳定,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可能重复过去的大起大落。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从去年以来,中国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形成了新的瓶颈约束。特别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投资增长率过高,特别是少数行业投资过度。
2003年全社会固定产投资同比增长26.7%,投资率达到42.8%,在9.1%的经济增长中,投资需求的贡献力达到70.95%,创历史新高。经济增长对投资依赖程度过高,如果缺乏有效的社会消费需求的支撑,必然会导致产能过剩,库存增长,供过于求。在有些领域也会造成通货膨胀,产生经济运行中的不平衡。今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798亿元,同比增长43%。去年钢铁、电解铝、水泥投资分别增长92.6%、93%、121.6%,而今年一季度又增长了107.2%、40%和101.4%。在我国工业化进入重化工时期的新发展阶段,城市化率加快,消费结构升级以及国外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情况下,从市场经济规律看,这些行业加快增长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但由于投资过度,在建规模过大,低水平重复建设,潜伏着巨大的风险。按目前发展势头,到2005年钢产量将达到3.3亿吨,电解铝1000万吨,水泥10.5亿吨。明显超过了市场的需求。同时房地产、各种园区建设,也包括10万平方米以上的购物中心项目都有过热的现象。投资过度,加上一些地方片面追求速度,使煤电油运供需矛盾突出,部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过猛。2003年生产资料平均出厂价上涨3.6%,一季度又上涨4.8%;流通环节的生产资料资料价格2003年上涨8.1%,一季度又上涨14.8%。进入二季度钢材价格已开始下浮,但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和粮食价格涨幅较大的趋势持续下去,将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
第二,经济增长粗放问题仍较突出。
大家知道,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有人称GDP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表明我国经济已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也意味着我国经济也进入了一个重大的战略调整期。消费结构升级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工业化、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但GDP有很大的缺陷,一是它不反映社会成本;二是不反映经济增长的方式和为此付出的代价;三是不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效益和质量;四是不反映社会财富的总积累;五是不能衡量社会分配和社会公正。如果一味追求经济总量与经济增长速度,而不注意在资源、环保、生态、人力、财力、人民生活质量上所付出的代价,这种增长速度是不可能持久的。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以上。这一问题对中国来讲已十分严重,所以中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学发展观。
第三,就业、“三农”和金融风险是经济发展必须迈过去的三道坎。就业的压力将持续20-30年。“三农”问题中,既有农民收入问题、农业结构调整问题,也有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市场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金融风险不仅有大量的不良贷款问题,还有以增量资本产业率来衡量的投资效率也越来越低。金融风险处理不好,会引发社会风险。今年以来,中央与国务院坚决果断的进行宏观调控,目前已初见成效,但有些深层次问题的解决决不可能立竿见影。
所以我认为,今年的GDP增长可能会比去年略低,投资率会有所下降,出口会减少,物价总体上不可能有大的攀升。
二、今年生产资料市场的价格变动存在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但市场形势不可能出现大幅波动
我国生产资料市场已经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2年增长13.8%,2003年增长19.5%,2004年预计增长15%左右,销售总规模将达到10万亿元。
从1-4月份的生产资料市场形势分析,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市场销售大幅增长,增速仍在提高
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测算,1-4月份,全社会累计实现生产资料销售总额3.45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4%,增幅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
促进生产资料市场加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工业生产加速增长,促进了基础原材料消费需求的大幅上升。今年1-4月份,现价工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达到31.8%,其中重工业销售产值增幅高达35.8%。二是固定产投资增长居高不下,1-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达42.8%。三是房地产、汽车行业增速不减,进一步扩大了对基础原材料的需求。
(二)市场供需快速增长,供大于求的现象有所发展
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测算,1-4月份,30种主要生产资源供给平均增长21.6%,市场需求平均增长20.6%,增速比2003年分别加快2.8和0.92个百分点。市场从2003年的需求增长快于资源增长,转为资源增长快于需求增长;供需差率也由负转正,从2003年的负1.04%转为正1.69%。供需差率比一季度也提高0.26个百分点,表明市场供大于求的现象有所发展,这种趋势值得密切关注。
(三)宏观调控初见成效,价格升势开始减弱
4月份,我国生产资料市场价格虽在高位运行,但升势出现明显回落。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4月份,全国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升16.03%,比上月上升0.9%,环比升幅比3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比1、2月份回落了1个百分点。
市场价格变化的主要特点:一是国家陆续出台的宏观调控措施初见成效,过度的市场需求预期和过高的市场价格预期得到扼制。二是前期拉动价格大幅上升的金属材料,市场价格出现明显下降。比较突出的是建筑用钢材和铜的价格回落尤为明显。据统计,4月份,螺纹钢价格环比下跌7.8%,市场平均价格由3月份最高峰的4100元/吨,回落到4月下旬的3400元/吨,部分地区已经跌破3000元/吨,目前一些地区甚至已降到2700元/吨;线材价格比上月下降8%,市场由3月初的4250元/吨,回落到3300元/吨,目前一些地区甚至已降到2600元/吨。全国钢材产品平均价格比3月份下降0.17%、废钢下降0.12%、有色金属平均下降0.84[next]%,其中铜下降4.85%。三是能源类产品市场价格继续攀升,成为支撑价格高位坚挺的主要因素。据统计,4月份,汽油价格比3月份平均上升7.14%,柴油上升0.15%,煤炭上升3.87%。
预计今年生产资料市场增势将逐渐趋缓,但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当前,生产资料市场既有较快发展的内在动因,也具备快速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一方面,这次市场高速增长与1993年的市场膨胀有明显的区别。1993年市场“火爆”,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内部产生的泡沫需求所至,当时,市场秩序混乱,中间需求很大,很短时间内形成大量库存积压,造成市场大幅波动。而当前生产资料市场快速增长有其内在动因,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上升周期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有其必然性、合理性,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一是近几年,消费结构正在迅速向住房、汽车、电讯和旅游消费升级。为生产资料市场创造了巨大的需求的空间。二是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又会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重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也会大幅增加。三是产业结构的升级又会推动地区经济经济结构的调整,开发西部地区,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无疑将扩大对生产资料市场需求。四是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为解决好就业矛盾,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也会形成对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资料产品的巨大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生产资料市场快速发展具有其必然性,是一个较长期的趋势。
农林牧渔业生产稳步发展。种植业喜获丰收。预计,上半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10211公顷,产量883吨。其中:玉米产量51吨,同比增长13.3%;油菜籽产量675吨,增长0.2%;豆类产量达439吨,增长8.4%;蔬菜播面560公顷,增长7.1%;全县水果产量达12669吨,增长87.9%,其中:桃子5648吨,增长36.1%,李子6722吨,增长194.8%,其他水果162吨,下降3.6%,果用瓜中的西瓜产量2763吨,增长125.5%。畜牧业生产呈“二增五降”发展态势。预计,上半年全县肉类总产量5856吨,与上年发展持平,羊出栏1.17万头,增长3.5%;禽肉产量518吨,增长2.37%;生猪出栏6.06万头,下降0.8%;猪肉产量4563吨,下降0.04%;牛出栏0.54万头,下降3.6%;牛肉产量480吨,下降3.8%;家禽出栏30.76万只,下降3.9%。渔业生产稳步增长。初步统计,上半年水产品产量1359吨,增长3.4%。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预计,上半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23.1亿元,同比增长81.3%。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22.3亿元,同比增长86.4%;规下工业总产值0.8亿元,增长2.0%。全部工业总产值中:水电工产值21.9亿元,同比增长88.0%。水电工业高速增长是拉动全县工业经济乃至拉动全县宏观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上半年,全县水力发电量84.1亿千瓦时,比上年同期增加39.3亿千瓦时,增长87.6%。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今年以来,加强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预计,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8亿元,同比增长32.5%,其中,项目投资(城镇+农村非农投资)完成7.3亿元,同比增长37.2%。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农投资完成1.7亿元,基本建设完成4.8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71.6%和21.9%;分别拉动投资增长14.2个百分点和16.1个百分点,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分别为43.6%、35.8%。
消费市场保持稳定。上半年,在各种节庆活动拉动下,消费市场保持稳定,预计,上半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5亿元,同比增长11.5%。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15.6%;住宿业、餐饮业营业额增长分别增长11.0%、10.3%。但限额以上餐饮业仍然处于负增长状态,营业额同比下降3.7%。
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上半年,县委县政府积极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全方位提供就业服务,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预计,上半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61元,同比增长8.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554元,同比增长13.0%。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县财政总收入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6%,其中,一般财政预算收入0.9亿元,增长77.8%。上半年全县财政收入主要依靠__电站所缴的增值税及其相关税赋,主要税收来源是__电站缴纳的增值税及随税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费收入。此外,通过深入推进生态特色农业、生态工业经济、生态养生旅游及重大项目建设等多渠道培植财源,促进财政收入持续健康增长。
金融保持稳定。6月未,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7.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0%;各项贷款余额40.7亿元,增长0.7%。金融保持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总体看,上半年全县经济形势良好,但经济运行中各种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剔除水电因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据预计,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24.8亿元中:县本级约10.2亿元左右,约占41.2%,同比下降约0.2%;水电约14.6亿元左右,约占58.8%,同比约增长54%。剔除水电因素,全县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二是农民持续增收压力加大。受种植业成本持续增加、养殖业动物疫情威胁、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等因素影响,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持续增长难度增大。
三是规上工业企业培育难度加大。因基础差,今年1月份新入库的5家规上工业企业仅维持2个月,就因主营业务收入达不到2千万元,被国家统计局工业司清退出库。目前,县本级仅有2家小规模规上工业企业,即水利电业公司和细木工板厂。
四是项目建设任务依然艰巨。从项目情况看,新
开工项目虽然数量增多,但中小项目偏多,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仅1个,上半年仅完成投资1310万元,对完成投资贡献不大。从目前投资情况看,我县固定资产投资受往年基数大、本年项目小、投资后劲不足、增长空间小等因素影响,在缺乏亿元项目支撑的情况下,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困难重重。五是内需增长动力仍然偏弱。一是网络购物冲击较大,网上购物日趋普及,造成大量消费和资金外流,对我县实体店零售业务影响较大。二是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居民购买力减弱。
上半年,全县宏观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为完成全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年经济运行走势判断如下:
水电工业是全县经济的主体,其增加值占GDP比重过高,水电工业对全县经济运行影响极大。预计,上半年水电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55.4%,因此,它的生产状况决定了全县经济运行走势。2014年全县GDP逆势回升,呈高位运行态势,2014年冬季,__库区出现了自从电站投产以来少见的高水位。当前,__电站正常运行,上半年,水电工业生产不断攀升,下半年如无特殊因素影响,水电工业正常运行,在上年高基数的影响下,从第三季度开始,宏观经济运行开始逐渐回落,第四季度将回落到合理区间,全年全县经济增长7%预期目标可望实现。
一是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确保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坚持稳中求进、提质发展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既要坚持底线思维,不让经济发展失速,又要坚持战略思维,确保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
二是抓住国家实施重大发展战略机遇,加快县域经济提质发展。一是抓住国家重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大支撑带”区域发展战略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抓住国务院对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即将出台,__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进入实施年,西南水运出海中线通道__河____系统、__至__二级公路__段开工建设机遇,加快__经济发展。
第一个特点: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遇到的宏观环境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黄金时期”。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遇到两次“黄金时期”,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业、农村通过内部制度创新,实行,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另一次就是最近几年,这次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通过一系列的外部制度创新,去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同以往比较,最近这几年各级政府格外关注和重视“三农”,是向“三农”投入最多、改革力度最大、取得效果最好的时期。比如,一是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高达262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2.5%。二是由于降低和取消农业税,去年农民受益305亿元,今年又将获益210多亿元。三是2004年6月中央决定彻底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农民可以将手中的粮食按市场价格,卖给收购企业或加工企业;同时,中央还将对粮食流通领域的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四是中央还对农民实行间接补贴,对稻谷、小麦、大豆等良种进行补贴,对农民购买农机具进行补贴,对农产品加工业进行贴息补助,支持农民调整农业结构。五是全国绝大部分的省市区都对农村信用社进行了改革,为了支持信用社改革,央行拿出近1700亿元的票据和专项再贷款资金,用于置换信用社的不良资产,增加资本金,以帮助农民解决贷款难的问题。
第二个特点:粮食产量出现了恢复性增长,粮食供求关系出现了转折性的变化,粮食安全问题逐渐缓解。从目前来看,全年粮食产量有可能突破9380亿斤,加上大豆、稻谷、小麦进口500亿斤,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但是在粮食出现恢复性增长以后,仍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到底我国自己要生产多少粮食才不会出现粮食安全问题?二是我国一方面要保证食品安全,一方面要进行城市化,同时还要考虑生态环境建设,对此我国能有多少土地资源用于城市化、工业化和生态环境建设?三是我国食品安全的关键是粮食产量还是耕地和资源?笔者认为,从近期看我国粮食安全无忧,但从长期看应注意耕地和水资源短缺问题。
第三个特点:乡镇企业快速增长,农民就业开始逐渐恢复。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与劳动就业实现了同步增长,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明显增加。
第四个特点:农民收入打破了1996年以来增幅连续下降的格局,出现了8年以来少有的增幅。在收入迅速增加的情况下,农民消费开始活跃,农村市场也由冷趋暖。
影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四个因素
在农业、农村经济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当前国民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四个制约因素,对今年“三农”产生较大的影响,可能将导致农民收入增幅比去年有所下降。
第一,今年我国的粮食价格在高位上下降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上升的可能性。首先,2004年末世界粮食库存增加,2005年全球粮食有望增产,这将使世界粮食市场价格呈现下降趋势。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世界粮食展望报告》,2004年末世界粮食库存比上年增加了5562万吨,增长了14.3%,库存粮占世界年度消费量的20.2%,高于公认的18%粮食安全线。又据有关资料分析,今年世界几个粮食主要生产国谷物和大豆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综合上述两大因素,今年全球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价格将会走低。受世界粮食供给增加和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我国粮食价格也会同期发生顺向变动。其次,从国内看,在中央“三农”政策支持下,目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都比较高,他们不但增加种粮的投入,而且还扩大种植面积,如果天气没有大的灾害,今年粮食还会增产。粮食继续增产,必然会带来市场价格的波动,引起粮食价格下降。因此,今年粮食价格下降会直接制约农民收入的增加。另外,从改革开放以来粮食市场价格变动趋势看,从来没有一年的粮食价格达到顶峰以后还会继续上涨,持续保持两年的粮食高价位水平,一般都是在第二年粮食价格就会由高走低,这是粮食市场供求规律起作用的结果。
第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消费品价格同时上涨,直接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并影响农民的收入。尽管政府利用各种手段限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比如给化肥企业补贴,严格监督和控制化肥价格上涨。但从目前的农村市场看,化肥、农膜和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还是上涨了。调查发现,由于石油、煤炭价格上涨,引起下游化肥、农膜价格持续上扬。由于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播种面积扩大,玉米、小麦等良种价格也向上涨。石油市场价格上涨后,柴油也明显涨价了。因此,机耕、机播甚至机收的价格也已经上涨或将要上涨。另外,从消费品价格来看,去年以来农村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一直要高于城镇1—1.5个百分点。今年以来,这种趋势还在继续。据计算,农民消费资料价格每上涨一个点,每位农民要多支出16元,如果农民比市民的消费价格指数高出1.5个百分点,农民为此一年要比市民多花费25元。和市民相比农民收入低,但在消费品价格上涨过程中,农民却要支付较大的涨价成本。
第三,政府支持农业的政策空间在变小。去年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农民由此受益305亿元,今年27个省取消农业税也就是210多亿元;去年国家对农民直补116亿元,今年预计130亿元,增量补贴不足20亿元。再加上种子和农机具补贴,总额不会超过去年。另外政府对农业的投入,由于特别国债发行减少,今年对农业的投入占国家总投资的比重不会降低,但绝对量难以增加。因此,今年在政策上支持农民增收的空间有限。这样,由政策刺激农民大幅度增加收入的空间将明显小于去年。
第四,今年国家实行双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具体内容是减少国债发行,压缩财政赤字,稳定货币供应,继续控制“银根”和“地根”。如果这些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或者继续加强,今年GDP要比上年有所降低。降低以后的直接结果就是,经济发展对全社会的劳动力需求量将比上年降低。而压缩投资和降低GDP增长,首先会降低社会对农民工的需求,这样今年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就业和进城打工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因此,从上述四大因素看,今年农民增收的困难比去年大,增幅很可能要小于去年。如果是这样,今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可能会再次扩大。
链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第一,在粮食政策上,要采取“多收少进”的调控策略。比如今年一旦小麦上市以后,国家粮库一定要增加收购量,将增产的小麦从市场上转到库存中,以保持市场上粮食供求平衡,从而保障粮食价格在较高的水平上不下跌。“少进”就是今年尽量少进口小麦,避免因进口小麦冲击国内市场。同时,今年玉米可以适当向外多出口一些,以调整国内玉米供求平衡。不要在我国粮食出现供给持续上升的空间里大量进口粮食,这会造成国内供需求失衡,引起粮食价格大跌的局面。
第二,要从源头上扩大化肥等生产资料的供给总量,由此抑制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在目前这个阶段,核心问题不是对化肥企业补贴,笔者建议要取消这种补贴,把补贴直接给农民,适当扩大化肥、农膜、农药的进口,增加国内供给总量。只有增加主要生产资料的供给总量,才能从源头上抑制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版权所有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基本特点可以用“三F”来表示,即Financial Crisis(金融危机)、FUel Crisis(石油危机)和Food Crisis(粮食危机)。索罗斯日前曾指出,美国当前可能面临“6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
目前,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下滑,金融危机已经从次贷蔓延到优级抵押贷款。美国最大的两个房地产贷款公司――房利美、房地美近期陷入困境便是证明。这两家金融机构持有大约5.3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债权,占整个市场规模的44%。这两大公司面临财务困境,势必会对美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因此,要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保持高度警惕,不要掉以轻心,不要以为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危机还远未到达“结束的开始”(the beginning Of the end),很可能仅仅是“开始的结束”(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内部经济形势: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国内的通货膨胀
1 次贷危机影响中国的直接和间接途径
发端子美国的次贷危机直接影响到了中国,部分中资银行机构购买的次级抵押债券价格缩水,更严重的是,由于中国是美国机构债的最大持有国,而房利美和房地美又是美国最大的两家机构债发行人,因此中国持有的机构债不仅会账面缩水,而且还会面临违约的风险。无论如何,“两房”危机已经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安全造成极大冲击。次贷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损失还会表现在资本流动、贸易保护等诸多方面。随着次贷危机的发展,可能会改变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极可能导致短期性投机热钱流入中国,也可能导致热钱的迅速抽逃。次贷危机和美国经济下滑将导致美元持续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扬,进而造成中国国内输入型通货膨胀。而美国经济下滑又会引发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思想抬头。
2 美国经济减速或衰退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根据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的研究人员测算,中国出口对美国收入的弹性大约为4。就是说,美国经济增长下降1%,中国对美出口增速可能下降4%。考虑到其他国家经济增速也会因美国经济减速而下降,加上中国出口对许多重要贸易伙伴的收入弹性也在3~4左右,因此,以对美出口占中国出口比重1/5左右计算,美国经济增速下降1%,中国的总出口增速大致下降2%。
3 对中国的通胀形势必须继续保持高度警惕
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既有成本推起也有需求拉动的性质。但本轮通货膨胀的发生,从根本上、从源头上说,是经济过热的结果。当前国际石油价格、粮食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的暴涨,以及国内工资成本的上涨(还有天灾),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发生也有重要作用,而且正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从根本上说,也是世界范围内经济过热的结果。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的通货膨胀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第一,通货膨胀的发生和发展,滞后于经济过热的发生和发展数个季度甚至、年以上。2007年的经济过热,不但对当前的通货膨胀,而且对和未来的通货膨胀将会发生影响。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依然高达10.4%,依然高于潜在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压力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存在。
第二,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是在依然存在物价管制条件下的通货膨胀水平。为了改善资源配置,增加供给,政府必然会逐步放松物价管制。由于价格下调的刚性,一旦解除对关键性产品的物价管制,通货膨胀率将会上升。
第三,国际石油价格、粮食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如铁矿石)的上涨――尽管目前已经有所回落,已经而且还将增加中国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导致中国PPI的上升。
第四,中国的PPI在最近几个月持续上升,目前已经超过10%。下游企业将越来越难以消化PPI的上涨。一些企业将因亏损而倒闭、减产,但这并不意味产品价格不会上涨。因而,CPI很可能将因越来越多的产品的价格上涨而上涨。此外,CPI并不是衡量通货膨胀的唯一尺度。例如,GDP―缩指数依然在快速上升。中国面对的不仅仅是猪肉或其他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而是物价的普遍上涨。
第五,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通货膨胀的上升趋势得不到扭转,通货膨胀预期将会加强,通货膨胀预期下的企业和个人的自我保护行为(如要求增加工资、囤积、抢购等)将使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在目前条件下,抢购之类的现象不大可能发生,但工资一物价的上升螺旋却可能形成。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前瞻:坚决遏制通胀
国务院最近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的位置。笔者认为,尽管CPI的上升速度可能会因基数和农产品价格回落等原因而出现回落,但对通胀的警惕不能放松,宏观经济政策仍应该坚持把抑制通胀作为宏观经济政策首要目标的方针。如果中国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抑制通胀,经济就不需要急刹车;如果过早放松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就可能反弹。最终不得不急刹车,损失则要大得多。
1 抑制通胀无需惧怕经济增长速度适度降低
由于中国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途径应该是抑制总需求。换言之,控制通货膨胀就要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在中国的总需求中,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是增长最快的两部分。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速。中国的投资率超过45%,是世界之最。由于房地产投资对总投资的增长贡献最大,且存在较严重的泡沫,因此应该成为宏观调控的重点。抑制经济过热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必须付出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代价,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中央政府关于“两防”的方针是绝对正确的,在通货膨胀回落到可接受的水平之前,切不可以改变。投资增长速度和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符合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的方向,我们没有必要对两者增长速度的下降,特别是对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过于担心。目前速度降一点,是正常的,不必紧张。没有增长速度的适度回落,就不能有增长质量的提高,也不可能有产业结构的升级。
防止经济过度下滑可以做些预案,但还没有到需要立即实施的程度。在当前形势下,释放出政府将会对“反通胀”方针加以调整的信号是绝对有害的。即
便需要对某些具体政策进行微调,也不应使公众产生“政策将会放松”的印象。例如,基于货币政策松动的预期,许多银行提前放贷,夸大信贷紧张程度,营造信贷需求旺盛、规模紧张的氛围,以倒逼中央银行。温总理关于经济增长速度不低于8%的提法,显示了政府治理通货膨胀的决心,为治理通货膨胀预留了充分的余地。笔者认为这是完全正确的。通胀率4.8%的目标今年恐怕难以实现,可以延长实现这一目标的期限,但没有必要对此目标加以改变。而且,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应该最终维持在3%左右。
2 治理通胀离不开货币紧缩
货币主义者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货币现象”。话虽然不能说得极端,但宽松的货币供应环境毕竟是出现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必要条件。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离不开货币紧缩。除非通货膨胀形势有了根本的好转,否则,货币紧缩的大方向是不会也不应该改变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减少有效需求,从而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治理成本推起型通货膨胀,自然要增加供给,但为增加供给所能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有限的(减税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且难以在短期内见效。一般情况下,即便通货膨胀是由供给方原因所造成的,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除实行其他政策外,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必须看到,在这种情况下,为求抑制通胀,需要付出更大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代价。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更好的选择。1980年代,为了抑制由于石油冲击造成的通货膨胀,美联储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美国经济一度陷入“滞胀”。但历史表明,美国当时的经济衰退换来了以后20多年的低通货膨胀。而这种低通胀,则为美国经济的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多年的低通胀来之不易,一旦失去,要想重新获得,所付代价将是十分巨大的。由于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已经越来越低,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所带来的失业问题应该、而且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如财政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来解决。
3 为了改善经济结构应继续使人民币升值
中国的本次通货膨胀不能不说同其汇率政策有关。中国本轮通货膨胀的货币源头及其发展可以分为这样几个环节:
第一。优惠的引资政策和出口导向政策导致了中国的双顺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双顺差日益固化为结构性的双顺差。中国经济增长的对外需依赖度日益提高。
第二,由于对外依存度过高,中国不希望人民币升值。在双顺差条件下,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不得不大规模干预外汇市场:买进美元,释放出人民币。
第三,央行的干预导致外汇储备和基础货币的大量增加。为了防止基础货币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央行进行了大规模的对冲操作:卖出央票,回收人民币;提高准备金率。央行的对冲是成功的,但由于存在种种制约因素,对冲难以完全冲销掉过剩的流动性。事实上,中国的广义货币的增长速度一直明显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这就为通货膨胀的发生创造了货币条件。
第四,中国的持续、巨额双顺差必然导致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产生,这种预期进而导致了外贸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之外的资金的流入,从而进一步导致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和央行的对冲的负担。过剩流动性进一步增加。
第五,解决由双顺差和人民币升值预期造成的流动性过剩的最简单办法是让人民币根据市场的需求自由浮动。但是,由于人民币币值长期低估,人民币汇率一旦自由浮动,上升幅度可能过大。由于担心对中国的出口造成严重打击,中国选择了人民币缓慢升值这一路径。
第六,人民币缓慢升值和中美利差的倒挂导致热钱流入。在人民币升值速度缓慢条件下,防止热钱流入的唯一方法是实行资本管制。
4 必须加强资本项目管制
开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和居民的收入都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同时我国的房地产也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和发展。房地产在我国具有较强的保值和增值期望加之我国的人民币的升值空间的降低,使得我国人民在进行消费和投资时往会把钱投资到房地产上,导致了当今的房地产经济出现了泡沫化的繁荣景象,虽然在当今国家的相关房地产的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措施使得当前房地产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冷淡和下滑趋势,但是如果政府和国家层面没有出台更加强有力的措施进行对土地和房产方面进行改革,房地产经济必然还会出现泡沫化、非理性的繁荣现象。
一、当今房地产经济中出现的非理性化状态简介
1.从当今的经济来看,房地产中的价格弹性与居民的收入弹性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房地产大类中的商品房是居民生活所需要的必要物品,因此,商品房的需求价格弹性会相对较小,也就是说商品房价格的升高或者降低对商品房的需求量影响是很低的。从当今我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居民生活收入水平来看,人民购买商品房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比较困难的,导致商品房对于这些人民来说是一个较为奢侈的物品,然而一般的奢侈品相对来说具有比较大的收入弹性,商品房中的这两种性质的存在导致了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之间的矛盾和差距。
2.在当今形式下的房地产价格无法与真正的价值相互匹配。在经济学上商品的价格就是商品价值用货币体现的形式。但是在当今房地产经济形式下,我国的房地产的价格远远超过房地产真正的价值,造成这种现象有以下几点愿意:首先是社会相关统计部门的统计方式和方法各尽不同,导致了各个对房地产的统计数据具有相对较大的差距,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的误导了大众消费者;其次,人民生活的硬性需求导致房地产商人为的抬升价格;最后,社会大众媒体和网络的舆论宣传和炒作导致了房地产的价格严重高于实际价值。
3.我国的土地交易和出让方式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严重相悖。我国的土地交易和出让方式存在着“以产定销”模式,这种模式的具体是在具体土地交易和出让方面事先规划好,然后通过合适的优惠措施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这种以产定销的房地产模式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严重相悖。因此,在当今我国国情下,要改变这种模式以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在交易土地时,土地的位置、大小和相应时机都要有经济市场来决定,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消费需求来引导房产地规划和实施,这种状态下的房地产市场才能够更好的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符合,从而把房地产经济维持在一个相对安全和稳定的形势之下。
4.我国房地产相关企业迅速盲目的扩张,导致当今房地产经济中出现高负债率和高房屋空置率的现象发生。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高速增长导致房地产迅速扩张,造成了房地产极度“繁荣”的局面,大量涌入到民间的资金房地产建设中的同时由于政府的相对宽松的房地产准入规则,导致了房地产相关企业盲目快速发展,而大部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都是通过民间融资和银行贷款进行房地产的开发,导致了相关房地产开发企业存在着极高的负债率。与此同时,大量建设的房地产与城镇居民的人口数和需求数量形成极大差距,使得房屋空置数量快速升高部分地区甚至出现“鬼城”现象。
二、对促进当前经济形势下房地产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提出几点建议和策略
1.通过对社会土地制度的规范达到解决土地财政的效果。我国的房产价格非理性的上升,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国的土地价格始终降不下来。所以,在逐步解决民生居民的住所问题中政府要灵活的运用国家政策法规,适时和适度的进行房屋建设性用地的土地价格和标准,比如对相关土地买卖进行税收的适当降低、降低过高的房屋建设所需水泥、钢铁等建筑必需品的价格。
2.为降低过高的房地产金融风险需要寻找和开发房地产金融衍生品。房地产经济面临的过高的金融风险需要其他形式的金融产品进行对冲,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进行房地产相关金融产品的设计和交易,这中措施能够把房地产经济中的金融风险和相关衍生品进行对接,缓冲和降低房地产经济中的金融风险。比如,进行房屋的私募基金、信托基金等基金形式的房地产产品的交易。
3.政府需要发挥重要的政府管理职能,采用强有力的措施降低房地产的非理性需要。这种强有力的措施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家庭进行第三套房产的购买行动中需要国家银行不对其发放房屋贷款或者大幅度的提升贷款利率;其次,对于家庭中具有多套房产的居民进行征收房屋的空置税;最后,对于国家居民或者相关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不动产的登记和征收税收措施。
4.政府引导房地产企业进行资源融合。房地产相关企业极度扩张导致房地产行业规范化欠缺,因此,需要政府引导企业或者给予相关有资质的企业进行收购和重组,把零散的房产土地资源进行整合,使房地产行业理性化发展。
三、结语
当今经济形式下房地产经济出现各种不协调和非理性的行为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对房地产行业进行强有力的规范和整合,促进房屋逐步走向合理以及实现房地产经济走向理性化发展局面。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0-01
一、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当前欧美经济正在经历新一轮的持续动荡,对于处在复苏中的全球经济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受此影响,我国经济不会独善其身,未来的经济运行充满变数。
首先,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外需市场惨淡、内需依旧不足,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短期内未可奏效,必将拖累已经极大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中国经济。换而言之,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实质性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的未来运行充满变数。
其次,由于通货膨胀的拉动和成本上升因素的推动,我国物价上涨势头明显,不仅在短期内难以得到缓解,从长期来看,他们可能会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高不下,从而与以收入矛盾为代表的各种社会矛盾相交织,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存在。换而言之,在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上涨之间,物价上涨将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
最后,在经历了主要依靠增加政府支出和扩大公共投资的拉动经济操作后,其对中国经济结构的负作用已经逐渐凸显。鉴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轰炸,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时中国被拖入国际金融危机中的根本原因。无论是全球经济还是中国经济,解决经济结构不平衡的问题,绝非短期内所能奏效的事情。因此,在我国面临低迷的外部经济环境以及国内传统经济结构难以为继的压力下,在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两大目标之间,我们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二、积极稳健的财政政策
在全面评估当前外部经济环境以及内部经济结构的基础上,中央做出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决议。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已经实质性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即便仍旧维持着名义上的“积极加稳健”的经济格局,如今,其实质性内容也应当做出相应的调整。
首先,当前预调和微调是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其对经济扩张性的操作可相对从缓。我们尚不需要如2008年和2009年那样大规模扩张性的操作,如今经济形势不宜于反应过度。
其次,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已经发生复杂性的变化,但是不足以改变2011年来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换而言之,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在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上涨之间,稳定物价水平应作为我们的首要任务。
最后,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轰炸下,即便我国经济下滑势头有所显现,宏观经济政策着重在刺激的力度,其扩张性操作也必须着眼于精细化,即在经济稳定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之间寻求平衡。也就是说,不能以牺牲经济结构调整目标为代价稳定经济的发展势头。
三、结构性减税与改善民生
迄今为止,结构性减税是来自官方的正式提法。自2008年的这一轮国际金融危机,使得结构性减税由积极财政政策的配角转为主角,在反危机的实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显而易见,在变身主角的今天,结构性减税有别于全面性减税。其特点在于:一方面要通过减税,减轻居民和企业的税收负担;另一方面,减税与增税并行,优化整个税收收入结构。也正是由于这样的认识,在实施的中国“十二五”规划纲要第四十七章第三节中,写入“按照优化税制结构、公平税收负担、规范分配关系、完善税权配置的原则,健全税制体系,加强税收法制建设”这样一段话。
在中国现行的税制结构下,流转税或间接税的税制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其中增值税所占比重最大,是全部税收收入的37.75%。鉴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需要,增值税无疑应当作为结构性减税的主要对象。作为中国第一大税种的增值税,它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并逐步向全国推广的过程中,不仅是增值税,其他税种都会迎来一场降低税负水平并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的改革。
鉴于当前积极和稳健的财政政策,稳定物价水平仍是我们的的重中之重。并鉴于稳定经济的增长和调节经济结构两大目标,增加财政支出的重心地带,也应当锁定改善民生,切实办好有关民生的大事。
具体而言,有关增加财政支出的安排,除了继续着眼于优化投资结构外,要把通过一系列改善民生为主要线索的支出项目及其规模的增加,来拉动消费需求,作为当前最为重要的工作。其中,比较重要的项目有:支持实行最低工资制度,提高低收入者的劳动报酬;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积极落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提高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大力支持保障性安居住房工程建设等等。
可以预期,以增值税为重心的结构性减税及一系列改善民生的增加支出的操作,将有可能在2012年走出一条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相契合、同整个宏观经济布局相协调的经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扬.关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
[2]金人庆.当代中国税收要论[M].人民出版社,2002.
一、前言
现在社会经济已有了很大的好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数量正逐步增多,有一定工能力以及学历的就业者也在不断的增加,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岗位数量以及就业者数量差异大这一问题,造成就业形势越来越险峻。所以为了提升就业率,有必要对导致就业难的原因展开详细探讨,通过经济结构的提升来增加就业机会。
二、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就业问题论述
当前虽然社会中存在就业难这一情况,但并不会导致社会危机发生,这是因为社会经济正在快速发展中,所以市场上仍旧会不断的出现新的就业岗位,同时由于产业升级速度正逐渐加快,各个领域为了扩张发展均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尽管如此,但是就业劳动市场仍旧非常险峻,这是因为现在的主要就职人群为大中专的应届毕业生,这部分人员没有工作经验,再加上最初能拿到的薪资非常低,造成很多大学毕业生频繁的换工作,就业极不稳定;其次是因为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已经出现了大范围的“技工荒”以及“用工荒”这一情况,造成经济形势的危机进一步加重。具体来说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造成就业难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经济结构问题造成用人需求减少
因为传统产业的萎缩造成其对人员的需求量不断的减少。现在产业结构已经进入到调整期,产业正在逐步向著基础设施以及基础产业方向前进,但是这些产业大部分为资本密集型产业,不需要投入过多的劳动力。但与此同时多个产业也存在招工难这一现象,但这并非为劳动力供应不足所造成的,而是因为劳动力出现技术性以及结构性短缺而造成的。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入,就业结构一定会受到大的调整,势必会导致新的就业压力出现。
(二)学校教育以及企业用人之间发生脱节
现在高校教育主要偏向于学历教育,没有考虑到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造成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理论知识在企业中得不到应用,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同时现在很多高等学校均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这一问题,造成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短缺,同时大学生在进入到企业之后需要很长的适应时间,再加上很多的大学生又在等待就业,势必会导致就业危机加剧。
同时现在很多研究生以及本科生不认同服务行业,认为服务行业太苦太累,没有发展的机会,并且不符合自己的身份,所以很多研究生以及本科生宁愿意拿很低的薪酬“当白领”,也不愿意到基层去工作,到社会上去锻炼自己。求职者尤其是很多应届毕业生也存在这样一种问题,也就是对工作的期望过高,对自身的能力高估,但与此同时大学生人员正在逐年的增加,很多企业的用人标准、要求越来越严格,从而造成就业率下降。
三、缓解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优化调整经济结构,拓宽就业容量
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应当注重产业升,以使经济发展以及促进就业可以同步进行,利用优化产业结构等发展来促进第三产业前进,这是因为第三产业中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现在发展前景非常好的是现代服务业,所以需要通过第三产业创造以及发展来促进就业。另外还应当注重第一产业,促进农村城市化发展进程,同时彻底深入的贯彻第三产业链,以产生更多的就业新领域,提升人员的就业机会。另外因为现阶段主要的劳动人员依然为农民,因此一定要坚持以农业内部为就业的主要领域,推动农村经济更好更快的实现产业化,为此应当注重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形成专业产业链,提升农民的就业面,拓宽农产品渠道,推动农业经济结构出现转型,从而更为全面、深入的促进就业。
另外也应当整合非公有制经济体系,在非公有制经济之中合理的引进各种新兴产业,并开发社会公用事业,使一些合格的非公经济参与到其中,从而使非公经济的高效性以及灵活性得到发挥,从而增加就业岗位,提升就业几率。
(二)提升内需
为了更好的开展经济体制改革,一定要积极的发展现代服务业中出现的障碍,并勇于解决和破除这一障碍,从而使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可以进入到“营改增”试点之中,从而使相关企业、部门的税收负担有所减少,大大增加服务业规模,使其创造出更多的工作岗位,更好的安置就业人员。另外应当对中小企业发展给予更多的支持,使其发展环境得到优化,让中小企业的再就业以及带动就业价值得到有效的发挥,从而保证外部发展环境的优质性。在推动经济社会发生的过程中,需要把就业放在重要的地位,通过小额担保贷款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使小微企业的经营生存压力大大减缓,以创业推动就业。
(三)增强就业人员的能力与其素质
很多就业人员难找工作的一大原因是其自身能力的限制,所以就业人员自身应当通过努力学习来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通过学校教育来提升其实践能力,使就业人员通过学习来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通过实习发现自身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积极主动的改进问题,从而避免工作失误的发生,提升工作效率,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四、结束语
在现阶段的经济形势之下,人们的就业问题正越来越严重,造成社会的发生受到一定的阻碍。所以有必要详细的论述造成就业难的原因,并从多个方面提出缓解这一问题的办法,比如说优化调整经济结构,拓宽就业容量,提升内需,注重第三产业的开发,增强就业人员的能力与其素质。总之通过不断的努力,积极的调整,一定会提升就业率。
参考文献:
[1]何仕.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中图分类号】F04 【文献标识码】A
当下,在中国经济形势和面临的环境变化等大的判断方面,必须承认:无论是政府还是学界,当前其实并没有形成统一认识,还存在着重大分歧和争论。在有人鼓励危机激励,有人主张防范危机,有人主张需求刺激,有人主张供给驱动,各种意见竞相纷呈的当下,“供给侧改革”的鲜明提出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用心良苦。毕竟,改革动力才真正是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所在,在当前中国经济下行的困难期,更是到了必须以改革打通供给侧、再度释放改革红利的时候了。但从现实的角度考虑,今天的中国经济问题又是非常复杂的,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更是错综复杂,因此我们恐怕又不能寄期望于任何一个包治百病的方式。以笔者对经济形势和经济环境的把握,“供给侧改革”肯定是重要的,但中国经济的整体应对还需要标本兼治、长短兼顾、供需平衡、综合治理,方能最有实效地直面严峻的考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就大国崛起!
中国经济需克服“三座大山”,应对“三大风险”
对于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我想用若干个“三”来概括,或可让当前议论纷纷、模糊不清的一些东西变得清楚。
首先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已经消失或者消退:一是人口红利,因为劳动力进入高峰,中国经济增长50%以上的人口红利因素变成了人口负债;二是出口红利,因美国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以及日本的长期萎靡,西方发达国家市场再也不可能容纳中国出口的狂飚突进,以每年30%、20%的出口增长拉动中国经济10%增长的出口红利时代一去不复返(中国经常账户盈余占GDP比重已从2007年的10.2%降至2012年的2.3%);三是楼市红利,因供求关系发生历史性逆转,中国楼市已告别黄金增长,走向相对过剩,中国经济增长20%-30%的楼市红利因素也已历史性退潮。这三大动力消失后,中国经济新的可替代的强大的增长动力何在?这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经济很难进入一个新的增长通道。
在寻找到替代性的增长动力之前,中国经济需要克服“三座大山”的困扰:一是产能过剩的大山,当前中国实体经济平均高达60%的严重的产能过剩,如果不能迅速缓解,中国经济不仅不能进入新一轮稳定增长通道,还随时可能爆发裁员和倒闭风潮;二是债务高企的大山,中国目前的居民负债、企业负债以及地方政府负债加在一起接近GDP的300%,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负债风险更是成了中央政府的心病,不得不在2014年出手整治;三是资产泡沫的大山,股市的泡沫今年“破了”,但有观点认为破得还不够,跌回2500点才算正常。而更严重的房地产泡沫因涉及居民资产主体以及国有银行,没有破,如何软着陆是巨大挑战。
再次,中国经济还面临着空前严峻的“三大风险”。一是人口老龄化的风险,中国人口老龄化为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带来巨大的风险;二是美元回流的风险,由于美元指数已进入上升,美元加息箭在弦上,美元正呈现回流美国的大势,如此就给中国经济带来资金外逃、投资不足、信心不稳、经济下行的非常现实的风险,若应对不利,中国有可能会成为本轮美元回流最受伤的国家;三是全要素生产率负增长的风险,全要素生产率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否,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次改革时分别出现了两次增长的高峰,但在2010年以后却一落千丈,甚至进入了负增长,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危险信号,前苏联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国家就是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了负增长引发的,我们该如何全力避免重蹈覆辙?
传统增长动力丧失,“三座大山”高耸、“三大风险”突袭,中国经济目前的复杂性是空前的。
中国经济尚有“三大支撑”和“三大亮点”
但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也并非没有希望,没有突围的空间和道路。中国经济尚有着“三大支撑”:一是城市化支撑,中国的城市化率才刚刚53%,仅相当于日本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的水平,城市化没有结束,工业化就没有结束,工业化和城市化没有结束,理论上经济快速增长的潜力就没有完全消失,中国目前所出现的产能过剩其实本质上是相对过剩,尚存在着挖掘内需、释放过剩压力的机会。二是外汇支撑,中国最高时曾有接近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目前也还有超过3.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好比是抵挡金融袭击的弹药,有如此充足的弹药,中国爆发一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风险降低了很多,并且留下了政策腾挪的空间――当然这并非绝对,外储是会变化的。三是人口质量红利的支撑,中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有700万,中国新增劳动力几乎全部都要变成高学历人才了,在国际上美国在上个世纪70年代劳动力高学历化后曾经进入了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创新经济时代,中国在没有了劳动力数量增长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却面临着劳动力质量提升带来的人口质量的红利以及在此基础上转向创新经济的机会。
另外,在近期经济运行中,还可以观察到中国经济的“三个亮点”。一是政府宏观政策取向明确转向稳增长后,经济刺激政策不断加码,政策效果开始显现,不仅个人房贷创了历史水平,最让人担心的地方财政支出动力也在4月份以后有了很大的改观。近期地方政府债市一片红火,财政部长已预告今年将有3.2万亿地方债务将被转换,并且有消息说未来三年将有15万亿被转换,这些对于市场都是非常大的利好;政策刺激之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开始升温,一季度的销售负增长很快变成了二季度后强劲的两位数的增长,某些城市的房价也开始上升,特别是深圳市上月的房价增幅甚至超过了30%。二是消费和服务保持了稳定增长,这一点报道很多,无需多言。三是创新氛围逐渐在全国升温,中国经济从传统经济转向创新经济的前景可以说第一次真正开始展现。
“供给侧改革”踩在了中国经济转型的点子上
基于上述分析,结论是很清楚的:第一,中国必需直面困难,我们不要避讳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第二,要充满信心,同时抓住机会、全力突破。综合各方面考量,中国经济政策应综合使用包括“供给侧改革”在内的各种方略,让经济软着陆、软调整,进而保持适当、较快的增长速度,稳步进入高等收入国家。
“供给侧改革”的智慧来自“供给学派”,在里根年代被美国格外强调和使用。但是供给学派的思想并不十分严谨,理论体系可以说是非常粗糙,里根政府实践供给学派特别是“拉弗曲线”的税收效果也不十分理想,这说明“供给侧管理”有其价值但也不能包打天下。因此,需要特别提醒的一点就是,我们当前强调“供给侧改革”,并不应该意味着不要“需求侧管理”了,只是说与以往相比,政策的天平应该多向“供给侧”倾斜一点,就像说的,“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总需求”是“保底线”,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求未来”,现在与未来,哪个都不能舍。
“供给侧改革”核心是强调要通过改革促进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方式来促进经济增长,而不是再靠“刺激政策”提升总需求的套路来促进经济增长。其实,“供给侧管理”本不是新概念。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2009年中国推出“4万亿”的救市措施以来,就有很多的学者呼吁要从供给的角度反思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只是在前几年,这种声音往往被“稳增长”的声音所遮掩,改革的决心难以作出,改革的举动难以落地。而本届政府,最强大的一点就是执行力强,在反腐上如此,在改革上也是如此,这时候,提“供给侧改革”,才有意义,才让人看到以新一轮改革来释放制度活力,以有效供给来寻求供需再平衡的希望所在!
“供给侧改革”的提出,也意味着政府、学者和市场在以下几个方面已经达成了基本共识:其一,中国依靠外需的时代已经过去。去杠杆是世界经济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的主旋律,而且即便外部需求复苏,其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联度也大为下降,因为受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和更不发达国家“制造业崛起”的双重挤压,中国低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已注定风光不再;其二,中国民众的消费需求已经升级。改革开放的前30几年,在旺盛的外需和内需的作用下,只要产品造出来就不愁没有市场,但现在不同了,国内初级消费市场已经饱和,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品质化消费和个性化消费的新时代,消费需求的升级必然倒逼生产供给的升级;其三,中国投资的边际收益已经锐减。不论是在公共建设领域,还是在私人投资领域,扩张性投资的效率和边际收益都远不如以前,继续以投资需求(不管是以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还是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所刺激的投资需求)促增长既不合算也不可持续,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改进投资的方式和投资的主体。
不过,很长时期以来,我们已经比较习惯于采用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办法来“稳增长”,当前也是如此。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0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3.5%,增幅创2014年7月以来新高,且高于市场预期的13.2%和9月末的13.1%;10月份的财政支出更是创造了接近40%增长的纪录。因此,与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预计中国经济的需求刺激经济的反危机模式仍将继续。强烈的需求刺激之下,笔者大胆预测,中国经济的冬天暂时已经过去,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观望期也即将结束。但代价就是,中国经济的危机和矛盾再一次被后延,而且日后恐会加倍清算。在此关键时刻,“供给侧改革”的提出可谓是真正踩在了中国经济转型的点子上。
“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深入推进国企、金融、土地、户籍等各个领域的改革
“供给侧改革”究竟改什么呢?其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五中全会早已给出了答案,就是要深入推进国企、金融、财税、土地、户籍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向简政放权、创新创业要成效。
第一,清理无效供给。10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到广东调研时强调,要更加重视供给侧调整,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僵尸企业”的存在一方面吞噬了太多的流动性,挤占了市场信用,另一方面拖累了整个产业,造成“几个人没饭吃,大家都没饭吃”。对此,政府要主动从市场干预中退出来,要利用市场的力量强行去杠杆,让“僵尸企业”破产的破产,关门的关门,重组的重组。过剩产能不去,中国经济转型无从谈起。
第二,提高供给品质。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消费者全球奢侈品消费达到1060亿美元,占全球奢侈品销售额近一半。每到假期,总见媒体报道中国人在国外抢购奶粉、手包、化妆品,甚至马桶盖,为什么?不是中国人没有消费能力,而是中国的很多产品和消费环境着实让人不放心。旅游消费本来是中国最有潜力的市场,但“黑一日游”“青岛虾”等宰客事件的屡屡出现对旅游消费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第三,挖掘潜在供给。在中国医疗、教育、金融、交通、通讯等诸多领域,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供给短缺”,某些垄断企业和特权部门从中获取超出正常水平的稀缺性溢价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对此,唯一的办法就是打破垄断、放开市场。以出租车管理为例,如果不放开价格管制和牌照管制,再多的提价和补贴措施也解决不了打车难的问题。
第四,创造新供给。中国不能再一味依赖“后发优势”,模仿和引进占领不了高端市场,而是要强调“先发优势”,要靠产品研发和创新来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对此,简政放权、降低税费以降低企业成本,加大创新投入、发展多元金融市场以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
除上述之外,笔者认为,更关键则是要以改革加大新型城镇化进程,消除贫富差距,逐渐激发共富群体拉动中国经济的潜力。展望未来,中国经济的根本出路就在于:以实体经济发展为主导、以新型城镇化和创新为主线、以“共富拉动”激发消费与服务,以内需潜力释放为牵引。
(作者为独立经济学家)
一、我国宏观经济态势分析
(一)中国经济在动荡中前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卷入一场浩劫,各行各业都受到一定影响,很多企业濒临倒闭,社会失业人数增加,经济水平下降。此次金融危机持续了5年,其影响规模巨大,以至于众多经济学家将其称之为百年难得一遇,我国政府通过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改善经济,虽然近几年经济开始慢慢复苏,但依旧在动荡中前行。根据以往经济发展规律,金融危机具有周期性和结构性的特点,在二次大战之后西方国家出现的经济危机,我们总说它的突出变化是周期缩短,原来7、8年一次,后来5、6年一次,3、4年一次,甚至是2、3年一次。为应对金融危机,各国都开始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比如美国、欧洲、日本等,而中国的经济结构本来就没法和这些发达国家相比,因此,截至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还不是很合理,这也是中国经济在前进中充满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GDP增速持续回落
2011年我国GDP为473104亿元,2012年我国GDP为519322亿元,2013年我国GDP为588019亿元,2014年我国GDP为635061亿元,可以看出2011-2014年我国GDP整体呈上涨趋势,但增长速度持续下滑,2013年GDP增速为7.7%,2014年下滑为7.3%。虽然增长速度持续下滑,但GDP整体水平还是很乐观的,2014年我国GDP水平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这一结果虽然比美国要晚上13年,但对我国而言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因为截至2014年,我国和美国是全球仅有的两个国家GDP超过了10万亿美元。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美国一半;2013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约为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两倍,经济总量已于超过了整个欧元区;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美元,将意味着与美国经济总量差距进一步缩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我国2014年的GDP增长速度的预测分别为7.5%和7.7%,由于近几年我国GDP增长速度有所回落,2014年的增长速度并没有预期高,而是相对2013年有所下滑。
(三)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速增长阶段
对于中国的经济形势的研究相当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探讨各研究者都提出了不一样的意见,有的认为经济运行规律呈V字型,有的认为呈W字型,有的又认为是呈L字型,但无论呈现何种规律,都持同一种观点,就是我国经济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例如,有的研究者认为中国经济运行规律呈V字型,就是说如果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从11%下滑到6%,未来还是会从6%上升至11%,国家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的调控使得经济发展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周期性。
然而,我国经济的发展除了带有周期性规律之外,还呈现结构性发展特点,并且这种特点的影响程度还超过了周期性特点。正如事态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中国的经济亦是如此,会有发展初期,成熟期、发展期等结构,经济增长也不例外,就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式而言,经济增长处于中速增长状态。
二、中国财政政策的配置
(一)积极财政政策是扩张性操作的“主攻手”
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经济低迷时期,政府宜采用积极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而具体的货币政策今年和往年有所不同,今年的广义货币供应量高于去年,货币供大于求,理论上会导致利率下降,物价上涨,带动经济的发展,但实际上,这种扩张型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却比以往下降了,这是因为政府在控制物价和防范金融风险两者之间中和了。这说明,财政政策对经济格局的发展相对往年有所增长。因此,2014年,国家在实施扩张型财政政策时,要考虑到其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度有所增长,要合理使用。
(二)补赤、减税、扩支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三个支点
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无疑就是降低税收或增加政府支出,降低税收相比增加政府支出带来的扩张效益要小些,并且二者对经济运行的作用方式也是不同的。降低税收,意味着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居民消费增长,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投资的部分更多的是转移到市场而非政府,可以减少政府粗放型投资。政府的税收来自企业和个人,个人主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企业的缴税类型主要是流转税和间接税,政府在实施扩张型财政政策降低税收时,要充分考虑我国的税收结构,明确哪些税收该减,减税方面企业和个人减税比例多少更为合适,能更有效地影响经济,这都是政府实施减税政策所要顾及的。
增加政府支出在传统宏观调控政策中起到过重要作用,但今年相比往年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主要是经济形式和政策布局发生了变化。今年,在政府支出方面做出了严厉调整,要求各级政府要勤俭节约,严惩贪污受贿官员,将政府支持用于利民、惠民项目之上,增加对人民群众的补贴,通过法律制裁的强制手段降低贪污受贿带来的政府支出的流失。2013~2014年,政府扩大支出的重点主要是民生方面主要是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水利、城市管网,社会事业,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这说明,政府将政府支出重点用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提供社会保障方面,这种政府支出的增加是从两方面相互作用的,一方面政府直接增加政府支出,另一方面,通过缩减政府开支间接性增加政府对社会的支持,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分析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虽然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经济一直处在复苏阶段,但整体而言,近几年中国的经济是逐渐增长的,中国经济在动荡中前行,GDP逐年增长,每年都有一定突破,只是GDP增速持续回落,另外,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速增长阶段。针对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式,结合中国政府的财政政策,我国目前实施的是扩张型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降低税收和增加政府支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