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4 07:33: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广播技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人们不仅利用互联网去了解世界上的相关信息,还可以利用广播电视。广播电视的播出能够娱乐,并为人们提供更多信息,使人们能够及时获取到信息。广播电视与互联网都具有时效性特点,两者之间的结合发展不仅能提升广播发射技术水平,还能促进信息获取的及时性。
一、广播发射技术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广播发射技术也更为成熟,为了在利用期间能够提高我国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就要促进广播发射技术与监测技术的质量,以使广播电视节目在播放期间获得良好效果。现如今,模拟广播发射形式主要受两种因素的影响,主要为其中的调试方式以及宽带,所以,为了使广播发射信号能够免受噪音现象的影响,在传播信号上就要对其处理,不仅要降低电波的干扰,还要防止电波信号产生一定的衰落现象。其次,如果电离层非周期受到一定影响,也会影响到信号传输的质量,从而加大了广播信号传播期间的困难性与复杂性。因此,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就要实现数据率技术的革新发展,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广播发射工作的完成,还能为其提供有效的便利条件。
二、广播监测技术
(一)工作任务
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并不能单靠一项任务就完成的,要根据不同环节以及不同步骤进行分层次完成,这样才能保证工作执行的完整性。为了实现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科学性,并进行合理的监测行为,就要促进广播电视在输入与输出期间的质量,这样才能在广播电视节目播放期间给人良好的观看效果[1]。在实现广播电视监测期间,还要利用有效的监测技术将广播电视进行覆盖,在期间,不仅能够对广播电视实施有效监测,还提升了电视节目的播出质量。而且。还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频谱资源,并对其实施有效保护,以保证人们在观看节目期间不会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
(二)相关性能
广播电视监测不仅会影响到人们在观看期间产生的视觉效果,与广播电视行业的积极发展也存在较大关联。如果在对其使用没有合理利用,降低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自身价值,广播电视行业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就会面对较为危险的局面[2]。因为广播电视行业在现展中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其中的广播电视监测技术更是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基础内容,所以,在对其具体实施期间,要促进广播电视的监测质量,就要实现技术的现代化发展,并利用我国科学的、先进的发展技术,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广播电视节目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在以上的相关改进情况下,只有保障广播电视节目质量,才能使我国广播电视工作效率不断提升,文而且,我国人民的自身效益不仅得到一定维护,企业在发展中的经济效益也会积极提升,以使我国在现代化进步与发展中能跟上时代的潮流发展。
三、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实际应用
现阶段,要提升广播电视检测技术的良好应用,将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要在广播电视信号进行传输中,对信号的强度以及发射的频率进行分析,而且,我国技术设备在使用中,主要为接收天线与接收机、测量仪器,特别是测量仪器,主要为频率测量与场强两部分,要将其良好运用,不仅要了解广播监测技术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广播发射流程,对工作执行的任务以及监测运用效果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才能使我国广播电视技术实现科学进步。
(一)测量电场强度
广播电视主要是利用空间中存在的磁场发射电磁波进行广播电视节目传播,所以,在实际实施广播电视监测技术期间,首先,要对电磁波中的电场强度进行监测,保证在一定空间下,能够促进其电场强度的有效利用,以实现更好的远距离发射天线[3]。而且,电视信号的稳定性主要与空间中存在的各个信号平衡性存在较大关系,如果这种信号平衡性被打破,就会影响整个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因此,在对电场强度进行监测期间,要注意到相关的实施内容。其一,为了对测场强信号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解决,就要保证宽带的合理选择,期间,不仅要对调谐接收机与信号的频率进行分析,还要促进两者的对比分析,并利用合适的检波方式来实现。其二,要重视接收机的增益系统的校对工作。其三,在对接收机进行校准期间,可以利用开关校准振荡器电压来实现。其四,为了增强接收机的增益效果,要将电表的指针指向开始已经设定好的数值。其五,为了能够计算出准确场强,在一定的校准工作后,期间不仅要利用接收机进行测量,还要保证相对应的电压数值能够合理输入[4]。
(二)测量频率
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使用还是一种对频率测量的行为,在具体的频率测量期间,要利用合理的技术手段有效完成。如果要降低相同频道之间存在的信号干扰现象,在对频率进行测量期间,首先要利用无线电频谱资源,以保证广播电视节目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同时,还要对发射机的频率进行全方位监测,这样才能在后期工作中有效完成。如果在不同的频道中进行监测,并提高其质量,一般执行的是远距离问题解决工作,以保证监测期间能够与接收机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而且,要对调频波段的工作进行选择,可以利用计数法,在这种执行条件下,不仅能够提高广播信号的发射质量,还能促进频率技术测量射频信号的有效利用。
总结:
人们对我国广播发射技术要形成新的认识,不仅要从细节上产生认知,掌握系统的广播发射技术,还要保证广播监测技术的合理选择,这样才能在时代不断变化下提高我国广播电视的播放质量。
参考文献:
[1]于成功.广播发射与广播监测技术[J].通讯世界,2016(8):31.
[2]张明.广播发射与广播监测技术[J].科技传播,2015,7(6):116,113.
调幅广播诞生以来,经过长期的发展,有过辉煌的时期。在调频广播出现以前,世界范围内唯一的广播方式是长、中、短波调幅广播。有了调频广播后,调幅广播还是有大量听众的,主要是偏远山区及广大农村听众,这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当然,随着这些年村村通等电视工程的推进,电视也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信息渠道,但传统广播,尤其是调幅广播依然占有很大的份量。调幅广播生命力如此顽强主要是因为它可以大面积、远距离进行覆盖,它采用包络调解,接收设备价格低廉。然而,中短波波段调幅广播有几个固有的缺点:容易受干扰;短波调幅广播频率选择性衰落严重影响广播质量;功率大、高耗能、设备投资及维护运行成本高;使用9KHz(或10KHz)带宽,模拟方式的调幅广播很难达到高质量。近几十年来频谱又是过度占用,同频道,临近频道干扰严重,收听条件越来越差,广大听众对调幅广播的质量越来越不满意。为了解决短波广播传输质量问题,ITU(国际电信联盟)曾建议共同实施单边(SSB)带技术,很多广播机构进行了单边带(SSB)实验发射,但结果并不理想,再者,SSB接收机价格昂贵。为了克服模拟AM广播缺点,充分利用中、短波资源对全球实施有效经济的覆盖,数字AM是必由之路。
1 数字AM广播的优点
数字调幅(DAM-Digital Amplitude Modulation)广播有下列优点:(1)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中、短波频谱资源。相同覆盖情况下,DAM(数字调幅广播)发射机比模拟调幅发射机功率可降低6dB至9dB,耗能低,效率高。(2)显著提高AM波段信号传送音质,在保持现有带宽的情况下,利用音频数据压缩技术和DSP(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可达到调频质量,带宽加倍甚至可达到CD的质量。(3)增强抗干扰能力,可消除短波衰落。(4)可与模拟信号传送兼容,在规定的带宽内,可同时传送一个模拟信号和一个数字信号,便于逐步向全数字过渡。(5)可对现有的中、短波发射机进行技术改造,且改造费用低。(6)能够提供附加业务和数据传输。
2 COFDM(编码正交频分复用)
OFD(正交频分):使用大量的载波代替单载波。这些大量的载波有相等的频率间隔,都是一个基本振荡频率的整数倍,频谱成正交关系。
M(复用):COFDM是宽带传输,传输的信息不再是单一的节目,而是多套节目的数据流相互交织的分布在大量载波上,形成一个频率块,为了防止传输差错,经过信源编码进行数据压缩的数据流,首先要进行信道编码,即人为加入冗余。然后,经信道编码的信息要被分配到频谱成正交关系的许多副载波上传送。这些副载波被数字信息调制,采用的是四相差分相移键控的调制方法。所有这些已调副载波叠加在一起,就形成包含数字信息的所谓COFDM基带信号,然后,再采取搬迁的办法,将其变换到射频范围,形成“频率块”,经功率放大后通过天线发射。在一个“频率块”上通常可由一部发射机同时传送多套节目和其他数据业务。
为了能修正传输进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性的比特差错,采用了“时间交织”和“频率交织”技术,双重预防措施,使本来相信的信息单元在时域和频域都尽可能远地分开传送,接收端经过去交织恢复原有的顺序。在COFDM传输方法中,为防止具有较大时延差的多径传播的信号在接收机相遇时总务处符号间干扰,人为地在符号持续期增加一个被称为“保护间隔”的时间长度。COFDM是多载波宽带系统,在特定条件和环境下可能出现个别载波衰落但它们仅携带少量的信息,出现传输差错完全能修正。OFDM发生器输出是多载波的基带信号,其幅度变化分量送到现有模拟AM发射机的调制通道;OFDM基带信号分解为同相分量(I)和正交分量(Q),通过频率合成器并变换为RF相位分量(Φ),送到现有AM机发射机激励通道,通过模拟发射机发射出数字信号。
3 数字AM制式简介
目前世界范围内提出的数字AM系统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系统采用多载波调制方式,另一类是系统采用单载波调制方式。
(1)多载波并行传输系统在多载波调制中,采用DAB(数字音频广播)中使用的COFDM(编码正交频分复用)调制技术,利用多载波宽带系统同时传送数据,每个载波采用低速率的QPSK、16QAM、64QAM调制。音频编码采用MPEC-4AAC(先进音频编码)方法,音频带宽可以大于9KHz。多载波系统抗干扰能力强,接收机简单,但是发射机的峰值系数较高,对发射机非线性的校正要求很高。
(2)单载波串行传输系统在单载波调制中,使用单个载波,进行多状态数字调相(MPSK,M>4)或多个状态调幅调相(32/64-APSK)的调制方法,9KHz或10KHz带宽,在与模拟调幅广播同时播出时(各自占用相邻的独立频道),净数据率可达10Kb/s-24Kb/s。音频编码采用MPEC-4AAC(先进音频编码)方法。单载波系统的有点是可以保持模拟发射的高效率,但接收机复杂。
4 数字AM发射与接受系统
数字AM系统是以数字处理技术为根本,利用传统条幅发射技术,实现调幅广播的数字化。如图a和图b分别是数字AM发射与接受系统组成图。
由此可知,在发射端音频信号与附加数据等信号要先经过信源和信道编码的数字处理过程,然后加之发射机处理后通过天线发射出去。在接受端则要使用与现在完全不同的专用数字接收机,将从天线收到的射频信号经过解调、解码,还原成音频信号和附加数据等。数字AM信号要通过发射机才能获得足够的传输功率,基本原理是首先对加至发射机的音频信号进行数字编码处理,再加至发射机进行高电平放大和再调制,将数字信号变成模拟信号,最后象现有的发射机一样进行功率放大后通过天线发射出去。目前我国大部分短波发射机为PDM或PSM为主,在现有的发射机上去掉现有的音频处理器,增加一台数字调制器,更换一台数字频率合成器,对发射机调制器的低通滤波器截至频率进行高端扩展,再重新调整发射机的中和电路等就完成了数字化改造。
5 结语
数字AM发射系统的一个显著优点是只需要对现存的PDM或PSM发射机进行改装,费用低,短期内可在模拟和数字之间切换。发射机的输出功率变化灵活,要保持与模拟AM同样的覆盖区,数字AM广播可将发射机功率大大降低;要提高业务可靠性,可以保持发射机的输出功率不变。
目前广播数字化的技术准备已基本成熟,数字中短波广播技术也已成熟,随着广播形式的多样化,市场份额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居安思险,在传统广播的基础上谋求发展,让这个传统媒体继续蓬勃发展,是我们每个从事广播事业的人值得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波广播发射机的核心是真空电子管,经历了各种调制的变化,从方法上来看,真空电子管的工作方式属于模拟调制,很难克服存在的非线性及线性失真、整机效率低和产生的自激振荡问题,而且电子管自身的寿命有限,维护成本也比较高。因此,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脉宽调制技术出现,有效的提高了中波广播的各项技术指标,截至到现在,很多中波广播站台依然在使用。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数字调制方式的全固态发射机出现,并且很快得到了普及,促进了中波广播的调制方式与音频处理发生了改变,数字调制的转变使整机稳定性、电声指标、整机效率等大幅提升。
一、全固态发射机的工作原理
1.电源供电
两个变压器构成电源供电部分,一台提供高压,一台提供低压,高压电源主要保证射频放大器与功率合成器的工作,低压电源保证各功能模块的正常运行。
2.射频功率
在该模块中,主要的功能包含功率合成输出与数字幅度调制,构成部件主要有射频放大器、振荡器、带通滤波器、功率合成气及阻抗匹配网络等。首先,振荡器产生射频信号,经过放大器及推动环节将信号放大到一定的范围内,然后推动功放。功放继续将射频信号放大,经功率合成器以后将信号传送到带通滤波器,再经A/D转换量化成分,同时,输出阻抗匹配到50Ω以后,将信号输出。
3.音频处理
广播节目源是模拟音频信号,音频处理完成模拟音频信号的模数(A/D)转换,即音频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把模拟信号变换成数字信号,需要经过低通滤波后,再经过取样、保持、量化和编码等四个步骤来完成。为防止出现频谱折叠噪音,输入的模拟信号首先用低通滤波器滤除信号中不需要的频率分量。因为输入的模拟信号在时间上是连续量,而输出的数字信号是离散量,所以进行模数转换时必须瞬时对输入的模拟信号取样,每次取样后,就将取样量保持为常量一定的时间,以便将取得的模拟信号幅度值转换为输出的数字量。取样后的信号需要量化,量化就是把模拟信号划分成若干个级每一个取样信号按照四舍五入的规则纳入这若干个级中。把量化的数值用二进制代码表示就是编码。我们把输出的数字信号经调制编码器编码后输出数字编码,再去控制射频功放产生“数字幅度调制”。音频处理包含模拟输入、A/D 转换、调制编码等功能模块。
4.监测控制
包含控制、外接口、显示、开关仪表等部分,对设备状态、操作控制及故障进行监测测与控制。
二、全固态发射机关键技术
在对中波广播发射机的幅度调制时,通过开通一定数量功率放大模块,并进行叠加来合成电压来实现的方式称为数字调幅,也就是在音频调制信号的每一个时刻内,都必须要产生相应的射频输出电压。因此将数字调幅也成为量化幅度调幅,是融合了数字处理与幅度调幅为一体的调幅技术。数字调幅完成的几个主要步骤包含A/D 模数转换、调制编码、功率合成、滤波输出。
在经过A/D模拟转换以后,模拟音频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以12Bit的数字序列表现出来,对这些数字序列进行编码以后,对各个射频功率放大模块的关闭与接通主要通过调制编码输出的字数编码信号来控制。
三、新技术动态
1.循环调制技术
该技术主要是为了有效的把射频部分功放单元能够按照一定的次序轮流继续工作,使功放单元所产生的热负荷能够均匀的分配,从而提高该单元的工作效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循环调制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对功放单元存在的故障进行自动检测、自动替补及自动退出,保证了该单元在出现问题以后,能够将故障自动检测出来,同时自动退出存在故障的功放单元,并将替补功放单元自动补上,确保了发射机整体的运行效率,在个别单元出现问题以后,保证了发射机的三大指标及调幅度、输出功率的恒定。
2.浮动载波技术
采用浮动载波技术,解决调幅广播发射机在覆盖场强和收听效果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大幅度降低发射机电能消耗的问题,因而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数字循环调制发射机的输出功率和调制度的大小决定于调制级的“音频+ 直流”参数,其中直流的大小决定输出载波功率的大小。当载波电平小时,调幅度大,会出现负峰平头,可以通过“负峰检测器”所输出的电平来控制载波功率的大小。
浮动载波技术在保证边带功率不变的情况下,随调幅度的增加则载波功率也线性的增加。由于在设定的预置载波内经常会出现高调幅度,也就是比非浮动载波时边带功率要大,这样即保证了接收机的响度、减小了对收听不起作用的载波功率的浪费,又保证了较大调制度时正常载波边带功率,所以采用浮动载波技术可以大量节能。
3.直接数字频率合成(DDS)技术
为达到中波发射机输出频率稳定度和准确度的严格要求和方便地更换频率的需要,频率合成技术在全固态中波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是利用一块温补晶体振荡器作为基准频率,输出的高精度频率信号经倍频电路进行倍频,倍频后的信号由DDS 电路作为直接数字合成的频率输入信号,通过外置拨码开关选择需要的频率数,并发送该频率数的频率控制字送给DDS 电路,DDS 电路通过送来的频率控制字产生所需要的频率。
4.数字音频接口(AES/EBU)
数字AES/EBU 音频接口, 是实现DRM数字音频广播必备的音频接口,是DAM 发射机为承担起传统和数字的双重音频广播功用设计的,并遵循2007 年实施的GY/T225-2007的技术要求。它与模拟音频接口相互切换作为机器的音频输入接口,与数字频率合成(DDS)相结合,以实现数字音频广播。
5.FPGA 技术
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是当前较先进的复杂数字逻辑实现技术,由可编程FPGA 芯片和VHDL 语言平台构成。采用FPGA 技术对发射机的调制编码部分进改造,并涉及到编码板、功率合成母版、功放板等部位。FPGA 实现的发射机数字调制技术,是以先进的数字逻辑生成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调制方式,解决了早先使用ROM 芯片存在的不足,克服了门电路复杂的缺点,既降低了设备成本,也提高了系统稳定性、可靠性和易维护性。
6.微机智能控制技术
先进的工业单片处理器为核心的智能控制技术运用在发射机的控制、显示、报警功能中,实现了智能控制逻辑,以代替老式发射机中较为复杂的控制电路,同时采用无触点的LCD 触摸系统替代指针电表指示和开关,实现发射机的智能化检测、控制、诊断、记忆等控制保护功能,人机界面对话、界面状态显示等更友好、便捷,能迅速在LCD 触摸屏上快速操作控制并观察机器的全部各种主要数据及运行状态。
四、结论
多种先进的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中波广播发射效率的提高。近些年,随着数字广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全固态中波广播发射机在多种先进技术的推动下,必然会取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不断的为我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广播电视播控技术的相关了解
广播电视播控技术是在所有广播电视行业技术领域里最为重要的一项技术。只要将广播电视播控技术与时俱进就可以完美的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和效率。尤其是为了在当今这个网络媒体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广播电视行业如果想要依然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竞争力,就必须要将广播电视播控技术进行全面的升级和学习发展。
(一)广播电视播控技术的特点
广播电视播控技术是能够快速推进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技术。而这个技术有着它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将广播电视播控技术非常简单明了的概括出来,那就是复杂性、多样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正是因为如今大数据的不断崛起,在对于一些网络中的数据传输会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正是因为广播电视播控技术的一些特征,才会使在系统播控中发生数据串流或者数据流失,以及数据危险时提醒工作人员。[1]
(二)广播电视播控技术的不断发展
为了增强广播电视行业在网络媒体中的服务力,为了大力提高广播电视播控技术给其行业带来的能力和质量。在一些国家科技化,信息化的平台中也不断研究着技术创新的方式。也随着电子化,信息化和科技化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播控技术也在根据这些变化进行不断的自身升级。目前的广播电视播控技术已经实现了单项技术,同时也走在了向人机交互式技术发展的道路上。因此,广播电视播控技术将会不断的为播控系统进行创新和升级,这样也可以更好地增强广播服务业的影响力。
二、广播电视播控技术的管理和维护
0 前言
广播电视技术正在朝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对现代广播电视技术进行深入的了解,研究广播电视技术的展望与发展趋势,能够推进现代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广播电视技术的需要,因此,研究现代广播电视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1 广播电视技术的概述
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广播电视技术正在向数字化发展,数字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广播电视的核心技术,通过一次的全面技术革新,可以实现信息传输的数字化,提高电视传播效果与质量,因而,推进广播电视系统数字化的发展十分重要,是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第二,广播电视技术也在逐步向网络化发展,网络的发展,为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在电视台建立起编辑、采集、传输、制作为一体的网络系统。同时,网络化发展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也实现了信息效益的最大化。第三,卫星直播平台是一个较好的发展方向,利用广播卫星向地面转播电视具有悠久的历史,从1963年开始,到2017年,卫星广播通信发展迅速,已经开启了卫星直播时代,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动力,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1]。
2 对广播电视技术的思考
对广播电视技术进行思考,有助于促进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随着电缆电视与光纤通信的发展,广播电视技术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广播电视技术,作为电子信息技术的主要分支,可以享受丰富的广播及电视节目,还可以进行网络互动,增加了广播电视发展的灵活性与针对性。坚持科学技术与现实社会的统一,将现代广播电视技术与传统广播电视技术相结合,可以促进广播电视的发展。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变革,产生了社会价值功能,广播技术发展迅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缩小了城乡信息差别,转变了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模式。虽然广播事业发展迅速,但人们对广播的态度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认为广播电视技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增添了生活的乐趣,有的人认为,广播电视技术,浪费了人们的时间,加深了政治危机,造成了社会道德价值观的衰退,阻碍了文学的发展。不可否认的是,广播电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一面,又有消极一面,但是,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广播电视技术,趋利避害,利用广播电视技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带领人们走入新的信息时代[2]。
3 对广播电视技术的展望
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会产生质量低劣等问题,且就目前的广播电视技术水平,还很难克服广播电视中存在的问题,因而,还需要不断地发展,完善,对广播电视技术进行展望,促进其不断改良。广播电视技术的的展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广播电视信号的数字化,在广播电视模拟信号的接收和传送过程中,极易受到干扰,产生噪音与杂音,混淆原信号,影响信号质量,而数字化信号能够解决此问题,获得最为原始的模拟信号,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将不超过极限值的燥扰、失真等干扰进行恢复,保证信号质量。数字信号便于加工处理,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可以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开辟广播电视技术新道路,由此可见,实现广播电视信号的数字化尤为重要。第二,促进广播电视技术的网络化,通过网络化,可以开辟网络广播电视直播,更新广播电视形式,更新广播电视技术,实现广播电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广播电视事业的繁荣。
4 卫星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
国际卫星电视技术发展迅速,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卫星电视技术从80年代就开始从C波段到Ku波段的过度,从大口经集体接收到小口径卫星直播接收,实现了公众广播的改革,除此在外,受到HDTV的技g进步的影响,卫星电视广播已经成为了收费电视体制,推动了标清到高清的过度[3]。国内卫星发展起步较晚,在80年代中期,才能够真正得到实用,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地发展,可以促进卫星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我国卫星广播电视技术到90年代才开始普及,催生了大量卫星电视经营与生产企业,受到生产技术的限制,外国公司占据了我国卫星电视接收市场,我国卫星电视广播发展缓慢,仍处于初级阶段。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广播电视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应用广泛,基本普及,但唯一不足的是,技术发展仍较为落后,过分依赖外国技术,我国在广播电视技术上,还需要加大科技力度,进一步研究发展,促进技术的更新。近几年,我国直播卫星芯片发展迅速,卫星芯片中的信道调节芯片已经实现了国产化,但是解码芯片仍然依赖进口,被国外市场垄断,由此可见,发展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十分重要,是发展卫星广播电视技术的关键。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电视广播技术,可以进一步扩大用户,增加广播电视的影响力,实现直播卫星公共服务的连接,开拓直播卫星应用的新领域,以便更好的为直播卫星业务服务。总之,卫星广播电视技术是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有助于促进广播电视事业的繁荣发展[4]。
5 总结
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迅速,建立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有助于为现代广播电视技术发展作出新的规划,因此,对广播电视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实现广播电视技术的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
【参考文献】
[1]梁永.现代广播电视技术维护中数据挖掘的积极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6(19):221.
[2]邵帅,张彦慧.现代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趋势探究[J].新闻论坛,2015(3):99-100.
[3]佟长剑.数据挖掘在现代广播电视技术维护中的应用[J].新媒体研究,2015(1):43-46.
[4]蔡贺.浅谈现代项目管理组织形式在广播电视技术项目中的应用[J].现代电视技术,2005(8):124-126+136.
中图分类号 TN9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92-0144-02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人们对移动接收的需求不断增长以及调频接收的低成本,广播由于具有接收设备小,投资少,见效快,灵活性强这些电视设备不可取代的优点,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在这其中调频广播因其优秀的音质和抗干扰性能而成为城市广播覆盖的主要手段,所谓调频同步广播,是指在覆盖区彼此衔接的发射台采用单一频率及相同的节目进行调频广播,用以扩大单一频率的覆盖范围。
调频同步广播是在不改变现有调频立体声广播格式的基础上,对不同地点发射的调频同步广播信号在技术条件上作了一些具体要求,采用调频同步广播发射系统, 可以有效地解决广播移动收听、减少信号交迭区干扰、提高广播收听质量、节约频率资源和加快广播专业化发展, 特别给公路、铁路交通干线移动人群收听带来便利,同时还可以减少电磁污染,保证广播网络的安全性。
1 调频同步广播的主要原理
1.1 概念
调频同步广播就是要求多个台采用同一个频率、同一时间发送同一套节目,对地区实现单频率广播覆盖技术,能够不管是在乡间,城市,山区,隧道,高速公路还是列车都能不间断的收听节目,由于不是所有的节目都是采用的同一传输链路,即使全部采用相同的传输链路也会存在延时抖动,很难保证稳定的传输延时,所以保持时间同步也是一个技术难点。
1.2 技术标准
在2000年12月,生效实施了《调频同步广播系统技术规范》GY/T154-2000,它由广电总局科技司提出,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计量中心,联合杭州众力传播公司、青岛广电所、浙江人民广播电台等单位共同起草,1999年6月开始经多次讨论、实验、修改、征求专家意见、专家审定、报批等程序,共同完成。
1.3 原理
同步调频广播要求多个台站采用同一个频率、同一时间发送同一套节目。由于每个台站传输链路不同,若全部采用同一种链路也存在时延抖动、传输路由参数变化等问题,也很难保证恒定传输时延,所以时间同步是一个技术难点。如果在音频传输链路上插入1PPS 时间基准,可以通过SFN适配器解决自动延时调整问题,使系统实现自动时间同步。再在前端“SFN服务器”中插入识别码,到激励器中解出,又可以剔除中间环节插入的非法信号。
2 调频同步广播系统设计组成及相关技术
2.1 调频同步广播系统设计组成
调频同步广播系统可以看成是一个网络,所以要首先从网络化宏观考虑,具体内容包括:
1)在网络规划中,注意“三网”配套,远程监控管理网与无线覆盖网同步进行,充分考虑节目分配网的作用,使系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在覆盖设计中,首先从系统考虑,解决相干的问题。
3)强调系统的标准化设计可扩展性等,通过系统化设计,充分发挥系统的性能。
调频同步广播系统采用E1链路传输,发射机配置数字调频激励器。同步激励器除了有音频输入口和射频输出口外,还有带有锁定显示的同步信号输入口。为了调整音频信号的时延,内部还增加了带有显示的数字延时器,延时精度为1 s,最大延时量为
10 ms。发射系统可以由N套同步调频激励器和发射机组成,由于N路音频信号传输的路径和距离不同,固有的时延不同,距离越远,时延越长。在两个距离较近的同步激励器加了时延,使调制波时延一致。系统在覆盖区只是可以实现近似的无干扰广播。
2.2 调频同步广播相关技术要点
2.2.1 数字调频激励器
同步广播激励器是调频同步广播系统的核心设备,它采用先进的DDS技术实现高稳定度的射频输出,实现载波同步。数字调频激励器主要由音频处理模块、调频调制器、激励器功放、监控模块、电源模块等部分组成。数字调频激励器是调频发射机系统的核心,它对输入音频及附加信道信号进行处理并合成基带信号,再将基带信号调制到VHF波段的载波上,并经激励器功放放大输出。立体声数字调频激励器的性能直接关系到载波和调制度的稳定度,是实现高质量同步广播的关键。系统所设计的激励器功能上可以实现从音频输入(AES/EBU)、立体声编码、数据处理直至射频数字调制(DDS方式)输出87 MHz~108 MHz调频信号的全数字过程。采用数字激励器后,不但解决了立体声同步广播的技术问题,还大大提高了立体声广播的性能。
2.2.2 音频SFN服务器/适配器
音频SFN(Single Frequency Network,单频网络)服务器/适配器是一种基于数字音频传输的时延同步设备,主要功能是解决数字音频信号(AES/EBU)传输链路中自动时延补偿问题,使音频信号在各个发端站保持“绝对时间”同步。通过音频SFN服务器/适配器设备,将GPS中的“秒脉冲”时间基准插入到传输流中,实现延时“动态自动调整”,从而改善系统时间同步性能和系统调试、维护工作量。
音频SFN服务器/适配器采用数字SOPC技术,通过GPS时标、频标发生器实现音频实时同步,确保同步精度,并且具有可靠的工作稳定性。
2.2.3 保证发射机有相同的调制度
如果两部发射机的调制度不同,会产生一个动态的于扰。因此必须保证不同发射机的音频信号的调制度相同,防止因调制度不同而造成的附加失真和衍生成分。在立体声播出的情况下,为保证在相干区内立体声信号的可靠解码,还应使导频信号同频并尽可能锁相。
2.2.4 保证交叠区最低可用场强
实际上,保证最低可用场强是为了在相干区里,相干驻波谷点的场强,通常要比单发射机工作时要低,这是不可避免的物理现象,要想感觉不出峰谷现象,必须把谷点场强提高到接收门限以上。提高谷点场强的办法是采用垂直极化天线,并适当缩短设台的距离。
2.2.5 覆盖相关设计
1)覆盖的顺序:首先是人口密集地区,保证人口覆盖率,而且要保题,证信号质量、其次是高速公路无缝覆盖,“以线带面”带动公路沿线,最后是边远地区。
2)小功率多布点方式无线覆盖效率低,系统性价比低,必须尽可能考虑中、大功率覆盖。在规划调频同步网站点时,也需要避免一些该技术的不足之处。
3)相干区处理办法:首先是通过站点选择、地形条件等避免或减小相干区,其次是通过天线场型控制相干区,最后通过同步调整缩小或消除相干区。
4)所谓的相干区实际上就是干扰区,同步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干扰区,在相干区内收听效果只会变差不会变好,所以在设计中要尽量避免重复覆盖。
额外要充分的利用有利地形来选择合适的地点建站,选用定向性强的定向天线,只有把方方面面做到了,调频同步广播系统的性能才可以得到良好的改善。
3 结束语
0.引言
广播电视发射担负着“把党和国家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把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各地”的重担,肩负着促进经济发展、繁荣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使命。广播电视发射技术维护始终坚持“高质量、不间断、讲效益、重安全”的总方针,一直把确保广播电视发射安全优质运行做为长期努力的目标。在几代技术维护工本人的辛勤耕耘下,我国的广播电视发射事业正在高速发展,技术管理逐步规范、维护制度逐步完善、设备逐年更新、创新水平不断提高。
1.广播电视发射技术维护现状
当前广播电视发射事业必须着眼广电技术高速发展的世界格局,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努力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广播影视传播体系。分析我国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的现状,还存在几个方面影响发展的问题。
1.1技术维护的管理科学性有待完善
现在的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群体水平层次差距较大,职工危机意识不强、工作学习主动性不强、纪律意识较为淡薄、人员年轻化较快。面对技术维护的现状,如何科学发展、如何科学落实技术安全管理制度是当务之急。技术维护工作是一个规范的长期的工作,必须要靠一整套科学健全的管理制度做保障。提高技术维护人员的自觉性、责任心和维护水平是维护管理制度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技术维护工作的目的就是确保广播电视传输发射的“高质量、不间断、讲效益、重安全”。要长期做好技术维护工作就要靠制度、靠科学的量化管理制度,要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牢固的长期激发维护人员的向心力、凝聚力、责任心和上进心。技术维护工作必须时时刻刻使每个职工都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意识,有强烈的危机感才能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始终让职工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而管理者要提供一个维护人员发挥自身技术特长,提高自身技术能力较为宽松的成长环境。
1.2技术维护工作的科学性、协调性还存在缺陷
现在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在面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时表现得措手不及,说明技术维护在应急能力、应对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等方面缺乏科学的预案或者说预案仅仅停留在纸上。技术维护往往强调发射设备多,而对附属设备(如天馈线、节目源、防冻、冷却、自动化等等)和环境的重视不够,造成一旦出现附属设备技术事故就是大事故。发射设备运行的工作环境也很重要,比如房屋的防水、防雨、防鼠等等,这些环境因素造成的技术事故不出则已,一旦发生就会造成播出大中断。
1.3技术维护资源亟需整合共享,要加速竞合发展
广播电视发射台站管辖系统相对独立,自成一个小社会,造成台站各自为政、技术维护交流偏少、资源不能互补、人员流动较差的局面。现在的技术维护格局是先进台站和系统整体实力强的越来越强,差的越来越差,如听任其发展势必会影响事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逐步整合维护资源,加强群体竞争与合作的技术维护才能既不断提高维护水平,又能资源共享。
2.技术维护工作的创新发展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新技术、新思维、新模式层出不穷,信息产业高速发展,产业竞争和融合不断加剧的大变革时代。广电技术和通信产业也在竞争技术、资源、市场,我们的技术创新和维护不加速发展,势必会被淘汰。因此广播电视发射技术和维护创新是时代和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2.1加强管理,推进广播电视发射事业科学发展
面对都是围绕安全播出这个中心来开展各项工作的广播电视发射台站,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设备布局等微观角度出发却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实现科学发展,形成技术维护的整体合力,就必须在发展的思路上有所创新,在管理的内涵上有所突破。
2.2紧跟信息化潮流,依托设备的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不断创新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是核心竞争力发展的新方向。信息革命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广播电视发射的现代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广播电视发射的数字化、网络化不可能脱离于国际信息化建设而孤立存在。对此,广电人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当前,有些同志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发射技术维护思维定式中。信息化是一个历史的进程。随着技术的发展,原有的系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升级,新的应用系统需要不断地开发和改造,旧的维护理念需要更新,人员需要不断地培训和提高。随着广播电视发射设备自动化、附属设备自动化、天馈线控制自动化、节目调度自动化等一系列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技术维护的理念、思维方式、维护范围都需要更新、拓宽。
科学合理地拟定详细的检修卡片和检修周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严格按计划确保维护工作的完成。常规检修遍及发射设备的每一个部位,在日常仔细认真的检修中可以发现隐患及时处理,并且举一反三。对天馈线、电源等重点部位,维护要点是:多清洁、常紧固、勤观察;对节目通路、射频通路等关键点,维护重点是:勤查、必看、少动。日常维护技术要求不高,但对责任心和工作态度有很高的要求,要抓早、抓小、抓苗头。抓早就是要早发现、早处理发生的事故;抓小就是小的事故不能放过,必须及早处理,防止积累成大事故;抓苗头是要抓不规范的操作、习惯,事故发生的征兆,提前预防。
2.3实施人才战略、科技创新是技术维护管理的重要目标
搭建创新平台,鼓励科技创新,促进人才成长是广播发射事业的人才战略思路。鼓励学历教育,提高理论水平,重视岗位业务技能培训,重学历而不唯学历。要加强技术维护人员的技术交流,提高大家对各型设备的认识,共享维护经验,启迪思维、集思广益,提高维护技能。通过组织技术比武、竞赛、项目开发,技术改革等多种形式搭建平台,提出课题,大胆启用,重点培养优秀技术人员,包容他们的失误和挫折,充分肯定其成绩,除采用物质奖励外,更要激发他们的潜力,创造人人成才的平台。
(1)走出去请进来。通过台站、行业合作将自己的台站技术创新、技术特长通过技术支援、项目合作等方式进行对外输出,特别是参与个别台站的技术难题攻关,技术人员的轮岗、交流是技术维护水平共同提高的一条捷径。把技术维护先进台站的优秀人才交流到不同台站,让他们把先进的维护技术遍地开花,促进各台站技术交流共同提高。
(2)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注重人才培养手段创新。紧密追踪世界广电科技发展的动向,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加强和世界广电业界的交流合作,通过项目合作培养我们的高精尖人才。
3.结论
广电行业和台站遍布全国和世界各地,而网络、信息平台把行业、产业联系在了一起,距离的消失,使竞争与合作无处不在。广电台站目前是竞争少、合作少、交流少、独立发展的局面,未来的发展就是向资源共享、激烈竞争、项目合作的和谐发展方向迈进。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将台站的技术维护管理、运行、维护、创新置于公开公平共同参与的竞合状态,使大家在有竞争有合作互帮互学来共同提高。广电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时代对安全传输发射技术维护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会使术维护管理和创新工作不断面临新的挑战。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内蒙古广播电视厅直属台技术部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呼和浩特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6846
国内刊号:15-1117/TN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流媒体技术的出现使音频文件在网络媒体中的顺利传播成为现实,从而使网络媒体对于广播媒体的直接竞争开始突现。本文以“流媒体时代”下的广播媒体为考察对象,分析了流媒体带给网络媒体的新变化、广播媒体所面临的挑战、生存机会,并提出了广播媒体的生存对策。
当我们在网络上尽情享受美妙的在线 音乐 、欣赏精彩的flash动画、观看感人的在线电影的时候,“流媒体”已经悄然来到我们身边。在线广告、网络广播、网上直播等流媒体形式以其直观、互动、实时等特点,超越传统的文字、图片等静态信息载体,吸引了越来越多网络用户的注意。数据表明,无论是接触频度和范围,还是市场的前期投资反响,都毫无例外地显示,未来属于流媒体。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和雅虎创始人杨致远等it业界的重量级人物,也都对流媒体的未来非常乐观。
2006年,流媒体的 发展 更是来势汹涌,一日千里。直播点播、internettv、p2p流媒体、iptv,视频监控、可视电话、视频会议、音乐视频网站、网络游戏,流媒体几乎在音视频应用领域中遍地开花。广播一向被视作四大媒体中的弱势媒体,流媒体时代带给广播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给广播以前所未有的机会。“流媒体时代”的春天会不会是传统广播的冬天?还是随着流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广播即将迎来自己的第二个春天?
一、流媒体带来的变化
流媒体(streaming media)是指的是在网络中使用流式传输技术的连续时基媒体,即在因特网上以数据流的方式实时音、视频多媒体内容的媒体,音频、视频、动画或者其他形式的多媒体文件都属于流媒体之列。流媒体是在流媒体技术支持下,把连续的影像和声音信息经过压缩处理后放到网络服务器上,让浏览者一边下载一边观看、收听,而不需要等到整个多媒体文件下载完成就可以即时观看的多媒体文件。
流媒体技术的出现,音频、视频文件得以在网络媒体中顺利、实时地播出,人们不仅可以在网络上顺畅地收听广播、观看影视节目,还可以直接收看赛事实况直播。以前需要通过收音机、cd机、电视机来收听、观看节目,现在只需要一台 计算 机就可以全方位覆盖需求。网络媒体也由以前单纯地静态的文字和图片,发展为对动态的音频、视频的传播,这是对网络媒体功能的拓展和传播价值的整合。流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大大节省网络用户的下载时间,而且使网络媒体与传统的广电媒体在互动、实时、直观等传播特征上,开始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流媒体技术使网络用户不再需要经历漫长的下载等待时间,就可以实现在网络上收看、收听影音文件,这一模式与传统的广播、电视播出极为相似。同时也意味着,网络媒体对传统广电媒体的冲击真正开始了。
自从1995年4月,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的progressive networks公司(即后来的realnetwork公司),在美国全国广播者联合会上推出了一种名为realaudio的软件,实现音频在因特网上的实时传送以来,以流媒体形式出现的网络音频、视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根据一组来自国际权威机构的调查,2000年在网上访问流媒体的人数增加65%,西方网络发达国家访问流媒体的人数已达到1.1亿人,约占网民的1/3,在亚洲也迅速增加到2500万人,将近网民的1/9。
二、传统广播面临挑战
自1920年美国匹兹堡kdka广播电台正式播音以来,广播在一段时间内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广播作为宣传战的最锐利武器,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自从电视出现之后,广播作为媒体的地位开始衰落。由于广播稍纵即逝、形象性差等劣势,在电视蓬勃发展、互联网大行其道的今天,广播更是难以在日趋激烈的媒体大战中找到本应属于自己的位置。
“大霹雳的前十秒种——刹那间,眼前诸象皆改观。”贝若斯如此形容网络的骤然降生。网络媒体的优势不需多说,除了公认的互动即时、开放性、信息海量等特点之外,网络媒体还有一个突出的独有特征,即高度的整合性,也可以称其为多媒体性。从技术手段上来看,网络媒体几乎将所有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悉数囊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互联网被称为“媒介大融炉”并不过分。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初期,由于带宽等因素的制约,网络媒体仍然以文字和图片信息的为主,而要顺畅、实时地收听、收看影音文件则在技术条件的限制下还有一定的困难,但随着流媒体技术的出现,边下载边收听、收看的实时传播成为可能,人们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来收听和收看。而且,众所周知,宽带是网络发展的主流,随着网络带宽建设的不断发展,网络广播和网上电视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事实上,目前在网络媒体中,流媒体已经被大量地运用,而且深受网民欢迎。
目前网上广播主要有两种形式:直播——即时播音(live)和点播——随选播音(audio-on-demand)。前者的形式与目前的广播相类似,即按照固定的节目播出表的节目时间播出广播节目,只不过听众收听节目的硬件设备是计算机网络,这种形式只是在接收载体上与传统广播有所区别;而后者则是在网站中存放广播节目,听众可以在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时点播收听自己喜欢的节目。与传统广播相比,基于流媒体技术的网上广播具有很多优势,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播范围大。网上广播不受传统广播覆盖范围的限制,可以超越更广大的地理空间,进行全球化传播,各种功率的电台获取听众的机会更加平等而广泛;
2、多媒体性。传统广播传播信息的载体相当单一的,即仅通过声音,这也是传统广播被视为四大媒体中的相对弱势媒体的一大原因,而且其稍纵即逝、过时不候的信息传播特性也使其在媒体竞争中处于劣势,但网上广播则大大弥补了传统广播的这一先天不足,结合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传播载体,可使信息传播的丰度和厚度大为增强;
3、互动性。互动是网络媒体的一个天然优势,双向交流使得网上广播突破了传统广播“我播你听”的被动模式,使听众可以随时按照自己的意愿调整收听过程,网上点播是对听众获取信息的主动性的最好佐证;
4、可检索性。网上广播的技术优势使得广播电台建立起自己的专业资源库成为可能,同时也为听众对广播节目资源的搜寻检索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广播节目成为可查询、可检索的信息资料;
5、全新经营模式。传统广播电台基本依靠广告作为其收入来源,网上广播则为广播电台的这种经营模式提供了新的角度,即对节目内容资源的经营上的转变,付费收听节目可以成为广播电台生存的新方式。
1995年8月,美国abc广播网首先利用网际网路进行全球播音。如今,已有约85%的美国区域性或全国性广播电台都开始了网上播音。dataquest的数据显示,1998年时,因特网上已经有2,500互联网广播电台,这一数量在1999年时增长到了2,700万。据统计,目前因特网上每周约有45000小时的广播节目,58个美国电视台提供web广播,34个电视台提供点播服务[1]。有近半数的跨国 企业 公司在内部使用流媒体实现web广播。据英国bbc的克里斯·韦斯科特在《新媒体变革对bbc的影响》一文中所提到的,12岁以上的全部美国人中有22%,即5,000万美国人曾经访问过一个广播电台的网站,在广播网站的访问者中,46%的人停留长达20分钟以上[2]。
据统计,到1999年初为止,世界各国建起网络广播电台1500多家,其中从1995年到1997年两年间,美国已经有85%的广播电台建设了网络广播,到1998年上网的电台超过了2000家。1996年12月15日,广东的珠江 经济 广播电台首创我国广播电台上网的先例,到2000年5月底,我国的网络广播已经达到100多家[3]。《世界广播电视 参考 》的资料显示:我们现在已经能够听到100多个国家的1550多个网上电台的广播。截止到2000年7月,著名的yahoo中文在“电台”的检索字串下,已编入了15个类目和347个网站。荷兰电台的节目总监马克思说“现在有超过6000个电台在互联网上各种形式的流式音频。”[4]
三、广播的生存机会
流媒体技术给网上广播带来的全新气象固然势不可挡,但这并不意味着广播媒体就此失去了生存机会。历次传播革命给了我们这样的认识,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和传播科技始终呈叠加性状态发展,也就是说,新媒体的诞生并不会使旧媒体消亡,而是新旧媒体共进共荣;而叠加性状态又导致了整合性状态,即新的媒体会以整合了旧媒体传播优点的特征出现。
流媒体技术在技术上的进步,也遵循了人类传播革命发展的 规律 。传统的广播媒体在新技术的促进下,并不会消亡,而是会对其功能与价值进行整合,以自身的调整来适应技术变化带来的冲击。
在流媒体时代,传统广播依然具有自己的生存机会,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广播媒体已经建立起自己独有的、其它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优势,这种优势将转化为流媒体时代下广播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其二,基于流媒体技术的网上广播在实现上还面临着一系列尚待解决的问题,在网上广播从技术到内容的全面完善过程中,传统广播必将找到与因特网结合的最优化模式,从而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事实上,如果洞悉广播媒体的固有优势,就不会对广播的发展前途悲观失望。因为广播的某些独有的优势,可以成为“流媒体时代”广播生存的新契机,迎来传统广播媒体的“第二个春天”。以下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广播的固有优势所带来的发展新机会:
1、伴随性。广播媒体伴随性的优势是其他任何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收听广播节目只占用了听众的听觉器官,并不影响眼、手、口等器官的正常活动,听众可以在从事其他活动时(如做饭、散步、旅行、锻炼等)兼顾广播节目的收听,大大提高了广播媒体的使用率。伴随性的优势在网上广播中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因为网络用户在上网浏览网页、收发邮件、聊天的过程中,占用的只是视觉,其听觉处于闲置状态,而广播伴随性的特征使其在不妨碍网络用户视觉运用的同时,可以顺利完成依赖于听觉的信息传播。网上广播可以顺利避开视觉层面的激烈抢夺战,并转入后台工作,作为背景声音完成对用户听觉的占用。
2、低成本。与电视相比,广播节目的运行成本相对低得多。无论从规模、数量上来讲,广播媒体要完成一个节目所需要投入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要小得多。相对电视节目的上网,广播节目上网只需调动音频资源,从技术角度看广播上网比电视上网简单便利,从成本角度看广播上网也比电视上网成本更低。
3、高普及率。广播是普及率最高的传统媒体,与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相比,广播由于通俗易懂,不受文化程度限制,只要是听觉正常的人都可以接收;与电视媒体相比,广播体积小、携带方便,流动状态也能接收,而且接收装置价格低廉,尤其在
3、努力借鉴国内外网上广播的先进经验。
由于起步较早,国外广播界的 发展 经验对我国广播业的发展具有借鉴价值。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广播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就开始摸索广播电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成功,而现在我国广播界也已经开始在专业特色和个性化战略方面进行了尝试。同理,在广播与 网络 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中,国内外有一些广播电台已经做得相当成功。借鉴一些成功的例子,对于更好地认识广播在“流媒体时代”的生存不无裨益。
英国bbc的网上广播。2001年3月,英国bbc首次实现了对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网上直播采访。这次访问既有声音,也有图像,并进行 英语 和俄语的同声翻译。在电脑屏幕底端还有显示向普京总统提问的机会的比例,并编辑了有关普京总统执政第一年的资料。在bbc的网站上,网民们可以浏览此次采访的全部内容,包括普京先生的所有讲话和向他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通过网上直播,全世界公众都获得了向普京总统提问的机会。这次网上直播采访获得了热烈的反响,对普京总统采访时,bbc网站收到了大量的关于此次采访的e-mail提问和评论,共计24000件,且来自世界各地。
日本的网上广播。日本的网上广播大致分为三种形式:一是把无线电广播里的节目原封不动地通过因特网广播;二是广播与因特网的互动节目;三是专门在因特网上播出的节目。自1999年4月开始,日本七家较大的商业广播电台就开始通过与微软公司合作,播出具有个性且具有因特网广播特点的网上广播节目。如“tokyo-fm”电台于1999年7月开始的《tfm即时剧场》,最早使用了活动的画面,用了5分钟的电影画面剪辑介绍最新的电影;被称为开发了因特网上的“广播新娱乐方法”的《山田的有限弧度》属于第二种形式的网上广播节目,当地面广播节目播出时,网上的节目主页就会出现主持人和节目小宠物主人公的网上漫画,而漫画中主持人和小狗的变化是根据用户听众的反馈意见来左右的,深受日本听众、网络用户和广告商的欢迎;而“文化广播”的《望世界》和《因特网广播·在网里相见》则属于第三种形式的网上广播节目,这是专门针对卡通电玩迷们编排的因特网节目,由卡通片的配音演员与特定的因特网听众相互交换电邮地址,向传统广播本体进行挑战,希望把很少收听广播的电脑一族——年轻一代吸引到广播里来。
香港电台的网上广播。1994年12月香港电台率先进行“香港电网版”的网上实验服务,以提供新闻演示文稿及少量电视及电台节目为主。1995年9月17日上午7时起,香港电台运用同步直播科通过互联网36小时向全球直播电台选举新闻和节目,成为世界上首个应用同步直播科技进行36小时直播的电台。1997年6月,香港电台在互联网上进行连续48小时视像直播报道有关的各项庆祝活动,吸引了全球25万人次的收看和收听,到访其网站的人次高达900万。2000年4月,香港电台全面拓展网上广播服务,每天直播全部6个电台频道、所有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节目(每周共7小时视像节目)、提供中文新闻文本。
中国 国际广播电台。1998年12月26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正式推出了自己的网站( .cn )。1999年底,国际台网站已初步形成了华语(包括普通话、粤语、繁体字)、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等共九种语言的广播节目文字和声音上网。在国际台的网页中目前已经链接了实时收听和节目回放,在节目回放中还会放上文字稿,以满足用户收听和学习需要。
自1995年推出第一个互联网流媒体播放器以来,流媒体的应用呈爆炸性增长。到2004年,流媒体市场有着巨大的收入潜能,其中为消费者服务创收90亿美元,内容提供商创收28亿美元;全球将有1000多个流媒体网站,2亿多小时视频流。去年在网上访问流媒体的人数增加65%。亚洲访问流媒体的人数迅速增加到3500万人,将近网民的1/6。到2007年,流媒体发展的重点将从以“流”应用为中心转移到以“媒体”为中心,随着iptv以新媒体的身份出场,将流媒体的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6]。
艾瑞市场咨询(iresearch)根据资料整理显示,移动流媒体作为移动多媒体业务的一部分正逐步受到重视,市场将不断扩大。预计到2007年,日本的移动流媒体用户数量将达到2144万人,其次是德国和韩国,而预计中国将有超过190万的用户数[7]。
图表引用自艾瑞资讯网站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流媒体的时代已经来临。事实上,从技术角度、网民数量的增长,以及宽带的逐步普及等角度来看,流媒体的应用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政策因素、版权等各种相关问题的制约,流媒体的长足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环境催化。传统广播媒体要想在“流媒体时代”下生存并得到不断发展,就必须懂得与网络媒体进行正确有效的合作和功能、价值的整合,从而实现双赢。对我们传统广播媒体而言,必须利用这个时间差,跟上发展的潮流。
“流媒体时代”的到来并不可怕,反而是传统广播焕发“第二春”的绝好契机。由于流媒体技术的出现,传统广播在传播特征上的不足得到弥补,传统广播转瞬即逝、选择性差、直观性差的弱点得以修正。通过流媒体技术,人们可以自由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段落,反复多次地收听,同时可以配合文字、图片等各种其他载体,丰富广播内容的传播形式。
随着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广播媒体还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冲击,重要的是要在这种发展中学会变化和调整。正如bbc的克里斯·韦斯科特所说,“广播……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死亡,但是会改变。”[8]对广播媒体而言,重要的是应该学会怎样更好地改变。
[注释]
[1]《宽带网络的发展将使流媒体成为未来的主流技术》, .cn ,2003/9/26,19:56。
[2][英]克里斯•韦斯科特,《新媒体变革对bbc的影响》,选自邓炘炘、李兴国主编《网络传播与新闻媒体》,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75页。
[3]张潇潇、郑一卉《中美两国网络广播现状的比较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年第3期。
[4]杨叶青《论网络广播——网络广播现状和经营理念》, academic.mediachina.net/ ,传媒学术网,2003/11/22,21:30。
[5]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07年1月23日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1 广播节目制作简介
广播节目制作利用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使广播节目的制作和传播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技术质量得到提高而制作成本却不断降低。同时节目制作上可以共享资源使其变的更加直观、方便;在节目的传播方面,播出中信号质量更高,人为干预大大减少,自动化播出得以实现。
1.2 广播节目制作的技术要点
想要制作好广播节目,就要做好稿件的前期准备、录音和后期的制作合成这三个关键步骤。下面简要的介绍一下这三个步骤。
(1)稿件的前期准备:录音稿件包含了文字信息、音乐段落以及想要达到的语言效果,是录音的基本要素。稿件内容需要突出主体、内容充实以及结构紧凑,能够使播音员根据稿件的内容和主题来调整自己的语气和语速。为了使后期合成时的音效处理更加顺利,录音师与播音员在工作是要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播音员在播放稿件所要达成的录音效果,很多时候需要录音师的帮助和协调。
(2)录音制作:将播音员的声音通过对录音器材的调试达到完美再现,是录音制作的基本要求。它是录音的核心要素。在录音制作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下技巧,在录音室和录音设备的选择方面,必须使用合适的录音室从而能够使播音员的原声得以还原,保证录音的可靠度和清晰度,使其混响时间和静音效果符合达到录音的标准;在需要与播音员交流沟通时,为了使音乐与语言完美的结合起来,可以在播音前,将需要合成到原音的配乐先拿给播音员试听,使其体会播音时的感觉;广播节目的质量也会受电平的满度影响,所以再录音过程中应注意电平满度,使其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在录音室的屏蔽外来噪音方面,为了减少人为和环境噪声对录音过程的不利影响,应选用好的屏蔽设施,但是一些噪声很难处理,比如线路和设备带来的噪声,在目前情况下我们只能是选择较好的设施来降低噪声的影响;室内环境和影响设备是影响音响环境的主要因素,在这两方面音响环境要尽量相同,并且制作间、录音间和听审间应营造相同感音响环境,听审时为了控制录音细节和音乐的混压比例,应适当选择较高的音量,并且应及时处理在录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为录音后期制作合成打好基础,使后期制作合成更加顺利。
(3)在录音后期制作合成方面,与录音的技术性相比,后期制作是录音师的艺术修养的体现,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的体现,后期制作工作人员会添加进一些新的,合适的音响元素来满足节目的需要。在后期制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技巧,在音质的调整方面,为了保证音质的协调性,在后期合成师通过调音台的均衡器、扩展器、噪声门或音频工作站的降噪软件来进行修饰声音,使播音员的声音得到完美的还原;在配乐方面,音乐的选择要和文字稿件的内容相配合,从而起到烘托气氛和突出主题的作用;后期合成的另一个重点是音响效果的添加,可以更好的烘托气氛,充实声音的饱满度。
二、提高广播节目制作的技术方法
2.1 制作人应具有的较高审美能力
制作人在录制节目中,除了要做到突出主题、烘托气氛、情景交融,让听众在节目中感受到真实以外,还要在这种氛围中去认识文明与积极向上的事物;要求制作人根据听众的不同情趣及听众心理的前提下,选择贴近人民生活的节目,提高听众关注度,不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增强感染力。
2.2 注重细节的音响效果
广播节目是通过声音传播,听众主要通过听觉来感知节目的内容,我们通过对音响设计加上播音员声音的描述,能提供给听众很大的想象空间,使听众马上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画面”。节目制作过程中,可以使用音效把故得生动,更具有说服力与感染力,使广播听众能产生强烈的冲击,能让音响效应迅速转化为视觉画面,缩短传播距离感,从而做到“如见其人”、“身临其境”的效果。
2.3 片头的制作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