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中小学学校管理模板(10篇)

时间:2022-08-03 09:04: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小学学校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小学学校管理

篇1

前言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当今社会已经全面迈入信息化时代。各行各业都非常重视信息网络技术的运用,中小学学校管理中,也开始逐渐采用信息化手段强化对学校的管理。信息技术的使用,提高了中小学管理的效率,节省了大量管理的费用。由于采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了全新的中小学管理定位,管理者借助信息网络平台,可以实现对学校各个部门最细微的管理。同时学校的基层教师群体借助于信息网络平台,能够直接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让学校的民主管理真正得到高效体现。学生和学生家长也可以借助学校建立的信息网络平台,如学校网站等,第一时间了解学校的最新教学动态。总之,信息网络技术为中小学管理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中小学管理的实际水平在不断提高。

1. 中小学采用信息网络技术强化学校管理的现状

当前我国中小学已经开始广泛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提升学校的管理效率。很多学校通过搭建学校网站、网络交流平台等方式,强化对学校的管理。有些学校利用现达的信息网络技术,如借助微信、微博、QQ、云端数据终端等,加强了学校各个部门、各个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让学校的管理理念能够借助这些便捷的通道及时传递给一线教师。同时,一线教师也可以借助这些便捷的信息网络渠道反映自己对学校管理的意见。这种在线互动交流方式,让整个学校的管理由以往的宏观管理逐渐向扁平化、细节化管理过渡。部分中小学通过自己的学校网站,及时向社会传递本校的办学理念,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借助学校提供的公共信息网络数据平台,学生、学生家长甚至其他社会人士可以及时了解学校的管理动态,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因此,我国中小学目前在学校管理中越来越重视信息网络技术的使用。

2. 中小学在信息时代提高管理水平中遇到的困难

2.1信息化管理人才不足

目前我国中小学在学校管理改革中,虽然非常重视信息技术的使用。但是不少学校由于缺乏信息化管理人才,造成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并不是很乐观。有的学校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由于没有专业网络技术人才的参与,网站的日常维护工作总是滞后于学校的发展现状。这造成一些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信息不能够及时上传,发挥不了对学校的正向宣传作用。有的学校建立了信息交流平台,如微型网络在线互动平台等,但也因为缺乏必要的信息化管理人才,造成平台的运营现状达不到最初的设计要求。

2.2信息化管理资金投入不到位

建立中小学信息化管理模式,需要学校投入相关专项资金。而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是公立学校,所需办学资金多是来自政府财政的扶持。每年政府为中小学安排的财政支出有限,这就造成中小学在对学校进行信息化管理中,出现资金投入不足的现状。如有的中小学,特别是中西部变换落后地区的学校在学校信息化管理中面临的资金瓶颈问题十分突出。这些学校即便想提高自己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最终结果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金投入不到位,是我国中小学在学校信息化改革中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2.3管理者自身信息素养不高

学校管理者如果自身信息素质不高,在日常的学校管理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就会流于表面化,甚至抵制学校信息化管理改革。部分学校管理者由于已经习惯了传统的管理方式,还是喜欢用自己熟悉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这就造成在学校信息化管理改革中,部分学校的改革总是止步不前。管理者不重视,造成下面的学校各个部门、每个老师也忽视对自身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这样学校管理改革工作就会受到学校上下不重视信息网络技术的环境的影响,最终造成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改革成为一种空谈。

3. 信息时代中小学学校管理变革的建议

3.1加大对信息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我国中小学要想提高学校的管理层次,必须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而要想发挥信息技术对学校管理的促进作用,必须要有专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参与。因此,中小学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引进信息管理技术人才,如从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招聘教师的过程中,可以重点吸收那些具有更高信息管理技术的学生进入学校工作。同时,还要强化对学校已有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如果不及时对信息管理人才进行培养,就会跟不上当代信息社会的发展步伐。学校可以通过聘请专业人士的做法,定期开展对学校信息技术管理人才的技术讲座等方式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

3.2学校要进行多渠道融资,为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做好充足的资金储备

我国中小学要改变以往过于依赖政府财政支出的做法,积极开展多渠道融资,如借助社会慈善机构力量筹集爱心人士的善款,通过与当地大型企业联合办学方式获得企业的捐赠等。总之,只有通过更多灵活机动的融资渠道,才能够帮助中小学建立更高层次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而为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物质基础。学校只有做好充足的资金储备,在对学校进行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中,才会有条不紊,做出实效。

3.3转变管理者落后理念,培养他们自身信息素质

学校的管理者,尤其是校长等高层管理者,在学校的管理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只有他们转变以往对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不重视的做法,才能够真正把学校管理改革工作做到实处。培养学校管理者自身的信息素质,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接受全新的信息化管理理念,进而从行动上支持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改革。管理者的重视,也会让下面的各个基层管理部门、基层一线教师重视自身信息素质的提高,进而为学校管理改革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4. 结论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中小学学校管理也应当利用信息技术,积极进行现代学校管理改革。我国中小学只有重视采用信息手段,强化学校管理,才能够提高学校管理效率,进而为学校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作者单位: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篇2

在全国加强中小学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100 多位校长向全国发出“让我们的校园充满爱”的倡议。倡议提出:“以人为本,关爱学生,严格管理,消除隐患,依靠各界,搞好共建,依法治教,文明兴校,知荣明耻,共建和谐。”这充分表达了广大师生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热切期盼。

一、加强和改善中校学校的管理工作,校长是关键

有什么样的校长和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这说明校长和教师在学校管理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校长既是学校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经营者,也是学校的领导者。一位真正好的学校校长,不仅要有管理意识,更要有正确的领导意识。这是学校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中小学校长要学会领导,善于领导,并加强领导意识的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校园,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同事关系。在学校中,机构与机构之间,人与人之间,事与事之间,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这就需要领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做好协调工作,把一切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使机构与机构之间,彼此配合;人与人之间,通力合作;事与事之间,互相促进,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尤其当前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这种领导体制,校长要真正发挥这种领导体制的威力,只有在工作中重视协调,善于协调,为学校师生员工提供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才能使全体人员在愉悦的环境中,上下一心,形成一种合力,献计献策,共同把事情做好。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应具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1.学校是一个培养人,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场合,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客体主要是人,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2.校长作为学校的独立法人代表,必须具有强烈的法制观念,强化“依法治校”的管理意识,能够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有效保障作用。

3.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学校的管理者应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对新生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应具有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素质。在学校管理中,应采用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标新立异,思前人之未所思,做前人之未所做,将创新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

4.中小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打破固步自封的状态。主动迎接社会挑战,争取外部系统的支持,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一个优良的内外部环境。

二、“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的职责”

(一)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加强和改善中小学校管理的又一关键

学校管理工作的效果依赖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主导作用的发挥,要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有较高的素质。要通过各种途径,强化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人民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只有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学校管理工作的“合力”,营造出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发展的环境;要提高广大教师素质,包括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观念的强化,必要的德育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的武装,德育渗透的技能技巧的掌握等,以加强和改善学校的管理。

学校管理者应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价值激励取向,鼓励教师参与校务管理与决策,确立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自觉地将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及对变化着的环境的适应转化为其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学校管理中,教师不仅是学校管理的客体、管理对象,同时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积极参加者、管理的主体,具有管理者、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学校管理者要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协调好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使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关系和谐,构建和谐校园,以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是使学校管理决策付诸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的保证

班主任素质与能力直接关系着班集体的形成和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为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和灵魂,是班集体的创造者,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接触时间最长,距离最近的人,又是对学生影响最深、作用最大的人,也是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与窗口。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班主任专业化”,要求将班主任工作从“副业”变成“主业”。这就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学校的管理恪守“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本管理认为人具有广泛的创造性与自主性,是推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互利、信任的基础之上。人本管理与传统的以技术为本,以资本为本的管理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强调以人的个性为中心的管理,而不是简单地以人为中心。这是一种敬畏生命,发展个性,重视人的价值的管理思想。人本管理尊重员工的行为主体性,认为员工只有做他们自己愿意做的事、感兴趣的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强调个体行为主体权、强调人格独立、为组织的每一个成员创造个人发展空间,促使员工在充分认识自我,努力完善自我的过程得到发展。

管理的对象是人,应该由人出发,以人为本。作为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人本管理的核心是“给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提供充分的空间,使得个体充分施展才能,通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配合,将组织中的成员培养成技术加管理型人才”。中小学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特殊社会组织,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是学校管理中的“题中应有之意”。按照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先“理”后“管”,关注师生需要,把师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极大地激发全校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除加强对师生日常行为的规范,还要加强对教学环境的改善。学校管理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在日常管理中要注重管理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策略选择、运用要讲辩证法,要采取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以人为本的“参与+规范”的策略。因为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质与重点是人的管理。要想实现管理的绩效,就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将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目标进行有效的整合。“参与+规范”式管理的基本思路是用参与管理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用规范来保证学校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行。

四、“广大中小学生是创建和谐校园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创建和谐校园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1.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个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能否得到诱发,直接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感到宽松自由,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爱护学生,才能创设出使他们乐学的情境,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欲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重视校园内“和谐”人际关系的创设。学校是儿童、青少年良好道德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有学者研究表明:“儿童的价值观将会被他们的人际关系、态度、教学风格方面的榜样作用作有意无意的影响。”把德育蕴含在任课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丰富多样的学校活动、催人奋进的校风、学风之中,其效果远远优于直接灌输的德育方式。通过教学,师生交往、课外活动的不同方式,把社会价值转化为儿童、青少年应该遵守的,并与其身心发展水平相符合的行为规范,形成尊重、关爱、公正、有序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建构师生共同的道德价值体系和精神生活,学会自尊、自爱、诚实、信任、友谊、庄重、宽容和关爱。这种现实的、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可以渗入他们的心灵,起到比说教更好的教育效果。然而,环境育人,重在创设。

篇3

在全国加强中小学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109位校长向全国发出“让我们的校园充满爱”的倡议。倡议提出:“以人为本,关爱学生,严格管理,消除隐患,依靠各界,搞好共建,依法治教,文明兴校,知荣明耻,共建和谐。”这充分表达了广大师生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热切期盼。

一、加强和改善中校学校的管理工作,校长是关键

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这说明校长在学校管理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校长既是学校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经营者,也是学校的领导者。一位真正好的学校校长,不仅要有管理意识,更要有正确的领导意识。这是学校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中小学校长要学会领导,善于领导,并加强领导意识的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校园,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同事关系。在学校中,机构与机构之间,人与人之间,事与事之间,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这就需要领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做好协调工作,把一切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使机构与机构之间,彼此配合;人与人之间,通力合作;事与事之间,互相促进,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尤其当前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这种领导体制,校长要真正发挥这种领导体制的威力,只有在工作中重视协调,善于协调,为学校师生员工提供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才能使全体人员在愉悦的环境中,上下一心,形成一种合力,献计献策,共同把事情做好。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应具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1.学校是一个培养人,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场合,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客体主要是人,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2.校长作为学校的独立法人代表,必须具有强烈的法制观念,强化“依法治校”的管理意识,能够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有效保障作用。

3.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学校的管理者应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对新生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应具有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素质。在学校管理中,应采用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标新立异,思前人之未所思,做前人之未所做,将创新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

4.中小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打破固步自封的状态。主动迎接社会挑战,争取外部系统的支持,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一个优良的内外部环境。

二、“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的职责”

(一)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加强和改善中小学校管理的又一关键

学校管理工作的效果依赖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主导作用的发挥,要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有较高的素质。要通过各种途径,强化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人民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只有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学校管理工作的“合力”,营造出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发展的环境;要提高广大教师素质,包括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观念的强化,必要的德育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的武装,德育渗透的技能技巧的掌握等,以加强和改善学校的管理。

学校管理者应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价值激励取向,鼓励教师参与校务管理与决策,确立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自觉地将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及对变化着的环境的适应转化为其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学校管理中,教师不仅是学校管理的客体、管理对象,同时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积极参加者、管理的主体,具有管理者、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学校管理者要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协调好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使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关系和谐,构建和谐校园,以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是使学校管理决策付诸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的保证

班主任素质与能力直接关系着班集体的形成和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为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和灵魂,是班集体的创造者,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接触时间最长,距离最近的人,又是对学生影响最深、作用最大的人,也是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与窗口。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班主任专业化”,要求将班主任工作从“副业”变成“主业”。这就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篇4

在全国加强中小学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倡议提出:“以人为本,关爱学生,严格管理,消除隐患,依靠各界,搞好共建,依法治教,文明兴校,知荣明耻,共建和谐。”这充分表达了广大师生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热切期盼。

一、加强和改善中校学校的管理工作,校长是关键

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这说明校长在学校管理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校长既是学校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经营者,也是学校的领导者。一位真正好的学校校长,不仅要有管理意识,更要有正确的领导意识。这是学校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中小学校长要学会领导,善于领导,并加强领导意识的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校园,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同事关系。在学校中,机构与机构之间,人与人之间,事与事之间,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这就需要领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做好协调工作,把一切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使机构与机构之间,彼此配合;人与人之间,通力合作;事与事之间,互相促进,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尤其当前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这种领导体制,校长要真正发挥这种领导体制的威力,只有在工作中重视协调,善于协调,为学校师生员工提供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才能使全体人员在愉悦的环境中,上下一心,形成一种合力,献计献策,共同把事情做好。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应具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1.学校是一个培养人,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场合,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客体主要是人,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2.校长作为学校的独立法人代表,必须具有强烈的法制观念,强化“依法治校”的管理意识,能够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有效保障作用。

3.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学校的管理者应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对新生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应具有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素质。在学校管理中,应采用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标新立异,思前人之未所思,做前人之未所做,将创新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

4.中小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打破固步自封的状态。主动迎接社会挑战,争取外部系统的支持,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一个优良的内外部环境。

二、“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的职责”

(一)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加强和改善中小学校管理的又一关键

学校管理工作的效果依赖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主导作用的发挥,要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有较高的素质。要通过各种途径,强化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人民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只有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学校管理工作的“合力”,营造出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发展的环境;要提高广大教师素质,包括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观念的强化,必要的德育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的武装,德育渗透的技能技巧的掌握等,以加强和改善学校的管理。

学校管理者应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价值激励取向,鼓励教师参与校务管理与决策,确立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自觉地将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及对变化着的环境的适应转化为其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学校管理中,教师不仅是学校管理的客体、管理对象,同时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积极参加者、管理的主体,具有管理者、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学校管理者要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协调好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使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关系和谐,构建和谐校园,以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是使学校管理决策付诸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的保证

班主任素质与能力直接关系着班集体的形成和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为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和灵魂,是班集体的创造者,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接触时间最长,距离最近的人,又是对学生影响最深、作用最大的人,也是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与窗口。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班主任专业化”,要求将班主任工作从“副业”变成“主业”。这就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学校的管理恪守“以人为本”的理念

篇5

【中图分类号】G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19-02

美国在相当短的一段时间内,就在基础教育领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历史教育学家认为这些成绩的取得和美国社区的参与是离不开的。分别从美国社区参与其中的整体历史发展、参与的模式、参与的途径以及对我国有何借鉴方面进行初步的研究。

一、整体发展历程

美国教育在殖民时期是处于初步规模阶段,相对来讲实力还比较弱,因此当时的学校还是由地方管理的。独立战争之后随着美国教育制度不断得到了完善,并且也打破了传统社区控制教育的整体大局,虽然摆脱了社区的控制,但是在公立中小学管理过程中发现其实社区的参与对学校的管理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二次世界大战后地方居民控制公立学校的形式不复存在,因此学区对其影响也逐渐早减弱中,但是社区依然没有完全和公立学校脱轨,而是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寻着自己和公立学校可以的一条道路。但是由于美国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教育制度,教育被认为是各州人民的事务,五十多个州可以各自制定法律并且确定该州的公立学校制度,因此各州又把对公立学校的实际行政管理权交给了地方的社区。五十多个州有近乎十五万个学区,由各个社区选出的公民组成地区教育委员会监督各区的学校,因此公立学校基本上都是社区学校且必须得到当地公众的支持。因为公民直接投票决定他们愿意缴纳多少学校税。因此学校管理人员是由社区选出来的,所以这些学校必须体现当地居民的愿望和教育的需要。随着公立学校对财力物力等方面的匮乏其支持者都来自社区的时候,社区开始参与到公立中小学教育管理中,甚至有的时候会成为决策者。

二、主要模式和途径

美国的社区参与到公立中小学学校管理中的模式主要分为:学校主导和社区主导两种模式。其途径也是多样的。

1.社区参与的模式

社区主导的社区参与模式是从二十世纪末期兴起,参与活动自然是以社区为主要基地,并且社区的全部居民都要参与进来,强大的推动了公立中小学学校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和改进。该模式主要是为学校提供了资源资金以及各方面的帮助,只是社区为主导的参与更加赋予社区中身份不是很显贵的草根居民更多的权力,让其共同决策共同携手参与到公立学校的管理模式中,并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一起合作将学业不是很理想的同学的成绩提高。这样的参与模式提高了公民的积极性,并且逐渐形成了监督公立中小学管理的社区组织。该模式对学校管理方面有很大的监督作用,正如其社区居民一直认为“没有健康的社区就没有健康的学校,没有健康的学校就没有健康的社区。”学校为主的参与模式主要是学校向社区开放学校的教育资源,这样学校的教育资源用途不会被局限在校园中,同时也会让学校的学习资源得到丰富的利用,社区居民也会得到一些学校的熏陶,不仅让居民素质得到一个提高,思想上也增强了对公立学校管理的重视程度,还有助于提高学校的资源利用率。

2.社区参与的途径

美国社区参与到公立中小学学校管理的途径多种多样,首先是社区会参与到学校行政方面的管理实施中,其次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同时还会开办特许学校这样的新型学校。自然社区会举办一些活动,公立学校也会参与其中,并且会为社区提供师资力量以及专业的指导课程,让本来具有业余性质的社区教育类活动更加专业化和正规化。社区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对学校的制度改革创新等方面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美国社区参与公立中小学学校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联邦政府的《2000年美国教育目标法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等法案的出台,无疑是为美国社区参与公立中小学学校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通过上述分析,这样的社区参与模式对美国公立中小学学校的管理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这样的社区组织在社会领域具有成功经验,为社区参与公立中小学学校管理提供了借鉴并且值得我国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姚丽霞.当代美国公立学校改革的社区参与[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Douglas K.Stevenson著.吕佩英、王恩铭译.美国人民生活与社会概貌[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12:57-69.

篇6

一、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爱岗敬业,有无私奉献和创新精神

农村学校的教师大多来自农村,多数教师另一半在农村,家中有责任田园,生活负担重,部分教师不同程度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景响。有的教师以家庭生活为重,教学不认真,纪律松懈,得过且过,无心从教。针对这些情况,必须进行师德教育和理想教育。定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和建设,使教师明确自己的职责,必须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做到为人师表,树立正确的理想。要关心学校,爱岗敬业,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各项工作中,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学校管理的新模式与新方法,努力办好群众满意的学校,在改革中求发展。

二、培养具有师德的教师队伍

如何管好一所学校,关键在于努力培养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教育任务固然需要教师的业务水平,但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职业道德。首先需要教师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满腔的热爱和投入。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对本校的教师做了一些调整,打破了以往跟班走的贯例,按照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能够胜任的班级做了班主任调整工作,把年轻的教师安排在低年级做班主任,通过实际工作表现,我觉得这样做比较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各位教师在工作中能够以身作则,任劳任怨,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做到书本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培养有创新行为的人,使每一位班主任都感到自己肩上责任重大。所以班主任只有以自已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学校才能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印象,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正常开展。管理水平才能提高上去。优良的校风是先进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所以要做到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二者尤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功能互补,缺一不可,努力转变观念,以身作则,要求他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每天早上我第一个来到学校,环视一周,各处都去看看,就连现在的学生也都习以为常了,假如有一天没进教室,学生都会看到我就问,今天怎么没有上教室看看呢?从这件事当中,使我感觉到以身作则非常重要,同志们看到了我这样,也都能自觉地遵守作息时间,学校没有迟到、早退现象,也没有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从这里不难看出,良好的校风是办好学校的前提。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教师队伍中,应注重开展各种校园活动,以提高教师的素质,活跃校园气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扎实地打好教育教学基础。在活动中,强调人人参与,全程参与,逐步提高。如举行书法、美术、舞蹈、电脑等培训,让有能力的教师指导,或聘请有这方面特长的教师讲学,提高教师的各种能力,还可以举行三笔字,演讲比赛,篮球比赛,排球比赛等各种比赛。使教师生活充实,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全心全意投身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四、团结协作,民主治校

学校教师为人师表,是学生的表率,更应注意团结民主的形象。“团结就是力量,民主就是科学管理”。学校领导要公正、公开,不能,以权压人。学校领导之间,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都应团结协作,朝同一个目标奋斗。管理上实行民主化,共同决策,树立教育为大家,大家为教育的思想。这样一个学校的风气正,教风好,人际关系融洽,群体成员团结,凝聚力强,工作热情高涨,思想上进,纪律严明,就会把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管理好学校,要爱校如家,一心为学校着想,献身教育,学校的管理是多方面的,在现代社会中,校长所承担的责任是十分复杂繁琐的,经营、决策、指导、协调都是其分内之事,假如学校的一切事情都由校长来过问,插手,事无俱细,面面俱到。因此,必须学会将权力交给信任的下属,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因此,村小校长要具备全面和全新的管理理念。

篇7

学校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其任务是优化学校教育要素,合理配置学校教育资源,保障学校工作高效运转,同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育人合力,追求最佳的管理效益。在知识经济呼唤创新精神的时代,学校管理更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全体教师全心全意为社会培养成功者,真正提高教育的实效。学校管理一方面要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要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下面浅谈一下如何加强和改善农村小学学校管理认识。

一、加强和改善农村小学的管理工作,校长是关键

校长既是学校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也是学校的领导者。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这说明校长在学校管理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功能。一位真正好的学校校长,不仅要有管理意识,更要有正确的领导意识,更要具备公仆意识。这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小学校长要懂领导,善领导,更要具备领导意识。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校园,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同事关系。总之人与人之间要和谐。在学校中,人和人之间,事和事之间,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这就需要领导做好协调工作,做好同事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把一切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使机构和机构之间,彼此配合;人和人之间,通力合作;事和事之间,互相促进,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校长要真正发挥和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只有在工作中重视协调,善于协调,为学校师生员工提供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才能使全体人员在愉悦的环境中,上下一心,形成一种合力,共同把事情做好。首先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应具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二、在学校要树立教学的中心地位

学校工作就是要以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都是学校育人工作中一项最经常、占用时间最多、涉及面最大、内容最广泛的活动。课堂教学时,坚决反对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形式化,要求教师平时课堂教学要有新意,不要总是老一套。在课堂教学上,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彼此相互讨论交流,重视合作方式的学习。为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提高教学授课水平和教学效率,我们对教学常规检查、质量检测、校本研究、骨干及课改典型教师的培养、教师的基本功、各种教学活动及竞赛活动等常规性的内容进行有效实施。为此,我个人认为,校长除了管理外还不能脱离教育教学一线。假如只做管理脱离一线,对于教学管理只会夸夸其谈。因此,我想作为校长还应该做教改、创新的尖兵。这样才能有效、深入的带领和推动教改。走出自己符合本学校实际的一条教改之路。

三、“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即教书更要育人”

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优秀教师队伍。优秀教师队伍:个人认为是思想素质高、业务精湛。这样的教师队伍也是学校管理的关键。学校的一切工作以及效果全依靠于所有教师,要更好地发挥主导功能,教师必须有较高的素质。因此首先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使他们知到作为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只有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营造出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发展的环境;教师素质,包括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德育知识、心理学知识、德育渗透的技能技巧的等素质。俗语说:什么样的将,带出什么样的兵。因此作为校长要以身为范,严格要求自已。

其次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优秀的班主任队伍是使学校管理取得成绩的保证。班主任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着班集体的形成和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为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和灵魂,是班集体的创造者,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接触时间最长,距离最近的人,又是对学生影响最深、最大的人,也是学校和家长沟通的桥梁和窗口。教育部曾指出要“班主任专业化”,要求将班主任工作从“副业”变成“主业”。这就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学校对班主任的选拔和任用一定要全面了解。不然会影响一个班级孩子的一生。

篇8

第一条 为规范中小学生学籍管理,提高基础教育科学管理水平,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教育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教育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中小学校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学制、入学注册、学籍变动和信息安全等。本办法所指中小学校,包括小学、初中、普通高中、特殊教育学校和专门教育学校。

第三条 本市中小学生学籍实行分级负责、市级统筹、区县管理、学校实施的管理体制。学籍总量依据当年中小学校招生计划确定,学籍建立及变动情况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四条 本市中小学生学籍管理采用信息化方式。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建立全市统一的中小学管理信息系统,并与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对接。本市中小学生电子学籍管理办法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二章 学 制

第五条 本市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原则上小学学制为6年,初中学制为3年。分别为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和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

第六条 本市高中阶段学制原则上为3年。分别为高一年级、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

第七条 经市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各区县可根据实际,在条件具备的学校适当开展学制改革实验。

第三章 入学与注册

第八条 本市中小学各学段招生实行计划管理。中小学校应严格按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招生计划、招生办法接收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计划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各区县招生规模总量,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区域内各高中学校招生计划并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九条 本市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实行免试入学。凡年满六周岁的本市户籍儿童,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小学接受义务教育;完成小学教育的,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初中继续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小学、初中入学手续按照市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当年的入学规定办理。

第十条 本市户籍适龄儿童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的,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应持区县级以上医院(必要时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指定医院)开具的相关证明,在新学年开学后10个工作日内向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

缓学期限一般为一学年。缓学期满仍不能就学的,应当重新提出缓学申请。

第十一条 本市户籍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可到特殊教育学校登记入学,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可申请到普通中小学校随班就读。

到特殊教育学校登记入学的,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还应到其户籍或居住地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义务教育学校登记信息,同时具有特殊教育学校学籍和户籍或居住地就近入学学校学籍。

第十二条 非本市户籍的适龄儿童、少年,因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本市工作或者居住需要在本市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按照市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当年的招生规定办理入学手续。

第十三条 本市户籍初中毕业生须通过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录取后办理普通高中入学手续。

第十四条 持有下列证明的,按本市户籍学生对待:

(一)区县人力社保部门开具的《原北京下乡青年子女身份证明》;

(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开具的《台胞子女就读批准书》;

(三)全国博士后管理部门开具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子女介绍信》及其父或母的《进站函》;

(四)部队师(旅)级政治部开具的随军家属证明及现役军人证件;

(五)区县侨务部门开具的《华侨子女来京接受义务教育证明信》;

(六)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开具的《子女关系证明信》及其父(或母)本市常住户籍登记卡;

(七)市人力社保部门为其父(或母)签发的《北京市工作居住证》;

(八)其他符合国家和本市有关政策规定的证明。

第十五条 入学新生应按照规定时间到学校办理入学注册手续。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期注册,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持有关证明,在新学期开学后5个工作日内到学校办理延期注册手续。

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新生因故不能按期到学校办理入学注册又未办理延期注册手续的,由学校督促其入学,督促无效的由学生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责令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送学生入学。

高中新生未按期到录取学校办理入学注册又未办理延期注册手续的,除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外,视为自动放弃入学资格。

第十六条 新生办理入学注册手续后,学校应当在新学期开学后10个工作日内为其建立学籍档案。普通高中应按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为新生建立个人档案。

北京市中小学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各学段招生入学系统确认的入学结果生成新生学籍信息,按照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规则生成学籍号,一人一号,终身不变。

第十七条 学生学籍档案内容包括:

(一)学籍基础信息及信息变动情况;

(二)学籍信息证明材料(户籍证明、转学申请、休学申请等);

(三)综合素质发展报告(含学业考试信息、体育运动技能与艺术特长、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情况等);

(四)体质健康测试及健康体检信息、预防接种信息等;

(五)在校期间的获奖信息;

(六)享受资助信息。

学籍基础信息按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订格式采集。

第四章 考 勤

第十八条 学校应当建立学生考勤制度。考勤按出勤、迟到、早退、病假、事假、旷课等项目记录。

第十九条 因故不能到校上课或不能参加学校其它教育教学活动的学生,应当履行请假手续。对无正当理由未履行请假手续的缺勤学生,按旷课处理,并及时通知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对旷课和经常迟到、早退的学生,学校应当向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及时了解情况,配合其监护人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其改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连续旷课一周仍不到校上课的,学校要告知其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责令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送学生到校上课,严禁出现辍学现象。

第二十条 在校学生应当于每学期开学后5个工作日内,到校办理报到注册手续。无正当理由未能按期报到注册又未履行请假手续的,按旷课处理。

第五章 转 学

第二十一条 本市户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申请在本市内转学:

(一)学生户籍随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户籍在市内迁移,新户籍所在地不在原就读学校服务范围的;

(二)学生随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实际居住地在市内变更,变更后的居住地不在原就读学校服务范围的;

(三)其他特殊原因确需转学的。

第二十二条 本市户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本市内转学的,持户籍、居住地变更等相关证明材料,向就读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发给学生转学联系表,学生持联系表到拟转入学校联系,转入校同意并签章后,回到原就读学校确认。经转出和转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予以办理转学手续及学籍信息变更,并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学校接收有困难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协调解决。

对转入的学生,学校应当按其原就读年级安排插班。必要时可按其学业水平安排年级。

第二十三条 学生户籍由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迁入本市的,从境外到本市落户的,有本市户籍在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就读的,需转入或转回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就读,可参照第二十二条规定办理转学手续。

第二十四条 非本市户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转入到本市的,应参照非本市户籍义务教育阶段入学规定提供相应的证明、证件,到居住地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学校联系就读。经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予以办理转学手续,并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学校接收有困难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协调解决。

对转入的学生,学校应当按其原就读年级安排插班。必要时可按其学业水平安排年级。

第二十五条 本市普通高中学生原则上不予转学。确有特殊原因的,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可在教学水平相当的同类学校之间申请转学。经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后,予以办理转学手续及学籍信息变更。高中阶段不同类别的学校之间转学,参照办理。

学生户籍由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迁入本市的,从境外到本市落户的,有本市户籍在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就读的,需转入或转回本市普通高中阶段就读,参照前款规定办理。同时,应提供原就读普通高中录取证明、已修高中阶段学业证明等相关材料。

第二十六条 在本市就读的学生转出到外省市的,需学生本人及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向就读学校提出申请,并提供接收学校的相关证明,经就读学校同意,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予以办理转学手续。学校应为转往外省市学生申请毕业证书提供学业考核证明。

第二十七条 对于有严重不良行为或依法免予刑事处罚,判处非监禁刑罚,判处刑罚宣告缓刑、假释的学生,学校和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互相配合加以教育;对无力管教或者管教无效的,应当依据及时制止的原则,由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或学校申请,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安排入专门学校(原工读学校)就读。

在专门学校学习的学生,其学籍由原学校保留。学生表现明显进步、并确实改正缺点的,本人提出申请,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可安排回原学校继续学习。

对于在校期间因刑事犯罪,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在刑满释放后仍未满18周岁且符合就学条件的,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学校应当采取措施帮助其做好就学工作。

第二十八条 根据有关规定经批准招收儿童、青少年进行文艺、体育等专业训练的社会组织,从本市中小学校选调学生进行专业训练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到教育行政部门办理相应手续。

第二十九条 转学应在寒、暑假放假前一周或开学后一周内提出申请。转学手续办理一般不超过10个工作日。转学学生须随转相关学籍信息和档案,实行籍随人走。

第三十条 下列情形,不予转学: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能以任何形式强迫学生转学。

(三)学生在受处分期间,不予办理转学手续。

(四)其他无正当理由的。

第六章 休学、复学

第三十一条 学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以休学:

(一)因病经诊断,需停课治疗休养占一学期总学时三分之一以上的;

(二)学生在一学期内连续请假(包括病、事假)时间超过一学期总学时三分之一仍不能到校上课的;

(三)因其他原因,需要休学的。

第三十二条 因病假办理休学手续须由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持区县级以上医院(必要时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指定医院)开具的诊断证明,因事假办理休学手续由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持相关证明,向学校提交书面申请,经学校同意,发给休学证明。

第三十三条 休学期限不超过一年。学生休学期间保留学籍,不能办理转学手续。休学期满仍不能复学的,应当由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持区县级以上医院(必要时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指定医院)诊断证明或其他相关证明向学校申请延长休学期,经学校同意,可继续休学。

第三十四条 学生休学期满或休学期间要求复学的,由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向学校提出申请,因病休学的还应当提交区县级以上医院(必要时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指定医院)认定治愈或认定可以正常学习的证明,经学校核准,即可复学。

学生休学期满,未提出延期休学申请,又不复学的,按旷课处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当及时督促学生复学,督促无效的由学生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责令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送学生复学。

学校对准予复学的学生,按其实际学业水平安排年级。

第七章 退 学

第三十五条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年满十八周岁,不宜在校继续学习的,应办理退学手续。

高中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办理退学手续:

(一)多次留级且年龄超过二十周岁,不宜在校继续学习的;

(二)一学期内连续旷课超过十五天或累计旷课四十五天,学校与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多次联系帮助教育无效的;

(三)休学期满,经学校与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联系仍未复学或超过复学时间一个月以上仍不办理继续休学申请的;

(四)学生本人及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申请退学的。

第三十六条 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退学条件的,由学校填写退学申请表,经学生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复核后,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由学校出具退学通知书送交本人。

符合高中学生退学条件的,由学校或本人填写退学申请表,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准予退学。学校出具退学通知书送交本人。

第八章 毕业、结业、肄业

第三十七条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其升级、留级、跳级按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学业成绩管理等有关规定执行,并在学籍档案中进行相应处理。

第三十八条 学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并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学校编制毕业生名册,义务教育阶段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后,发给毕业证书;普通高中阶段经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确认,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后,发给毕业证书。

学生学习期满,未达到毕业要求,又不符合留级条件的,准予结业。由学校发给结业证书。

送专门学校学习的学生毕(结)业,由保留其学籍的学校颁发毕(结)业证书。

退学学生和其他未完成学业终止学籍的学生,由学校发给其肄业证书。

第三十九条 初中学生毕(结)业后,学校应将未升入高级中等学校的学生毕(结)业材料,按规定时间移交给学生户籍所在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

高中学生毕(结)业后,学校应将未升入高等院校的学生档案,按规定时间移交给学生户籍所在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

退学和其他未完成学业终止学籍学生离校时,由学校将其材料和档案移交给学生户籍所在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

第四十条 毕业证书、结业证书、肄业证书规格式样,由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定。普通高中毕业、结业、肄业证书须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验印。

毕业证书要有统一字号,义务教育阶段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普通高中阶段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学生毕业、结业、肄业证书遗失,可向原证书颁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核实后,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出具学历证明。

第九章 管理职责与信息安全

第四十一条 市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公室,统筹指导、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域内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工作。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确定责任部门,统一管理辖区内中小学生学籍工作。中小学校具体负责学籍信息建立和日常学籍管理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设学籍管理员,专人负责学籍管理工作。

第四十二条 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按照市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规定,及时采集、复核、更新和上报学生相关信息,确保学生基本信息和学籍变动信息准确、学籍变动手续完备。

第四十三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非经学籍主管部门书面批准,学籍信息一律不得向外提供,严防学籍信息外泄和滥用。

第四十四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主管人员和相关人员责任:

(一)不为已接收符合条件学生建立学籍档案的;

(二)以虚假信息建立学籍或学籍档案的;

(三)不及时把学籍变动信息纳入学籍档案的;

(四)不及时报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情况的;

(五)接收学生不为其办理转学手续的;

(六)不按规定为学生转接学籍档案的;

(七)泄露或非法使用学生学籍信息的;

(八)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十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 学校的外籍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学籍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六条 关于学生的考核评价、奖励处分、体质测试、健康检查等办法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另行规定。

第四十七条 依据本学籍管理办法,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或完善学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自20xx年6月10日起施行。《北京市中小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京教基〔20xx〕17号)及《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北京市中小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实施中有关事项的通知》(京教基二〔20xx〕1号)同时废止。

学籍的基本内容正如公民要有国籍、党员要有党籍、军人要有军籍一样,一个学生,也要有作为某校学生的学籍。一旦大学生按规定获得了某所高校的学籍,就享有使用该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完成学校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学历证书的权利;同时也要履行遵守学校管理制度,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刻苦学习,遵守学生行为规范的义务。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录取的新生,持录取通知书,到校办理入学手续,复查合格者予以注册,取得学籍。复查不合格者,由学校区别情况,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

篇9

一、中小学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意识淡薄化

我国教育管理的传统模式中,课程管理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事,中小学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课程就行了。这使得中小学在课程管理中长期处于“外化”“边缘化”的位置,缺少话语权。久而久之,导致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课程管理能力不足,甚至产生一种“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心态,课程管理意识淡薄,表现为:

(1)对课程管理的研究不够

就教育领域来看,我国课程论研究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人们对课程管理的研究更少,把教育管理作为课程管理的上位概念,或者把课程管理当作学校管理的一部分,认为没有必要再专门讨论课程管理的问题。事实上正如哲学不能代替具体科学一样,对教育管理、学校管理的研究不能代替对课程管理的研究。

(2)对课程管理的“软件”研究不够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可以把课程看作一系列要素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以及评价等。课程管理对这些要素进行组织、协调、控制,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但课程管理不是把各要素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组合”。我国课程论研究者对此研究不够。

(3)课程管理视野狭窄

本次课程改革力度大,没有先例可循,在改革中自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仔细分析这些问题,大都与管理有关。但是由于学校管理意识薄弱, 课程管理视野狭窄,遇到问题不是从管理方面找出路,而是从行政角度找对策。

2.管理手段行政化

行政方法是课程管理的方法之一,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特点。采取行政方法管理力度大、推进快,课程管理可以采取某些行政手段,使执行者有章可循。但是行政管理方法容易导致不顾实际情况,强制人们“齐步走”,加之管理权过度集中,会使课程管理失去活力。而课程系统具有复杂性,课程运行中会出现出乎预料的情况,行政方法是不可能对出乎预料的情况事先给出应对策略的。再者,行政方法也可能为社会舆论左右,受“长官意志”的影响,不容易保持稳定和连续。

3.管理情境静态化

课程管理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情境的多变性的特点。而不少在学校课程实施中既不考虑学校的具体情况,又不考虑具体课程实施的条件,使管理情境静态化。在课程管理中,一些学校希望设想出统一的计划、标准和规范,或者一劳永逸地实施方案,这是不符合课程情境的多变性特点的。所以不能把学校课程管理规章制度当作教条,而应看作是服务于学校课程实施的指南。

二、加强学校课程管理的建议

课程管理水平高低是决定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因此加强学校课程管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关系

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关系,论者有两种观点:二元对立观和整合论观。用二元对立观做指导的课程管理,不能解决课程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如校本课程的实施、综合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求助于涵盖性强的课程管理。因此,要把课程管理提升到全新的高度来认识。

2.课程管理“去行政化”

课程管理去行政化,就是要从行政管理走向专业管理。学校课程管理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行政问题,而是一个需要由科学理论指导的专业问题,必须反对将课程实施程序化的倾向。真正的课程管理是一种专业管理,而不是行政管理。行政管理模式剥夺了校长、教师课程管理的权力,造成校长和教师课程智能的短缺。

3.由平面式管理走向立体式管理

“平面式课程管理”是从某门学科的角度出发,静态的、直线式的审视问题。而新课程本身是一个多维度综合体,因此,应以全新的课程管理观观照学科的发展,即采用“立体式课程管理”,将影响课程管理的关键因素作为课程管理的重点,有效组织安排。

篇10

1、小学:每年秋季开学前15天,凡年满7周岁的适龄儿童,按照“划片录取,就近入学”的原则,由各小学提前发放《义务教育新生入学通知书》,学生按规定时间到校报到注册。

2、初中按照“划片录取,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按照区教育局制定的招生计划统一招生,由各中学对片内各小学毕业生发放《录取通知书》,学生按规定时间到校报到注册。

3、高中按照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招生计划,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统一招生,学校发放《录取通知书》,学生按规定时间到校报到注册。

二、学籍档案的建立与管理

1、小学:学生入学后,由学校统一编班,为每名学生填写《包头市普通小学生学籍表》,借读生填写《借读生登记表》,并将下面回执部分填写完整,加盖学校公章、教育局教育股公章返回原应就读学校存档,该生即取得正式学籍。

学校将新一年级学生基本情况录入微机,将软盘于9月25日前报中心校、教育局备案(学校还应将新一年级《学生花名册》打印一份存档)。教育局届时将各校新生、转入学生进行统一摄像,导入学籍管理系统,以备学籍核查。

2、中学:凡正式录取到校报到的学生,由学校统一编班,为其建立学籍,填写初、高中《学籍表》,此表详细记录该生的学业完成情况。初中借读生填写《借读生登记表》并将下面回执部分填写完整,加盖学校公章、教育股公章返回原应就读学校存档,该生即取得正式学籍。

(1)新生入学后,学校要于开学两周内到教育局办理招生录取建档手续,需提供《招生绿表》一式两份(教育股、学校存档),在每生的《招生登记表》上加盖录取章。

(2)学校管理的学籍档案包括:《录取通知书》、《学籍表》、《招生登记表》、《招生绿表》、《义务教育段借读生登记表》、《体育合格标准档案卡》、《体检表》、《学生花名册》、学生奖励或处分的材料、学籍变更的有关手续等。

(3)学校按班级将新生基本情况录入微机,并将软盘于9月25日前报教育股备案(学校还应将新一年级《学生花名册》打印一份存档)。教育局届时将各校新生、转入学生进行统一摄像,导入学籍管理系统,以备学籍核查,做为考核学校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转学

因家庭住址迁移等原因,在原校上学确有困难,由学生本人或家长持有关证明向学校提出转学申请,经双方学校同意,家长或学生本人持《准转证》到区教育局办理《准转通知》,接收学校接到区教育局《准转通知》后,才能接收其入学(学生必须带原校学籍档案)。

学生转学应在每学期开学初办理,不允许学生中途转学。接收转入学生要严格执行“同级转入”的原则,学籍在原学校学籍的基础上由转入学校续建,将其编入某班最后一名学生之后,学籍号全年级顺延。

毕业年级和新一年级学生原则上不允许转学,如有特殊原因,必须经教育局特批方可转学。

四、休学

学生因病随班学习确有困难,应办理休学手续。学生休学应持县级以上医院证明,经学校审查同意后,由学校出具休学证明方可休学,休学期间,学校为其保留学籍。

休学期满,经学校同意办理复学手续,复学手续应在开学时办理。休学期限为一年,如休学期满仍不能到校学习者,应提前办理延期休学手续,经学校同意,可继续休学,最多不超过两年。

五、借读:

1、小学借读

区内借读:凡不到指定学校上学的户籍学生在区内其他学校就读均为区内借读。

区外借读:因打工、家迁等原因,外盟市、旗县区学生需在我区学校借读的,经借读学校同意,教育局批准,可以办理借读手续,学校为其建立借读生学籍。

2、初中借读:因打工、家迁等原因,外盟市、旗县区学生需在我区学校借读的,经借读学校同意,教育局批准,可以办理借读手续,学校为其建立借读生学籍(按照学籍管理软件的要求,户籍的学生在区内任何一所学校上学,都不属借读生)。

六、辍学

在校生中除正常转学、休学、死亡等原因,中途不上学的学生为辍学生。

1、每月必报的两种表格

(1)《辍学情况月报表》每月8日前由各中学、中心校汇总上报。这张表反映了一所学校每月的学生流动情况和本月在校生数。附有转出、转入、休学、死亡、辍学学生的花名,月月衔接,便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流动情况。

(2)《辍学情况统计报表》反映一所学校从学年初到某个月的学生流动情况。只有数据,没有花名。每月10日前由区教育局汇总上报市局。

2、每学年上报的两种表格《义教辍学A表》、《义教辍学B表》,这两种表在每学年末汇总上报教育股,反映的是一学年的辍学生情况。A表是汇总表,B表是辍学生花名表,有详细的家庭住址、家长姓名和动员次数等。

3、辍学生必须履行“三访问、两报告、一递交”制度,《三访问联系卡》、《动员无效报告单》存根、《责令复学通知书》存根,这三种资料每一名辍学学生一套。

七、毕业

1、小学毕业不发毕业证,免试升入中学。

2、初中学生修业期满,由学校填写《义务教育证书花名册》,经教育局审核盖章,统一发给《义务教育证书》。户籍的学生加盖人民政府义务教育专用章,外盟市的毕业生由区教育局出具《借读生领取义务教育证书证明》,到户籍所在地教育部门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