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学术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12-26 20:19: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经济类学术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经济类学术论文

篇1

1.1学生生源多样化,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办学规模的扩大,我校经管类专业的生源呈现多样化既有普高升学,又有对口升学的学生,而且他们大多是文科毕业生数学基础相对较差,学生普遍反映数学难学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岸习成绩不够理想。

1.2学时少和教学内容多之间的矛盾

随着教改的日益加快经济数学课程的学时在不断压缩经济数学由80学时减为麟课时。很多新的知识和数学思想要充实到经济专业课程中传授给学生。这就使得教学量大与学时不够的矛盾愈显突出。如何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以达到削减课时,同时又能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目的是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1.3数学课与经济专业课程脱节

经济数学教材中缺少经济学中的实例,数学教学在经济专业中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体现。部分学生有数学“无用论”的思想从内心抵触数学。

1.4教材与教学内容的矛盾

由于科学进步和时代变迁,有些教材上所列内容陈旧,有些新的知识需要充实进来。这便产生了教学内容与教材有部分脱节的现象。能否结合职业师范院校自身的特点编写具有特色的、蕴涵现代数学思想的教材是教改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

1.5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化辅助教学工具的矛盾

近些年开展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优点是形象、具体,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教学内容更易为学生接受。如何把计算机和网络合理地应用于传统教学中,以增强教学效果使两者相得益彰是一个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1.6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由于学生本身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抵触除了课堂上被动接受教师反复讲解的内容外,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他们试图通过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等方式应付考试获得学分。

2教学改革方案

以上问题是我校经济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需要加以思考、努力解决的,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结合自身情况的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

2.1优化课程结构充实经济背景

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适当删减理论知识部分填充经济学的实例,尽量以当今经济学中的热点问题作为引例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来解决引例的问题使学生真正了解到他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是有其现实的来源和背景,有其经济原型和表现的。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通过数学知识可以解决身边的实际经济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消除学习数学“无用论”的思想。

2.2增加学科之间的渗透与合作

经济数学教师必须在掌握经济数学系统知识的同时,充分了解经济类、管理类各学科发展的动态以及对数学的需要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合作增加经济数学教学的亲和力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经济数学的计算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焙养学生解决经济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2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江西金融职工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西省南昌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5557

国内刊号:36-1232/F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篇3

2、论文多为应用性论文。由于受学生理论水平的限制,绝大多数的毕业论文都是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应用研究,理论研究的论文很少。在笔者近10年的论文指导过程中,选择经济理论进行研究的学生不到5%。应用性强的论文对学生写作要求相对较高,一是要求学生抓住经济现象的本质,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实证的分析能力,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二是要求学生对所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结论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层次;三是要求学生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寻求理论支撑,在所学理论的框架和范畴下分析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3、方法实证性多。应用性强的论文决定了其分析方法的实证性要求。分析方法的实证性就是要用现实的数据和案例来分析经济现象,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即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得出经济现象的原因和解决措施,为上升到规范分析打下可证实的基础,这是学习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典型分析过程。方法实证性多要求:一要掌握主要调研和分析方法,分析方法掌握不熟练往往不能准确地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二要搜集较为翔实的数据,数据要求系统性、权威性和代表性;三要正确说明数据分析结果的经济含义和政策含义,这是实证分析的最后落脚点。

4、撰写规范性严。经济类毕业论文应用性强和实证方法多的特点要求论文的撰写十分规范。一是从结构上来看对经济现象的分析要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架构和写作架构,三者缺一不可;二是理论支撑和现实问题分析要融合,即现实问题的分析要有理论支撑,理论分析也要以现实问题为对象;三是要求数据和引证科学合理,数据除符合系统性、权威性和代表性要求外,获取第一手数据显得格外重要。

5、论文撰写过程难以有效控制。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多数无须实验,而是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而且这一过程多在学生临近毕业的实习阶段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与其求职、考研、出国等规划发生冲突,难以兼顾招聘、备考和毕业论文之间的关系。指导老师只能通过“遥控”对学生进行指导,其效果大打折扣。

二、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易出现的问题

1、论文选题不够科学、合理。文科类的本科论文指导老师较难获得科研课题,且由于本科生的理论功底不够,本科生中只有很少人参加导师课题的研究。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均以老师指定范围或自拟为主,因此选题时常存在不够科学合理之处。据笔者多年指导本科论文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一是选题过大过空,如“论中美经贸关系”;二是选题不符合学术论文要求,如“近期中国股市走势分析”;三是选题只考虑个人兴趣而不考虑与自己所学专业的相关性,能培养和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和综合利用的能力。

2、论文缺少严谨性。部分论文泛泛而谈,缺乏实证基础,材料不能支撑论文的观点,论证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少必要的数据和例证,论点多来自自己凭空臆想;二是数据和例证的选取不恰当,只是简单罗列和堆砌,不能很好地支撑论文观点;三是数据不系统,系列数据采集较少或缺失较多,不能真实反映经济现象的本质。

3、论文格式不规范。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论文,应具备学术文体的一般特征,主要内容包括:题目、作者、提纲、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几个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加之论文主体是拼凑而成,毕业论文的格式混乱。如:结构不合理、论述重复、字号不统一、错字病句百出、图表不规范、文理不通、参考文献引用不规范。其中,参考文献引用不规范是比较普遍和比较严重的问题。

4、论文内容抄袭、拼凑现象较为严重。当前学生可获得资料来源很多,如往届毕业论文、专用学术期刊网、学校的图书馆、院系的资料室。特别是对于经济类而言,网络上的财经类文章更是多如牛毛。这使得部分学生在写作时采取拷贝加粘贴的方法,用几天的时间就能完成学校规定用10周时间完成的毕业论文,更有甚者直接在一些专门从事“”的业务网站上购买论文。学生自创性论文比例逐年降低。

三、提高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造成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即有学生自身方面的,如对毕业论文撰写缺乏重视、自身水平所限等等;也有来自学校方面的,如毕业论文规章制度安排不尽合理、指导老师时间精力有限等等。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笔者的多年经验,就如何提高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确保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提出以下对策:

1、提高对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对毕业论文的认识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学校管理层、教师和学生都要认识到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它与其他教学环节彼此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它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它也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四年所学知识的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是提高学生科研训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2、推行科研导师制。学生在临近毕业时面对求职、考研、出国等规划的多重压力,时间仓促,不太可能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做好毕业论文。为此,可推行导师科研导师制。即导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等科研活动,科研导师制以科研为纽带,通过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而且学生可以提前进入毕业论文的准备阶段,如搜集跟踪资料、确立选题方向等。这样既可以发现和培养学生自身的专业领域兴趣,为后期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

篇4

核心作者引文分析法藏书质量控制

[分类号]G253

1 前言

图书馆藏书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两大系统,即文献采访决策系统和藏书质量评价系统,两大系统是既联系、又互动的有机统一体。文献采访决策系统是保证入藏文献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是馆藏建设者通过对本馆文献需求、馆藏结构以及文献出版信息等方面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判断和综合,形成采购策略,并运用有效方法,实施文献采购的一系列过程;藏书质量评价系统是对藏书建设能否按既定的原则、方针和规划实施的评价反馈,是对藏书结构和采访决策适时进行完善、调整的重要依据。

关于“核心出版社”及将其作为文献采访决策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参量在国内早有研究,其依据的主要理论就是出版社是评价文献质量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截止到2005年底,我国共有出版社573家,其中中央级220家,地方级353家。出版社的规模、出版优势领域各不相同,其出版文献的质量也大相径庭。相对而言,高水平、专业性的出版社所出版的文献质量一般也比较高。对于相同主题、内容相近的图书,高校图书馆应选择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出版社所出的图书;利用“核心书目”对图书馆藏书质量进行分析评价在国内也早有研究,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而对于将“核心作者”作为选择学科类文献的依据,在国内也有先例,例如复旦大学图书馆根据一定的方法,建立了学科领域“核心作者”库,对于处于“核心作者”库的专家、学者的著作在学科图书采购中会优先选择。因此,如果高校图书馆根据自身所采购文献的学科特点,参考出版特色及水平,通过一定的文献计量学方法测定某学科领域的“核心出版社”、“核心书目”以及“核心作者”,一是可以据以调整本学科领域学术文献的采购策略,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放矢,提高学科文献的采购质量;二是将“核心书目”与馆藏书目进行对比,以对本馆藏书质量进行评价和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对藏书进行复选和补遗,以提高文献的保障率,达到对藏书质量进行有效控制的目标。

2 概念的界定

关于“核心出版社”的概念,早在1991年,吴力群在《关于“核心出版社”的探讨》一文中首次提出:“核心出版社”就是出版某一类图书的质量可靠、历史悠久、知名度高、流通广泛的出版社;2003年,钟建法在《“核心出版社”采购的理论和方法》一文中将“核心出版社”定义为某一学科领域图书出版中起主要作用的出版社,其出版量大、质量高,有较高的利用率和较大的读者影响力,能较好地把握学科发展状况,并及时编辑出版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及前沿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的图书;2006年,何琳、喻文在《核心出版社及其在图书采访中的应用》一文中,借鉴核心期刊概念对核心出版社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研究:①广泛性,一是体现在出版数量上,必须达到一定的出版量,二是体现在使用广泛、影响大;②学科性,关于某一学科领域;③学术性,主要体现在出版图书的学术水平和创新的程度上。通过将以上几种定义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图书馆界对核心出版社的认识,是随着其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不断深入的,钟建法和何琳对核心出版社的概念描述比较准确和全面,尤其是何琳将核心期刊的定义引申到对核心出版社的定义中,更具全面性和科学性。

综合以上分析,“核心出版社”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特性:

2.1信息密度高

核心出版社出版的文献基本上浓缩了本学科的学术精华,且在文献内容上涉及的学科范围也较全面,在本学科领域内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2内容较新颖

核心出版社出版的文献具有一定的新颖性、独创性,能追踪本学科(专业)研究的前沿阵地,反映本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

2.3学术价值高

核心出版社出版的文献在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具有较高的评价或者较高的被引频率。

“核心作者”在文献计量学中,就是指某学科领域里在学术上比较活跃的作者。借鉴“核心出版社”概念的界定,“核心作者”应具有两大特性:一是创作的著作在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或较高的学术价值;二是达到一定的学术著作出版量。

“书目核对法”是图书馆对藏书质量进行测评时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其原理就是将被评价的馆藏与标准书目、核心书目或权威性的馆藏目录逐一进行核对,以评价馆藏文献收藏的完备程度。由此可见,“核心书目”其实就是代表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及前沿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对本学科领域具有较大影响或推动作用的学术著作,即“核心书目”中的学术著作应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3 测定方法

“核心出版社”、“核心作者”和“核心书目”三者都强调了出版著作本身的学术价值,因此要对其进行科学测定,首先就需要对学术著作的价值进行评价。而学术著作之间的引证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揭示出研究活动的继承与发展,显示研究课题甚至学科的发展历程。因此,很早以前就有许多学者试图通过引文分析来达到评价学术著作价值的目的。引文分析虽然在评价文献的学术价值时会受到易获得性、虚假引用、自引和否定引用等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影响引文分析评价的准确性,但是由于其基本上具有客观反馈性、广泛适用性等特点,通过定量分析弥补了人为定性评价的缺陷,在理论上仍然不失为一种国际通用的文献计量评价方法。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引文数据库的建成,其可操作性也大大加强,使引文分析法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然而,目前引文分析法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学术论文方面,而在图书文献方面应用得比较少,主要是因为引文数据库涉及的主要对象大多是学术论文,而对图书的引文情况缺乏相应的测量工具。GoogleScholar的出现为通过引文分析法来考查某学科图书的被引或引用情况提供了可能。

2006年,Coogle Scholar扩展至中文学术文献领域,它不但可以帮助用户查找中文方面的学术资料,而且还可以作为引文库,帮助用户查证某位专家的某种文献被引用的情况。虽然,作为一种新出现的引文分析工具,相对传统测量工具来说,Google Scholar还是具有比较大的局限性,如引文的质量不够高,不够稳定、权威等,但是,由于在Google Scholar中得到的引用文献既包括传统学术期刊、学术图书,也包括Web网页、

预印本和电子期刊等,所以它不仅能反映学术文献之间的引用关系,也能广泛反映学术文献、Web网页、预印本、电子文献之间的引用关系。因此Coogle Schol-ar对引用情况的覆盖率远远高于传统测量工具,这是Google Scholar成为引文分析工具的最大优势。

4 实证分析

4.1统计样本

由于《全国总书目》是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权威书目,出版社覆盖全国各地,基本上能反映我国经济类文献的出版情况,本文试选取2002―2005年《全国总书目》中的经济类书目作为统计样本。由于主要是查证经济类学术研究图书的被引情况,因此对统计样本进行初选,排除以下5类经济类图书:①教材、教学参考书(影印版除外);②培训及资格考试用书;③经济学基础知识、操作实务、普及读本、创业及励志类图书;④工具用书以及连续性的论文集、评论、年度报告;⑤地方(地区)经济类图书。

4.2测定过程

4.2.1经济类“核心书目”利用Google Scholar在2008年8月,对统计样本中22152种经济类图书逐一进行被引频率查证,被引文献总量为14511种(即被引频次≥1),其中2002年是3612种,2003年是3633种、2004年是3708种,2005年是3558种,从查证结果看被引频次差异非常大,如图1所示:

被引频次越高,越说明学术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对本学科领域发展具有较高影响和推动作用,因此通过Google Scholar查证文献被引频次,可以对文献的学术价值做出比较客观、科学的测定,问题的关键就是选取被引频次多少次以上的经济类文献作为本学科领域的“核心书目”。通过表1可以看出,被引频次在5次及以上的经济类文献占到被引文献总量的43.9%,占到四年经济学出版总量的14.4%,以被引频次>4次作为确定核心书目的标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引用动机等因素给利用引文分析法确定核心书目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带来的影响。同时考虑到文献的被引频率与文献的出版时间关系密切,本文建议可以根据文献出版时间不同进行核心书目的选取,如经济类“核心书目”以被引频次5次为基数进行选取,如2002年选择被引5次及以上的经济类文献,2003年选取被引4次及以上的经济类文献……以此类推,结果如表1所示:

4.2.2经济类“核心作者”

学科领域的“核心作者”出版的图书往往具有一定学术质量保证。通过对图1的结果进行分析,以被引频次≥5次作为确定图书具有一定学术质量的标准。考虑到“核心作者”应该具有一定的出版量,因此,以四年中出版学术著作种数≥3种作标准进行选择。综合以上两个指标进行统计,可以得到如表2所示的“核心作者”:

4.2.3经济类“核心出版社”将出版社按被引频率≥1的学术文献种数多少降序排列,如表3所示:

表3由于结合了引文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文献的学术价值,但排序结果还是偏向于出版量大的出版社,而经济类文献出版总量相对较低的出版社则有可能会被排除在“核心区”之外,因而是不合理的。例如,商务印书馆,其四年出版的136种经济类文献中,具有学术引用关系的有95种,学术著作比例非常高,达到70%,并且具有比较高的平均引用频率。

因此本文将四年出版量在90种以上的出版社(考虑到核心出版社必须具有一定的文献出版量,本文以四年出版总量/经济文献出版社数为基数进行统计)按学术文献比例降序排列,结果如表4所示:

首先,通过表3可知:2002―2005年出版的具有学术引用价值的14511种著作中,其中90家出版社出版的总量有11916种,达到学术著作总量的82%,并且这90家出版社出版的经济文献占四年来经济类出版物总量的72%,基本上符合“二八定律”,即20%的出版社的学术著作占到了出版总量的80%。因此,本文利用布拉德福区域分析定律对20%出版社进行进一步的划分,以便得到一个更加集中的区域。

根据布氏定律,我们将以上90家出版社分别分成三个区,使这三个区中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的种数呈下列关系:

n1:n2:n3=1:a:a2

其中,a为布氏常数,取a=2,则出版社及文献分布为:处于第一区的出版社仅13家,但其出版的学术文献占学术文献总量的42.4%;出版的经济文献总量占到四年出版总量的31.8%,因此有理由认为这一区域内的13家出版社为经济学领域“核心出版社”,如表5所示:

然后,再对表4进行分析:103家出版社四年出版的经济类文献量占四年总量的80%以上,学术文献总量占到83%,可以说是经济领域比较重要的出版社,同样依据布氏定律,可知排在前面的13家出版社也可以被认为是经济学领域的“核心出版社”。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测定的“核心出版社”共21家,分别是:经济科学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信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4.3经济类藏书质量控制策略

一般来说,综合性的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被引频次以5为基数的方式,确定学科领域图书的“核心书目”,而对于经济类专业图书馆或其他类型图书馆来说,可以依据本校学科专业设置及学科发展情况,通过对表2中文献学科类别的选择或对出版文献引用频次的确定,选择符合本馆采购策略的“核心书目”。通过“核心书目”的确定,一可以对馆藏某学科领域文献的采购质量做出评价;二是可以对本学科领域文献进行复选或补充。而对于本校重点建设学科和新增专业,图书馆同样也可以通过分析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应用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应用上述方式测定其专业领域的“核心书目”,然后与本馆已配置书目进行比对,复选出缺藏图书,形成学科缺藏书目,以备采访补缺。

考虑到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学科,学科范围比较广泛,而“核心出版社”出版的经济类文献无论在出版数量上还是出版品质上都比较高,内容涉及广泛,不仅包括应用技术类图书,还包括大量理论研究类、国外优秀经济类原版教材以及考试培训类用书,对于图书馆来说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读者的利用需求。因此在经济类文献采购中,图书馆可以根据经济学专业设置,对“核心出版社”出版的文献进行“网罗式”采购,除一部分不属本馆收藏范围或内容太过浅显的图书外,尽量收集齐全。为了避免书商书目不全而造成的漏采,对于“核心出版社”图书的采购最好采取直接和出版社合作的方式,如果出版社合作条件不成熟,也可向出版社索要书目,然后由书商代购。处于第二区的26家出版社,对专业高校图书馆来说,也应列为重点收集对象,可通过与出版社直接合作方式进行采购,但是对综合性高校图书馆来说,可以视专业设置和学科发展情况,通过书商征订目录有针对性地精挑细选。其余出版社,即出版社,因其数量较多,出版总量和其中有学术价值文献比例相对较低,对于其出版的应用技能类及实务操作类、考试培训类等图书,由于“核心出版社”这类型图书的出版量相对较大,采购到的图书已经能够满足读者需要,而且内容也是大同小异,可以考虑不再采购;对于其出版的理论研究类著作,需要对图书内容进行认真分析,然后精心筛选,保证采购的图书“全而不滥”,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当然由于这部分出版社出版的经济类图书出版量及出版图书的学术质量相对较低,宜采取书商订购方式,通过书商书目有针对性地选购。

篇5

[作者简介]韦朝晖,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东南亚纵横》杂志社编辑,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12006109-0205-05

学术期刊作为科研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载体,起着科研成果转化和科研信息传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是国家科学技术工作和知识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期刊的主办单位主要是高等院校、社科院、社科联等,其读者主要为高等学校的教师、科研院所的科研工作者等高级知识分子群体。高等院校既是学术期刊的主办者,又是学术期刊主要的作者源和读者源;而学术期刊也为展示高校的科研成果、培养高校科研人才、促进学术活动的开展和交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学术期刊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密切,两者是互动关系。正确认识学术期刊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有助于学术期刊回归正确的发展道路,获得更好的繁荣。

一、学术期刊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1.学术期刊具有一定的教学辅助作用

学术期刊是帮助高校教师和学生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完善教学活动,获得理想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相对于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教学任务的多重性,限于篇幅,教材不太可能面面俱到对它们作一一点示,这就使得教材不能不存在相当数量的隐含信息。这在客观上给教师和学生设置了相应的难点和重点。而这些难点和重点,并不是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能够轻易克服和准确把握的。甚至有时候,即使教材编写者对教材的难点和重点作了相应的点示,也很难说他们在点示的过程中不会存在盲区。因此,高校师生借助于学术期刊能够对教材发幽阐微,获得对于教材相应的补充材料和额外的相关信息,进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教材。许多高校的专业课都把本专业主要的学术期刊介绍给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术期刊往往扮演着参谋甚至是导师的角色。一份好的学术期刊一方面通过介绍众多先进、独特、新颖的学术思想、学术见解、科研方法启发教师和学生形成自己的意识,拓宽视野,并丰富相关的信息;另一方面,通过杂志的办刊思想,通过与作者和读者的交往,以及对作者文章的精雕细琢的修改,促进作者开拓思路,获得进步,并向学术界推介学术新人,使年轻学者得到学术界认同的机会。这些都不亚于一个导师所起的作用。

2.学术期刊是教师开展学术活动、进行学科建设、展示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

首先,学术期刊为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育以及理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固定的展示科研成果为主的平台。学术期刊一方面刊载师生的最新科研成果,以求得到社会认同,将其应用、推广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高校师生能从中借鉴、吸收他人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应用到自己的研究和实践中去,促进学科建设和科研活动的发展。许多教师通过这个平台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知名学者,众多这样的学者又使一些大学加入名校的行列。其次,由于学术期刊具有广泛性、系统性、周期性、针对性等特性,因此成为学术交流的最佳途径。学术期刊的发展不仅活跃了高校的学术气氛,而且在与其他学校的交往中,也起到了窗口和桥梁作用,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交流与竞争,起到了共同发展、繁荣学术的作用。

3.学术期刊是培养师生学术科研能力,培养青年学术人才的园地

学术期刊是发现和培养学术人才的重要园地,高校中的很多优秀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成长都离不开学术期刊的培养。学者之所以成为学者并得以著名,是因为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创新观点为社会所承认。而编辑在社会与学者之间扮演的中介作用不能忽视,其中公认的名编辑和权威性学术刊物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要。在有一定水平的学术期刊发表有质量的学术论文,是评价一位科学工作者创造能力和成果水平的公认指标。通过学术论文在发表过程中的审阅、修改、校订、出版、信息反馈等环节,可提高作者自身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所以,学术期刊对于培养科学人才具有特殊的功能。

4.学术期刊是良好学风的引领者

学术期刊对于高校师生的科研工作客观上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学术期刊通过发表高质量、高水准的论文,引导师生向本学科研究的深度发掘,提高学术水准;通过选用的稿件、开辟的专栏,刊发的“按语”、“编后”,引导师生对一定阶段内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开辟新的研究课题和学科领域;通过办刊宗旨、栏目设置与衔接、稿件的选择与排序等,将学术研究向社会改革实际引导,使学术期刊成为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智囊团和思想库,培养师生服务社会的理念;学术期刊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创造一个宽松活跃的学术空间,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风;编辑出版工作把住失范作品出口环节,坚持学术期刊对规范学术研究的引导,建立和完善学术规范,引导学者自律,倡导严肃认真、与人为善、以理服人、平心气和讨论的良好学风。学术期刊通过创造的劳动,引导作者和读者向学术期刊的导向靠拢。高校师生是学术期刊最重要的作者和读者,学术期刊对其的影响不言而喻。

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办好学术期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21世纪,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已经成为我国政府既定的战略方针。高等教育事业的加快发展为学术期刊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同时也对学术期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学术期刊要具有学术性

学术期刊是以刊登学术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及综合评述为主要内容的期刊,其特点是学术性强、理论水平高,富有应用价值,能够反映当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但目前一些学术期刊登载的学术论文在选题上原创性不足,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从论文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上看,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性和实用性较差;从论文被引用情况看,我国每年被国际著名检索机构(如SCI、ISTP和EI)收录的只占论文当年总数的4%。在收录低的诸多原因中,文献内容重复是主要原因,许多粗制滥造的学术论文,不能提供最新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已经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方面的发展需要了,因此,学术期刊应该回归学术性,提高学术品位。

第一,学术期刊在内容上要确保学术品位。学术期刊要以社会主义科学的传播为己任,重视选题开发与策划,尽可能避免、减少和杜绝金钱稿、人情稿、关系稿,多刊发精品论文,确保学术期刊的学术

品位。精品论文的质量是以展示学科创新程度为衡量标准,要具有学术的前瞻性。应是国家重大课题、重大基金项目、前沿学科取得的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和论文,因为这些选题一般都是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是学科前沿研究的热点、焦点、难点,更重要的是反映研究人员在研究中获得的新发现、新规律、新理论和新方法等创新成果。对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应优先发表。

第二要细化学术市场。也就是通过市场细分,寻找并确定目标市场,锁定目标读者,在刊物的内容与形式及整体风格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配置与调适,突出特性,以实现期刊的销售,求得生存发展。长期以来,许多期刊习惯于按职业、年龄、文化程度、性别及收入层次乃至地域等来确定目标读者与市场。一般说来,这种确定目标读者的方式方法是必要和有效的,特别是对一些专业性强、内容较专门化的学术性刊物。国内外一些知名期刊十分注重读者反馈情况与读者数据库的建立,通过调查、分析与掌握读者群的个好,对其阅读倾向予以分类,对刊物的目标读者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活动,使刊物适应最大多数目标读者的需求。

第三要注重张扬思想,崇尚学术。期刊,尤其是学术期刊,不单纯是信息与知识的载体,更是思想的载体。优秀杂志的存在和运作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产生新思想的源头。要营造有利于发现真理、繁荣学术的创新环境,提供大胆探索、自由思考的学术空间,鼓励不同的学术观点、学术流派和研究方法的争鸣与切磋。学术期刊的编辑在工作中,除了做好编辑工作之外,还应积极参与各个学科的学术活动,加强与学者的交流,例如抓住重大及前沿问题,组织学术研讨会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这样的讨论突破学科壁垒,为不同学术视野的学者搭建交流的平台,会得到学界的支持和好评。

2.学术期刊要具有创新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正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大课题。而高等院校既是重要的创新主体,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许多高校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改变专业设置,原有的专业划分被打破,新的研究方法被广泛采用,如提倡多学科综合的、交叉的、多角度的量化对比,或用几个学科的知识交相引证以综合检验一个问题等方法,正在当今的很多课题研究中采用。特别是各地的对比研究,跨省市的区域经济、文化研究成果越来越多。这一发展趋势要求学术期刊树立创新观念,承担起促进科技创新的历史责任。

第一要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学术期刊根据编辑事业的发展现状,推动办刊理念和办刊机制的创新是必然趋势,必须把社会科学、哲学、文学与科技学术整合,把刊物做大做强。根据自己的专业办刊需求,创办特色栏目和名牌栏目,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塑造名牌期刊的学术个性和文化特征,构建适合中国特色的学术一流名刊。目前,国家的各级期刊主管部门已逐步制定与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准备扶持一批重点学术期刊。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协分别设立了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中国科学院设立了“科学出版基金”,每年注入300万元,资助优秀科技书刊的出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设立了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等。学术期刊对此应高度重视,根据期刊目前情况,努力争取成为国内甚至国际的品牌期刊。在树立品牌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文献检索系统的作用,积极争取被重要文献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以及国外的SCI、EI等。

第二要不断创新内容。定期出版的学术期刊主要是靠栏目研究的课题和文章的内容吸引人,而栏目课题与内容又要随着时代和知识的更新进步而不断变化,才能创造层出不穷的新意。学术期刊必须把栏目定在学术水平高、新颖独创、探索研究的位置上,改变学术期刊栏目原来那种“全、散、小、弱”的局面,以国内外学术研究的形势发展确立政治类、教育类、经济类、管理类、学术动态类、文化类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为主题,利用不同领域的优质文化资源去创学术期刊的名栏。学术期刊可以根据已有的栏目质量定位去设置名栏,要把栏目精作细研,争取做到新颖独到、别具一格,充分体现栏目的高度学术传播价值。

第三要版式创新。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信息的载体,面对读者日益复杂化的阅读情趣与不断变革创新的时代,特别是青年人为主的高校师生,要想充分发挥学术期刊的作用和影响力,还应在版式设计上推陈出新。期刊的版式应有学术味、书卷气,应在与自身文化氛围相协调、相和谐中开拓创新;期刊目次页的设计编排上应更贴近时代,通过标注不同栏目或者把每一栏目中的重要篇目用醒目的字体排出等方法,加强目次页的“导读”意识;期刊内文版式的设计也要求新、求变、求美,充分反映出期刊编辑的匠心独运和开拓创新的风格特色。学术期刊编排上要与国际接轨,编辑项目(版式、学报内文、附录、总目次和索引等)和编辑规范(编辑、排版)要符合学术规范和编排的标准化,以便于建立国际信息网络,扩大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第四要创新学术期刊办刊制度。一是鼓励本校、本院学者把论文投到外面刊物去,既可缓解本校、本院学术期刊的发稿压力,从而更好的提升自己的品味,打造自己的品牌;又可给本校、本院学者以学术压力,必须拿出货真价实的论文,从而促进科研能力的提高,逐步打破学术期刊“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二是鼓励社会资本对学术媒体的参与。现在不少学术期刊的办公经费都很紧张,不得不承担起创收的任务,实行收版面费、开增刊的方式。在国家政府和所属单位投入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提倡社会资本的注入无疑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第五要培养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编辑队伍。学术期刊编辑要在观念上创新。编辑不仅仅是文字匠,是伏案者,更应是社会活动家,编辑劳动价值及其创造性也体现在期刊学术品位和品牌上。要有勇敢的创新精神,敢于发表有理论锋芒和学术棱角的文章,要有开放的思想和视野,要善于收集和整理国内外先进性的信息、动态和科学技术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新技能,来提高和完善刊物的知名度、品牌度、闪光度、创新度。学术期刊编辑还要在知识结构上创新。作为一种社会职业,编辑有其特有的智能结构、知识体系、工作标准和操作技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在高新技术产业、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人文科学等方面,产生出一些新的分支,同时对道德意识、行为规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术期刊编辑要有广博的知识和专门的修养,必须对相关的学术前沿发展趋势有广泛的了解和深邃的学术眼光,否则难以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也难以实现选题创新。学术期刊编辑在完成学报工作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科研和学术研究,不仅对编辑学有所研究,还应努力成为一门或

几门学科的学有所成者。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计算机网络都在迅猛发展,科技成果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为此,期刊编辑要熟练掌握使用电脑,实现编、校、排各方面工作的现代化。

3.学术期刊要具有特色

篇6

一、引言

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会计学者瓦茨和齐默尔曼所著的《实证会计理论》被翻译介绍到中国会计界以来,实证研究这一研究方法及其相关的问题就受到了会计学术界广泛的重视。近10年来的发展,实证方法已逐步为中国会计学术界所接受并得到了相当的应用。据笔者不完全统计,1999年全年和2000年1~6月,代表中国内地经济学最高水平的学术杂志《经济研究》,已经发表的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财务、会计论文(包括财务会计专业研究人员撰写的微观经济类专题的论文)就有20篇。由于学科划分以及对论文主题所涉及领域方面的认识,这种统计可能不甚精确,但不可否认,作为相当注重研究方法(尤其强调实证研究方法)的国内一流经济学学术期刊,正在刊登越来越多的实证会计研究论文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同样,被公认为中国内地会计学最高水平的学术理论刊物《会计研究》,收录发表的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撰写的会计论文也越来越多。近年来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撰写的会计学博士学位论文也日渐增多。种种迹象表明,实证会计研究正试图取代规范研究,成为会计学术研究的主流范式。

笔者认为,在实证研究这一方法被引进中国将近10年的今天再讨论这个问题,已经不能仅停留在方法的介绍或规范和实证两种研究范式孰优孰劣的比较评判层次上,而应当将学术研究中,中国会计学者在方法应用上存在的问题揭示出来,并总结消化、吸收西方会计研究中的先进方法。正因为如此,笔者总结了中国学者应用实证方法撰写会计学术论文时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笔者希望借助评论同行文章这种特殊的方式,为在会计学术研究中建立并形成良好的学术批评风气尽一点绵薄之力。

二、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

在中国接受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近10年的过程中,学术研究的方法论的争论可谓层出不穷。

种新的学术范式之所以能够得以诞生并进而得到长足的发展,其原因需要认真予以分析和总结。笔者以为,搞清楚包括经济学、会计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的关系,是展开讨论的基础。

价值判断是对某种特定事实内容所作的“公正”或“不公正”、“合理”或“不合理”、“好”或“坏”、“好些”或“坏些”等的评价和预言。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政治、法律、道德的观念中,价值判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表达政治要求、决定合法与非法、罪与非罪、道德高尚还是低下等不可缺少的语言工具,也是进行行为选择和政治选择的前提。但是,在作为经验科学的经济学研究中,占重要地位的首先是事实判断,而不是价值判断。

从认识逻辑来看,价值判断仅仅是一种根据特定的价值标准作出的判断性评价和立场取向。它既不能排除别人对相同的事实持相反的立场,也不能提供可由其他主体进行事后检验的有关事实和信息,因而不具有科学预言能力。相反,事实判断则包括了可由各个主体进行事后检验的有关事实和论断,即事实是怎么回事,它已经怎样或将来会如何,因而能够在经验上被证实或证伪。不仅如此,价值判断也不能从事实判断中推导出来,即事实在逻辑上并不包含它的评价。

强调事实判断在包括经济学、会计学等在内的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不意味着在理论研究的整个活动和过程的所有方面都不应有价值判断。一般来说,在研究对象的选择、认识目标的确定、研究方法和分析结果的选择等领域和方面,需要进行价值判断。因为每个研究者既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选题,也可以根据政治、道德和信仰选择实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时没有价值判断是不可想象的。比如说,当前中国会计实务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泛滥,作为会计学界的研究者,展开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既有理论上的价值,又有现实的意义,同样也符合社会大众对消除这种现象的情绪需要。但是,在学术理论研究的内容领域,也就是在认识过程和理论形成过程之中,却不允许价值判断插足。如果在内容领域借助于价值判断,就会使认识过程从一开始就引入“信仰”问题,这只会使认识过程扭曲,得不出科学的结论。再以当前中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为例,如果从一开始就建立了会计造假是由于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薄弱,或是由于传统的会计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建设市场经济的改革需要的所谓“先验信仰”,那么,按照如此的基础作出的分析必然会在结论上发生偏差。另外,有人强调科学家的价值观和历史观,指出一些伟大的学者都有着鲜明的价值观和强烈的历史责任,但没有说明这样的价值观和历史责任在他们的科学生涯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仔细加以考察,这样的价值观和历史观对他们选择科学课题、坚持科学信仰和从事艰辛的科学探索起了重要的作用,而对其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过程本身则起不了什么积极作用。他们正是在抛开了价值判断而专注事实判断的情况下,才有了科学的创造。因此,在一些社会学科的研究中,在获取信息和认识客观事物内在联系的范围内,保持价值自由前提,避免进行价值判断是必要的。

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规范研究是根据“应该如何”提出命题,而实证研究则以“是怎样的”来提出命题,这两种命题提出方式上的差异,决定了实证研究从一开始就是以价值自由为前提的。作为经验科学的会计学研究,以价值自由为前提能够保证采用实证方法所作的理论探索是一种以事实判断为基础的研究活动。虽然,研究者在具体从事研究工作的过程中以及结论的形成上,会犯下方法上的错误和产生各种逻辑上的漏洞,但这些问题并非是由于实证方法本身产生的,而是属于方法运用不得当造成的。理论研究中,以价值自由为前提的实证研究方法,是知识累积的重要手段,也正因如此,实证研究才能成为许多社会学科进行学术理论探索的主流方法,才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并得到学术研究人员的广泛认可和接受。

三、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

在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的论争中,引起认识混乱的原因恰恰是对实证研究方法本身了解的不够深入、认识的不够清晰。

实证分析可以分为理论实证(或逻辑实证、分析性实证)或经验实证(empirical)两个相互联系而又可以独立进行的部分和阶段。前者的任务在于提供一个概括的体系或框架(framework),对现实关系究竟是怎样的问题,作出理论上和逻辑上的分析和解答;后者的目的在于对理论实证得出的结论和假说进行经验检验,以确定其真理和谬误所在,亦即证实或证伪。因此,进行实证分析,首先要建立理论模型,提出理论假设,进行抽象的、深入的理论分析,然后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经验检验,证实或者证伪假说,得出带规律性的结论,亦即达到理论上的解释能力和预测价值。

虽然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可以分别进行,但同时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因为经验观察到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都包括在其中,只有进行抽象的理论分析,从理论上说明了每个因素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才能真正理解并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不仅如此,理论概念和理论范畴并不一定能够作为实证分析的指标和工具。因为,理论概念必须抽象掉许多次要因素,而经验研究所定义的指标及其据此获得的资料和数据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进行经验实证时,必须注意从理论概念向实证指标的过渡,实证指标的选择和设计必须尽量与理论概念相接近。这样,才能保证实证结论的严密性。

篇7

1.选题要具有现实意义

选题要针对现实而言具有实用价值,判断选题实用价值的重要标准就是看选题能否解“决现实问题”,能否解决当下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如如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对各行业的冲击、如何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县域经济中如何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问题、如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等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应当把选题的现实意义放在第一位。

2.选题要具有学术意义

学生选题时要具有学术敏感性,要对与选题相关的研究动态有一定的了解。有时,你的选题具有较强的社会针对性,但本课题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与探索,研究相对比较成熟,如果不能从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新角度等方面进行创新,就不具有什么学术价值。

选题一定要有“创意”,创新则有学术价值,无创新就没有学术意义。创新的途径有很多种选择:

(1)找冷门。一般地域偏僻、社会底层的很多问题容易被人们忽视,研究较少,针对其展开研究是有意义的。如近几年文学院的学生针对小地域方言进行选题研究,成效明显。经济类学生可以针对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等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选题,也是很好的研究路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利用自己对家乡经济发展比较了解,社会关系好的优势展开调查研究,也能取得较好的研究效果。如“汉川马口镇棉纺织企业集群发展”“应城市石膏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城汤池文化营销模式”等选题就比较好。

(2)延伸创新。冷门问题的研究一般研究资料较少,学生的能力和精力有限,完成选题研究的难度较大,很多学生不愿意在此方面进行选题。那么也可以针对热门问题展开研究,这就要求学生大量阅读相关研究资料,了解别人的研究成果,针对学术界研究比较薄弱的、有争议的、研究不够深入的方面进行延伸拓展,提出自己的见解、对策、方案,就是延伸创新。延伸创新对学生的资料占有量、总结提炼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否则,就只能是“炒现饭”。1

(3)方法和视角创新。同一个选题,研究角度不同、研究方法不一样,其结论有很大不同。比如关于“孝文化”的研究,就可以从文化学、教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文学、城市学等不同的学科角度进行选题研究。跨学科交叉研究是现在比较提倡、也是较易出成果的研究方法。

3.选题要难易适中

选题的难易程度主要是指选题的范围大小、深浅程度、新颖程度等。

对于本科生而言,基本上是第一次写论文,范围太宽论点容易分散,整体架构难以把握,范围太窄容易导致切入点过小、无新意、篇幅过短等问题。题目太深则学生知识能力达不到,难以完成课题研究。选题难度要控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选题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经过努力可以完成。

二、关于开题报告

1.关于选题的目的和依据

选题研究的目的、依据就是要求选题者说明为什么要研究本课题,研究后要实现的目的是什么?一般从课题重要性、问题性和学术性三个方面来阐述。

重要性就是阐述你所要研究的选题涉及到的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某个行业、某个企业、某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有什么样的联系、有什么影响、是否紧扣时展的主题。

问题性就是阐述你所研究的行业、产业、企业或者区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者一定要有“问题意识”。如果不存在问题或者你发现不了问题,选题就没有依据和价值,因为科学研究,特别是应用研究、对策研究就是要针对你所研究的领域存在的问题而提出对策和建议,提出新的思想和解决方案。

学术性一方面是指本课题的相关研究比较薄弱,研究好不够深入、系统、全面,只有这样,你才能找到自己的研究空间,才能有创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另一方面,学术性是指你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与别的学者有所不同。研究方法和视角的转换也是一种创新。有的课题非常重要,也存在很多问题,但学术界长期关注,研究的非常系统深入,很难创新,那么你的研究就不具有学术价值。

只有比较系统阐述了课题研究的重要性、问题性、学术性,才能让指导老师或者别的学者了解你的选题背景、现实针对性、学术上的创新性,才能认识到你的选题的目的和价值。

2.关于选题意义的阐述

一般阐述选题的意义可以从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个方面展开。

阐述选题的理论意义对本科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一是学识积累还不够厚实、对选题所属学科或学科分支的内容体系、层次结构缺乏整体把握,无法将自己所研究的选题放到学科理论背景下进行定位。二是学术视野不够宽广,对学术界关于本课题研究进展缺乏全面了解和分析,无法把握自己的创新程度。经常出现学术界早已形成定论的东西,学生自以为是创新,甚至说是填补了某方面的空白。

所谓理论创新一般可以观点新、材料新、方法和角度新三个方面理解。观点新是指你是否引入了新概念、是否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见解、新的对策、新的方案。材料新是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案例、数据等是不是最新颖的,是不是第一手的调研材料。方法和角度新是指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分析角度、切入点与众不同。学生如果能够在以上三个方面中某个方面有所突破,选题就具备了一定的议论意义,就是对本学科理论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具体讲,从理论上把握选题意义,就是说明选题研究与先前的研究相比较有什么创新和突破,选题研究对学科本身的发展有何促进作用和积极意义。

选题的实践意义主要就是阐述选题的实际应用价值,就是说明选题研究的结果或结论对某行业、产业、企业或者某区域、某部门会产生什么样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在什么层面上、在什么程度上对社会实践产生积极影响。

3.研究现状的阐述

“研究现状”主要指两种“现状”:一是指选题的同类研究现状;二是指选题的相关研究现状。如“湖北省文化软实力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这个选题,凡是研究湖北省软实力的就是同类研究,而研究别的区域或城市的软实力的就是相关研究。

把握选题研究现状要求研究者大范围的资料阅读和对与选题相关研究的长期关注。

研究动态的把握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分析:一是归纳已有的定论:主要概括关于本课题已经产生了哪些有影响的、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认可的结论;二是认定研究范围和研究深度:包括研究的起始时间、研究对象、研究领域以及研究的进展情况。三是审视研究方法:主要分析别的学者使用什么方法或从什么

角度研究本课题,比如比较法、归纳法、历史研究法、实证研究法(调查研究)或者是从哪些学科角度在研究。

研究现状综述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整体布局要合理:一般按先国外后国内、先早期后当今、先同类后相关的顺序进行;

2)述与评相结合:对学术界的观点既要有阐述,同时要进行归纳、分析、点评,一般不要采取简单列举的方式;

3)标明出处:对引述的观点要标明时间和出处;

4)权威性和经典型:引述的学术观点是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或独创性的观点。建议学生要注意学术观点发表刊物的权威性以及作者自身的学术背景。

三、关于论文整体架构

规范的本科生学位论文一般由摘要、关键词、绪论、正文、结语、参考文献、后记等部分组成。

1. 摘要

是报告、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一般学术论文摘要可分为报道性摘要和指示性摘要两大类。

报道性摘要又称为资料性摘要或情报性摘要,他抽象出研究成果的核心内容,如研究结论、新见解、新发现等。

指示性摘要或曰简介性摘要。就是扼要陈述研究的目的、主要论点、探讨的范围、研究结果或结论等。

本科毕业论文的摘要一般包括四个基本要素:

1)研究目的;2)研究意义;3)研究方法;4)基本观点.

本科毕业论文摘要基本要求:

1)准确性:真实而准确地反映论文的基本观点或核心内容;

2)简洁性:凝练,避免引申与注解。

3)客观性:采用第三人称过去式,不进行自我评价。如“文章对??进行了研究”“作者指出了????”。

2. 关键词:关键词具有概括和指示功能。一般以3-5个词语提示论文最主要论

点和文章的基本结构。

3.绪论

绪论也称序论、导论、导语、导言等,是论文的开头部分,其功能是为命题论证的展开做铺垫或引导,主要陈述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简述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简述与选题相关的研究现状;

第三,说明本人的研究方法和角度;

第四,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4.正文

正文也称作本论,是论文的主干部分,命题的论证或问题的解决在本论部分进行。要注意各大小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或并列或递进,在结构上要有层次性、条理性,论证要有根有据,说理充分、紧扣论点(标题)。

5.结语

结语也称结论,是论文的收束部分,其内容常常设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指明正文部分已经解决的问题,或者对正文进行高度抽象的概

括,点明主要创新观点。

第二,说明自己的研究还未彻底解决的问题或者因时间、精力限制未曾

涉及的方面。

第三,对正文部分某一命题进行补充说明,但一般不再展开讨论。

6.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般由序号、作者、文献名、文献标识码、出处、时间、起止页码等内容构成。参考文献的写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应性:如果引述了其他学者的观点或资料,应在文中相应位置进行标注(上标),文尾参考文献排列顺序应与文中标注顺序对应。

2)规范性:参考文献应按规范写作。例如

[1] 熊元斌.旅游营销策划与理论实务[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06-209.

[2] 李彦亮.文化营销理论发展及其必然趁势[J].中国市场,2006(3):98-99.

[3] 奚婷.旅游圣地:汤池温泉让人神往[OL] .人民网,2007-11-6.

[4] 王予,徐基建.“旅游大鳄”曹江城:搅动两春水[N].楚天都市报,2006-2-15.

3)权威性:参考文献的权威性体现在时间上的时限性、作者的学术地位、

篇8

二、操作是否规范严谨。在确定维度之后,下一步就要明确考核的方式,以“学术力量”考核为例,各个学校每年出版的论文和专著多如牛毛,如何评定这些学术成果的高低?以学术期刊为标尺的判定是否片面?诸如此类都是需要考虑进去的。

三、可靠可信的数据来源,并且解决谁来监督评判这些数据的真实性的问题。

四、操作流程的客观中立以及统计分析技术的完善准确。

以上只是比较理想化的提出一个有效排名的起码标准。在具体执行当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偏差和侧重。如果你对榜单一概不闻不问,可能会错过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如果想将其为我所用,火眼金睛是必须的。

技巧一:看榜单出处

判断榜单的权威性和可靠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查看这个榜单的出处是哪个团体、机构或个人。一条信息的可信度与其信息者的背景、地位和信用等方面都有着紧密的关系。例如当一个普通市民宣布自来水中有不安全成分时,大家可能将信将疑。而如果是政府在电视媒体中宣布某区域的自来水中有不安全成分时,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相信。因此,对于辨析榜单的权威性和可靠性来说,辨别榜单出处是最为常用的方法。

中国大学排行榜中最著名的排名榜之一就是“武书连版”。在其2011中国大学排行榜中,浙江大学超越北大清华成为全国排名第一的学校,此榜一出,立即引起了公众质疑。其中不乏“浙大是武书连母校,因而排名第一”“武书连收取浙大公关费”等刺耳言论。虽然武书连对此作出了澄清,但毫无疑问的是,武书连个人的信誉遭到了公众的质疑,于是很多人对他的大学排行榜投了不信任的一票。

另外一个比较受大学生关注的是教育部的大学专业排名榜。这个排名榜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按照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要求,根据一定的规则对具有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资格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聚类排位。比如在专业代码为“0302政治学”一栏内,北大与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并列第一。此报告一般来讲比较有可信度,因为它由中央部委根据特定的规则进行排名,基本上不会掺杂一些私利在里面,可成为准备考研的学生选择专业时一个重要的参照标准。

总体而言,政府出的榜单和一些社会独立团体与组织的榜单权威性和可靠性要高于个人,当然这是一个大致的规律。政府机构颁布的榜单并不一定严格遵守客观公正的原则,而个人出具的榜单也并不是毫无可取之处,这些规律的适用程度只是在一个概率上的,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

技巧二:看榜单的排名标准与排名指标

这个技巧在于帮助你辨别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在考研的学生中,很大一批人是希望通过考研获得一个更好的平台,无论是为了以后就业还是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清楚自己读研的目的,在选择院校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教育部的专业排名里,新闻传播学排名第一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考生应如何作选择?视乎你的个人规划。

对于毕业后想从事新闻行业的学生来说,选择中国传媒大学会更有优势,因为它是专业类院校,具有很强的专业背景。而对想从事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学生来说,选择中国人民大学要好于中国传媒大学,因为人民大学的学术研究的底蕴和氛围在一般意义上要好于中国传媒大学。所以,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优势,选择什么学校什么专业还是要先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

再看武书连的中国大学排行榜,在“科学研究”一项内由“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两部分组成,然后两种科学研究各占一定的权重,最后算出该项的总得分。但是像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这类擅长于经济领域的社会学科研究的专业类院校总的排名就无法靠前,因此这种排名对于要立志于报考经济类学科的学生来讲参考价值不大。另外,在看榜单时,我们需要注意其排名的指标有没有发生变化。那么,该如何观察排名的指标变化呢?

首先,看排名的指标数量有没有变。如果原来只有N个参考的指标,几年内参考指标数量一直在变,一年是N+2, 一年是N-1。或者,前一年考虑的是X指标,后一年X指标被Y指标代替了,那会对最后排名的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该榜单就不能很好地展现某一事物的变化及趋势。

其次,看排名指标的权重有没有变化。举个例子,在一项大学排名中,去年把该院校研究实力的权重算作20%,今年又将其提升为25%,那么榜单排名就会因该指标的权重变化而对结果产生影响。

以QS世界大学排名为例,自2004年开始创立以来,排名的方法和权重一直是保持不变的。始终是学术领域的同行评价(Academic Peer Review)占40%,雇主大学培养的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Recruiter Review)占10%,教师/学生比例(Faculty Student Ratio)占20%, 单位教职工的学术论文的引用(Citations Per Faculty)占20%, 国际教师和国际学生占总教师、总学生数的比例(International Orientation)占10%。从这个角度来看,QS世界大学排名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使用该榜单来分析各大上榜学校在过去10年中的表现,相对而言会比较准确。

技巧三:看榜单的时间

榜单的时间对榜单的可靠性和权威性也有极大的影响。信息时代,各种信息的更新速度极快,各组织团体及个人的变化与发展的速度也很快。比如关于专业前景、收入趋势的榜单中,今年排名第一的专业在5年后或许没落了。比如网上流传的2014年7大“好钱景”职业如下:1.理财规划师;2.人力资源师;3.企业策划、公关经理;4.游戏设计工程师;5.电子商务工程师;6.网络媒体高级编辑;7.网络销售。但随着互联网的融合与发展,这里面的职业在5年后或者10年后不一定还是最具“钱景”的职业,甚至有些职业还存在消失的危险。此外,几年前最为火热的IT行业现在的热度也不断下降,回归到了理性水平。

技巧四 :使用搜索引擎核查信息

有些机构会为了招生而随意捏造一些榜单来误导学生,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榜单陷阱。由于大学生没有太多精力去做调查,但谷歌和百度等搜索引擎可以作为辨析真伪的基本工具使用。举个例子,一般情况下,专业的热门程度和报考难度成正比,但每个考研机构都会结合自己的培训重点,来一些最热门考研专业的排行榜,甚至会故意将自己重点培训的专业列为“不太热门的专业”,从而引导畏难的学生报读以大肆盈利,这种榜单不能不说是个错误的引导。

针对这种现象,当我们看到一些商业机构的排行榜时,要学会使用关键词搜索的方法。当你打开搜索引擎,输入“XX考研”“最热门专业”等关键词时,要将关键词用空格隔开,然后进行搜索。搜索结果出来后,要着重地去看看第二页、第三页中是否有对这个榜单的质疑之声,或者有没有雷同的榜单。之所以要看第二页及之后的信息,是因为百度公司使用了竞价排名的商业模式,当我们输入“XX考研”这个关键词时,第一页的信息很有可能已经被考研机构买断,从而导致了你无法直接获取正确的信息。

技巧五:观察榜单的载体

大部分的榜单是以表格或文章的形式出现的,但是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榜单,都必须依靠一定的媒介形态到达受众那里。互联网、电视、报纸、手机等媒介,都是能够接触到榜单的途径和渠道。因此,可以通过观察承载榜单的载体来间接地区分榜单的可信度。比如,一些商业性质传单为了提高自己的可信度,会制作一些排名表,如品牌知名度排名、优秀学员排名等,由于这类传单是为了实现市场营销的任务,同时也没有监管部门进行监管,所以对这类排名表应持谨慎的怀疑态度。

在电视新闻这类的传统媒体中也会报道一些榜单,如500强企业排名、教育行业的实力排名等。由于传统媒体在中国的管制比较严格,因此电视新闻上出现的榜单的可信度会比其他信息传播渠道高,当然也不排除有假新闻的情况。如果榜单是在互联网上的就要分类对待。例如,微博上某些大V榜单的可信度及可靠程度可能要比小号的榜单高;有些榜单在杂七杂八、信息十分凌乱的网页上,其可信度就不及门户网站上的榜单。

技巧六:看榜单的数据来源

篇9

中圖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5.060

0引言

“互联网+”理念早在2012年就被提出,在2015年“互联网+”作为一项行动计划正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意在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的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高等教育作为传统的行业之一,本就具有开放包容的环境,“互联网+”的引入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教育双向互动、实时互动的模式,推动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帮助高校打造更科学、合理行业生态。“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核心。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经济学方法论。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解读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并利用经验数据检验经济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我国后,迅速得到我国经济学界的认可,并在各大高校推广普及。在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类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在第一次会议上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此后各大高校广泛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

1目前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课时量不足。《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经典和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经济理论为导向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既要求学生学好经济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熟练运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分析经济关系,大概需要70个课时。但经过调查发现,国内各大高校安排的课时普遍偏少,在所有985高校中,北京大学课时最高,设置68学时。而一些农业院校计量课时设置更少,如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本科计量教学课时平均仅为48学时。课时量的限制给学生学习该课程带来重大阻碍。

其次,课程衔接困难。《计量经济学》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西方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三方面基础。经调查发现,经济学理论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基本课程,各大高校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经济理论基础知识是比较重视的;而数理统计作为《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能更好的理解一些统计指标、数据的收集、计算方法,更能深入的、全面的解释经济问题的一些数量关系,为今后写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部分高校在数学课程设置与《计量经济学》脱节,如《概率与数理统计》这门课,在大多数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中,侧重讲解概率部分的知识,对数理统计知识讲解甚少;再如《线性代数》这门课,各大高校在该课程中讲授矩阵及其特点,并未将其与多元回归的分析相结合,以至于大多数学生没法将其与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很好的融合。因此,教师在《计量经济学》课上得花时间讲解有关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因而大量减少对《计量经济学》的授课内容。《计量经济学》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各大高校的基础数学课程教授内容过于简单,与经济学结合不够紧密,这就加大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难度。

1.2教学模式传统

其一,课堂教学常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存在大量的模型和公式,这种单一传送知识的授课方式,会在短时间把教学内容强加给学生,从而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理解难度。并且会让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热情低、依赖性强,学生也难以理解,最终导致学习效果差。

其二,重理论轻实践。受课时量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针对重点理论知识所有侧重的阐述说明,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理论知识。《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需要学生掌握从选择研究的经济问题、构建模型、到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这些过程。因此,对本科生而言,要学会利用《计量经济学》这门工具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而不是只了解理论知识。

1.3考核方式不科学

大多数高校对《计量经济学》考核,70%-80%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难以测试出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在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标是定位在既能掌握其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能构建理论模型,并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修正,还要求对估计结果进行合理的经济解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而期末考试只能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不能测试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互联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路径

基于《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互联网+”的特性,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教学考核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有利于促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1改善《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

首先,合理安排学时。自克莱因教授等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到北京举办《计量经济学》讲学班后,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开始普及并得到广泛应用。李子奈(2005)提出本科阶段至少要掌握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经典模型的基本应用,并适当引入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在本科阶段需要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学会熟练运用经典的计量经济模型,所学的内容较多。但是从调查的资料看,目前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难以保证基本理论与方法的讲授,更无暇顾其次,加强相关课程的衔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数据处理,而且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思维。没有扎实的统计学和数学的基础知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的掌握会很困难。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经济类的招生不分文理,相对而言,文科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需要花费更多的课时。因此,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无法达到理想数量时,应加强数理统计的教学,并在课程内结合经济现象进行基础的经济数量分析,提升学生对经济数据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计量经济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2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反复学习课程内容。在开课初期,教师针对导论和一元、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章节进行讲授,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初级理论知识。然后利用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开设“超星学习通”,将前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营造“互联网+”的教学环境,让课堂更加多样化。具体每节课安排如下:首先,提前把每章的重要知识点、拓展学习材料以文档、视频等形式放在“学习通”上,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其次,课中学习讨论,课堂上教师可利用专题和讨论等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发言、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四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最后,教师可利用“超星学习通”布置课后作业,针对任务点设置练习题和小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不懂的知识点,学生可反复观看视频及学习材料,还可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和教师实时互动,增加教师和学生互动时间,从而使得学生更有效率的完成测验。

其次,还应优化实验教学。课时量的限制使大多数高校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内容与专业案例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建立线上案例教学库,案例以我国经济社会热点问题为主,比如将热议的话题转为案例分析,将这些案例与每一章知识点紧密结合,并适当引导学生在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另外,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形式,引导学生从选题开始,选择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实践调查、收集数据、建立模型最终形成学术论文,让学生真正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

2.3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篇10

    2.大量提供实习机会。与国内高校有所区别的是,美国大学会联合相关金融领域的公司为在校所有同学提供实习机会。这种实习往往是强制性的,纳入学分体系的。校方会根据在校学生所学基本课程及能力,将不同学生与关联公司不同业务相匹配,给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学生和企业密切接触。

    3.以讲座和研讨会的形式让学生与金融企业“零距离”接触。在国外,校友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很多小有成就的企业人士往往愿意与母校与学生分享心得,与此同时,他们会很支持学校相关的大学生实践培训,可以总结为“出钱出力”。很多课程会请银行等相关机构经理人员来讲课,并邀请相关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所以,学生有非常多的机会,可以和这些机构密切接触。这种交流不是虚设的,它让学生了解到如何将学术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业务操作有机结合,可以让学生在一点一滴中进行职业规划,大大缩短了大学与就业的过渡期,学以致用,用以导学。

    二、我国金融学本科创新实践课程设置缺陷

    1.理论脱离实际,课程的实用性不强。主要表现在课程的填鸭式教育,空头理论讲得多,实际应用能力教得少,死记硬背、强迫灌输的东西多,启发性、培养能力的课程少。美国院校在金融课程教学中,老师基本做到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时事政策相结合、宽度与深度相结合、课件与板书相结合、教材与网络相结合,同时还做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使刚接触经济金融的同学更容易理解。

    2.课程实施过程中社会联系不足。美国院校一个比较普遍的创新教学方式就是请知名企业或经济家与同学零距离更直接地交流探讨金融知识。他们相对于老师而言,除了拥有很多的理论知识,还充满了更多的实践经验,对同学未来进入社会能起到一些更积极的作用。中国高等院校的经济类课程设置大部分只停留于简单的课堂教学,教学方式过于传统,缺乏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做到学以致用。

    3.模拟课程仿真性不足。美国院校设置了很多模拟操作比赛课程。这在我国高等院校中也开设了诸如此类的课程,但是由于软件开发程度的不同,我国的模拟课程虽说是叫模拟,但仍然是脱离实际的。但国外的模拟软件相对于我国仿真程度就高了很多。我国高等院校金融学本科实践创新课程内容的空洞与陈旧,也是造成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本市场的供需脱钩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中美金融学专业实践创新课程设置的比较,中西结合,取长补短,不断完善我国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

    三、美国金融学本科创新实践课程实施借鉴

    1.加大实践学分比例。在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设立实践学分制度,增添更多实践课程。学校可以以丰厚的奖金作为奖励,以博大的学术团队作为技术支持,还有校园图书馆等硬件资源的配合,使比赛得到积极响应。并将比赛成果计入学生实践课程学分中,作为以后获得学位的考量标准。在金融实践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宽度与深度相结合、中文与英文相结合,同时还要做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