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28 23:28: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八上历史知识点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时间;1839年6月3日至25日
(3)影响: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英国发动
(1)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的原料
(2)直接原因(导火线):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
(3)战争结果:清政府战败求和,1842年8月签订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4)《》的内容:
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②割香港岛给英国;
③赔款2100万银元;④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5)的影响:①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②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使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③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评价
关键词:
探究精神;指导思维能力;学习主动性随着高中历史改革步伐的逐步加快,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认真探究,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探究式教学中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促进他们历史综合能力的提高。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利用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主动学习,使他们的历史思维在积极思考和探究中获得发展,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和思考,加快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构建高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式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时,教师要从传统教学方式中走出来,融入到学生中间,和他们共同讨论历史教材中的问题。在良好的师生交流过程中,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学生才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课堂教学取得了较高的效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同步提高,他们能运用有效的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构建起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在学习新的历史知识时,学生能快速从构建的历史知识体系中提取出相关知识,并快速理解和掌握,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探究能力。
二、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让他们在积极的思考中进行学习。在历史探究式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多种感官分析知识,增加他们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在多样化的情境中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并主动对历史知识进行探究。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把学生带入到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和背景中,让他们和历史人物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交流,从而产生共鸣,对历史知识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观点创设辩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辩论。在热烈的探究和辩论中,学生的思路不断明朗,深刻理解了教材中的内容,并能利用历史发展中得到的规律和现象来分析现代社会中的现象,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情境创设中,教师要摆脱形式主义的影响,根据教材内容来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学习和探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使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遇到问题时能积极进行思考和分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提高探究能力。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教师可以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进行历史教材的阅读时,就能保持思维的活跃。在问题教学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初期阶段,教师对于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要进行表扬,让其他学生学习他们的做法。通过提问,能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思维障碍,使他们更深入的进行历史知识的探究,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教师先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阅读,然后对他们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日本发动这场是蓄谋已久的?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再次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找到爆发的原因,顺利解决了教师提出的问题。接着教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把在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通过和教师、同学的讨论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在让学生大胆提问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使他们的质疑能力不断提高,在课堂上敢于把自己的疑惑和问题提出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使历史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四、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提高探究效率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历史知识有限,在学习时容易遇到理解不了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使他们在探究中改进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探究中不断体验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知识点需要学生进行记忆,在进行记忆时,死记硬背的方式不能让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点,也容易让他们对知识产生混淆,不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在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他们学习归纳总结的方法,把学过的知识点按照时间的发生顺序列成一个知识网,把具体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导火索、结果等知识填到知识网中。通过知识网进行历史知识的记忆,让学生有效掌握学到的知识,同时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使他们的历史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6-010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6.067
随着高中历史改革步伐的逐步加快,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认真探究,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探究式教学中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促进他们历史综合能力的提高。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利用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主动学习,使他们的历史思维在积极思考和探究中获得发展,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 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和思考,加快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构建高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式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时,教师要从传统教学方式中走出来,融入到学生中间,和他们共同讨论历史教材中的问题。在良好的师生交流过程中,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学生才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课堂教学取得了较高的效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同步提高,他们能运用有效的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构建起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在学习新的历史知识时,学生能快速从构建的历史知识体系中提取出相关知识,并快速理解和掌握,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探究能力。
二、 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让他们在积极的思考中进行学习。在历史探究式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多种感官分析知识,增加他们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在多样化的情境中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并主动对历史知识进行探究。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把学生带入到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和背景中,让他们和历史人物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交流,从而产生共鸣,对历史知识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观点创设辩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辩论。在热烈的探究和辩论中,学生的思路不断明朗,深刻理解了教材中的内容,并能利用历史发展中得到的规律和现象来分析现代社会中的现象,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情境创设中,教师要摆脱形式主义的影响,根据教材内容来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学习和探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使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遇到问题时能积极进行思考和分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提高探究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教师可以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进行历史教材的阅读时,就能保持思维的活跃。在问题教学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初期阶段,教师对于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要进行表扬,让其他学生学习他们的做法。通过提问,能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思维障碍,使他们更深入的进行历史知识的探究,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教师先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阅读,然后对他们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日本发动这场是蓄谋已久的?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再次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找到爆发的原因,顺利解决了教师提出的问题。接着教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把在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通过和教师、同学的讨论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在让学生大胆提问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使他们的质疑能力不断提高,在课堂上敢于把自己的疑惑和问题提出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使历史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一、探索有效的知识掌握法
(一)探索知识点记忆的便捷途径
知识的获取速度、记忆的持久性及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重要体现。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概念具有对应的记忆方法,如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处理信息并探究其记忆方法,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此时不但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应的记忆技巧,引导学生学习,更需要学生举一反三,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掌握有效的知识点记忆技巧,熟练并准确地记忆各历史知识点。例如在学习我国近代史侵略战争史时,可通过总结的方法,将、第二次、、八国联军侵华等战争史连成线,通过不同条约的不同内容,了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二)探索知识点掌握的基本要领
历史也是故事,因此不同的历史事件往往都具有不同的背景、原因、经过、影响等内容,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应该善于总结,提取要素,掌握重点,通过了解不同事件的中心思想了解并记忆历史事件,掌握不同事件的基本要领。
(三)探索系统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方法
历史的各部分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并共同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善于对不同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将点连成线,线连成面,进而掌握整个知识体系。这需要学生做到如下两点:掌握专题线索和掌握不同历史阶段特征。在专题线索方面,学生应该善于分出不同的专题并对不同专题进行归纳总结,例如经济专题可分为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方面;在历史阶段特征方面,学生可通过对不同专题的概括,了解不同的阶段特征。
二、深入挖掘教材,了解其中关联
(一)挖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学习教材时,学生不仅要了解各部分文字、图标等内容所展现出的显性知识,还要深入挖掘其在某种程度上所反映出的隐性知识。例如1865年前苏联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表面上显示的是美国1865年正在进行领土扩张,隐性则体现出前苏联在1865年之前是地跨欧亚美三大洲的大国。
(二)探究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首先,要进行历史原因的探索,包括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等多个方面;其次,要学会由表及里,通过事物的表象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并归纳总结出事物发展的规律。例如失败的原因:直接原因,的篡夺和对革命的背叛;具体原因,包括纲领、政党农民、军队等多个方面;根本原因,中国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具有一定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通过革命的失败还可得出一条结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三)总结知识的内部关联
对历史学科知识内部联系的整理,是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关键,是历史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考试时命题的重点之一。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从横向、纵向等多方面对不同区域、不同方面、不同专题等内容进行分析,了解其关联和异同点,并尝试对各部分内容进行重组,充分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四)探索知识的渗透关联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应对考试,学生不仅要了解历史学科知识的内部关联,还要重视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以历史知识为立足点,联系其他学科并从不同角度对比分析,并正确运用到不同问题中。例如教学改革开放时,可以联系如今改革开放的成果,并思考改革开放在当今是如何实施的这一时事问题。又如教学美国西部开发时,可联想到我国西部大开发这一时事问题。
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用所学知识解决考试难题
考试是对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检测的重要手段,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锻炼一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考试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不断总结归纳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考试中遇到的难题。
(二)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学习历史,是为了通过历史把握现在、了解未来。因此,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应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等多方面问题,加深对当今社会现象的认知,并作出正确判断与合理预测。除此之外,学生还应通过历史经验剖析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学会自我分析评价
在解决了考试难题与现实问题之后,学生应多进行自我评价与分析。通过分析考试与生活中的错误和问题,总结失败原因,为自己更好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
(一)学生自己设计能力训练题
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应善于将思考方式由被动转为主动,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自行设计能力训练题,既能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加深学生对命题者的理解,又锻炼学生的开发创造能力。设计训练题时,学生可先参照相关考试题进行改造,熟练后再自行设计题型,突出题型的创新性与综合性,同时可增强题型的趣味性。
(二)编写研究报告与论文
在锻炼学生创造性的过程中,要适当地让学生编写历史研究报告与论文,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研究,在报告或论文中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的异同点,理清不同历史事件背后的必然规律,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的研究,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综合能力。
五、打破权威
(一)对教材、资料与教师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
由于历史教材、资料等编制体制及编制者知识水平的局限性等多方面原因,历史教材与资料并非完全正确,有时存在错误或者某些观点上存在质疑。同样,有时由于教师认识的局限性,不免会出现错误。因此学生应该敢于打破权威,对教材、资料和教师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并共同讨论进而解决问题。
(二)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在对书本观点或教师提出质疑之后,学生要将认识提升到某一高度,敢于大胆做出推理与假设,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总之,在学习初中历史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考虑问题,通过双方努力,共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有效教学是指实现教学的理想状态,受特定的教学观支配,所以,教学观的改变会引发教学理念的革新。
1.有效教学关注人的发展。
对教学目标的不同认识,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有效性认识。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所以,对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也主要停留在掌握知识方面,教师在课堂上也以落实知识点为根本。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就是说,判断教学有效性不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依据。要实现有效教学,就要让学生在这三个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将教学关注点转移到人的发展方面。
2.有效教学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有效教学是教师有效的教和学生高效的学组成的一种活动,其目的是师生共同享受教学成功的喜悦。也就是说,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获得的,判断教学的有效性要看学生学习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的达成度。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实现有效教学。
3.有效教学的行为特征。
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由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式教学。与此同时,有效教学的行为特征也应发生根本变化,形成开放性、个体适应性、反思性特征。教师要把握全局,注重细枝末节,实现目标与过程的有效结合。
二、初中历史时效性的探索
1.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只有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才能实施有效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中。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转变教学观念,使自己的认识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通过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寻找历史知识与学生兴趣爱好的结合点进行教学,使历史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要,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体性。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时,由于学生都是“90后”,因此,结合他们这一代人的特点,以学生比较喜欢的动漫形式进行呈现。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所认识和体会。
2.改革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历史教师只是历史知识的“搬运工”,千辛万苦地将知识“搬运”到学生面前,却“吃力不讨好”,学生并不心甘情愿地接受,甚至心生厌烦。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乏味,严重影响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大刀阔斧地改革教学方式。由知识的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转变为现代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重点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设计科学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
首先,提问要紧扣课本,紧贴重、难点。教师要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之处,将基本知识点设计成条理化、系统化的问题,呈现给学生。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侵略与反抗”时,从第二节开始,就提出了“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一问题,组织学生探讨,引导学生剖析。在这样一些提纲挈领的大问题之下,再设计每一课的小问题。通过问题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又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分析,加深学生记忆。
其次,注重提问的多样性,把握恰当的提问时机。初中学生年龄较小,受教育的基础与生理心理特征也存在差异。因此,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因材而异,因人而异,注重提问的多样性。另外,提问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只有把握了恰当的时机,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知识。
最后,设计问题要遵循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是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出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中,对难度大的问题要体现梯度。如在教学“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时,我针对故宫和长城两座历史文化遗址,设计问题,逐步深入,引导学生猜想、总结。让学生感受故宫建筑的庄严伟岸,认识封建专制时期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三、注重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历史教学同样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学法指导,力求教给学生能够使其受益终生的学习方法。
1.列表归纳,条分缕析。
比如对于中国近代史上侵略者发动的一系列对华战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侵略战争的名称、经过,每次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造成的影响,通过列表的方式进行梳理,既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又能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图文结合,激趣化难。
PBL教学模式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问题构建。要是所设置的问题的开放性不高,就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该结合根据历史教材的特点以及新课改的要求,创设相应的问题。并且教师的问题应该保证开放性和趣味性,这样才能够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思考和探讨,是学生通过类比发现知识之间的不同之处。很显然,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历史知识。比如在进行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第一章“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在采取PBL教学模式的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创设问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和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相关,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比如“不同的地方,风俗习惯也会不同。大家可以分别说说各地的风俗吗?”这个问题具有很高的开放度,同时还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说出自己的结论,比如“回族人民不吃猪肉”这个风俗。在学生讨论完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入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相互探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过程,从而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教师在创设了相应的问题之后,应该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不然就使得问题的创设失去了真正的意义。PBL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对教师的问题进行探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负责组织和协调,帮助学生探究所创设的问题。同时,在学生进行探讨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主动参与进来。如果学生在讨论中遇到问题,或者对某些方面不太理解,教师就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使学生的探讨过程变得更加高效。比如在进行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中第二章“追寻生命的起源”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地球上的生命是从何而来”这个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进行提问。比如,有的学生认为生命通过演化而来,教师就可以接着问“此演变过程是怎样发生的”。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事实上融入了这部分所要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对产生了学习兴趣。同时,教师根据这一点,进行问题探究,可以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材目录 教学 策略
当我们翻开一本书籍时,最先看见的便是这本书的目录,从目录中我们能够快速了解这本书的编排结构和主旨,提高我们的阅读和学习效率。因此,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注重教材目录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帮助学生从层层叠叠的知识点中找到其根源,从目录中找到重点,深入了解所学知识。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和学生都还未能意识到教材目录在整本教材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并且无法将教材目录应用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教材目录往往是对教材内容的总结和归纳,为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教师应当重视历史教材目录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思考如何才能有效发挥教材目录对于促进历史教学效率的积极作用。
一、初中历史教材目录的作用
1.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
初中历史教材的目录循着一条完整的历史脉络,将初中历史内容分割为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并且又从中细分了经济、政治、科技发明等多个方面,以及世界史的发展历程,还叙述了几个主要国家的历史。例如,在介绍奴隶社会这一内容时,编者不仅讲解了中国古代奴隶制的形成发展过程,还介绍了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多个国家的奴隶制状况,为学生描绘出奴隶制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状态,奴隶制的各种形成原因,以及奴隶制对于历史发展的推进或阻碍作用。
2.蕴含教材内容的主旨。
教材目录中还往往包含着该教学内容的主题和意义,避免被人们忽视。比如在学习以前的中国历史时,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曾经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和科技发明,以及灿烂的文化,学生不仅能通过对中国千年文化的了解来拓展历史知识面,更能从学习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在学习《侵略与反抗》这一章时,从打破中国的和平宁静,再经历第二次,到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等种种列强主义对中国的暴行中认识到华夏子女在艰苦的状态下是怎样顽强反抗的,意识到今日中国的和平与独立来之不易,从而认识到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并从对“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几句话的具体感悟中激励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国美好的明天而奋起。
3.导读和检索功能。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在学生需要查找某些知识时提供方便的检索功能是教材目录所具备的基本功能,为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和复习提供帮助。
二、如何利用教材目录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
1.理解教材目录。
初中阶段的历史学科有多本教材,其中包含了成千上百的知识点以及众多需要记忆的年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容易混淆所学知识,更造成学习效率低下的结果。而教材目录便是对于教材知识的梳理和总结,我们可以将教材目录比作是树干和树枝,而那些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则是树枝上的果实。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历史目录,为学生在今后使用目录给自己创造便利提供基础。
2.利用教材目录。
学会理解教材目录对于与学生来说或许并不难,但教会学生理解教材目录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使用教材目录,并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利用教材目录来掌握历史知识,从宏观的角度来学习历史,根据教材内容从具体的小细节来丰富目录,从而促进历史学习效率的显著提升。比如每当学生学习完一个章节的知识后,教师能够教导学生学会利用教材目录来检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统一国家的建立》这一章节为例,学生首先需要根据“统一国家的建立”这句话回忆出中国历史上率先完成统一的国家有哪一些?接着回忆秦朝又是怎样完成国家统一的?“秦王扫六合”具体是指秦王扫除了哪几个国家?秦朝完成统一之后又继续颁布了哪些措施来维持国家的发展?而“伐无道,诛暴秦”的原因是什么?具体又是谁来伐?怎么伐?顺着这条线索我们来到了“大一统的汉朝”,学生只需要跟随目录的指引继续回忆汉朝在经济、文化、政治、外交等方面的知识,便能够顺利完成对该单元的复习,并从对知识的回顾中及时发现自己的遗漏和不足。此种复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巩固,还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逻辑的发展,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记忆力。
三、结语:
初中历史教材目录是对于教材内容的高度总结,体现了历史学习的重点以及学习的主要脉络,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效的引导作用。初中教师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对于教材目录的应用,为学生绘出一条贯穿于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并教导学生怎样利用教材目录来学习和复习,不用再面对庞大复杂的历史知识点。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教材目录来提高教学效率,不仅能增强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效率,也能教会学生一种新的、更有效率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者:武美丽 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实验中学
二、历史故事教学法作用
1.中国历史的历史故事教学法分析历史故事教学法可以让历史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具有吸引力。例如,关于三国演义大家都看过电视和小说,因而历史课可以通过三国的历史故事,形象地描绘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变化状况。然而通过三国众多的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使学生明白东汉末年政权的腐朽,民不聊生,军阀混战,群雄割据,政权的解体,国家的分裂的社会状况,最后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三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变化状况,以及他们的发展趋势,使学生理解中国统一是古往今来的历史趋势。
2.世界历史的历史故事教学法分析历史是全世界人民的财富,国外也有很多经典历史故事。通过历史人物恺撒的故事,就能形象地描绘出罗马帝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变化状况,使学生理解罗马帝国在欧洲的再扩张、罗马军团入侵埃及、罗马军团对希腊文化的破坏、罗马帝国内部权力争夺发生等等历史事件。
三、历史故事教学法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历史故事教学方法的作用,达到对历史知识整合、贯通的目的,就要求高中历史的历史故事教学方法要具有系统性、连贯性、点面结合的特点,通过一定的内在线索连贯古今中外历史脉络,如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社会矛盾的发展线索等。例如,我们从初中历史课本上就见到过我国的历史大事年表,朝代更替歌等。事实上历史本来就是按照时间来推进的,以时间为坐标轴,关注这个坐标轴的其他因素,可以将历史时间有机结合起来。每个历史时期,古今中外都一样,其发展和进步都是由“导火索”来推进的,把这些矛盾焦点抓住了,社会的主要矛盾点也就有了结果,因为历史故事往往就是对社会矛盾激化的生动描述。教师将这些故事讲述给学生,学生会更易接受,印象也会更深。历史故事作为教学的指路标,能给教师以更清晰的教学思路。对于教师来讲,教学思路与教学方式是相辅相成的,如何以最优方式运用这些历史事件需要下功夫。对此,可以将历史故事作为教学素材,并将这些素材的关键点与教学方法结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历史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的。高中历史课的历史故事教学法最好采用点面交叉法,将历史故事与历史时期、地理地域空间、当时社会环境等结合。学生的各种知识都需要积累,历史知识面的拓宽不仅仅在历史课上,平时读书习惯的培养,文学书籍的积累,这些都能让学生的知识面变宽。有了丰富的历史知识积累还要对历史课的内容进行提炼,着重讲解重点教学内容,达到对知识的深度发掘。对此教师上课时,可以抓住典型历史故事反映这些历史知识点。关于横向联系的交叉点的历史故事例子,比如讲西方世界史资本主义社会大革命时期可以联系中国清朝封建社会时期,不同的是前者是资本主义社会,后者是个封建制社会,二者的交汇点就是第一次。讲到现在的“中东和谈”,可以拓展讲述犹太人的苦难历史故事、阿拉伯国家故事、现代的几次中东战争知识。这种点面交叉的历史故事教学法,大大丰富课堂历史教学的知识量。
历史教学中涉及很多的故事、人物典故等题材,许多知识点具有连贯性和故事性,适合以微课这种短小的多个知识模块方式来展示。微课具有主题鲜明、内容简洁、时间较短等独特的优点,将之应用于历史教学中可以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形式,也可以使学生在注意力较为集中的时期对教学重难点有一个较好的把握;同时运用微课教学,大大丰富了知识点展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保持较高的求知欲。下面就以初中历史课课堂教学中巧用微课来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进行探讨。
一、将“微课”引入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准确把握自己的定位
“微课”作为一段教学视频引入课堂,首先是一节完整的知识点教学,具有其独立的体系,其次它体现了教学的某一环节,又兼具课堂教学的辅助。因此把“微课”引入课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利用“微课”教学中播放视频,既不能过多的重复讲述,不能忽略自身在课堂中的地位。因此,教学实践中,利用微课进行课堂教学时,一要注意利用微课引导课堂教学,上下衔接;二要在视频播放后,及时总结;三要让学生回答问题参与思考,教师答疑解惑。这就要求教师从设计制作微课视频要注意选好素材,教学设计要注意融入课堂教学,这样才能真正使微课教学富有成效。
二、借助微课过渡,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新课改后的初中历史教材每个卧是按照章节形式出现的,但是时间上存在一定的跨度,内容相当繁多,学生记忆知识点的过程中感觉凌乱,不容易掌握。每一课的重难点加在一起很多,让学生都精准地掌握,有较大的难度。笔者创造性地使用微课,制作出相应的历史知识点,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审视自己在那个环节存疑,然后笔者设计相应的“学习资源包”最终帮学生答疑解惑,实现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社会生活的变化――交通之变》一课时的重点是:在交通、通信、文化生活等方面出现的新鲜事物和对中国近代生活的影响,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难点是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在通过谈话:假期你到过哪些地方去旅游?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假期里进行哪些娱乐活动?和同学朋友是怎么样联系的?师生交流导入新课后。笔者制作了一个微课,并配套相应的信息资源包,直接切入法“快速浏览全文,课本从哪几方面介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在这个微视频里,笔者依据子课题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第一组观看情景剧《穿越时空的旅行》针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出现,找出自己哪里没有弄清楚;第二组出示屏幕助学资料,结合课本研究近代文化生活的变迁,撰写百字小论文。第三组观看情景剧,研究近代社会习俗变化。通过图示与资料的应用,让吃不透这一内容的学生,得以再次充电,重难点通过微课得到较好的突破。
三、利用微课传授方法,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仅传输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给学生方法试着自己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培养起唯物史观,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要实现教学目标,光凭课堂上的讲练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借助微课的辅助作用。通过微课短小精悍的特征,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并多次演练。例如笔者制作了三个微课:“历史选择题型――原因类”“如何回答历史问题――根本原因”“如何准确解答材料解析题”。在这三个微课中,我通过典型题,引导学生分析,给出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通过微课的辅助指导,学生对选择题或材料分析题,大部分都掌握了昨天方法,告别以前的猜测、空白现象。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对历史知识的考查中,基础知识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攀枝花市试题的难易比例为7∶2∶1,因此,在初三复习中,巩固基础知识的复习显得特别重要。所以对复习的第一阶段要重点夯实基础,全方位对知识进行梳理,决不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这个阶段我是这样做的:以单元为单位,引领学生一起逐一明确每一课的知识点,让学生带上笔,如有遗漏,复习时就可以再勾画上,弥补上新课的遗漏,找准在教材的什么位置。然后给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去巩固记忆,当堂复习、当堂检测,或听写或“开火车”或让一名学生上讲台模拟老师用提问的方式抽问等不同的形式,并且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严格的知识点人人、点点(知识点)过关。此外,有问题的学生记下,课下要么亲自督促要么实行兵带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酌情考虑他们掌握的情况)要实行勤查、多问、多反复的方式巩固基础知识。力争通过第一轮的复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明晰的知识网络和稳定的知识框架。
梳理知识时,以问题为主要形式,用设计问题法梳理课本知识点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关键,而梳理好每一课的知识点,让学生明白这课主要讲了几个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面。
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引导学生学会自主设计学习问题,使每一课的知识点问题化。学生课后复习问题化,我觉得效果还不错。现在直接问时间、地点、人物的题目已很少见,如果平时在复习中,对重要事件做深层次的分析,就不能只停留在原有的知识层面上,必须拓宽、深化。如,文艺复兴兴起于14世纪的意大利,提问时可深化:14世纪的意大利为什么首先兴起文艺复兴?达・芬奇的两部代表作学生很容易记住,提问时可这样提,达・芬奇的两部代表作哪一部刻画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哪一部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当然这需要我们熟悉教材,还需要能把握大纲。
二、重视专题复习,点线面体结合,纵横联系
专题复习是第二轮复习,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是由点、线、面、体串成的知识网络。现代考试要求学生必须抓住知识范围之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果只掌握零碎的知识,孤立地记忆几个分散的知识点,不可能把历史学好,而专题化整理,即由厚变薄,用一根根线索将众多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清晰的掌握历史的发展脉络,从而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在初三历史复习时,专题复习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在第二轮复习时,打破单元复习的内容框架,按事件的内在联系总结出专题,由此可设多个专题:三次科技革命、资本主义发展史、国际关系史(下设国别史、大国崛起、两次世界大战)、革命与改革、殖民地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两次世界大战;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等七、八个专题。这些专题要落实到每个知识点,在专题复习基础上,找出历史发展线索,然后以线带点,回归课本,巩固基础知识点。通过纵横联系,点线面体结合,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总之,历史复习需要进行整体归纳、纵横串联,形成一个立体的复习交叉网。
三、强化训练,提高应试能力
这是第三轮复习,训练可以把一切落在实处,但训练的效果又取决于训练题的质量与数量。因此教师应学会研究试题,习题要选择符合新课标中考试题考试的特点,并符合中考命题方向的试题。要选择在题型设计、考查目标设计、试题的立意与情景设计上标新立异的代表性试题。尤其对中考题研究透,对中考的题型、命题思路、命题规律、命题方向都有前瞻性、预见性的试题要当经典试题操练,从而找到捷径。做题宁精简勿杂乱,从而做到事半功倍。
因此网上下载的试题不能没有选择性,基础一般的学生应在重点内容上下工夫,提高知识迁移能力要求;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应立足学科基础,提高知识掌握要求。只有这样,既重视基础知识,又注意能力的提高,才能增强的答题信心和体会,提高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