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模板(10篇)

时间:2022-08-14 09:46:4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护理心理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护理心理学

篇1

1高职护理心理学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护理心理学是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在高职护理专业中,护理心理学这门课程旨在通过护理心理学课程学习,让护生掌握心理护理实践技能,能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优化临床护理工作,完善整体化护理[7-8]。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与学生重视护理工作技能的学习,对于护理心理学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深刻认识到护理心理学在现代护理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课程教学成果的输出。护理心理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没有准确把握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依然采用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实践应用,这使得很多护士生虽然学了这门课程,但实践应用的能力差,与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去甚远。近年来,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护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很多专家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探索了一些适用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如体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并将一些科学的教学模式如微课、翻转课堂等应用到了高职护理心理学的教学当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较,这些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较强,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

2体验教学法在高职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情境,让护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体验所学护理心理学的知识、技能,通过体验得到感悟,深刻理解所学。简而言之,就是通过亲身的体验去经历、感知、理解、验证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法经过诸多实践研究表明,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知识、技能的掌握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护理心理学这种理论性强、较为抽象的课程,体验式教学法十分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姚桂英等[2]根据体验式教学理论,以《护理心理学》每章节内容为研究平台,对239名护生按照授课教室不同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护生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对照组护生采用传统教学法,以护生期末平均成绩和课堂教学效果调查问卷来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体验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无论在客观理论成绩上还是主观评价上均优于传统教学法,能够提高护生学习成绩及综合素质,促进自我成长。卢蓉等[7]对体验式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也表明,体验式教学法相较于传统教学法具有较大优势,与姚桂英等[2]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体验式教学形式多样、灵活,教学中可以采用课堂游戏、心理测验、角色扮演、音乐、视频等多种手段来创设教学情境。需要注重的是,采用体验式教学法,互动交流、体验分享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在情境体验完毕后,应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书面自我剖析的形式,将情境体验与护理实践进行结合,使护生将体验所获得的感悟与护理知识相融合,加深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3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真实的案例为依托,根据护理心理学的教学要求与内容,将真实的案例融入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源于美国的哈佛商学院,最初应用于商业管理的教学,之后广泛应用于各种教学领域。护理心理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将所学心理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优化临床护理工作,因此,采用真实的临床案例来进行教学实践,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案例教学法应用于高职护理心理学教学实践的研究成果较多,宋润珞[3]所研究的案例教学及情景模拟教学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表明,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及情景模拟教学法进行《护理心理学》教学,有利于学生沟通能力、临床实际应对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解决教学与临床实际脱节的问题。研究中实验组97.5%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及情景模拟教学法提高了自己知识合理运用的能力。高岩等[8]对临床案例与微课模式应用于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临床案例与微课模式相结合的新教学方法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提高护理心理学课程学习效果。张俐等[6]对案例教学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表明,案例教学以其形象、模拟真实、理论联系实际和教学互动等特点而取得显著的教学成效,但也存在不能涵盖护理心理学的所有内容和花费时间较长等不足。案例教学有其优势,但不是所有护理心理学的授课内容都能用案例教学,如果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法联合应用,将取得最佳教学成效。案例教学法有其优势,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以及临床应对能力,但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导入案例,如何设置典型案例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个考验。就笔者看来,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关键在循序渐进,将典型案例融合心理护理技能,使学生通过案例能够深刻理解所学并强化技能的运用。在此方面,联合其他教学法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联合情景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临床应对能力更为有益,而结合微课模式,则更有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

4其他教学法在高职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观的不断深化,心理护理在现代护理学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理论已经成为当代护士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护理心理学的教学在各护理院校也彰显重要,成为主干课程之一。这就要求教师们也要适应这个发展,深化护理心理学的教学改革,与世界接轨,提高教学质量。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考试所特有的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和激励五大功能[1]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科学合理的考试内容和方法,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护理心理学考试一直沿袭着传统的考试模式,以教师命题的理论考试为主,缺乏多样性、科学性和应用性。我们对护理心理学考试内容和方式进行了改革,使考试目标和教学目标形成最大关联度,采用多种考核方法,注重心理学和临床护理的密切结合。以下报告我们在护理心理学考试模式改革的体会:

1传统考试方法的分析

1.1单一的考试形式:

传统的护理心理学考试存在着命题凭经验“讲什么、考什么”,完全的理论考试,试卷组成不注意样本的代表性,不能有效地代表全部教学内容,造成考试与教学内容有偏差,严重影响了对培养人才的评价。

1.2考试内容不合理:

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的基本知识,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查,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过大,缺乏对知识应用的考核,造成普遍的“划范围、圈重点”,学生凭借“死记硬背”来准备考试,达不到对学生的全面考核。

1.3缺乏应用能力的考核:

虽然护理心理学的教学理论课程比重大,缺乏实用有效的实践课程,但是不能忽视护理心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应该注重心理学知识与临床护理工作的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传统的考试对学生实验技能考核体现不出来,不能达到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

2改革措施

改革对象为本院05级、06级三年制大专英文护理专业学生,共4个班级,126人,全部为女生。根据护理心理学的课程性质和特点,考核内容包括:课堂考核、实践考核、问题论述和期末考试四个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10%、10%、20%、60%,学生的最终成绩按比例计算得出,具体考试方法如下:

2.1提高教学效果,积极进行课堂考核:

课堂考核可以集中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开动脑筋。考核内容可以复结,做到课与课之间的联结,考试内容和时间不预先通知,即兴提问,所有学生均在备选之中。所以课堂考核的随机性大,公平性强。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作答情况给予相应的分值,并做好分数记录。

2.2针对具体内容进行实践考核:

护理心理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实践应用内容:一部分是心理学的应用,如:记忆广度实验、注意分配实验,各种心理测量量表的使用等;

另一部分是心理学理论在临床护理的应用,如:模拟病房场景,对不同阶段不同病人的心理护理,各种沟通技巧的使用等。实践考试时间、地点由教师统一确定,考试项目由学生自己抽取,每项考核内容都有相应的赋分标准,根据表现给予相应的分值,满分10分。

2.3布置开放性和发挥性的问题,供学生论述:

除了课堂考核和实践考核外,我们也给学生布置开发性和发挥性的问题,如:“不同气质类型临床病人,如何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列举自己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并分析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要求学生以小论文形式论述,字数300~500字。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查阅资料,整理论述。在此期间,老师给予必要的引导答疑,以保证论文的顺利完成。

2.4必不可少的期末闭卷考试:

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涵盖了护理心理学的定义、理论基础、具体方法等。在理论上强化学生记忆,为灵活运用奠定必要的基础。考试题目包括客观题占50%,主观题占50%。力求做到内容全面,难易适中,层次分明。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3效果讨论

3.1使护理心理学考试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

针对护理心理学的课程特点及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研究制定,改革后的考试成绩由课堂考核、实践考核、问题论述和期末考试四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占相应的比例,这样的成绩能客观全面地反应学生的实际能力,使培养的学生从“应试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

3.2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考试改革得到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问卷反馈,95.8%的学生非常欢迎考试改革,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理解知识、运行知识的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应对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培养学生,顺应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3.3考试改革促进教学改革:

考试不是目的,也不仅仅是检验教学效果,还有通过对考试结果的分析和应试者的反馈意见,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四部分考核成绩中,我们发现学生实践考核和问题论述成绩较低,我们通过教学改革,及时增加实践课时数,加强学生的临床心理护理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护理心理学问题论述,并与教授护理科研、文件检索的教师沟通,进行分工整合,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篇3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观的不断深化,心理护理在现代护理学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理论已经成为当代护士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护理心理学的教学在各护理院校也彰显重要,成为主干课程之一。这就要求教师们也要适应这个发展,深化护理心理学的教学改革,与世界接轨,提高教学质量。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考试所特有的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和激励五大功能[1]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科学合理的考试内容和方法,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护理心理学考试一直沿袭着传统的考试模式,以教师命题的理论考试为主,缺乏多样性、科学性和应用性。我们对护理心理学考试内容和方式进行了改革,使考试目标和教学目标形成最大关联度,采用多种考核方法,注重心理学和临床护理的密切结合。以下报告我们在护理心理学考试模式改革的体会:

1传统考试方法的分析

1.1单一的考试形式:

传统的护理心理学考试存在着命题凭经验“讲什么、考什么”,完全的理论考试,试卷组成不注意样本的代表性,不能有效地代表全部教学内容,造成考试与教学内容有偏差,严重影响了对培养人才的评价。

1.2考试内容不合理:

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的基本知识,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查,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过大,缺乏对知识应用的考核,造成普遍的“划范围、圈重点”,学生凭借“死记硬背”来准备考试,达不到对学生的全面考核。

1.3缺乏应用能力的考核:

虽然护理心理学的教学理论课程比重大,缺乏实用有效的实践课程,但是不能忽视护理心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应该注重心理学知识与临床护理工作的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传统的考试对学生实验技能考核体现不出来,不能达到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

2改革措施

改革对象为本院05级、06级三年制大专英文护理专业学生,共4个班级,126人,全部为女生。根据护理心理学的课程性质和特点,考核内容包括:课堂考核、实践考核、问题论述和期末考试四个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10%、10%、20%、60%,学生的最终成绩按比例计算得出,具体考试方法如下:

2.1提高教学效果,积极进行课堂考核:

课堂考核可以集中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开动脑筋。考核内容可以复结,做到课与课之间的联结,考试内容和时间不预先通知,即兴提问,所有学生均在备选之中。所以课堂考核的随机性大,公平性强。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作答情况给予相应的分值,并做好分数记录。

2.2针对具体内容进行实践考核:

护理心理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实践应用内容:一部分是心理学的应用,如:记忆广度实验、注意分配实验,各种心理测量量表的使用等;另一部分是心理学理论在临床护理的应用,如:模拟病房场景,对不同阶段不同病人的心理护理,各种沟通技巧的使用等。实践考试时间、地点由教师统一确定,考试项目由学生自己抽取,每项考核内容都有相应的赋分标准,根据表现给予相应的分值,满分10分。

2.3布置开放性和发挥性的问题,供学生论述:

除了课堂考核和实践考核外,我们也给学生布置开发性和发挥性的问题,如:“不同气质类型临床病人,如何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列举自己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并分析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要求学生以小论文形式论述,字数300~500字。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查阅资料,整理论述。在此期间,老师给予必要的引导答疑,以保证论文的顺利完成。2.4必不可少的期末闭卷考试:

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涵盖了护理心理学的定义、理论基础、具体方法等。在理论上强化学生记忆,为灵活运用奠定必要的基础。考试题目包括客观题占50%,主观题占50%。力求做到内容全面,难易适中,层次分明。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3效果讨论

3.1使护理心理学考试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

针对护理心理学的课程特点及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研究制定,改革后的考试成绩由课堂考核、实践考核、问题论述和期末考试四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占相应的比例,这样的成绩能客观全面地反应学生的实际能力,使培养的学生从“应试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

3.2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考试改革得到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问卷反馈,95.8%的学生非常欢迎考试改革,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理解知识、运行知识的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应对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培养学生,顺应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3.3考试改革促进教学改革:

考试不是目的,也不仅仅是检验教学效果,还有通过对考试结果的分析和应试者的反馈意见,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四部分考核成绩中,我们发现学生实践考核和问题论述成绩较低,我们通过教学改革,及时增加实践课时数,加强学生的临床心理护理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护理心理学问题论述,并与教授护理科研、文件检索的教师沟通,进行分工整合,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篇4

护理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为基础,以护理人员和患者的个体心理、心理护理、以及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修养为研究重点。因此运用护理心理学,能够维护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促进护士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增强医疗服务各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和工作力。门诊护理工作实行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主任、科室护士长二级管理体制。搞好护理工作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实施分级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1]。论文百事通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学科的发展,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要从社会、家庭环境、疾病、心理和精神等方面对患者实施全面的身心护理。医院应积极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边缘学科的知识,将心理护理、护理管理中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的管理水平,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医院的发展和建设。具体做法如下。

1激励护理人员树立自尊自重,克服自卑心理部分

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缺乏正确的全面的认识,认为护理工作每天给患者打针、发药、三班轮转、工作单调乏味,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患者翻身、拍背、吸痰、导尿、端便盆等生活又脏又累,社会地位低,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自卑心理。根据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护理管理者在管理中须根据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不同层次的需要,充分利用物质、精神、信息等动力,不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自尊及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激励对于人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切内心要争取实现较好条件,包括希望、愿望等所产生的一种动力[2]。在门诊护理工作中对护理人员运用的最重要的心理护理理论就是激励理论。激励理论就是运用这种内心状态及职工心理需求,激发职工工作动机的一条现代化管理原则。目前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主要有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及公平理论。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1加强医德医风教育通过举行一年一度的庆祝“5.12”国际护士节系列活动,如会议、演讲、巡回医疗、观看录像等各种形式,积极宣传党对护理工作的重视,职工家属对搞好护理工作的期望,充分认识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光荣感、责任感。

1.2开展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的活动大力宣传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先进人物、事迹,用白求恩、赵雪芳精神激励同行,同时树立本院护理人员中的先进典型人物,认识到护理工作中的真正价值,增加自信心。1.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了防止“高效益、低道德”的现象出现,教育护士长和护理人员,时刻树立“在其位要谋其政,在其岗要负其责”“、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等观念,真正做到“一切为了患者,一切方便患者,一切服务患者”,使全体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普遍增加。

篇5

1.1加强医德医风教育通过举行一年一度的庆祝“5.12”国际护士节系列活动,如会议、演讲、巡回医疗、观看录像等各种形式,积极宣传党对护理工作的重视,职工家属对搞好护理工作的期望,充分认识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光荣感、责任感。

1.2开展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的活动大力宣传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先进人物、事迹,用白求恩、赵雪芳精神激励同行,同时树立本院护理人员中的先进典型人物,认识到护理工作中的真正价值,增加自信心。

篇6

二、现阶段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问题所在

(一)护理心理学课程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相当多的医学院校中,与其他核心专业课程相比,护理心理学往往是“副科”的代名词,其所受到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护理心理学虽被设为必修课,但护理生一般也不太重视,所以对这一门科目的学习和认知程度不够,甚至有些老师也认为护理不是十分重要的课程,只要学习遵守纪律上课,是否专心听讲也无所谓,以致教师在讲课时也比较随意,没有更多的备课准备。

(二)护理心理学课程理论基础多、内容枯燥

传统台上写板书,台下记笔记的教学方式往往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单一、枯燥、乏味的死记硬背,硬往脑子里灌输知识,往往适得其反,而护理学的教学内容又过于强调一些关于心理的理论概念,教材中涉及的对于基本理论和概述,以及规律讲述的比较多,许多专业名词以及各种心理学流派的理论,护生很难理解,内容与现实问题产生一定的脱节,使学生提不起丝毫的兴趣使之“望而却步”。

(三)课时设置都是理论学习,没有实践

护理本身就是与实践分不开的一种高实践产物,没有时间的护理学习称不上一个完整的护理心理学,全程科目学习下来,关于理论方面的考核往往在很早的课程讲解时就已经考核完毕,重要的是接下来的实践工作,实践在护生只在内心有一个心理护理的概念,考完理论实践早就丢之脑后,但是在临床上护生很难进行实际的心理护理,这就使学生在进行具体实践是心理学习的适应能力十分有限,直接影响了护理生接下来实践的步伐。

三、新时期护理心理学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一)适当增多护理心理学的教学学时,改变考核方式

学习成绩的考核评定,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变相调动与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讲,改变考核方式可以引导护生对护理心理学的学习态度,不仅可以进一步完善了护理心理学教学考核改革,提高护理心理学教学效率,同时还可以通过模拟临床心理护理进行考核,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运用护理心理学知识正确的面对自我自我,从而有利于提高护生的护理水平和专业素养。

(二)利用网络资源中的金品课程

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教学生认识和了解一些正规的充满正能量的网站,让学生充分利用其中的资源给自己充电充分利用这样一种优质资源进行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在课余还可以自己去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不断的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三)角色扮演法

师生之间可以按照心理情景剧的模式演绎较色扮演的剧情,由教师给出一定的剧情或者医院场景,由学习来进行模拟演绎,即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又与此同时,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亲身经历的过程和情感,这种形式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实际运用中应付自如,真正体验到护理病人的心理应该是什么样子,端正自己的心态。

篇7

护理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为基础,以护理人员和患者的个体心理、心理护理、以及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修养为研究重点。因此运用护理心理学,能够维护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促进护士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增强医疗服务各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和工作力。门诊护理工作实行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主任、科室护士长二级管理体制。搞好护理工作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实施分级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学科的发展,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要从社会、家庭环境、疾病、心理和精神等方面对患者实施全面的身心护理。医院应积极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边缘学科的知识,将心理护理、护理管理中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的管理水平,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医院的发展和建设。具体做法如下。

1激励护理人员树立自尊自重,克服自卑心理部分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缺乏正确的全面的认识,认为护理工作每天给患者打针、发药、三班轮转、工作单调乏味,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患者翻身、拍背、吸痰、导尿、端便盆等生活又脏又累,社会地位低,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自卑心理。根据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护理管理者在管理中须根据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不同层次的需要,充分利用物质、精神、信息等动力,不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自尊及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激励对于人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切内心要争取实现较好条件,包括希望、愿望等所产生的一种动力[2]。在门诊护理工作中对护理人员运用的最重要的心理护理理论就是激励理论。激励理论就是运用这种内心状态及职工心理需求,激发职工工作动机的一条现代化管理原则。目前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主要有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及公平理论。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1加强医德医风教育通过举行一年一度的庆祝“5.12”国际护士节系列活动,如会议、演讲、巡回医疗、观看录像等各种形式,积极宣传党对护理工作的重视,职工家属对搞好护理工作的期望,充分认识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光荣感、责任感。

1.2开展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的活动大力宣传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先进人物、事迹,用白求恩、赵雪芳精神激励同行,同时树立本院护理人员中的先进典型人物,认识到护理工作中的真正价值,增加自信心。1.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了防止“高效益、低道德”的现象出现,教育护士长和护理人员,时刻树立“在其位要谋其政,在其岗要负其责”“、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等观念,真正做到“一切为了患者,一切方便患者,一切服务患者”,使全体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普遍增加。

篇8

随着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心理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应用到无偿献血的献血过程中。献血过程中易发生献血反应,献血不良反应多见于初次献血者,不良反应的产生不仅会影响献血者的情绪,而且会引起采血的中断,因此,在采血过程中护士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护理手段控制一切消极因素的影响,帮助献血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

1在献血活动中,工作人员应衣帽整齐,仪态端庄,礼貌待人,热情周到,使用文明语言,微笑服务。

2环境: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采血环境,适宜的温湿度,维持良好秩序,播放一些轻音乐或电视,使献血者的心情舒畅,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无形中转移献血者的注意力,消除恐惧的心理。心理因素是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多见于初次献血者,献血时因情绪过度紧张、慌张、恐惧、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血压下降,大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献血反应。

3心理护理

3.1献血前的心理护理:献血者会因为护士的语言而有情绪的变化,对献血者来说,采血护士良好的语言修养是一种艺术,护士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献血氛围,采血前护士要针对献血者普遍存在恐惧问题进行正确指导,倾听献血者的诉说,做好细致耐心的解释工作,对初次献血者和长期固定的无偿献血者,城镇和农村的无偿献血者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我们强调适量的献血对身体非但无害,还有利于健康,并讲解有关血液的知识,使献血者充分了解科学的适量献血对身体无不良影响,减少其心理负担,为其愉快献血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3.2 献血中的心理护理,作为基层血库的一名采血护士,我们不断加强技术培训,提高采血水平,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苦练静脉穿刺技术,一针率达99%以上。熟练准确的穿刺能增加献血者对护士的信任度,同时保持采血的顺利畅通,防止因采血时间延长增加献血反应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做对献血者的心理疏导,尽可能同献血者融洽交谈,并且交谈时语言要诚恳,语调要温和,解释要耐心,宣传要到位使献血者在采血过程中始终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轻松愉快地完成采血的全过程,对于精神紧张者除用积极地暗示性言语给予启迪、鼓励、安慰外,在献血过程中要让献血者感觉到犹如自己的亲人在身边一样,与其聊天分散注意力,以达到有效地心理护理,使其不知不觉的情况下顺利献血。一旦发生献血反应,工作人员保持冷静,以免加重献血者的恐惧,避免发生连锁反应,同时积极进行对症处理。

3.3献血后的心理护理:在完成献血后,首先要对献血者的爱心及奉献精神给予鼓励,交代献血后的注意事项,并告知献血后可能有疲劳或困倦感属于正常反应,正常饮食,不需要特别补充营养,48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多喝水,适当休息,并对献血者表示感谢,使无偿献血者始终感到在被关心,被尊重,被爱护中。

4采血护士在献血者心理的相互作用。作为采血护士有责任,有义务为献血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根据献血者的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及时采取因人而异的有效对策,合理的解释,善意的劝导,真诚的抚慰,有益的暗示,必要的保证,缓解献血者的心理压力。献血者也要积极配合,实现自己心理调控和心理支持,消除思想顾虑,获得安全感,信赖感。把献血者的心理和采血者护士的心理调整到最佳,才能减少献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采血护士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他们精湛的技术,让每个献血者都把献血当成一种享受,让他们还会愿意再次献血。

总之,在整个献血过程中,作为医护人员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注意观察分析献血者的心理变化,运用医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献血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消除其思想顾虑,使献血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安全、愉快的献血,以推动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

篇9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带动了采供血事业的不断发展。无偿机采血小板作为无偿献血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优良的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被越来越广泛地接受和应用。由于机采血小板受场地、宣传等因素的限制,大多数人对血细胞分离机及血小板的采集过程不了解,对采血环境的陌生感及对采护人员服务态度的不满和对技术的不信任均可导致献血反应的发生或永远不再献血。因此,多数献血者是在紧张、惶恐和焦虑中进行采集的,尤其是首次机采血小板者表现尤为突出。对此,运用护理心理学的方法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实施献血前心理护理可减少或避免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促进建立固定无偿机采血小板队伍起到重要意义。

1献血者献血前的心理活动及特点

1.1紧张、恐惧心理多数发生在第一次献机采血小板者。陌生的环境和人员让初次献血者产生距离感和排斥感,医护人员应针对每位献血者的心理反应强度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以和蔼可亲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讲解机采血小板的相关知识,耐心细致地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要求,使献血者感到安全和踏实,相应地产生“择护行为”[1],为之后献血过程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对采血器材不了解,尤其是机采时血液在体外循环,让献血者担心在献机采血小板时会传染上其他疾病。针对献血者不安犹豫的心理状态,医护人员应以积极热情的态度,扎实的专业知识,向献血者进行科学地讲解,告诉献血者血液中心所使用的耗材均为一次性无菌产品。另外,献血者多数会对献机采血小板后是否对身体健康有影响格外关注,医护人员应细致地介绍机采血小板的过程,耐心地向她们讲解血液生理知识,给献血者以安全感,让他们对医护人员更加信赖,无忧地接受献血工作。

1.2惧痛心理怕痛型惧怕采血针头过粗,怀疑护士静脉穿刺技术不过硬,不能一针见血,穿刺二针,引起血管渗漏和血肿,产生惧痛和责备心理。晕针型看见针头或采少量血标本时,就发生晕厥,看见其他人献血或发生不良反应时,自己尚未采血或刚刚采血也出现连锁反应,以初次献血者多见。护士应以理解、尊重的态度对待,并嘱其深呼吸、放松心情,采用幽默法、分心法等方式帮助其进行调节;同时操作应轻、稳、准、熟练,以减轻采血所造成的疼痛,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加强献血者之间的交流,让已完成采集的献血者向未完成采

作者单位:210003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机采科

集的献血者介绍自己在采集过程中的心理及其感受,进行现身说法,缓解献血者的恐惧心理。

1.3认知不当有些献血者由于对血液生理知识了解较少,认为机采血小板就是把血液中的“精髓”抽出来,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对这些献血者要向其介绍血小板的生理功能,让其了解血小板是止血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参与凝血,促进局部止血。人体中的血小板其存活期只有8~11 d,就是不献血小板,在正常情况下,它也会因衰老和消耗而死亡,而血小板生成期短,恢复快。我国规定健康献血者每六个月献全血一次,而机采血小板的献血员只需间隔一个月,这就说明献机采血小板并不影响身体健康,反而使血小板的再生能力增强。

2机采护士采血前的心理活动及特点

机采室护士每天面对的是装机、穿刺、下机这种重复机械的工作,往往会导致她们产生心理疲劳,滋生厌烦淡漠的情绪。从而产生对献血者漠不关心的态度,工作精力分散,导致部分献血者产生惧怕和孤独感。针对以上问题,血液中心应加强对采血护士的职业道德意识培训,科室负责人要注意观察采血护士的情绪变化,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帮助采血护士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坚决不把负面情绪带进工作中。让她们每天都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精力,和蔼可亲的态度,熟练的专业技能迎接每一位到来的献血者。

综述 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即用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来解决机采血小板过程中的心理护理问题[2]。实施采集前心理护理增加了医护人员与献血员之间的沟通,缩短了医护人员与献血员之间的距离。

通过开展采集前的心理护理,体会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采护工作者不仅要具备常规的工作常识和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多学科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献血前的心理护理对于消除献血者心理障碍,降低因紧张诱发的献血不良反应,保证献血者的身心健康,全面提高血液质量,带动无偿机采血小板招募工作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作用。

篇10

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护生是否学过护理心理学对其在操作中的成功率有很大影响。为了了解护生这种状况发生的情况及原因,笔者以静脉穿刺为例,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

1、对象

以我院医药系护理专业110名已学过和没学过护理心理学的护生为对象,其中高职60名,中职50名;女生98名,男生12名。

是否学过护理学心理学对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

2、结果

如表所示,护生们对护理心理学的知识还是相当缺乏的,这也是为什么在进行操作时成功率会受很大的影响。

3、讨论

职业教育中护生的心理素质本来就要差一些,心理承受力也要差一些,这些不良心理因素直接影响到护生对有关操作的练习和掌握,影响到护生对有关课程的学习信心,甚至影响到护生今后专业工作的开展。

主要原因如下:

⑴环境因素 环境中存在大量可以干扰人的信息,如喧哗、围观者、开关门窗及脚步声,还有室内灯光、空气对护生的感官和情绪造成不利的影响。

⑵个体差异 由于人们的年龄、性别、胖瘦和所患疾病不同,因此静脉的深浅、软硬、弯直也各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