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研讨交流材料模板(10篇)

时间:2022-05-30 03:24:5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两学一做研讨交流材料,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两学一做研讨交流材料

篇1

自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来,__街道机关党支部紧密围绕街道党工委部署要求,着力在真学实做上健全机制,创新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支部重视,凝聚合力抓落实。机关支部把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今年党建工作重点,及早谋划,周密部署,为确保学习教育早开局、快起步提供有力保障。一是抓好宣传造势。支部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在党员干部中大力宣传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充分利用党工委中心组学习、党员干部大会等形式,认真学习传达上级要求,不断营造氛围,提高认识。二是开展工作调研。支部班子成员积极深入各部门开展调研,找出党员干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党员组织关系集中排查工作,对全机关党员进行摸底分析,为加强分类指导、提高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奠定基础。三是加强组织领导。支部及时成立“两学一做”领导小组,积极抓好实施方案的起草工作,支部书记亲自审定实施方案、召开协调会议,先后召开“两学一做”工作会议3次,提前编印发放学习资料120余份。四是坚持先学先行。支部不等不靠、先学先行,下发专题通知,培训工作骨干,提前组织党员学习、党规和系列讲话。同时,完善学习教育措施,推进“四个统一”,即统一实施方案要求、统一下发学习辅导材料、统一下发学习笔记本、统一学习计划安排。将“两学一做”应知应会知识下发每个党员,为确保党员学有目标、做有榜样奠定了基础。

精心组织,创新形式抓学习。支部坚持把抓学习、打基础作为确保“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效的突破口,为促进学习成果转化提供保障。一是科学安排学习计划。按照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的基本要求,合理设置党员重点学习内容,至少安排每周1次集中学习,1次小组学习,每月1次学习研讨,每月1次主题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学、学党规、学系列重要讲话,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确保党员能够补思想之“钙”、固党性之“元”、铸党性之“魂”。二是丰富学习教育形式。坚持做到“四个结合”,即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党课辅导与专题研讨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党性锻炼相结合、集中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从根本上抓好“学”这个基础,确保学习教育全覆盖。同时,坚持分类指导,开展党员送学、帮学、互学“结对子”活动,支部结成帮学对子12对,营造了以学促做良好氛围。在着力解决基层党员怎么学问题上,要求各部门要充分查找分析本部门党员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准问题针对学,按照行业领域特点,提出学的任务和做的标准。三是以上率下抓好示范。党工委领导班子成员作为支部的一员,坚持为普通党员做表率,党工委书记、支部书记为班子成员做表率,党员干部为普通党员做表率的要求,大力营造领着学、带着做的浓厚氛围,党工委、支部班子先学一步、学深一层,自觉践行“”制度,推动党内组织生活制度进一步落实。同时,坚持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支部学习教育,主动撰写心得体会和党课提纲,并积极开展领读、普读、党规活动,为普通党员干部做出了表率。支部党员领导干部自觉遵从、维护,为党分忧、为党负责的自觉性明显增强,部分主动深入党员家庭,交流思想,传授方法,体现了严的精神和实的作风,当好学习教育的组织者和推动者,调动了广大党员参与学习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学做结合,务求实效抓关键。抓实“学”的基础,聚焦“做”的关键,按照边学边改的要求,弛而不息地解决一些党员党性意识弱化、宗旨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涣散等问题,确保学做相济,稳步推进。一是突出问题导向。坚持把边学边改、边查边改贯彻学习教育的始终,要求党员干部认真对照、党规开展问题排查梳理工作,引导党员带着问题学、解决问题做。支部和党员干部共查摆“五个方面”突出问题20余条。同时,通过建立完善党员公开承诺制度,重点对党员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承诺整改,限期整改,使更多的党员在学习对照中发现了差距、受到了警醒。二是强化整改实效。支部从健全制度机制入手,着力针对“五个方面”的问题定制度、立规矩,增强广大党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在增强党员意识方面,制定了“”制度等相关文件,有效解决部分党员党内生活不正常、不经常的问题,通过党员亮身份、选树党员先进典型、示范岗挂牌等形式,充分体现党员的先进性。针对政务服务大厅,大力开展党员示范岗创建活动,不断增强党员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在解决基层党员宗旨意识弱化问题方面,不断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机制,在抓好党员“零距离服务”方面积极构筑平台,尤其在推动“一进二访”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党员干部主动结成帮扶对子8对,党群干部关系日趋紧密,意识、党员荣誉得到充分彰显。三是坚持统筹推进。支部把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实事办理等工作相结合,为确保以知促行、知行合一奠定基础。把业务工作相关知识纳入党员学习内容,加大业务知识培训,着力提高业务工作能力,为确保完成各项工作目标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一步,街道将以此次学习教育为契机,进一步抓实学习教育,创新工作实践,提高履职尽责能力,为实现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造一支“信念坚定、对党忠诚、为民服务、担当有为”的党员队伍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篇2

在教学“材料”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

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二、合理安排教材,有选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

现在的《科学》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主权。如“生命”单元对动植物的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动植物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另外,教材还安排了自由研究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最终实现育人的功效。

三、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与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 “看一看”, 多动脑 “想一想”, 多动口 “说一说”, 多动手 “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观察与描述》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四、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研讨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教师应该让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篇3

一、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明确教师、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

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材料”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

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二、合理安排教材,有选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

现在的《科学》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如“生命”单元对动植物的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动植物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另外,教材还安排了自由研究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最终实现育人的功效。

三、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与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观察与描述》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四、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研讨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教师应该让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学生探究后都有许多话要说。而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不尽相同,这样就激起了许多“矛盾”,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学生的个人知识),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进一步研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五、重视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大自然包罗万象,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探究。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可以这样处理,如:探究小草每天“喝”多少水?调查家乡的水资源情况;一天中气温变化有什么秘密?等。另外,一堂课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去探究,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2]《透视科学探究性学习》罗星凯

篇4

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明确教师、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需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材料”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

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二、合理安排教材,有选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现在的《科学》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动植物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另外,教材还安排了自由研究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最终实现育人的功效。

三、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与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 “看一看”, 多动脑 “想一想”, 多动口 “说一说”, 多动手 “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观察与描述》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四、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研讨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

五、重视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大自然包罗万象,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探究。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可以这样处理,如:探究小草每天“喝”多少水?调查家乡的水资源情况;一天中气温变化有什么秘密?等。另外,一堂课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去探究,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科学探究在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困难

篇5

一、没有认真分析孩子的心理,只图表面上的“独特”

并不是所有的独出心裁都是有用的。用手势表示角固然新颖,可是,孩子们基本上被这个新颖的手势给“迷惑”住了,根本没有按照“先找顶点再找边”的方法来做,这样就严重地阻碍了他们对角的理解。

二、没有抓住孩子的特点,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强烈的刺激使孩子们对所学的内容感到好奇,而好奇又能激发求知欲,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氛围,唤起学生的兴趣,拨动探求知识的心弦。例如,本节课我完全可以从周围的众多物体中找到角,先看一看,再摸一摸、比一比、做一做、画一画……这些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了解新知识、理解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的方法我不用,偏偏选用了自己认为新颖的办法,岂不是“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哎,真是自作自受!

三、没有用孩子的方式去表示孩子们心中的“角”

篇6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的墙壁上写着这样一句名言:“我听见了,但可能忘记;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这就充分说明了动手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初中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比较差,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应根据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分一分、画一画等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教师将静态、间接、抽象的数学教材内容进设计成动态、直观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动中探究数学,发现、领悟数学的本质属性。例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特点”时,教师让学生通过画一画、剪一剪的方式,用纸板制作三角形、五边形、六边形图形,并亲自动手拉动这些图形,结果他们发现只需稍微用力,五边形、六边形图形就会发生改变,而拉动三角形时,图形始终不会发生改变。先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再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学生理解就会更加深刻。由此可见,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融入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二、“议”中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由于学生个体有着不同的认知背景、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所以每个学生对同一数学问题也有着不同的认识与见解。因此,引导学生适时地进行合作研讨,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听取他人观点,修正自己的看法,促进信息交流,就显得特别重要。教学中当学生面临教学重、难点等有挑战性的问题而个体难以独立完成时,教师应适时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研讨,在讨论中得到启发,最终使学生在互动中自主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代数式”一节的教学中,“理解代数式的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里有必要安排讨论。当学生由例题列出3x+4y的式子时,应该鼓励学生思考并讨论,首先帮助学生体会符号表示的意义,即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其次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联想类比的能力。所以,应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描绘出不同的实际背景和几何背景。通过讨论,使学生对“代数式的意义”能有更深的理解。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争辩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知,体验了合作的快乐。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体现。

又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时,学生必须掌握一些有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方法,如果教条地将方法搬给学生,学生当时记住了,以后却不能灵活应用。教师可以先出示这样一道例题:①28+(-15)+15+72。然后问学生:如何解决?有简便方法吗?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请大家小组交流一下。有的学生将15与-15先相加和为0,也有的学生将28和72先相加和为100。通过讨论,描述解题方法之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在进行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时,可以将具备一些条件的数结合在一起相加,使计算变得简单:①相加得0的数;②几个数结合在一起相加得整数;③同分母或容易化为同分母的分数;④符号相同的数。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交流、举例、再讨论,学生经历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进而得出了结论。学生在今后计算中,能够灵活地使用这些自己探讨出来的简便方法,提高运算效率;同时自主探究精神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探”中学数学

篇7

1、因时因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科学课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科学课与他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联系,发挥孩子们丰厚的感性认识,让他们认识到原来平时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和科学有关,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水,生活中随处可见、随处可得,苏教版三年级的《水》这一单元也可以充分让学生活动,如做一做表面张力的实验,让学生往装满水的杯子里轻放回形针,看看能放多少个。用红色和蓝色的水养几朵花,体验水的毛细现象。学生发现水的这些神奇现象就能调动他们的学习情趣。再例如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可以改变教科书中的有关教学内容的顺序,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养蚕》,由于刚开学没多长时间气温还是比较低的,不适合养蚕,待条件合适的时候再一起学习。

2、就地取材,丰富学生的科学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学校里有很多的实验器材,但是我们可以就地取材,配合相关教学内容,发动学生自己制作学具。例如《奇妙的声音王国》这一单元时,可以让学生利用纸杯、棉线等材料做土电话,来充分认识与声音有关的知识,这些带“土”气的教学具和现代科学课教学具相结合,确保了科学课教学规范化、现代化的优化运行,极大地提升实验教学的开设率。

二、打造高效课堂,提升科学素养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已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甚至能使学生感到意外的情境,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并产生积极探究的欲望,学生有了疑问,他才会有探究下去的欲望,从而激活探究的思维。

2、开展活动发现问题,促进探究的欲望。比如四年级下册的《摆的研究》,在课的开始时为每组随机准备一个铁架台、几个不同重量的钩码和几根不同长度的线,一个秒表。让学生先观察这些材料,然后做一个摆,让这个摆自由摆动15秒时间。当学生发现每个摆的摆动次数不一样时,自然就联想到各组实验材料的不同,于是就提出了 “摆的快慢与什么条件有关?”的科学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并经历由“现象研究”到“问题提出”的过程,使每个学生不仅有深刻的体验,而且都顺其自然地卷入到问题情境中去。很快,学生就得出了“摆的快慢可能与摆锤的重量、摆绳长度、摆角大小有关。”的猜测,并积极地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可见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引导他们主动思考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注重思考事实证据和科学结论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学习建立科学模型,由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形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

3、研讨交流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的意识。由于学生通过对材料动手实践充分探究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对探究的问题也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这时教师要及时抓住机会,指导学生进行研讨,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大胆讲出探究过程中的发现。虽然,学生的认识可能还处在复合思维甚至混合思维的阶段,可能会把许多不相关的事物当成因果关系,产生片面认识甚至错误的想法,但是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矛盾挑起学生争论,让一些核心的问题在学生的争辩中显露出来。从而找出其中的真理。

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学生在研讨时出现了这样的争议:有的学生认为声音是由两个物体撞击产生的,有的学生认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也有的学生认为是受到了力的作用等。此时,教师不要立刻下判断,而要用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进行引导,如:鼓槌敲打鼓面时,放在鼓面上的小泡沫球什么表现?当你不再敲它时,还有声音吗?这时鼓面是否还在振动?说明什么?大家用手摸自己的喉部,试着发出声音——停止发声!发生时有什么感觉?不发声时还有振动吗?敲击音叉后立即放入水中会有什么表现……学生通过再次观察与讨论,就会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声音是否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如果在物体振动有马上用力按住,声音是否会马上停止?”。有了思维的交流和碰撞,学生对于声音的产生的原理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三、课后研究创新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精神

篇8

新的科学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要让所有的学生有机会以符合其年龄特点,符合其认知需要,符合科学探究规律的方式,亲历探究科学的过程。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科学探究的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教育不注重教育的结果,不追求学生说出准确的科学概念,而是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经历了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对科学探究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

一、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明确教师、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需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材料”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

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二、合理安排教材,有选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

现在的《科学》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主权。如“生命”单元对动植物的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动植物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另外,教材还安排了自由研究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最终实现育人的功效。

三、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与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观察与描述》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四、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研讨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教师应该让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学生探究后都有许多话要说。而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不尽相同,这样就激起了许多“矛盾”,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学生的个人知识),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进一步研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五、重视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篇9

(一)较好完成涉案财物价格认定工作。***价格认证中心负责我区和***区的涉案工作,今年以来,我中心克服工作量大、人员少等困难,较好完成了各项认定工作,截止到现在共出具涉案财物认定报告***件,标的额***万元;各项报告做到了准确、及时。提高了区价格认证中心在社会上的公信度,树立价格鉴定的权威性,受到了当事人的好评。

(二)涉税财物价格认定工作寻求新突破。在前期调研、考察先进县市区经验基础上,我中心已逐步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下一步将努力寻找切入点,争取取得新突破。

(三)价格争议行政调解稳步推进。***局2020年10月13日与***共同发文《关于建立司法价格调解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2015年8月底我们在***街办分别设置了调解室。                

二、公共责任目标完成情况

(一)抓党建促提升取得新成效。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我中心人员积极参加物价局组织的集中学习和讨论等活动,综合运用听党课、理论学习、专题研讨等方式,不断加强干部职工的思想、作风建设。并确定将***价格认证中心与***价格认证中心作为学习标杆和赶超标杆,6月2日与6月27日分别到两地参观学习,通过交流学习开拓了思路,找到了不足,也学到了好的做法和经验,对今后工作的提高奠定基础。同时,我们进一步加强对干部职工业务能力的培训,不断增强业务骨干的工作能力。

(二)积极组织开展价格认定工作质量评查活动。今年以来,我中心根据上级要求,积极组织开展价格认定工作质量评查活动,现在总结阶段已接近尾声,通过对价格认定案卷工作程序和价格认定结论书等价格文书逐一审查,针对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查找原因,提出切实改进措施,并总结提高价格认定工作质量的好做法、好经验。有针对性的加强法律法规以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聘请潍坊双和律师事务所为常年法律顾问。也多次与办案机关对涉案物品价格认定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座谈,通过价格认定质量评查,不仅交流了价格认定工作经验,也让价格认定工作人员得到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推动价格认定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篇10

学生自学是教师为学生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之后的一个环节,主要是学生独立阅读数学课本,进行学具操作,实验,演算,演示等。这个过程是学生在独立思考下探索、尝试,不只是原来“先教后学”教学顺序的改变,学生主体地位的强化,而是学生学习责任心的加强。他们必须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去自学,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这样,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内容更广,强度更大,促使小组交流更充实、丰富。

教师精心设计自学提纲,是保证学生合作探究和自学成功的关键。教师设计自学提纲,一要容量要适当。根据学生的自学水平和教学内容的深浅程度,自学一般一个例题,有时高年级比较简单、易学的可以两个例题。如果难、易不同的两个例题一起自学,效果反而不好,会影响学生自学的情绪和信心。二是要求要适当。教师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自学要求不能偏高或偏低,要正确把握“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等行为动词的含义,确定恰当的自学目标。三要抓住重点、关键处。让学生把思考的精力花在刀刃上。例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自学提纲:+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怎么办?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必要的迂回曲折。四要富有启发性。要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便于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对于有些数学知识与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联系不够紧密,设计的问题指向要明确。例如,在教学“认识倒数”时,可以明示学生计算几组两个乘数的积,发现了什么?从而去探究倒数的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五要有自学检测题。自学检测题是教师检测学生自学效果,及时掌握学情的手段。检测的内容是与例题同类型、同结构的题,一般是书本上的“做一做”“试一试”。如果“试一试”是例题的延伸,要求高于例题,就不作为检测题。总之,自学提纲的设计,必须能让绝大多数同学能学、会学。如果多数学生经过自学达不到自学要求,反而会影响学生自学的情绪与兴趣。

二、小组交流求理解

在个人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是展示自学成果、进行互帮互学、加深对数学知识理解的有效形式。这个过程有时与全班展示合并在一起进行。

合作小组一般为同桌两人或前后桌四人组成,这是在安排座位的时候就考虑了小组合作的因素,其中学习水平较高一点的学生为组长。小组交流的主要内容是打破自学提纲的顺序,谈自学中的感受、想法,谈自学检测题的思路、方法,谈自己的疑惑。小组成员在按序交流的过程中,要做到表达有序、有条理、有层次,让同伴听清楚想表达的内容。听者要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不要随意打断他人的发言,轮到自己发言时,有雷同的内容不再重复,以节省时间。对同伴交流的内容要进行分析、比较:一是在同一问题上进行正误分析比较,如果有错要查出错误的地方及原因,并予以纠正;二是对同一问题看法的完整度、深度的分析比较;三是学习方法、策略上优劣的分析比较,促进自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在交流过程中有不同的想法或有疑难是常有的事,需要通过同伴的释疑或争辩得到解决。这是将自学与小组合作引向深入的契机,是不可缺少的过程,应让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达到心服口服、真正理解为止。如果小组里的不同意见没有得到统一,疑惑没有完全明白,由组长提交全班展示,在互动中解决。

三、全班展示互动找提升

学生的个人自学、小组交流,从数学知识理解的层面上来说,是初步的、浅层次的。全班展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本质,完善认知结构的关键性环节。

全班展示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各小组汇报本组在自学中的收获和疑难问题,二是展示学生自学中的检测题。这些题是教师在巡视中选择出来的,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判断,让学生说清思路和方法,说清每一步的意义,以弄清算理、算法。对其中的一题多解或有独特见解的给予鼓励,为同伴起示范、引领的作用。对其中的错题让学生自己分析、纠正,这是补差的绝好机会。各小组展示的成果或疑问注意三个突出,即突出学习方法和经验,突出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突出疑难问题的主要方面。在学生释疑争辩的过程中,要以理服人,讲清“为什么”。例如,三年级“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进位的数写在竖式的横线上是否有必要引起了学生争论,最后统一了认识,大家认为开始学习时为了保证正确有必要,熟练后应逐步放弃,培养快速记忆力。这种争论,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又彰显了数学的理性精神。教师讲评时则应在“精”字上下工夫,精在学生会的、理解的不讲,学生说明白的不重复,学生说得不清楚、不完整、遗漏的甚至错的,教师一定要讲,而且要讲好、讲透;精在对学习内容、方法的疏理、总结、归纳和提升;精在引导学生看到数学材料和事实的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看到数学知识纵向、横向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将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精在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提升,变“教会”为“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