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4 12:28: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它不仅直接关系到高职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高职院校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与市场经济发展和学生的需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加强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实现高职学生就业的基本目的,帮助高职大学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自己的择业活动,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确立正确的择业意向,让学生了解国情及就业形势,提高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激励和自我决策能力,增强适应社会、融人社会的能力,必须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一、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从高职大学生就业的思想状况看,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大学生就业需要还不相适应调查中发现,不少同学选择了自主择业,但也有同学在择业过程中更看重待遇、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很多同学认为在求职过程中应主动参与竞争,表现出了较强的竞争意识,但也有学生存在等待学校推荐或希望自己的父母亲友为自己联系工作等依赖思想;部分同学对社会现状缺乏了解,职业期望过高,不能准确定位;不少单位在人才需求上“高消费”,只要普通本科以上的学历,不管能力,不讲究实际岗位的要求,让很多学生担心以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无法安心学习,上高职有失落感,给高职毕业生求职造成了困难。
从高职大学生就业的思想状况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的择业心态是复杂的传统的就业意识与新的就业观念相碰撞,表现出多元化的择业取向,他们迫切需要学校在就业咨询、就业信息、求职技巧等方面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较窄,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在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创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重视不够,难以适应高职大学生的求职需要。
(二)从高职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看,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传统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造成人们重理论、轻实践,把高职教育视为“二等教育”,由于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造成一些用人单位不敢大胆使用高职毕业生;二是很多企业面临转轨改制,下岗人员较多,不可能接收大量的高职毕业生;三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隐陛失业显性化,增加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矛盾;四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加快,规模加大,就业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高职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就业形势的教育和指导。而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就业信息来源分散,缺少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的体系。同时在就业形势的预测和教育方面十分薄弱,往往停留在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宣传的层面上,缺少适合高职大学生特点的手段和方法,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从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来看,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培养与高职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
高职院校在学生就业方面缺少实际指导及帮助的部门,缺乏专门对市场需求进行研究的人员。尽管目前高职院校都设立了就业指导机构,但由于人手少,忙于应付大量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而且由于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在占有信息还是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高职院校需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队伍建设,逐步使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正规化、科学化、系统化和专业化。
二、加强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通过市场配置人才资源,而作为高等人才资源之一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也必然走向市场,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学校推荐、自主择业方式就业。市场经济的这种内在要求,能充分发挥高职人才的作用和优势,使高职毕业生的配置、流动更趋于合理,更有效率,更好地满足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对应用性人才的需要。但是,目前高职毕业生的一些择业心态与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竞争性和主动性还不相适应。如何指导高职毕业生把握高职教育的特色,准确定位,正确选择用人单位,选择职业,如何指导高职毕业生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业意识、职业选择观、职业价值观等新观念,使高职毕业生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成为高职院校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加强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教育要健康发展,必须为学生的出路着想,才能办出高职特色,才能增强高职的竞争力。如果高职大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不能充分就业,就会使高职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地位下降,造成生源不足,专业萎缩,形成分不出招不进的恶性循环,高职教育也必将陷入困境。
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市场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一手抓毕业生就业,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就业保证体系,不断提高毕业生的求职技能和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使毕业生充分就业,不断提高高职教育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地位。
(三)加强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要求
高职大学生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大学生只有顺利就业,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但是,部分高职大学生期望值过高,不能正确估价自己,不了解社会需要,在选择职业时,往往脱离客观现实,这山望着那山高;一些毕业生缺乏全局观点,在处理事业和待遇方面,重利益轻成才;一些毕业生不能正确评价和定位自己,不愿到基层一线去等等。上述诸多缺乏正确就业指导的片面认识都会导致择业的失败。由此可见,加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和追求动向,正确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健康的择业心理,在思想上、政策上、信息上、心理上、技巧上给予具体的指导,是毕业生顺利就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前提。
三、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开设就业指导课
把就业指导课作为高职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改变就业指导只局限在高职大学生毕业前夕搞的做法,使就业指导贯穿于高职大学生受教育的全过程。
(二)开展就业指导专题讲座
学院应根据高职大学生求职意向、求职心理的实际情况,聘请企业界人士、人事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校友作专题报告,以榜样的力量感染人。
(三)加强日常思想教育活动
要把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与高职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座谈、讨论、板报、橱窗、专题报告会、模拟洽谈会等各种形式对高职大学生宣传就业方针、政策,介绍求职知识,培养高职大学生的求职能力和技巧。
(四)开展就业方面的心理咨询
通过咨询,帮助高职大学生克服择业活动中的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就业心理,使他们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择业心态,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能正确地估计形势,面对求职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能沉着应变和处理,对就业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业务准备和心理准备。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较快适应新的环境,实现由学生到从业人员的转变。
(五)组织高职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参观
访问学院可针对高职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的某些糊涂观念和高职大学生普遍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进行专题的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然后加以理性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能收到课堂上难以达到的效果。
(六)加强与用人单位、劳动人事和其他相关政府部门及社会就业中介服务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广泛收集人才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建立和利用人才信息网,组织多种形式的供需见面会,为高职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进行就业咨询,开展就业技能方面的训练。
(七)实施预就业制(实习与就业相结合)
为体现高职特色,学院可实施将毕业实习与推荐就业相结合的预就业机制,让学生直接到基层一线岗位,按职业劳动者的要求进行社会角色的实习,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对社会、国情的直接认识和了解,充分认识到竞争、就业、生存等问题,培养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在校期间实施工学交替方案就收到了良好效果。
第二,健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信息咨询平台。各种就业创业信息繁多,但是大学生能够把握的有用信息较少,所以辅导员要善于利用相关力量,广开就业渠道,广收就业信息,搭建学生就业创业的信息咨询平台,为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搭桥铺路。同时,通过亲身参加毕业生招聘会、实地巡查、访谈等方式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毕业生的实际工作情况,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第一手宝贵的信息资料。还可以做好大学生的信息统计工作,把学生的个人简历整理好,充分利用多方面的信息,适时地向用人单位推荐本校的学生。
第三,重视大学生就业,担负起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具体责任。如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创建个性化职业咨询体系,做好就业跟踪服务的各项工作。自学生入学开始,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包括外貌特征、身心健康状况、个性特点、技能特长、兴趣爱好、家庭住址、家庭收入情况及贫困程度、家庭主要成员及职业、主要社会关系、校内人际关系等信息建立学生数据库;以学生职业心理测评、职业课程作业及实践报告为依托,创建包含职业生涯规划档案、职业能力测试与咨询档案、毕业生就业创业等体系的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档案,实现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职业指导。[1]让学生从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观教育、求职面试训练、顶岗实习,到采集就业信息、开拓就业市场、求职简历制作、面试准备、参加“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洽谈会、签订就业协议书、上岗试用等环节都得到指导帮助。
辅导员要全面指导大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
第一,辅导员要通过德学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定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大学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象牙塔”,大学生也从“天之骄子”变成“天之焦子”。辅导员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用“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教育理念,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和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建立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可以通过讲座、交流、课程培训等多样的形式,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确立好职业生涯规划,做到根据自身实际调整就业观念和心态,准确定位,形成合理的就业期望值,摆脱传统的就业观念,看清大城市、大单位的职业前景,避免片面追求报酬、待遇和工作条件的倾向。辅导员还可以通过积极宣传中央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种政策,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到一线技术岗位就业,努力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发展之路。在不断积累经验、增长阅历、历练心智,拥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和人脉关系之后,再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缓和我国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
第二,辅导员要引导大学生培养就业创业意识,通过“五进”活动提高就业能力。我院邝邦洪院长提出的“进课室、进图书馆、进体育场、进实验实训室、进社会”的五进活动理念,对辅导员引导大学生培养就业能力的工作有重要指导作用。辅导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就业指导课、宣传栏、校报、网络等形式,一方面培养大学生成为信念坚定、理想远大、脚踏实地、勤奋学习、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的人,另一方面向大学生介绍国家相关的就业政策、求职技巧等,让学生明白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培养独立思辨、实践的能力以及如何让自己成为雇主青睐的人才。进而引导大学生主动“进教室、进图书馆”学习,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努力考取各类对就业有用的从业资格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择业能力。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辅导员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篮球赛、毽球赛、羽毛球赛、校运会等阳光体育活动,既能劳逸结合强健体魄,又能增强大学生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等。辅导员还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海通杯”、“用友杯”、“银行技能”、“模拟沙盘”等科技竞赛活动,通过实践性的训练形成良好的实训室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大学生适应社会奠定基础。辅导员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就业经验,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如鼓励、引导学生参加“模拟经营节”、人才市场招聘、创业项目推介市场、网上市场等活动,让大学生了解创业者的就业经历、创业历程,了解市场对大学生的要求。再如,鼓励学生参加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活动、暑期“展翅计划”实习见习行动、社区探访等活动,围绕专业和兴趣到社会中去实践体验,这样既能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受挫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使他们懂得感恩、懂得珍惜,产生学习动力,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和职业发展方向,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规划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等,有效地为社会、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
第三,辅导员要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协助解决就业心理问题。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面临挫折和失败,从而产生自卑、焦虑、茫然、嫉妒、盲目攀比、消极依赖及失落等心理压力或障碍,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首先,辅导员可以结合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团体活动开展心理教育,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精神。如引导大学生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根据自身能力和性格特点,尽量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以后的职业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培养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学生掌握一些心理调节方法,为求职挫折做好准备;引导大学生培养诚信意识,从小事做起,将诚信内化为自身素质,并在就业过程中形成诚信的职业理念、态度和作风,从而顺利实现就业目标。其次,对已出现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进行个性化咨询服务和调试训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减少、消除就业难毕业生的习得性无助,从而提高学生择业就业的质量和效益。在就业过程中,辅导员要及时主动了解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通过个别交谈、电话咨询、邮件咨询、个案研究等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有关简历的准备以及求职的技能、技巧、策略等方面的个性化就业指导,适时给予学生正面引导和积极评价,调整他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让他们树立就业的信心、制订符合自己的就业方案、学会求职面试的技巧,沉着、冷静面对就业过程中的困难,以顺利实现就业目标。
辅导员可依托学生组织,立足宿舍阵地,发挥朋辈教育影响力
1.2大学生缺乏社会求职经验。大学生在高校校园中,与社会实践有一定程度的脱节,因而在就业求职过程中缺乏社会经验和求职技巧,这也是问题之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学生成为了就业的弱势群体,迷失在就业选择的路程上。
1.3大学生缺乏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目前,大学生群体还未建立完全的自主意识,对自主创新缺乏探究精神,由于缺乏一定资金的支撑,还必须依附于家庭的资助,因而在创业过程中还举步维艰。由上可知,在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要将大学生就业作为日常教学,纳入大学四年的全程,并进行分阶段、分层次、多渠道的高校辅导,进行系统化的就业体系创新与优化。
2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程、分阶段的重要意义分析
2.1大学生全面发展和顺利就业的需要
大学生的就业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与其个人的发展和前途息息相关,高校也义不容辞应当承担起为大学生指导人生航向的重任,必须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为大学生构建大学四年全程的就业指导体系,通过分阶段、有步骤、分层次的就业辅导,为大学生做好就业知识准备和就业心理调适。
2.2高校教学优化改革与创新教学的需要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全方位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其培养出的大学生的素质如何,就业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声誉和地位。因此,高校必须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进行教学的优化改革与创新,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课程进行调整和优化,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学科课程以及教学模式,以全程、分阶段的就业辅导,为大学生提供优化的就业指导体系,使大学生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欢迎,用高评价和高反馈信息,证实高校的综合实力和教学水平,促进高校的发展。
3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的全程、分阶段优化体系措施
大学生就业指导必须遵循全程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全员性原则,以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培养自身素质、提升自我评价能力为目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决策、就业信息获取、就业技巧等方面的教学培训,在大学四年的全过程中,进行就业指导规划的体系构建:
3.1适应性教育———大学一年级的就业探索期
初入大学的一年级阶段,是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变的角色适应期,高校辅导员必须对大学一年级学生介绍大学的意义、特点及专业,鼓励一年级大学生一入高校,就规划在大学四年的奋斗目标,并以奋斗目标为出发点,进行个人生涯的拟定和设计,这是大学一年级的就业指导的侧重点,在对大学生进行辅导的过程中注重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用正确的大学成才方法,实现由高中向大学的适应性转换,进而辅导大学生制定成才方案及四年的分期具体步骤,体现总体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有机结合。在适应性教育的就业探索期内,教师主要以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具体讲授内容应当包括:人生理想、道德修养教育;所学专业的认识与教育;角色转换期的适应性心理教育。总之,在大学一年级的适应性探索期内,必须让新生明确其专业与就业职业之间的关联,初步确立大学新生的人生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为大学知识的积累奠定基础。
3.2认识性教育———大学二年级的就业定位期
大学二年级学生要进行逐步的人格塑造和智力成长,在大学二年级期间努力构建自己的知识架构,用适应性学习阶段转为专业学习准备阶段,在公共基础课结束转入专业课程的过程中,要进一步确定自己的学习方法,确立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定位,高校辅导员要在大学二年级的期间内对大学生进行以认识性教育为主的辅助,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深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职业定位;确立初步的职业目标,进行自我的认识和定位;重视职业规划团体辅导,解答大学生职业咨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职业迁移能力的教育。
3.3专业性教育———大学三年级的就业实践期
大学三年级已经是大学专业的完全学习期,也是学生储备其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职业规划实施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在这一期间内应当以自己的专业为主,结合自身的能力与特点进行学习,高校辅导员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发展水平,辅助其与职业目标相适应,进行职业与专业的调适,进行具体的辅助与指导,重点包括:对大学生就业思想的指导,树立正确的择业指导;国家相关就业政策的指导;社会相关就业信息的提供与指导。
1.2忽视就业指导过程的重要性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还面临着教师只注重学生就业率控制,忽视了就业指导过程的实际作用等问题。从学生层面来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他们过分注重就业指导课程的结果,对就业指导过程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实际教学效益偏低。
1.3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还面临着师资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和就业指导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等问题,只有解决上述问题才能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在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实际作用。
2优化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作用的方法
2.1明确职业指导的教学目标优化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首先应该明确职业指导的教学目标,只有明确教学任务的实际目标才能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和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供动力保障。高校职业指导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保障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职业指导的教学目标细化可以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通过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在毕业后顺利就业;第二,通过职业指导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认识,为学生就业后的稳定发展提供动力;第三,为学生实现个人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高校职业指导教学工作者必须明确以上目标,通过教学目标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选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2.2加强职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面对我国高校职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偏低的问题,高校建设者必须结合就业指导队伍的实际状况不断强化队伍建设。首先,高校应该提高职业指导教学工作人员的准入门槛,在提高准入门槛的前提下,还应该定期对职业指导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职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为建设一支高水平、高业务素质以及高专业素养的职业指导队伍提供资源保障。
2.3加强学科建设加强学科建设,重视理论研究是优化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中作用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实际教学效益偏低。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就业指导学科建设行业,在提高教师和学生对其重要性认识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实践的作用,为提高职业指导理论研究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笔者所在学校十分重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将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必选课列入教学计划,建立了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基础,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最后,职业指导教师还应该注重职业规划、加强就业指导、培养创业精神,从拓宽就业渠道、规范就业管理以及加强就业服务等方面着手,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2.4规范职业指导的内容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对需要选择职业的大学生进行职业设计、培训和实践咨询等,要想优化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高校就业指导教学工作者必须从规范职业指导的内容上着手,为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职业指导教学内容的规划应该满足以下要求:第一,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将就业形势、观念、政策以及程序等纳入到实际教学内容中;第二,学生应该人手一本《大学生就业指南》,为了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我们针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组织编印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手册》,分发给毕业生并组织学习;第三,学校应该聘请专家、学者等举办就业指导座谈会;第四,学校应该组织毕业生开展各种类型的学生座谈会;第五,学校还应该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内部举办人才招聘会,2012、2013年笔者工作院校举办了大型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分别有267家、261家企业参加,均提供了8000多个就业岗位。各系还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每年举办专场招聘会,提高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两年来共举办各种形式的专场招聘会60余场次,提供就业岗位4500多个。第六,学校还应该搜集最新的就业信息和用人单位发放的招聘信息及时满足毕业生的实际需求。最后,高校还应该结合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开展职业素质测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了解自我。
作为高校与学生接触最多,位于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其工作既包括对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又包括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等方面。辅导员熟悉学生各方面情况,在日常管理中,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实习、兼职等过程中有意识地收集就业政策等相关的信息,并加以整理分析和共享,在学生就业指导方面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目前,各高校努力将辅导员塑造成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和就业指导师等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制定就业规划的参谋者
在新生入学后,辅导员通过班会,宣讲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就业规划指导。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端正学生价值取向,激发学生制定学期计划,启发学生的职业梦想,明确其大学生活每阶段的努力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具体举措。在日常教育服务管理过程中,根据对每位同学的实际情况的掌握,因材施教,给出针对性、个性化的指导意见和建议,让学生及早参与到职业生涯规划中来,为毕业以后的求职选择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
1.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知识
目前,很多高校有相当一部分辅导员是由大学应届毕业生或者优秀的在校研究生担任。由于自身专业和社会阅历受限,又将过多的时间花在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上,对学生工作的反思,研讨以及总结和探讨方面有所欠缺。尤其是在对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缺乏创新性的指导,年轻辅导员凭借书本知识,仓促上阵,对学生就业讲解停留在简历的制作,三方协议的签订,注重诚信等理论说教方面,没有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实际、深入的钻研,并没有将大学生教育的培养和就业指导全程化联系在一起;一部分有经验的辅导员凭借多年来对学生管理的经验,认为就业指导就是鼓励学生投简历、协助学生找工作、最终落实就业单位,至于单位适不适合学生自身的发展,并未考虑其中。
2.就业工作责任不明晰
随着“全员就业”理论的提出,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重要性与主动性日益凸显,这也是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所处的特殊地位的体现。即便如此,人们通常认为辅导员的学生工作最主要的还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进行教育指导,以及班级事务的管理,就业工作似乎不在辅导员的管理范畴内;再者,现行学校机制对于辅导员引导就业工作的激励制度还不健全,相应的检查、考核制度也不够完善,以至于辅导员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性远远不足。
3.就业指导科学性不高
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辅导员具备专业的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知识,并能及时解读国家就业方针政策,对学生进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名辅导员平均管理200到300名学生,甚至更多。整日陷入繁杂的事务性管理,“两眼一睁,忙到天黑”,形成一种被动的任务式的工作模式,这样,很容易出现工作“缩水”,最后只是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很难深入到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去了解就业招聘需求,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给学生予以科学性和针对性的指导,从而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加强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策略
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在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满足社会需要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然而,由于历史和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尚不如人意,距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还有一定差距,难以满足学生成才和发展的需要。因而客观认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和改进我国高等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正确认识毕业生就业形势是就业指导的前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善,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种新型的“国家不包分配、毕业生通过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自主择业”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机制正在形成。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毕业不等于就业”的观念已逐渐为社会所接受。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如下:
(一)形势不容乐观,毕业生就业压力依然很大
1.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攀高,而毕业生就业空间相对缩小。199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100万大关,创历史最高峰;1999年为101万;2000年为107万;2001年为ll5万。今后几年,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仍将继续攀升,毕业生人数的逐渐上升无疑加大了就业的竞争。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实际需求不容乐观。据经济学家预测,如果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保持8%上下,全国能提供的就业机会是800万个。这其中,用来满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岗位需600万个,解决政府机构改革分流人员需310万个,另外安置干部需50万个左右,这样所剩下的可供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将相对减少。
3.国有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是接收毕业生的主渠道,但从这两年的实际情况看来,主渠道接收毕业生的能力受到了限制。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脱困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到了关键时刻,减员增效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事业单位面临人事制度改革,编制从紧控制;省、市(县)国家机构改革已经启动,人员需要分流。而且这种状况仍在持续,使一部分毕业生失去了一定的就业机会。
4.社会需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教育结构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在人才结构上,低层次人才所占的比例仍然较大,本科以下毕业生仍占较大比重;从专业情况看,社会需求较旺的机械类、电器工程类、计算机类等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大,而财经类、管理类、文史类、医学类毕业生虽有所下降,但人数依然偏多。这种结构性的矛盾一方面导致相当数量的毕业生结构性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又造成一些用人单位招不到所需的毕业生。
(二)存在机遇,毕业生就业潜在市场仍很广阔
1.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从表面上看,这几年我国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但并不表明我国大学生太多了,社会需求已经饱和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人才缺乏和严重不足的国家。我国目前的科技力量和人才队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每一万人口中的大学生人数,美国是我国的20多倍,同属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也是我国的3倍多。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目前培养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还远远不够。当前,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增长速度稳步上升,尤其是中国加入WTO,更是给中国的产业结构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国家宏观调控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基本到位,各类用人单位将更加自主地吸收毕业生。党和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充分认识到毕业生是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科教兴国、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重要力量。国家和各省有关部门已经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规范就业行为,突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双向选择就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制度保障。
3.毕业生就业观念大为改观,就业眼界更加宽阔。造成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除了一些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用人观念之外,也同一些毕业生的错误择业观有关。市场充满竞争,竞争是无情的。经过人才市场严酷的挑战,我们毕业生已能冷静的面对现实,客观的分析评价自己,比较实际的确定自己的择业目标和期望,开始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道路。
要搞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就要正确的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只有以对就业形势的正确认识为基础.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的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路和方针政策。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就业指导的指导思想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转变观念,改进工作方法,不断适应变化了的形势。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实行的“统分统包”制度在人们的头脑中已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这种观念严重的制约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搞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就要破除这些陈腐、僵化的观念,树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观念。
1.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职责,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变“安置”、“派遣”为“指导”;变“应急性”教育为“全过程思想”教育。高校要根据“双向选择”、“市场就业”的情况,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要真正当作一门科学来关注。在观念上和行动上,要把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从行政管理型转变为指导服务型,并使之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同时,在人员经费上,办公条件上予以保证。就业指导不仅是针对毕业生进行的工作,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于招生、培养、毕业全过程。因此,在招生咨询过程中就要宣传“选择专业就是选择职业,选择职业就是选择未来”的道理。向新生宣传社会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争取做一名合格的受社会欢迎的大学生;对在校生开展人才评价的试验,培养复合型人才;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任课教师、职能部门在各个教育环节中都要注重对学生思想素质、知识结构、能力特长、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明确发展方向,便于学校择优推荐和用人单位择优录取。2.要树立大学生是就业主体的观念。在计划分配体制下,毕业生分配活动的主体是学校,学校的毕业生分配工作部门代表国家安排大学毕业生就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业主题是大学毕业生,由他们根据市场规则自主择业。在两种体制下,学校都有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的责任,但在计划分配体制下,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学生服从国家的分配,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社会需求在人才市场中自主择业。
3.要树立服务的观念。在计划分配体制下,分配毕业生主要是代表国家行使行政职能,为毕业生服务的观念不强。在市场竞争体制下的就业指导是对择业主体的一种服务。因此,大学毕业生工作部门必须树立服务的观念。
4.要积极运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必须改革国家对高校的投资体制和计划体制。政府以办学经费和招生计划为杠杆对高等教育施加影响,通过计划和拨款来调节高等教育。为了有效利用这个调节机制,笔者以为要在质量和效益评估的基础上建立高教拨款体制。把过去“包”下来改为“引导”,将“定员式拨款”改为“质量效益式拨款”,使高校从争计划、争设备、争地位转为比质量、比效益。而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效益、质量的重要参数之一就是毕业生的就业率。因为就业率是判断一所学校竞争力的最直接、最基本的指标,它对学校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国家对高校投资的依据除考虑招计划外,还应把就业率作为重要依据。这样,必然会促使高校重视就业指导工作,从而提高就业率。
三、就业信息渠道畅通是就业指导的保证
需求信息是大学生求职择业的重要基础.加强信息就业指导的主要方法。对面临求职择业的毕业生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能及时获得较多的就业信息。从一定意义上讲,谁拥有更多、更有效的就业信息,谁就得到了择业的主动权。尤其是在我国目前毕业生就业体制处于转轨阶段,信息沟通渠道不是很畅通的情况下,就业信息的搜集就显得更为重要。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就业信息不仅仅指具体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需求信息固然是重要的就业信息,但是.诸如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有关毕业生就业方针、政策、法规;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发展势头;某一人单位的性质、人员结构、经营状况、发展前景、工作环境;毕业生就业的一般程序等等,也都是重要的就业信息。
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作为高校毕业生工作的职能部门,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就业信息的搜集和。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与中央有关部委和省市的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以及有关单位保持经常、密切的联系,国家和地方有关就业政策、规定,各地举行“双选”活动的信息,有关用人单位的介绍材料及需求信息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应及时掌握并,这应该是获得就业信息主渠道。
2.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县级以上政府部门成立了专门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和人才交流中心。每年教育部都要制定毕业生就业有关政策、方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主管部门也要相应制定实施意见;国家教委和各地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也要开展信息交流和咨询服务,这是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途径。
3.各级、各类“双向选择”、“供需见面”会。这类活动有的是由一个学校和多校举办.有的是由一省和几省联办,也有的是由各市县单独举办。通过参加这类活动,毕业生不仅可以直接获取就业信息,而且可以抓住机会,当场拍板,签订协议,是一种比较简捷、有效的途径。
4.有关新闻媒介。毕业生就业作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也引起了新闻界的普遍重视。有关就业政策,热门话题讨论,招聘广告等也常有报道。此外,教育部学生司和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就业》及各地有关的报刊、杂志等,都为毕业生提供相当多的就业信息。
5.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获取信息。要利用血缘、亲缘、地缘等关系,如家人、亲朋好友、同乡、校友、老师、同学等,获取尽可能多的就业信息。
引言
就业指导中心作为指导大学生就业的职能部门,肩负着指导学生就业、搭建学生与用人单位沟通平台的责任,我们要本着对社会对学生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千方百计服务好学生就业,力争使每位学生在就业中能适的其所,进而达到人尽其才,为社会做更多更大的成绩。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大学生招生数量的逐年增加,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步人大众化教育阶段,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将毕业生送人社会很好的就业,使我们的就业工作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和社会,是需要我们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我从事就业作的几年中,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建立健全就业工作组织机构,为学校就业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着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特别对初涉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就业观念、就业能力如何,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我们必须要站在影响学校发展全局的高度看待就业工作,把它作为学校“生命线”工程来对待。为了保证学校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更好的服务于学生,高校首先要成立专门机构,安排专业人员负责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并将这种设置涵盖全校各个教学院系,形成全校齐抓共管的格局。例如我校除了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作为专门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职能部门外,各个教学院系都成立了实习就业科负责本院系就业工作,我们还制定了《河套大学院系就业:作实施细则》,并对就业科长进行了系统的业务培训,这样从组织上保证了学校就业工作畅通高效的进行,更好的体现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性。
二、加强就业部门队伍建设,进一步凸显“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
我们就业部门承担着对学生就业政策的宣传和实施,学生毕业报到证的办理及档案的邮寄,就业指导课的落实和讲授,就业市场的开拓,大小型招聘会的组织等工作,是联系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桥梁和纽带,全校所有的学生和社会上所有用人单位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同时,我们还经常与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兄弟院校的对口部门打交道,是学校的“窗口”单位,我们.工作人员的素质如何,服务质量怎样,直接代表着学校的社会形象,也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所以,必须要不断加强就业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就业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要每一位人员都明白我们的工作就是服务,而且是具有重大责任的服务人员,不仅要细心,而且要有恒心、耐心:其次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及时了解有关就业的政策方针,充实闩己就业指导方面的知识,以便在工作中能更好服务于学生;另外要提高自己的公关能力,以便在开拓就业市场,对外进行业务交流中发挥史积极的作用。
三、以市场为导向,认真做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要紧紧围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将学校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及课程设置与就业情况密切联系,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工作思路。首先要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全面认真分析,根据每年的毕业生数及经济发展情况形成对就业总体形势的了解,另外再结合我们学校的办学特点,对本校学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有哪些有利因素,有哪些不利因素,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针对情况,扬长避短,使我们在工作中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例如,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场对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过去的一些专业招生困难,而一些新的专业需求量在增加,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及时调整了专业设置,使学校办学更贴近市场;再如,近年来,与我们毗邻的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迅速,对人才需求量大,待遇较高,而当地又没有大学,所以我们将就业市场重点放在该地区;有些学生在就业方面思想观念不正确,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我们对这类学生主要是加强就业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有的学生是因为家庭困难或心理因素导致就业困难,我们就对他们进行个性化就业辅导和帮扶等。这样,我们在就业工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就。
四、加强就业指导课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做好就业指导,不断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就业指导课作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转变就业观念的主要途径在大学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从2009年新生起,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列入高等教育教人才培养方案。为了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的作用,我们选派专门教师参加了上级组织的一系列课程培训,学校又对各院系的就业指导专职教师进行培训,对就业指导课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课时及分配都作了统一要求。教学形式上我们将课堂教学与讲座相结合,将参观学习与模拟实训相结合;教学安排上从学生人学到毕业,根据不同年级特点有侧重的进行全程式就业指导;内容上包括就业形势、就业观念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巧及能力教育,创业培训等方面教育。真正发挥了就业指导课的作用,帮助学生理性、科学、可持续的择业、就业。例如,在思想教育方面,我们主要是引导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摆正自己位置,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目前大学生出现就业难和就业紧张的情况,很大程度是因为大学生就业观念比较滞后。因此,我们就业工作部门通过入学教育的就业形势分析,聘请专家校友及企业界人士作专题讲座等形式,教育大学生要领会“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大力倡导“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经受磨炼,健康成长;转变唯外企、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的观念,选择到能够真正发挥自己才能的各类基层用人单位中就业的思想;树立创业思想,培养创业精神,增强创业意识,走自主创业的道路。
五、发挥就业工作部门的优势,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构建就业服务平台
高校就业工作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在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一是与企业进一步加强联系,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在学生与用们单位之间沟通对接的渠道;二是利用报刊、广播、网站等宣传手段和阵地,开辟大学生就业专栏,通报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宣传学生求职意向,在毕业生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搭建信息平台;三是做好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推介工作;四是进一步做好对毕业生就业后工作情况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评价的反馈,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形成长效机制。
六、积极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期,捷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毕业生角度来讲,根本的办法是加强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高校就业作部门要坚持把服务青年成长成工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学校教学、管理等部门通力合作,全而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通过职业导航设计、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估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着力培养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等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要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切入点,组织实施相血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通过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团会、团课、报告会等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和促进各种专长的发展;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和心理咨询服务,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通过抓好与专业相关的社团组织建设和“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第一课堂的学习,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
七、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创业是就业的最高形式,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仪能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而且也有利于促进神会经济的发展。引导毕业牛走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之路,既是就业形势的现实需要,也是大学毕业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要求。高校应把对创业人才的培养逐步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要通过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帮助获奖的大学生向社会推荐优秀作品和申请专利,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机会和奠定基础;通过组织实施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为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水平和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和机会;组织优秀的青年企业家对有意向、有备件的毕业生进行创业指导和辅导;同时积极探索通过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多层次、多渠道设立专门的风险投资基金的办法,为大学毕业生创办企业提供支持。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发展趋势
信息化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大学生就业指导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指导思想,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有着深厚的学科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关注的视角逐渐从职业转向人本身、从强调指导转向强调自我发展、从择业指导转向职业生涯规划,实质是通过促进个人的发展为其就业和今后的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符合教育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追求和价值。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且缺乏研究,导致大多数人认为就业指导就是毕业前的指导,就是帮助学生找工作,一味地追求就业率,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知识教育与生产实践、劳动就业相脱节。随着这项工作的推进及研究的深入,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应逐步向职业生涯规划过渡已经取得一定共识,这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知识教育与人的社会化的整合问题。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内涵的日益丰富和不断拓展注定要有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而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出现不仅适应了这种需要更发挥了巨大的助推作用。网络以其快捷和信息量大的特点,创造了人才市场新的运作模式,网上求职和招聘正在成为个人择业的重要途径。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领域,则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通过网络平台建立起全国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进一步明确政府、高校和社会职业巾介机构各自的功能定位,发挥宏观调控、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的作用。第二,利用网络方便快捷、覆盖面广、资源丰富等特点,满足大学生就业对各类信息的需求,发挥网络的交互性优势,为大学生与学校、用人单位之间提供有效的沟通渠道,同时实现资源共享、个性化辅导与咨询等。第三,网络化可以有效地解决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人员数量缺乏、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还可以极大地拓宽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对象、内容和功能,实现个性化、科学化、系统化的就业指导。第四,随着“全球择业和招聘”时代的到来,我国就业市场也必将面临国际化的挑战,要想有效获取全球就业市场的资源,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网络化也是题中之义。
二国内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的现状综述
近年来我国政府主管部门、高校纷纷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站,有关行业部门和一些社会人才服务机构也建有包含为毕业生就业服务内容的网站,就业信息网络正逐渐成为主要的信息来源渠道。但从内容和功能上看,多数仍局限于就业政策、传递就业信息、进行网上招聘及办理相关手续,而在就业环境预测、社会职业状况、信息服务系统、职业性向测评和网上咨询辅导等方面提供深层次服务的作用还不太显著,技术的完善和信息网络的建设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总体而言,国外整个就业市场依靠网络信息的程度较高,但做法、特色各异。美国政府主要通过互联网就业政策和就业趋势预测,为大学生的择业和应聘提供专业、权威的信息;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一般都配备有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洽谈室,学生可以通过全面的就业信息服务查询系统和网络平台,随时查到自己所需要的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需求信息,也可以把求职信息通过网络传送给雇主。加拿大政府开发并设立的就业指导网面向学校低价出售使用权,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设有专门从事网络技术和开发的人员,不仅为本校的毕业生提供自主开发的信息服务,而且与政府和职业服务机构设立专业网站连接,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便捷的服务。学生可以获得包括招聘信息、各种职业对受教育年限要求和报酬的统计资料及各种行业职业在社会的需求状况、社会职业从业人员对本人职业的客观评价等在内的就业信息。此外,网站还为个人提供了解就业倾向的自评软件,为求职者进行自我分析提供方便。德国高校的主要做法是在互联网上提供下载课程或专业书籍来为学生提供各类培训。
日本是较早实践“生涯教育”的国家,采取的是一种以就业信息为中心内容的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网络化体现为各大学都建有自己的就业网站,并能实现与其它相关网站的超链接,就业资料室配备有电脑供学生上网查询,信息内容丰富、翔实,个性心理测试、就业综合考试、就职讲座、就业咨询及企业用人资料(按地区、行业和年份分类整理)。因此,在日本有相当大比例的毕业生是通过网上求职成功的。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大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知识和能力,获取就业情报,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把握就业主动权。
三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的实现路径
1就业信息的网络化与合理应用
通过网络传递就业信息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最显著的特点和最重要的内容,不仅丰富了就业信息的种类和数量,而且彻底改变了以往的传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眼下大学生就业所需信息不足及渠道不畅的缺陷,也减少了人为的“信息壁垒”,提高了运行效率,降低了就业成本。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就业信息存在着一种狭义的理解,即用人单位的用人信息,产生这种误解与就业指导单纯追求“就业率”的功利化目标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受制于获取信息的渠道、手段和载体。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指导下,就业信息实际上指的是与个人职业生活有关的知识或资料,既包括反映整个就业市场的社会职业状况方面情况的资料,也包括反映特定职业的性质、任务、要求、待遇以及升迁机会等与职业密切相关的具体情况,同时还包括与职业资格有关的教育与培训方面的信息等等。因此,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就业信息的全面把握和正确应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就业信息的网络化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良莠不齐、有效性不足等问题,导致大学生求职成功率不高甚至有被欺诈的可能。
在保证所提供的就业信息真实、可靠的前提下,作为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站的建设者从专业上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准确把握不同类型就业信息的作用和特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对网络上的大量信息进行科学分类与整理,为大学生准确、有效地利用各类信息提供便利。比如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社会职业状况等信息对高校的专业结构调整、学生的择业导向具有积极的参考作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环境下,大学生及其家庭的就业观念仍存在一砦误区,需要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调整预期,合理地选择就业信息。用人单位的用人信息是对某种社会职业甚至具体岗位的需求,能使大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社会对该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也能使他们更准确地认识自身与职业能力以及其他相关能力的差距,通过对用人信息的收集、梳理与,能够为大学生求职应聘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帮助。职业倾向测评与决策、职业资格培训和咨询等信息能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并为其合理地选择职业、做好职业准备与适应以及调适求职过程中的心理、情绪提供服务。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选择和应用所需就业信息的能力。这是因为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在不同阶段所需要的就业信息是不同的,而且每一个学生对所获得的就业信息的应用能力也不一样。在大学生人数迅速递增和就业指导专业人员缺乏的情况下,网络化的就业指导将选择和应用就业信息的主动权交给了大学生本人,即使经过科学、系统的整理和分类,也仍然存在信息量大且繁杂的问题,客观上就要求大学生具备根据自己的需要适时选择和应用网上信息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分析社会职业状况及其需求方面信息的能力,使之将所学的知识与市场的需求有一个直观的结合,更好地认识自己所学专业在未来的应用和发展方向,科学地预测该职业在社会经济所处的地位和发展趋势,深刻认识某类职业的潜力和不足。要培养学生利用职业倾向测评、职业说明书等信息的能力,使之明确自身的职业兴趣、目标和能力,客观地评估自己与该职业所需能力素质之间的差距,科学规划自己的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并付诸行动。
2指导内容的多样化与方式创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着眼于大学生成为职业人前后的整个过程,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职业指导、信息指导、咨询指导、技巧指导四个方面,它们在信息化进程中都应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例如,职业指导除了就业相关政策、就业趋势预测、社会职业状况、职业道德等宏观上的指导外,还需加强对某类职业的知识、性质、特点、发展前途、意义及经济收入、工作环境、晋升机会、就业难易程度、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等微观上的指导,甚至要能够实现就每一个人的职业兴趣测定与调查、个性心理品质与职业适应程度来进行个性化的生涯规划与咨询辅导。技巧指导包括面试面谈要领和技巧,求职函的撰写和回复,个人表格及有关资料的填写、整理与使用,仪容、礼貌、服饰、应对,就业后的心理调适等。
另外,信息化不仅表现在内容全面上,关键还在于方式上有很大创新。由于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牛在不同阶段的关注点和需求不同,这就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根据对象的特点进行合理地选择和设计。与之相适应,其在网络上的载体和方式也会互有差异。职业指导以单向的信息传递为主,客观地反映现实状况即可,因此要求的是信息及其分析准确、及时、有效。就职业测评而言,量表的选择和使用应尽量科学,其结果对大学生个体的个性心理测评、能力素质评估、职业目标设定、生涯规划设计起着导引作用,通过网络技术不仅要实现每个人的测评记录在案,而且要与其后续的网上就业咨询、求职技巧辅导、心理情绪调适等环节很好地衔接起来。与课堂面授、面对面咨询相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信息化可以提供各类授课软件的下载和在线学习,能够满足大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就业知识的需要,解决了目前就业指导课程与现行教学体系在授课时间、专业教师、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冲突,通过多媒体演示、网上招聘面试等方式也可以简化学习与求职过程,既省时又省力。
3主体需求的个性化与互动交流
人的认识离不开实践,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现代广大学生,在高中时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在大学里面临着步入社会和继续深造的压力,大多是在校园里通过书本知识教育成长起来的,由于受个人活动的影响,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知之甚少,面对社会的复杂程度,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大学生们可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而不是仅凭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上几次网,看几条新闻就能行的。就业指导者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引路人,如果能引导大学生在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学会做人做事,提高道德修养,明事理、知荣辱、关爱他人、回报社会,最终实现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内化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过硬的政治素质,学生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就业指导者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校园毕竟不是完全的社会化,而实践则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现象的契机。如果就业指导者能引导大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规划大学生活,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掌握新的知识,锻炼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现自身知识的局限性,主动调整知识结构,不断挖掘自身潜在的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等。而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因岗位和工种的不同,大学生要同不同身份的人打交道,学会如何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融洽地与他人相处,将有利于锻炼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坚强的品质,有利于大学生毕业后以最少的时间适应职员身份、社会角色,也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为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练。
(三)就业指导者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将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建构
目前大多数大学生缺乏自我认识,对未来的就业方向感到迷茫与彷徨,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认识不足,就业意识比较被动,且有相当部分大学生认为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对职业规划缺乏了解,对自己的职业定位、职业分析等缺乏了解和应有的准备,毕业时不能顺利适应社会角色,这与高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不符。就业指导者如果能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入手,积极引导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在实际的职场情境中,增加对企业、行业、职业的了解,依据自身的能力倾向、兴趣、性格等,尽早做出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合理安排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将有助于深化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就业指导者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
(一)立足于实践终极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能力,就业指导者应根据社会实践工作的总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详细的培养目标和内容,突出思想素质教育的重点,并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行业和岗位的特点,对每个同学量身定制,确定需要提升思想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和综合素质打好基础。
1.引导新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走好职业规划的第一步。
大学生活对于刚经过一翻刻苦拼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新生来说,大部分同学虽早已明白大学并不像高中老师说的是“乐园”,但却常因对新环境以及专业化的要求而感到各种不适应,以致于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焦虑,而这些不适应如得不到及时调节,将会影响他们的学业,甚至影响身心健康,就业指导者如果能在这关键时刻引导新生参加社会实践,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在实践中感悟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创造价值,就能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求学,有助于其确立学习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将来从事职业添砖加瓦。
2.引导在校生树立正确的实践观,尽可能地做好实践与职业的衔接工作。
目前,仍有一部分大学生把参加社会实践当成挣钱的机会,注重报酬。根据笔者对243个在校生的调查结果显示,75%的学生对于实践活动能否给自己带来经济利益相对重视,如在同一时间段,一份报酬高但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和一份报酬低甚至无报酬,但能给学生带来理论与实践较大提高的工作,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报酬高的工作。面对这个群体的学生,就业指导者应结合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要解决的问题,即学与生存的问题;从实践客体的商业性和实践主体的个人倾向性出发,区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形式并提出解决方法,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在实践中更好地接触社会,训练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有些学生一开始表现出对社会实践很热情,也很感兴趣,期望着实践能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但面对复杂的实践环境,有些学生很快就显得很沮丧,受挫能力、应变能力差,持久性低,这时,就业指导者应引导大学生做好吃苦、承受压力的准备,积极主动参加团队建设,在实践中克服急躁心理,锻炼自身的忍耐性,从基层做起,通过沉淀与积累社会经验,不盲目跟随前人的做法,思考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中真正锤炼意志品格,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角色意识、能力基础。
(二)利用“示范效应”的感染力,激励在校生投身社会实践
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高尚的思想觉悟、坚定的理想信念给从事就业指导工作者增加了不少感染力和说服力,如果就业指导者能在实际工作中,从爱护学生、关怀学生的立场出发,尊重学生的理想、个性,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帮助其正确分析和规划,对其进行细心的教育、辅导、服务,能通过例举校友的真人真事来引导在校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或举办讲座让成功人士现身说法,经常给予他们耳濡目染的机会,势必激励会在学校产生“示范效应”,促使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而在具体实施社会实践过程中,就业指导者如果能关注他们的表现,及时给予激励、鼓舞和唤醒,帮助他们一步步地接近理想的目标,将最大化地利用学生自身优势,发挥学生特长,加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际能力,增强创造精神,丰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内容,增强社会实践的整体功能。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7-096-02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向市场化转化,加强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建设已经成为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导致全程化就业指导实效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造成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主就业的意识不强。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开设了选修课,派专人联系用人单位,跑就业市场等促进就业工作,一批批用人单位来到高校进行选拔人才,但结果往往是“高兴而来”却“扫兴而去”,单位招不到学生,学生想去的单位却没来招聘。究其原因就是大学生自主就业意识差,矛盾心理驱使他们患得患失,不能从个人的实际和社会需求来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就业定位模糊,在迷茫中等待,在等待中焦虑,从而导致“供需脱节”。
2.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认同感不强。目前,很多高校在致力于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建立和完善,很多的教师也为这项工作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在实际指导的过程中,很多的大学生并不认同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他们往往认为教师的指导工作只是“纸上谈兵”,指导教师也只是“空谈家”,指导教师并不能从根本上对学生有任何的帮助和改变。
(二)高校造成的原因分析
1.就业指导工作与专业教育脱节。在走访用人单位与毕业生进行座谈时,有很多学生反映初到工作岗位时,大学所学课程内容与现实企业实际需求情况脱节,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进而给尽快适应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2.就业指导工作与市场需求脱节。目前,许多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新的不多,大多是人云亦云,从而出现了毕业生在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焦急,用人单位在为没有合适的人才而着急,同时,高校也为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推销不出去而着急。可能这其中与很多限制的因素使得高校不能为之,但是,如果高校不能忍痛进行专业调整与改革,最终,不但不利于大学生找到市场需求的适合的工作,也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和发展,也不利于高校本身在教育领域中的竞争和发展。
3.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专业化。国外对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很高,一般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硕士或博士学位等。而在我国,从事就业指导的人员的理论知识相对薄弱或是实践经验不足。
二、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建立的途径
(一)将就业指导工作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从以往的就业工作中发现,用人单位比较看重大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因此,大学生就业工作要贴近市场、贴近实际,教学内容就必须不断更新,使得教学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充满生机活力,科学有效地安排各个教学环节,突出重点和难点,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知识的更新,真正起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作用,逐步推进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的就业指导工作,逐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和专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将就业指导工作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当前,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可挖掘潜力,在选择毕业生时学历已不是主要衡量标准,在注重扎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更高要求。因此,高校要客观分析市场需求,把市场需求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不断调整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大纲,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能够适应社会变革的人才。
(三)将就业指导与素质拓展训练相结合
择业的过程是一个竞争的过程,能力是就业竞争的砝码。现代职业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这包括终身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耐挫能力、执行能力、情绪控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素质拓展训练则是培养、锻炼、提高能力的最佳途径。
三、人文关怀下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的阶段划分
(一)第一阶段――入学教育
这一阶段为就业启蒙期,主要是学习意识和就业意识的培养。刚刚进人大学的新生,他们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愿望,渴望通过四年的学习,成长为有用之材。他们非常关心自己今后的就业问题,迫切希望了解所学专业与今后职业的关系,对学好专业、树立人生理想有着强烈的追求。因此,这个阶段是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高校应从学生一人校进行入学教育时就融入就业教育。通过就业形势分析会,帮助新生认清毕业时将要面临的就业压力,让学生明确就业是自己的事,就业过程中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是自己的能力与素质,鼓励新生将就业压力转化为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动力;通过有关素质测评系统的应用与分析,帮助新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帮助新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奋斗目标。
(二)第二阶段――大学四年教育
1.贯穿四年的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要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目标意识,认真分析主客观条件,科学地制定人生的总目标和不同时期的具体目标,将大学学习与人生的奋斗目标紧密相连,找到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合理规划大学四年的生活以及将来的出路。
(1)要强化学生的学业指导。传统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太窄。因此,要突破应试教育的框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使大学生明确自身定位,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吸收什么”,不断提高自学能力,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最终使大学生不但在专业知识方面夯实基础,还要在素质能力方面进行拓展,在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得以提升。
(2)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市场是一个崭新而奇异的空间,他们第一次面对严峻的就业竞争形势,心理上往往会出现一些盲点和误区,会存在盲目自信、自卑畏怯、急功近利、患得患失、依赖等待、烦躁焦虑等表现。因此,要坚持开展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辅导,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咨询、适应咨询和心理咨询活动。要鼓励学生选择既能发挥特长,又能与专业紧密相连,还能增强就业竞争力的二学位、选修课,以及其他相关技能的学习,不能盲从,也不能只立足个人爱好,而不考虑社会需求。
2.阶段性的择业指导、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指导教师要根据四年对学生的了解,结合学生自身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择业指导,重点是宣传就业政策,训练求职技巧,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兴趣、能力的职业。对于考研和考公务员的大学生,要重点进行政策指导以及心理辅导。对于创业的大学生,要帮助他们分析自身具备的能力素质,分析解决影响因素,明确创业准备流程,最终确定创业目标。
(三)第三阶段――离校教育
要强化毕业生的角色意识,教育他们安心本职,虚心学习,勇挑重担,乐于奉献;教育他们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完成好第一项任务,处理好与领导、同事、同行的关系;教育他们面对机遇要敢于抢抓,面对困难要充满信心,面对挫折要意志坚强,面对批评要正确对待,面对赞扬要化作激励,从而更快地适应社会,更好地实现角色转换。
四、人文关怀下的全程化就业指导的三个关键问题
(一)师生建立信任是前提
就业指导教师要用人格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来增强师生间彼此的尊重和信任,实实在在地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
(二)人性化指导是基础
人性化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学生人性修养方面的教育,包括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荣誉感的培养,自我认知、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意识到就业不仅仅是个机械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
(三)个性化指导是关键
个性化指导是以尊重个体独特性和差异性为前提,以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自主选择为手段,以提升个体的创新能力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指导。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特点,灵活多样地开展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