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地理知识点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6-23 17:07: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必修地理知识点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必修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1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4、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5、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6、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篇2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课程都逃不了思考这个关卡。要想学好高中地理,个人思考是少不了的,对课程的思考、对内容的思考、对问题的思考,都是学习高中地理的思考方向。只有学生自己主动地思考,才能把被动变成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从自己出发,去努力地理解和记忆高中的地理,也才能使他们对地理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和透彻。

2.主动总结

思考之后,便是总结。而高中地理的总结又显得尤为重要,个人的总结既是对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又是对知识的一种升华,在总结中寻找自己的不足,在总结中才能看到自己是否真正地学到了知识。高中地理既是社会科学的延伸,又是自然科学的补充,只有在总结中才能使自己在思维上的想象有了载体,也才能让自己的思维在学习后更加具体、更加直观。

二、方法篇

1.文理区分

高中地理由于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汇点,所以它有自身的特殊性,换句话说就是文理交融,也就是具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同时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性。人教版的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也就是必修一,其中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这些属于理科内容。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应该用理科的逻辑性与严密性进行分析与思考,同时按照理科的学习方法去练习,以便能够加强对这些知识的融合与记忆。在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也就是高中地理必修二和必修三,这些属于文科内容,在没学习这些内容时,应该在有了自己观点和认识之后以记忆为主,把握书本知识的脉络和走向,以达到在学习中记忆,做到轻松地学习高中地理知识。

2.实际与理论结合

生活就是地理,地理同时也是生活的一部分。高中地理在某些方面就是来源于生活,因此,与生活的联系也是非常紧密。众所周知,任何课程的学习都有其一定的路线与规则,地理的学习也不外乎其中,首先便是眼睛直观地看到某种现象,进而寻找现象的起因再进行分析,最后就是验证自己的分析是否正确,进而推广展开。高中地理学科的实用性极强,在生活中只要我们有所留意,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反过来说,也就是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地理的学习,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地理学习中要联系实际,努力地将其融入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感到我们所学的地理非常实用而且非常有趣。在拥有学习兴趣之后,我们难道还怕学不好具有生活气息的高中地理吗?

3.图与文的结合

何为地理?那就是“地”和“理”。“地”就必有图,而图是高中地理学习必有的一个元素,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图是高中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学习高中地理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能够运用图来完成“理”,是一个很重要,同时也是一个必须学习的手段。以图来记忆和认识高中地理知识是现在看来最准确和最有效的学习和记忆方法。高中地理课程内容极其杂乱,但这些知识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所有的知识都有其相应的图来解析。所以在学习高中地理时,一定要做到看书和看图相结合,做到由知识点能想起图,由图能够联想到知识,从而达到图文结合的目的,能够认识和理解以及掌握记忆高中地理所学的知识以及地理规律和原理。

篇3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的课程都逃不了思考这个关卡。要想学好高中地理,个人的思考是少不了的,对课程的思考、对内容的思考、对问题的思考,都是学习高中地理的思考方向。只有学生自己主动地思考,才能把被动变成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从自己出发,去努力地理解和记忆高中的地理,也才能使他们对地理知识理解得更深刻和透彻。

2.主动总结

思考之后,便是总结。而高中地理的总结又是显得尤为重要,个人的总结既是对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又是对知识的一种升华,在总结中寻找着自己的不足,在总结中才能看到自己是否真正的学到了知识,高中地理既是社会科学的延伸又是自然科学的补充,只有在总结中才能使自己在思维上的想象有了载体,也才能让自己的思维在学习后更具体、更直观。

二、方法篇

1.文理区分

高中地理由于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汇点,所以它有自身的特殊性,换句话说就是文理交融,也就是具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同时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性。人教版的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也就是必修一,其中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这些属于理科内容。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应该用理科的逻辑性与严密性进行分析与思考,同时按照理科的学习方法去练习,以便能够加强对这些知识的融合与记忆。在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也就是高中地理必修二和必修三,这些属于文科内容,在没学习这些内容之时,应该在有了自己观点和认识之后以记忆为主,把握住书本知识的脉络和走向,以达到在学习中记忆,做到高中地理的轻松学习。

2.实际与理论结合

生活就是地理,地理同时也是生活的一部分,高中地理在某些方面就是来源于生活,因此,与生活的联系也是非常的紧密。众所周知,任何课程的学习都有其一定的路线与规则,地理的学习也不外乎其中,首先便是眼睛直观地看到某种现象,进而寻找现象的起因而进行分析,最后就是验证自己的分析是否正确,进而推广展开。高中地理学科的实用性极强,在生活中只要我们有所留意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反过来说,也就是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地理的学习的,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地理学习中要联系实际,要努力地将其融入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感到我们所学的地理非常实用而且非常有趣。在拥有学习兴趣之后,我们难道还怕学不好具有生活气息的高中地理吗?

3.图与文的结合

何为地理?那就是“地”和“理”。“地”就必有图,而图是高中地理学习必有的一个元素,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图是高中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和学习高中地理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能够运用图来完成“理”,是一个很重要同时也是一个必须学习的手段。以图来记忆和认识高中地理知识是现在看来最准确和最有效的学习和记忆方法。高中的地理课程内容极其杂乱,但这些知识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所有的知识都有其相应的图来解析。所以在学习高中地理时,一定要做到看书和看图相结合,做到由知识点能想起图,由图能够联想到知识,从而达到图文结合的目的,能够认识和理解以及掌握记忆高中地理所学的知识以及地理规律和原理。

篇4

关键词:地理比较法;高中;应用

当前来看,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十分广泛,学生在地理课堂上能够充分地进行学习并且结合之前学过的内容和知识来巩固,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知识吸收效果。下面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地理比较法在高中的相关应用问题。

一、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地理教材中很多方面的内容和知识都是贯通的,比如我们在必修一中学到的地面地形情况的相关知识点与后面所学到的板块运动就有一定的联系,很多地形都是由于地质板块运动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地理教材的每一章节都是有一定联系的,教师需要合理地把握章节与章节之间的连通性,通过对比比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提升,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新的知识。在实际的应用中,地理比较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地理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和区别

在高中地理知识中应用比较法进行教学主要是通过对两种不同的地理知识进行对比和联系。在实际的应用中,教师需要把握好地理比较法的应用核心思想,而不应当针对一些无共性和无关联性的知识强行使用比较法,那么不仅无法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反而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效率受到极大的影响,混淆学生的思维方式。

2.地理比较法需要从系统全面的角度分析问题

在进行系统比较的过程中,教师最好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内容来进行辅助教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地理比较法的有效性,使得地理课程知识能够有效地联系起来。

比如说,我们在必修二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从第一章节的人口变化开始,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章农业地域、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交通布局的影响等问题都是存在极大的关联性的。第一章节的人口变化主要是基础所在,讲述了城市和农村的人口构成,讲述了人口的容量、空g变化等,为第二章节的城市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三、四、五章节则由以城市化为基础来进行课程的教学。如果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好这一本书的共性和区别,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对比教学法,那么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3.地理比较法的直观性应用

在进行比对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将比对的内容和相关知识点以具象化易于理解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更好地去建立地理框架。很多知识点和难点都是需要教师去进行合理的创新的,将知识点的形式进行有效的转化,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比如说,我们在进行海水的运动以及海底的地形分布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合理地结合一定的图形和视频来让学生建立具象化的情景,使得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同时在学习这一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重视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和比对,通过应用对比教学法学生不断地巩固之前的学习内容,同时将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点联系到一起,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地理教学法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前面我们对当前地理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探究,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高中地理教学法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视归纳以及前后比对分析

在地理比较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归纳总结的作用。在教学地理知识时,归纳总结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系统的对比法,使得前后之间的知识点、难点有效地联系起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一定的知识。

2.重视学生的知识点对比思维方式的形成

在课堂上,教师还需要不断地去锻炼和提高学生自身的知识对比思维方式的形成,使得学生自身能够逐渐形成一种对比的习惯。在学习了新的知识之后,学生自己就能够与前面所学到的有关知识进行对比,或者与自己的某些生活案例进行对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养成良好的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随着当前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地理对比教学法则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使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发现前后知识点和难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大大提升学生的系统全面学习,使得学生更好地建立地理知识框架,为后续的知识点的复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了有效的地理对比思维方式。

篇5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依托, 新教材的开发使用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在这次课程改革中, 首批通过国家审定的高中新课标地理教材有4 套, 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分别简称为人教版、地图版、湘教版、鲁教版,均已于2004 年秋季投入使用。江苏省作为第一教育大省,除江苏南通高中地理使用湘教版教材外,苏南地区基本使用人教版教材,苏北地区基本使用鲁教版教材,人教版和鲁教版两大版本的教材各有特点,各市区对教材的选择也有所不同,但是最终的高考是统一试卷,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注意:

一、结合教材,认真钻研地理课程标准

不论什么版本的教材,在编写时最根本的依据都是课程标准,因此,对教材的使用首先是要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

按照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规定,《地理1》教科书的编写以忠实体现课程标准为准绳,在梳理各项内容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按照行星地球(天文背景)、自然地理过程(大气、水、地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三个方面来组建教科书的知识结构;并参考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选择典型案例,设计多样化的活动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有些地方,为了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适当做了扩展,为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做知识上的铺垫。

人教版教材内容虽然关于地理课程标准部分重点突出,但是教材编写在全面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知识结构。因此,教师依然不能完全依赖教材,而不认真学习地理课程标准,鲁教版教材更是如此,依据地理课程标准恰当运用教材,不仅对学生来说学有所重,更是为高中生减轻了极大地心理负担。如果教师对教材全盘照搬,超负荷的知识学习很容易让学生心中生畏,产生什么都要学,什么都学不会的想法。也就是说,不能恰当地运用教材,采用知识讲的越全越好的这种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其实反而会造成吃力不讨好的结果。关于教材的使用,教师不仅要认真研读地理程标准,把握住重难点,更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二、结合教学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我国,多数省市的中学地理因成绩不被计入中考总分而被长期作为“副课”,高中地理教材的掌握需要初中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然而很多学生因为初中地理知识极为薄弱,加之两大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这部分本身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就很不容易,导致学生很难适应教材,这给教师的教学工作无疑增加了难度。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紧紧抓住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并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以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实行零起点,降低进入门槛,循序渐进,但据调查研究,使用鲁教版地理教材62.23%的学生反映对必修1地理知识接受仍存在困难,人教版则更甚,达到71.81%。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在上课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更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自己的知识储备查缺补漏,以便更好地使用新教材。因为人教版教材知识点较鲁教版粗,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学生需要在新课开始前,不仅要像使用鲁教版地区的学生那样认真研读教材,最好拥有基本可以供自己随时查疑的参考书或互联网设备,这同样适用于鲁教版学生。如果学生能够利用现有的学习工具为自己答疑,不仅获取了地理知识,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的信心。很多地方的学生和教师之所以较鲁教版而言很喜欢人教版教材,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编写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留给教师很大的发挥空间,留给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

总之,使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学生比使用鲁教版地理教材的学生需要更多的知识储备,无论哪本教材,只要教师能够正确处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方案了。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自主探究

为促进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高中地理教材编写时注意改变过于注重地理知识传承以及导致学生机械学习、死记硬背地理知识的状况,转向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教材在编写时为教学留下广阔的空间,对有些问题不直接给出结论或分析过程,而是通过一定方式的组织和内容设计,留给教学过程处理,使得教师教学不能照本宣科;教材安排了大量的阅读材料、选学材料等,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条件,也体现了课程标准上不封顶的精神;并且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可以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打破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内容顺序,更换教材中的事例、图片和活动题等,从而为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而灵活采取教学方法提供条件。如,人教版必修1中涉及了如下地理小实验,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做”中理解概念,感悟道理。

教材内容内容动,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环流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环流环流模型 又如,鲁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所设置的情境问题:去年6月,赵亮的父母在“阳光花园”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他感到很困惑,那天看房时,小院内阳光充足,怎么才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你能帮赵亮分析一下原因吗?通过贴近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是编写者设置情境问题的意图所在。当然,学生在学完单元知识后,就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这个问题了。

四、重视活动的效果,强调参与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动”部分是与老版教材相比最大的区别之一,具有时效性、新鲜性、实用性的优势,对于学生地理知识的建立与应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充分利用“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两大教材“活动”部分学生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并不是太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不仅需要教材编写工作者的努力,还需要任课教师的努力。首先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在传统的地理教学只注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重视学习成果,而并没有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教师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活动”给予学生不同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此外,在至今评价系统仍不明了的情况下,针对鲁教版教材中的文字部分表述较为简单而在“活动”部分中有较深阐述的部分知识点和地理规律,“活动”部分的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让教师难以把握的问题,个人认为“作为教师只有加强集体备课,统一要求,集体讨论(讲哪些、讲多深、怎么讲);同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针对人教版教材的“活动”部分更多的是对文字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更易于学生掌握知识。人教版必修1地理教材的“活动”部分对学生来说更多的一本很好的知识点参考读本,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表现的却不是特别突出,这就需要教材的编写者更多地考虑在现代这个社会大背景下高中学校的设施条件,实践性“活动”的可操作性,教师应针对为数不多的这类“活动”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教他们如何观察、收集、整理、总结资料,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原理来思考现实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结论与讨论

篇6

作为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热力环流教学效果直接地影响学生地理知识学习,诸如,季风、大气运动、气压带等等。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中最为基础、最为简单的运动形式,在全球性大气环流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对分析大气运动以及气候特征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谓热力环流,实际上就是由于大气受热不均匀造成的,由于气压空间分布存在着差异性而产生大气运动,气压变化对掌握热力环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高中地理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分析

由于高中地理教材版本较多,不同版本教材对于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分析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强调热力环流在自然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地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大气压力的产生是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特别是静止大气中,单位面积所承担的空气柱压力也就是所谓的气压。在一定面积,空气质量以及重力加速度等都会直接地影响气压,随着纬度以及高度等发生变化,那么重力加速度也发生了变化,气压值也存在着差异。在同一个地区,随着高度变化,重力加速度也发生变化。在热力作用下,气温升高使得空气受热、膨胀,空气不断上升,在某一个高度上就会增加空气质量,当气压升高并且比四周气压高,那么空气就会向四周溢出。结合质量守恒定律相关原理,由于上方气息扩散使得近地面气压不断降低,这样就能够形成低压;温度降低时,那么空气也会下沉,空气质量降低,那么上方空气则会聚拢,气压升高,形成了高压。总之,由于空气上升以及空气下沉等引起热力作用,在某一高度气压降低或者是升高都可能造成高空空气流入、流出,造成空气柱质量方面的增加、减小,地面气压则会升高、降低。

二、高中地理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教学对策

1.复习相关知识点。在进行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概念以及气压影响因素等直接地影响到实际的学习效果,由于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关于气压的相关观念,学生大多是在初中阶段进行简单了解,但是却并没有深入掌握气压概念以及气压变化实质。在开展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教学之前,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来补充关于气压的相关概念以及影响因素等,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坚持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循序渐进。热力环流作为大气运动活动,是属于理想状态下的设想,主要是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所造成的,属于空气环流。教师可以结合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来进行讲解,当地面受热均匀时,那么大气不会出现运动;当地面受热不均时,那么就会出现封闭循环系统,也就是热力环流。教师可以结合质量守恒、气压等相关知识点来引导学生分析地面气压变化,最后能够明确热力环流。

3.做好热力环流的总结概括工作。当学生已经掌握了热力环流的初步认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实践,结合自身对于热力环流的理解来画热力环流过程图,进而总结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有效概括热力环流相关知识点:当地面出现受热不均匀时,那么空气会出现垂直运动,高空中的同一个平面会出现高压与低压的差异,这样就会出现空气水平运动,促使近地面渐渐出现高压和低压的差异,进而出现空气水平运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能够提升学生对于热力环流知识点的总结能力以及概括能力,删繁就简,加深学生热力环流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理性认识能力。

4.结合具体案例来加深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理解。教师在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诸如,局地环流、三圈环流等等,在山区暴雨产生原因的阐释过程中,可以借助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原理来进行解释,午后的山坡温度不断升高,那么空气受热之后则会产生上升气流,水汽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则会凝结,进而产生降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得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原理与学生生活相关联,进而巩固学生学习知识点,提升学生地理知识现实应用能力,同时为之后的地理知识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热力环流知识属于原理性知识,抽象性以及理论性非常强,教师不仅需要考虑到学生想象能力,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有效处理气温、高度以及气压等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提升学生理性认识,提升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教学效率。作为理想型大气环流状态,热力环流教学不仅是教学的重点,还是教学的难点。高中地理教师需要明确自身肩负的重要责任,准确地把握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掌握高中地理知识点,构建完善地理知识体系以及知识网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相关知识点来促使学生了解热力环流形成原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为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7

一、强调基础性,进行专题梳理法。需要梳理的内容如下:1、地理计算 2、地球运动 3、地理循环 4、地形气候 5、季节判断 6、地理区域 7、区位分析 8、人地关系 9、地理图表10、地理选修。以后高考试题的考察方向是:淡化地球运动,增加区域地理 ,自然地理比重下降,人文地理比重上升。地理区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尤其是总论部分,同时要突出中国区域。注重对必修3的案例分析,不能死记答案,要注意原理的运用。(一纲多本)。注重必修1的基本原理在必修3中运用。个人的复习建议: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出发,探究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及其产生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

二、注重系统性,提倡列表对比归纳法。例如可以对季风环流、我国河流五种补给形式的比较、背斜和向斜的区分、潜水和承压水的比较、大陆漂移说与板块构造说的差异、中国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区的比较等。通过归纳对比,泾渭分明,便于掌握。

三、理清层次性,构建知识要点网络法。可以对诸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全球定位系统、大气的热力状况、南亚知识要点网络等知识要点进行构建,理清其中层次与关联,形成自己知识体系。

四、遵循事物规律性,勤于地理分布规律的寻找法。具体如下:1、经纬度的排列规律2、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随纬度、季节)4、气候的分布规律5、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6、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7、大气环流的分布规律8、洋流的分布规律9、自然带的分布规律10、产业转移的规律。乐于搜寻,善于发现,学习会乐在其中。

五、强调思维逻辑性,因果关系图示法。针对框架图(因果关系图)的实例,要弄清哪些选项是“因”,哪些选项是“果”;由因及果,由果索因,顺着箭头,逆着箭头,正推反推,多方面尝试,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例如环境问题成因框架图(说明图中各字母的含义)、沙尘暴对农业危害框架图、我国东北工业生产部门协作框架图等。

六、讲究方法性,加强基本技能指导法。例如对1、气候的形成因子2、太阳光作图的动感探究3、圆柱投影光照图的基本特征与解题技巧等知识剖析,要注重讲解过程,由浅入深,加强基本技能指导。

七、目标的针对性,运用典型案例导析法。地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地理知识与生产相联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案例、开展探究式的学习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提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讲求“生活中的地理,地理中的生活”,留心处处皆学问。

篇8

一、存在的问题 1.新课本容量大、内容多 新教材的内容以图片为主。在一定程度上看,直观了许多,它能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知识点也无形地增加了。但以图片为主,它的外延内容就增加了,一些本身已经去掉的,或专业知识较强的内容就很难说明。

2.新课本的结构不利于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

在新课改中有些知识点跨越度比较大,对比法运用得比较多一些,特别是在必修Ⅱ、Ⅲ中几乎每个章节都运用了差异比较大的两地区对比,让学生总结学习。但是这种学习方法适合基础知识比较牢固的优秀学生,而不适合绝大多数学生。因为初中地理课仅在初一、初二开课,地理学科在初中属于弱势学科,学生往往也不重视。而且初高中地理学习的衔接存在明显的断层。所以学生对区域地理基本知识的掌握也不牢固。 3.教师对新教材的把握 (1)对课标,不同版本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知识点的取舍和教学要求的把握也有很大的差异,应如何把握知识点的取舍和确定教学要求,课程标准与高考的关系如何?对现有教材的补充,应如何掌握“度”。现在的教材有许多删减,若不补充一些知识,三年后,学生能否达到应有的标准。若按旧教材要求作一定程度拓展深挖,是否会拔高了教学要求,反而“欲速不达”?

(2)不同版本的教材,出现不同的案例,案例的分析角度和呈现形式也存在差异。例如,在必修Ⅲ生态环境建设中,人教版以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为例;而山东版是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为例;在流域的综合开发中,人教版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山东版是以长江流域综合开发为例,也有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的。更让老师揪心的是高考时还指不定会考哪个没听说过的案例呢? 4.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问题 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而以自然地理为主的必修I知识难度大且内容繁多,课堂教学留给学生的思考活动时间、空间少,培养学生相关能力存在困难。学生很活跃,但活动过多,知识点过于抽象如果想让学生很好地接受一节课很难讲完,为了赶进度,教师只好唱“独角戏”。 5.课本中不要求的知识,在作业本上还有有关题目出现 新课改对于以前的知识点做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但是与之配套的练习题、参考书,却还是以以前的指标为准,题目改动不大,虽说有一些比较新颖的题目但是大量的陈旧题目存在。 二、解决措施 1.重视课程标准,重视三维目标 例如必修Ⅲ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总体的把握:(1)必修Ⅲ的教学,必须以学生掌握一定的区域基本知识作为前提展开;(2)教学的核心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分析、解剖案例,提取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3)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维方法。 2.关于案例教学 如何选择最佳案例:(1)用好人教版教材所选案例为第一,可以参考其他版本案例。(2)尽量选取学生熟悉的案例进行教学。(3)考虑利用当地典型案例,建议作为课后研究性学习作业完成。

把握好案例教学的核心,对案例包含的基本地理原理、规律的提取是关键。 3.保持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优点 教法的选择大家普遍认为,接受式教学方法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同样是新课程下的教学方法,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条件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新课程不是不能讲,而是要讲得精彩,要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该讲的时候讲,不该讲的时候不讲,老师要倾听学生的讲,学生之间也要互相倾听,不同的课型要选择不同的教法。

篇9

二、地理实验与地理探究在新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有“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这种基本理念强调知识来自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感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对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有所认识。高中地理新课程的课程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的三维目标。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有“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有“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及“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有“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这种课程目标突出了地理实验和地理探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中必须开展必要的地理实验和地理探究活动。在地理实验和地理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五个让”,即地理原理让学生讲述,地理特征让学生发现,地理规律让学生总结,地理问题让学生探索,地理难点让学生突破。在地理实验和地理探究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要给学生以充分的表现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和地理素养。

篇10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086-02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程资源也叫教学资源。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课程资源,就是有助于实现地理课程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对地理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之提高都有重要的意义。影视资源借用多媒体,能采用动态效果的方式,把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系统、真实地展现出来,向学生输入听觉和视觉这两种信息,提高知识掌握的速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此,笔者在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尝试总结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影视资源的方法。

一、营造教学情境

教学艺术活动的本质,在于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成功应用影视资源,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培养发散思维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影视资源,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情境之中,积极主动去追求和探求知识,从而使教学活动在愉悦的氛围中有条不紊地开展。

如在教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中《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内容时,教师可积极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可以播放一段电视剧《闯关东》的视频并提问:“为什么田里的庄稼,在深秋容易被冻伤?第二,在庄稼遭遇霜冻冷的时候,为什么要点燃柴火和草木。”学生通过观看电影视频,激发他们探知知识的好奇心,并进一步去探寻问题的答案。学生经过网络搜集资料获得答案:在深秋的季节,大气在保温作用方面的功能较差,容易有冻害的现象发生。如果把柴草给点燃,就会产生烟雾,再加上烟雾本身也具有温度,对大气逆辐射也有增强的作用,发挥着保温的作用。所以,把柴草点燃,通过冷暖气流,能增强温度,保护庄稼不要受到霜冻。通过这影视视频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二、开展贯穿式教学

贯穿式教学模式,就是以一个案例,讲述与贯穿一节课中全部知识点的教学模式。地理学科本身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如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系列节目中,有《远方的家》、《生财有道》、《美丽中国》、《大国崛起》、《地理中国》等栏目,讲述了许多地理学科的知识。教师可以采用贯穿式教学模式,利用电视台丰富的资料,在教学过程中以某期节目为例,把知识点都融入进去。然后,让学生总结与归纳这一节课全部知识点,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在讲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农业的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采用电视节目《生财有道》所播放的《漂洋过海卖山葵》。在该视频中,旁白声提出了山葵种植环境方面的高质量要求。山葵在种植过程中,承受了各种自然灾害,虫病防治措施。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和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学生讨论后认为主要有四个因素,分别是气候、水源、土壤、地形等。最重要因素,就是气候因素。气候因素主要是通过光照和温度表达出来的。教师也可让学生对此进行分析,气候因素主要因素,包括水分、光照等。以电视节目为案例,令学生对一节课知识点的各方面有所了解。

三、开展情感教育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点,掌握其中的基本原理,学习地理学习技能,并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观等。传统地理教学模式,主要是采用幻灯片、板图、教学插图等来完成教学活动。而影视资源却具有强文化渗透性,易完成情感教学的目标。

如在讲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四章《全球夂虮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播放关于全球变暖的公益广告视频,内容是臭氧层消失,导致环境污染现象产生,如气候干旱、冰川消融、全球变暖等,以致动物都找不到可以觅食的地方。这一公益广告把动物落寞的眼神、环境的凄凉都生动展现出来,带给学生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感。通过观看这一简短的视频,令学生掌握了知识,提高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理解与巩固知识

为了让学生巩固学到的知识,教师也可以采用影视资源,观看与赏析教学活动,在“赏心悦目”的(下转第104页)(上接第86页)轻松环境中巩固学到的知识。地理学科这一门学科综合性非常强,在时间跨度上,从古到今;在空间范围上,横跨太空、地球……所以,很多学生认为地理知识遥不可及,与自我生活空间距离遥远。同时,中学生受生活地域和经验的限制,难以亲自去感受某些地理环境,更难以理解某些特定的地理知识。教师如果采用观赏地理视频的方式,将地理环境或现象展现出来,拉近学生和地理之间的距离,令学生对地理产生亲切感,在理解过程中利于巩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