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3 02:33:0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扶贫先进事迹材料,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地处兴安盟北部的突泉县学田乡利民村,曾经是一个穷得出了名的地方。过去有民谣称:“小小利民村、祖辈靠山根、种田全靠雨、常年穿背心”,贫困程度可见一斑。该村距乡政府所在地13公里,总面积2.42万亩,辖2个自然屯,3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255户,994人。其中贫困户132户,社会救济户18户,全村人均收入1450元,贫困户人均收入800元。由于经济落后,财力匮乏,利民村基础设施及教育发展极为落后,全村没有一条象样的路,晴天车子一过,黄尘滚滚,后车观前车,黑车转眼成了黄车;雨天土路则成了泥浆路,车子进得去出不来。农民以玉米、山芋等粗杂粮为主食,生活相当贫苦。
2005年末,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办案处处长包德顺同志做为扶贫专干进驻利民村开展扶贫工作。一年中,在他的协调下,在利民先后派驻6名厅处级扶贫干部,办实事10多件,领导现场办公30多人次。一年来,在区政府办公厅的大力支持下,在包处长及全村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利民村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理思路深情绘蓝图
“晴天白苍苍,雨天水汪汪”,面对利民这片贫瘠的土地,面对利民1千多干群满怀希望的目光,2006年,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的有关领导多次来利民村调研和帮扶,区政府办公厅办案处处长包德顺工作队员更是明确表态,“不脱贫不脱钩,不达小康不撤兵”,他们来到利民刚放下行里,就一头扎进乡村、走村串户,访贫问苦,调查了解农民现状,及时掌握农民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理清扶贫工作思路,制定详实的扶贫工作计划。在工作重点上,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通过请本地先进典型现身说法,组织到外地参观学习等形式,组织基层干部和群众代表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帮助干群换脑子、理路子、出点子,从而激发干群致力致富的内在活力;在资金投向上,坚持效益优行、择优扶持,不搞“天女撒花”,无论是主导产业还是一般产业,不论是社会事业项目,还是经济发展项目,只要当地干群自身有积极性,项目有效益,有市场的,就尽力帮扶;包德顺处长围绕三年达小康的目标,将扶贫工作重点放在为民办实事上。他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多次论证后,认为要让利民人民彻底摆脱贫困,必须采取强根固本的方法,决定通过实施基础设施工程、绿色产业、畜牧养殖、资源生态、科技文化工程来构筑利民村通道路、教育、经济的主骨架,开创利民村经济发展的崭新局面。
办实事情暖百姓心
呼和浩特离突泉县学田乡利民村至少2000里地,不到半年间,包德顺处长驱车前往利民村三次,最长的一次在利民村工作了半个月。为了不给村里增加负担,包处长一直都住在乡政府招待所,乡招待所距离利民村13公里,并且全是沙石路,而他每天都骑着自行车往返,乡领导考虑包处长的身体,安排专车送他上帮扶点,可他坚决不用。他说:“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享福的”,这是一个产党员用行动来实现他在党旗下的誓言。半个月的时间,他骑着自行车走遍了利民村的山山水水,为新村部选村址、查看水库及水利枢纽工程、查看庄稼的长势、落实新打进的地块、走访贫困户、督促建设中的脱水蔬菜厂的进度等等,他事必恭亲,尽职尽责。
他还参与制定了《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包扶利民村2006-2008年发展规划》,规划中有九个项目达成意向,通过实施基础设施工程、绿色产业、畜牧养殖、资源生态、科技文化等工程来构筑利民村交通、教育、经济的主框架,以此开创经济发展的崭新局面,包处长曾表示力争用三年的时间把利民村的经济搞好,让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06年初,他运来了四吨面粉,发给利民村的贫困户,并且补助50亩大田种植的生产资料费用,每亩100元;补助50亩蔬菜种植的生产资料费用,每亩100元。在了解到一名贫困大学生因家庭条件不好面临辍学时,包处长亲自前往家中劝导,并答应他支付入学期间的全部费用。朴实的话语,率直的作风,让利民村的干部群众深深的感动了。在他的帮助下,更多的贫困户种上了好地,并表示用非常的热情把好地种好,干群的关系更加密切,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一心为民公仆情,她参加工作已经是第三年,三年间“5+2”“白+黑”日以继日的忘我工作,认真学习钻研扶贫工作的专业知识,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当好了扶贫政策的宣传员。沟通协调好上级下派的工作,并且协助各村级的扶贫工作,当好了扶贫路上的“联络员” 。她从对业务知识一知半解到对各项扶贫政策,本辖区扶贫数据了若指掌,其间付出了多少的心血与汗水,只有陪伴她的那台电脑了解。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工作兢兢业业,认认真真,为贫困户真心服务,获得了周围领导同事的一致认可。
乡镇工作琐碎繁重,扶贫工作更是千头万绪,经常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涉及贫困户的没有一件是小事,住房鉴定,贷款申请,防贫救助,数据填报……每天都小心谨慎的填写着各种材料,生怕因为自己的一个不小心,耽误了贫困户的事情,使其不能正常享受应有的扶贫政策。
2019年对于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2019年4月,原来的扶贫工作搭档被暂时调到其他工作岗位,而直属领导也因病在家休养,扶贫办所有的工作全都落在她一人的肩膀上。有的同事看到她会说“不用这么较真,现在特殊时期,有些工作做不到位领导会谅解的”,她摇摇头说:“不可以,越是这种时候,越不可以掉链子,什么事情都要照常办好才行”。那一段时间,忙起来连中午饭都没时间吃,一遍遍的做报表,打电话向村干部询问贫困户家庭情况,力求数据精准,减少误差。有时工作做不完就拿回家,等孩子睡了,再加班。
2019年5月,正值艳阳高照,精准扶贫工作热火朝天全面铺开。县里要求走访到每一户未脱贫的贫困户,全面了解贫困户家庭情况,反馈贫困户真实需求,确保每一位贫困人口享受到应有的扶贫政策。XXX陪着县扶贫办走访小组,每天早出晚归,迎着朝阳,踏着落日。在一周的时间里,走遍了93户未脱贫贫困户,谁有病了需要申请大病救助,谁家孩子上职业教育学校可以享受雨露计划了,谁家的收入多少等等,她都如数家珍。
2019年年底,即将迎来脱贫攻坚成效省级考核和国家级考核,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也特别大。既需要指导各贫困村贫困户基本信息录入工作,还要对扶贫系统内的贫困户信息进行录入核实。为了按时完成工作,有时一天接打电话达百次以上。建立微信工作群,每日下发工作要求。坚持数据统计,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制表画格加强基础信息统计建设,统一模板规范材料,达到全乡一个标准。她加班加点研究扶贫管理系统,在最短时间内理清了软件中各项指标的逻辑关系,高质量完成了贫困户信息录入工作。
张爽,山东省鄄城县董口镇军屯村村民,**年出生,已是30而立之年,但身高不足1米2,一级残疾,是董口镇精准扶贫对象之一。家里父母常年患病,父亲患有心脏病,做过搭桥手术,母亲患有高血压,大哥分家另过,一个妹妹外嫁他村。人虽残疾,但为人热情,乐于助人,能说会道,识书达理,村里大人小孩都善意和他开玩笑,因在家排行老二,被村里老少爷们戏称“高二”。
抓住机遇促脱贫
军屯村,是一个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回民村,该村因明代退役军队在此“军垦”、“屯垦”而得名,抗日民族英雄马本斋将军曾先后2次在军屯驻军养伤。曾经的军屯村并不如现在这么富裕,而且条件艰苦,环境落后,贫困程度较深。但是那种自强自立、顽强拼搏的精神一直传承至今,该村群众借助开展脱贫攻坚的机遇,结合本村实际,建车间,兴产业,树新风,全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张爽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机遇下,凭借自身的努力和优秀的品质,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凭借董口镇“一户一案”、“孝善扶贫”、“危房改造”“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扶贫车间”等一系列脱贫攻坚政策,张爽的家庭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通过“危房改造”家里漏雨的住房得到了改善,“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为家里的药费开支减轻了不少负担。并且包村的工作人员周伟鹏根据“一户一案”政策向镇政府申请了专项扶贫资金,花费1000元给他购买了一台冰柜,用来卖冷饮雪糕,每月下来能有800元的收入,张爽也会在村里的“扶贫车间”工作,每天利用农忙闲暇之余可以多收入几十元。正是在这样的脱贫攻坚政策下,再加上但为人厚道,人也精明能干,张爽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成为了董口镇军屯村“脱贫第一人”,以前压在张爽眉宇间的压力舒展了,但是他并没有到此止步。
主动服务众乡邻
张爽是2014年被村里评为贫困户,由于张爽为人友善,热情大方,活泼开朗,很受乡亲们的欢迎,而且他从初中毕业后就回到了村里,对军屯村每家每户的情况都比较熟悉,所以在2016年张爽被任命为军屯村的扶贫联络员。对张爽来说,扶贫联络员虽然“官职”不大,但责任不小。是党委政府与贫困群众之间的联络纽带,既让上级的政策传达到扶贫家庭,又把贫困户的需求反映给上级领导。张爽上任后,家里唯一的电动三轮车就成了他的专用交通工具。村里的大街小巷里经常能看到他身影,贫困户家里经常听到他问侯的声音。
军屯村的各项扶贫工作都走在全镇的前列,走访工作最深入,最细致,张爽对全村的贫困户的基本情况都如数家珍,非常熟悉。贫困户有什么需求和帮助,都乐意给张爽反映,张爽都能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及时通过正常渠道向上级反映,都能得到及时的答复。
在扶贫车间招工上,他每天走街串巷,不厌其烦,积极宣传动员本村及周边村庄的闲散劳动力,特别是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前来车间务工,既不耽误接送学生和做饭,又能增加家庭收入。在这期间,他也确实遇到有的贫困人口,平时懒散习惯了,整天好吃懒做,不愿去车间务工挣钱,甚至有的人说他多管闲事,他拿出百倍的耐心和真心,最终都被他一一说服,甚至说是被他的真心打动了。慢慢的,大家对他的工作都非常赞同和认可,提起他,无不称赞!
他在村扶贫工作上,尽心尽力,真正尽到了一名联络员的职责,张爽作为村里的扶贫联络员,随叫随到,一辆电动三轮车成为他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由于自身残疾,行动不便,全靠这辆三轮车,走街串巷,给贫困户送扶贫材料,陪同上级走访贫困户,宣讲扶贫政策,乐此不疲,不管刮风下雨,严冬酷暑,始终保持着积极主动的工作状态。
张广波是军屯村的一名贫困户,自身患有腰间盘突出,妻子患有重度残疾,整天就知道闲玩,什么活都不会干,老两口都是60多岁的老人了,家里屋子常年没有修缮,外边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张爽就由己及人,想到国家的“危房改造”政策来帮助老人解决住房安全问题,但是补贴申请下来了,张广波老两口却没有钱去偿付剩下的修缮款。张爽就凭借自己人缘好,嘴皮功夫好,做通了张广波兄弟的工作,帮助老人筹解资金,翻盖了房子。
在收缴“孝善扶贫”资金的时候,张爽同样遇到了挫折和困难。张广较是军屯村的贫困户,对孝善扶贫工作一直持怀疑的态度。张爽就去耐心的做工作,宣传孝善扶贫政策,逐渐让老人接受了孝善扶贫的做法,同时,张爽每天到其大儿子家做工作,不厌其烦,并且做通了大儿子的工作,交上了“孝善扶贫”资金,老人的养老有了保障。
在享受到“一户一案”政策带来的红利和改善后,张爽就开始为别人着想,张兆威和马同先两人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生活十分拮据。于是张爽就到镇里给他们申请政策,了解情况后,镇里出资给他们买了两台打草机,平时给本村及周边村打打杂草,每月能有900元左右的固定收入。
张红是一名聋哑人,也是贫困户,没有经济来源。因为张爽也在村里的“扶贫车间”工作,觉得利用农闲干些杂货,也充实也能挣些钱补贴家用,于是张爽也想让张红去“扶贫车间”工作,但是车间的负责人觉得张红是个聋哑人,工作不好沟通,不同意。于是张爽就对车间负责人进行“死缠烂打”,反复做工作,“虽然张红是聋哑人,但是他心灵手巧、聪明能干”,并且打下包票,现在张红在车间干活很出力,做的很好,收入得到了改善。
待人以诚获称赞
其实,早在10多年前,XX就已经将“创业”和“扶贫”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用他自己的话说:“在自己的创业路上,如果能够带动乡亲们致富奔小康,让乡亲们过上幸福生活,这将是我最大的心愿。”为了这一个朴素纯真的心愿,风雨几十年,他从未放弃过。如今,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扶贫济困故事,印证了深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火热的扶贫济困情怀。
经营板鸭扶贫救困
XX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初中毕业后,XX开始学习南安板鸭的制作技术。头脑活络的他迅速开始南安板鸭的规模生产和销售。2002年6月,XX任XX县南安板鸭厂厂长。在他的领导下,XX县南安板鸭厂在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产业带动性强、辐射面广的特点,积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促成了县内10余家板鸭加工企业迅速崛起,板鸭产业已成为该县促农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同时,XX在管理企业时依托众多的养鸭专业户和板鸭加工企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XX县扶贫办发起私营企业家参与扶贫济困“功德”工程。XX第一个响应号召积极参与。在一次下乡了解毛鸭养殖情况中,XX认识了青龙镇双联村困难户王忠厚。看到这位55岁的老人借钱买鸭苗,XX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利用经营的板鸭厂带领贫困户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XX主动要求县扶贫办将他定为青龙镇双伏村10户贫困户的帮扶企业家。今年,他又主动为这10户贫困户捐赠了30000元发展资金,为他们提供种苗、饲料等。
在与白鸭养殖户打交道时,细心的XX发现,很多农户因为缺乏资金养殖规模难以扩大,还有一些贫困户想从事白鸭养殖,却没有无力购买鸭苗和饲料。企业应该有责任感带领群众脱贫。XX开始思考如何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的脑海里酝酿并迅速付诸实践。他决定,采取“公司+基地”、“公司+农户”等经营方式及“基地带动小户、总厂带同类企业”等措施带动乡村致富。他采取“五包”方式帮富养鸭户。实行“五包”,即包供鸭苗、包饲养成本、包技术指导、包回收成鸭、包保护价收购。同时对贫困养鸭户实行重点帮扶,与之签订毛鸭养肥、防疫承包合同。对于技术不过关的养殖户,XX还专门请来专家为农户授课,发放致富信息。在这些方法的推动下,XX引导并直接带动全县2600余户农民成为养鸭专业户,与农户签订放养合同,带动全县养鸭户迅速走上脱贫致富路,仅去年一年,该厂共放养鸭苗200余万只,使养殖户户均收入达到1.5万元。
此外,XX还对有合同关系的养殖户,给予资金支持。近两年来,XX共发放无利息借款200余万元,帮助养殖户发展立体种养模式,壮大养殖规模。在XX的扶持下,XX县多个基地造就200余户“双栖农户”。XX管理的板鸭厂在全县4个大乡镇设有鸭苗专业养殖基地,接收当地200余户农民在农闲时入厂务工,农忙时耕种土地。2008年,XX扶持的“双栖农民”实现人均年收入9000元。饲养毛鸭需要大量的稻谷,XX与当地农户建立长期固定的稻谷供需关系,毛鸭育肥所需的稻谷全部由当地农民供应,以高于粮食保护价进行收购,保障了粮农们的利益。2006年10月,该厂联合周边10余家同行企业牵头组建了毛鸭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XX每年帮助全县困难户消化300万羽毛鸭。
情系社会慈善事业
“谁说只有自家的孩子才疼爱?谁说只有政府和学校才为贫困群众的衣食而操心?”作为XX县民营企业发展的排头兵,XX对此深信不疑:“只要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始终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与一份博大的胸怀,给寒窗学子们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鼓励并非难事。”事实上,因为对社会慈善事业的情有独钟,才有了他一次次对贫困人们的爱心帮扶,并使受其帮助的困难户一次次浸润在无比的温暖和亲情中……
2002年,XX在XX电视台获悉,该县内良乡魏小寒,品学兼优,不幸患有白血病,但因为家里经济拮据,不得不停止治疗。那天,他亲自驾车颠簸几十公里山路,来到魏小寒家中,了解到魏小寒的病情,XX鼓励她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并当场捐赠了500元钱。
2004年11月,XX收到一封求助信。写信的人与他素不相识。阅读信件后,XX了解到求助者是一名身患尿毒症的宁都县政协工作人员。XX毫不犹豫地向信封提供的账号汇去了200元钱。他的朋友知道这件事后,提醒他要多长得心眼,小心骗子。XX却淡淡地笑了笑说:“200元钱表达我的一片心意,希望能够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
创办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XX,情系社会慈善事业的情怀更加真挚、热烈。他关心家乡教育事业。为了争取让更多的学生从小拥有一个较好的学习教育环境,2002年,XX在东门小学百年校庆上捐款200元。2004年,XX县南安镇新民村修建村道。XX获悉后,主动捐助了3000元。XX还十分关心家乡的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为了支持体育事业发展,2009年5月,XX向XX县体育局捐赠了20000元用于设施建设。他还向XX县篮球协会捐款15000元。
诚信经营服务社会
在XX领导下,南安板鸭厂生产的产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南安”牌板鸭系列产品被认定为国家合格评定质量达标放心食品,产量逐年递增,具有较强经济实力,成为XX县的纳税大户。由于经济效益良好,不欠税、不欠薪、无劳务纠纷、无亏损、资产负债率低于50%,该厂先后被赣州市工商局认定为守合同、重信用AA企业,被农业银行赣州市分行评定为客户信用等级AA级。
XX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南安板鸭厂位于县城效区章江河畔,厂区环境优雅,绿树成荫,周边的古井河水含有多种矿物质及腊味元素,令育肥中的毛鸭骨脆肉嫩,保持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得益于南安板鸭人在产业发展中注重环保,致力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该厂选择的毛鸭育肥基地,均属河滩和丘陵之间,地势平坦,往来人畜较少,可有效防止毛鸭染上传染病。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排泄物,经过全面消毒处理后全部提供给当地农户,可为1.5万亩果园提供肥源,为该县的生态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少量废水,则通过污水处理进行净化处理,实现循环使用。
为将XX的板鸭产业成为了扶贫的有力抓手,在XX的倡导下,XX县成立了板鸭协会。板鸭协会设南安板鸭厂内,XX同志任XX县板鸭协会会长。XX同志每年都组织协会会员召开座谈会,研讨板鸭行业的发展趋势,并组织会员到各板鸭厂进行实地考察。为XX板鸭产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发展板鸭生产的同时,XX同志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已吸纳下岗职工60人,建立了员工保障制度,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切实保障了员工的合法权益。
以身示范带头扶贫
2002年6月任XX县南安板鸭厂厂长到如今,XX己坚忍不拔的毅力,走出了一条勤劳致富之路,并无私地为群众服务,多次荣获“优秀企业家、捐资助学先进个人、先进纳税户”等光荣称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面对社会各界的赞誉,XX动情地说:“企业小的时候,是自己的;企业大了,就是社会的。回报社会是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家应有的胸襟。”
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五个一”帮扶力量的工作要求,结合“走基层”、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的活动要求,驻村工作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二的要求,加强走村入户工作,充分了解村情、民情和全村40户帮扶群众家庭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分析和制定帮扶规划、脱贫措施,落实帮扶政策、跟进脱贫情况。其中每一年度制定修改“一户一策”帮扶规划40个和第一书记10项承若。
例如,在2018年,“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中,共收集到意见建议6条。其中,涉及帮扶单位的已经全部解决落实到位,属于对区上的意见建议已经按程序上报,并积极跟进政策落实。
二、积极协助解决群众所关心迫切问题
在2015年,走访群众的过程中了解到部分群众安全用电方面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危及群众生命安全,自己出资购买电线、电器开关和相关设备,和村两委一道为帮扶群众更换了新的电路确保用电安全,并购买卫星电视接收设备1套,帮扶群众电视节目收看问题。累计为购买4户帮扶群众协助解决电视收看问题。
2016年,在得知帮扶群众突发脑溢血,病情严重,与村两委一道第一时间送医救治,并个人拿出1000元予以支持,并积极咨询帮扶政策,需求政策帮扶支持。
2018年“7.11”洪水,与派驻单位**区防震减灾局干部职工继续来到帮扶村**镇**村开展防洪巡查工作,和村两委一起摸排地质隐患点、村民的避让搬迁工作,并走访村民和实地查看、收集受暴雨和洪水导致的受灾情况。
2019年“7.30”、“8.2”、“8.5”、“9.13”等暴雨中洪涝灾害事件中,在区应急管理局的组织下,到各帮扶村认真开展查灾、核灾、报灾工作。
三、认真引导产业发展,实现长效脱贫
在认真走访和了解全村地形、地貌、土壤、气象、水文和农户土地流转的意愿和期待后,积极联系区级有关部门和产业发展能手,2014年为**村引进了区人民医院退休中医教授的中药材种植项目,全村共流转土地200亩,2015年中药材产业投入种植,带动了流转土地农民获得土地流转费用,并且增加村民的产业园务工收入。2016年,在中药材种植的基础上,把帮扶群众的脱贫增收致富带动起来,发展为脱贫攻坚帮扶产业。从2016年起,每年实现帮扶户每人人均800元的脱贫攻坚中药材股权分红。
2017年4月,担任**村驻村干部以来,协助第一书记、村两委为**村引进了草坪种植项目,2018年、2019年草坪种植业步入正轨,进一步持续促进农民土地流转费用上升、农民土地生产要素收益和务工增收,同时也开阔了村民增收致富的眼界和视野。
四、积极争取物资和资金促进帮扶群众发展生产
一是认真联系派驻单位加强对帮扶群众的物质资金投入。在“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中,帮扶单位了解到帮扶户生产化肥不足。于是,急群众之所急,2018年6月12日上午,帮扶单位**区防震减灾局对精准扶贫所联系的**镇**村14名脱贫户进行了扶上马、送一程的继续帮扶慰问,为脱贫户送去14袋化肥,共计价值1200余元,解决了脱贫户大春生产的燃眉之急。及时为帮扶户送去了及时雨,受到燃帮扶户的称赞。
2018年9月17日上午,在“**区脱贫攻坚日”,积极联系帮扶**区防震减灾局再次对精准扶贫所联系的**镇**村其中3户脱贫户进行了扶上马、送一程的精准帮扶。
从2014年到2019年,不完全统计为村和帮扶群众生产发展、生活慰问、重阳节敬老慰问活动,协调争取资金数万元。
五、践行“一户一策”,有针对性开展脱贫工作
通过激发帮扶群众自身对美好生活向往和奋斗的内生动力,发挥帮扶户自身脱贫致富的“内因”,结合帮扶户的实际情况充分营造良好的帮扶“外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施“一户一策,精准扶贫”,为全村40户帮扶群众,每天制定“一户一策”帮扶计划,并认真跟踪落实,实现帮扶户的稳定脱贫目标,以实际帮扶行动,温暖了帮扶户,赢得了干部群众的称赞。
例如,一是积极实施小微项目,为劳动力较弱的农户送去鸡苗,组织农技员加强对农户的技术指导和市场引导取得较好效果。
二是积极践行“四好”农村理念,为1户贫困户刘某搬入新居的帮扶户送去沙发椅、组合衣柜,共计价值1000余元,实现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的愿望;
三是为1户贫困户甘某送去帮扶资金2000元,补贴因洪水导致养鱼的部分损失,鼓励支持帮扶户通过自身努力,发展养鱼产业持续稳定脱贫。
四是积极践行“教育脱贫”理念,积极联系派驻单位,区防震减灾局承诺并落实为1帮扶户陈某的女儿就读大学期间每年提供9个月在校期间每月500元的生活费支持,直至大学毕业。通过人才培养,教育扶贫,真正实现个人命运和家庭的稳定脱贫和长远发展。
二、 脚踏实地,甘于奉献,做好巾帼志愿队的每一项工作。
身为扶贫帮困队的队长,她总是以身作则,出色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每年过年、过节,她总是自己出钱出物,带领她的队员,一起慰问老年人,去年她为街道的敬老院捐助了3000元现金,同时还送去麦片、方便面等食品。她不但自己参与扶贫帮困活动,还积极动员其他人员参与到扶贫帮困献爱心活动中来。她还带头清扫村庄的四周,爱护树木,劝阻别人不要毁坏树木。同时,她还雪中送碳,资助贫困学生。大堰镇董夹岙村贫困学生在苦读10年,考上一所美术学院,却因家里贫困拿不出学费上学,这将断送他的求学机会和大好前途命运。***闻讯后赶到董夹岙村,为她送去8000元的现金,并承诺读大学四年期间她包揽全部的书学费,她每年为董碧波提供1.4万元现金。她还资助在奉化技工学校求学的学生4000元,还资助丹寨学生三名,并每年寄去衣服、鞋、书本等物品,她好几次收到丹寨小朋友的信。目前,她共资助贫困学生7位,每年资助金额达 4万元。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一个脸上挂着微笑的梁静---宁明县北江乡北明村扶贫信息员,把青春当赌注倾洒在脱贫攻坚的征途上。
2017年从广东务工回来探亲时看到村里贫困户的艰辛,再与广东的繁华对比,心里一阵酸楚,乡亲们还没脱贫我又怎么可以自扫门前雪?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土地,我更应该在脱贫攻坚的征途上发挥作用,便毅然决然的拒绝了几家公司提出的优越条件,回到生我养我的北明村做起了信息员。
为了及时把脱贫攻坚的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经常看书做笔记,认真学习扶贫业务的有关书籍、文件,努力提高自身政治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为做好信息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思想理论和业务知识保障。作为一名村级信息员,我时刻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坚持信息的实事求是,各项工作都坚持以信息的形式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三年来,为了让上级领导和群众及时了解扶贫工作的工作动态,从点滴做起,从细微处入手,凡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各种活动都深入了解,及时采集信息,为领导决策和人民群众监督提供第一手资料。
【正文】
向上向善 引领乡风——“五星新农家标兵”先进事迹材料
在新兴镇安乐村有这样一户很幸福的家庭,他们就是王文生、姜振凤夫妇。虽然他们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丈夫王文生肢体还患有残疾,但是他们却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一往直前的向着好生活而奋斗。
爱国守法、勤俭节约王文生夫妇遵纪守法、遵守村规民约、科学种田,并且掌握了种植养殖技术。虽然丈夫王文生肢体不便,但是,近两年夫妻俩通过种田和养殖,年收入能够达到2万多元。在生活花销上,姜振凤勤俭持家,虽然通过精准扶贫生活富裕了,但是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没有丢,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
20xx年**,**市水利局机关事务科科长郑建刚同志,被组织选派到**镇新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履职以来,他牢记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的责任和使命,全面摸排掌握村情,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指导村经济发展,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积极投身到驻村帮包工作中。
一、开展党风廉政建设
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性为推手,扎实开展党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继续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落实“党员积分制”和党员创先争优活动。完善和健全了相关管理制度,规范开好“”,监督村级班子议事、决策程序、村务公开等制度的执行情况。
二、积极协调落实项目
根据新山村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积极协调申报落实项目,改善民生。申报的项目有新修建9组--10组生产道路项目、新山村贫困户安全饮水项目、新山村主干道安装路灯项目、架设高压线路工程等。其中生产道路项目、新山村主干道安装路灯项目工程已完成施工,其余项目正在实施当中。
三、精准施策精准帮扶
根据精准帮扶“一户一策”的帮扶原则,在分析贫困户家庭收入来源,贫困程度状况,致贫原因,脱贫致富需求的基础上,帮助贫困户张风祥之子张林海在郑州调味品市场找到工作,解决了就业问题。帮助新山村的所有贫困户积极申报“七改一增”改造项目。帮助其家里有养殖的贫困户,通过自己单位的同事和自己的朋友来解决销售问题。
四、守岗履责为民服务到村上工作以来,郑建刚同志严格要求自己,按照有关规定每天都吃在村上住在村上,以便更好的为民办事,如需入户调查或宣传扶贫政策,必定首当其冲,尽量做到21户贫困户户户到、户户清。经常为了工作加班至深夜,却从无怨言。
作为新山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他在工作中积极摆正位置,找准坐标,分清职责,掌握分寸,做到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工作到位而不越位,求实而不死板,积极配合村“两委”开展工作,以为农民群众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态度和蔼,热情服务,真心诚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受到了广大干群的一致好评。
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材料2 近年来,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按照市委市政府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围绕大局,履职尽责,狠抓落实,着力“托底线”,切实“救急难”,充分发挥了社会救助在脱贫攻坚中的兜底保障作用。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具体承担了市民政局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任务,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市社会救助年度工作计划,将各项工作责任落实到负责人员。二是全面研究部署全市社会救助脱贫攻坚工作,明确区县社会救助部门兜底脱贫的目标任务,做到定时间、定任务、定措施、定人员、定责任,精细管理,倒排工期,高效推进。三是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及时出台政策、收集通报进度等形式,加强对脱贫攻坚低保兜底的组织领导。四是全处同志单独或陪同局领导,多次深入区县,对尚未脱贫验收的16个贫困区县的社会救助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全面督查,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整改措施。同时认真组织开展“回头看”,查漏补缺,巩固低保兜底成果。
二、因地制宜,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一是完善低保兜底政策。加强扶贫制度和低保制度在认定标准上的有效衔接,会同市财政局、市扶贫办出台了《关于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发挥低保兜底作用的通知》,明确了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要求将丧失劳动力,缺乏自我发展能力,无法通过生产扶持、就业发展、搬迁安置和其他措施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兜底范围。二是完善医疗救助脱贫政策。会同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卫计委、市扶贫办出台《关于农村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纳入医疗救助有关事宜的通知》,将农村建档立卡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纳入医疗救助对象范围。同时,报请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意见的通知》,对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纳入医疗救助有关资助参保、普通疾病医疗救助和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政策进行了规范。三是出台民政脱贫攻坚政策。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省级民政脱贫攻坚的政策措施—《xx市民政局关于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从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援助、社会组织和基层组织等方面,对主动作为、统筹推进民政系统脱贫攻坚作了进一步安排和部署。
三、突出重点,深入抓好兜底保障。对任务重、动作迟缓的区县,通过向主要领导汇报争取支持、年度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召开各种会议讲道理、教方法等形式,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截止今年7月底,全市有20.1万名扶贫对象纳入了农村低保,月发放低保金3276万元,切实保障了贫困群众基本生活;有30.8万名扶贫对象纳入了医疗救助,有效减轻了困难群众医疗支出负担。
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材料3
“我是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党员干部,过过苦日子,能为贫困群众实实在在做点事,让贫困家庭摆脱贫困,是我最大的心愿。”----这是***同志常说的一句话。
市区审计局选派干部同志,怀着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腔热情,深入农村工作实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经区选派办和市选派办考核,同志考核为市级优秀。
区审计局干部11月被选派到乌衣镇白庙村担任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后,他在与村“两委”成员促膝谈心、了解村情、融洽关系的同时,又带领党员干部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和村“两委”成员提高依法治村的能力和服务群众的本领。通过深入村民组调查了解,在村“两委”成员的支持下,开展了扎实工作。
——兴办实事 为民谋利
黄寺村民组排灌站年久失修,已成废弃电站,每逢旱季,抽不上水,村民心急如焚;每到汛期,村民又提心吊胆,担心内涝,淹没农田,但村里经济薄弱,无力更新。急群众之所急,他和村干部一道向相关部门求助,共争取财政局和水利局项目资金20多万元,不仅对黄寺村民组排灌站进行了彻底的更新改造,还修建了永久性排灌渡槽,使周边300余亩农田免遭洪涝损失。
针对大徐村民组至胡庄村民组2.5公里防汛路年久失修状况,他带领村“两委”多方筹资2万余元铺设了砂石路。路修成后既保障了汛期防汛物资运输,又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
该村实施4.5公里“村村通”工程,须配套资金14万余元,因白庙村是个贫困村,拿不出这笔资金,于是他又与村“两委”多方努力,取得帮扶单位区土地分局和公路局帮助,终于解决了配套资金难题。
——拓宽思路 谋求发展
水稻生产是该村的一项主导产业,为了提高水稻种植效益,他积极引导农民种植笑丰1号、4号等优质品种,并请农技专家到村进行病虫害防治知识讲座。该村农户种植3500余亩优质水稻,每公斤价格高出其他品种0.2元,全村农民仅此一项增收30多万元。
近年来,该村苗木花卉已发展到500多亩,为提高苗木种植效益,积极谋划,培养苗木经纪人,拓宽苗木销售渠道。现在该村已有苗木销售经纪人5人,苗木种植户增收近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