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改目标模板(10篇)

时间:2022-04-23 06:03:1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整改目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整改目标

篇1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幸福乡村”建设,以更强的责任意识、实干意识、争先意识,对照发达地区在解放思想上、工作状态上、落实措施上的差距,确立一流标杆对象,连续及时对接学习,破除种种不符合当前发展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机制,促进全镇工作实效和水平的全面提升,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促进早日实现“一高两进”三步走战略目标

二、主要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自我加压树标杆、专业有为勇争先”活动,强化全镇干部职工专注干事的敬业精神,提高抓落实的专业水平,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工作实效,促进经济的科学发展。

1.立标杆明目标。经研究,决定以镇为标杆,及时长期主动对接,注重工作过程,瞄准理念和具体做法,力求在提升工作实效上取得新突破,同时办(局)、行政村也可以广泛借鉴不同角度的一流先进,对照标杆,认真学习他们的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和工作经验,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不断改进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工作水平。

2.找差距求突破。要把先进作为自我剖析的一面镜子,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全面查找影响发展的思想障碍以及工作作风、工作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刻分析与标杆之间的差距,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创新意识、机遇意识、危机意识,进一步调整工作思路、提升工作效率和水平,力求在各项重点工作上有新突破。一是以园区为重点,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有新突破。拓展工业平台建设,以工业园开发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工业园二期亩土地征收、扩容征地、小区土地平整等工作。提升木业产业,整顿存在消防隐患的木材企业,引导木业企业发展低碳经济,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开发新产品,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向名牌产品发展,向知名商标发展。二是以项目为龙头,加快集镇建设有新突破。按照与城市接轨建设目标,结合工业园区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集镇规划,拓展集镇空间。在完成路、大桥和城防工程基础上,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夯实城镇发展基础;做好原扎钢厂小区、物流市场等项目协调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三是以幸福乡村为载体,加快农村建设有新的突破。加快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培育扶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发挥以代耕、代植保、代收割、代机插为主的合作社作用。继续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深入开展“312”新农村绿化运动、农村联网公路、农村电力设施、农民饮用水等项目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继续推进千库保安、万里清水河道、千里渠畅、土地整理等工程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追标杆强水平。镇、村干部要在锁定标杆的基础上,主动对照学习标杆,主动对接借鉴先进的经济发展理念和工作方法,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要大兴敬业、开拓、艰苦和团结之风,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到抓落实中,不断改进思想作风、工作方式,切实提高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始终以锐意进取之心、争创一流之志开展工作,切实解决思想障碍,找准方法途径,切实把工作的出发点放在服务发展经济上,少讲条件、多讲奉献,少说空话、多做实事,艰苦奋斗、埋头苦干,以实实在在的成绩,树立全镇干部乐于奉献的良好社会形象。

三、实施步骤和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找标杆阶段(月日至月日)。组织召开镇村干部动员大会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思想发动,明确活动的指导思想、重点内容、目标任务等。各办(局)、行政村要积极开展讨论,征求意见和建议,认真思考,找出、树立切合实际的标杆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学习先进、追标杆阶段(月日至月日)。与标杆地进行对接,找出在发展、维稳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政策、好理念等,提出学习的具体措施,并付诸实施,抓好落实,在月日前制定完成学习措施并报镇组织办。

第三阶段:分析总结、出成效阶段(月日至月日)。召开全镇“自我加压树标杆、专业有为勇争先”分析总结会,并将确定的标杆、学习的具体内容和好经验好做法融入到自身具体工作中具体举措、取得的具体成效等进行总结,各办(局)、行政村要将树标杆活动总结于月日前报镇组织办。

四、工作要求

篇2

此次考核共查出两个方面总计8处问题,分别是:

1、质量目标方面:记录填写不规范。

2、报告和记录方面:

(1)首页记录划改不规范;

(2)原始记录2.11项印刷错误。

(3)开工告知书修改未盖章。

(4)仪器设备未勾选钳形电流表和绝缘电阻表。

(5)原始记录中反馈日期填写错误。

(6)资料未装订。

(7)检验意见通知书的存放未标注所存的原始记录编号。

二、原因分析

通过总结分析,出现问题报告和原始记录的主要原因有二:

1、检验员在原始记录的填写过程中不认真。

2、质量体系运行与业务管理衔接不流畅,导致一线检验人员无法准确把控或者实现作业指导书中要求的检验内容。

3、报告印刷质量问题,向相关部门反映过,但此要素非业务部门控制要素。

4、资料装订问题,作业指导书未明确哪些资料需要装订,如何装订,我中心将此问题提交至机电类技术负责人。

三、总结

通过此次的考核,我中心将存在的问题积极整改并做深刻总结。对于检验员在原始记录的填写上不认真,不细心的问题,中心将开展教育活动,着力提升检验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避免问题报告给单位和检验员带来的风险。对于其他问题,我中心会将问题反馈给相关部门。

四、整改措施

1、修改原始记录,完善存档资料。

2、召开中心质量分析会,深刻查找问题。

3、磨炼内功,提升能力水平。心态上绷紧检验质量这根弦,检验责任记心间,把好检验质量这道关,不在检验质量环节出现纰漏。

4、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质量技术管理与业务流程能否尽快取得统一,必要时修改作业指导书。

篇3

目标价格政策是在市场形成农产品价格的基础上,释放价格信号引导市场预期,通过差价补贴保护生产者利益的一项农业支持政策。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一是在全国范围内取消棉花、大豆临时收储政策。政府不干预市场价格,价格由市场决定,生产者按市场价格出售棉花、大豆。二是对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实行目标价格补贴。种植前公布棉花、大豆目标价格。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根据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价对试点地区生产者给予补贴;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不发放补贴。三是完善补贴方式,目标价格补贴额与种植面积、产量或销售量挂钩。

目标价格是如何确定的

试点阶段采取生产成本加基本收益的方法确定目标价格水平。之所以采用这一方法,是要立足当前农业生产实际,统筹兼顾保护农民利益和更多发挥市场作用。一是可以更好地保护农民利益。生产成本加基本收益的方法,可以较好地适应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刚性上升的实际情况。无论市场价格和生产成本如何变动,都可以保障农民种植不亏本、有收益,防止生产大幅滑坡。二是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市场活动天然有风险。农民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通过市场获得收益的同时,必然也要承担市场波动的风险。在大多数行业,市场风险都是由市场主体全部承担的,考虑到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国家应该对少数重要农产品生产给予适当保护,但也不能由国家承担全部市场风险。因此,目标价格只保证农民获得基本收益而不是全部收益,当市场价格下跌时,农民也要承担部分收益下降风险。这也是为了真正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为什么要开展目标价格改革试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推进农产品市场化改革,陆续放开了大部分农产品价格,2004年全面放开了粮食市场和价格。放开农产品价格后,为保护农民利益,稳定农业生产,2004年以来,国家对主产区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07年以来,先后对主产区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实行临时收储政策。当主产区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格或临时收储价格时,由国家指定企业直接入市收购,引导市场价格回升。

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实施以来,国内粮食价格稳步上升,棉花、油料、食糖价格总体高位运行,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种植积极性,保持了主要农产品生产基本稳定,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农民收入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为稳定物价总水平、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篇4

三维教学目标强调教育的“平等性”,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首先要强调普及意识。在现实中,学生由于智力结构、思维习惯、知识积累等因人而异,在学科内容掌握上不可能齐头并进,甚至相差悬殊,这样就出现了学习成绩“优秀生”和“学困生”之分。搞好“学困生”的教育是面向全体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增加感情投资,注重“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才的成长中,智能因素的差异只是一个基本条件,而不是唯一条件,除智能因素外,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是智能发展的动力因素。“学困生”与“优秀生”的差异并不仅仅在于智力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信心、坚持性与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为了加快后进生的转化,教师可以利用课下时间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心理动向,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课上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之产生成功的情绪体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2.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注重因材施教。

应该承认,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是普遍的、绝对的,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所以教师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只有因材施教。教师可以在处理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时,先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学案,注重分层作业的设计和分层评价机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被鼓励和被要求的评价。

二、对于能力目标的达成――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通过情境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物学科的特点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特别是对于高中生来讲,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独立生活能力越来越强,在现实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随之越来越多,这些问题会在他们脑海中产生许多问号。所以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尽可能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能够自己联系实际,产生疑问,引起认知冲突。然后通过开展自主的学习活动,解决问题,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要求参与的渴求状态,使学生学习毫无强迫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思维也处于最佳状态,智慧的火花也会不断闪烁。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开发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教师应在实验课上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在动手中善于求异,创造新的方法;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有的放矢地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我们可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让他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调查表明,100%的学生喜欢自己独立完成实验,他们通过亲自触摸、观察、实验,感观协同作用,手脑并用,思维活动程度大大增强。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组织生物兴趣小组。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项目进行研究,自己动脑设计,亲自观察记录、调查统计,以调查报告、小论文的形式得出自己的结论。教师重视实验教学,创设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可大大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开发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课堂教学比以前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倍增,智能潜力得到开发,在学习活动中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断产生新的设想。这仅仅是“近利”,我想,真正的收获是在几年后,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再是“书橱”,而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型的人才。

三、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以育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1.德育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的各个环节。

良好的品德是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和谐生活、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是教育的重中之重。高中生物教材在这方面的内容非常丰富、生动。如,通过认识和理解“生物和环境的辨证发展”的观点,学生可以明确“科学发展观”,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通过了解基因工程、克隆原理、生物武器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原理和过程,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科学伦理道德观”;通过对沃森和克里克、孟德尔、达尔文等生物学家的艰辛而坚定的科学探索之路的了解,学生可以培养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坚强意志,等等。可以说每一节生物专题都是德育教育的素材,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教育素材,将德育教育贯穿在生物教学的全过程。

篇5

乡镇机构改革的长期目标是建立民主自治、安定和谐的农村社区;形成高效运转、依法行政的政府权威机构;发育各类民间社会经济组织,向农村社区自主提供部分公共物品,并部分地替代政府职能。实现这样三项具体目标,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果没有清晰的改革思路,改革措施就可能与改革的目标南辕北辙,相去甚远。

乡镇机构改革不能把撤消乡镇政府作为目标。有人提出要取消乡镇一级政府是令人怀疑的。公共权威机构的派出制已经被世界政治经验所否定,我们不能走回头路。从政治学规律看,除非某项公共职能具有高度的专业化性质,否则实行派出制会产生严重的弊端。如果一个社区需要综合权威机构,那么,这个机构就必须通过民主的方式来产生。我国不少地方已经进行了乡镇一级民主选举,产生了积极效果。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可以实行“派出制”,例如,如果在乡间有一个大学城,聚集了1万-2万人口,或者设立了一个特殊企业,有几千人口,对这样的社区,许多公共事务通过大学或企业就可以处理,只有少量的公共事务需要大学或企业之外的权威机构来处理,这种情况下,也许需要上级政府派出一个机构来处理某些公共事务。

撤乡并镇的改革绝不能搞一刀切。一些地方撤乡并镇似乎走过了头。撤乡并镇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公务人员,节约行政开支。但实际上人的问题并不是根本问题。如果体制不合适,人再少,也是冗员;如果体制合适,多一些人也未必就是冗员。关键要看公职人员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办事的。此其一。其二,从长期趋势看,村社区是要走向衰落的。尽管这个过程会比较缓慢,但也有某些地方已经出现明显的村社区衰落景象。在村社区衰落过程中,村一级的公共事务将转到乡镇,如果乡镇规模太大,将不方便农民办事,并导致资源浪费。

依靠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只能解决“养人”的问题,不能解决“办事”的问题。取消农业税之后,中央政府承担了一部分弥补县乡财政收支亏空的任务,有关省市则承担了弥补其余亏空的任务。一些省市已经开始为主要村干部发放工资。这些财政救急措施只能临时解决工作人员的生活问题。如果我们要在乡村社区真正大量发展公共事业,向农民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花钱就不是三五百亿的数量。如果不能形成在农民中间动员资金的机制,不仅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难以建立,连现有的公共设施的维护也会发生问题。在中国历史上,乡村社区的“养人”和“做事”几乎不用政府操心,因为有一套自治机制在那里发挥作用。

篇6

(一)产生问题的制度性根源是部门行政管理制度

我国在1986年确定了现行的交通行政管理体制,而现行的交通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对计划经济时代的部分行政管理制度进行了沿用,向各个职能部门进行行政权力的分配是部门行政管理的基本做法,而决策与执行的高度统一是部门职权的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这样就导致了自我封闭式部门管理的形成。其具体的表现为:首先,在交通管理的相互配合以及职责分工方面,公安部和交通部两者并没有得到法律层面的界定,两者没有对交通运输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协同作用。其次,在纵向上我国的部门行政管理制度从全国范围来说实行条块分割,中央指的是“条”,地方指的是“块”,这样就导致地方政府虽然明白现行的交通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然而却没有能力及时解决。地方职能部门或者地方的基层政府通过对部门行政赋予的权利的利用人为的隔开统一的公路,尤其是在高速公路管理中弊端非常严重。

(二)产生问题的直接根源是交通管理主体定位上存在的偏差

交通行政管理体制能够实现运转协调以及高效廉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通管理主体的定位。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交通管理不仅包括交通安全保障管理工作,同时还包括了道路的建设、设计和规划等各个方面工作的管理,也包括运输市场的调控、交通运输的组织、车辆的配置和投放、从事道路交通管理人员的组织以及各种专业技术人员的组织等。立足于世界范围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现在几乎所有国家都是将交通部门作为道路交通管理的主体,然而目前交通管理主体定位在我国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争议。面对当前新的形势,必须要对我国交通安全管理体制进行重新考虑,也就是说必须要市交通部门取代公安部门作为道路交通统一管理的主体,同时要对在道路交通执法方面公安部门的主体地位进行强化,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统一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主体和道路交通运输管理主体,并且使道路交通安全的措施从交通管理涉及到的各项要素以及各环节得到全面的落实,最终实现采用全过程管理的方式开展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三)产生问题的深层次根源是部门权力利益化

导致现在我国的交通行政管理体制问题非常重要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部门利益化的倾向,比如在一些有利可图的领域往往出现各个部门冲突加剧以及矛盾激化的现象,而在没有实际利益机制的交叉的管理领域就存在着严重的互相推诿的情况。部门权力利益化使得公安、交通等部门在道路交通管理中执行和决策的合一倾向不断加强,其最终的结果就是使得部门之间出现了越来越难以协调的问题,并且对部门之间冲突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总之,阻碍我国改革与创新交通行政管理体制的深层次的根源就是部门权力利益化,由于改革交通行政管理体制必然会对一些部门的权力和利益产生影响,因此如果不能够使部门权力利益化倾向得到根本上的改变,就不可能完成对我国交通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深化改革的目标。

二、我国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趋势分析

(一)在事权层面的改革趋势

现在我国的车船通行需求以及交通建设需求变得越来越多,而且也不断地出现了各种交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充分的认识到,要想有效地解决交通行政管理体制问题,绝不可以只是利用对个人行为的限制和纠正解决,必须要调整事权关系,从而能够开展全方位的综合整治。面对我国交通发展的新形势,必须要对政府部门、公共企业、公共服务事业单位、政府事业单位的职能进行合理的划分,并且对政府机构的改革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将一些具有较强服务性技术性和政策执行的职能向着政府服务事业法人进行进一步的转化;要采用立法规范的方式对事业单位的一些行政管理职能进行规范,剥离事业单位的一些经营性职能,对其进行改制。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专业企业以及政府服务事业法人的设立进行强化,并且最终能够将可以实现责任管理不断加强以及运营方式更加灵活的相关制度形成,这样就能够使独立机构以及授权机构都具备较高的管理自,采用这种方式还可以使政府部门中存在的效率低以及各种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以大交通或者大部门的方向为根据调整机构的趋势

交通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由分散走向集中,所以必须要将纵向的、统一的交通管理机构建立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管理协调以及统筹的能力得以提升,并且可以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政策以及统一法规,从而能够对交通的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现在交通行政管理并非是传统的单一领域专业化管理,其发展方向就是综合化管理。在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都是由相关专业局或者交通部门统一管理水路、民航、铁路以及公路等各种运输方式,因此我国要想改革交通行政管理体制,就必须要积极的横向整合城市交通管理机构、管道局、民航总局以及铁道部等政府职能部门的事项,从而能够有效地理顺交通体制内部的各种关系。

(三)在权力运行方面采取监督、执行和决策相互制衡和协调的趋势

要想保证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必须要在权力运行方面对交通运行管理体制进行调整,也就是要采取监督、执行和决策相互制衡和协调的方式,从而将适合交通发展需求的体制框架构建起来。交通主管部门在具体的权力运行中需要朝着社会大量的转移相应的职能和下放权力,并且配合以内部行政运行机制的改革。比如负责起草交通法规的是交通部门,同时其还负责对执行交通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然而却并不参与对这些法规和政策的具体执行活动;由公安部门负责具体的路面执法,其属于执法者,而在制定相关交通法律法规的工作中并不参与进来。

篇7

因此,结构性政策的重心应放在创新、创业上。政府可从两方面发挥作用:一是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包括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在创新激励和创新风险分担方面发挥市场无可替代的作用。二是加快强化创新要素的培育,如科研、教育、职业训练、劳动力培训等。

当前宏观经济政策要顺势而为,防止走老路。“稳增长”是必要的,其内涵是避免“停车检修”,以使结构调整在相对平稳的轨道上运行,以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在这个意义上,稳增长是为推进结构调整服务的,即“稳中求进”。要坚决防止为增长而牺牲结构调整的倾向。经济发展要从以“量”取胜转到以“质”取胜,实现有效增长,唯一的路径是结构转型升级,改变发展方式。任何偏离结构调整的稳增长都是要不得的。

那么,在经济趋缓下行到什么程度才需要特别关注呢?关键看就业。只要就业指标在合理区间内,对短期经济增长的回落就没有必要草木皆兵。

笔者认为,从就业来看,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仍处于正常状态。一方面经济增长趋缓下行,而另一方面失业却未增加,甚至出现了局部的招工难,这似乎与经济学原理相悖。按照一般经济学原理,增长与就业是同方向变化的,而现实却是反方向变化。这是因为现实情况发生了不曾有的新变化,即就业状态不同了,不仅劳动力供求关系在逆转,而且就业能力、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就业区域等都与过去有了明显的不同。不仅如此,产能过剩的行业主要是那些GDP效应明显,而就业效应不明显的行业,因此,从GDP来看增长慢了,但对就业的影响却不大,从而出现了增长下行,而就业并未同时下降。这也说明,这种无失业增加的增长下行,并不值得过分担忧。

当然,失业就业指标在统计上有一定的滞后性,但它更具有长期的导向作用。就业状态具有综合性特点,关注就业同时也就自然而然地关注了增长,关注了社会公平,也关注了分配格局。从关注增长,转到关注就业上来,并把改善就业状态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也是促进结构调整的要求,因为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环境从根本上决定了结构调整的有效性。

当前的积极财政政策也应当是结构性的,主要从结构方面发力。一是结构性减税,二是支出的结构性调整,瞄准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给予定向支持。面对财政收入增长大幅度回落的压力,结构性减税有打折扣的危险,尤其在地方,已经出现了地方税收收入逆向增长的现象。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结构性减税与税制完善结合起来,应当尽快推进。

货币政策应从紧回到稳健的正确轨道上来,并适时适度回调,同时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于结构而言,比总量的货币政策更重要的是信贷政策。把信贷政策和财政政策结合起来,实行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如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差别化的行业贷款政策、差别化的企业贷款政策等,尽可能地使资金市场上的资金供应与资金需求相吻合。尤其是对中微小企业、农村、创新创业企业和个人,都应当给予特殊的融资政策支持。

篇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课堂、主渠道,同时在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识教育是许多国家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中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两者目标结合对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来源于自由教育并且带有自由精神,但通识教育又不同于自由教育,他是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不断拓宽专业教育的领域,旨在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其他成为完整的人的综合能力。西方国家把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等教育不仅要进行专业教育,同时也要进行非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专业领域内的专业技能、创造力,而非专业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得大学生能够拥有较全面的知识体系。就现阶段而言,教育界对于通识教育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界定,教育专家只是对通识教育教育目标的描述去理解通识教育,因为通识教育从出现到发展一直在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但通识教育的教育宗旨、本质和根本目标是不会发生改变的,其教育宗旨就是把人培养成拥有健全人格独立发展的社会人。

二、通识目标下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弊端

1、教育目的功利化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独立的身心健康的社会人。然而当前许多高校对学生的教育目标都表现出来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其教育目标更偏向于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毕业能够学有所成,顺利走向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在这样功利的教育理念驱使下,各个高校不断以就业率作为攀比标准,而忽视了对学生完善人格的培养,其实对于学生本身来说,能够拥有一个完善的人格远比找到一份好工作要有价值的多,但是在当前快餐文化的影响下,学生自身也忽视了内在价值培养,选择专业不再立足于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而是趋向于哪个专业将来更有利于就业。这样的教育现状,明显的与我们通识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2、教育内容相对单一

首先,单一的教学内容表现在偏重于政治教育。在当前通识教育理念的教育目标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坚持以人为本,更多的关注于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教授学生书本上的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更多的是要注重这些理论为载体影响下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是更重要的。然而当前教育的现状是部分教育者仍然将教育重点放在课本上,就课本的理论和内容去让学生理解深究,这样教育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对思政课纯理论的教学感到枯燥乏味,毕竟很多理论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在学习重复的东西,这些重复的知识对于他们早已厌倦。

其次,教育内容多数偏离学生实际生活。当前思政教育内容根据理论来理解直接的结果就是学生感觉理论与自己的需要和生活完全两张皮,不能从心底对思政课产生认同感,更不用说对他们自身发展产生多大影响。学生在成长不同阶段的特点是不同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特点来调整教育内容。在大学阶段的教育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和正确价值观的养成,这样才能体现现代社会教育的与时俱进。

3、教育形式不够丰富

通识教育目标要求高校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而不是传统观念立足于知识本身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理论知识的灌输上,而应该更多的去关注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些实际能力仅仅依靠理论灌输是很难实现的,需要在实践中去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只有真正在实践中面对一些问题才会有意识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这种方法往往才是最有效最科学的。高校教育者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课堂纯理论式的教学在一般情况下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如此,纯理论式的教学也很难给学生带来实际能力的提高。

另外,我国部分高校由于教育者教育观念僵硬缺乏创新理念,直接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的教育方式长久下来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不利的,只有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对待知识,主动思考才能达到高校思政课的真正价值。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普遍偏重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而客观上忽视了学生内心情感世界的关注。因此,有效的思政教育应该加强道德与情感双向关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通识目标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

1、以通识教育为导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持,决定着大学生的行为取向,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发展方向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在大学生价值取向中起价值导向作用。现在高校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通识能力,而大学生将来能顺利适应社会最重要的是具备健康完善的人格,这恰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只有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加强大学生通识教育,双管齐下,才能发展中国高校教育,大学生的全人教育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实。

2、丰富教育内容,多层次化教育手段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结合学生实际能力结合当前教育现状,有意识的去打开传统教育思路,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例如研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或者实践教学,将这些教学方式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中,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参与度,同时也让学生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例如实践教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设计不同主题的思政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提高各种通识能力,同时在展示项目的过程中提高自信和各种表达能力。

3、丰富校园文化,多样化教育载体

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的管理者应该重视这一问题,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兼顾文化软实力,重视校纪校规的过程性监督,尤其对于新生,强化新生入学校纪校规教育,让学生懂得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每个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遵守校园规章制度是高校大学生应该遵守的最基本内容原则之一。同时,辅导员工作应该加强人文关怀,营造坚持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大学生能够在充满人文关怀的小社会中度过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 洪艺敏.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的再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10.5.

篇9

企业对市场和某些区域主观上过于看好,会导致区域月度销售目标过高和脱离市场实际。如果区域业务人员此时没有“讨价还价”,而且“欣然领命”地进行策略制定和工作行动,那么这样的目标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这种目标从一开始就是业务人员心中的“水中花”,月底时则成为大家都看得到摸不着的“镜中月”。

如果一线人员只是提出目标难以达成的一些理由,而并不能系统改变上级管理人员认识的情况下,这种“讨价还价”的结果只不过是企业过度加大对市场的政策投入,并导致市场的“拔苗助长”。一顿吃了两顿饭,必然是这顿吃的撑,下顿没的吃。一个市场如此折腾,“市场胃病”现象将不可避免。

例如:河南某大型食品企业今年三月份制定的销售目标是3亿元,该公司外聘总裁要求“务必达成”,并推出了一套确保目标完成的“营销策略”和“激励办法”。结果是当月完成销售额3.25亿元,公司一万多名员工的薪资比往常多发了400多万元的奖金。公司上下皆大欢喜。然而,4月份该公司的销售额仅为1.75亿元,5月份的销售额也不足2亿元,企业内部唏嘘声一片。

出于对市场持续健康的运作需要,区域业务人员必须学会在遇到不切实际的销售目标时,与上级进行合理的“讨价还价”,目的不在于降低销售目标,而是制定出既有挑战性又有可达成性的销售目标,以及让目标可实现的策略和计划,推进市场的长远发展。

先胜算,而后领命

孙子兵法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区域业务人员要打有把握之仗,就要先胜算,而后领命。胜算首先取决于目标的合理性。只有目标是合理的,策略才可能是正确的,行动的效果才会最大化。

找到“胜算”,就找到了“讨价还价”的精髓。对于你“胜算”后的目标,如果上司和企业不能更胜一筹,就一定会采纳你的意见。

胜算一:自己有把握的目标

操作一个区域的业务人员,对自己每月能完成的销售目标会有一个工作本能上的感性判断,而且这种判断往往与实际结果会八九不低七。但是,受上司要求、薪资制度等工作环境方面的影响,业务人员在与上级商谈目标时,提出的往往不是自己内心对市场真实的判断结果。反过来,又影响上司对市场形成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要想长期赢得上司的青睐、信任和支持,取得并非一月两月的销售业绩,业务人员需要抛开一时的私心杂念,根据市场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能力和计划采取的策略和行动,主动准确地提出自己有把握的销售目标。自己有把握,且实事求是实话实说,才能让上司心里有底眼中有数。

业务人员可以向上司提出三个自己有把握的目标:一是“信心目标”,也就是自己有把握完成的目标;二是“底线目标”,也就是即使市场出现一些问题,自己也能确保完成的销量底线是什么;三是“希望目标”,也就是如果本月自己在那几个环节做的较为理想,自己相对有把握完成的最高目标是多少。

胜算二:着眼三个月的发展需要

目标的制定既不能闭门造车孤芳自赏,也不能只看眼前不看长远,为目标而目标。制定目标达成目标,都是为了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最终胜出,实现企业的生存价值和长远发展。

因此,区域人员在目标的制定时,至少要着眼三个月的发展需要,能够跳出目标看竞争,既要看竞争的现状,还要看竞争的态势。透过竞争,确定自己要取得胜利现在必须做的是什么,明白现在做的工作对未来的贡献是什么。有些工作是这月并不会对销量有太大的贡献,但是两个月后、三个月后却成为销量的主要来源和保障。

找到比月度销售目标达成还重要的工作内容是什么,本身就比实现一个月的销售目标更重要。

胜算三:把握市场机会点

月度销售目标分解时,只提问题的业务人员,一定解决不了问题,而且公司不会因他提的问题而降低销售目标。不提问题的业务人员,并不代表他的市场没有问题,而因为他是解决问题的高手。

任何企业的任何市场都不可能没有营销问题,而就问题谈问题一定解决不了问题。营销问题的解决,一定是从“机会点”上去突破。

月度目标到底能完成多少?业务人员不要眼光盯住有哪些问题将影响销售目标的达成,而是要敏锐地发现达成销售目标的机会是什么。只有开动大脑,将市场上所有的机会点逐一分析,把握每一个可以提高销量的机会点,才可能充分挖掘出市场的潜力。

把每一个机会点都挖掘出来而产生的销售量,是你能够完成的最高销售目标,也是可行的销售目标。

不在月度销售目标分解时给上司提问题,并不代表要掩饰问题,也不代表企业和上司不重视问题。当你把所有的机会点都分析完以后,再向公司有理有据的提出一些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建议,会让你提出的目标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胜算四:准确的策略和计划

目标代表方向。方向对了,还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径、具体的方法和行程计划。

正如一个人要从郑州去北京,他的目标是北京,方向就是从郑州向北走,可选的路径是航空、高速公路、铁路、普通公路等,具体的方法有多种比如乘坐直航飞机、高速豪华大巴、自己开车、特快、直快、普快、软卧、硬座、普通客车、货车等等,具体的行程计划就是什么时间走,什么时间要抵达什么地方。

你找到了自己认为是合理的目标,如果你策略和计划有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一方面会导致你不能完成这个合理的目标,另一方面会让你的上司造成一种错觉,就是把你策略中不足的一面提高后,你的销售目标也应随之提高。正如去北京,你选择的是乘坐直快列车和软卧,而上司认为你应该走高速公路乘坐豪华大巴。

你能否提出准确的策略和计划,取决于你源于市场一线的实战能力和你的营销理论功底。

胜算五:寻找新的增长空间

业务人员往往是充满激情喜欢挑战的人,而不是知足常乐型的人。完成上述四个方面的“胜算”,你已经完成了对自己所辖市场销售目标的一个深度分析。但是,你不要对自己的所思所想轻易认可。

你还要站在上司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目标、策略和计划,寻找是否有新的可行的增长空间。

上司一般会从公司期望、市场数量、市场质量、产品结构、推广费用、人员力量等角度给你提问题。诸如:

1、公司对你的区域本月希望完成的销售目标是多少万元,与你有把握的销售目标存在着多大的一个差距,对于这个差距你怎么看?你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完成这个差额量?

2、你的哪几个市场还是空白,你需要本月把这几个市场启动起来,你的销量需要增加多少。

3、你的哪几个市场是薄弱市场,本月要重点把其中三个市场提升到什么样的质量水准的市场,你的销量需要增加多少。

4、你的哪几个市场这个月必须从市场销量第二的位置进入第一名,为此,你要从产品结构、网络构建、广告宣传等方面加大力度,你的销量要增加多少。

篇10

一、物业税开征的目的是什么

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包括相关政策制定部门)普遍认为开征物业税对于改革我国房地产税制和规范房地产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但都没有十分明确地给出我国开征物业税的目的是什么。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它涉及到方向问题,这个问题搞不清楚。所有方案的提出都没有立足点。目标明确,问题、难题的解决也就有了基础和方向。从征收目的的角度来看,国外物业税(财产税、不动产税等)有两种类型,即“一般型”和“政策型”。一般型物业税征税目的只为保障地方财政收人。与政策无关。实施国家、地区主要有美国、加拿大、英国、香港。政策型物业税则将税收主要作为政策实施的手段,目的是提高房地产占有成本,抑制投机、促进流动及合理利用并提高供应量。

对于当前我国城市房地产市场泡沫严重现象及其后果,笔者不需多谈。导致房地产泡沫严重,除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引发的需求过旺,更主要的是房地产投资和投机的结果。2005年以来,为达到控制房价上涨的目的,政府频繁动用税收手段调控房地产市场,但由于目前我国房地产税主要集中在交易环节,而交易环节的税收成本很容易被转嫁到购房者,因此,房价不但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持续上涨,实践证明我国目前的房地产税制是有缺陷的。笔者认为房地产税制改革的首要目的应该是恢复其调控经济的基本职能,把提高房地产占有成本,抑制投机、促进流动及合理利用并提高供应量作为改革的主要目的。因此,我国物业税在今后较长时间里应该是政策型物业税。当这一目的基本实现以后才能逐步过渡到兼顾抑制投机和保障地方财政收入为目的的物业税制。

二、开征物业税的主要难点分析及构想

任何一个税种都要涉及到征税、税基、税率、税收减免、征管等要素,物业税也是如此,开征物业税的方案设计也主要围绕这些要素展开。对于税率和税收减免问题,笔者认为称不上物业税开征的难题。只是“口子”和“力度”大小问题而已。而且在实施以后可以根据需要加以修正。物业税开征之难在于征税范围、税基、征管等要素。

(一)征税范围的选择

如前所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开征物业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房地产占有成本,抑制投机、促进流动及合理利用并提高供应量。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合理确定征税范围。

1 从地区来看,应以城镇房产作为征税范围。暂不扩大到农村。有学者主张,把城乡房地产都列入征税的范围。笔者不赞成这种看法。一是因为现阶段农民的收入总的说还比较低,负担税款有困难;二是对农村的房地产征税难度大,征收成本高,收入少。

2 从对象来看,应包括全部经营性和部分非经营性不动产。有学者认为,征税应限于经营性的不动产。笔者认为,不仅要把经营性不动产列入征税的范围,还要把部分非经营性不动产也列入征税的对象。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物业税对抑制投机,促进流动及合理利用并提高供应量的目的。

3 从税基来看,不应包括土地出让金。有部分学者提出。把现行对房屋、土地征收的房产税、城市地产税、土地增值税以及土地出让金等收费合并,转化为房产保有阶段统一收取的物业税,把土地出让金改为物业税,可以抑制土地供应。笔者不赞成上述看法,因为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来看,都难以实行。

从理论上说,土地出让金是政府作为土地的所有者,向开发商出售40年至70年国有土地使用权而取得的收入,是一种土地所有权收入,其实质是一种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的形式,是政府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凭借财产权力取得的。而物业税则是政府以公共管理者的身份,凭借政治权力收取的。如果把具有地租性质的土地出让金改为物业税,这等于否定了国家(政府)对土地的所有权。混淆了财产权力与政治权力,租税不分,必然在理论上造成混乱。从实践来看,把土地出让金改为物业税也不可操作,一是征地拆迁补偿费是支付给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被拆迁者的约占地价的50%,它必须是一次性支付的。不可能归并至物业税中按年收取。二是新房(物业税实施后所购房屋)与旧房(实施前所购房屋)税负如何均衡?财税专家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即在新税法实施的一定期限内,对存量房地产采取过渡措施,对新房和旧房采取不同的税率和征收办法,旧房的税基不包括地价,新房的税基含地价。这样必将导致增量房地产与存量房地产的价格出现“双轨”并存的局面,造成房地产市场秩序的混乱。增加房地产市场管理的成本和难度。三是如何对土地实施有效管理?现行城市土地采取招标、拍卖和挂牌等竞价出让方式。城市土地使用者需要支付地价取得土地使用权,这对土地需求者有较强的经济约束。将地价分摊到保有期内按年征收,实质上取消了土地市场的准入门槛。土地供给和交易将没有任何限制,岂不是又回到传统计划经济时无偿供地了吗?城市土地市场可能面临失控的危险。因此,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征收上,可以把现在对房屋、土地征收的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土地增值税、契税以及政府对开发商凭借政治权力征收的费如绿化费、防洪费、人防设施费等合并为物业税。同时,考虑到房屋总是和土地相联系,为方便征收,也可考虑把城镇土地使用税列入物业税,一起在保有阶段向业主征收。而土地出让金以及其他合理的收费和相关的税,仍由开发商、建筑商或其他纳税人交纳。

(二)税基的确定

税基也就是计税依据,税基的确定可以说是我国开征物业税面临的最大难题。对物业税的税基,国际惯例是以房地产的评估值为依据征收。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是正确的,但从我国的现实来看,这种较为科学的征税依据暂时还难以确立、难以操作。首先我国目前资产评估的法律还不够完善。评估机构及其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评估人员的素质还有待提高。难以保证评估价值的合理性。如果以这样不公正和不负责任的评估结果作为物业税的税基,势必导致不公平的赋税。其次,我国不动产的数量多,规模大,而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不足,在短期内不可能对所有应税房产进行评估。因此,笔者认为在我国当前房地产评估体系和评估机制不完备的情况下不适合以评估值作为物业税的税基,比较可行的方法是以历史成本法确定税基。历史成本法是一种会计记账方法,它以实际发生的物业转让成本或协议价格为依据。以物业的历史成本或市场价格为税基易于操作。房子可见,房主可查,价格可循,逃税的机会少。历史成本是存在的事实,无需评估、无需主观判断,避免了所有由估价

引起的矛盾和弊病。当然,历史成本不是一个理想的方法。它只是在客观与主观、准确与相关、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一种权衡之计。历史价格虽是客观存在。但不代表现实,因而常常与市场价值无关。历史越长,离现实越远。价格失真就越大。反对的人担心价格失真会带来价值低估。其实价值低估对物业税来说是常识。作为权宜之计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首先。历史价格低估的原因是因为没有交易。没有交易的住房基本上是自住房。投机主要是市场上的商品房。税基建立在交易的基础上能鼓励物业长期持有,它也与政府抑制投机的旨意相吻合。交易越频繁。价格越接近市场价值。物业税就越高。其次,非交易住房价格的低估有其历。史的原因。在我国福利分房转向商品房的市场化进程中。当时的房屋都是以极低的优惠价售出的。可以肯定。按照低估的价格征税。绝大多数物业都会被排除在物业税之外,或只交很少的税。这是否会造成商品房税负和非商品房税负(或零税负)之间的过大差距?对其中的大部分物业来说。这是一种暂时的现象,随着这些福利房进入市场而消失。总之,按照历史价格征税。可以避免人为估价带来的尴尬,有效地减轻或免除大部分家庭的税负,从而保证物业税的顺利推行,而且这也符合目前我国开征物业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