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1 02:35:5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马克思实践调查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报告题目
报告题目应该用简短、明确的文字写成,通过标题把调查报告的内容、特点概括出来。题目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为避免冗长,可以设副标题,把细节放在副标题里。
2.作者署名
作者署名应使用真名,如为团体作者的执笔人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处。
3.摘要(有英文摘要的中文在前,英文在后)
报告需配摘要,摘要应反映报告的主要内容,概括地阐述调查报告中得到的基本观点、实践方法、取得的成果和结论。摘要字数要适当,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英文摘要一般至少要有100个实词。摘要包括:
a)“摘要”字样;宋体 小四号
b)摘要正文;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
c)关键词;关键词为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具有检索价值。一般为3~6个
d)中图分类号。
4.正文
正文为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是调查报告核心内容,是对调查过程的详细表述,不少于4000字(不含调查基本情况部分)。根据所调查基本情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调查报告内容分为调查基本情况介绍、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和分析、思考建议、结语四部分,包括介绍调查的目的、相关背景、时间、地点、人员、调查手段组成,以及对调查中得到的结论的详细叙述与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5.结束语
结束语包含对整个调查报告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到的收获和感悟,也可以包括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6.谢辞
谢辞通常以简短的文字对在实践过程与报告撰写过程中直接给予帮助的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和其他人员表示谢意。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调查报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调查报告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
8.附录
对于某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以编入调查报告的附录中。
二、撰写调查报告的准备与主要步骤:
调查报告的写作过程应包括以下步骤:收集资料、拟订报告提纲、起草、修改、定稿等。各个步骤具体做法如下:
1.收集资料
资料是撰写调查报告的基础。收集资料的途径主要有:通过实地调查、社会实践或实习等渠道获得;从校内外图书馆、资料室已有的资料中查找。
2.拟订报告提纲
拟订报告提纲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根据报告主题的需要拟订该文结构框架和体系。我们在起草报告提纲后,可请指导教师审阅修改。
3.拟订调查方式
一般可选择:问卷式,访谈法,观察法,资料法等,若是问问卷式则要设计调查问卷
4.起草
报告提纲确定后,可以动手撰写调查报告的初稿。在起草时应尽量做到“纲举目张、顺理成章、详略得当、井然有序”。
5.修改、定稿
报告初稿写之后,需要改正草稿中的缺点或错误,因此应反复推敲修改后,才能定稿。
三、调查报告的写作细则:
1.书写
调查报告要用学校规定的稿纸单面书写(必须用黑或兰黑墨水)或用计算机打印,正文中的任何部分不得写到稿纸边框线以外。稿纸不得左右加贴补写正文和图表的纸条,或随意接长截短。用计算机排版、打印一律用A4打印纸。版式要求如下:标题(“小二”“华文中宋”或“黑体”“加粗”居中),学院及作者名称(“四号”“仿宋体”居中,学院名称与作者
名称之间应空两格),目录(“二号”“黑体”居中)内容(“小四号”“宋体”),摘要(“四号”“黑体”“加粗”):内容(“四号”“仿宋”),关键词(“四号”“黑体”“加粗”),正文内容(“四号”“宋体”)。调查报告中汉字必须使用国家正式公布过的规范字。
2.标点符号
调查报告中的标点符号应准确使用。
3.名词、名称
科学技术名词术语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或国家标准、部标准中规定的名称,尚未统一规定或叫法有争议的名词术语,可采用惯用的名称。使用外文缩写代替某一名词术语时,首次出现时应在括号内注明全称。外国人名一般采用英文原名,按名前姓后的原则书写。一般很熟知的外国人名(如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马克思等)应按通常标准译法写译名。
4.量和单位
调查报告中的量和单位必须符合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标准GB3100~GB310293,它是以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的。非物理量的单位,如件、台、人、元等,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例如件/台、元/km。
5.数字
调查报告中的测量、统计数据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在叙述中,一般不宜用阿拉伯数字。
6.标题层次
调查报告的全部标题层次应统一、有条不紊,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表示体例,正文中各级标题下的内容应同各自的标题对应,不应有与标题无关的内容。
章节编号方法应采用分级阿拉伯数字编号方法,第一级为“1”、“2”、“3”等,第二级为“2.1”、“2.2”、“2.3”等,第三级为“2.2.1”、“2.2.2”、“2.2.3”等,但分级阿拉伯数字的编号一般不超过四级,两级之间用下角圆点隔开,每一级的末尾不加标点
7.注释
调查报告中有个别名词或情况需要解释时可加注说明,注释可用页末注(将注文放在加注页的下端),而不可用行中插注(夹在正文中的注)。注释只限于写在注释符号出现的同页,不得隔页。
8.公式
公式应居中书写,公式的编号用圆括号括起放在公式右边行末,公式与编号之间不加虚线。引用文献标注应在引用处正文右上角用〔〕和参考文献编号表明,字体用五号字。
9.表格
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居中排放,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允许下页续写,续写时表题可省略,但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
10.插图
文中的插图必须精心制作,线条要匀称,图面要整洁美观;插图6幅以内,用计算机绘制;若为照片,应提供清晰的黑白照片,比例一般以1:1为宜。插图一律插入正文的相应位置,并著名图号、图题每幅插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图序和图题一般用五号字。
11.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置于正文末,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要按国家标准GB771487规定。参考文献按文中引用的先后,从小到大排序,一般序码宜用方括号括起,不用圆括号括起,且在文中引用处用右上角标注明,要求各项内容齐全。文献作者不超过3位时,全部列出;超过3位只列前三位,后面加“等”字或“etal”.中国人和外国人名一律采用姓名前后著录法。外国人的名字部分用缩写,并省略“.”。
主要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如下:
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示例:赵景深.《文坛忆旧》.北新书局,1948年,第43页。 期刊: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期刊名/年期(或卷期,出版年月) 。 示例:何龄修.《读顾诚〈南明史〉》.《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
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标题/论文性质/地点或学校/文献形成时间/页码。
示例:方明东.《罗隆基政治思想研究(19131949)》.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2019年,第67页。
12.附件
附件内容包括一些过于复杂、专业性的内容,通常将调查问卷、抽样名单、地址表、地图、统计检验计算结果、表格、制图等作为附件内容,每一内容均需编号,以便查寻。
13.字体与字号
题目:黑体 三号 居中 作者名字:宋体 四号 居中
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历来党和国家对高校理论课都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理论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渐渐暴露出来,学术界对理论课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获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本文对1998年以来理论课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并加以总结,力求全面展示学术界的研究状况,为更多致力于研究该学科的学术界朋友及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参考。
一、资料来源与资料分析
本论文的研究资料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年限为1998年一2009年,以“理论课”为检索词进行模糊检索,共查阅212篇论文,其中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从文章数肇看,平均每年约有2040篇。但是在较高等级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不多,核心期刊论文数量更少。研究内容涉及了马克思理论课各个方而,但是重复研究也较多。从综合的期刊等级和研究内容来看,虽然论文数很多,但研究深度还远远不够。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的论文较少,约占总论文数量的10%左右,近几年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二、理论课研究成果综述
1998年至今,理论课研究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从“98教改”方案实施到2002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丰_要针对教改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但时间较短,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从2003年至2006年为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高校理论课的各种问题逐渐显现,促使研究更加广泛深入。从“05教改”至今为研究的第三阶段。“05教改”在总结1998年以来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了调整,解决了教材内容重复等问题,并且添加了体现时代要求的内容,更加适了高校教学的需要,但是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理论课的教学效果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成为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理论课研究分述如下。
1理论课困境的根源
关于理论课困境的成因,分析最为广泛具体。造成理论课困境的原因众多,但可以归纳成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教学方丽。包括:教材内容重复,这个问题在“05教改”后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教学方式陈旧,“灌输”式教育已经不符合目前高校教学的要求;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从事理论课的专职教师数量不足,致使众多高校采取大班上课的方式,教师不能很好地控制课堂秩序,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青年教师队伍迅速扩大,青年教师那论功底薄弱,知识储备不足,教学方式单一,也影响了教学质。第二,理论课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研究者普遍认为,各个高校大都存在表而匕的重视与实践中的忽视的情况各高校普遍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那论课,认为德育对提升高校地位和学生就业没有太大的帮助。各个高校普遍出现精简理论课学时的倾向以及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坪论课实际地位的下降,阻碍了对该学科进一步探索与创颟。第三,大学生对理论课的情感。现在部分学生对理论课存在抵触情绪,在课堂上出现被动应付、编造理由请假甚至逃课等现象。
以上三方而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导致了目前理论课的困境。教育方而因素和理论课的地位问题,学术界基本已经达成共识,而关于学生对马克思丰义理论课情感问题,研究的还较少。事实告诉我们,教学是一个教者与学者互动的双边过程,现在尤为提倡以学生为丰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单纯解决了教育因素和地位问题没有提升学者的积极性,也很难达到教育的同的。此,关于学生对理论课情感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
2.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基本原则
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在《关于高校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通知中有明确的规定:“两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因特包利: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丰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学术界对此教育目标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从宏观理论课的教学目标的规定。具体地讲,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培养的学生人文素质和培养大学生问题素质。第二种观点认为,理论课教学目标缺乏准确而科学的定位。这种宏观的抽象的理论描述,在国家、政党的层面是适合的也是必要的,但是缺少层次性的细化环节,落实到各个具体主体时必然缺乏操作性而显得无所适从,在学校与教师的层面是模糊的。尤其对于学生来说,显得很遥远、很渺茫,他们从中得到的信息是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有关,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掌握理论知识,变成理论课的唯一目的,脱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失去了理论与大学生的内在结合点,也不能揭示出理论对大学生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
学术界广泛认为,理论联系实际是理论课的根本原则。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从实践中产生,又服务于实践,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又指导社会实践。理论课作为宣传理论的主要工具,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使学生掌握的基本啜理和科学分析的方法,从而能运用来分析社会问题,指导社会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首先,需要讲透理论,使学生充分理解理论的内涵,这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其次,根据课程内容需要精心选择案例,使实际和原理有机结合,应用原理分析实际问题,二者不能脱节。也可以直接提出实际问题,以案例带出理论,根据所讲理论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使学生掌握理论。
3理论课的教学模式
理论课一直采用“灌输”、“注入”式的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教学的要求。近年来,各高校都逐渐开始对理论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形成了几种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主要有:对话式比较式教学、开放式教学、互动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研究性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研究性教学、对话式比较式教学。这两种教学模式囊括了其他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优点,形成了独立完整的教学体系。研究式教学是当今世界主流的教学模式,将其运用刘理论课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基本观点是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研究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教育者应建立一种合适的体系,采用一种合适的模式,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发展个性,使学生知识、道德、智能、体能等均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发展。学术界一致认为,研究性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及其探究式学习为主体,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研究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很好地体现了指导与自主、规定与开放、统一与多样、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的教育指导思想。河北经贸大学学者宋志勋提出了对话式教学和比较式教学模式。并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探求和把握基本原理与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的交融点,其关键是提出学生所关心的自身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并结合课程需要,运用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与学生对话交`使学生掌握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沈阳医学院学者朱红等提出了理论全程教育的思想,强调把理论课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理论教育为轴心,带动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联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一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研究者较少,具体方案还有待深化。
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历来党和国家对高校理论课都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理论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渐渐暴露出来,学术界对理论课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获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本文对1998年以来理论课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并加以总结,力求全面展示学术界的研究状况,为更多致力于研究该学科的学术界朋友及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参考。
一、资料来源与资料分析
本论文的研究资料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年限为1998年一2009年,以“理论课”为检索词进行模糊检索,共查阅212篇论文,其中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从文章数肇看,平均每年约有2040篇。但是在较高等级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不多,核心期刊论文数量更少。研究内容涉及了马克思理论课各个方而,但是重复研究也较多。从综合的期刊等级和研究内容来看,虽然论文数很多,但研究深度还远远不够。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的论文较少,约占总论文数量的10%左右,近几年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二、理论课研究成果综述
1998年至今,理论课研究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从“98教改”方案实施到2002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丰_要针对教改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但时间较短,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从2003年至2006年为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高校理论课的各种问题逐渐显现,促使研究更加广泛深入。从“05教改”至今为研究的第三阶段。“05教改”在总结1998年以来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了调整,解决了教材内容重复等问题,并且添加了体现时代要求的内容,更加适了高校教学的需要,但是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理论课的教学效果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成为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理论课研究分述如下。
1理论课困境的根源
关于理论课困境的成因,分析最为广泛具体。造成理论课困境的原因众多,但可以归纳成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教学方丽。包括:教材内容重复,这个问题在“05教改”后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教学方式陈旧,“灌输”式教育已经不符合目前高校教学的要求;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从事理论课的专职教师数量不足,致使众多高校采取大班上课的方式,教师不能很好地控制课堂秩序,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青年教师队伍迅速扩大,青年教师那论功底薄弱,知识储备不足,教学方式单一,也影响了教学质。第二,理论课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研究者普遍认为,各个高校大都存在表而匕的重视与实践中的忽视的情况各高校普遍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那论课,认为德育对提升高校地位和学生就业没有太大的帮助。各个高校普遍出现精简理论课学时的倾向以及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坪论课实际地位的下降,阻碍了对该学科进一步探索与创颟。第三,大学生对理论课的情感。现在部分学生对理论课存在抵触情绪,在课堂上出现被动应付、编造理由请假甚至逃课等现象。
以上三方而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导致了目前理论课的困境。教育方而因素和理论课的地位问题,学术界基本已经达成共识,而关于学生对马克思丰义理论课情感问题,研究的还较少。事实告诉我们,教学是一个教者与学者互动的双边过程,现在尤为提倡以学生为丰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单纯解决了教育因素和地位问题没有提升学者的积极性,也很难达到教育的同的。此,关于学生对理论课情感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
2.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基本原则
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在《关于高校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通知中有明确的规定:“两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因特包利: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丰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学术界对此教育目标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从宏观理论课的教学目标的规定。具体地讲,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培养的学生人文素质和培养大学生问题素质。第二种观点认为,理论课教学目标缺乏准确而科学的定位。这种宏观的抽象的理论描述,在国家、政党的层面是适合的也是必要的,但是缺少层次性的细化环节,落实到各个具体主体时必然缺乏操作性而显得无所适从,在学校与教师的层面是模糊的。尤其对于学生来说,显得很遥远、很渺茫,他们从中得到的信息是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有关,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掌握理论知识,变成理论课的唯一目的,脱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失去了理论与大学生的内在结合点,也不能揭示出理论对大学生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
学术界广泛认为,理论联系实际是理论课的根本原则。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从实践中产生,又服务于实践,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又指导社会实践。理论课作为宣传理论的主要工具,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使学生掌握的基本啜理和科学分析的方法,从而能运用来分析社会问题,指导社会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首先,需要讲透理论,使学生充分理解理论的内涵,这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其次,根据课程内容需要精心选择案例,使实际和原理有机结合,应用原理分析实际问题,二者不能脱节。也可以直接提出实际问题,以案例带出理论,根据所讲理论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使学生掌握理论。
3理论课的教学模式
理论课一直采用“灌输”、“注入”式的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教学的要求。近年来,各高校都逐渐开始对理论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形成了几种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主要有:对话式比较式教学、开放式教学、互动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研究性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研究性教学、对话式比较式教学。这两种教学模式囊括了其他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优点,形成了独立完整的教学体系。研究式教学是当今世界主流的教学模式,将其运用刘理论课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基本观点是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研究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教育者应建立一种合适的体系,采用一种合适的模式,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发展个性,使学生知识、道德、智能、体能等均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发展。学术界一致认为,研究性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及其探究式学习为主体,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研究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很好地体现了指导与自主、规定与开放、统一与多样、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的教育指导思想。河北经贸大学学者宋志勋提出了对话式教学和比较式教学模式。并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探求和把握基本原理与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的交融点,其关键是提出学生所关心的自身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并结合课程需要,运用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与学生对话交`使学生掌握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沈阳医学院学者朱红等提出了理论全程教育的思想,强调把理论课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理论教育为轴心,带动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联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一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研究者较少,具体方案还有待深化。
(一)内部原因是辅导员自身
1、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不到位影响辅导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身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承担者,辅导员只重视校内教育,忽视校外教育。从学习理论来看,学得和习得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不仅校内学得重要,校外习得对于大学生而言也很重要。校内教育不是大学生成长的全部,因为将来他们都要走向社会去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多利用假期进行,大多数辅导员不愿放弃休息时间去指导和参与学生社会实践。即便是参与了,也是带着学生看风景,敷衍了事,走过场。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如“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的意义,辅导员认识不到位,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指导作用不明显,基本靠学生自己策划、组织、实施,辅导员忽视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辅导员的个体素质欠缺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不力在本文中,“素质”可以理解为“人们在实践中增长的修养”,即辅导员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应具备的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涉及校内外的综合性活动,可以检验辅导员“双重身份”的角色内涵,是辅导员个体素质的整体反映。辅导员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通识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等,都能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得到体现。由于辅导员的学缘结构不同,个体差异性很明显,加上从事本职岗位的时间不同,不是每一位辅导员的素质都适合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这样就为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带来了困难,某些方面素质的不足导致辅导员经常处于困境,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如何推进和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畏难情绪引发了避让行为,辅导员消极地应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淡化了自身的角色价值。
3、职业倦怠是辅导员落实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软肋职业倦怠是每一个行业都存在的问题,辅导员也不例外。大学生成人成才教育需要多方协作,辅导员岗位设置的本意就是要解决千头万绪不协作的问题。理想不等于现实,辅导员的疲态往往会从自身认为可做可不做的工作中显现出来,大学生社会实践也是如此。有研究表明,职业价值感、希望、职业无意义、岗位消极特征和社会支持是构成辅导员角色压力的重要影响因子,角色压力进而导致辅导员的职业倦怠。薪酬偏低、待遇差异、身份界限模糊与岗位重要性等问题,是辅导员不容回避的现实,制约着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外部原因包括大学生、高校和社会等方面
1、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获取相应学分,不理会辅导员的存在
很多高校的社会实践是由辅导员布置给大学生,由于辅导员疏于指导,很多学生只想获取社会实践学分,无视辅导员的存在,担心有指导监管的情况下,需要实地工作,因而社会实践走过场现象明显。随着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看重,大学生逐步认识到学习之后总要就业,因而开始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但操作中,普遍存在重视与自身就业相关的实习,轻视参与观察、社会调查、深度访谈等基础性工作。一些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单一、内容陈旧、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很多学生以实结代替调查报告,有些学生喜欢“百度”和“谷歌”,抄袭拼凑,敷衍搪塞。不少大学生宁愿做兼职赚钱或者报名资格证书考试辅导,也不愿花费精力认真从事社会实践,撰写调查报告。
2、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资助较少,学分获取容易,影响辅导员工作积极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一般由高校团委组织领导,协调各教学单位与教务、科研、宣传等部门,通过团总支与学生会落实。由于实践教学体系牵涉面广,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对于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投入少,经费短缺,只把社会实践当做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很少组织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暑期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资助立项的数目较少,学分认证过程缺乏支撑材料。大学生社会实践以分散返乡调查实践居多,或在暑假象征性地组织几支社会实践服务团队,用很少时间走走看看。寒假和平时极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缺乏专业性指导和严格的保障机制,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成为一种虚多实少,流于形式的活动。
3、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接纳程度有限
社会是辅导员指导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场域。布迪厄把场域定义为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的网络与构型,这是针对关于人的本质的概括。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为在马克思那里,研究主题不是只作为单一实体的社会,而是从“关系性”的角度理解的社会。辅导员在社会实践指导中的缺位,是因为迷信学校教育的绝对性,没有注意到社会这个富有关系性的场域。社会各行业本身不太喜欢生手,害怕大学生影响他们的常规秩序,接纳程度十分有限。大学生若是没有人协调和沟通,进入社会实践的具体场域时,只能做围观者。
二、作用发挥:辅导员角色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职能发挥
(一)辅导员引领大学生成为专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辅导员是岗位决定了职责,其工作性质是被赋权的结果。马克思明确指出,生产劳动是为满足人的日常生活的需求服务的,社会实践是生产劳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体现着育人的功能,既有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能促使辅导员在指导工作中主动改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感情。人的思想意识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在把自己的想法转化为实践活动时,受到已有思想意识的影响,认识的客观性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人的实践活动创造了人类历史,而这种人类活动体现了人所特有的精神力量———人的主观能动性。辅导员需要做的工作就是,促成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会主动工作、协同工作、独立工作的能力。在我国大众化推进过程中,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是个很好的抓手。一方面,可以将理论联系实际,濡化青年一代,促成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学会担当;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他们感染大众,对广大人民群众宣讲,实现对现实生活实践的直接影响乃至引导。
(二)社会作为活动场域拓展了培养空间,辅导员起协调作用
社会是检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佳场所,辅导员抓住时机,对大学生进行人生教育和行为管理,在参与性观察中觉知工作的成效与缺憾,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时间的向度来看,保证对大学生的教育常态化,在寒暑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工作,总体上是利多弊少。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自觉,辅导员要从更为宽广的场域做起。经历高等教育的人要多融入实践,形成情境性认知、熏陶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提高道德境界、增长知识才干。辅导员可以将社会实践视作为大学生的“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在实践共同体中,新手和初学者往往最初从事边缘性的活动,在观察熟练从业者,并在他们的引导下参与活动,逐渐发展知识与技能,达到对社会文化实践的充分参与。辅导员就是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示范给大学生,促进他们学会在关系中成长。
(三)实践是创新的培养途径,辅导员起推动作用
辅导员要做好推手,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实践能力的获得,是大学生将来参与实践的保证。学习实质上是一个文化适应与获得特定的实践共同体成员身份的过程。大学生要从学校走向就业岗位,先从边缘性参与开始,然后是充分参与。政策指导和实践需求的有机结合,促使辅导员要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付出情感和真心投入。教思政1号文件明确要求辅导员要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工作中,辅导员主要进行的是情境学习指导,包括个别化学习指导和小组合作学习指导两种方式,推动团队建设和大学的自主管理。
三、角色定位:
辅导员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工作机制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校的实际运作中往往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通常由学校团委组织实施,团委下达任务后,很少安排教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全程参与和实地指导,而是将任务下放到学院以及系部。专任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重,无暇对社会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因此,具体指导自然落在辅导员身上。辅导员由于上述多种原因,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化严重。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相互协调和配合,从辅导员的角度出发,其角色可定位为5个方面:
(一)组织策划者
辅导员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排头兵。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策划、实施与评估,均离不开辅导员的有效指导。辅导员先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无论是暑期“三下乡”,还是“四进社区”,或者见习实习,要教育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锻炼自我,更好地融入社会,为职业发展和社会担当奠定基础。申报社会实践项目、确定团队人员、分组、安排时间和地点、协调联络实践场域,都可以作为辅导员组织策划的内容。对于从事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来说,有了辅导员的组织策划,社会实践活动变得更有目的、有意义,更具有导向性,其成效更为突出。
(二)指导参与者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辅导员的指导和参与。辅导员的“导”体现在正确的舆论方向上,要引导学生开展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防止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辅导员应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来,身体力行,辅导员的参与既可以增加学生参与活动的动力与信心,又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修养,促进个体成长,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作用。社会实践可以弥补当前“两课”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欠佳的弱点,辅导员应重视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践证明,有辅导员参与指导的社会实践,多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中国大学生在线辅导员博客专栏中,厦门大学的一位辅导员对“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的总结是:“达到了团干得锻炼、地方得实惠、学生受教育的目的,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家长师生的高度评价。”可见,全身心投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辅导员带领社会实践团队,必定取得优秀的成果。如果辅导员都能更多地投入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那么大学生社会实践便会朝着服务性、专业化、长效化的方向发展。
(三)安全管理者
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多是在校外进行的,他们的安全是辅导员的责任。辅导员对于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突发事件要有预案,在活动之前,要告诫学生注意交通安全、防盗防骗,学会分辨真伪,学会与基层群众交流,避免误会和口角,防止误入传销组织。辅导员往往带200名左右的学生,而社会实践虽不能一次要求所有学生都参加,即使分组分队,辅导员也只能参与其中一组的活动,其他的团队,可以采取学生负责,与学校签订安全协议、自愿参与的方式,避免辅导员承担过多的安全责任,而无心投入社会实践活动中来。辅导员可以采取联络各社会实践小组长或者核心成员的方式,通过他们了解自己的团队,动态掌握各组信息,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中,避免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切实保障大学生的安全。
(四)总结评价者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应当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学生好的提议和做法应当支持和鼓励,对于不妥的做法应及时制止和改正。社会实际有可能是“双刃剑”,在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产生积极作用时,还要正视社会实践中各种消极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社会实践范围广泛、社会生活复杂和人员多样,大学生除了接触到大量鲜活的先进典型、模范人物和各种可歌可泣的事迹以外,还会触及阴暗面,可能会与有着各种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人打交道。市场经济的负效应有可能污染大学生健康的心灵。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拒腐防变的工作,注意各种思想苗头的出现,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免疫力。实践活动结束后,应当及时总结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清理思想的犄角旮旯,得出结论,肯定成绩,消除各种不良影响,激浊扬清。
1.封面内容: 实践报告题目、团队名称;
2.扉页:成员组成(姓名、班级、)、实践单位、实践时间等;
3.目录:正文的各章节、团员感言、附件等。
二、实践报告撰写的内容与要求:
一份完整的实践报告应由以下部分组成:
1.报告题目
报告题目应该用简短、明确的文字写成,通过标题把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概括出来。题目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为避免冗长,可以设副标题,把细节放在副标题里。
调研报告的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这实际上类似于“发文主题”加“文种”的规范格式,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思考》等。作为公文,最好用规范化的标题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题结合式标题。
2.学院及作者名称
学院名称和作者姓名应在题目下方注明,学院名称应用全称,用5号宋体字。
3.摘要(有英文摘要的中文在前,英文在后)
报告需配摘要,摘要应反映报告的主要内容,概括地阐述实践活动中得到的基本观点、实践方法、取得的成果和结论。摘要字数要适当,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英文摘要一般至少要有100个实词。摘要包括:
a)“摘要”字样。
b)摘要正文:摘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简要说明调查目的,即简要说明调查的原因;第二,简要介绍调查的对象和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时间、地点、对象、范围、调查要点及所要解答的问题;第三,简要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有助于使确信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并说明选用该方法的原因。
c)关键词。
4、前言
介绍实践的目的,意义, 相关背景、时间、地点、人员、调查手段组成,实践单位或部门的概况及发展情况, 实践要求等内容。
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5.正文
正文是实践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对实践活动的详细表述,主要是实践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这部分内容为作者所要论述的主要事实和观点,要对实践活动中得到的结论进行详细叙述。可按照实践顺序逐项介绍具体实践流程与实践工作内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以记叙或白描手法为基调,在完整介绍实践内容基础上,对自己认为有重要意义或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重点介绍,其它一般内容则简述。重点介绍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的分析,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等。分析讨论及对策建议要有依据, 分析讨论的内容及推理过程是实践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所提出的对策建议,是反映或评价实践报告水平的重要依据。
正文要能够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有新观点、新思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和借鉴作用,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报告内容观点鲜明,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文字通畅、精炼。 字数一般控制在5000字左右。
6.结束语
结束语包含对整个实践活动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到的收获和感悟,也可以包括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7.谢辞
谢辞通常以简短的文字对在实践过程与报告撰写过程中直接给予帮助的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和其他人员表示谢意。
8.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实践报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实践报告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
9.队员感言
团队成员感言:实践队员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价,着重介绍自己的收获体会,内容较多时可列出小标题,逐一汇报。总结或体会的最后部分,应针对实践中发现的自身不足之处,简要地提出今后学习,锻炼的努力方向。
10、附件
对于某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以编入实践报告的附录中。
三、撰写实践报告的准备与主要步骤:
实践报告的写作过程应包括以下步骤:收集资料、拟订报告提纲、起草、修改、定稿等。各个步骤具体做法如下:
1.收集资料
资料是撰写实践报告的基础。收集资料的途径主要有:通过实地调查、社会实践或实习等渠道获得;从校内外图书馆、资料室已有的资料中查找。
2.拟订报告提纲
拟订报告提纲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根据报告主题的需要拟订该文结构框架和体系。我们在起草报告提纲后,可请指导教师审阅修改。
3.起草
报告提纲确定后,可以动手撰写实践报告的初稿。在起草时应尽量做到“纲举目张、顺理成章、详略得当、井然有序”。
4.修改、定稿
报告初稿写之后,需要改正草稿中的缺点或错误,因此应反复推敲修改后,才能定稿。
四、实践报告的写作细则:
1.书写
实践报告可手写或用计算机打印。用计算机排版、打印一律用a4打印纸。版式要求如下:目录(“二号”“黑体”居中)内容(“小四号”“宋体”),标题(“小二”“华文中宋”或“黑体”“加粗”居中),学院及作者名称(“五号”“宋体”居中,学院名称与作者名称之间应空两格),摘要(“小四号”“黑体”“加粗”):内容(“小四号”“楷体”),关键词(“小四号”“黑体”“加粗”),正文内容(“小四号”“宋体”),1.5倍行距,正文部分一级目录用小4号黑体,参考文献小四号宋体。实践报告中汉字必须使用国家正式公布过的规范字。页边距:上3.0厘米,下2.5厘米,左2.5厘米,右2.5厘米。设计页眉、页脚、页码。
2.标点符号
实践报告中的标点符号应准确使用。
3.名词、名称
科学技术名词术语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或国家标准、部标准中规定的名称,尚未统一规定或叫法有争议的名词术语,可采用惯用的名称。使用外文缩写代替某一名词术语时,首次出现时应在括号内注明全称。外国人名一般采用英文原名,按名前姓后的原则书写。一般很熟知的外国人名(如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马克思等)应按通常标准译法写译名。
4.量和单位
实践报告中的量和单位必须符合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标准gb3100~gb3102-93,它是以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的。非物理量的单位,如件、台、人、元等,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例如件/台、元/km。
5.数字
实践报告中的测量、统计数据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在叙述中,一般不宜用阿拉伯数字。
6.标题层次
实践报告的全部标题层次应统一、有条不紊,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表示体例,正文中各级标题下的内容应同各自的标题对应,不应有与标题无关的内容。
章节编号方法应采用分级阿拉伯数字编号方法,第一级为“1”、“2”、“3”等,第二级为“2.1”、“2.2”、“2.3”等,第三级为“2.2.1”、“2.2.2”、“2.2.3”等,但分级阿拉伯数字的编号一般不超过四级,两级之间用下角圆点隔开,每一级的末尾不加标点 。
7.注释
实践报告中有个别名词或情况需要解释时可加注说明,注释可用页末注(将注文放在加注页的下端),而不可用行中插注(夹在正文中的注)。注释只限于写在注释符号出现的同页,不得隔页。
公式应居中书写,公式的编号用圆括号括起放在公式右边行末,公式与编号之间不加虚线。引用文献标注应在引用处正文右上角用〔〕和参考文献编号表明,字体用五号字。
9.表格
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居中排放,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允许下页续写,续写时表题可省略,但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
10.插图
当高等教育社会化以后,汉语言文学由部分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开设,变为现在其他类型学校以一个新专业开设后,我们就必须大胆改革培养使用性人才,以求在同等高校中有较高的声誉,为学生就业提供更为宽广的舞台。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专业使用性改革提出来。探索创新最多的是开设汉语言专业相对较晚的普通理工院校,既不能照部就搬的按照以往的办学模式为依据,也不能按照理工科办学模式,结合学校实际的教学条件出发,以市场就业形式为导向,培养使用型人才为出发点。着重人才培养时,不仅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而且更要的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特别是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汉语言文学专业使用性改革的根据
专业改革关联到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良、教学内容的改设、实践课程的建构、教师扮演角色的转换和水平的提升等。
2.1 马克思实践理论观为使用性改革奠定了改革的基础。
“实践是社会生活在本质,实践是检验理论的真知。”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形式中学习,可以有效地发挥他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我们是主导者,我们要把握、领悟并借以发现自身的可能性。”
2.2 新教学体系为教学实际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科知识论是传统的的学科理论学习指导思想,其隐藏意义是:所有学科知识都是有使用价值的;职业能力即知识的实际操作应用,所有的知识是传授要先行,知识有科学性、完整性,实践课是检验理论课学生学为所用的一个重要的检验。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就业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含实习)分别按照学生的思维及学习课程的需要分别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后期。
英国科学家、思想家波兰尼提出,人的知识有两种类型: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运用语言、文字或符号来表达的知识,而缄默知识则是指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理性的直觉而获得,因而也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具有明显的情景性和个体性。这种新的知识观点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理论基础,这使我们重新对学生实践教学做出新的量化考核及其评价办法。没有个体缄默知识的参加,没有实践及其操作,学生难以把书本知识消化吸收理解学位所用的真谛。
3 在科学理念指导下促使专业使用性的改革
检验一个专业的改革是否成功不是进行本专业的修补,假如这个专业还有其很强的使用性,那就应该根据当前社会需求对该专业进行大胆的改革,并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重新定位,根据市场所需对学生培养方案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做出全面的部署。
3.1 结合专业、办学理念、就业形势三方,明确专业定位,重造人才培养方案
在本专业教学规律为基础上科学建构课程设置体系:以能力培养设置类型课程为核心,并使文化课与专业技能课紧密结合。形成“基础+指导实践课+独立实践课程”的新课程体系。在保留基本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上,适当减少学时,增加使用性的专业课程;强化实践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安排实践教学过程,同时还要比较集中的还设置独立实践课程。
基础课以外,专业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调整为三大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由于各知识面的的差异,实践教学也根据其需要有不同的设置:没有实践环节的课程、有实践环节的课程、独立实践环节课程。这样不仅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能使学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
3.2 教学改革,教师“先行”
教育教学的改革不是传统知识的改变,而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第一,教师务必认识到专业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第二,教学部门应采师生共同参与培训的方式,学生到企业参与培训的同时,有相应的老师带队实习,这样以来,老师就能更加了解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在以后的培养过程中,有所侧重。也能弥补老师包括学生理论学习后使用性能力弱、与社会有隔阂的现状。
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表述为:合理得体的言说和写作能力、自如灵动的沟通与策划能力、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展开,着重培养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精髓理论的学习,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重点培养专业特长,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课堂上用探究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讲课前首先让学生预习,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性性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课程中,可以适当引入校外资源或者企业实践模式,让学生自行设计整个实践过程,并且学会处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一些知识转化的问题:如选题不当问题不能深层次的显现、提纲过于死板、问卷题目混乱、调查无人参与或没有真实性、整理材料时缺乏无从下手、不会使用办公工具、调查报告中使用数据不当、材料布局不合理、表达形式枯燥,去解决这些问题时,学生所用的不仅仅是调查报告的写作知识。独立实践环节课程,学生分散在各实习岗位上近距离了解实习单位的工作流程,边学边用,真正起到了学位所用。
在教学手段上,给学生开列专业和非专业的参考阅读篇目,引导、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成立各种以兴趣爱好为导向、紧密联系专业的社团,如文学社、话剧社、影评社等,创办自己的刊物、论坛和活动阵地,使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延伸专业学习。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5-0282-02
哲学是智慧之学,探索的是人生在世的大问题。哲学作为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领域里面最普遍和最一般规律的最高概括,是以前哲学的超越,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把科学与个人价值结合在一起,它既强调世界观的科学性,重视客观规律,又考虑到人的自身要求和发展,强调人的价值,以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的。所以学习哲学对现时代大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树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哲学教育的现状
现今我国高校的哲学教学是包含在基本原理课的教学内容中的。基本原理课是高等教育的必修课程,从国家到高校都一直非常重视这门学科的发展和建设。从事哲学教学和研究的专家、学者、教师和致力于哲学研究和学习的学生,都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和着重点探索着哲学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可行途径。应该说,以往这些关于哲学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研究对于我们认清哲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有帮助的,他们在哲学教学实践中所作的种种尝试也是有意义的,并且在某些方面和环节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哲学教学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二、“教学理念”存在的问题及新教学理念的探索
国内关于哲学教学改革和创新研究的文献、论文和专著很多。专家学者和教师学生都从自己的关注方向和考察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
(一)目前教学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1.把哲学等同于政治教育。现在大学普遍进行的哲学教育往往只等同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学,并没有把中国传统的哲学智慧和西方优秀的哲学思想包含进去,而是把哲学等同于政治,等同于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这样哲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培养学生来实现意识形态的再生产。由此导致的后果就是教师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循规蹈矩,被一些僵化的教条所束缚,不能激发活跃的思考和创新的活力。
2.把哲学教学当作一种知识的传授。哲学是思想的力量,是一种理论的逻辑力量,是说服力量和批判力量,所以哲学教学决不应该只是一种知识传授,仅仅为了让学生掌握哲学的知识体系。知识化的倾向就违背了哲学的本性,容易形成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哲学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就是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和自觉地认同哲学所表达的崇高价值理想,并将这种价值理想作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最高价值取向。
3.哲学教育理念的功利化。当自然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突破,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人们带着急切的功利期望来衡量哲学教育可兑现的现实价值和实用性时,功利化的思想必然要导致哲学课的冷门和人们对哲学学习的疏远,以及对哲学作为一种特殊人文学科的特性、功能和价值的错误认识。若使学生对哲学形成一种与哲学本性不相适应的期望,就会把他们引向一条逐渐远离哲学精神的道路。更突出的问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的目标被严重地市场化。“做人”的教育往往被忽视了,人们强调是知识的教育和专业化的教育,培养人的技能和谋生手段成为教育的主导思想,人的个体性和独特性根本没有弘扬和显现的机会。
(二)对新的教学理念的探索
1.以真正哲学的方式从事哲学教育和教学。哲学与政治有关系,但是其本性却是思想,所以决不能从庸俗的实用观点和狭隘的政治观点来对待哲学教学。哲学教学应当注重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撞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提升学生的理论境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力,推进学生的主体意识、反思态度和创造精神。
2.复归学生在哲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哲学课的主要功能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哲学。哲学教育实质是一种宏观的思维方法教育,是一种启迪智慧的自我教育,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树立起自觉的哲学意识和哲学思维方式。正如哲学大师康德告诉我们“我并不教你们哲学,只是教你们哲学地思考”,这才是哲学教育的真谛。学生的个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得到充分张扬,要复归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育观念的真正转变必须来自于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主动的思考和需求,来自于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进行的积极思维和寻求解决同题的办法时所采取的行动。所以,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个体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恢复其自身的超越本性,培养其问题意识[1]。
3.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教育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其核心必然是以哲学教育为主导的人文教育,因为人文教育能培养人格修养,陶冶道德情操,提升格调品味,明了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哲学始终贯穿和体现着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要使哲学教育最终成为每个人的自我教育,就要强调个体自立,个人自由和创造力,在根本上达到人的自我实现。
三、“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方法的新探索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材方面的不足。在教材的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只述不论,史论脱节,缺乏思想的交锋和对时代的反思。既不能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更不能激发学生探求真理的热情和对的热爱与信仰[2]。
2.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的单一。哲学教学把教材当成“现成结论”和“标准答案”,把讲课当成“讲解条文”,不能突出哲学应有的深厚的历史感、强烈的现实性和巨大的逻辑感,使哲学教学失去了它的丰富性、生动性和深刻性。授课方式无非是老师讲、学生记。受考试和教材内容的限制,老师很少有独特的思想表达,学生也没有探索知识的主动性。内容基本上是对马克思的基本观点和理论的机械阐释,对于西方的理论成果,涉及很少。其实,要想真正地理解马克思,就应该回到马克思,因为脱离了西方的历史文化语境根本无法对马克思进行客观解读,也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
3.考评方式。现在的理论课的考评主要是闭卷的书面考试,考试的范围都在书本上。学生们可以平时不看书不思考,到考试前突击背书,只要记性好就可以得到高分。考试仅仅是成为了判断学生的记忆水平和复述能力的形式。而这样的考评方式只能进一步使哲学成为教条。
(二)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探索
1.教学内容的重构。教材要以哲学为主线,同时包含中国和西方哲学史的内容,也要关注现代西方哲学。同时哲学教材要走向“世界化”,与时代问题紧密联系,探索和回答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新挑战和新问题。当今世界是一体化的世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如全球问题、发展问题等,都应该在教材中涉及到。因为前沿理论始终都是与人的发展息息相关的,都是学生关心和关注的话题。
2.建立起教师与学生的新型关系。教师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讨论式或启发式教学,以哲学原著文本为基础,结合现实问题,进行直接的思想对话。教师也可以适当地以专题讲解的方式来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当前哲学发展的前沿理论问题,包括对某些问题的论争。当然,这要以教师渊博的知识背景为前提。其次,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可以应用适合的多媒体技术,不搞单纯的教案式课件、板书式课件,使现代化教学手段成为帮助教师充分发挥教学能力的有力工具。哲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训练人们对人生终极关切的思考,体验人类智慧的深度,唤起学生对日常生活的反思和省察,最后恢复和建立健全的更加智慧的生活[3]。
3.灵活实效的教学考评方式。学习哲学主要学习的是思想,教学考评方式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撞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激发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为目的。所以我们要逐渐改变目前较为单一、刻板的考评方式,走向多样化。考评的方式可以是学生的一次专题演讲,问题辩论,或是调查报告和实证论文,把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反思批判精神和综合素质,作为考核的中心目标[4]。
学者们对目前大学生哲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表述比较全面透彻,切中要害。在对策研究方面,大家从各自的关注点着眼,探索不同的改革创新路径。但是问题就在于:怎样才能把这些创新理念和改革方法具体地、切实可行地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呢?武才娃在《探索哲学教育的新方法》一文中记述了教学新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具体运用的一个详细案例,从文中不难看出这个教改的实现需要老师和学生付出更大的努力。这也是为什么进行理论探索的文章远比有关具体改革实践的论述多的原因。毕竟哲学教学改革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是个自上而下的体制问题。创新实践本身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期里彻底转变,那么哲学教学理念的创新如何在实际的教学实践环节中成功运用就成了今后哲学教育研究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姜立红,李庆霞.哲学:人性化教育的生长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
主题是社会实践报告的灵魂,对社会实践报告写作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确定主题要注意:
报告的主题应与实践主题一致;
要根据调查和分析的结果,重新确定主题;
主题宜小,且宜集中;与标题协调一致,避免文题不副。
2.取舍材料
对经过统计分析与理论分析所得到的系统的完整的"调查资料",在组织调查报告时仍需精心选择,不可能也不必都写上报告,要注意取舍。如何选择材料呢? ①选取与主题有关的材料,去掉无关的,关系不大的,次要的,非本质的材料,使主题集中、鲜明、突出; ②注意材料点与面的结合,材料不仅要支持报告中某个观点,而且要相互支持,形成面上的“大气”;
3.在现有有用的材料中,要比较、鉴别、精选材料,选择最好的材料来支持作者的意见,使每一材料以一当十。
3.布局和拟定提纲
这是实践报告构思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布局就是指实践报告的表现形式,它反映在提纲上就是文章的"骨架"。拟定提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实践材料进一步分类,构架的过程。构架的原则是:"围绕主题,层层进逼,环环相扣"。提纲或骨架的特点是它的内在的逻辑性,要求必须纲目分明,层次分明。
实践报告的提纲有两种,一种是观点式提纲,即将调查者在调查研究中形成的观点按逻辑关系一一地列写出来。另一种是条目式提纲,即按层次意义表达上的章、节、目,逐一地一条条地写成提纲。也可以将这两种提纲结合起来制作提纲。
4.起草社会实践报告
这是社会实践报告写作的行文阶段。要根据已经确定的主题、选好的材料和写作提纲,有条不紊地行文。写作过程中,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选用语言,灵活地划分段落。
在行文时要注意:①结构合理(标题、导语、正文、结尾、落款);②报告文字规范,具有审美性与可读性,如:"制定优惠政策,引进急需人才","运用竞争机制,盘活现有人才",(文章段落的条目观点);③通读易懂。注意对数字、图表、专业名词术语的使用,做到深入浅出,语言具有表现力,准确、鲜明、生动、朴实。
5.修改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起草好以后,要认真修改。主要是对报告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进行检查,加以增、删、改、调。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后,才能定稿向上报送或发表。
社会实践报告的写作细则
1.书写
实践报告要用学校规定的稿纸单面书写(必须用黑或兰黑墨水)或用计算机打印,正文中的任何部分不得写到稿纸边框线以外。稿纸不得左右加贴补写正文和图表的纸条,或随意接长截短。用计算机排版、打印一律用a4打印纸。版式要求如下:标题(“小二”“华文中宋”或“黑体”“加粗”居中),学院及作者名称(“四号”“仿宋体”居中,学院名称与作者名称之间应空两格),目录(“二号”“黑体”居中)内容(“小四号”“宋体”),摘要(“四号”“黑体”“加粗”):内容(“四号”“仿宋”),关键词(“四号”“黑体”“加粗”),正文内容(“四号”“宋体”)。实践报告中汉字必须使用国家正式公布过的规范字。[1]
2.标点符号
实践报告中的标点符号应准确使用。
3.名词、名称
科学技术名词术语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或国家标准、部标准中规定的名称,尚未统一规定或叫法有争议的名词术语,可采用惯用的名称。使用外文缩写代替某一名词术语时,首次出现时应在括号内注明全称。外国人名一般采用英文原名,按名前姓后的原则书写。一般很熟知的外国人名(如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马克思等)应按通常标准译法写译名。
4.量和单位
实践报告中的量和单位必须符合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标准gb3100~gb3102-93,它是以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的。非物理量的单位,如件、台、人、元等,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例如件/台、元/km。
5.数字
实践报告中的测量、统计数据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在叙述中,一般不宜用阿拉伯数字。
6.标题层次
实践报告的全部标题层次应统一、有条不紊,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表示体例,正文中各级标题下的内容应同各自的标题对应,不应有与标题无关的内容。
章节编号方法应采用分级阿拉伯数字编号方法,第一级为“1”、“2”、“3”等,第二级为“2.1”、“2.2”、“2.3”等,第三级为“2.2.1”、“2.2.2”、“2.2.3”等,但分级阿拉伯数字的编号一般不超过四级,两级之间用下角圆点隔开,每一级的末尾不加标点
7.注释
实践报告中有个别名词或情况需要解释时可加注说明,注释可用页末注(将注文放在加注页的下端),而不可用行中插注(夹在正文中的注)。注释只限于写在注释符号出现的同页,不得隔页。
8.公式
公式应居中书写,公式的编号用圆括号括起放在公式右边行末,公式与编号之间不加虚线。引用文献标注应在引用处正文右上角用〔〕和参考文献编号表明,字体用五号字。
9.表格
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居中排放,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允许下页续写,续写时表题可省略,但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
10.插图
主题是社会实践报告的灵魂,对社会实践报告写作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确定主题要注意:
报告的主题应与实践主题一致;
要根据调查和分析的结果,重新确定主题;
主题宜小,且宜集中;与标题协调一致,避免文题不副。
2.取舍材料
对经过统计分析与理论分析所得到的系统的完整的"调查资料",在组织调查报告时仍需精心选择,不可能也不必都写上报告,要注意取舍。如何选择材料呢?
①选取与主题有关的材料,去掉无关的,关系不大的,次要的,非本质的材料,使主题集中、鲜明、突出;
②注意材料点与面的结合,材料不仅要支持报告中某个观点,而且要相互支持,形成面上的“大气”;
3.在现有有用的材料中,要比较、鉴别、精选材料,选择最好的材料来支持作者的意见,使每一材料以一当十。
3.布局和拟定提纲
这是实践报告构思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布局就是指实践报告的表现形式,它反映在提纲上就是文章的"骨架"。拟定提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实践材料进一步分类,构架的过程。构架的原则是:"围绕主题,层层进逼,环环相扣"。提纲或骨架的特点是它的内在的逻辑性,要求必须纲目分明,层次分明。
实践报告的提纲有两种,一种是观点式提纲,即将调查者在调查研究中形成的观点按逻辑关系一一地列写出来。另一种是条目式提纲,即按层次意义表达上的章、节、目,逐一地一条条地写成提纲。也可以将这两种提纲结合起来制作提纲。
4.起草社会实践报告
这是社会实践报告写作的行文阶段。要根据已经确定的主题、选好的材料和写作提纲,有条不紊地行文。写作过程中,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选用语言,灵活地划分段落。
在行文时要注意:
①结构合理(标题、导语、正文、结尾、落款);
②报告文字规范,具有审美性与可读性,如:"制定优惠政策,引进急需人才","运用竞争机制,盘活现有人才",(文章段落的条目观点);
③通读易懂。注意对数字、图表、专业名词术语的使用,做到深入浅出,语言具有表现力,准确、鲜明、生动、朴实。
5.修改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起草好以后,要认真修改。主要是对报告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进行检查,加以增、删、改、调。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后,才能定稿向上报送或发表。
社会实践报告的写作细则
1.书写
实践报告要用学校规定的稿纸单面书写(必须用黑或兰黑墨水)或用计算机打印,正文中的任何部分不得写到稿纸边框线以外。稿纸不得左右加贴补写正文和图表的纸条,或随意接长截短。用计算机排版、打印一律用a4打印纸。版式要求如下:标题(“小二”“华文中宋”或“黑体”“加粗”居中),学院及作者名称(“四号”“仿宋体”居中,学院名称与作者名称之间应空两格),目录(“二号”“黑体”居中)内容(“小四号”“宋体”),摘要(“四号”“黑体”“加粗”):内容(“四号”“仿宋”),关键词(“四号”“黑体”“加粗”),正文内容(“四号”“宋体”)。实践报告中汉字必须使用国家正式公布过的规范字。
2.标点符号
实践报告中的标点符号应准确使用。3.名词、名称
科学技术名词术语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或国家标准、部标准中规定的名称,尚未统一规定或叫法有争议的名词术语,可采用惯用的名称。使用外文缩写代替某一名词术语时,首次出现时应在括号内注明全称。外国人名一般采用英文原名,按名前姓后的原则书写。一般很熟知的外国人名(如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马克思等)应按通常标准译法写译名。
4.量和单位
实践报告中的量和单位必须符合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标准gb3100~gb3102-93,它是以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的。非物理量的单位,如件、台、人、元等,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例如件/台、元/km。
5.数字
实践报告中的测量、统计数据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在叙述中,一般不宜用阿拉伯数字。
6.标题层次
实践报告的全部标题层次应统一、有条不紊,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表示体例,正文中各级标题下的内容应同各自的标题对应,不应有与标题无关的内容。
章节编号方法应采用分级阿拉伯数字编号方法,第一级为“1”、“2”、“3”等,第二级为“2.1”、“2.2”、“2.3”等,第三级为“2.2.1”、“2.2.2”、“2.2.3”等,但分级阿拉伯数字的编号一般不超过四级,两级之间用下角圆点隔开,每一级的末尾不加标点
7.注释
实践报告中有个别名词或情况需要解释时可加注说明,注释可用页末注(将注文放在加注页的下端),而不可用行中插注(夹在正文中的注)。注释只限于写在注释符号出现的同页,不得隔页。
8.公式
公式应居中书写,公式的编号用圆括号括起放在公式右边行末,公式与编号之间不加虚线。引用文献标注应在引用处正文右上角用〔〕和参考文献编号表明,字体用五号字。
9.表格
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居中排放,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允许下页续写,续写时表题可省略,但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
10.插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1-0035-02
一、“低碳族”相关概况
(一)低碳族的理解
“空调保持室内温度26°?”“出行选什么方式?”等选择题,逐渐成了年轻人开始用心思考的问题。“低碳经济”、“碳汇林”等新兴名词的出现,节能减排意识的逐渐普及,“低碳族”这一新群体正在我们身边悄然兴起。“低碳族”怀着节能减排时不我待的信念,把空调温度调高2℃,减少使用网络时间,坚持用手洗衣服,选择坐公交或自行车,时刻关注节能小细节,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研究数据显示,每少用10双一次性筷子,能减排0.2千克二氧化碳;每节约1度电,减排1千克二氧化碳;每少开一天车,减排8.17千克二氧化碳。这些以自己实际行动来践行节能减排意识的年轻人,名为“低碳族”。
(二)低碳族的具体节能行为介绍
1.今天你是否“低碳”了。如今,“今天你是否‘低碳’了?”在渐趋成为节能减排的一句时尚标语。“不管做什么,我都喜欢开着电视,现在才知道,这样会无形中加大环境的负荷。”大连某单位一白领说,自己的同事如今也开始“攀比”每天的“低碳”成就。
2.节能节电无所不在。“工作时少用打印设备,下班步行回家,这些小事都是节能减排的一种方式。”北京市某工作人员是一个“低碳生活”先行者。节电节能的理念丰富着他的生活。“我一般都是无纸化办公,认为电子邮箱更环保。”甚至对于电脑的日常使用,这位低碳达人也严格按照节电方式进行管理。如将设定1分钟电脑显示器进入睡眠模式;如果外出有事,会在电脑上设置自动关机时间,防止忘记关闭计算机,据计算,他每天可以减少约2公斤碳的消耗量。
(三)低碳生活的目的和意义
生态意识象征一种现代文明,“是人类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其他生活关系的一种融合”。低碳生活,更多的关注健康的生活方式,他们勤俭节约,从自身和社会的可持续着眼,倡导大家承担生态责任。这正是正确生态意识的体现,也是个人参与到节能减排中最简单的一种行为体现。
(四)低碳族与现今节能减排教育的联系
低碳族大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始终在用行动追赶环保潮流,在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践行绿色理念。随着“低碳生活”逐渐成为一种崭新的全民生活态度,许多人的生活也和“低碳”、“减碳”联系在一起,甚至有人记录“减碳日记”,将它放到网上,和众多的“低碳族”一起共勉。这样一种小行为也是一种较为简单的节能减排教育,更多的人关注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以此号召更多的人加入低碳族的行列。
二、节能减排现状
(一)节能减排的定义及背景
节能即节约能源;减排即减少污染物排放;资源节约,即人类有意识地减少资源的消费量。调查显示,中国自然资源浪费严重,使用效率低。能源使用效率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日本的十分之一。因此,推进节能减排,亟需行动。
(二)“低碳族”兴起对提升节能减排意识的启示
1.低碳族是节能减排教育的一次成功案例。在“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中,对公众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和环保意识行为这些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只有个人利益受损,人们才会行动起来。马克思也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因此我们须认真思考人与自然的联系。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环境,但由于缺乏对科学的环境认知,开发时难免产生问题。“同国内新变革,才能缓和人类对自然的某些错误认知。”“低碳族”这一群体正是通过改变自己内心观念,将节能减排真正深入生活的点滴。他们作为节能减排教育的一次成功案例,因其自发性和广泛性,值得我们去探索其背后的原因。
2.推广“低碳”生活原则有利于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低碳”是一种境界,其核心就是节电和节能。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推进,需要诸多其他力量的支持。就个人而言,选择“低碳”生活方式,也就是选择了支持环保事业,这非常有助于推动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进行。
三、为更好构建科学的节能减排教育体系的几点设想
(一)设立专门的节能减排教育管理机构,推动节能减排教育
目前,除英美两国设立了环境教育司、国家环境教育委员这样的机构外,其他国家显然都没有足够重视节能减排的问题。而这就在无形中降低了节能减排在多数学生心中的位置,使教育成效大大减弱。因此,我国可借鉴英美两国的方法,专门设立一个类似环境教育司的这样一个专属机关,真正将节能减排教育置于比较高的地位,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教育的发展,将这一问题落实。
(二)合理设计节能减排教育策略,是节能减排深入公众生活
1.丰富网络媒体应用资源,提升节能减排意识。目前,2007年网络上一种“碳排量计算器”迅速走红,测试者需要回答问题,如:你的家里是否使用节能灯?你每年搭乘长途飞机的次数是多少?回答一系列问题后,系统会公布个人的二氧化碳数量。
在这些网站上有许多诸如此类的环保游戏,比如互联网森林也是采用问答形式,你减排多少克二氧化碳,等于种植了多少棵树。截止到现在,已有近百万人做出了低碳承诺,整个“互联网森林”里已经“种”下了逾百万棵树。
这些网络应用的应运而生,启示我们加大节能减排的宣传力度,增加媒体的关注程度,引入舆论导向,将更好地促进节能减排事业的推进。
2.学校加强学生的节能减排教育,用文化建设提高节能减排的意识。我国当前面对许多问题,多数青年认为最大的问题是环保,但其他年龄段的人持有其他观点。而70.3%的少年,环保知识来自于学校课堂,这是成为他们环保知识的第一来源途径。这一数据很好的说明了对青少年的节能减排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生的节能减排意识可在校园各式活动中得以强化,如:教师组织“节能减排”的主题讨论等。积极组织相关节能减排的活动,能够更好的提醒同学们关注节能减排信息,以我校为例,大连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碧宇环保社团举行了为期十天的节能节电大赛,在前期向大家进行了低碳环保的宣传以及节电的具体方法介绍。通过大规模的宣传最终参加本次活动的有32栋寝室楼的400个寝室近1800人左右,同时我们也随机抽取了近300个没有参加活动的寝室来做最终的对比。通过在寝室门卫处统计参加的各寝室初始电量和和活动结束后电量的差值来判断各寝室在十天内的用电量。
由数据可知,当大学生有节能意识并落实于行动时,其节约的电量是非常可观的。我们可以计算。当有节能意识时每个寝室每天将近可以节约0.72度电,一年可以节约262.8度,那么1000个寝一年可以节约262800度。所以大力宣传节能意识刻不容缓。
数据整理如下:
表1 参加节能节电大赛
寝室数量 用电量(x)单位:度
100 0
220 6
80~100 10
10天平均值 6.3
每天用量 0.63
表2 未参加节能节电大赛
寝室数量 用电量(x)单位:度
100 0
150 10
50~100 X>18
10天平均值 13.5
每天用量 1.35
(三)对节能减排教育效果进行有效评估
针对正规的学校教育,我们可以通过教育评估来检验教学成果。但由于节能减排教育的特殊性,学生只有通过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才能真正体现出节能减排的意识和行为情况,因此对节能减排教育的评估就应该细化。
节能减排教育的效果体现在意识和价值层面,表现在对个人对环境的态度上。而又因为节能减排并不是作为学生必修课程,没有硬性的强制学习要求,就需要一种较为特殊的评估方法,如果我们能将节能减排调查深入开展,从学生食堂教室的卫生情况作为辅助测评,为学生设计可反映其意识水平的问卷,并设立模拟考试情境,考察学生在面对节能减排问题时的第一次选择,将考生最深层、最本质的有关节能减排观念展示出来。
参考文献
[1] 余谋昌.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 Joy A .Palmer,刘丰,田青.21世纪的环境教育——理论、实践、进展与前景[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4] 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