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4 12:10: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历史研修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大家上午好!
新年即将来临,我们第六期爱国宗教界人士研修班的各位同学在中央统战部欢聚一堂,举行隆重的结业典礼。在此,我代表伊斯兰教13位学员,向各位领导、各位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非常荣幸能够代表伊斯兰教的13位学员,站在这里发言。历时近四个月的学习中,我们虽然离开了时刻不能离开的本职岗位、信教群众和学生,但统战部各位领导的关心与呵护,人民大学各位老师的博学与热忱、以及各位学员对知识的渴求和热爱,使我们最终坚持下来,并顺利完成学业,我们每个人都深有体会。
欢聚在中央统战部,是我们55位学员期盼已久的时刻。我们要在这里感谢中央统战部和人民大学,为我们提供了在我们的人生中前所未有的学习机会,让我们对宗教事业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新的追求和渴望;我们要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正是你们的关心和支持,你们的博学和儒雅,让我们学会了真诚做人的道理和文明处世的方法。
我们聆听着,我们学习着,我们思考着,我们收获着。我们收获了知识,我们收获了思想,我们更收获了友谊和欢乐。我们将把每一个美好的细节珍藏,带着喜悦和惜别,带着一本本厚厚的学习笔记,带着对国家与宗教的忠诚和敬畏,带着领导和老师的重托与希望,满载而归,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今天,我们手里多了一张结业证书,它虽不是毕业证书,却意味深远,意义重大,它记载着我们曾经的不懈努力,它升华了我们的价值,铸造了我们的信念,也让我们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在此,请允许我代表伊斯兰教界学员向其他宗教同学们表示真诚的祝贺。
作为伊斯兰教的学员,今后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积极发挥作用。一要协助党和政府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点创建活动,利用解经讲“瓦尔兹”等机会,引导广大信教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同时,积极反映社情民意,协助党和政府解决信教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发挥好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二要充分认识新时期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性,在人大学习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学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学习民族学、社会学和宗教学等有关知识,以身作则,依法开展宗教活动,促进宗教内部、宗教之间、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协助寺院管理主体和寺院民管会管好寺院、服务好信教群众,让党和政府放心,让信教群众满意。三要积极探索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新路子,挖掘宗教经典中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文化繁荣的优秀篇章,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文化事业,发扬宗教界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引导广大信教群众致力于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建设好和谐祖国欣欣向荣的今天,创造好魅力华夏更加辉煌的明天。
穆圣(愿主福安之)说:“学习从摇篮直至坟墓。”(圣训)我们的典礼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它搭建的是我们今后向领导报喜的桥梁,向老师们继续学习的桥梁。今天我们即将带着使命离开,我们心中洋溢着感动和祝福。
一、问题的提出
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终身的过程,本文以知识结构为切入点探讨教师的专业发展。本文把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分为四大部分:一般文化知识、历史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其中,一般文化知识是指通识性知识;历史学科知识就是历史科目的专业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指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实践性知识指教育教学技能和经验。
二、方法
1.新手阶段(从教1-6年)知识结构特点及完善途径
(1)知识结构特点
新手阶段的历史教师有着明显的教学特点,比如:①历史教材不熟、课标解读能力不强、不能科学地运用教辅资料,重难点把握不准;②对达成三维教学目标的技巧掌握不准、教法不灵活、生情分析不准确,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③教学管理能力差,难以维持课堂纪律,不能妥善处理课堂偶发事件;④教学语言掌握不好,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等等。
(2)完善途径――挑战公开课
公开课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确实,公开课准备过程是一个不断反复、不断积累、不断提升的过程。一堂公开课只有45分钟,而为了上好这45分钟,需要做好细致、全面的准备工作,从思想上、知识上、技巧上、经验上准备,大体说来包括三个部分。首先,备自己,思想上重视。其次,备教材,方法上重视。最后,备学生,技巧上重视。
2.成熟阶段(从教7-12年)知识结构特点及完善途径
(1)知识结构特点
从图1可以看出经过长时间的教学、探索、总结,各种知识类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但是,多数教龄长的历史教师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在实践性知识随着教学时间增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己的职业生涯仿佛只是在凭着惯性往前走,生活的压力、常规工作的压力以及思维定式,导致条件性知识可能跟不上更新速度,进入成熟阶段的教师容易产生职业疲倦或有心无力的抱怨,因此,本图的条件性知识用了虚线表示。
如果要实现更高层次的跨越,无疑,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推手,这就是开展课例研究、细致研究、大量写作、大量阅读。
(2)完善途径――开展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是将教学理论行动化的一种校本教研方式,与新手阶段重在完善实践性知识从而更注重个体自我体验不同,组织开展课例研究是一种注重团体智慧的知识结构完善活动,既可以实现培训,也能实现自我培训,既能增长实践智慧又能提高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进入成熟阶段的教师可以作为骨干教师示范和组织课例研修。课例研究对成熟教师阶段的专业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有专家甚至认为,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进步是可以量化的。
3.专家阶段(从教13-20年)知识结构特点及完善途径
(1)知识结构特点
从图2可以看出,专家型教师是教师职业生涯的最高发展形态。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整合,教师的学科知识、一般文化知识、条件性知识及实践性知识到了这个阶段已经很丰富,并且有机融为一体。如果说新手阶段更多是探索、成熟阶段更多是积累,那么,专家阶段更多是沉淀。
(2)完善途径――系统理论研修
在前两个阶段,教师的整体知识结构趋向完善,但每种知识类型内部结构却不一定是成体系的。系统的理论研修是步入专家阶段必不可少的路径。当前,很多师范大学积极推进办学转型,努力在更高平台上强化教师教育,培养高素质教师教育人才,教育硕士与教育博士专业的开设就是成熟型教师追随教育教学教授专家们进行系统理论研修的好途径。
三、结论
从新手到成熟到专家,历史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如同攀登一个底座宽广而顶端尖锐的金字塔,很多人没有突破中途遇上的一个个瓶颈,做了塔底的“教书匠”,走到塔尖的专家型教师或者说“教育家”凤毛麟角。从新手阶段到成熟阶段再到专家阶段,通过“挑战公开课”到“参与课例研究”到“系统理论研修”,我们不难
发现推动教师职业生涯中可持续发展的主线是知识结构的梯度
完善。
参考文献:
中学历史教师在职教育工作一直是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新课改后教师培训的普遍模式被认为是校本培训,但面对新时期的新情况,中学历史教师的培训模式应更突出实践性和主体性。以研修为根本理念的新型教师培训模式应该更加受到重视。以学术工作坊为形式,构建教师各级各地区学习共同体应该成为历史教师培训的新模式。
近年来国内外的学术研讨会上频繁出现“workshop”或“工作坊”等字样,这种“工作坊”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使用。“工作坊”一词属于外来词,即英文“workshop”的中文翻译。“工作坊是由几个人进行密集讨论的集会,通常需当场做联系,如:国际礼仪、站姿等等。工作坊最早起源于欧美国家,是一种公众参与的模式,工作坊在提供思想碰撞、建立共识、构建公开透明的行动平台、促进社会公共制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工作坊这种形式在各行各业逐渐传播开来。”工作坊具有人数少、形式和组织灵活、话题更具有针对性等特点。可见工作坊是一种集体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于一体的学习模式,它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参与者可以获得丰富的成长体验。
历史学科有它独特的学科特性,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历史学科的真实性,使人们能够严谨、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历史学科的科学性,使人们在学了里时候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历史学科的熏陶性,使人们能够从中感受悲壮与崇高,体会自豪与自尊,品味屈辱与责任;历史学科的借鉴性更是能让人类认识自己的文明发源,并预测自己的未来走向。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性,使得在历史教师培训过程中可以运用工作坊这一模式进行。
因此,工作坊作为历史教师培训模式时,具有了以下特点:
参与性。工作坊是由组织培训的人员与历史骨干教师共同参与完成的。历史性。工作坊都是围绕历史及历史教学的主题贯穿始终的。
普遍性。工作坊的作用对象是所有参与其中的历史骨干教师,不论其本身的历史修养和教学能力的高低。
“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后来演变成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其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于建构主义和杜威关于人类学习具有社会性特征的观点。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运作方式包括很多种,如课题组活动、同行交流、结伴合作、专家引领、问题研讨等。专业学习共同体实际操作的主要形式包括:教育闲谈,即教师之间针对碰到的教学问题进行随意的探讨,这样的探讨并没有明确的正误之分,这种探讨的时间和地点都比较灵活,随意性较强。热点探讨,即围绕一个目前教育界热点的问题进行讨论,不同学科之间教师可以畅所欲言,有利于提升历史教师通识性知识。难题会诊,即历史学科的教师,针对一道具有异议的历史题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最优答案,这是促进历史骨干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研修工作坊下创立历史骨干教师的学习共同体,有利于群策群力,掀起头脑风暴,加深参训者对所研讨问题的理解,这种学术工作坊的实际操作流程,可以由下图显示:
【历史教师研修工作坊操作流程图】
如图所示,首先需要提出一个相关的历史问题,并在校内历史骨干教师之间划分成若干个研修小组,这些小组共同构成了校级学习共同体。围绕一个确定的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修活动,最终形成一定的经验总结。在此基础之上展开与其他学校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最终形成一个大的地区间的学习共同体。根据流程图显示,这种学术工作坊培是结合了参与式与问题解决式为一体的培训模式。它的重点在于最终的展示成果和分享经验,通过交流促进全体历史骨干教师的专业化的发展。它具有以下几点价值:
在培训中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在工作坊模式中,培训者与历史骨干教师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在培训的内容、进度、方法上根据历史骨干教师的客观情况进行实际操作。使被动培训变为主动培训,使教师成为培训的主人,确立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工作坊中所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历史教师在平时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这些问题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与协作,把史学概论与教育理论等作为基础,寻找到问题解决的方式与方法,最终作用于历史学科的教学中,使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提高培训的成效。培训的“成本――收益”意识,是任何培训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在培训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培训的收益越高,说明培训的成效越显著。工作坊的培训模式有利于推动培训利益多元化,为培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毅刚,袁粤.《工作坊――实现公众参与规划设计的一种有效易行模式》.新建筑,2006年第6期
[2]郑碧波.《工作坊式协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6
[3]朱可.《中学历史学科功能论略》.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8
我有幸参加了“省培计划”的培训学习。在这次培训中我感到我们的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共聆听了许多位教授专家的报告讲座,每一场讲座都好比一份美味大餐,既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也获得了很多新的理念。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校本研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得到广泛认识,但怎样开展、怎样运作、怎样评价很多时候让我们无所适从,我们
很多时候感到茫然,感到束手无策,而这次培训学习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
通过培训,我了解了校本研修的内涵、教师专业知识分析框架、校本研修的基本理念、校本研修的基本特征、校本研修主要模式及过程、校本研修具体操作方式等相关的理论知识。校本研修的内涵简单的说是以学校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校所面临的各种教育教学的具体问题为对象,关注学生学习生活,关注教师进修与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四个关键词:校本,进修,研究,专业成长。是在日常工作中为解决实际问题展开的一种朴素的研究。教师专业知识分析框架有7个方面: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eent know,简称PCK)、学习者及学习者特点知识、教育情境知识、关于教育目标目的和价值以及他们的哲学和历史背景知识。校本研修的基本理念有发展理念、需求理念、管理理念、合作理念和特色理念等。校本研修的基本特征是:校长是校本研修的主要设计人和第一负责人,教师在工作中学习为显著特征,教师个人主动学习为关键,同事共同学习和研讨是主要形式,与校外机构合作是保障。校本研修主要模式及过程是: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教育”模式,包括三个阶段(原行为阶段、新设计阶段、新行为阶段)和两个反思(反思已有行为和先进理念、先进经验之间的差距,反思理想饿教学设计和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以追踪教学问题为主的“行动研究”模式,包括扣问教学细节、追踪问题、收集积累资料、探索解决策略、实施解决方案、逐步澄清问题、及时总结提升、成果共同分享、不断澄清问题、跟踪问题前行、问题串引导教师专业发展。并强调:教育行为研究过程是“问题—设计—行动—总结”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校本研修具体操作方式有:以观课研课为主的观察研究、以反思记事为主的叙事研究、以学习借鉴为主的案例研究、以教育博客为主的网络研究、以教科研课题为主的实践研究(微型课题研究)。
设计方案为①校本研修方案基本内容:本校师生发展现状分析、校本研修目标、校本研修内容、校本研修措施。②基本要求:现状分析实事求是,研修目标形成序列,研修内容要分解,研修方式与考核要多样灵活,研修措施要立足校情、周详。③校本研修方案目标的设定:学校发展困境之所在就是研修主题之所在,学校发展之优势就是研修主题之所在。④拟定校本研修方案程序:现状分析、起草方案、讨论交流、修改定稿。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是教师的终身必修课,在信息化时代,只有坚持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而不致于落伍,教师尤其应该如此。校本研修应与时俱进,从了解教师需求方面入手,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重在指导教师学会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对教师们顺利实现“发展规划”大有裨益。
一、能够按时参与校本研修活动,并做好记录,并认真撰写心得体会,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认真开展有效备课,有效课堂教学、有效作业设计和批改的研究,严格要求自己,在每次听课之后,和大家共同讨论分析,取长补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使我受益匪浅。
1 、积极听课、研讨,总结优点,发现不足,逐步提高;使自己不断走向成熟,给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取得更大的效益。
2、自我反思及案例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反思自己备课时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否调整了教材,为什么调整教材;反思上课时是否发生了意料之外的问题,自己是怎样及时处理的;反思自己本节课有哪些比较满意的地方或者有哪些不足。经过不断的反思与积累,自己确实掌握了很多“第一手材料”,悟出了一些道理,丰富、完善了自己的课堂,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参加多种研修模式,全面提升自我素质、积极参与网络研修,多看看同行们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和思考,并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评论,及时与各位博友沟通交流,增长自己的见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使自己能够更及时的了解外面的世界。
1 、自主学习模式。我学习教学理论、自我反思,找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不足,然后制定自培计划,并实施计划,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自身能力的方式。
教师职后教育目标与课程体系是教师研修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要提升研修质量,课程体系建设至关重要。“研修一体”课程体系必须根据相应学科、对应年级教材的知识结构确定,只有弄清楚相应的知识结构,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避免随机设课。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结合本区域教师研修课程实施现状,立足教师专业发展,在分析现象、归纳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比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借鉴与创新的融通,逐步建构出区域教师“研修一体”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年级、学科和跨学科三类课程构成,并具体提出了每一类课程的研修目标(图1)。
“研修一体”课程体系的构建打破了以往单一关注问题解决的模式,突出了解决学科教学问题的“年级课程”,增加了提升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学科课程”以及提升教师学习内驱力与综合素养的“跨学科课程”。也就是说,课程体系不但关注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更重要的是在问题解决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主成长助力。工作重心从关注“事”,转变为不仅关注“事”,而且关注“人”,充分彰显了一线教师在教师职后教育中的主体性,且符合“研修一体”背景下区域教师职后教育的质量观,即合规律性、合需求性、合发展性。
二、以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课程
课程体系明晰后,开展教师需求评价、准确定位课程是亟须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在课程体系的宏观框架之下,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每学期均组织开设百余门研修课程,以满足教师的多元化需求。对于教师来说,课程的开设不仅完善了分岗位、分学科、分学段、分层次的教师终身学习和发展体系,同时构建起相应的研修目标与课程体系,使教师的研修课程主题更聚焦,大大提高了研修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连续性发展。
以往的教研优势在于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劣势在于问题的解决呈散点式分布,就问题说问题,缺乏整体建构,不利于教师发展。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在推进“研修一体”的进程中,小学数学学科课程设计者深入一线,通过问卷、访谈、课堂观察等形式开展需求调研,发现有的教师不了解学生以往的知识掌握情况,讲授内容出现重复,学生不感兴趣;有的教师对本年级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不清晰,讲授内容越俎代庖,超越课标的要求,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基于此,小学数学学科课程设计者依据课程标准整体设计课程,每学期开设一门课程,分别为小学数学学科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的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代数思想的研究,每门课程下设六个子课程。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先将每一个年级的教学目标具体化,然后将一至六年级的教学目标纵向梳理,使每一位教师都清楚自己所教年级的教学目标及与前后年级教学目标的衔接,准确定位教学,使教师研修课程系列化。
三、以问题为切入点,丰富研修资源
任何课程改革的推进都必须有课程资源的支持,教师职后教育课程也不例外。准确定位课程之后,重中之重就是课程资源的建设。在“研修一体”背景下,如何合理开发与利用有效的资源来提升研修的效能,是对每一位课程设计者提出的新挑战。区域研修课程设计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现了课程内容选择从单一向综合的转化。
通过梳理众多的实践案例,课程设计者从问题入手寻求解决方案,改变以往“以教材和学科知识为中心”的单一格局,进行“教材和学科知识、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三种内容取向的综合。在课程资源视域下,突破以往长期固守的教材概念局限,越来越重视教学预设资源、动态生成资源、场馆资源、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培训者及学习者资源等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
1.深度开发培训者资源,凸显对教师需求的引领
培训者团队是课程开发的核心问题之一,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培训者队伍,研修课程的质量必将受到影响。2011年,中小学书法课被确定为国家课程。课程设计者在认真领会上级精神和学科要求的同时,对本区书法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发现绝大多数书法教师“教非所学”的现象十分严重,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极为薄弱,无法满足书法教学的需要。基于此,小学书法学科的课程设计者与故宫书画教育中心的专业团队合作,组织开展讲学、参观、实践等指导活动,涵养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其专业化水平。
2.关注学习者自身资源,实现其个体经验的重构
作为学习者的教师具有成人学习的特征,他们透过经验、对话和反思不断生成知识。因此,知识的生成是教师学习作为成人学习的基本过程和结果体现,而基于灌输机制的预设培训则无法体现教师作为学习者的主体性和学习的建构性,效果也自然大打折扣。①“北京市西城区骨干班主任自主发展专题研修”的课程设计者认为,教师经验即课程资源。基于这种资源观,课程的组织形式以分享、对话、互动、反思为主,学习者通过学习,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自主建构解决学生问题的“小理论”,两步九环节“我的教育公式”就是其中一例
(图2)。教师个体经验的重构凸显了生成性这一特点,使研修不再是他人“输血”,而是自身“造血”,研修效果不言而喻。
3.重视开发利用自然、社会资源,涵养教师的文化素养
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是教师研修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图3)。随着“研修一体”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设计者逐渐打破“以学科教材为中心”的壁垒,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汲取更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中学历史学科开展历史寻踪活动,参观国家博物馆,重走什刹海,考察利玛窦及外国传教士墓地;小学综合实践学科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研究,遍访北京的博物馆及人文与自然景观。教师们在与大自然接触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自然的认识,获取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大自然的知识,而且从中体悟到规律是不可违的,并将这种认识迁移到工作和生活中。教师们在社会资源的摄取中,感受着不同社会资源所蕴含的人类智慧和人类文明,涵养了学习者的文化素养与品位。
4.灵活利用网络资源和平台,开发教师学习新路径
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资源具有信息容量大、智能化、虚拟化、网络化等特点,对于延伸感官、扩大研修规模和增强研修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网历经十几年的资源积淀,为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课程资源建设提供了有益的补充,有的课程设计者挖掘教材中存在的“空白”,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网址,推荐网上下载的文献,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有的课程设计者将西城区教育研修网作为资源平台,组织教师开展主题研讨,利用视频案例资源进行网络研修,分享教学设计、课件及研究成果;还有的课程设计者充分发挥常规研修和网上研修相结合的优势,为教师校本化和个性化的自主研修提供便利。
四、以高质为追求,转变研修形式
一、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课程执行能力。
1.要真正树立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要把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转化成老师们的思想武器。老师的理念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对教师进行有效的多途径的学习、培训,我校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的:
(1)“一人学习,众人受益”式培训。学校要求外出学习、考察培训的骨干教师,必须写出学习汇报材料,并利用校本教研时间对全员教师进行培训,传达学习精神。培训可采用作专题讲座、经验交流、讲汇报课等多种形式,产生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应。
(2)内部挖潜,择本校之能人,训本校之教师。即充分发挥我校那些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各级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通过讲座或示范课向其他教师传授课堂教学经验、展示教学基本功与教学技能,促进全体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3)做好“请进来”工作。请优秀教师到我校讲课,让我们开阔了眼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4)开展现代教学手段技术的培训。使每个老师学会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服务于自己的实际教学。
2.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研修,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修养和先进的教育理念。
我校积极利用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我校在2009年就申请了自治区级小课题研究,并在2010年12月获得自治区结题认证。我校以此为契机大力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研究覆盖全部学科,做到“人人有课题,年年有成果”。除此之外我校大力加强校本研修的力度。每年除了开展达标课、示范课、优质课大赛等传统教研活动,还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题研讨如:“351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经验交流活动如:“我是这样进行新课改的”等。每学期开学我校都要求教师们绘制出所教学科的知识树,帮助老师把握好教材。同时加强校际交流,如:和捆绑学校进行同课异构;和县中学、县幼儿园进行衔接教研。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实施了“青蓝工程”。同时,我们也注意中、老年教师的持续发展问题,分析这部分教师的情况,帮助他们进行总结、提高,以形成自己的有效的教学风格。通过扎实开展校本研修活动促进老师的全面提高,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改变课堂模式,注重课堂效果。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课堂上往往充斥着大量的训练,无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和学生的自身特点。因此,课堂绝不只是训练学生的场所,更应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乐土。我们要求老师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做:(一)创设良好氛围,激励主动学习。(二)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提供自主学习的最佳形式。(三)鼓励“人自为学”,培养自主精神。教师教学过程中“引”要得当,“放”要得法,给足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人自为学”。最终达到使学生喜欢课堂,在课堂里轻松、愉快的遨游,学习知识、掌握知识。
我校根据课题研究的成果创立了351的教学模式。“3”指的是每堂课都要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质疑的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5”指的是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初步感知-自主质疑―合作探疑―解疑汇报―检测提升。“1”指的是:老师要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全校老师都能运用这一模式进行教学。但我们同时也要求教师们对此模式能够灵活运用。根据学生的需要创造性地运用,不能生搬硬套,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共同提高才是目的。
三、改革考试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考试评价中,我们始终践行“激励是手段,发展是目的”、“让评价与考试成为学生成功的一次体验”、“成为展示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的一次机会”的新的课程评价理念,变评价与考试为学生再学习的过程及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把考试作为查缺补漏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环节。如有的同学在参加实验操作考查时,一次没做好,只要他申请,老师就允许重做,直到满意为止,考试真的成了他们成功的体验,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多渠道评价与考查,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1)考试评价与平时活动相结合。如音乐与体育等学科的评价和学校的“六一”儿童节、歌咏比赛、运动会、“3+N”活动、阳光体育活动、足球比赛结合起来。在学校运动会上年级组成绩优异者,体育可以免试;音乐天赋超常,在县级以上大型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者,音乐可以免试;美术作品在县级以上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者,美术可以免试。(2)过程评价与考试评价相结合。如语文学科的评价分笔试和考查。考查又分为识字与写字、古诗词背诵、课外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几个项目。我们就把识字与写字、古诗词背诵、课外阅读的考查分别落实在平时的作业、早读、课外活动中,注意考查的积累,考试以此做出综合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既引导学生不要仅仅关注学习成果,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统一评价与差异评价相结合。在评价与考试中有统一的评价(如考试笔试),也有差异评价。
2、在课改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适合学生愉悦学习的好的教学模式,向同组的老师学习她们的先进教学方法。尤其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学习其他老师的先进经验,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提高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课堂上会静下心来思考的能力。有些同学的特点是比较浮躁,在问题面前不知从哪儿下手回答,甚至没有读清问题的要求,就开始回答。这学期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这方面有所提高。
4、善于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严以律己,从小事做起,当学生的表率。从小事中总结大道理,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5、积极参加上级领导组织的各项教育教学学习活动,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积极订阅对教育教学有帮助的刊物,学习其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6、在课改中,多和同组的老师一起备课,一起商量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尤其在阅读教学中,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在课堂中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怎样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能力,最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7、勤于动笔,善于积累总结教育教学中和班级管理中的一些典型的事情。从这些事情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于好的做法积累经验,对于不好的做法及时反思及时改正。以此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在课改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适合学生愉悦学习的好的教学模式,向同组的老师学习她们的先进教学方法。尤其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学习其他老师的先进经验,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提高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课堂上会静下心来思考的能力。有些同学的特点是比较浮躁,在问题面前不知从哪儿下手回答,甚至没有读清问题的要求,就开始回答。这学期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这方面有所提高。
4、善于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严以律己,从小事做起,当学生的表率。从小事中总结大道理,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
5、积极参加上级领导组织的各项教育教学学习活动,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积极订阅对教育教学有帮助的刊物,学习其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6、在课改中,多和同组的老师一起备课,一起商量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尤其在阅读教学中,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在课堂中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怎样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能力,最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中图分类号】G42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28(2012)05-0038-04
黑龙江省高中新课程实施4年来,广大教师经历了对新课程从恐惧到逐渐适应、从陌生到逐渐熟悉的实践与探索过程,新课程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以有效教学为主题的专项研究与实施行动带动了课堂教学质的变化,教学方式多样了、课程资源丰富了、研究氛围浓厚了,使全省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现了从经验型到科学化、从教育新理念到实践再发展的完美转身。广大历史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充分利用多侧面、立体化的渠道,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不断探索专业发展模式、不断调整课堂教学方式、不断适应课程改革要求,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为建立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走出了一片属于历史教师自己的新天地。
一、多层专题的课改培训,深化了理论上的重建
全省高中历史教师4年的新课程实践,经历了通识、新教材、基于问题和基于高考等多元视角的、接受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和校本研修等多个层面的、通过了聘请专家、外出考察、岗位练兵和自身修炼等多种途径的新课程培训。这些大规模、多频次、头脑风暴式的培训,使广大教师对新课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理解,逐渐深化了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的重建。
1.从教材观的角度,深化了对历史新课程体系架构的认识。新课程在内容设计思路上打破了传统“以时间为主线”的简明通史和章节体例,按照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采用了“专题模块”的编排方式。广大历史教师在4年的实践和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这种架构的优势在于:既注意了与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衔接,又有助于避免在知识上的简单重复:既注意了学生对历史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同类别历史知识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既注意了对知识、过程目标的有效落实,又有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生成,等等。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对落实高中历史新课程目标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2.从新史观的角度,深化了对新课程强化学生历史意识的认识。所谓新史观,就是要全面反映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史观和社会史观等史学观点。历史意识则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自身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新课程下的我省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上,把新课程对历史学科的要求,通过自身的理解、内化、反思和提升,正在不断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动,并不断呈现出新跨越的态势。
3.从教学论的角度,深化了对新课程转变历史教学方式的认识。目前,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活动、问题探究、情境体验等教学模式,已广泛应用于我省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群体、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在不同类型的课堂上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学生为主体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可喜画面在课堂上交相辉映。广大历史教师已经清楚地认识到“21世纪的历史学,将不再是为少数知识精英所垄断的知识和财富,而将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利用的一种精神资源”。史学功能在“资治通鉴”的基础上,也注重心理愉悦、陶冶情操的功能,并逐渐克服政治色彩过浓的弊端。所以说,历史教学不再是简单的思想品德补充教育,不再是高考文科的知识体系构成教育,而是未来的“公民教育”。
二、基于问题的校本研修,打开了教学上的思路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省高中历史教师面对新课程理念、知识架构、评价内涵等,除了参加培训、自我修炼之外,教师们更多的是通过本区域、本校经常性的校本研修活动,来探寻实施新课程的方法、手段、策略和能力,他们在合作中建立了信心,在交流中找到了方法,在研讨中收获了策略,在分享中借鉴了成果,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和实施策略。在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佳木斯市第一高级中学、大庆市铁人中学、黑龙江省实验中学等省级示范性高中历史教研组,我们高兴地看到,他们正逐渐从被动接受历史新课程,走向不断研究新课程;从传统的单一讲授,走向创新教学模式,铺就了一条具有实践价值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新路。
1.分工合作。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教师对合作是走向成功重要路径的认识在不断的提升,合作的方式和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和创新。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历史教研组在共同研究课标、教法、学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和优势,针对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聚焦问题、列出专题、明确分工、联合攻关,大家在研究中实践教学,在反思中升华技能。针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讨论环节有效性的问题,展研娜老师提出了每课每人设计一个讨论题。要求题目直指学科知识与能力的核心方面,要创设促进知识内化的有效情境,具有明显的辨析性、可接受性和教育性的特征。每人设计一个方案,收获的确是8个设计成果。通过教研组结合教学目标要求的集体讨论,对8个讨论题目进行了多视角的分析、对比和预测,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实施了对问题的再设计,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讨论环节的效果。
2.释放自我。研究性学习及学科内选修模块的学习。给高中历史教师提供了很大的释放自我的空间,使课堂教学从“不是教教材,是用教材教”成为了现实。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中历史教师们根据对新课程的深刻理解,用新理念创设了“为商之道”“墨海飘香”“梨园春秋”“沧海人物”等教学板块;佳木斯市第一高级中学根据自身教学优势,创设了“中国历史地理”“中国社会风俗史”等教学板块。这些教学板块的创建,既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又突出了教师在整合教材过程中的再思考、再设计的主张和能力,凸显高中历史教师在目前教学上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3.备课创新。备课是实施有效教学的第一步,围绕备课主题注重备课形式、方法和程序等内涵建设,是备课具有生命力的重要保证。在传统的自己备课和集体备课基础上,佳木斯市第一高级中学推出了“新旧高三对接”的集体备课,大庆铁人中学与黑龙江省实验中学采取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的“一对一指导”备课,有效地贯彻了备课中交流、合作的机制。这些学校还有一个相同的做法,那就是将定期集体观摩课改为听名师的课。如听了广东省夏辉辉老师、吴磊老师的课堂教学,从中体会教学特色,汲取备课营养,备课质量和效果得到了有效提升。
4.定位目标。新课程提出的教学思路、方法和知识结构形态,可以说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那么。历史教师如何在新课程中完善
自我、提升自我,适应新课程要求,更好地驾驭新课程呢?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要有一个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的定位。我们认为,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师要做到“两通”“两学”,“两通”就是要全面掌握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两学”就是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这样的思考目的是为历史教师在专业的视角上有能力驾驭课堂教学,提供专业性的保障基础。
三、多元丰富的课题研究,
破解了实践上的困惑
黑龙江省高中课改项目启动之后,我省高中历史教师为了有效解决制约课堂教学发展中的问题,多渠道申报了大量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的课题,许多学校做到了学校、教研组和教师个人均有课题在研究。正是这种通过课题研究的密集推进和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广大历史教师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理论积淀和实践探索的过程,极大地促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状态进入新课程、适应新课程的能力。
伴随课程改革课题的研究、探索、实践之路,使得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由此确立了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崭新教学模式。我们高兴地看到,课题研究成果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扎根、盛开、结果。学生的学习由过去封闭、单向接受的方式,向自主、多向交流和探究、合作方式转变。学生主动提问、主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逐渐增强,教师们也能够经常性地通过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增强学生提出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通过课题研究的牵动,达成的师生共同构建的课堂教学过程,使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集思广益,动脑动手,期间有挫折、有反复、更有成功的喜悦,在课题进行中更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魅力。为有针对性地开发与养成质疑、研究、实践等科学精神,发展专业能力,打开了视野,增长了才干。
四、多样高效的教研活动,
实现了操作上的引领
新课程实施以来,围绕着高中课改的核心问题,省、市、县(区)各级教研部门组织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教研活动。这些教研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推进了课改的进程,加快了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把握。加速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化。尤其是头脑风暴式的全员培训、基于问题的课堂教学研讨与交流、针对实践环节的名师引领与观摩、围绕新高考的适应训练,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效促进了新课程的前行步伐。
2010年,我省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程,促进从微观教学上全面检验历史教师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举办了全省历史教师教学技能展示活动,为全省高中历史教师搭建了展示先进教学理念、展现独特教学风格、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的交流平台。2011年,为进一步深化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广大历史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发现先进典型,增强团队意识,展示教师团队课改成果和教育教学风采。促进学科教研组团队建设的内涵发展,我省举办了历史学科优秀教研团队展示活动。活动通过教师的教学叙事、教学新秀和教学引领的优质课、团队教研论坛4方面的展示,在过去教研模式聚焦骨干、树立典型、展示名校的基础上,向广大历史教师的教学行为、团队研修成果、薄弱学校等方面聚焦,使我们的教研行为、教研导向成为全面落实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提出的“教育均衡、提高质量”的落实者和践行者。
五、不断强化的自我反思,奠定了发展上的基础
教学反思是自我修炼的主要形式,是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内驱力的重要标志,是教师走向名师的必由之路。对于教学反思来说,重要的是教师要养成反思的习惯。一方面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要善于从他人的教学实践中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思考,从而为发展自身的教学能力、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设计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实质是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而获得的。谁来给教师良好的成长环境?是教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