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8 05:20: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信息技术课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3-10885-02
1 引言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课件是电化教学的主体,它以形象、直观、图文并茂、影音俱全而深受广大师生欢迎,课堂教学与课件应用若整合得当,则可以提高效率,相得益彰,从而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
2 问题的提出
2.1 时效性与个体差异性的矛盾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不同于文化基础课,也不同于一般的专业理论课,教师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又需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讲课时,实际操作演示占有很大的比例。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形成了接受能力快慢、接受容量大小不同的事实;课堂环境的变化也会使学生注意力会有所偏移;但实操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往往时过境迁,个体未掌握的知识点不可能再一一回顾,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层次化要求也不可能完美的满足。虽然富有经验的教师会注意把握而尽力避免这种现象,但教育学及心理学揭示,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如何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变被动型的学习为投入型的学习,在教学教法中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合理进行课件与教材内容的整合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2.2 整合的基础
课件与教材内容要想整合的好,达到预期目的,下面四个步骤是关键:①吃透教材,做好设计铺垫。充分的阅读理解教材是第一步,只有吃透教材,掌握各章节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才能够讲好所要讲的每节内容,前后联系,融会贯通,信息技术课也不例外;②搜集资料、积件,为课件的设计做准备。这一步的工作实际上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日常的资料收集、积累。我们之所以强调教师要熟悉教材,就是因为与之相关的大量的资料的收集,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而不可能用到了,再去找,这资料包括上网查找的图片、音乐、文本、软件,书面收集的照片、文本,光碟、影碟等,凡是与教学有关的、有用的,都需注意收集保存下来,并分门别类保存于“积件库”和“资料库”中。另一方面则是针对特定的一节课,围绕所学内容在积件库内查找有无合适的积件,并有针对性地去寻找、补充所需资料和材料。条件成熟时可联机共享,建立一套完善的可共享的库资源,提高效率;③课件制作软件的掌握。课件的制作首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要求教师对课件软件的功能、使用方法能熟练掌握,可用以制作课件的软件很多,应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前提是以能满足教学需求为标准,并尽力尽快掌握较先进的软件平台;④学生情况分析及设计思路、目标。
3 课件制作与整合
课件制作与整合是一件系统工程。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和角色可以是一种演示工具、也可以是一种交互工具,但如何最终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高级认知工具,并带动教育教法的全面革新,促进学习形态由低投入(被动型)转向高投入(主动型),则是我们最终奋斗的目标。笔者在进行课件设计时,结合了演示和交互反馈功能,除去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思路,同时还考虑了练习和计算机辅助测验功能的设计,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这种个别辅导式教学和个别自由化学习方式,也是对学生自我尊重心态是个满足,虽然教学仍然以“知识”为中心,但因学生有丰富的和软件“亲密”接触的机会,能较大的提高对学习的积极性,作为此时的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在其遇到技术障碍或学习难题时,要及时给予辅导和帮助。此种设计形式,计算机软件还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替代,如:出题、评定学生成绩等等。
4 课堂教学的实施
我们引入课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课件是一个老师教学最好的补充,也是其教学思路的最好展现,课件的使用,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教师的板书时间,提高了讲课效率。同时课件可以集文字、表格、图像、声音于一体,在最短时间内给学生以最大的信息量和感官冲击,较之常规教学,它有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深受学生欢迎。目前我校信息技术课开设在多媒体教室,人手一PC机并实现了局域联网,通过一台教师主控机联机授课,实现了讲课、练习实时进行,并可外接互联网,为上好课提供了物质平台。但怎样才能上好课,最大限度地发挥课件的效力,在现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框架结构的限制下,应着重考虑下面两点:
4.1 树立正确的“好课”观念。
(1)“好课”应该是有着良好教学效果的“效果课”。课堂是学生求知、进取、成长的主要阵地。学生的很多时间都是在课堂里度过的。所以,不论授课的方式怎样变,不论用计算机教学还是在教室上课,一节好课首先应该是让学生学到知识和取得效果的课,为此,计算机课要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来扩展知识的空间,通过图片、视频展示等功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书本上不能概括的知识,要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和丰富的信息化学习资源所构成的学习环境,实现师生交互,同学间合作,使学生的感觉逐渐从“被牵着鼻子走”变成“张开思维的翅膀”,逐渐从被动的思考转化为主动的思考,把原来的由教师满堂灌的学习方式,改为在计算机课件平台上实现交流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环境下学习,让学生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的条件下,去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需要学习的知识,总之,好的计算机教学首先应该是“有效教学”、 “高效教学”,所以一节好的计算机教学课首先就应该是“效果课”。
(2)“好课”应该是“科学课”。此处的“科学”指应该符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既然是“好课”,就要有触动师生心弦的精彩之处,就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给学生带来学习效果。既然如此,“好课”一定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智发展特点,一定要符合学情、班情、校情甚至是国情。总之,“好课”的本质应该是“科学课”。那些课堂效果不太好的“课”,其教学行为的背后,一定有理念乃至理论方面的深层次原因,一定有悖于“情”、悖于“理”的地方。 这对我们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是一个检验。
(3)“好课”应该是“创新课”。在当前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好课”还应该是“创新课”。教师要不断求新、求进,不断进行自我扬弃,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实验和探索,不断提高计算机水平、教学质量。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师生应该伴随着课堂一起成长。
4.2 课堂教学
好的构思、好的课件是上好一节多媒体信息技术课的前提。多媒体教学有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教学中可实现声、光、影的播放,将一些我们无法目睹的实物和背景资料以影片、图像方式展现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课件又具体直观地展示了教学的内容和教师的思路;实物展台可使最后一排的学生也能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到实际物体,加上熟练的微机操作演示和控制,如果能够运用得法,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一节课将会上得十分精彩,但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仪器、设备、软件的正确使用和熟练切换。我们以一节“Word2000下的编缉操作”为例,为上好这节课,一位老师设计并录入了演示文本,制作好了精美的“电子教案”――课件,对整节课进行了精心的编排和构思,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准备,但他恰恰忽视了一点,对设备熟悉不够,在课件和演示操作切换时,出现了失误,导致演示操作无法实现,从而打乱了整节课的编排,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要想上好一节多媒体课,不但要做好上述三步,还要注意正确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熟悉所用软件,在课前对软件间的切换操作要熟悉在先,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2)调节课堂节奏,调动学习气氛。同其它课一样,多媒体计算机课也存在课堂节奏的控制,学习气氛的调动问题。一节课要想精彩,就应该有有低谷,有张有弛,避免平铺直叙。仍以“Word下的编辑操作”一节课为例,在讲“插入”操作时,首先我们给出了一个完整的文本,内有图片、动画、边框、底纹修饰、表格和艺术字处理,与原有的纯文本对比,学生自然而然产生好奇,这些图片、修饰是怎样被编辑入文本的?从而引起兴趣,激发起第一个点。这时教师即时设疑,以课件形式进行解惑,在告之答案的基础上用微机进行实际操作演示,随后安排学生练习,给学生一个理解和实践的机会,一张一弛。根据学生作题情况,即时发现问题,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以演示操作形式集中解答,总结强化,再引入下一个疑难点……。对同一问题,因为有不同的实现途径,在课件讲解、操作演示和练习时,可能会有循环往复,这其中就存在着分层次教学的设计,不同的学生,需要掌握不同的方法,有些特殊技巧一点而过,不再演示强调,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以满足尖子生“拔高”需求。这其中实例和练习的设计十分重要,是调动学习气氛的又一个切入点,好的实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好的练习则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巩固所学知识点。
5 结束语
目前,国内很多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已经开始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探索,围绕以知识为中心向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为中心的转变而进行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的改革,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目标。在此阶段中整个教学对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学生能力将由信息获取和分析,上升为信息分析和加工,进而提高到具备协作、探索和创新能力。展望未来课堂教学,前途广阔,任重道远。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尽艰辛的过程,作为教师中的一员,特别是计算机教师,我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教育教学上开辟出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M].北京师范大学,1997.
[2]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M].中央电化教育馆,200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多媒体信息技术正日益深入教育的每一块领地,冲击着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加快变革。随着音乐课程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相互整合、相互渗透,如何用好信息技术及相关音乐信息技术软件,开发、研制与其相应的信息技术教学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音乐审美体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问题是摆在我们所有音乐教师面前的新课题。《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根据现代音乐教育的趋势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明确提出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扩展音乐教学容量、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要求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交流课程资源。”基于这样一个大背景,现代中学音乐教学模式必须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和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研究网络信息时代中学音乐教与学的新规律,构建网络信息时代中学音乐教学的新模式。近年来经过我的反复摸索、实践和探究,在使用信息技术和音乐信息技术软件开发、在音乐课上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课件方面有了不少成果,现将我的一些有效尝试和教学实践梳理总结成文,以飨读者。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课件在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依据,又是教学的结果,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要求,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出发的。课件的形式是课件结构的外在表现,除了受制于制作软件和制作水平的因素之外,主要受音乐课时的类型影响,根据音乐教学课时类型的特点一般分为感受欣赏类、游戏情景类、操作练习类、表演制作类,这些课件的结构形式,可以单独设计,也可以融为一体。例如,“荧屏乐声”是人音版音乐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其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影片《音乐之声》《冰山上的雪莲》《我心永恒》《悍牛与牧童》中歌曲的学习与鉴赏,了解丰富多彩的银幕世界,了解各类影视音乐在影视中的重要作用,接触影视文化艺术,学会鉴赏影视音乐,在鉴赏电影音乐的过程中了解影视歌曲的丰富文化内涵。通过影片《音乐之声》中歌曲《雪绒花》的歌唱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通过“管弦乐器”的配音练习,激发学生对影视音乐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欣赏能力与创造能力。由于本节课中有着丰富的视听内容及影视创造性练习,多媒体信息技术良好的集成性、交互性、控制性,为本课创设了一个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图文并茂、形象逼真、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增强了信息对学生刺激的深度和广度,调动了学生全新的视听感官联动,从而为学生学习鉴赏音乐提供了积极的帮助。因此,根据这样一个教学目标和内容所确定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视听联觉,增强音乐文化信息的摄入量,提高音乐文化品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意识是不容置疑的。
二、音乐教学中对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课件的反思
从本人对身边同行的了解和调查来看,音乐教学的信息化技术、大多数老师的信息化、数字化音乐教学仍处在“拿来主义”阶段,或者要请人帮忙,对与信息化、数字化音乐教学有关的应用软件还不会使用,甚至缺乏了解,因此要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音乐学科中的作用,就必须通过适当的培训和学习来提高音乐教师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其与音乐教学有关联的信息化、数字化应用软件的运用水平,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魅力。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运用于音乐课程教学,打破了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拓宽了接受音乐信息的通道,给了学生更多的音乐学习自与选择权;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和资源宽广”等独特优势,促进了学生视听联觉,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想象力;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其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以及各种音乐教学软件的恰当运用,使课堂教学中学生反应快速、师生互动性强,增强了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音乐学习的课堂效率。
目前MCAI课件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其特点是在教学上通过采用更为灵活、更易接受的方式来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在不加重教师和学生负担下,高质量完成教学工作;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实现个性化的发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充分展示了它在课堂教学中崭新的前景。
一、MCAI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功能
1.灵活多样的演示功能
应用MCAI课件所进行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很多优势:可以更加有效地运用计算机的文字存储和图形处理、复制、缩放、剪贴等功能,将教学的有关内容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灵活多样的演示。
2.设计生动情境的功能
情境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学习的动机,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运用MCAI课件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融视、听、说于一体,把声、形、光、色、情等安排在不同界面上并进行组合流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形式多样化的信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
3.较强的交互功能
传统的教学技术手段,都是单项传播信息,学生被动接受,很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MCAI课件以超文本结构实现了灵活的“人机对话”,学生可以在不同场地、不同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行控制学习节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快了学习节奏,进而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4.及时的反馈功能
MCAI课件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准确及时的反馈信息,这样可以使教师相应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确保学习过程的完整性,创造了个性发展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二、MCAI教学课件的分类
在各类MCAI课件的设计和实现中结合运用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再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资源设计成独具特色且适合不同师生需求的教学平台。
1.教学型MCAI课件
此类课件主要根据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及教学规律,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在实施教学中由教师自己掌控,从而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学习型MCAI课件
此类课件主要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由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根据学习的需求和进度,对重点、难点的内容进行重复回放,对教学内容进行演示。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综合型MCAI课件
此类课件具有教学和学习两种功能,方便教师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变成有形的教学模式和无形的学习模式,其共享的教学平台极大的方便教师和学生的各项需求,这类课件往往很受师生的喜爱。
4.模拟实验型
这种类型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借助计算机模仿技术,提供各项参数的指标,当学习者输入不同的参数时,能随时真实模拟对象的状态和特征,供学习者进行模拟实验或探究发现学习使用。
三、MCAI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典型两类课件的体现
如今网络技术实现了个别化教学向远程化教学的转移,实现了教学信息的开放性,使学生和教师不仅在课堂,还可以在网上进行教学和交流,直接进入到教学区、网络答疑室、留言板、作业区、在线测试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如何利用4类课件的基本特性以设计出适合教学规律的MCAI课件,将有形的教学资源怎样运用到课堂,在此以信息技术必修课程中的《3.2信息的编程加工》、《5.2.3视频、动画信息的简单加工》以及选修课程《VB》为例进行课件设计。
1.教学型MCAI课件的设计
由于教学型MCAI课件一定要针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设计,在此笔者以高中信息技术必修第三章内容《3.2信息的编程加工》和第五章中《5.2.3视频、动画信息的简单加工》为例进行课件的设计。针对《3.2信息的编程加工》中算法的概念,重点是教学生理解算法,简单的看懂代码,其相关知识为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代码、调试运行等。在课件设计中,可以用文字描述相关知识,重点是教学生对程序代码有个初识,初步了解程序执行的主要过程,去感受利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独特魅力。所以应采用集成开发环境的方式,以老师制作好的动画技术为主,设计一个可现场调试和运行的示例程序,并采用交互技术设计出学生可以交互参与的思考题,采用游戏设计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用文字或者表格的方式描述作业和上机内容等。针对《5.2.3视频、动画信息的简单加工》中FLASH动画制作的内容,重点是教学生理解FLASH动画的概念,其相关知识为帧、时间轴、图层的概念,以及用FLASH制作形状补间动画和动作补间动画。在设计中重点是教学生掌握其基本操作方法,利用好教学型课件,会使学生学的轻松,将难题简易化,课堂效益得到了最大化。
2. 主动学习能力培养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自我学习意识是指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能够应用己学知识去解决和学习其它相关知识。信息技术课程要学习的内容很多,且它的软件更新换代速度也是相当之快的,只学会了一两门软件的操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学会学习的方法,将来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信息技术课程中有些软件功能不同,但在操作中的一些方法是有联系的。如:画图软件的学习是小学已经熟悉的内容,因此在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学习中,便省略了文件的打开、保存、退出、复制、粘贴等相关操作,而只是在新课程开始前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操作完成,进行巩固复习。
软件如此,硬件也一样,如教室内每人一台电脑,电脑硬件的卫生、桌椅的摆放等,开学第一课时我便对他们做了要求,要求同学们自己动手维护,在碰到一些关于硬件的小问题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放手去做,这样,通过一个学期的接触,同学们对学校的电脑产生了感情,渐渐地消失了对计算机的恐惧感,像对待自己家的东西一样爱惜,当碰到他们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给他们提出提示或要求他们上网查询相关的知识点,这样往往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让同学们记忆深刻,便于知识的掌握。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206-01
目前,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交互电子白板作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系统,渐渐地走进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交互电子白板是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交互平台,它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思维始终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并积极主动地探索、创新,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认识和学习,比较传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备,笔者认识到电子交互白板对信息技术课堂有着深远的影响,由此谈谈以下一些体会。
1 当前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信息技术课一般都要用到广播控制软件或者多媒体投影技术,不可否认,运用这些软硬件教学是一种有效、先进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整体改革的突破口,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多媒体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传统多媒体教学缺少灵活性。假定某一问题学生不明白,需要老师作深入的解释,另外的推演。例如在讲解键盘时,需要画图说明,在已经完成的多媒体课件上修改是比较麻烦的,难于操作。而使用电子交互白板教学完全不存在这种问题,教师随手就画,边说边写边画。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有时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却往往无法加到板书中去而生出许多遗憾。
其次,传统多媒体教学一定程度上会误导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效率。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出现的一张张图片、文字、图表排山倒海般地压过来,使学生应接不暇,难以招架,使学生只注意到图片、文字甚至课件本身的精彩,却脱离了它们实质性的内容。例如,教师在讲授《插入图片》一课时,有些学生往往会注意到了图片好看,而将插入的步骤没有记住,所以,老师还需要单独再次强调,如何插入图片。使用电子互动白板,可以将插入的步骤放在一边,学生来进行插入,增强互动性的同时,也进一步掌握了插入的技巧。
最后,传统多媒体课件影响课堂资源的生成。多媒体教学的格式化、定义化、程序化的特点,使整个课堂只能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而课堂情况是千变万化的,许多知识和智慧是现成生成的。教师在事前往往意想不到。也不可能备出量身定做的课件。而在课堂上,即使有了生成的资源,往往也因为教师预先准备了课件。教师往往不能做到以学生为本。而是将学生的个性回答和问题草草打发,匆匆收场。从而把学生的思路限制在教师预先设定的局里。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更影响学生求异思维的形成。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传统多媒体教学往往缺少的正是传统黑板教学所拥有的互动、灵活。当然,我们不可否认运用多媒体教学,既可以将图画、文章、声音融为一体,使教学丰富多彩,又可以增加我们的想象力。交互式电子白板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出现的,它整合了传统黑板教学与传统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做到数形结合、音形兼备,为教师和学生互动搭建了有利的平台,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使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学得轻松愉快。
2 基于电子交互白板的课堂教学的优势
2.1资源丰富,拓展思维空间
交互式电子白板与计算机和投影仪配合使用,可组成最佳的多媒体教学,再配合相应的网络连接,又可组成交互式远程教学系统。电子白板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丰富的资源库以供反复使用。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或是连接其他计算机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并存储下所需的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是交互白板活动挂图中的背景、页面图像,也可以是Flas,还可以是幻灯片。在教学中,利用电子白板所提供的资源图库和模板,可以随时调出想搜集的图片和信息。例如:在讲授《了解历史,展望未来》一课时,对于讲到历史上的计算机时,可以随时从资源库中调用出来,学生也可以从这些资源库中寻找与搜索。
2.2增强教学灵活性,提高师生互动效率
白板的一些特有功能与技巧如:应用拉幕、探照灯、拍照、擦除等,可以设计出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特别是白板对动画、视频的随时暂停控制与标注,使教师能够更加自主地应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弥补了很多课件交互性差的缺陷。另外,以前利用传统多媒体课件上课时,为了点击鼠标,教师一般不走下讲台,课堂几乎完全是的预设的,整个教学都是围绕课件展开,这样的课堂虽然条理很清楚,但少了师生的互动、学生的创新,少了生成的课程资源,显得很呆板。用幻灯片时,很多幻灯片一闪而过,学生头脑中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而交互白板的使用则让教师从后台走到前台,走到学生中间,变成整个学习集体中的一员。同时,教师可以在讲解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在白板上拖动、画图、完成趣味习题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将“电子交互白板”引入课堂后,使得多媒体电脑和黑板的功能整合为一体,构建了一个类似于传统“粉笔+黑板”的课堂教学环境,在呈现多媒体资源时,可以直接在所呈现的图片和文字上进行“标注”、“书写”和进行各种人机交互操作,弥补了播放课件的一些缺陷。但是,“电子交互白板技术与课程是否能真正整合,也即是否能真正创设问题情境,课堂教学是否能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探索的学,关键还在于教师怎样使用技术。因为技术不会自动地变革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丁兴富.从黑板到交互白板的历史进程[J].中国电化教育,2005.2.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然而,纵观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或者学生高分低能现象仍然存在,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是由于在学校信息技术课时安排不可能太多的情况下,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赶出来的结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技能作了一些探索,发现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利用计算机优势,进行实践教学,对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行之有效的。
二、实践教学效益的探索
(一)可以揭去学习计算机的神秘面纱
计算机是一门新兴学科,属于尖端技术,电脑设备相对较昂贵,大多中学生(来自农村)对于计算机的了解是通过广告,或者是道听途说,以至于一些同学对电脑产生了一种神秘感觉。采用实践教学法,可以使他们明白,电脑不过是受人控制的机器而已,电脑的操作也是非常简单,一般地操作键盘或鼠标即可,这样他们就很自然地走近了电脑,一些诸如键盘、鼠标、显示器、软盘、光盘、硬盘等名词对他们来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也就消除了学习计算机的恐惧心理。
(二)使教学过程具体化、直观化
教学过程是非常实在的过程,忌的是教师空谈。自然科学的教学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就是这么个道理。你说氢气能燃烧,学生可以接受,但并不一定认同,除非你给他看一下实验的结果;你介绍电脑的各种种功能时,他会觉得你可能在吹牛,演示一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们不得不相信。在计算机系统组成中,让学生面对计算机,解剖整台计算机也会非常自然的,硬件、软件也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东西了;在程序设计教学中,语句写得对不对,程序能否实现所要求的功能,在机器上运行一下,马上就能知道。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错误、疑点当堂就已经解决,也不会留到课后,或者是下一次课。
(三)结合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结合,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在课堂上利用的媒体也多是粉笔、黑板和幻灯,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而运用多媒体电子教室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实践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验
(一)边讲边练
这种模式就是整个教学过程在机房进行,教师可以随时让学生练习。具体做法就是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制作一些适合于本课的演示教学课件,适时控制进行上课或上机;教师讲课时能统一控制学生用机,学生练习时能开放学生用机。这种模式具有实效性,学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过程是双向的。但是这种模式机房一般地需要配置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需要配专门的软件,如腾图等软件,可用于控制台(教师机)控制工作站的使用情况,统一锁住或开放工作站;而且机器的放置也以按照教室里课桌的位置横放为佳,学生既面对"黑板",又面对机器,便于听课又便于操作。对教师的要求也是不低的,教师应该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否则,就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网络电子教室的作用。
我省从2000年开始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到现在,信息技术教材已有数种不同的版本,每推出一个新版本就是理念的一种更新,一种质的飞跃,而最新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更充分反应了信息技术的创新性、信息性、实践性,也更有利于同其它课程的渗透与融合,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一、新课程新理念下的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的提出
近几年来,我国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制订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起来了。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未来建设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的综合,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然而,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由于种种的原因,使中学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或者出现高分低能现象,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计算机课时安排与传统教学发生冲突,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无奈而致。一些省份已经把计算机作为一门会考和高考科目,这本来是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视,但由此也造成有些教师挤掉上机时间,减少上机课时,甚至拼命地做练习题,以期能在考试中取得可人成绩。这种方式实际是一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违背了开设计算机课的初衷,与素质教育的宗旨是相悖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与其它学科相比有独特的特征,它能充分发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教具、学生用机、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资源等,加上学生本身又热衷于这门课程,为学好信息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充分利用计算机优势,对提高中学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行之有效的。
二、计算机实践教学的作用
计算机实践教学就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和学生兴趣的特征,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具体的操作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所学知识,提高操作技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如下几方面实践教学的作用:
(一)、深入其中使计算机不再神秘。计算机是一门新兴学科,属于尖端技术,电脑设备相对较昂贵,起初,大多中学生对于计算机很少了解甚至于一直没有机会接触,以至于对计算机产生了种种神秘感觉,认为学习电脑很难。而采用实践教学法,可以使他们明白,电脑只不过是受人“摆布”的机器而已,电脑的操作也是如此简单可行。
(二)、实现教学过程的具体化、直观化。新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摒弃了先前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的现场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及教师的倡导作用。如在计算机系统组成中,假若不面对实物,哪怕你说的天花乱缀收效也不会很大;若让学生面对计算机,解剖整台计算机硬件、软件那效果定会事半功倍了。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结合,计算机以其生动的图像、声音等多媒体效果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在课堂上利用的媒体也多是粉笔、黑板和幻灯,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抽象乏味;而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灵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实践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验
不同学校计算机资源的配置是不一样的。笔者以为,教无定法,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配置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方式。
(一)、边讲边练
这种模式就是教学过程在机房进行,学生可以随时练习。具体做法就是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制作一些适合于本课的演示教学课件,适时进行讲授或上机,这种模式具有实效性,学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种模式需要配置多媒体电子网络的教室,如易思多媒体教室或鲁源电子教室等软件,可用于控制台(教师机)控制工作站的使用情况,统一锁住或开放工作站;而且机器的放置也以按照教室里课桌的位置横放为佳,学生既可面对"黑板",又可随时面对机器。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7-0081-02
[作者简介]张城(1983―),男,江苏兴化人,本科,江苏省兴化市实验小学教师,一级教师。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信息技术的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信息技术课程虽然是一门新兴的课程,但却是必修课程。笔者通过相关调查和实际教学经验,总结了目前信息技术教学有待改进的地方,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旨在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
一、做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准备工作
要想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对课程内容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基础知识,另一部分是基础技能,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区分两部分内容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地教学。教师还要清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占着重要地位;难点就是学生学习起来有难度的知识技能,重点和难点不一定全部一致,对于难点非重点的部分可以降低对学生的要求。此外,教师还应该了解本课程在学生的整个知识体系中占有的地位,加强和其他学科的联系,让学生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信息技术不仅是一门知识性的学科,它的教学重点还在于应用,因此教师要了解信息技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这也是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目的。
我国的科学技术起步较晚,信息技术教学仍然在探索阶段,开发更多的教学资源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内容。信息技术教学的课程资源来源于多个方面:首先,信息技术教材每册书中附带有相应的光盘,光盘中包括教材中案例的具体演示过程,十分具体形象,学生容易理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如今互联网的内容极其丰富,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起来,在互联网中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这样教学内容就和互联网中最新鲜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明显的提高,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在互联网中搜索相关的内容,这样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再次,教师还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创造一些教学资源,简单的自创教学资源就是制作课件,利用课件教学比简单的口头教学更加形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建立一个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平台或数据库,以供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资料搜寻。最后,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二、改善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策略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进行教学。情境教学就是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事件进行适当的加工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情境要与教学的内容有必然的联系,然后通过和不同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将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认识信息技术和日常生活密切的联系,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地在生活中发现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然后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努力去解决。通过情境教学,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发现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作用,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视频向学生讲解有关知识,让学生对信息技术操纵有更深刻的认识。比如教师在讲解幻灯片的制作时,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软件界面,然后再去熟悉其菜单项中所包含的各项信息,掌握相应的操作知识,并做好日常练习。学生在掌握该应用软件后可以与其他操作软件对比,熟悉不同软件的作用,调高他们对信息基本技术的认识,满足学生的实际信息技术学习需求。
三、改善信息技术课堂的评价策略
恰当的评价策略是对学生这一阶段学习成果的总结,不仅可以让学生发现这一阶段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还能够为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指引方向。恰当的评价策略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总结,注重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信息技术技能,以及学习过程中培养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恰当的评价策略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评价或考试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评价阶段,也应该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只有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存在的缺陷,才能够有动力去改正;另外也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从而提高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也可以取长补短,教师的评价起一个参考和引导的作用。其次,要根据评价的目的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评价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现状和努力的方向,分析学生存在的不足。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实践测验的评价方式,为学生指引下一阶段努力的方向,教师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表扬上一阶段学生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并鼓励学生继续坚持,努力弥补不足,获得更多的信息技术技能。
通过以上的分析考虑,可以具体采用以下几种评价策略:第一,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阶段结束后,进行小组内部成员间的互相评价。小组成员的学习生活都在一起,相互之间都比较了解,所以进行小组评价比较准确全面。第二,自我评价。古人有云,“吾日三省吾身”,自我评价是进步的起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从而加以改进,取得进步,进行自我评价,也应该以教师的评价为参考。第三,网络评价。网络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特有的评价方式,学生通过网络提交自己的信息技术课程成果,网络实时反馈让学生和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是非常直接的评价方式。
2001年教育部提出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时代对基础教育提出的要求。笔者根据这一新的要求,结合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
1.“自学-引导-训练”的课堂教学流程。
1.1 自学阶段:教师在上课时应首先给学生提出一个合理的“任务”,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激发求知欲,去寻找“任务”的答案。当然,设置合理的“任务”是关键。
1.2 引导阶段:这是由老师来组织的集中学习阶段,老师以非常精炼的几句话或通过课件广播的形式来完成,重在点拨学生在自学阶段还没有发现的一些技巧,并很快让同学们来实践操作。如对艺术汉字的三维效果进行设置、艺术汉字的旋转等。
1.3 训练阶段:“You do, you understand.”(做过的才能会),这是国际科学研究领域的一句名言。说明了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在以上两步完成的前提下,剩余的全部时间交给学生。此时,教师提出一个综合练习题,由学生自主完成,从中也培养了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习惯。
2.巧妙的比喻加游戏式的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有很多抽象难懂的知识与名词,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将其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并适当运用一些比喻,让学生容易接受。如讲到桌面图标时,将“网上邻居”可以比作是“邻居计算机大家园”,将“回收站”比作是“垃圾箱”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很快理解每个名词的含义。
3.使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融合,让学生掌握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为其他学科服务。现代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网络远程课堂的出现,为学生学习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因此,在教师讲到网络的应用时,应推荐让学生自己去网上查找所需的语文、数学等学科教育资源,有条件可以注册视听网上同步课堂。长时间的网络教育,不仅补充了信息技术课的一些新知识,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其他课的热情。
4.重视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安全、道德、法律”教育。在学校环境中,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工具,在社会环境中它也是现代生活的工具。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同时进行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安全、道德、法律方面的教育。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其学习的内容与学习的思想。
5.灵活多样的期终评价。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评价的理念、方法、手段应与课堂教学目标相符。因此,信息技术课评价在本着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有利的前提下,可以采取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以下两种方式:一是拟定灵活的题目,制作一幅作品;二是计算机抽题,进行网络环境下计算机测试。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避免传统教学“满堂灌”的方法,应让学生感到它是一堂真正的活动课;课堂应充满活力,使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进行信息技术知识学习。同时,教师应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让信息技术课堂开展的有声有色。
当前,信息技术正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到教学实践中。随着校园网络工程的实施,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化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获得最新、最快、内容丰富的知识,将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分享。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整合知识点,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使这门学科成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个跳板。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中职信息技术教学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做好课前准备
培养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复合型人才,掌握独立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快速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环境。好的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师生在思想上的沟通才是衔接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多进行换位思考,从学情出发,让每一位学生能感受到情感教育,让教学成为师生共同体验的过程。
其次,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实训条件展开教学。
第三,要精心设计导学,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尽快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导语成为一堂课成功的铺垫。教师也可采用启发式引入课题,由浅入深逐步提出问题,引领学生主动地掌握知识。从启发入门到独立地学习,旨在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要摒弃陈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将常用的教学方法融合到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并进行重组和延伸。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师生单向模式,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该模式增加了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新思路,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学生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获取知识。
1.按照传统的“齐步走”方法,将会导致学生“吃不饱”或“消化不良”的现象
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应进行分层教学;对掌握快的进行知识的扩充,把最新的技术介绍给学生,拓宽其知识面;对掌握慢的以课本为主,扎实地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这样,教师就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把握住整个课堂节奏,抓住关键再加以概括汇总,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善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才能挖掘出学习动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加强对知识的演示,并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及背景材料。同时,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实现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和协作的方法。
比如,淘宝网购这一章节,通过网购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先筛选商品图片,在预定内容演示完后,按分解的任务讲清每一步操作的目的和方法,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必要时进行分组操作,通过小组内的分工合作与小组间的竞争,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提高集体活动能力以及提高学习的自主性。此模块的教学,可以采用任务式导学法辅以其他教学融会贯通,设计以研究学习为主体的任务性课题,要求学生协作完成任务,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导学把一个任务分成模块进行细化,然后逐步消化。学生在提高认识的同时强化操作水平,通过探讨获得自我发现、自我思考的能力。
3.实践法化解难点
借用已感知的知识映射新知识,使新知识更容易理解。教师通过钻研教材和教法,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让学生容易接受。例如,Windows 7的网络部分,让学生动手设置手机WLAN热点,利用一体机Seewolink软件进行连接,上传学生作业,并展示课件。这种贴近生活的方式,学生参与热情和主动性比较高。
4.演示法拓展强化
教师进行示范性实验是学生获得知识和强化技能的一种基本方法。教师采用演示法,选择比语言表达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并学习的方法,通过投影机、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能直观地看到教学内容,力求演示内容要有感染力,要有可操作性。
三、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规律
1.理论与技能相互依存
把课程设计编织成模拟现实的生产过程,把课堂设计做成实践过程的组成环节,并进行模拟教学。
2.信息教学就是生活实践
中职的学生基础差,理解能力欠缺,但动手能力强,任务式导学模式旨在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让课堂和实训教学更适合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