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9 01:05: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教师师德考核,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10年修订)为考核内容,建立师德考核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我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二、考核内容和标准
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10年修订)为主要内容。
三、考核对象
在编在岗教职工,其中校级领导干部考核按瑞安市教育局教育干部考核办法执行,离岗退养和长期病休超6个月及以上的人员不参加考核。
四、考核方法与步骤
1、成立师德考核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工作小组:
由领导小组成员和民主推选产生的教职工代表(占工作小组总人数50%以上)组成,分三组,分别对低年级段﹙一、二、三、年级﹚教师,高年级段(四、五、六年级)教师和非教学人员进行考核。
加强对师德考核工作的领导,切实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引导广大教职工正确认识开展师德考核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增强参与意识;要引导学生和家长对师德考核工作给予正确理解和支持。在考核中要精心组织、坚持标准、严格程序、规范式操作、务实求效,确保考核结果的客观、准确、公正。
2、形式与时间
采用“五考核”的形式,即自我考核、领导考核、同事考核、学生考核、家长考核,考核时间在每年的5月份下旬,并在每年6月份上旬将考核结果上报安阳教育学区和市教育局备案。
3、步骤
学习宣传。认真组织好《规范》学习,加大宣传力度,开展主题学习会、研论会、座谈会、演讲会和暑期师德专题培训等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教育活动;将《规范》、《瑞安市人民教师誓词》、《瑞安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在职工有偿家教、带寄宿生、兼课管理工作的通知》等印给教职员工,做到人手一册,并充分利用会议室、办公室、黑板报、校园宣传栏、广播等载体进行宣传;聘请专家、名师对《规范》进行宣讲,帮助广大教师全面了解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实施考核。一是要做好准工作;二是教职工自评;三是要组织好学生考核与家长考核,要召开专题会议,讲清意义,明确要求,学生考核由学校随机选择任课对象不低于50﹪学生(每年变动)参加。家长考核由学校统一组织,可采取问卷、座谈等形式;四是组织好领导考核和教师间的互评;五是组织好非教师人员由自我考核、校长考核、其他领导考核、教师考核(非教学人员参加)四个层次组成;六是考核领导小组评议,结合教师平时的师德表现,在打分量化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对每个教职工作出客观评价。七是做好考核统计、分类建档。
公布结果。考核小组将考核结果通过适当形式向全体教职工公布。
梳理反馈。学校对考核中反映出来问题,应认真进行梳理分析,视情况向教职工本人反馈,同时进行个别谈话。教职工要根据反馈的问题,剖析原因,提高认识,主动反思,认真开展自我考核,制定整改计划,提出改进的时限,并上交学校存档。
整改提高。师德考核成绩作为年度考核主要内容,边考核边整改,对师德表现差,问题比较突出的个别教师由学校要领导进行诫免谈话,限期改进提高。通过整改使教师队伍中觉悟不高,师表形象差,以职谋私,有偿家教、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现象得到时有效遏制,促进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认真总结。集中考核结束,每位教师都要结合自身实际,写出个人总结上报学校。学校要认真总结,对考核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查找原因,制定措施,提出整改建议,不断完善师德考核工作。
五、考核计分办法
1、分低年级段(一、二、三年级)教师、高年级段(四、五、六年级)教师、非教学人员三类组织考核。考核结果分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等,分值分别为90及以上、80—89、60—79,60以下,调查表中的优、良、合格、不合格分别以95分、85分、70分、45分进行统计。
2、低年级段(一、二、三年级)教师:自我考核占10%,领导考核占40%,教师相互考核占35%,家长考核15%。
3、高年级段(四、五、六年级)教师:自我考核占10%,领导考核占35%,教师间互评占30%,学生考核占15%,家长考核占10%。
4、非教学人员:自我考核占10%,领导考核占20%,中层干部考核占30%,教师考核占40%。
六、考核结果运用
《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考核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为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对考核结果运用作如下规定:
1、作为绩效工资发放的重要依据之一。
2、师德考核成绩位于前10%的,在市级奖教金、师德楷模、终身班主任、特级教师、名师名校长、“三坛”、学科骨干教师评选中优先推荐。
3、考核成绩位于前三分之一的,在以下方面优先考虑: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中优先考虑;在教师竞聘和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时予以倾斜;优先推荐参加省市组织的培训、学术考察和科研活动。
4、考核成绩低于后三分之一的,原则上年度不得评优评先。
5、对师德考核不合格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实行一票否决,给予缓聘或转岗分流。
(1)、有讽刺、挖苦、歧视、侮辱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行为,给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
(2)、热衷于第二职业、乱办班、有偿家教、带寄读生等,经查实,教育后仍不改正的;
(3)、因失职、渎职造成学生安全事故的;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6-0018-01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听说读写’四个字中,‘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了,‘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叶先生这番精辟的评论,深刻地阐述了口语交际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下面,根据我的教学经验,谈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充分参与实践,让学生言之有物
口语交际是融观察、思考、表达、体验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许多口语交际课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没有内容可说,两三句话就结束交谈,余下一大部分的课堂时间,学生没有找到事情来做。究其原因,教师没有做好课前准备,没有让学生深入生活实践,充分进行体验。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口语交际课开始之前,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去做一做、玩一玩、动一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表达,让学生言之有物。
例如,教W《我们会拼图》时,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清楚地向别人说明自己拼图的内容和方法,并对别人的拼图做出评价。因此,为了完成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我把这堂课设计为“好玩的圆”的口语交际活动:(1)剪大大小小、各种颜色的圆;(2)和美术老师合作教学,举办“我来给圆大变身”的主题拼图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把圆拼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只有课前充分参与实践,学生才能在课堂上进行积极的展示和丰富的表达。
二、重视方法指导,使学生言之有序
学生的口语表达不规范,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掌握好表达的方法和技巧。因此,口语交际课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有内容可说,还要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同时,教师必须根据各年段的教学目标,结合交际内容,制定语言发展目标和交际目标。
例如,教学《我们会拼图》时,语言发展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会用“我拼的是……我是这样拼的: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句式来介绍自己的作品,并让学生会用“我觉得××同学的拼图……”等句式来评价同学的作品。这个语言发展目标是这堂课的教学任务,要求学生都能用这些句式把拼图步骤说清楚,使学生表达条理清晰、有序。
通过课堂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会逐步提高。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让学生随意表达,可以运用段落补充法、板块问答连接法、四素拓展法、词句段模仿法、给予词汇选择法等多种方法,规范学生的表达,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养成倾听与评价习惯,让学生言之有思
任何口语交际都离不开倾听,会听才会说,学会倾听是小学低段学生最先要培养的交际习惯。同样,口语交际课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倾听能力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会合理评价别人的观点,倾听和评价互为作用,用评价来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用倾听来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例如,在《我们会拼图》的评价环节,我利用多媒体展示某个学生的拼图,让其他学生做出评价,学生畅所欲言,如“我觉得你拼的……”;“我看到你拼出来的……,让我想起……”等。另外,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你为什么要用……来做它的……呢?”,也可以提出好的建议“如果把……改成……我认为会更好一些”等等。因此,学生在评价别人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学会倾听别人,再自己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真实的看法。这样既能让学生养成倾听和思考的习惯,又能避免一些假大空的发言。
四、培养交际态度与习惯,使学生言之有礼
口语交际需要进行言语互动,交际时的情感、态度等非言语行为在交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应当养成良好的交际态度和习惯。同时,逐步养成与别人交谈时要自然大方、礼貌得体的态度,这些都可以为下一阶段的口语交际奠定良好的基础。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90-001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如何提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现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笔者在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一、优化组合,增强合作学习意识
分组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前提。组建学习小组时,一般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格特征、心理素质以及性别特征等进行评定,然后分配成若干合作小组,既要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建组原则,还要有尊重学生个人的自愿原则。其目的是让小组内各成员之间形成一种互补。每小组4―6人为宜,在一定时期内小组成员应相对稳定,保证合作的有序开展,经过一段时间(每学期)调整一次小组计划,以便拓宽学生的交往空间。组长实行轮换制,可以定期轮换,也可以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临时轮换。这样,在各组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进行公平竞争,使每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另外,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还要积极营造学生合作学习的心理基础和心理环境,学生之间要学会相互尊重,虚心接纳他人的合理化建议。
二、精心准备,提升合作学习效率
要想使学生有效地、持久地投入合作学习,教师在课前必须精心设计合作学习内容。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材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年龄性格特征,精心设计难易合适、具有挑战性的讨论题、操作题、思考题、开放题等,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效,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能用事先准备的工具和已经学过的知识想办法求出梯形的面积吗?学生用事先准备了梯形纸、剪刀、学生尺,开始先独立操作,然后再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把握契机,发挥合作学习功效
合作学习的价值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教师要合理科学地选择合作交流契机,适时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真正发挥合作交流学习的功效。
1.百思不得其解时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是常有的事,关键是如何有效的解决问题。当一道题百思不得其解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需要帮助的心理需求,此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当大多数学生独立一道题有困难时,可以放手让学生合作交流。学生借助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使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在听取别人的观点和方法中心领神会,自己的思维进一步得到拓展,从而获得成功体验。
2.意见不统一时
现在的教科书上经常出现这样的字眼:你是怎样想的?你最喜欢那一种方法?为什么?这正符合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论之一,就是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放手让学生去争论、辨析,学生会在各种激烈的争辩中,越辩越明。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学生探索12×10的算法时(图意:每箱牛奶有12瓶,10箱牛奶一共有多少瓶?三年级有117名学生,每人一瓶够吗?)出现了如下的算法:
(1)先算5箱有多少瓶,再算10箱有多少瓶。
12×5=60 60×2=120;
(2)先算9箱有多少瓶,在加上1箱的12瓶。
12×9=108 108+12=120;
(3)把每箱的12瓶分成10瓶和2瓶,10个10瓶是100瓶,10个2瓶是20瓶,一共是120瓶;
(4)由12×1=12想到12×10=120。
此时学生争论不休,各持己见,虽然解题方法迥然不同,结果却相同,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确定最佳方法,也渗透解决问题的最优化思维策略。
3.难以独立完成时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内容是靠学生个人的力量难以独立完成的,它必须依靠小组合作的力量来解决。例如教学《统计与可能性》时,设计这样一个活动:从装有3个红球和3个黄球的袋子里,每次任意摸一个球,然后再放回袋中,这样一共摸40次,红球和黄球各摸到多少个?由于学生又要摸球,又要记录,还要统计,一个人操作有一定的困难,我提醒学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形式进行,于是他们开始结成小组,进行分工,借助集体的力量,顺利地完成任务。
4.突破重难点时
教学中,对于知识重难点的突破,教师要善于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借助集体智慧来解决问题。当学生有了成功喜悦需要分享时,为满足学生极强的表现欲时,都是学生合作的最佳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及时捕捉合作最佳契机。
四、开放时空,保证合作学习效果
充裕的时间、开放的空间是合作学习取得有效性的前提。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时间要求,但时间规定要有一定的弹性,主要是要告诉学生速度的重要性。没有一定的时间作保证,合作交流将会流于形式。它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合作交流前,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其二保证充裕的小组合作交流时间。时间的不充裕直接制约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背景。
何为“算用结合”呢?从字面的意思理解为:计算与应用的结合。深层理解“算用结合”中的“算”指的是计算教学,计算不单单是种技能或能力,它是种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意识,同时也是人们应具备的数学素养之一,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头戏,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也一样。“用”指的是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大家都知道学习数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目的之一。仅此就足见“算”和“用”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了。
传统教材把“算”和“用”相对分开,最明显的标志是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以“应用题”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中,大家都知道,传统教材几乎每一册都有“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单元,它自成体系,从简单的十一类应用题教学到复合应用题教学和典型应用题教学。复合应用题教学又分两个阶段,有先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再教学三、四……步计算应用题。整个应用题教学结构非常严谨,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应用题教学的过程非常强调应用题的结构和钥匙思路的指导,教学过程显得过于程式化。甚至,有的教师就让学生背关键词,如一共用加剩下等就用减的。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不再设立应用题单独的章节,有机地结合计算的教学,安排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内容,而且把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之中,试图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逐步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形式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实验教材(一上)开始“用数学”,后来到(二上)开始就用“解决问题”了。
新课改实话后,教师们第一个感觉是课程标准实验淡化传统应用题教学的“序”,改变了解题技巧培养为主要目标的程式,结合计算教学解决问题,很不习惯,难于把握“用”的教学的度,往往会自学不自学地偏重于计算,而且当教材中出现用数学解决问题时,又似乎觉得用数学也好,解决问题也好,不是和应用题一样吗?等等。因此,对算用结合的探讨应运而生,并成了我们台州市数学教学的一个热点问题。
二、“算用结合”在数学领域的推行。
1、明确课型。
“算用结合”这块教学内容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种课型:(1)以算为用,既单纯以“计算”为主的计算课,如第四册的《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就是以“算”为主,以“用”为辅。它注重知识方面的输理。(2)以用引算,即单纯以“应用”为主的解决问题,如第六册的第八单元的《解决问题》就是以“应用”为主,以“计算”为辅,它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应用。(3)算用并重,即算与用同时落实,如第五册的《有余数的除法》,它由生活中的用引申到数学课中的算,它既强调算理的理解又强调生活知识的拓展。
在备课之前,先明确这节课是属于“算用结合”中的哪种课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助于我们根好的把握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实施我们的教学计划。
2、精选题材。教材是我们实施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参照物,而题材是每节课教学活动得以实施的基石,所以题材的选择至关重要,题材得当,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解决问题时的建模、解模和学会数量关系分析及解决问题思考方法的成功经验,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如果题材不当,它有可能抑制学生的思维,则得不偿失。
3、把握限度。所谓“度”,指的是程度、限度、分寸。算与用是不是每一个环节每一节课都必须得到体现?不是的。算用结合也要适当把握结合的“度”,在目前教学中,存在二种现象;一是把计算课上成提问题的课,或者称说话课;二是把计算课上成纯粹用数学的课。这样,辛辛苦苦40分钟,在观察情景图上花了大量的时间,而算理还是模糊不清,算法还是一知半解。因此,我们觉得对于算与用在教学中的比重,也应该从知识整体去衡量,看一看这节课是重算理算法,还是重用数学,不要一味地追求算与用的结合,最后搞得一节课下来算不像算,用不像用,算用不分。
三、“算用结合”带给我们的思考。
1、如何在算用结合时突显双基?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高中物理教师对物理实验教学越来越重视了,对它的认识也提到了一定的高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也在“步步为营”,扎扎实实地进行着。但是,目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情况仍然不太理想,情况不容乐观。
1.重“讲”轻“实”。有些教师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不太重视,认为在高考指挥棒下,对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核比率不大。所以他们就认为:高中物理实验知识,并不需要实践动手操作,只要学生对实验知识点能了解、理解,能在笔试时应付考试就行了。在这种思想的左右下,很多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重视对物理实验过程的讲授,而忽略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过程教学。对于一些重要的物理实验,最多也只是在讲台上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对实验整个操作过程有个大致的了解。其实这样的教学方法只能培养“高分低能”的“书虫”,扼杀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一旦学生面临着实验操作考核,那就只能束手无策了。
2.重“操作”轻“分析”。有些高中物理教师虽然会按照教学大纲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但是他们在教学时也只是“走形式”而已。先要求学生在书本中把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等理清楚,然后要求学生跟着教师的操作完成所需做的实验步骤,在实验时,只要求把实验数据记录下来,实验就算是完成了。这种教学的方法是错误的。教师应该在学生动手实验时,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实验数据出来后,又要对它们进行分析:这些数据是怎样得来的?它们说明了什么道理等等。
二、目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考核现状
高中物理实验考核是对教师、学生物理实验教学成果的检测。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考核的方式主要是两种:1.理论考核:2.实验操作考核。在考核过程中,学校及上级教育部门更注重理论考核,一般是通过笔试来考查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结果。例如:实验目的考核:实验原理的考核(通常会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试题,从实验原理出发,推导在此实验时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公式来完成实验的最后一个步骤。);实验过程的考查(通常设计一个表格,在表格中预设空格,要求学生把空格中的实验步骤填充完整,或者确定在实验过程中哪些物理量需要测量等等。):实验书写报告的考核(能否简单地书写报告、能否正确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能否作出实验图像等等。)。而在对实验操作考核时,主要是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行考查。例如:学生能否选择恰当的实验仪器、实验操作步骤是否能合理地安排、能否组装整个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平台、在实验结束后,学生能否把实验器材清洗,准确地归位等等。
三、充分发挥实验考核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物理的自然科学属性非常地强,物理实验就是研究物理自然科学属性的手段之一,也是检验学生在学习物理理论知识的手段。物理实验效果究竟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各种能力,所以我们要加大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考核力度,充分发挥实验考核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1.改革考核方法,加大实验考核力度。笔者认为,物理实验的教学重在实践操作,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物理实验考核时,不能过多地采取理论考试的方法,而应该着重实践操作考核。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例如,在对电学实验考核时,就可以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对实验电路的转换能力、能否准确地调试实验器材、是否具有排除实验故障的能力。在考核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时,其实也可以考查的创新能力。可以让他们自行创新地设计实验过程,选择实验仪器等等。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195-01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强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反对“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于是,很多教师对“讲”讳莫如深,避之唯恐不及,课堂上该讲的也不讲,放任学生的自由学习,使教学从“满堂讲”走向“满堂悟”的虚浮尴尬境地。那么,语文课要不要讲?究竟怎样讲呢?叶圣陶先生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的‘讲’。”可见,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并不矛盾,关键是要提高认识,给“讲”一个科学合理的位置,充分发挥“讲”的功效,努力修炼“讲”的功底和艺术。
1 “讲”或“不讲”―― 把握“讲”的原则
语文课上关于教师“讲”的基本原则:一是学生对所学内容完全不了解的不要讲,因为没有知识的起点;二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不要讲,因为没有必要;三是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帮助的不要讲,兵教兵的效果更有效;四是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要讲,让他自己尝试;五是教了也不会的不要讲,讲了也没用。坚持这“五不讲”的原则,我们在教学中就知道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了。
2 讲什么―― 明确“讲”的内容
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必然离不开讲,但老师一定要明确在课堂上讲些什么内容。笔者认为,关键是要讲好“四点”。
2.1 知识的聚焦点
小学课文教学中,有些语文知识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比如语言知识、句子类型、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标点符号等,这些知识的聚焦点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和工具。在系统知识面前,有计划、有步骤、有阶段的“讲”,可以让知识更系统和完整。
2.2 认知的疑难点
主要指教材的重点和认知的难点,这是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理解的偏差和认识的错误,教师要适时地给予点拨和纠正,以实现对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2.3 思维的新裂点
小学生在学习中不善于多层次、多角度地去认识事物,理解问题思路狭窄,思维简单,有时候会出现思维的断裂和空白,表现为思维的单一性、单向性、片面性。教师就要通过巧妙的讲解,弥补思维的缝隙,填补思维的空白,提高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贯通性。
2.4 情绪的兴奋点
教师通过鼓励性的语言,创设学习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朝着有利于知识的接受,能力的提高方面发展,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 怎样讲―― 注重“讲”的方法
概括地说,教师的讲要突出“四性”。
3.1 突出情感性,激情澎湃地讲,以情感染人
教师的讲要充满真情、柔情和激情,突出情感性。教师的激情澎湃必然会掀起学生的情感涟漪,让学生心花怒放、情不自禁,收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
3.2 突出趣味性,妙趣横生地讲,以趣吸引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教师的讲要富有趣味性,只有教师讲得妙趣横生,学生才能听得兴趣盎然,才能被深深地吸引到教学中来。
3.3 突出实践性,直观形象地讲,以美愉悦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可以把讲解融入到直观形象的操作展示之中,比如,图片、多媒体、演示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和理解,获得美的愉悦。
3.4 突出思索性,悬念丛生地讲,以疑启发人
教师的讲不是直接“告诉”,而是要启发思考。所以,教师的讲重在激起悬念,设置“陷阱”,引领学生进入思索的状态,让学生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启迪智慧。
虽然教师的讲必不可少,但是一定要掌握讲的“度”,要“适度”而不“过度”,做到少讲、精讲、巧讲、会讲。正如语文专家精辟的指出那样:“讲什么,讲的多或少,详或略,深或浅,都要恰到好处。”(张志公)“这里面仍然有个分寸的问题,要讲的不多不少,要讲的切合实际”。(吕叔湘)
4 讲的效果如何―― 研究“讲”的策略
教师的讲授不是灌输,而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教师要研究讲的策略,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教师讲的效果和学生学的效果。具体说来,教师讲的策略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先学后引:学生学习之后,有了疑问和困难,教师再有针对性地指引;二是顺学而导:沿着学生的学习路径,顺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教师适时地点拨和指导;三是以学定教:以学情决定教情,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四是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以讲促练,讲练结合,在高质量快节奏的练习中提高学习能力。
5 “讲”是为了“不讲”―― 升华“讲”的艺术
叶圣陶先生早就谆谆告诫我们:“说到如何看待‘讲’,我有个朦胧的想法。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如何把教师的“讲”转化为学生的“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讲是为了不讲”的境界,这需要教师升华教学艺术和教学智慧。
5.1 以读代讲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阅读教学最重视朗读,以读代讲是以学生读书感悟为主体的重要的教学方式。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收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使学生真正达到读出感情、读出味道、读出方法、读出见解的境界。
5.2 以写代讲
写,是提高认识、深化理解教材的重要手段。阅读教学中结合教材实际,选择加强的时机和训练点,让学生巧妙地进行随文练笔,能使学生在写作中走进文本深处,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思想的真谛。
5.3 以演代讲
教学中通过演示、表演等形式,能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枯燥的文字变得立体可感,增强理解和内化的效果。
5.4 以查代讲
对于一些需要掌握的资料性信息,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搜索、查阅资料和工具书等形式,自主查询、自主阅读和自主构建,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5 以议代讲
对于一些有争议、难度比较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评议,然后进行小组展示。通过想一想、议一议、评一评、辩一辩、说一说等形式,让学生集思广益,拓展思维,深化理解,共同分享合作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在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摆正讲的位置,锤炼讲的艺术。该讲时,要浓墨重彩、尽情渲染;不讲时,则惜字如金、静水深流,做到收放自如,得心应手。教师要不仅自己讲得精致、精当、精巧,更要让学生讲出精美、精彩和精华,充分彰显语文教学的魅力。
2009年1月起,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的《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开始实施。我国中小学教师已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在教师享有绩效工资的同时,对中小学教师的绩效考核也随之提到学校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绩效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企业,现已移植到教育管理领域而广泛被采用。教师的绩效考核,即教师的绩效评价(评估)是指学校领导和人力资源管理者在获得足够的客观评价教师工作状况的资料,掌握了具有相当信度的信息后进行的评估活动。[1]绩效考核是整个学校管理的核心环节,它贯穿于学校管理的全过程。
绩效考核目的在于通过对教师一定时期在工作中所表现出德、能、勤、绩等的综合评定,把握每一位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为职称、教育培训、岗位调整,以及提薪、晋升、奖励表彰等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评价可促使教师有计划地改进工作,以保证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学校的绩效考核设计作为现代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对促进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推进学校长远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有的学校绩效管理走在前列,绩效考核体系科学化、规范化已初步形成。而中小学教育发展处于强烈的变革之中,为了保持其长期稳定发展,更应该有与其发展程度相适应的绩效考核运行机制。学校由于工作自身特点――学校工作的复杂性、多因性、教育性、动态性等;教育主客体活动的多变性,这些给绩效考核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也给教师绩效考核设计带来了难题和困惑,难以把握考核的权重和可操作性。
一、中小学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当下中小学在管理领域存在一定的绩效考核,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学校作为一种特殊行业,多因性和动态性决定着绩效考核的可操作性不强,存在一些难题,下面将详细探讨中小学绩效考核实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绩效考核没有建构完善的体系。
绩效考核是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学校有一定的管理流程和运行机制。学校由于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局限,不能准确把握教师绩效考核的特点,绩效考核框架难以定位,谈不上正确考核教师的绩效,但实际上不能真正发挥绩效管理的积极作用。绩效考核体系往往偏重低层次认知能力或单一类型智力的评估,不利于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2]在管理层宏观上高度重视建构教师绩效考核体系是十分必要的。用科学、规范、全面的绩效管理体系来考核,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绩效考核重结果而忽视过程。
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往往从认识和操作上只重视教师的终结评价,而忽视教师工作过程行为的考核即过程考核,这完全背离教育的特性和教师的职业特点。学校恰恰单纯地对结果进行一味考核导致教师又回到应试教育轨道上来。如,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一味陷入“题海大战”,这对于学生的身心成长是极端的扭曲。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代替对教师绩效的考核是不全面的,极其片面。这样教育工作只会陷于表面化,流于形式,忽视教育工作成效的提高。
(三)绩效考核与学校发展战略不匹配。
学校的一切教育行为和活动都应该服从于学校整体的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绩效考核活动实质上就是通过绩效计划的制订,绩效考核一系列活动应使教师发展目标和学校的战略教育目标相一致,从而实现学校整体的战略目标。但是学校在制定绩效考核指标的过程中,对于关键指标的选定不符合学校的战略发展要求和长远的利益。虽然一些指标能指导局部的利益和工作改进,但是没有考虑到学校处于动态发展程度较高的阶段,其绩效考核指标的选择要权衡利益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服务。
(四)绩效考核缺乏必要的公开和公正性。
学校年度考核教师,并建立了教师绩效考核档案,但由于绩效考核缺乏公开和公正性,使绩效考核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形式,没有一个规范化的运作流程。同时,学校的绩效考核指标的选定,大多出自学校领导的主见,教师参与绩效目标制定的机会很少,使得绩效目标的选定缺乏合理的基础。由于学校领导单方面制定绩效管理目标,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政策的透明度,使得教师本身对绩效考核活动缺乏热情,加上在绩效考核活动终结以后,管理者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不把考核的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或公开。更谈不上学校和教师面对面地就教师考核的结果进行客观的探讨,因而教师不知道学校对他本人的评价是什么,更不知道应如何改进工作。教师的绩效考核工作应着眼于教师能力的提高及潜能的发挥。在考核执行过程中应该是透明公开的,切不可暗箱作业。
(五)绩效考核标准随意性。
学校绩效考核一旦制定后,在具体的工作中就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有人的因素,有物的因素;还有外在的因素,内部的因素,等等。教育工作和教师职业的双重特殊性本身决定着学校的绩效考核内容要不断完善丰富,而不是学校管理者凭主观意志把绩效考核标准朝令夕改。即使当前不合时宜的,也只能进行微调,使其更趋于合理性,并及时公开透明。我们切不可大范围地进行调整,按人事画圈或彻底反转,这十分不利于绩效考核和今后管理工作的执行推进。
(六)绩效考核流于形式。
学校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就是学期末或年终进行终结性的考核,而忽略了过程性的平时考核。有的甚至不执行绩效考核标准进行考核,而年终对教师互评打分,“以分定音”,这对许多教师有失公允,包含很大成分的主观情感分,这很大程度上带来了负面影响,大大地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还有些领导做老好人,采取今年评张三,明年评李四,后年评王五的做法,背离了绩效考核的实质精神,形成了“优秀轮流当,合格年年过”的现象。
二、中小学绩效考核的相关对策
针对上述中小学绩效考核制度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应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不断探索建立适合学校、教师自身特点的绩效考核制度,具体来看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健全绩效考核机制。
教师绩效工资实行毕竟时间短,绩效考核机制还不完善,学校管理者的经验和能力有限,在学校发展成长过程中,如果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不能得到同步提升,就势必会成为学校发展的障碍。学校一方面可以聘请外部的管理专家进行指导,对学校的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发挥主动性,从基础的工作分析开始,制定出规范合理的工作任务说明书和工作描述作为学校绩效考核的依据,进而建立内容相对全面、规范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为绩效考核活动的全面进行打下基础。
(二)注重绩效考核的完整性即“过程+结果”。
目前,人们认为绩效考核就是给教师一个结论。然而这一结论来自对教师教育行为过程的整体评定。这要求管理者平时注意对教师行为、态度和能力表现,有留痕,日积月累做好记录,教师考核的科学的整体性发展的过程。千万不能以“终极性考试”来定教师的考核结果,这对教师非常不公。细节决定成败。学校管理者要求把教师行为、态度和能力作为全面考核,把教育过程作为对教师绩效考核的主体。
(三)加强教师的参与度,提高考核的公平性。
为了保证绩效考核的公正性,其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就要保证效度和信度。绩效考核制度具有未来导向,它不仅要了解教师过去工作做得怎样,更重要的是通过绩效考核,促使教师以后把工作做得更好。学校应该在绩效考核制度过程中形成规范的反馈流程和相关的制度,使得绩效考核的结果让教师尽可能早知道,从而作为以后改进工作和提升业绩的依据。把绩效考核的结果与教师的薪酬和工作调动确实联系在一起可使教师感受到绩效考核制度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是紧密相连的,从而提高教师参与绩效考核和绩效考核制度整个过程的积极性。促进公平的方法包括请管理者和员工参与设计系统、使用一致的标准对不同的员工绩效评估、要求反馈及时和完整、允许员工对评估质疑、就对绩效标准、评估和奖励的期望进行沟通[3]。学校管理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公平性体现教师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
(四)促进绩效考核和学校文化相互渗透。
所谓学校文化,是指学校主体成员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其行为方式。[4]而学校文化力则是学校文化所产生的“能量”,是学校文化元素对学校及其成员的发展的作用力和对社会公众的影响程度,是基于学校文化的一种特定的、个性化的人本力量。我们要不断提高学校的文化魅力以辐射全员,提高教师的文化品位和高尚人格。根据教师工作的特点,而绩效考核有时是无法进行考量的,这只能靠学校文化的力量来改进教师的思想观念,实现自我价值。
(五)注重绩效考核指标实绩。
在实际操作中注重导向明确、标准科学、体系完善等一系列问题,积极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作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倾斜”的原则。教师绩效考核应注重实绩,切忌“一刀切”。绩效考核的指标主要有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和鼓励创新等方面进行量化。
(六)把握绩效考核可测评性。
教师的绩效必须是表现出来的,可以被观察或者通过某种工具、手段直接获得的可见结果。[5]这样的绩效才可以进行考核,否则就不具有操作性。如,教师的“德”方面考核,通过具体的工作表现和结果,才可判断其思想品质。
总之,中小学的绩效考核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管理过程。学校建立科学、规范有序的绩效考核系统,学校管理不断地认识和了解学校自身的特点和教育方式,积极探究绩效管理理论,加强绩效考核过程中的协调合作,以及管理者与教师之间持续有效地沟通。只有这样,学校才能把绩效管理竞争机制广泛用于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激发教师工作的内在动力,挖掘教师的潜能,调动教师情绪,使教师经常处于一种有信心、有活力的状态,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催生强劲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申继亮.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84.
[2]夏正江.我们的教育评价能促进学生发展吗?(上)[J].教育发展研究,2011(2):39.
[3]沈曙红.文化力: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概念[EB/OL].2010-02-24.
[4]雷蒙德・A・伊诺(RaymondA.Noe)等著,雷丽华译.人力资源管理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65.
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阅读教学占整个语文教学的百分之六七十,它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阅读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其他学科教学质量的优劣。阅读首先是学生积累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其次是一种不断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如同人的眼耳。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输灌给学生,但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一种自己能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法——阅读。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表达的能力。多进行阅读,可以丰富语言、积累词汇。另外,通过阅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写作水平。因此,阅读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有利于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写作表达的能力;有利于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不就说明读书与写作、表达的密切关系吗?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看多了、读多了,“厚积而薄发”,就能对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们务必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花大气力改进阅读教学,不断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二、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我根据学生的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会飞的蒲公英》这类涉及自然中的植物等的教学内容,我会创设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趣。又如我在教《快乐王子》一文时,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王子和燕子在高空中对话的情境,王子后面藏着一些词语,接着小燕子答应了王子的请求,巧妙地引出下面要学习的内容,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临其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的理解提供有力的佐证。
三、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音乐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音乐教学的评价要符合学科特点、在遵循音乐教学本质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音乐学科的特点、技能要求、学习态度等对学生进行动态评价。小学音乐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演唱、欣赏、创作、加试四个方面。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因此,建立科学、系统的小学音乐教学考核方法势在必行。
一、综合性评价方法
综合性评价方法是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所做的全面评价与总结,实现了考核内容从单纯的知识技能到兴趣、素质、能力和个性等的转变。它主要包括行为评价、成绩评价、特长评价三个方面。其中行为评价涵盖的内容主要是课堂纪律、音乐学习兴趣、态度和习惯;成绩评价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特长评价主要是对学生演唱、演奏、欣赏、表演形式的评价。综合性评价的目的是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断的改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享受乐趣,进而提高音乐的欣赏水平。进行音乐综合性评价考核时,教师应首先了解学生情况,对班级学生进行学习和目标两种等级分类。
学生分类就是通过了解和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对学生进行显性分层和隐性分层。显性分层即对学生年龄的分层,分为高、中、低三个年龄段,教师根据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个性制定学生考核的目标。隐性分层,就是把全班学生按照能力水平分为四个层次,供教师在制定分层目标时做参考。
目标分类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材大纲的要求,制定分层次的考核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对各层次的学生做出具有激励和导向的评价,并为学生的逐层上升设立阶梯,使学生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进步。
二、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立足于挖掘学生的潜力,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是一种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动态行为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部分,对形成性评价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课堂评价主要分为课前检查和课堂抽查。
课前检查。上课前,教师对学生携带上课用具和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这种也是对学生音乐学习态度的检查。
课堂抽查,就是教师通过采用提问、讨论、抽查演奏等形式,把学生的学习过程清晰的展现出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制作表格,在表格上写上每班学生的姓名和八种不同的项目,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进行记录,根据这些记录,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尽量挖掘学生的优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例如,教师以复习提问的形式了解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将学生的回答情况记入抽查成绩;定期抽查学生乐器的吹奏情况,让学生根据学习的歌曲进行简单的舞蹈表演,同样记入抽查成绩。
三、终结性评价方法
终结性评价方法是一种目标达成评价方法,在评价中,要坚持学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平时形成性评价为辅的原则对学生做出公平、公正的评价。“班级音乐会”是终结性评价主要的考核方式。
“班级音乐会”就是班级学生把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在课堂上进行音乐汇演,展示自己的音乐水平。音乐汇演的主要内容包括歌唱、器乐演奏、听乐舞蹈表演、配乐朗诵、音乐剧等形式,考查学生的乐理知识、欣赏水平以及学习态度等。教师在评价时,要根据学生的音乐天赋、原有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以及项目强弱作出合理的评价。如有的学生擅长器乐表演,有的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比较强,有的学生则是唱歌条件比较好,还有的学生是乐理知识掌握的比较好。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应根据条件强项评价,表扬学生的优点,培养学生的特长。
这项活动一般在学期结束之前举行,次数控制在一学期一次,以保持学生对“音乐会”的兴趣,从而提高音乐教学评价的质量。
四、其他方法的应用
音乐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上,应把教学活动从课堂延伸至课外。评价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表现对提高教学评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发展音乐才能,挖掘音乐潜力。教师根据课外兴趣小组同学的表现作出合理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到期末的综合评价中。可以在班内设立优秀特长生、展示课外成绩和评价结果两个方面进行。这样的评价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
在进行音乐的考核时,教师应注重教学评价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操作性,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教学目标,注意多种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对学生做出合理科学的评价,真正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进而全面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
一、我看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与低,看什么?有专家说过:原有的教育教学的本质可概括为两个字:“给予”,一切利和弊都源出于此。当今和未来的教育教学的本质也可概括为两个字:“获取” ,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评价一堂课的质量,不是看教师教授了多少,而是看学生获得了多少;不应只看表面的效果,更要看学生的学习对他们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不应只看即时的回报,更要看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有积极的作用。
怎样理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组织、指导、帮助、陪伴之下,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和学习方法、实验技能,学会做事,在学知识和学做事中潜移默化地学做人,这是我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理解。当今学校课堂教学中,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表面形式多,实际收效少;知识陈述多,挖掘内涵少;面面俱到多,突破难点少;④关注部分多,面向全体少;⑤教师给予多,学生获取少;⑥依赖投影多,板书分析少。
二、怎样实现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它是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舵”,不可随意化,也不是为了应付检查。
1.强化知识与技能――这是教学目标的基础和载体,要突出重点、主干,突破难点。
例如:有关复分解反应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有关复分解反应的应用。主要有如下几方面:A.物质或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的条件。B.BaCO 、BaSO 、AgCl这几种不溶于水的物质,哪一种能溶于稀硝酸?为什么?C.一般来说,盐和碱反应时,要求盐和碱都要溶于水,但为什么铵盐固体与碱固体在研磨时却能反应?D.怎样理解盐与盐之间的反应要求反应物要溶于水?复分解反应教学的主干应落在运用复分解反应的有关规律、反应的条件、反应的实质、常见几种离子(CO、Cl 、SO、NH、Ag 、Ba )的鉴别等基本知识去解决有关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有关物质变化的推断、有关物质和离子的鉴别等问题。
2.注重过程与方法――特别是进行学法指导,尊重学生自我生长过程。
例如:在引导学生配平有关中和反应及铵盐与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认识相关反应的实质:H +OH =H O,NH+OH =H O+NH,并且引导学生注意相关反应的有关粒子的个数比,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一两个例子,最后让学生进行实践去体现收获,并设计题目检查学生自我知识生长过程及效果。
3.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师应以自身的态度投入和情感体验感染和调动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思想品格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备好课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
1.不仅要把教材知识点结构化,更要挖掘隐含在课文字里行间的思路和规律,引导学生获取。
2.把教学内容从各个环节上转化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问题”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金钥匙,“问题”是探究、合作、讨论的具体切入点,一个在“问题”中推进的课就是符合课改精神的好课,“问题”应围绕知识重点和教学难点展开,“问题”应力求结构化和层次化。
3.备课不仅要备知识、备练习、备教材、备资料,而且要备学生。要在施教时有的放矢,教师就要深入到学生群体中,了解学生的学习化学的能力素质水平、非智力品质、习惯用的学习方法、接受和运用知识的灵敏度、学习的困难、兴趣爱好、性格、道德水平、心理素质等。
(三)上好课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
1.教师应以自身态度的投入和情感的体验感染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的激情是上好一节课的灵魂。激情不是表演,而是用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在热情,是教师课堂教学工作投入程度的具体写照。
教师的激情体现于五个方面:全神贯注,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让思维始终处于激活状态;一丝不苟地对待自己、对待学生;倡导教学过程“双主”互动;在互动中灵活地驾驭课堂,使其成为活跃与宁静的对立统一体,简明清晰、抑扬顿挫、速度适中、留给学生思索空间的语言;永远有一副微笑的脸孔,亲和力是吸引学生最好的名片。近半年来,澳门濠江中学的教师分科、分批到我校进行教学工作交流,我听过几节课,最大的感触是我校教师的教学激情远不如他们。他们上课时行为语言丰富,全身心地投入到与学生的交流活动中;上课时神态自若,不摆教师的架子;对待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很有耐性,很有气量;表情很自然,不时会微笑。而我校的少数教师上课时是借助助讲器讲话的,有的声音都变了,很不自然,学生也难以看到教师的脸部表情,有的教师甚至是基本坐着讲课的,课堂教学成了教师慢条斯理的“满堂灌”。极不利于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2.善于运用“问题”诱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
(1)教师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提问的空间。
①每节课的前3分钟让学生提问。主要是结合对新课的预习或上节课的内容提问。
②每节课尽量留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根据上课的内容而提问。
③评讲练习或考试题时,先让学生提问,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提问作评讲。教师不应想当然、脱离实际进行无针对性的评讲。
(2)教师要善待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不要把“提问”当作学生的思考与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挖掘问题,对重要的、关键的问题,应尽量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及小组讨论,不要总是教师自问自答,这样做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是不深刻的。我在有关复分解反应的应用的教学中,给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在Bacl 溶液中通入CO 能否发生反应?如果能,会有什么现象?学生讨论后,我让学生举手表态,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能发生反应。接着我给学生做演示实验:把CO 通入Bacl 溶液中,结果发现无沉淀生成,说明没发生反应。观察实验后,我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并让小组代表代表发言,最后我作分析和总结。
(3)教师不要轻易对答不出或答不对问题的学生“喊停”乃至罚站,否则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另外让学生“错下去”就更能发现问题,然后及时作纠正,变坏事为好事。
(4)提出问题后,教师不要死守在讲台上,应多走进学生中间。这样做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教师也容易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学生。
3.努力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知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努力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乐学,我认为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1)特别要上好第一节课。不要把绪言上成抽象、平淡、无味的课,否则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一开始就受到冲击,可以引入两三个有趣的小实验来击起学习兴趣的浪花。
(2)一开始就注重打造自己的形象:健康、快乐、幽默、大方、乐教、积极、向上。
(3)平时多与学生谈谈心、聊聊天、开开玩笑。这样可让学生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学生愿意亲近你,喜欢上你的课,你也可以了解学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在上课时,不但和学生一起学习,而且要让学生感觉到你是一位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师。
(5)结合化学课的特点,做好实验,多做实验,多举有趣的例子,多联系生活、生产等。
4.走出课堂教学的误区。
(1)不要让课堂教学成了花架子。我听过很多课,不时会感受到一些公开课存在花架子。主要表现有:目标层次浅,讨论得热闹却不深入,关键问题得不到解决。评价过于表面化。如对学生的答问评价时,又只注重正确与否的评价:“答得很好”,“好极了”,“你真棒”,却忽视了对过程的分析和评价。又如让学生到黑板写反应方程式,不少教师只评价写得正确与否,却无分析其书写过程是否合理,或配平过程是否合理、科学等。
(2)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却忽视了教师的应有作用。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打破过去的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教学习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于是,有的教师忽视了其“导演”的作用,如课堂教学组织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者、对问题的精辟评价者、对知识的整理归纳者等作用。
(3)学生练得多,教师的分析评价不深入。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很少,让学生多做练习,以为这样就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却在对学生练习中暴露的问题欠缺深入的分析或点评。例如:在取50g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最终产生了4.4g的CO2,求样品中氢氧化钠的含量。学生一的做法:根据CO2的质量求得Na2CO3质量,进而再求得NaOH的质量分数(约为79%);学生二的做法:根据CO2的质量求得Na2CO3质量,进而再结合反应方程式:2NaOH+CO2=Na2CO2+H2O,求得NaOH的质量为8g,最后得到NaOH的质量分数为16%。若教师的点评只是说学生一的做法正确学生二的做法错误,却不深入分析学生二做法错误的原因,那么,教师的点评就不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