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9 22:16: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审计学案例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审计基础课程是建立在许多专业知识之上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与其它学科的渗透性。传统的审计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背”的公式化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分析判断能力,忽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审计人才,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审计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已被越来越重视和接受。
案例教学法是在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审计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审计的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审计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学生在学习中扮演了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让学生积极投入到事先精心设计好的一系列案例讨论中,激发学习兴趣,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审计实践能力。这种方法已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和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一、从审计教师方面看:要参与案例收集与讲解
大多数中青年审计教师都是学校的专业教学骨干,教学经验丰富,但教学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平时很少有机会和时间去更新专业理论知识,更少去参与社会实践教学,专业知识较陈旧,教学方法传统单一,他们在审计教学中虽然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案例教学法,但都很少参与案例的收集和选编,照用了教材中的现存案例,在案例教学中不能很好地起到组织引导作用,抑制了案例教学法的充分利用,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从案例选用方面看:审计基础教材中选用的教学案例难以满足教学具体要求和学生具体情况
(一)审计案例是联系审计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教学中运用的案例应和教学的理论知识密切相关,但教材中所选用的审计案例大多是来自国外的典型案例,很难与我国的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也难把审计案例所反映的审计实务与相应的审计理论联系起来,给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
(二)审计基础教学的对象大多是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他们在接触审计课程之前,对审计的理论和内容一无所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选择的案例应由易到难,让学生对审计的理论和实务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认识的过程。但一些教材并没有考虑这种情况,给出的往往是一些经典的、综合的、大型的案例,学生刚开始根本无法理出这些案例的头绪,更不用说参与分析讨论了。
三、从考核评价学生方式看:形式单一、简单片面
传统的审计教学考核评价方式是“老师出题,学生背诵”,采取闭卷笔试形式,老师改卷评分来衡量学生学习程度的好坏。这种单一的考核形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采用案例教学法后,有的教师仍然沿用这种传统考核办法,没有发挥案例教学法的真正作用。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笔者认为在审计案例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力求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审计教学效果。
(一)进一步提高审计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
1、教师要学习和掌握更为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积极参与专业培训、业务进修、学术研讨等,不断提高科研水平。主动参加审计师和会计师全国考试,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2、主动参与审计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积累实践工作经验;还可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开设专题讲座,以提高审计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3、审计教师还应当亲自参与教学案例的收集和选编,精心设计一些生动的案情和场景供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这样才有利于组织和引导案例教学,达到案例教学的预期效果。
(二)广泛收集和整理、科学设计和选择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的案例。
案例的设计是进行教学的前提,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好的案例即能融会相关审计理论知识,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选择的案例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针对没有任何从业经验的学生,我们要选择由简单到复杂,再到综合的案例,给学生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使学生通过案例模拟进一步加深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逐步提高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2、选择的案例要有系统性、引导性
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选择不同类型的案例,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尽量做到案例的系统性。
(1)在课前选几个短小的、趣味性强的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案例不需特别典型,但要和即将讲解的内容密切相联。
(2)在课中选一些实用性强的案例,结合刚刚讲授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选用一些与之相关的有代表性的案例激发学生在课堂进行激烈的讨论。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并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这样的案例不要求综合典型,但要注重知识的运用,实用性强。
3、在课后运用一些大型的、典型综合的案例,作为学生阅读的详细资料。这类案例可以不分国界,只要是在会计执业界产生深远影响的综合性强的案例都可选用。学生讨论分析这类案例,可以拓展视野,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加深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三)改革单一的考核办法,实行多样化考核评价方式
1、理论测试。对所学的理论知识部分,仍通过开卷或闭卷笔试考试,老师出题,包括填空、选择、判断、问答等题型来考核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
2、课堂讨论。每一次进行课堂讨论前,都要求学生事前预习某一案例,根据所要讨论的问题写一份书面的讨论提纲,以促使学生课前预习,并避免学生在讨论中随心所欲、信口开河,达不到讨论的目的和效果。在分组讨论过程中,由小组组长记录每位成员的基本观点、讨论的要点、发言的内容等,教师则在讨论中起着主持、组织的作用。讨论结束,每位成员就自己讨论的问题及得到的启发或结论写一份简单的总结报告。课堂讨论成绩由事前的准备、事中的发言踊跃与否和事后所写的报告三者综合确定。
3、撰写一份审计报告。课程学习结束,教师准备一个较典型的审计案例,要求学生就案例中给出的材料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思考分析,按照审计报告所固有的写作格式,写出一份审计报告,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撰写审计报告是审计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可以检验和锻炼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也是考核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
四、结语
审计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很有价值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但也有其局限性,它不能代替课堂讲授的理论教学,不能代替社会实践教学
因此,案例教学必须是在学生掌握了审计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等理论知识之后进行,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摘要:审计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以及成长中的专业,在面对应用型转型的过程中,专业建设显得更加重要。文章在论述应用型人才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审计专业发展的现状,最后提出了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审计学专业建设的路径:结合应用型转型的背景及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制定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厚基础”为指导思想,设计课程体系,同时加大实践课的权重,建设“三维一体”的实践体系,提高专业主干课程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要招聘具有审计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另一方面要切实建设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加强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建设;革新教学方法,强化案例教学。
关键词:应用型转型 审计学专业 专业建设
一、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教育部2014年度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可见,未来的人才培养将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更加注重“毕业即上岗”的人才培养理念。为了适应高校应用型转型的需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有必要首先了解应用型人才的特征。一般而言,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能够熟练地将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实践工作中的人才。国家提出应用型转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理念的一个根本变革,提高了高等教育人才参与社会生产的速度与能力,与以往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具有以下特点:
(一)应用型人才强调基础知识“精”
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是围绕工作岗位的实践技能而开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更加注重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忽略学科体系的完善性、前沿性。
(二)应用型人才对科研没有更高要求
目前我国的大学,有科研型大学、综合型大学,还有在国家政策引导下,转为应用型的大学。科研型大学,主要注重前沿的知识动态,更加关注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这类大学在我国应该是屈指可数,绝大多数大学都应该转型为应用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在一线工作中能够具有极大优势的专业型人才,比较而言,对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更高的要求。
(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二、高校审计专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国培养本科审计学专业人才的高校数量不断增加,由2008年的39所扩大到2016年的93所,而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达467所,相比来看,审计学专业开设的学校数量太少,招生人数不多,而且审计学专业在整个管理学科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偏低。比如大连财经学院,从2012年审计专业单独招生以来,2012年招生人数约130人左右,到2016年只招收了50人(中国科教评价网)。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鉴证和咨询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招生人数的缩减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信息系统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会计师事务所8 374家,其中总所7 373家,分所1 001家,主要分布在广州(含深圳)、北京和山东;中注协共有注册会计师101 376人,北京数量最多,有12 762人,占全国总数的12.73%,排名第二的是广东,有9 028人,第三是四川,有6 356人。审计作为一个专门的复合型学科,除了需要审计人员掌握会计基本理论之外,还需要掌握审计处理程序与方法,以及审计技术,既要求专业性,又需要复合的知识结构。然而,审计学专业在我国高校虽有 30 年的历史,但学科规律尚不成熟,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专业建设还有待完善。
三、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审计学专业建设的路径
审计学专业建设应侧重于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教学计划调整、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等,其中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革新是重点。
(一)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
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建设的思路和方向,课程的设置、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都应以培养目标为基础,因此审计学专业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培养目标的问题。
在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审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应向应用型转变,即审计学专业应立足于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通晓审计、会计准则,并掌握现代审计理论与方法的,能够在经济管理领域从事审计、咨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设置
1.以“厚基础”为指导思想,设计课程体系。“厚基础”是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的最终落脚点,也是社会需求的必然要求。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目前社会对审计的需求不断增加,审计队伍逐渐从“查账”转向以“鉴证、评价”职能为主。“鉴证、评价”职能是比“查账”职能更具有深度和广度的职能,但其实质上更加强调对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的把握。在“厚基础”之上,才能建设好审计专业课程,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用型审计人才。
2.提高专业主干课程质量。专业主干课程是实现学科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学生完备专业知识结构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在专业主干课建设上,大多数学校的审计专业课程包括注册会计师审计、政府审计、内部审计,而实际上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除了在内容上与注册会计师审计有所区别外,大部分内容都有交叉,比如无论何种审计,都会应用相同或类似的审计程序与方法,而这些内容没有必要在三门课程中不断的重复。
为此,应探索新的课程设置方式,比如将审计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为审计学原理、审计技术与方法、企业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课程内容重叠的现象。
3.加大实践课的权重,建设“三维一体”的实践体系。为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应构建“课程课内实训、课程综合实训、课外实训”“三维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课内实训主要是在讲授完理论课程之后,集中1―2周的时间,进行课内实训。比如:基础会计实训、审计学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等。课程综合实训,主要集中在大四进行,可以开设查账业务实训、报税业务实训、财务决策实训。课外实训主要分布在寒暑假进行,鼓励学生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实训。除此之外,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应不断转变观念,迎接信息化时代的挑战。除了专业知识过硬外,还应熟练掌握现代化设备和软件的应用。
(三)师资队伍建设
1.招聘具有审计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大多数审计专业的教师,其所学的专业都是会计学,这些“转型”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审计专业知识的学习,所讲授的课程甚至自己都没有学习过。因此,真正成为一名专业的审计教师需要一个过程。再加上一些教师没有接触过审计实践工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列举真实的案例,这样也就难以真正将审计理论讲解透彻。在应用型转型背景下,招聘审计专业教师时,应尽可能招聘有审计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从而带动整个审计专业迅速的成长。
2.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审计学专业课程理论性很强,实践性更强。要培养“双师型”教师应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所谓“引进来”,就是吸引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作为高校的实践教师,定期给审计专业教师进行实践培训,并承担审计专业的实践课。“走出去”则是定期派审计专业教师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提供更多更好的培训机会。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政策,真正建设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四)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建设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即前文提到的“毕业即上岗”,并在自己的岗位上经过简短的培训后能熟练开展工作。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并不是简单地通过实训课就能培养出来的。要真正做到“毕业即上岗”,一方面要加强专业实验室(含软件)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建立实训基地,做到校企结合。
1.建设高仿真的实验室。审计专业的校内实验室应在对众多同类院校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按实际审计工作流程进行构建,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职业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高仿真模式下的实验室就是按照真实的审计情景设立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和不同的分工。实习时,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作为被审计单位、审计项目组、银行、税务部门。这种角色的分工,既能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应在利用好现有实验室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实验室的利用率;同时加强审计实验室的建设,审计实验室除了必要的硬件设施外,还需配备市场普及化比较高的模拟审计软件。通过一系列的实训,使学生掌握审计的基本流程,培养其专业判断能力和职业怀疑态度。
2.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是检验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场所,在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可以体会真正的职业环境,也能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更能在真实的环境中深化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对于审计学这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而言,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实训基地的建设应注重稳定性。所以应由学校出面,与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实训基地合同,给学生提供稳定而又有保障的实践平台。要增强实训基地的利用率,通过在实训基地实习,随时了解社会用人的需求,从而不断完善培养目标。
(五)革新教学方法,强化案例教学
审计学的技术性及实践性极强,案例教学可以向学生提供其在学校不可能接触到的实际问题,使之了解各类审计案件的审计技巧,提高认知及感悟水平,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审计理论的理解,进一步弄清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高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但因受师资、教材等多重因素影响,案例教学实施起来并不容易。
审计案例教材多数为审计过程及结果的叙述,考虑教学要求和教学规律不够,案例构成缺乏系统性,有些案例取材于国外,脱离我国的审计环境,不能满足审计案例教学的需要。加之教师参与审计实践的意识不强、机会不多、案例教学经验不足等,使得审计案例教学的推广受到限制。
因此,在今后审计案例教学完善中,必须注意广泛收集、精心编写和选择审计教学案例,使审计案例典型、综合、有难度,与审计理论相关,不断更新,同时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研究水平,鼓励其积极参与审计案例的收集和编写工作。
四、结束语
审计学专业起步较晚,专业建设本身存在很多问题,现在又面临着应用型转型的压力,探讨如何在应用型转型背景下进一步完善审计学专业建设意义重大。一个专业从产生到最终的完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本身并不完善的审计专业,在应用型转型的大背景下,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只能在探索中前行。但经过长期的发展,审计专业必将会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X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金审工程”;计算机审计学专业;专业建设;实践教学环节
《审计署关于印发进一步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审办计发﹝2012﹞119 号)明确指出,“金审工程”二期和三期衔接期间审计信息化工作有十五项。单从技术上看,主要有:加强审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审计管理系统和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应用力度、继续完善审计管理系统功能、研究提升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功能、逐步扩大联网审计范围、积极探索信息系统审计等等。在这个背景之下,2012 年11 月福建省审计厅与我校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之后,我们就把开办计算机审计专业提到了议事日程,并开始调研与组织申报工作。2013 年4 月,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201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2013〕4 号),我校申报的计算机审计学专业获批。2013年9 月我们已经录取了64 名计算机审计专业的新生。现将我们对于对计算机审计学的专业建设、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情况简述如下,以供大家讨论、参考、赐教,帮助我们办好这个全新的专业。
一、“金审工程”建设亟需计算机审计学专业人才
现在,许多被审计单位正广泛地采用电子商务交易方式,采用集成电子信息系统,尤其是大中型企业都在使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这样企业经济交易就处于无纸化的信息环境之中,审计对象及其载体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审计方法难以满足有效执行审计的要求。因此,只有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与工具(ComputerAssisted Audit Techniques and Tools,以下简称CAATs),才有可能对那些高度自动化的信息系统及其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测试,并搜集证据。这就需要审计人员掌握必要的CAATs。换言之,CAATs 已成为审计人员特别是CPA 专业胜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福建省的高校教育还无法满足审计人员对于CAATs 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省内几所高校的本科会计教育是培养审计人才的主要场所,但会计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务的现象,学校的会计与审计的实践课与目前的“金审工程”严重脱钩。在我省各地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就业的会计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在会计和审计专业知识方面一般是能够胜任的,但是遇到采用先进而复杂的信息系统的被审计单位时,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集成在一起,数据库结构非常复杂,大学里根本没有接触过,毕业生就会显得束手无策。目前,我省审计系统与会计师事务所由于招不到掌握CAATs 的会计学本科毕业生,只能是先聘请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再对其进行会计、审计专业知识方面的进修与培训,然后才可以勉强上任工作。因此,在“金审工程”的压力之下,我省审计系统不得不对于本系统的审计人员进行计算机培训。在这个背景之下,我们成立了由会计学教授、计算机学教授、审计厅计算机处专家等资深专家组成的计算机审计学专业专家筹备组,进行了10个月的调研活动,制订了具有福建特色的计算机审计专业培养计划。
二、计算机审计学的专业建设
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一般是按照社会对不同岗位的专门人才需求来设置的。计算机审计学专业建设应侧重于把计算机与审计两个不同类型的专业合二为一的课程设置、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等三个方面,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目的。本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制订等等。重点是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
计算机审计学专业是把传统的审计学与计算机科学融合为一体的交叉学科,也是在我国目前“金审工程”的大好形势下催生的新型专业。计算机审计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审计工具执行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职能的审计方式。通俗地讲,计算机审计的内容与对象包括两个方面:(1)管理数据的计算机;(2 )计算机管理的数据。因此,当前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一)以多学科为基础,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我国传统的审计工作是以财会人员为主的查账小组进行的一年一度的财税大检查。审计人员主要来源于财会队伍,其知识结构是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核心能力是帐薄检查和财会资料分析。但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普及以及审计业务的发展,目前审计功能与审计对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审计功能从原来的经济管理控制与财务监督扩大到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经济鉴证、认证服务、公共绩效审计等功能;审计对象也从单一的财务角度的检查转变为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核算、对比、评价。由此可见,审计学是会计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的融合体,客观上要求我们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以多学科为基础,打破文理科的界限,重视基础知识学习,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在这个指导思想之下,制订高质量的具有计算机审计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使计算机审计专业既培养应用型人才,也培养研究性、创新性的人才,提高研究性的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比例,正确认识、恰当处理学历教育与国内外执业教育的区别与联系,避免走进以国际执业教育课程代替计算机审计专业课程教育的误区,联系实际而不流于实用主义,会操作同时也具备开发与研究能力。
(二)以审计学专业主干课程与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为重点,构建课程体系
我们专家筹备组调查的结果是,目前多数高校的审计专业是按审计三大主体来建设专业主干课程的,即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这种设置的内容没有问题,但是,如何审计这些内容?以什么方式、什么手段、什么技术来进行审计才可以达到最佳的审计效果?譬如,我们的审计人员掌握了会计软件,就可以审查这一台计算机里的经济业务与会计数据,但是,在无纸化交易的条件下,舞弊者(或黑客)通过舞弊程序以及远程控制方式,可以随时篡改,或者已经篡改了你的这一台计算机里的经济业务与会计数据,那你怎么办呢?结论非常简单:审计人员仅仅掌握软件应用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我们以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为重点的直接原因。
课程是按教育规律对学科中相对稳定的知识进行
取舍、剪裁、排列、组合的。学科发展是课程设置的基础。在以财务审计与审计方法(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计算机审计的学科建设的条件下,专业主干课程就必须相应地以学科为导向进行设计与调整。所以,最能体现计算机审计学专业的核心基础理论的专业主干课应包括两大类课程:一是审计学原理以及方法的课程(传统审计学专业课程);二是电子审计工具方面的课程(计算机专业课程)。此两大类课程是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比较全面地诠释了计算机审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也必须指出,传统的纸质的审计专业方面的技术和方法也非常重要,谁也不可否认。但是,我们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无纸化条件下的计算机审计方面的技术和方法。
三、计算机审计学专业的课程建设
我们对于计算机审计学课程建设的研究,是以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开设课程的标准,通过合理设计计算机审计课程及其开课顺序,认真协调各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得专业知识结构合理,课时安排适度,开课先后顺序正确,使得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够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的计算机审计专业的公共课程是按照教育部规定开设的,在此省略。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是我们设计的专业课,希望专家与教授赐教。
核心课程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原理、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会计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规划(ERP)、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企业资源规划(ERP)、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可视化编程技术、财务报告分析、计算机审计、内部审计等。
系级选修课有: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成本会计、专业英语、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经济效益审计、政府审计、舞弊审计、可视化编程技术、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基础会计模拟训练、管理信息系统模拟实验、高级语言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课程设计、中级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会计信息系统模拟实验、审计模拟实验、计算机网络工程实践、计算机审计实务、内部审计案例分析、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四、以“金审工程”建设为中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缩短理论与实务之间的差距。所以在计算机审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计划以“金审工程”建设为中心,以计算机课程为基本平台,以现实的审计业务为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设置实践环节或实践课程。
1.重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国外高等教育中一种非常成功的教学法。计算机审计学专业的实践性比较强,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向学生提供其在学校接触不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动手能力。因此,今年(2014)我们通过福建省审计厅广泛收集、认真遴选、精心编写计算机审计教学案例,尽量使案例教学的内容具有典型性、综合性、理论相关性。通过省审计厅目前“金审工程”的平台,也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也不断充实与完善了计算机审计案例教学的内容。
2.强化实验课
实验课是增强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手段。计算机审计实验课程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有助于学生实现从审计理论到审计实践的跨越,增强计算机审计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并且有利于他们掌握基本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从而适应“金审工程”发展的需要。我们的实验课程设置方式有三种:一是手工模拟实验(由审计学专业老师负责);二是实验室的计算机审计软件实验(由审计学专业老师负责);三是参与“金审工程”建设的实地试验(由省审计厅计算机处专家、计算机专业教授、审计学教授等三方专家与教授负责),这种试验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实验目的、不同的功能分别设计为验证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在这个模式下,教授可以申报研究课题,可以带学生一起做课题,使得产、学、研相结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高了老师的科研能力。
3.逐步完善实践课程体系
在分析“金审工程”的发展对计算机审计学专业学生专业能力需求的基础上,以实际应用为最终目的,确定审计软件实训过程中应重点学习的内容。通过学习审计软件,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与操作审计软件的基本技能,通过相应训练,提高学生的整体审计信息化的素质。
课题名称:
本文系福建工程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为E0500353)《计算机审计学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二、选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的会计类专业课程体系
设置会计类专业课程的基本原则是:结合培养目标,按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提高素质的要求,兼顾当前和未来的需要,设置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
(一)普通基础课
设置普通基础课程应加大基础课比重,培养学生通过积累各类学科知识,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掌握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和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的辩证思维方法,在智能发展上进一步走向成熟;能够理解并使用相互关联的抽象概念,按照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途径,经过抽象逻辑过程来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应将电子商务列入必修课程,增加应用基础课、人文素质课等课程。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包括:基础会计学、商品学、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法、税法、货币银行学、财务管理概论、审计学概论、计算机会计概论。
(三)专业课程
根据夯实基础的要求,专业课程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预算会计、非赢利组织会计、会计制度设计等;根据知识经济时展的情况,应增加专业选修课,如责任会计、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
(四)论文和实习课程
此类课程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校内模拟实习、校外顶岗实习与调查等。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是提高学生理论水平,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教学环节,应从严要求、注重实效、认真组织、科学评价。校内模拟实习要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大中型企业会计模拟系统,结合初级会计、中级会计等课程的教学进度,有选择地对相应内容进行模拟操作,并结合各种相关知识进行财务分析。校外顶岗实习与调查可通过校企联合或建立实习基地等方式,将顶岗实习与调查研究结合起来,既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会计知识的能力。
三、结合会计改革编写新的会计教材
新的会计教材是高职高专会计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和核心环节,教材是学习、掌握知识的桥梁,没有结合会计改革的新教材,很难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优秀学生。新的会计教材如何更好地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如何既兼顾国际惯例又体现中国特点,如何适应知识经济对知识的学习、更新和积累的需要,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四、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一)课堂讲授要以启发、引导为主,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在知识经济时代,不仅需要人们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会学知识。教师应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使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思想。教师要了解本学科改革特别是近年改革、发展、完善的前沿知识等内容,从知识的整体结构上,教会学生把握所学知识的内在本质联系,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会学知识,寓指导会学知识于教学活动过程中,从而有利于使学生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学习方法,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方法。
(二)加强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交流技巧和理论分析能力
课堂讨论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为学生提供群体思考的机会,学生在群体思考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有益于摆脱自我中心,增长才智。课堂讨论法可以促进学生的交往,促进他们掌握各种社会技能,如参与倾听、表达、协作、竞争等。广泛地开展问题讨论,能比较好地弥补过多强调讲授和作业的状况,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成绩考核时应将学生的参与程度及讨论结果作为考核依据,有利于推动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讨论,提高教学水平。
(三)加强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分析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某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如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课程均可采用此种教学形式。案例分析的关键在于案例设计,要求案例来自实践,同时又要经过加工提炼。案例应尽可能多地包含各方面的信息资料,包括直接和间接、确定和不确定的资料,且答案应是多元的。案例教学既可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又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既可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能大力发展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案例教学能使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性、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面向本世纪的财会教育,要求我们在做好传统讲授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尝试案例教学。
(四)建立校外顶岗实习和校内模拟实习相结合的实践环节,以便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校外顶岗实习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跟班或顶班参加会计实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外顶岗实习属于岗前练兵,是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综合性实习,其实习内容涉及广,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税收、金融等诸方面的业务。校外顶岗实习的目的主要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锻炼和培养。校内模拟实习是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以一个企业一个生产经营周期的基本业务以及前期的有关资料为基础,通过一整套真实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模拟企业财会部门会计实务处理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内模拟实习的关键是实习资料的仿真性和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对模拟实习的指导和考核。从模拟实习的内容上看,不仅包括会计核算,还应包括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从实习手段上看,既要进行手工模拟实习,又要进行电算会计模拟实习,一般先进行手工模拟实习,后进行电算会计模拟实习。校内模拟实习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根据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实务操作的适应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
(五)建立小组作业、书面习题和电脑习题相结合的作业环节,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电脑的能力。
会计工作是如实反映经济活动的晴雨表,是把守“钱袋子”的重要一环,其最紧要之处就是要如实记账。目前一些单位为了小团体利益,在会计数据处理上大做文章,采取乱摊成本、费用,假账真算,真账假算,造成账实不符,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编造和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等手段,以达到转移国家财产、偷逃税款、粉饰业绩包装上市的非法目的。会计做假的危害极大,不仅损害了国家、投资人、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而且也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秩序,与市场经济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相悖。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财会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会计教学阵地,对正在接受会计专业教育的学生渗透“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教育。
一、会计诚信教育的含义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论文大全。诚实是指言行一致,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守信就是信守诺言,保守秘密。诚实必须守信,自古以来,人们就将诚实和守信作为道德的基本要求。会计诚信是会计对社会的基本承诺,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各项经济活动反映出来。然而,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却大量存在,其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制约效应已经显现。因而,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成为我国会计界乃至经济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会计教学中开展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其中对“今后工作时,老板要你做假账怎么办?”只有20%的学生回答:“坚决抵制”;而选择“不知怎样办”的占48%;选“愿意做假账的”占32%。而对另一题“当你不小心收到假钞时怎样处理?”居然有40%的同学认为:想办法把假钞花掉。如果让这些没有诚信观念和相应职业道德只有专业技能知识的学生加入会计行业,产生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然而,我们现在所开设的专业课所讲述的内容都是“会计核算、分析、检查”的方法,很少涉及到对学生诚信的教育。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从业者。当巨额的经济利益与严肃的道德规范发生碰撞时,只有潜移默化的诚信教育,才能使天平倾向于道德规范。诚信教育最适当的时机就在于会计从业人员的启蒙教育阶段,一旦将这种职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那么无论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上升到什么层次,公众的利益都会得到保护。因此,对财会专业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三、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贯穿诚信教育
第一,运用案例教学。会计学一门需要用案例来阐述的课程,尤其是对会计核算和会计治理的理解和运用,具有重要意义。这就只能靠教师广泛查阅资料,寻找合适分析的案例。所谓“合适”就是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所选案例必须紧密结合教学理论,直接验证会计教学内容,将会计案例与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所选典型案例应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综合性,会计教学学科众多,内容丰富,在选择案例时可考虑选择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涵盖较广的案例;真实性,无论从时间、地点、人物、单位、内容都要求具有真实性。具有真实性并不是不需要再加工,可以在真实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对所选案例从内容、逻辑结构、情节、文字等方面进行分析之后,再经过改写、组织、加工、润色,最后形成教学案例。
第二,要在中职会计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应通过教学内容,把专业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讲授会计专业知识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有关的会计法律法规,有意地穿插一些问题给学生去思考。如在讲到绪论时,教育学生充分认识未来所肩负的光荣职责,认识会计管理在经济建设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使学生从内心热爱会计职业,以主人翁的精神为人民当好家,理好财。如讲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时,紧密结合新订《会计法》告知学生我国为什么要修订《会计法》如《财务会计》中货币资金的教学中,应告知学生《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的有关规定,单位取得的货币资金收入必须及时入账,不得私设“小金库”,不得账外设账。如在讲《财务管理》中的商业信用时,引用典故“屠龙酒店”的故事阐释无论个人或企业,守信会赢得良好的信誉和发展机会,失信就会失去商机,受到惩罚,双赢来自信用的思想进行德育教育。如在教书育人,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把好学生今后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思想关。诚信在会计行业尤为重要,正像原中国财政部部长项怀诚部长说的那样,要把信用作为会计工作的生命线。在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对规范会计从业行为,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增强学生诚信意识,帮助学生在走上会计工作岗位前就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论文大全。
第三,要以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要并重,力争处理好“德”与“才”的关系。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要靠自身修养和外部督促教育相结合而生成。因此,在对学生开展会计诚信教育工作中,要从素质教育入手,注重会计诚信教育与会计业务技能培训齐头并进,相互结合。“德”是会计人员搞好会计工作的根本,“才”是会计人员搞好会计工作的重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只重才而不重德、或是只重德而不重才都是不正确的。会计是一门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会计理论知识只为会计工作提供了指导,会计实务知识与具体单位的具体程序有所不同,因此会计工作的过程、会计实践非常重要。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素质的特质,是职业判断能力的潜在表现,也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最起码的从业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基础、财务管理、相关行业的会计理论以及行业财务制度、管理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等。会计电算化显得尤为重要,是减轻会计工作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的保证,也是会计信息化的前提。学生作为未来的会计人员要永远记得专业知识是我们的“饭碗”,有了它走到哪里都不怕。所以,要把育才与育德紧密地结合起来,渗透到会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德才兼备的会计人员。论文大全。
第四,要以准则为准绳,不断学习新会计知识。作为财会班学生,无论是实习还是以后去做会计工作,都应不断进行继续教育,应对会计从业资格证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同学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后,便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束之高阁,不参加继续教育,不进行注册登记,对《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这一最基本的法规也不熟悉,有的同学实习之后对每年的继续教育采取消极的态度,不愿意参加继续教育,有的比较上进的同学虽然参加继续教育,但只是把它当成每年的例行公事,敷衍了事,甚至采取交钱过关的形式,这都明显体现了对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不重视。自1998年以来,我们的会计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若既不自学新会计制度,又不参加继续教育,最后直接导致会计知识水平的落后。
四、改变考试办法
以往会计学试卷的题型一般都有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题。这些题分值一般占到25至45分,实际是一种不太科学的做法,与其让学生倒背如流还不如让他们真正学会理解和运用它。让学生指出并更正案例中企业账务核算的错误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和理解会计核算方法和原理,同时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评价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判定能力。
诚信兴企,失信败企。不仅对于会计行业,对于任何一个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职业人格,帮助他们就将来走入社会形成正确的职业判断打下良好基础。
总而言之,在会计教学中进行诚信教育每一位财会专业教师责无旁贷任重道远,我们财会专业教师应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强烈的使命感,对今天的受教育者―明天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们诲人不倦、谆谆告诫,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其成为坚持准则、操守为重、遵纪守法、依法纳税,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从业者。
参考文献:
[1]《新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5月
[2]《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辅导》.卢侠巍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5月
[3]《审计学》.刘学华主编.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年7月
[4]《财务会计》.李断斌主编.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年4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13-03
会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审视会计教育改革30多年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会计专业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深刻转变。这种转变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了大批会计人才,极大地满足了市场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会计专业学生人数的快速增加,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越来越难。在这种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的会计专业应该实施与其他类型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差异化战略,着力解决扩招后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面临的学生就业难和农村会计人才缺乏之间的矛盾。我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凸显“涉农特色”
多年来,我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研究实践上,体现立足农村、服务“三农”会计人才的能力和素质,形成了一套颇具“涉农特色”的培养措施和方法。具体来说,我校会计学专业结合高等农业院校学科发展特色及时修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自身优势,面向农村和农业,培养涉农企业和农村基层部门会计与财务管理人员,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农业会计”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同时还开设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乡镇企业会计”、“畜牧业财务专题”、“农村社会学”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专题”共计6门涉农课程。二是在全球经济国际化发展趋势下,国际会计人才需求旺盛,我们在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国际会计”、“国际理财学”和“管理会计双语”等适应国际化要求的课程。三是在应用型和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的社会要求下,我们在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提高了实践课程的比例,按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开设了以“会计学原理实验”为基础、“财务与会计综合模拟实验”为核心、“理财方案设计”和“审计案例操作分析”为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教学四个学年全覆盖,在实践教学中大量使用涉农企业案例。
二、教改和科学研究瞄准“涉农方向”
在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需求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离不开其教学体系的深化改革和科学研究成果的支撑。长期以来,我校会计专业教师深入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公开发表教改论文23篇、科研论文200余篇,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和课程项目设计等视角探讨了本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另外,还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当前会计专业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展开广泛调查,在剖析本专业大学生学习状态的基础上,推进教学体系改革。主要观点有:(1)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首先是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让学生们了解和熟悉农村经济的特点、重要性和发展前景,培养面向农村和农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其次是利用“涉农企业家进课堂”授课方式,培养面向农村和农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再次是积极拓展涉农企业和农村实习基地,培养适应农村和农业的创新创业人才。(2)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上,着重完善以涉农企业和农村其他经营主体为对象的会计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和加强会计创新性实验软硬件环境建设,通过模拟实验,有利于他们掌握会计操作技能,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3)在案例教学上,从教师、学生和案例视角分析其原因后,提出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寻找涉农企业有针对性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会计教学案例素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学生在某些现实的约束条件下,运用智力和情感锻炼他们面对复杂问题做出科学决策的能力,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清晰的专业理念、高超的专业技能和敏锐的专业判断。(4)在科学研究上,成果团队教师的科研课题和论文瞄准“涉农方向”,紧紧围绕农村企业财务、会计和金融展开研究。
三、学术交流与业务培训拓宽“涉农视野”
无论是科研工作,还是人才培养,都离不开广泛的学术交流。只有通过有效的学术交流,才能使老师们更好地传授知识、沟通信息、取长补短、开阔思路,才能促成不同高校间老师们的相互协作、形成交叉综合,才能使老师们获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专业人才。通过学术会议和业务培训,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尤其是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交流心得和体会,能够及时跟踪学科建设的前沿、发现专业建设的不足,了解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缺陷,从而推进本校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体系改革。长期以来,学院和会计专业教研室非常重视教师的学术交流和业务培训。学院提供经费支持每位教师每年1次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师进企业尤其是涉农企业实践锻炼,教研室主任还可以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参加相应的教学改革会议。本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业务知识的培训。
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彰显“涉农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的确立上,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掌握,把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定在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上,要求学生对前人的知识进行接受、消化和储存。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人才的最重要的素质,而这些素质正是会计专业学生所欠缺的。我校会计学专业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依靠农学、园林园艺、茶学和生态学等“涉农学科”优势,构建出“科研课题+学科交叉+技能大赛”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从两个方面入手:(1)以科研课题为载体,通过与涉农学科交叉,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具体做法:一是学院每年将教师新增的各类科研项目向本专业学生和其他涉农学科学生征集调查和科研小团队,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科研项目,然后,课题主持人组织学生科研小团队召开研究思路座谈会、布置研究任务和明确相关要求,撰写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等。二是鼓励会计专业学生联合其他涉农学科学生积极申报学校和省里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2)以专业技能大赛为重点,通过与涉农专业交叉,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我校会计专业非常重视专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商学院先后主办了六届湖南农业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为学生们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本专业学生与涉农专业学生共同组建了诸如“风格尔花卉有限公司”等创业团队,通过创业计划大赛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另外,学院还积极承办了营销沙盘模拟大赛和鼓励学生参加“用友杯”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等。总之,我校通过创新实验项目和专业技能大赛提升会计专业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进而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体系改革。
五、教材内容紧扣“涉农主题”
教材是教学思想、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载体,是课程得以实施的具体保证,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标志。随着主体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思想、人文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思想和实践教育思想的提出,具有多年传统的高等农业院校会计学专业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难以满足新时期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促使我校会计学专业的教师们去思索如下问题:(1)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们需要掌握会计学科知识的哪些内容?(2)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们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3)高等农业院校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和素质?(4)教材应该怎样适应教学方式的变革?(5)教材怎样才能给教师在教学中留下较大的改革和创新空间?围绕着这些问题,老师们积极组织和参加研讨会,并一致认为:在教材建设中,要坚持培养适应涉农行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人才需求的目标,要坚持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的原则,理论知识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适应性和创造力。因此,我校十分重视会计学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先后主编各类教材9部,其中有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十二五”规划建设教材、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专用教材和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等。尤其是主编的《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会计模拟实验教程》和《审计学》等“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专用教材”系列更是符合在新机制、新模式下探索和创新涉农行业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打破传统理论体系,精选涉农企业案例,突出技能训练,注重可操作性,引导学生从“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系统理解。
参考文献:
[1]杨亦民,胡晟姣,李桂兰.高等农林院校会计学专业建设问题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9,(3):116-118.
[2]杨亦民,屈静晓.关于会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7):124.
[3]张春颖,冯建军.谈会计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J].中国高等教育,2012,(17).
如在结构设计、施工技术等方面没有土木工程专业扎实,就业上竞争不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项目管理、合同管理、财务评价等方面没有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精通,也没有竞争优势。一般高校的课程设置大部分以理论课为主干,而把实践课当成理论课的附属,实践重心不在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只是加深有关理论课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缺乏工程意识和实践锻炼,学习兴趣不高,学不能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毕业生去企业需较长的时间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1]。尽管有些学校强调要加大实践教学环节,但仍以传统的实践方式为主,满足不了实际工程实践的需要,甚至有些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没有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甚至出现拿到毕业证、学位证的仍然看不懂图纸,做不了预决算[2],编制不出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建筑概念模糊,对工程结构构造理解到位,缺乏施工知识。
教学形式大多是由教师先讲,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或者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学生虽然也参与了实验教学活动,但实质上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一定的限制。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现场情况不一定完全吻合,学生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反而企业要考虑学生的安全问题,企业在接受学生实习上有顾虑。部分企业虽接收学生实习,但没有给学生安排实际工程中的具体工作[4],没有给学生指派现场指导教师,学生每天去工地无所适从,只是逛工地,实践教学效果较差。另外,现在实践教学手段落后,模式单一,多数为统一集体参观学生很少有独立思考和动手的机会;学生往往把实习当成一项任务去完成,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有些学生甚至不愿意参加实习,不把实习当回事。这也是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不能独立解决问题的主要原因。
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研究
结合我国工程管理办学的历史与实际,充分发挥各院校的优势,准确且合理定位各学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以学校优势办出专业特色,以期更好服务社会,满足社会需求。要寻找准确的定位、构建鲜明的特色,首先需要对各类高校相同专业的竞争力、自身的优势[]l和劣势、专业培养标准和社会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国内外著名高校培养方案调研情况及特点清华大学: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历与研究能力的专业化高级管理人才。同济大学:富有创新精神的工程管理高级专门人才。重庆大学:复合型高级管理专业人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立足行业、面向基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型管理人才。天津大学:宽基础、高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共同特征:四个专业平台知识的复合(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主要参照了英国雷丁大学(UniversityofReading)建筑管理系方案。
课程体系设置:1)模式:基础课—平台基础课—专业方向课。2)设置了4大平台课程,各大平台课程比例有所不同。比例多少合适?有专家建议:技术30-60%;管理30%-50%。3)与建设部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和职业资格考试相接轨。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分析1)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有三个就业方向,第一,咨询事务所;第二,建设单位;第三,施工单位。无论学生工作单位选择的是哪一个方向,从事的工作都是对建设项目全过程或其中的某一个过程进行工程的管理。在课堂上老师把与工程管理有关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但真正走向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与我们的理论教学还有一段距离,目前的就业形势是就业单位要求我们的毕业生在很短的时间能够熟练地从事本岗位的工作,面对这种现实问题,我们只能通过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才能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2)传统的课程设计类实践课程,比如测量课程设计,只能让学生熟悉某个技能;传统的毕业实习,让学生去施工现场,也只能看到钢筋如何绑扎等技术层面问题,真正管理类的问题学生很难接触到。
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应该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专业方向细分和创新。比如,南京审计学院在建设部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评估标准的基础上,着力建构自身特色,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以发挥优势,强化特色,突出能力,扩展面向为指导思想,除了在专业方向上构建工程造价管理与审计特色外,还要在培养目标上突出能力特色: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以岗位群为导向,在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特别强化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并设计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是使该专业立于不败之地、并不断形成特色的关键所在[3]。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毕业时拥有几项核心技能,是将来就业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砝码,要使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就业接轨。比如工程造价管理技术,如果学生熟练掌握了造价编制、审核及其电算化的核心技能,毕业后马上可以与工作接轨,必然会受到用人单位欢迎。结合专业特点,要具体强化六大核心技能培养: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估能力;工程概预算编制和审核能力[5];工程项目的管理和审计能力;企业财务审计能力;计算机的专业应用能力;土木工程基本技能。要依靠先进的计算机试验室,强化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建筑CAD、工程审计电算化、概预算编制电算化、工程项目管理现代化)。所以要特别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p#分页标题#e#
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还要教学生如何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学方法改革,要改变以往纯理论教学的模式,针对不同课程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同时还能让他们参与其中,从而增强他们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对建筑法规、工程经济、房地产经营与开发、工程审计、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可采用“案例教学法”,遴选工程实践诸多富有代表性的案例,将理论知识点融入教学案例中,通过案例解析,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并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相结合,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加强学生的对课堂学习的印象,并锻炼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建筑制图、施工类课程可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走出教室,现场边观察边讲解,直观、简单、形象,学生身临其境,会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同时也有利于帮助想象力不足的同学理解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工程管理概论等课程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根据课程内容教师提出实际相关工程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查资料、讨论和归纳,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反之引导学生提出可能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共同去思考、分析、论证和解惑,调动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管理学、合同管理等课程则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逆向思维,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对所传授的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入透彻的认识。以上教学方法不是孤立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还可以把数种方法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专业技术类课程如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工程结构、工程材料等课程实行开放性实验教学,实行时间、内容、对象全开放性实验教学,实验教学重点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例。专业主干课程,如工程经济学、项目管理、工程估价、合同管理、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营开发等增设课程设计环节,通过课程设计的环节,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专业技能。实践性强是工程管理类专业区别于其他管理专业的一个显著特点[7]。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对持续提高实习质量,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大力发展实践教学,需要建立一个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模拟的实训室,把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让学生提前进行培训和演练,将专业实务以课程的形式引入校内教室,通过实训室硬件及软件来模拟操作,学习技能及知识,以适应管理信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实训室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实训室并非单纯是指硬件的建设和软件设备的购买,还必须结合实践教学内容的建设。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应用一些工程管理软件,建立实验室行工程管理模拟[7]。如对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招投标、工程计量与计价、施工组织设计等课程可建立综合实验室,开拓科研和工程实践渠道,为学生早期参加科研、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创造条件。帮助并鼓励老师多参与工程科技服务和科研项目,结合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带领学生深入工程[6],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建立长期稳定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实习基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现场指导教师,与校内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现场指导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施工情况,结合实习任务书安排学生完成一定的现场操作并对学生对其进行实际指导和评价,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工程实际,增强其对手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现场指导老师和校内老师共同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并解决现场遇到的问题,实现学校和企业都满意的良好局面,为学生以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对于学生实习成绩的考核不能流于形式,仅仅依据实习单位意见、实习日志、实习报告给出成绩是不可取的,除此之外,还应邀请现场指导老师和校内指导老师一起通过面对面交流的形式进行考核。另外,工程管理专业课老师也可以在实习基地兼职,或者挂职锻炼,以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同时也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也能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共赢。
二、会计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会计是一门储存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于一身的经济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无论教与学,对会计理论、方法的理解与研宄,都必须建立在对经济活动过程的全面了解和对经济业务性质的准确判断的基础之上。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会计国际化进程加快,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的内容越来越庞大、复杂,试图在课堂上对学生全面灌输这些知识不仅做不到,也不符合教学规律,这必然在传授知识和提高能力之间顾此失彼。而且大学本科生源于从未接触社会实际的高中毕业生,通过平时的作业习题很难提高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除了会计实践的反复训练,绝无第二条捷径可取。
总之,会计实践教学是会计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相对会计课堂理论教学而言,具有直观性、实践性、探索性、启发性等特点,并具有规范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运用所学的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与会计实验对比,针对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研宄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是会计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的。
三、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
会计实践教学在现有的会计教学中已加以实施。但长期以来,重理论教学、轻实践环节,对会计实践教学的目的性、系统性研宄不够。在会计实践环节的设置上缺乏连续性、科学性。在对学生实践课程的考核上照搬理论教学的一套,不能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某些实践环节流于形式,无实际效果,不仅影响后续实践环节的进行,而且理论教学也受到影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而且,我国会计教育对会计实践特征的理解一直处于一个误区,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强调会计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理解为在会计教学中必须把会计实务操作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和考核内容;二是强调会计教育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宄,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去某个企业了解和熟悉会计工作的过程和具体业务处理;三是强调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片面地认为应把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作为直接教学目标。因此,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出发,通过对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研宄,改变现行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
四、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据应用型本科的特点,结合教学中的体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强化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主要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会计人才。但是良好的实践教育必须以理论教育为切实的保障。由于学科知识更新的加快和客观情况的千变万化,会计毕业生只有既具备会计专业的实践技能,又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才能适应这种变化,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因此,在会计实践教学改革中,一方面要加强会计实践性教学,同时不能忽视会计的理论教学;逐步提高实践性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加强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制定出符合“应用型人才”会计教育要求的教学计划、发展规划、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安排了足够的技能训练项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宜低于教学计划总时数的35%,将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以求协同发展。
完整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应包括实习、模拟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在课程设置方面,实践环节的内容可以分为:校内模拟实验(手工和电算)、校外实习。校内模拟实验主要有《基础会计》能力训练、《中级财务会计》能力训练、《财务管理》案例分析、《成本会计》能力训练、《纳税会计》纳税申报训练、《会计报表分析》、《审计学案例分析》等;校外实习有:专业模块实习、毕业实习及论文等。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一样,要精心编制教学大纲。各种实习都要求学生写实习小结报告,记录实习内容和实习收获。实习指导教师对实习单位进行回访,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课程设计要强调实用性、综合性,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以毕业论文的形式进行,要抓好选题、指导和答辩三个环节,以求通过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的思想、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研工作训练。
2.加强课程设置和实践课程的结合
各课程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结合,其中专业技能的教学模块采用相对集中的教学形式,分阶段完成;基本实践能力模块的教学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中,与专业技术能力模块教学相互呼应、相辅相成,边学习边实践,在教学计划安排上应合理分配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时间,让有些课程的教学在实践中完成,改变以往重课后会计实践轻课前课中社会实践的教学惯例。例如:在开设《财务会计》系列课程的同时,可以同步安排《会计实务模拟》等实践课,解决学生对经济现象的一无所知和社会经验极其贫乏等不足,以便加深对会计理论的理解和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实践与毕业设计安排在最后,是对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升华与提炼,体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3.强化模拟实验和会计电算化在会计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每门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要针对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开设模拟实验;为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应尽量采用真实的,或者模拟真实材料进行实验,使学生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如同置身企业的真实业务环境中,从而达到实验目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会计电算化实验室,更新软件,硬件升级,扩大会计模拟实验设备规模,将手工操作与计算机操作完全接轨。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会计核算软件教学,能全面、形象地介绍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学校的电算化实验室要对学生开放,提高使用效率,学生可以在计算机环境中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4.加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
加大力度建设符合要求的实训地点,扩大校外实训基地的规模。对已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条件成熟的挂牌,使校外实训基地规范化,并能进行科学的管理。本着互惠互利原则,实行学校与企业共建,实现实践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并使其涵盖有代表性的各类企业,如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合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建立和完善实训基地教学评估体系,提高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水平,为学生提供较多的课外专业性实践机会。除毕业实习之外,有些实习可以是参观、考察,也可以是上岗参与会计工作。在时间上可以较短,但每学年应该至少安排一次。教师组织实习小组定期到企业的会计及其他业务部门实习,请企业会计人员讲解企业里发生的各项业务。这种实习组织方式,使学生们能身临其境,接触企业的实际业务,配合实验室里的模拟数据练习,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而且,通过校外实习,让学生有机会到实际工作中去演练,使学生在实习中增强对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也提高了学生对专业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同时,通过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可以与企业合作和研宄经济领域的课题,为企业财会人员后续教育进行培训,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的素质,使学校和企业达到双赢效果。
5.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高校教育事业的基础和主力,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经验和能力密切相关。针对高校现有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企业工作过,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现状,各高校应与会计职业界建立联系和交流机制。如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鼓励教师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兼职,让他们能有机会接触、了解会计实践,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务能力,拓宽知识层面。并大力支持教师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达到会计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同时应常组织广大教师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交流教学经验,邀请会计职业界的资深人士来学校讲学;多组织有会计职业界与教育界参加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地将这些实践经验与技能传授给学生,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加强实践性教学的考评,完善评价体系
随着实践性教学的规范与完善,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考评,是实践性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实践性教学的环节多,内容丰富,因此对实践性教学的考评也应是多样化的。
(1)改革常规卷面考试内容,加大对技能的考核。考核内容的变化可以促进在一般课堂教学中重视技能教学,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例如:对、基础会计》考试,引入凭证填制、账簿登记等操作题。
(2)探讨抽题考核的新办法。这一考核办法可用在终结性考试,如毕业考试,将会计工作过程分为若干段,填制原始凭证为一段,编制记账凭证又为另一段,以此类推,编制若干段的实操考题,随机抽取让学生操作。这种考核办法虽不能考查全部技能,但既可以节省考评时间,也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一)产学研联盟下人才培养研究概述 我国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起步较晚,但速度较快,各省市都相继建立了产学研战略联盟基地,在人才培养、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学者对产学研联盟进行了一些研究。何玉英(2009)提出高职要进一步加强同企业的联合,借鉴国内外的经验,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推进产学研的结合,以适应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的需要。并从完善高职会计专业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模式,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模拟实训基地,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编制特色教材,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等五大方面进行了具体探索。王锁荣(2010)认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尚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研究上存在浮躁现象、实施中存在形式主义现象、对“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不够等,并建议采取各级政府成立专门的职业教育管理机构、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建立独立的评估机构等措施加以解决。段峻(2011)从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内涵出发,探讨了对接产业基地、校企深度融合、基于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措施。秦军(2011)对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加强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产学研利益分配机制、完善财政与金融支持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产学研合作的保障措施。洪霄(2011)在分析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基础上,提出要积极发挥政府作用,明确各主体联系分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开辟多样化创新模式来构建产学研合作模式。贾俊梅 (2011)认为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工作能力、职称(或技术证书)、学历、外语、电算化操作、协调沟通及从业时间等方面进行提高和创新,并指出适应用人单位需求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基础和保证。
基于产学研战略联盟下对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国内学者对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工作则较少,且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视角尚不全面、缺乏系统性。因此,三本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产学研战略联盟下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传统三本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传统三本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呈现以下问题: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不够具体;会计人才培养方案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相对滞后;“双师型”师资数量不足;教材选用脱离三本实情。对此,三本高校应紧扣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产学研联盟各方的不断推动下,纠正传统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源上解决会计专业毕业生供给与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脱节之间的矛盾,并从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和层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师资队伍、三本教材等方面对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二、三本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一)准确定位三本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
首先,明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目前,绝大多数三本高校在培养计划中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种描述过于空泛,没有对“应用型人才”做出详尽的解析,对品德、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不够明确。以武昌工学院为例,笔者认为其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体现以下方面: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知识结构合理(系统掌握会计、审计、管理、经济、投资、法规等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实践能力强(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事务所和政府机关的会计、审计、管理等工作);综合素质高(灵活处理社会中各类人际关系)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其次,准确定位会计专业人才规格。《会计人才规划》明确提出的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着力统筹开发其他各类各级会计人才。其他各类各级会计人才,具有人员多、分布广的特点,是我国会计队伍的主体力量。到2015年,实现高级、中级、初级会计人才比例为5:35:60;到2020年,使这一比例为10:40:50。据此,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规格应定位为各类各级会计人才,即90%初、中级会计人才。
(二)完善三本高校现有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虽然,目前三本高校会计专业都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部分高校也建成了一定规模的校内实习基地,但绝大多数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没有体现三本高校特色。笔者以武昌工学院为例解析如何对现有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1)设计富有鲜明特色的会计专业“必修课+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体系。为了实现知识结构合理的目标,课程体系及其教学内容直接反映各门课程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环节。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三种性质进行设计,即必修课、选修课和集中实践教学,如图2所示。其中通识课、必修课和素质教育的开设是解决人才培养“共性”问题,即学生能够领会国家相关财经法规、税法等方面法律法规能力,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处理日常人际交往中的交谈技巧等基本能力。专业课和集中实践教学的开设是解决人才培养中“应用”能力问题,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成为专业应用型人才。
(2)开设体现未来发展方向的会计专业双模块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设置是解决人才培养中个性发展问题,体现会计专业特色,针对学生未来发展方向而设置的,它由专业“技能应用模块”和专业“复合应用模块”构成。专业技能应用模块主要是针对学生就业设置的,专业复合应用模块主要是针对学生考研设置的。武昌工学院新修订的2012版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就采用了这种双模块的形式,针对未来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选修课中均设置了技能应用模块和复合应用模板。以学科基础课开设的选修课为例,如图3所示,若是学生准备在大三考研,就选择“复合应用模块”,那么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就在此模块开设,以增强考研学生的数学功底。若是学生打算毕业之后直接工作,就选择“技能应用模块”,那么就在此模块开设证券投资学、经济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以提升就业学生的应用技能。
(3)设置逐层提升的“梯次型”会计实验课程体系。为实现实践能力强的目标, 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强化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和锻炼。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加大开设实践课程的比例,保证实践课程的课时量不低于总课时量的25%,相应增加应用性内容和实践性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武昌工学院新修订的2012版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验课程设置打破了原先采用“7+1”教学学期模式,即七学期的课程教学和校内实验、实训加一学期社会综合实践,实行每学期对核心专业课和技能课安排相应的实验、实训课程,形成“梯次型”实验课程体系,如图4所示。“梯次型”实验课程体系核心内容由以下三大模块组成: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主要包括专业认知实践、计算机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和社会实践三方面内容。专业技能训练模块以建立实验、实训平台,进行仿真性模拟实习为核心内容演练;具体由会计学原理模拟、财务会计模拟、成本会计模拟、审计学模拟、ERP沙盘模拟等组成。综合能力训练模块主要由会计专业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构成。建议三本高校充分利用产学研联盟校外优质的资源,积极搭建以事务所、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的长期、稳定、有效的产学研联盟实践基地,并将产学研联盟的合作方(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审计等实务专家)请进学校,讲授校内各类模拟实习课程,联合指导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让学生体验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从而很好地实现学生实习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4)构建贯穿学生全程学习的素质教育体系。武昌工学院新修订的2012版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素质教育体系由课内素质教育和课外素质教育组成。课外素质学分由学生通过参加科研项目、学科竞赛、文体艺术活动,发表学术论文或作品,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等多种途径获得相应学分。学生通过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科竞赛能够丰富理论课程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结合。三本高校一方面要努力创办形式多样的校内自主竞赛活动,以期实现比赛内容与培训内容的良好对接,从而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还要积极组织会计专业学生参加校外的各级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会计知识与技能竞赛,如大学生社会实践、会计知识大赛、会计能手选拔赛等,鼓励学生奋力拼搏、脱颖而出,努力成为企事业单位需要的“零距离上岗”的优秀人才。
(三)深化教学改革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后,深化教学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三本高校会计专业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应紧紧围绕其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从会计学专业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考核等多渠道进行教学改革。一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本高校应积极倡导教师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二是根据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专题式、情景模拟、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旨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倡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生动、逼真、有趣的教学环境。四是要不断改革考试内容和考核方式,侧重对学生知识运用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建议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考核方式可采用开卷、上机操作、课题设计、撰写论文、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
(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要想实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改革,必然离不开一批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而实施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学校一方面可以拓宽教师引进渠道,如,以提供住房、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等优厚条件吸引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财务总监、财务经理等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双师型”会计教师培养力度,依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等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专职教师参加研修培训、后续教育、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尤其是从经费上支持和鼓励年轻教师到企事业、会计师事务所等校外基地进行实践,提高自身业务技能。
(五)开发三本特色教材 要想实现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还必须要有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三本特色教材作为保证。目前,很多三本高校在选用会计专业教材时,盲目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却忽视其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三本高校在会计教材选用上,不能跟“一本”和“二本”攀比,需结合学生的水平和特点,摒弃一些难度大、内容深的教材。另外,三本高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有资历、有经验的高级职称以上教师编写与学生水平相当会计专业教材。以武昌工学院自编的《会计学原理》教材为例,该教材内容主要面向三本高校学生,充分体现三本的特色:“基础性”,将基本理论和方法贯穿主线;“生动性”,将丰富的案例融于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应用性”,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会计专业产学研联盟机制构建配套措施
(一)提高对三本高校产学研联盟重要性的认识 会计学科属于应用型学科,会计工作又具有很强实践性。会计专业产学研联盟能够将会计人才培养、会计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既培养锻炼了会计人才,又指导推动了会计实务的发展。因此,产学研联盟将会成为今后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和高等会计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形成,涉及到学校、企业、政府等多方的利益,必然离不开各方的支持。只有高校领导充分认识到产学研联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主动与企业、科研所、政府加强联络,主动寻求合作机会。
(二)充分借助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 开辟稳定的资金渠道,加强经济支持是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提供的合作资金都非常有限。而政府作为连接高校和企业之间的纽带,在产学研联盟中发挥的作用主要有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研经费和搭建联盟平台。重大的科研项目只有在政策引导下、政府部门的带动下,才能实现充分、有效的配置。目前,财政部已经提出了“推动会计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鼓励学校、企业、政府积极合作。三本高校只有在重大项目中积极参与,才能挖掘出有启发性的会计、审计教学案例、才能开发出有现实意义的会计特色教材,才能更加深入地研究会计学科建设、选择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建立产学研机制相关的保障制度 目前,我国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中松散、短期的现象比较严重。要想保证产学研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必须构建合理的保障制度。鼓励合作主体积极参与,共建产学研机制,并以此规范各主体的行为和活动。从各合作主体需求出发,探索内外兼顾、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通过契约明晰合作单位的责权利关系,建立投入、风险、利益、产权归属等一系列制度,保障项目正常运作。在此提三点建议:一是成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专门负责协调产学研主体之间的关系,管理产学研基地的生产经营和实践教学等工作。二是建立产学研合作管理体制,制定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可操作性强的详细办法,以规范产学研机制的良性运行。各主体可以通过签订合作协议,落实产学研合作计划,以实现合作主体共赢的目的。三是制定合理的利润分配制度。由于产学研合作成果在分配上会涉及到学校内部多家企业、甚至政府、科研所等人员,所以,有必要在联合之前就制定好预期成果的分配方案,以尽可能避免产学研联合过程中出现利益纠纷。
[本文系2012年度武昌工学院教师教研项目《基于产学研战略联盟的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锁荣:《对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若干思考》,《教育探索》2010年第7期。
[2]段峻、黎炜:《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30期。
[3]秦军:《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动因、现状及制度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第11期。
[4]洪霄:《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江苏高教》2011年第6期。
[5]贾俊梅:《基于黑龙江市场需求下的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继续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关键词】转型期 地方本科院校 中级财务会计 教学改革
一、引言
中级财务会计是以初级财务会计的理论、方法和技能为基础,以特定会计主体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一般经济业务为核算和监督的对象,并以对外提供通用财务会计信息为目标的理论和方法的专业课程。中级财务会计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核心专业课,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在培养学生会计专业领域实际工作能力和应用技能的知识体系中,起着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作用。是会计学科体系中与会计实务联系最紧密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技术性和操作性,在财务会计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中级财务会计作为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全国高等教育转型期,其教学也应革故鼎新,从而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对接”。因此,如何提高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这是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难题。
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特点
(一)内容繁多,课程难度大
与初级财务会计(基础会计)相比,中级财务会计内容急剧增加,以最复杂的制造业为背景,以股份制企业中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核算和监督企业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的确认与计量,以编制财务报表作为终结。同时,该课程还包含了诸如对外投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应付债券、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借款费用资本化、所得税会计、或有事项、会计调整等一些特殊业务的内容。所以,该课程的内容非常繁杂,难度很大,令许多初学者谈“中”色变。
(二)知识零散,章节关联小
在知识点的组织上,基础会计是按资金循环(筹资、供应、生产、销售和利润分配)的顺序来安排教材章节的,而中级财务会计却是按会计六大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来展开的,前后各章内容相互独立,并没有形成承前启后的逻辑对应关系,缺少一条主线,脉络模糊。学生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感觉就是天天埋头编制会计分录,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三)时效性强,准则调整快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同时为了与国际接轨,会计改革一直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如公允价值的历次变革就是有力佐证。1998 年我国就已开始引入该种计量模式,但在随后的几年中,大量上市公司却利用其存在的漏洞掀起了操纵利润的狂潮,财政部在2001 年只得忍痛割爱,被迫将其取消,后因加入WTO 的需要,2006 年又不得不重新引入。时至今日,会计准则仍在不断的修订和补充之中。作为与企业财务工作最密切的中级财务会计,当然也要紧跟最新会计准则的步伐,不断更新,不断调整。
(四)实践性强,具实际价值
根据对已毕业的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反馈看,普遍反映中级财务会计对财会工作帮助最大。比如货币资金、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短期借款、应付及预收款项、长期借款、销售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及利润分配、财务报表编制、会计调整等的处理与中级财务会计所授基本一致。说明这门课程实践性很强,对学生未来从事财会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较高的实际价值。
三、中级财务会计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目标模糊,教师教学无针对性长期以来,很多会计教师由于自身能力和水平有限,对于财务会计的三门主干课程,只知道初级财务会计最容易,高级财务会计最难,中级财务会计难易程度界于两者之间,根本不懂相互教学目标的异曲同工之处。作为一名中级财务会计教师,如果连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都心中无数,既抓不住重点,又扣不住难点,教学无针对性,教学改革从何谈起。
(二)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学生思维僵化
迄今为止,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仍采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在台上对着书本照“本”宣科或对着课件照“屏”宣读,学生在台下充当忠实的听众,无问可提,无疑可质,师生之间缺乏基本的互动,效果可想而知。另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善于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方法,那么学生思维将僵化,甚至处于窒息状态,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便无从谈起,至于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更是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及。
(三)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陷入困境
中级财务会计是一门集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应用性为一体的课程,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较为扎实的会计理论,而且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但长期以来,地方本科院校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倾向。虽然近几年来实践教学已越来越受重视,很多高校都建立了高仿真手工、电算化会计实验室,校内实训条件大为改观,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实训方案。加之校外实习基地数量有限,同时很多中小企业可提供的会计实习岗位一般都很少,根本难以解决所有学生的顶岗实习,实践教学陷入困境。因此,如果不改变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实训教学现状,真的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四)考核办法落后,学生混日子无心学业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对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考核仍采用20 世纪80 年代沿袭下来的“复述型”模式,考题设计偏重理论,主要考核学生记忆力,评判学生重复既定教科书内容的准确程度。学生期末综合成绩主要由考勤、作业和期末卷面成绩等三部分组成,规定学生考勤和作业共占30%—40%,期末卷面成绩占60%—70%。考前两周,教师划划范围或变换数字讲解一些考试题目,学生背背答案,考试时“照猫画虎”,平时又无缺课和漏交作业记录,期末卷面成绩只要过规定线,该门课程就可轻松过关,导致部分学生天天沉迷于网络游戏,无心学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五)教学水平不高,教师综合素质亟待提升
自1999 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招,造成学生人数急剧增长,而财会专业因就业好吸引了众多学生报读,造成会计教师严重不足,大部分教师都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西部地区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当地经济欠发达,教师待遇低,难以招到正规会计专业研究生,为解决会计教师的短缺问题,甚至出现大量非会计专业教师教会计专业和本科生教本科生的现象。这种从高校到高校、理论到理论、非专业教专业、本科教本科的年轻教师,虽然富有活力,具有新思想、新思维,但由于缺乏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综合素质亟待提升。
四、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改革对策
(一)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会计职业素养
从整个财务会计目标看,财务会计以对外提供信息为主要使命,而提供信息的主要载体是财务报表,无论是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还是高级财务会计,最终目的都是编制财务报表。初级财务会计只要求学生掌握一般会计核算程序,以原始凭证为起点,财务报表为终点,主要包括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以及利用账簿资料编制会计报表。中级财务会计以初级财务会计为基础,重点解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的确认标准与计量规则,进一步深化初级财务会计的记账凭证部分。而高级财务会计则突破会计的四项基本假设,要求学生掌握诸如关联方交易、企业合并、破产清算等尖端问题。只有明确了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培养出学生良好的经济业务判断能力、会计政策的选择能力以及对财务报表的理解能力。
(二)灵活运用教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的本质在于唤醒学生、激励学生和鼓舞学生。中级财务会计是一门务实的课程,在教学中,必须注重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采用“个案分析”、“模拟演练”等案例式教法。如在学习“应收款项”这个知识点时,可以ST 科龙和四川长虹为例进行讲解,使授课内容既具有真实感,又具有深入浅出的效果。努力革除“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的教法设计原则,根据内容的需要设计启发点,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精讲多练、突出重点、点出精华,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思考。同时,对于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应组织课堂讨论,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效果。
(三)重视校内外实训,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实训教学是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短板,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发挥实训教学的作用:(1)校内模拟实训。校内模拟实训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在高仿真实训室内,让学生进行会计业务的全过程手工实验。这让学生既熟练掌握了会计核算流程,又能真切地感受到会计的趣味性,有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2)校外专业实习。校外专业实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深学生对整个工作过程的理解。经过会计理论知识学习和校内模拟实训之后,再安排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进行实地实习,通过观摩和亲自操作将校内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真正实现理论与实务的对接,做到知能并举。这不仅有效检验了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程度,而且还可培养他们的职业操守和沟通技能。
(四)改革考核办法,构建立体化评价体系
要让学生学精学透中级财务会计这一核心主干课程,应改革考核办法,设置灵活多样的题目,减少机械性记忆题和会计分录题,增加实务型案例分析题,综合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改变期末综合成绩的评定办法,让平时考勤占10%,作业成绩占10%,个人实践成绩占20%,小组实践成绩占20%,期末考试占40%。只有构建这样的立体化评价体系,学生对该课程教学的每一环节才会认真对待,由注重结果过度到更注重过程,避免期末一考定乾坤,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
(五)提升综合素质,成为真正的大学教师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理论厚度、实操精度、教艺高度和科研深度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中级财务会计教师应加强学习,通过攻读博士、赴国内外高校做访问学者、参加学术研讨会、阅读优秀财会期刊等形式提升会计理论水平,做到厚积而薄发;勇敢走出校园,到会计师事务所和各类企事业单位挂职或兼职锻炼,大胆接受实务挑战,不断提高自己的实务处理能力,达到游刃有余的境地;虚心向学科带头人、首席教授、教学名师学习,学习其精湛的教学技术,大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使学生在听课时能陶醉其中,如品香茗;要紧盯会计领域国际学术前沿,多撰写高质量的会计论文,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学教师。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转型期对地方本科院校中财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这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因此,研究和探索中财教学改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助于调动财会类专业学生学习中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关系;二是有助于培养和提高财会类专业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通过独立思考,使中财内容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三是有助于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无缝对接,不断提高财会类专业学生就业本领,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四是有助于会计教师加强自身学习,化压力为动力,不断提高中财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会计[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2] 刘永泽, 陈立军. 中级财务会计[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3] 薛静.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财会通讯,2011(33).
[4] 罗照华. 中级财务会计学教学案例选择探讨[J]. 财会月刊,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