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轴对称图形教案模板(10篇)

时间:2023-01-12 07:33: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轴对称图形教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轴对称图形教案

篇1

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动手剪剪,在剪一剪中体验对称图形的特点,对对称、对称图形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第二个活动,设计的是让学生“找一找”,在各种图形事物中找一找那些是对称图形,那些不是对称图形?在找的同时,感悟到对称图形的特点,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对称,到处都有对称的事物。

第三个活动是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对称轴,进一步理解对称及对称图形的特点,接着,出示正方形、长方形、和五角星,让学生找对称轴,由于可找很多条对称轴,让学生感悟到同一个物体有不同的对称轴,感觉到对称的奥妙.

第四个活动,在学生了解了对称及对称图形后,让学生跟着图片一起欣赏各种对称物体、图形。把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对称及对称图形在课堂上进行抽象、概括后,又回到现实生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判断生活中的对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数学,同时,进行了美的熏陶。

第五个活动,是对学生学习的课外延伸,让学生设计一个对称图形,打扮我们的教室,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

整节课的设计,遵循了以下原则:

一、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开发阶段理论认为:小学生主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能力较差,也就是说形象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较弱。因此,对于对称的概念及特点,我是从直观的,而且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所发现的,也顺应了现代教学观念,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得以发挥出来,任何一种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二、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原则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小学生所学的数学都是生活中数学的抽象。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采用以生活为源,给学生创造条件。学生学习的材料是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剪的窗花是用于装饰环境的;欣赏的内容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体现了一种观念,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目标:

1、通过剪一剪的实际操作,体会到轴对称图形的主要特点。

2、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能正确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并找到对称轴。

3、通过剪、画\说找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空间想象能力。

4、通过对实物及相关图片的欣赏,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对称美。

课前准备:每生准备二张彩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猜图形。

1、出示一组轴对称的图形,请同学猜一猜,完整的是什么?

2、说说你为什么这样猜?

3、揭示答案。看你猜得对不对,谜底马上揭晓。

4、看这些图,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了解轴对称图形的一般特点,对称轴的两边完全一样。

理解对称轴及对称图形的含义。

5、假如要判断一张纸是否是轴对称图形,你怎么判断?

二、找一找,画一画。

1、请你归归类。

小组讨论:哪些是哪些不是,为什么?

2、小组反馈交流。

三、欣赏。

1、你能带着今天学的知识来欣赏吗?

2、欣赏完了,你想说什么?

四、找生活中的对称。

1、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对称的图形、物体,你能说一说吗?

2、马老师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你能帮马老师解释一下吗?课件出示倒影的图片。

五、剪一剪。

1、想设计一些对称图形吗?来打扮我们的教室。

篇2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86

数学是思维训练的最重要学科,所以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可见数学思维由于有无穷的威力才拥有无上的魅力。数学能力的核心就是数学思维,数学学习的目的并非是仅仅获得数学知识,还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技能,提升思维品质。强化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正是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

一、创设教学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学习认知是一个由直观到抽象、由表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教材、教师、教法、环境等外部诱因,都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而教师是各种外部诱因中最关键的因素,教师利用教材、教具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思维展开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课堂导入时创设了“我爱我家比比看”活动情境,让学生比比住房总面积、比比卧室大小、比比自己的床铺大小。学生听说要比一比这些生活中最熟悉的东西,自然是热情倍增,很多学生争相发言。有的学生说:我听老爸说,我们家房子是160平米的,在我们这个区是最大的。有的学生说:我的卧室是14平米,可宽敞了,放得下床铺、书桌、钢琴。

很显然,由于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最熟知的,也是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所以学生思维很快被激发出来。通过比较,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有了更直观更直接的认知;学生对“平米”的概念也越来越清晰。

二、精心引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拔节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摆脱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在精讲中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要准确找到引导点拨的方位角度,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有前瞻性的认知。根据学生思维特点,教师不妨在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等方面入手,让学生梳理好数学要素之间的关系。小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视频等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对数学现象进行细致观察,运用比较、分析和综合等方法,将这些数学因素进行有效整合,形成较为系统的思维认知。

如在学习“认识小数”时,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小数这个概念,很多学生都反映不好懂。为了让学生对小数有更清晰的认知,我特别设计了一道实践操作题:在我们身上找小数。我让学生以直尺为测量工具,在自己身上找小数的存在。我首先做出示范:我的食指为12.3厘米,鞋子为42.5厘米。学生很快就找到操作要领,用直尺在身上到处测量,并记录下小数值。课堂展示时,有学生居然能够量出自己眼睛、鼻子的长度,虽然其准确度较差,但其对小数的认知却更加深刻了。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引导点拨非常简单,但学生却很快就掌握了技巧,这是因为教师对学生认知规律有比较到位的认识。教师带头让学生测量自己的“长短”,学生感到非常新鲜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思维训练。

三、优化案例分析,助推学生思维成长

数学教学案例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客体,教材文本中的教学案例,都是筛选出来的,而且具有典型性。教师对这些教学案例的运用,真正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只追求学生知道怎么做,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并不过多关注。学生学习充其量就是模仿秀,思维得不到有效促进。因此,教师应该学会列举“反例”,从反面进行思维突破,这对学生思维开发有重要作用。

教学案例并非要照搬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己设计。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看教材中的案例,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然后提出几个问题:什么叫轴对称图形?怎样判断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学生也都能顺利解答。我又给出新问题:找身边不是轴对称的图形。刚开始时,学生表情都很轻松(大概认为这样的问题根本不在话下),可真正找起来却并不顺利,因为我们身边不是轴对称的图形实在是太少了。学生苦苦寻找,终于找到几个不是轴对称的图形,如鞋子、笤帚、抹布、半截橡皮。

篇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教学已成为师生、生生交往,相互探讨的互动过程。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然而,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顺畅”,往往使曲折、复杂并富有挑战性的探索过程简单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成了预设教案的演绎,对那些课堂生成资源视而不见,使教学过程中闪现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也有些教师对课堂上的“意外生成”束手无策,出现种种尴尬。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及时捕捉和利用生成资源,引领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知识的建构与再创造中,达到激活数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已成为广大教师亟待研究的问题。

二、探索处理“动态生成”的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郾以充分预设促进动态生成。预设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教师的预设要做到“心中有人”,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足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充分的条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彩的生成缘于充分的预设。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总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既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又不是封闭的、主观的线性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设计。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在某些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调整。由于有了充分的预设,教师就能灵活应对教学中的各种动态生成。

2?郾有效利用动态生成。面对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死守预设的教学流程,而应及时捕捉始料未及的生成性资源,并将其纳入课堂教学中,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

(1)捕捉“意外”资源,演绎课堂精彩。在对教学充分预设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互动过程中有价值的细节,实现有效生成,展现课堂之美。如,我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原本想遵循课前预设,先让学生观察插图,由图说出几个9,再一步步归纳得出9的乘法口诀。可没想到课刚开始,一个学生就站起来说:“老师,9的乘法口诀我会背。”一些学生也附和着说自己也会背。面对这一课堂生成,我立刻做出了决定:调整精心预设的教案,从课堂学情出发给予引导。我说:“你们真聪明,9的乘法口诀老师未教就会背了,还有同学不会背吗?”于是,20几只小手怯生生地举了起来,我抓住契机说:“还有这些小朋友不会,你们愿意帮他们吗?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让他们把9的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呢?”这下课堂沸腾了,有的指着书上的插图互教互学,有的用身边的小棒互教互学,有的干脆边背口诀边说明怎样理解记忆口诀……

从这一教学案例不难看出,随着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增强,课堂中会出现种种“意外”,教师应该对有价值的“意外”进行恰当处理,演绎不曾预约的课堂精彩。在这节课中,我们姑且不去评论这些学生“教”的方法是否可行,但学生由“学数学”转变为“教数学”,就充分体现了学生极高的学习热情。我想,假如在那位学生说出实话时我不置可否,仍然按预案进行教学,课堂上又怎会如此精彩呢?

(2)利用“错误”资源促进学生发展。我在教“对称”一课时,在课尾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在白纸上创作美丽的对称图形。巡视时我发现一个孩子在白纸上随便画了一个图形剪下来,根本不是轴对称图形。此刻我脑子里又闪现出另一个教学环节,请几个孩子(其中包括画错的孩子)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

师:这些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一名学生回答说,其中有一个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指的是哪一个图形?(学生指出)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生:这个图形对折之后,不能完全重合在一起,所以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我们把它拿下来对折一下,看看是什么状况。

(教师对折演示。)

师:虽然这个小朋友做错了,但我们还是要感谢他,谢谢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让我们知道怎样来辨别轴对称图形。

这一教学活动利用学生出现的“错误”,教会了学生辨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由此可见,只要教师善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并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就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3)利用教师“失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上老师正在用圆规示范画圆,当快画好时,突然圆规脚上的粉笔脱落了,这时教师很尴尬,正想擦掉重画,忽然灵机一动改变语气故作难色“求”学生:“你们能帮老师想想办法把这个圆补充完整吗?”学生讨论后得出:由于圆规两脚叉开的距离没变,只要找准圆心就行了。

师:怎么找圆心?

生1:用圆规在不完整的圆内试找。

生2:拿直尺去找直径,两条直径的交点就是圆心。

生3:可以将圆规的一只脚尖放在圆上,圆规两脚叉开的距离不变(原来的半径)画一个圆,在圆上换个位置按同样的方法再画一个圆,这两个圆的交点就是圆心。

接着,教师让学生分别演示,顺利完成了教学。

篇4

教案设计的风格特征和内容特点展现了教师教课的独特性,所以教师在准备教案时,要突出自己教课风格,并将自己的风格传授给学生,使学生逐渐接受自己的教学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采取的方式也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遵循自己的风格。例如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轴对称图形》时,课后有一个“奇妙的剪纸”活动,教师在这个课题中可以鼓励学生们的个性发展,将“轴对称”与“剪纸”相结合,要求学生开动自己的大脑想象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然后通过剪纸的形式把自己想表达的图形展现出来。学生们常常会想出“楼房”、“苹果”、“鸡蛋”、“松树”等这些自然界和生活中本身存在的事物,为了表现教师个性化的授课方式和学生自主性的发展,教师可以首先突破学生脑海中传统的想象,比如可以将“楼房”和“松树”结合起来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之后用剪纸呈现出来。教师在给学生呈现自己的作品时,也可以鼓励学生想象出更多“组合型”图形,通过剪纸展现给同学们。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可以自由发挥,彰显了他们思维的个性,剪纸的活动也体现了他们自主实践、自我创作的精神。

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可以通过教师教案设计内容表现出来。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学习《圆》时,教师在教案中可以设置一项关于用“圆”来绘画图形的活动。学生通过对“圆”的数学概念的了解,会根据自己的审美绘制出各种样式的图案,这样既开发学生们的智力和想象力,又促进他们创新意识的提升。这种教案设计就迎合了现代化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素质教育的规律,开拓了学生思维,也促进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变单一为整体,系统地教学

教案设计得体恰当与否不仅仅是针对学生学习而言,更是对学生知识运用、师生交流、同学互动、课后实践等一系列活动的顺利进行而言。所以教师教学不能单一地讲授教材知识,而是要将知识内容结构、课堂互动、学生掌握情况、课后解决问题的效率等环节包含在内,而这些环节的设置也体现了教师的综合能力。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中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课为例,教师首先对“统计”这个概念可以通过班集体这个整体举例来解释说明,把班级作为一个样本,男生和女生分别作为统计对象,通过条形统计图的形式来把班级总人数、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表现出来。这种方式充分地运用了学生这个整体,对“统计”的数学概念通过实际的样本进行了解释,在统计计算过程中也与学生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带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在这样生趣轻松的环境中学生也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课堂学习,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老师与学生搭成的和谐的关系也有助于课下师生之前的交流和讨论,带动了学生学习欲望和热情。所以这样一个整体、系统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综合实力,也促进了学生学习发展以及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这种结果对于整个教学体系来说,也着重体现了系统化的特点。

三、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意识

数学的学习在小学阶段而言,主要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掌握相关的生活技能。所以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可以将数学理论知识和生活问题相结合,帮助学生独自地去解决实际问题。

篇5

每一堂课即使教师事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预料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和事件。巧妙地利用这些意外,不仅能很好地化解教师的尴尬,课堂教学也会因此闪现出人性的光芒。

如教“时、分、秒”一课时:

上课铃声响完。突然,一名学生要上厕所。全班骚动。

“你去吧”。刚说完,我有了好主意:“小朋友,请你们看着墙上的钟表算一算,他浪费了我们多少时间?”

该生回来后,学生纷纷汇报他所用的时间,结果不统一。

师:“你们是怎样看时间的呢?你们想交流吗?”

在学生交流中相机教学新知……

再如在教“轴对称图形”一课时:

知识巩固时,学生兴高采烈地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突然,前排一名学生举起双手,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哈欠。全班哄堂大笑。

笑声中,我灵机一动:“你们为什么笑啊?”

生:他伸懒腰,违反纪律。

师:哦!你觉得他伸懒腰的姿势美吗?

生:不美。

师:你为什么觉得他这个动作不美呢?

学生跟着感觉走,无法言表。

教师对称地高举双手,又平举双手:“老师的这些造型美吗?”

学生有所领悟:比他的美多了。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你的动作是对称的。

师:你是说,老师的这些姿势,如果拍成照片,就是轴对称图形?

生:是的。

师:如果老师为你们拍照,你们会做一个动作,使拍出的照片也是轴对称图形吗?

……

上述案例中的意外事件,是教学中的“不和谐音”,但教师并没责怪,而是别具匠心地过滤其消极影响,提炼其有用的成分,借题发挥,转化为一首美妙的“插曲”。

二、“错误”中的生成性资源――见风使舵,峰回路转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错误。教师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在观察、倾听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困惑,理解的偏差。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地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练习得以纠正,而必须有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偏差、失误也必然是其中的一部分。教师的牵而带之,引而不发,不仅能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观念冲突,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而且也能令课堂峰回路转。

三、“差异”中的生成性资源――因势利导,原汁原味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存在差异的,他们所获得的数学感受和经验积累也就存在天然的差异。我们要重视这种差异,让它成为一种可利用的资源,为我们的数学所用。

比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一课时,我设计的教案是:先让学生观察插图,由图说出几个7,再一步步归纳得出7的乘法口诀。可没想到课刚开始,一个学生就站起来,说:“老师,‘7的乘法口诀’我会背。”随后,许多学生都附和着说自己也会,有的甚至还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这可怎么办?我一下愣住了。但马上我就做出了一个决定,抛弃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就从学生的这个实际情况出发,重整教学流程。于是,我说:“你们真厉害,连乘法口诀都会背,不错,不错。哪有不会背的吗?”果然,几只小手怯生生地举了起来,教师抓住挈机说:“还有这些小朋友不会,你们愿意帮他们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让他们把‘7的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呢?”这下课堂沸腾了。有的指着书上的插图教着;有的用身边的小棒教着;有的索性拿自己的手指比划;还有的干脆直接背口诀来……这下学生由“学数学”成为“教数学”,学习热情直升到极点。

篇6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提问是一门学问,有的教师可以信手拈来,恰到好处,使整个课堂浑然天成,妙趣横生,这本身就是一种素质和能力.然而有的教师却无法做到,提问不着边际,或简或难,甚至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善于利用他山之石,学习提问的艺术.

在教学中,笔者经常去聆听其他教师的课程,在倾听的过程中,会认真记下他们提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然后反复揣摩.在课余时间,笔者也经常观看一些名师的讲课案例,学习可圈可点之处,如提问的方式、提问的时机、提问的语气等.与此同时,笔者还经常上网浏览一些优秀的教案,很多教案在课堂提问环节的设计上,非常巧妙,独具匠心,看后很受启发.在教学中,笔者结合课程,借鉴运用各种提问技巧,充分备课,设计提问环节,在不知不觉间提升了自己的提问能力,提出的问题在需要性、创造性、激发性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因此,教师要想做好以问引思,不断学习、提升能力是关键,也是基础.

二、引源头之水

“理论来自于实践”.我们所传承和教授的所有学科的知识,都是来自于生活的积累,来自于一代代人的传承.数学是一门跟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笔者想说的是,生活中不缺乏数学的元素,缺少的是同样一双能够发现的眼睛.对于初中生而言,对于数学的了解和运用还处于非常浅显的层面,在很多情况下,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课本是课本,生活是生活,很少有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总结和印证课本的知识,因此教师要承担起这一责任,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结合生活案例进行提问,这样可以有效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

三、掌提问之度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提问时,却能收到不同的效果.原因在于对“提问之度”的把握上存在差异.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并不善于课堂提问,在提问时存在各种误区,或者提问过于简单,学生无需思考即可答出;或者提问过于深涩,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或者提问问题过多,学生疲于应付;或者提问问题太少,课堂死寂沉沉.

笔者听过一堂公开课,在课堂上教师提问了四十多个问题,几乎一分钟提问一个,引导学生的思维满天飞,完全打乱了教学节奏,使学生忙于应付.该教师反复运用“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提问方式,学生也只能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好”或“不好”.这种简单的提问方式,无法引导学生去探究、去思考.整个课堂看起来非常热闹,其实华而不实.

因此,要想引导学生更主动、更有效地学习,教师一定要懂问、会问,掌握提问之度,这也是体现教师教学功底的一条重要标准.比如说,提问一定要掌握时机,要明白哪些问题要在上课之前设问,哪些问题要在授课之中提问,哪些问题要在讲课之后留问,要做到课前设疑,引人入胜,课中设疑,波澜跌宕,课后设疑,回味无穷.还有,提问的问题一定要掌握多少度和难易度,掌握提问的频率和时间,从而做到科学有度.

四、讲赞美之词

篇7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对教学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要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予以掌握和突破,力求创造一个民主的、活跃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的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回答问题、讨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灵活应用数学知识。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潜能,抓住教科书的编排特征,利用教材循序渐进,逐步深人和部分内容结构相似及前学后用等特点。鼓励学生充分阅读、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如讲授《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要求学生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概念,了解轴对称的性质,能识别轴对称图形,会画一些简单图形关于某直线的对称图形。学习《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一改传统教法,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比照《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知识体系,根据教师板书的要点进行讨论、类比。通过自学解决问题,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使学生乐于沉浸在知识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中。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使学生处于被动的、次要的地位,这无法实现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古希腊普鲁塔克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学中,教师适度搜集一些变式训练题、一题多解和多题一法题供学生讨论,尽量引导学生用不同思路去分析探索都有哪些变化及解决办法,各有什么特点,每种解法关键所在。通过集体讨论、论证、计算,让学生总结规律,归纳出简单、便捷的解题方法。这样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师在新授课题前,编制预习提要,让学生逐个讨论,各个击破。引导学生自学,促使学生自我思考、认识、发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讲述《解直角三角形》时,重点要求学生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教师要求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编制准备知识提要:一是什么叫作解直角三角形。二是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是直角三角形锐角间的关系。四是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五是三角函数表的查法。对于新知识要点:一是利用准备知识解决问题应先解决最易问题,再进行复杂计算,先易后难。二是尽可能选用乘法计算问题,简便正确。三是最好选用题目中的已知数据计算,以防出错。四是可能的情况下选用增函数,计算方便。五是了解题目中的精确度,符合题意。注意事项:计算时要认真对待每一个数据,不得马虎草率,以防出错。

若遇数学实际问题教学,让学生亲手实践,实地勘测数据,得出第一手资料,进行计算。并让学生将测量办法,计算方法,求得结果进行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确立正确的结果。前苏联教育家柏拉斯基指出的“教师的使命不是向学生教数学,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教师造成的环境中独立地或大家齐心协力地去掌握知识、技能、技巧,教师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遵循这种教育思想的实地教学,增加了信息传递的通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个人与集体之间交流的机会多了,充分显示了教学的活跃性,满足了学生的求知需要,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对学生要求学好数学有强大的推动力。

课堂上学生直接参与与课外学生亲自实践有异曲同工之处,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提高学习兴趣,探索数学规律。苏霍姆林斯基说:“认识本身就是一种最令人讶异和感到神奇的过程,能激起高昂而持久的兴趣,事物的本质,事物的种种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变化……都会有无穷无尽的兴趣。”让学生在解决抽象问题的过程中,享受到一定的乐趣。

根据知识结构、深度和学生年龄的变化,学生的学法也应得到相应的调整。鼓励学生进行学法讨论、交流,有助于完善学法,提高学习效率。如果对成绩好、中、差学生的学法经验、教训经过教师的提炼、加工,反馈于学生讨论。教师不要求学生全盘照搬,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不足,使自己的学法适应自己学习的需要。章节或小结讨论,教师可列举本章知识要点,使学生在讨论中了解本章知识概貌,梳理知识要点,使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强化知识的连贯性,发现缺漏及时弥补,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确有效处理学生演示作业的错误,对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河题,普遍吸取教训,克服错误有着积极的作用。学生演示错误,教师及时订正并阐明错误出处,这是教师惯用手法,有其一定的效果。若能变换一些方法处置,效果会更好。如果让学生对学生演示作业结果进行讨论,对的、错的原因何在?对的解法是否就此一种?是否还有其他的解法?错的原因在哪?应如何订正?这样灵活的教学手段,别致的教学方法,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篇8

一、做好上课前的“有效”的准备工作,注重模式探究的有效性

课前的准备工作,首先要熟悉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只是要知道本节课要教什么,还要全面了解《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以及整个小学阶段数学教材的教学内容,对整个教学内容有一个很好的定位。这样在备课的时候才能驾轻就熟,才能把本节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整理,才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有效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数学活动。其次,要吃透我们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我们既要了解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哪些知识,还要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怎样的数学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预设他们在学习中会出现怎样的困难。这样有利于我们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整合,写出适合自己本班学情的行之有效的教案。例如,我在教学《轴对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这个内容时,教材上的内容包括轴对称图案的欣赏、画对称轴、了解轴对称的特征和画轴对称图形等环节。而我在备课时,利用课余时间在班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得知他们对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画对称轴、 剪轴对称图形等知识掌握的很好,有些学生甚至现场做演示。于是,我调整了之前的教学思路,把教学中的前两个环节放在课前,通过课前操作预热的形式,并采取小组评比优秀作品的激励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还有助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这样的调整,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解轴对称的特征”、“画轴对称图形”等内容上,这恰恰也是学生存在问题最多、需要花费精力研究的地方。

同时,作为一线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是值得探究和学习的。而我们所热捧的国外的教学模式,多是从成熟的教育理论中演绎出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模式,具有科学性、代表性和理论性。它们的优势是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十分有益,但教育成绩不甚理想。有些教学模式甚至过分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削弱了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的作用。我们可以借鉴先进的模式,但是一定要让模式“本土化”。我们要学习的是这些模式背后的理念,学会尊重学生,学会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敢于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我们需要在打破模式――建构模式――创造模式的过程中让自己不断成熟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争当一名高效的教师。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注重学习形式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深入到我们的常规教学活动中。每一节课,如果没有华丽的课件,似乎就不够完美。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会发现,当美丽、富有动感的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因为给了他们太多的感官刺激,孩子学生思考、交流的机会少了,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我们知道,有时传统的教学手段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能取代的。比如在讲《分一分》这一课时,我先后采取过课件演示动态分、拿一个苹果直接平均分的两种方法,学生在第一种方法中,没有亲身感受,只是知道了大概是怎样的一个过程。第二种方法中,学生亲自分一分,直观地感受了“分一分”的过程,对于平均分的印象更为深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

我们也要注重学习形式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堂中我们要积极创造让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发表信息,这也是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活动的实质内容。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合作活动的探究一定要有必要性,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比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中,学生已经通过操作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在研究正方形的面积时,如果再安排学生操作,这样操作的意义就大打折扣,因为这个操作的过程中“创造”的成分很少,达不到小组合作的根本目的。

三、关注课堂评价,注重评价激励的有效性

首先,我们要注意教师的有效表扬。表扬要有针对性,不能太过宽泛。比如一个学困生在列竖式计算时,虽然计算过程有些慢,但是计算很准确,书写更是认真。那我们应该给孩子怎样的评价呢?如果只是说“你很棒”,我想孩子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反应。如果我们说“你真是太厉害了,你不仅算得很准确,你的书写也值得同学们学习。”这句针对性很强的评价,突出了孩子的优点,激励的效果会更明显。表扬也要有引领性,一句激励的话,如果能够激发更多的孩子,就可以在班级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效果,也会让我们的孩子更加热爱我们的课堂。

其次,艺术地批评孩子也是一种激励。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如果只是问,你怎么又犯这样的错误了,我不是提醒过你了吗?孩子的心理会有很大的负担,对我们的课堂会很排斥。如果我们艺术性地批评,比如,你这个小马虎,又把小数点搞丢了。再如,你快点把“认真”这个好朋友找回来吧!这样的批评,孩子们听起来亲切,也让孩子从此树立一种信念,那就是“我错了,我改了,从此一切就晴空万里”。

在有效课堂的口号越喊越响亮的时候,在我们对它的渴求更加迫切的时候,我们老师更要注重发挥有效课堂中的主导作用。主导作用发挥得当,不仅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总之,要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我们教师就要关注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个细节,做一位教学的“有心人”。

篇9

课前的准备工作,首先要熟悉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只是要知道本节课要教什么,还要全面了解《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以及整个小学阶段数学教材的教学内容,对整个教学内容有一个很好的定位。这样在备课的时候才能驾轻就熟,才能把本节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整理,才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有效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数学活动。其次,要吃透我们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我们既要了解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哪些知识,还要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怎样的数学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预设他们在学习中会出现怎样的困难。这样有利于我们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整合,写出适合自己本班学情的行之有效的教案。例如,我在教学《轴对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这个内容时,教材上的内容包括轴对称图案的欣赏、画对称轴、了解轴对称的特征和画轴对称图形等环节。而我在备课时,利用课余时间在班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得知他们对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画对称轴、 剪轴对称图形等知识掌握的很好,有些学生甚至现场做演示。于是,我调整了之前的教学思路,把教学中的前两个环节放在课前,通过课前操作预热的形式,并采取小组评比优秀作品的激励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还有助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这样的调整,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解轴对称的特征”、“画轴对称图形”等内容上,这恰恰也是学生存在问题最多、需要花费精力研究的地方。

同时,作为一线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是值得探究和学习的。而我们所热捧的国外的教学模式,多是从成熟的教育理论中演绎出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模式,具有科学性、代表性和理论性。它们的优势是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十分有益,但教育成绩不甚理想。有些教学模式甚至过分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削弱了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的作用。我们可以借鉴先进的模式,但是一定要让模式“本土化”。我们要学习的是这些模式背后的理念,学会尊重学生,学会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敢于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我们需要在打破模式——建构模式——创造模式的过程中让自己不断成熟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争当一名高效的教师。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注重学习形式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深入到我们的常规教学活动中。每一节课,如果没有华丽的课件,似乎就不够完美。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会发现,当美丽、富有动感的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因为给了他们太多的感官刺激,孩子学生思考、交流的机会少了,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我们知道,有时传统的教学手段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能取代的。比如在讲《分一分》这一课时,我先后采取过课件演示动态分、拿一个苹果直接平均分的两种方法,学生在第一种方法中,没有亲身感受,只是知道了大概是怎样的一个过程。第二种方法中,学生亲自分一分,直观地感受了“分一分”的过程,对于平均分的印象更为深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

我们也要注重学习形式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堂中我们要积极创造让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发表信息,这也是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活动的实质内容。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合作活动的探究一定要有必要性,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比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中,学生已经通过操作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在研究正方形的面积时,如果再安排学生操作,这样操作的意义就大打折扣,因为这个操作的过程中“创造”的成分很少,达不到小组合作的根本目的。

三、关注课堂评价,注重评价激励的有效性

篇10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出发点,也是这堂课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一堂课无论运用什么样的手段,什么样的模式,都应该是围绕着教学目标来展开的,所有的教学模式都应该做到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让学生牢牢地掌握学习的知识点,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教学是手段,但是不管运用什么样的手段,能达到目的才是有效的手段,否则就是一场失败的探索。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在给学生讲解加减法知识点的时候,由于数学理论的运用比较抽象,很多老师就会利用一些手段进行形象的教学。有的老师会选择做游戏的方式来展开教学,但是在做游戏中并没有提点学生该注意到的东西,也没有在游戏后做行之有效的总结,那么这就是一场失败的探索,学生在课堂也仅仅只是做了一场游戏,如此而已。

二、先学后教,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般来说,传统的教育模式采取的都是先教学、再巩固的一个流程,学生接受知识在先,巩固学习在后。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缺少了主动去思考的时间和能力。由于老师教课在先,学生在后期巩固的时候就很容易受到老师所传授思想的影响,难以形成突破。因此,打造高效课堂,笔者认为还要改变“先教后学”这种模式,采用“先学后教”,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有了足够的思考空间,同时还不受老师思想框架的影响,思维拓展性更强。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在前,一些知识在脑子里就会有印象,再经过老师一番讲解以后,这种知识在脑子里的影响就会更加深刻。学习起来就变得不是那么陌生和困难,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容易,自然更加愿意去学习,当主动学习变成一种习惯的时候,兴趣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

三、结合生活,联系实际进行教学

小学生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能力较差,而数学相对来说属于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如果只是单纯的按照教案来讲的话可能会有些难以理解。随着新课程的改变,小学数学的课本教材中也将图形等形象化的东西融入了课本之中。但是由于教学课本是基于大众教育水平而编写的,很难做到统筹兼顾。一些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还是有些无法接受。这时就需要老师寻找生活中的素材,将生活中的素材作为实例来形象地进行讲解。在人教版数学中,有一个关于轴对称图的认识。我在讲解这一节课的时候,找了一张正方形的纸,一张长方形的纸,和一张圆形的纸,在课堂上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折纸过程,通过这个折纸过程,让学生充分形象地理解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同时为了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我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你们的生活周围还有什么轴对称图形呢?”有了我在课堂上对轴对称图形的讲解,同学很快的就找到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轴对称图形,甚至还有同学说人也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