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家庭礼仪模板(10篇)

时间:2022-09-20 06:49:0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家庭礼仪,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家庭礼仪

篇1

早在《礼记》中就有着宴会食序的记载,先是饮酒,再吃肉菜而后吃饭的程序和现在大致一样。在有十六种菜肴的宴会上,菜肴分别排成四行,每行四个。带骨的肴放在主位的左边,切的纯肉放在右边。饭食靠在食者载方,羹汤则放在右方。切细的和烧烤的肉类放远些,醋和酱类放近些。蒸葱等佐料放在旁边。酒浆等饮料和羹汤放在同一方向。如果陈设干肉牛脯等,那就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宴会有献宾之礼。先由主人取酒爵到宾客席前请进,称为"献";次由宾客还敬,称为"酢";再由主人把酒注入觯后,先自饮而后劝宾客随着饮,称"酬",这幺合起来叫作"一献之礼"。如今,请客宴会了叫酬酢,其本身就强调礼仪。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人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莱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可过满。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莱或配莱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2、使用筷子调羹

(1)筷子的使用:筷子是中餐最主要的常用餐具,吃饭用筷子是我们的传统。拿筷子的方法。右手持在筷子的中下端处为宜,要用大拇指、食指轻轻捏住筷子,中指稍稍托住上面一根筷子,无名指托住下面的一根筷子。用筷子的要求和忌讳。摆放筷子,要把筷子一双双理顺,大头冲桌外,小头冲桌里,然后轻轻地放在每个人的餐桌前。不要一横一坚立叉摆放,不要一根是大头,一根是小头。筷子要摆放在碗的右边,不能搁在碗上。用筷子夹菜,饭菜未上齐不要先拿起筷子,用时将筷子的小头冲下对齐,不能坐在饭桌边,一手拿着一根筷子随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碟。不能用筷子在菜盘里挥来挥去,用筷子搅菜上下乱翻,不能将筷子当餐叉使用穿刺菜肴,不要将筷子含在口中,更不能将筷子当牙签使用剔牙。筷子上沾有饭粒或菜叶,应吃干净,不能用带有饭粒或菜叶的筷子夹菜;夹起菜时,不要让菜汤滴下来;遇到别人也来夹菜,要注意避让,谨防"筷子打架"。在吃饭中途需暂时离开时,要将筷子轻轻搁放在桌子上的碟、碗边,不能插在饭碗里,或放在碗上。不要把筷子当作道具,在餐桌上乱舞,也不要用筷子指向他人;在请别人用菜时,不要把筷子戳到别人面前。

(2)筷子的语言:请用筷——用膳时,主人为表示盛情,一般可说"请用筷"等筵语。直筷——筵席中暂时停餐,可以把筷子直搁在碟子或者调羹上。横筷——将筷子横搁在碟子上,那是表示酒醉饭饱不再进膳了。横筷礼一般用于平辈或比较熟悉的朋友之间。小辈为了表示对长者的尊敬,必须等长者先横筷后才能跟着这幺做。据史载,宋代有个官员陪皇帝进膳时,因先横筷而犯了大不敬的罪。现在用膳时,即使先吃完饭的,也不立即收拾碗筷,要等全桌膳毕后再一起收拾,可以说这是古代横筷礼仪的延续,表示"人不陪君筷陪君"。

(3)调羹的使用:调羹也是常用的餐具,主要是喝汤,有时也可以用调羹盛装滑溜的食物。它同使用筷子一样,也有一定的讲究。

拿调羹的方法:右手持调羹的柄端,食指在上,按住调羹的柄,拇指和中指在下支撑。有人持调羹的方式是拇指在上,按住调羹的柄,食指和中指在下支撑,这是不正确的。

使用调羹要求禁忌:使用时,不要将调羹碰碗、盘发出声响。从外向里舀(吃西餐则应从内往外舀),调羹就口的程度,要以不离碗、盘正面为限,切不可使汤滴在碗、盘的外面。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有的同学对此不太注意,嘴里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这是十分粗俗的。不要以口对着热汤吹气。有时端上桌的汤很烫,这时,应先少舀些汤尝一尝。如果太烫,可将汤倒入碗里用调羹慢慢地舀一舀,等汤稍许降温时,再一口一口地喝。不要将汤碗直接就口。当汤碗里的汤将喝尽时,应用左手端碗,将汤碗稍为侧转,再以右手持调羹舀汤。不要将汤碗端起来,一饮而尽,这样做不符合餐桌礼仪的要求。

3、吃相要文雅

用餐要文雅。吃的时候应闭嘴细嚼慢咽,不要发出咀嚼声和舐咂嘴的声音,更不宜吃的响声大作,"电闪雷鸣"。切忌狼吞虎咽,满脸开花,吃相不雅。

不宜乱吐废物,唾液飞溅。进餐过程中吃到鱼刺肉骨之类,可用餐巾或手掩口,用筷取出放在盘碟里,不可直接外吐。鱼刺、肉骨、果核、用过的牙签和餐巾纸等物,不能直接堆置桌上,应搁在放残渣的盘碟内。

被东西噎住时,如果喝水、劲咳嗽能解决问题,可以用餐巾捂住嘴再咳嗽。如果长时间咳嗽,就应该向其它用餐者道歉并离开餐桌。在气阻严重情况下,应毫不犹豫地请求别人的帮助。用手指把鱼刺或其它的什幺东西拿出喉咙并将其放在盘子边上。

剔牙时,要以手遮口。不能用筷子代替牙签剔齿缝,不宜张口剔牙,捅来捅去。

不宜宽衣解带,脱鞋脱袜。吐痰擤鼻,坏人食兴。

不宜挑三拣四,挑肥拣瘦。下手取食,起身夹菜,乱用餐具。与人抢菜,乱换位置。非议饭菜,为难主人。

不宜替人添菜,热情过头。不宜酗酒划拳以酒灌人,出人洋相争吵起哄。吸烟不止,污染空气。谈话不应含着食物。汤和食物如果太热,不可用嘴吹。

4、就餐的坐姿

就座后,坐姿应端正,但不僵硬,上身轻靠椅背。不要用手托腮或双臂肘放在桌上。不要随意摆弄餐具和餐巾,要避免一些不合礼仪的举止体态,例如随意脱下上衣,摘掉领带,卷起衣袖;说话时比比划划,频频离席,或挪动座椅;头枕椅背打哈欠,伸懒腰,揉眼睛,搔头发等。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时,就可以坐下来了。用餐时,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两叉的坐姿最好避免。

5、家庭的餐饮

在家庭我们都要一日三餐,家家如此。家庭用餐时也讲究礼仪,家庭餐饮同样能反映出家庭的文化修养。那么家庭餐饮要注意些什么呢?

餐前:

如果饭菜还没做好,应该帮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下手活。在用餐前要主动帮家长做准备工作,不应坐在餐桌前,等着父母把饭莱端上来。帮助家长摆好桌凳,用干净抹布擦拭饭桌,再摆好碗筷,在饭桌上摆放筷子时,要把筷子一双双理顺,大头冲桌外,小头冲桌里;然后轻轻放在每个人的餐桌前。不要一横一竖交叉摆放,也不要一根是大头,一根是小头,筷子要放在碗的右边,不能搭车碗上。然后请长辈入席。

吃饭前要洗手。如果刚放学回来或刚运动完毕,应该先洗手洗脸再上餐桌,否则,满头大汗,满脸灰尘就用餐,不但不讲卫生,还会影响别人的食欲。要主动帮助家长盛饭端莱。盛饭时,不要盛得过满;端菜端饭时,用大拇指扣住碗或盘边,食指、中指、无名指托住碗或盘的底儿,手心空着。要注意,大拇指翘起来,不然大拇指沾到饭莱上很不卫生。端着饭菜要端稳慢走,不要让饭菜洒出来。

饭菜先端给谁,摆在什幺位置,要注意按老幼宾主顺序。端饭要先端给长辈,如:先端给爷爷、奶奶,再端给爸爸、妈妈,最后端给自己,如果有客人共同进餐,要先端给客人,再按家庭辈份依次端上。端菜,要先把好吃的菜,合长辈口味的菜,摆放在靠近长辈的面前。即使是自己最爱吃的菜,也不能放在自己面前。有时,长辈出于疼爱,将你爱吃的菜摆放在你面前,也应礼让。

入座:家庭用餐的入座,虽然不像参加宴会或到他人家中作客那样讲究,但也应注意一定的礼仪。

先请长辈入座。一般上座应让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坐,自己坐下首,即对着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的位置。如果爷爷、奶奶年老体弱,行动不便,应搀扶着他们入座。要按照就餐的坐姿来要求自己。坐姿要端正,两小臂靠近桌边上,手臂不要横托在桌上;双手在桌上,右手持筷子,左手扶着饭碗,不要右臂在桌上,左臂在桌下;两腿靠拢,双脚平放,不要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两迭,更不能坐在桌前跳脚晃身。

如果有客人共同进餐,座次会有变动,一般是请客人坐上座。如果这时饭桌坐不下了,自己应主动地坐另外的桌子上,让出座位。千万不要争座位,那样就有失礼节了。

待用餐时不能在饭菜还未摆好上齐时,就先拿起筷子准备夹莱,或眼睛盯着饭菜,显出一幅迫不及待的样子;更不能坐在饭桌边,一手拿着根筷子随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碟。

用餐:用餐时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让长辈先动碗筷用餐,或在听到长辈说:“大家一块儿吃吧!’’你再动筷,不能抢在长辈的前面。

吃饭时,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边,食指、中指、无名指扣碗底,手心空着。不端碗时,要注意吃相文雅。夹菜时,不能用筷子在菜盘里翻来翻去,或用筷子搅莱,应从盘子靠近或面对自己的盘边夹起;不要用筷子穿刺莱肴,当餐叉使用;不要将筷子含在口中,更不能把筷子当牙签使用。如果筷子上有饭粒或菜叶,应吃干净后再去夹菜。注意夹菜时,不要让菜汤滴下来,遇到别人也来夹莱时,要注意避让,谨防“筷子打架”。一次夹菜不要太多。喝汤时,调羹不要碰响碗盘,从外向里舀(吃西餐时则应从里往外舀),调羹就口的程度,要以不离碗、盘正面为限,千万不要把汤滴在碗、盘的外面。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也不要用嘴对着热汤吹气。可先用调羹少舀一点尝尝、慢慢喝,或舀到碗里,等汤稍稍凉些再喝。不能将汤碗直接就口喝,当汤碗里的汤快喝尽时,应用左手端碗;将汤碗稍稍侧转,再用调羹舀汤,不要将汤端起一饮而尽。吃饭时,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这样既有利于肠胃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决不能张大嘴,大块往嘴里塞,狼吞虎咽,更不能在夹起饭菜时,仲出脖子,张开大嘴伸着舌头用嘴去.接菜;—次不要送人口中太多的食物,这样会给人留下一个嘴馋和贪婪的印象,也不要遇到自己爱吃的菜时,就把盘子端到自己跟前,或者大吃特吃,要顾及餐桌上的其它人。如果盘中的菜已不多,你想把它吃干净,应征询一下同桌人的意见,别人都表示不吃了,你才可以把它吃光。

在吃饭中途需要暂时离桌时,要将筷子轻轻搁在桌子上的碗边或碟边,不能插在饭里或放在碗上。不要用筷子指别人,在请别人用菜时,不要把筷子戳到别人面前。总之筷子不能在餐桌上舞动。用餐的动作要文雅一些。夹菜时,注意不要碰到邻座,不要把盘里的菜拨到桌子上,不要把汤泼翻。不挑食、偏食,珍惜粮食不掉饭菜。嘴角沾有饭粒,要用餐纸或餐巾轻轻擦掉,不要用舌头去舔。咀嚼时不要发出响声,口含食物时最好不要讲话,尤其不在用餐时开玩笑,以免口中食物喷出,或口中食物呛人气管,造成危险。如果确实需要与家人谈话时,应轻声细语。

吐出的骨头、鱼刺、菜渣等,要用手取出来,放在自己面前的桌子上或专用的盘子里,不能直接吐到桌面或地面上,如果要咳嗽或打喷嚏,要用手或手帕、餐巾纸捂住嘴,并把头向后方转。吃饭时嚼到沙粒或嗓子里有痰,应离开饭桌去吐掉。

吃饭时,要主动给长辈添饭、夹菜,遇到长辈给自己添饭、夹菜时,要道谢。吃饭时精力集中,不能一边看电视或一边看书报一边吃饭,这样既不卫生,义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还会损伤视力。与兄弟姐妹在一起用餐时,要相互礼让,不要在吃饭时打打闹闹或边吃边玩左顾右盼。不应随便走动,尽量少说话,使大家能在安静的环境中以良好的情绪进餐。

餐后:用餐后,要轻轻放下碗筷,用餐纸或餐巾擦嘴。如果自己先吃完,要与父母或其它长辈打声招呼再离开座位。如说:“爸爸,您慢慢吃。”或者说:“大家请慢慢吃”等,不能一推饭碗什么话也不说就离开餐桌,这是不礼貌的。等大家都用餐完毕,应帮助家长一同收拾碗筷,擦桌子,洗刷碗筷。不能碗筷一撂,就扬长而去,或坐在一边由家人忙碌,自己无动于衷,这都是不礼貌、没有教养的表现。

6、家庭宴会

为家庭成员庆贺生日寿诞,举行结婚典礼,家庭亲朋好友节假日团聚,为参加工作或即将远行的人饯行,为远途归来的人洗尘,在家里招待久别重逢的朋友,与老同学、老同事聚会畅谈等等,大都采取家庭请客的形式。

(1)宴会的形式:家庭请客一般有家庭宴会、自助餐会或饭店请客的形式。家庭宴会气氛亲切自然,不必考虑规模、仪式,适合宴请经常来往的亲朋好友;自助餐适合家庭以外的同事、同学或朋友,是一种西方式的宴请形式,客人们不拘一格,或站或坐,也可自由走动,边吃边随意交谈,形式灵活,气氛轻松;饭店请客则属于较郑重的场合,一般在较大的庆典或接待较尊贵的客人时举行。如举行婚礼,宴请远道而来的客人和久未见面的朋友等,讲究一定的规模和仪式。

(2)宴会的排座:家庭宴请的席位可按我国习惯,一般房间座北朝南,因此,北面席位为上,请主宾坐,主人坐在背门一面,其它客人分坐两旁;也可以迎门方向为主宾席,并按右为上,左为下排列,主人则背门而坐;按国外礼仪,男主人陪伴最尊贵的女宾入席,让女宾坐右侧,女主人由最最尊贵的男宾陪伴,男宾坐在女主人右侧,左侧是第二位男宾。我国还习惯按每人的身份排列,以便于谈话,如夫人出席,通常把女方安排在一起,即男宾坐男主人右方,女宾坐女主人右上方。

(3)环境与邻里:举办家宴前首先要把室内环境卫生整理好,要设有寄放衣物的地方。适当加以装饰、装点,在客厅角落,点上会散发香味的蜡烛、在座椅摆束花、把小香包藏在桌中央的花束里、在客人座下前洒几滴你最爱的香水。使人感到清洁、高雅、优美、舒适,富有生活情趣。进餐时要讲究上菜的顺序,先上冷菜、水酒,然后上热菜,最后上点心和汤。饭后,可给客人热毛巾擦手擦脸,并预备一些水果,换上热茶或咖啡。家庭宴请还可以有冷餐、茶会或郊外野餐等多种形状,更为随意、轻松、浪漫。如果宴会进行到很晚后打算播放音乐,注意与邻居搞好关系,或事先相邀,或向他们致歉,或送个小礼,这样他们就不会那幺介意了。

(4)客人们入席:入席前烟、茶、饮料、瓜仔应准备好,主人有礼貌性地亲自递烟倒茶。入席时主人事先就要有计划地分配坐席,分别招呼客人入席,以免临时紧张,乱作一团。落座后照例说一句感谢光临的话。按中餐上菜的顺序先凉后热,一般凉菜上齐后,主人先要向同桌的客人敬酒,以后每道菜来时,也要举杯邀饮,然后请客人"起筷"。主人要给客人夹菜时,需使用公筷或公用调羹的菜,应先用公筷将菜肴夹到客人的碟盘中,夹菜一次不宜过多,不要刚夹一样菜放于盘中,紧跟着又夹另一道菜。在较大规模家宴中,主人要带主要亲人到每桌去敬酒致意。宴席散后主人与客人握手道别,可说句客套话,如"谢谢光临"等。对某些来宾,如长辈、路远的稀客,还有差遣小辈送一程,或者给他们雇车,以表示自己的情意。

7、中餐与西餐

(1)中西餐的区别:中餐的餐具主要有杯、盘、碗、碟、筷、匙几种。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放在菜盘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手。筷子与汤匙可放在专用的座子上,小盘上或放在纸套中。公用的筷子和汤匙最好放在专用的座子上。酱油、醋、辣油等佐料一桌数份,并要备牙签和烟灰缸。上菜应按照下述顺序:先上冷盘,后上热菜。最后上甜食和水果。宴会上桌数再多,各桌也要同时上菜。上莱的方式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一是把大盘菜端上,由各人自取。二是由招待员托着莱盘逐一往每个人的食盘中分让。三是用小碟盛放,每人一份。

西餐用具主要是刀、叉、匙和酒具,在长方型桌上用餐。正式的全套餐点上菜顺序是:菜和汤,鱼肝油,水果,肉类,乳酷酪,甜点和咖啡,水果,还有餐前酒和餐酒。吃有骨头的肉时,可以用手拿着吃。若想吃得更优雅,还是用刀较好。用叉子将整片肉固定(可将叉子朝上,用叉子背部压住肉),再用刀沿骨头插人,把肉切开。最好是边切边吃。必须用手吃时,会附上洗手水。当洗手水和带骨头的肉一起端上来时,意味着"请用手吃"。吃面包可蘸调味汁,用叉子叉住已撕成小片的面包,再蘸一点调味汁来吃,是雅观的作法。弄脏嘴巴时,一定要用餐巾擦拭,避免用自己的手帕。用餐反折的内侧来擦,而不是弄脏其正面,是应有的礼貌。手指洗过后也是用餐巾擦的。若餐巾脏得厉害,请侍者重新更换一条。中途不得已离席时,应,将餐巾放在椅子上,向同桌的人打声招呼再走,别打乱了整个吃饭的程序和气氛。吃完饭后,只要将餐巾随意放在餐桌即可,不必特意迭整齐。上甜点时大都会附上汤匙和叉子,用叉子和汤匙吃甜点。冰淇淋之类的甜点容易滑动,可用叉子固定并集中,再放到汤匙里吃。大块的水果可以切成一口的大小,再用叉子叉来吃。

(2)中餐的排位法:中式宴会的桌次是有讲究的。台下最前列的一两桌一般都是主人或贵宾的,赴宴者不要贸然入座。尽管中式宴会大都使用圆桌,但每桌通常要有一位主人或招待人负责照应。其两侧的座位是留给本桌上宾的,除非受到邀请。也不宜去坐。最好的办法是主人提前在各桌上标明来宾应坐的位子,使大家对号入座。正式的宴会,还应为每位客人准备一份菜单。中餐的桌次安排以主桌为准,将主宾安排在主桌,其它各桌也要主客穿插安排,台下并列的第一、二桌一般都是留给主人或贵宾的。桌次较多时,可在桌面上排上序号。入席不要捷足先登,随意乱坐,一般要等待安排或主人的招呼。如果请柬上写明了桌次和席位,你也别急着就座,要等主人或主宾入座后,才由椅子的左边入席。就座时要向其它宾客礼让。

(3)西餐的排位法:西餐的位置排列与中餐有相当大的区别,中餐多使用圆桌,而西餐一般都使用长桌。如果男女二人同去餐厅,男士应请女士坐在自己的右边,还得注意不可让她坐在人来人往的过道边。若只有一个靠墙的位置,应请女士就座,男士坐在她的对面。如果是两对夫妻就餐,夫人们应坐在靠墙的位置上,先生则坐在各自夫人的对面。如果两位男士陪同一位女士进餐,女士应坐在两位男士的中间。如果两位同性进餐,那幺靠墙的位置应让给其中的年长者。西餐还有个规矩,即是:每个人入座或离座,均应从座椅的左侧进出。举行正式宴会时,座席排列按国际惯例:桌次的高低依距离主桌位置的远近而右高左低,桌次多时应摆上桌次牌。同一桌上席位的高低也是依距离主人座位的远近而定。西方习俗是男女交叉安排,即使是夫妻也是如此

(4)吃西餐的礼仪

吃饭时穿着得体是欧美人的常识。再昂贵的休闲服,也不能随意穿着上餐厅。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

入座时,最得体的方式是从由椅子的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

用餐时,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两叉的坐姿最好避免。

没有必要全部都点,点太多吃不完反而失礼。稍有水准的餐厅都不欢迎只点前菜的人。前菜、主菜(鱼或肉择其一)加甜点是最恰当的组合。点菜并不是由前菜开始点,而是先选一样最想吃的主菜,再配上适合主菜的汤。

点酒时不要硬装内行。在高级餐厅里,会有调酒师拿酒单来。对酒不大了解的人,最好告诉他自己挑选的菜色、预算、喜爱的酒类口味,请调酒师帮忙挑选。主菜若是肉类应搭配红酒,鱼类则搭配白酒。上菜之前,不妨来杯香槟、雪利酒或吉尔酒等较淡的酒。

餐巾在用餐前就可以打开。点完菜后,在前菜送来前的这段时间把餐巾打开,往内折三分之一,让三分之二平铺在腿上,盖住膝盖以上的双腿部分。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领口。

用三根手指轻握杯脚。酒类服务通常由服务员负责将少量酒倒入酒杯中,让客人鉴别一下品质是否有误。只须把它当成一种形式,喝一小口并回签Good。接着,侍者会来倒酒,这时,不要动手去拿酒杯,而应把酒杯放在桌上由侍者去倒。正确的握杯姿势是用手指轻握杯脚。为避免手的温度使酒温增高,应用大拇指、中指、食指握住杯脚,小指放在杯子的底台固定。

喝酒的方法。喝酒时绝对不能吸着喝,而是倾斜酒杯,像是将酒放在舌头上似的喝。轻轻摇动酒杯让酒与空气接触以增加酒味的醇香,但不要猛烈遥晃杯子。此外,一饮而尽,边喝边透过酒杯看人,都是失礼的行为。女性不要用手指擦杯沿上的口红印,用面巾纸擦较好。

喝汤也不能吸着喝。先用汤匙由后往前将汤舀起,汤匙的底部放在下唇的位置将汤送入口中。汤匙与嘴部呈45°角较好。身体上的半部略微前倾。碗中的汤剩下不多时,可用手指将碗略微抬高。如果汤用有握环的碗装,可直接拿住握环端起来喝。

面包的吃法。先用两手撕成小块,再用左手拿来吃的原则。吃硬面包时,用手撕不但费力而且面包屑会掉满地,此时可用刀先切成两半,再用手撕成块来吃。避免像用锯子似割面包,应先把刀刺入另一半。切时可用手将面包固定,避免发出声响。

鱼的吃法。鱼肉极嫩易碎,因此餐厅常不备餐刀而备专用的汤匙。这种汤匙比一般喝汤用的稍大,不但可切分菜肴,还能将调味汁一起舀起来吃。若要吃其它混合的青菜类食物,还是使用叉子为宜。首先用刀在鱼鳃附近刺一条直线,刀尖不要刺透,刺入一半即可。将鱼的上半身挑开后,从头开始,将刀叉在骨头下方,往鱼尾方向划开,把针骨剔掉并挪到盘子的一角。最后再把鱼尾切掉。由左至右面,边切边吃。

如何使用刀叉。基本原则是右手持刀或汤匙,左手拿叉。若有两把以上,应由最外面的一把依次向内取用。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尾端,食指按在柄上。汤匙则用握笔的方式拿即可。如果感觉不方便,可以换右手拿叉,但更换频繁则显得粗野。吃体积较大的蔬菜时,可用刀叉来折迭、分切。较软的食物可放在叉子平面上,用刀子整理一下。

略事休息时,刀叉的摆法。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盘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边说话边挥舞刀叉是失礼举动。用餐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

8、自助餐的礼节

据说路易十分喜欢自助餐,因为他想避开一大群服侍他的人。今天,我们喜欢自助餐,因为它随便和谐利于人们勾通。自助餐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美妙优雅的坐式,能享受部分服务。它集优雅的环境和轻松的气氛于一体。第二种餐桌是不需要的,客人们自娱自乐,带着碟子到一个舒适的地方随时讨论某些问题。吃自助餐要注意以下几点:

进入用餐场所后,不要抢先发起"冲锋"。只有在主人宣告开始之后,方可随大家一起排队取食。

在取用自助餐具时,应了解其取菜的顺序,然后依次而行。要是乱取一通,不但令人好笑,而且也有可能吃不好。取用自助餐的正确顺序依次应为冷菜、汤、热菜、点心、甜品、水果。

在取食菜肴的具体数量上,自助餐讲究"多次少取",即每次少取一些,用完再取,不宜"让我一次取个够",一次取得过多,甚至弃而不食。将菜肴外带,也不许可。最后,用自助餐时,允许边吃边谈,可见这是一个交际机会,所以不要只管埋头大吃,不理旁人。

9、吃水果的礼节

在家庭里吃水果也有一定的礼节。请客人们吃水果,通常应预备一种以上的果品,这样能够让客人有选择的余地。水果应洗净后装入水果盘内端到桌子上。一般表示热情好客的主人会主动替客人削、剥水果的皮劝客人吃,其实这样作并不卫生。拿着削好、剥好的水果硬逼着别人吃,也不太礼貌。用水果刀或水果餐具时,须注意卫生清洁,不粘不锈。:

请客人吃水果如梨、苹果等不要整个拿着吃,应先用水果刀切成四或六瓣,再用刀去皮、核,然后用竹签叉住拿着吃,削皮时刀口朝内,从外向里削。香蕉先剥去皮,用小刀切成小块吃,整根拿着吃不雅。橙子用刀切成块吃,桔子、荔枝、龙眼等则可剥去皮吃,西瓜,哈密瓜或菠萝等通常都去皮切成块装盘,也可直接切块递上,最好准备一只水果盘,使客人把切块后的瓜果放在盘中端着食用,这样可防止果汁流到身上或地上,也可使果皮、瓜子有个着落。擦手的毛巾应提前准备好。

10、饮茶的礼节

有客来访,招待饮茶是常见的,但也有礼节。为客人沏茶之前,要先洗手,并洗净茶杯或茶碗。勿用破损或有裂纹的茶杯或茶碗待客,那是不礼貌的。还要注意茶杯或茶碗里面有没有茶锈,要清洗掉茶锈和垢迹。茶水不要沏得太浓或太淡,每杯茶斟得七成满就可以了,不必过二满溢。正规的饮茶,讲究把茶杯放在茶托上,一同敬给客人。主人向客人献茶时,应起立,并用双手把茶杯弟给予客人,说“请用”。客人也应起立以双手接过茶杯,口中道谢。饮茶时应一小口一小口地慢酌品味,遇到飘浮在水面上的茶叶,可用杯盖拂去或轻轻吹开,不要吃茶叶,更不要用手去捞开茶时。旧俗以再三请茶为提醒客人告辞的表示,所以不必重复劝客人饮茶。

11、喝咖啡的礼节

喝咖啡是一种文化,社交聚会中,咖啡已是日常饮品,要善于体味其中的温馨。有必要应用以下礼仪规则:

饮咖啡时,可以加入牛奶、糖块。通常牛奶、白糖均用单独器皿盛放,牛奶咖啡或是清咖啡,可随意选择,是否加入讲究自便,不可越俎代庖。如要加方溏时,可用方糖夹或咖啡匙取用。咖啡匙是专门用来搅拌咖啡的,饮时应取出咖啡匙。不要用咖啡匙喝咖啡,也不要用匙去捣碎杯中的方糖。自己为自己加糖块时,宜用专用的工具,切不可下手。喝时右手拿杯把,左手端小碟。

篇2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100-03

家庭礼仪教育是为了培养孩子礼仪习惯使其成为适应适应时代要求的人,传统礼仪中的很多有价值的规范被遗弃了,没有受到人民群众的重视,导致现在的家庭生活中存在着各种无礼的现象。培养人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家鲁洁说过,家庭不仅影响受教育者的在校学习,而且参与塑造他们的全部个性和人格行为,家庭教育复制着现实的社会关系,孕育着未来社会的貌。

一、家庭礼仪的现状

1.在服饰方面。着装不仅仅是指穿衣,它是现代文明素养的一种体现,由于现代生活具有私密化,大多数人在家中为了舒适穿的是睡衣或衬衣,在夏季甚至只穿裤衩,这在家中也无可厚非,但有些人会穿着睡衣在小区散步,甚至去菜市场买菜。这种行为很不雅观,有损国家的礼仪形象。

2.在饮食方面。现代的酒桌文化,喝酒一定要喝醉才能体现出感情深浅,使得饮酒过度,醉后又惹是生非,常常打扰到左邻右舍的休息,甚至闹到警察局,此种新闻数不胜数。

现在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过分溺爱和娇宠,孩子喜欢吃的都摆在他们面前,任由孩子拿筷子在盘中左挑右挑弄得满盘狼藉却又不管,养成了“吃独食”的不良习惯。现在生活质量好了,很多人不爱惜粮食、节约饭菜,做饭无计划、更没有节约意识,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没有让孩子养成从小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我曾看过一则报道,很多外国餐厅都制定了对浪费现象的相应惩罚。这对于从小就学习“粒粒皆辛苦”的我们是否要进行反思呢?

3.在居家方面。家是人们恢复体力、精神全面放松的一个避风港。但是,很多人为了放松自己,把家中的音响或电视声音开得很大,打扰到邻居的日常生活;自己在家也不打扫卫生,使得家中物品随意乱扔、垃圾成堆,气味难闻。在家庭交谈时,家人之间比其他人要亲近得多,讲话都很随意,不使用敬语也是可以的。但是,晚辈对长辈家庭成员出口不逊甚至动手,是有违“孝礼”和人伦之常的。家庭成员冲突中的污言秽语,不仅使双方的感情造成了裂痕,而且给未成年的孩子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孝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和颜悦色是我们对长辈内心的尊重,要谦虚谨慎地听他人谈话,并在合适的时候插话,这在现代是很多人都没有掌握的。[1,2]

中国以礼仪之邦闻名,并且儒家文化起源于中国,相比之下日本接受了儒家文化的洗礼要比中国做得好很多。儒家思想传入日本大约是在五世纪以前。据《古事》记载,百济的阿直岐、王仁是最早到日本的儒学者,并且带去了《论语》和《千字文》等儒家典籍。日本的家庭礼仪借鉴了儒家“礼”中的“敬”和“孝”的观点。[3]“敬”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相互尊敬对方而又谦虚的道德准则。同时,这种恭敬他人的准则内化于心便形成一种庄重、谨慎而又忠诚待人、处事的态度。这种内化于心的恭敬的准则被宋明理学家发展成为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孝”是儒家伦理的重要范畴,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也表现在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果缺乏孝敬父母之心,赡养父母也视同饲养犬物,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会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而孔子论孝,还讲“竭力”、“无违”、“知年”、“慎终”、“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等,都是从不同角度体现对父母的孝敬。[4]

二、导致家庭礼仪教育不足的原因

1.政府对家庭礼仪的普及力度及支持力度不到位。西方文化的流入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我国的儒家思想对于现在很多家庭都是陌生的。要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良的传统文化,抵制西方不好的文化,政府必须做出行动,现在人们对儒家文化的不了解,主要由于宣传不到位,没有做好相应的工作,把重心放在经济上而忽略了文化建设。

2.家庭内部原因。在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社会和家庭看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家庭的礼仪教育,并且家长本身对儒家传统文化也不了解,不能对孩子言传身教。现在家庭大多数是独身子女,很多家长都溺爱孩子,使其养成了一些坏习惯,礼仪教育缺失。

3.我国家校间的沟通不足。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使得家访的次数很少,很多教师都是学校要求或者是家长要求下才进行为数不多的家访,而且也没有针对性。对于学生的情况,老师反馈给家长的就不那么有效了,家校沟通次数严重不足;学校召开家长会时,由于时间过短,家长又多,家长无法和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双向交流有障碍。[5]

在构建和谐教育环境方面,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既无组织性,也无制度的规范性,这样就使家庭礼仪教育困难重重。

三、加强中国家庭礼仪教育的对策思考

家庭教育须将礼仪、孝亲教育放在首位;家庭教育须重视忍耐、挫折教育;家庭教育须重视孩子自立、自信品格的培养。政府必须给与家庭教育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1.政府支持,多种形式教化。政府必须给予家庭教育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政府出资开设家庭教育讲座,向父母宣传普及专业儒家礼仪教育知识,通过多种形式为父母提供咨询服务,政府、社区联动,加强父母之间的经验交流。聘请有关教育学、心理学、对传统文化有研究的权威组成团队,通过现场咨询、电话咨询的方式,传授知识与经验,解决家长们在教育方面遇到的问题。为了强化家庭成员的礼仪道德意识和行为,制定奖惩机制。也可以制定出一套礼仪道德教育实践的评价标准,通过奖励和惩罚来提高家庭礼仪教育的积极性,不过这种制度要经过家庭成员的认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实现。[6]

2.家长自觉修养,优化形象。社会在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那么教养方式自然也要不断进步,身为家长,就要责无旁贷地主动吸收教育新知,提高自身素质。家长要自觉进行礼仪修养,优化自身的礼仪道德形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最为深远,孩子对道德的认识最早是从父母那里学习而来的,父母的行为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的言谈举止、日常着装、待人处事、对待老人、饭桌礼仪、生活习惯等,这些对于年纪尚轻,没有接触过社会,思想意识较为单纯,行为习惯还未形成的青少年来说会成为他们注意的重心。[7]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8]

3.营造环境,促经典教育进学校。我们要尽可能地营造一个好的文化环境,使传统文化的经典教育在进入学校教材里的同时,也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

同时,为了保证家庭和学校有效地合作和开展活动,解决家校合作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家校合作就必须制度化,成立相应组织,才能深入长久地开展下去。通过这样的方法提高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参与程度,也增强了家长教育孩子和自我教育的责任感;还可以通过制订一些政策或法律法规来保障家长参与教育的权利,使家长在参加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时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儒家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以“和”为目标,正视儒家文化,能够对学生民族文化、心理和性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中国已是国际化国家,做一个现代社会的文明人有利于提高中国的软实力。要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和内涵,就要从一个家庭做起,从一点一滴的行为习惯入手来养成。所以家庭礼仪很重要,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刘汉生.当代社会青少年礼仪教育的缺失及重构[J].教育与职业,2008,(3):120-121.

[2]张春侠.浅议家庭道德建设中的礼仪教育[J].才智,2011,(7).

[3]中日家庭教育内容比较[J].上海教育科研,1996,(6).

[4]杜大宁.一本书读懂儒家文化[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5]魏彤儒,王成.战后日本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27-130.

篇3

一、高度重视,从小培养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家中五六个大人围着“小太阳”团团转,这样的情形非常容易滋生孩子任性、霸道的恶习,等到习惯养成自然,要想纠正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了,这就好比一棵长歪的小树苗,想让它重新站直是何其困难。因此,家长要高度重视从小培养孩子文明礼仪习惯,因为,孩子的许多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礼仪习惯更是如此。对孩子的礼仪教育还要注重“小节”,不因“善小而不为”。所以“从小培养”应该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要求家长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要从孩子小时候抓起,从开始孕育宝宝的一瞬间开始,家长就要有这样的意识,千万不要等到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另一方面是家长培养孩子文明礼仪习惯要注意从小事抓起,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将礼仪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二、言传身教,身正为范

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身上总是刻有父母影响的痕迹,他们对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甚至加以模仿。父母热爱工作,办事公正,待人热情,容易接近,知识丰富,好学上进等等,都可以通过工作、学习、家庭生活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知书达理、举止文明的高雅之士,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必须率先垂范,家长通过“言传”和“身教”两种途径来有效引导孩子。所谓“言传”是指通过言语表达的方式告诉孩子一些文明礼仪方面的礼节和仪式。例如,在什么场合言行举止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应当做到哪些方面以及不应当出现哪些言行,等等。“身教”是指家长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来告诉孩子具体做法。特别是对年幼的孩子,家长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来教会孩子礼仪,让孩子和家长在共同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习得相关礼仪。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礼仪教育方面也是如此,所以,要达到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目的,家长必须注重个人修养,丰富礼仪相关知识,以身作则、身正为范,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例如,家长带孩子去公园游玩时,能主动做到不乱扔垃圾,不攀折花木;带孩子坐公共汽车时,能主动排队上车,并主动将自己的座位让给老人、孕妇或抱着小孩的人;当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或者给他人造成其他损害时,能主动赔礼道歉;看电影或看比赛时,能不大声喧哗,做文明的观众;去火车站买票或去银行存取款,能自觉排队;能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当孩子在场时,父母不要吵架,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谅;对子女的朋友来家中做客,应表示欢迎。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说话要算数,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撒谎。许诺孩子的事,要尽量兑现……所有这些,家长如果能以身作则,率先做好,那么潜移默化地必将影响到孩子,孩子文明礼仪的习惯必将在润物无声中逐渐养成了。

三、均衡施爱,一视同仁

父母应摒弃传统观念,对子女应一视同仁,对每个孩子都给予同样的爱,不要亲一个,疏一个,厚此薄彼,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特别是贫困落后地区,重男轻女的形象仍非常严重,生了男孩视若传家宝,吃好,穿好,教育好……享有了父母所能提供的最好的条件。生了女孩呢,就当一根草,不仅剥夺女孩受教育的权利,还在其他许多方面都需要处处让着男孩 ,有的家长为了省事,更是想方设法把女孩一送了之,不去履行做父母的职责……使女孩的心灵受到严重的伤害。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所以家长要建立正确的子女观,均衡施爱,一视同仁。

四、循循善诱,适时批评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并不排除家长对子女的批评教育,但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少批评、训斥和唠叨,尽量不要当着外人的面批评孩子,否则会使孩子觉得在众人面前丢了脸,容易产生没脸见人、破罐子破摔的想法。父母平时应注意观察和表扬子女的优点,多鼓励孩子。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要尽量给予答复,让他们从小就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教育子女要善于抓住时机,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但在现实生活中,在子女不求上进或犯错误之时,绝大多数父母亲都会采取一定的方式予以教育和帮助,听之任之的父母亲极少。问题在于,有些父母亲企图仅仅以“爱心”来感化孩子,结果“慈爱”过度,变成了溺爱,不但未使子女上进或改正缺点,反而使其更加不在乎。有些父母亲则对子女过于严厉,动辄训斥、责骂,甚至采用暴力解决的方式,这常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变本加厉地做坏事。由此看来,“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已经过时,但循循善诱,依然放射出理性的光彩。

当孩子出现了不良的礼仪习惯时,家长可以采取如下方法给予纠正:

温和惩罚法: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明确表示责备或不赞成,注视孩子的眼睛,说清不对在哪里,为什么不对。

篇4

古人怎样教育孩子

篇5

而那些送孩子去国学班的父母,“动机”五花八门:有纯粹只想给孩子的履历“镀金”的;也有“怕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心理作祟,跟风的;还有“急功近利”,想让孩子在短时间内脱胎换骨,从“熊孩子”变成乖孩子的。有个家长的理由更耐人寻味:“就跟那年抢碘盐一样。”

总之,少有家长寄托于孩子是否能通过国学在今后成为一个知书达礼、有教养的人。多数家长都抱着“让孩子学学玩”的初衷,坚持不了多久便半途而废;或孩子的行为规范一旦达到预期,就立马退学。这点,从国学班的学生生源就可看出,3~12岁,父母对孩子最头疼的一个年龄段。

在深圳创办了“儒愿学堂”的蔡孟曹,就遇到过很多类似情况。一年前,学堂里收了一位“顽童”,因为在学校被罚站、挨批,产生厌学情绪,其父母只好求助于蔡孟曹的私塾。结果,一年后,孩子变得有礼好学,父母便将其转回了学校。

“私塾有时候成了学校‘坏’孩子的避难所,这些父母将读经教育当作权宜之策,并非真正了解私塾的价值所在。”蔡孟曹无奈道。

另外,在很多家长看来,虽然如今“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而知荣辱”,中华礼仪复兴是必然选择,但对于一百年前就被废止的《三字经》、《四书五经》、《弟子规》等小学启蒙教材,仍然未从根本上消除对其“迂腐”、“呆板”的成见。

“国学谈的是忍让、不争。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孩子要学的是如何展示自我,坚持忍让、不争很可能就找不到工作,或在单位平平淡淡一辈子。”37岁的罗番送儿子学了三个课时的国学后,就果断放弃了,“他正在读初三,如果没有竞争观念,我很担心他不能考上好的高中,也就无法考上好的大学。”

难道孩子成为圣贤之人,就会失去生存能力,变得呆板?

国学讲师蔡礼旭说,学礼的孩子知道处处尊重别人,替人着想,大脑更灵活。“有时候在机场排队,很多孩子都站不住,在那里撞来撞去,有旅客会说,这个孩子真活泼!但那已不叫活泼,而是随便、没有家教。”

不学礼,无以立

当然,还有家长拒绝送孩子学国学,是因如春笋般崛起的“国学行业”乱象丛生,商业化色彩过于浓重。调查发现,学生都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古书。这样流于空洞形式的国学,没有把传统文化的精髓表达到位,也很难说能起到培养孩子情操、感悟力的作用。

种种现象,让国学最终遇冷。但剥开国学备受争议的外衣,它的重现却影射出中国如今对儿童礼仪教育的缺失。这种缺乏,从父母本身对国学的误读和对家庭礼仪教育的忽视开始。国学固然有糟粕,但它的精华,又有多少父母领悟并习得?

比如,有父母担心《弟子规》里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会让孩子变得缺乏主见和反抗精神。而实际上,孩子长大后,阅历变得丰富,怎会不形成自己的主见?归根结底,是父母本身对长辈不够尊重。很多父母都会当着孩子的面,对长辈不敬,甩脸子、发脾气,甚至训斥。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不懂礼仪的人很难在社会、团体当中立足。

在一家私企做销售主管的苏赫十分感慨,“现在很多年轻人,缺乏的不仅是职业素养,更是个人素养。之前公司来了个妹子,常常不打招呼就外出不说,打电话过去不接,事后看到也不回复,对人连基本的尊重都没有,更别说我还是她的上司。后来她拉肚子请假,一个二十几岁的成年人,电话居然让妈妈代打。无语的是,我这边客客气气,她妈妈却态度恶劣,责问我是不是给她女儿分配的工作过重才导致其生病。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女。”

父母总认为,礼仪有何重要?还不如多给孩子报补习班、兴趣班。国学讲师蔡礼旭说:“我相信很多家长都喜欢把孩子往分数那边推,然后等孩子大学毕业出来,很可能连跟人打招呼的基本能力都没有。我见过不少大学生跟人打招呼还要妈妈提醒。”

而孩子的这些问题,其实都出在父母身上。人的社会化起始于家庭,人的文明礼貌的养成,也必然是从家庭开始。

基本的礼仪最重要

那些文化不高、不懂礼仪规范的有钱人,因为自己在这方面吃过亏,都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在社会上受欢迎、得体有礼的人,鉴于对国学有偏见,于是送孩子去学费用高昂的西方礼仪。

然而文化底蕴不同,造就的礼仪规范也不同。中国传统礼仪,讲究的是以家为核心的尊师重道、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而西方礼仪侧重的,却是高端社交。这与西方的婚姻观有关。西方的家庭,以夫妻为核心,子女一旦成年,便要离家,今后成立家庭,也不会再回家住。社交对他们的生活来说,至关重要。他们所形成的礼仪规范,更多的是关于见面礼节、餐桌礼节、交谈礼节等。

并且,这种颇具贵族风范的礼仪多有阶层之分,一旦家长不替孩子把关,孩子也许会变得虚荣、做作。比如“小绅士、小淑女、小王子、小公主”礼仪班,所学的是如何正确使用刀叉、喝汤不发出声音、走路端庄优雅等,为的是应付一些高雅、隆重的场合。

学了这些礼仪,私下里孩子是什么样,终究还是什么样。方灵7岁的侄子学的是西方礼仪,她说:“我弟弟弟媳工作忙,没时间管教孩子,发现孩子有点‘熊’,就送去了小绅士班,但没什么用。家里来了客人,不打招呼直接扑到人家怀里玩儿,到了吃饭的时候,不看其他人是否坐下,自己就先坐到桌子前敲碗筷。”

说到底,连基本的礼仪都没学好,就直接跳级,又怎会学到高端礼仪的精髓,这根本就背离了“礼”的真正含义。一个人私下里不懂得尊老爱幼,不懂早上出门要跟父母打招呼,不懂吃饭要等长辈先动筷子,在重大场合表现得再得体,也只是道貌岸然。

推动儿童读经运动的南怀瑾大师曾无限感慨:“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如今却像个乞丐一样,向西方讨文化的饭吃。”

父母才是最佳的礼仪施教者

事实证明,再粗俗的父母,也希望养出一个懂礼貌、有教养的孩子。但这类人没有意识到,需要学习礼仪的不仅是孩子,还有他们自己。有的国学机构曾试图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学习,但遗憾的是,“心浮气躁”的家长,甚至不如孩子。家长做不到,孩子又如何做到?

有个家长就抱怨,他和孩子一起参加了为期7天的国学主题的冬令营,回家后觉得孩子懂事许多,但没过几天,孩子就“原形毕露”。家长找国学老师抱怨,老师一句话就让他哑口无言:“那你对待孩子的态度变了吗?是否做到了以身作则?”

国学老师刘智清说得好:“国学本来就应该是父母教给孩子的。”父母怎样教?当然是言传身教。70后的何B回忆,自己的礼仪习得全靠父母的言传身教。比如,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父母会出门迎接,并以礼相待;对爷爷奶奶,父母从来都毕恭毕敬,轻声细语;而父母之间,虽也有争执,但从不大吼、说气话,两人相敬如宾。

篇6

1、家长进课堂.举行“家长进课堂活动”,引入家长进课堂教学课程,我们首先在家长中进行了家长问卷,家长的特长和专业,其中有的家长在美容方面比较有特长,有的的家长会种植,有的家长会织毛衣,我们就邀请家长进课堂教孩子如何织毛衣,

有的家长会做风筝,那么我们就邀请家长进课堂讲解怎样做风筝,这些收到了同学们的喜爱,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家长对自身价值的追求。

2、创新的家长会.我们尝试改变家长会的形式,召开一次次比较富有新意的家长会,我们预先下发了家长的困惑征集,家长们通过家长会的召开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另外我们还下发了教师通过这样的家长会有什么收获和感想等等的表格。充分为家长会做准备,果然家长会那天,每位家长都是有备而来,款款而谈,畅谈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教育经验,这次家长会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3、开日开放活动.为了促进家校和谐沟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家长更详细、全面地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每一学期,各年级都有一次比较大型的家长开放日活动,全体家长与孩子们一起上课,与孩子们一起活动,体验孩子的学校生活,既是对学校教学活动的监督,又增添了浓浓的亲情。活动一:家长参与听课。通过课堂教学,教师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每个学生展现自己的特长个性,同时让家长们亲身领略了老师的教学方式,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有了进一步地认识。活动二:家长参与课堂评价。听课结束后,我们组织家长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并以书面的形式形成资料。活动三:家长参与亲子活动。有的家长参与班级组织的二人三足竞技活动,有的家长参加班级组织的毽儿翻飞,有的班级才艺展示、有的班级开展“星光大道”等活动。开展半日开放活动是该校始终坚持的一项常规家长工作,学校将通过半日活动不断提升开放的活动质量,促进家长、社会对学校的认知,同时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4、专家讲座.我校经常与家教方面的专家学者进校园为家长和老师作精彩的讲座,比如我们邀请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徐苹副校长作的《家庭教育的加、减、乘、除》的讲座。讲座从教育的本质出发,生动描述了当代中国的教育现象,讲述了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提出家庭教育中的“加减乘除”法则:重视德育,减少短视,乘势而上,消除障碍。徐校长以一个个生动感人的实例向家长娓娓道来,引发听众理性的思考,引领家长们深刻审视启蒙教育,反思自己家庭教育的不足,找到提升点。

5、倡导“家庭亲子阅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应该是读报的主阵地。《关心下一代周报》不光是一份面向孩子的报纸,更是广大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最好导师,让《周报》走进家庭,带动爸爸妈妈参与读报活动中,开展亲子读报活动,可以是孩子读报给父母听,也可以父母带领孩子共读进行交流讨论,同时发动家长结合自己的家教感受写一写“我用周报教子”,达到家校合力共育新苗的效果。

二、编写《家庭教育礼仪读本》,规范家长家教行为

《教育部2007年工作重点》第四条指出: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因此我们尝试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网络化礼仪教育模式。在对我校家长家庭教育现状进行多次调查问卷之后,我们发现家长们都认为自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成为孩子的良好榜样,还有些家长认为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制定条约去遵守。经过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的汇总讨论,我们认为为家长制定一些礼仪规范让家长遵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我们在学校开展的常规亲子活动和家长学校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编制 《丽华二校家长文明礼仪手册》。我们的《手册》分为前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进入校园礼仪》;第二章为《交往礼仪》;第三章为《公共场所礼仪》;第四章为《生活礼仪》,《手册》的制定使家长有规范和依,有本可照,有册可学。

三、进行家长礼仪教育故事征集,提升家长家教内涵

我们组织全校每个班级的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礼仪小故事》的征集活动,家长们纷纷写出自己平时对孩子教育的得失,以及与孩子一起走过的心路历程。写心得故事比较积极,质量较高。在优秀家长经验交流会上,有的家长说“过去我只知道对孩子一味地爱,家长学校使我知道爱有误区,过分的爱会像过量的药剂或有毒的汁液一样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现在孩子懂得在家帮着做家务活,有一个快乐阳光的心态,在外能帮助有困难的人做事,我们真高兴。”

篇7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中的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继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孟母断织

孟子小的时候,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丝,见他回来就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当下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了,孟子见此,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这样做的原因。

篇8

中图分类号:[G40-012.9]

引言

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家庭喜剧《Growing Pains》(《成长的烦恼》)在美国国内摄制播出,于90年代引入中国,受到国内外众多观众的青睐。2006年堪称中国版的《成长的烦恼——中国家庭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在各电视台陆续播出,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纵观两部喜剧,我们发现两者能够取得收视长虹的傲人成绩的共同点主要有两个,其一为选题,均选用群众日益关心的家庭教育主题;其二为戏剧表现形式,均采用了明快幽默的家庭喜剧形式。然而,两部喜剧反映的家庭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又有所不同。

一、两部家庭喜剧教育方式的异同

(一)家庭德育

学校教育一直以智育为主,因此实施德育的主要场所是家庭,且德育是家庭教育的关键。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决定着人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关系其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因而,中国家庭和美国家庭都重视德育。中国家庭的德育主要包括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家庭美德教育,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是对个体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包括诚实、谦虚、勤劳、善良;养成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即作为一个社会公民的礼仪和为人处事的原则;美国家庭德育中,宗教发挥着重要作用。基本的文明习惯如餐桌礼仪等除了家庭的传统,更多源于对于“上帝”的信仰。由于美国文化的核心是个人主义,父母也注重培养子女的爱国道德情感,但并没有强烈集体主义情感,因而子女可以有选择价值观的自由。

(二)智力和能力的培养

对于智力和能力的联系一直是教育界讨论的热点。简单说来,智力是认识活动的范畴,能力属于实践活动的范畴,学习的本质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对于某一方面的重视体现了不同的教育目的。中国家庭更偏向于智力的培养,培养知识型人才;美国家庭更偏向于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性人才。由于中国人才选拔制度历史悠久,对于人才的考核主要是通过成绩的考核,从传统的“学而优则仕”到现在的高考的“反拨效应”,大部分中国家庭还是单一的以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孩子优异与否的标准。很多父母甚至从胎教开始,就注重子女智力的开发。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和教育机会的差异性,就会出现各种“兴趣班”“辅导班”热背后父母的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和违反教育规律的现象。美国家庭父母更注重子女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激发学习兴趣,不过分苛求孩子的奋斗方向,更多培养子女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哲理。孩子会根据自己能力分担一定的家务,参加社区活动,很多高中生或大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社会活动实践,锻炼社交能力,为未来职业规划做准备。

(三)身心健康的发展

健康不仅是身体机能的正常运作,还要具备心理健康和较强的社会适应力。中国家庭比较关注子女的身体健康,注重饮食的均衡性和适度的运动,从小培养孩子多锻炼,不挑食的习惯。但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对待青春期的情感困惑时,中国的家庭往往采取的是回避策略。美国家庭更加注重身心的全面发展。在周末时,父母常常陪同子女参加户外运动,他们也常常关心子女在处理人际关系和情感方面时出现的困惑,在孩子遭遇问题多采取沟通策略,耐心引导。

二、两种教育观和方式的根源

上述的事例是家庭教育某些方面的缩影,但从一定角度折射出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又植根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借助特兰迪斯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我们可以分析中美两国文化的差异性的根源。

1.特兰迪斯的文化维度理论

特兰迪斯按照层层递进的关系,将文化的维度分为三个方面:即文化的复杂性、文化的严厉与宽松、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的复杂性(culture complexity),是从文化内部的复杂程度对文化进行比较,特兰迪斯认为,文化内部内群体的数量与功能是文化复杂性的一个重要标志,群体数量的多少影响到群体对个体的约束力和个体对群体的忠诚度。文化的严厉与宽松(tightness and looseness),即文化中同质性和异质性程度的差异,影响到群体对于个体的规范程度。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指个体如何处理个人行为目标和集体行为目标的关系。个体主义即个人目标助于群体目标之上,态度是比规范更具威力的社会行为指标;集体主义即自我与群体相互依赖,规范是比态度更具威力的社会行为指标。

2.以特兰迪斯的文化维度理论分析中美文化差异

从文化的复杂性来说,中国的文化复杂性较低,美国的文化复杂性较高。中国虽然民族众多,但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汉文化几千年来一直处于主流。血缘文化、农业文化、宗法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三个方面,随着历史的演变,相互之间渗透紧密。中国人讲求“中庸之道”,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宇宙的和谐,因而注重内部的和谐。从一定程度讲,美国文化延续了欧洲文化。但美国属于移民国家,作为一个“大熔炉”,又融合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因而范围广泛,内容复杂,差异明显。作为一个融合各种异质文化的统一国家,就需要较高的自由度和容忍度。因此,流动性大,选择性也多。从文化的严厉与宽松度来说,中国文化同质性高,美国文化异质性高。贯彻到家庭教育中,中国关注的是“家庭本位”,要求子女遵守所属家庭、团体的规范,行动的原则度较高。而美国家庭教育关注的是“个人本位”“儿童本位”, 欧美家庭父母不认为子女是其“从属”,而是独立的个体,有选择的权利,且作为家庭的一员,对家庭事务有话语权和发表自己的意见。无论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还是当下的社会主义,其思想核心是集体主义。而美国的思想核心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更强调集体的目标,有明显的圈内(in-group)和圈外(out-group)的差别。群体间强调成员之间的依赖。贯彻到教育目的上便是“社会本位”。 西方文化属于商业文化,从强调人性和理性欧洲文艺复兴到探索新大陆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更注重个人的努力和竞争,强调个性的发展,自我价值立于集体价值之上。

三、中国教育的发展思路

中国家庭教育历史悠久,著作丰厚,思想底蕴深厚。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儒家文化的“合”“和”思想,还是道家思想的“人性自然”,都体现了一定的合理性。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爱国主义思想和集体主义的荣辱观仍具有时代意义。以道德教育为例,历史已经说明过分的强调个人主义和个性的自由的严重后果。反观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的嬗变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六七十年代的自由主义和个性解放的运动在反对机械式的灌输教育方面的确有进步作用,但是抛弃旧的传统美德的直接后果便是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不承担后果的。美国1990年时代周刊一个名为《漠不关心的一代》的报告曾指出:美国18岁至29岁的青年人对社会、对政治几乎一无所知,只有体育竞赛和少女堕胎才能使年轻人激动。[1]由此反映出的是一种个性与共性、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矛盾和失衡。在网络环境下,道德遭受的困境不断显现:不考虑经济能力对于名牌奢侈品的过分追求;青少年“炫富和畸形价值观的主导;快餐文化影响下的急功近利心理和享乐主义。正如《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所说:“正当西方重新发现非西方的方式时,这种价值观却在产生它们的发展中国家常常遭到贬低”。[2]现代家庭中,由于妇女地位的提高,父母双方均参加工作的机会和现象也逐渐增多,由此导致的父母职责缺失和定位的偏离现象也不容忽视。传统教育强调父母教育职责的不同,“严父慈母”的教育定位对于性别特征的形成仍有积极影响。当然,由于中国处在社会的转折期,逐渐步入国际轨道,在与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吸收西方教育思想的精华。民主思想可以深入到家庭教育方面,亲子关系应该从传统的“家长制”向更加平等的亲子对话发展。在智能发展方面,应多注重子女兴趣的培养,将动手和动脑相结合,促进能力和智力平衡发展,使其成为有个性有思想的独立的人。我们应该看到,发展中的家庭教育不应局限于某一种教育模式,而是应该具有国际化的视野。教育的方式是可以变的,并且是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完善的,但是对人类最有力的教育法则则是不能变的,如何取长补短才是未来家庭教育发展的趋势。

四、结语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作为文化实力的一部分作用日益凸显。西方国家中的先进教育观念值得我们去借鉴,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根据具体国情,保留传统教育观念中的精华,接受性批判性地使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型创新型新型家庭教育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刘长龙,《当代中美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之启示》[J],学术论坛,2008,9

[2] 王文延,世界教育主题的转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

篇9

妻子目瞪口呆地坐在那儿,看了看我,询问我的想法。我支支吾吾地说想不出什么反对的理由。接着戴维问我们是否做出了决定。结果,每个人都表示愿意先尝试几个月,看看是否可行。汤姆眼含泪花,大声说:“今天是我一生中最激动人心的一天!今天早上牙医拔掉了我5颗牙齿,我以为自己会死在学校里。但是今天晚上我说服了全家人安装有线电视!这是我最激动的一天!”我和妻子很喜欢重温这段往事,不是因为汤姆使我们认可了有线电视的价值,而是因为他使我们更加信服家庭会议的力量。

篇10

甲方为专业从事护士岗前培训、护理英语培训的机构,可常年为_________地区外籍人士及其他高端客户提供家庭护理服务,拥有成熟的培训机制与丰富的护理行业就业渠道;

乙方为在_________生活的外籍人士及其他高端收入人士;

为了满足乙方对家庭护理的需要,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合作项目:家庭护理服务

二、合作时间: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上午_________-_________,下午_________-_________,每周休息_________天。

三、甲方权利和义务:

1、遵守本合作协议中的各项条款,诚信服务,客户至上;

2、甲方在协议有效期内根据乙方需求向乙方提供专业护理人员。如因甲方派出的护理人员不能胜任乙方的工作要求,甲方应为乙方更换护理人员,直到乙方满意为止。

3、甲方派出的工作人员应该严守职业道德,尊重客户隐私,有义务为客户保密;

四、乙方权利和义务:

1、遵守本合作协议中的各项条款,为甲方工作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2、甲方派出的护理人员如果不能满足乙方的工作要求,乙方有权要求给予调换;

3、乙方在护理服务结束后,填写中美家庭护理服务反馈表,对于甲方派出的工作人员给予服务评价;

4、甲方工作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向乙方索要除协议约定范围外的任何薪金、酬劳或礼品;如系乙方自愿提供给甲方工作人员上述酬劳的,属于乙方单方行为,甲方不因此承担任何附加责任;

5、未经甲方许可,不论在合同期内或合同期结束,乙方均不得直接与甲方工作人员产生雇佣关系,违者甲方有权向乙方追索5000元至10000元的经济赔偿;

6、乙方不能单方面要求甲方工作人员提供本协议范围之外的其他服务。

五、本合同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协商解决,若协商不成,甲乙双方任何一方可到_________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到_________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六、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本合同经甲方签字,乙方盖章、乙方代表签字后生效,具有法律效力。

甲方(签字):_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

代表(签字):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