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模板(10篇)

时间:2022-07-17 18:06:3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七年级下册信息技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七年级下册信息技术

篇1

2.在一幅比例尺是1∶1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北京到天津的距离是12cm,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3.一项工程,甲队独干15天完成,乙队独干20天完成,现在由两队合作干5天后,还剩下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

4.画一个直径是3cm的圆,并求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5.一辆汽车为灾区运送救灾物资,原计划每小时行驶60km,12h可以到达目的地,由于气候原因,每小时比计划少行驶10km,这辆汽车实际上用多少小时到达灾区?(用比例方法解答)

篇2

单词记忆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没有一定的单词量英语就无法过关。正是由于英语单词不好记,遗忘率高,致使许多英语爱好者慢慢失去了学习兴趣,影响了学习。因此在教学中通过什么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单词量,是学好英语的前提。在几年的教学中我也尝试了很多种方法,例如:多种感官同时参加,记忆单词;词不离境,创设语境记单词;猜谜语,记忆单词;编顺口溜,记忆单词;利用构词法,记忆单词; 利用联想法,记忆单词等等。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还不能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记忆单词的兴趣和动力,自然记忆单词的效率也不高。因而教师在英语单词教学过程中应选用恰当、新颖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代信息技术它以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信息量大的特点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高英语单词教学效率方面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单词的呈现和记忆

在以前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是用黑板呈现单词或看课本中的单词表,然后反复领读每个单词来传授给学生。学生也就只能通过不断的跟读,来生硬地巩固学习。由于限于空间和时间,这种教学过程效率比较低。如果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来教单词,以前单词教学中的不足就可以被弥补了。例如采用多媒体课件,让信息技术所特有的集声音、图像等为一体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单词教学的优化。学生看到图片,单词的含义就一目了然了,再轻轻一点该单词,就范读出该单词的读音,学生可以学着读。在机房一人一台电脑,学生自己点,自己学着读。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发挥奠定了基础。尤其在学习基数词变序数词时,基数词和序数词同时呈现,并用其他颜色标出改变的部分,易于学生发现和总结出基数词变序数词的规律,在掌握基数词拼写的基础上很容易就记住了序数词的拼写。

二、利用信息技术将不便带入课堂的实物或人变成图片展示给学生

我在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Unit3 Why do you like koalas?这一单元的动物单词时,我在网上搜索了相应的图片,展示给了学生,学生非常直观、深刻的掌握panda、 monkey 、koala 、lion 、giraffe等一系列动物单词。同样,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Unit4 I want to be an actor.在介绍职业时,如doctor 、policeman、actor 、farmer、worker等,也可运用此方式。我们在教授英语时,都可以提前把单词输入电脑,按单元进行编排,并为每个单词选择相应的图片,供学生学单词时用,这样既简便又直观,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单词,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记忆单词的效率。

三、利用信息技术中的视频、声音呈现来教授单词

例如,我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Unit9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有关电影类别的名词comedy、action movie 、thriller documentary 时,分别配以相应的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生看的津津有味,还在不断地讨论着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电影类别,他们很快就能记住了那几个单词的拼写。在讲解语法定语从句这一单元时,涉及到了句型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I like music that is gentle 等。我同样运用多媒体视频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来帮助学生理解表示不同音乐特点的词汇,增大记忆单词的效率。

四、利用信息技术把连连看游戏运用到单词记忆中

有很多人对电脑中的游戏很痴迷,一部分学生也不例外,就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把英语单词与游戏联系起来,让学生既满足了玩游戏的,又记住了英语单词。我们可能都玩过连连看游戏,我们也可以把英语单词设计成连连看游戏。我这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纯英文的,上面都是英语单词;一个是英语单词与相应的图片。在机房,每个学生都有一台电脑,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谁过级多,谁就是胜利者,并给他们发证书和奖品,激发学生记单词的兴趣。这样学生在每学年记忆的单词量可以比以往增加很多。

五、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单词猜测游戏来记忆单词

教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Unit8 When is your birthday?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十二个月份的记忆我采取了利用多媒体课件猜单词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为学生后面的说对话和写对话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unit6 It’s raining.时,为了巩固和记忆单词,我在多媒体课件上设计了一个猜单词的游戏,首先盖上图片,让学生猜图片代表的天气状况,班中的46人,有30多人都参与了其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又帮助了学生记忆sunny、cloudy、windy 、rainy/raining、 snowy/snowing等这几个单词。

篇3

所谓的信息技术,是指能传递各种信息的技术,它包含计算机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也逐渐提高,它广泛应用在各个方面,目前教学方面也大量引用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信息技术使数学教学的内容变得直观化、教育方法多样化、学习范围扩大化,引进信息技术的学习环境更加有利于学生探究式的学习。

一、多媒体技术让数形教学更直观

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几何图形、轴对称图形时感觉最困难的是让学生如何把数形的概念结合起来。通常教师可以用一些图形、图纸直观的把边、角、高度、中心等等指给学生看,然而数形教学中要涉及的图形太多,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专门准备所有的图形,只能挑几个有代表性的图形讲讲;同时数形教学中要涉及的概念太多,教师要让学生把每一个概念都详细的弄清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引用多媒体技术后就能解决这些难题。比如教师在教学初中初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轴对称图形、第三章中心对称图形时,可以引导学生去看多媒体。多媒体用生动的画面把每一个图形的特点用详细、直观的方法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直观的动画,动画中的图形时而对折、时而旋转,它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把图形的概念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非常喜欢这种会动的、又能让他们一看就明白的教学方式,他们被多媒体画面牢牢吸引住,因此对概念的记忆也非常深刻,以后再出现数形概念时,他们脑中自然会出现那些生动的画面形象而不会犯下概念的错误。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数形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图形,这种化繁为简的方式让学生喜欢数学,这是他们愿意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基础。

二、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展交互式学习

在教学概念性、逻辑性很强的教学内容中,教师通常感到很烦恼的是怎样用最适当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些内容。比如教学初中数学苏教版七年级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式、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勾股定律和平方根、八年级上册第五章一次函数等等内容时,它们的概念性太强,而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以感性思维为主,其理性思维的方法还没建立,让他们了解这些比较抽象、逻辑性又很强的内容他们很难理解。如果他们反复的学习还是难以理解,或者记错概念、或者应用错误时,学生心理上就会受到挫折而失去探究的兴趣。

专门为数学教学开发的软件能解决这类难题。比如在网络上有专门为初中学生学习方程式开发的软件,教师可以去挑选合适的课件引导学生学习。通常这些课件有非常生动的动画,在学生开始使用交互学习时,学生点击自己想要学习的范围,软件就从例题讲起,然后开始让学生做习题。当学生做得对时,它给出非常亲切的鼓励,学生做得不对的时候它会给出幽默的抱憾语句。学生在做完一组习题后,它会总结评估学生错误的基本范围,并帮助学生强化学习短板,直到学生完全理解方程的内容。在学生学习简单的题目后,它会提示学生要不要学习更复杂些的题目。.由于计算机软件生动性强、亲和力好、学习范围具有针对性、学习方式有可进阶性的特点,学生往往没有感觉到自己在学习,而是自己在通关一场很有趣的游戏,学生在憋足劲一次又一次通关的过程中已经掌握软件需要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计算机软件把枯燥的数学教学变成闯关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有极大的学习动力,它们让学生有极大的热情学习数学。

三、网络数学库提供海量的学习资料

学生在学习初中数学知识时,有时需要大量的做数学练习才能熟练的掌握解题技能。特别是在教学初中数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式、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式、八年级上册第五章一次函数、八年级下册一元一次不等式、第八章分式等非常需要掌握解题技巧的内容时,学生更是需要大量的做练习题才能熟悉技巧。过去教师为了给学生找适合的数学题常常到处找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辅导书然后鼓励学生一起去买自己去做题。海量的数学资料书让教师很难挑选具有代表性的题性,学生也不乐意把钱花在大量的学习资料里。

网络数学库的建立改变了这些难题。目前一些专业的数学教学网站里存储有海量的数学试卷、代表数学题型等。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数学网站有专门针对分式内容的数学题库,学生自己选取需要学习的范围,挑选网站推荐的经典题型,学生学完之后可以自己对比答案,如果错误可以看解题的思路讲解,海量的学习资料给学生探究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只要想自主学习就能找到学习资料。

信息技术突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优良的学习环境、有趣的教学方法、直观的教学效果,它构成一个非常适合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学习环境,通过信息技术学习数学,学生也不再觉得学习是件苦事儿。可是,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教学方式具有信息量大、教学方法良莠不齐、多媒体技术直观性太强让学生可能着迷于看动画而不注意学习知识的弱点,因此,学生在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探究式学习的模式下有可能会迷失学习方向,教师要加强自己的引导作用。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学习适合自己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知识内容、挑选合适的课件等方式让学生能更好的探究式学习。教师必须意识到,信息技术为载体仅仅只是给学生更好的学习环境,要让学生更好的探究式学习需要教师合理的引导。

【参考文献】

[1]高建军.计算机与初中数学教学[J].科学之友.2010(10)

[2]陈银.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有效性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25)

[3]曾仁平.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6)

篇4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则明确指出:“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国民信息素养的基石,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倡导网络校际协作学习,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由此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并“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教育部新课程标准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在英语学科教学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当正确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开展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以适应网络化时代的变革,灵活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主观能动性。现阶段,随着多媒体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展及网络的普及,初中英语学科教学信息化成为了可能。下文主要从教学实践出发,于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并进行实践研究分析。

一、初中英语学科教学现状及新课改要求

(一)初中英语学科教学现状

现阶段,因教学资源限制,多数初中英语教学仍以大班进行统一授课。而为了方便课堂管理及教学,英语教师多会选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师板书讲解课文中的相关知识点或语法,学生根据老师划出的重点做笔记;教师或录音机领读课文、单词,学生跟读记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总而言之,课堂氛围单调,教学程序机械。

(二)新时期下课程标准要求

2011年修改版初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现阶段的英语课程教育的任务为: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信息技术促进初中英语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

(一)教学实验方案设计

1.研究对象:本次研究主要选取七年级班为研究对象;教学内容: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课时SectionA1a至-GrammarFocus为教学内容。

课堂首先围绕“get to school”这一话题展开词汇(1a)、听力(1b)、口语(1c)训练。而后于听力(2a、2b)及情境口语训练(2c)下,强化学生对于“How do you get to school”的理解,以及加深其对各种交通工具英文表达法的认识。

2.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词汇:take,subway,hay,walk,train,forty,fifty,sixty,seventy,eighty,ninety,hundred,minute.掌握重点句子:How do you get to school?I get to school by bus .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可以恰当的表达如何去到一个地方,而通过对各种交通方法的学习,能够结合实际对现实生活中的事情进行推理。

教学难重点:保证学生熟练应用"How do you get to school?I get to school by bus."句型。

3.教学方法

传统黑板板书教学、放映幻灯片及视频短片,组织学生模拟情景对话。

4.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引入话题"How do you get to school?",而后教师播放短片,请学生于观看的时候注意每个人使用的交通工具,再次播放影片,由学生跟着影片学习各种交通工具的表达方式。如此设计的目的在于可以让学生观看轻松娱乐的短片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一般而言,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学生更易于接受新的词汇,提高自主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其次,创设情景,请学生踊跃发言说明自己前往学校的方式或使用的交通工具,针对性简要介绍该种交通方式的英语表达方式,可使用动词短语或固定搭配,如:向学生讲解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every day? By bike,by bus or by car?"说明该项句式中所含有的短语 "get to school",是意指“到学校”,强调的是到学校的结果。该教学环节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课堂最初的高效率时间集中学习词汇和动词短语,教师还可于单词和短语教读过程中,播放PPT,以便强化学生影像记忆。再次,巩固新学词汇。教师应用PPT快闪播放图片或者新词汇,如果出现图片,则要求学生说明它指代的英文单词或短语;如果出现单词,则可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出来以强化记忆。在该阶段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将常规课堂教师提问环节换置成为抢答环节。第四步,听力练习和口语练习。教师先使用录音机或多媒体播放1b的录音两遍,学生按照书本要求回答完问题之后,运用PPT指导学生订正答案。而后,用PPT向学生展示清晨学校门口同学们之间对话的图片,可指导学生还原场景,以便学生更为熟练的掌握用英语提问及其答语。最后,课堂练习及总结归纳。按照上述同样的方法将家讲解完2a及2b的内容后,为消除学生做练习题的枯燥感,可将学生们课堂练习册用投影仪展示出来,由学生纠正,但是不应表明练习册所属学生姓名。课堂最后,教师可使用PPT帮助学生简要回顾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和文章重点。

(二)教学实施过程

于七年级中抽取两个班级,分别为七(二)班及七(五)班。以七(二)班为实验班,以七(五)班为对照版,两个班级学生成绩及人数等一般资料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七(二)班按照上述教学实验方案设计为内容,按步骤依序施行。七(五)班同样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课时SectionA1a至-GrammarFocus为教学内容,但是应用传统的教师评价,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案。

(三)实验效果判定与分析

设计问卷调查时表,组织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包含:学生在英语信息化教学下的情况、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否有提升、知识掌握情况、自学能力及和合作学习能力是否得以强化、对英语信息化教学的评价。对实验所得数据就问卷调查内容进行综合处理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1.学生问卷分析

调查研究分别在七年级实验班和对照版师生群体中展开,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会主动运用信息化手段辅助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也有显著提升。学生调查问卷见表1。

2.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的教学实验分析

以学习兴趣可课堂氛围为兴趣培养的评价指标,以自主性和自主讨教人数比例为自主学习能力的衡量指标,以小组讨论和组间讨论为合作学习能力的衡量指标,每个指标均设立5个标准,分数分别为2、4、6、8、10分。两个班级评定结果如表2所示。

由上表可知,实验班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班,两者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三、结束语

结合研究结果可知,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英语学科教学,可提高学生参学习兴趣,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为当前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值得广泛推广的一种教学手段。但是显然信息化教学质量与每所学校的教学条件及教师信息化水平也存有一定联系,故而,大范围推广信息化英语教学仍有一定难度。

【参考文献】

[1]张春娟.信息技术与初中课堂英语交际教学的激活、创设、创新和实践[J].考试周刊,2014(5)

[2]黄良荣.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探究[J].中学英语园地:教学指导,2012(34)

[3]宋丹梅.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篇5

要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各学科教学中,老师不仅要熟练把握信息技术手段,准确理解信息技术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最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从而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有效提高。

(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幻灯片让学生融入情境。

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1课《伟大的悲剧》时可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有关探险遇难者的故事及图片。用生动的资料来激励学生对失败英雄的敬仰,还可展示南极的图片补充探险地点的相关地理知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探险者所遇到的艰难困苦。这样比往常的直接导入更生动、形象,不但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而且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更易读懂文章内容,感受到作者融入在其中的情感。

2、通过视频,让学生动起来。

信息技术可利用自身的声、画功能,建立一个虚拟的环境,让学生通过各种操作和观察,在微观世界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例如我们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实践活动“戏曲大舞台”时,在听一听、唱一唱的环节,我们可利用信息化技术设计多媒体课件,先通过卡拉OK向戏曲名段中的名角“拜师学艺”,然后自己也“粉墨登场”拿起话筒,进入电脑中的虚幻世界,自演自唱。从而了解不同地方剧种在声腔、技法、服装、角色上的不同特点。这样学生动了起来,在赏戏,学戏,演戏的过程中,感受到戏曲的魅力,在鉴赏与实践中提高艺术品位,丰富了课内外生活,激发了学生对中国戏曲的热爱,突破了本次活动目标的重、难点。

3、建立信息库,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都觉得没东西可写。其实不是“没东西”,而是“没积累”,他们缺乏写作素材。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此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微机存储信息量大的重点,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建立素材库。在素材库中按照物、人、事、景、情、理不同的内容再建立不同的箱柜,然后将这些内容分类熟记于心。这样需要的时候,学生就可根据不同的作文类型,去激活相应素材库中的内容,不再感叹作文难,难于上青天了!另外,我们也可利用素材库让学生将自己学过的东西条理化。这样,他们就可通过电脑选择自己需要的知识点,自由地进行复习和练习了,充分地体现了自己需要的知识点,自由地进行复习和练习了,充会地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要比传统教学中的死记硬背有趣的多,从而使他们在学习的主动性方面有很大提高。

(二)信息技术在其它学科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教育并不是孤立的一门学科,它渗透在其它学科之中,没有任何一门学科、任何一种工具能像信息技术这样和其它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了语文,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可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演示一些无法正常进行的实验操作。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信息技术让学生观察图形在某一侧面的变幻,增强直观感;在音乐教学中,可通过信息技术播放一些舞蹈视频,使学生模仿其准确的动作;在政治课堂上,观看辩论赛实录,学生不但掌握辩论技巧,而且可以调动其积极性。……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恰当应用,极好地渲染了教学情境,又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了所学的知识,既成功的导入新课,优化教学过程,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爱好,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仅在优质课、观摩课中出现的较多,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还难于推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差。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具有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即信息技术整合能力。但现在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时,教师经常出现:1、不能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信息技术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2、不能正确分析、把握学习者特征及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去胡乱应用信息技术。3、不针对学习者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论证信息技术的潜能和不足,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4、考虑各种因素不充分,导致信息技术的使用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不良现象。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教师应在利用学科 “整合”的实践中,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和反思以及系统科学的研究不断提高自已的“整合”能力,并利用信息技术及有关资源促进持续的专业能力发展和终身学习。学校也应充分利用假期时间,不断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

(二)学生只重“热闹”,不知“门道”。这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流于形式,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之前应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目的,并提醒学生在活动中要勤动笔,把活动中的关键信息记录下来,以便今后整理复习。

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和挑战,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是我们相信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验的不断深入,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必将推动教育改革的进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270-02

近年来,技术的飞速发展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加之人们对高质量教学的迫切需求,使得课堂教学变革迫在眉睫,各种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翻转课堂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思想正好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因此,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迅速推广开来。然而,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却一直备受诟病,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成为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生物是一门重视实践的课程,它着眼于提高学生生物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因此特别适合于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面以七年级生物下册(苏教版)《食物的消化》一课为例来介绍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设计和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一、教学内容

七年级生物下册(苏教版)《食物的消化》。本节课是第九章《人的食物来自环境》第二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中的一部分内容,本章还包括《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能够描述食物的消化过程。

能力目标:能够理解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够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消化系统的组成;主要消化腺的作用;小肠的结构与消化、吸收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难点:小肠的结构与消化、吸收相适应的特点。

四、教学对象分析及教学设计思路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相对来说较好,能熟练使用QQ、微信等交流工具,能够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因此,比较适合于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另外,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但对于抽象知识理解力较差,关于食物在消化道中如何消化部分的知识,学生较难理解。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应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把食物消化的过程用视频加解说、加文字生动直观地表达出来,便于学生的观察和认知。对于本节课,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度录制成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供学生提前学习。这类视频一般不超过十分钟,从而保证学生能全身心的投入视频学习中,有效避免了学习疲劳的产生。

本节课的设计“以学习任务为引领,以疑难问题为核心”,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去学习新知识,最终将新知识应用到新的任务和情境中去,课堂上以疑难问题的解决为核心,保证了学习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任务的设计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关键,任务设计的好坏既关系到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否顺利完成,也关系到学生的知识内化能否顺利发生,它是决定翻转课堂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

五、教学流程设计

翻转课堂起源于19世纪早期美国西点军校的General Sylvanus Thayer将军的教学尝试,后在2007年由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教师Jon Bergmann和Aaron Sams提出,并由Salman Khan创立的可汗学院发扬光大。2011年,Salman Khan在 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大会上的演讲报告《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中将翻转课堂介绍给了全世界。在我国,重庆聚奎中学率先引入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其以往的541高效课堂模式结合,提出了“课前四步骤、课中五环节”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全国引起来不小的反响。随后,全国各地多所中小学、高校都加入了翻转课堂研究与实践的热潮中。

翻转课堂将传统的课上知识传授、课后知识内化的教学流程进行颠倒,让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视频、学习任务单等学习资源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知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释疑解惑,然后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交流协作、完成任务、成果展示等实现知识的内化。翻转课堂的翻转不仅指学习场所的变化和教学流程的颠倒,也指师生角色的改变,其本质是教学流程翻转所带来的知识传授的提前和知识内化的优化。翻转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根据翻转课堂理论,结合张金磊、钟晓流、李海龙等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我们对本节课进行了如下翻转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次翻转课堂的教学尝试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也较好。然而,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借助各种技术手段完成教学视频的录制编辑、疑难问题的收集整理等,学生需要借助各种技术手段完成知识学习、进行交流协作、完成学习任务等。另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耗费教师和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需要教师和学生投入极大的热情才能得以顺利开展。因此,利用翻转课堂开展课堂教学要把握好翻转的度,使翻转课堂发挥其最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2]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篇7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173-01

目前,世界各国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都非常重视,我国也正在这方面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进一步减小与其他国家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上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增强信息技术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改变以往按部就班推的模式,以跳跃式的发展模式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

当然在目前的教学中,在初一初二的学生中进行一些综合的测试相对比较难。因为信息技术教学是一系列独立的教学软件,但是在不同程度上又有一些关联,在初一初二中设计综合性的考试有点难度,于是在初三学生中设置信息技术学业考查,对三年的学习进行一个统一考察。

因为考试的存在,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进行系统的辅导,但是在辅导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1.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欠缺

在过关考试辅导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选择题、判断题的答题能力很低很低!很多学生甚至连最简单的“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哪里”都不知道。可见,在课堂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的意识有多么欠缺。

2.学生问技能差异比较大

在考试的40分钟时间里,总是会出现基础好的学生很早就交卷离开考场,而会有一部分学生到考试倒计时还在那边捏着鼠标操作。造成这些差异有很多原因,生活环境差异,家庭条件差异,导致很多学生不能有很多机会接触电脑;地域差异,导致学习基础不同,很多在小学中已经学习过,而很多在初一才开始学习如何开机;性格与动手能力的差异,有些的确在这个方面有天赋,而有些人却不是。

3.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

对于信息技术课,学生的积极性更多的在于玩游戏,而不在于学习,导致临近考试,出现很多临时抱佛脚的现象。他们并没有明确的意识,我要在信息技术课学到什么东西?这个信息技术课到底对我的未来有用处么?

针对与这些问题,在初三临近考试的针对性集训的方式以外,更多的,应该在初一、初二的时候更好的渗透信息技术理论与技能,让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中,快乐地接受这些技能。

(1)认真研究信息技术课本

本课题组整理了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的备课资料进行研究,认真钻研教材才能够上好每一堂课。并将信息技术等级考试、过关考试的一些知识点进行研究,将考点难点渗透到每一堂课。如八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则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史”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去消化,并且避免考前集训那种填鸭式的教学,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里快乐的学习。

(2)理论研究,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虽然信息技术是一个技术性学科,但是也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方法。我们研究了很多关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如《小组学习》,《计算机课堂教学浅谈》,等等内容,有好的理论基础,才会有好的实际能力。这样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好的实施。

(3)灵活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

很多学生有个误区,来上信息技术课就是玩游戏、上网。信息技术老师必须在这方面把好关。而且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设计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将他们的兴趣转移,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4)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习信息技术有什么用?这是老师要问自己也要问学生的一个问题。让学生在信息技术技能掌握以后,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一些问题,也是信息技术要做到的一个方面。比如,为什么要学习搜索引擎的使用,学了搜索引擎有什么用?这都是些最平常的问题。让学生学会用计算机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那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这样让学生在学了信息技术课以后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这也又一层面上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也解决了应试教育的误区。

那么,针对上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那教师到底应该如何去教?

(1)一边讲、一边演示。这种教学模式应有一定的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网络教室等。适合于软件的操作的教学教程,如WINDOWS、WORD。

(2)以上机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以上一节的理论课为基础,布置好上机的作业和练习。让学生以独立的性质来完成。教师从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实践问题,以待下一节课的说明解释。

(3)以网络教室为主的机房中上课,对操作性强的内容,教师讲后学生马上可实践操作。效果较好,学生掌握较快。

(4)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借助CAI和软件嵌于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的作用。其关键是合适的课件和软件,如指法训练、鼠标练习等。也可尝试使用市面上使用的教学演示光盘,如开天辟地、洪恩等。

篇8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2-0028-03

杜威说过,“如果我们还像当年我们被教授的那样去教学的话,那么,我们就掠夺了我们的儿童的未来”。面对杜威这句话,面对现如今的时展要求,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应明白,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再拘泥于教材内容,要改变那种单纯的“教材料”,死抱教材不放的教学观念,要在课改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教材进行恰当的重组、拓展、优化、延伸……以便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信息知识、培养信息能力,遵守信息道德和提升信息意识。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课堂尝试、教学反思及反馈效果,采用“设疑、重组、拓展”三重奏,来谈谈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心中有疑,必想解惑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青少年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将一些知识点蒙上神秘的面纱,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例如,在教授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后同)八年级上册第七课《文本编辑》时,需要对文本图层进行“栅格化”操作。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即使进行了该操作,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明白为什么要栅格化、不栅格化有什么关系。面对学生的疑惑,在再次教学的时候,笔者没有及时解答,而是故意回避栅格化这个知识点,为后续印章教学设下伏笔。在第九课《滤镜的综合使用》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以自己姓名作为印章内容来设计,并给印章加边框和斑驳效果时,那么问题来了!学生在操作中都会碰到菜单中“描边”、“喷溅滤镜”功能栏都呈现灰色状无法使用的问题,而教师演示时却能正常使用。此刻,笔者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端与学生端窗口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发现印章文本图层的图标不一样,笔者乘机提醒学生想想第七课中还有什么内容没学,学生想到的是栅格化这个知识点还没学,这时,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动力,会自主学习完成栅格化操作,并对印章使用描边和喷溅滤镜,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此设计让学生在遇到疑难时再来学习栅格化操作,能使其印象更深刻。

又如,在教授七年级下册第四课《Foxmail的账号设置及邮件管理》一课的内容时,鉴于学生基本都拥有QQ邮箱的情况,笔者要求学生用QQ账号来登录Foxmail(版本7.2为例),结果都出现了下页图1所示的错误提示信息,此时笔者说道:“老师也用自己的QQ账号来登录试试,看能不能成功?”结果却能成功登录。看到老师登录成功,学生纷纷要求再尝试,在强烈求知欲的驱动下,他们不断摸索,不一会儿就有学生发出疑问:“接收服务器类型怎么变成了IMAP了?(下页图2)”,由于教材中所涉及的接收邮件服务器是POP3,笔者立马抓住这个突破口,让学生尝试修改为POP3,看能不能登录成功,结果还是不行!此刻再让他们用Web方式登录QQ邮箱,并在设置\账户中开启与Foxmail对应的接收邮件服务器(如图3),问题迎刃而解。原因就在于Foxmail默认的接收邮件服务器类型为IMAP,而QQ邮箱中没有开启相应的IMAP服务,结果导致无法登录,这样的尝试,能让学生的记忆深刻,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理论知识和操作实践高度融合的学科,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屏幕信息中,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持之以恒的毅力、释疑解惑的动力,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还有赖于信息技术教师的不断尝试和努力。

源于教材,重组可行

重组,顾名思义,即重新组合。教师应本着遵循教材,吃透教材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的放矢地重新组合,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如果按部就班,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诚然没有“越轨”之嫌,但往往因缺乏新意容易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课堂丧失活力、作品失去创意、个性难以张扬……因而,在日常教学中笔者会根据教材内容、授课顺序、知识难易等进行有机的调整和取舍。

例如,八年级下册是关于动画家族一员――Flash软件的基础入门教材。遵循教材安排,从第七课《动画补间动画》开始,才会涉及图形元件的动画制作,而前面部分都是介绍动画基础知识和工具箱,这样的内容安排容易带给学生要实现动起来的效果是那么遥遥无期的感觉,也会使原本充满学习激情的他们感到枯燥和乏味,甚至有学生问笔者:“老师,什么时候教动画啊?”这也难怪,按照教材进程差不多要到期中,才能真正涉及动画创作。针对现状,何不妨将《动画补间动画》的教学提前呢!从而实现作品中的元件动起来、活起来。如此组合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其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对于后续学习是个不错的开端!

同样是在Flash有关颜色知识点教学中,在掌握笔触和填充色工具的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在舞台上画一个圆,笔触和填充色颜色自选。

师:你能更换圆弧的颜色吗?

生:在笔触处选择颜色,重画一个圆。

师:如果只允许在原来圆弧上更换呢?

接下来让学生边实践,边讨论,结论是更换笔触颜色设置,必定重画圆才能起作用,可见它的使用局限性显而易见。接着引入墨水瓶工具,因为它可以直接替换线条的颜色、粗细、线型,这样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工具的应用范围和它们的局限性,为今后熟练而精准地使用工具打上深刻的烙印。

师:你还能替换圆的填充颜色吗?

学生实践发现,同样通过更改填充色工具还得重新画圆。于是,笔者让学生演示利用颜料桶工具进行填充,并分析墨水瓶和颜料桶工具的使用场合,即都能实现对象的颜色更换,但墨水瓶只对线条起作用,而颜料桶能对区域颜色进行设置,一个必须在画前设置好,另一个可以画后再进行更换。

师:圆是平面图,我们能不能通过填充颜色的变换使它变成一个“立体图”(球)呢?

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得出利用颜色渐变来实现,从而引入混色器工具(如图4),通过放射状渐变的设置及小色标的增删,渐变方向的改换等操作来实现“立体”的效果。

延伸教材,拓展必行

在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不是主要的,培养学习能力和提升信息素养才是终极目标。而要达成这个最终目标,教师应该对知识点进行适当的扩充和延伸,以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课堂拓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三课《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讲授中,在学生学习了计算机操作系统后,笔者拿起智能手机问道:“同学们可知道它装的是什么操作系统?”有的说是安卓和苹果,也有的茫然不知所措,此时笔者提出:大家想要全面了解手机操作系统,不妨求助于万能的网络吧!学生上网搜索后最终归纳得出:智能手机上的操作系统主要有Android(安卓)、Symbian(塞班)、iOS(苹果)、BlackBerry OS(黑莓)、Windows phone(微软)、Windows mobile(微软)等。笔者再次提议:回家后不妨去查看家人智能手机装的是什么操作系统,版本号是多少,并在之后的课堂中告诉老师是如何查看的。从教材内容来看,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虽没纳入教学大纲,但智能手机已经进入千家万户,这样的延伸教学不仅是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知识点的学习巩固,而且能使学生由此物联想到彼物,这也是现代信息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

再如,在学生通过七年级下册第二课《了解局域网》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局域网、IP地址、资源共享等基础知识后,笔者专门增设了以“用网络命令实现你我互动”为主题的网络拓展课。

师:同学们,今天的课上老师允许大家利用网络来聊天!沉闷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片刻,有学生嚷嚷道:“老师,互联网还没开通呢。”见时机成熟,笔者说道:“今天我们学习如何在没通互联网的状态下,利用网络命令在机房中实现私聊和群发。”学生们半信半疑地看着老师,因为他们平常都是利用QQ聊天,但在课堂上因为没通外网而无法实现,这样就很自然地触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激起了学生想学要学的浓厚兴趣。

于是,笔者开始告诉学生操作步骤:首先,利用CMD命令进入DOS状态,判断跟其他计算机是否连通,即PING IP命令(学校机房的IP设置根据学号来进行分配的,所以都知晓他人的IP地址)。其次,如何向他人发送消息,即NET SEND命令,格式为NET SEND IP消息内容,要求向旁边同学发送一条问候语。学生会发现能发送成功,但对方不会显示消息内容!原因在于NET SEND命令还需开启本机的Messenger服务,若该服务处于关闭状态,就不能显示消息内容。开启该服务的方法:开始菜单\设置\控制面板\管理工具\服务,在Messenger服务中开启即可,当然用网络命令也能实现,NET Stop Messenger表示关闭,NET Start Messenger表示开启。最后,如果想要实现群发的话,直接将IP用“*”代替即可。虽然网络命令没纳入教材内容,但从教学效果、激发兴趣、开拓视野来看,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同时也让学生领略了网络命令强大的功能和无穷的魅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文所谈及的课堂三重奏“设疑、重组、拓展”,仅仅是笔者对于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课堂尝试与心得体会。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在吃透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不妨巧妙设疑,大胆重组,适宜拓展,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提高能力,还能发掘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潜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信息素养与个性发展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篇9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见其人、似闻其声,从而调动起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顺利完成情感价值观的引领。如,讲《贞观之治》一课时,可播放电视剧《大明宫词》,进而引导学生看书思考:如何评价武则天,如何认识那个繁盛的时代。让学生看书展开讨论,主动发言,教师给予辅导补充,这样学生就可以主动、愉快地参与学习。

二、运用信息技术,再现教学事实

历史是过去客观存在的事实,它不可能重现。我们只能通过历史遗迹、文字及音像资料来研究它、学习它,运用多媒体信息手段,可实施再现教学。

例如,在学习《美国南北战争》一课前,我就布置了几个问题给学生,再让他们到网上百度中搜索《大国崛起》中关于南北战争的片段,学生就会对美国的历史有形象而深刻的印象。

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多种能力

1.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音频朗读中清楚而又流畅的普通话,再加上适情而悦耳的轻音乐,不只是学生会较快沉浸在那种意境之中,作为老师,我也会受到感染,进而师生共同感悟,学生尽情想象,充分感受,这样教学效果很快就达到了,甚至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如,讲《不怕远征难》这一课时,我配上了的诗《七律·》,激扬的朗诵再现了那种激情,我们一同得到情感的共鸣,这样的气氛,这样的音乐,这样的激情,使课堂气氛得到了活跃,想象也得以展开,学习目标就能很轻松地完成。

2.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将各种图画、声乐、音像等结合在一起,用一些直观的画面让学生如临其境,遐想无尽,思维活跃,更大地激发想象空间,使他们尽情地联想,轻松而快乐地跟随教学流程而学习。

3.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技术利用它强大而有力的表现力,再次重现当年的日月、当年的战场、当年的江山……让学生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遥远历史,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自身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这一节内容时,适时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场面,学生感悟当年的历史之时,也会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清朝会如此呢,联系当政者,还可与当时的海禁政策、海防政策结合进行思考,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大的提升和锻炼。还可让学生就影片中李鸿章为减少赔款而挨子弹的事,让他们学会分析历史事件中个人的无奈,不能因李鸿章签订辱国条约就一概否决他,学会自己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在其位谋其职的无奈。

4.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历史课纵横天下,纵观古今,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国情教育的良好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注意学生思想情感的教育,一直不忘爱国教育、节俭教育、革命教育和国情教育。但是,这些仅仅靠苍白的语言来描述难以让学生受到熏陶。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能很轻松地解决这些难点。我在讲《》时,就用幻灯播放其间不断涌现的民族英雄,让学生明白我们中国历来就不乏英雄作战的勇士,也不乏为了祖国而前仆后继的感人事迹。

四、运用信息技术,可有效进行课前、课堂、课后的学习

互联网上的资源确实是博大而丰富,可以让学生多方面感知知识,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时,我就让学生课前在网上了解郑和的经历,学生在网上搜集了很多资料,不光收获了知识,还有了心灵上的充实。

课后,学生还可根据课堂学习的情况,自主选择,到互联网下找到巩固的习题。此外,学生感兴趣的好多历史问题,都可到互联网进行自主探究。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其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五、运用信息技术,可借以突破教学重、难点

篇10

以往的初中历史课堂,我们看到的教学局面常常是教师手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在黑板上详细罗列教科书上的知识要点,并滔滔不绝地向学生讲述,学生则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匆匆忙忙地记笔记,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型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使学生成为了容纳知识的容器,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学不到实质性的历史知识,还会对历史学习产生厌恶和抵触感。所以,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对这种教学局面进行改观和完善。如今,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走进了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即多媒体技术,它本身具有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和与人分享功能,将它引进初中历史课堂,可以促进以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教学形式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从而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历史课程的学习。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可将全班学生四人分为一组,让他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查阅隋唐时期在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然后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总结,课堂上,每组轮流对本组成果进行汇总式阐述。这样,我通过让学生自行搜集、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就使学生详细了解和掌握了隋唐时期的主要成就,同时也将学习权利归还给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有利于获得高质量的历史教学课堂。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历史是学生了解古今中外世迁的渠道,然而,也正是因为如此,历史教材中的事件与学生之间存在着遥远的时空差距,如果我们只是利用口头语言进行描述,学生还是难以对一些历史事件进行正确的联想和想象。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第二次期间列强侵华罪行》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真实认识到列强在中国犯下的血腥、野蛮的滔天罪行,我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了有关介绍圆明园的图片和资料,然后播放了电影《》的片段,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人类文明的文化结晶在冲天光火中化为了残垣断壁……看着投影屏幕上呈现出来的历史场景,学生不断发出了各种惋惜和叹息声,同时也表现出了愤怒和愤恨的神情。这样,我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直观式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了列强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认识到了侵略者的凶残本质,从而使他们在强烈爱国心的驱使下,进入本节知识的学习。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攻破教学重难点,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纷繁复杂、不易说明的历史知识点,单纯的语言描述和传统教具的运用,根本无法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而信息技术则能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呈现学习资料,使那些抽象、复杂、静态的历史知识点以具体、简单、动态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达到攻破教学重难点、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教学目的。

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这部分内容时,“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属于教学重点,尤其是尼克松总统将美国战略进攻调整为战略防御,对于初中阶段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更是不易。于是,我就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一组动态画面这样,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这一教学重难点了,同时也使初中历史课堂变得形象生动、精彩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