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1 15:01: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叶圣陶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通过语文学科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巧妙地融入爱国主义、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法制等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机械传输层面上,还应该积极主动地探讨如何将法制知识穿插和糅合到课程的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吸收到相关的法律知识,让他们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法律可以保护自己,但又不能超越法律界限。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这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注意简单化、牵强化的形式主义,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度,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
十代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系心理学教研室李玫瑾教授也十分关注青少年法制教育问题。她说,学校的法制课程应该像语文、数学一样,列入到小学和中学的基础课程之中。这种法制教育不是讲法律条文,而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与法、社会规则与法、自由与法、甚至幸福与法等讲起,让人在接受教育的早期就能认识法律与人和社会生活的关系。
综上所述,我认为作为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找准“渗透点”。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更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例如,我在教学课文《我家门前的小河》后,学生都对小河一年四季的美景由衷的喜爱。此时我引导学生再联系现实,看看现在周边的河流没有一条是清澈的,和二十几年前完全不一样。以前校门口的小河中有小孩在游泳、打水仗,妇女在河里洗衣服,现在河里全部被垃圾填塞,恶臭熏天。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分析、通过讨论、通过比较就会发出感叹“保护环境多么重要啊!”此时再适时介绍《保护环境法》,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这个问题,把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这样联系实际渗透法制知识,使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自然认同。
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充分利用教学的主阵地,同时找准渗透点,法制教育才能立竿见影。
2、把握“渗透时机”
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渗透点后,才能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3、充分利用“渗透渠道”
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实施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我们要善于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好这个“统一”,是语文教师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依据作文自身特点,可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全面的法制教育,因此,应该把作文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课堂。
4、掌握“渗透度”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从哪儿渗透从何处切入的问题,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切入的问题。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渗”得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适度而不过度。
二、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法制教育
数学新课标提出:数学教育教学活动,必须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上。贴近于生活,让学生更易理解。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教材“克和千克的认识”时,我通过让学生动手掂一掂,让学生明白克和千克的区别,知道克是较小的质量单位。通过资料介绍一克的危害,让学生了解虽然一克很少,但是危害却很大。这样结合教学和实际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远离”的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246-01
一、善于挖掘课文内容,做好法制教育渗透
课文是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主要途径,也是情感教育、法制教育的重要载体。现行的课本中有着丰富多彩的经典篇章,这些都是经过专家、学者根据当代青少年的特点以及社会现状精挑细选出来的,其中蕴含着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其中不乏有法制教育的案例。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以传授教学知识为主,法制教育知识为辅,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忽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不能喧宾夺主,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适度渗透,潜移默化。同时,教材有法制教育因素时才可渗透,如果没有,绝不能牵强附会,以免淡化法制的权威,抹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教学中教师也要认识到每节课中蕴含着的法制内容,善于进行教学内容的深层次挖掘,以便能够更好的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如: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一课《散步》一文,就有一句话“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在这句话中就涉及到作为中年人有赡养老一代的责任和义务以及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和义务。在这里,就要给学生渗透“赡养”则指成年人对父母或长辈的养老行为。而“抚养”是指父母或长辈对后代的养育。让学生理解词义后,就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文件中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父母有抚养子女的义务和权利。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从而要让学生明白,成年子女不赡养父母是违法的。他们也是受法律保护的,享受权利的同时还要尽自己的义务。
二、善于组织口语交际,进行相关知识拓展
“听说读写”全面发展是实现学生语文素质综合提升的基本要求,然而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过于注重自身价值的体现,课堂教学中经常是教师“一人独大”,学生很少有发言、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这就导致很多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出现问题,在与人交流、辩论的时候很难将自己的意见完整的表达出来。所以在当前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培养,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习感知,毕竟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发展。在教学《散步》一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分析:在家庭遇到分歧的时候,“我”为了尊重母亲选择走大路,体现了尊老的孝道,而母亲疼爱孙子,愿意和孙子一起走小路,则体现出了爱幼的传统美德,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呢?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讨论。在此基础上引入著名自然学家培根“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文明之举”这句话,引导学生进行课文中心的总结与归纳,让学生认识到“尊老”和“爱幼”都可贵,这既是一个人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但我更赞成培根的话,“尊老”更可贵。因为这是人类特有的高尚情感,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珍贵美德――“孝”的集中体现。同学们,你们知道“孝”字的最初写法吗?它是一个会意字,上面一个“老”字,下面一个“子”字,古人解释“孝”为“善事父母者”,“百善孝为先”,我希望同学们能深刻理解“尊老”的含义,把中华民族“善事父母”这一美德传承下去!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就能够从情感角度更好的提升学生对于法律的认知。
一、近年的法制工作中我做到区分层次上好法制课,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做到有计划、有课时、有教材,并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使学法、用法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实践中,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水平由浅入深地分阶段、分层次施教。
1、小学阶段侧重法律常识的启蒙教育,使其初步了解一些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法律常识,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行为。同时,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法律常识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2、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意识地渗透法律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法制教育。结合数学课和音乐等学科教学,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知识。
二、形式多样,提高法制教育效果。
1、我充分利用通过宣讲法律故事进行典型案例分析等,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效果。
2、是开展班级比懂法多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学法兴趣。
3、依靠社会、学校和家长做好所在区域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教育活动,并协助家长做好监护工作,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特别是做好对“行为偏常”学生的帮教工作,努力切断少年儿童违法犯罪的源头,确保学生不出问题。
三、突出重点,提高法制教育针对性。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除上课时进行必要的法律知识教育,培养学生法制观念外,重要的一点,就是少年儿童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对少数有不良行为以及有不良行为倾向的“问题学生”实施重点帮扶,预防和减少犯罪。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但也要注意简单化、庸俗化的形式主义,这里说的是渗透,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因此必须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找准“渗透点”,让思想教育直透心田
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例如:在教学六年级语文《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当学生通过阅读感悟到:“地球母亲是那样的可爱,同时又是那样的容易破碎,作为小学生,我们该怎样保护地球妈妈呢”时,教师适时抓住渗透点――“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为了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了我们的家园,每一个公民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任何破坏环境的行为必将受到法律与大自然的制裁。”学生在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并能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二、把握“渗透时机”,让育人效果事半功倍
教师从教材出发,找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
三、掌握“渗透度”,使教育到位而不越位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爱一方,又能抑扬有节,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245-01
法制教育是学校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在初中时期,由于学生的身体发育还没有完成,此时的他们相对于成人而言还比较弱小,更需要我们的保护与爱护,也更需要法律的保护。所以在初中时期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法制教育对于他们提升自我保护意识、丰富日常学习生活、增加社会知识以及拓展社会视野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初中《思想品德》科目就为我们进行相关的法制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同时也提供了很好的途径。本文笔者就自身的一些工作经验以及学习心得入手,谈一下我的一些见解,旨在为实现学生法制意识的逐步提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法制教育打好基础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相当于是给了学生一把通往知识宝库的钥匙,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思想品德由于科目知识的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兴趣相对较低,教学的过程中更是如此:想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教学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法制知识的重要性,让他们自主对于学习有一个倾向性。比如教师就可以根据初中生的特点,用案例的的形式向学生进行讲授,例如在教学《一念之差》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要列举一些近些年来的青少年犯罪案例,通过与自己年龄相仿、性格相近的人物事件来让学生认识到很多时候犯罪就是一念之间,一个冲动就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悲剧,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此外,教师也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品德课堂,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法制教育的有效开展打好基础。
二、充分利用课本知识,为法制教育寻找依据
课本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品德课的一个基本载体。现行的品德课本都有是由知名的专家、学者根据大纲的要求以及新的教学理念制定的,可以说是初中生品德教育的金科玉律,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就要根据课本知识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其中的知识结构、教育理念,将品德课教好。例如在教学《一念之差》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主要内容:诱惑有美好的诱惑和邪恶的诱惑之分;我国法律规定:吸毒违法,贩毒有罪;战胜敌人的前提是要战胜自己。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课本知识学习的同时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让学生能够根据课本内容了解国家法律、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制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法律就在书本之间,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善于联系实际生活,为法制教育丰富素材
品德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对于品德知识的教学、学习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在生活中予以运用,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充分的联系实际生活,将课本的理论知识具体化,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有要学的知识,同时学习的知识也能够运用到生活中,进而实现他们对于科目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比如在教学某个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练习自身的实际去进行讨论、评价,如果我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应该怎么办等等,从生活中的实际场景来实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例如在教学《一步之遥》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要联系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让学生认识到大错是由小错一步步积累而来的,从一定程度上讲,小错与大错,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之间的距离只有“一步之遥”如果经常犯小错,有不良行为,又不及时改正,就极有可能一步步地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法制内容的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素材。
四、重视学生学习体验,为法制教育丰富途径
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有利于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但在目前客观存在的小学教育体系中,学科课程居于中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渗透法制教育同样不可能逾越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鉴于社会上出现的许多不良现象,对小学生的成长获多获少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让学生转变认识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学科教学始终是一项带有明确方向性和目的性的活动,小学法制教育在学科中渗透也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把法制教育列入教学目标,并在备课和各学科教学中善于挖掘教材所包含的法制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法制教育,同时学校在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时作为教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2)有机性原则。在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过程中,应注意把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把学科教学上成法制课,不能漠视各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各学科特点,恰当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如五年级教学“折线统计图”,教师可以设计“城区大气中二氧化硫和烟尘监测结果统计情况”的题型,可结合时下我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差的现实,进行环境保护法的渗透。在教完例题后适时讲到城区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严重超标,气味让人头晕欲呕,河水变得越来越混浊等,并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由于人为破坏环境所造成的,使学生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由此既完成了数学教学目标,又和法制教学有机整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样,同学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3)情感性原则。学科教学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富有情感性,必须讲究氛围,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动以真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有知识的交流,还要有思想情感的交流,这种交流对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十分有利,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知理明情,达到“内化”的实效。如:教学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我最好的老师》时,让学生感悟怀特森老师是一个实事求是,追求真理,要求学生做到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才能具有善于发现,探索真理的能力,充分反映了怀特森老师对学生的浓浓深情,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教师法》的渗透,增进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三、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一般方法
在学科渗透法制教育,首先应充分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实效。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接触的不再是简单的书本知识和父母的言传身教。手机、电脑、电视等现代科技带来的不良信息充斥学生的生活,社会上不良风气也给孩子们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正能量的信息,渗透法制教育的内容可以说是势在必行,也是切实有效的。
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的法定责任;是“法律进学校”的工作重点;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工作;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合格公民的重要举措。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推进依法治进程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是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治本之策,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对广大青少年尤其是在校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步骤。
一个伟大民族的复兴需要安定、团结的环境。青少年就是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茁壮成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根本所在。青少年的教育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更是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成才必先成人,不成人必成不了才。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成为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操作性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应从小抓起
学生年龄越小的时候性格形成越不稳定,是非观还没有完全建立,所以应该在孩提时代就抓好该项工作,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渗透和加强。以我的孩子为例:孩子就读小学二年级,在学校老师会指导给孩子树立是非观念,也会让孩子勇敢指出事情的对与错。孩子很容易地树立起是非观念,走在街上当看到有行人闯红灯能指出这种行为不对。虽然这小小的事例,但从中可以看出孩子很容易树立是非观,另外,很多违反国家法律的人之所以违法,一部分原因是在童年时期留下心理阴影。所以,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越早越好,要精心呵护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不断坚持
当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是非观念建立以后不是说就可以终止了这项工作,相反,在长大的过程中,孩子的性格、人格形成是极不稳定的,很容易受到其他复杂的不良信息的影响,孩子会产生疑问,已经形成的法制观念与是非观念会发生动摇,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到初中、高中甚至大学渗透法制教育不但要长抓,更要慎重、重视这项任务,确保学生在成长的过程受到保护。这样才能不让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成为空谈而流于形式。
现代学校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又开放的系统。学校教育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要求,就必须从学校教育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高度重视法制教育,包括完善素质教育理论,强化法律素质;建立科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努力探索学校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园环境。作为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把法制教育作为一项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法制法律,遵守法纪,把个人的需求与自己的权利义务结合起来,与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让学生逐步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在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没有固定的时间,我们可以在所要讲授的学科内容中努力寻找法律知识的切入点或渗透点,在向学生进行传授知识的同时,将法律知识自然地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中。以数学课为例,谈一下本人在数学教学中是怎样渗透法制教育的。
一、充分挖掘开发学科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
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如:在讲数据的收集一节时一边由我国先后进行的人口普查的数字得出一组数,一边由人口的急剧增多给学生讲我国的计划生育法的必要性以及一些关键点。
二、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把进行法制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运用灵活,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抵制心灵污染,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给学生布置作业:放学回家后调查自己家里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通过计算一个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渗透了环保法,使学生明白了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可谓是一举两得。
学生通过收集和研究数据,组员之间激烈的讨论,不仅获得了知识与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及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更能促使学生成为关注自我生存,关注社会环境,有一定法制观念的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学生。从小在孩子的心灵里播下法制的种子,将来一定会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例如在讲到有关利率的计算时,将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计算方法设计成作业题,既融入到了所学的知识中,又向学生们渗透了税法的教育。通过具体的教材内容来演绎法律条文,使抽象的条文形象化、具体化和实用化,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理解了交税的光荣。
三、寓法制教育于游戏活动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 阅读教学 法制教育
当今的社会是法制的社会,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广大青少年知法、懂法是其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是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是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治本之策,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对广大青少年尤其是在校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步骤。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学校教育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能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风云变幻的世界要求他们具备社会生存能力,更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而语文教学在完成学校德育工作任务方面有着独天德厚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德育渗透,传授知识技能,也可渗透法制教育内容,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养成懂法守法的习惯,从而健康成长,成为“四有”接班人。使学生具有“三心”“四爱”“五好”的良好品质。
一、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适时有度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如:教“赡养”一词时,教师要与“抚养”联系起来,指出“抚养”是指父母或长辈养育后代,而“赡养”则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或长辈的养老行为。在学生理解词义后,教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文件中规定,父母有扶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你有要求父母教育扶养的权利,但也相应的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从而明白享受权利就要尽义务的道理。
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母亲挣钱扶养作者兄妹的艰难,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同时也感悟出作者对母亲那份崇敬和爱戴,那份孝心,那种愧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进而升华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教育学生懂得孝敬父母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法律规定的义务。这样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在接受祖国语言文字熏陶时,也受到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二、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因课而异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有关环境保护、赞美大自然的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在读书中享受自然美,也应让他们明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如:四(下)语文教材中,《特殊的葬礼》一文讲的是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亲自为即将消失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主持葬礼,号召参加葬礼的生态学、环境学的专家教授及大批热爱大自然的人,保护自然生态,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消亡的悲剧不再重演。《云雀的心愿》中小云雀看到由于人们乱砍滥伐造成土地沙漠化、沙尘暴肆虐、洪水泛滥成灾的严重后果,告诉人们森林的重要性。而《沙漠中的绿洲》讲的则是阿联酋人民不惜一切代价从国外买水买土买树苗花草,种植绿地,改变生存环境,使生活更加美好。这组课文通过正反事例告诉我们节约用水、植林造林,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学习《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资源管理条例》、《环境保护法》、交流搜集到本地工厂排污造成水污染、破坏自然环境的资料图片及节约用水常识,并结合“3.22世界水日”“中国水周”、“6.5世界环境日”开展水法环保宣传活动,教育学生争做环保小卫士、节水型家庭。
(二)在口语交际中渗透法制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校即生活,生活即学校”。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对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也应适时渗透法制教育,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道德评判,做个知荣辱耻的人,同时也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如口语交际“学会鼓励”中有这么一段话:张为民买了一套航模材料,回家拆开包装盒,发现有几个零件损坏,他想去退换却没有勇气。在教学时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买了东西,我们就是消费者,与商家就有了合同关系,就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商家对于售出的商品应该保证质量,这种伪劣商品完全应该找他退换,这是你的权利。商家如果不肯退换,你可以通过“3.15”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甚至可以到法院他。通过讨论交流,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提高了学习法律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