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教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2-01 16:11:1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入学教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入学教育论文

篇1

本研究采用卢谢峰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5]测量大学新生和大二学生的适应性状况。问卷包括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的适应性、生活自理的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身心状况表现等维度。用自编的《规则意识问卷》测量大学生关于社会基本规则、校园基本规则、学习相关规则等三个方面的规则意识。

(二)数据收集

1.问卷调查法:本文旨在探讨学生在适应性上是否有差异。故选取2013年新入学学生及大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大一学生100名,大二学生121名。涉及理科、工科、管理、文科等不同学科。

2.个案访谈法:对大一学生进行个案访谈,了解学生高中毕业后到进入大学后一段时间里的生活轨迹,梳理能够对规则意识产生影响的因素,并验证问卷调查所得出结果是否可靠;对大二学生进行个案访谈,了解其在入校初期的经历,并听取希望得到怎样的过渡教育指导。

(三)分析方法

1.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大一、大二学生在三种规则之间是否有差异。

2.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三种规则意识之间是否有差异。

3.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大一、大二学生在适应性各个维度上是否有差异。

4.对个案访谈法收集的描述性信息进行归纳总结。

二、结果与讨论

(一)适应性状况的结果与讨论

大一学生和大二学生之间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只在环境的总体认同一项上,大一、大二学生之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F(1,217)=4.42,p=0.037]。这说明: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大学新生总体上能够适应大学生活,不能适应大学生活、需要教育工作者提供特别支持的学生是少部分。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自然地适应生活,学生有自适应能力,这反驳了以往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人们主观认为有很多学生需要特殊支持的观点。长时期不能适应大学生活的只是个别的存在,而个别不能适应大学生活的案例干扰到对群体现状的判断,尤其表现在大众对大学生适应性问题的归因上有偏差。过渡教育既要关注在适应性上有困难的学生,也要大力推进占学生中大部分的一般群体的发展。

(二)规则意识的结果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基本规则、校园生活基本规则、学习基本规则两两之间的相关性都较低。学生在学习规则和校园其他生活规则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学习基本规则和社会基本规则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校园生活基本规则和社会基本规则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能够在三者之间进行分离。进一步分析得出,大一、大二学生在学习基本规则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其余两种基本规则上并没有显著差异。对大一、大二学生进行个案访谈发现:

1.规则的建立过程

规则的建立和适应新生活是同步分阶段进行的。根据从访谈中获得的描述性信息,归纳出学生从高中毕业到进入大学的初期规则的建立主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自我建构阶段。学生对大学的学习、生活、课余活动、职业发展等有一定的看法。这些看法主要建立在原有经验和来自教师、亲朋好友的经验基础上,都是在非亲历经验的累积,具有模糊、片面、松动的特点。

(2)信息获取阶段。一方面,学生会接受来自学校组织的集中入学教育、参观、讲座、学校管理手册学习,进行学校正式规则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学生组织,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了解高年级学生对学校规则的解读,这些解读在学生之间流动。在这个阶段,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

(3)评价、重构阶段。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评价,将其与自己的价值观和发展方向进行比较,尤其是与第一阶段自我建构时的信念进行比较,重新审视规则。对规则有较全面的认知,构建新的规则。在这个阶段,出现多种形态。第一,若自我建构的规则和入校后,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学生间传播的规则都较吻合,则能较好地指导学生产生积极的行为;第二,若学生自我建构规则和学校教育和学生间传播的规则之间任意一个产生冲突,都会导致学生的自我冲突,会进行更复杂的评价。

(4)指导行为阶段。新的规则建立起后,在其作用下引导行为发生。规则建立之后,学生将会应用规则来开展活动。

2.学生对规则的建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信息传递与获取方面。从学生获取规则信息的途径来看,主要有学校集中教育、朋辈学生传播、教师课堂渗透。教育者希望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期望在最大限度上给学生以指导,希望把更多的技能教给学生,教师在入学教育过程中过度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置,忽略了学生在入学初期需要处理的事情过多,心理能量流失太快,对信息的加工不能及时进行等因素,导致在教育资源分配、教育精力投入、教育方向选择上出现教育资源分配零散、教育精力投入分散、教育方向不明等现象。入学教育没有实现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在环境适应、生理调整、人际适应等方面的自适应性,使得教育资源浪费;而在学习适应、职业认识等方面缺乏关注,过度寄希望于学生的自适应。在学生能够自适应的方面采取很多的措施,而在学生不能完全自适应的方面采取的措施太少。

(2)信息加工方面。在以上四个过程中,容易形成对规则误解或者对规则形成冲击的环节在于上述第一个和第二个过程。在非亲历经验中,传播者的素质、权威性直接影响着学生态度的形成。在学生组织中,核心人物的态度对成员的态度有重要的影响。学生组织中成员的思维在一定时期内还是有限的,迫于团体的压力,成员往往会朝着团体的共同方向转变,进而保持与团体的一致性,消除压力感,而倾向的方向多与领导者一致。

(3)学生的个性特征、家庭背景、校园文化等都是影响大学生规则建立的因素。综合以上因素,学生在规则意识的建立过程中可能存在“假性”适应的状况。

三、对策与建议

(一)过渡教育前置

教育既是一项阶段性的活动,也是一项连续性的活动。学生在度过高中阶段的学习之后,要做好进入大学的准备。作为后一个阶段教育的高校而言,需要向前走一步,去迎接学生,防止脱节现象的发生。通过新媒体,学校网站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学校、专业设置、培养计划、校园文化等,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更加确切的信息。

(二)整合资源,过渡教育小班化实施

由于目前参与过渡教育的工作者很少,在社会上还鲜有进行适应性支持的培训团体,在进入高校之后也受制于高校教育资源的限制,没有充足的师资进行小班化的教育,因此,高校应当充分整合各个部门的教育资源,推动过渡教育的开展。高中也应该承担起对学生的过渡教育,放弃以往到大学就可以肆无忌惮娱乐的思想,不再把“轻松的大学生活”作为刺激学生学习的手段,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大学的生活状态,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大学学习生活的规则,高中教师应当反思自己对大学的态度。可以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到过渡教育的工作中,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生活技能。家庭也是过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总之,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学生构成的一体化教育模式。

(三)朋辈教育者素质提升

朋辈教育是区别于课堂教学的隐形课堂,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识、行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建立起规范的朋辈教育体系,规范对朋辈教育者的管理,将朋辈教育纳入到日常教学活动当中,把日常教学活动和朋辈教育活动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朋辈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朋辈教育的开展状况,招募合适的朋辈教育者,进行培训考核;对朋辈教育开展的内容,教师要有所了解,并在实施前进行指导,实施之后给出恰当的评价,使得朋辈教育者积极主动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

篇2

2多元化新生入学教育,能够有效地扭转新生的思维方式

高职院校的学生生理机能几近人生顶峰,但是思维方式却呈现出不协调一面,如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带有主观的片面性,情绪波动大,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而情绪失控等,这些身心的矛盾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一些过激行为。而多种形式的入学教育可以让广大高职学生开阔眼界,增长书本之外的知识,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模式,使得高职学生不仅在心理得到前所未有的自豪感,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同与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求,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式教育,能够缩短新生职业教育理念的认识过程

以往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是注重规划教育的数量,只是为了凑够课时,并未真正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规划性。加强职业生涯的规划性成为各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增强生涯教育的规划性,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龄的新生进行分层次、分步骤的开展职业教育,不但可以增强职业生涯教育的吸引力,同时也可缩短大一学生对职业教育理念的理解过程,为大一新生的职业生涯注入活力。

4全方位的新生入学教育,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

职业教育秉承着“以培养德才兼备,技能型人才”为教育目标,入学教育则是广大职业院校学生初入大学的第一门课程,只有将这第一节课上好,才能最大程度吸引广大高职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全方位多角度的入学教育不但可以弥补老式入学教育的诸多缺陷,同时也可以为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提供必要的手段。将入学教育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手段,是高职院校各部门通力合作的题中应有之意。

5科学全面的新生入学教育,有效地促进了新生从被动向主动学习状态的转变

高职院校学生经过“黑色七月”的洗礼后,本着解放自我的心态步入大学,在学习动力方面不足,兴趣不高,大多数学生学习往往是被动式的,是被“灌输”进头脑的,而科学全面的入学教育不但可以丰富高职院校入学教育体系,同时也可以为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将教师“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学生“自主性”学习,促使学生将学习内化为自我需求。

篇3

1.蜜月期。这是大学新生入学时最初的兴奋状态,通常是新生获得录取通知书到开学一两周内刚进入大学时,新生出于告别中学这一人生阶段和对大学生活的期待、向往,对大学文化表现出的是兴奋、好奇的状态。

2.危机期。危机期也叫抵抗期,通常是新生入学第一个月到第二个月也就是当新生对大学文化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了解之后,由于自己没有充分的准备,开始感觉到文化冲击时会对新的文化产生生疏感,对以往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产生怀念情绪,在这个时期也是新生心理问题多发期。

3.舒缓期。通常是开学两个月后,正式的教学环节和正式的大学校园生活开始后,如加入社团、参加学生活动等,新生对于所处的环境进行重新思考和认识,对自我也会重新定位,开始规划大学生活。

4.认同期。新生对大学校园主流文化的认同程度表现为排斥、完全接受以及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选择性地接收三种状态,新生入学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新生能够根据自身特点与所处的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调整或重构模式,而不是简单地完全接收,更要努力减少对新文化的排斥现象。

二、文化适应理论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的启示

1.入学教育的时间跨度:根据文化适应规律循序渐进。在新生入学后,要按照新生文化适应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活动:在蜜月期可以通过开学典礼、迎新晚会等气氛隆重的典礼仪式维持新生的兴奋感,增强荣誉感;在危机期则要通过心理辅导、辅导员走访宿舍、新老生交流会等帮助新生认识自我、转换角色;在认同期则要通过专业教师的引导帮助新生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建立对专业的兴趣,通过团学组织、社团活动丰富新生的文化生活;在认同期则要指导新生在对自我和环境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标体系,帮助新生顺利融入大学主流文化,同时要重点关注一些边缘学生。

2.入学教育的目标:帮助新生建立对大学的文化认同。要新生建立对大学的文化认同则要帮助新生实现四大转换:角色认识由以我为中心到融入集体、学会合作,思维方式由单向型到多向型、创新型,学习目标由考取大学到素质提高、职业发展,学习方法由知识再现型到知识探索型。在入学教育中就要帮助新生正确认识大学学习内容、方法和途径的多样性,掌握大学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主动与他人合作交往,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指导新生充分运用各种资源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入学教育的方式:师长引领与朋辈分享相结合。新生入学教育阶段,辅导员、班主任要充分发挥人格魅力和专业素质对新生的引领作用,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走访学生宿舍等方式,深入新生中开展适应性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学院也要充分利用师资资源,通过名师大讲堂等活动,让学校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为新生开展专业讲座,帮助新生建立专业认同。同时,优秀高年级学生往往代表的是学校的主流文化圈,他们在思想觉悟、专业学习、学术科研、学生工作、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充分发挥优秀高年级学生的朋辈对新生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篇4

1.1填报志愿随意引起的学习动力不足不少学生对考什么大学、读哪个专业没有明确概念,填报志愿时或者听从老师、家长的意见,或者凭想象随意选择。上了大学发现与设想有差距,甚至相差甚远,便产生心理落差,少了归属感,如专业恰是“冷门”系列,则更会打击他们的信心,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1.2奋斗目标缺乏导致学习方向不明学生寒窗苦读十几载就是为了考上大学,目标一经达成,很多人便态度消极,失去奋斗目标,没了努力方向。加之缺乏全面的自我认识与远景规划,不少人就更加茫然无措了。

1.3适应能力不足致使学习方法不当对于新生来说,大学和高中有着种种差别,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尤其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令很多人头疼不已。大学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培养目标都要求学生用全新的方式进行学习。老师讲课速度快,教授内容多,课上无法消化所有知识,需要学生自主预习和复习,对他们的自学能力有较高要求。有的老师甚至不布置作业,又是对学生自觉性的一大考验。不少人,习惯了被老师“赶着走”、“逼着听”、“揪着练”,一旦没了紧拉的绳子,就成了断线风筝,结果可想而知。

1.4时间管理能力欠佳导致主次不分比起高中,大学的课余时间多得多,学生学习之余还有不少空闲。习惯了高中的三点一线式生活的学生自然不知如何面对,慢慢变得主次不分。或者拼命睡大觉,玩游戏上网,自我放纵,沦为特殊群体学生,为学生工作埋下隐患;或者参加大小各类社团组织,忙得晕头转向,到头来却落得能力、学业两头空,严重影响自我发展。当然,还有学生忙着搞兼职、谈恋爱、运动健身等,学习似乎变得无足轻重。

1.5人际关系不和睦诱发心理问题现在的新生都是“90后”甚至“95后”,又大多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独立性差、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等特点,缺乏感恩意识,为人处事又欠缺一定技巧,容易导致人际关系不和睦。宿舍矛盾、班级同学矛盾、与外界交流有障碍等问题接踵而至,将严重影响学生的情绪和生活,甚至还可能引发各种心理问题。纵观新生自杀、自残、退学等案例,与上述因素相关的不在少数,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2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整改建议

2.1把握好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

2.1.1注重“学前”教育。教育者可以通过建立QQ群、飞信群,与新生互加微信、微博好友等方式,深入交流,解疑答惑,使学生较早了解学校、学院、专业和老师,增强认同感和归宿感。

2.1.2丰富入学教育内容。入学教育内容应包括:学校、学院概况介绍、专业思想教育;学籍管理规定、行为规范和安全教育;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成才目标和就业准备教育;学习方法交流、人际关系处理和大学校园生活介绍等。此外,还应开展引导学生分清主次、合理使用网络和电脑的专题教育等。

2.1.3重视后续教育。拉长入学教育“战线”,将课程安排从学期初延续至学期末甚至学年末,以保证教育效果的充分发挥、发酵。随着学生年级和经历的增加,继续进行相应的教育。同时,注意强调职业规划和就业意识,引导学生早规划、早准备,未雨绸缪,以保证顺利毕业和就业。

2.2寻求家庭和任课教师的支持

新生入校要召开家长会,为家长介绍情况,向家长提要求,积极获取他们的支持;校、家两方多联系、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动态,优势互补,共同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任课老师和学生接触非常频繁,老师的言论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因而,一方面要求老师把好言论关,多对新生在国际国内时事、大是大非方面做正面引导;另一方面,请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在生活、学习、做人上给新生一些点拨,降低新生走弯路的机率。

2.3建立辅导员单独谈话制度

入学教育仅仅靠集中新生做集体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辅导员深入学生群体,和每一个人交流感情、增进了解,了解他们关注的热点、焦点,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2.4开展经验交流会开展校友报告会、新老生系列交流会,邀请优秀人才与新生交流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经验,为新生指路,引导新生坦然面对遇到的问题,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篇5

二、师范院校学生入学教育的特殊性

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娇生惯养现象严重,有着生活独立性极差、自律性不足、环境适应能力弱、依赖心较强等显著特点。他们大多为独生子女,往往同时具备缺乏集体意识和组织观念,追求个性、求新求异的时候表现出偏激固执的一面。师范院校的大学生毕业后大多也走上了老师的岗位,承担着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承载着我国下一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职业的独特性对他们的品德和思想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他们的入学教育具有特殊性。

三、针对师范院校新生入校教育的创新

1、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结合学生关心的话题扩充教育内容,丰富新生教育知识结构,让教育内容富有新鲜感。通过讲解和观看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国外大学生不同的生活学习情况,让学生在新鲜和好奇中接受大学生独立性教育。结合当前新闻时政、热点焦点,以点带面的展开教育,让教育内容富有时代感。例如:通过“事件”、“日本篡改历史”、“新疆暴乱”等专题结合“中国梦”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思想教育;通过火爆韩剧《来自星星的你》、韩国饮食、服饰等韩流文化来袭,引导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主意识等。

2、以榜样的力量开展教育树立本学院先进学生典型,开设“师姐师兄讲堂”,以自身的故事让教育更接地气,以榜样的力量展开教育。寻找大四优秀的师范生,为低年级新生上一堂专业课,举办“听优秀学长学姐一堂课”的活动。在活动中,提升新生对师范生的认同感和理解。

3、与家长做好沟通联系,展开互补教育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好家长QQ群或者微信朋友圈,保持学校与家长信息的畅通,及时学生违纪、奖惩、考试成绩等学校信息,让学校和家庭的教育配合的更加默契,有利于强化教育效果。

4、利用各种新媒体渠道展开宣传教育除了利用常规的海报、展板、宣传栏、校园广播等途径外,多尝试学生关注的新媒介。如组建的班级QQ群、以学院为单位在微信中设置公共账号等方式,及时大学适应性知识等展开教育活动。

篇6

文秘专业的学生之所以选择文秘专业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几类:没有别的喜欢的专业可以选择;父母的意愿;初中的同班同学读文秘专业。大多数学生不了解文秘专业,对文秘专业认识不足,加上初中时的学习基础较差,对学习有畏惧心理,学习目的不明确,容易感到前途渺茫,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强。

2.自卑心理严重

中职学校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文秘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属于中专科层次,进来读书基本不看分数,与高中生相比有自卑心理;二是社会上对中职学生有认知偏见。

3.人际关系是新生难以解决的问题

“95后”的中职学校学生多成长在独生子女家庭,来到陌生的学校环境,面对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同一个教室下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生活习惯、人情风俗,他们渴望结交新朋友,却因为“自我为中心”的习性不懂得如何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班集体的凝聚力不够,班集体活动无法开展,同学之间相对冷漠,课堂教学活动也受到影响。

二、中职学校文秘专业新生入学的教育意义

1.入学教育是中职学校一项重要的教育活动内容,是新生进入中职学校教育活动的起点,内容包括: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安全教育、适应性教育、对文秘专业的认识。

2.根据“首因效应”可知,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所以,作为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节课,入学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入学教育有利于文秘专业班集体的建设,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军训、入学第一堂课等内容选拔合适的班干部人选,通过活动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三、中职文秘专业入学教育方式探索

1.加强专业教育,引导学生热爱文秘专业

班主任应该向新生详细介绍学校的情况,以及文秘专业的专业介绍、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就业方向及岗位等,组织新生参观图书馆、文秘专业实训室等学校设施,使新生尽快熟悉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了解学校、了解自己的专业,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氛围和校园文化,使新生入学后就能了解文秘专业是培养从事秘书、文书、档案管理、公关礼仪及计算机文字处理等办公室程序性的人员。教育学生既来之,则安之;既安之,则学之。

2.注重专业兴趣培养

中职学校文秘专业的很多学生对所学专业并不了解,有的甚至根本不感兴趣,这势必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积极性。每年9月开学一个月内,会有少部分学生要求调换专业,甚至退学。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对中职文秘学生进行职业及职业道德的培养,向新生介绍文秘专业的发展前景和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介绍秘书岗位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中的地位、作用,组织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参观企业和机关单位。学生看到文秘专业将来就业的工作环境,增加从事文秘专业的责任心、使命感和自豪感,使新生逐渐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文秘专业的兴趣,调动学习专业的积极性,脚踏实地地把学习搞上去。

3.加强文秘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职业教育。中职学校学生一是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需要而学习;二是通过3年的中职学校的学习可以有机会进入到高等职业院校继续深造。中职文秘专业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好,对高等职业院校继续深造更为渴望。所以,入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用人单位对秘书人员的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是注重综合素质,即要求秘书人员德才兼备;二是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入学教育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重新评估自己,审视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从而把专业学习与将来的就业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具有努力的方向和潜心学习的动力。

4.加强人际交往教育

俗话说:“会做事,更要会做人。”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在中文文秘专业的入学教育中加强人际交往教育的重要性。由于个性差异、生活习惯差异,很多学生却不太会处理人际关系,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室友友好相处,甚至有部分学生不愿意与班上其他同学交往,课余时间基本用来上网、玩手机。糟糕的人际关系影响了文秘班集体的凝聚力,班级活动难以开展,学生难以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成长。因此,中职学校应帮助学生尽早地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逐步培养自信、自强、诚信、友爱等诸多方面的健全人格。通过建立班级QQ群、微信,满足学生对网络的依赖,丰富入学教育形式,增加学生之间的联络,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5.加强生活常识和心理的教育

大部分中职学校学生第一次离家生活、学习,缺乏社会阅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文秘专业班主任应在入学教育时对学生加强生活常识教育。例如,向学生介绍在宿舍使用大功率电器的危害,提醒学生注意财产安全问题。班主任还应该对学生进行摸底,重点关注心理有障碍、贫困生、孤残及单亲家庭的学生,及时了解他们的动向,给予关心和爱护,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咨询,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现自我身心的健康发展。

篇7

在大学新生适应期,首先表现出的是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就意味着远离过去习惯的家庭生活,开始集体生活。而这个集体暂时还是陌生的,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积极的心态去共同适应。95后的大学生,大多表现为自我意识强、缺乏集体认同感。自我意识过渡强烈,容易导致忽略他人感受、不懂得换位思考、不能容忍其他人的缺点甚至是不同点,长此以往会造成自我的孤立与封闭,而与其他同学的格格不入,不能融入集体后,会对集体生活丧失信心,进一步会影响今后的大学生活。这种情况多表现为在寝室生活中作息时间上的冲突、生活习惯上的差异等。

其次,大学新生适应期内还表现为学习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首先课表上排课就与中学不同,为了迎接高考,中学的课表安排得很满,而大学课表会有一些时间没有安排教学,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再者,大学很多知识是需要学生自己去学习,而不像高中的基础教学那么细致,因此学生要培养自学的习惯和能力。如果新生无法适应这种自主学习的模式,那么在今后的四年中将会逐步丧失学习兴趣,甚至是学习能力。

最后,大学新生适应期内还有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心理上的不适应。这种心理上的不适感包含了多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是自尊心强,而另一方面是心理抗压能力弱。当一个班集体中聚集着几十上百个来自不同地域、不同中学毕业的学生时,一般会出现这么两种自尊心和心理抗压上的考验:一是贫富上的巨大差异,给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自尊心上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再一个是大家进校前都是成绩优异的学生,而进入高校后,会发现一山比一山高,这也会给众多新生的优越感上沉重一击,遇到高考失利或志愿填报不理想的同学,往往会产生厌学、退学的消极心理。

二、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模式设计

面对这些来自与环境与心理上的不适应的问题,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模式就绝对不能仅仅停留于简单的课堂教学。针对目前新生入学教育“重教学内容,轻教育形式”的现状,可以就具体的入学教学内容,采纳不同的教育模式灵活多样展现入学教育,以帮助新生真正实现大学生活的适应。

1、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入学教育模式,课堂教学的确承担了大部分的新生入学教育教学内容。在此部分教学中,建议纳入爱国爱校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校纪校规教育、诚实守信教育、感恩教育、安全教育和卫生教育等适用于课堂教学的内容,而这部分的知识点,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由辅导员和班主任来完成教学。

2、专题讲座。专题讲座不同于普通的课堂教学,它要求讲授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不是普通的辅导员班主任所能完成的工作,因此,采用专题讲座的模式,以一学院或多学院为单位,在大型的学术报告厅举行专题讲座,有效解决师资方面的不足。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人际关系交往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方面的内容纳入专题讲座模式之中。

3、主题班会。课堂教学和专题讲座的模式毕竟还是很有限,因为在一个相对安静的教学环境中,必然会缺少了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因此,主题班会的召开,给新生入学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首先主题班会时间上可以灵活选择,其次主持班会的同学也不必局限为辅导员班主任。比如晚上,当老师下班后,同学们都呆在寝室闲得发慌时,把新生聚集起来,就一些适应期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既能让同学们尽快熟悉起来,也能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而这个组织者可以选用助理辅导员,助理辅导员是事先选拔并培训后的高年级学生,学长比师长更能调动同学们的参与性,同时也可以让辅导员和班主任在下班时间中得到休息。主题班会的内容不必刻板拘泥,学习上、生活上、认知上等方面的琐碎的事情都可以纳入其中。

4、座谈会。座谈会有别于主题班会,表现为迎新晚会、中秋晚会、师生见面会等,它在形式上更多样更活泼,可以以年级为单位跨班级举行,是新生入学教育模式中的一个有力补充。比如每年新生入校,都会迎来人生第一个没有亲人的中秋节,如何组织学生愉快地度过这一天,举行一个小型的中秋晚会,邀请学院领导、教师甚至高年级同学加入,让新生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温暖。

篇8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起点,对帮助新生适应角色转换,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一直以来,广州商学院外国语学院紧紧把握新生入学阶段的重要契机,按照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发挥全员育人的强大作用,在加强新生养成教育、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引航大学美好生活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理论内涵:理念与思路

首因效应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A.Ladins)提出,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也称为第一印象效应,或先入为主效应。[1]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往往会在对方的头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并对其以后的认知带来深刻的影响。因此,学院始终重视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首因效应,努力构建有针对性的新生入学养成教育体系,为新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助力新生成长,引航大学人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现已形成较为清晰的新生入学养成教育工作目标和思路:以完善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首因效应为理念,以强化新生日常习惯养成教育、提高适应大学生活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领导给力、辅导员全力、专任教师尽力、学生干部出力、新生学长努力、广大新生发力的“六力合一”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环境适应教育体验化、校规校纪教育规范化、法制安全教育多样化、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文明修养教育实践化的“五位一体”新生入学养成教育格局。

二、实施探索:方法与过程

(一)环境适应教育体验化一是建立新生QQ群、微信群,增强人际关系适应。以专业为单位,以新生辅导员和学长为管理员,建立新生QQ群、微信群,组织开展“带上广商君说感恩”新生照片征集活动,增加新生与辅导员和学长的互动,提升新生对大学人际环境的期待。二是开展校园团体竞赛活动,增强生活环境适应。整合学校定向越野协会与学院团委、学生会的资源,组织新生开展“广商一日游”定向越野活动,引导新生通过团队配合和路线导图,以竞赛方式尽快熟悉学校地理环境,为适应大学生活奠定基础。三是模拟使用教学设施,增强学习环境适应。开展“我与图书馆有个约会”活动,引导新生模拟图书馆借阅流程,学会查找图书文献及电子资源,学习使用自主学习中心,提升学习环境适应能力。(二)校规校纪教育规范化一是学院领导亲自上阵,强化严肃性。学院党政领导均参加新生家长座谈会,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纽带,形成家校共管的有效合力。党总支书记以校训“求真立信笃行”为主题向全院新生作专题报告,直接向新生进行校规校纪教育,提高新生对校规校纪的重视程度。二是教育内容“三个统一”,强化标准性。在总结多年经验的基础上,遴选校规校纪中最为重要且常用的内容制作成统一课件,组织全学院辅导员按照统一模式向新生开展专题辅导,并实施统一考核,提升新生对校规校纪的认知程度。三是督促检查有效落实,强化执行性。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周,发动学院学生干部坚持每天深入新生公寓,及时发现新生中存在的不足,结合实际讲解学校的校规校纪,帮助新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新生对校规校纪的执行程度。(三)法制安全教育多样化一是举办法制安全教育系列活动。通过印发《校园安全实用手册》,观看视频,邀请社区民警、保卫处领导及国防安全教育专家授课,多形式开展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国防教育等系列活动,尽早尽快提高新生的法制安全意识。二是打造校园安全文化品牌活动。通过开展团日活动、班会、专题研讨、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精心打造“安全关系你我他”校园安全文化周的品牌活动,引导新生掌握应对校园安全问题的方法。三是开展消防安全应急演练。密切配合学校保卫处、学生处,组织全体新生参加消防安全疏散演练、灭火器使用学习以及急救措施培训等实操活动,提高新生对消防安全的应急能力。(四)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一是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与访谈活动。邀请心理专职教师与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辅导员对全院新生实施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同时辅以个别访谈,全面了解新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二是实施面谈咨询制度与重点对象重点关注制度。对于心理健康普查筛选出来的特殊学生,新生辅导员逐个进行面谈,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状况。针对心理问题严重的新生,建立心理问题学生个人档案,及时转介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接受专业咨询,同时搭建与家长沟通的有效机制。三是构建“学院—班级—宿舍”三级心理健康预防体系。学院设立心理健康预防站,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宿舍设立心理组长,多级次多人次实时关注全院新生的心理状况,尤其重点监控重点关注对象。(五)文明修养教育实践化一是开展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传统活动。举办“与经典同行,与圣贤对话———中华经典名著读书分享会”,以阅读经典的智慧提升新生的文化修养,以分享圣贤的思想提升新生的道德修养,提升新生对文明修养的理解力。二是组织“学礼以立,守礼尚行”教育实践活动。以教师节为有利契机,引导新生在校园内主动向教师、军训教官及学长问好,自觉遵守校园文明礼仪,提升新生对文明礼仪的执行力。三是实施“书香外语,温馨社区”系列活动。以宿舍为单位,按照高于学校标准制订各具特色的《我爱我家———宿舍文明公约》,在经辅导员审核后张贴宿舍门后,使之成为规范宿舍全体成员共同的行为准则,提升新生对宿舍文明的参与力。

三、特色思考:成效与亮点

(一)主要成效1.实现新生从高中到大学的角色转变。自实施“五位一体”新生入学养成教育以来,新生逐渐熟悉、适应了大学生活,对学校的教学、办公、生活等功能区域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新生普遍能理解同学中的地域差别、生活习惯差别、语言差别,掌握与同学和睦相处的原则,主动适应大学寄宿制的集体生活,并不断提升生活自理能力。据调查,新生大学适应状况总体良好,95%以上的新生自认为能适应中学生活与大学生活的差异,养成自主自立自律的生活习惯,较好地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变。2.促进新生从被动到主动的行为方式转变。调查显示,经过“五位一体”新生入学养成教育,新生的行为方式实现了由被动监督向主动自觉的转变。新生积极参加开学典礼、入学教育及军事训练等活动,出勤率都保持100%。早读、上课及晚自修出勤率都在98%以上。此外,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学术讲座、校园文化、社团招新等活动,实现以社会实践锻炼能力素质,以能力素质提升促进成长成才。因此,在学校组织的各类讲座报告新生参与率始终保持100%,70%以上的新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加入校院两级学生社团。3.推动新生从感性到理性的目标转变。通过开展“五位一体”新生入学养成教育,新生将个人前景与学校发展联系起来,关心学校历史与发展概况,关注学院专业建设与就业前景,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增强专业认可度。同时,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不断提升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奋斗期望值。80%以上的新生对大学生活有较高的期盼。这表明新生对未来的思考达到新的高度,已经能够从感性到理性、从模糊到清晰地认识自身的发展前景和奋斗目标。[2](二)特色创新第一,实施特色方案是关键。特色就是生命力,特色就是竞争力。以新生入学为工作契机,以强化首因效应为工作理念,实施以养成教育为核心的“五位一体”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方案,已成为我院学生工作的特色品牌。因此,只有坚持并实施特色方案,才能找准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落脚点、切入点和着力点。第二,提高教育质量是核心。坚持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动摇,创新入学教育的模式,完善入学教育的内容,健全入学教育工作体系,提升教师教育水平,才能确保入学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因此,坚持质量第一的标准,切实提高新生适应大学的能力,是推动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核心。第三,创新工作机制是动力。通过发挥学院领导给力、政工干部全力、专任教师尽力、学生干部出力、带班学长努力、广大新生发力的“六力合一”的重要作用,创建“五位一体”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机制,构建全员育人、全面育人的工作局面,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为新生入学教育注入强大动力。

作者:徐超 单位:广州商学院

篇9

我国高职院校对入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甚至认为入学教育只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小部分,仅仅是简单的“办理新生入学事务”。实际上,新生入学作为一个课题早在各个国家引起重视,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高等教育就已经开始对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展开研究,逐渐构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日本,欧美各国都视大学第一年教育为大学生涯的重要时期,不少国家先后实施了强化FYE(FirstYearExperience大学第一年教育)策略。1987年,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在《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报告中得出结论“好的大学必须为学生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顺利过渡提供帮助和服务”。国内对于大学入学教育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人们逐渐意识到入学教育的重要性,开始研究分析入学教育的内容、模式、意义等等。可见,新生入学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应该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

1、学校各部门教职员工应全面参与新生入学工作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主要是由学生工作系统组织安排,专职人员(主要是辅导员)实施,而对学生专业培养、职业方向较为了解的专职教师以及学生经常接触的教辅人员(教务处、后勤处等部门)参与学生入学工作较少,入学教育工作团队口径单一,力量薄弱,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完整的大学印象,甚至出现辅导员一头滔滔不绝,热情洋溢,教辅人员一头沉默寡言,淡漠无视的尴尬局面,给学生造成困惑,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阻碍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因此,学校各部门全员参与是新生入学工作提高成效的必然要求。各部门人员各司其职,做好各个板块的新生入学工作,对于新生认识大学、适应大学起到关键的作用。2、学校各年级学生应全面参与新生入学工作学生对于学生的信任有时超过对老师的信任,来自学生的信息是平行的、自由的、随性的,处在思想成熟期的青年学生更愿意去

接受这些非说教式的信息。如由老生自发组织,新生自由参与的“迎新晚会”对于学生的影响远高于一场专家讲座。专职辅导员和高年级学生骨干应带动高年级学生团队开展各种活动感染大一新生,除了“迎新文艺演出”“学生会招新大会”这些直接面对新生的活动之外,还应组织一些成熟的,具有专业感染力和校园气息的“专业技能大赛”“各种知识竞赛”“校园话剧展演”等,让大一新生进行观摩和学习,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兴趣,让他们主动去认识校园,感知校园。当然,我们不要忽略大一新生也可以作为入学教育中的重要力量(特点3: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大一新生中部分学生会在短时间内崭露头角脱颖而出,在他们的带动下,入学教育会开展的更加符合新生的口味,因此培养新生学生干部、组建新生学生团队,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3、学校还应将入学教育延伸至家庭和社会新生入学教育不仅是学校内部的事情,还涉及到每个学生的家庭,是整个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起点,因此,应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完善新生入学教育系统。学校应及时、随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学校情况和学生状况,开设家长座谈会、联席会,共同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同时,学校应调动校友资源,各界专家学者,创造条件让他们来到学校给新生讲讲心得,谈谈体会,或者为新生创造一些实践体验机会,形成长效的沟通机制,让学生在与“过来人”的沟通互动中学会思考大学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大学的奋斗目标”“大学毕业后我能做什么”“大学阶段的努力方向”等等。(特点4:独立思考能力较弱,特点5:带有一定的社会风气,人际交往能力较强)

二、高职院校入学教育模式探索

1、新生入学教育的动态化和系统化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较为丰富,但容易出现模式上形式主义,死板僵硬,内容上孤立单一,静止不变的现象。如何让入学教育更加有效,就需要针对每年不同的社会形势、学校动态、学生特点制定滚动式的入学教育内容,根据时事形势和生源质量的变化设定出不同的入学教育主题和形式,保证内容的更新,与时俱进,形式的创新,新颖多变,适应不同特点学生的需求。(特点1:理想信念单薄,特定4:追赶潮流能力强)在追求入学教育内容不断更新的同时,也要保证流程设计的合理有序。入学教育不能“想到什么做什么”,“有什么就提供什么”,而是要有步骤有计划的构建符合学生体验学习的体系。美国的大卫库伯教授认为,体验学习的过程是四个阶段的循环过程,即具体体验,反思体验,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体验学习新鲜事物就是这四个阶段的循环反复的过程[3]。这一理论可以作为入学教育系统化的基础,建立“感性认知———反思自省———理性认识———实际应用”逐层递进的入学教育模式。具体来讲,新生刚刚步入校园先要接触感知上的入学教育,比如军训、迎新晚会、社团文化展示会等等,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官认识后,组织讨论会、座谈会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困惑,思考在大学如何生活等等,然后有针对性的召开讲座、班会给学生理性的指导,最后在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和适应大学生活。如此循环往复,大小循环穿行,构成一套“形散而神不散”的体系。这种系统化的入学教育模式,最符合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容易被学生接纳和吸收。

2、入学教育的课程化和课堂化新生入学教育的课程化和课堂化是对入学教育系统化的延伸,即新生入学教育不再是开学1-2周内填鸭式的形式化的讲座模式,而是把它细分为多个课程,在1-2个学期内乃至更长的时期内以课程的方式呈现,如心理健康教育、新生专业解读、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的时间管理、大学的理财模式、大学适应性教育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意愿选择相应的课程,在课堂上开展讨论会、情景模拟、游戏互动等环节,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以学生的视角解决具体的困惑,从而更加深入和有效的帮助学生转变角色。(特点2:学习能力较差)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例:高职院校设置专业方向、培养学生素质往往以社会需求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学生选择高职院校大多看中的是就业前景和职业走向,因此设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详细的对专业内涵、职业发展、就业规划进行系统的教育是学生普遍的需求,也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将入学教育课程化和课堂化的基础上,还要构建全面的效果评价机制,及时调查学生对课程的满意程度。学校和院系部要成立专门的新生入学教育评价小组,监督入学教育的进度和内容,深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诉求,及时更新和补充课程内容,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学校各部门还可建立各板块的新生入学教育反馈网络平台,如微信平台、微博、贴吧、论坛、飞信群和QQ群等,让学生自由发表对大学生活的困惑,以及对入学教育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利用这些线上平台的互动性和时效性,学校能够随时发起各种调查、话题,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和真实需求,逐渐形成成熟的课程体系,帮助他们提高适应能力,实现自我成长。(特点4:独立思考能力较弱,追赶潮流能力较强)

3、入学教育的生动化和具体化提高入学教育的感受性和体验性是入学教育模式的一个重大课题,好的教育要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可能不会立竿见影,颇有成效,但会在学生心中埋下生命的种子,扎根内心,深入记忆,影响言行。因此,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入学教育的结果,制定出僵硬的、直白的报告、讲座、会议,而是要创造出各种生动的、具体的、学生参与度高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在互动中感悟,可以对同样的一件事情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在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里学会思考,学会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心理学家皮尔杰说过“,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某些兴趣为先决条件”,鲜活、生动、有趣的体验式入学教育活动寓教于乐,以新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自发的学习和思考,具有更加明显的实效性。(特点3:理论分析能力较差,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笔者认为军训就是一项体验性较强的入学教育内容,学生在两个星期内乃至一个月内,锻炼身体,增强体魄,在陌生的环境里,学会与教官、老师和同伴如何相处,一起同甘共苦,荣辱与共。正因为军训与说教式教育形成的鲜明对比,使其对学生的影响尤为深刻,形成了初步的规则纪律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从学生离开军营的眼泪里以及学生对辅导员无法更正的“指导员”的称呼中,就能体会到军训对学生的影响之深远。针对新生学生干部开展的团校培训也是入学教育生动具体化的一种方式。以笔者所在的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为例,该校金融系的团校培训将素质拓展训练与模拟任务结合起来,让新生干部团队策划协作完成各个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活动,按照现场策划———细节讨论———模拟实施———活动评估的步骤培养学生在干中学,做中思,有所得,有所悟。这样学生能在实实在在的项目中学到工作中需要的素质,逐渐养成进取心和上进心,满足个人成长的需求。(特点1:功利心较强,特点3: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特点6:缺乏上进心)

篇10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也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人际交往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并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运用适当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形成优良的情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哪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深入学生创设情感

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比信息交流更快更强烈。由于教师的心理状态、情感因素对课堂情绪有直接的影响,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深入学生之中,全面了解学生心态。根据情感的迁移、扩散和感染的特性,在实施情感教学时,教师首先应该以自身的职业道德、人格魅力、教学艺术来感化学生。其次要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才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而课堂情绪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课堂情绪它反映出课堂教学情境跟学生心理间的关系教育论文,课堂情绪表现有多种,比如:积极、沉闷、消极等等。因此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现实情况来创设相应的情景,进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同时学生们产生一种愉快的心情。作为科任老师,应该经常参加所任课班级的班会、集体活动等。如学生得病了,应抽时间其他同学一道去医院看望。“爱是心灵的呼唤”,用爱心去打动每一个学生,他们就会对老师”亲”,就会喜欢你教的课程,这样就为情感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适时鼓励激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鼓励性教育。对学生适时的进行鼓励性的评价,是使激发学生情感的关键性措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成功和失败。在学生获得成功时,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并将价值进一步观念化,进而转化为获得进一步成功的动力。相反学生在遭遇失败时,帮助学生寻求失败的原因,并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温暖,认识自己的不足,吸取失败的教训,进一步激励学生的情感,争取获得更大的成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更应该进行适当的鼓励性教育。在情感教学中,尊重学生、信任学生、适时鼓励是增强师生情感的桥梁,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艺术,引导学生体验积极的情感,促使学生“好学”、 “乐学”。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对学生有一颗爱心,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让学生从心理上接纳你,在行动上接近你教育论文,从思想上乐于接受你的教诲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尤其是对待后进生更要给予温暖,给予理解,给予尊重,给予帮助。

三、情理兼顾培养情感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渗透德育应做到有理、有据,以理育情。例如,在化学教学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融化学原理和规律于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向学生阐述,中国化学工业获得的巨大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去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为此,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流、沟通和探索的机会。例如,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思维发展。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好吗”之类的语言,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总之,要用真情感染学生,激起学生以积极情感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去。

四、梯度教育探索情感

心理学家认为:人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和失败在学生的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绪。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梯度教育。首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差异,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层次(班级),有梯度的进行课程教学教育论文,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即就是所谓的分层教学。其次,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譬如,教师在组织教学测验或考试时,要精心设计有梯度的试题,让学生从考试结果中有所收获和提高,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学生一旦经过努力,对自己困惑不解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就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内部情感动力。进而产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之情感。 再次,教学方法应有梯度。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有更多的成功机会,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达到寓教于情、寓教于乐,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实现再创造的愉快活动过程。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技能知与行》孔凡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