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教案模板(10篇)

时间:2022-03-27 06:42: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不求甚解教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不求甚解教案

篇1

一、营造生活场景,点拨导入主题

初中思想政治新课程遵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主题,以生活逻辑为线索,以学科知识为支撑,整合教材内容,讲述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因此,教师必须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新情景,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求知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点拨探究学习

生活的主题来自学生面对的问题,问题的内容通过思维活动来呈现。新课程主张用富有意义的案例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或自己准备的探究活动,启动学生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优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有效性

思想政治学科教材中的现实材料及成语典故、谚语、诗词等较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与上述材料相关的多种教学手段:A、展示图片(漫画、统计图表等);B、投影片、录像、多媒体;C、教师用生动语言描述材料。

如在初中哲学常识《事物发展的原因》教学时,某教师出示一张师生关于学习进步原因的对话的漫画:“教师问:‘你为什么进步了?’学生回答:‘我父母不吵架了’。”然后教师诱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分析:父母不吵架是不是该生进步的原因?是不是唯一的原因?还有哪些原因?那些原因在该生进步中所起的作用是否一样?如在《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的教学过程中,可放一段龟兔赛跑的动画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设置生动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感性、形象性,引导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进行联想,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为了达到有效地组织学生自觉地开展学习活动的目标,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重视情境的具体性、新颖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少讲多导”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多层次、多角度选用合理的教学手段,使课堂结构最优化,引导学生在美的享受中主动学习。

四、利用时政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虽然较弱,但参与意识却很强。这种强烈的参与意识,促使他们关心时政、参与社会,因而利用时政教育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的抽象理论知识。时政材料与教材理论之间是相互统一的关系。时政材料体现着基本理论,基本理论寓于时政材料之中。要理解基本理论必须从具体材料出发,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同时将时政材料引进课堂,化解了教学难点,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克服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不善于把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联系的弊病。比如,通过时事演讲告诉大家现在的奥运会早已不仅是运动场上的运动员之间意志品质的竞争,更是各国体育科技实力的较量。只有拼搏,没有科技很难在现代奥运赛场上夺魁。我国奥运金牌的科技含金量是多少,其中刘翔的科技成本是一年300万元训练,还专门成立刘翔科研小组,配有5个博士参与指导他日常的训练。通过此事说明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这样的事例既形象又使学生容易理解接受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把时政新闻等有关内容引入课堂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篇2

在现代教学中,我们的培养目标,应由“知识型”向“智能型”,再向“个性和谐发展”转变,由重视学生记忆现成知识,转变为重视引导学生再次发现和重组知识,强调把学生看成一个个积极主动、独立、自尊、能动的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传统的教学与现代的计算机教学有机融合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与课堂教学的优化是密不可分的。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改革向来是教育改革的热点。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重“教”轻“学”的倾向,部分教师过多地单纯传授知识、训练能力,放弃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忽视了学习过程、方法,以及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的确定和实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教学效果不太理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在于推进自主性学习的研究。自主性学习的课堂教学能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性的创新精神,教给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和创造的本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必由之路。有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能使课堂教学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同时,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和光彩。

现代技术走进课堂教学,让我们看到了它对传统教学所带来的强大冲击,让我们看到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种种优势。它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平面型的教学方式转化为多媒体形式和立体型的新型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仅有利于操作,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把语言、文字、图像、动画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习中眼看、耳听、手脑并用,全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全力投入,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自主性素质,对实现学习的多元化、主体化和社会化,对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有着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我们只有把现代教学手段和对传统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使教案的设计的目标更加清晰、明了,以便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学习中,同时使用视、听觉,能明显地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由于现代技术手段同时提供了图形、声音、语言等交互界面和窗互操作,编制了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电脑程序,并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可以解决常规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正因为它有着常规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学习,就没有智慧和灵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困难。它以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长时间的注意力,使他们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积极调动了耳、眼、脑等多种感官投入学习,把学生带入新奇的境界之中,学生由“奇”而生“趣”,由“趣”而生“惑”,心生疑惑,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做到在不知不觉中增长知识。

(二)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教学,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动手尝试、探求、发现的情境之中,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主体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因此,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接受的信息量大,获得的知识多,并且能迅速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又成为他们接受新信息的认知前提。

(三)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教学还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点,分散难点。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进行大量演示,在课堂中无论一个老师是多么善于表达、比划,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教学中的过程再现等操作,便可以轻松解决问题,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多媒体教育网络,把教师从大量重复性的教育活动中解放出来,将创造献给更具挑战性和个性化的师生交往与共同探索。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静止的图像动起来,更加具体地反映数学思维过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灵感、开拓学生创新思维。

篇3

(一)教学设计要体现育人的意识

学科教案既是教学也是育人的蓝本。小学阶段要求学生逐步形成使用信息技术的感性经验和健康负责的良好习惯,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逐步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支持日常学习和解决简单问题。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时,就要深刻理解教材编写时在育人方面的思想。确定三维教学目标时,既重视K,也不忽略A与P。例如,在广州市小学信息技术教科书(下称“广版教材”)的“素材大搜罗”一课中,在资料的搜集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传授学生获取网上信息的基本技能技巧外,还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网上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网络信息,自觉抵制和排斥不健康的网络信息。

(二)教学组织要严谨、规范,努力创造育人环境。

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总能以“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丰富净化学生的灵魂。如在广版教材的“初识新朋友――信息技术与计算机”一课中,教师可以化身为道德修养的榜样。以己及人,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活动行为习惯,能够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规范,健康地、安全地、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以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按照规范进行教学组织,规范学生行为,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行为规范要求是必要的。如在广版教材的“文件与文件夹的保存”中,就通过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相关知识、组织结构和基本操作的教学,让学生养成对文件分类管理的习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普通文化课程不同,中高年级的教学大量在特定的网络环境下开展。

(三)教学内容安排要渗透思想教育

信息技术是能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广东省内广州、中山等地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都注意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和信息处理任务出发,提供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同时,任务设计应避免停留在机械的信息复制和粘贴操作,以免学生形成经常性复制的不良习惯以及不求甚解的思维惰性。这样的教材利于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结合学生的特点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就信息的基本含义而言,在信息的传递和处理时都能有思想教育的内容可以渗透。如在制作PPT时,可以引导学生如何结合广府文化、有艺术含量、有教育意义等主题开展学习活动。

二、普及信息技术课外活动,提升育人价值

(一)依托学科教育竞赛活动

1.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科竞赛有学生自主参与、依托兴趣、培养创新的特点,优良的竞赛平台可以结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创作作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追求创新。如依托“电脑制作活动”,搭建校际、班际活动平台,让全体学生能参与其中。在近三年的实践中发现,这些竞赛能满足孩子的兴趣爱好、创新欲和成就感的追求,超过70%的孩子愿意付出课余时间,能坚持到创作出成品的则超过40%。

2. 融合学科教学,体现综合育人价值。教育竞赛活动的开展更能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与应用性,以项目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课程所培养的基本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能力。活动中更凸现生活与应用的问题,包括整合各学科学习需要信息技术支撑的学习任务。强调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技能,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融和整合中开阔视野,积累应用经验,提高应用能力。如学生进行电子小报创作时,就必须要充分借助语文、科学、英语、音乐等人文学科的学科特点,领会内涵丰富的主题之立意、文化底蕴及意境,将竞赛自然地转化为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自己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审美情趣。

(二)依托课外实践任务

信息技术课外作业多为实践性任务,其意义在于可以检查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技能的运用。如布置发送电子贺卡、搜集与管理学习资料等活动,让学生应用网络开展学习,进一步加深对网络应用的体验。有教育意义的课外作业能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快乐学习,在学习与生活的应用中认识信息技术的影响和作用,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应用技术的意识。如结合母亲节开展的“电子贺卡送母亲”活动,学生的作业尽管各式各样,但每张贺卡都体现了同学发自内心对妈妈浓浓的爱和感激。这份作业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word的知识与技能,也让家长增进了与孩子、与老师的三边关系,提升了学科的育人价值。

篇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150-03

一、交际法及其应用原则

1.什么是交际法。随着对语言教学的不断研究,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意识到,在语言教学中,有必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交际能力的培养上而不是仅仅对结构的掌握上。于是,在1972年,英国的一位语言学家Wilkins(1972)提出了语言的功能和交际定义,为语言教学中设立和发展交际大纲奠定了基础。他的贡献在于分析了语言学习者所需要的用来理解和表达的语言含义,而不是从传统的语法和词汇的概念来描绘语言的核心。交际法是指培养学生具备用所学语言知识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日常交际的能力的教学方法。这里所说的语言知识包括日常交际用语、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语用功能的不同等。交际法注重语言教学的过程,强调目的语的终极性,即培养学生用所学语言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进行交际和交流。交际能力应包括语用知识和能力,即在语言运用过程中,交际双方不仅需要知道交际话语的结构正确与否,还需要知道交际话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可行性、得体性和目的性。这也就是说,交际能力使得交际者能够在适当的场合、适当的时间、用适当的方式进行交际。

2.交际法的特点。交际法的根本点是,它所采取的一套方法能促使语言学习者用正在学习的语言来进行语言活动,这些活动是有目的性有交际意义的。教学要为用语言进行有效实践创造条件,要把学习手段与其最终的目的——即为交际的目的而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交际法的优点包括:(1)注重语言的运用能力,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钻研精神和自学能力;(3)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相互作用;(4)交际法仅传授有关而且必需的语言,比那些试图教给学生整个语言体系的方法更节省时间和精力;(5)从长远的观点看,交际法教给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应用语言的适当技巧,因为它是建立在与这些实际用法十分接近的基础上的。

3.交际法所遵循的教学原则。交际能力与语言能力不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而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交际教学法强调“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旨在发展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以区别那种纯粹的“语言能力”。交际法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1)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相互作用,而不只是以教师为中心,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练习时间和练习量;(2)使用的教材需要反映语言应用的广度;(3)课堂采用的程序要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如教室的布局要适合于成对或小组活动;(4)课堂教学应体现以任务为中心而不是以练习为中心。

二、中专学生英语学习特点

1.基础薄弱。中专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很多中专学生之所以选择中职学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础课成绩较差,怕以后考不上大学。在我所任教的中专学校中只有10%的英语基础较好,其余很大一部分的学生连简单的音标、单词、会话都不会。然而学英语就像盖房子一样,地基很重要。

2.缺乏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成才素质中的重要因素。然而,中专学生普遍缺乏学好英语的自信心。由于本来文化课基础较差,在英语课堂上,学生找不到学习英语的感觉,对自己学习英语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失去对英语学习的信心。自信心的缺失成为中专学生学习英语的第一大障碍。

3.学习方法不当。首先,学习没有目标和计划,把英语学习当成一种负担。中专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许多中专学生只注重专业技术的学习,没有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其次,重学习,轻实践。英语课上学生大部分也在认真学习,课后也完成预习和复习,但却很少使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再次,重课本,轻环境。当前我国国际化程度不断加强,国内许多地方都有中英双语表达的广告、说明书等,网络也给英语学习带来了方便,只要稍加留心都可学到地道的英语,但学生却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最后,死记硬背,不求甚解。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上也下功夫,但只是机械地记单词,没有真正理解语言交流的精髓。

4.学习目的性强。中专学生的学习有很强的目标性,他们认为对未来工作很重要的课程如机械制图等就认真学习,而英语等课程似乎不重要,因而就不用心去学。作为英语老师,如果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英语在工作岗位中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进入到英语学习的状态,英语教学也就不难了。

三、教材特点

目前,全国中等专业学校选用的教材《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英语》,该教材根据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在语法讲解上删繁就简,采用结构-功能法编写体系,以语言结构为主体,辅以情景,突出语言功能,重视语言知识,更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习英语目的在于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标。

教材还密切结合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将来的交际需要,在内容上,重视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实践性和趣味性。在体裁上,从日常生活对话,小故事,简易科普读物到书信,便条,广告,收视指南,信用卡等应有尽有。因此,从客观上来说,该教材比较适于交际法在课堂教学的开展和运用。而从主观上来讲,老师要真正培养和发展学生使用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能力,就必须改变过去的传统观念,强调教学内容,以语言功能为纲,以学生为主体。

四、交际法在中专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言的社会功能是作为交际工具为社会上各项交际活动服务的。既然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使用这种交际工具的能力。

1.听力教学。在交际能力所包括的听、读、说、写四种能力中,听力教学一直是交际法英语教学的中心问题。学生学习英语总要先听,听清了,听懂了,才能进一步学习。首先要做好听力的准备。作为语言输入,人们靠听来吸收有声语言,语言学习者也只有通过听来大量接触语言材料,并进而为说打好基础。教师在给学生布置预习的任务以后,就要给自己画定备课的内容:知识的编排、语料的深度、补充的范围、每个教学环节选用的方法等等,在详尽了解学生学习程度和要求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差准备自己的教案。在听力材料的挑选上,针对中专生的实际情况,应力求语法简单,读音清晰,生词少,内容生动,有趣或与所学知识有密切联系的。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听前辅导,以扫清词汇,语法甚至文化背景差异等障碍,引导学生轻松进入课文涉及的语境,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听力技巧。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好“预期、猜测、抓住要点和连贯记忆”四个环节的听力技巧。“预期”可帮助学生积极地想象、推理和判断,并主动地发挥个人的能动性,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听的内容。“猜测”就是让学生对听过而又一时不理解的语言信号进行合理的推理。由于学生听到的是稍瞬即逝的、一连串的语言,有的地方含糊不清,有些地方轻微,还有些地方夹杂着许多噪音。因此,学生要善于运用自己所获的信息进行快速判断和猜测。

2.口语教学。外语教学一向重视语言实践,强调语言活动应以语言交际为主。在口语教学中,我们更要重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Christina Bratt Paulston曾提出过机械操练、含义操练和交际操练三组实践练习,简称为MMC操练体系。其中,机械操练中的活动带有机械性,不用多费思考。其主要形式有跟读、重读、替换和转换。它的作用是掌握语言形式,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有利于鼓励开口,熟悉句型。和机械操练相比,含义操练要求稍高了一些,它所用的语句都表达一种真实意义,其内容来源于教师的问话,课堂情境和课文中的信息。在做这种练习时,最好把讲解和操练结合在一起,做到讲中有练,练中有讲,以练为主。操练时,教师先重复句型,再说出替换词或词组,让学生代换句型中的某部分。之后,教师再发问,要求学生用全句回答,并使回答符合真实情况,这才进入真正的含义操练。

交际操练和前两者相比,要更提高一步。它要把学到的语言形式较自由地运用到合适的情境中去交换信息。做这种练习时,强调学生独立思考,利用自已掌握的语言形式和内容,来描述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真实世界,提供新信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见解。当然,交际操练还不同于真正的交际,而是接近于真实交际。

3.阅读教学。尽管中专英语的阅读课教学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但不管怎么说,它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是基本相同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个阶段:预读、阅读中以及阅读后(Pre-reading、While-reading and Post-reading)。好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拓宽学生的思路,促进他们“读下去”。在Pre-reading导入课文时,可以采用课题激疑、“联想”激疑、“接近律”激疑等方式来展示主题。还可以对文章中的背景进行必要介绍,以清除阅读障碍。在阅读前进行必要的背景介绍可以帮助学生们顺利地阅读,同时又能开拓他们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在这一阶段,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图解、说明或文章的标题猜内容,可以让学生围绕黑板上老师写下的一个中心词展开想象和讨论,也可以鼓励学生写出他们认为文章中会回答的问题。在课文导入完成之后,教师就带着学生进入到了阅读的第二阶段:While-reading。老师可以让学生带着一两个问题去读,从整体上了解,然后再分段教学。让学生找出每段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接下来再把文章的自然段落分成几个部分,用图表等方式归纳出来,使得文章的线索脉络一目了然。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且有助于日后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类似的文章他们知道了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怎样去写。在阅读完成之后,老师可别忘了给学生一个脱离课文自我表达的机会。也就是Post-reading阶段。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文章中有趣的或感人的或值得深思的内容,如果文章具有可争议性,不妨鼓励学生展开辩论。如果文章情节性强,编小品表演也是很不错的活动。甚至,对文章进行扩写或缩写都可以作为阅读后检验学生能力的手段。总而言之,教师运用交际手段进行阅读教学,不但能使学生提高语言能力,还能锻炼和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因此,阅读理解教学和其他教学一样同样是应用交际法教学的广阔天地。

总之,在中专英语教学中应用交际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英语教学更贴近生活,因而也更实用、有效。

参考文献:

[1]刘荣华.情景交际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江西教育,2010,(10).

[2]徐家兵.从一次同课异构活动反思初中英语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J].中小学英语教学,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