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规划设计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12-13 06:12: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绿地规划设计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绿地规划设计论文

篇1

在城市快速发展背景下,使得城市建设和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同时增加了它们之间的矛盾,对城市的发展、生态的平衡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科学规划设计城市园林绿地变得尤为重要,节约型园林绿地的提出为环节城市发展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发挥了极大的帮助,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加大重视节约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

1节约型园林绿地概述

1.1含义

节约型园林绿地的核心理念就是使用最低的设计成本获得最大的资源使用率,具体表现为:将园林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大程度的提升,对电力、水、土地等能源进行节约利用;对园林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充分利用和发挥;将成本资源降到最低,尽可能获得更高的生态环境效益。

1.2特点

首先对自然能源和原料最大限度的节约,对能源和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使其发挥出最大的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目前最高效、最经济、最合理的园林形式就是节约型城市园林,合理规划设计节约型园林绿地可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建设目标。其次,基于反对绿化建设浪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提出了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地,在保证城市园林建设的品味、标准、品质的前提下,使用最小的成本和用地,规划设计园林绿地,促进资源、资金利用率的提高,实现对资源浪费的有效控制;对城市的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利用科学规划绿地资源的方式,城市绿地体系生态效率提升的重要保证就是合理布局城市园林绿地,同时也能够满足城市防护需求、文化需求、绿地生态环境需求等。

2节约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有效策略

2.1运用再循环设计理念

首先是再利用废弃物景观,各类废弃用地遗留下来的设备、设施、建筑物等都属于废弃物,在规划设计园林绿地景观时应当对这些废弃物的景观价值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例如美图的西雅图的煤气厂公园在设计时就充分体现了再循环的设计理念,设计师将深色、劣迹斑斑的裂化塔保留了下来,展现了历史的气息;如杜伊斯堡风景园,在设计该公园的时候设计师保留了大型的旧鼓风炉,对其进行处理和加工之后,将其作为人们远眺的设施。其次是对废物利用,在建设园林的过程中,往往对园林好坏的评价采用石材的打破程度等作为评价指标,可是石材资源属于不可再生的,在对石材进行开采的过程中就会造成优美的山体变成废石场,从而导致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所以在建设节约型园林的过程中可以对废弃的石材进行再利用。如成都某花园中建造的石笼墙,就是对废旧石材进行再利用的全新设计方法,根据其用途,设计师设计出金属网架,然后在其中填入石块,形成园林小品,为园林增添了艺术气息的同时也使得废弃的石材得以有效利用。

2.2对园林绿地所需的植物资源合理选择、优化配置

首先应当遵循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原则,对乡土植物进行优先选择,在设计植物种植时,主要的设计内容就是建立植物景观生态群落、选择植物品种,在实际规划设计时选用乡土植物有利于降低成本,而且这些乡土植物具有较强的当地特色和适应性,同时病虫害也相对较少,这对后期的养护非常有利,另外也可以节约施肥和灌溉等养护成本。其次合理设计绿化模式,实现园林绿地景观、生态功能的重要形式就是层问植物、草本地被层、灌木层、乔木层组成的复层式混交群落绿化模式,在以往的绿化模式设计中,对观赏效果比较重视,缺乏对群落结构、生态位、植物生物学特性等合理配置的关注,造成城市绿化模式中出现严重的群落层次结构简单化、人工群落配置单一化等问题,另外对观赏效果的过度强调,采用摆放大量的一年生花草、人工修剪模纹植坛、使用大量草坪等方法,不但导致群落结构单一、具有较差的抗逆性,还减少了单位面积内的植物种类,从而造成园林植物生长和寿命受到影响。根据调查研究表示,和草坪的耗水量相比而言,灌木和乔木的耗水量要相对较低一些,而且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50m2的草坪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基本与10m2的灌木和乔木创造的生态效益相当),而且在园林绿地中摆放一年生的花草,虽然可以实现强烈的观赏效果,但是当花期结束之后,园林绿地在这部分的景观就会出现空白、断层等问题,与节约型园林设计不符,因此为了构建节约型的园林绿地可以多加利用多年生的宿根花卉,植物生态群落设计为乔一灌一花草复层式的。

2.3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科学规划

首先对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能进行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率的提高可以通过良好的城市园林绿地生态格局来实现,对城市绿地防护、休闲游憩、景观、生态环境等功能要求提供满足的前提。而对城市绿地系统结构的理想设计,应当是与城市物理驱动规律(如城市人类活动、城市热量耗散、城市水文、城市空气动力学等)相适应的,应具备的基本原则有空间开放性、体系稳定性、功能可达性、要素流动性、布局均匀性等,只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才有可能将这些目标实现,对氯的使用寿命进行延长。防止出现频繁改建城市园林绿地的情况,对建设资金进行节约。其次是促进园林绿地利用率的提高,正确选择园林绿地地址、合理设计园林绿地是促进园林绿地利用率提高的基础,在城市园林绿地中一些大尺度空间通常会占据较大的土地面积,如铺装场地、草坪等,具有壮观和宏大的空间尺度,但是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些场地的使用率往往都比较低。而一些具有较小的占地面积的小尺度空间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健身器材区域、休息区等供人们使用的场地,往往会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因此在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小尺度空间和大尺度空间的规划设计。另外还可以采用立体绿化的形式,可以在园林的墙体等地进行立体绿化,如将围墙使用绿篱代替,不但可以对土地资源起到节约的作用。还可以使园林的绿化效果得到加强,避免出现水土流失的问题。

2.4运用节能新技术

传统的园林绿地的灌溉往往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同时还会产生深层渗漏、地表径流、不均匀和不及时的灌溉等,对灌溉效果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对园林绿地进行灌溉的时候可以采用滴灌技术或者是自动喷灌技术,利用其自身自动监测气候状况、土壤状况、植物生长习性等,在实际灌溉的时候利用自动控制系统适量适时的灌溉,能够节约30%~50%的水资源,而且还可以节约大量的劳动力,实现较高的灌溉效率。例如南京中山公园在对园内植物进行浇灌时,在草坪地区使用的喷灌技术是地埋式喷头、在灌木区则是低射喷头。该种水资源灌溉技术还具有排水保水的功能,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篇2

1场地分析与设计原则

1.1根据城市特点进行设计定位。通过调研分析,洛阳作为“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其交通不仅是城市运转的载体、支撑城市结构的骨架,同时又是连接旅游供需的重要桥梁。每年四月花开洛阳,世界各地的人蜂拥而至洛阳城时,交通则成为判定一个城市能否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标志。拟建项目连接着洛阳市区及白马寺、关林等重要景区,是重要交通枢纽,因此在设计时致力于把瀍河互通及周边景观打造成为进入洛阳区域的标志及门户。1.2设计目标。作为洛阳的门户,瀍河互通景观要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标识性,将景观作为文化的载体,把从河洛文化中提炼的元素作为贯穿整个设计的主题。1.3基地分析。现场互通绿化区域分为A、B、C、D四块,现场地形基本都是低凹洼地,为互通施工取土区域(如图1)。A区域:现有少量植物,生长杂乱,需要清理。B区域:高低错落,有较多建筑垃圾。C区域:为土表,适合植物种植。D区域:有较多施工垃圾,清理后才可以满足种植条件。图1通过对周边场地的分析发现,瀍河互通周边的河洛古镇、收费站以及管理中心都为仿古建筑。因此,此处的互通景观设计应与周边建筑相呼应,设计风格一致,采用新中式景观,简单、大方。1.4设计原则。(1)经济性原则:充分利用场地条件,减少投入,除核心景观外,其他景观尽量使用乡土植物,减少后期维护成本。(2)安全性原则:在注重景观整体观赏效果的同时,考虑互通区苗木高度,避免植物过高带来安全问题。(3)生态性原则:充分考虑互通景观的可持续发展,遵循人与自然的协调原则,创造出环境优美、物种丰富的绿色道路景观。(4)文化性原则:在设计中将景观作为文化的载体,把从文化中提炼的元素作为设计的主题。(5)审美性原则:整体运用大色块对比,强调整体性,形成舒展、开敞、明快的栽植风格。从洛阳众多文化元素中提取丝绸之路中的“路”;唐三彩的“色”——以黄、绿、白为基本釉色;花开洛阳中的“牡丹”为设计的主题,用艺术的手法进行再创作。首先,以“丝路”的形状,作为贯穿设计的图案,周边辅以牡丹纹样,既寓意通过现代的“丝绸之路”让洛阳文化传播海内外,又有“花开洛阳,繁荣昌盛”之意。在设计中将景观作为文化的载体,把从文化中提炼的“路”“色”“牡丹”等元素作为整个设计的主题。

2景观设计以行人的视线为依托

当车行视线较低时能看到周围较多的景观,在视线较低的地方应该设计一些相对精细的景观,如丛植、对植、孤植景观。车行视线较高时则只能看到树冠,因此我们对视线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如图2,我们以4、5两点为例进行分析,同样的景观配置下,4点可以感受到地面的绿植,但是5点的视线只能看到一些乔木。根据这几个点的标高,我们可以看出2、4、7几个点车行视线比较好,在设计时可搭配较多低矮花灌木,可以在这个地方设计一些较为细致的景观;而在车行视线相对较差的1、3、5、6、8处则以乔木为主(如图2)。2.1门户景观与生态景观。根据视线分析,我们在规划互通景观时提出两部分:互通门户景观、生态景观。门户景观在设计时,力求植物搭配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充分考虑四季变化,耐烟尘,植物大色块种植,突出洛阳特色,体现文化内涵。而生态景观形成林带及近自然型生态群落。瀍河互通门户景观灌木以牡丹、金森女贞、冬青、红叶石楠为主成片种植,组成牡丹纹样,突出洛阳的特色。乔木则采用常绿小乔木与开花小乔木穿插配置,通过植物乔灌草的合理搭配,以及植物季相色彩变化,营造出简洁、明快、层次丰富的门户景观效果。生态景观采用自然群落的搭配形式,以常绿乔木为背景,观花类小乔木为点缀,形成林带及近自然型生态群落。2.2生态景观以乡土树种为基础。由于生态景观一般都比较靠后,作为背景树。因此,在设计时,可以选择当地树种,如重阳木、栾树、白蜡、银杏等。这样便于以后的绿化管理,同时也节省后期的灌溉成本。2.3地形设计。经适当地形改造,一方面便于雨水集中收集,另一方面也利于绿化植物生长,便于造景,消除过高林冠线。在绿化设计时,也考虑了地形对植物选择的影响。结合现场地形以0.5%到0.6%的坡度、坡向四周排水沟,低洼处利用现场地形设计留有蒸发池(如图3)。在暴雨时有利于把道路上的水排入蒸发池内,缺水时期也可以用蒸发池的水进行灌溉,这样既节约了灌溉成本,又能形成一定的小气候。

篇3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全世界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对的严峻问题。在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避免的大环境前提下,我国也已经加入了“老年型”国家的行列。已向我们城市的规划、设计者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满足老年人需求,使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安度晚年也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1老年人行为习惯特点

老年人行为习惯特点是老人活动区规划设计的依据和基础。通过对老年人的调查、分析,现代老年人的行为习惯主要有5个特点

(一)社会性老年人社会责任心较强,渴望参加社会和集体活动,不愿孤独

(二)趣味性返老还童,喜欢热闹,对各种文体活动兴趣较大

(三)持久性由于空闲时间多,对所喜爱的活动(运动)专注力较强,能长期坚持

(四)选择性由于文化修养、身体素质及爱好的不同,对娱乐活动有所选择。主动性游乐的意向强,不愿过多受人牵制

(五)局限性因年龄较大,精力体力不及年轻人,因此,活动的范围、内容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另外,时间、季节、气候的变化,对老年人的娱乐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

2老年人对公共绿地的需求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体质退化、器官功能降低、各部分机能衰退,健康状况日益下降,老年人变得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对于疾病较为重视。从生理上分析,老年人需要到公共绿地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锻炼身体、愉悦身心、增进身体健康。

再者,老人们从昔日参与社会活动中退了出来,逐渐脱离了社会,不再参与社会事物;老年人的主导活动和社会角色发生了改变,从工作单位转向家庭,他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较之以前显得陌生,加上子女“离巢”,过去那种热情、热闹的氛围一去不复返,对新的生活规律往往又不能很快适应,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孤独感、失落感。

一些生活宽裕、身体健康、文化素养高的老人对社会活动、人际交往、文体活动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他们迫切希望社会能为他们提供一些活动场所。

3老年人活动空间规划设计

老年人喜爱充满活力和生机、传递着自然和健康信息、处处体现贴心关怀的绿色环境。老人活动空间的设计应为到此区活动提供便利条件,有合理的服务半径。尽可能满足老年人对各种娱乐活动的需求,创造一个使老年人心情舒畅,既能修身养性又能锻炼身体的良好环境。

3.1设计基本原则

1依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特点设计,以增进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为原则。

2位置选择充足的阳光为老人身心健康所必需,因此,老人活动区最好选择在背风向阳之处。

3活动区中环境设施宜紧凑、忌空旷。紧凑的布局能给老人以安全充实之感。建筑设施应安排一些既满足功能需求,又造型别致的小品、建筑。如避风阁、躲雨棚、茶室、活动室等。

4保证足够的场地活动比例公共绿地中,应根据其所在地段居民年龄结构确定老人活动区的相应比例,以保证老年人活动的需要。

5老人活动区域应与绿地中其他区域相互联系又有所隔离,同时根据老年人活动特点分成动态和静态活动区域。

6应设有必要的服务设施如设置必要的服务性建筑如厕所、洗手间、电话及服务性设施,如简单的体育设施等。

7应考虑安全防护要求。

3.2老人活动区各种活动空间

前面提到的动态活动、静态活动及较为热闹的活动都属于集体活动,它们需要的空间尺度较大,空间应较宽敞,有足够的面积,场地宜平坦防滑。

小群体空间有的老人出于心理或习惯原因,喜欢同趣味相投的三五个人一起活动,包括动、静、闹,形成一个小群体,这样就应为他们提供一个相应的活动空间。小群体空间不宜过大,一般在10m2左右即可,空间应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不宜封闭,有一定的遮荫及坐憩处。

坐息空间以停坐休息为主,如晒太阳、聊天、养神、观赏、读书、听广播等也是老人们从事室外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空间应有一定的范围要素,至少有一面作为背景,可以用植物、地形、建筑、水面等作为界面要素。坐凳也要采用多种形式,以增加空间的趣味性。坐息空间中应创造“人看人,人看物”的视野范围,可使老年人感觉到在参与社会,产生兴趣。

步行空间许多老年人把步行既作为锻炼又作为消遣。再公共绿地中园路作为一种步行空间其利用率相对较高。在进行园路设计时,平曲线、竖曲线应蜿蜒并富于变化,但园路取向及位置应容易辨认,并在道路转折处、出入口处安排有明显特征并有吸引力的特征物。

步行空间避免高差变化过急,一般不要设置台阶,路面注意防滑,在适当部位,宜提供坐息之地,供散步后休息及观景、聊天。

私密空间有些老人由于自己的性格或爱好,喜欢独坐,不愿被别人打扰,或几个人亲密相处不愿受他人干扰,希望有自己的私密空间独享其乐。所以在公共绿地中设置一些个人的、私密的空间是必要的。私密空间宜位于风景较佳的静处,具有一定的相对封闭感,避免被主要人流穿过或很容易被别人看到。如果结合一些人文景观设置,如进行垂钓、读书、写生、打拳等活动或静赏一些艺术品也很有情趣。

3.3老人活动区植物配置

1营建保健型生态园林,发挥植物的药用保健作用,使老年人在室外长时间逗留健身的同时,吸收各种植物所散发出的、不同的、有益人体健康的气体,如松柏类植物的枝叶散发的气体对结核病等细菌有防治作用。

2考虑四季变化,应是四季有绿,三季有花,即所谓“春意早临花争艳,夏有浓荫好乘凉,秋色多变看叶果,冬季苍翠不萧条”。

3应选择一些姿态优美,色彩鲜明的植物种植在园墙或道路的转角拐弯处,起到点缀、引导、转变空间的作用。

4结语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公共绿地中给老人们“一席之地”,让老人们心情舒畅的安度晚年,发挥余热,是现代社会发展对公共空间提出的新课题,新任务。作为园林工作者在进行公园规划建设时,应当注意到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适宜老年人的公共绿地规划设计。中国园林2000.(2)

[2]城市公园的规划与设计。美化家园

篇4

中图分类号:TU984;TV2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195-02

一 海绵城市的相关概述与相关概念

1. 海绵城市概念

城市扩张过程中,路面面积不断增加,导致城市综合径流系数增大,城市洪涝灾害与地表径流污染日益严重。海绵城市的出现,为解决这种突出的城市问题带来了不错的方案。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2. 海绵城市措施

低影响开发(LID)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LID/GSI典型措施有:雨水花园 (生物滞留)、屋顶绿化、植被浅沟、渗透铺装、雨水塘/雨水湿地、植被缓冲带、多功能调蓄设施等。在道路设计中有推广低影响开发和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理念的巨大潜力,可以根据城市道路空间条件、横断面形式以及道路纵横坡度等合理选择和布置一些 LID 措施,如植被浅沟、生物滞留设施、低势绿地、雨水塘/湿地等,在不影响道路交通功能和安全的前提下,有效滞留净化雨水,削减峰流量,提高汇水区域的综合排水能力。

(一) 研究内容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鉴于传统城市普遍存在的暴雨积涝灾害和道路排水问题,而国内的海绵城市和 LID 发展和研究较为薄弱,因此,对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进行规划设计研究很有必要。本研究主要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整理与分析,探讨海绵城市与 LID、海绵城市道路与 LID 的关系,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系统地对城市道路进行了 LID 设施的选择。目的是建立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研究其具体的设计方案和技术。意义是为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对解决城市洪涝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①研究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分析其与 LID 的关系及对 LID 设施的组合设计。②构建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和设计的完整体系,从路网规划和道路设计两个层面进行具体研究。其中,道路设计重点研究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化带的LID 设施组合设计,道路与用地衔接设计。

一、 海绵城市道路规划

(一) 海绵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设计框架

论文构建了海绵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与设计的体系,基本框架如图所示,其中包含海绵城市路网规划和海绵城市道路设计两个层面:在路网规划层面,主要研究其规划思路和规划原则;在道路设计层面,分为城市道路设计和道路用地衔接两个部分研究,道路设计的研究对象包括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化带等,道路用地衔接的研究对象包括与建筑衔接、与绿地衔接、与水系衔接。(见图1)

(二) 规划思路与方法

1. 规划思路:

论文认为海绵城市路网的规划思路应该是:在满足城市道路交通通达和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城市总规、城市排水防洪、城市水系、城市绿地等专项规划,采用一般城市路网规划方法,合理选择路网结构模式,确定道路功能,并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建设应从城市规划的源头着手,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城市各层级规划中,涉及到规划、园林、水利、市政、道路等多部门、多专业之间的相互协调运作。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对设计人员的要求已远远超过了传统城市规划专业,主要体现在它需要多规合一,即强调不同专业和部门的协调运作;区域规划,即强调城乡统筹和流域综合治理;新型城市化,即强调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生态文明,即强调绿色理念、科学技术和路径。与营造城市空间的传统规划不同,海绵城市规划关注的是城市与生态环境尤其与水的关系,这就需要打破城市规划、园林、道路、市政等专业的被动配合与有限交互局面,解决不同专业技术协调性的困顿。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见图2: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8]

2.规划原则:第一,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要求。第二,满足城市功能布局的要求。第三,与相关规划相协调。第四,与城市用地性质相协调。第五,与城市水系相协调。第六,与城市绿地系统相协调。

二、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

(一)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思路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的原理是让城市道路生态排水,即雨水先流入道路绿化带中,经截污设施处理后,流入绿地中设置的LID设施,消纳多余的道路雨水径流。海绵城市道路的设计思路是在满通功能和安全的基础上,结合道路的纵坡和路拱横坡,利用道路车行道、人行道、停车场和绿化带设置透水铺装、植草沟、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等 LID 设施,经过渗透、净化、调蓄,生态排水,实现城市道路的“海绵”功能。

海绵城市道路与LID设施

1.LID设施

透水路面在海绵城市道路中有着大量的应用,效果也是非常的明显。透水铺装按照面层材料不同可分为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采用透水铺装路面时,为避免雨水浸入路基,影响道路强度,在路面结构的基层与级配层间采用土工布或粘土封水,在上面层采用透水沥青混凝土,雨水进入透水沥青混凝土面层结构的内部,从不透水顶面沿横坡排至盲沟或路侧分隔带中,若与人行道相接时,在基层埋设排水管,纵向收集雨水,每隔一段距离排至雨水检查井内。

透水沥青路面面层材料一般采用多孔沥青混合料,由高粘度的改性沥青、粗集料、细集料、填料和添加剂组成。透水基层材料可选用级配碎石,或者选用多孔水泥稳定碎石等材料。垫层材料可选用开级配集料,除了隔离地基和基层,同时可以传递荷载、扩散应力。路基材料应该选用砂性土,如果是粘性土应该换填。除了上述典型路面结构形式,透水路面现在通常的做法是引入土工布等材料做隔离层,结构类型更加多样。

2.LID路缘石

路缘石作为城市道路边缘排水设施,平缘石的标高与周围地表齐平,雨水径流通过地表漫流分散地流入绿地或集中流入雨水口,如图 所示;立缘石的标高大于周围地表,雨水一般通过漫流集中流向雨水口。立缘石既够有效地将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分隔开,但不能使路面雨水快速进入绿化带。

3.LID绿化带

LID绿化设施可以使路面雨水径流进入绿化带内储存,并且入渗能力强,有雨水净化功能。分车绿带受城市道路空间大小的约束,可以采用的LID设施有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花园等;行道树绿带可以采用生态树池。

狭义的下沉式绿地指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在200 mm以内的绿地;广义的下沉式绿地泛指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包括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等。下沉式绿地对于径流污染严重、设施底部渗透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或岩石层小于1 m及距离建筑物基础小于3 m(水平距离)的区域,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结语:通过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力争做到城市像海绵体一样,遇雨吸水、蓄水,需要时“释放”利用,实现雨水资源化、涵养地下水、降低面源污染、减轻城市洪涝和排水系统压力、改善和修复城市水环境,使得“逢雨必涝,雨停即旱”的状况将得到有效改善。从长远意义上看,保护城市水文环境、减少市政雨水设施规模建设,有利于雨水管网的长期运行,其节约的资金和提供舒适的城市环境意义重大,其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经济成本。

参考文献

[1]申丽勤,车伍,李海燕,等.我国城市道路雨水径流污染状况及控制措施.中国给水排水,2009,25(4):23~27

[2]吕放放.杭州城区雨洪控制利用及道路应用研究:[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0

[3]唐邵杰,瞿艳云,容义平.深圳市光明新区门户区―――市政道路低冲击开发设计实践.建设科技,2010,13:47~55

篇5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对于一所城市的园林绿地系统来说,城市公园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是人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所必须的休憩、娱乐及交涉所需的场所之一,它伴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城市公园的节约化号召也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以及为闲暇的时间来进行更多的娱乐,促进了城市公园的蓬勃发展与兴建工作,有利的便于生态化、宜于人居住的环境场所。因此,在强烈的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号召之下,各个机构对此产生足够的重视。

2对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以及意义

一所城市的公园建设与规划,是一个城市明珠,也是展现一个城市的绿化程度以及生态化建设的重要表现部分。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就是,不浪费用地,不浪费用水,不浪费财政拨款的三个“不浪费”原则。而且,要选择在对其周围生态环境所受干扰最小的绿化地模式来进行规划建造。

对于节约型城市公园的设计,通常要按照建筑资源的节约标准,要全面的落实科学化发展模式,根据地形进行因地制宜、生态优先来作为主要方向。而且,以科学的方式来建立绿化,全面的贯穿科学、节约及生态一体化模式。

3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思路

3.1实行因地制宜方案

在进行节约型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时,一定要对于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及人文文化等等进行了解,然后根据当地的情况来进行规划设计布局。要使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节约投资,并且要融入当地的人文文化,互相依存。同时,要因地制宜来配置当地的绿化空间,最终为成为一个节约型的城市公园而努力发展。

3.2以生态为目的,节约为基础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生活环境受到各种生活、生产的污染,因此,开始追求生态化的居住环境。因此,在对于节约型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思路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贯彻生态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创建良好的生态型城市公园。同时,还有节约资源,将浪费降低到最小程度,多采用可循环使用的能源,对可续发展观都是具有前瞻性的。

3.3提高土地使用率

在进行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时候,要保护其原有的地形地貌,尽量做到不破坏的原则,并且在设计中有效的利用其原有的地形,通过改善绿地等绿化措施,增加绿化量,从而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3.4保护当地历史文物遗产

一所城市的当地文化、历史文脉以及风土人情都是当地的特色所在,在设计时不可以破坏其当地的历史文化以及文物遗产。相反,既要保留,又要在设计中凸显出来。要根据这些资源的优势,来促使城市公园的景观空间更加具有内涵以及品味。

3.5提高社会关注度

公园是一所城市的眼睛,也是体现一所城市经济发展的状态,更是一所城市建设的重要项目。因此,对于其设计思路,要本着建后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提高关注度,推动社会的广大参与性,树立良好的作风,将节约、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发扬光大。

4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实践项目

4.1项目概况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洋湖湿地公园,位于中国中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内,是两型社会建设范围内的长沙大河西先导区中的近期重点建设地区。三期共占地196公顷,与已建成的一期、和在建的二期之间的衔接与景观具有连续性。

4.2水资源现状分析

考虑湿地水系的库容联通的功能、生态效应及视觉开合对比关系。利用场地内及周边的景观资源,如沿江景观与周边山体景观等。通过视线通廊建立场地内部与外部的友好空间关系。

(1)湿地进水量。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处理规模为4万吨/天,非雨季进入的湿地需要进化水量约1.86万吨/天,雨季无需道路浇洒及绿化用水,则进入湿地需要净化的水量为3.23万吨/天。

(2)湿地库容量。二期目前红线范围内包括了水资源研究所划分水系中的南渠和月塘水系,南渠水系面积为6300m3,平均水深0.8m,库容量5040m3;月塘水系面积193000 m3,平均水深1.5m,库容量289500m3。因此二期水体总库容量根据水资源研究应为294540 m3。

4.3资源分析

外部资源:(1)北侧群山:岳麓山(海拔300.8米)、寒子岭(海拔199.7米)、仙窝岭(海拔194.2米)、金牛岭(海拔192.9米)。场地平均海拔28.6米,与北侧群山形成165-272m的高差,站在场地上向北眺望,北侧群山成为场地北部的天然背景。 (2)周边河流:靳江河、湘江水面标高低于场地,站在场地上人视点看不到河流。(3)先导区洋湖垸片区CBD:商务型商业集中分布在场地东侧。 主入口至远山的透景线,使远山和场地形成直接的呼应,场地增添景观资源的同时,更增添了历史韵味。同时也为居住区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内部资源:一期已建成观赏性湿地,二期在建科普型湿地。

4.4人文资源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还有花鼓戏戏曲、西汉马王堆古墓、地域特色古建筑。

5结语

综上所述,先后对节约型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思路进行详细的分析及探讨,并且举出生活中相应的事例进行分析与验证。将自然与人文的思想方针贯彻于每一个设计之中,高效利用资源,将综合利益最大化放在设计的首位。因此,在设计中究竟该怎样的本质“节约型”的概念进行设计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规划设计的积极研究以及探讨是需要坚持不懈的,只有坚持可持续性的发展原则,节约园林行业中兢兢业业,那么,节约型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必将拥有美好的蓝图。同时,提高了人们的修养,将节约、生态及可持续发展等良好的教育思想传递给每一个人,为祖国美好的明天奉献了一点爱心。

参考文献:

[1] Hiroyuki KANEKIYO.Discussion of Consensus-type Method in Landscape Design and Planning――Example:wetland eco-tourism resort in north of Ji’nan in China[A]. 第十三届中日韩风景园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12

篇6

 

城市湿地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为城市湿地公园。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园类型和城市生态恢复保护的重要手段,城市湿地公园受到了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的热捧,成为近年城市建设的热潮,推动了城市湿地的建设发展,让人们看到了改善城市生态的希望。但由于建设的盲目性和管理法规监管缺位,过度公园化、景观同质化、生态硬质化和地域文化缺失等问题,使城市湿地公园遗失了生态恢复和保护的本位。如何在规划设计的源头,从规划设计理念、功能布局的技术角度,把住城市湿地公园城市生态恢复保护的使命,笔者试图从湛江市滨湖公园(西岸局部)规划设计项目中探索寻求。

1项目概况

滨湖公园位于湛江城市中心区的北部,海田区的东侧。论文格式。本次规划范围属于滨湖公园用地内的一部分,在公园西岸的西南角。规划用地的南面为军民大道,西面为海湾路,北面为东盛路。用地南北长2080米,东西宽40--160米,规划用地面积18.14公顷,呈狭长带状形态。滨湖是围海造湖形成的,而本次用地范围内的现状地形地貌除了防浪堤、浅滩外,大部分为鱼塘,属于人工湿地地形。但由于鱼塘这类人工湿地缺少植被、生态系统单一,所以自我更新能力很差。

湛江市滨湖公园是城市总体规划及绿地系统规划确定的“六区五心四廊三带”这一城市绿地系统结构中的“五心”结构之一,其性质定为市级公园[2]。

2 规划布局

规划对现状人工湿地的地形进行改造,通过局部缩小水面、局部提升水底标高、推填缓坡等方式,将原有的单一湿地形式改造成湖泊、池塘、沼泽等形式的湿地。遵循生态性、艺术性、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将滨湖岸线空间与防浪堤内外水体有机融合,充分体现自然特性、创造充满生态情趣的湖滨环境。而根据不同的亲水界面、环境特征,反映不同绿化群落特色,突出自身的不同个性,滨湖公园可以划分为临湖游赏区、生态休闲区、飞鸟休栖区和生态培育区等4大景观区。

2.1临湖游赏区

结合海湾路的规划走向,在海湾路东侧吹填部分滨湖水面形成高底错落的公园陆地,沿濒湖岸线布置“浮舟戏波”、“松风杉影”和“落日晚钓”3个主要的景观节点,构筑宜人的游赏园路、配置特色的绿化植被,创造充满休憩情趣的湖滨环境。

“浮舟戏波”景观节点主要是为了方便游人泛舟湖面,从水上欣赏公园陆地景观,结合吹填出来的濒湖岸线,设置了大台阶形式的码头和宽敞的平台,方便引导、疏散人流。

“松风杉影”是在滨湖主园路的西侧倚坡种植马尾松、东侧临水种植水杉、落羽杉等,在园路两旁形成高大葱郁的树林,让游人享受到阳光下凉风袭袭、光影流动的悠闲空间。

“落日晚钓”是在岸边设置一个出挑在水面的栈桥,主要供钓鱼爱好者享受午后、傍晚临水垂钓的乐趣,丰富游人的亲水体验。

2.2生态休闲区

规划现有堤坝、鱼塘进行整合、改造,扩大部分水面形成4个较大的湖泊,保留其中最大面积的一个水面作为观水亲水空间,在其北侧布置“水车叠映”,其余3个水面分别通过种植不同种类的绿化植物形成不同的景观节点:“水碧菱荷”和“水庭暗香”。论文格式。

“水车叠映”主要是模仿农家农耕所使用过的灌溉设备,如水车、输水道等,了解到历史上曾经是农村重要生产生活方式的农耕取水方法,让游人亲身体验过去岁月里的生产、生活乐趣。

“水碧菱荷”主要是在2个整合后的湖泊及其周围种植挺水类的湿地植物,主要是水陆两栖的挺水类花卉,再配合种植些以浮水类的植物。这些植物或在岸边与岩石相配;或立在水塘中,伸手可及;或聚在路旁,让人把玩。通过这些绿色植物和水面的相互映托,从而形成构筑成景点的意境。

“水庭暗香”主要是在湖泊里种植沉水类、漂浮类的湿地植物,这些植物在水面或水底若隐若现,给人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观赏效果,吸引游人的注意力,再配以成群的鱼类,更加强景观环境的趣味性。

2.3飞鸟休栖区

在远离海湾路、最接近滨湖水面的一侧,通过局部改造地形,利用水面为分割,形成一个全封闭的绿化小岛,营造一个适合鸟类栖息觅食的环境,从而营造一个“欧鹭栖归”的环境,使人和鸟类和谐地共存在同一个公园中。小岛的东侧设计一个小码头,供公园管理人员日常上岛维护。

2.4生态培育区

将原有的鱼塘,通过局部提升水底标高,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或浆砌石块(没有鱼巢)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形成水位较浅的沼泽湿地,种植各类水生植物,使水景廊道有尽量大的绿化覆盖率,提高郁闭度,形成一个较为封闭的湿地培育环境。另外,为了模拟自然生态的物种结构,规划建议有意识引进“消费者”形成食物链:选择能吸引“初级消费者”(食草、果类的动物,例如鸟类、鱼类等)的植物种类,形成森林群落的亚乔木层、灌木层等,为“还原者”(细菌、真菌、微生物,原生动物等)创造生存环境,使它们的分解作用得以进行,以形成完整的食物链。从而逐步完善食物链,提高生态系统的生命力。

在沼泽了设置栈桥(局部加设遮荫挡雨的联廊),蜿蜒穿梭在湿地之间,供游人进入到沼泽的内部,亲身经历野趣盎然的湿地,形成“栈桥探幽”的景观空间。

在靠近滨湖水面一侧的堤岸上营造缓坡疏林草地,种植以柳树为主,形成疏密相间、不同郁闭度的水岸风景林,形成“柳堤花明”的景观环境。

3 生态景观设计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以生态景观恢复为出发点,从竖向、植物、生态建筑等方面,因地制宜,融汇进地域特色文化,为整个滨湖的生态恢复和保护作出实践。

竖向上考虑减少填湖工程土方量,结合现有地形,利用现有防浪堤,保持外侧原有浅滩,通过局部人工增加种植湿地植物;改造内侧现有鱼塘成的湖泊、沼泽,水位线均高于滨湖水位,形成常年有水的湿地环境;增加水线以上的土质缓坡,种植湿地植物。

绵延2公里的驳岸处理,是本项目的一大难点。论文格式。从生态景观考虑,提出了生态驳岸处理方法:对于坡度缓的浅滩(防浪堤外侧岸线),考虑保持自然状态,配合植物种植,达到稳定堤岸的目的。种植柳树、水杨、构树以及芦苇、葛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们生长舒展的发达根系来稳固堤岸,加之其枝叶柔韧,顺应水流,增加抗洪、护堤的能力;对于较陡的坡岸(防浪堤内侧),不仅种植植被,还要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或浆砌石块(没有鱼巢)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

植物景观规划旨在重塑和恢复滨湖生态景观,将改造自然转变为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延续和恢复滨湖自然生态景观,恢复其生态服务功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通过体现滨湖公园的总体特色,突出湿地景观框架,保护和弘扬自然生态优势,实现滨湖生态机能的恢复回归,植物品种选择以湛江乡土树种为主,因地制宜植物造景,从场地捕捉设计灵感,注意植物的形、叶、花、果的特性变化,注重植物景观的透、藏、露,注重植物景观的借景、障景、对景,做到有景可望,有径可寻,有境可感,贯彻自然生态理念,营造植物群落景观,重塑和恢复滨湖生态景观。

4结语

湿地在城市中心区土地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回归,形成城市生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加强了城市生态恢复的步伐,形成绿色生态区域,是城市衰败区域得到恢复和再生,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现有法律法规的情况下,鉴于我国现行城市绿地管理和监管现状,建议制定相关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建设规范,完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恢复保护范畴,强化对其生态系统评价体系,真正做到城市湿地景观生态的回归。

参考文献:

[1]孙新旺. 生态、节约与传承——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的乡土景观元素[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4).

篇7

Abstract: urban ecological leisure environment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belongs t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is developing to a certain stage of the inevitable result. It firstly summarize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city characteristics, and discusses the urban ecological leisure environment planning design key key.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Problem;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生态休闲带作为承载城市生态休闲行为的最佳环境空间,其发展形态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生态环境、旅游环境、城市格局与城市特色,并间接的调整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形态,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如何创造出融生态和休闲双重功能的城市生态休闲空间,推动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一个较为崭新的课题,我国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量的工作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因此有必要对城市生态休闲环境关键规划设计进行探讨。

1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

作为城市生态休闲的空间载体,良好的生态休闲环境不仅是生态休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更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能否提供高质量的城市生态休闲环境,是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生态休闲带的科学内涵在于:1)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调节生态平衡;2)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和文化品位,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休闲、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3)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生态群落;4)以有效的绿色屏障和隔离作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同时也是城市景观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城市生态休闲环境关键规划关键设计

2.1生态整体规划设计

生态整体规划设计方法与传统城市规划方法是不同价值观体系下的城市规划方法,因两者倡导的价值取向不同,决定了两者在规划思想、内容、技术、程序等方面都将不同,并具有以下特点:

1)系统观。生态城市是一类极其复杂的城乡复合系统,其中各种社会、经济、自然因素通过各种功能流和反馈关系结成一个错综复杂的时空网络,系统思想将生态城市看作一个功能整体,而不是组分间的简单关联。2)综合观。城市规划不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物质建设的需要,必须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同时考虑生态环境的安全。生态城市规划不再局限于物质规划,并改变其原先的统治地位,而融空间、经济、社会、环境等规划于一体,是一种综合性规划。3)区域观。生态城市本身就是一种城乡结合的区域概念,规划必须以其立足的更大区域范围为基础,并把城乡、区域、国家乃至全球不同地域空间层次规划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思考研究和共同的行动,如规划应考虑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等。4)开放观。生态城市规划是全过程接受社会公众参与,体现民主和追求社会公正的规划准则,不仅仅是规划制定过程中,在规划实施、管理、建设中都要给公众不同程度的参与机会。5)动态观。以静态的蓝图为手段的所谓“弹性规划”、“滚动规划”来解决不断变化的实际问题也是困难的,不能单纯从规划层面上找出路,必须将规划和管理作为一个整体才有可能解决,规划是承上(现状调查分析)启下(实施管理)发展环上的重要节点,只有规划、建设、管理形成有机互动的持续过程,才能提高规划的适应性。

2.2城市生态休闲环境系统规划

1)市区规划范围内的公共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各类附属绿地是构成市区绿地的基础,是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指标达标的基础,应该严格依照规划的各项指标和布局安排落实,以确保城市总体绿地系统有机完整地形成。

2)充分发挥城市内河水体的作用;城市内河按照风景观赏通航河道、通航河道和排水河道三类,以规划蓝线予以控制,加强沿河绿化,形成水体绿化网络,与道路绿化网络一起,共同形成城市的水陆绿化网络系统,构成城市绿地系统的“绿网”。

3)山水界面的景观控制。山水界面的景观控制是针对城市主要交通空间和其他开放空间处对山水之间的界面的规划,体现自然山水和城市空间的互相渗透,达到实际显山露水的效果。

4)强化中心城两条环路的绿化:城市绿化树种的规划,是一个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系统地进行树种规划,对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园林风貌和城市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布置成优美的观光、游览路和城市外环园林景观道。

5)绿地分类规划。一个城市的绿地主要是以公园绿地为主,而公园绿地是指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主要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及街旁绿地几类。公园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绿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包括以下类型:综合公园:包括全市性公园和区域性公园。社区公园:包括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本规划主要对居住区公园做出布局,小区游园在编制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具体确定。专类公园:包括儿童公园、体育公园、植物园、动物园、风景名胜公园、历史名园、树木园、游乐园和其他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包括沿城市道路、水滨等设置的公园绿地。街旁绿地:包括分布在全市各种街道旁的广场绿地和小型绿地。

6)古迹绿地保护性规划。文物古迹绿地不是城市生态景观绿地系统分类中的一个类别,而是分属于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等绿地之中,但是它是全市绿地系统中最重要的和具有特色的部分。

7)湿地对改善和调节人居环境有重要意义。国内很多城市由于早期建设和规划的过程中,随着建筑用地的日益扩张,不同类型的湿地的面积逐渐变小,而且在一些地区开始呈现消失的现象。所以,要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景观系统,我们就必须在城市化过程中保护和恢复城市湿地,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而产生环境污染。

3结语

总之,城市生态休闲环境关键规划设计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处于刚刚起步和探索阶段。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城市生态休闲环境关键规划设计的新思路,把生态环境系统规划与政策和管理紧密结合,大力发展生态休闲环境的改造,使生态休闲规划真正达到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便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

Key words: eco-industrial;park;planning;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081-03

0 引言

生态型工业园区(Eco-Industrial Parks,EIP)是在工业生态学的基础上,依据循环经济理念、清洁生产要求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规划建设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通过能量物质流动传递的方式将各类工厂企业联系起来,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成“生产者一消费者一分解者”的生态流线,将一家工厂企业的产品或废弃物转化为另一家工厂企业的能量或原料,最终达到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废物的零排放等目标。本文就生态型工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进行概述,并结合包头市生态铝业园区分析生态园区的规划与建设。

1 规划生态学

在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中,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是其建设的依据,而规划生态学则是其生态范畴内的规划指导和规范。规划生态学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性原则、开放性和动态原则、生态位原则(种群在群落中与其他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位置极其机能的关系)、限制因子原则、生态演替原则、生态平衡原则、人与自然和谐原则、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与地域性原则。

2 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与设计

生态工业园区是生态工业的主要形式,人们已经开始运用生态学原理,在规划设计的原则指导下,按照规划步骤进行工业园区及其体系的规划设计。

生态工业园区规划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循环性、链接性、多样性、高效性、地域性和进化性,而它的规划设计步骤则是调研、组建专家组、分析和明确指导思想、确定总体目标、分步骤建立任务(包括园区产业定位、企业选择或现有企业改造、生态链设计、园区集成系统方案、重点项目规划和分期实施等)、明确管理制度以及效益评估和监督等步骤组成。

3 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目的旨在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同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绿色循环设计、清洁防污生产、高效利用物质能源,并努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重点。在生态原理和可持续思想的指导下,生态工业园区可以帮助企业节省原料和废料处理成本、共享优质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增强自身知名度和竞争力;使社区享受更清洁、高质量的环境,结束工业经济生产与环境质量的负相关情况;帮助政府增加税收、降低市政设施的总需求量;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减少区域污染,使资源能量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利用,最终实现对生态系统的更新。

4 实证研究——包头铝业园区的规划建设

4.1 园区基本情况 内蒙古包头铝业产业园区(如图1)位于最大的工业城市包头市的东河区东南部,地处“呼包鄂金三角”核心区,北至丹拉高速公路,南至黄河二道坝,西起河北村以东,东至南绕城公路,总用地2843公顷。2003年,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创建,包头铝业新型生态工业园区成为环保部确定的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之一。

4.2 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4.2.1 园区产业发展现状 铝业园区改变了粗犷的生产和原材料出售方式,以“铝电联营”为核心,通过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价值高的铝深加工项目,达到延伸产业链条、强化产业规模的效果。园区已引进了一批港台等地区的化成箔、铝轮毂等铝深加工企业,产业集群效应初步实现。

4.2.2 园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2.2.1 产业结构简单 园区产业类型简单,规模较小,集聚效应不强,易受市场、价格和供需等因素的影响。故而园区应延伸产业链、加强企业转型升级、培育高科技产业,并使各类中小企业多元发展,形成动态的产业链形式,以增强园区抵抗风险的能力。

4.2.2.2 建设资金不足 园区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园区部分用地尚处于未被征收的情况,而这些用地已将部分建成地分割开来,导致用地联系不紧密以及影响企业用地建成规模等情况。而随着征地费用的逐年上升,资金不足导致此类问题悬而未决;②修路、给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在逐年开展,但仍有部分地区未实施七通一平;③一些公共服务性建筑及设施也尚未实施建设;④对于驻园企业的优惠和鼓励性支出也非常有限。

4.2.2.3 缺少公共服务设施 园区也是独立的生活社区,工作生活于园区之中的工人也需要一定的休闲娱乐场所,加之园区距市中心较远,故而园区内部应增设相应的文娱活动场所和商业中心,只有园区内部环境质量升级,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的园区的建设中去。

4.2.2.4 缺乏企业孵化器 企业孵化器是指能够为企业提供资金、管理等多种便利,并对高新技术成果、科技型企业和创业企业进行孵化,以推动合作和交流,使企业顺利成长。企业孵化器对于园区企业的成长、员工的培养和人才的募集都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有利于园区与本地高校的合作联系,为园区提供重要的人才储备。

4.2.2.5 铁路阻碍南北用地联系 京包铁路横贯东西,阻碍南北联系,且南北路只有四个涵洞,宽度高度均不能满足货车通行,无法满足货运要求必然会阻断生态工业园区的南北联系,进而影响工业生产链的连续性。所以,提高铁路用地的通行能力,建立桥涵、隧道或者迁移铁路,使南北用地加强联系也是很关键的。

4.2.2.6 环境质量有待提升 园区白银湖一带的整体环境较差,亟待开发和治理,以提高园区的整体环境和本地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

4.3 园区的规划 针对以上问题,包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包头生态工业(铝业)园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结合园区本地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制定了以下园区规划(如图2)。

4.3.1 园区定位 规划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基于铝电联营,建设以铝业为主的高科技、高产值、低污染,以发展电力、铝深加工及环保建材等相关产业为重点产业选择的现代化生态工业园区。

根据园区的产业链图(如图3),园区将形成五类功能的空间布局:铝业工业区、建材工业区、综合工业区、管理及技术服务区及生活服务区。

4.3.2 设计目标 园区设计旨在建设铝电联营的特色产业集群,通过工业化辐射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高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并创造良好的景观,打造现代化的生态园区。

4.3.3 规划结构 规划结构是整个园区用地的骨骼框架,它直接决定了园区的本质以及内在联系。园区的空间结构可以归纳为“一核、一心、一轴、三带、五区”。“一核”为管理服务区,是园区的行政管理中心; “一心”是指生态绿化公园,它是园区绿化建设的“心脏”; “一轴”是园区主要交通干道,也是园区的主要景观轴;“三带”为沿着三条对外交通轴线设计的绿化隔离景观带;“五区”是园区的五个功能区,分别为建材工业区、铝业工业区、综合工业区、管理及技术服务区及生活区。

4.3.4 用地布局规划 用地布局规划包括产业用地、管理及技术服务用地和生活区用地,值得一提的是管理及技术服务用地不仅用于园区的办公、金融活动及信息管理,还可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研发部门的入驻。

4.3.5 综合交通规划 根据园区的结构形态、工业性质和交通设施水平,规划的交通发展模式以自行车和通勤车为主,并适当发展出租车和公交车。园区内主干道红线宽度分别为40米和30米,40米道路为“三块板”形式,其他30米道路为“一块板”形式。次干道红线宽度22米,采用“一块板”形式。支路红线宽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在15-20米之间。

4.3.6 绿地系统规划 (如图4) 园区的绿地系统规划包括生态绿地、公共绿地和防护绿地。其中,生态绿地主要布置在工业园区建设用地周围,并禁止在其中进行城市建设,它以保留现有植被为主,确保园区整体的绿化生态环境;公共绿地包括园区内的中央公园、绿化广场及街区绿地等;防护绿地包括重工业用地和周围其他用地之间的绿化隔离带、沿高压走廊形成的防护绿地和铁路两侧各50米宽的防护绿带。

园区对绿化景观的重视、对交通用地的详细规划。不仅将解决园区存在的用地联系及环境问题,其多元的用地设置,也为各类企业的入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合理的规划不仅提高了园区的形象,更提升了园区的整体竞争力。

以规划生态学、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等为理论基础的生态工业园作为一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能有效实现园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因此,生态工业园区将成为未来工业园主要的发展方向,并带来更多可喜的成就。

参考文献:

[1]乔琪.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篇9

0引言

雨洪资源的利用是近年来探讨最热门的话题。为解决水环境生态与城市发展失衡这一普遍性困惑矛盾,国内外专家学者以新型雨洪技术管理为理念,将弹性的雨洪蓄渗工程技术与城建中的景观规划设计相结合,进行了城市绿色雨水利用、下沉式绿地建设等工程项目,发挥“城市海绵“的弹性作用,实现城市空间的雨水利用价值最大化。开展城市绿地雨洪利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及下沉式绿地建设等,发挥“城市海绵体”功能,实现城市绿地调蓄雨洪功能最大化价值。

1国内外海绵城市的动态发展

1.1国外海绵城市动态发展

发达国家海绵城市的研究主要体现在雨洪的利用上。它们改变以往城市集雨工程快速、高效的排水的做法,在雨水系统资源收集、管理、循环利用上,并成立了国际雨水集流利用系统协会,各个国家研究制定不同性质的国家级地方政策法规,并在实践基础上形成较成熟的技术体系。

日本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雨水贮留渗透计划,民间“日本雨水贮留渗透技术协会”成立。90年代颁布“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把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1996年开始对地下储雨装置给予一定的雨水利用补助金,并形成制度。发挥法律规划、社会组织管理作用为日本城市雨水资源的技术控制及利用奠定了基础,发挥雨水多功能调蓄作用,并大规模的运用在城市中,保障了雨水资源利用的实施。

篇10

中图分类号: TU986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适应性研究不断涌现,风景园林领域也不例外。

在理念认识层面,最早有美国麦克哈格1992年在其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中详细的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依赖关系,并提出以生态原理进行规划操作和分析的方法。[1] 近几年,有张卓予(2009)[2]、包满珠(2009)[3]、赵彩君(2009)[4]、胡承江(2011)[5]、杨锐(2011)[6]等讨论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强调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

在设计方法研究层面,有冯潇(2009)的博士论文《现代风景园林中自然过程的引入与引导研究》总结了风景园林中引入与引导自然过程的原则与方法。 [7]赵彩君(2010)在其博士论文《城市风景园林应对当代气候变化的理念和手法研究》中通过对理论的总结,以及技术手段、设计手法的阐述,将科研成果、设计实践和应对策略相结合。[8](美)奇普·沙利文(2005)的《庭园与气候》按照传统上用以解释现实世界本质的四元素“土”、“火”、“空气”、“水”划分为四个部分,展示了过去伟大的建筑师和设计师是如何利用这些元素来创造微气候的。[9]柏春(2009)在《城市气候设计 城市空间形态气候合理性实现的途径》书中提出“城市空间形态气候合理性”的概念,并从这一概念出发,建立一个关于城市气候学与城市设计学交叉研究的体系、框架以及实现途径。[10]冷红(2009)在《寒地城市环境的宜居性研究》一书中提出寒地城市环境宜居性建设的科学理念和设计方法。[11]荆其敏、张丽安(2012)《设计顺从自然》本书主要介绍了设计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提出设计顺从自然、设计顺从气候、设计顺从地形地貌、设计从土从石、设计从风从声。[12]

在应用理论研究层面,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类型来看,有谭刚毅(2003)[13]、赵彩君(2011)[14]、王建华(2008)[15]等对传统园林气候适应性及各气候应变措施进行了研究; 何海霞(2008)[16]、郭虓(2012)[17]等对民居院落气候适应性进行了研究;在居住区规划设计研究中,有张亭(2005)[18]、郑洁(2005)[19]、朱俊华(2011)[20]、刘姝宇(2010)[21]等总结了居住外环境气候设计的方法及策略;在校园规划设计的研究中,有冒亚龙(2010)[22]、李帅(2010)[23]、宣怡(2012)[24]等探究适宜地域气候的生态校园规划与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校园规划布局结合地方气候等规划与设计策略;对于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研究有冷红(2011)[25]、阎晶(2010)[26]等探讨城市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的策略与具体方法;谭晓红(2004)[27]、肖锐(2012)[28]、梅洪元、代阳(2012)[29]等从气候角度出发对街道的绿色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对于广场规划设计的研究有毕晓莉(2011)[30]、刘伟毅(2006)[31]等提出了广场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周瑞祖1996)[32]、程静静(2010)[33]、陈玉玲(2010)[34]、唐芳、张秋钤(2011)[35]等对于风景区进行了气候资源评价的研究,并提出了开发利用的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发现,近年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界深刻地认识到了气候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且对于不同类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项目中的气候适应性设计应用理论都有所研究,但是针对气候适应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的研究相对欠缺。

参考文献:

[1](美)麦克哈格(Mcharg,Ian L.)著;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张卓予.微气候学对景观设计的影响[J].山西建筑,2009,v.35(32):15-16.

[3]包满珠.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园林建设[J].建设科技,2009,No.156(19):30-33.

[4]赵彩君,傅凡.气候变化——当代风景园林面临的挑战与变革机遇[J].中国园林,2009,v.25;No.158(2):1-3.

[5]胡承江,李雄.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风景园林的发展[C]//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6]杨锐.风景园林学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园林,2011,v.27;No.185(5):18-19.

[7]冯潇.现代风景园林中自然过程的引入与引导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

[8]赵彩君.城市风景园林应对当代气候变化的理念和手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

[9](美)奇普·沙利文(Chip Sullivan)著;沈浮,王志姗译.庭园与气候[M].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0]柏春著.城市气候设计 城市空间形态气候合理性实现的途径[M].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1]冷红著.寒地城市环境的宜居性研究[M].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2]荆其敏,张丽安著.设计顺从自然[M].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13]谭刚毅,陆琦.广东传统住宅庭园的气候适应性与实用性[J].中国园林,2003(4):23-26+83.

[14]赵彩君.与气候为友—中国传统园林适应气候的特色研究[C].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5]王建华.基于气候条件的江南传统民居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08.

[16]何海霞,张三明. 中国传统民居院落与气候浅析[J]. 华中建

筑,2008,v.26;No.13912:210-214.

[17]郭虓.气候对中国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影响[D].中央美术学院,2012.

[18]张亭.京津石地区居住外环境气候设计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5.

[19]郑洁.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小区户外空间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

[20]朱俊华.基于微气候模拟的居住区低碳规划方法初探——以香港牛头角

上邨规划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南京市政府.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南京市政府:,2011:8.

[21]刘姝宇,徐雷. 德国居住区规划针对城市气候问题的应对策略[J].建筑学报,2010,No.50408:20-23.

[22]冒亚龙,何镜堂.映射气候的大学校园规划[J].城市发展研究,2010,v.17;No.10304:39-47.

[23]李帅,敬鑫,于海漪.北方工业大学校园微气候测试与分析[J].华中建筑,2010,v.28;No.16312:58-63.

[24]宣怡.湿热地区大学校园户外空间的气候适应性研究[D].华侨大学,2012.

[25]冷红,甄玮.基于微气候优化的寒地城市小型公园绿地规划研究——以哈尔滨太平公园为例[A].江苏省扬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江苏省扬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1:6.

[26]阎晶.西北地区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

[27]谭晓红. 城市街道空间地域性研究[D].郑州大学,2004.

[28]肖锐.不同气候地区街道布局研究[J]. 中华建设,2012,No.8405:84-85.

[29]梅洪元,代阳.回应气候的寒地城市街道绿色设计[J].建筑学报,2012,No.53212:104-107.

[30]毕晓莉,刘起.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西北地区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以白银金鱼公园全民健身广场设计为例[J]. 华中建筑,2011,v.29;No.17310:47-49.

[31]刘伟毅.夏热冬冷地区城市广场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32]周瑞祖,周永忠.五洩风景区旅游气候资源分析[J].浙江气象科技,1996,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