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管理学学习经验模板(10篇)

时间:2022-05-15 06:24: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管理学学习经验,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大学管理学学习经验

篇1

1.引言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海量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的大数据时代已席卷而来。在未来的WEB3.0时代,数据就是资源,数据是保障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此背景下,社会对信息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增,同时也对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结合气象大数据时代背景,针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气象行业高校特色,借鉴国外信管专业教学改革的先进理念,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教学方案和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以期培养更加优质的复合型、交叉型、创新型信息管理类人才,为我国的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作出贡献。

2.气象大数据概述

2.1大数据概念与特征。

关于大数据的概念,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和学者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比较普遍的说法认为“大数据是指数据量巨大、数据形式多样,以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为主的数据集合”[1]。大数据通常认为具备以下四个特征[2]:

(1)数据量巨大(Volume)。数据量级已从TB(1TB=210GB)发展至PB(1PB=210TB)乃至ZB(1ZB=220PB),可称海量、巨量乃至超量;

(2)数据类型多样(Variety)。越来越多的为视频、位置信息、图像与图片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信息;

(3)有效价值小(Value)。以视频为例,连续不间断监控过程中有价值的数据可能仅为一两秒的数据流[3];

(4)处理速度快(Velocity)。数据流往往为高速实时数据流,需要快速、持续地实时处理。

在此背景下,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工业污染日趋严重,各地气象灾害频发,因此迫切需要对各类气象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和分析,对气象灾害进行预测和预警,减少经济损失。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得处理海量、分布式的气象数据成为可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正是培养气象大数据处理与分析人才的主要源泉。

2.2气象大数据时代信管专业面临的挑战。

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我国的信管专业是在教育部1998年7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之后[4],由原来分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的5个专业(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信息学、林业信息管理)合并建立起来的。专业建立之初的目的是研究如何系统地设计数据处理应用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专业培养理念和教学安排逐渐显现出一些弊端。

(1)专业定位不清晰。信管专业设立的特殊背景,导致在教学和管理中对专业性质和发展方向的定位非常模糊,比如理工科背景的专业发展偏向计算机领域,具有经济管理学科背景的专业又朝着经济与管理方向发展。定位混乱为信管专业的后续发展埋下了隐患,导致该专业没有在社会上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产生影响。

(2)人才培养方式单一。人才培养方式需要灵活多样,而国内信管专业发展历史比较短,人才培养方式普遍单一,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学习实践的机会很少。信管专业的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差,缺乏核心竞争力,没有突出专业特色,因此,就业空间被计算机科学或管理学专业学生挤占[5],造成人才供给与需求的严重脱节。

(3)课程体系亟待更新。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大体上包括基础课程(如外语、数学、德育、体育等)、经济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等)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类课程(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开发工具等),是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的简单拼凑组合,自专业设立以来,没有大规模地进行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缺乏课程体系的顶层规划与设计,未能体现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

气象大数据时代,需要处理的气象数据集合,不但在规模上急剧增长,数据类型也更复杂。TDWI的分析报告指出,对现有数据进行分析和监测已经不能满足气象行业和相关部门的需求,未来的数据分析人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技能和素质以适应深度分析数据的需要,比如技术能力(工具、流程、专业知识)、管理能力(领导艺术、项目管理)、社会交往能力(交际、团队协作、解决问题)和系统能力(系统开发、企业规划)等[6]。

在此背景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急需改革,本文从气象大数据背景的人才需求角度出发,对教学改革策略提出建议。

3.改革措施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服务气象事业发展为导向,以服务“互联网+”经济发展为重点,以深度国际化为提升动力,建立并完善分层分类、“三个导向”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未来的改革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3.1引入OBE教育范式,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OBE教育模式的核心精神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育活动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移。本专业建立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以工程教育改革实践为基础,深度借鉴、挖掘和利用工程教育所蕴含的思路与主旨,结合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及工程教育认证发展趋势,进行探索与再创新,计划四年内,完成以下教学改革项目:

(1)建立本专业OBE工程教育体系,构建基于学生发展的师生学习共同体。首先,制定专业层面的预期“学习产出”;其次,通过一体化课程设计,建立课程与培养标准的匹配矩阵;再次,确定课程层面的预期“学习产出”,并设计相适应的教学策略;最后,做好专业层面与课程层面的实际“学习产出”评估。

(2)与知名高校、评估机构合作开展OBE教育效果跟踪调研。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合作,完成教师发展评价调查;与麦可思公司合作,完成学生学习时间投入调查。

3.2坚持气象特色发展,打造高水平跨专业支撑平台。

在强化气象学科特色优势的基础上,突出本专业的行业特色及信息技术在互联网时代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的应用特色,逐步构建经管类跨专业支撑平台,凸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对经管学科其他本科专业建设的示范引领和品牌效应。未来四年,从三个项目着手实现平台和资源优化:

(1)建设大数据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为适应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技术更新快的特点,需要丰富多元化教学模式,以江苏省大数据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建立大数据开发实验室,包括云存储平台建设、基于云存储平台的教育资源建设、大数据开发平台建设、大数据分析工具与资源建设,能有效应用云存储技术实现教育资源。

(2)建成基于云平台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挥各专业教师协同优势,通过有机整合师资、课程、教材、教学网站、实验室、实习基地等资源,构建统一的国内一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将各专业丰富的资源进行合理整合,联动建设。通过发挥品牌专业优势,建立区域共享机制,在国内高校专业中形成较强的示范性、引领性,实现教学资源全球共享,提升专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3)建设省级“气象信息管理与服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三方共建平台“气象服务科学研究中心”及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建立“气象信息管理与服务实验中心”,不仅用于本专业学生的理论实践与技能训练,而且为气象行业信息化培训提供规范化现代化高水平实践实训基地。

3.3深度融合工程化培养理念,创新课程教学体系。

为了培养适合行业和江苏经济发展需要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面向气象大数据时代要求,侧重培养学生数据分析和系统研发实践能力,将实践教学环节和工程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教学中,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数据分析等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未来四年,将实施三个项目创新课程教学体系:

(1)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带动课程体系建设。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专业审核评估标准,将学生基本实践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到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中,强化工程创新意识、工程创新能力和工程创新思维训练。将相关课程实验教学比例增加至40%左右,在以往两周集中实训课的基础上,不同学期增加课程设计专项、学科竞赛训练专项、科研实训专项等训练计划,实现“由点到面”递进式能力培养。

(2)以工程化培养目标促进实验实践教材出版。充分利用教学团队国际化进修成果,借鉴国外知名高校的教学思路和改革成果,按照精品化、精细化要求,编写《数据挖掘实践》、《气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8-10门实践类课程教材,争取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3部。

(3)继续完善“专业课程链”相关课程建设。开设翻转课堂和开放式教学,并采用任务驱动式、体验式教学方法,建设《信息组织与检索》、《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核心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实现“专业课程链”中精品视频公开课程覆盖率100%,1-2门课程遴选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4)紧密结合“专业素质链”加强实践型教学。对学生从事社会实践、素质培养、科研训练等活动进行有效指导,全方位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3.4推进高端国际化战略,与国际顶尖高校深度合作。

(1)加入国际顶尖信息管理学院联盟iSchool。iSchool成员主要涵盖了如信息科学、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传播科学、计算机科学、系统设计、工程学、心理学等相关领域,通过以iSchool建设为契机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过程进一步规范,通过开展一系列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推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与国际接轨。本专业充分发挥在气象、信息科学等跨学科领域优势,力争尽快加入iSchool联盟,与国际知名高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不断吸取国际知名高校有益经验、改革创新,促进学科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核心竞争力。

(2)创立一流“气象信息资料同化”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国际科研合作机构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把握国际前沿动态人才的最佳平台。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组建“气象资料同化与融合研究中心”,与亚利桑那大学组建“商务智能国际合作中心”,着力打造高水平科研人才的培养基地,依托科研平台建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课程实验班”,联合培养学生,拓宽本科生出国交流渠道。

(3)推动专业国际评估。与国际知名麦可思等第三方评估公司合作,建立紧跟现代气象事业发展和国际化步伐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培养评估体系。通过与国外同类学科专业的对比分析,以及与国内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国际评估的基本原则、指标体系和相关程序,每两年邀请和组织国际同行专家进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评估会,形成评估报告。

4.结语

本文结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现状,从大数据人才培养的视角对专业的培养理念和教学方案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由于大数据人才培养本身就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将大数据人才培养落实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具体建设中,不仅要考虑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方法的创新,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的科学配置等。因此,只有系统性地进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才能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气象大数据的复合型、交叉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智慧,张泉灵.大数据研究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4,48(2):1-16.

[2]Wikipedia[EB/OL].http:///wiki/%E9%9A%90%E7%A7%81%E6%9D%83.[2015-1-15]

[3]闫娜.大数据视角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13(11):9-12.

篇2

进入信息化社会后,物联网、大数据迅速发展,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时刻会产生数据,尤其是移动电子产品、社交网络的普及,让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发生了显著变化。大数据对于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在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下,智慧校园已经建设完毕,针对大学生的日常学习、消费、成绩记录、档案等,均可使用大数据来记录、分析,在这一时代下,如何利用大数据来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成为高职院校与学生管理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学生管理信息化的意义分析

1.提升管理工作效率。在传统学生管理工作中,一般是采用调查统计、发放表格、信息调取等方式,对于管理者而言,这是庞大的数字基数,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完成。但是,利用大数据等技术,让数据分析变得快捷、便利,借助人脸识别系统,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学生各项信息,省去后续统计的麻烦,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满足了人本管理要求大数据时代下各类技术的应用,满足了学生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的要求。例如,在教育扶贫中,尽管传统扶贫方式可以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困惑,但是公开的扶贫方式,会给其心理造成一定影响,而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避免了传统扶贫管理工作的尴尬,不仅管理工作更加科学,也具备了人性化特色。

2.实现学生信息的动态化。学生信息并非一成不变,在就学的三年中,时刻会处于变动中,在传统学生管理工作中,一般是在大一登记信息后,就很少更新。将学生各项信息录入系统后,可定期更新,帮助管理者掌握学生信息在各个阶段的变化,从而实现精准化的管理和扶持。

二、大数据时代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路径

1.转变管理思维,提升工作认识。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管理工作的占比并不多,管理者数量有限,面对复杂的工作形势显得力不从心,信息化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要充分发挥出大数据等技术的作用,首先,管理者要树立数据思维。对于管理者而言,要用全新的信息化思维来看待数据化时代的学生管理工作,认识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助数据思维来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案。同时,管理者要具备大数据预判力,在应用大数据过程中,不能盲目信任,也不能以此作为长期预判,要具备数据控制力。如,在针对学生的精准扶贫上,数据的采集、变化都要根据学生情况来及时改变,否则就很容易由于信息不更新而出现经验主义错误。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要将与学生相关的信息数据化,将其学习、生活、评价、实习、行为、心理健康等数据纳入到学生管理系统中,确保对各类数据都能够及时查询,发现其中的问题,为学生提供科学引导,管理系统的构建要以学生作为中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对人与资源、人与人之间进行深度融合、开发,让学生更好的接收。同时,提升教师队伍的大数据使用水平和意识,通过持续性的培训,让教师能够掌握教学资源、教学信息的搜集方式,通过大数据来调整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方法更加贴近学生需求,并引入高素质大数据人才,弥补学校技术人才缺乏的困境。另外,管理者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者,其数据管理能力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有直接影响。对此,高职院校要针对管理者开展专项培训,提升其数据素养,除了要提升管理者的数据采集、处理能力外,还要帮助管理者养成良好的数据使用习惯,让学生管理工作朝着前置预判、科学决策的方向发展。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身份多元,既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思想的领路人,学生职业规划的人生导师。在培训上,要涉及多项内容,让管理者能够利用大数据引导学生走出困境,更好地为学生发展而服务,帮助其科学制定学习计划与职业生涯。

2.建设管理平台,打造采集链条。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以及云计算推动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体系的改革,为了满足管理要求,需要构建学生管理平台,将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各项核心业务纳入其中,包括智慧学习、心理预警、思想教育、综合考评、舆论引导、生涯规划等,构建统一的访问入口。平台的建设需要关注几个问题:首先,确保各类信息数据之间可以连通,促进信息的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其次,各个业务数据应当是无缝流通的,以促进数据、信息的多元共享,提高数据利用率,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再次,平台使用者要面向学生管理者、学校各级领导、学生、家长等,根据不同角色需求将业务功能放开,实现多个主体的联动;最后,以学生管理工作的业务需求着手,深度研发其他数据分析系统,强化信息挖掘,充分发挥出信息资源的作用与价值。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其数据来源包括传统学生工作的数据、校园基础系统数据、网络社会平台监控数据,在数据采集上,要将线上、线下结合,融合数据采集模式,进一步扩充采集渠道,构建完整的数据采集链。在具体工作上,需要针对性采集关键数据,包括学习数据、一卡通消费数据、社团活动、图书借阅、宿舍进出、网络社交、关注话题、生活困难等数据,作为一手管理数据。同时,有目的针对个别学生采集数据,通过网络测试、问卷调查等了解特殊群体的生活情况、学习状态、思想变化、心理状态,确保数据采集的全面性与代表性,充分利用好平台,对零散数据来梳理、清洗,将其转化为适合分析、利用的数据。

3.整合管理信息,优化管理决策。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既要关注学生技能的养成,更要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生活,而传统学生管理工作在这一方面稍有不足,对于学生信息的了解主要依靠入学输入的信息,信息获取方式静态,滞留时间长,一些潜在性的问题无法被及时发掘,对此,需要对各类管理信息整合,让学生在享受高质量学生管理服务的同时,能够树立良好的品德。在大数据的应用上,需要关注学生实际需求,以为学生提供便利,借助技术了解学生动态,高职大学生数量多、性格各具差异,在数据的整合、处理上要突出个性化。在数据整合环节,对各个子系统数据来汇总,清理出其中的错误、不完整数据,对可信赖数据来汇总、完善,根据数据应用范围将其纳入不同子系统中。在数据处理环节,充分发挥出数据挖掘技术的作用,了解学生行为、生活动态的联系,根据学生活动频率、男女消费差异、学生消费水平、消费偏好、阅读兴趣等分析出不同经营活动对学生造成的影响、食堂餐单调整后学生的满意度等,准确分析出学生的生活状态,设置预警阈值发现学生异常,予以及时有效地干预和处理。此外,还可以借助平台来跟踪学生的学习、心理、思想、就业规划等,并对学生就业后的发展数据来持续分析,了解其成长轨迹,弥补传统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

4.完善管理机制,优化制度内容。在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下,大学生的自由度显著提升,学生与高职院校、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变得复杂,针对大数据时代下的学生管理信息化方面,要构建完善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主体联系,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构建出平等、自由、和谐的校园。首先,将各个部门统一起来,科学分析学生管理工作的各项问题,对信息做出规范整理,针对信息化管理要求完善学生工作机构,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提升管理者责任意识。在制度内容上,要注意保护好学生隐私,确保学生隐私不受侵犯,强化个人隐私的保护力度,信息安全并非简单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与管理、制度息息相关,在搜集数据前,要做好宣传、说明工作,让学校知晓学校搜集了什么信息,数据分析结果的使用对象,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另外,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和隐私权,在搜集数据信息时,不能违背学生意志。

篇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3.073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llow students to work ushered in new challenges. This paper defines the concept of adaptive learning, describes the current freshmen learning adaptability in five dimensions, there is a problem, a proposal to improve the learning adaptability and thinking, finally pointed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improving the adaptability of freshmen learning.

Key words college freshmen; learning adaptability; learning motivation

学习适应性是指主体根据环境及学习的需要,努力调整自我,以达到与学习环境平衡的心理及行为过程。①大学时代的学习、生活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学生对大学生活适应得不好,例如学习不能跟上进度,不但会影响到大学的学习质量,还会产生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进而影响到生活质量,如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甚至会进一步影响学生毕业后的生活。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差别,决定了大学的学习情况与中学相比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在进入大学后,几乎每个学生都会面临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的问题,其中也包括如何适应大学学习的问题。

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是指大学生依据学习内外条件的变化及自身学习的需要,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动力与行为,使自身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与不断变化的学习条件相互协调,从而取得良好学习成就的能力特征。②它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学习能力、教学模式、学习态度等几方面。本文将描述在网络环境下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提出应对措施。

1 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主要表现

(1)学习动机减弱。学习动机是学习适应性的主要维度,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动机,动机的重要性体现在学习者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和维持学习行为等方面,并最终表现在学习效果上。③④潘运等人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学习动机上性别差异不显著,但相对于中学时期,大学生在学习动机方面有所减弱。相当一部分新生目标不明确,进入大学后对自己的未来缺乏合理规划,对大学生活感到迷茫。特别是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让众多新生感到迷茫。学习目标大多是成就目标定向而非掌握目标定向。

(2)学习能力适应性不足。学习能力主要包括记忆能力、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等,也指方法学习的能力。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大学生经过高考的选拔,学习适应性属于同龄人中的前列,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大学生无法适应甚至完成大学学业。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差异极大,大学学习的专业性强、内容宽泛、学习难度较大,大学新生必须学会根据所学内容调整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然而,许多新生不能适应大学专业学习的特点,又不善交流,学习方面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甚至因为学习上的不适应,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

(3)无法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方式。大学的教学模式一般具有复杂度高、专业性强、信息量大、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多等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掌握时间管理等技能。然而由于与大学教学模式与中学教学模式相比存在巨大差异,几乎所有的新生都会需要相当长的适应期。

(4)部分新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态度是大学生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养成的对待学习活动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应倾向。王霞等人的研究表明,⑤在学习态度方面女生的表现优于男生。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成正相关。学习动机不强的学生,其学习态度往往也不端正。部分大学新生很容易沉迷网络,无心学习。

(5)部分新生没有充分适应大学环境。环境因素是学习适应性中一个比较复杂的维度,它主要包括学习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就业环境等。学习环境主要是指学校能提供的学习环境,它既包括校园环境,也包括学校的学术氛围等。不仅学习环境对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情况有重要影响,大学的人际交往对新生的学习适应情况影响也较为明显。张宏如等人的研究表明,⑥在学习适应性的几个重要维度中,大学新生在环境的适应性方面最差。大学新生受环境的影响较大。相对于中学比较单纯的学习环境,大学校园的环境要复杂得多。大学社会活动增多,人际交往也增多,这些活动势必会对学习产生影响,让很多新生无所适从,不会合理安排时间。调查发现,如果一个学生时间管理和学习管理的能力较差,那么该生往往会感到大学的学习比较困难。新生往往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来适应大学环境。

2 网络环境下增强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主要对策

(1)重视环境因素对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在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几个维度中影响是最大的。因此,我们要重视环境因素对学习适应性的影响,教师或辅导员应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环境。在新生刚入校时,对新生给予关爱,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学校应该努力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地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改善大学生的住宿条件,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适当采取激励机制,例如建立公平、公正的奖学金制度等。根据学生喜欢上网的实际情况,在校园网论坛中发起关于“如何适应大学学习”等问题的讨论,让同学之间互相传授学习经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在校园网上设置一些学生咨询、交流、学习的平台,让新生们可以在网络平台中更方便地获得进步。不但如此,学校还应该通过官方微博、微信,积极引导新生,传播正能量,塑造良好的网络文化。

(2)多途径激发新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成正相关。学习动机不强的学生,学习态度往往也不好。要增强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自己首先要重视自身问题,提高自身的情商,学会激励自己,激发自己的学习动机。要学会在顺境下激励自己,奋发向上;在逆境下不言放弃,学会坚持。还有通过设定短期目标,中长期目标等方式,为自己设定目标,激励自己。学校一方面应通过专业开发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了解专业就业前景。校园网站上也应多链接相关专业的学科动态,让学生了解专业最新的发展前沿,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同时,增强职业技能训练,把学习实践与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引导相联系,树立明确的学习、就业目标。还应多邀请知名校友回校讲课,让学生受到鼓舞,同时感受到专业认同的榜样力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学校应进一步对学生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学生做好生涯规划,在大学阶段树立新的奋斗目标。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大学并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教导学生学会自我定位,学会规划人生。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3)积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能力。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因此,新生要努力完善自我,不断端正学习态度,不断进步,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学生不能只为学习而学习,要把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联系起来。不能老是抱有一种“60分万岁”的消极态度,应该知道每门学科都有它存在的价值。现在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一种思考的能力,学生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思考问题,为将来的生活、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习能力,在网络时代下,要学会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深化专业知识,拓展专业素养,增强职业技能。要学会在网络化的情境中主动学习,学会利用常见的网络工具与教师或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

(4)改革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新生刚开始上课时,适当减慢讲课进度,用这种过渡方式缓冲学生的学习适应状况;教会学生掌握大学阶段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学,教会学生主动拓展能力体系。课堂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训练学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网络条件下,充分发挥多媒体和互联网的优势,要注意进行人机交互,借助文字、语音、图像、动画等多方位的信息,调动学生的视觉及听觉等,让新生能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课堂以外,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校园资源。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远程教学资源,学校图书馆及电子阅览室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

3 结语

新生进入大学后都会接受入学教育,但新生的学习适应性往往容易被忽视,关于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研究不多,但学生的大学学习生活关系到学生大学学业的成败,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与中学学习相比,大学学习更为复杂、更为专业。所以,帮助学生切实提高学习适应性,帮助大学新生提高学习能力、明确学习目标、适应学习环境和大学的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 范春玲,唐登华,赵德明,等.淮北市区中学生抑郁障碍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2):1091-1092.

② 潘运,全小山,林伟民.师范类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与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12(32):1443-1444.

③ 王宏.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1.4:108.

篇4

结合我院各专业考生成绩的实际情况,经请示学校同意,拟接受2016年攻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调剂申请,欢迎满足条件的同学提出调剂申请。

一、 拟接受调剂的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运作管理、管理科学、信息管理、金融服务工程方向)。

二、 调剂的类型:校内外调剂

三、 接受调剂申请的条件

接受报考校内外相同或相近专业,或本科专业相近,已达国家线的考生参加调剂专业的复试,要求考生原则上是毕业于国内重点高校或者报考国内重点高校、英语水平较高。接受调剂专业如下:

原报考专业或本科专业

可调剂专业

单科、总分

管理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类、计算机类;数学与运筹学、自动化类、系统科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运作管理、管理科学、信息管理、金融服务工程方向)

国家线

一、 相关要求和程序

1、请符合条件的校内、校外调剂考生填写“2016年东北财经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调剂申请表”(见附件),发送电子邮件至[email protected],申请表须重命名为“调剂专业名称-初试总分-考生编号”(如校内-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345-10173**********.doc)。同时请考生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hsi.com.cn/)上的预调剂系统填写预调剂到我校硕士研究生的预调剂信息。考生预调剂信息作为考生调剂的重要依据,填写预调剂信息的考生学校优先调剂。

2、国家分数线公布后,若上述考生达到国家分数线并符合国家调剂政策的相关要求,请在第一时间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研究生考试报名时的网址)中的调剂系统输入调剂信息,我院将审核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中的调剂信息,向符合调剂条件的考生发出复试通知。

二、 复试有关事宜

1、复试流程:学院统一组织复试,以学校研究生院确定时间为准。复试含外语听力、专业课笔试(复试参考书目详见我校201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综合面试。

2、学院联系人:王浩 18742520220 0411-84710475;安斌斌13624090998

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调剂申请表

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6年2月

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接受2016年攻读工程管理硕士 (MEM)调剂申请的通知

各位考生:

结合我院工程管理硕士(MEM)考生成绩的实际情况,经请示学校同意,接受2016年攻读MEM调剂申请,欢迎满足条件的同学提出调剂申请。

一、 接受调剂申请的条件

接受报考相同或相近专业,达国家线的考生参加调剂专业的复试。接受调剂专业如下:

原报考专业

可调剂专业

单科、总分

备注

管理类专业硕士,包括:

工程管理硕士、

工商管理硕士、

公共管理硕士、

旅游管理硕士、

会计硕士、

图书情报硕士

审计硕士

工程管理硕士(MEM):

1、制造工程管理方向

2、金融信息工程管理方向 

3、大数据挖掘与商务智能方向

国家线

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工作经验或大专毕业后有5年工作经验的人员

一、 相关要求和程序

1、请符合条件的调剂考生填写“2016年东北财经大学工程管理硕士调剂申请表”(见附件)发送电子邮件至[email protected],申请表须重命名为“调剂专业及方向名称-初试总分-考生编号”(如工程管理硕士金融信息工程管理方向-162-10173**********.doc);同时请考生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hsi.com.cn/)上的预调剂系统填写预调剂到我校工程管理硕士的预调剂信息。考生预调剂信息作为考生调剂的重要依据,填写预调剂信息的考生学校优先调剂。

2、国家分数线公布后,若上述考生达到国家A区分数线并符合国家调剂政策的相关要求,请在第一时间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研究生考试报名时的网址)中的调剂系统输入调剂信息,我院将审核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中的调剂信息,向符合调剂条件的考生发出复试通知。

3、复试有关事宜:

1) 复试流程:学院统一组织复试,以学校研究生院确定时间为准;

复试分为政治、专业课笔试(《项目管理学》,戚安邦,科学出版社2013年)和综合面试、外语口语等。

2)学院联系人:

王老师 18742520220 0411-84710475 安老师13624090998

附件:2016东北财经大学工程管理硕士(MEM)调剂申请表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家庭环境;心理一致感

【中图分类号】G710

1引言

在过去多年的大学新生心理建档、新生心理访谈和日常的心理咨询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来源于他们的原生家庭,如来源于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氛围、家庭结构、父母的养育方式等,这些因素是影响学生生理、心理以及个性的发展和人格形成的重要部分。

心理一致感是个体内部的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结构,是个体的总体心理倾向性,影响着个体对生活总体认识、判断和感知,其形成和一个人的经验有着密切联系,综合体现在个体应对内外环境应激、发掘自身资源以及对生活的总体感知1。心理一致感的研究基本证实个体在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发展最快,个体的成长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对这一心理倾向必然有着深刻影响,而国内关于家庭环境和心理一致感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研究家庭环境和心理一致感之间的关系,探求有益于大学生健康保持的影响因素,积极评估内外界环境的应激,提高大学生的心理一致感水平,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4省市9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兼顾不同专业、性别、年级,随机整群抽取,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148份,其中有效问卷1052份,问卷有效率为87.67%。

2.2研究工具

2.2.1个人基本情况调查表

大学生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调查包括年级、性别、城乡来源、是否独生和专业等基本情况。

2.2.2心理一致感问卷

本研究采用的是Antonovsky开发的13个项目的心理一致感问卷,其中4个测量意义性,5个测量可理解性,4个测量可控制性。

2.2.3家庭环境量表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第三版(FES-CV-Ⅲ),共有90道是非题。此量表包含10个分量表,但由于独立性、情感表达和道德宗教观三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差,因此在统计数据时,只使用了其余7个分量表,共63个题目。

2.3数据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16.0进行处理,主要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单因素和多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

3研究结果

3.1大学生家庭环境的特点

3.1.1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和城乡来源大学生家庭环境的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家庭环境的矛盾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和控制性上有显著差异。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在娱乐性和控制性方面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成功性方面低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性别和是否独生对娱乐性的交互作用显著,性别和城乡来源对知识性和控制互作用显著。

3.2大学生心理一致感的差异状况

3.2.1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和城乡来源大学生心理一致感的差异研究

研究显示出,性别对可理解感和心理一致感总分的主效应显著,男生的心理一致感水平高于女生,而且在可理解感维度上显著高于女生;性别和城乡来源对意义感和心理一致感总分存在交互作用。

3.3大学生家庭环境、心理一致感的关系

3.3.1大学生家庭环境、心理一致感的关系研究

将大学生的家庭环境的各因子与心理一致感的各因子及总分之间进行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出,家庭环境的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和心理一致感总分及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矛盾性和心理一致感及各因子存在十分显著负相关。

3.4.2心理一致感对家庭环境的回归分析

由家庭环境和心理一致感的相关分析可知,家庭环境各维度中除了控制性维度外其余各维度与心理一致感呈显著相关,其中矛盾性与心理一致感呈显著负相关,其余因子与心理一致感呈显著正相关。现在以家庭环境中各维度为预测变量,心理一致感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家庭环境中的四个因子(亲密度、知识性、组织性、矛盾性)对心理一致感的预测力较好,能够解释心理一致感总变异的27.6%。

4讨论与分析

4.1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和城乡来源大学生家庭环境的差异分析

研究发现,除亲密度外,性别对家庭环境的其他因子的主效应显著。知识性、娱乐性在是否独生上主效应显著,城乡来源对成功性、娱乐性和控制性的主效应显著,性别和是否独生上交互作用显著,知识性和控制性在性别和城乡来源上交互作用显著。

4.2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和城乡来源的大学生心理一致感差异分析

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一致感和可理解感水平在性别上主效应显著,性别和城乡来源在意义感和心理一致感总分上交互作用显著。可能由于男性和女性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生理、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被给予不同的养育方式和期望,男女两性的差异承载着更多的文化底蕴和社会机制2。男性在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个性品质大多包括性格倔强、理智的情感以及对竞争和刺激的偏爱,而女性则是比较温柔,情感丰富。3。

4.3大学生家庭环境、心理一致感的关系研究

对大学生家庭环境和心理一致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家庭环境中矛盾性与心理一致感显著负相关,其余各维度除控制性因子外,成功性、知识性、亲密度、亲密度、组织性和心理一致感显著正相关,矛盾性与心理一致感存在显著负相关。

以前研究发现,家庭环境的亲密性和组织性对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有正向预测作用4,个体在家庭中对亲密度和组织性的感受越多,对外界社会支持也会有越多的感受。本研究也认为,家庭环境融洽和谐的学生和父母以及家庭成员间有着更多的交流,同时感受到父母很多的关爱,使得在生活中感受更多积极面,父母注重家庭成员对知识和世界的探索和学习精神,感受到来自家庭和外界的支持越多,个体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和理解更倾向于积极,心理一致感水平也就越高5。

5参考文献

1Antonovsky,A.Thesenseofcoherence.Anhistoricalandfutureperspective[J].IsraelJournalofMedicalScience,1996,32:170-178.

2方刚.性别心理[M],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5:24.

篇6

一、前言

在日常生活中自立经常被提起,但是很多大学生做不到真正的自立。大学生活就是提供一个让学生从依赖到自立的过程转化。每个大学生都要通过自己的判断,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其中自立包含:身体自立、行动自立、心理自立、经济自立和社会自立。其中最被大学生重视的就是经济自立。大学生通过经济自立,可以有社会满足感,进而会有创业以实现价值的渴望。

二、二者的关系

研究经济自立可以对大学生以后的就业以及适应社会有很大的帮助。目前,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越来越多,而就业单位的岗位是有限的,这就造成很多大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出台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因此大学生的创业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也决定了一些学者会响应来研究经济自立与创业倾向的关系。

目前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并不多,主要是因为创业风险大,很多大学生自立能力差。很多大学生缺乏经济自立及决断和敢于冒风险的精神,以至于他们都选择就业,而不是创业。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很有必要对大学生的经济自立和创业倾向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做出相应的指导。

三、调查结果以及方法

(1)研究工具

为研究我们做了两个调查问卷,主要是针对大学生提出一些关于经济自立和创业倾向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经济自立和创业倾向两方面的细致问题,如你是否想过经济自立,实现经济自立需要如何努力,如何使大学生更想创业等等。

(2)调查问卷的主体

针对问卷我们联系了本校的学生共180人,在教室回答了问题。其中男生103人,女生77人。

(3)如何处理调查结果

统计问题的各个选项的数量,同一类型的答案记在一起,对于不同答案按其含义分类统计。

四、针对问卷结果的分析,即经济自立与创业倾向的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想实现经济自立的学生有170人,而其中想创业的人大多数来源于想实现经济自立的大学生,这说明越有经济自立倾向的大学生,越想创业。对于经济自立的渴望,大学生大多数还是比较向往的。但是如何实现经济自立,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做来实现,而经济自立与创业倾向是呈现正向积极关系的。

五、对于结果的讨论

实现经济自立需要很多心理条件,其中最明显的因素是动机、理财能力、情感倾向、意志行动这四个方面,以下就是关于这四个方面对于创业倾向影响的讨论。

(1)动机的影响

动机体现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如大学生为证明实力会培养个人交往能力、社会阅历及真正成长。而且经济自立动机强的大学生希望获得自主能力,这体现为大学生更想创业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有经济自立动机强的大学生更有能力克服阻力,说动家人支持他创业,同时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愿意承担风险来创造价值实现能力的提高,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认可,为社会创造价值。

(2)理财能力的影响

理财能力强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的规划,能够合理利用时间和金钱,这使得他们会更深的考虑安排自己的生活。而创业也需要考虑众多,需要对全局整体与细节完美分配。这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决定了二者关系也是呈现正向作用。

(3)情感倾向与意志行动的影响

通过一个人对赚钱实现经济自立的好恶程度和情感上的体验,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愿意为实现价值而选择创业的倾向。而光有情感因素不行,也需要一个人的行动来实现。通过行动,把意识转化为现实,才能让大学生获得真正的经济自立。而这种行动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提升自己的素质,积累社会关系,增强自己的信心等。所以这两个因素对于创业倾向的影响也是正向积极的。

从以上对于结果的讨论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的经济自立能力不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学生没有创业的主观因素,当然影响创业倾向的因素很多,这就需要大家一起深入研究。

六、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经济自立和创业倾向是互相促进的关系。这就需要学校、社会给大学生创造好的精神环境,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经济自立能力而努力,这样能给社会带来正能量,也能解决很多大学生的就业困难,为和谐社会的发展贡献每个人的能力,实现国家人才的最大利用。

参考文献:

篇7

[作者简介]单耀军(1976- ),男,河北邢台人,河北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领导与管理。(河北 保定 07100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027-02

国际数据公司研究表明,全球数据量大约每两年翻一番,且大部分是以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数据形式存在。大数据将会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从生活到思维上的革命性变化,如政府管理部门或企业的管理人员在进行决策时,将会出现从“经验即决策”到“数据辅助决策”,直至“数据影响决策”的变化趋势;“3D打印技术”“可穿戴技术”将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大数据将从数据量级、数据形态和数据分析处理方式等方面对管理决策、商业模式、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等领域产生革命性影响。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学生规模和数量屡创新高,这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学生管理工作如何面对大数据所带来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环境,笔者认为,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信息化重构是应对的最佳策略。

一、大数据对高效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影响

在信息技术革命性发展的今天,规训与教化在撤退,支持和服务在推进。教育的本质是对学习者提供支持和服务,而不是对他们进行规训和教化。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本身就有逻辑判断和自我组织的能力。发掘这种逻辑和自组织的能力才是正道。正在发生的教育革命,并不是简单地把传统的课堂搬到网上,而是让新技术解放人们自身就存在的学习能力和天分。

学校管理正从人工的定性、单项管理逐渐向着信息化的定量、综合、科学管理转变。目前,我国高校在信息技术领域发挥着研究、开发、传播、应用以及推广的主力军作用。但是高校内部的管理工作机制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方式上,既造成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也导致管理水平低下。决策前缺少全面、精准、细致的定量统计与数据分析,决策过程中又缺乏科学依据,导致资源利用不充分以及办学效益不高。在提高办学水平过程中,高校应在各项管理工作中充分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学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有研究者认为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表现在6个方面:第一,面对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及实践应用,教育工作者技术创新更为开放;第二,大规模的开放课程在世界一些一流教育机构成功试验,并成为越来越多高校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和拓展课程内容的资源平台,被看作可以替代基于学分教学的一个非常成功的形式;第三,非正式学习的流行趋势明显;第四,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会有助于促进和发展个性化学习;第五,面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教师的行业角色转变势在必行;第六,教学形式将以混合式教学为主流方向。

大数据将带来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人才管理的升级。美国已经利用大数据建起了富有个性的高等教育教学支撑体系。其中“学习分析技术”能够通过对有关学生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辨析每个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模式,进行实时的和有针对性的学习监控。教育管理部门则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哪位教授授课的学生做作业总是出错,且错误都集中在一个知识点,由此判断其教学活动在某个环节上存在严重问题或缺陷,需要加以改进。不难想象,未来世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会在大数据平台的支撑下发生重大转变。

经济学的历史上,当大量数据产生时,社会科学便成了实证科学,大数据所展现的教育将不再是一个头脑中的理念和社会的直觉,而会转变成实证科学和工程。美国的教育制度是在其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大框架下不断演变而产生的,其公立基础教育、教会及私立学校等,都是市场筛选和演化的产物而非顶层设计的结果,与之相配套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也全是市场的产物。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美国教育领域无处不体现着市场的自组织的力量。而中国的教育信息系统则呈现出结构化、顶层设计、金字塔结构等特点,因此,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该充分考虑顶层设计理念下的中国教育信息系统的结构化特点。

二、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现状

(一)信息化管理意识不到位,缺乏顶层设计

大多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信息化意识偏低,对于学生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趋势尚处于被动接受阶段,即使有些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做出了一些有益尝试,但也大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缺乏科学统筹的顶层设计,信息化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甚至收效甚微。

(二)信息化系统程度不高,信息处理效率低下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高校急速扩招,致使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配比一般都无法达到教育部的要求。大学生的招生管理、学籍管理、宿舍管理、党团活动管理、后勤医疗管理、社会实践管理、奖贷勤补管理、就业管理等众多管理活动,经常处于“人少活多”的尴尬境地,过程中会伴随产生大量非结构化数据。目前很多高校仍采用文件夹存放数据的普通管理方式,结果造成文件夹数量众多,存放路径杂乱无序,逻辑性缺乏。有些高校自行或委托第三方开发学生管理工作系统,可是由于没有系统的顶层设计,导致各子系统间信息交互性差,融合度低,系统查询效率很低。

(三)数据结构化程度低,挖掘及处理难度较大

学生管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但这些数据的结构化程度较低,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大量存在,如文本、文档、音频、图片、图像、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以及邮件、网页、报表、资源库等半结构化数据。对于这些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的挖掘、处理尚处在初级阶段,积累和收集的数据结构化程度低,这也是造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针对性较差、系统化程度不高、决策支撑力度低下的主要原因。

(四)信息交换系统化程度低,传输效率差

目前很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试行了信息化,但已完成的工作系统缺乏高效系统的整合,致使系统化程度较低,信息的交换仍停留在依靠第三方移动通信或通信软件完成的基础上,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主要还依靠邮件或通讯软件的附件,传输效率较低。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涉及部门多,部门间的系统壁垒致使数据申请过程烦琐。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辅导员则充当了系统中继的角色,由于数据请求量较大,信息类别相对复杂,降低了数据传输效率,很可能错过需要及时处理的数据请求任务,这不仅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任务量,还明显降低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

(五)系统开放性、包容性差,管理系统间信息共享不畅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内容涉及很多部分,并由不同部门分别承担,学生信息也分类存放于不同部门。如党务信息由党委组织部门负责管理,院系基层党委作为辅助角色协助管理;教务信息由学校教务部门负责,各院系基层教务组织协管;学生科研信息由学生科负责管理;后勤信息由后勤部门(集团)掌管;团学信息由学工部、团委主管,各院系学工办、分团委协管。不同部门间掌握的学生信息在部门间流动性差,而且使用有关信息必须向有关部门信息负责人提交申请,待取得许可后,有关信息才可以开放,整个过程协同效率低下。部分高校在招生管理、学籍管理、党团活动管理、后勤医疗管理、社会实践管理、奖贷勤补管理、就业管理等专项学生管理中初步尝试信息化实现,但由于开发者分别使用的开发语言存在一定差异,各类子系统相对独立运行,在数据导出、数据格式再加工、数据导入等过程中,数据传递环路密闭性差,人为增加了传递环节的误差,系统间数据格式兼容性差,协同工作效率低下。

(六)数据整合度低,无效信息量大,汇总过程困难

学生管理工作包含了学生的多项原始信息以及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大量动态信息,大量的数据不仅结构复杂,而且类型繁多,并且涉及许多部门。在进行数据汇总时,由于来源于基层的数据与要求的形式有差别,即使是很微小的差别,在数据汇总时也可能造成汇总过程出现错误提示或者明显误差,进而造成汇总工作难度加大。在汇总过程中,由于信息数据格式操作性偏差,或者无用数据的干扰,很容易造成无效信息对结果的严重影响。

三、高效学生管理的信息化重构

大数据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正在不断渗透社会各行业领域和社会部门进而不同程度地影响高校的运行与管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必将推动现有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的重构,使其不仅有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更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宏观层面,大数据使高校学生管理决策层可以更准确地掌握学生动态,科学制定和实施学生管理政策。微观层面,大数据也可以提高学生管理部门决策质量和效率,推动工作的创新,给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以强有力的支撑。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提升管理水平。学校各院系部门可通过对学生海量数据的实时分析,以掌握学生动态并快速准确做出应对,通过科学管理以提升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二是提高管理效率。高等教育行业通过整合来自市场、社会和相关行业的海量数据以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周期,增加学生就业附加值,显著提升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和就业满意度。三是推动管理创新。高校可以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实践活动产生的海量数据中找到创新的动力,进而改善目前职业教育的教育职能,创新职业教育模式。

(一)信息化重构原则

1.顶层设计原则。由于信息化工作涉及面广,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要求高,为了避免重复建设以及无效投入,并进一步提升投入产出比,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应遵循顶层设计原则,兼顾整合性、系统性、综合性因素,对规划、投入、建设和管理实施统一标准,以学生综合管理系统为设计重点,推进主要学生事务流程信息化,全面考虑学生需求特点,系统性地开发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系统。

2.稳步推进原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贯穿于学校管理的全过程,是一种动态管理过程,几乎涉及学校所有部门。由于其信息化的特性,对相应的技术要求和业务知识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涉及学生管理的业务流程、信息化系统的整体掌控、管理理念的创新等。因此,高校管理工作信息化需要单位内和部门间的团结协作。在推进过程中,要注重科学性、系统性、普适性,还要兼顾前瞻性和开放性,这都促使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需要在顶层设计的前提下坚持稳步推进的原则,分步实施,扎实前行。

3.安全保密原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系统中的大量信息涉及个人信息以及有关信息,机密性强,这就对信息化重构过程的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通过实施相关的信息技术手段以及建立相应的安保制度,重置安全保密措施,实施严格的行政管理和运行监督,避免非法入侵和泄密事件,以维护学校和师生的切身利益。

4.信息共享原则。重构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系统的目的之一就是信息共享,这是改变现有高校管理工作中“信息孤岛”现状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贯穿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重构过程的重要原则。信息共享最终是为了满足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在进行信息化重构时,应建立一个综合性数据服务中心,方便学生分享使用,有利于相关部门对接学生管理工作,不断提升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5.开放包容原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重构应充分考虑信息化系统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开放性是指其能够很好地兼容支持多种网络交互协议,包容性是指其在开放性的基础上更充分地考虑兼容性和扩展性。学生管理工作系统信息化重构应该将各种格式的数据信息集成在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内,以适应新旧工作系统间的信息传输和更新。

(二)信息化重构措施

1.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重构需进行顶层设计,包括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相关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资源的重新配置、管理机制的建立与管理团队的配备、信息化重构所需专项经费的投入、信息化重构的实施与评估等。

2.人才引进与培养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制订信息化人才发展计划,采取“双轮驱动”战略。首先,支持校内学生管理工作者培训提高信息化能力,构建校内学生管理工作者发展学习平台,支持学生管理工作者提升信息化素养;其次,加强有关学生管理经验的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以加快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步伐。

3.资源整合与有效利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整合学校相关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学生管理工作的应用环境,争取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技术支撑等。只有有效地整合现有资源,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

4.过程监管与科学评估。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其规划与建设都要有严格的监管,对信息化实践与应用还要有科学的评估。因此,要成立专业的评估部门,制定专门的评估措施和办法,对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实施量化及可视化评估与督导。

5.文化营造与素质养成。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重构是一个文化内化的过程。在信息化重构过程中,管理人员和大学生都有营造信息文化的潜意识,对信息化素养的提升也正是对信息文化的认可与认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涵盖系统规划、制度建立、信息道德的弘扬与引领、学校信息文化氛围的营造等。高校信息文化氛围的营造,必然会促进管理工作者以及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大数据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只有对现有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信息化重构,在现有学生管理数据挖掘基础上不断完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体系建设,才能不断优化学生管理工作策略,更清晰地描述学生整体信息,更科学地划分学生群体,最终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个性化和精细化目标。

[参考文献]

[1]陶雪娇,胡晓峰,刘洋.大数据研究综述[J].系统仿真学报,2013(8).

篇8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内涵

大学生自我管理就是指大学生个体对自己本身,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表现进行的管理,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激励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最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的一个过程。在自我管理过程中,每个人既是管理者又是执行者。自我管理的核心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管理。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现状

当代的大学生来自于90后的一代,90后性格有其独特的特点。如:张扬胆大,桀骜不驯,敢于挑战,自我意识强烈等。但是,在90后大学生群体,我们发现,他们同样缺乏自我管理。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现状有以下几点表现:

1、缺乏明确的目标

高中时期,学生都有一个相当明确的目标:考高分进入一个好大学。进入大学之后,这个清晰的目标突然没有了, 大学生往往容易处于迷茫的状态,无论学习或生活都缺少一个明确的目标,或者说学习和生活很难围着一个中心展开,想法可能特别多但是无法坚持执行。显而易见,缺乏明确的目标,长期下来使得大学生容易出现一种消极的状态,得过且过,懒散的对待生活和学习。

2、缺乏时间、计划管理

大学生缺乏时间、计划管理有以下几种表现:第一种,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了睡觉,游戏,上网,电视上面。第二种,没有培养制定计划的习惯,或是并不善于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好计划,或是安排好计划却不能坚持执行,很多大学生紧紧满足于计划停留在纸上或脑海中。第三种,空忙。有的大学生表面看起来似乎很忙碌,但具体他也说不出来到底干了些什么事情,没有明确的计划,生活和学习呈现紊乱的状态。总而言之,大学生执行能力弱,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时间管理能力较低。

3、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低

独生子女是当代大学生主体,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遇到困难,面临挫折,面对压力时容易产生自怨自艾、自暴自弃、自我否定等消极心理。

4、生活方式不健康,身体机能下降

远离了父母,大学生脱离了父母的管束,养成了种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作息紊乱,吃饭不定时、睡懒觉、经常熬夜、抽烟、酗酒、长时间不运动,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引起亚健康。

三、影响大学生缺乏自我管理的主要因素

1、传统的教育方式

首先,在家庭教育上,中国的父母缺乏培养子女自我管理的意识。孩子的自我管理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重视,认为学生最重要任务就是学习,其他的事情都不是那么重要。父母对孩子的自我管理也没有给予足够的信任,怀疑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中国的父母习惯于主动的去解决子女遇到的问题,习惯于安排子女的人生,往往忽略了对于子女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自己解决的问题、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导致子女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差、团队意识薄弱、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低等。其次,国内固有的填鸭式学习方式,没有形成学生自主的意识。我国目前的高考制度,依旧是应试教育的制度。因此,学校教育在理念上、教学环节中上基本采取的是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侧重于知识的灌输,缺乏独立人格教育;学生则以服从教育为主,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2、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

大学生自我管理参与程度不高。大学生对于自我管理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重视。无论是在家庭环境还是校园环境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管理,长期以来家长的管理、学校的教育使得大学生产生了很强的依赖心理,他们没有想到的事情自然有人为他们打算,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师长也会为他们处理,大学生自己自然不用考虑太多,可以置身于管理之外。

四、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

1、提升自我管理建立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之上

有许多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是迷茫的,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大学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弄清楚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且特别要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天赋在哪里。怎么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呢?多尝试,多去尝试那些自己有可能感兴趣的事情。无论是选修课程还是参加社团或者是假期工作或者去网上求知都是可以的。但是重点是要给自己分配时间努力的去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可能存在的地方。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合理的安排时间使得大学生活过的充实而又有意义,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

2、更新教育管理理念刻不容缓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认识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的主体价值,重视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条件帮助大学生挖掘自我管理的潜在能力,帮助大学生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

3、强化大学生独立自主意识是重中之重

家长和学校应该转变观念,强化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大学生也要有自我管理意识,做好从“被动服从管理”到“主动自主管理”的角色转化。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如何自主学习、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如何管理自己的身体,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培养自己的自主生活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五、结语

大学时期是衔接社会生活的重要阶段,也是个人认识自我,锻炼,提高个人自我管理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尤其是自我管理能力应该引起学生、家长、学校的共同的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谭艳芳.论高校加强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措施[J].中国成人教育, 2009(2).

篇9

课程成绩评定是高校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同时考核评定结果作为信息反馈给学校和教务部门,对于评估教学状况、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质量都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成绩评定的现状,学生的课程成绩评定由原来的单一以期末笔试成绩转变为笔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课程评定机制,而且平时成绩的比重越来越上升的趋势,突出了现阶段注重学生素质教育为重的教育理念,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成绩评定的方法。下面介绍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专业课成绩评定考核的现状,剖析当前评定成绩主要由期末卷面笔试成绩转变为期末笔试与平时成绩各占相当比重计分的变化。

一、课程成绩评定现状

目前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评定考核方法,多沿用传统的课程考核办法,时间上分为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形式上分为开卷、闭卷、论文等,这种课程评定考核方式基本上同中小学的考核方式没有大的区别。然而大学每学年的学习内容比中学要多几倍,每门课程都有厚厚的一本教材,时间要几十学时,仅凭期中和期末一至两次考核,无论在时间还是试题覆盖面上都有局限性。从考试的内容看,知识性记忆性的东西占绝大多数,而智力性和技能性的东西很少。这就导致学生死啃书或背笔记,内容的繁多有时出现教师划范围、指重点,学生猜题、押题、套题等不正常现象,甚至出现学生平时不用功,考试前走捷径,突击背笔记,反而考出好成绩的不正常现象。这种考核方式与培养要求相悖,使考核的指挥棒发生了扭曲,难以客观地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果。针对上述情况,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师结合实际,增加了平时成绩的内容,主要有做课程设计、做项目调查与写分析报告、ppt宣讲、上课出勤情况等,同时把平时成绩纳入素质教育范畴,增加总分比重,实践效果良好。

二、规范教师对课程成绩评定的标准

课程成绩评定考核过程,其主体是学生和教师,而教师在课程成绩评定考核中占主要的作用,因为考试的命题、监考、判卷、平时成绩的记录等过程都由教师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对成绩考核的每一道程序都是非常认真和严谨的,无论是考题的数量、深度,还是成绩的评判、分析和登记,都做得无可挑剔,保证了成绩考核的公正性和严肃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各个方面要做好工作。上海海洋大学教务处对任课教师在这方面有明确规范。

1、课程试卷命题要科学性。如果命题不严肃,试题的数量、深度、覆盖面都不合理,势必影响课程成绩的评定。

2、平时成绩的记录要详细,各个组成部分的比例要明确,平时执行要实事求是。

3、监考要有责任心。考试纪律要严,对考试舞弊现象要批评、制止,不能甚至视而不见,姑息袒护。

4、评分标准要规范。判卷要认真,不能走马观花,甚至凭个人印象打感情分,或从名誉的需要打教学平时分。

三、规范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标准

近年来,高校中大学生的学风趋下,厌学现象巨增,更为严重的是考试作弊已成为大学生诸多违纪现象中最突出的一种。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经费和办学条件未能相应改善,使得学校人力、物力、财力不能适应教学工作发展的需要,无论从教学上、管理上还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存在着薄弱环节。在近年的人才市场上毕业生分配有一定难度,也是造成学习缺乏动力,考风、学风不正的重要因素。针对这种状况,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出台一系列的规范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标准和举措。如上课有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督教制度,有上课排座位表措施,有点名计分制度,有出卷试题库举措等。这些方法的出台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规范课程评定成绩都有良好的效果。

四、加强专业课成绩评定的方法举措

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深入,学校与社会已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这就要求专业课程评定成绩考核也应围绕着素质教育这一整体目标进行必要的调整。同时也应使受教育者明白,素质教育决不是取消考试,尤其重视建立起素质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这种新的考评体系并不等于全面摒弃传统的考核方式,而是逐步改革和完善,使之既能体现教育规律,又能评价教与学的效果,从而促使学生全方位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做好上述工作,有必要加强专业课成绩评定的方法举措。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树立良好的学风、纪律与举措

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学校就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树立良好的学风、纪律与举措,组织学生学习有关学风建设和考试管理的规章条例,认识到课程评定考试管理在人文素质教育,学风建设中的重要性及学生考试作弊的危害性。让大家充分了解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公平竞争。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要使学生认识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调节,不学无术的毕业生已没有立足之地,高分低能也渐被冷落,只有通过刻苦的学习,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有熟练的实践技能和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毕业生才具有竞争力,被社会所青睐。因此,进了大学不是入了保险箱,更没有拿到铁饭碗,只是争取到一次宝贵的学习深造机会。是否成功就要看能不能抓住这一人生的机遇,利用好大学几年的宝贵时间,学到真正的本领,使自己在步入社会中占有有利地位,成就一番事业。这不仅仅是个人奋斗,而且也利国利民、利于社会的发展。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学习态度将有根本性的改观,良好的考风、学风也就树立起来了。

2.进行专业课程评定考核的修正举措

不同门类的高校因学科性质与专业特点不同,考核方式也有很大的区别。然而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传统的考核方法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从应试教育的一卷定成绩变为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如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口试、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考核,平时测验及抽查,提问记分,课程论文答辩,案例讨论,综合能力考核等。而这些方式中各有其特点,对于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专业偏农业院校来讲,多数学科的教学大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有严格的要求。而且要不断提高非卷面成绩的分数比重,突出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3.提高平时评定课程成绩的比重

近几年来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课程评定平时成绩比重逐年上升,具体做法是:

(1)学生上课时所坐的空间方位与学习态度的关系评分。

(2)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学习态度的关系评分。

(3)出勤情况与学习态度的关系评分。

(4)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情况与学习态度的关系评分。

根据专业课成绩评定分析研究,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这方面提出上述方法和举措的出台,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规范课程评定成绩都有良好的效果,值得有关部门重视与借鉴。

参考文献:

篇10

一、校园景观的意境营造理念

我国古典园林的意境与中国文化的底蕴是相一致的,是其主体审美精神与物质材料“天人合一”的产物。意境的营造,是由园林的景物所体现的思想境界,进而感化人的器官、打动人的心灵而产生的结果。首先这种能感化和打动人的园林景物,应该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也就是说,景观艺术水平要达到一定层次,才能产生超出景物以外所表达的精神境界。其次,对这种境界的理解、感知要由有一定文化水平、文化修养的人来体现。这些意境营造之说对当代我们校园景观的意境营造模式也有很深的影响。

燕山大学西校区位于秦皇岛市西环路西侧,东西向约2100m,南北向约1800m,周长约7200m,规划占地面积254hm,其中塔山座落于西校区中部,海拔54.4m,西校区最低处海拔12m,地形地势变化丰富。西校区规划学生规模25000人,规划总建筑面积45×104m2左右。

根据校园的功能定位,西校区的景观规划的理念确定为:校园环境效益上追求生态化。校园绿化布置上追求绿色化。景观艺术构思上追求意境化。

二、校园景观意境营造的基本定位

在校园景观的意境营造的原则上,我们把握如下几点:

1.以人为本、崇尚自然的原则:人类基于生理的、心理的结构和机能,需要新鲜而洁净的空气、良好的气候、安静而美好的环境,所以我们在学校景观规划上考虑以人为本,在人性化的同时也体现个性化,根据空间组织与规划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的学习与活动空间;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天性,在空间设施的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中创造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的景观小品;关注学校师生的的审美习惯,以园林山水布置景观,并赋予有文化内涵的意境营造。

2.体现人文、绿色化学校的原则:在布局上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为基调,适当穿插花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秩、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将人文、绿色理念融入到校园的自然生态中,创造出清新的现代大学校园景观。

3.体现园林式景观与生态保健相结合的原则:除了营造一个学习的幽静的意境景观,也充分利用具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提高环境质量、杀菌和净化空气,以利于师生身心健康。

三、校园景点设置及植物配置

在景点设置和植物配置上以静为主,突出重点,确保作到四季有景,营造含有积极寓意的景点;四时有不凋之树,同时利用相关的绿色植物来调节改善小气候、保持水土。滞留、吸附、过滤灰尘以及净化空气、杀菌、吸毒、吸噪音等作用,创造一个良好又适宜的校园环境:

1.西区环岛广场区:以草坪为主,以低矮植物为辅,主要是车辆分流区域。

2.文化石景区:主教学楼前,是主入口视线前端,该景点以文化石为主题,增加书香气息,倡导尊师重教。

3.学海林园区:该植物景区正好位于理学院东侧,从景观空间塑造与教学功能等方面考虑,本方案拟在该位置营造一小型植物园,即是户外植物教学基地,也是陶冶学生品格情操与培养自然生态观、感悟生命科学的素质教育基地。

4.塔山公园景区:根据构思立意,此景点主题体现的是对该校历史文脉深度挖掘,是对在该学校“厚德,求是”学风培养下涌现出的众多成就人的追忆和怀念,也是激发爱国热情与培养燕山大学学子自豪感的素质教育基地。

5.西校区的主干道:以银中杨、垂柳、悬铃木为主调树,银中杨、垂柳树、悬铃木冠大浓荫、树形优美,特别是夏季能遮阳,利于师生的行走舒适度。

6.实验室周围:种植松树、柳树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树锦鸡儿、刺玫可以分泌出杀菌素;忍冬可吸收氯气;侧柏树可以吸收二氧化硫,这样做实验放出的有害物质能部分被植物吸收,净化空气质量,维护师生身心健康。

7.教学区与体育活动区之间:种植高大银中杨、悬铃木等阔叶林树为行道树,把校园动静环境进行区分,同时可以阻挡活动区灰尘,降低噪音。

8.运动场区:以活动区为主,局部宽敞位置设立植物景点,配置适当的多季花木如:月季、鸢尾、萱草、腊梅、等。

9.教工、学生宿舍区:按照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不同,教工宿舍区植物配置力求庄重;学生宿舍区植物配置力求自由活泼。

10.食堂周围:配置一些花色清香、观果性植物,使其步入食堂就餐的人食欲倍增,如民谚中有“花中自有健身药”、“七情之病花中解”的说法。

四、结语

燕山大学西校区的景观规划以生态理论为指导,多层次,多树种,多季相结合造园,以艺术的手法构图,关注人的生理、心理需要,创造一个具有丰富内涵、情景交融的校园空间模式。校园绿化环境 以寻求“人与自然”为准则,将诗情画意写入校园与平面绿化相映成趣。校园建成后,将成为一所人、自然与校园环境“三位一体”有机融合的现代化艺术式校园。

参考文献

[1]宗白华.中国美学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A].美学散步[C].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