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9 02:50: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关于大自然的诗句,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3、 冬天的河干涸了,我相信,春水还会来临,那时白帆就是我心中的偶像;风中的树叶凋零了,我相信,泥土里的梦将在枝头开花结果。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24―0125―01
自古以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用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地理知识与语文知识关系非常密切。学语文也在学地理。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写在前面”告诉学生语文与地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语文教学中可以学到许多地理知识。
一、古诗词中的地形描述
我国疆域辽阔,地形地貌丰富多样,描述各种地形的名家诗句数不胜数。比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描写典型的山地地形的佳句,写出了庐山的雄奇秀丽。“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则生动描绘了阴山脚下河套平原的坦荡辽阔和牛羊肥壮、牧草茂盛的草原景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则写出了四川盆地地形崎岖的地貌。“仰望山接天,俯视江如线,对面能说话,相会要一天”道出横断山区的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各种地形的成因也各有不同,有地壳运动的内力作用,也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就是对流水侵蚀地貌的描绘。
二、古诗词中的气候
我国的自然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大江南北景观各异。比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春风”就描述的是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从东南沿海吹来,由于路途遥远,加之众多山脉阻隔,使之不能到达我国内陆西北地区。“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则反映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离海洋较远而形成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少。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写出了山地景观的垂直变化。有时也可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解释这种气候的垂直变化。“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三种降水类型中对对流雨的形象写照。“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表现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黄河自西向东流,也可解释海陆间的水循环规律,陆地径流入海,而海水只能通过大气输送到陆地上空,暗含水循环使得陆地上的水资源得以再生和补充。
三、古诗词中的水文知识
我国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L江、黄河、珠江、澜沧江和松花江的上游。水能资源的形成需要有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即河道、落差和水量,而描写这方面的诗句也不少。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即是对庐山瀑布的描绘,又可以从中看到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资源。“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向我们展示了奔腾不息的长江流经三峡时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我们在体会大江东去,奔流入海,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同时,也加深了对长江三峡水流湍急、水位落差大等特征的了解。“海潮岁月生,江水应春生”“绝岸愁倾履,轻舟故溯洄”等则展现了钱塘江汹涌澎湃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潮汐能量巨大,若能开发利用必将造福人类。
四、古诗词与天体运动
关于天体运动,古诗词中也多有体现,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就能恰如其分的说明地球自转运动所引起的昼夜更替景象。“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则写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物向东,天物向西的视运动。“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更是一句诗词言清四季变化,万物轮回。“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首诗把初冬的水文、植被和天气特点表现得优美如画。
多媒体课件具有灵活、快捷以及信息资源丰富等多种特点,为教学提供便利条件,同时,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增强,使课堂气氛更活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在遇到山水风景类的内容时,学生只能通过想象,但有了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教师能够把山水风景利用图片与视频的方式展示出来,使得我们的课堂变得更高效。
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以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春》为例,首先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一段优美的春的乐曲,从文章题目引入,提出导入问题:同学们,大家知道古人笔下描写春天的诗句吗?教师可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描写春天的诗句,并将其通过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例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离别》,进而将本文引出,并将作者的相关作品与简介充分地展示出来。随后,展示本文的学习目标:1.朗读文章,掌握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2.掌握不同的写景方法。在课件中展示下列相关问题:用圈点勾画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写出相关的感受与体会。提出问题:针对美丽的春天,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几幅图画?能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在描绘春天景色时,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结尾部分是怎样颂春的?顺序能否改变,为什么?(学生朗读结束后,合作交流,指名学生发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答案,背景配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画面。)最后给出一幅关于春天的图片,如果是你,你如何描绘这样的景色?课后设置相关练习,还可以推荐相关优秀教师的微博、网站等;建立留言板模块与交流区域,指导学生遇到问题可以及时沟通与交流。
二、多媒体课件在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情境创设可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
通过利用视频、音乐等多媒体技术,促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为学生营造自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间的关系更近。例如《春》一文的学习,教师通过多媒体制作关于春的景色与情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其中,进而切实地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多媒体教学中,除了可以对所学课文的内容给予充分的讲解以外,在课后还可以将学习内容扩展,提供有关的阅读资料,课后指导网站等。促使学生课前与课后的学习资源更加丰富,便于其自主学习的开展。例如,在《春》一文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教师推荐的网站,掌握了更多关于描写季节的修辞方法等。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件模块中,建立学生留言区与讨论区,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反馈,可以随时随地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使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了解。学生除了能够与教师及时交谈之外,还可以与同学充分地交流,通过聊天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激发出来,学好语文也就不是难事了。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时,教师必须做到与传统教学有效结合,加强实效性,充分地借鉴别人的长处,倾听学生的真实感受,从而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读准字音。
2.能读、背两首古诗,初步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画面美和童真童趣。
3.感受古诗的魅力,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多背古诗,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寄语,初尝诗味
教师寄语:(出示幻灯片,教师诵读并伴唱《新学堂歌》)
(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2)“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3)“多熟悉一些古诗词,你将终生受益。多听一听为古诗词谱写的歌曲,你将会熟悉更多的古诗词。”(汪国真)
师:《新学堂歌》已经将20首优秀的古诗谱成音符,供我们边哼着曲调娱乐,边轻松地背诵古诗。(大屏幕出示:愿每个孩子都能用诗文的语言,展示自己诗化的心灵!)
(二)诵读感悟,读准背通
1.认识诗人,了解背景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8课《古诗二首》(板书,仍伴唱《新学堂歌》)继续用古诗来美化我们的心灵!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预习作业(幻灯片)。
预习作业:(1)网上查找关于两位诗人的信息及关于风筝的信息。(2)读这两首古诗,尽量把字音读准,查找相关词语的解释。(3)有能力背诵的,就把这两首古诗背下来。(4)试着用“看注释、看图猜、联系上下文或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的方法理解诗意。(5)想办法弄清楚“鼎”和“垂”的书写笔顺。
师:老师要在学习这两首古诗的过程中检查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步骤是:读――背――问――诵――唱 (幻灯片)。
师:谁能把古诗的题目和诗作者书写到黑板上?(学生板书的同时,老师问:谁来介绍你掌握的诗人信息)。
2.读准诗句,读出诗韵
(1)指名读,教师指导,使其明白:会读,不光要读准字音,还要有节奏、不唱读,边读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2)教师配乐范读。(3)学生试读。(4)学生配乐表演读,教师评价。
3.循序渐进,背诵诗文
进入古诗学习的第二步――背。
(1)看着这些词试着背诵:(课件出示)草、莺、杨柳、春烟;儿童、纸鸢;蓬头稚子、路人、鱼……(2)分行背(看哪行背得又正确、又整齐、又有节奏)、(两行,每行一首)。(3)接力背(看哪位同学声音洪亮、有节奏)、(老师指定诗题,一对一句背)。(4)指名背。
(三)问读理解,融情于景
下面我们继续古诗学习的第三步――问。
以《村居》为例。
一问:这首诗高鼎描绘的是江南春景,那么,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知道春天的?说明理由。
二问:如果为《村居》这首诗题画,你会画些什么?怎样表现“草长”?(草尖上的新绿)说说你的理由。
师:江南的早春二月,小草、黄莺、杨柳、儿童都精精神神的,谁来精神十足地读出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一读:生机勃勃)
三问:“醉”是什么意思?(沉迷,过分喜爱)高鼎“醉”了还是杨柳“醉”了?
师:这迷人的春景,谁人不醉?何物不醉呢?高鼎沉醉,醉得把“杨柳”看作了能传情达意的人,并把这份“醉”的情绪赋予了杨柳。怎样读,才能把高鼎这份特别喜爱春天美景的情绪表达出来!(自己试试)(二读:特别喜爱)
四问:“纸鸢”指什么?(风筝)“鸢”是什么?(老鹰)关于风筝,你知道哪些信息?
幻灯片出示风筝简介。(略)
师:这该是多么热闹的场面呀,纸鸢天上飞,儿童地下跑;纸鸢天上唱,儿童地上喊。请把这种热闹、欢快的场面读出来。(同桌互读)(三读:热闹、欢快)
五问:你们读得很投入!欢快、热闹之后,老师要问个深奥的问题,看看谁特别聪明!认真听:
草长莺飞、杨柳醉是一年四季中的春天;
其实人生也有春、夏、秋、冬四季: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放纸鸢的儿童就是人生的春天,你们也正处在人生的春天。
高鼎在诗中描写儿童放风筝,有什么用意?再欣赏这幅画,再品味这首诗,思考一会儿。
老师引导:
儿童――人生的春天;这幅图、这首诗描绘的是大自然的春天。
人生的春天融入了大自然的春天――
就更让这幅迷人的春景图,充满了无限的(希望)、无限的(生机)、无限的(活力)!
带着这份激情、这份希望,我们一起齐读全诗!(四读:激昂、希望)
(四)诵读感悟,体悟情境
下面我们进入古诗学习的第四步――诵。
(1)自由“诵”
诵是“熟读成诵”,诵是“背诵”;更重要的,诵是像“念”一样的背,就像眼前有这首诗的文字;就像眼前有这首诗描绘的画面(试着诵一诵)。
(2)指名“诵”
自然哼唱,享受古诗
猜猜下面我们该进入哪一步了?(唱)(放歌曲:《小儿垂钓》、《村居》重复播放)学生自然跟唱。
(五)灵活选择,乐在学中
1.推荐书目:《小学古诗词70首》
2.作业:选择自己想做的
画:画出你喜欢的诗句,并将这句诗写在上面。
唱:自己配上熟悉的旋律演唱古诗或者学唱作曲家谱曲的古诗歌曲。
编:把这两首诗编成小故事讲给亲人、朋友听。
背:背诵这两首古诗的同时,自己归类查找其他的古诗背诵,如风筝类、春景类、小儿生活类等等。
3.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繁星春水的读后感1从作者这些平时随便记下的“零零星星”的感想和回忆中,我看到了她对家庭生活小范围的爱以及对社会生活这大范围的恨,也许这是时代带给她的影响,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些曾经触动过当代青年的短小诗篇,看看我们从中能得到些什么。
“童年啊!是梦中的夏,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童年是最美好的,因而也最短暂,梦是虚幻的,而真实却赖以它而得以体现,一个人长大了就不可能再回到童年,而现实的残酷与黑暗却又不得不使他想起纯真的童年,思绪游离在现实与回忆之间,只有在梦境中再次拥有那一份已逝去的童真,这不正是我们此刻的悲哀?
那么究竟能不能把这种美的崇仰升华呢?一百一千个人会有一百一千种回答,作者告诉我们:只要你愿意,对真、善、美的追求就有了坚强的自信心与奋斗精神。
春何曾说话呢?但她那伟大潜隐的力量,已这般的温柔这世界了!这是歌咏自然的诗篇,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不施浓墨童彩,没有人为夸张与渲染,只是用清淡的笔墨将自然的本色美显示出来,崇尚自然的美学观和娴静温柔的性情也溢于言表了。
若再深入些,我发现这些小诗往往将中国古典诗词和外国文学的两种韵味调融在一起,有时还碰撞出哲理的火花。
诗篇表现出来的瞬间的情感,无不含蓄蕴藉,如作者一样清莹隽永,字里行间流淌着温婉的情韵、淡淡的哀愁,纯洁的思想,它们和冰心一起,形成了一片晶莹而又遥远的繁星,一条温暖绵长而又鲜活力气的春水,永远萦绕在你我的心头。
繁星春水的读后感2《繁星·春水》是一本非常朴实的诗集,并没有普通诗歌华丽的辞藻,却处处流露着冰心细腻的心思和情感。情感仿佛与文字糅合在了一起,仿佛本该就是如此。每一句都浑然天成,朦胧的诗意化作涓涓细流,流淌在我的心中,仿佛能感受到冰心写下每一个字时的心情。
翻开书,看到那一排排诗句,仔细的品味每一句话语中的诗意,我读到了许多的感悟。时而婉转细腻,时而又激情高昂的诗句,无处不在透露着冰心的别有用心。她在歌颂世上的爱,她歌颂母亲的伟大无私,为了孩子的不顾一切,歌颂小孩子纯洁无暇又天真无邪的心灵。
一句句朴实的诗句中,透露着深刻的意义,就像是美玉包裹在石中一般。冰心用不带任何修饰的亲切语句,娓娓道来对生活中的热爱,对世界上美好的爱的歌颂。那一句句诗,深入人心的最深处,将每一处污秽都清洗干净,用朴实的爱意来让每个人变得纯洁无暇,心湖透澈。读到冰心的诗歌的人,想必都会安静下来,看她用文字演绎的纯真哲理吧?心中宁静下来,慢慢的感悟着这世界中的美好,感受着美好的童心母爱吧?
还有一首叫《诗的女神》的诗。在最后一段中间冰心老人发自肺腑地说道:“量我怎配迎接你,诗的女神呵还求你这般的,经过无数深思的人的窗外。”冰心将诗拟为女神,展现了她对诗歌的尊重,她认为诗是一种很美的东西,冰心老人自嘘自己不配迎接她,充分写出了冰心老人的虚心,和暗示自己还须继续努力,才有可能达到巅峰。这一点,我并没有能做到。
我读到了冰心的爱母之情。那一句句诗,不含任何的虚假伪造,出自内心的感受,让我在今天都能够感受到她对母亲的爱。...
繁星春水的读后感3不知从何时起,心中有了一份对诗歌的神往,于是,带着一份少年特有的懵懂与痴狂,随风读起了这“零碎的思想”。繁星春水这本书是我头一次接触,看惯了白话文的我,一下子来看诗集,就觉得有点不适应,不过也别有一番滋味。
翻开书,首篇导读便吸引了我。讲到冰心是如何创作诗集,从小到长大,充分体现了冰心在写作方面的天赋。
她的诗主要以母爱,童真,自然着称。从《繁星》中“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可想而知,冰心的童年充满着梦,充满着童稚的幻想。“小弟弟呵,灵魂深处的孩呵。”更诠释冰心与兄弟姐妹之间那不可言喻的深情厚谊。这些是冰心充满童稚的渴望与幸福。
她后来出洋留学,一去便是多年,她便通过笔来叙述自己的思念,迫切希望能够早点回家。她幻想着与母亲见面,幻想着回家,她很快乐。但是一旦没了幻想,那么她就会变得更加的失落与失望。背井离乡,又离开了至亲的母亲,怎会没有思乡之情呢?“故乡的波浪呵!你那飞溅的浪花,从前是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盘石,现在也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心弦。”那波浪不断的拍打岸,我无动于衷,可是一旦离开了家乡。那一滴滴的波浪,无不在触动我内心的一根快要绷断的弦,思乡的弦。的确,世上只有妈妈好,母亲的爱是最伟大,母亲的爱是最纯洁。
冰心的短诗,给了我万千的感慨。她的诗不含丝毫的虚伪,全是出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能够感人至深,也可见冰心的童年幻想中度过的,她的幻想是那么美,那么引人入胜,那么富有童趣。但,她那深深的思念,思母心切是我们所不能企及的。母爱是那么圣洁,它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爱,所不能企及的。冰心是母亲的代名词,通过冰心我读懂了母亲。
此时的我,心潮澎湃,无法平静,万千感受,无法溢于言表。一颗澄澈的冰心,正如繁星点点,春水东流。《繁星春水》这篇作品给我的启迪很大,她告诉我人类对爱的追求,告诉我母爱的伟大,告诉我要乐观地对待人生这些使我冰心奶奶这种伟大的精神和善良的品性所折服。
繁星春水的读后感4如果问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什么?那莫过于纯洁的母爱!对此,我国着名女作家冰心也唱出了对慈母的爱的赞歌《繁星春水》。
在灵魂的深处,有一种快乐在冥冥中跳跃。轻轻地拨动着我的心弦,在一次次静谧中的夜里滋润涸的新。感动,洗涤着我雀跃的灵魂,我安静的聆听。哦。我听到了童年银铃般的欢笑与父母慈爱的教诲。于是,我悄悄的将其谱写成童年与母爱的五线谱。在繁星闪烁下一遍又一遍的弹奏。
妈妈把我们带到这个美好的世界来,让我们去享受别人的爱护;妈妈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辛苦地把我们抚养x;妈妈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总是支持着我们,鼓励着我们,当我们摔倒了流血,最痛的不是我们,是妈妈的心;当我们不听话,妈妈动手打我们,最痛的同样是妈妈,正所谓打在儿身痛在娘心。可是,当妈妈帮我们补衣服刺到手指,妈妈仍然会觉得开心,因为如果她的痛能够换来我们的快乐,就算是痛不欲生,对于妈妈来说也是值得的。这使我想起一首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
妈妈对我们所付出的实在太多了,而这是我们做子女的一生也没办法报答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妈妈真的真的是世界上最最最最伟大的人,而这怎么可以用三言两语表达出来呢?在这个地球里,每个人只有一个亲妈妈,我们必须争取在有限的时间中为妈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妈妈生日的时候送上最真挚的祝福,唱出《世上只有妈妈好》,就这么简单,妈妈也会觉的心满意足!
在《春水》中有一段诗:自然的微笑里,融化了人类的埋怨。我读懂了自然用它的微笑化解了人类的怨怒。还有它博大的胸怀容纳我们,让我们洗尽铅化,重获新生。这是对自然多么崇高的礼赞!人类的枯燥与冷漠和大自然的新鲜与热情,如此鲜明的对比!在广博、崇高的大自然面前,人类该是多么渺小啊!去爱自然吧!与自然融为一体。那该是何等美妙的境界啊!
书中这样写着:别了,春水。感谢你一春潺潺的细流,你带去我许多思绪。向你挥手了。缓缓地流到人间去吧,我要坐在泉边,静听回响。这让我浮想联翩:春天的山涧里,清凉潺潺的溪流。涓涓的流向田野、树庄,流向人间。它带来的信息向山泉天穹无尽的流响,其中既有春水的温柔和清冷,也有诗人冷暖不定的心情意绪诗人天意。流水有情,一幅交相融合的春溪图跃然纸上。
书中的诗歌情至深,语至美。以含蓄、温婉、典雅、美丽着称。还有淡淡的忧愁。每一首诗都如天空中的星星,荷叶上的露珠,晶莹剔透,有着特具的美术感。在岁月的轮回中,时间的枯叶永远无法将我的童年与母爱埋没。我在生命道途中采拮童年的朝花,拾起一片片童真的梦想与慈爱的教诲。朋友,我又拾起了多少甜蜜呵!
繁星春水的读后感5冰心以其特有的女性纤柔、清新秀丽的语言写成了《繁星》、《春水》两本诗集,语言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通畅而又情韵悠长,并构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诗集《繁星》《春水》,为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以“自然”“童真”与“母爱”为主题,以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自然的赞颂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为主要资料,表达了她对母亲的情感、对孩子的喜爱、对自然的赞叹及对人生的明白,被著名作家茅盾称为繁星格与春水体。
哲理性强是《繁星》和《春水》的一大艺术特点。《繁星》和《春水》中,有许多诗都是蕴涵着深刻思想的哲理诗。这些深刻的思想往往都是和诗中描绘的具体形象以及诗人深沉的思绪揉合在一齐的,因而仍然具备着诗的情绪,有着诗的美感。
其次,纤柔是冰心诗歌的另一个显著特色。冰心的诗,无处不表现出一种女性的纤柔。以她“满蕴着温柔,带着忧愁”的抒情风格,感情深沉浓烈地歌吟着纯真的爱,描绘着大自然的美;同时也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某些社会丑恶现象的谴责。
最后,文字轻柔雅丽,韵律浑然天成,意境优美清丽。《繁星》和《春水》中词句的运用,仿佛是信手拈来,处处透露着轻柔雅丽的风格。
《繁星》和《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总的来说,它们大致包括三方面的资料。
新农民主义诗人叶赛宁出生于梁赞省的农民家庭,从小在乡间长大,田野、森林是诗人的游乐场,小狗、小猫是诗人的玩伴,他在自传中这样写到“童年时代我是呼吸着民间生活的空气长大的。”因而与大自然密切相关的俄国农村和农民的生活都是他创作的主题,其中饱含作者对淳朴的生活,对美丽自然的款款深情。纵观叶赛宁一生的诗歌创作,动物形象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们不只是描绘乡村生活背景的道具,同时也是作者表达心声的代言人,在它们的身上体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的态度和看法。
高尔基在回忆聆听叶赛宁朗诵完自己的作品时的情景,曾称叶赛宁为俄罗斯“文学中头一个如此巧妙,而且能以如此真挚的爱来描写动物的人。”根据统计,在被研究的叶赛宁近339首诗中,有124首都有提到动物形象,种类多达60种。可见动物形象在诗人的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
叶赛宁的很多诗中都提到了狗这一形象,诗人称它是朋友。“今天的狗儿使我想起,它曾经是我幼时的朋友。”(《狗之子》1924年)。 还称它为亲人,“母狗姐妹和公狗兄弟/我也像你们受人轻视。(《牝马船》)《给卡察洛夫家的狗》中,“我”对着小狗吉姆倾诉衷肠,叮嘱它代替自己表达对那位最沉默最忧伤的女客的歉意。在这首诗中,诗人说“吉姆在你的朋友中,各色各样的人很多”,叶赛宁不只是把狗平等对待,而且还把内心最隐秘不能表达的感情托付给小狗吉姆。
除了这种兄弟般的平等友情,叶赛宁认为动物也有崇高的感情,而且丝毫不比人少。在《狗之歌》中,完全以动物为主人公,以动物细腻的情感打动人心的。诗歌的题目使用了”Песнь”一词,是作者的精心设计。”Песнь”是崇高体裁,是属于颂诗写作。作者用这样的题材来写一首关于母狗的叙述诗,原因在于,在诗人看来这首诗的主人公虽然是一只母狗,但作者赋予了小狗以女人和母亲特有的情怀和本质,进而歌颂了神圣的母爱。诗歌的叙事诗按照时间顺序,清早、傍晚、晚上、和月亮出来了,讲述了在短短一天之内母狗得子到丧子的情感变化。值得一提的是,诗歌按照时间,先将母狗清晨诞下小狗,一直到傍晚,直到闷闷不乐的主人把狗仔装到麻袋里,但是诗人没有描写无情的主人如何把小狗们投入水中,而是用平静河面久久的颤抖来引起读者自己的想象,这种方法不是叶赛宁的首用。在屠格涅夫的《木木》中,也使用了相同的手法,通过描写水波的变动让读者产生自发的共鸣。同时对于母狗看到这一幕,伤心欲绝的反应,作者也巧妙的避开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写母狗脚步的踉跄和不断的流汗,来反应它内心的震荡。在中国的诗歌里,所谓“话到七分,意境深远”,也是这个道理,如果全部平铺直叙,则大大减少了需要联想才产生的艺术效果。诗到这里还远远没有结束,母狗把天上的弯月,误看成是自己的孩子,这样的虚实对比,加强了悲伤的渲染。最后以两行狗泪结束了全诗。自然的情化,情感的物化,虚虚实实,情景交融,让悲伤的情绪贯穿诗歌从头到尾,耐人寻味。《狗之歌》最大的成功在于它情感的真挚,而真挚的原因在于,叶赛宁相信动物不只有基本的喜怒哀乐,在动物身上也存在着人类的崇高感情,动物并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虽然不使用人类的语言,但是他们也是大自然的作品,大自然给予人类和动物相同的天赋和平等的地位。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体会到这一点,叶赛宁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和语言天赋,借助诗歌把动物的声音传达出来。难怪高尔基在听完叶赛宁对《狗之歌》的朗诵后“不由得想到,谢尔盖・叶赛宁与其说是个人,毋宁说是造化特意为诗歌,为表达绵绵不尽的田野的悲哀,表达对一切动物的爱和恻隐之心(人比万物更配领受它)而创造出的一个器官”。
叶赛宁对马也有很深的感情,在所有使用的动物形象中,马的频率最高。首先 还是朋友情节。在《我不打算欺骗自己》中,诗人写道:“每一匹又累又脏的马,都会对我点头相迎。我是动物亲密的朋友,每句诗能医治他们的心灵。”除此之外,在叶赛宁的笔下马还代表了逝去的美好时光。在《我不惋惜、呼唤和哭泣》中, 有这样的诗句:“生活,如今我竟倦于希冀了?莫非你只是我的一场?仿佛只是在那喧闹的青春,我骑了玫瑰色的骏马驰骋。”在这里最后一句,一方面是指时光匆匆流逝,如骑在马上飞逝。另一方面,好像也可以理解成,青春年少如马上驰骋般的快意,只可惜短暂易逝,让人觉得惋惜。而1920年发表的这篇《四旬祭》,最集中也最鲜明的表达了叶赛宁对于自然的护卫和对破坏自然的工业化的恐惧和排斥。马在这首诗中象征了即将逝去的乡村和自然,是叶赛宁表达自己自然观的代言人。诗中,一只“不自量力”的红棕马驹在奋力追赶铁的列车,诗人用对比的手法凸显这种赛跑的换缪于差距。一个是“铁爪”、“铁鼻孔”,边轻松的打着“响鼻”,边快速前进,而另外一个跑跳着竭尽全力,但是纤细的前腿已经抬到最大限度了,这样的比赛在一开始就定下了赢家。
虽然作者表面嘲笑马儿是“可爱而又可笑”的傻瓜,但是他心里真正排斥的是代表破坏自然的工业化和机器化的列车,这从全诗的头两句就可以明显的看出作者的观点:
毁灭的号角吹响了,吹响了!
我们如今怎么办,怎么办,
在这肮脏无比的路的大腿上?
但是作者还要用问句嘲笑小马,“莫非它还不知道铁马已经战胜活马?”其实这是作者的对自己的审问。十月革命后,苏维埃的社会理想是建立工业化国家,这样的国家导向必然引起工业文明与自然的冲撞,钢铁的城市与木头乡村的摩擦。面对这种趋势,叶赛宁预见到了自然面临的危险。但是作为诗人,他还是选择站在诗意来源的自然的一方,只是这个时候的诗歌里不自觉的带着浓郁的忧伤和担忧。他就像是那只代表传统木头乡村的,代表自然的小马,明明已经知道结局,但是还是不能坐等钢铁文明的侵吞,竭尽全力给予反抗。所以与其说诗人嘲笑自不量力的小马,不如说诗人是同情捍卫自然的抗争者。从今天生态学的角度来评价,叶赛宁在诗中流露出了对自然在机器时代的命运的忧患,对自然田园依依不舍的眷恋,以及对于如何拯救俄罗斯大自然,保护俄罗斯的美的思考,这种生态意识是符合今天的科学自然观的,从叶赛宁的诗中看到了他一贯坚持人与自然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点通过分析叶赛宁诗中的几个主要的动物形象,我们可以看到,~赛宁对动物感情真是来源于对自然的尊敬与热爱,反过来说,正是通过这些活灵活现,充满真情的动物形象,传达了叶赛宁朴实基本的自然观――人与动物是平等,友好,亲如兄弟的关系,不可低估动物的情感,它们也是与人类一样拥有崇高情感的自然之子,同时还包括工业文明和自然、自然和人类要和谐共生的先进生态自然观。
【参考文献】
[1]顾蕴璞译.叶赛宁诗选[M].上海:译林出版社,1999.
“黄昏”,也算是中国最古老、最经常引起诗人情思的意象了,往往引起怀人之悲,它以其朦胧晦暗的色泽,夺得诗人的青睐。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有诗《君子于役》篇:“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4]暮色黄昏已经不仅仅是作为独立于诗人情感之外的景物存在,这里面的“黄昏”是浸染了思妇的愁思。“黄昏”,作为一天当中最祥和、最宁静、最充满家的味道的时刻,在炊烟袅袅中,家中的妇人本该盼归自己的夫君。而“黄昏”为一天中渐趋归家的时刻,在外劳作的人纷纷归来,大自然中的小动物也纷纷回到了自己的巢穴,独有征夫在诗中是空缺的,在万物归于宁静祥和的安顿时刻,他去干什么了?他为什么在归家的时刻没有出现?思妇的这份愁绪感染着我们。思妇的愁思,在夕阳西下的意境浸染下,便成为整个大地生命的一种呼唤。唐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同样是一副黄昏后向往安宁的图画,“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5]苍茫的远山,无尽的白雪覆盖的世界,万籁俱寂,在暮色苍茫夕晖斜照的时刻,那一声充满了居家气息的犬吠,引起了多少苍凉但却无限温馨的回忆。在外的征人又何尝不想投入这样一幅画面中去。游子的疲惫与困乏,在那一豆烛光、一声犬吠之中,生命得以安慰,这个晚归的背影让人充满了无限的、生命满足的幸福感。日暮时刻,在农耕时代的古老中国,引起了多少思妇、思夫的愁肠,又有谁不渴望在生命渐趋宁静的黄昏时刻与家人团聚?
“黄昏”引起了思妇、征夫的百般愁肠,同样也引起了远在他乡的游子无限的怀乡柔情。李白的《菩萨蛮》以唯美浪漫的情感体验提升了他对黄昏的体验,“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街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6]他这首关于黄昏意象的千古绝唱,“暝色入高楼”一句,几乎把黄昏写活,以至于诸多世人频频推敲李白这句诗的出处,有人说来自孟浩然的“愁因薄暮起”,或者是“向夕千愁起”,有人说是皇甫冉的“暝色赴高楼”等等。诸多的诗人都有过对黄昏深刻的生命体验,黄昏成了许多诗人心中一种共有的意境。李白的黄昏景色凄凉、黯然,远离故乡的游子登楼伫望,归家的路漫长无比,夕阳西下的风景,牵动了多少游子思归的离愁别绪。而中国的诗人在漂泊的征程中,无不是在寻找一个心灵的栖息地,一副可以让灵魂停止漂泊的淡抹的黄昏归家图,勾起了多少在外游人内心最柔软的乡思之情。李白《忆秦娥》中的黄昏景象也写的很传神,“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7]诗句末尾“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个字,将个人的悲欢离合推入到浩渺的时空之中,一己之悲欢与历史休戚相关,这里生命的不自由与灵魂的漂泊困顿,道出了无数读书人的心声。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同样拨动了多少游子的心弦,里面日暮之下的故乡,已经远远不是地理位置上的故乡,而是精神家园的意味。
综上所述,“黄昏”意象无不浸染着诗人的某种特定情感。但是,这些意象个体又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据诗人传情达意的需要形成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深化了“黄昏”原型的审美内涵,显示出中国古典诗词“黄昏”意象独特的艺术情趣和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任海天.论韦庄诗中的“夕阳情绪”[J].北方论丛,1996,(02).
[2][6][7]李白.李白诗歌全集[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
[3]黄鹏.贾岛诗集笺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2.
一、传统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的中心内容
(一)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
最初,道德并不是连用在一起的,而是分开的。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里的“道”表示自然界与社会的发展、变化、运动规律;“德”即顺应自然的规律进行发展。后来荀子在《劝学》中将两字连用:“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我国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都包含了丰富的传统道德伦理思想,大体上,可以按五个方面来了解和掌握我国悠久的道德传统。
1.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讲究天人合一
古代儒家善的思想包含着对和谐的体现。他们认为因为自然生命是善的,而人类的生命又是大自然授予的,所以人也应该是本善的,而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更应该是善的[1]。人与自然在共同的性本善的蕴含中,达到了真正的合一与感应、协同与和谐。正如《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体现了自然和谐的内在含义,顺应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和谐也可以被认为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终目的。即使是在对自然的改造方面,也表现为非功利性、非破坏性的。中国古典神话所传达的思想则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最好例证。如愚公移山是采用最朴实的体力方法去改造自然,在方便自己和后人的同时也友善地对待自然;同样大禹治水采用非强力而是适度的疏导的方法。还有中国的诗人、哲人无不喜欢寓情于景,这表明他们的喜怒哀乐已与大自然不自觉的融为一体,他们已将大自然的好坏视为自己情绪的晴雨表。于是乎在风光美好的古代,才会流传那么多赏心悦目的诗句,自然才会给予人类那么多的情感滋润,这已是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境界的最好印证。
2.重视人伦关系,强调仁爱孝悌
古人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们是连贯发展的,大凡仁人,先要苦心修身,然后才能齐家,最后才能治国平天下。古人的家庭道德规范是以慈、孝、贞、悌为核心的。传统家庭道德中的慈是指父母、前辈对子女应该慈祥有爱,呵护倍加,并循循教导,挖掘其才能,培养为有用之才。孝则是子女对父母的态度,特别是当他们年老体衰,失去劳作、生活的能力时,是否还能尊重父母,给予日常生活上的照料,而不是心存抱怨或抛弃不顾。贞则讲的是夫妻之间应该相互友爱,相互尊重,使整个家庭充满着爱的氛围。并且儒家把夫妻之间关系的影响看得很高,认为夫妻之间品质将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品质。所以古代便也有了妇女“始终如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家庭信念,特别重视妇女的守节。悌则是关于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古人视兄弟姐妹为掌心掌肉的关系,所以倡导他们要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尤其是困难的时候应相互救济。
3.宣扬集体主义精神,重视个人义务
宋代诗人葛元怀喜欢在休闲消夏时观察大自然的情状,以此寻求乐趣,他在《夏日》诗中云:“晓荷承坠露,晚岫障斜阳。树下地常阴,水边风最凉。蟑移惊鹊近,鹭起得鱼忙。独坐观群动,闲消夏日长。”炎炎夏日,正是大自然充满勃勃生机的季节,诗人一边乘凉消夏,一边欣赏着眼前的景色,真是情趣盎然,乐在其中!
课外读物的阅读。仅利用各科课本知识的积累毕竟有限,还需要对课外读物的阅读,这也不失为一种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凡是作文内容丰富的学生都得益于大量的阅读。如初二(2)班的梁建、王笑,他们的作文写得都很流畅,文章中引用的资料大都是平时积累的。在濮阳市举行的“首届快速作文竞赛”中两人都获得了一等奖。
怎样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我采取了以下多种方法:一是在教室内建立图书角,二是订阅《中学生阅读》,三是向学生推荐有益的书籍,如《阅读与写作》中就有很多精彩描写,句句深入人心。刘心武说道:“不要指望麻雀会飞得很高,高处的天空那是鹰的领地,麻雀如果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它照样会过得很幸福。”在长期积累中学生也有了读好书的愿望。
再说生活积累,这也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我们身边的一花一草、一虫一鸟都向我们传递着大自然的信息。春夏秋冬,我们虽然体会不到城市的喧嚣和眩目,但农村特有的景色也会令学生耳目一新,打开学生封闭的“天眼”,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世界带给我们的天然之美,风雨雷电将在学生笔下生辉,花鸟虫鱼会成为学生文章的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