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6 15:02:0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比例尺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此之前已经了解了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之间的关系,会根据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求出比例尺。本课教学任务是要求学生能根据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在应用过程中了解比例尺的价值。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经验,能运用分析综合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本课可以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比例尺的应用价值,能根据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能根据问题寻找需要的条件,根据条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不同形式的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比例尺画图。
教学重点
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探究,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下面是明华小学附近的平面图。
1.根据这幅平面图,能求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实际距离吗?
(1)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添加条件“比例尺是1:8000”,并让学生在作业纸上动手测量出少年宫到明华小学图上距离为5厘米。
(2)学生根据寻找到的条件独立解决问题,并组织交流。
学生有如下方法:
A:5÷■ B:5×8000
C:用方程解。
解:设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实际距离是x厘米。5:x=1:8000
(3)小结:要求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实际距离,就需要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量出图上距离,然后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我对教材例题作了一些取舍,去掉了原例题中“比例尺是1:8000”和“量得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是5厘米”这两个条件,“逼迫”学生根据给出的问题思考所需要的条件。这样做,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从问题出发思考问题,另一方面调动起学生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让学生“真正”地解决问题。多种解法的呈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体会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
2.出示:有一所医院在明华小学附近。你能在图中标出这所医院的位置吗?
(1)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在图中标出医院的位置。在此基础上给出条件:医院在明华小学正北方240米处。
(2)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小结:要在图中标出医院的位置,就要知道明华小学到医院的图上距离,而根据比例尺和实际距离就能求出图上距离。
3.反思、比较:刚才我们解决了哪两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都是根据什么来解决的?
设计意图:要解决“在图中标出医院位置”这个问题,需要进行分析。让学生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全过程,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意识都大有益处。“反思”引导学生梳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形成一定的解决问题经验。通过“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
二、比较,感受各种比例尺的价值
1.放大比例尺。
下面是一个正方形精密零件的平面图。
(1)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信息?根据已知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比较:观察一下正方形零件的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你有什么发现?
2.线段比例尺
这是一张中国地图。
(1)怎样求出上海到北京的实际距离?
让学生上前动手测量出上海到北京的图上距离。
(2)量得上海到北京的距离大约是11 厘米,请你算一算上海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3)交流。(学生会出现分别用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情况。)
(4)比较:你认为选用哪种比例尺计算比较简便?
3.比例尺的变化
(1)比较:还有一幅中国地图,它的比例尺为1:20000000。想一想,这幅地图与比例尺是1:100000000的地图比较谁大谁小?
(2)在比例尺是1:20000000的中国地图上,上海到北京的图上距离有多长?
(3)同学们通过计算得出了上海到北京的距离大约是1100 千米, 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火车时刻表上标出的上海到北京的距离是1463 千米,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设计意图:以上三个环节的设计都具有开放性,问题色彩比较浓。三个环节都运用了“比较”这一手段,使各种比例尺的适用范围更加凸显,通过问题解决体现各种比例尺的不同价值。而学生自己提问题、动手测量需要的数据,自主选择比例尺解决问题等,都体现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操作,体会实际应用
出示东关小学篮球场。请你在作业纸上绘制出学校篮球场的平面图。
1.讨论绘制这个平面图所需要的条件。根据讨论情况,相机给出条件:
(1)篮球场长是28米,宽是15米。
(2)如果要在作业纸上画出篮球场的平面图,选用下面哪个比例尺比较合适。
A: 20:1 ( )
B: 1:200 ( )
C: ( )
2.学生根据选定的比例尺,计算出相关数据,并绘制平面图。
3.交流欣赏。
【中图分类号】 J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183-1
随着电视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 节目制作手段也在推陈出新,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节目制作需求,摄像摇臂作为专用拍摄辅助设备,开始广泛用于新闻、运动会、电视教材等拍摄中。与传统拍摄手法相较而言,其结构紧凑,性能优越,并可以和轨道等相关设备配套应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具有灵活的拍摄位置、角度变化及丰富的镜头语言等方面。这里我们以西安中元生产的摄像摇臂系统为例,就其在军事教学片中的拍摄应用技术进行分析。
一、摄像摇臂系统的性能分析
摄像摇臂可分为电影用摇臂和电视用摇臂两大类。电视用摇臂又有大小之分。在使用过程中,其结构简单、拆装便捷、机动灵活,可在演播室使用,又可以在广场、野外等环境下拍摄。通常情况下,摇臂是由重型三脚架、移动车、臂杆、电控系统、控制手柄、对讲系统以及配重等部分组成。在安装和使用时要做到熟练拆装、调试,精心维护。这样才可能拍摄到动感强烈、角度独到、高空俯仰镜头。摄像摇臂在影视拍摄中角色重要。而且也能提高工作效率,为节目的合成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可以说,在现代电视节目制作中, 摇臂已经越来越成为一部好作品所不可缺少的摄制工具。
二、摄像摇臂技术在军事教学片中的应用及分析
军事教学片的拍摄,应本着“紧贴军队建设、紧贴军事斗争”的原则,从突出军队信息化建设、军事斗争、军事传统文化特色等方面入手,在制作方式上要灵活多样,在制作风格上要特色鲜明。笔者根据这些年参与制作部队反恐演习中分队教学片的拍摄经验,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合理使用摇臂拍摄。
(一)突出镜头的运动美。军事教学片的拍摄需要精心设计、构思。尤其在运用摇臂系统时,所拍摄的镜头要力求体现出画面的动静结合之美。动时要动感十足。
1.敏锐的感觉。摇臂摄像技术在军事教学片中的使用要求往往比较高。这就对摇臂操作人员敏锐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敏锐性可以包括对音乐节奏的感觉,也包括对拍摄节奏的敏锐性,或者是拍摄中对所要表现人物动作的敏锐观感。
2.运动的尺度。在实际拍摄中,摄像摇臂系统可以在360 度内任意旋转,在一定的范围内任意进行收缩和伸展,从不同角度拍摄出最完美的画面。摄像摇臂系统可以实现和强化室内人物的中近景及面部特写等,而且能够轻松表现出室外画面的气势和纵深。尤其在表现镜头及组接的动时,要恰到好处地把握好度,使镜头的动感十足。
(二)强调镜头的节奏美。
近年来,摇臂摄像技术得以广泛运用,尤其是军事教学片中展现出军人精神状态的行进方阵,狙击手精湛的技艺,高速行驶的车队等,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学会理解编导意图。摇臂摄像人员在熟练掌握设备的基础上,要领会编导的意图,明白编辑后期工作的思路。而后才能切实从符合军事训练的规律出发。
2.运用摇臂镜头点缀。众所周知,摇臂多用于表现大场景和连续性比较强的镜头。当插入在需要表现的段落之中时,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其在镜头、编辑手法以及音乐的节奏感方面得以加强。但如果全片都使用摇臂镜头,就会适得其反,起到另种效果。军事教学片也是如此。我们知道,军事教学片中经常会有分队攀登、搜索、小组障碍等节奏感的场面,作为摇臂摄像人员应熟知这些运动的特性和轨迹,这样才能把不同运动条件下的军事动作生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三)表现镜头的和谐美。摄像摇臂镜头动感强,角度广泛,可以轻易实现高空俯仰的拍摄。但如何要使这些出彩的镜头表现出一种和谐的美,却是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长镜头运用.长镜头在军事教学片中是比较常用的拍摄手法。与此同时,运用摄像摇臂长镜头拍摄,还可以巧妙实现画面的自然转接过渡。
2.移动拍摄。移动拍摄也是指在运用摄像摇臂跟踪拍摄移动被体。在军事教学片中,移动拍摄给人的感觉比较舒缓,平稳。作为一种表现艺术手段,它具有情感概括的宽泛性。可以帮助和促进观众对整片认识的再度深化,从而使整部片子具有更加完美的补充性形象设计。
3.思维方式.在运用摄像摇臂技术进行拍摄时,要善于化一般的形象思维为电视的蒙太奇思维,剔除不必要表现的,强化需要突出的,精心选择富有造型表现力的过程和动作。同时,一定要有编辑意识,拍摄时要充分考虑到每个(组)镜头连接所产生出来的效果,以引发观众的思考和想象。这样就为营造军事教学片和谐之美创造了条件。因此,电视教材的感染性与具体生动的美及其由美激发出的人的愉悦感及思维方式有着一定的关联。
4.巧妙运用空镜头。如果在一部教学片只是出现训练镜头,使人感觉有些呆板和生硬,如果我们在运用摄像摇臂进行拍摄时,还可以加入一些似乎无特定表现意义的云彩、树木、道路等空镜场面。在编辑时放在适当的位置可以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
中图分类号:TP311.1-4
《C#程序设计基础》是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对象是初次接触程序设计的一年级学生。在短短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中,学生将接触到大量的新知识、技术原理以及编程思想,特别是在面向对象编程基础和基础这两部分重点教学内容当中,充斥着大量比较抽象的编程概念和技术原理,如果教学方法选择不当,学生很容易感觉编程技术枯燥乏味,产生畏难、厌学情绪,对其后续的课程学习和专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对此,作者在该课程教学中应用了类比教学法(Teaching with Analogies,TWA),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教学内容或者复杂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 类比教学法及其实施步骤
类比教学法是许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意无意地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好比说……”、“就像是……”之类的开头语时,就可能是在进行类比教学。类比教学法最主要的好处是可以将抽象的概念、教学内容或者复杂问题转换成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帮助学生了解不熟悉的概念,通过类比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对讲清难点十分凑效。
类比教学法的教学流程为:(1)介绍准备学习的概念;(2)唤起学生对类比对象的记忆;(3)确认类比对象的相关特征;(4)对应目标对象与类比对象两者的相似性;(5)指出类比的限制;(6)归纳目标对象的重点。
所谓目标对象指的是教师准备介绍的概念或问题,如类、对象、方法等,所谓类比对象指的是教师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不熟悉的概念而使用的比喻。
2 类比教学法的应用实例
下面以作者在《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讲授数据访问对象为例,介绍类比教学法在程序设计课程的具体应用。首先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类比对象和目标对象之间的相似之处,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逐条对照便于理解。
3 结束语
类比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在《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很多基本概念和技术原理都可以用类比教学法进行教学。作者在《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工作中,大量地采用了类比教学法,使用学生熟知的实例来形象化类比课程中的抽象概念、名词术语和技术原理,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实际上,作为一种通用的教学方法,类比教学法也能够很好地运用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中,值得进一步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彭宗举,沈明,赵一鸣.类比教学法在操作系统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7(02):123-125.
[2]杨恒伏,孙光,田祖伟.类比教学模式在操作系统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8(24):76-77+56.
[3]李红.类比教学模式在操作系统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资讯,2011(21):201.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0-0110-02
比较,汉语常用词汇,意为辨别事物的相同属性异同或高低。比较法,也是人类一种常用的认识方法,是通过观察、分析、对比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在汽车造型设计专业导修课程中,需要深入分析市场在售的量产车型特点,发现未来汽车造型设计的趋势,所以必须选择好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有了好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就会事半功倍,教学质量就有可靠的保证,汽车造型设计导修课程的教学,也会变得理论与实践联系加紧密。
1比较教学法
1.1比较法的概念
比较教学法是在教学实践中,着重体现辨析并确定教学内容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即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认识对象放在一定的条件下,按照同一标准进行对照比较,从而确定认识对象属性的同异、地位的主次、作用的大小、性能的优劣、问题的难易或认识的正误深浅,以达到辨识、了解和把握认识对象之目的的一种方法。
1.2比较的特征
首先,比较法的运用是事物间对照与对比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获得两种或以上的事物之间的区别、差异,把彼此间具有某种联系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分析,以确定其相异关系,认识其本质差异,这是一种求异的比较。
其次,比较法的运用是事物间参照与类比的过程。
按照某种逻辑将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加以类比,或者参照某种规律、关系进行比较,得出相同属性的结论,这是一种求同的比较。
1.3比较法在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比较教学法,是汽车造型设计导修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在我国经济新常态,国家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经济提质增效新引擎的大背景、大环境下,将比较教学法引进汽车造型设计导修课程教学之中,更显得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创新能力。当今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汽车造型设计导修课程比较教学法,主要是教师通过组织各种经典汽车造型案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汽车造型设计趋势,进而引发学生设计理念的突变,实现设计创新能力的拓展。
二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当今的世界,已经进入全面创新的时代,今天不创新,明天就落后。要赶上飞快发展的时代,思维方式的变革尤为重要。汽车造型设计导修课程比较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组织大量直观信息,不断强化和冲击学生的思维,进而促使学生实现由二界思维到三界思维、由单级思维到多级思维、由渐进思维到飞跃思维转变。
三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鉴别能力。事物怕比较,比较能找到联系,比较能发现前人设计的思维轨迹。在汽车造型设计导修课程教学中,通过不同质的汽车造型比较,可以从中发现设计差异;通过不同形状的汽车造型比较,可以从中获得设计规律;通过集大成式的全面比较,可以从汽车造型设计表面现象中找出本质特性,进而帮助学生厘清概念,提高分析鉴别水平。
2 汽车造型设计导修课程特点
2.1课程分析
汽车造型设计导修是一门专业入门基础课,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汽车造型设计的各个基本要素,对不同造型风格的汽车有基本认识和理解。课程重点内容是不同车型风格的特征表现,因此需要对大量的量产车进行对比,从而总结出规律性的造型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2.2学情分析
汽车造型设计导修课程面对的是汽车造型设计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先修课程为素描、色彩等艺术类基础课,因此具备一定的造型基础以及对形体的理解力。但是在专业领域中,对于汽车造型只是浮于表面的认知,造型的来源以及造型与功能、材质、色彩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晰。因此本课程需要培养、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艺术设计素养和汽车设计观察、鉴赏能力,在对案例分析过程中,培养“提出问题”到“分析”到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教学效果分析
教学效果决定教学方法改革的成败。将比较教学法引入汽车造型设计导修课程,分析其教学效果是明显的。
一是可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比较法教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引导学生发现差异,如通过图片、实物等比对,从中发现我国汽车设计与国外汽车设计的差距,或从不同汽车造型设计中找出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这种差距和问题,就是学生今后设计创新的动力,这种动力可以大大激发出学生的强烈求索意识、永不满足意识和敢于打破旧框框的意识,在如何完善和如何建立自己的领先地位中找到新思路、新方法、新规律。
二是可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教学法的主要授课方式是启发式和讨论式,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是精讲多练,精讲就是用准确、精炼、生动的语言讲授内容,提高课时效率;多练就是在精讲的基础上,留出一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互动,老师与学生共同探索研究教材重点和难点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设想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加快其掌握知识技能的进程。
3 比较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
比较教学法应用到专业导修课程中,将经典与现代、合资与国产车造型特点进行比较,会实现由点到线,多线交织的网络化立体式教学效果,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鉴赏能力,对人类汽车历史进程有全面而整体的认识。在课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比较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比较教学法的优势和作用。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3.1横向比较法
横向比较法是指对同类的不同对象在统一标准下进行比较的方法。使用该方法按着调研目的确定比较基准和分类属性、要注意事物的可比性、要善于发现和比较本质的不同。
在教学中,对于同一时期不同品牌、不同造型风格的汽车进行形态方面的比较,例如将宝马与奥迪汽车进气隔栅、前大灯部分进行对比,总结不同汽车品牌特征表现方法,能使学生轻松建立起跨文化思维模式,帮助他们形成网络化的知识体系,为其创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3.2纵向比较法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处于不同层次或不同阶段的事物进行比较的方法叫纵向比较法。它们之间常是层次的延伸或时间的连续。纵向比较法的特点是以时间为坐标。通过测量与比较研究对象在先后不同时间段中的变化,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法。
汽车造型的发展变化经历了马车型、箱型车、甲虫型、船型车、鱼型车、楔形车几个重要的造型风格,随着历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各种新材料、新工艺都会对汽车造型风格带来变化,通过纵向比较教学法使学生容易理解不同时期汽车造型风格的形成与变化,并能够明确其风格发生变化的历史原因。
3.3求同比较法
现代汽车造型设计按照消费者的喜好、消费能力以及企业定位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不同造型风格,每种风格都会呈现出各自的形态特征。造型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前,需要针对某种风格进行全面的认识以及特征的提炼,将大量具有相同特征、性质、颜色、功能等车型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进而总结出关于造型的规律性认知以及造型的发展变化趋势,这一过程就是求同比较的过程。
求同比较法利用的是设计方法中的求同思维,他的特点是闭合性,方向同一,结果确定。这种思维使人思维条理化、逻辑化、严密化。
求同思维是一种聚合思维,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形成思维定势,虽有助于对分析技能、技巧的掌握和运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创造能力的发展。为了避免求同思维可能产生的弊端,在运用求同比较法时,还可以进行跨学科、跨领域但是具有相同特征的不同事物进行比较,从中得到造型规律。
例如豪华经典风格汽车造型特征的提取,可以从产品设计、家具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中总结出“保守、传统、豪华、复古、怀旧、经典”等关键词。在比较过程中,跳出思维局限,寻找此类产品的共同造型特征,将此特征运用到汽车造型设计中。
3.4求异比较法
事物之间存在着差异,这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世上没有两粒完全相同的沙子,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一见解早已得到人们的认同。在汽车造型设计中,同时代的不同品牌车型存在差异,不同时代相同品牌的车型也有差异,而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将这种差异揭示出来,透过差异的表面,揭示深层次的造型来源,最终得到造型方法规律性的认知,从而加深对于专业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求异比较是大量的、经常的、广泛的,其使用频率远远超过求同比较。
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不同事物的对比。
例如,豪华型、圆润可爱型、科技前卫型以及运动速度型是目前市场中并存的四种主要汽车造型风格,这四种风格在整车尺寸、形态、造型特征线、色彩等方面存在极大差异,为了更好地掌握每种风格的造型特点,将四种车型同时进行求异比较,教师引导学生列举造型差异,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点之间关系的思维模式,建立全面而系统的知识体系。
二是同一事物的几个不同方面的对比。
汽车造型设计是一项具有探索性的工作,需要对当前产品进行比较分析,来探求和预测未来几年消费者的审美观、价值观的走向,以此来进行造型设计定位。常用的方法就是将某定车型在近十几年的造型变化――列举出来,从而得到造型变化规律,依据此规律性的认知努力突破创新,力图使汽车造型设计风格超越同时代已经上市的其他车型的造型设计。如,对大众宝来从2011款、2006款、2008款、2013款的侧面特征线、车灯造型灯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该车最初并没有特别突出的运动造型元素,但它的推出,给国内追求个性的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选择,也为日后中国汽车市场带来了全新的“运动”概念,该车也在逐步转变造型特点,上扬的肩线、宽大的进气隔栅、切割造型的前大灯设计使整车运动感十足。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15
Applied Undergraduate Thesis (design) Teaching Reform
ZHAO Zhenkuan
(School of Management Science,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 The writing ability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ability in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t pres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and reasons of the thesis (design) writing, propose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working ability oriented teaching reform strategy of thesis (design) guidance course.
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thesis (design); course; teaching reform
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教师指导下本科毕业生进行四年学习与实践成果的总结,也是对本科毕业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项综合考察,同时又是培养应用型本科毕业生从业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均出现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严重下滑的客观事实。笔者多年来一直在从事应用型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在论文(设计)指导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提出了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一是,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二是,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三是,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最后,采取适合论文(设计)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市场经济新常态下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需要。
1 目前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学术不端问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学术不端问题经常出现,有些学生进行网上抄袭或者使用百度百科等网络文章拼凑成论文;也有的学生找人论文;还有的学生直接改用本专业往届学长的合格毕业论文上交等。这些做法,论文(设计)指导老师都很难左右。有些情况可以通过论文检验出来,有些则很难查出。但是,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会败坏了学术风气,使得学校安排学生写作毕业论文(设计)的培养计划失去了应该发挥的作用和意义。
二是,选题问题:有些学生所选题目陈旧过时,有些题目范围过大或过小不利于论文写作,或者学生所选题目的写作可行性较差。学生思想惰性强,所选题目陈旧过时,远离时代,缺乏现实应用价值。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要求学生选题新颖,要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尤其是对于以往反复研究过的题目,要从新的视角挖掘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但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重要意义,而是挑选以前学长写过的题目来写,认为可以照着别人的写法来模仿完成。
也有些学生认为,选择较大题目会有的可写,也容易写够字数。实际上,题目过大,在写作过程中难以驾驭和把握。当然,还有些学生认为,选择较小题目会容易写具体,但是所选题目过小,在写作过程中只能写一些具体操作流程,无法形成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选题要确定合理的范围,学生尽量选择与学过的课程相关,写作熟悉一些的内容,能够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再者就是所选题目是否具备写作的可行性问题,由于一些学生缺少写作经验,在选题时没有注意到题目内涵及外延,以及自己是否能够搜集到足够的论据及写作素材,导致学生论文写作过程出现无法继续或中途更换论文题目的问题。
三是,论文(设计)出现逻辑结构不合理及写作不规范问题。从历届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稿件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逻辑上出现前后矛盾、条理不清、缺乏科学的论证方法、研究方法不规范、创新点不明确、语言表达不清楚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甚至于影响学生能否顺利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2 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是,学生对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没有正确的认识。一方面,由于教师在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中对学术不端现象的后果强调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个问题没有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毕业了忙于找工作或毕业实习,对论文(设计)写作不够重视,应付了事;还有一些学生在网上找几篇文章随便拼凑一下了事,或是请人完成应付交差。这些做法都形成了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出现的学术不端问题,最终影响到学生能否如期毕业。
二是,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不够,学生缺乏有效的写作指导,导致出现选题偏差。教师在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中,由于课时量问题,没有足够强调学生与指导教师对选题沟通的重要性,更没有进行足够的选题指导实践训练;同时,在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指导实践中,指导教师往往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科研和教学上,对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方向重视不够。开题并进入初稿写作过程以后,才发现要么由于指导老师的专业背景和学生论文方向差距较大而无力指导,要么学生选题问题较大而无法继续写作。
三是,由于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导致对学生写作帮助不大。由于学校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不能够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论文与设计的写作区别、论文(设计)的写作要求、写作规范,以及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的写作要点以及定量、定性研究方法的使用等内容。最终导致一些学生出现论文逻辑结构问题及写作不规范等问题。
3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应用型本科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要进入各行业从事具体工作岗位的实践活动,因而高校对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大学生应具备的从业能力应包括: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及责任感;较高水平的分析能力;较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具备一定的创造和学习能力等等。①可以看到,严格的毕业生论文(设计)写作训练能够起到综合训练和提升学生未来从业能力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应建立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一是,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二是,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三是,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四是,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
首先,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教学、科研、服务诸方面都以应用为导向,坚持为地方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面向行业、面向人才市场需求来建设专业。②应用型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过程,既是检验本科生综合运用本学科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一项培养学生逻辑写作能力的实践教学过程。因此,必须强调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过程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应该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和自己的实习实践并与指导教师进行充分沟通来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及后续写作。
必须坚决杜绝学生采取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如在网上找几篇文章随便拼凑一下了事、请人完成应付交差等行为。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学校处理过的学术不端案例来教育学生,使其对学术不端的后果有清醒的认识,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术不端做法对学业以及将来职业发展的巨大危害性。
第二,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导向。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必须首先让学生能够区分论文与设计的不同标准和要求,明确论文(设计)选题的实践价值导向。应按各学院按专业建立各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授课导师组,采用竞争机制选择授课教师,使得论文(设计)课程中师生能够就讲解的案例做到专业上的充分沟通,使学生接受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写作训练,以保证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具有较强实践性。
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应以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否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相适应为评价标准。③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方面强调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进行系统的写作训练,使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顺利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达到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人才的教学目标。因此,最好强调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反复沟通,结合学生实习实践背景,在老师研究方向范围内进行毕业论文选题。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保证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合理性,又能够使得指导教师能够有效参与到学生的写作过程之中结合学生实习实践经验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采用专题讲解来讲授撰写论文(设计)过程,要在教学目标中重点讲授如何选题、如何收集资料、如何选用适合的研究方法,如何掌控好写作进度,如何做好写作过程中的师生沟通,怎样避免学术不端的做法等方面。 授课过程中要明确论文(设计)指导授课教师职责,依照学校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手册要求将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每一步骤内容分解到每课时的教学任务中,包括:论文(设计)选题、拟定论文(设计)提纲、开题报告、文献使用、研究方法选用、初稿要求、论文修改、及论文(设计)修改要求、定稿要求及学术写作规范等内容。
授课教师还要向学生强调遵守学校要求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进度,即从选定导师、确定选题、列出写作提纲、完成开题报告、再到初稿写作、论文修改、定稿等这样一个完整的论文写作过程。授课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指导经验,向学生强调论文(设计)写作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需要与指导老师主动沟通的要点以及没有做好这些沟通工作容易出现的问题,以确保整个论文(设计)的高质量完成。
第四,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通过图片展示、视频讲解,让学生结成小组共同进行案例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论文(设计)的综合写作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及创新精神。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中国知网、百度学术等网络资源和图书馆等进行查找和使用期刊等文献,学会文献综述写作,培养学生结合专业实践背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从业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培养应用型实践人才必须进行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尤其要遵循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即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最终,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训练,提高应用型本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级应用型实践人才。
注释
[Abstract]Metaphor is an example, two essentially are similar things is to establish contact, familiar things, the extension to the unknown, so as to achieve the learners to become better acquainted with the purpose of the new things.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teaching the proper use of metaphor can have a multiplier effect.
[Key words]Metaphor; C Programming Language; Course; Teaching; Application
现行《C语言程序设计》是大学计算机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一般开设在大一上学期,大多数学生处在从中学学习方法向大学学习方法的过渡期,他们知道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第一块基石,但由于这门课程概念抽象、例题繁多,加上初学者的系统感不强,他们常常以死记硬背的方法应付,所以无法找到课程的趣味,学习积极性也不高,因而教学效果也低下。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呢?这里本人仅就课堂讲授中,如何运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生活中具体的事物形象地表达出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实用和有效的问题,谈些看法。
比喻,就是用学生熟悉、易懂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生疏、难懂的事物或道理,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抽象深奥的事物或道理,引导学生运用联想、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深入事物或道理的本质,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明确了解、深刻领会、扎实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对于初学者来说,他们首先遇到的困难是对一些抽象的理论和概念的理解。本文以计算机专业必修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下面举几个方面的例子予以说明,在《C语言程序设计》基本概念教学中所运用的比喻。
1、在标识符教学中运用比喻
标识符就是用来标识变量名、符号常量名、函数名、类型名、文件名等的有效字符序列,这些名字不但需要程序员自己来命名,而且名字还不能违反标识符的命名规则:标识符只能由字母、数字和下划线三种字符组成,且第一个字符必须为字母或下划线。标识符中的大小写字母有区别,不能与C编译系统已经预定义的、具有特殊用途的保留标识符(即关键字)同名,学生不理解为什么标识符的组成不能自由一点呢,还这么多规定,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的处理,充分应用比喻的魅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标识符就是你起的一个名字,打个比方,就好像你父母有了你以后给你起的名字,你的姓一般随你爸爸、妈妈、或爸妈复姓等,除此以外起的名字还不得跟你爸妈、或爷爷奶奶等已经使用过的名字相同。
标识符的概念及规定如果只凭老师反复讲,学生对那些规定只会听得昏头昏脑,索然无味,教学效果很差。而运用比喻教学法,把标识符比喻为日常的通俗的道理,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
2、在字符常量教学中运用比喻
常量是在程序运行中,其数值不能被改变的量。常量分为整型常量、实型常量、字符型常量、字符串常量。整型常量也就是整常数,实型常量也称为浮点数,也就是带小数点的实数,一个字符常量代表ASCII字符集中的一个字符,字符常量只能用单引号括起来。对于整型常量和实型常量的概念,与同学们在中学时所学的整常数、浮点数有些相似,比较好理解,可字符常量同学们感觉到比较难懂,特别是容易丢失单引号,我们在讲授时可以借鉴赵本山小品中穿马甲的事情,将一对单引号比喻成“马甲”,那么穿或不穿马甲,情况就大不同了,例如,9是整数常量,而‘9’就是字符常量;当然,马甲是不能随便穿的,例如1234是整数常量,而‘1234’就不是合法的字符常量,因为字符常量只能包含一个字符,我们可以打比方说“马甲”只能是一个人穿,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同学们加深对字符常量概念的理解:字符常量就是用单引号括起来的一个字符;另一方面为后续课程讲授字符串常量的概念做铺垫。通过这样将字符常量用穿马甲的比喻来讲授,对于初学者来讲,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3、在变量教学中运用比喻
变量是指在程序运行中,其值可以被改变的量。学生只知道是发生变化的量,理解的很模糊,这时我们可以将变量比喻为旅馆的房子(房间),房间(或房间号)是不变的,但是旅馆房间里住的人(数)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发生的。所以变量的值就比喻为房间里住的人(数)。这样利用房间与变量,房间里住的人与变量的值对照起来,就能使学生对变量的模糊认识得以澄清。
4、在运算符教学中运用比喻
运算符是告诉编译程序执行特定算术或逻辑操作的符号。C语言的运算范围很宽,把除了控制语句和输入输出以外的几乎所有的基本操作都作为运算符处理。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算术运算符、 关系运算符与逻辑运算符、按位运算符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用于完成特殊任务的运算符,比如+,-,=,&,|,都是合法的运算符,与他们中学时的运算符很相似,讲授起来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但是连续的这样两个运算符在C语言中还是合法的运算符,初学者在编写程序时,可能在不经意间少输入一个符号,尽管编译时没有语法错误,但是结果确会大相径庭,所以在讲授这些运算符时,将他们比喻为双胞胎运算符,同时随时提醒同学们双胞胎运算符与普通运算符的作用的区别,使得同学们容易记住,使用时也会得心应手。
5、总结
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巧用比喻,可以把抽象的概念转换为具体的事物,同时,比喻也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调节了学生大脑的紧张状态,使学生的注意力由直接的、强制的认识过程,积极主动的转向间接、轻松的另一认识过程,产生的知识的迁移和联想,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但是,比喻并非万能,它有其局限性。我们应善于利用,既要防止牵强附会,也要避免以偏概全,运用比喻要尽量恰当。
比喻作为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技巧,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索和总结,以求得所用的比喻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以增加语言的艺术魅力,把课讲得深入浅出,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硕.浅析比喻法在VB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学信息化.
[2]谭浩强.C程序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11-02
一、引言
“算法分析与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工程等计算机相关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1],是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应用的核心课程之一。“算法分析与设计”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其中部分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先进和高效的教学方法。
比较教学法是一种对具有可比性的教学内容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找出它们具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学习和掌握所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在教学活动中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认识对象,分析它们存在异同,达到辨识、了解和把握认识对象的目的[2-3]。比较教学法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建立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应用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教学法在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4-5]。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比较教学法也可以很好地应用到“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二、比较教学法的应用
在“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中,可以从多个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比较,下面介绍几种较为典型的应用情况。
1.同一算法求解不同问题的比较
对于某一种算法通常会有大量的应用实例,例如我们在动态规划算法的教学过程中主要讲解五个实例,包括最长公共子序列、矩阵链连乘、01背包问题、数字三角形和最长递增子序列,通过使用动态规划法求解这些问题,对比分析这几个问题的解决步骤,很容易归纳总结出动态规划求解问题的基本步骤,即分析最优解结构、建立递归关系、计算最优值和构造最优解。动态规划算法在求解问题时通常需要采用表格来保存子问题的解,不同的问题其表格的构造存在不同,但是都蕴含了自底向上求解问题的思想,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问题的递归关系和算法结构,便于总结和整理动态规划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动态规划算法。同时,通过比较教学法,可以更加深入理解动态规划算法的基本步骤和原理,在比较分析的同时寻找这些问题的共同之处,更好地理解最优子结构和重叠子问题这两个动态规划的基本要素。
在开展“算法分析与设计”教学时,我们还发现对于一些具体问题,使用同一种算法思想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以设计出不同的算法,例如在讲解分治算法时,快速排序和归并排序都基于递归和分治思想,但是这两种算法的实现过程完全不同,可以将二者结合一些经典的排序算法,例如冒泡排序、选择排序和插入排序等进行比较,对比项包括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排序的稳定性等。通过比较,学生可以理解每一种排序算法的优缺点,便于根据待解决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求解。
2.不同算法求解同一问题的比较
对于某些实际问题,有时候可以使用多种算法来求解,例如对于最长公共子序列问题,可以采用穷举搜索法、备忘录法、动态规划法等多种方法,且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其实现过程也不尽相同。因此,针对某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对比分析不同算法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算法的原理。
在“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中,主要讲解分治算法、动态规划算法、贪心算法、回溯法和分支限界法这五大算法。对于某些具体问题而言,可以采用这些算法中的两种或多种来求解。以经典的背包问题为例,可以使用多种算法来求解背包问题,但是不同的算法在求解问题时存在较大的区别。例如采用最简单的不考虑跳跃点的动态规划法求解01背包问题时,要求物品的重量为整数,其适用性不强,可以通过跳跃点来改进;如果采用贪心算法,则不能求解01背包问题,因为得到的不一定是最优解,贪心算法可以用于处理连续背包问题,对于01背包问题而言不适用;采用回溯法来求解虽然时间复杂度不及动态规划,但是它是一种万能解题法;也可以使用分支限界法来求解01背包问题,与回溯法的相同点在于都需要使用剪枝函数来删除部分子树,区别在于分支限界法采用广度优先搜索来搜索问题的解空间,而回溯法采用的是深度优先搜索,因此在算法实现时回溯法和分支限界法需要使用不同的数据结构和代码结构。
3.同一算法求解同一问题中不同实现方式的比较
有时候针对某一问题采用同一算法有不同的具体实现方案,例如在讲解使用回溯法求解01背包问题时,重点在于教学生如何高效剪枝,在设计剪枝函数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首先利用约束函数剪去左子树,但时间复杂度仍然很高,然后设计限界函数剪去右子树,最简单的限界函数是直接将剩余物品的总价值与当前获得的价值相加再与当前最优值比较,如果小于当前最优值,则剪去右子树,更好的限界函数是计算得到右子树的上界,如果将当前获得的价值与右子树价值的上界相加小于当前最优值,则剪去右子树,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右子树的精确上界,进一步对算法进行优化。此外,在讲解回溯法时,通过比较教学法,在分析具体实例时可以让学生理解两种典型的解空间树的异同,遇到新的问题时根据问题的性质来确定是排列数还是子集树,对于不同的解空间树,有不同的算法框架。使用回溯法对解空间进行深度优先搜索时,可以采用递归回溯,也可以采用迭代回溯,通过对代码实例进行比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两种回溯方法的异同。
对于分支限界法,根据从活结点表中选择下一个扩展结点的不同方式也存在不同的分支界限法的实现方式,最常见的有队列式分支限界法和优先队列式分支限界法。在讲解装载问题等具体实例时,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实现方法可以加深对这两种实现方式的理解。
三、结语
比较教学法通过对比分析,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待比较对象之间存在的异同,采用求同比较、求异比较、相似比较等形式,让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综合化和条理化。在“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某些教学内容采用比较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整理和总结所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面对新知识的学习时摆脱陌生感,增加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效果。正确运用比较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更为深刻、更为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晓东. 算法分析与设计(第3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
[2] 李运模. 比较教学法论略[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0(3):125-127.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6-1276-02
Thoughts on the Necessity to Offer Courses of MS-Office Advanced Applications and Teaching Methodology
ZHOU Xian-chun
(Sanya University, Sanya 57022,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informatization of daily jobs, office automation has become a basic skill of graduates should have. The course of Advanced Application for MS-Office Software, suitable for all students needs in the future. Case teaching Methodology is the most suitable method for this course. Teachers should choose strong practicability, challenging projects,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 MS-Office Advanced Applications; Necessity; Case teaching Methodology
当前,随着日常办公的自动化、无纸化,信息处理能力已经是衡量一个合格员工的基本指标。在这种社会需求下,毕业生唯有具备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就能获得招聘公司、单位培训成本,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因此,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走向社会为目标,应尽可能开设学生学得会,带得走课程,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MS-Office高级应用”是一门计算机软件应用类课程,简单易学,应用广泛,无论企业公司、事业单位,都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
1 课程设立的必要性
1997年,教育部在《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即155号文件)中提出:“在目前大学教育中,对计算机基础教育应继续给予高度重视,并结合各专业课程的需求及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
2004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来进一步把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若干建议,确立了“4领域3层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只是结构的总体构架,构建了“1+X”的课程设置方案,并将“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第一门课程。
1.1 Office基础应用太简单
近年来,全国各个高等院校均设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这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强调从零起点教学,知识过于基础,而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有的大一新生在中小学阶段早已经学过了大部分内容,剩余的内容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大学生学习需要,当然就不用说满足将来他们进入社会以后的要求了。
1.2 编程能力的培养不符合文科生的特点
经过中学几年的非理性思维的培养,大部分文科生理性思维能力较弱,抽象思维不强,难以接受特别抽象概念,可以说听到数学就感到恐惧,而只要涉及编程就必然就涉及数学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选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类或数据库编程类内容学习,使他们达到能够使用计算机高级语言编写程序,可以从事计算机程序的编制能力,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干的;事实上是不仅没有达到培养目标,反而造成学生对这些课程没有兴趣,上课打瞌睡、玩手机,更有甚者,经常逃课,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也抹杀了学习的学习天性,深究其原因,大部分学生数学底子薄,没有理性思维习惯,从教学角度上说起点太高,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理论严重脱离了现实,出现了上述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在MS-Office高级应用中也有大量的抽象概念,但是比较基础的,重要的是可以与前面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衔接,大部分学生能够听的懂、学的会、带得走。例如WORD中的模板、域、引用,分节,表格的内外边框,表格中的计算公式;EXCEL 图表中的相对、绝对引用、行列系列、分类汇总、数据清单,已经各类函数;PPT中母版、动画、主题等概念,文科生往往难以理解,可以通过增加实践课时、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实践来加强理解,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只有他们处于主导地位,才能达到培养的目标,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的能力。
1.3 社会的需要
随着计算机在办公领域应用的广泛和深入,必然要求从业人员熟练掌握办公软件的高级功能,不仅能够高效、规范处理越来越多的办公文档,而且能应用办公软件整合、分析、并充分利用数据信息。现实情况是,虽然MS-Office的使用者众多,但真正能满足上述办公要求的人很少。而社会需求又十分迫切,且需要量大,因此有必要在学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后继续学习MS-Office高级应用。
1.4 计算思维培养的需要
当前,计算思维是 一个非常受关注的涉及计算机科学本质问题和未来教育走向的基础性概念。这一概念最早是由麻省理工学院(MIT)的 Seymour Papert 教授在 1996 年提出的[1]。
我国教育部高教司在2012年设立了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2013年5月18日,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深圳对计算思维进行了深入讨论,发表《计算思维教学改革宣言》,吹响了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号角。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是简单的传授给他们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当然更不是把计算机仅仅作为他们的专业的辅助工具,更多是要通过以计算机基础知识为载体,加强实践学习,在传授他们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计算思维,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他们今后工作的需求。
2 课程知识体系的设立
在多数企事业单位中,基本信息处理工作通常包括:长文档编辑和排版,表格制作,查询、统计和分析数据,海报的制作,产品推广、宣传演示文稿的制作。因此,知识点应该包括:Word中的邮件合并、引用、多文档、审阅等; Excel要求掌握数据透视图(表)、分类汇总、排序筛选、合并计算、模拟分析和运算、宏等PowerPoint中的母版制作、Smartart图、放映设置等根据素材,综合应用制作Word,Excel,PPT文档能力。如果要鼓励学生通过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还需要给学生讲授二级公共基础知识。
3 教学方法的选取
根据社会的需求和”MS-Office高级应用”课程本身特点,笔者认为该课程最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2]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培养目标,以案例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3.1 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
以前,传授知识,以教师为主导,采用填鸭式、应试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学习的动力不是来源于兴趣,而是来源于考试的压力,他们为了考试而学,有的大学生居然提出六十分万岁的口号,他们学习的过程是痛苦而又无奈,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引起学生的兴趣,需要选择好的案例,需要选择与学生生活、与社会环境、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案例,要选择激起学生兴趣的案例,这与老师自身的素质有关,需要老师不断地与外界交流,不停地学习,汲取新的知识,从而保证自己所选的案例是符合学生的口味、教学的内容。
3.2 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大学生的自制力差,学习容易情绪化;对于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学习积极性高,对于内容枯燥的东西的学习反应冷淡,可喜的是学生普遍对实践性的内容要比理论性的内容感兴趣;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改变过去一直习以为常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当然,刚刚开始实施时需要积极引导,尽量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主动参加整个案例教学过程,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向学生传递新的知识,同时,有意识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潜意识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随着教学过程的进一步深入,可以对案例的知识点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拓展,逐渐形成他们在学习中占主动地位。改变教学方法,刚刚开始时,学生有点不适应,但是只要坚持,保证正确的方向,一定就会取得好的效果。
3.3 有利于增加师生互动
以往教学,老师只要课前对教材很熟悉,认真备课,讲课时表达清晰、逻辑性强,板书清晰、字迹工整,课后认真批改作业 就算尽到了教师的责任, 如果讲课幽默风趣和深入浅出,就算是一个好教师。可是,这种授课方式,老师是主导者,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互动的过程,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而案例教学法则不同,教师讲述课前准备好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参与讨论,研究案例,会采用各种引导的方法,让学生讨论中心不偏离主题,而又不冷场,掌控全程,控制节奏,从而获得好的效果。
建设工程技术管理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有效地解决信息共享和协同设计的问题,建筑设计公司面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建设项目,设计团队需要高效地完成设计任务,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被引入中国,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设计团队的重视,业界也需要越来越多的能够掌握BIM技术的人,然而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需要好的BIM教学模式。本文主要从BIM与传统CAD的区别、BIM课程体系架构两个方面来谈BIM技术在建筑装饰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BIM和CAD的主要区别
(1)BIM并不意味着只是一个软件,是多种软件之间协同工作的结果,所以需要有集成技术框架来支持BIM;CAD技术可以用单独一个软件来代表,如AutoCAD。在传统的 CAD 设计模式下,建筑设计的不同阶段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和衔接都靠 CAD 图纸来进行,这些图纸都采用二维的方式进行呈现,造成设计人员之间沟通不畅,专业之间配合不紧密。BIM 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 CAD 设计中存在的问题,BIM 技术将协同设计的思想融入到整个设计的全过程中。
(2)BIM具有相关联的特性,一个部件信息的变化会引起其他相关联的部分被自动更新;而CAD不具有这种功能,每个相关联的部分都需要单独修改。
(3)CAD可以创建3D模型,但单一的3D模型并不是BIM,BIM不仅是一个三维形状的表达,BIM表达可以是多维的。
(4)BIM具有参数化建模功能,以项目的基本单元(例如墙、梁)为对象利用参数形式进行表达,既有几何信息,而且还包括非几何信息,如材料、成本和设备的信息;CAD不具备此功能,只是表示基本单位的几何信息,几何信息又通过点、线、面来表达。简而言之,BIM的建模方法是通过组装元素,CAD更多的是绘制。
(5)BIM涵盖工程数据的整个生命周期,统一了不同阶段和行业间共享的信息;CAD模型只能在不同行业的不同阶段分别搭建模型,由人工完成模型间联系。
(6)CAD 绘图是静态的,不能对数据进行分析,更不要说进行模拟。但是借助BIM 技术制作的虚拟建筑模型,则可以提供大量的数据信息,把这些信息输入到模拟软件中,就可以对建筑物的结构和相关性能进行详细的分析,对建筑物的空间效果进行模拟。
二、BIM课程体系的架构
在建筑装饰设计课程中引入BIM教学内容为了保证BIM课程开设的效果和充足的教师力量,BIM技术的引入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对建筑装饰设计课程的内容事实变革,合理安排该课程的内容,引入BIM教学内容,在实施过程中观察 BIM 的教学效果。
设置BIM课程内容时,必须考虑到现有的课程,如建筑装饰材料与构造,建筑装饰制图与识图,CAD教学,建设装饰施工,建筑装饰工程量计量与计价。上述课程内容可以并入BIM的教学中去。由于BIM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BIM知识,设计教案要合理,有丰富的信息来源,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建议从理论课程教学和案例课程教学两个方面来入手:理论课程教学由在校老师来承担;在案例教学中,可从专门做BIM项目的公司聘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来辅助指导。
根据目前BIM的主要应用领域,并结合实际学生就业情况,案例教学可通过对支持BIM的多种设计软件的介绍,并辅以实际项目工程BIM案例和学术讲座来满足学生对实际应用技能学习的需求,具体如下:
(1)介绍目前支持BIM的各类设计软件,如Revit,Architecture,ArchiCAD,PKPM系列软件等。
(2)讲解BIM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可以选择美国Architectural Resources公司皇后社区精神病服务中心为节能设计案例进行演示教学。
(3)讲解BIM在建筑结构设计的典型应用,例如上海中心大厦,墨尔本Eureka大厦,北京水立方等。
(4)邀请业内知名学者结合实际案例进行BIM工程应用学术讲座。
(5)讲解BIM在建筑生命周期的管理的作用,如采用BIM技术如何提高建筑物预防自然灾害的性能,做好建筑生命周期成本控制和评估。
(6)介绍BIM在施工过程和管理中的典型应用,如Graphisoft公司的Virtual Construction虚拟施工软件的4D 施工管理模拟。
三、BIM课程教学建议
(1)结合现有教学计划,合理规划BIM授课顺序以及课程体系。BIM的内容应实现跟各种学科专业知识的融合,科学设置高职三年中的BIM课程内容,开设时间,实现课程间的合理衔接。
(2)结合已有的BIM教学条件,合理设置覆盖BIM知识体系的课程范围。对于已有BIM教师资源,已开设过BIM基础课程,尤其是想把BIM技术作为培养人才的特色工程管理的专业,可以适当增加BIM相关的知识内容,提高相关课程的涵盖比例;相反,可适当缩减BIM的内容。
(3)重视BIM工程专家讲座的作用。通过开设专家讲座,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改变一些教师的态度,为进一步BIM课程改革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减少BIM教学改革各方面的阻力。
参考文献:
[1]赵晓刚,周力坦.将学习进行到底--BIM为建筑院校构建完整教学案例[J].建筑技艺,2011,(Z1):121-125.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672-5913(2007)10-0065-03
1引言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是独立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估内容[1]。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规范管理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教师的问题以及毕业设计选题质量的问题,等等[2]。选题质量是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源头,应从源头上把住质量关。教育部于2004年4月发文通知,要求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与标准,要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
但是独立学院的应用型本科普遍存在着专业教师人手不够,科研力量相对薄弱,教师科研课题来源不足等因素,影响了毕业设计选题质量。如:有的专业毕业设计选题陈旧单一,个别题目甚至几届学生不变;有的专业一题多人,造成毕业论文雷同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量不足;有的专业部分毕业设计题目脱离生产实践等等。
基于上述现状,本文提出了“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论文)新模式,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独立学院的“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步骤
2.1确定试点学科和试点课题
我们把工程与计算机作为学科交叉的切入点,在计算机、纺织工程、服装设计等专业毕业班进行试点,并制定了毕业设计选题的质量标准。选题质量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科学性。选题符合教育规律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本专业培养目标;
(2) 实践性。选题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与科研、生产的结合,具有研究价值、现实意义和开拓性;
(3) 综合性。选题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 创新性。选题是科技领域、生产领域和社会领域刚刚出现的新课题和急需解决的新问题,有一定的广度和难度,涉及比较先进的技术,综合性很强,进入了崭新的交叉学科领域;
(5) 针对性。选题具有适宜的工作量和难度,可操作性强,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完成。
SS根据质量标准,我们确定了“羊毛衫CAD系统”,“羊毛衫企业生产管理系统”,“CASIOfx_4800P计算器测量计算软件包的设计”等若干个选题作为此次试点课题。这些选题都来自于企业的技改项目,也是指导教师在研的课题,学科交叉特点明显,能形成阶段性成果,有利于转变为生产力,充分体现了产学研的结合。
2.2人员组织
各试点专业公布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试点题目(见表1)以及每个选题的毕业设计任务书,使学生明确“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选题的目的、意义和具体的任务;学生自主申报、选择题目和指导教师,导师在申报的学生中择优选用。
试点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每位指导教师对整个毕业设计(论文)阶段的教学活动全面负责,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积极作用是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关键[3]。
3新模式的特色
“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论文)新模式的特色是:
(1) 能拓宽毕业设计选题渠道,可在设计课题来源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毕业实习基地。
通过这次试点,我院已与湘潭三利羊毛衫厂、常熟羊毛衫厂、湘潭市勘察设计院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毕业生也深受欢迎。
(2) 毕业设计真题真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增强了实践能力和就业实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对参加这次毕业设计试点的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他们的一次性就业率达到了100%。
(3) 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来自相应的多个学科专业。学生通过多学科间的相互结合与渗透,拓宽了知识面,从而获得多学科专业知识,达到优势互补,使毕业设计(论文)更有利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综合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更好地体现了科研团队精神。
(4) 另一方面新的模式对指导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师生双方都是挑战。因此,既丰富了毕业设计(论文)内涵,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5) 这种新模式易于形成阶段性成果,有利于转变为生产力。参加试点的指导教师非常重视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的创新性成果,经进一步总结、提高和完善,已取得下述阶段性成果,如表2所示。
4结论与展望
“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已取得前期成果。它能拓宽毕业设计选题渠道,建立相对稳定的毕业实习教学基地。来自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实际课题,使学生增强了实践能力和就业实力,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能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利于造就优秀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全面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符合高等教育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下一步的研究思路是:
(1) 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增大试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新型题目,满足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
(2) 研究出新模式的系统、科学、规范的运作方法和管理机制,全面推广实施。
(3) 将“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选题工作纳入信息化管理,从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进一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国家高教司编. 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徐颖强,祁随元. 工科院校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与评估体系的研究[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69-72.
[3] 冯志刚,陈明明. “多学科交叉综合”毕业设计(论文)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 化工高等教育,2003,(4):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