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9 11:54:1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村委会研判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汛期灾害防汛抗旱减灾预案是政府应对突发性汛期灾害的紧急行动方案。
(二)工作原则。根据国家、市、县救灾工作方针,防汛抗旱减灾工作坚持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部门分工负责、统一协调、当地参与的原则性,当地村委会制定防汛抗旱减灾预案,共同完成防汛抗旱减灾任务。
(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汛期洪涝、地灾、雷电等突发性灾害发生后的应急反应。
(四)灾害抢险救灾工作实行责任制。领导小组、相关部门、干部职工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对因、工作不力造成严重损失的要依法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二、灾害预警和灾害报告
(一)灾害预警。汛期值班工作人员要做好信息收集和传达,地质灾害监测点、河道、水库等重点部位要及时监测预报,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及时发出预警。对预测研判灾害将对特定区域内的群众生命财产所造成的危害或损失,应及时向分管领导或值班人员汇报,为领导决策和启动预案提供科学依据。
(二)灾情报告。汛期灾害发生后,各村(居)委会必须立即向政府值班室报告,并迅速组织人员核实。发生重大灾害时,在向政府报告的同时,立即组织人员抢险救灾,启动辖区内抢险救灾预案。灾情报告内容包括:灾害种类、发生时间、地点、范围、程度、灾害后果、救灾工作采取的措施、灾区存在的困难和需求。政府值班室接险情报告后,应立即向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报告,由应急抢险救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根据灾害等级启动防汛抗旱减灾预案。
三、预案启动的条件及程序
(一)预案启动条件
凡遇辖区内局部发生或预测可能发生人员伤亡、房屋倒塌等重大自然灾害,或上级政府要求启动防汛抗旱减灾预案,或受灾的村(社区)请求启动防汛抗旱减灾预案支援救援等,应启动应急预案。
(二)预案启动程序
1.根据气象部门降雨预测预警、重点监测部位研判预警,预测灾害将对特定区域内群众生命财产所造成较大危害或损失,或接到辖区内局部发生灾害情况包括,由应急指挥部总指挥根据预警预报,召开预案启动动员会议,发出启动命令,确定启动规模,落实救灾责任。
二、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一)提高认识,加强素质培养。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将人民调解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乡人民调解员要积极参加县司法局组织的人民调解员骨干培训,司法所认真组织人民调解员开展两次以上的业务培训。
(二)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建设。逐步在我乡建立和完善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整合各方力量,加强对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民间纠纷的排处。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者之间的程序对接、效力确认、法律指导等方面的协调配合。2013年,以建立医患纠纷调解工作机制为重点,同时对征地拆迁、教育、道路交通、劳动争议、环境保护等矛盾较为突出区域,巩固、健全、发展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同时,拓宽人民调解员的选任渠道,注重把有能力、有文化、懂法律、懂政策、热心人民调解工作、有责任心的人员吸收到调解队伍中来,充实壮大人民调解队伍。
(三)加强排查,落实调解稳控责任。各村(社区)人民调解组织以季度为单位研究具体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及时启动矛盾纠纷处理预案并形成书面报告于每季度末月15日前上报乡司法所。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以化解矛盾、促民和、保民安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以关注和化解涉及群众利益、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突出矛盾和问题为着力点,以预防走在化解前、化解走在稳控前、稳控走在激化前为工作方针,实行“领导包案、部门包村、调解人员包户”的调解机制,实行关口前移、源头治理,有效避免矛盾纠纷的升级和激化。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重大矛盾不上交”,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加强对各村人民调委会的指导和管理。各调委会要建立和完善定期排查、归口调处、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各调委会调解员要严格自身的管理,切实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五)保障经费,切实保障矛盾纠纷的调处力度。2013年,乡将继续加大对人民调解的经费保障和个案经费补贴,各村矛盾纠纷排查率、调解率达到100%,调解成功率达到98%以上,调解结案建档率达到100%。通过调解一起纠纷,实现宣传一部法律,教育一片群众,营造一片和谐的社会效果。
三、严格考核,落实奖惩
(一)落实职责责任,定期上交报表。组织调委会成员对辖区内的矛盾纠纷和各类不稳定因素进行认真排查,不留死角。各村调委会要在每季度末月15日前将矛盾纠纷研判情况报告、每月20日之前将本辖区内的矛盾纠纷排查情况、每月30日之前将本月化解的矛盾纠纷装订入档上报司法所。
(二)完善调委会工作制度,落实工作纪律。各调委会要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职责制度,如矛盾纠纷的排查制度、调解制度、回访制度,制定落实好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纪律,确保人民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严格考核,落实奖惩。
一、两不愁三保障还存在短板问题
整改措施:认真开展了三排查三清零回头看工作,经再次排查两不愁三保障,村户两不愁三保障均达标,不存在问题。
整改完成情况:已落实到位。
二、问题整改工作不够扎实
整改措施:以三排查三清零回头看工作活动为契机,对存在的问题整改情况再落实,再细化,不存在问题。
整改完成情况:已落实到位。
三、对监测户、边缘户帮扶力度不大
整改措施:建立了监测台账,完善了监测入户记录和会议记录,上报了监测报告。
村监测户1户,户主,自2019年拟为监测户,村制定了监测户帮扶机制,为该户制定了帮扶计划,定期拜访,定期监测,为设立村级公益岗位每月收入600元,为其子提供外出务工信息及务工单位,目前在务工,为其妻办理了残疾证,对该户花椒种植进行了产业资金帮扶,该户种植山杏6亩,积极联系果商,今年山杏收入近2万元,该户不存在返贫风险。
整改完成情况:已落实到位。
四、厕所改造后群众不使用
整改措施:再进行入户排查,不存在厕所改造后群众不使用的问题。
整改完成情况:已落实到位。
五、村集体经济运行不规范
整改措施:召开村集体经济组织扶贫益贫收益方案研讨会并制定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扶贫益贫收益方案,召开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方案研讨会并制定完善村极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方案。
整改完成情况:已落实到位。
六、数据信息更新不及时
整改措施:安排两人与镇扶贫办进行数据对接,不存在信息大平台信息与实际不相符问题。
整改完成情况:已落实到位。
七、资料填写不规范
整改措施:经自查,村不存在资料填写不规范问题,继续保持及时规范上报各项资料。
整改完成情况:已落实到位。
八、驻村帮扶工作不扎实
整改措施:村驻村帮扶的的两支队伍,完全脱产,严格执行驻村管理办法,不存在未脱离本单位工作及两头跑现象。
整改完成情况:已落实到位。
九、“一口清”还有差距
整改措施:通过多次检查、县镇组织培训、个人自学与实践工作结合,驻村工作人员能做到对村情、户情、帮扶成效一口清。
二、工作目标
以“服务群众、保障民生”为总体目标,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结合司法行政职能定位,从现在开始,集中利用春节前后农闲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法律下乡工程”,宣传法律政策、弘扬法治文化、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解决基层困难,实现基层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基本覆盖,群众合理诉求畅通表达,突出矛盾问题妥善化解,社会安定有序,大局和谐稳定。
三、主要内容
根据市委政法委统一安排,结合司法行政工作职能,进一步深化法律下乡工作任务,在全系统组织开展“八进村”集中行动。
(一)法制宣传进村
组织市县乡三级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和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援助工作者等在100个乡镇开展100场送法下乡活动;结合“法治文化建设提升年”活动,开展“法制文艺乡村行”系列活动,组织基层法制文艺团体和文艺骨干,编排法制节目进农村演出100场;开展“送法下乡”集中活动,现场发放一批“法治文化丛书”、法制对联、法制漫画,并定点为贫困农村小学捐赠书包、学习用具和法律书籍。
(二)法律顾问进村
组织四个县15家律师事务所与30个村,开展“所村结对”服务,为全市1428个村全部配备法律顾问,提供法律政策咨询,指导农村产业发展;将农业示范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作为法律服务重点对象,从园区开发、产业转型、商品注册到市场开拓等提供一条龙服务;选派律师骨干参与农村矛盾纠纷调解,就征地拆迁、劳动工资、医患矛盾等易发群体性纠纷提供法律处理建议,引导村民通过法律途径行使权利。
(三)公证服务进村
各级公证机构建立“三农”绿色通道,对急需办理的涉农公证优先受理、优先出证,对涉农特定、特殊案件,以及农村孤寡老人、残疾人实行上门服务,并优化程序,提高效率;实行公证法律援助,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农村困难群众,减免费用,增强公证在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中的有效作用。
(四)矛盾化解进村
组织全市县乡两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专职人民调解员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加强对农村重点人群的排查,对排查出的突出矛盾纠纷,及时分流指派,限期解决;推广总结海州“和事老”协会和赣榆“个人调解工作室”经验,发挥农村“五老”人员、“大学生村官”和调解信息员的作用,开展法律服务指导员“千人下基层、逐村大排查”活动;落实“村级周排查、乡镇旬排查、县区月排查、市级季排查”的农村矛盾纠纷排查分析研判制度,通过市县乡三级司法信息平台,把各类矛盾纠纷及时汇总研判,及早处理。
(五)法律援助进村
组织市县法律援助机构和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法律援助乡村服务行”活动;完善法律援助基层组织网络,在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设立代申请点,在村委员会设立法律援助联系点,建立农村困难群众“绿色通道”,对弱势群体做到“应援尽援”;组织律师参与法律服务热线值班,认真解答涉农法律问题,定期分析来访和电话咨询,提供有针对性的法律服务。
(六)矫正管教进村
组织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到农村的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或工作单位走访,向有关人员了解情况,掌握动态;聘用社区矫正志愿者,对农村的社区服刑人员开展一对一帮助教育活动,确保无脱漏管和重新犯罪现象。
(七)安置帮扶进村
司法所、村委会与刑释解教人员签订帮教安置协议书,定期开展帮教活动,落实安置措施,为刑释解教人员落实责任田、为其办理低保和其他社会帮扶,帮助其及早回归社会。
(八)鉴定服务进村
组织司法鉴定人员进村开展伤害鉴定常识宣传,结合矛盾纠纷排查活动,为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儿童上门提供伤情鉴定服务,对符合援助条件的弱势群体减免鉴定费用。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12月中旬之前,各县区、各部门开展动员部署,成立法律下乡工程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分解落实责任,确保全面启动。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12月中旬到春节前后,各县区、各部门结合各自目标任务(详见附表),采取切实可行措施,确保任务全面完成。
第三阶段:验收阶段。3月上旬之前,市局对各县区、各部门目标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并将组织评比表彰。
五、工作要求
一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开展法律下乡工程是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司法行政业务职能向农村基层延伸的重要载体。各级司法行政部门要把法律下乡工程摆上重要议程,健全工作领导机构,加强组织协调,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把长效机制建设贯穿始终,全面推进该项活动深入开展。
(一)把握文件精神。认学学习省新农村办领导讲话,抓住补助范围、申报原则、项目总类、时间安排四个重点,做到一次申报一次成功。
(二)抓住项目申报的程序和手续这个重点环节。严格按照省里的要求逐项进行研究、落实。制定下发了蛟河市新农村项目建设工作管理流程,工作的每一步都留存佐证,为年末的绩效档案奠定了基础。
(三)做好项目预算。项目预算是项目申报的重中之重。为了达到省里要求的精确做好项目预算,我们对照项目种类,与市财政局评审中心、市移民办、农发办进行沟通、协调,掌握各相关部门的工程单价,进行综合分析研判,提出蛟河市各重点村的项目单价,然后指导各重点村按照统一单价加运距价确定本村项目单价,进行填报项目,做到了全市同类项目单价基本一致,不会出现较大差价的情况,做到了工程造价合理,工程绩效目标只能增加不能缩水的良好局面。
二、统一组织项目设计、评审和招投标,帮办不包办
(一)明确项目主体。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始终把握住项目村是实施主体这一原则,所有的甲方签字、盖章都是重点村,新农村办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服务,只是起到一个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帮办不包办,督办不代办。
(二)帮助重点村选定设计单位。新农村办帮助重点村提供2家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召开会议由11个重点村法人投票选定设计单位,农业局纪检委同志全程监督。达到了选定过程公开透明,设计标准一致,降低设计费用,能够在计划时限内完成设计任务的良好效果。
(三)统一进行项目评审。由新农村办将设计文件统一交由市财政评审中心免费进行评审。免去了各重点村报送材料参差不齐,有晚报和迟报的现象,节约了时间,降低了公务费用。
(四)统一进行招投标。将以重点村为单位的项目评审报告和以重点村为单位进行的政府采购手续,统一报送到招投标部门。要求招投标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投投标工作,方便管理,项目开工、建成时间基本一致,同时也方便了新农村办和监理单位的日常监管。
三、明确职责,多措并举,加强项目监管
项目监管是新农村项目建设的重要环节,虽然项目小,但监管起来和大项目一样,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监管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只能看外表,不能正确判断真实的施工质量。为此在项目监管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
(一)统一选定聘用项目监理,由专业公司进行项目监管。由11个重点村法人投票选定项目监理,签订监理合同。选定过程依然由农业局纪检部门全程监督选定。施工时,监理公司与施工单位同时进驻施工现场。工程完工时,由监理公司出具监理日记、监理报告,无监理报告的项目,财政局不予签字拨款,对于项目监管起到了较大督促作用。
(二)重点村成立质量监督小组进行全程监管。由村委会、监委会、村民代表3~5人成立的监督小组,对重点村基础设施项目进行全程监管。弥补监理单位不在现场的空当。
(三)新农村办和财政局的定期下乡监管。施工过程中,新农村办与财政局农财科一同进行项目监管,对照项目申报书,对项目建设地点、项目建设内容、监理公司、村民监理小组等方面进行监管,同时对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对于项目进展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四)抓住关键环节,注重事先指导。签订中标合同后,市新农村办组织项目设计单位、中标单位、监理单位、财政局、重点村召开项目建设联席会议,设计单位讲清楚设计标准,监理单位讲清监理过程与要点,中标单位也要充分清楚的认识到不按工程设计标准和规模施工造成的严重后果。明确告之工程施工标准要与设计标准一致,避免出现验收时工程质量不合格或规模不达标的情况出现,签字有责任,不签字工程款不能拨付,不能按时完成省里的绩效目标考核,所以我们更加注重事先的指导,并且事先的指导比事后的整改有很多好处,做到没有问题或有问题也好解决的局面。
(一)自然灾害情况。年,我市共发生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3起,造成经济损失4800万元,所幸无人员伤亡。全年未发生森林火灾。3起自然灾害分别是:1、3月21日,全市有7个乡(镇)场遭受了80年未见持续近20分钟的特大冰雹灾害,冰雹所到之处,油菜等高杆农作物几近完全倒折,损坏房屋17392间,死亡家禽150余只;2、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8月份以来我市降水持续偏少,到9月14日为止,高温干旱天气造成部分晚稻无法播种和不同程度的减产;3、因受稳定的大陆高压控制,我市11月降水量不到5毫米,比历年偏少91.7毫米,旱情严重。
(二)事故灾难情况。年,我市发生各类安全事故22起,死亡15人,死亡人数较上年下降11.76%,占年度死亡控制指标的88.23%,受伤12人。其中:道路交通事故20起,死亡13人,受伤12人;煤矿和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事故2起,死亡2人。分析年的安全事故,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各项指标较往年均有所下降。其中:我市以城区交通秩序为重点,强化了交通秩序综合治理整顿工作,特别是对酒后驾车行为进行了严厉治理,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较上年下降13.3%,受伤人数较上年下降7.7%。
(三)公共卫生事件情况。年,我市无一例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主要做法:一是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并指定专人负责;二是成立了公共卫生应急领导小组,并组建了公共卫生应急专业队,全年开展应急演练3次;三是储备了一批应急物资;四是公共卫生常规工作扎实开展。
(四)社会安全事件情况。年,我市未发生。主要措施:一是积极推进情报信息的预警机制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了大情报系统,建立了一支情报信息分析研判队伍,对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问题做到预警及时、处置有力,牢牢掌握了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动权。特别是在全国“两会”、“6·4”、国庆60周年、市庆20周年等重要敏感时期,广泛搜集各类情报信息,做到了工作前移,信息先行,专人下沉。二是完善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先后多次集中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对集中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按照“三不放过”及“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妥善化解。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处置突发应急预案,强化措施,落实责任。三是完善了长效工作机制。继续坚持市领导接访制度,认真开展涉法涉诉化解工作。
二、总结评估
年,我市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切实推进应急法制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机构。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并结合我市实际,成立了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由市委副书记、市长古小平任主任,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曾宪奎主抓应急管理工作,下设应急办,指定了专人负责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同时,我市进一步健全了地震应急、突发环境事件、突发地质灾害、处置火灾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重大道路交通事故、防汛抗旱、气象灾害、处置重大森林火灾、突发重大动物疫情、涉外突发事件、粮食应急、安全生产事故、处置重大水上交通事故、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通信保障、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机构。
(二)制定完善预案,强化预案体系。市政府制定和完善了《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并根据总体预案完善了《市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市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等19个专项应急预案;各地、各单位也分别编制修订了本地、本行业和领域的各类应急预案1424个,其中:乡镇村编制747个,街道社区120个,学校342个,医院105个,企业65个,娱乐场所65个。乡镇村着重编制了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公共卫生、公共安全事件和地震预案。
(三)加强资源整合,增强应急能力。我市对现有各类应急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和有效整合,统筹规划应急处置所需的物料装备,通信器材、生活用品等资源和紧急避难场所,以及运输能力、通信能力、生产能力和有关技术信息的储备,加强对储备物资的动态管理,保证及时补充和更新。同时,适时启动了人防地面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应急指挥平台落在实处。
(四)进一步强化应急队伍建设。我市共有专业应急队伍241支,4919人。其中,部门单位专业应急队伍28支,373人;湓城和桂林街道专业应急队伍3支,82人;19个乡镇场专业应急队伍65个,2007人;居委会专业应急队伍27支,468人;村委会专业应急队伍118支,1989人。乡镇场和村委会专业应急队伍主要以森林防火和防汛抗旱为主。
(五)积极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在重大时节和敏感时期,通过电视台、报社、信息办开展了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宣传专题栏目,高频率高密度的向全市人民普及了防灾减灾法律法规知识。全市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应对法宣传培训活动。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预期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尚存在少数乡镇村编制的应急预案操作性不强、专业队伍应急演练不够广泛等薄弱环节,在2010年将进一步予以规范和完善。
三、工作建议
(一)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研判、决策咨询、专业救援、事件评估等方面的作用。
(二)建立健全应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完善基本生活必需的食品、药品、衣物、帐篷和饮用水等调集和发放机制,确保受灾群众不因饿、因渴、因冻、因病致死。
(三)建立应急保障所需的应急资源生产能力和储备等动态数据库,建立健全应急状态下的资源征集、调用工作机制,做好应急处置所必需的重要物资等资源的合理储备工作。
(四)加强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信息制度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和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有关信息的收集、风险分析判断和持续监测,建立准确、及时、快速的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测和预警工作机制。
(五)加强化宣传教育、员工培训、演练和法制建设。广泛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法律法规、政策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快普及各类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等方面的基本常识。加快培养各类危机管理人才,加强对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技能培训,把危机管理知识作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培训的重要教学内容,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应急管理队伍。
四、典型案例分析
南义镇第一号煤矿“11.23”顶板事故
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科学应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二)工作目标
力争“*”期间,在我区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健全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二、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规划和制度建设
(一)编制全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要着手编制全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明确实施规划相关建设任务的责任主体,保障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目标的实现,统筹规划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深化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要按照汕*府〔*〕26号文件的要求,抓紧制订和完善本地区、本单位和领域的各类预案,所有镇(街道)、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在2008年9月底前要基本完成相关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并做好各级、各类相关预案的衔接工作。要建立动态的预案修订机制,在演练中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增强预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查找不足,及时修订完善,特别是涉及多个地区和单位的预案,要通过开展联合演练等方式,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三)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
区人民政府是我区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关,区直有关部门和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各自职责,具体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要强化职责,充分发挥在相关领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作用。区应急办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补不足”的作用,为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当好参谋助手。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是本行政区域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要建立并强化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深入一线,加强组织指挥。要加强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的协调联动,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加快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建设。研究建立保险、社会捐赠等方面参与,支持应急管理工作的机制,充分发挥其在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处置等方面的作用。
三、进一步做好突发公共事件防范工作
(一)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和监控
开展风险隐患普查是预防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关键。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要组织力量认真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工作,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本行业和领域各类风险隐患情况,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加强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对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隐患,要组织力量限期治理,特别是对位于人口密集地区的高危企业,以及不符合安全布局要求、达不到安全防护距离的企业,要依法采取停产、停业、搬迁等措施,尽快消除隐患。要加强对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的普查,认真做好预警报告和快速处置工作。各基层单位要经常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加强对重点隐患,特别是洪涝、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地区和危险品仓库、“城中村”以及“多合一”建筑等的监管力度,落实监管人员责任,及时解决存在问题。
(二)强化信息报告和预警工作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工作制度,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对迟报、轻报、漏报甚至瞒报、谎报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在加强信息报告工作的同时,通过建立社会公众报告制度、聘请基层信息员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宽信息报告渠道。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的建设,要建立预警信息通报与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等各种媒体和手段,及时预警信息。
(三)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培训
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要制订应急管理培训规划和培训大纲,明确培训内容、标准和方式,充分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做好应急管理培训工作。要加强岗位培训,加强对基层应急管理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掌握应急管理知识,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各类企业要加强岗位操作人员的培训,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和安全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有关防范和应对措施。区直有关部门要切实为基层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提供指导。
(四)大力宣传普及公共安全和应急防护知识
要深入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各级应急预案和相关法律法规,全面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应急知识的宣传要进社区、进村居、进企业、进学校。要通过专业应急知识宣传手册、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和专业人士参与应急科普宣传工作等,大力提高公众的防灾救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进一步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建设
(一)加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系统、应急平台体系和“一网五库”建设
大力推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系统、应急指挥平台和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场所、技术系统和设施,建设适用的应急指挥平台,健全信息综合研判、指挥调度、辅助决策等功能的应急信息与指挥协调系统。
要把“一网五库”建设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积极推进,动态管理。要加快应急管理工作联络网建设,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要在2008年5月底前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工作联络网络,并指定专人负责,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相关资料;要加快救援专业队伍库和救援物资库建设,深入调查、全面掌握各类救援专业队伍的分布情况、队伍规模等,摸清救援物资的分布和储备情况,逐一建档,实现各类应急物资综合信息动态管理和共享;要建立应急管理专家库,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时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要加快应急管理法规库的建设,按类别、分层次收集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典型案例库的建设,认真收集、整理近几年以来发生的与本镇(街道)、本单位相关的较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案例,为今后处置类似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借鉴。
(二)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应急资源管理
加强各类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强化培训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应急救援专家队伍,逐步建立社会化的应急救援机制,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要建立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并积极参与社会应急救援。
统筹规划应急处置所需物料、装备、通信器材、生活用品等物资和紧急避难场所,以及运输能力、通信能力、生产能力和有关技术、信息的储备,保证及时补充和更新储备物资,保障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的需要。
(三)做好应急处置、善后重建和评估统计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及直接受其影响的单位要根据预案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迅速开展先期处置工作。事发地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有统一组织领导应急处置工作的职责,要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调动有关救援队伍和力量及时开展救援工作,从而控制事态发展,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避免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基层组织和单位要立即组织自身应急队伍和群众,开展自救,并积极配合专业救援队伍做好协助处置工作。
应急处置结束后,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要及时组织恢复受影响地区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灾后恢复重建要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健全社会捐助和对口支援等社会动员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重大灾害应急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要依法及时开展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查明原因,依法依纪处理责任人员,总结事故教训,监督制订整改措施并督促落实。在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调查处理的同时,要对事件的处置及相关防范工作做出评估,并对年度应急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要加强应急管理统计分析工作,及时、全面、准确地统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相关情况。
(四)深化信息和舆论引导工作
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舆论引导和舆情分析工作,加强对相关信息的核实、审查和管理。坚持及时准确、主动引导的原则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完善政府信息制度,建立健全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信息、新闻报道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周密安排、精心组织信息工作。
五、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力争通过2至3年时间,初步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群众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全面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要分工一位班子成员分管应急管理工作,在强化现有相关机构应急管理职能的基础上组建应急管理办事机构,承担日常应急管理的各项职责和任务,并指定党政办一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应急管理工作。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做好群众的组织、动员工作。基层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是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在属地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259-03
一、引言
从美国出现第一家加油站以来,历经100多年,加油站从无到有,从原始的手工操作到精细化管理,发展的步履越来越快,也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我国也是如此,依托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遍布城乡的加油站正在以便捷优质的服务满足着各行各业以至家庭汽车加油的需要,可以说,在消费膨胀、能源匮乏的今天,加油站的作用是越来越重要了。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提速和大城市圈的建设,加油站在城市里寻找一块合适的立锥之地是越来越难了。不仅如此,加油站还因为城市道路的拓宽改造被动让路,使按国际标准原本就不是很多的加油站面临萎缩的处境。
以中石化山西太原石油分公司为例,2013年初,该公司在太原市、县区分布有加油站共105座,到6月底在短短半年时间中就有6座加油站因城市道路改造被拆除,还有2座已收到政府的拆迁通知书,即将拆除。而在拆除站中,像古交滨河加油站这样的大站,年销量在万吨左右,这样的一批加油站因非主观因素的陆续拆除,对企业效益的提高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基于如上情况,笔者试图通过分析研判加油站让路城市道路改造的风险,以提高成品油销售企业应对让路城市道路改造的能力。
二、清醒认识政府修路给成品油销售企业带来的风险
1.加油站为道路改造让路给成品油销售企业带来效益和发展风险。太原市从2013年3月起开始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道路改造工程。除了建设长约45公里的环状快速交通体系外,还将拓宽改造27条城市主干道。空前的道路建设与改造无疑会使改造路段内成品油销售企业诸多加油站面临为道路改造让路而需要拆除的命运。成品油销售企业多年来通过新建、收购、租赁和联营等多种形式,构建了庞大的加油站销售网点。现在,由于道路拓宽和土地重新规划导致一部分加油站被拆除,经济损失和拆除风险同在。建设一个加油站,往往要投入上千万元的资金,为道路改造让路搬迁、拆除,无疑会给成品油销售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并波及到成品油销售企业稳定的市场和客户,进而影响到成品油销售企业的企业价值和发展,风险不可小觑。
2.加油站为道路建设与改造让路给成品油销售企业带来安全风险。加油站拆除涉及地面设施拆除、油罐内剩余油品清理、油罐清洗、油罐吊运、油罐后期处置等环节,稍有不慎就会发生残余油料燃爆、清洗人员窒息和砸伤、碰伤等事故;加油站拆除,需聘请专业机构进行评估,需由有资质专业拆除队伍进行施工拆除,需停业数月,需重新安置该站的工作人员,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并直接影响到成品油销售企业的安全与稳定,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风险。
3.加油站为道路建设与改造让路给成品油销售企业带来政府补偿不到位风险。太原市政府关于此次道路改造的通知只提出“50米红线及规划控制范围内的违建、临建、加建、压线、棚户区等影响城市交通及景观的建(构)筑物及屋顶、墙体广告将依法实施拆除”,但对拆迁补偿没有详细说明。尽管后来出台了《太原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暂行规定》,但却规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非住宅屋一律不予补偿。由于对非住宅房屋的规定笼统、补偿政策不明朗,致使成品油销售企业面临补偿不到位和企业资产价值降低的风险。
4.加油站为道路建设与改造让路使成品油销售企业面临新址选择艰难风险。国家对加油站的站址选择有严格规定,选址建设必须符合城镇规划,符合间距、通风、环保和防火安全要求。成品油销售企业所属加油站被拆除后,选择建站新址或考察政府给予的置换土地时,既要考虑经济因素,还要履行社会责任;既要考虑城市长远规划,还要顾及安全防范;既要考虑布局分布,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难度很大。更重要是,置换土地未必符合国家对加油站站址选择的硬性要求,使成品油销售企业面临加油站拆除后无合适土地建新站的风险。选址的无奈意味着成品油销售企业将使得销售网点减少,进而影响到成品油销售企业的销量及整体经济效益。
5.加油站为道路建设与改造让路使成品油销售企业面临法律风险。成品油销售企业许多加油站是租赁村镇集体土地建设的,一般都签了相对较长年限的租赁合同。加油站服从政府道路改造而拆除势必要中断原先与村镇的租赁合同,而中断租赁合同就违约在先,就要按合同赔偿对方巨额损失,成品油销售企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显而易见。
三、规避风险的措施与手段
加油站因为政府修路而拆除,是迫不得已的事情。成品油销售企业支持政府修路而积极拆除影响道路改造的加油站,是尽企业的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如何在尽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保全加油站、规避拆除风险,同时把拆除加油站的损失降到最低是摆在成品油销售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必须谨慎对待。资料显示,国内加油站因让道高速公路或城市道路而产生的纠纷不断,纠纷的焦点大多集中于选址、资产评估、经济补偿等方面。因此,成品油销售企业在太原市空前的道路建设和改造过程中,要运筹帷幄、据理力争,当务之急是通过与政府协商或通过法律手段维护企业的正当权益,尽可能地降低财产损失,规避加油站拆除给企业带来的种种风险。
1.规避让路风险。城市需要建设发展,加油站拆除在所难免。所以加油站面临为修路让道的无奈时,首先要在仔细了解道路改造红线与绿线的基础上,与道路改造指挥部充分沟通,如可拆可不拆,就要据理力争,尽最大努力保住加油站;如果压占红线与绿线的程度不是很严重,比如退后几米就可以避开改造红线与绿线,就要在拿出加油站改造计划的基础上,积极与道路改造指挥部协商,以避免异地建站的风险;如果非拆不可,就要请专业评估机构全面评估加油站拆除和异地建站费用,争取征地补偿的最大化,力争取得符合加油站布局要求的置换土地,确保取得土地主管部门的土地权属证明并得到足以弥补拆除成本的合理经济赔偿。如果是拆除租赁村镇集体土地建的加油站,就要积极主动地与城市道路改造指挥部如实反映自身的具体情况,争取政府到位的补偿,而不能过于相信村镇,将一切事务委托给村镇,被动地等待村镇将所获得的拆迁款分给自己。因为城市道路改造指挥部实施拆迁往往只会与被拆迁人签订补偿协议,加油站不是签约主体,所以要在动迁前期积极主动反映情况,争取权利。最好同时聘请专业的拆迁律师介入,由律师提供拆迁损失报告、拆迁补偿安置谈判协商、签订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等法律服务,从而帮助成品油销售企业争取合理到位的拆迁补偿款,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需要强调的是,加油站拆除后重建的难度很大,能否获得政府的迁建批文、置换的土地是否符合加油站建站要求等都是未知数,加油站报废的可能性极大。如此情况下,成品油销售企业就要千方百计争取合理的、最大化的加油站拆除补偿,就不能满足于原先“房地产价值+无法恢复的设备和设施补偿金额+搬迁、拆除、安装等费用+停产停业损失”这样仅考虑房地产价值的补偿,而要争取包括特许经营权在内的企业价值补偿,力争获得剩余经营年限损失、预期营业收入与净利润损失等补偿。
2.规避法律风险。中石化加油站用地较为规范,多为国有出让建设用地且符合加油站建设土地用途或者国有划拨用地。但也有许多加油站坐落土地为集体建设用地或通过租赁、承包等方式获得的农村集体农用地。对于第一种情况,加油站面临为修路让道情况时,政府一般会给予相对面积的置换土地,加油站只需争取最大化的征地补偿,在政府的帮助下办理相关土地手续即可,风险在可控范围以内,这里不再赘述。但对于第二种情况,加油站却要承担巨大的法律风险。比如租赁期未到,终止合同就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而异地建站又面临选择的艰难和办理土地手续的繁琐。所以,加油站面临为修路让道情况时,要与土地所有集体或村委会充分沟通,讲明这是政府行为,是不得已的事情,以求得土地所有集体或村委会的理解。如果能在其所有土地范围调换建站土地,不用解除合同,对企业最有利。如果因为选址等原因不得不解除土地租赁合同,就要通过协商避免土地所有集体或村委会在解除租赁合同时的不合理要求,给加油站带来巨额赔偿损失。如果交涉未果,就要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加油站的合法权益、规避风险。
3.规避安全风险。加油站作为经营易燃、易爆成品油并提供便利服务的特殊场所,无论是建站还是拆除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患。所以,因为让道城市修路而拆除加油站时,因为技术性强,危险性大,一定要慎之又慎。(1)要做好拆除预案。明确组织领导,实行责任制管理,谁主管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2)要聘请专业的加油站拆除队伍进行施工,以保证安全。依靠企业自己的力量拆除时,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要对拆除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加油站拆除的技术规范、安全注意事项和拆除工作程序,确保施工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要准备齐全吊装、灭火、防爆、切割、急救等设备与器材,确保不因设备和器材原因发生伤人和损坏加油设施事故。要向审批部门申请动火,办理《动火作业证》,确保加油站拆除不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3)无论是聘请专业拆除队伍还是依靠企业自己的力量,都要完全按照“清理油罐残余油料—清理罐内油蒸汽—拆除油罐上地面建筑物—拆除油罐—拆除管线、加油机、油泵”的流程进行拆除作业,以保证加油设施的完好和再利用。(4)油罐拆除后,要对现场进行彻底清理,保养封存加油机和油泵,存放闸阀和透气阀,油罐进行防锈处理,掩埋场地油迹,切断连接加油站的电源,彻底消除安全隐患。
4.规避稳定风险。成品油销售企业所属加油站面临为修路让道情况时,不得不考虑的一个特别因素是如何妥善安置员工,因其事关企业的稳定与和谐。所以,人力资源部门要及时提出人员安置方案,是补充到其它加油站还是让高龄员工内退,还是遣散不敬业的员工,都要具有可操作性,都要人性化,绝不可激化矛盾,给企业埋下不稳定的隐患,或造成人员上访给政府添堵。因此,合理的安置方案、细致的思想工作、到位的经济补偿都是必要的。特别是内退职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缴纳和享受的待遇等要明文规定,确保上述人员的权利不受伤害。
5.规避停业风险。成品油销售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为让道城市道路改造而拆除加油站势必会因停业而减少企业的成品油销售量和销售收入。一个加油站拆除影响可能不大,多个加油站拆除就有可能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所以,成品油销售企业除了在与城市道路改造指挥部交涉过程中准确评估停业损失,力争到位的停业补偿外,还要积极在内部消化风险。内部消化风险的方法有:将罐内储油、加油机和油罐等固定资产及时调拨其它加油站或正在建设的加油站,让上述设施尽快发挥效能;处置无实用价值的闲置资产,收回一定资金;尽快在符合建站要求的置换土地上建新的加油站,尽量缩短停业时间等。总之,尽量缩短设备停用时间,盘活资产,减少损失。要严格按照石化股份晋实【2012】318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实物资产处置管理的通知》协调一致、同步运行、统一审批的资产处置原则和资产处置程序调拨和处置加油站拆除后的设备与设施,并对加油站拆除结果进行必要的审计,确保处置过程公开、处置价格公平、处置结果公正,最大限度减少因加油站拆除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和风险。
6.规避选址风险。成品油销售企业在与城市道路改造指挥部交涉时,对于指挥部安排的建新站土地,一定要有前瞻性,根据选址区域、顾客需求、顾客选择行为、设施吸引力、选址目标、距离等相关参数进行全面的考察,看能否达到满足广大消费者需要、布局科学合理、竞争有序、功能完善的加油站选址要求,还要洞察该土地是否与政府长远规划冲突,并关注了解城市未来道路规划的发展趋势,避免新加油站无法建设或建成后又被拆除的巨大风险。前车之鉴,值得借鉴:荆楚网消息:2005年7月,经湖北省来凤县规划局批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恩施销售分公司获准在来凤县城区建加油站,这座价值600万元的加油站,因为设计人员失误,画错了建筑工程红线图,使建成后的加油站占据了规划中的城市主干道,花池伸入规划中的解放大道16.76米、加油棚伸入规划中的解放大道上空15米。刚竣工一年就被迫拆除。海南省海口市欲建一个三级加油站,建设方已经逐一通过了规划、商务、消防及安监等政府部门审批,拟建加油站与周边建筑物的防火距离符合国家标准。然而,附近的居民和单位担心在住宅区旁建加油站不安全而极力抵制,相邻的物业公司甚至拒绝向加油站建设提供水电服务。附近一家规模较大,投资上千万元的幼儿园也多次向有关部门和媒体反映,坚决反对在此地建加油站。而加油站建设方两年前就开始向政府各部门提出报建申请,已付了一定的成本,加油站拿着正式的建设批文而进退两难。无数案例警示我们,类似的悲剧绝不能在我们为让道城市道路改造而拆除加油站并在置换土地上建新加油站的过程中重演。同时,还有充分论证政府所提供异地建站土地是否符合加油站建设“自身效益、安全责任和社会和谐”原则,充分考虑新加油站车流汇聚和车速状况、是否经常堵车、是否便于插车、地段是否繁华、附近有无高楼遮挡,安全间距等因素,力争通过与道路改造指挥部的充分协商,取得较好的建新站置换土地。当然,在置换土地上建加油站的相关审批手续也需要在交涉过程中慎重提出,以其获得政府或道路改造指挥部的协助。
综上所述,城市道路改造使成品油销售企业所属许多加油站面临被拆除的境况,遭遇意外的多种风险,经济损失在所难免。如此情形下,成品油销售企业应该坦然接受现实,本着规避风险、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的原则,仔细研究政府拆迁政策和相关法律条款,与城市道路改造指挥部充分沟通,与土地所有集体或村委会认真协商,做到有理有据,据理力争,求得征地补偿的最大化、违约赔偿的最小化和财产损失的最低化,新址选定的最优化和加油站拆除的安全化、人员妥善安置的人性化。
参考文献:
[1] 阎晓慧.加油站拆除补偿评估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4)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市政府对各县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中省驻安单位等年度应急管理工作考核。
第三条应急管理工作实行年度考核,市应急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全市应急管理工作考核的组织领导,市应急办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第四条应急管理工作考核应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效的原则。
第二章单位考核内容
第五条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应成立应急管理委员会,成立或明确专门的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应急办或明确职能部门),将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延伸到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委会、社区、社会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基层单位,明确应急管理责任领导,确定专职或兼职应急管理负责人,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工作网络体系。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应组建各类专家咨询库,为加强日常管理工作和应急处置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组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或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增强应急救援力量。
第六条预案体系完善实用。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应制订和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推动应急管理预案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形成覆盖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对预案实行动态管理,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及时总结评估演练效果,适时进行预案修订,增强预案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要建立与驻地武装部队、民兵预备役的长效联系机制,积极开展联合应急演练。
第七条值守应急快速有效。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应坚持24小时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重要岗位、敏感时期、节假日要实行主副班值班制度,专职应急值守人员应为单位在编人员并熟悉业务、尽职尽责。按照规定的时限和级别报送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和敏感信息,注重信息报送的质量和效果,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并及时续报相关信息。专业部门要加强对各类灾害的预测预报,及时向有关部门、群众预警信息,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工作。各单位应积极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在应急处置中做到决策正确、流程顺畅、协调有力,杜绝发生次生衍生事故。应急处置结束后,及时做好总结评估工作,科学评估应急救援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第八条应急保障坚实有力。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应开展包括人、财、物等方面情况的各类应急资源的普查,建立物资储备数据库和调用方案。对各类救援队伍在编制、装备等方面予以支持。要结合人口密度和各地易发公共事件,科学合理规划应急避难场所,并逐步完善水、电、通信、卫生、消防、广播等设施,使应急避难场所在关健时候发挥作用。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应统筹规划建设综合(专业)应急平台体系,横向与各专业部门相联,纵向与上一级应急平台互联互通,实现监测监控、信息报告、综合研判、指挥调度等功能。
第九条科普培训深入广泛。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应积极组织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干部、基层干部、企业负责人、各类应急救援队伍进行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通过各种媒体和手段,利用宣传日、宣传周等活动,积极开展《省公众应急指南》普及工作,面向公众广泛地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应急预案、应急管理知识和紧急情况下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的常识教育,增强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第十条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设规范。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大力开展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创建工作,严格按照“四进五有”要求和省市关于创建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标准,切实加强示范点组织机构、应急预案、制度建设、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应急保障、科普宣教培训、应急队伍建设、风险隐患排查整改和应急联动处置工作,努力提高质量,增强示范效应。
第十一条应急管理信息报送及时准确。各县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确定领导和专兼职信息管理员、报送员,扎实做好应急管理信息报送工作,努力提高报送信息质量,积极反映应急管理工作动态。各县区、高新区管委会每月向市应急办报送应急管理信息不得低于12条,市直有关部门每月向市应急办报送应急管理信息不得低于6条。
第十二条落实上级要求及时到位。各单位积极完成市政府、市应急委和市领导交办的有关事项,落实市政府和市应急办关于应急管理工作决策、部署、指示和意见坚决有力。
第三章先进个人评选条件
第十三条应急管理先进工作者评选条件。先进工作者应从事应急管理工作1年以上,在本年度内能够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应急管理工作,且成绩显著。
第十四条优秀应急值守员评选条件。优秀值守员应在应急值守岗位连续工作1年以上,在本年度内能够遵守制度、工作规范、作风过硬、恪尽职守,勤于学习、精通业务,协助领导处置突发事件迅速有序,事迹突出。
第十五条有下列问题之一的单位或个人取消当年先进参评资格:
1、未按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突发事件,或者未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导致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
2、迟报、谎报、瞒报、漏报突发事件信息,或者通报、报送、公布虚假信息,造成不良后果的;
3、未按规定及时突发事件警报、采取预警的措施,导致事故灾害发生的;
4、未按规定及时采取措施处置突发事件或者处置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的;
5、不服从上级政府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的。
(一)经营工作
(单位:万元)
时间
收入
经营成本
费用(含营业税金)
利润
餐厅
超市
餐厅
超市
一月
52.20
41.70
20.21
17.80
25.94
23.99
二月
123.99
133.82
35.31
60.25
34.40
108.41
三月
53.04
42.2
17.01
14.51
43.37
14.21
四月
51.86
45.95
18.29
21.82
33.27
17.93
五月
45.11
41.00
14.61
16.5
32.71
16.65
六月
17.77
17.1
合计
343.97
321.77
105.43
130.88
169.69
181.19
总计
665.74
236.31
169.69
181.19
至6月13日完成全年度经营产值目标的59.92%,年度利润指标的92.44%,消耗成本的44.33%,费用的44.53%.
(二)其他工作开展情况
1.安全生产工作继续紧抓不放,结合安全生产月及公司相关安全生产要求,不断加强对员工自身的安全培训。同时结合实际开展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活动:带领员工针对超市仓库的鼠患问题进行捕鼠整治工作。
2.继续保持服务区内部绩效工作的有效实施,依据各项考核结果及自查进行实际奖罚,同时积极组织管理人员学习先进管理知识,凝聚管理力量,团结一致,加强人才培养。同时定于6月末举行基层优秀员工外出旅游活动。
3.新式垃圾池修建,广场地面瓷砖修补,污水设备验收并投入使用,服务区整体除草,广场音响、LED电子显示屏安装,综合楼漏雨维修,新建公厕等一批工程工作已完成或正在进行中。
4.与高速大队、管理公司、路政等一批外联单位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积极接洽,加强交流沟通,开展一系列工作,确保五一、端午节假日高峰期的相关工作保障,同时配合公司领导做好5月,6月的上级领导视察新竹服务区的接待工作。
5.继续与老村村委会积极协调鱼塘及排涝等相关问题。
6.超市货品品种调整补充工作已进行完毕,同时针对芜湖、宣城的特色文化商品调研工作已形成报告至分公司。
7.服务区证照的年审及变更工作已进入尾声。
二、 形势研判和问题分析
(一)各条路段新服务区的建立,预示今后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作为高速公路的公益性设施,我们应清晰定位自身,找出新竹服务区这几年来运营过程中的症结,例如:服务形象及语言不达标、基础设施老化等,从根本抓起,改善服务区整体形象。
(二)考核结果反映的服务区问题
1.各项考核结果:
时间
考核方式及得分
平均分
神秘顾客考核
月度考核
路段公司考核
神秘顾客考核
月度考核
路段公司考核
2012年1月
82
82.6
887.4
81.4
82.09
920
2012年2月
82.3
923.2
2012年3月
81.75
81.58
918.9
2012年4月
80.5
928.4
2012年5月
80.45
942.1
2013年1月
81.6
81
896.8
81.7
81
900.72
2013年2月
80.65
913.7
2013年3月
82
81
896.8
2013年4月
82.55
886.3
2013年5月
81.7
910.5
2.分析:
(1)2013年1-5月与2012年同期相比,神秘顾客平均得分稍许提高,其他考核平均得分均有所下降。说明服务区在面对明查暗访两种考核方式时存在一定差距,细节问题把握不足,现场工作仍需提高。
(2)在2013年神秘顾客考核中,1、3、4月考核分数不断上升,4月份排名更是跻进前5名,进步较大。5月分数稍有下滑;在月度考核中,成绩一直不理想,排名靠后;在路段公司考核中今年的要求明显加强,服务区未能及时做好应对工作,成绩不佳。
(3)在今后的工作中,仍需加大现场管理力度,改进工作方法,努力提升服务品质。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及措施
(一)主要工作目标
1.提升服务水平,营造良好氛围,取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成绩。
2.继续做好营收工作,在公司制定年度经营目标的基础上,降低成本,追求更大的利润。
(二)工作计划和保障措施
1.精简工作程序,结合服务区实际开展工作,优化工作方法,抛弃空洞、不实际的想法及做法,在现有的基础上做出创新及改变。例如:我们计划针对服务区的文档文字工作进行一次实质性的培训及改变。
2.针对下半年学生流、中秋、十一等客流高峰提前制定工作方案,做好充分准备。
3.服务区内外关系工作的加强,继续积极为基层员工在公司合理的平台下谋福利,为地方村镇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帮助,例如共建地方防汛工作,慰问贫困户等。
4.跟进并督促相关工程工作的进展,力争在十一到来之前对服务区整体工作有效改善,为司乘人员提供保障服务。
5.安全工作不放松,拟定在7月份与汽修、加油站共同举行服务区安全生产演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