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9 14:32:4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文学社发言稿,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五年二班的学生,我的兴趣爱好非常广,我的业余时间还非常喜欢阅读儿童文学书籍和各种作文选,学习写作方法。尽管如此我的写作水平还是提高不大,所以听到成立文学社这个消息后,我欣喜若狂。
我之所以要参加文学社,是因为那是我向往的芳草地,有一块肥沃的土壤,辛勤的园丁,是我汲取知识营养、学习写作方法的好去处。有时看同学们的阅读、写作水平提高,甚至有的同学还发表了自己的作文,我非常羡慕。为了这一刻,我无数次的幻想,渴望进入那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也能看到自己的作文变成铅字。
今天,我终于梦想成真,成了文学社的一员。我愿意自觉参加文学社的各项活动,认真听讲,努力学习,积极讨论交流,好好写作。我愿为文学社的发展尽心尽力,用我的辛勤劳动和汗水来浇灌她,使这块肥沃的土地结出丰硕成果,我也决心在这张洁白无瑕的纸上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写出最新最美的文字。我想在老师的辅导下,我的作文一定能变成铅字。让我们伴随着文学社一起进步吧!
书信 通知 启事 合同 规章 新闻 日记 发言稿
精彩语句*“铃!铃!铃!”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快步走进班级。这节课可是我们最喜欢的社会课。
正文*
复制使用CTRL+C,粘贴使用CTRL+V
每段前空二个全角空格。段中不要换行。正文中不要标题作者。指导老师在正文结尾输入。
标点符号可从下面直接拖进去:“ ” ‘ ’ 、 …… ——《 》
所属专辑
文化究竟是什么?梁启超先生在《什么是文化》中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这话虽然简单,却很到位。国税文化的目标就是要贯彻“科技加管理”思想,通过在国税工作引入“以人为本”
管理理念,建立起如东国税人共同信守的思想观念体系,努力提高国税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塑造面向新时代的如东国税崭新形象,促进如东地方经济全面发展。
用先进文化引领和谐国税建设,致力国税文化载体创新,要在构建和谐国税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发挥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教育和辐射功能,实现观念和谐、行为和谐、制度和谐、征管关系和谐、人际关系和谐。
二、基层国税文化建设的现状
文化建设是个全新的理念,是对行政管理方式的一次冲撞,必然会引起干部职工在思想认同上程度不一。当前来说,在国税文化建设过程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国税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其显著特征是以物质为载体。但基层国税部门及其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也还比较艰苦。物质基础不扎实、不平衡,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和谐国税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在长期的国税工作实践中,有一种精神和信念始终支撑、推动着国税系统人员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将国税事业推向前进。但这种精神和信念还处于自发、局部、原始的阶段,没有得到深层次的挖掘和全面的总结、确立和宣扬,没有转化为全体国税人员共同的价值观。一种具有号召力、凝聚力的价值体系尚没未在国税部门真正建立。
不可否认,有些干部在思想认识上对文化建设还存在误区。有的认为文化建设是搞形式主义;有的把文化建设与文化活动简单等同起来;有的认为文化建设是领导和文化办的事,与己无关,所以漠然置之;有的认为文化建设是“花架子”作表面文章,有的认为“文化建设是虚的,组织收入才是实的”,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和参与感不强。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一些单位的文化建设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文化建设的连续性不强。
上述这些从几个侧面反映出国税文化对国税全面建设的“引擎”作用尚未形成,国税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三、创新国税文化建设的方法
国税文化,不仅仅是国税机关的文化,更是每一位国税干职的文化。开展国税文化建设就是为了统一思想、规范行为,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激发广大国税干部情趣健康的精神追求和国税长足发展的原动力,逐步由文化育人、品质塑造、道德示范,走向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的轨道,推动国税事业的全面建设。
营造心灵文化
以开展一个课题调研为先导,“兼爱”、“尚贤”、“节俭”等积极思想;为人学儒,力求将儒家为人的优秀价值原则转化为时代精神为国税干部所继承。在此基础上,开展“全员通读一本国学书”活动。还可邀请国学教授以“国学经典与和谐国税”为主题,开展一次结合实际、旨在普及、深入浅出的国学知识辅导讲座,借助国学加深国税干部对构建和谐国税的文化自觉。为巩固学习成果,结合各自工作、学习和生活实际,就个人学习重温国学的感悟和收获,开展一次面对面现场书面交流,深化学习效果。以此来提升国税干部应对工作生活学习压力的人生智慧,形成全局共同价值理念和组织共同愿景的全员价值认同和文化自觉。
点亮内部文化
举办每年一度的“如东国税文化节”活动,从不同侧面反映和体现全省国税系统的文化底蕴、干部文化素质、艺术追求和独特的文化品位。文化节的时间跨度可持续数月。
先以一场俗共赏、妙趣横生的文艺晚会拉开第一届如东国税文化节序幕,邀请如东四套班子领导、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行风监督员、纳税人代表等社会各界观摩演出。节目内容包括相声、小品、歌曲、舞蹈、朗诵、乐器演奏等等。文化节期间,可以通过与兄弟单位举办篮球回访赛和乒乓球对抗赛,达到了加强沟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还可以通过税收互动知识有奖竞赛,增进征纳互动共赢。
此外,也可进行运动会、国税干部书画摄影作品展,也可进行国税征文比赛、国税建设大家谈、局长授课、专家讲座、科所长论坛、标兵演讲等一系列活动,多方面反映国税文化发展的喜人景象,构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点亮内部文化的关键是“以人为本”,以“人人参与”满足归宿感、激发凝聚力。
“人人参与”不仅可以拉近干群距离,融洽职工感情,增进相互友谊,而且可以激发内在活力,培养团队精神,展示国税文化。以“人人展示”满足荣誉感、激发向心力。
以各种活动为干部职工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竞技中展示健壮体能;在征文中展示写作技能;在摄影中展示艺术天赋;在演讲和歌咏中展示表演才华;在“人才特长”中展示个人才能。“人人展示”在激发职工荣誉感和团队向心力的同时,以“人人实现”满足成就感、激发创造力。
“人人参与”既满足了干部职工的成就感,又激发全员自觉融入和谐国税建设。
融入家庭文化
突出家庭文化氛围建设,每家设有书房、书橱,有藏书,宽带网线铺进家,励志楹联贴上墙。干部家中不设酒场、麻局。注重子女教育、家庭和睦、邻里互助和家属在其就职单位的争先创优,定期举办的家庭才艺展示,每月设创新学习“红花奖”,悬挂了学习成语典故画匾,开展廉政文化进家庭、健康书报进家庭、知识信息进家庭、法律法规进家庭“四进”活动,把丰富多彩的家庭文化有机的融入国税“大文化”建设中。
温暖征纳文化
把文化建设向纳税户延伸,向企业拓展。可举行税企篮球友谊赛,将税收宣传带进赛场,在紧张刺激的竞技氛围中,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加深税企友谊,增进征纳互信。还可以举办税收管理员知识竞赛,邀请辖区纳税人代表参加。通过各队税收管理员娴熟的业务技能
pk,让台下纳税人了解税收管理流程,熟悉纳税申报知识。竞赛还可特设纳税人观众题,通过现场抢答形式实现征纳互动,使纳税人在妙趣横生的比赛中汲取税法知识。
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得到了蓬勃发展。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上都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一方面,高校社团数量和种类在迅速增长,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涌现出了许多新的种类社团,社团成员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社团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大部分社团都渴望通过扩大规模,借助规模效益,为今后发展积累一定的财力与人力资源,实现相对较低的运营成本。随着现阶段大学生社团数量日益增长规模逐渐扩大,学生社团在高校的建设和学生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关注到由此而引发的一些法律问题。
1 明确高校学生社团的法律地位
在讨论学生社团在高校建设和管理中出现的法律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其法律地位。根据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具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自由。国务院1998年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2条定义社会团体为:“中国公民自愿组成,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从此,我们可以看出高校中的具有中国国籍的学生都有组建社团的合法权利,这是宪法赋予的权利,是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法律基础。
由于在高校内部经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学生社团属于非法人类社团,学生社团在经单位批准成立时,就无需按《民法通则》的要求履行法人成立时必须的登记、具有一定数目合法资产、经营场所和经费来源的义务,因而其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其对内、对外关系,尤其财产关系在理论上也就不能适用民法中的法人的规定。这类无民事权利能力社团经高校批准成立,接受本学校的管理,但并非本学校的一个附属机构,其为开展活动而发生的合同行为,以及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均与学校无关,这些民事关系应当适用关于民法中有关合伙的规定。
2 目前学生社团存在的一些法律问题
2.1 缺乏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社团管理办法。虽然进入新世纪以来的这十几年,各个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大学生社团的管理方式方法,很多高校建立起社团联合会等组织,用于加强对社团的管理和引导,但是由于社团发展太快,管理机构要不断面对新问题、新形势,因此,形成成熟的管理体系还需要一个过程。另外,社团对成员缺乏足够的约束力,成员流动性大,也影响了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2.2 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的目标。高校社团在进入新世纪以来蓬勃快速的发展,逐渐引起学校的重视,但是,学校对于社团的引导和指导显然还不够。通常会把社团活动视为校园文化活动的补充,缺乏对社团活动的认识,即便意识到社团的重要性,但是没有强有力的指导和管理,使得社团发展思路不清,目标不明确,开展活动盲目、重复性强,很难打造精品。这些都需要对社团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2.3 学生社团干部等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待提高。社团干部对于社团发展起关键作用,当前社团干部的选拔有较好的机制,能够推选出社团中积极优秀的分子担任,但是缺乏后期培养,尤其是法律意识方面。首先是学校对社团干部的培养不够重视,缺乏相应的专业系统的培训。其次是虽然高校都设有法律基础的课程,但是由于大学生思想上对这方面没有予以重视,多半都是应付了事,社团日常活动中遇到问题也不会运用法律予以解决。
3 解决学生社团有关法律问题的实施意见
3.1 建立规范完善的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工作创新,制度先行。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可行的学生社团制度,通过制度确定学生社团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学生社团与学校其他机构之间的关系,学生社团与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社团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学校应该在学生社团的成立条件上予以宏观调控,设立一定的“入门”条件,使学生社团的成立朝着学校期望的方向发展。根据学生社团的成立属于学校要求成立的和学生自愿成立的两种情况加以区别对待。对于学校要求成立的,由要求成立的学校部门和学院承担管理、服务和指导职能,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学校管理部门每年要对全校社团进行年度审查,要对工作优秀的社团、社团负责人和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并给予经费的资助,对于不符合年度审核合格标准的,要予以淘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社团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3.2 高校要根据法律的授权明确管理与服务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有关规定,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章程对学校事务进行管理。那么,根据目前我国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工作实际,学校团委要在党委的领导下,切实承担起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日常管理,学校宣传、学生管理、教务、科研等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能,对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支持,提供必要的指导;学校后勤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的支持和帮助,形成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团组织管理、各部门共同关心的管理格局。
3.3 在社团管理中培养和提高社团干部等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3.3.1 权利观念。树立公民的权利观念,是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义务本质”反思的结果,强化权利观念,可以使社团会员的权益得以真正体现,在社团活动中充分地享受权利,才能为社团建设和发展服务,同时尊重维护他人的权利。
3.3.2 法律契约观念。商品经济的交换活动是通过契约的形式连接起来的,契约具有平等、自主、自愿、互利、互相制约等特点。树立契约观念其法律含义在于通过明确契约双方的权利义务,使社团相关各方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担任的法律角色,从而有效地选择自己的行为。
3.3.3 正确的程序观念。程序法是对实体法的保护手段,诉讼是适用法律的必要方式,是解决矛盾和纠纷的正当途径。曾经在某高校就发生过一个由于活动场地没能及时解决,该蓝球协会召集众人举行游行示威的情况。这一事例中的社团就是不具有正确程序观的典型,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不懂得诉诸于正确的部门和寻求正当途径,反而闹得有可能违反校纪校规而受处罚的结果;不仅维权失败,而且在寻求了法律法规以外的解决方式时,破坏了校园的正当秩序。可见,在社团运行中解决矛盾纠纷,维护合法权益,如果通过非正当途径解决,往往会造成对正常校园秩序的破坏。因此,树立正确的诉讼观念,既是维护个人权益的需要,也是维护正常校园秩序乃至社会秩序的需要。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希望借助高校学生社团这个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法律价值功能,使大学生在学生社团这个平台上学会有法可依、依法办事、合法维权,进而促进其法制意识的形成和法律意识的提高。
总之,学生社团通过学生自身制定章程、民主选举、自主治理等方式治理社团,培养了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治精神。高校通过放宽政策,扶持和培养社团逐步实现自治,让社团逐步介入到学生的自我管理中去,介入到学校自治中去,培育了社团参与学校自治的能力,从而最终形成学校、社会、社团三方共同为在校大学生提供锻炼自己、实现梦想的兴趣舞台。据此,我们也坚信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尤其是通过社团自治以及在社团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将推动我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进程。(该论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2011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高校学生工作专项(指导)项目,项目编号:1252xs417)
苑子文
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是否也会慢慢忘记了该如何描述爱的本真滋味。时间以其狡黠的面孔看着我们,看着我们的心被慢慢风干蚀损,直至畏葸不前,麻木地行走于冗杂的人流中,摩肩接踵,行色相近。听上去恐怖至极,然而此刻,时间又会像一双有力的手,推着我们彼此紧靠,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了许多机会收获至真至切的爱。
至真,是母亲为我收拾好凌乱的书桌,为我设定好的闹铃,在我安然入睡后启动洗衣机,在我醒来前准备好营养早餐。至切,是父亲在我睡前为我掖掖被脚,为我一次又一次检查次日的发言稿,在我情绪低迷时的促膝长谈,在我无奈时的一个热切眼神。至真的爱在我们生活中俯拾皆是,至切的爱更是巨细靡遗,它们既无虚伪失实之态,也无拘束造作之感,是从心底呼应出的,春一样的温暖。
我们在时光的洪流中成长,这些年,过得似水流长,静静地,每一个美好的日子都似一片粼粼的波光,平静地流向远方,却只在河床处才见礁石。我想,这是时光的艺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变得拙于言表,即便是面对至真至切的爱,有时连一句“爸爸妈妈我爱你们”都难脱于口,于是隔阂如同一座城墙,安然于此。所以,我们便会时常追忆过去,回想那些打马而过的旧时光和那些在生活中密不透风的罅隙里稠密的爱,不禁慨叹,我们回不到过去了。诚然,过去的确永远过去,时光无法倒流,可是在人的记忆中,过去的风韵或余伤,却常常回澜拍岸,使现在成为过去风韵或余伤的延长。
因而,当患得患失的青春年华逝去后,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原谅时光,记住爱。把父母给予的爱,收藏在心底静谧的“檀木盒子”里,那里经得住平淡的考验。
一、基本情况
**市现有居民委员会36个(不含划归天北新区管理的7个),有物业公司进驻管理的小区26个。随着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过去那种单纯的单位管理的住宅区(住宅楼),已逐渐被不分单位的小区所代替。小区现有的公共环境基本上分三种情况:第一种基本上是一个单位小区,其公共环境及卫生管理,仍由其单位统一管理。如海纳尔小区(属卷烟厂)。这种模式的小区已所剩无几。第二种是多个单位住宅楼及非单位居民共居的小区,在这样的小区或者存在着“园中园”,或者一个单位有几单元或者几幢楼。在这种小区中,小区物业管理有的是,单元自管自已单位的“园中园”,或自聘物业公司管自己的“园中园”。一个小区甚至可进入5—6个物业公司。例如芙蓉里西、哈英德等小区。这种小区占现在小区的大多数。第三种小区,基本上能按照国务院颁布在的《物业管理条例》,一个物业公司全权负责小区环境及卫生管理,小区业主委员会也能按照《物业管理条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例如别依斯、同济里等社区。
二、存在问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的管理将逐步走向依法自治管理的道路,但作为社区居委会这个社区居民自治管理机构,却存在着组织机构不健全,工作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等问题,所以在社区自治管理工作中,存在严重的缺位问题,尤其是在环境及卫生管理上难以发挥协调、服务作用。
居民小区业主委员会是依据国务院379号令《物业管理条例》在房管局及居委会的指导下建立,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社区居委会的组织协调能力、主管部门的工作职能缺位、工作作风不够深入等等),使业主委员会的群众基础、议事能力及代表委员的个人素质都不能与社区物业管理的实际要求相适应。业主委员会从制度层面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故业主委员会在业主中的权威性不够,不能切实代表业主在物业管理活动中享受权利并履行义务。
物业公司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伴随着物业服务社会化而产生的。在《物业管理条例》对其资质、管理事项、服务质量、服务费用等权力、义务从法规的角度提出规范要求。但由于社区居民小区尚在发育建设中,社区居民小区还未能发育建设成为《物业管理条例》所要求的底线,以至使得《物业管理条例》在实际贯彻执行中大打折扣。一个小区有多家物业公司进驻,各单位自管的园中园区域中自聘清扫人员“各扫门前雪”等成为我市居民小区最多见、最实际情况,由此而引发的公共区域环境及卫生没人管,垃圾没人清,卫生死角的垃圾只能靠爱卫会或领导下令在有重大活动或迎检活动时调动环卫部门突击。环卫部门因年初预算中并未将此类费用列入预算,突击一两次可以应付,次数频繁,入不敷出使环卫部门苦不堪言。
在城市规划社区详规中,缺乏对环卫设置的规划,以至于按照规定应设置的环卫设置(垃圾箱、垃圾筒、垃圾房等)无处安排,完全环保封闭的、卫生的垃圾临时集中设置,由于财力所限,环卫设施购置时尚不能一步到位。
至今**市尚无一个规范居民小区环境及卫生管理的地方性规章,以至使居民小区公共环境及卫生虽应有多个部门涉及到对其的管理,但居民小区脏、乱、差仍是我市城市管理、治安管理、卫生管理、环境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目前,有些事几个部门都管,有些事哪个部门都不管。仅有的一个部门规范性文件《**市居民区卫生管理实施方案》(**卫会发[20xx]13号文),也因以上因素落实起来难度很大。环卫处制定的《**市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实施方案》至今也未得到政府批准。
三、几点建议
1、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主席令第21号)、国务院379号令《物业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爱国卫生的决定》、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自治区党委《关于大力开展社区建设的意见》等法规制订一部操作性强,符合**市实际情况,明确涉及到居民小区环境及卫生管理工作各方面的职能责任的规范性文件或地方规章,以解决目前谁都能管事,谁的责任也不落实的问题。
2、社区居委会是社区最重要的民主管理的组织机构,目前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员少,素质不适应需要等问题较为突出,要下大力气健全组织机构,按照新党发[20xx]3号文件要求,落实社区居委会人员编制和办公经费,加强社区队伍建设,提升社区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采 取多种形式(民主选举、选聘、下派、挂职、招聘)选拔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充实社区工作者队伍,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考核、奖惩、竞争上岗等激励机制,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知识化水平。
一、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和定位
什么样的文化才是校园文化,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是不是校园文化,墙壁上的校训、名言警句是不是校园文化,校长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是不是校园文化。我的理解是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所有文字、规章制度、条文、思想、图腾,只有转化为学校全体师生的内在需求和相同值取向,外显为共同的处世原则和行为方式,这样的文化才可以称之为校园文化,才是真正意义的校园文化,不然,它最多只是一种文字,或文化的符合,不能构成影响人、教育人、激励人、规范人的校园文化。学校文化一旦形成,它象物理学上的“场”具有巨大的能量,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对置身其中的每位成员都施加着一定的制约力和影响力,规范着每个人的思想、言论和行为,这就是校园文化的威力和魅力,也是我们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根本原因。
二、确立核心价值,丰富校园文化,促进“人·教育·自然”和谐发展
校园环境、教育氛围,是一所学校的脸面和眉目,是一所学校的品位;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品质,也是一所学校的气质;学校的规章制度,是一所学校的核心和精髓,更是一所学校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如何为全校师生创造一个风光旖旎、赏心悦目、情趣高雅、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如何创生一个教师勤教、学生乐学、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面对问题乐此不疲不懈探索的教育氛围,如何营造一个尊重、信任、理解、宽容、欣赏、激励、支持、诚信的具有亲和力的人文空间,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位师生员工既感受到工作、学习的快乐和生活的幸福,又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这些都是构筑校园新文化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对教育资源进行了有机整合,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入手,对丰富学校文化这一主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1、确立核心价值,创新规章制度,形成了人本和科学相融的管理机制
核心价值是学校在追求教育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是全体或多数教职工一致赞同的关于学校意义的终极判断,从内表现为相同的价值取向,在外体现为共同的行为方式,是学校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为此,学校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持久的探索,并形成了有澄色的校园文化。
一是及时总结、不断提炼。在近几年办学过程中,学校根据教职工的职业信念、角色认同、责任意识、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总结并形成了有澄色的一系列教育理念,爱心和责任心已成为澄潭中学的教育品格,为每个学生的一生的幸福奠基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努力追求每个学生更好的发展已成为全校教师的教育信念。在澄潭中学,没有人打扑克、搓麻将,也没有你来我往的应酬,班子作风正、教师工作实、学生学习勤。“做好工作是最好的人际关系”、“敬业比能力更重要”、“勤奋不用怀疑”等等深入每位教职工心中,正是这样的信念、思想、风气、作风和态度,澄潭中学才有“教师勤教、学生乐学、情趣高雅、文明和谐”的优良校风,才有学校的全面快速协调发展。
二是不断完善人本和科学相融的规章制度。学校以“学生成长、教师成才、学校发展”为导向,完善并形成了65项规章制度,在提倡实干勤干、精业乐业的同时,努力使学校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的依法治校的管理轨道,在探索学校内部管理过程中,我们把师生的发展作为目的和价值取向,把人性的激励和开发以及促进师生成长统一起来,把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有机结合起来,在科学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关怀师生的发展,关怀师生的生活和情感,关怀师生的心理感受,对于关系到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各项制度,注重制度的形成程序,让教职工共同参与制订、修订并提交教代会讨论、修订和表决,使制订修订制度的过程变为教职工参与、熟悉、理解、接受学校管理的过程,变为认同、遵守、维护学校规章制度的过程,增强了制度的生命力和激励效应。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进一步体现人情味,如50周岁以上教职工病假三天不扣全勤奖,有5周岁以下小孩的女教职工夜办公可少上一节,不影响工作的看病和外出处理事务不作假,在工作时间允许接送小孩上学回家等等,从而形成了科学与人文相包相融、协调统一、被大家所认同又规范着全校师生行为的制度文化。
三是对学生进行持久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我们从报到的第一天开始,从高一军训开始就进行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并持之以恒,因为好的习惯、文明的行为不是自发的行为,需要长期
的规范训练和养成,才能成为自觉行为,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才能使澄中培养的学生既符合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又有显明的澄中个性(怀文抱质、自强不息、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书写清晰、做事严谨、行为文明、乐于合群、勇于竞争、善于赞美)。我们期望通过澄中教育的学生能做到:卫生不常打扫,地面干干净净,纪律无人专管,教室安安静静,做操无人组织,队伍整整齐齐,集会无人监督,秩序井井有条。
2、美化校园环境,丰富校园文化,为全校师生提供融学习、工作、生活、休闲、娱乐、欣赏为一体的绿色环境,使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石都成为富有哲理的教育诗篇,使校园成为滋养心灵、陶冶情操、充满诗情画意的人文空间
一、高校社团的特点
(一)社团有自主性。它主要表现为表现为:社团活动需要自主确定活动的内容、自主募集经费、自主寻找场地等。大学社团是d广大学生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情感需求、心理特征、等因素走到一起的团体,所以社团的社员人人平等。社员的自主意识在社团的空间里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每个社员是社团的主人,每一位社团成员的和自身价值和民主意识都能够得到完全地体现。大家既服务于社团、又为社团服务。
(二)社团形式多样、百花齐放。当前高校建设有种类繁多的社团,例如公益类、体育类、文艺类、科技类、等。有的社团每天都活动在一起,如单车社,有的则会不定时活动,如模话剧社、头脑社团等等。
(三)社员类型广泛。由于高校学生都是为了共同的爱好和兴趣参与到同一个团体中来,因此能吸引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学生,所以高校学生社团在学生中有非常强的凝聚力,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高校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对高校学生社团的认识不明确。首先,社团的上一级领导认识不是非常明确。高校团委作为学生社团的上级领导,对社团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学生社团活动缺乏足够的自主性,通常由团委组织和安排,协助上级机关开展活动。这与团委对社团管理相对严格不无关系。其次,社团社长认识不明确。社团社长认为社团活动应该完全从属于团委的指导和领导。因此,作为社长必须无条件服从,虽然他们成为听话的学生干部,但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再次,加入社团的社员认识不明确。
(二)高校学生社团制度不完善。学生社团存在很大的流动性和自由度,这些社团只是小型的学生课外活动的团体,这使得社团在比较一个松散的环境中很难形成完善的社团制度。导致社团缺乏活力和凝聚力。很多学生认为学生社团没有组织纪律性,不受任何约束,来去自由。社团没有了光彩的外衣,也就渐渐失去它的吸引力,失去了大学生们对它的兴趣。这样的恶性循环,影响了社团的正常发展。
(三)高校学生社团财务管理不明确。社团的财物管理不明确是影响社团发展的难题。虽然每个社团都设有管理财务的部门,但社团的财务状况仍然不容乐观。更加严重的是,出现了“挪用公款”的恶劣问题。社团的经费社员所缴纳的社费以及学校学院的补贴,社员有权利知晓社团的经费的用途,财务管理的不明确,会加大社长与社员之间的不信,从而减弱社团的凝聚力。其实,财务问题一直是各高校正在解决的问题。比如,公示财务明细,公开费用指出等等,这很大程度上对社团财务的透明有了一定的促进,但还是有很大空间的可以进行改进。
三、高校社团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高校团组织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社团建设。高校团组织要切实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领导,正确把握大学生社团发展和建设方向,把个改进和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工作,作为学校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团组织要在党委领导下,对高校学生社团组织进行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加强监督,切实承担起对大学生社团的日常管理和政治指导工作。在社团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高校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好地作用。引导社团明确社团的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633.91;G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7-0050-01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大量的知识是在实验探索和操作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着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尽可能地去挖掘生物知识的奥妙。如何在生物课堂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实验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呢?
一、注重基础知识概念图的构建和实验技能与思维的培养
思维导图或者概念图,是一章内容的核心,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精髓。学生只有在认知过程中构建概念图,才可能在遇到新知识的时候产生好奇、渴望。所以,要想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产生问题意识,就必须有一定量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框架。生物知识是科学家在一次次的实验过程中发现并总结出来的,要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就应该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在实验中去探究、挖掘。往往就是在不断探究和挖掘中,产生了疑惑,才有了更深入的探究,才有了新知识的产生。在实验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实验的探究过程或操作过程中不断创新,并能在此过程中不断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比如,在三大有机物鉴定的实验中,可以让学生用多种实验材料进行鉴定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验的取舍能力等;在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时,可以尝试着不加二氧化硅或者不加碳酸钙等,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可以给学生一个课题,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随着实验技能和思维的培养,学生会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能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助合作型课堂
模式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深入人心,课堂的转型已经趋于多元化。但课堂的核心仍然是学生,求知欲一旦被激发,他们对知识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要想这颗种子发芽、成长,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对书本质疑、向老师发问、向知识挑战。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尽量倾听,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比如,可以小组为单位对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大胆实验,鼓励学生相互探讨、解决问题。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的问题意识茁壮成长并开花结果。这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的有效性和生成性。
三、精心设计多元化的实验情境,提升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获取新知的能力
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应该只是照搬书本,而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并产生问题,进而去探究解决问题,提升课堂效率。第一,运用设置实验材料等手段,从情境中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师可以将实验中的材料和生活中材料相结合,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能以极高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之中。比如,做脂肪鉴定实验时,可利用家庭厨房中常见的一些脂肪油来进行探讨,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冲动。第二,将书本中简单的结论性知识转化成实验中可探究的质疑性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遇到一些结论性知识时,教师往往会简单处理,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记下来,而学生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时,教师不妨将该知识转换成一个个有趣的问题,以问题的形式提出,用实验探究的方式解决。通过将书本中简单的结论性知识转化为实验中可探究的质疑性问题,让教与学激情碰撞,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学会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解决问题,充分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第三,实验课堂中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在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敢想、敢做,敢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提升学生解决问题意识的水平和能力。这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取更多的知识,更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同时也要留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提问,并关注学生在生物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实现高效课堂。第四,在生物探究性实验课堂中,学生对非预期结果的处理可明显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性实验过程中,由于学生操作差异,往往产生不同的实验结果,可将其分为预期性和非预期性两种情况。当出现非预期性结果时,学生必然产生疑问。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找出原因,解决疑问。只有不断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能力,才能激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科学观和求知欲,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和效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台阶。因此,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多从学科特点出发,多利用实验教学,并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平常”处设问,于“无疑”中生疑,让学生养成多思善问、动脑动手的习惯,促使学生在质疑中成长,在问题中获取新知,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一、高校学生组织在学生职业发展中的作用
高校在学生职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而作为高校中的学生组织在学生自身的职业选择、职业确定等方面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高校学生组织为学生个体发展提供能力锻炼平台。高校学生进入社会在进行自我能力定位时,往往会依据自身以往在能力培养方面的行为而进行自我社会能力的定位。从组织本身角色定位而言,高校学生组织是学校与社会之间社会化的重要场所,能为学生提供进行自我角色定位的机会。在相对公平的能力展示平台中,学生可以发挥自身的能力,在能力锻炼中不断的进行自我强化,完成自我职业发展能力的倾向性选择,为之后职业能力发挥提供最初的自我意识。
其次是高校学生组织能为学生提供自我能力强化的意识。高校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进行自我能力的分析,这种能力分析是具有现实的实践价值的,往往会脱离之前对自我的较高的能力期望,根据能力培养平台所提供的实践机会进行实际能力和期望能力的互动,从而形成社会化之前的自我能力的定位,而非一味的进行自我超能力的心理暗示。
再次是高校学生组织在进行管理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进行自我约束的职业道德培养机会。在学生组织进行自我管理中,基本是依据相关的学生组织管理目标,依托于自我约束机制而进行的管理实践。学生在进入学生组织中,学生组织需要根据学生组织自身的管理价值和管理目标进行学生干部的选拔和任命,因此在学生自我价值和目标的选择过程中往往会依据学生组织本身的价值和目标而进行。之后在学生组织自我管理中会依据基本的考核目标来约束学生行为。
二、基于学生职业发展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的现状
1.学生组织自我管理过程中职业发展价值和目标定位不明确。学生组织在建立初期在进行价值目标选择过程中往往基于两方面的考虑,首先是高校行政的目标;其次是学生组织自我价值目标。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自身的职业发展价值和目标不明确,因此在进行学生组织目标选择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价值意识和之后的职业发展意识,脱离了学生的职业发展的社会化实践要求。因此,学生组织价值目标的确定需要基于高校行政目标、组织管理目标和学生职业发展目标这三方面而形成的。
2.学生组织自我管理带有很强的强制性特征。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机制缺乏。学生在学生组织的半社会化状态中,需要提供公平的锻炼平台。相对自由的学生实践平台能为学生创造进行自我能力分析的机会,而并非一味的依据高校的行政目标进行学生组织的被动管理。自我能力分析机制的缺乏可能导致学生能力意识与个体进入职场后的职业能力意识相脱离,因此也就违背了学生组织成立初的价值和目标取向。
3.缺乏有效的职业发展引导机制。由于学生组织目标对学生职业发展的不明确,行为模式选择不相关等问题,使得在进行学生组织管理绩效考核过程中缺乏了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考核标准。这不能有效的对学生行为进行职业化的引导,同时在学生组织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学生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不能得到有效的实践。因此,在创新型学生组织构建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组织目标的职业化、学生自我价值选择的职业化、学生考核机制职业化和学生行为模式的职业化等问题。
三、职业发展型学生组织构建的对策
1.建立明确的学生组织价值和目标选择机制。之前讲到职业发展型学生组织的价值目标的选择需要建立在高校行政管理价值目标、学生组织本身的价值目标和学生自身职业发展的价值和目标。因此在进行学生组织价值和目标的选择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上三方面的价值和目标互动,单一的目标和价值都会影响学生组织职业化发展的最终效果,同时也会影响到学生职业化的目标。
2.强化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学生管理氛围。高校管理机构在对学生组织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强化自身的引导职能,而非进行控制的职能。为学生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提供相应的平台。
3.建立完善的职业发展型学生组织的管理绩效考核管理机制。首先需要把职业发展型学生组织的管理目标进行有效的分解,构建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这能为学生的行为模式选择提供依据。其次需要进行有效的考核,同时及时反馈学生组织绩效考核的结果,使得学生组织自身能意识到进行自我管理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这能为学生职业化发展提供相应的方向型指导,同时也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组织的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宇晖.关于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