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5 20:10: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二年级美术教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上《有趣的剪纸娃娃》公开课前,我一直担心学生制作时会出现很多问题,使课堂变得混乱和低效。为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制作方法以及保证高效的剪纸课堂,我在备课阶段,回忆并总结以往剪纸制作时,学生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并思考解决办法。
首先,要明确《有趣的剪纸娃娃》的作业要求,即:1. 基本要求:能用纸材剪出对称的娃娃形象。2. 较高要求:能用纸材剪出有装饰纹样的对称娃娃形象。3. 个性探究:能用纸材剪出有创意的装饰的对称娃娃形象。分三个递进的层次,可有效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让学生有的放矢。
其次,要明确制作步骤及明确每步需要注意的内容。即:①先对折(注意四角对齐,中轴线将左右对称)――②画图案(先画外轮廓再画里面的装饰纹样)――③再剪(先剪外轮廓再剪里面的装饰纹样,注意不能剪断,剪纸是一个整体)――④最后贴(注意颜色搭配,美观)。此外,为了保证教学顺利完成,贯穿整个美术课堂的环保和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环保观念和安全意识。
再次,对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预设。虽然教材上的剪纸的步骤很清晰,但学生在制作时还是会出现很多意外的问题,比如对折的中线是斜线――左右不对称;或是画图案时没有考虑中线的方向,结果剪纸时发现图案居然被剪断了等等。这些会导致老师对剪纸课堂纪律以及课堂作业的生成缺乏控制。当然,我们可能会惊叹部分学生很聪明――一教就会,也可能会感叹有些学生真是有点笨――怎么跟着老师一起做居然还会做错!其实,学生的错源自于教师对学生剪纸作业各个环节的思考还不够周密。所以,教师要对各个有可能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提前预设。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有效提高剪纸课堂的效率及质量。
下面从各个步骤再细化,并提出解决方法。
第一,折的问题,主要是折线偏离中间位置
解决办法:四角对齐,不能松动,用力按平中线。这个比较简单,一般同学都可以做得到。如果还有学生不懂,教师亲手帮忙示范解决最好。当然,发挥同桌之间互助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第二,画的问题
有以下六点:1. 搞错中线的方向,使剪出的作品分成两半。解决办法:让学生注意中线的位置和方向,向着折出的中线(封闭口)画对称的一半娃娃形象。2. 画的人物太小。解决办法:鼓励学生画的人物要大些,纸张有多大娃娃的外形尽量画多大。这个问题需要老师经常强调,让学生逐渐形成构图饱满的“条件反射”。3. 人物不够夸张。解决办法:鼓励学生可以夸张或缩小头部或身体或四肢部分,从而使人物美观,且显得有个性。4. 装饰纹样不够漂亮。解决办法:里面的装饰要根据外形来设计纹样,可以是几何图形或花草小鸟等图案。注意根据外形特点来设计装饰图案的点线面、黑白灰的布局。注意剪下来图案面积(正形)与留下的图形面积(负形)要相当,不能正形面积明显大于或小于负行面积。可以用范作讲解,使美术的语言直观化和形象化。5. 设计的图案不能将剪纸作品“剪”断。解决办法:设计花纹时,要预设是否会将剪纸的中线剪断。剪出来的作品是一个不能拆开的整体。6. 寓意。这个比较难,老实说,书中的范例《抓髻娃娃》《刘海撒金钱》,我查看了参考书及网络资料后才对范图中的寓意有顿悟。所以要求学生单纯通过观察范例是不可能理解到这个层面的。因此我在备课时将这个知识点安排为以教师讲解为主,而且是点到为止的讲解,毕竟这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理解力是有限的。但是作为教案设计中三个梯度的作业要求,作业的最高梯度中提出“寓意或有创意”这个层次,以鼓励学生向着优秀的作品前进。因此,教师可以引导或推荐学生模仿书上《抓髻娃娃》《刘海撒金钱》的寓意设计一幅有创意的作品。其实,只剪一个对称的或有装饰的对称的娃娃形象,对学生似乎挑战性不够。这个问题使我在备课时有点纠结,很难取舍。讲,怕学生理解不了,不讲又怕作业显得简单化。尤其在公开课上,学生优秀作业的呈现将是听课的同行检验授课教师课上得好坏的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基于此,我决定将“寓意”这个知识点作为教师讲解为主,学生感受为辅,再根据学生的反应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它。具体做法是根据剪纸作品的名称如“刘海撒金钱”来提问:刘海为什么撒金钱呢?设疑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再公布答案――为了辟邪。争取有几个优秀的学生能够挑战并且剪出几张有点难度的作业,使课堂增色。在阅读《有趣的剪纸娃娃》的教学参考及浏览其他一些优秀教师的教案时,我发现他们在备课时,都存在忽略学生理解力的问题。如“抓髻娃娃”的寓意,有些老师直接导出“吉”字,要学生从剪纸作品中找跟“吉”字有关的图像,这个似乎有点勉强,学生看到“髻”字未必能够联想到“吉”,因为“髻”字是个僻字,一般教师都必须通过查字典才能够确认它的读音以及意思,更别提让学生联想到“鸡”的图像以及“吉祥”的寓意。更有意思的是,“抓髻娃娃”中鸡的图像不够形象,这“鸡”与“鸟”不相上下,这使学生的联想增加了难度。所以我认为教参的这部分教学设计不够合理,甚至我认为教科书的编排也有些问题。其实,通过网络搜索,我们能够找到许多的《抓髻娃娃》与《刘海撒金钱》的剪纸作品,它们的图像各异但题材类似,其中也有不少以“抓鸡娃娃”为名的作品。因此我在反问自己:为什么专家当时没有采纳这些作品作为教科书的范作,而是选了“抓髻娃娃”这张作品,为什么呢?专家们难道没有考虑过“髻”字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是多么难理解吗?难道没有考虑过这个剪纸作品不是一次对折的对称图形吗?(原作是二次对折。)包括“刘海撒金钱”也存在这个问题,书上选的这个图像是个不完全对称的图像,而本节课最基本的作业要求是剪个对称的图形,专家为什么要编排这件作品在书上,这个有待商榷。《抓髻娃娃》与《刘海撒金钱》是我国传统剪纸中经常剪的题材,流传下来的好的作品不少。所以我甚至认为,岭南版小学美术第四册第15课《有趣的剪纸娃娃》中的范作《抓髻娃娃》与《刘海撒金钱》可以更换成两幅同样题材的、更加符合教材需要的、符合学生学习水平的两幅剪纸作品。
第三,剪的问题
主要有三点:1. 里面的眼睛以及细小花纹很难剪,剪刀不好剪。解决办法:告诉学生,有些剪纸作品需要用美工刀“刻”出来,剪纸并不是单纯的用剪刀剪,一幅复杂的剪纸作品可以用刻刀等辅助工具来帮忙。比如人的眼睛部位,十分细小,剪刀不好操作,就可借助美工刀或刻刀来刻。而美术课堂,教师仅要求学生携带了一把剪刀,有些学生甚至还是买那种塑料做的安全剪刀,那怎么办呢?这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可以从离 “眼睛”最近的地方剪一个口子,再剪(注意不能剪断其他装饰图案);同时,也提示学生,作品不需要太复杂,尽量避免用这种方法。毕竟用这种方法对作品有一定破坏,牺牲了作品的完整性,使作品不够美观,此乃下策。2. 边缘不够光滑。解决办法:减出的边缘要流畅,用剪刀时注意衔接刀的接口,不要剪得过快,剪快了,剪刀自然也衔接的不好。 3. 参考书提议先剪内形再剪外形,个人认为这个步骤也是可以灵活运用的。但先画外形、再装饰则是不用质疑的。
第四,贴的问题
主要有三点:有些学生用透明胶直接贴,不美观;将画了的一面露出来了;还有的学生贴在素描纸的边缘。解决办法:尽量使用胶水或双面胶,不使用透明胶,简约贴四个角就可以了,不需要贴得很紧,以免耽误太多的时间。贴正面(露出没有画过装饰图案的一面),这样更美观。最后,将剪纸贴在底色纸中间。另外,颜色的搭配问题也很重要,比如用红色剪的作品,最好贴在绿色、蓝色等对比色的色纸上,这样的视觉效果更好。其他,如黄色――紫色、橙色――蓝色。当然,基本上的色纸都可以配黑底,效果都不错。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23-01
小学生美术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教学界的重视。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是为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注重培养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美术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合作互动学习,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小学学习过程中创新能力的挖掘,笔者就此谈一点教学体会:
一、美术教学首先要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前作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比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第五册第6课《水墨画动物》时,我在课前用了不少的时间精心准备了多幅动物水墨画的作品。刚上课时,我向小学生展示了那些精心准备的美术作品,他们马上被作品所吸引、感染,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当我问他们是否想学习水墨画时,个个欢呼雀跃,学习热情高涨,有些迫不及待的感觉。因为他们想学,所以那堂课他们学得很认真、很投入;又因为他们的认真和投入,所以个个画得都很棒,虽然笔墨稚拙,但是每一幅画都表现得生动有趣,彰显着个性。这就使我感觉到学习美术,兴趣很关键。
为了提高学生在美术课上的学习兴趣,我还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物质材料,比如旧报纸、硬纸板、废旧瓶罐、旧毛线等,引导学生通过剪、拼、贴、折等进行手工制作,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兴趣成为他们上好美术课、学好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我还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让他们欣赏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开阔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由此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美术教学可启发小学生的大胆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的确,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发明和创新,都是先通过想象开始的。因此,我在美术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启发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发散思维、产生灵感,培养他们大胆创新的能力。如教学小学二年级第四册第7课《我爱树木》时,我在课前先带学生去了公园,让他们认识身边各种各样的树木,并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距离去观察树木,比较树木的高矮、大小以及粗细,还让他们去摸树皮、闻树叶、听树木发出的声音。孩子们在这个玩的过程中很轻松地完成了我布置的任务。其实,我让他们在这个玩的过程中已亲身感受了树木带给他们的绿荫、清新的空气、美丽以及欢乐,同时也使他们对树木产生了感情,并深深地爱上了树木。等到一上课,我首先播放了一个关于树木的DVD短片,让他们领略千奇百怪的树种,为他们讲树木的知识,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树木给生活和大自然带来的无穷魅力。紧接着,我出示了文字:森林是地球的肺,树木是空气的清新器。请同学们画一幅以《我爱树木》为题的画。当我看到他们的作品时,我震惊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创新的能力太奇特了,作品可谓五彩缤纷、绚丽多姿。
三、美术教学可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指出:“学生应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这句话表明,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必要的,同时要想拥有一定的绘画技能,就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
四、课前充分准备,效果事半功倍
我们准备了吗?准备好了吗?我们要准备什么?仔细想想,我们平时的教学遗憾,无不与我们的准备不到位有直接关系。科学务实的教学设计,松张有度的教学节奏,是教学有效的主要因素。当然与教师的自身素质,个人的教学风格也有直接关系。课前的教案设计、教具准备,相关教学资料的收集等等,都是准备的范畴和内容。公开教学为什么给人的效果好,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准备充分罢了。所以我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准备充分的学习用具。准备的充分,课堂效果自然就好。
五、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
鼓励审美个性,即是鼓励学生不仅仅能学会欣赏艺术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美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去感受艺术作品的美,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
从金惠乡到汤坊村没有车,有人告诉记者:“不远,8里地,一个小时就走到了。”
正好不远的大明(华县另一个镇)逢集,有车去汤坊,辗转倒了一次车,才坐上了去汤坊的车――一辆破旧得看不出年头的微型面包,小小车厢,包括原来的后备箱,都用来坐了人,愣是塞下了9个人。车一开动,司机就放着东北二人转式的RAP,俗气地热闹着,倒也和颠簸的乡路,油绿的麦地蛮贴的。好像也不觉得时间久就到了,车正好就停在汤坊村小学门口。
一所小学与53名留守儿童
二十多岁的李涛,是这所初级小学的校长。
一年前,他毕业于大荔师范,因是本地人,毕业后就到这所学校任教了。去年年底,汤坊村小学原来的校长调到金惠小学任校长,李涛开始负责学校的管理工作。
据李涛介绍,汤坊村小学有四个年级,一个年级一个班,一共73名学生。其中双亲在外的学生有24人,单亲在外的29人。李涛到这所学校一年多,记得只开过一次家长会,并不成功,“主要是因为没有家长来。”有的是孩子的爷爷奶奶来,有的叫都叫不来。
李涛家离学校远,他平时住在学校。吃饭是在学生家里轮着吃,一天一块钱。“天天往学生家里跑,一年下来,对学生家的情况,也基本掌握了。”
让李涛颇感头疼的是,由于在外打工的家长多,孩子越来越不好管。大多数爷爷奶奶照管孩子,只顾温饱,对孩子教育不在乎,甚至是溺爱。“学前班有一个孩子,父母在外打工三年了,没回来过一次,爷爷奶奶在家管不住孩子。每天早上,爷爷把孙子送进教室,刚一转身,那孩子就哭,爷爷看着心疼,就又回来。最后没办法,只好每天陪读。”从这个孩子身上,李涛感觉到隔代教育存在的令人担忧的问题。李涛说,在汤坊村小学,单亲在外的孩子,学习还比较稳定,双亲在外的孩子,大部分成绩都一般化。
牒老师是汤坊村小学二年级的班主任。他班里17个孩子,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有4人,父母一方外出的有7人。据牒老师说,全乡初小的老师普遍工作量大。他自己每个礼拜要上27节课,还不算每天中午的课外辅导课。除了二年级语文,他还要带一年级数学,还兼体育、音乐、美术、思想品德、自然这些副课。当了十几年乡村教师的他笑称自己爱上课不爱备课,“写起来怪罗嗦的,重点难点得费一番功夫写。”但是,因为现在不写教案不让上课,所以他每天一进校门,一呆就是一天。不上课的时间就写教案。他家就在村子南边路口,七、八分钟的路,他也没时间回去一趟。
牒老师十多年前就在这所小学,其间被调到外村学校干过,去年又调了回来。他感觉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少了。以前一个班三、四十人,现在慢慢只有十几人。以前外出打工的父母少,一般都是男的出去,女的在家。这几年,父母出去的人变多了。他班上孩子年龄小,因为身边大部分孩子父母都出去了,对孩子性格上还没有造成什么明显的影响。“碎娃还不管这些事。”牒老师说。“学前班的有些娃,父母不在,爷爷奶奶常给买些好吃的,拿钱哄娃哩。”
安静的小杨希
2007年3月26日下午4时,华县金惠镇汤坊村范庄。
孩子们放学回来了,沉默的村庄一下子充满了生机。
杨希的奶奶正在灶房给两个孙女做饭。对门的那户人家,一位老人正在门口劈柴,时不时弄出一些声响。
在记者眼里,四年级的杨希是个安静的女孩子,长着一双爱笑的大眼睛。她动作轻巧麻利,从她身上,可以看到她的父辈勤劳敏捷的身影。在学校,她只是用很简单的话语或者沉默回答记者的提问。然而,当问起她父亲的电话号码时,家里老人记不得,唤来杨希,11个数字,从她嘴里脱口而出,一点绊子都不打。这是采访过程中,杨希说得最流畅的一次。
杨希奶奶说,孩子平时并没有给爸爸打过电话,每次都是她爸爸打过来。可这个很少使用的号码,却像刻在杨希心上一样。
记者拨通了远在北京的杨希父亲杨万平的电话。杨万平告诉记者,杨希两岁那年,他们曾两次把孩子接到北京,头一次住了三个月,第二次住了一个月。一边打工,一边带年幼的孩子,很是吃力,最后,杨万平还是把小杨希送回了老家。
杨万平常年在外打工,在北京一呆就是9年。他平时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小女儿杨迪出生那年,杨万平回了趟家,看到6岁的大女儿在地里帮奶奶上肥料,他是又欣慰,又感伤。城里6岁的孩子,还在妈妈怀里撒娇呢。这个画面一直珍藏在他心里。出门在外,时常会想起。
2005年,小女儿满两岁的时候,杨万平的媳妇也到了北京,和他一起在丰台二中的食堂打工。过去,他平均一个月给家里打一两次电话,媳妇来了后,基本上一周就要打一次。在电话里,他们主要就是问问孩子的学习,看看她们有没有乱吃零食。今年过年回家,杨万平见到一对女儿,看到她们比往年瘦了许多,很心疼。他觉得杨希长大了,更懂事了。而小杨迪却跟他们生分了很多。说到这里,杨万平一阵心酸,在电话里哽咽不语。
这次过年回家,杨万平还专门买了相机,把家里的几个孩子,包括媳妇兄弟、妹子家的几个孩子,都叫来一起照了相,照片走时拿着。同样一张照片,挂在家里的堂屋。
杨万平说,在食堂干活也是非常辛苦的,每天早上5点开始上班,直到中午1点,休息到下午4点再开始工作,一直要到晚上7点才能下班。以他们目前的收入状况,要接孩子到北京念书,是不现实的。
当被人问到父母在哪里打工,杨希轻轻地吐出“北京”两个字,尽管声音很轻,还是可以感觉到她的自豪。她和父亲一起分享的记忆很少,只记得妈妈在家的时候,对自己的学习抓得紧些。
杨希的爷爷一年到头在家的日子也不多,58岁的老人还在砖窑里打工。烧起窑后十几天就回不了家。家里、地里的活以及照料两个孙女的任务都落在了杨希奶奶身上。4岁的小杨迪上幼儿园了,距杨希的学校不远。奶奶背着杨迪去幼儿园,顺便将杨希送到学校。“冬天太冷,早上要给娃做点热饭吃,像现在这天气,早上给娃拿个馍就行了。”杨希奶奶从她一天早上要干的活说起。“娃中午11点就回家了,还要按点做一顿中午饭。赶下午4点放学再做一顿晚饭。”除此而外,家里的5亩地,也基本靠老人干了。
当记者问杨希奶奶累不累?她笑着说:“农民都这样,惯了。”
两位老人还有一个女儿。女儿婆家是同村的,住得不远。女儿、女婿到西安打工了,上一年级的外孙女也由她奶奶带着。吃完饭,这孩子就跑过来找表姐、表妹一起耍。
出范庄,往黄塬走时,听见有人在向记者打招呼,原来是杨希的奶奶在麦地里除草,“从家里到这儿有条近路。”她这样解释说。
跟着爷爷开会
从汤坊村小学一直向西走,是黄塬村。村主任的家人把我们领到二年级的王煜家。
小小一间土坯房里,坐着5个人,看上去有些拥挤,原来是几个组的组长在开会,商量铺路收费的事儿。
8岁的王煜,正在看电视播放的少儿节目。见有人来,一声不出地走掉了。
王大爷今年57岁,是三组的组长。老人坐在炕上,炕头一边的桌子上,装着喇叭等什物,老人说这是平时通知个事情用的。老人的大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去年去了杭州,媳妇也跟了过去。“这阵子是农闲,老伴也到西安做家政了。”家里就爷孙俩相伴。
除了村组的事,王大爷家里还种了7亩麦子,这两年还承包了7亩烟地。收庄稼时,王煜的奶奶就回来帮忙。“娃他妈刚走时,带着个孙子还真是费劲。娃小,说个啥还得看相,碰上他心里不畅快,想他妈的时候,说着说着就给说哭了。”王大爷诉着苦。
据学校老师说,王煜在班上不爱说话。去年的时候,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经常完不成,他爷爷对他的学习也不甚过问。只要娃乖,不出啥事就行了。王煜做作业的速度慢,学习还是比较吃力。
“今年慢慢摸着些门道了。”王大爷不识字,对王煜的学习,无法辅导,只有常叮嘱孙子:在学校勤问老师,向学习好的娃勤问着。现在孙子每天回来,他还要催促着做作业。老人笑着说,“辅导不了,再抓不紧咋弄呀?”
“咱这儿是旱塬,靠天吃饭。除了打工挣钱,再没啥门路了。”王大爷抽了口烟说道。
种地一年的收入,抵不上在外打工一个月挣的钱。就连孩子都知道叫父母“出去挣钱”。王煜妈妈去杭州前,商量着让老人照管孩子。王大爷一开始并不想管,王煜就跟他妈说:“你走,我能看我爷。”
王煜对爷爷说:“给你盖上三间平房,盖大些,开会时就不挤了。”孙子天真的话,常常让老人哭笑不得。
“带娃肯定累得很!”老人长出了一口气说,“在屋里不得出远门。”有时候晚上到大队开会,就得把孙子领上。开得晚了,孙子就靠在他怀里睡着了,“还好,孩子乖,不闹腾。”
“这娃言语贵,话稀。” 老人这样描述自己的孙子。今年过年,车票难买,回来一趟花费也不少,儿子和媳妇就没回来。王煜心里不痛快,他妈打电话都不接。
“屋里净剩些老汉子了。”老人指指屋里在坐的其他老汉,有两个和他一样,也要在家经管看孙子呢。
老人和小孩的村庄
离开黄塬,天将黑了。在村口大路上,时不时碰见玩耍的孩子和信步的老人。随口和老人攀谈起来,发现家里境况基本相似。一位姓郑的大妈,在村子里找他的大孙子。老人告诉记者,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和媳妇在西安一个建筑工地上开电梯。过年工地上的四川民工不回家,他们也就没放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