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1 08:44:1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基本结构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2010年达沃斯经济年会上,金融监管成为人们讨论的的焦点。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海啸给各国金融监管当局上了生动的一课,改革现有的金融监管机制,特别是强调对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重视,已经成为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共识。然而,对于如何构建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组织结构,不同的学者看法不一,但大多数是强调要进一步发挥政府公共监管机构的作用,而对于私人监管机构的媒体,独立评级机构等却很少提及。本文认为,构建有效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组织结构,离不开私人监管部门,只有将公共监管与私人监管相结合,构建公一私复合监管的组织结构,才成真正发挥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作用。
公一私复合监管的理念最早是应用于保险业,后来不断扩展到整个金融业,其就是让私人部门来帮组衡量公共部门的监管要求,并充当应对监管者与银行业相勾结或掩盖事实的制约力量。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主要是建立在“一行三会”的政府公共监管部门之上,代表私人监管的存款保险机构,独立资信评级机构才刚刚起步,都很不完善。私人监管部门的缺位使得公共监管部门失去了一个外部监督的力量,金融监管协调成了纯粹的政府公共监管部门间的内部“行政调整”,这制约了监管协调机制的有效性,以及金融市场的公正,公平,公开。
二、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组织结构缺陷
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协凋机市}J主要提:建立在“一行三会”的公共监管机构之间,然而,在金融市场不断创新的今天,公共监管在监管协调方面的不足引起了人们的担比:
(一)部门利益严重
我国的监管协调机制建立在“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格局之下,但近些年来,随着金融全球化加快,金融业务不断创新,金融业逐渐由分业走向混业经营。我国加人WTO后,金融市场变得更加开放,国内金融机构为增强自身竞争力逐步尝试混业经营。在政绩为先的行政文化驱使下,各监管机构为了促进自身部门利益的发展,一方面鼓励业务上的创新,突破自身领域,不断与其他部门形成业务交叉;另一方面又出于风险的考虑在监管方式和监管标准方面各执己见,各行其是,导致监管重叠和监管不一致,增加了协调的难度。
(二)部门间具体安排不完善
一是联席会议安排不完善。尽管在2004年,中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就联合公布了《三大金融机构银行业监管分工合作备忘录》,然而,从实践的效果上看联席会议制度并不尽如意,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仍然大量存在。这一方面是因为联席会议的参与主体过于狭小;另一方面是联席会议的权威性不够,协调后达成的安排没有法律约束力。二是信息收集的渠道,方式及标准不统一,导致监管部门间的信息不对称,重复检查、重复处理,监管合力不大。
(三)部门内存在“道德风险”
监管“俘获说”认为,监管措施在实行之初可能还是有效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被监管者变得对立法和行政的程序极其熟悉时,情况开始变化,监管机构会逐渐被它所监管的行业控制和主导,被后者利用来给自己谋求更高的收人。金融业是个高回报率的行业,资本的逐利性,使得拥有特许经营权的监管者,特别是一些监管高层容易与相关金融机构形成庞大的利益链条,2008年6月证监会前副主席“事件”以及受“事件”连带出来的“肖时庆”案、“涌金系”案就是例证,这严重削弱了防"i周的效果。
(四)部门的行政色彩过于浓重
在进行监管协调时,协调的主体过于单一,都是政府性公共监管部门,协调的行政色彩过于浓重,私人监管部门,如独立资信评级机构,新闻媒体等没有参与其中。参与协调的主体过于单一使得协调的内容过于狭隘,协调的信息不充分也不全面,隐藏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降低了协调措施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三、措施建议
由于公共监管存在问题,本文认为进行金融监管协调应充分发挥私人监管机构,如独立的评级机构,体等的作用,将公共监管与私人监管相结合,建立公一私复合监管的组织结构。
1、要放宽独立评级机构参与监管评级的限制,鼓励其参与金融监管协调。信用评级应该是个包括多个角度评价的体系,不同的评级机构评定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从各自的角度对金融机构做出评价也不一样,这样才能够促成对金融机构全方位认识。针对我国独立评级机构的现状,本文认为一是要进一步为资信评级机构的发展创造条件,放宽商业评级机构的市场准人限制,打破“玻璃门”和“弹簧门”,或者适当引进境外著名评级机构进行参股,提高我国资信评级机构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二是保证资信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完全按市场来运营。
一引言
从1993年开始,上市资源的分配一直采取中央政府按行政条块切块下达上市指标和额度,并对申请公开发行股票企业的产业政策进行了规定,如中国证监会《关于1993年申请公开发行股票企业产业政策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鼓励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产业企业,暂不受理金融企业,控制房地产企业,商业企业则各省不能超过一家;1994年l0月了《上市公司办理配股申请和信息披露的暂行规定》,文件除对配股时限、数量等加以限定外,还强调配股募集资金的用途必须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国家计委2002年1月《“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人资本市场融资;国家经贸委、财政部、科技部和国家税务局2002年7月联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在证券市场融资;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商务部、环保总局和银监会2003年12月关于制止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盲目投资的若干意见,《意见》特别指出证监会不能核准含有此类项目公司的首次公开发行和再融资的申请;2004年1月国务院签发《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认为资本市场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战略性重组。中国股市中这种特有的上市机制以及各项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股市的资本配置朝着既定的地区和产业倾斜。
另外,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史也表明,股票市场的发展过程往往就是其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演进过程。比如在1870年至1920年间,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的股票市场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其金融资产证券率仅为12%,国民生产总值证券率仅为8%,与此相适应,其产业结构则表现为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时期的特征——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高达50%以上,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仅占25%以上,第三产业极不发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上述国家的股票市场已经高度发达,这些国家的金融资产证券率已经高达50%以上,国民生产总值证券率也达到了较高水平,比如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证券率高达l13%,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也达到了后工业化的水平——无论从就业比重还是从产值比重来看,第一产业迅速下降,第二产业略有上升,第三产业后来居上跃居首位。
综上所述,无论是我国特有的上市机制,还是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都表明,股市融资具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但是通过对我国股市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我们不得不提出一个疑问:我国股市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这促进作用是否实际存在?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本文根据我国股市融资和产业结构有关经济数据,利用资金流量法和协整理论,对股市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对理论上应该而实际上没有起到促进作用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文献综述
关于股票市场发展与产业增长关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以Levine和Allen等人为代表的新金融发展理论,但是它只是将资本市场纳入研究体系,对于经济增长的研究则始终停留在宏观数据层面,尚没有导人产业和企业层面。Rajan和Zingales(1998)在Levine等人的研究基础上,将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范围深入到金融与行业增长率的层面,并通过41个国家、36个行业数据,从一个国家内不同行业对外源融资的依赖程度考察了金融与行业成长率的关系,研究发现金融市场的发挥降低了外源融资的成本,从而把企业从内源融资的束缚中解放出来。ThorstenBeck和Levine(2002)在Rajah和Zingales的方法基础上,首先运用跨行业、跨国家的面板数据检验金融结构与产业增长的相关性,针对银行主导和资本市场主导两种金融体系,检验严重依赖外部融资的产业在哪种体系中增长更快,主要评价金融机构是否促进资本流向了外部融资依赖性强的产业。Fisman和Love(2003)引人了行业增长机会概念,并认为导致金融发展效应差异的因素与其说是行业外部融资依赖度,不如说是行业增长机会。他们的实证过程表明,在单独引入金融发展与增长机会的乘积项或单独引入金融发展与外部融资依赖度的乘积项时,其系数都是显著的。JefreyWurgler(2000)提出了一个新方法:以资本形成对于盈利能力的敏感性(即弹性)来衡量资本配置效率,并运用包括28个制造业部门、跨时33年的面板数据,对65个国家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
与国外利用多个国家宏观数据研究不同,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以国内中观数据为主的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充满争议。归纳起来,关于股票市场与产业升级的关系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股市融资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如朱建民和冯登艳(2000)、王军和王忠(2002)、王兰军(2003)、杨德勇和董左卉子(2007);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股市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弱相关或不相关。殷醒民(1997)通过对199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股票的制造业结构分析发现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来募集资金的实际效果是加剧了制造业资金的分散化,并且认为股票市场与国家的产业政策基本上没有联系,蔡红艳和阎庆民(2004)度量了行业成长性,研究发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各行业成长性的此消彼长并未在资本市场中得到体现。
上述研究多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证方面的研究主要采取了两种方法。一种是以徐炳胜(2006)为代表的多元统计方法,他主要通过我国资本市场于产业结构有关的经济数据对股市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另一种方法是基于JeffreyWurgler(2000)的资本配置效率模型,这个模型的出发点是以市场作为配置主体,而且该模型因为缺乏理论依据、关键变量的内涵无法做严格界定,而遭到研究者们的质疑。基于此,本文将根据1994—2005年我国股市融资和产业结构有关经济数据,利用资金流量法和协整理论,从股市融资规模效应视角,对股市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三股市融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
(一)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与数据说明股市融资指标:为了克服异方差和误差项序列相关,本文采用股票市场各年度筹资额分别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进行衡量。即:股票融资率SR=股票融资额/GDP。产业结构升级指标:衡量一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程度,可以通过计算和比较不同年代第二产业增加值/GDP、第三产业增加值/GDP、(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GDP等指标来衡量。本文选取当年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和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进行衡量。即:产业结构优化率IR=(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GDP。
产业绩效指标:产业结构理论中的“黑箱理论”即“投入——产业结构——产出”,产业结构在这里实质是承担一种产业转换器作用,而关于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的核心,同样是如何促进高效率(绩效好)行业比重的提高和低效率(绩效差)行业比重的下降,从而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整体绩效的提高。而产业绩效定义是基于企业集合体的角度,因此,本文选择产业利润率来评价,但是由于上市公司多数为各地区的骨干企业或者高新技术企业,因此在税收政策方面往往较非上市公司具有明显的优惠优势,所以以税前净资产利润率IP来评价,即:产业绩效指标IP=(税前利润总额/净资产X100)。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样本期间选取1991—2005年。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历年统计年鉴和CCER数据分析系统。
(二)序列平稳性检验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多数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这些序列的矩随时间而变化,然而某些非平稳的经济时间序列的某种线性组合却可能不随时间变化,表现出平稳性。20世纪80年代初Engle与Granger提出的协整理论就是解决非平稳时间序列之间协整关系的有效方法。但是协整理论并不是对所有非平稳数据都能处理,它所解决的是某些单整序列的关系问题。根据E—G两步发,为防止伪回归产生,在进行协整分析前,必须检验序列平稳性,即序列单整性检验。单整性是指,如果一个序列经过n阶差分后才能平稳,则称此序列为n阶单整,记为I(n)。同阶单整序列的某种线性组合如果是平稳的,称之为协整。常用的检验方法是ADF法和PP法,本文使用ADF法,采用Eviews5.0计量软件进行实证分析。
首先,作变量SR、GR、IP时序图(见图1),初步判断序列平稳性,识别变量截距、趋势特征。从图1可以看出,各变量可能不平衡,且都有截距项。然后,采用ADF方法对各变量进行单整检验,得到的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GR、SR、IP的检验统计值大于临界值,说明它们是非平稳序列。而它们的差分序列AGR和ASR以95%的置信度通过检验,AIP以90%的置信度通过检验,说明AGR、ASR、AIP为平稳序列。显然,可以判定GR、SR、IP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即I(1)序列。
(三)资本市场融资规模与产业结构优化关系的协整检验根据上述单整检验结果,SR、GR和IP这些时间序列虽然自身非平稳,但其某种线形组合却可能平稳。如果存在平稳的线形组合,这个线形组合则反映了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即协整关系。以产业结构优化率GR、产业绩效指标IP为被解释变量,资本市场融资率sR为解释变量,建立计量模型:,其中1、为随机扰动项,表示GR、IP中sR无法解释的其他因素,对GR和sR、IP和sR分别进行回归,得到模型(1)和模型(2):
从回归结果看,模型1的截距项和系数显著,R=0.560618,调整的R=0.516680,F值=12.75923,P值=0.005079;模型2的截距项显著,而系数不显著,其R=0.246154,调整的R=0.151923,F值=2.612246,P值=0.144704。为了检验模型1中GR和sR是否协整,必须进一步对模型的残差平稳性进行检验。提取模型1残差,记为e,对其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3。残差e以95%的置信度通过检验,是平稳的。说明GR和SR是协整的,股票市场融资率和产业结构优化率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股票市场融资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优化率降低5.523358个百分点,可见我国股票市场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不但没有起到推动作用,反而阻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为了进一步确定股票市场融资率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影响的关系,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误差修正模型基本形式是由Davison、Hendry、Srba和Yeo于1978年提出的,该模型能解释因变量的短期波动是如何被决定的,一方面,它受到自变量短期波动的影响,另一方面取决于误差修正项(ecm),即回归模型1的残差序列e。将ecm滞后一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修正误差模型中ecm(一1)系数为负,说明在短期内或因为政策因素影响,或其他随机干扰影响,导致股票市场融资率与产业结构优化可能偏离均衡值,但这种偏离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偏离将因误差的修正回到均衡状态。:
1、土体在剪切应力作用下会发生塑性应变,同时球应力也会引起塑性应变;
2、土体的不同构造就会具有不同的特性,土体发生沉积塌陷也会发生不同的特性改变;
3、应力路径会影响到土体的变形,不同的加载路径作用在土体上就会发生不同的形变;
4、土具有流变特性,尤其是软粘土这些特性十分明显;
5、紧砂、超固结粘土等土体在受剪后会表现出应变软化的特性;
6、土体还具有剪胀性等。为了更好的了解土体的特性和气真实力学变形特性,可以建立应力、应变和时间的关系,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上提出新的数学模型,即:土体的本构关系,可以更好的了解土的本构关系。
二、建筑结构设计要遵循的原则
建筑结构在设计中药遵守四个基本原则“抓大放小”、“多道防线”、“刚柔相济”,围绕这几个原则来设计建筑的结构。
1、抓大放小。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是由不同的构件共同组成的,每个构件在结构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等是建筑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在结构设计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2、多道防线。在结构体系中设计多道防线可以增强建筑的安全性,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在灾难来临的时候,更加有保障,不能把生存寄托在单一的构件上。
3、刚柔相济。建筑结构的设计要遵守刚柔并济的原则才能让各个建筑结构协调的组成完整的整体。如果结构的刚度很大,那么变形能力就比较弱,破坏力首先会对建筑进行压迫,造成建筑形变,刚度大很容易受损。结构太柔虽然可以很好的消除外力,但是形变过大建筑会无法使用。
4、打通关节。结构体系是变化的,但是变化又是统一的,这取决于结构体系中的结构关节。没有任何关节,浑然一体的构型这是理想中的结构体系,结构体系能使任何外力迅速传递和消减。永远处于原始的静态就是要打通关节保持平衡的目的,当一旦流入力量,构件与构件之间的静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结构设计是要满足建筑设计的,不能对建筑设计造成干扰,而建筑设计也要在结构设计的能力范围内,不能超出安全、经济、合理的结构设计原则。
三、基于本构关系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
基于本构关系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是把整个建筑结构进行微分为:混凝土单元、钢筋单元及混凝土与钢筋接触处的连接单元。只有这三个单元,所以在建筑结构设计方法中不存在构件,也不必对梁、柱、板等进行区分。所以只要有了混凝土和钢筋的准确的本构关系和准确的混凝土与钢筋接触处物理参数,所有建筑结构设计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二是整个分析过程中都有混凝土单元、钢筋单罗凌霄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61元及混凝土与钢筋接触处的连接单元参与,所以整体设计时可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弹塑性性能分析,也可对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受损阶段进行分析。下面笔者从分析结构入手,对其设计方法进行简单的说明。
1、分析结构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分析结构是一项极为关键的工作,主要是将各种作用下的结构效应合理计算出来,其分析得出的结果一定要能够准确地评定与说明在预设作用下的结构效应,分析结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会对结构安全、可靠、经济造成直接性影响。确定计算模型属于分析结构的重要工作环节,其主要内容有计算理论与计算简图,这两个内容是分析结构的难点与重点。在实际设计工作中,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分析模型,都无法准确地表达实际结构,所以有关规定要求只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结构相近即可。通常情况下,设置结构做模型分析时,都应采取一些假定措施,例如假定建筑结构材料属于均质连续性材料,这一假定对于结构来说并不会产生严重偏差,只有将重要建筑结构的构件加入到整体性能的相关效应中,才会对建筑结构造成直接性影响,主要是因为这个假定没有充分考虑到次要构件以及非结构构件。
2、设置结构建筑结构在设计中首先需要有完整的结构体系,还要保证结构设置没有缺点,结构的设置对建筑设计方案有很大的影响,严重时会影响到整个建筑的安全性和实际功能的运用情况。结构缝设置。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置的时候要注意一些影响结构安全的因素,例如形体复杂、沉降和温度收缩等。可以利用防震缠、沉降缝和伸缩缝对结构进行有效的划分多个单元,对每个划分后的单元进行分别处理,除去影响建筑结构的因素。结构竖向设置。结构竖向设置主要是为了防止建筑结构出现过大的内收与外挑现象,在做竖向结构之间要先了解结构设置的强度与刚度需求,配合整体建筑结构进行设置。处在同一楼层的楼面要把标高位置设置的相同,避免发生错层与局部夹层状况。高层建筑的刚度和强度直接要合理的处理,保持一致性。
3、结构计算结构计算主要包括荷载的计算和构件的试算。荷载分为外部荷载和内部荷载,对于荷载的计算要根据荷载规范的要求和规定采用不同的组合值系数和准永久值系数进行不同组合的计算。构件的试算也要进行不同数值与组合的交叉计算。
2建筑结构设计成本优化算法
(1)设计阶段优化的成本优化。有限元法是复杂结构优化的可靠而强大的分析手段,运筹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为有限元法提供运算的平台,使有限元法成为了一种有效精准的工具。优化设计要求在相同使用性能下获得尽可能低的成本,但是不能够忽略建筑结构、设备等多种影响因素,把集成化和串行式设计为并行式,保证建筑使用要求的同时实现成本的优化。(2)结构设计成本优化。进行设计要选择设计变量,包括结构形状参数和使用材料等,通常情况下选取因素越多效果越好,但是设计变量越多工作量也越多,施工工程设计过程中要把优化效果不明显的参数作为预定量,选择设计量要根据客观实际制定一定的范围,数据并不是任意的。(3)选择设计变量之后根据变量建立目标函数,按照设计变量表示追求的指标的表达式或者由设计变量决定的无法用解析式表示的某种指标。目标函数是评定结构方案合理性的技术指标,包括体积、承载能力、造价、变形等都可以是优化设计的目标函数。(4)约束条件。约束条件是和优化变量有关的不能忽略的限制,约束条件需要尽量简化。但是进行结构设计时往往有很多的约束条件,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设计标准参数,例如混凝土配筋率和梁的最小宽度等;另一种则是保证结构功能正常发挥的参数限制,主要有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这些约束条件和设计变量之间相关性不大,往往需要在复杂的结构计算之后才能够得出。(5)优化算法。优化算法要具有收敛速度快并且计算相对简化的特点,需要选择合理的优化算法模型,可以简化理解为在约束条件下求目标函数的极值或者最优的数学问题。在工程实际优化过程中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并且是隐形函数,优化算法还需要根据优化问题的层次进行适当调整。
3建筑结构成本优化措施
对建筑成本的研究始自上个世纪60年代,主要形式是采用成本管理思想方法提供有助于决策的成本信息,有目标分析、作业分析等内容。之后我们对建筑成本、建筑方法功能、价值管理和生命周期等技术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只有更加精准和富有活力的施工成本预测才能更好的提供早期成本建议和市场预测。我们认为未来建筑成本的研究优化发展方向将是建筑成本优化实际工作的更深程度和工艺对市场、定额更好的适应性,这也是我国建筑结构的设计成本优化的工作目标。
3.1建筑设计阶段的成本优化
建筑的主体是建筑结构,建筑成本主要包括建筑结构、土石方、设备安装、地基处理等,建筑结构的成本超过了建筑总成本的50%,所以保证建筑结构的科学合理是控制建筑成本的关键,而建筑结构的成本控制,除了施工阶段外,设计阶段的工作也十分重要,建设过程中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措施优化建筑成本,进而为整个建设工程节约成本。
3.1.1建筑设计阶段的成本优化
常见的建筑设计阶段通常采用的成本管理方法主要是限额设计,具体实现方法以及途径是目标成本的分解和工程量的控制,专家采用类似工程建设成本比例把成本估算按照比例分配到各个项目中,但是建筑工程成本的影响因素很多,采用经验分析的方法会造成较大的差异性,不能实现最优成本分配。建筑结构是建筑主体和支撑,进行结构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建筑物的建筑功能,还要保证建筑结构拥有一定的承载能力,拥有一定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这些都需要通过合理的设计成本来提高建筑结构的工程性能来实现。
3.1.2建筑结构的规划设计的成本优化
要遵循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科学原则,还要通过合理的结构规划为施工提供便利,保证各项工程要素之间能够相互配合,保证设计水平的整体提高。进行结构设计要注意结合建筑设计的整体特征,避免产生彼此之间的矛盾。进行建筑设计要保证整体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因为建筑结构的设计规划是对建筑结构设计的根本层面,只有真正重视起这个工作环节才能为建筑工程后续的施工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以下是建筑结构规划设计中的成本管理主要工作内容:(1)保证结构的合理性。结构方案是施工主要的参考资料基础,相同的建筑如果在不同方案基础上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设计者要保证施工方案的科学合理。结构方案要能够处理好结构和构件之间的关系,保证受力结构能够保持最佳状态,还要保证建筑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在设计方案中要注意简化受力途径,还要提高建筑结构抗风险能力,降低工程整体造价。设计者制定的设计方案要能够保证结构件的协调一致,保证设计达到最佳标准,建筑师和设计师之间要进行充分的沟通,创新结构设计形式,保证各项基础建筑功能,构建完善的结构设计体系。(2)保证结构设计的准确性。建筑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安全性和舒适性是建筑工程的建设目标,进行设计要把设计者的经验充分利用起来,并利用计算机技术保证运算的准确性,减小计算和设计误差。同时还要保证计算参数的准确性,通过计算机程序进行计算时要和建筑的工程实际相结合,不能把所有设计过程都依赖电脑完成,设计者需要根据设计结构概念以及自身工作经验判断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3.2施工建设过程中的成本管理
(1)结构材料的选择。建筑结构的基本属性是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建筑物的承载力依靠优质的建筑材料和合理的施工设计方案完成,选择建筑材料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材料的使用要能够提高建筑本身的整体强度、刚性等参数,设计人员进行设计时要结合施工实际确定选择钢筋混凝土还是预应力混凝土,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混凝土变形和配筋率需要合理设定,降低工程间接成本。(2)基础形式的合理化。建筑工程基础的建设成本占到了总成本的30%,合理的基础结构设计对于建筑成本优化有着显著的作用。进行基础结构设计时如果存在承载能力较强的天然地基,而高层建筑为剪力墙结构形式时合理的基础形式应该是墙下条基和小筏板,通过这种形式减小基础的工程量。
3.3建筑整体设计成本优化提高
建筑的功能性和安全性需要把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灌输到每一个工程技术人员的观念中,合理配合整体结构和构件,保证建筑整体性的最佳受力状态和单独构件的最佳受力状态的协调统一,提高建筑刚性和延展性。
(一)变量与数据。本文的研究需要考虑以下变量,经济增长,物质资本存量,各类人力资本水平。Y,陕西省1996年到2011年的GDP。H3企业家人力资本。H1,一般人力资本水平。H2,专业人力资本水平。K,物质资本,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表示。假设参与就业的都是有人力资本积累的劳动力,因此可以用人力资本存量代替劳动力。如果将人力资本水平看成是一种投入产出的话,也可以将人力资本水平表示成123HHHH,根据内生增长理论,将劳动力投入用结构化了的人力资本存量表示,由于是待估计参数,因此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即使有指数也是待估计参数,方程中的与指数的乘积仍用表示。
(二)实证模型。将模型等号两遍分别取对数得到适用于本文的实证分析模型:123lnYClnKlnHlnHlnH,搜集1996年—2011年相关数据,用SPSS17.0对上述模型进行分析。参照SPSS输出结果,得出拟合方程为:lnY4.1770.669lnH1.07lnH0.058lnH0.735lnK123
(三)模型分析通过对模型方程参数估计和检验,结果表示:1、R2=0.996,F=997.14说明该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非常高。2、模型说明了陕西省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实际情况是一般人力资本即受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下水平的劳动力对经济增长无积极作用甚至会产生负作用;专业人力资本即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的劳动力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是促进作用;企业家人力资本虽说也产生积极作用但是作用非常小;固定资产投资毫无疑问的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作用。
军费机会成本指政府在进行开支满足国家安全需要的过程中所放弃的民用经济部门的收入,或者说将军费投入民用经济部门所能获得的收入。
军费机会成本表明军队战斗力的“生产”不仅存在“显性成本”——军事经济资源的耗费,而且存在“隐性成本”——所放弃的等量资源投入民用部门而得到的收入,这种成本并不是实际发生的各种费用,它是一种无形的代价、主观的损失。然而,由于军费开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既不能把军费机会成本等同于简单的机会成本,又不能把军费开支全部等同于机会成本。虽然军费开支从宏观上可以分为维持性经费和建设性经费,但是二者军事用途的不同,对军费机会成本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从军费开支的军事用途来看,维持性经费和建设性经费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生活费、装备费(装备维修费、管理费和购置费)、科学研究费、基本建设费和教育训练费等。生活费和装备费是军费开支的直接成本,它直接花费在军事用途上,对民用经济没有任何的促进作用。因此,生活费和装备费表现为民用生产的损失,而军事科学研究费不仅可以应用于军事领域,而且对民用经济也有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如军用卫星的民用化等。军费的总机会成本应当是军费中扣除具有民用性质的费用后投入民用经济部门所能带来的收入。贝诺瓦认为,军费开支中研究和发展费有60%是军事的,而其余的40%的研究和发展费用却可能为民用经济产生利益。如有些道路、通讯网络等军用设施可以用于民用,不存在军费机会成本问题。军费中的基本建设费和教育训练费分别以固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形式存在和沉淀下来,都将具有一定的民用性质。因此,考虑到军费机会成本的存在,虽然生活费、装备维修管理费和教育训练费等等费用属于维持性经费,装备购置费、科学研究费等费用属于建设性经费,但是不能只对军费简单的在宏观上进行配置,军费在中观上的不同构成将使军费机会成本产生很大的差异,带来不同的军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军费机会成本的存在及其内在的差异,客观上要求必须对军费结构进行再次优化——中观优化。
二、军费结构优化中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军费消费的最终产出是军队的战斗力,边际收益规律在军费分配中的应用则表现为:在军事科学技术水平一定的前提下,如果生产战斗力的其它可变要素保持不变,连续增加一种可变要素投入,将会使战斗力水平不断提高,当该种要素的投入超过某点后,增加相同的可变投入量而增加的战斗力水平将会越来越少。
例如军事人力,当被投入到固定数量的武器装备、军事设施等其它可变投入要素上时,随着军事人力数量的增加,当达到某一点后,单位军事人力在战斗力生产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达到顶点。随着军事人力数量的持续增加,其所发挥的作用开始降低,武器装备等其它可变投入的数量开始不能满足军事人力增加的需要,同时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逐渐增加,造成大量军事人力的闲置和浪费,军事机构臃肿,大量冗员产生,结果军事人力的边际战斗力贡献率下降,久而久之,不仅不能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水平,反而会使战斗力总体水平下降。因此,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军事经济领域中表现为要素的边际战斗力贡献率的递减。军队通过军事经济资源的耗费完成其保卫国家安全的职能,以军队战斗力的形式体现出来,军队战斗力可以由即时战斗力和潜在战斗力组成,部分经费开支直接形成了军队的即时战斗力,部分开支虽然不能形成军队的即时战斗力,但是有利于增强军队战斗力潜力。应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可借助“财政宏观规划模型”来建立“军费结构中观优化模型”,对上述思想进行量化表述:假设军费开支仅为生活费、装备费、科研费,则:
其中Z代表综合战斗力水平,Z1、Z2、Z3分别代表军事人力、武器装备、军事科研投入生产的战斗力水平,A是战斗力生成参数,E1、E2、E3分别表示在一定军费开支规模中生活费、装备费、科研费支出,a1、a2、a3为军事人力、武器装备、军事科研在综合战斗力生成中所起到的重要程度,其数值可以通过模糊数学、层次分析法由专家评价得到。此时,目的就是在军费规模一定的前提下,根据国际战略格局和军事战略方针,合理分配军费开支,使其生产出满足国家需要的最大综合战斗力水平,即求出满足目标函数Z=max(Z1+Z2+Z3)的最优解向量(E1、E2、E3)。利用“军费结构中观优化模型”,可以得到在任何一种军费规模下,生活费、装备费、科研费支出的不同组合方式,军事人力、武器装备、军事科研的战斗力水平和综合战斗力水平,由于各项军费支出的边际收益递减,故利用动态规划等数学方法,必然可以得到一种军费支出结构,其它任何支出结构所形成的综合战斗力水平都不大于此种军费支出结构。这时,用于军事人力、武器装备、军事科研的生活费、装备费、科研费支出就是最优军费结构。
企业的融资结构是指企业的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不同比例的组合。债务融资主要包括银行贷 款和企业债券等融资渠道;权益融资包括留存利润融资和股权融资,而股权融资主要是指股票 的初次发行、配股和增发。本文中的权益融资主要指的是股权融资。
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融资结构。企业融资结构是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理 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企业融资活动中,企业通过融资方式选择来实现其市场价值 最大化,即确定最优融资结构,它一直是金融理论和实践中备受关注的问题。该领域的探索和 研究已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即资本结构理论。整部资本结构理论史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为旧资本结构理论时期,后一阶段为新资本结构理论时期。旧资本结构理论又可分 为重要性不等的两部分,即传统资本结构理论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1]。该阶段始于 20 世纪50年代,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末。整个研究的轨迹可归纳为:以莫迪利亚尼和米勒所提出的 融资理论为基础,形成两大流派。一是研究税盾效应与资本结构的“税收学派”,二是研究破 产成本(后派生至财务困境成本)与资本结构关系的“破产成本学派”或“财务困境成本学派 ”,这两大学派最后归于“权衡理论”。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后,新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为资 本结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特别是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分析和解释资本结构提供了新的视角 ,资本结构理论逐渐形成了四大新流派,即成本说、信号模型理论、财务契约论和新优序 融 资理论[2]。基于成本角度对企业融资结构的解释,更加贴近现代经济学对企业 是“一组契约的联结”的认识。本文将通过成本理论来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及 成因,并提出优化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对策。
一、 基于成本理论的融资结构分析
1. 成本理论的基本思想
詹森和麦克林最早利用成本理论对企业融资结构问题作出了解释。他们在1976年发表的 经典论文《企业理论:管理行为、成本和所有权结构》中,将成本定义为:“成 本包 括为设计、监督和约束利益冲突的人之间的一组契约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加上执行契约 时成本超过利益所造成的剩余损失”[3]。詹森和麦克林认为,成本存在于几乎 所有的企业中。
从成本的视角出发,企业内部的许多关系可以被纳入关系的范畴,企业管理者和股东 之间就是一种典型的关系。在现代企业中,管理者作为股东的人,由于仅仅持有部分 股份或不持有股份,其目标函数和外部股东利益之间肯定会产生偏差,往往不会按照股东利益 最大化的目标行事,结果引起管理者与股东之间出现利益冲突[4]。这种冲突正是股 权成本得以产生的根源。股权成本具体表现为:管理层会增加在职消费;实施不利于 企业但有利于自己的投资或筹资活动,借此获取私人利益或转移企业财产,过分追求企业规 模扩张而忽视投资效益的高低;过分追求稳健经营,放弃那些风险较高但净现值为正的投资 项目[5]。显然,股权成本的存在将降低企业的价值。
股东和债权人之间也存在委托—关系。在一般情况下,股东是人,债权人是委托人 。由于各自利益的不一致,股东和债权人之间同样存在利益冲突,即债务资金也存在成 本。股东首先发行所谓的“低风险”债券,然后去进行高风险投资,借此实 现财富从债权人向股东的转移。而债权人在事前会理性地预计到股东可能会把资金 投资于高风险项目,他们会直接要求提高债务资金的成本,或者要 求在债务合同中加入各种限制性条款。这类条款的加入不可避免地要产生相应的成本,这个 成本就是债务的成本[6]。
在所有者与管理者相分离的情况下,成本的存在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怎样减少代 理成本成为人们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其核心就是研究和设计一种能自我约束的机制以减少 为克服经济活动中的非效率性而付出的成本。而通过债务的使用,就能够起到调动管理者积 极性的作用。增加企业资本结构中债务的比重可以有效控制成本。因此,企业必须在债 务的成本和股权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以使其所承担的总成本最小。使企业承 担的总成本最小的债务与股权比例就是最优融资结构。
2. 基于成本理论的融资结构均衡点
企业的融资结构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e=s/(s+b)表示股权融资比例,s 和b分别为股权资本数量和债务资本数量。显然有0≤e≤1,e越大,表示股权资本越多,债务资 本越少;反之亦然。aso(e)为股权资本的成本,ab(e)为债务资本的成本,则 总成本为at(e)=aso(e)+ab(e)。随着e的增加,股权资本的成本aso (e)上升,债务资本的成本ab(e)下降。企业融资结构的均衡点为总成本最小 时所对应的。
股权比例过高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这是因为债务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硬约束,而股权 约束却相对偏软。股权比例过高的融资结构只会造成对企业经理监督不力,企业经理努力工 作的动力不足,最终损害的还是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适度的负债经营可以降低企业的资本 成本,带来税赋结构利益和财务杠杆效应,而过高的股权比例显然无法获得以上好处。从资本 市场发达的国外情况来看,债券融资方式早已成为企业外部融资的主渠道,这已被国外实践证 明。 以美国为例,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及进入90年代后的外部证券融资中债券融资所占比重已大 大超过普通股及优先股而高达80%以上。因此,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企业融资结构的均衡 点应为e?*(<0?5)。
二、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分析
1.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
为了考察我国上市公司总体融资结构状况,我们采用上市公司的账面价值数据进行研究。取 2000年以前上市的公司为样本总体,去除其中个别资料不全的上市公司,并将2000年已经被列 为st与pt的上市公司剔除,最后得到一个包括723家上市公司的总体,得到2000—2004年间其 股权与债务融资结构及变化情况(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第一,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所占比重历年均超过了50%,股权融资比例一 直高于债务融资比例,即偏离了成本理论的融资结构均衡点;第二,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 构呈波动性微小变化,2000—2004年五年间并无明显改善,始终表现出“轻债务融资重股权 融资”的特征,违背了成本理论的融资顺序。
成本理论及西方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股权融资是一种高成本的融资方式 ,对已上市公司来说是一种劣势选择。而根据表1的结果,我国上市公司却偏好采用股权融资, 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是不合理的。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在 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和上市公司的委托—问题。
2. 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成因分析
(1) 资本市场不完善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外在原因。我国资本市场成立迄今已 有十多年的历史,股票市场的发展一直超过债券市场的发展成为资本市场的主要部分。股票 市场的大规模发展为上市公司进行外部股权融资创造了极其重要的条件。以上市公司境内的 a股融资为例,1991—2004年的14年期间,累计股权融资总额超过了5000亿元,其中首次发 行筹资额累计达到3145?80亿元,配股融资累计达到1726?65亿元,增发融资为10 00?26亿元。事实上,一方面大多数上市公司保持比其他企业要低得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甚 至有些上市公司负债为零;而另一方面,目前1000多家上市公司几乎没有任何一家会主动放 弃其利用再次发行股票进行股权融资的机会。债券融资则由于20世纪90年代初企业滥集资和 整个社会融资环境的破坏,企业效益不佳而不能对到期债券还本付息,而使企业债券一直不为 社会大众所接受。所以,证券市场发展不均衡、企业债券融资不畅是上市公司选择股权而放 弃债券融资的重要原因。
(2) 委托—问题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内在动因。成本理论主要研究股东 、管理者、债权人三者之间的博弈关系,但在我国,这一关系却因同股不同权而更加复杂。国 有股、法人股占较大比例且不公开流通,国有法人股东、其他法人股东 、普通股东间统一的利益关系很小。我国上市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往往由大股东任命,一般股 东很难对其施加影响,他们“用手投票”、“用脚投票”的机制由于人为原因所致的股票市 场的割裂而大大弱化。因此,我国上市公司委托—关系所形成的成本是巨大的。另 外,部分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利用自己的控股地位在再融资后很快推出大比例现金分红方案,按 照其所占股权比例取走分红的大部分。而债务融资则会带来财务风险,特别是在经营不善的 情况下有导致企业破产的可能,并且向银行贷款或发行债券还要受到一系列的限制。其结果 必然是上市公司对股权再融资有明显的偏好,再加上上市公司没有分红派息压力,外部股权 融资成本即成了公司管理层可以控制的成本。因此,我国拟上市公司上市之前势必有着极其 强烈的冲动去谋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成功上市;公司上市之后在再融资方式的选择上 ,往往不顾一切地选择配股或增发等股权融资方式,以致形成所谓的上市公司集中性的“配 股热”或“增发热”。但上市公司这种轻视债务融资而偏好股权融资的选择,并没有换来公 司经营业绩的持续增长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上市公司无论是通过在一级市场首次公 开发行a股还是通过配股或增发再融资的效率都是不能令人乐观的[7]。
三、 优化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建议
企业的融资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综上所述,为优化我国上市 公司融资结构,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发展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优化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一般来说,资本市场应当有两个基本 组成部分,即债市和股市,分别承担债权融资和债权交易、股权融资和股权交易的职能。只有 股市而没有债市,资本市场是不完整的。与股权融资一样,债权融资也是工业化阶段一个最重 要 的市场化资金积聚与集中方式。发展债券市场有助于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向理性化方向发展。 其实股权融资从来就不是公司融资的最优方式,仅从融资角度分析,负债不仅能够抵减税收, 还能够减少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产生的成本。尤其是在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 严重的环境下,管理者的经营活动并不都是以提高股东收益为目的的,有时会作出对他们自身 有利,但却对企业不利的决策。在这样的情况下鼓励上市公司进行债务融资,对降低代 理成本是有利的。总的来看,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方式向多样化发展应是当前我国资本市场面 临的重大课题。我国应通过增加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减少对企业债券市场运行的不必要的 行政干预以及完善法规体系等多方面来促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以此优化上市公司 融资结构。
(2) 加快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建立全流通的股票市场。我国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一般为非流 通股股东(国有股和法人股),由于非流通股与流通股之间存在不同的定价方式、不同的配股 认配权和认配形式以及不同的股权转让定价方式,使得控股股东通过股权融资可以获得更大 的控制权利益。要根除这一弊端,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建立一个全流通的股票市场,但在目前 时机尚未完全成熟的时候,上市公司实现股权结构优化的主要途径是股权分置,实现股权分散 化,从而改善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同时由于国有股的减持和流通,也有机会提高管理人员的 持股比例,使其货币性收入与企业利益紧密相关。国有股流通可以充分发挥证券市场合理配 置资源的功能,建立健全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了提高上市公司整 体股权结构的市场化程度,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上市公司应该通过国有股回购、国有股竞价 配售、 弥补差价上市流通、配售定价弥补差价流通、国有股向外商转让、国有股协议转让与管理层 收购等多种方式减持国有股,推进非流通股逐步流通上市[8]。
(3) 强化债权人的相机性控制。所谓“相机性控制”,就是当企业有偿债能力时,股东是企业 的所有者,拥有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而债权人则只是合同收益的要求人;相反,当企 业偿债能力不足,在破产机制的作用下,这两种权力便转移到债权人手中。在我国上市公司 中,由于破产机制和退出机制尚未真正地建立起来,因而导致成本的提高。而要解决这 一问题,就必须在破产机制和退出机制正常而有效地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强化债权人的相机 性控制,确定债权人在亏损公司破产、清算、暂停和终止上市、重组中的优先地位。 与股东控制相比,在债权人控制下,一方面由于企业的贸易结算和贷款都是由银行进行的, 所以债权人对企业的资产负债信息的掌握比股东更全面、更准确;另一方面,债权人对企业的 控制通常是通过受法律保护的破产程序来进行的。所以,债权人控制比股东控制更加有力,把 债权人(尤其是银行)的“相机性控制”机制引入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中,有利于提高上市公 司的运作效率。
此外,还应建立有利于企业内部积累的财务、税收制度,规范企业的利润分配和利润滚存制 度,引导上市公司在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内源性资本扩张,不断增强自我发 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沈艺峰. 资本结构理论史[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14-15 .
[2]朱叶,王伟. 公司财务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128-14 1.
[3]jesen m c, meckling w h. 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 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 976,3(4):305-360.
[4]斯蒂芬·罗斯. 公司理财[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315-3 17.
[5]陈耿,周军. 企业债务融资结构研究[cd2]一个基于成本的理论分 析[j]. 财经研究, 2004,(2):58-65.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
一、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内源融资比重分析
我国企业融资结构中内源融资比重偏低,仅在30%左右,而国外的平均水平为55.71%。我国企业处于扩张期,内部积累不多,资产负债比率维持在50%左右,但近几年有下降趋势。在企业成熟的十七,企业要迅速扩张,要大量的外部资金,企业会更多地依赖银行等中介机构,因为债务负债比率较高。而且我国上市公司不分配或少分配股利已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的一个普遍现象,且已现金分配方式进行股利分配的比例越来越低。同时上市公司将配股也视为利润分配,上市公司偏好股票股利或股票细分,热衷于股本的迅速扩张。
(二)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以股权融资为主
在债务成本不断下降的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债务资本比例不升反降,并一直维持在低水平上,这也充分说明了我国上市公司融资以直接融资为主。由于我国公司债权的发型规模较小,且是面向所有具有公司债券发行资格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骑在上市公司直接融资中所占比例很小,所以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对比基本上反映了上市公司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的对比。而企业财务理论和经济成熟市场国家中股权制企业的融资实践都表明,企业在有资金需求时,应较多地考虑间接融资,即债务融资而非股权融资。
(三)负债结构不合理
负债结构是指企业负债中各种负债数量的比例关系,尤其是流动负债的比例,流动负债属于企业风险最大的融资方式,也是资金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有部分上市公司上市之初资产负债率偏低,在持续经营的过程中,由于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只能考负债筹集新的资金,从而导致了过高的负债率,面临破产的风险。因此,流动负债比例的高低必然会影响企业价值和经营风险。
二、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调整与优化对策建议
(一)增加企业债券融资比例
随着市场经济的加快发展,目前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面临难得的机会,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起步,资金价格逐步放开姜维政府债券和公司债券进行市场化发行与交易提供机制上的保证。通过股票市场融资的企业,现在受到社会与市场监管的压力越来越大,这就会逼迫企业不能过分依赖股市,应寻找包括债券在内的其他融资方式,从而为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提供动力,上市公司的结构正在改变,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比重将会加大,而这些上市公司预算约束应当是比较强的,如果他们能够从融资结构的多元化与合理化的角度出发参与到债券融资当中来,将会以其良好的信誉与发展前景为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奠定基础。通过股票市场资产重组的风起云涌,而诸如收购兼并等资产重组交易离不开债券市场,维气体空应有的融资支持,这也将推动着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我们要从政策、法律、制度上为企业利用债券融资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环境,鼓励上市公司进行负债经营。
(二)增加内源融资
西方财务学界的“有序融资理论”认为,企业在筹集长期资金时,只有在最有利的资金来源利用殆尽时才使用次有利的资金来源。企业的融资决策将根据融资的便利性和资金成本的大小依照内部融资、负债性外部融资、权益性外部融资的顺序进行选择。一般来说,企业自有资金实力越强,抵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越强。而且,由于留存收益对于企业现有的所有者来说是其投入资本的收益,所以对这部分资金再投入使用的约束力较强使用效率也比较高。目前我国法律制度设计上的存在缺陷,严重抑制了上市公司内源融资的激情与“冲动”,导致上市公司内源融资捅到日已封闭。国家应当借两税合并的契机鼓励企业选用加速折旧法,使企业在资产使用早期多列折旧费用,减少应纳所得税额,提高企业自有资金和利用内源融资的实力。
(三)尽快改进股票市场相关监督政策和相应的法规
我们应当对市场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作出相应的调整:第一,建立政府监督与自律管理相结合的统一监管体系,促进证券公司及交易所改进和加强内部管理。第二,改革股票上市发行制度,防止上市公司将发行股票融资当做免费圈钱的特权。第三,建立健全股票评级制度。第四,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进一步加大对上市公司披露真实信息的监管,加大对提供虚假信息的上市公司的惩罚力度,健全法律体系。第五,开征股票股利及资本所得税,建立上市公司退出机制。
参考文献:
[1]顾乃康,杨涛:股权结构对资本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第1期,第9297页
[2]郭鹏飞,孙培源:资本结构的行业特征: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第5期,第6673页
一、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要求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顺利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河南作为中部大省,正处于实施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如何推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在保持“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利用资本市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是目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问题。
从目前对资本市场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来看,尽管有较多的学者开始探讨资本市场与产业结构升级二者之间的关系。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国外关于资本市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李建伟( 2009) 研究证明股市融资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在区域性资本市场与产业结构的研究中,范方志(2003)把我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得出金融发展水平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结论。叶耀明(2004)得出长三角城市群的金融发展能有效促进该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张文云(2004)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支持的效应进行分析, 得出珠三角调整产业结构的进程中, 金融支持体系在有效聚集和高效配置金融资源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的结论。但是,这些研究更多是对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影响的一种事后检验,对资本市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事前规划有所欠缺。并且,在地区选择上,偏重于资本市场较发展的经济发达地区和全国范围的研究。
因此,针对中部地区,尤其是河南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这一关键时期,提前规划和利用资本市场,促进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结构顺利转型,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河南省产业结构的特点
从河南省产业结构的状况来看经济论文,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不合理,第三产业占比严重偏低。
从表(一)几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近10年期间,河南省的产业结构与全国相比,第一产业在经济中占比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却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从全国各省份连续几年的数据对比来看,第三产业一直都处于全国最后一位。而伴随着经济发展,要求越来越多的就业人员及产出从第一产业逐渐转移到第二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从2009年的数据来看,即使经过了10年的经济发展,河南GDP总值已居全国第5的水平,但是,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经济结构的有效转变。直到2009年,河南的第三产业占比不仅在整个GDP中的产出比没有增加,反而不断下降,并成为全国唯一一个第三产业占比低于30%的省份,不仅与沿海城市存在巨大的差距,也明显落后于中部其他省份。这种产业结构发展结果,使得河南的第二产业占比过高,也成为了全国第二产业占比最高的省份。因此,从河南省十年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尽管总量数据有了大的突破,但是,并没有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
2000年
2005年
2009年
地区
一产
二产
三产
一产
二产
三产
一产
二产
三产
全国
15.1
45.9
39
12.1
47.4
40.5
10.3
46.3
43.4
河南
23
45.4
31.6
17.9
52.1
30
14.2
56.5
29.3
湖北
15.5
49.7
34.9
16.5
42.8
40.7
13.9
46.6
39.6
湖南
21.3
39.6
39.1
19.4
40.2
40.4
15.1
43.5
41.4
安徽
24.1
42.7
33.2
17.9
41.6
40.6
14.9
48.7
36.4
江苏
12
51.7
36.3
7.6
56.6
35.8
6.6
53.9
39.6
浙江
11
52.7
36.3
6.5
53.5
40
5.1
51.8
43.1
广东
10.4
50.4
39.3
6.3
49.5
44.1
近十年来,全国高考作文为话题作文和新的材料作文。这两种类型的作文最大的特点是“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它与命题作文相比,为考生创设了写作的广阔天地,有利于考生发挥特长、张扬个性、施展才华。但是,不论从平时的练习、检测,还是从会考、高考阅卷不难发现,“四不像”的文章比较普遍。不少考生作文缺乏清晰的文体概念,没有主导的表达方式,结构混乱,内容空洞,缺少真情实感。文体特征不明显、结构混乱,可谓当今许多中学生作文的通病。因此,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强化文体意识、讲究结构章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不妨对材料作文进行文体限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体自觉行为和布局谋篇的能力。这里重点谈谈材料议论文的基本章法。
材料议论文的主导表达方式就是议论,辅助表达方式为叙述。应明确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及其相互的关联。结构框架应明确引论、本论、结论的“三段式”模式,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材料议论文的基本思路为:①全面把握材料的内涵或就某一角度在切合材料主旨而立意的基础上,巧妙简述材料,并引出论点;②围绕中心论点,选用丰富的材料论据,展开分析论证,并巧妙照应论点;③联系实际,使问题得以解决,收束全文。这种思路在作文教学时,我们把它简化概括为“引―点―联―析―结”。它与议论文的引论(材料作文的引、点)、本论(联、析)、结论(结)的“三段式”基本框架相对应。像读后感、思想评论等议论类文章的基本框架结构也符合“引―点―联―析―结”这一基本思路,只不过在这五个步骤中,读后感侧重“联“,以情动人,思想评论重在“析”,以理服人。材料议论文和命题议论文一样,快速成文还有一种基本的思路是“类―因―法―果” 。 “类”指所写事物(材料)或问题的本质、属性、特点等,即“是什么”;“因”就是对“类”的分析,即“为什么”;“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等,即“怎样做”;“果”就是“这样做”的意义等,即结论性的内容。这种思路与提出问题(类)、分析问题(因)、解决问题(法、果)的思维方式基本一致。如以“习惯”为主旨的一则材料,写成材料议论文,可侧重于“类”这一要素及其角度阐释习惯;可侧重于“因”这一要素及其角度论述为什么要养成良好习惯,为什么要改正不良习惯;可侧重于“法”这一要素及其角度谈怎样养成良好习惯。从“类―因―法―果”的思路去作文可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审题立意,理清行文思路,展开论证,使文脉贯通,语意连贯。在议论文“三段式”框架结构中,本论(分析问题)是全文的主体,也是体现内容充实和充分展开论证的部分。不少学生对这一作文思路不清晰,致使作文结构混乱尤为突出。对此,要指导学生恰当熟练地运用议论文基本结构方式:总分式结构,致使作文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
中学生作文叙事不清、说理不明、结构混乱、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的现象比较普遍。为此,笔者大声疾呼,即便是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的时代,我们也要强化文体意识,重视作文章法,重视规范写作,重视积累感悟。
甘肃省高台第一中学(73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