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地理教学模板(10篇)

时间:2022-06-12 00:52:1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微课程地理教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微课程地理教学

篇1

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微课程的关键特点就在于“微”,也就是将短时视频作为主要载体,集中对一个知识点进行阐释。微课程有利于对碎片化时间进行有效的利用,从而对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优化,凸显隐性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1.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中对微课程的应用

所有的微课程指的是以视频为载体,围绕一个知识重点或难点来进行短时间教学,一个微课程一般只包含一个知识点,时间不超过10分钟。为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利用微课程,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初中地理教师首先要在教学设计中对微课程进行合理的设计。微课程的观看对象是学生,其目的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来突破一个教学重难点。首先教师要对地理教学的主题进行设计,也就是确定微课程的主题,例如该微课程可以对某个社会热点问题中的地理知识进行剖析、讲述一个地理原理或者导入一个地理新课。其次,教师要对课程时间进行设计,充分发挥微课程短小精悍的优势,5-10分钟的微课程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三,教师要对课程结构进行设计,尽管微课程的时间较短,但一个微课程中同样应该包括各个教学环节,例如要有问题导入、教学活动安排、知识点讲解、合作探究等环节。在对课程结构进行设计时教师应该突出微课程的“微”,应该迅速的切入知识点,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同时整个微课程应该突出重点,集中讲解主干知识和重、难点。

2.利用微课程优化地理教学过程的具体对策

2.1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资源

从本质上来说,微课程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一种学习辅助资源,其目的在于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辅助。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自主学习能力、读图能力、地理问题分析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初中生在自主学习时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微课程作为自主学习资源,使学生可以根据自主学习的需要,灵活的选择各个微课程,充分发挥微课程的作用。例如初中地理7年级上册《世界的气候》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将“气候的地区差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3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制作成3个微课程,集中阐释各个知识点,以供学生选择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应用一套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不能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兼顾,微课程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为分层教学提供便利。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来实现同一堂课的异步教学,例如可以针对同一个知识点制作几个不同的微课程,按照课程难度将其分为A、B、C三个等级,供学生自行选择。C级微课程为基础微课程,主要是详细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向学生提供基础级习题,主要供地理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使用。B级为可成为一般为课程,在C级微课程的基础上相应地压缩了知识点讲解的内容和时间,增加了习题的数量,提高了习题的难度。A级微课程为补充微课程,供地理基础较好、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使用,在本堂课知识点的基础上补充相关的地理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2.2在微课程中突出教学重、难点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使用微课程有利于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这也是微课程的一个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将微课程作为一种教学演示资源,运用图片、三维立体图等形式来呈现知识点,化抽象为具体,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帮助初中学生逐步形成地理空间概念。例如初中地理7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这一章,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仅凭教师的讲解和板书难以让所有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过程,而在微课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动态图进行直观的三维演示,并搭配教师的相关解说,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接受情况对微课程进行调整,如有必要还可以采取慢放、回放的形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更好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2.3在不同的课堂环节中运用微课程

微课程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一个微课程既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教学过程,也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一个辅助工具。例如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可以将微课程作为学生的课前自学资源,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观看微课程,并完成微课程中的习题测试。同时可以将微课程作为新授课中的导入环节,运用微课程进行导入。也可以将微课程作为课堂讲解环节中的辅助工具,用微课程突破教学重、难点。在课堂讨论活动环节,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观看视频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以及对微课程中习题的完成情况,提出核心讨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3.结语

在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程属于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要使用微课程对地理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对地理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地理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还要具备更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初中地理教师应该以此为方向,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加强在职学习和微课程使用经验交流,以适应初中地理教学发展的需要。

作者:李妍 单位:常州市新闸中学

篇2

所有的微课程指的是以视频为载体,围绕一个知识重点或难点来进行短时间教学,一个微课程一般只包含一个知识点,时间不超过10分钟。为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利用微课程,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初中地理教师首先要在教学设计中对微课程进行合理的设计。微课程的观看对象是学生,其目的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来突破一个教学重难点。

首先教师要对地理教学的主题进行设计,也就是确定微课程的主题,例如该微课程可以对某个社会热点问题中的地理知识进行剖析、讲述一个地理原理或者导入一个地理新课。

其次,教师要对课程时间进行设计,充分发挥微课程短小精悍的优势,5-10分钟的微课程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三,教师要对课程结构进行设计,尽管微课程的时间较短,但一个微课程中同样应该包括各个教学环节,例如要有问题导入、教学活动安排、知识点讲解、合作探究等环节。在对课程结构进行设计时教师应该突出微课程的“微”,应该迅速的切入知识点,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同时整个微课程应该突出重点,集中讲解主干知识和重、难点。

2.利用微课程优化地理教学过程的具体对策

2.1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资源

从本质上来说,微课程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一种学习辅助资源,其目的在于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辅助。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自主学习能力、读图能力、地理问题分析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初中生在自主学习时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微课程作为自主学习资源,使学生可以根据自主学习的需要,灵活的选择各个微课程,充分发挥微课程的作用。例如初中地理7年级上册《世界的气候》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将“气候的地区差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3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制作成3个微课程,集中阐释各个知识点,以供学生选择使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应用一套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不能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兼顾,微课程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为分层教学提供便利。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来实现同一堂课的异步教学,例如可以针对同一个知识点制作几个不同的微课程,按照课程难度将其分为A、B、C三个等级,供学生自行选择。C级微课程为基础微课程,主要是详细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向学生提供基础级习题,主要供地理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使用。B级为可成为一般为课程,在C级微课程的基础上相应地压缩了知识点讲解的内容和时间,增加了习题的数量,提高了习题的难度。A级微课程为补充微课程,供地理基础较好、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使用,在本堂课知识点的基础上补充相关的地理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2.2在微课程中突出教学重、难点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使用微课程有利于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这也是微课程的一个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将微课程作为一种教学演示资源,运用图片、三维立体图等形式来呈现知识点,化抽象为具体,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帮助初中学生逐步形成地理空间概念。例如初中地理7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这一章,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仅凭教师的讲解和板书难以让所有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过程,而在微课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动态图进行直观的三维演示,并搭配教师的相关解说,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接受情况对微课程进行调整,如有必要还可以采取慢放、回放的形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更好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2.3在不同的课堂环节中运用微课程

篇3

中图分类号:G431;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3-0093-01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将自然学科、社会学科集合到了一起,具有双重性质。在地理学习中,除了灵活有趣的地理现象,枯燥难懂的人文知识也包含其中,这使得初中地理教学面临一定的困难。近年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始运用“微课程”这一教学模式,在微课程模式下,教学内容得到简化,教学重点难点得到突出,课程时间也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这使得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在教学活动发展不断深入的背景之下,为了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教师必须针对微课程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展开深入的研究。

一、微课程的相关概念

微课程是基于现代教学技术,针对课程内容的某一知识点设计视频,在视频中集中讲解重点与难点,通常时长不会超过10分钟。微课程的教学意义是通过教学内容设计得以实现的。因此,微课程的质量与教学设计质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采用微课程教学必须明确教学目标,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此外,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微课程教学的特点在于其主体分为两个部分,即以教师为主体的视频文件和学生。在地理微课程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对以下设计特点予以足够重视:首先,必须对课程主体予以尊重,以初中地理“地形的学习”一课的学习为例,课程对五大地形的透彻讲解与演示提出了要求,并且必须建立在以五大地形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导入及实际案例解说;其次,微课程的时间限制也必须予以尊重,地理微课程的时长最低为5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这一期间的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及注意力的集中十分关键;再次,微课程的完整性也必须予以重视,在结构上微课程主要涉及到的环节有教学问题的提出、教学活动安排及学生合作探究等。

二、地理教学活动中运用微课程的意义

1. 微课程对传统地理教学课程内容能起到补充说明作用

在传统地理教学活动中,由于地理知识的立体性与动态性的特点,教师在传授过程中难免会存在抽象问题,不利于不同模块之间的教学活动的链接。以传统教材编排为例,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分别在两个模块中,微课程教学能够实现这两个模块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通过对经典实例的运用,使新的知识得以引入其中,加强了知识内容之间的链接。在微课程模式下,地理教学活动趋于科学化与全面化。

2. 微课程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自主性有着推动作用

微课程模式相对精简,面对不理解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可以选择学习某一知识点。并且在远程学习、校园教学信息共享平台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越来越小。以地球公转引发的作用的学习为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对这一知识点理解不足,那么在课下就可以对这一知识点的微课程内容进行反复观看,如此就可以使这一部分的知识内容得以掌握。这对于推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自主性而言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3. 微课程模式下地理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更加频繁

不同教师制作的微课程视频,在教学表达形式上必然也存在差异。在对微课程视频的观看与设计中,地理教师能够对自身教学活动存在的缺点与不足进行及时纠正,并且在相关知识点的传授形式上可以学习和借鉴优秀初中地理教学模板,使自身的专业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三、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的具体运用

1. 夯实地理基础知识

在初中地理教学的基础知识中,地形地势占到了很大的比重。在微课的运用过程中,应做好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模块化的设计,使学生分析基础地形地势图形的能力得到培养,并基于地形地势,对气候条件以及人口居住等相关问题展开思考。以初中地理微课程为例,视频对相关地势引发的不同降雨情况进行了展示,学生在传统课文配合微课程的教学模式下,夯实了各个模块的地理知识和基础,有利于他们后续地理课程的学习。

2.突破地理重点与难点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通过微课的指导,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比如,在地球运动的学习中,微课程能够利用三维立体图形,将地球运动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如此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微课程模式下,学生思考问题的注意力得到集中,能够深入学习,对于重点、难点的突破会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由于时间短、内容精简、突出教学重点的优势,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当然,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的运用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对此展开深入研究,分析问题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使微课程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推动地理教学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篇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328-01

前言:目前“微课程”已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运用它,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认知特点,为学生设计出十分钟左右的,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精小,并且能够将所讲地理知识点集中说明的视频与音频,并在最短时间内为学生呈现出更加优质的教学内容,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不断提升。

一、地理微课程的具体制作

首先,教师应明确教学主题,微课程通常都是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主要是地理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如时差计算、气候差异等内容,也可以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适当的选择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如,地狱文化、人文环境等。其次,是要合理规划设计课程导入、讲解、提问和总结等教学环节,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教学方案。最后,则要结合教学内容与要求准备相关教学素材,如,视频、音频和图片等[1]。此外,在制作微课程过程中,教师应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充分发挥出来,尤其是在确定教学主题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的联合其他地理教师一同讨论设计,进而为学生呈现更加优质的微课程内容。

二、不断丰富地理微课程内容

要想微课程的积极作用能够在地理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不仅需要精美的设计,还应该适当的融入一些具有冲击性的视觉元素,以及优美生动的画面。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准确、灵活的掌握与应用微课程的制作手法和技巧,还要掌握一定的多媒体技术,进而使地理微课程内容能够得到不断丰富,并且能够充分体现出自身的教学风格,使其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常常会涉及到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或者是涉及到空间现象的一些教学内容,如,经线纬线、气候的形成,以及气温变化等。这些内容都能够用做微课程的教学主题。所以,在微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对这些教学资源进行科学整合与利用,并利用计算机技术适当的加入一些动画元素,进而为学生呈现出更加生动、直观的微课程,并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从而更加轻松、快速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2]。教师只有丰富地理课堂的微课程内容,那么才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重视微课程的各个教学细节

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教师应注重每一个教学细节,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与钻研,进而为学生呈现一个具有一定深度、完整的微课程,进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观看和学习微课程过程中有所收获和提高,并引导到学生对其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因此,教师在运用微课程开展地理教学活动时,除了要为学生解析其中的难点与疑问,还要设计出相应的微问题,利用逻辑思维对地理教学内容进行统筹规划,将一些教学难点和重点划分成多个小主题,并在精心设计过后,以微课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进而帮助学生有效突破学习难点。比如:在讲解关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的相关知识时,由于其对于学生来讲学习难度较大,对此,教师就可以将其教学内容划分成多个小主题,如,纬度因素、地形因素和海陆因素等等,并科学的指导学生进行这些微课程的学习,从而在降低学习难度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学习效率。

四、积极的采用户外和实践活动素材

初中地理教学是一门与自然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很多地理知识要想使学生获得透彻的理解和掌握就必须要要在户外进行,而户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虽然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会耗费大量的教学时间。而利用微课程,教师可以将一些户外和实践教学的视频内容通过一定的加工,以微课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3]。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并对地理与生活的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能够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比如:在实际生活中怎样使用地图;参与户外活动时怎样辨认方向等内容都可以通过微课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

总之,利用“微课程”来设计和组织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充分满足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实际要求,也能够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化整为零,指导学生进行分散学习,进而帮助学生有效降低学习难度。同时,也由于微课程运用的时间较短,教师设计和组织起来也比较容易,教师可以科学有效的利用课堂教学中的零碎时间来开展,从而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更加丰富的地理知识,同时也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教学水平,在设计和组织微课程过程中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篇5

继2009年微博,2010年的微电影、微访谈,2011年的微信,2013年的4G时代,中国已悄然掀起了“微”浪潮。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教学资源已经在中国播下种子,并开始生根发芽,微课程这嫩芽能否茁壮成长,成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一份子,还有待于各种实证研究。

一、微课程简述

在国外,微课程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 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 提出的一分钟演讲。现今热议的微课程概念是 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 David Penrose 于2008年秋首创的。

在国内,对微课程概念的理解还处在百家争鸣的状态,最早提出微课程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他在2011年10月首次给微课程下定义,并经过不断研究探索,他在2013年2月提出了 “微课程3.0版”。微课又名“微课程”,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本人更倾向于胡铁生老师的观点,所以本文所讲述的微课程主要指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微视频。

微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等特点。“短”即教学时间短,以5―8分钟为宜,一般不超过10分钟;“小”即资源容量小,一般是小于100M;“精”即内容精致,方法精当,过程精心,效果精彩;“活”即内容鲜活,形式灵活。因此,微课程即将成为“微”时代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热门资源。

二、微课程在地理教学中的价值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把“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和“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信息时代,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随着国内微课程资源的不断研究、开发,优秀微课课例资源的共建、共享,微课程符合新课改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更具重要作用。

(一)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有效资源和创新平台

1.“微”学习,提效率,促成长

信息时代,教学网络资源内容全面,更新速度快,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便利,同时也给学习者带来很大困扰,比如在百度上输入“高中 地球运动 PPT”得出的结果是“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29000个”。庞大的资源量教师没有时间观看所有内容,而且PPT课件中插入的某些视频或文件经常看不到,想有效的利用这些网络资源,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真的很难做到,因此很多地认为,教师下载一课件,经过简单加工,就变为已有,长此以往,这种几乎“复制”的行为,绝对无法造就一个有生命力有创造力的教师,当然也无法培养出有创造力的优秀学生。

微课程量小、耗时短且针对性强,一般为名师之作或一线教师的经典之作,可以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备课资源和高效灵活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符合自己的备课资源,而优质丰富的备课资源又是提高备课效率的基本保证。教师可以自由学习,取其精华融入自己的思想,整合成自己的资源,这就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够快速提高业务能力、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理念,为教师的的成长和个性化教学奠定基础。

2.“微”创作,显创新,展个性

设计制作微课程,要求教师选择“精致”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与制作,从而得到“精彩”的效果和“创造性”的结果。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日界线”主题学习为例:

选择该主题为必修1的教学重点内容,同时该主题对于我校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更难的是我校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点的理解差距很大。设计高效的微课,对教师是很大的考验。通过反复研讨和近年来各届学生的反馈情况,最终以问题链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具体设计如下:(1)情境导入――一对双胞胎姐妹,妹妹比姐姐大一岁,为什么?(2)什么是日界线?(3)为什么有日界线?(4)怎么计算日界线两侧的日期?(5)小结提升――180°经线的地方时与全球新旧一天比重有什么关系?

教师在问题链的设计过程中,深入挖掘知识点的内涵,不断的思考钻研,基于学情,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不知不觉地进行思考、探究。从教十年来试过很多种导入,该导入最吸引学生眼球。把它用于微视频导入,学生对不可思议事件非常感兴趣,对该知识点的学习渴望瞬间激发,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主动思考相关问题。该设计对于每个问题都结合板图,感性直观,简洁快速,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并利于学生读图判图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整个微视频的设计制作过程中,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激发,从而创造出符合校情学情、富有个性的优秀微课案例,较有效的服务于课堂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但是学习者,还是创造者。

(二)为学生自主化学习提供丰富资源和个性空间

1.微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随时随地随需的自主学习需求

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教学结构主要是“先教后学”,教学活动主要是教师做主,学生基本上是接受学习,其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学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学生自己最清楚对什么方面更感兴趣,怎样的学习更能满足自己,也最清楚自己学习中的难点。通过微课程,学生可以轻松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更深入地学习;也可以对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提前预习或再次学习,直到理解掌握,从而跟上其他同学学习的脚步,加强自信心。

信息时代让高中生的“三点一线”变得丰富多彩,宿舍、食堂、路上,5―8分钟的微视频可以给学生自由的学习时空,而因为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对学习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提高效率。学生选择微课程进行学习时,可以灵活安排时间思考、探索,对感兴趣的问题或自己有疑问的问题,可以“暂停”观看,进行相应的思考,而这在班级授课中是做不到的。

合理应用微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发挥创造力。这也是新课标中“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理念的体现。

2.微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班级授课制的规模化、集中化,决定了教师备课时分析的学情是整个班级的大致学情,而不是学生的个体学情,所以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最终可能导致尖子生营养不良,学困生消化不良,中等生吸收不良。

微课程资源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对于学困生,课堂上听不明白的知识点,可以在课后自主选择该知识点继续充电;对于尖子生可以选择比较有深度的问题,深入学习,挑战自我。

微课程可以满足学生对感兴趣的知识点、符合自身需要、对自己有重要价值意义的知识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中获得较大的满足感,从而能使学生产生再接再励、积极向上的力量。例如,在学习必修1“宇宙中的地球”时,有的学生对天文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为部分学生量身定做一些“拓展资源”,从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为师生互动性教学提供优质资源和沟通纽带

篇6

一.引言

新课标教学理念不断渗透,高中地理教学也很看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当前地理教学中需要对教学目标以及内容进行改变。微课程理念开始被教师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让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培养。

二、“微课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微课程可以实现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每个学生在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等方面都不同,因此他们之间的差异较大,在地理学习中的起点也自然不同。因此,教师就先需要调查掌握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相对应地对每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提高学生整体的地理学习水平。以往教学采取的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也只是以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为核心,围绕他们进行教学,无法兼顾到每个学生的情况,而微课则可以实现这一点,真正做到分层教学。比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中,这之前是教学及学习中的重难点,教师要是可以掌握这部分的知识,那么可以为其之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制作教学视频,这样学生在没有弄懂的地方就可以反复的进行观看,学生通过暂停、慢放、重复等可以逐渐加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进而可以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和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规律等,这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足、基础较差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学习及掌握知识,达成异步教学。2.微课程是一种自主学习资源,可以让学生建构自我微课程具有一些特点,包括个性化的设计理念、模块化,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提升自己的自学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比如,在昼夜交替学习中,学生就可以反复地看地球自转的微课视频,进而掌握知识,还可以掌握昼夜交替带给地方时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坚持进行反思,如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为什么没有掌握?怎样才能学会?让学生也这样进行反思,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微课视频,进而展开学习,以此来弥补不足和解决问题。高中地理的时间较紧,学些压力较大,学生在课余的时间也可以通过微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可以让他们可以有效地建立知识体系。3.微课程是课堂演示资源,将地理过程的细节再现出来学生在学习地理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如空间、时间、学生认知能力、阅历等,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是讲解教学难点及重点,学生学习和理解上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而通过微课程,则可以让抽象知识变得具体、化难为易,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掌握。比如,在学习“昼夜长短变化”时,这一部分知识就是教学中的难点以及重点,以往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同时采取传统的教学反思,让学生观看挂图、模型等,但是因为这些图式比较单一,学生的立体感也不强,就使得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受限,让他们较难对知识有完整、感性的认识。但是使用微课程则可以改变这种问题,可以用视频将昼夜长短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周期变化直接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在这过程中总结变化规律,且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形成空间概念,进而学生的头脑中就可以形成地球公转的动态三维立体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学效果。

三、“微课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设计

微课的制作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有效地制作微课视频,需要深度理解地理新课标的精神,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认真地研读,科学地进行设计。1.设计选题微课程是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的,因此,在选择主题上知识点不应该过多,只有做到突出主题,才能把知识点讲解清楚,地理微课程的主题主要包括课前的导入、解决核心概念、突破难点、拓展知识点、精讲典型题型、教授学习方法、归纳知识点等。2.设计教学过程结构微课程的过程需要做到完整性,还需要做到内容精炼、时间短,需要包含:提出地理教学问题、安排教学活动、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等。在引入知识点时需要做到铿锵有力,能够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微课时间较短,一般都是在十分钟左右,这就需要导入知识点要快,让学生看到后可以将注意力都集中在视频上,快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例如,教师可以设置疑问,给学生导入悬念,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进行,还可以利用动画或者是图片的形式进行知识点的导入。如在讲解昼夜交替中就可以利用生活现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导入知识主题。在讲授内容上要做到线索清楚,教学中需要针对一条主线进行,将重点放在讲解主干知识上,重点讲解重点以及难点,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掌握知识点,系统地认识学习的知识点,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结尾部分需要做到简洁,微课程的时间比较短,但并不代表可以没有结尾。教师在设计小结中,需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帮学生梳理好思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如在讲解完昼夜交替之后,教师在总结时就可以让学生说出昼夜交替的规律,让学生可以明白微课程中学习到了什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微课程教学时间较短,内容比较集中,可以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有效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兼顾到每个学生。这就需要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应用微课程,充分发挥出其优势,精心设计微课程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知识,让学生可以真正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顾柳敏.基于“微课程”理论的地理合作课堂初探[J].地理教学,2013(5).

[2]张晓君,李东哲,陈需.微课程视频制作中的注意引导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3(8).

篇7

一、微课程教学

说到微课程,大家可能会认为是指将知识课程缩小范围,但是微课程是源于国外microlecture,翻译为微课程,其原意是指时间相对来说较短的课程,比如针对单一的主题内容,将其录制成数分钟以内的视频演示或者是声音解说。目前我国微课程教学大多针对职业教育,随着网络智能终端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兴的移动客户端的应用,微课堂开始高速迈向教育领域,增强新课程教学方法的普及性。到现今为止,微课程的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PPT式的微课程,这是一类较简单的课程,应用最广泛,以PPT的形式,主要由文字、精彩图片及背景音乐构成,其中设计PPT的动画出现画面,PPT的自动播放,让时间维持在五分钟左右。二是讲课式的微课程,这一类课程大多应用于职业培训和高校网络课程教学,是由课堂讲师根据微课程的目标,按照模块化的顺序进行授课,并由专业人士实时拍摄,经过后期精心剪辑和转换,制作成完整的5至10分钟的微课程视频。三是情景式的微课程,这一类课程实行难度较大,制作成本高,是借鉴好莱坞电影大片的拍摄模式,由企业牵头,组成微课程的研发团队,将课程内容设计成为情景剧,编写剧情剧本,挑选导演、演员,在一定的场地进行拍摄,最后后期经过专业制片人的视频剪辑,制作成时间跨度为5至10分钟的微课程。微课程是一款短小精悍的精品课程,从课程的重点常考题型角度选材,课程设计,采用多样化的、自主的高校教学模式,是学生短时间内高校学习的课程。微课程教学注重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学生的各个角度分析目前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查缺补漏,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重视在正规课堂教学下以辅助的形式,灵活运用,提升教学效率。一方面,便于学生在课下短时间补充重点,与学校的教学相辅相成,巩固、完善课程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和微课程教学实践中进行优化调整,在课堂上结合微课程教学,更详细地解说、指导,充分发挥微课程的优势。

二、微课程辅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地理是延续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科目,地理本身是一门设计诸多科学知识的课程,如何优化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还是要将地理课堂结合信息科技,有利于使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能力,深入地探索地理的奥妙。首先,在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准备教案,系统地把握课程总体知识,构建知识框架,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投入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海洋中。但是倾盆式的教学难免会使学生难以抓住重点知识,导致知识点的逻辑化顺序打乱,就如同大海捞鱼,总有落网之鱼,重点知识主次不分,学习则是不能掌握重中之重,相关的内容被遗漏。其次,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教授的知识完全记忆下来,但这只是短期记忆,记忆片段如果没有反复记忆,最后只会被遗忘。最后,一个教师的力量是有限的,对于课程知识的把握有一定的局限性,单一思维设计的教案并非完美无缺,从而学生真正留下的知识又剩多少?微课程教学是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而设立的,辅助课堂教学本身。微课程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可以规划为两类:一是构建PPT的微课程,由多名资深一线地理教师联合设计。将微课堂深入高中地理知识,以简单的文字方式阐述重点知识,结合真切精彩的图片,加上音乐和重点突出的层次化动画效果,抓住学生的眼球,将注意力集中至微课程。在高中地理“宇宙”这一章节,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宇宙,比如宇宙大爆炸、恒星演化、探索宇宙的历程与意义、星空季节变化的基本规律等。在制作微课堂时,标注课程的重点知识,借以宇宙的图片资料,深入了解宇宙演变的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亿年的宇宙变迁,动画式的效果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大脑在不断地记忆画面片段。同时,让学生用图片的方式记忆重点知识,更高效,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应用视频拍摄的方式,不仅加入图片色彩,还加入讲师语音授课,更全面地、多样化地辅助课堂教学。配以图片吸引眼球,讲师声情并茂地讲解重点知识,使课堂效果以信息科技的角度重现。如在教学“地球的自传和公转”时,不同优秀教师一一指导重点难点,视频展现地球在不停自传的同时绕太阳公转,所谓黄赤交角的形成,回归运动的不断变化,更生动鲜明地演示,使得课堂效率事半功倍,进一步探究性思考地球与月球,微课堂结合现下实际嫦娥三号登月,积极探讨嫦娥三号登陆月球的地理知识,积极辅助课堂教学。微课程在高中地理的高效灵活教学,促进学习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地进行优化自主学习,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自热爱学习的行为习惯,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移动手机普及率逐年升高,为微课堂深化应用创造了优势。三种类型的微课程教学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不受任何限制,提升知识利用率。同时,在对高中地理教学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微课程的灵活教学,不仅应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且应用于课堂教学,结合高中地理教学要求与课堂实际做出合理的调整,在把握系统大纲的教学下,合理地选择微课程,进行深层次的优化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

作者:钟丰郊单位:于都县第三中学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100

一、微课程理念

微课程这一理念国外与我国所理解的并不完全相同,我国对于微课程概念的一个界定主要是指,教师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的讲解录制成十分钟以内五分钟以上的短视频,并将视频通过网络途径共享给学生,供学生随时随地进行重复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李亨志(2016)就曾发表过期刊文章,其曾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微课程这一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针对性,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对教学的资源进行了有效地整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也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去接受知识与理解知识。这一教学理念也符合了我国政府在2015年所提出的教育“互联网+”模式的理念,教育“互联网+”这一理念主要就是要使教育信息化,主要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媒介建设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与资源库,开发信息化学习课程等。微课程这一理念非常符合我国教育“互联网+”的要求。

二、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1. 时间有限,不能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传统的课堂中,一节课的时间通常为40分钟,教师需要合理的分配好教学的时间,而课堂的学生的学习水平是有差异的,因此会很容易出现一种情况就是,在课堂上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已经掌握知识,而学习能力稍差一些的学生还是一知半解的状态,而下课之后,又会遗忘一部分的内容。以高中第一册第二章的第三节“气压带风带原理”为例,很多学生表示,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觉得已经差不多掌握了知识,但是下课之后写练习之后就发现在冷暖锋的分辨上很容易出错,但是自己看课本没有教师讲解根本无法理解。

2. 学习效率不高

孙晓丹(2015)在自己的硕士论文《基于微课程理论进行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与研究》一文中,就曾指出了传统教学课堂上教与学分离的弊端,认为传统的课堂时间有限,不能及时巩固知识点。而也正式如此,很多教师教学的课堂效果很好,但是过后学生写练习的情况却并不乐观。

3. 单调乏味

传统的教学中,都是以教师教、学生听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同时由于地理学科本身知识结构的延展性相对于语文等文科学科来说差一些,所以教师的讲课方式大多数按教材内容教,很单调,就比如在学习世界地理这一块,对于经纬度的掌握,都只是死记硬背,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

三、微课程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

1. 打破教学的时间限制可重复教学

这一优点指的是,在传统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教师通常要在知识点讲授与练习巩固这两个版块中更好的分配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就无法跟上老师的教学部分,而微课程教学可以帮助接受能力不是很的学生可以在课后自行观看教学视频来巩固知识,并且还可以重复观看,由于人对知识的记忆具有周期性,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消耗之后,会忘记很多的知识点,这个时候就可以再次观看微课程视频来记忆。

2. 有效地深入掌握重难点

微课程视频具有简短但是针对性强的特点,教师对知识点学习中的一些考点与难点进行细化讲解,也就是我们说的专题性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进行考前的系统化复习。还是以气压带与风带知识为例,根据气压带与风带这一知识点的三维目标来看,要求学生要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知识点,可以准确分辨出高低压与冷暖锋。

3. 为学生搭建更好的学习环境

微课程教学除了录制短教学视频之外还包括了网络作业这一内容,还给学生营造了灵活的学习环境。在对地球公转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视频来给学生讲解知识点,用视频展现的形式表现出地球的公转运动,然后在视频展现的基础上开始给学生讲解知识点,最后以电子作业的形式来给学生分发作业,学生填写之后相关的软件会自动统计数据,这样就很方便教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分析,并且不会让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易错点的分析。而学生也可以在单独的情况下观看教学视频,就避免了被他人干扰的情况。

4. 教学方式新颖有趣

魏宗捷(2016)在自己的硕士论文中也列举了大量的微课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性作用,其中就包括了笔者所概括的教学方式新颖有趣。首先,微课程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明显优势就是更加灵活,很多知识点都可以用动态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知识的结构,更容易理解知识点的内容。

篇9

1 引言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它的基本原理渗透到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是自然科学领域和工程领域的基础。

大学物理作为工科院校各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之一,其目的是使学生对物理的内容和方法、物理概念和图像等各方面有个全面地了解。然而近年来不断受到教学计划调整课时压缩的制约,社会上的实用功利主义思想抬头,各专业教学有“轻基础,强专业”倾向,基础课不断受到排挤,院校的基层管理者对基础课程的定位不清晰,有时明知其重要性却仅落实在口号上,不见有丝毫行动,这些都使得物理的课堂教学课时不同程度地普遍减少。因此,如何使教学达到应有的目的;如何在进行基础理论教学同时,体现对应用人才的培养要求,是物理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2 物理课程的基础地位认识

工科院校中大学物理课往往在一年级学生中开设,而一年级学生刚刚完成了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此期间学生所学课程多为基础课,如数学、外语等。然而受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现实和浮躁的急功近利风气影响,很多非物理专业学生都会提问:为什么工科大学生要学学物理课?这就要求教师作出科学合理又易于接受的解释,而这又要从物理课程的基础地位说起,通常物理教师总是强调物理课程的重要性,物理学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学好物理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但如此解释未必令学生信服,事实上很少专业知识是从物理学推导出来,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专业基础:特殊的原理、方法和语言。除了部分职业物理学工作者需要了解某一物理专题尽可能多的细节外,绝大多数人并不需要在大学阶段储备物理学知识的细枝末节。

我们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对于任何专业,大学物理的教学目的绝不仅仅是物理知识的教育,更不是主要为专业课服务的,而是使学生对物理知识、思想、方法、历史、现状、前沿等方面从整体上有个全面了解。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的基础课。

这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应当让学生和老师明确大学物理是自然科学的核心学科、带头学科。物理学对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特效果,在学校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阶段,其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从物理学的发展史来看,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科学的历史。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大学物理应当在高等教育领域占据其应有的重要位置。

3 优化大学物理教学内容

基于课程的基础特点,大学物理教学应有别于中学物理教学和专业教学,其实应是它们之间的一个衔接和缓冲。教学不只是从思想、方法上作出改进,教学内容也应优化。大学物理内容不能简单重复中学学过的,应视学生情况该省略的就省略,剩下的课时可用于拓宽内容提高兴趣。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充实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大学物理的特殊性,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3.1 系统性。系统性对一套教材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既是一部人类对科学世界的探索过程,也是对世界由浅到深的一个认识过程。知识的系统性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科学的方法。

3.2 新颖性。相对早期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而言,最缺乏的是知识的新颖性,近年来,我们也逐渐认识到这个内容的重要性了,所以在内容选取上也注重引进了一些新的知识点和新的例子。讲授经典物理时可介绍新知识、新思想和新应用,如在力学中可以混沌现象来说明牛顿力学还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电磁学部分可介绍超导材料的应用,光学部分可介绍光导纤维、激光原理,波动部分介绍次声波在生产中应用等。当然对于物理前沿的教学分寸要把握好,不能大篇幅地讲解,只能从提高物理兴趣上作引导,否则会破坏大学物理课程体系

3.3 趣味性。大学物理性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门不太好学的课程。正是由于难学,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难以坚持下去,进而产生厌学情绪,适当增加内容的趣味性,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有帮助的。例如《PHYSHICS》一书,不仅纸张厚实,印刷业很精美,都是使用彩色印刷。同时在内容的引入和例题方面都采用一些与现实很贴近的例子,相当具有趣味性。相比之下,国内的教材不仅在印刷质量方面一般,在趣味性方面就更显得不足,通篇教材学习下来感到很枯燥无味,可读性不强。

3.4 实用性。知识应当紧密接触现实应用,相对大学物理而言,由于知识体系的特点,我们很难将其与现实连接起来。纵观现在的物理教材,很少有将知识点和实际生活相运用的。这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总是以为自己学了一门用处不大的课程。笔者以为,我们可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增强知识点与实际的联系。同时,利用一些知识点,鼓励学生创新、发明。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53-02如何上好第一堂课?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文献里有诸多教师就上好第一堂课谈过自己的心得体会。[1][2]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大学课程的教学也如此。第一堂课是对教师对所讲课程在整体上把握程度的一个检验,要讲好第一堂课实属不易。第一堂课多为绪论课并且会介绍一些基本知识点,特别是一些基本概念。不下工夫去研究,往往觉得空洞,没什么可讲,或者简单带过直接进入后面知识点的详细阐述。这样效果未必好。实际上,第一堂课追求的效果,我们看来应该是通过对课程的总体介绍,讲明主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让学生产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它将涉及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课程的学科基础,主要内容和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和应用前景等多个方面,使学生能感受课程的应用前景,同时产生学习这门课程强烈的心理期待,激活学生学习知识的渴望。

具体来说,第一堂课要达到如下目的:1.使学生了解该门课程的特点以及所在学科的学科简史。2.了解该门课程所在学科的学科体系以及该门课程的课程结构及其思维方法,特别是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3.使学生明确该门课程的学习方法,明确作业规范、答疑、师生互动等内容在内的教学管理模式。简单说,就是为课堂立规矩。4.课程内容的正式讲授,使学生在学习该门知识的同时,产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下面笔者就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阐述个人的教学体验和看法,以供同行参考。

一、介绍该门课程的特点以及所在学科的学科简史

向学生介绍这门课程的特点以及相应的学科体系。以《数理统计》这门课程为例。《数理统计》是统计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它和《概率论》 相互联系而又有所区别:二者都是研究随机现象的数学学科,《概率论》研究问题的主要思路是基于某个分布来考察其各种性质;《数理统计》则是根据数据(样本)来推断总体(分布等)。为了便于学生快速了解《数理统计》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列举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分别要用到统计学中的“估计”、“检验”以及“回归”的统计知识来解释),引发学生思考,同时让学生初步认识数理统计的处理对象。合适引例的选取十分重要,引例至少要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是要体现时代性,能贴近热点问题,特别抓住学生的兴趣;二是引例的合理解释必须借助这门课程所要阐述的思想和方法。而引例的选取则需要教师的平时积累,注意搜集素材并进行思考和加工。

向学生介绍这门课程的简史,可以结合关联学科的发展史和社会经济发展来简要阐述,比较重要的节点要提到。比如,针对《数理统计》这么课程而言,其简史应包括:在现代数学尚未形成之前, 早期对国家经济和人口等社会问题的数字描述,可以看作是数理统计的萌芽。随概率论发展,Bernoulli(1654-1705)考查了样本均值的弱大数律,拉普拉斯(1749-1827)研究男子出生比例的近似公式时,首次将数学分析用于概率论[3],为后续数理统计的发展打了好的基础。1832年英国在不列颠科学促进会中附设统计学部。1851年在伦敦成立第一个国际统计组织――国际统计协会。高尔顿(1822-1911)在达尔文《物种起源》问世后,首次使用概率统计的数学方法研究生物科学,明确提出了“生物统计学”的概念,并首次提出统计学中“相关”和“回归”等基本概念。进入 20世纪后,数理统计得到快速发展:K.Pearson(1857-1963)是真正开始生物统计研究的第一人,创办了著名的生物统计学杂志《Biometrika》,Gossett(1876-1937) 1908年对 t-分布的发现,开始了统计学的小样本时代。Fisher(1890-1962)提出了许多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如最大似然估计,方差分析和信仰推断法等,为该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Neyman(1894-1981)和E.Pearson(1895-1980)对假设检验理论的理论构建,使得数理统计的基本研究方法有了较清晰的脉络。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经济发展,该学科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如今已经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在金融、生物医药、公共卫生,工程管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该门课程所在学科的学科体系以及课程本身的结构体系,注重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结合简史,介绍学科体系可以让学生对该门课程所属的学科体系有较清楚的认识。比如,就《数理统计》而言,它是一门数学学科,前期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等。这样,学生们多数会将前面课程中相对薄弱的环节进行补充复习。通过介绍这门学科体系中《数理统计》的后续课程,如《线性模型》、《多元统计分析》、《非参数统计》等,可以给自学的学生指明一些学习方向。

有了学科体系的整体轮廓,焦点就转至怎样学习这门课程上。比如,翻开目录,带领学生了解将要学习的章节和主要内容,明确课程的内部结构。以《数理统计》为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描述性统计简介,参数估计、假设检验以及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三、阐明教学管理模式

大学课堂当然不必像中学课堂那样向学生强调课堂纪律,但是针对当下学生“逃课”,课堂玩手机等不良现象,向学生明确教学管理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还是十分必要的。

对学生的要求可以直接说明,也可以通过透明平时成绩的评价体系向学生明确。笔者倾向后者。为了让学生抓紧学习这门课程,笔者在向学生明确课程的重要性之后,会通过通俗描述该门课程的内容和学分、课时之间的关系,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的紧迫感。通过学生关注的课程考试和平时成绩,笔者在第一次课就明确告诉学生,考前不画范围,重难点都在平时的课堂上讲授、强调,平时成绩的评价包括学生的出勤(是否缺席,迟到、早退)、学习态度(包括课堂回答问题的表现以及课后讨论等情形)、课后作业等。针对诸多学生在课堂上抄作业然后课后提交的现象,笔者要求学生在上课前5分钟上交作业。针对上午的第1节课,为了避免学生迟到现象,笔者要求学生提前10分钟到课堂,当然授课教师也得提前10分钟到。

各个教师可以根据自身以及学生的情况,开展答疑活动,同时开通学生对教师的匿名建议等沟通和反馈,加强教学管理。在第一次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不规范的言行,教师一定要加以引导和管理,这对后面的示范特别重要。

四、课程内容的正式讲授

相比较后面的课堂教学,教师对课程第一堂课的课堂教学应该花更多的心血来准备,通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使学生对授课教师产生敬畏之心,这对后面的教学工作开展会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

对于第一堂课知识点的讲授,笔者觉得和后续课堂教学一样,要认真准备教学内容:明确这次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构思如何讲解重难点;在教学手段上,板书与多媒体的结合要了然入心:哪些内容借助多媒体,哪些内容利用板书。如何进行板书设计,什么时候设置课堂提问环节,什么时候组织课堂讨论,哪些知识点的讲授使用启发式教学以及布置哪些课后作业等诸多问题都必须考虑周全。此外,个人觉得和后续课课堂教学相比,还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和前面绪论内容的连接,二是下课前做好下次课堂内容的铺垫。

总体来说,在第一次课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通过向学生介绍这门课程的“美”以及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此外,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特别是人格魅力,包括发掘学生的优点欣赏他(她)们,也是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当然,这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但作为教师,积极主动去培养和提升自己是必要的。针对第一堂课,教师应尽量展现自己最好的精神状态和具有特色的谈吐,这也是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杨昕,张欢.高校青年教师如何讲好一堂课[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0(7):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