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发展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8-29 12:33: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档案学发展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档案学发展论文

篇1

一、建立档案学术规范。学术规范问题的核心是学风问题,而学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科的生死存亡。总的来说,档案界的学风是比较好的,大多数档案学者都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勤于独立思考,勇于开拓创新,并自觉抵制学术腐败,这是我国档案学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和不竭动力。然而,当前档案学研究中的确也存在着一些不良学风,如抄袭剽窃、自我吹嘘、互相吹捧、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虽然我们不能像对一般商品那样对档案学术研究设计出一套可以量化的、方便操作的标准,但在科学精神、文风文德、术语概念、学术评论等方面为档案学者制定出一些共同遵守的规范则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一)规范学术精神。鉴于档案学的学科特点,每一位档案学者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加强与档案部门合作,紧密联系档案工作实际,善于从鲜活的档案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透过纷繁复杂的档案工作表象抓住档案工作发展规律。力戒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尤其要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文字游戏和空洞说教。即使从事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我们也不能脱离档案工作实际,因为任何一项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都包含着某种特定的应用目的。更何况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和档案学应用理论与技术研究之间本来就互相渗透、互相交叉,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将其非常清楚地区分开来。研究档案史、评价历史上的档案工作现象、档案学思想和档案学理论,也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事实,而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实事求是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科学方法,彼此相辅相成,互为前提。

(二)规范文风文德。档案学理论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且被档案实际工作者所接受,才能发挥其对现实的档案工作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档案学研究者应努力培养严谨、严肃、严格的科学工作作风,不盲从、不迷信、不附和、不武断,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善于提出新问题,勇于开拓新领域,探求新知识,并大力提倡运用清新质朴、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浅出地剖析档案工作现状,揭示档案工作规律,预测档案工作发展趋势。切忌人云亦云,因循守旧,故弄玄虚,用晦涩、难懂的语言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档案学研究者还应加强文德修养,自尊、自信、自强、自律,淡泊名利,谦虚好学,不抄袭剽窃,不,把做人与做学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规范档案术语概念。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组织专家对现有的档案术语概念进行审查清理,在词形、语义、专指性、配套性等方面严格把关,剔除那些内涵模糊、外延过大、语义陈旧、专业化程度较低的所谓术语概念,重新建立一套符合档案专业特色的、符合档案学发展需要的术语概念,使档案学者们在统一的术语概念基础上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

二、健全档案科研管理体制,研究档案学发展战略。目前我国档案学研究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档案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而造成的。因此,适应社会和档案学发展需要,改革档案科研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档案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要与我国档案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及档案工作改革的精神相一致,抓大放小,充分调动各级档案科研机构和档案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档案科研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国家档案学发展战略,确立档案科研布局,协调各档案学研究机构之间的关系,组织全国性档案学优秀成果的鉴定、转让、评奖工作。在此前提下,有计划地逐步改变我国档案学会条块分割的分布状态,使之完成社会化的转变,成为在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指导下的非官方机构,并注重促进学术民主。

与此同时,要逐步改变目前的档案学研究方式,重建档案科研系统结构,实行档案学研究集约化,优化配置档案科研资源。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微观主体是以档案学研究者为最小单位的,档案学研究者的创新性是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物质载体,其提高和改进的途径主要在于通过各种方式强化档案科研人才的素质。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宏观主体是以国家为最大规模的,国家的档案学发展战略是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核心力量,档案学的整体水平能否提高,关键在于国家的档案科研政策是否正确。而要实现二者的结合,就必须建立档案科研共同体,即建立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档案科研小组(课题组)或档案科研开发群体。通过档案科研共同体,将不同部门、行业、地区的档案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者,特别是将从事理论工作的研究者和从事实际工作的研究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集中资源,取长补短,高质量地完成档案科研课题,并可避免或减少低水平重复研究。档案科研共同体的大量出现是实现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基础和基本任务。

另外,要研究档案学学科发展政策,制定档案学发展战略。档案学发展政策研究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总体上对档案学的学科发展进行考察,研究需要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才能保证档案学理论体系的合理发展,才能使其同档案工作实践相适应、相协调:二是针对档案学的具体领域或具体方面的发展,研究需要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才能保证该领域或该方面具有更大的发展活力。具体来讲,就是要研究各类档案学研究机构的协调与合作政策,档案学研究经费的划拨政策,档案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政策,档案学理论研究队伍的建设政策等。档案学的发展战略是档案学发展的长远性、全局性蓝图,是对档案学未来发展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规定和谋划。它以长远的战略目标来规划当前的行动方案,要求既要重视对事关档案学发展大局的热点问题和重要领域的研究,又要注意档案学理论的整体发展。制定档案学的发展战略一定要结合档案学的学科发展规律,紧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尤其要与我国档案学研究系统的总体规划相适应。三、进一步加强档案学术评论工作。近20多年来,我国档案学术评论有了一定的发展,不少杂志都先后刊发了篇数不等的述评文章,其中不乏上乘之作。这自然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档案学术评论所受到的重视与应受到的重视,还有不小的差距;档案学术评论所发挥的作用与应发挥的作用,也有不小的距离。也就是说,档案学术评论还没有被摆上应有的位置,研究水平还比较后,远远不能适应档案学发展的需要。

为进一步加强档案学术评论工作,当前我们应下大力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提高对档案学术评论重要性的认识。首先,档案学理论研究者要正确认识档案学术评论在档案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档案学术评论的内容和范围,进而明确开展档案学术评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把档案学术评论当作义不容辞的职责,切实加以重视。中国档案学会及地方各级档案学会要把档案学术评论列入各自的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召开包括档案学术评论在内的专题座谈会和学术讨论会。档案学会会员及其他档案工作者要刻苦钻研档案学理论,积极撰写档案学术评论文章,藉此交流经验,逐步完善档案学术评论的内容,把档案学术评论当作一门分支学科来建设。第二,开辟档案学术评论园地。目前我国既没有档案学术评论刊物,也没有哪一种档案杂志设置档案学术评论专栏,这显然不利于档案学术评论活动的开展。从长远来看,创办一种以档案学术评论为主要内容的杂志是十分必要的。在当前,各级各类档案杂志应开辟学术评论专栏,增加理论研究的比重,这对提高刊物的质量,扩大其在社会上的影响也是不无益处的。第三,建立档案学术评论队伍。这支队伍应以档案专业教师为主体,因为这部分研究者为了教学的需要,大都对档案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理论造诣相对较深。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档案实际工作者也要结合工作实践,积极参与档案学术评论,对档案理论界的一些观点和现象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档案专业学生是档案研究的后备军,应重点加以培养。各档案专业教学点应在课程设置时安排档案学术评论的教学内容。攻读档案学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更要把档案学术评论当作一门专业主干课来学习、研究。

四、努力改善档案学研究系统的外部环境。档案学研究系统的外部环境泛指档案学研究系统之外的与档案学研究系统直接或间接发生联系的一切要素和条件,主要有:向档案学研究系统给予政策支持的政策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输入科研人才的教育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划拨科研经费的经济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提供有用理论、技术和方法的知识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输送组织与管理技术的实践环境,接受与检验档案学理论的档案工作实践环境,以及普及与推广档案学研究成果的中介机制等。

应该肯定,改革开放以后档案学研究系统的外部环境较前有了很大的改善。社会档案意识逐步增强,档案学是一门独立学科已为不少人所接受。但是,不利于档案学发展的外部环境依然存在。例如,档案学的学科地位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档案科研经费一直缺乏稳定的来源,许多带有规律性的档案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加强宣传,深化研究,努力提高档案学的学科地位。不仅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档案工作基本知识,而且要宣传档案学及其知识体系,使大家明白建立与完善档案学研究系统、优化其外部环境既是档案学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科技、文化及社会生产力整体发展的需要;档案学的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社会各项工作的发展也需要档案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档案服务;档案学只有与经济、科技、文化协调发展,才能为社会提供最佳服务。以此唤起社会各界对档案学的理解、重视与支持。各级档案学会要积极鼓励、动员广大会员参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以扩大档案学的社会影响。档案学研究者要刻苦钻研档案学理论,不断深化档案学研究内容,努力提高档案学的科学水平,使档案学在现代科学中真正占有一席之地。

篇2

企业职工档案是企业劳动、组织、人事等部门在招用、调配、培训、考核、奖惩、选拔和任用等工作中形成的有关职工个人经历、政治思想、业务技术水平、工作表现以及工作变动等情况的重要文字材料,是职工完整的历史记录。它关系到职工职称评定、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许多方面,是职工享受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和办理退休手续的主要依据,是国家档案的组成部分。因此,有效地管理和利用企业职工档案,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企业职工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完善劳动力市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企业职工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原劳动部、国家档案行政部门于1992年颁布的《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定》,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企业实行改制、破产已进入扫尾阶段,原有的企业职工档案归用人单位或主管单位管理已不再存在,现在企业职工档案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管理机制滞后

1、现行档案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现在企业职工档案由多个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交叉重迭。人事部门管理干部身份的职工档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改制、破产和下岗分流人员职工档案,其中内退和退休由养老保险所属经办机构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有悖于企业实行的全员劳动合同制,给企业的职工基础管理工作带来许多麻烦,也不利于维护职工个人利益,促进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建设科学、规范的劳动力市场。

2、改制、破产企业的职工档案走向不清。改制、破产企业的职工档案归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技术工人交流中心管理,而有些改制企业的职工档案,最近则归其主管单位市经贸委管理,有的职工档案暂归留守处管理,造成管理混乱,查找困难。企业的职工到退休或落实有关优惠政策时,只知道都到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找,时常有找不到的情况发生,给职工带来极大的不便。

3、职工档案管理的利益与责任关系不明。企业改制时,由于接收职工档案有一笔费用,有些主管单位就争着要接收被改制企业的职工档案。待费用用完之后,又觉得这些档案是累赘,想移交给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技术工人交流中心,可技术工人交流中心又是自收自支的单位,不交费用则拒绝免费管理档案。

4、解除劳动关系人员档案转移不明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导入,改制、破产企业逐步增多,解除劳动关系人员的档案后续问题日益呈现,解除劳动关系人员在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时,企业给予员工一次性经济补偿金,在得到经济补偿金后,员工的档案能否转移没有明确的政策性文件。

(二)领导管理档案意识淡薄

1、重视程度不够。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社会经济组织,受习惯定式的影响,有些单位的领导和部分同志认为档案工作不如其他工作重要,没有把档案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档案所需经费短缺、发展后劲不足,导致了档案工作处于被动应付局面,难以高质量地完成职工档案工作。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企业精简人员编制,档案管理体制受到冲击,有的被削弱,有的被精简,档案管理人员身兼数职的现象较为普遍,不能集中精力开展档案工作。

2、档案意识逐渐淡化。由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其中大部分企业改制成非公有制企业,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保留在留守处或老厂人员档案虽然名义上有主管单位,但受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单位的档案多数被遗忘在角落,甚至丢失;而无留守处的单位,则企业职工提着档案回家,自己拿着档案回家涂改。改制企业中,有的片面地认为,企业经营者与员工是“雇佣关系”,用的是职工现有的劳动力,花功夫、费财力抓职工档案管理没有必要,因而,不能把职工档案管理工作列入工作日程,造成了职工档案收集、整理、转递、利用等环节问题倍出,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甚至有的企业负责人为达到控制职工的目的,扣押档案不给,使职工办不成调动手续。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档案管理的严肃性,更侵害了职工个人利益。

(三)管理方法落后

职工档案管理的软硬件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多数企业档案室设备陈旧,管理手段落后,档案管理“八防”达不到标准。职工档案管理停留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只满足于不丢失,装进袋子,锁进柜子。在运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充分利用档案资源,提高队伍素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下功夫不够。

(四)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档案管理是一项政策性、规范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而目前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大多素质较低,文化程度和专业素质还不适应新时期开展档案工作的需要。有些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企业职工档案材料的客观性、准确性、完整性差。由于部分企业没有严肃、负责地填写好每一份档案材料,致使有的档案错漏百出,给劳动保障部门办理职工失业、退休等手续增加了困难。如档案年龄与身份证不一致,前后出现多个参加工作时间,个人经历前后记录不完整等。

二、解决企业职工档案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企业职工档案工作存在问题,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创新为动力,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手段,以服务为方向,促进企业职工档案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一)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管理体制

1、要明确档案的管理机构。当地政府应制定本地《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档案管理者,一是经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认定后,具备保管条件的的用人单位,二是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技术工人交流中心。严禁职工个人或他人保管档案,民营中介服务机构也不得保存职工档案。

2、要明确改制、破产企业职工档案的流向和归属。企业合并、重组、破产后,对有单位接收的人员应及时将其档案办理交接;对临时未落实单位人员,归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技术工人交流中心管理,待落实单位后,办理转递;对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其档案归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技术工人交流中心管理;对下岗人员的档案,应及时转递到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技术工人交流中心保存,以便再就业时使用。

3、管理方式应适应企业经济发展和新型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需要,由现在的多级分散管理逐步过渡为集中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档案行政部门指导,独立管理职工档案,小型企业和私营、个体、外资企业的职工档案由当地劳动保障局的技术工人交流中心管理。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个人档案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再就业等一条龙管理体系,这样既能有效地保障职工个人利益,方便企业的职工管理工作,杜绝档案管理中不良现象的发展,又能充分发挥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服务职能,提高办事效率。今后将逐步过渡到对本地区企业职工档案实行由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集中统一保管,由当地档案行政部门统一进行监督和业务指导,将职工的档案划分为在职、失业和劳动事务三个部分,实行统一化、规范化的管理,查阅取证制度化、网络化。此举可避免职工档案在企业的随意性和职工流动、再就业等统计查询的不稳定因素,为当前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以及职工办理退休等提供方便。

(二)强化档案意识,提高企业职工档案工作地位

加强宣传,提高企业领导的档案意识。一是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体,加大档案法规及有关劳动保障法规的宣传。采取正反两方面宣传手法,通过法院对有关丢失职工档案处置的案例宣传,转变企业领导不重视职工档案的现状。另外通过依法管档用档事例的正面宣传,使他们把档案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使之在企业发展规划和企业计划中占据一定的位置。二要通过各种有效的舆论形式及培训形式,使企业职工档案工作的性质、任务和作用,最大限度地被企业领导了解和认识,工作实践中自觉地形成利用档案、关心重视和支持档案工作,加大职工档案工作经费投入,使职工档案工作与企业的管理、生存、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管理,形成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

1、加强宏观指导。劳动和保障行政部门对企业职工档案工作进行领导与指导,档案行政部门对企业职工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2、提高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程度。为了使档案管理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必须结合职工档案工作实际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并严格执行制度,检查落实制度,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有章可循。企业应当建立档案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不按规定归档而造成文件材料损失的,或对档案进行涂改、抽换、伪造、盗窃、隐匿和擅自销毁而造成档案丢失或损坏的直接责任者,依法进行处理。

3、做好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档案管理单位应严格执行《劳动法》和《档案法》,健全档案管理制度,认真负责地为每一个职工记录、收集、整理、保管好档案材料,定期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保证职工档案的完整、真实、精炼、实用。

4、提高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随着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深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现代化设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来,使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档案管理现代化发生了新的变革,正迈向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我国传统的职工档案管理应由控制性、分散性管理转向服务性、集中性管理,网络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契机。要不断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现代化管理意识,对他们进行现代化微机知识培训,并熟练掌握有关知识。要重视运用现代设备手段,对职工人事档案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加工,形成人事档案的信息精品,充分发挥现代化工具的作用。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把档案干部培养成学习型、创新型人才是新形势下做好企业职工档案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前提和保证。要从促进事业发展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实施人才工程,努力构造一个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储备人才的良好机制,建立一支业务素质较高的职工档案管理队伍。

1、要严把选人关。档案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根据新形势档案工作的需要,选配档案管理人员时,要注重选拔思想政治素质高,年纪轻、学历高、擅长计算机操作,有一定工作能力和文字水平的人员从事职工档案工作。

2、要强化培训,优化档案管理队伍素质。注重实用性,以整代训。分期分批集中档案管理人员学习业务知识,围绕疑难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以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积极鼓励档案管理人员在职自学,并加强自学情况检查和督促,从业务能力方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水平。定期召开改制企业职工档案工作座谈会、研讨会,交流改制企业职工档案管理经验,解决疑难问题,研究新的发展思路,提升工作水平。

3、要健全目标管理。把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成绩纳入岗位目标管理,并与年终考核相结合,从而促进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

篇3

[9]蒋冠.政府信息公开目标取向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

[10]候卫真.论政府信息化取向与信息能力构建[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

[11]谭必勇.政府信息资源的目录控制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8.

[12]王少辉.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7.

[13]邵华.档案学的逻辑起点与学科建构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4.

[14]高大伟.档案学的元问题及可能的形而上[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1.

[15]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95.

[16]蔡梦玲,高俊宽.从档案学硕博招生看档案学研究的发展走向[J].档案学通讯,2014,04:21-26.

篇4

3、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学会根据各单位档案人员变动情况,及时吸纳新人员加入档案学会,全年共发展会员3人。

4、档案宣传成效明显。州档案学会利用文山档案信息网,及时上传学会相关文件,使会员在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学会最新信息和动态,了解档案工作现状和研究成果。同时,利用档案工作简报向各级各单位宣传档案工作。

二、**年学会工作安排

**年,州档案学会将围绕档案工作重点,与时俱进,积极工作,加强学会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加强学术研究,不断提高学术水平,使学会充满活力,将学会建设成为“理论研究的摇蓝,档案干部的家园”。为此,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加强学会组织建设。搞好学会的自身建设,是学会工作的重要保证,鉴于档案工作人员变动频繁的情况,**年将对新从事档案工作人员进行一次普查,以吸收更多的档案工作人员成为学会会员;

2、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同其它兄弟学会的学术交流活动,借鉴和吸取他们先进工作方式和开展活动的方法,有计划地组织会员到外省、外地州学习考察,组织会员参加省的学术论文研讨活动,加强学术交流,促进档案工作人员学术水平的提高;

篇5

由河南省档案局主办的《档案管理》是北大核心来源期刊,从1996年~2014年连续6届入选我国档案学档案事业类核心期刊,在国内档案学领域的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越来越大。作者是决定期刊质量的关键要素,而核心作者是期刊质量保证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对核心作者进行研究,可反映刊物的用稿、学术风格与研究特色,也可窥视档案学研究的区域性发展水平、研究趋势、关注热点等总体现状。

1 核心作者及发文量

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统计来源,选取《档案管理》2006年~2015年共2699篇论文(除去未标注作者论文),共统计出第一作者1334人。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发文篇数最低值可由公式M≈0.749*(Nmax)1/2计算[1],将Nmax =51代入可得出M≈5.35;李文以1995-2005年的M≈5.07。按照取整原则及便于与李文以一文作比较,取值5作为核心作者最低发文标准,共得到69位核心作者,限于篇幅,本文只将发文量排名前20的作者列于表1。

表1可见,20年间排名前20的作者一直处于核心作者群的有7人,一直排名前20的有胡绍华、刘东斌、吴雁平、管先海。1995年~2005年20位核心作者全部来自河南,其中4位来自高校,其他均来自档案局馆;2006年~2015年20位核心作者有15位来自河南,5位来自外省市,其中12位来自档案局馆,5位来自高校,3位来自企事业单位。该刊经过20年的发展,一是核心作者队伍已相当稳定,既有档案学界的中坚力量、基层档案部门的实力干将,也有高校、企事业单位的后起之秀,他们对刊物的支持和信赖,对刊物质量、学术特色打造、刊物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二是核心作者群知识结构更合理,既有理论性强的档案学基础研究,也有实践性强的业务工作论述,显示刊物的学术价值不断提高,业务更加接地气。三是核心作者的来源更开阔,已突破河南省作者独霸刊物的情势,说明《档案管理》社会知名度越来越高,在立足区域、面向全国的容纳性上做得越来越好。

核心作者2006年~2015年在该刊发文793篇,占此时期总发文的29.4%,高于10年前的23.2%。说明刊物在培养学术带头人、发现和提携新人,提升稿件质量、培养高产作者群体方面做出了持续努力。

2 核心作者系统及单位分布

表2可见,核心作者主要来自档案局馆和高校。从作者数看,高校占比已超档案局馆,其他单位已有作者挤身核心作者群。从发文量看,档案局馆发文占比44.8%,人均发文量16.9篇,远超高校与其他系统人均发文量8.4篇、10.9篇。与10年前比,作者系统分布更为合理,系统间作者发文量均大幅度提升。

69名核心作者分布在河南、安徽、湖北、广西、江西、江苏、浙江、陕西、北京、上海10个省市39家单位,地域更广泛,分布更分散,期刊开放性更强。表3可见,河南省档案局,濮阳、开封、南阳市的档案局和郑州大学、郑州航院是发文重地,汇聚了众多档案学研究人才,科研实力雄厚。10年间,中国人民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发文量剧增,说明高校正成为档案学界科研的重要支撑,中国铁物等单位作者挤身核心作者群,一方面说明该刊对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研究的关注不断增多;另一方面说明企事业单位档案学研究者的科研能力在逐步增强。

3 核心作者合著度分析

论文合著率及平均合作强度是衡量作者合作程度的重要指标,合著率指合著论文量占论文总量的比率;平均合作强度=总合作人次/合著论文量+1 [2]。有40位核心作者存在合著情况,总合作数153篇(档案部门、高校、其他合作篇数各为60、82、11),总合著人次405(档案部门、高校、其他合作人次各为150、173、82),平均合作强度3.65(档案部门、高校、其他平均合作强度各为3.5、3.1、8.5)。为便于比较,表4列举了10位高产作者合作研究的总体状况。10位高产作者的总合著量60篇,总合著人次200,平均合作强度4.33,高于平均合作强度3.65。从总体来看,10位高产作者的平均合作强度较之10年前均有提高,由1.17升为4.33;从系统分布来看,10位高产作者所属档案部门、高校、其他的平均合作强度分别为2.94、3.29和5.15,明显高于1995年~2005年平均合作强度,即1.46、1.33和0。说明作者间合作越来越密切,有部门间、同行业不同单位间的合作[3],跨行业、跨地区、跨学科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互助合作,还有“档案界”网站针对档案基础问题或业务展开的讨论集锦。可看出刊物在推动档案学研究的互补性和合作度方面做出了明显的努力,但目前机构内部合作与导师挂名带学生的居多,提高研究合作度、挖掘群体潜力和智慧仍是档案学研究者的努力方向。

4 核心作者发文被引情况

69位核心作者的793篇论文中,有49位发表的文章不同程度地被引用,占核心作者数的71%,总被引篇数为198,总被引频次为674,人均被引频次13.76 次,篇均被引频次3.4次,均高于1995年~2005年15位核心作者论文被引用、人均被引频次7.47次和篇均被引频次1.78次,其中刘东斌、海、傅荣校、丁华东的文章被引频次均在50次以上,被引14次及以上的数据详见表5。说明10年来《档案管理》的影响程度和社会知名度明显提高,所刊稿件质量明显提升,作者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明显增强。

4.1 作者自引分析。刘东斌、吴雁平、李兴利、程训方、王茂跃、倪代川和王新才7位核心作者存在自引现象,共30次,作者自引率为4.5%,高于比邦兹和斯奈德统计的社会科学文献自引率3.4%,低于1995年~2005年该刊作者自引率8.9%[4],其中刘东斌自引频次为19,位居第一。说明7位作者研究实力深厚,在该刊发文具有研究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4.2 期刊自引分析。17位作者进行了期刊自引,共130次,期刊自引率19.3%,略低于1995年~2005年15位作者的期刊自引24次,自引率21.4%。虽然19.3%的自引率高于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7.5%的自引率,但与自然科学主要期刊30.44%的自引率仍有较大差距[5]。其中,刘东斌、海、王茂跃和刘子芳期刊自引次数分别为46、15、15和10,位居前列,反映出该刊在用稿和选材方面较稳定,载文具有一定关联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和特点。

5 核心作者发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情况

2016年5月通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获取2006年~2015年间该刊被转载的文章68篇,69位核心作者中有22位作者34篇论文被转载,分别占核心作者人数的31.9%,发文总篇数的4.3%;而1995年-2005年有10位核心作者18篇论文被转载,占核心作者人数的20%和发文总篇数的3%,说明10年来核心作者论文转载率已有较大提升。其中,1995年~2005年10年间,刘东斌、刘永和海转载篇数分别为5、3、1,占发文量百分比分别为17.8%、13.6%、10%,除刘永外,其余两人的转载占发文比均高于2006年~2015年的数据,详见表6。

6 结论与探讨

20年来,《档案管理》作为档案学档案事业类核心期刊,一直在我国档案事业中发挥着引导和核心作用,将来也肯定会创造出新辉煌。

《档案管理》作为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档案学档案事业类核心期刊,在保证向河南省作者适度倾斜前提下,可打造“大区域”研究特色带,成为国内其他区域特色研究融入度不断提高的更加开放的期刊。

篇6

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创新

(一)设置符合社会需求的教学模块

从档案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供应链角度看,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毕业生应对社会需求的能力,反之,社会需求也正促动着高校的教学课程设置向前发展。很多用人单位为减轻培养人才的资源,直接录用有一定工作年限的往届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应届生就业率,因此,高校在设置研究生课程之时,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培养目标,按照既定的目标开设课程模块。笔者认为,高校应按照就业方向将原有课程整合为相对应的模块,例如现代公文管理与处理系统模块、档案学理论研究模块、办公自动化模块、电子政务模块、电子商务模块、档案信息化建设模块、数字档案馆研究模块、电子文件模块等。其中,档案学理论研究模块为档案学硕士通学课程,其他各类模块可由学生依据兴趣爱好及发展方向自行选择,模块内的所有课程为该生必修课,各高校可根据学校特色、区域特色、师资力量有计划地进行课程模块整合。

(二)加大选修课的比例、扩大选修课范围

目前,我国28所开设档案学硕士点的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各有利弊,就黑龙江大学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而言,专业课比例明显高于基础课,学生仅在第一学期接受一门信息资源管理及一门组织管理课程,除了英语、政治两门公共课,均为档案学专业课,且在35学分的前提下,选修课程只需得到5分即可。“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信息学院档案与文件事业专业求该专业硕士须修满40学分,其中至少24学分须是信息学的课程;密歇根大学信息学院档案与文件管理专业硕士生须两年内修满48学分;美国匹兹堡大学信息学院档案、保存及文件管理硕士专业要求须修满36学分,共计12门课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信息学系档案学专业信息学系要求档案学硕士须修满19门课程,共76学分”[3]。可以看出,同样在学分制教育背景下,美国高校的学分明显高于我国,而且门类多样,选修课比重也高于我国。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图书、情报、档案学科的交叉性日渐明显,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将信息理论、信息技术、文秘、历史、管理等方面课程融入到档案学的课程设置中,既可以拓宽硕士研究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使学生在选修课程时,提前为毕业后的择业作前期规划,并有目的地学习专业知识。

篇7

1 核心期刊

对于学术期刊,依据其办刊质量以及学术影响力的高低,又有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之分。“所谓核心期刊,指的是刊载某学科文献密度大,定载率、引文率及利用率相对较高,代表该学科现有水平和发展方向的期刊。”核心期刊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集中性,指少量的一组核心期刊集中了某学科大部分高质量论文:二是代表性。指某一学科的一组核心期刊上的论文,代表着这一学科的当代水平和发展方向:三是学科性,指的是核心期刊总与某一学科联系在一起:四是权威性。指核心期刊的确定必须得到公认:五是相对性,指核心期刊相对于非核心期刊,仅具有相对意义,不是绝对的。尽管如今已经有许多学者对这一说法及这种学术评价方式提出了质疑,但笔者认为,就目前而言,“核心期刊论”是最客观、最科学、最有效的一种学术评价方式,或者说是最不坏的一种。

2 档案学期刊的主要功能

期刊学术水平的评价可以由多方面因素构成,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一是办刊的宗旨,即期刊功能定位;二是期刊所载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三是期刊的规范性。对于学术期刊而言,功能定位是灵魂,所载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生命线,期刊规范是形象。本文中,笔者将仅从期刊功能定位的角度,对档案学核心期刊的学术性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

3.2 文化功能倾向性

近年来,由于受到档案行政体制的制约和市场化竞争的影响,许多档案学者都认为档案学期刊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瓶颈期,陷入了困境,并认为,要走出困境必须改变档案学期刊的功能定位。于是,学者们对绝大多数档案期刊的这种工具功能倾向性提出了质疑:“目前,不少档案学期刊以机关刊物的面貌出现。翻开一看,某某首长的会议讲话、某某文件批示等赫然醒目,占据相当多的版面……”“遗憾的是,此间诞生的档案专业期刊,大多以效法为选择,以《档案工作》的特点为特点,以《档案工作》的模式为模式,不约而同地踏上了一条‘集中统一’的办刊之路……绝大多数的办刊宗旨保持一律。成为《档案工作》在各地的翻版。”为了走出困境,少数几种核心期刊率先作出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新的办刊理念和功能定位,即立足档案,找到档案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点,传播档案文化,尽量使档案期刊通俗化、大众化,应该说这种办刊理念与功能定位是富有创意的,使得档案期刊从“以官为本”走向了“以民为本”,这是符合档案工作和档案学发展趋势的。但笔者认为,这种转变只能说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于社会转型的一种无可奈何的被动回应,也就是说,这一新的功能定位也不能使档案学核心期刊从根本上走出目前的困境,而且,若稍有不慎,甚至会误入歧途。要使档案期刊走向民众,被民众所接受,就必须迎合大众的品味和需求,即大众想看什么,档案期刊就登什么。毋庸置疑,作为民族历史文化积淀的档案的确与社会生活之间有许多契合点,但同样是从档案中挖掘出的引人入胜的历史轶事与深奥难懂的档案学理论相比,一般大众肯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去看前者。那么,以大众需求为导向而办出的期刊的学术水平必然会大打折扣。目前,在一些核心期刊中,由档案 引出的历史故事或名人轶事占了相当多的版面。更有甚者,极少数居然将与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学毫不相干的散文、杂文、诗歌搬上档案学期刊,还美其名曰加强档案学期刊的文化休闲功能。要知道,任何期刊所载内容都有其底线,档案学期刊的底线就是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出版方针的前提下,刊登与档案现象相关的内容!

其实,笔者并无意苛求所有的档案期刊都将办刊宗旨定位于学术交流,都像《档案学通讯》和《档案学研究》一样,整本期刊全是严肃的理论探讨,一些期刊定位于展示地方文化、传播档案文化是无可厚非的,这也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但要讲求一个度。作为核心期刊而言,将文化休闲功能作为主要的期刊功能定位肯定是不足取的。作为专业学术期刊,学术性是本身地位的体现,尤其作为专业核心期刊,其代表着学科学术水平和发展方向,更应该坚持学术本位,档案核心期刊不仅是传播档案知识、进行档案学学术交流的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还肩负着振兴档案学这门学科的重任!因此,笔者认为,档案学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应以学术交流和学术评价为主要办刊宗旨和理念,这才是使其走向真正繁荣的正途。

4 一点感想

学术期刊是文化媒介中独特的一类,其研究学说理论的深度与探讨方法技术的精度,使它在媒介星群中,常常成为远离热点的“冷”媒介。大多数读者不参与,极少数读者却高度参与。可以说在品种繁多的期刊方阵中,学术性刊物发挥特殊的媒介功能,它能引入深思,是“小众刊物”,伹又是精英刊物,承担的责任重大。核心期刊更是如此。档案学期刊的读者主要来自四个层面:有关领导、档案人员、档案院系师生以及关心档案工作的有关人员。乐观地看,档案学期刊有着唯我独有、他人所无的有利空间;有着相对稳定的读者群。但另一方面,由于专业的限制,档案学期刊的受众面十分有限,与其绞尽脑汁使尽浑身解数去做如此收效甚微的事,还不如老老实实坚持自己的学术本位,做一些档案学核心期刊该做的事。

参考文献:

篇8

“元数据”一词,由来已久,其最早出现于计算机信息领域。自1996年美国著名电子文件专家戴尔·比尔曼在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上提出“元数据”以来,元数据开始进入档案学界研究人员的视野,并逐渐发展成为档案学界新的研究热点,尤其是对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的研究。笔者试图通过文献分析法,对2000——2011年我国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的研究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

1.数据统计分析

笔者选取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世纪期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使用高级检索,在“题名”检索项中填入检索词“元数据”,同时在逻辑“且”条件中选择“关键词”检索项并填入检索词“电子文件”,选择2000至2011作为检索时间,最终共获取有关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的论文134篇,其中中国期刊原文数据库搜索出132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2篇。

通过对年度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的研究进展情况。依据本文所使用的检索方法获取的134篇论文,其年度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从2000年到2011年,有关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的论文数量明显呈上升趋势,并且自2002年开始,论文数量一直保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这说明现阶段,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问题仍是我国档案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有关此问题的研究也仍在持续进行中。

2.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研究的主要内容

2.1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的概念与功能研究

2.1.1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的概念

元数据最早出现于计算机技术领域,此后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自戴维·比尔曼将其引入电子文件管理领域以来,档案学者开始对其进行研究,而有关元数据概念的研究自然首当其冲。目前为止,我国档案学者对电子文件领域内元数据的概念研究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初始定义阶段、著录元数据阶段以及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阶段。①

初始定义阶段,即直接引入计算机领域元数据的定义:元数据即关于数据的数据(data about data)。但这一概念过于宽泛,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领域,并不专门针对电子文件,无法作为电子文件领域的专业术语或概念,不具备专指性和唯一性。同时这个概念也过于抽象,档案工作人员无法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它,更不知道在实践工作中如何具体的运用它。因此,档案学界继续对元数据的概念进行探索,进而进入元数据概念研究的第二阶段:著录元数据阶段。

著录元数据阶段。所谓著录元数据,即元数据是关于单一电子文件和文件组合的背景及相互关系的结构化著录数据。②其实这里的著录元数据也就是指著录信息,这一阶段支持这一观点的代表性学者有董永昌、何嘉荪、刘越男等。董永昌、何嘉荪就明确提出“元数据是著录信息”。著录元数据概念的提出赋予了元数据有关档案学的特定意义,同时由于著录这一概念对广大的档案工作者而言并不陌生,因而也大大提高了整个档案界对元数据的认识,有利于在实践工作中更好的操作和运用元数据。但这一观点也受到不少研究者的质疑,一些档案学者认为,元数据与著录信息在作用、获取方式、稳定性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不能单纯的将元数据定义为著录信息。为此,刘越男提出“在电子环境中可以将文件管理元数据理解为著录信息”③的论点,并从现代著录定义的拓展、国际元数据标准与档案著录标准的关联以及电子环境中两者的本质等方面对这一论点进行了论证。

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阶段。这一阶段我国档案研究者们引入了国际档案界提出的“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概念,即“在对电子文件及其与文件创建和管理有关的人、过程和系统进行确认以及为其提供凭证和背景信息的过程中,有关文件的管理、利用和文件可理解性的元数据。” 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是专门设计用于满足电子文件管理需求,有关保证文件的真实性、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完整性、可理解性与可利用性的数据。可以看出,这两个元数据的概念是从作用的角度对电子文件领域的元数据加以定义的,体现了元数据在电子文件管理中的作用。同时通过赋予电子元数据不同的作用和用途,将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与其他领域的元数据区分开来,使其具备档案学的专业内涵。

2.1.2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的功能

我国档案学界对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的功能进行研究的学者较多。目前主要有四种代表性观点:

(1)用系统论观点,将元数据的功能分为总体功能和局部功能。代表人物为徐维,他指出“元数据的功能就是指元数据系统在电子文件管理计算机系统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和能力。电子文件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元数据的功能来实现的。元数据的功能可以分为总体功能与局部功能。”④同时系统的阐述了元数据功能在文件阶段的不同体现以及总体功能与局部功能的关系。

篇9

中图分类号:084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6-0510(2008)12068-03

一、建立档案学术规范

学术规范问题的核心是学风问题,而学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科的生死存亡。总的来说,档案界的学风是比较好的,大多数档案学者都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勤于独立思考,勇于开拓创新,并自觉抵制学术腐败,这是我国档案学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和不竭动力。

然而,当前档案学研究中的确也存在着一些不良学风。如抄袭剁窃、自我吹嘘、互相吹捧、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虽然我们不能像对一般商品那样对档案学术研究设计出一套可以量化的、方便操作的标准,但在科学精神、文风文德、术语概念、学术评论等方面为档案学者制定出一些共同遵守的规范则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一)规范学术精神

鉴于档案学的学科特点,每一位档案学者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加强与档案部门合作,紧密联系档案工作实际,善于从鲜活的档案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透过纷繁复杂的档案工作表象抓住档案工作发展规律。力戒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尤其要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文字游戏和空洞说教。即使从事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我们也不能脱离档案工作实际,因为任何一项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都包含着某种特定的应用目的。更何况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和档案学应用理论与技术研究之间本来就互相渗透、互相交叉,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将其非常清楚地区分开来。研究档案史、评价历史上的档案工作现象、档案学思想和档案学理论,也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事实,而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实事求是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科学方法,彼此相辅相成,互为前提。

(二)规范文风文德

档案学理论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且被档案实际工作者所接受,才能发挥其对现实的档案工作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档案学研究者应努力培养严谨、严肃、严格的科学工作作风,不盲从、不迷信、不附和、不武断,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善于提出新问题。勇于开拓新领域,探求新知识,并大力提倡运用清新质朴、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浅出地剖析档案工作现状,揭示档案工作规律,预测档案工作发展趋势。切忌人云亦云,因循守旧,故弄玄虚,用晦涩、难懂的语言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档案学研究者还应加强文德修养,自尊、自信、自强、自律,淡泊名利,谦虚好学,不抄袭剽窃,不,把做人与做学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规范档案术语概念

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组织专家对现有的档案术语概念进行审查清理,在词形、语义、专指性、配套性等方面严格把关,剔除那些内涵模糊、外延过大、语义陈旧、专业化程度较低的所谓术语概念,重新建立一套符合档案专业特色的、符合档案学发展需要的术语概念,使档案学者们在统一的术语概念基础上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

二、健全档案科研管理体制,研究档案学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档案学研究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档案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而造成的。因此,适应社会和档案学发展需要,改革档案科研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档案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要与我国档案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及档案工作改革的精神相一致,抓大放小,充分调动各级档案科研机构和档案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档案科研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国家档案学发展战略,确立档案科研布局,协调各档案学研究机构之间的关系,组织全国性档案学优秀成果的鉴定、转让、评奖工作。在此前提下,有计划地逐步改变我国档案学会条块分割的分布状态,使之完成社会化的转变,成为在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指导下的非官方机构,并注重促进学术民主。

与此同时,要逐步改变目前的档案学研究方式,重建档案科研系统结构,实行档案学研究集约化,优化配置档案科研资源。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微观主体是以档案学研究者为最小单位的,档案学研究者的创新性是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物质载体,其提高和改进的途径主要在于通过各种方式强化档案科研人才的素质。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宏观主体是以国家为最大规模的,国家的档案学发展战略是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核心力量,档案学的整体水平能否提高,关键在于国家的档案科研政策是否正确。而要实现二者的结合,就必须建立档案科研共同体,即建立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档案科研小组(课题组)或档案科研开发群体。通过档案科研共同体,将不同部门、行业、地区的档案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者,特别是将从事理论工作的研究者和从事实际工作的研究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集中资源,取长补短,高质量地完成档案科研课题,并可避免或减少低水平重复研究。档案科研共同体的大量出现是实现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基础和基本任务。

另外,要研究档案学学科发展政策,制定档案学发展战略。档案学发展政策研究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总体上对档案学的学科发展进行考察,研究需要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才能保证档案学理论体系的合理发展,才能使其同档案工作实践相适应、相协调:二是针对档案学的具体领域或具体方面的发展,研究需要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才能保证该领域或该方面具有更大的发展活力。具体来讲,就是要研究各类档案学研究机构的协调与合作政策,档案学研究经费的划拔政策,档案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政策,档案学理论研究队伍的建设政策等。档案学的发展战略是档案学发展的长远性、全局性蓝图,是对档案学未来发展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规定和谋划。它以长远的战略目标来规划当前的行动方案,要求既要重视对事关档案学发展大局的热点问题和重要领域的研究,又要注意档案学理论的整体发展。制定档案学的发展战略一定要结合档案学的学科发展规律,紧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尤其要与我国档案学研究系统的总体规划相适应。

三、进一步加强档案学术评论工作

近20多年来,我国档案学术评论有了一定的发展,不少杂志都先后刊发了篇数不等的述评文章,其中不乏上乘之作。这自然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档案学术评论所受到的重视与应受到的重视,还有不小的差距;档案学术评论所发挥的作用与应发挥的作用,也有不小的距离。也就是说,档案学术评论还没有被摆上应有的位置,研究水平还比较后,远远不能适应档案学发展的需要。

为进一步加强档案学术评论工作,当前我们应下大力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提高对档案学术评论重要性的认识。首先,档案学理论研究者要正确认识档案学术评论在档案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 用,了制档案学术评论的内容和范围,进而明确开展档案学术评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把档案学术评论当作义不容辞的职责,切实加以重视。中国档案学会及地方各级档案学会要把档案学术评论列入各自的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召开包括档案学术评论在内的专题座谈会和学术讨论会。档案学会会员及其他档案工作者要刻苦钻研档案学理论,积极撰写档案学术评论文章,藉此交流经验,逐步完善档案学术评论的内容,把档案学术评论当作一门分支学科来建设。

第二。开辟档案学术评论园地。目前我国既没有档案学术评论刊物,也没有哪一种档案杂志设置档案学术评论专栏,这显然不利于档案学术评论活动的开展。从长远来看,创办一种以档案学术评论为主要内容的杂志是十分必要的。在当前,各级各类档案杂志应开辟学术评论专栏,增加理论研究的比重,这对提高刊物的质量,扩大其在社会上的影响也是不无益处的。

第三,建立档案学术评论队伍。这支队伍应以档案专业教师为主体,因为这部分研究者为了教学的需要,大都对档案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理论造诣相对较深。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档案实际工作者也要结合工作实践,积极参与档案学术评论,对档案理论界的一些观点和现象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档案专业学生是档案研究的后备军,应重点加以培养。各档案专业教学点应在课程设置时安排档案学术评论的教学内容。攻读档案学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更要把档案学术评论当作一门专业主干课来学习、研究。

四、努力改善档案学研究系统的外部环境

档案学研究系统的外部环境泛指档案学研究系统之外的与档案学研究系统直接或间接发生联系的一切要素和条件,主要有:向档案学研究系统给予政策支持的政策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输入科研人才的教育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划拨科研经费的经济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提供有用理论、技术和方法的知识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输送组织与管理技术的实践环境,接受与检验档案学理论的档案工作实践环境,以及普及与推广档案学研究成果的中介机制等。

应该肯定,改革开放以后档案学研究系统的外部环境较前有了很大的改善。社会档案意识逐步增强,档案学是一门独立学科已为不少人所接受。但是,不利于档案学发展的外部环境依然存在。例如,档案学的学科地位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档案科研经费一直缺乏稳定的来源,许多带有规律性的档案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当前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加强宣传,深化研究,努力提高档案学的学科地位。不仅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档案工作基本知识,而且要宣传档案学及其知识体系,使大家明白建立与完善档案学研究系统、优化其外部环境既是档案学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科技、文化及社会生产力整体发展的需要:档案学的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社会各项工作的发展也需要档案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档案服务;档案学只有与经济、科技、文化协调发展,才能为社会提供最佳服务。以此唤起社会各界对档案学的理解、重视与支持。各级档案学会要积极鼓励、动员广大会员参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以扩大档案学的社会影响。档案学研究者要刻苦钻研档案学理论,不断深化档案学研究内容,努力提高档案学的科学水平,使档案学在现代科学中真正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多方筹措科研经费,增强档案学研究系统的活力。建议国家档案局在“科技三项费用”之外设立一种档案科研专向基金,或向国家科技部中请增加“科技三项费用”的额度,以资助重大或具有典型意义的档案学课题研究。地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专业主管机关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划拨一定的经费,专门用于档案科研工作。各级档案学会也要通过各种方式筹集科研经费。此外,档案学研究者要认真组织力量,积极申请国家和地方社科、教委及其他基金项目。也可利用自己在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与其他单位联合开展档案学理论研究,以缓解档案科研经费紧张的矛盾。

篇10

2我国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的基本概况

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是指非档案学专业考生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成为档案学专业的研究生。为了解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客观情况,笔者选择四川大学、上海大学、郑州大学、安徽大学、辽宁大学、苏州大学、湘潭大学等10所高校作为样本,通过阅览网站的信息、电子邮箱联系等方式,获取了10所高校2009-2011年的招生总人数、跨专业人数等情况。

2.1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人数状况10所高校2009级、2010级、2011级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人数与总人数的具体情况见表1。

在表1的基础上,笔者分别统计了10所高校2009级、2010级、2011级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所占总人数的比例见表2。

由表1和表2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是从总体上看,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占总人数的比例较高,三年均超过了50%。2009年、2010年、2011年10所高校的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分别是80人、73人、74人,总人数分别为137人、143人、126人,所占比例则分别是 58.39%、51.05%、58.73%。

二是从个体上看,各个高校之间存表3

在较大差异。三年平均比例最高的达75.38%(安黴大学),最低的则为30%

(武汉大学),相差45.38%。其中,南京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武汉大学的比例分别为42.11%、32.08%、31.03%、30%,均低于50%;安黴大学、山东大学、湘潭大学、辽宁大学、四川大学、郑州大学的比例分别是75.38%、72.97%、71.79%、71.67%、64.52%、56.52%,均高于50%。究其原因,比较复杂,可能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所办专业水平、所在高校的社会声誉、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及招生规模等。如南京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的比例均低于50%,可能与它们地处我国最发达经济区域,就业前景看好,能较好留住自身本科生的同时,还较能吸引外校档案学专业本科生报考有很大关系;武汉大学为享有很好社会声誉的著名高校,其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多年在全国排名第一,档案学专业水平也仅次于中国人民大学而位居第二,虽然位居中部地区,但仍能吸引大量档案学专业本科生报考,故比例较低。与此相对照的是,安黴大学、湘潭大学、辽宁大学均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档案学专业又具较高水准和较大影响,故比例较高。

2.2专业背景来源状况

经不全面了解,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十分广泛,横跨多个学科门类,如以安黴大学为例(见表3),其学科背景涉及管理学、法学、经济

学、工学、文学等5大门类,不过管理学背景的学生人数占跨专业总人数的58.82%,属大多数,与档案学属同一学科门类。

2.3跨专业报考动机分析

经调查分析发现,跨专业考生报考档案学的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的因素。内部因素来源于考生自身,主要有:一是档案学专业属冷门学科,学科内涵不高;报考人数较少,竞争程度较低,考取难度较小;就业不差,“性价比”较高。二是为了改变本科阶段所学专业,这源自于一些考生高中阶段对大学专业不甚了解,所学本科专业或者没有报好,或者不感兴趣,希望通过考研找到自己认为更适合的专业。[3]三是部分考生结合档案学专业的特性,想通过档案学专业考取公务员。四是少部分考生喜欢档案学专业。外部因素是指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有:一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学历是提高竞争力的渠道之一,考生将档案专业作为跳板获得硕士学历;二是就业压力,为逃避就业而选择读档案专业研究生。档案学考研的难度相对较小可能是最主要的因素。

3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探析

3.1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

从培养现状来看,多数跨专业硕士生应当体现的优势并没有体现出来,应有的潜力也没有被真正的激发出来,个别研究生在三年的专业训练中甚至一直处于困惑、迷茫状态。[4]各高校对跨专业与本专业硕士研究生采取的是“一视同仁”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基本相同,在导师的选择上没有考虑跨专业因素,由于大部分导师只有单一学科背景,这就导致导师不能很好地帮助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发挥其原有知识结构的优势,更不能做好其他专业知识与档案知识的连接以及重组。不具差异化、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对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当前的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令人担忧。

3.2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为档案学科队伍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亦对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提出挑战。针对跨专业生源这一特殊群体的培养问题应采取的对应措施是几乎为零。下面从跨专业学生自身、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导师制度等方面讨论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3.2.1跨专业学生自身

从报考动机方面看,多数跨专业考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少数属跨专业调剂生,他们对档案学专业并不了解,使得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存在诸多障碍。档案学专业基础知识、思维能力以及档案实践能力的缺乏,使得这些跨学科背景的学生容易陷入迷茫状态。他们在课程学习上跟不上教学节奏,在学术交流讨论上无法与老师沟通,这些使得部分跨专业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自卑,并产生了消极的学习态度,对研究有畏难情绪,甚至个别学生从心里抵触档案学科。

3.2.2培养目标

在硕士研究生阶段,目前各高校将培养档案学学术型人才作为主要培养目标。如武汉大学就要求学生“具有独立从事研究、教学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注重学生“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培养。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档案学基础知识薄弱,要想建立完整而又科学的档案知识体系尚需多年的学习积累,他们较少有机会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就算参与,也只是负责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在当前的形势下,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要想成为档案学学术型人才困难相当大,脱离实际的培养目标使得他们陷入尴尬境地。

3.2.3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档案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各高校课程基本模块大致包含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个别高校(如辽宁大学)针对跨专业硕士研究生设立专业补修课,总体上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缺乏实践教学课程或者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导致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欠缺档案工作的基本技能,不利于个人未来职业发展。各高校档案学专业课不尽相同,均带有浓厚的院系背景色彩。总的来说,档案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中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并不多'而跨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开放性要求程度更高,没有足够的选择空间,无法满足个性化培养的需求及发挥跨学科优势。3.2.4导师制度

如今高校教师资源紧张使得一个档案学的硕士生导师一届带4?6个学生是较正常的事,精力所限,无法给跨专业研究生“开小灶”,以致面对跨专业研究生,许多导师在培养过程中表现得“力不从心”。同时,由于每一个导师不可能涉猎所有学科,只能在其专业领域内具有较深学术造诣,这样就无法帮助跨专业学生做好知识的连接与融合,甚至由于跨专业学生缺乏档案学基础知识,和导师之间的交流都存在障碍。

4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对策4.1正确自我定位、注重自主学习由于缺乏基本的档案学专业基础知识,缺乏专业思维能力,跨专业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跟不上,吃不下”的情况常常发生,对此,跨专业研究生一方面要积极调整学习心态,认清差距,科学地分析自我优势与劣势,克服消极、悲观的情绪,做好自我定位工作;另_方面就是注重自主学习,激发对档案学专业的学习热情,确定每一阶段的学习目标,比如在研究生刚入学阶段就自觉补习档案学专业基础知识。总之,在正确自我定位、注重自主学习的帮助下,跨专业研究生可以通过对专业基础知识的不断学习,结合跨专业优势,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研究能力,成为档案学专业优秀人才。

4.2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制定差异化培养方案针对跨专业研究生应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制定差异化、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大部分在毕业后实际从事的不是教学科研型工作,而是应用性工作,因此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上。差异化、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是指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就业或者读博),来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培养方案,最终培养成为应用型人才或者学术型人才。既然是不同的培养目标,那他们的课程设置、导师培养方式、实践活动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对于应用型学生,应设置较多的实践性课程,以来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走学术之路的学生就侧重培养其研究能力。如此的分流方案才有助于提高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

4.3优化课程设置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是培养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的重中之重,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金波认为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应呈金字塔形状,[8]这种金字塔式的课程体系更适合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笔者认为:金字塔课程体系中“塔底”是工具类、方法论课程,这类课程目前开设的很少[9]。档案学研究方法课程体系可以由以下课程组成:(1)管理研究方法,(2)信息检索技术与方法,(3)文献计量分析,(4)社会调查方法,(5)应用统计学;[1°]第二层开设一级学科相关的课程,以专业基础课的形式开设有关课程如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信息咨询等;第三层是档案学的专业课程,可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档案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的丰富化非常重要,这有利于学科研究多方向性;“塔顶”就是前沿性和跨学科性选修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可以了解各专业领域学术研究热点、专业研究新动向,帮助跨专业研究生拓展非档案专业领域的知识,帮助他们延伸自己本科专业领域知识。

在金字塔课程体系中还要补充的是教学实践环节,加强档案技能培训,才能更好地培养档案应用型人才。考虑到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在金字塔的第三层专门可以为跨专业学生开设专业补修课,如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档案保护技术学、文书学等课程。

4.4建立导师组

单凭一个导师的力量不足以帮助跨专业学生发挥他们的优势,不足以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在档案学科中的定位,建立导师组是解决问题的较好办法。导师组可由2名高校老师和1~2名档案实践部门的专家组成,高校老师由一名档案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加上一名其他专业老师组成,其他专业老师是根据跨专业研究生自身特点而安排的,比如本科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研究生配备一名研究信息管理的老师。小组内指导老师分工负责,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各自发挥自己的学术特长,互相配合,对研究生的学习进行集体指导。

4.5搭建学术交流、社会实践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