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八下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6-14 15:56: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数学八下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数学八下总结

篇1

学,努务推进 “合作——探究——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认真努力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我努力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认真做好常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认真学习贯彻教学大纲,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包括兴趣、需要、方法、习惯,

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措施。

3、考虑不同的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一堂教学课下来,不可能每一个同学都能掌握好该节内容,必须要有相应的课后复习辅导工作。

三、主要工作亮点:

1、教学有激情。

踏足教育五年来,我一直未放下对教育的激情,每节课我都能精神饱满地走

进课堂,用自己特有的激情感染学生学习。

2、认真做好教学分析

本学期,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学校专门成立了教研室,针对学生的学

情进行学情分析。我认真按照学校工作部署,每次学情分析考试后,及时改卷,分析试卷、分析学生,及时进行试卷评讲,把后续辅导措施放到实处,把学情分析落到实处。因此,学生在学情分析考试中,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以计算为例,本学期八年级进行的学情主要是从计算入手,一学期下来,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提高不少,优秀率、合格率伴随着学情分析一次小跑,节节升高。

3、认真上好教研课

本学期,我校数学教研组开展了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为主题的教研课。

我积极参加本次活动,考虑到八年级有关计算方面的内容己上完,我最后把这节教研课搬到七年级(1)班来上。确定好教学内容后,我立即通过七(1)班数学老师了解该生的学情,同时与该班班主任取得联系,用一段时间对该班进行了学情调研,最后根据学情情况写出教案,做好课件。最终,在该班的教研课也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4、创新设计、评价

本学期,我在我任教的两个班进行了创新评价工作。学习评价方面,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作业评价方面,一改过去常规的评价方法,采取日评、周评、月评地评价方法,评出进步,评出优秀,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看到学习的进步,又有了学习的动力,并树立起学习的目标,较好地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

四、主要工作反思

1、部分学生的基础老是跟不上去。虽然在教学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部分学生的基础老是跟不上去,让我心上的弦一直绷着。有时感觉学生也很努力,教师也辅导了,但成绩就是上不去,这个问题一直在我的一块心病。

2、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没有得到提高,自我接手八年级数学后,一直有小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没有得到提高,整天上课有气无力,这是学生的问题,还是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当,值得反思。

篇2

期:___________

2021年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一学期来,我担任八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期间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充实自己的头脑,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教育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不断努力,现对一学期来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坚持认真备课,备课中我不仅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

二、努力增强我的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与同事交流,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完善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

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___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改提了的,要以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为主导思想,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并非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教材挖掘不深入。

篇3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对每位数学教师都是一种挑战,是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学段培训,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本学期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教育教学改革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紧扣新课程标准,和“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以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课前准备不流于形式,实实在在的研究,课后的反思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教学要呈现开放性,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态势中。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兴趣的形成、知识的获得、应用了然于心。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数学结论的获得,都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突出过程性,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综合起来看这次教学活动兼顾到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而这些都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完成的。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修炼,提高文化水平与做人境界,这将是一个长期而非常有价值的努力过程。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定性为主的评语,是学生与老师的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知道了哪些方面应该继续努力。

四、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篇4

叮咚,上课铃响了。数学老师抱着一摞卷子和一张成绩单走了进来。我的心里七上八下,眼睛不敢向数学老师那儿看,心想,数学老师一定会狠狠地批我一顿。这时,老师开始公布分数:“刘欣悦 96 。。。 杨明璇 92 。。。” 我终于鼓起勇气偷偷地看了一眼数学老师,老师正在慈祥地向我微笑。我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老师又对这次考试进行了总结:“。。。杨明璇。。。”当说到我的时候,我努力地想去品尝一下表扬的滋味,可是同学们不断投过来的目光和前后桌竖起的大拇指,使我的脸“刷”地一下红了,把头深深地埋进了胳膊里。

放学路上,我骑着自行车在路上飞驰,不断地按动车铃,用这首快乐的歌表达着我的心情。

回到家,我心不在焉地在卧室写作业,只要听到爬楼梯的声音,就迫不及待地打开门,看看是不是妈妈回来了。一阶,两阶,三阶。。。越来越近了,我竖起耳朵,听到了找钥匙的声音,我打开门,正是妈妈,我把成绩告诉了她。妈妈高兴极了,吻了我一下,我的心里也甜了起来。

耶!考试之后的感觉,爽!!!!!!!!!!!!!!

篇5

第二节上语文课,我心里七上八下“怦怦”乱跳,生怕自己考不好。卷子终于发下来了,我心里暗暗祈祷:老天保佑。我迫不急待地扫视了一下成绩,唉,才93分。我惊呆了,顿时呆若木鸡,耳朵当即像被扇了一个耳光,“嗡嗡”作响,好难受啊。

篇6

一、监测时间

2016年1月15日——16日。

二、监测科目及分值

七年级为思品、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共7科;

八年级为思品、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地理、生物,共8科;

九年级为思品、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共7科;

七、八、九年级的语、数、英均为120分钟120分,其余学科均为60分钟100分。

各年级综合实践、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考查科目,由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开设实际,自行确定考查方式。

四、监测范围及内容

按学期初下发的教学进度执行,其中思想品德有10%左右的时政内容;初二生物考八上和八下第七单元的全部内容。

五、监测要求

1、根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试行)》的要求,期末考试所有工作由各学校组织实施。

2、要进一步明确考试的作用和意义,加强对师生的诚信教育,严肃考风考纪,确保考试结果真实客观。

3、要认真筹备召开考务工作会,明确各类人员工作职责,按照考试工作流程,严格考试工作的各个环节,确保考试各环节不出任何纰漏。

4、要确保试题安全,专人负责,明确责任;在考试过程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调动考试科目的顺序及时间。

5、考场安排同桌异题,有条件的单位可实行单人单桌。

6、学校内部年级之间调换监场、阅卷,监考教师不得跨学校监场。

7、要严格执行省《规范》要求,不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及名次。

篇7

八年级上册第1章是“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是本章第4节的内容.本节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线段和角的轴对称性的基础上安排的.主要内容是:(1)通过探索活动认识到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2)在实际探索中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研究已知底边和底边上的高作等腰三角形的方法.

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两个底角相等”、“三线合一”,是等腰三角形的重要性质,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两条直线垂直的重要依据.教材通过剪纸、折叠、观察、思考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在问题串的引导下,由学生发现并概括出这些性质,这都是要求学生必须牢固掌握的.

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情况,它除了具有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外,还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质:(1)有三条对称轴;(2)每个角都等于60°.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实际上也是“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问题,只是由于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所以它的三个内角也相等,再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推出它们都等于60°.

由于有关证明的知识教材安排在八年级下学期,所以教材中的例题1对“等边三角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60°”采取了说明的方式,这个说理过程实际上是对这一结论的严格的推理证明.教材从本节开始,在例题、练习与习题中逐渐增加了说理训练的要求,以便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并且为八下学习的逻辑推理证明作必要的铺垫.“挑战自我”栏目中用正方形白纸折等边三角形的问题,既是一个具有挑战意义的问题,又是一个有趣的智力游戏.

已知底边和底边上的高作等腰三角形是尺规作图问题,这个作法分四步:

(1)作线段AB,使AB=a;

(2)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EF,交AB于点D;

(3)在射线DE上截取线段DC,使DC=h;

(4)连结AC、BC.

ABC就是所求作的等腰三角形.

可见,上述作法实际上包含两个基本尺规作图问题:其中的(1)、(3)两步是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第(2)步是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在对教材作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确定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经历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过程,掌握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性质.

2.经历探索等边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和内角性质的过程,掌握这个性质,并会作出合理的说明.

3.掌握已知底边和底边上的高用尺规作等腰三角形的方法.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说明“等边三角形的每个角都等于60°”.

教学课时:2课时.

2 学情和学法分析

2.1 学生在学习中常见的认识误区和思维障碍

(1)对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理解不深刻

关于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要求同学们做到全面理解,既要认识到它是轴对称图形,又要说出其对称轴来,为此,同学们应明确以下两点:①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②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底边的垂直平分线.对于第①点,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很容易发现,而对于第②点则往往出现认识、理解不深刻的现象,从而导致错误.常出现下面的错误认识“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底边上的高”.

(2)不能正确理解“三线合一”的性质

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是指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和底边上的中线重合.这里的“线”都是指线段,对于这一点,初学的同学往往出现认识上的问题,如出现类似下面的错误判断:

因为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所以也是底边上的垂直平分线.

事实上,在等腰三角形中,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和底边上的中线是同一条线段,它垂直于底边,而底边的垂直平分线是垂直于底边的直线,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2 学法指导

(1)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归纳、总结、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对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师可通过适当的素材(问题串),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自己独立解答,然后进行相互交流,在相互交流中加深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2)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为防止出现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理解不深刻的现象,可在同学们总结、归纳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后,给出一些判断性的问题,让学生去甄别真假.

(3)注重认识结构的优化.关于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学过,学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等腰三角形有关概念的认识,以扩充学生原有的数学认识结构.

3 教学建议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们应下力气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本节内容是进行教学方式改革的良好素材.

3.1 注重实验操作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学生通过剪纸、折叠、观察等活动,在对教材给出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所以,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操作.因为学生在动手实验的基础上,既能从中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还能体验到问题的结论和方法之间的精彩过程,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进行积极“和谐”的建构过程,从而把新的学习内容正确地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为了让学生自主发现、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材是让学生通过下面的实验归纳得到的:如右图,用纸剪一个等腰三角形ABC,将三角形对折,

使它的两腰AB与AC重合,记痕迹与底边BC的交点为D,

把纸展开后铺平.思考下面的问题:

(1)等腰三角形ABC是轴对称图形吗?

(2)∠BAD与∠CAD相等吗?为什么?

(3)∠B与∠C相等吗?为什么?

(4)折痕所在直线AD与底边BC有什么位置关系?

(5)线段BD与线段CD的长相等吗?

(6)你能总结一下折痕所在直线AD具有的性质吗?

学生通过剪纸、折叠、观察、思考等探究活动,在以上6个问题的引导下,能自主发现并概括出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两个底角相等”、“三线合一”等重要性质,这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依据.

3.2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归纳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实验中,“剪等腰三角形”是关键的一步,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学生在剪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教师可给以提示和引导,在学生剪出等腰三角形,可让学生总结出这一方法:

在纸上任意画一个角A,在∠A的两边上用圆规分别截取AB和AC,使AB=AC.连结BC,沿AB,BC,CA剪下,就得到等腰三角形ABC.

3.3 使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对于问题(1),先由学生自己思考、猜想,然后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师生共同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底边的垂直平分线.这个性质包含两部分,前面的部分说明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后面的部分是说明对称轴的位置或是怎样形成的,这一点同学们往往不够重视,从而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一个图形的对称轴是一条直线,既然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就需要进一步明确对称轴的位置.这条直线就是等腰三角形底边的垂直平分线.一定要向同学们交代清楚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一条直线,而不是线段,这样学生就不会误认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底边上的中线了.

问题(2)―(5)反映了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和“底角相等”的性质.这些结论的获得过程都可以采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可在学生充分思考、猜想、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全班交流加以肯定.

在引导学生“已知底边和底边上的高用尺规作等腰三角形”时,应先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四种基本尺规作图,然后就本作图题展开讨论,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是作出等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在作出线段AB=a后,关键是确定顶点C的位置.

3.4 加强对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

篇8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笛Э翁媒萄Ч程中,我认为最基本的教学任务应该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因此,我们应该以初中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以身作则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努力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引导其善于观念、乐于思维、敢于创新实践,让数学课堂更加实效精彩。本文我将结合自几身多年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对巧妙引领初中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教学策略展开探究。

一、激发兴趣自主学习

数学知识通常较为抽象,缺乏趣味性,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需要对教学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将其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教学问题,或者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动手操作。例如:北师大版七年级“轴对称现象”教学中,课本对“轴对称”的定义较为抽象、难懂。而教师在引入教学内容时,可以将自己的双手展开,手心面向学生,然后再将双手并拢,问道:“我的双手成轴对称吗?”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双手对平移、旋转图形的相应变化进行直观演示,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应用事例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这样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此外,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然后再利用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进行举例,可以有效提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提升课堂的活跃性,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自主探究创新思维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分析和发现隐藏于问题情境中的相关信息和内在联系,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探究,独立自主地提出问题:

例:在ABC中,AB=AC,BDAC于D,CEAB于E,BD和CE相交于O,求证:BD=CE。(选自北师大版数学八下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

在证明方法上,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交流,得到如下证明方法:

证法1:通过证ABD≌ACE,得:BD=CE。

证法2:通过证BCE≌CBD,得:BD=CE。

证法3:利用三角形面积 AB×CE = AC×BD,得:BD=CE。

除了以上结论外,同学们还探究提出如下结论:

①OB=OC;②OE=OD;③AO平分∠BAC;④AO垂直平分BC。

除此许多学生还对题目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探究和改造变化,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变式1:在原题中,把高线CE和BD改为ABC的中线或角平分线,同样可得结论:BD=CE。

变式2:已知:ABC中BDAC于D,CEAB于E,BD和CE相交于O,且BD=CE,求证:AB=AC;你们还可以得到哪些结论呢?

变式3:已知:ABC中,中线BD和CE相交于O,且BD=CE,那么AB=CD是否还成立呢?你还可以探究出哪些结论呢?

变式4:已知:ABC中,角平分线BD和CE相交于O,且BD=CE,那么AB=CD是否还成立呢?你还可以探究出哪些结论呢?

这样教师通过一题多证、一题多变引导,让学生主自参与探究,这样既沟通了知识间的互相联系,扩展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求异思维。

三、良好自主学习习惯

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进行培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首先,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不论是预习、课上学习,还是课后的巩固学习,都需要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必定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其次,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与探索的习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探索,在观察与探索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而且会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后,引导学生养成学习小结的习惯。课后让学生对教学知识进行小结,以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总结。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可见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效自主学习能力是相当重要,教师需要深入对新教材的理解探究,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及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积极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上不断思维,不断发现与探索,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芳.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J]. 艺术教育,2014(06).

篇9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初中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许多数学概念概括性比较强,学生理解非常困难;有些知识包含了隐性内容,仅仅依靠老师的情景创设和知识讲解学生可能无法全面理解数学的内涵,所以需要运用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例如,苏科教材八课本P25习题7.6的第5题:将23本书分给若干名学生,如果每人4本,那么有剩余;如果每人5本,却又不够,问共有多少名学生?我编拟出如下习题让学生加以应用。

变式1.“五·四”青年节,市团委组织部分中学的团员去西山植树。某校九年级(3)班团支部领到一批树苗,若每人植4棵树,还剩37棵;若每人植6棵树,则最后一人有树植,但不足3棵,这批树苗共有 棵。

变式2.“六一”儿童节前夕,某消防队官兵了解到汶川地震灾区一帐篷小学的小朋友喜欢奥运福娃,就特意购买了一些送给这个小学的小朋友作为节日礼物。如果每班分10套,那么余5套;如果前面的班级每个班分13套,那么最后一个班级虽然分有福娃,但不足4套。问:该小学有多少个班级?奥运福娃共有多少套?

通过以上的变形教学有助于养成学生深入反思数学问题的习惯,善于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探索相关数学问题间的内涵联系以及外延关系,使学生学会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二、通过结论变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注重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发展的需要,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分析问题并探索解决途径、验证并应用所得结论的全过程。初中数学内容的形式化趋势比较明显,而学生对形式化的数学知识理解普遍感到困难,对某些规律的形式化归纳往往更是无从下手,所以,适当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变式教学环节,让学生从变式问题中“变化量”的相互关系中,帮助学生总结数学规律。以苏科教材八下P121习题8为编拟蓝本, 进行加工、挖掘、拓展而形成,充分发挥课本习题的探究能力。变式成如下习题:

变式1.如图1,在同一平面内,将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BC和AFG摆放在一起,A为公共顶点,∠BAC=∠AGF=90埃堑男北叱の?,若ABC固定不动,AFG绕点A旋转,AF、AG与边BC的交点分别为D、E(点D不与点B重合,点E不与点C重合),设BE=m,CD=n。

请在图中找出两对相似而不全等的三角形,并选取其中一对进行证明。

母题条件不变对其待求结论进行变式。

变式2.求m与n的函数关系式,直接写出自变量n的取值范围。

变式3.以ABC的斜边BC所在的直线为x轴,BC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2)。在边BC上找一点D,使BD=CE,求出D点的坐标,并通过计算验证BD2+CE2=DE2。

变式4.在旋转过程中,变式3中的等量关系BD2+CE2=DE2是否始终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这样,因为需要对图形的几何性质等规律性知识进行总结或验证时,从简单的一类问题开始进行变式,借助变式教学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数学中其它规律的发现与验证都可以使用变式教学。

三、通过背景变式强化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

在解题教学的思维训练中,通过改变问题背景进行变式训练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通过从不同角度去改变题目,通过解题后的反思,归纳出同一类问题的解题思维的形成过程与方法的采用,通过改变条件,可以让学生对满足不同条件的情况作出正确的分析,通过改变结论等培养学生推理、探索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性和严密性。

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5,底长为6,求周长。我们可以将此例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5,周长为16,求底边长。

变式2:已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5;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

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2,另一边长为16,求周长。

篇10

2012年4月10-12日在温州市外国语学校举行了浙江省初中数学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来自省内的12名参评老师演绎了一堂又一堂精彩纷呈的名副其实的优质课,我有幸参与了本次观摩学习,获益匪浅,深有感触,真正让我见识了所谓的“精彩无处不在”。同时本人也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有些听课的老师在课堂引入和教学过程环节都是聚精会神地听,十分投入地记笔记,而到了小结的环节,听课的老师们纷纷收起笔,合上本子,做好结束前的准备。这一个大家经常习以为常的动作,却体现了很多老师忽略了数学课堂小结的重要性。

课堂小结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课堂小结是复习本节课内容,使知识条理化;是概括重点,使知识得到升华;是揭示方法,形成解题技巧。成功的课堂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建构系统、提炼升华的作用,让人回味无穷,可以促进有效教学。但在日常教学中的“课堂小结”存在“虎头蛇尾”“画蛇添足”“平淡无奇”,甚至“前后矛盾”等误区。一位有智慧的教师,常常有很多实在、有趣、灵活、合理的课堂小结方式。本人以参加省优质课评比观摩活动的体会,特别是这次参赛教师的小结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充分展示了“春色满园”之景,再结合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经过实践与思考,对初中数学课堂小结的几种方式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一、整理概括式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方法,通常是指在课堂结束时利用较短的时间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等采用叙述、列表格、图示等方法加以浓缩、概括,帮助学生把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以整理概括,使知识结构明晰、条理清楚。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同时,也教会了学生整理知识、概括知识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对整节课有一个清晰的整体印象,其特点是系统、完整而又简明、扼要。

如黄滔老师执教的“6.1矩形”,他设计了一个列表分解式小结,对本课时进行了知识梳理:

又如陆松老师执教的“4.1抽样”,他采用精练框架式小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小结:

采用整理概括式的小结方法,开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概括总结能力提高了,可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帮助修改完善,这样能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归纳、总结知识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得到训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相互讨论、总结所学习的一堂课或某一部分的内容,这个过程就是总结知识、参与教学、强化记忆的过程,也是锻炼思维能力的过程。运用整理概括式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可以概括出知识的脉络与主线,深化主题,强化重点,明确关键性知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形成条理,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二、启迪思维式

1.设疑。我们古代许多教育家都曾提出“学贵有疑”,亚里士多德也有一句名言,即“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教育者能在一节课结尾时让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回答,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心智,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

索,在探索过程中又将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如“新四边形”的形成与原来四边形中的什么条件有密切关联,从中可以得到什么规律?笔者发现,问题一出现,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跃跃欲试,把整节课的学习气氛推向了,这样,既顺利完成本了节课的学习任务,又为下节课的学习创设了悬念,达到了承上启下、水到渠成的目的。

五、问题练习式

初中数学有些概念的引出、规律的建立并非难事,而让学生透彻地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却非易事。练习巩固就是针对学生理解和应用某些知识出现混淆是非的现象,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地进行设疑解题练习。在课堂小结时,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传授的内容,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一些习题,通过提问、板演、小测验等手段实施训练,可以达到完善、巩固和深化知识的目的。这样,既能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得到应用和强化,又可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便于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执教八下“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时,学生一看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且临近下课了,容易产生松懈情绪。若教师仍用总结归纳式结尾的方法,单纯强调性质,则不易被学生接受。课堂小结时,教师设计了小小创意:要求在下面的3个方框内填上自己喜欢的数字:

得到一元二次方程x2+x+=0,用配方法解出你所编的一元二次方程,将你的成果与大家分享!

学生出现了如下的几种情况:①x2-9=0;②x2-2x=0;

③x2+x-3=0;④2x2+6x-8=0。

在学生用配方法解答完毕后,教师指出:虽然以上的方程都可以用配方法来求解,但方程①、②用前面学过的因式分解方法会更简便。

学生在思考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进行再回顾、再思考、再比较、再应用,不仅自然而然地系统总结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而且对解法的理解与应用能更加深入,远比让学生进行如这节课“你有何收获”等述说性的小结更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