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继续学习计划模板(10篇)

时间:2022-01-27 17:17: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师继续学习计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师继续学习计划

篇1

通过 学习,能很快地熟悉 教材,努力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力求达到:

(1)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遵纪守法,养成职业纪律和道德规范,熟悉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2)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认真撰写导学案。熟悉所任学科课标,教学工作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3)熟悉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能管好课堂,完成学校分配的班级德育管理工作。

(4)熟悉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信息,完善知识结构,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5)把握教材重难点,自如地驾驭和处理教材。

(6)开展教学探究、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二、计划内容:

1、认真学习师德教育和职业道德修养、现代教育理论与素质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技能训练、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等。

2、突出新课程教材改革对教师知识能力的新需求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结合自身,提高专业素养,积极参加国家、省、县教科局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

4、通过实践活动积累经验。

5、常练教学基本功。

三、学习形式及措施

(1)以自学为主,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中培训。

(2)认真完成作业,作好学习笔记。写好心得体会。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241-03

一、项目背景

交通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开展实验教学对于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济大学交通学院是最早引进国外先进的交通仿真分析软件,并用于实验教学的研究机构之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国外交通仿真分析软件虽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始终存在着理论基础要求高、输入输出过程抽象、使用方法复杂等问题,并不适合理论基础仍然较为薄弱的本科学生。近两年交通工程系开展的毕业生调研发现,学生普遍反映应该在本科阶段课程中加强实验环节、培养动手能力,而现有的实验工具有限、实验手段单一且使用不便。

随着网络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虚拟实验系统在教学中逐渐开始发挥重要作用[1-3]。同时,国家对科技创新不断支持,越来越多的交通数据得以开放。因此,通过建设一套交通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把不同渠道、不同类型的交通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存储,作为虚拟教学实验系统的基础支撑。再通过用户交互界面,让学生充分认识交通数据的内容,并结合具体课程需求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数据挖掘分析,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实验效果。

开发“交通规划虚拟教学实验系统”的目标,就是针对交通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设计一个高度图形化、形象化、综合性的虚拟实验教学工具。学生能够利用这种虚拟实验教学工具,更加“简便和直观”地模拟交通工程专业课学习中的常见问题(如交通需求分析、交通供给分析、交通方案评价、交通状态分析、交通行为分析等),弥补现有的交通仿真软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理论基础要求高、操作过于复杂、综合性不够等不足。通过开发虚拟实验教学系统,使学生能够在计算机实验环境中及时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技能,增加学生的实验兴趣,进而提高其创新能力。

二、系统设计原则

在本系统的设计中,将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规划:针对提升实验效率、提高实验质量的紧迫需求,充分考虑依托GIS技术,建立交通规划虚拟实验系统,为提升学院实验系统的信息化水平奠定基础。

2.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数据资源和信息系统资源,实现资源的更高效、更规范、更安全、更可靠管理和共享;

3.应用主导:以技术和体制上的可行性为基础,采用主流成熟技术,充分利用现有的可利用设备和设施。

三、系统功能

1.总体设计。本系统拟将出租车、公交车、定点数据等多源交通数据接入虚拟教学实验系统的数据平台,具体功能模块分为数据获取、数据编辑、数据分析、数据展示、数据导出、作业提交、作业展示(见图1),系统功能流程见图2。

2.详细设计。

(1)数据获取。数据获取主要指获取两类数据:城市GIS数据和实验车辆数据。系统初始化后,根据实验需求,加载不同城市的GIS数据(见图3)和不同类型的实验车辆数据(见图4)。载入两类数据后,可以看到城市路网结构和车辆轨迹数据,为开展实验做好准备。

(2)数据展示。如上节所述,系统获取数据后,即在系统界面将数据以图形形式展示出来,可直观观察实验车辆与城市道路网络的空间形态。学生可设置多种条件查询道路网络的基本信息(见图5)、实验车辆信息、各时段车辆轨迹信息等。对于一些外部数据,例如从百度地图下载的兴趣点数据,学生可以将其编辑到GIS数据中,并进行自定义的分析。

(3)数据分析。系统的数据分析功能主要包括交叉口评价、道路评价、路网评价。交叉口评价包含平均排队长度,交叉口拥挤度(见图6)。道路评价包含旅行时间、路段延误、平均速度、路段拥挤度等(见图7)。路网评价包含平均速度、拥堵路段比例、拥挤指数等(见图8)。除直接使用系统功能外,学生也可以直接调用原始实验车辆轨迹数据开展自行分析。

(4)数据导出。学生通过虚拟教学实验系统得到的结果,可以导出成电子表格。学生既可以将导出数据作为最终结果保存,也可以将导出数据作为研究的中间数据,继续深入挖掘。图9为导出结果示意图。

系统还提供一个内部网站模块,用于学生提交作业。网站分为三个权限:管理员、教师、学生。管理员负责账户分配,按学籍号分配学生权限,学生按学籍号登录系统,提交作业。教师登陆后可在线浏览学生作业,对于优秀作业,可以公开,所有学生可以看到。同时设置师生交流区,可以针对作业进行交流沟通。

四、结语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建设已成为国内大专院校教学改革的热点。教育部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作为“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科专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并计划分年度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持续推进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推动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本项目利用计算机系统把实验内容、理论教学内容、教师指导和学习者自身的思考融为一体,为交通规划实验教学提供有力工具,逐步实现交通规划实验教学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篇3

近年来,部分高等院校进行课程改革,把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合并成为一门课程。这种改革,一方面能够将交叉学科中的重复内容进行整合,减轻学生的负担,避免课程的重复。另一方面,将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相结合,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但是在看到改革的正影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对教学工作带来的不便。在实际的教学中,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内容的增多,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不能同期开展等一系列问题随之呈现。如何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课程的需要,更好的开展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成为教学工作者关注的一个课题。结合一线教学工作的实际经验,笔者认为,无机及分析化学应该从教学方式、专业需求、学科进步、学习反馈、学校实际等五个方面加以“耦合”,从而形成一个动态发展的“耦合”式化学教学模式。

一、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耦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在线开放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得以在实际中运用,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必须要与现代教学手段充分结合,才能进一步增强课堂的有效性。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化学课堂中就能够将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理论系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也可以让化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丰富,这样即可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对于无机及分析化学这门课程而言,其中涉及到很多抽象的化学原理和化学过程,如果只是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就不能将这些理论生动的展示出来,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手段,这些化学理论和化学过程,可以通过动画、影像、视频等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方便学生的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包括溶液和胶体、化学动力学、化学热力学、物质结构以及化学分析等多项重点内容,这些重点内容大都比较艰涩难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在重点、难点相关方面耗费较多时间,由于这些内容大多过于空洞,即使教师一再讲解,学生仍然一知半解,容易产生疲劳感,紧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轴心问题,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很好地突破重点、难点问题,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同时,也不能对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彻底的否定和放弃。由于化学学科的特殊性,很多公示、符号都需要老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因此,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在传统的教学方式融入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将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通过二者的“耦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特点,相互补充,更好的丰富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堂教学活动。

二、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之间的耦合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一门基础的化学课程,是很多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到的公共课程,其教学目标在于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掌握无机和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并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因此,在无机与分析化学的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之间的耦合。

基础课程对专业课程起到支撑作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学习,能够奠定学生专业课程的根基,便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专业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无机及分析化学学生涉及到各个不同的专业,各个专业的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专业之间的耦合。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使授课内容更能贴近学生的专业需要。教师要充分研究各个专业对无机及分析化学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据要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知识点,并据此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让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础学科作用能够充分发挥。

三、课程设置与化学新知识之间的耦合

随着科学的发展,化学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和进步,但是在大学课程中,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则相对固化。从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物质结构基础理论到溶液化学平衡、滴定分析、常用仪器分析、重要的生命元素等知识内容都是不变的。社会的发展和化学知识的发展,需要在传统的教学内容中,加入新的知识,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和专业学习的需要。

在高中阶段,学生就已经接触到一些无机和分析化学的知识,如果到大学阶段,再重复这些课程,学生容易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中,要将教学内容与化学的新知识互相融合,将一些化学的前沿知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和发现告诉给学生,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这门课程在给学生专业学习奠定坚实基础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增长见识。

四、教学任务与学生反馈之间的耦合

作为一门公共基础学科,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并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以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明确这一任务的同时,要重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反馈,将教学的任务与学生的反馈相耦合,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一门兼具理论和实践特征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兼具一些实际的实验技巧。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将这两个教学任务兼顾,通过科学的设定教学任务,促进学生两方面的提高。在学生的反馈上,可以采取课堂测验、学习反馈、学生意见表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根据学生的学习要求以及具体的学习情况,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设置及教学目标的设定做出及时的调整,以促进教学目标更好的实现。

五、教学目标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耦合

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定还需要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如师资队伍情况、专业建设情况、学生发展情况等,将这些情况考虑到实际的教学中,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实现教学目标与学校实际情况的耦合。

一些学校以农林专业为主,在无机与分析化学的学习中,就要重视其对农林专业的基础部分,在课堂的实践中,就重点考虑应用于农林专业的部分。一些学校以医学专业为主,在无机化学的学习中,就要充分考虑其在医学中的应用,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的设定,让这一学科的基础作用更加充分的发挥。

六、结论

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中,必须实现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需求、课程设置与与化学新知识、教学任务与学生反馈、教学目标与学校实际五方面的充分耦合,为学生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并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注重这五种耦合模式的动态性,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随时做出调整,使无机与分析化学在专业学习中的基础作用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257-02

一、引言

在《C语言程序设计》[1,2]教学过程中,常以冒泡排序来讲解排序的原理。冒泡排序原理简单,但过程相对繁琐。在传统教学中,通常是教师先把冒泡排序思想讲述一遍,然后列出程序,解释程序执行过程,这种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冒泡排序的原理,自己很难独立编写出冒泡排序的程序。因此,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掌握冒泡排序的思想和编程方法,激发学生对编程课程的兴趣是一个关键问题。

在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根据需要正确运用直观性教学方法,将有助于学生去消化、理解抽象的算法和程序执行流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程序设计的直观性教学可以从基于动态可视化的方法来实现。

二、基于动态可视化的教学方法

(一)使用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程序的执行过程

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是在计算机内部进行的,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各种控制语句的执行流程、函数与子程序的调用和返回过程及参数间的传递,学生是无法直接感知的。即使实验课调试程序的过程中,学生也只能看到中间或最终的结果,是对程序正确性的验证,看不到程序的执行过程。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够模拟不可能或很难看到的现象,能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在程序设计教学中借助于课件,可以模拟程序的执行过程和各参数的变化,让学生理解控制语句的执行流程以及函数、子程序调用过程中各参数的变化情况,一些算法的基本原理。因此,在教学中设计必要的课件,课堂教学效果远远超过详细的语言讲解。

针对冒泡排序算法的讲解,我们在PPT中内嵌了动画,动态演示对数字冒泡排序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不涉及程序代码的编写和讲解,着重讲解原理。具体演示内容如图所示:

(二)使用调试工具帮助学生理解程序的执行过程

借助调试工具,我们可以深入地观察变量的存储、程序的流程控制、数组及函数的调用。并且当学生掌握常用的调试技术后,学生可以自己独立解决编程问题,也增强了编写程序的信心,提高了编写程序的兴趣。并且,老师也不需要在实验课上疲于奔命地为学生排查错误了。因此掌握程序调试技术对教学双方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冒泡排序程序段:

总之,直观性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帮助学生内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计算机程序教学中正确使用直观性教学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帮助学生掌握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对于冒泡排序程序代码段如图2所示:

我们可以使用调试工具逐行运行。通过观察Watch中变量i,j,a[i],a[j],a[j+1],t的变化,可以动态地观察排序算法的执行过程。如图3所示,对应PPT中的冒泡排序算法的第二遍,42与16交换位置的过程。这样就可以将PPT中的算法自然语言描述如第二遍与C语言程序代码中的外层循环建立起直接的联系。教师可以通过PPT与程序代码的互动,逐步地将冒泡排序算法程序每一步的操作,形象直观地演示给学生。

三、结语

本文以冒泡排序设计教学为例,利用PPT与程序调试技术为教学手段,引入了一种动态可视化的教学方法,着重建立了冒泡排序算法自然语言与程序设计语言的联系,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了冒泡排序的基本思想和变换过程。因此,这种合理的教学设计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玉春,孙大元.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孙大元,张玉春.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指导与习题解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An Inquiry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Dynamic Visualization Analysis for Bubble Sorting

WANG Yang

篇5

关键词:

数字化虚拟;开放式;资源库系统;分析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有效地促进了数字化和虚拟化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虚拟技术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并且被更多的人了解和认知。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很多的院校建立起了数控实训中心,并且进行了针对的实验设计,取得了较佳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探讨开放式数字化虚拟教学资源库系统的相关设计和改革,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基地建设提供有效的意见。

1开放式数字化虚拟教学资源库系统的建设

1.1概念分析

开放式,主要是指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师生共享虚拟的实训基地仿真资源。虚拟化,则是指数字信息技术所创造出的视觉和听觉虚拟环境,通过交互设备进行参与和互动。数字化主要是实验中的耗材和费用,能够有效地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设备的设计,得到较好的训练的效果。

1.2开放式数字化虚拟教学资源库系统的建设意义

第一,有利于积累大量的知识资源并随时进行知识更新。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互联网+”科学技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同时也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方向。对于大学的课程体系来说,很多的专业教学是具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如今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世界的知识总和平均每三五年就翻一番,专业方面的知识也在快速地更新。[1]而网络平台具有信息储备量大,信息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因此,建设教学资源库系统非常有利于将大量的学科前沿知识进行储备,并随时进行知识更新,做到与知识发展潮流的同步,使心理学教学水平得到提高。第二,有利于实现知识共享。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资源共享使高等院校的发展趋势之一。通过建设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资源库,我们就可以有效地实现知识资源的共享,使不同的院校都能分享到最新、最实用、最前沿的知识体系,促进不同院校的教学水平同步提高。第三,更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他们在专业课的复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明白的地方。[2]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还需要他们大量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此时,通过教学资源库,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随时查阅教学资源,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复习效率,并可以通过教学资源库随时查阅问题,使学习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2开放式数据库虚拟教学资源库系统的设计

2.1数据库连接插入

在系统中,前台页面在输入请求信息之后,Web服务器会接收到相关信息,之后以Web的服务规则UI信息请求进行逻辑业务的剖析,并分离出数据库的处理信息,将请求数据进行连接,建立起访问数据的桥梁。而数据插入是其更新操作之一,通过SQL程序设计之中的Insert语句将相关的数据插入,以此实现管理信息的添加功能。按照用户的请求数据库可以进行删除操作,通过Delete将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删除。但是删除的操作会与多个数据表出现联系,所以可能操作的时间会变长,十分容易出现处理瓶颈,进而影响响应速度。而数据的修改,主要是通过Update对数据信息进行修改,十分便于相关数据库内容的更新。

2.2数据库查询

查询操作可以通过Select进行数据信息的查询,之后会将结果反馈给查询者,以便于用户进行数据的查询。在计算机中,数据库能够充分发挥其特有的辅助功能。由于该技术属于辅助手段,主要为计算机设计数据库中那些容量庞大,可以容纳特定描述性的数据服务,通过数据信息的提供来协助用户进行管理。通常在输入有效数据时,要对数据予以赋值,之后再把此类数据予以组合。[3]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网络设计也能够获取所需的相关参数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对网络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根据数据库设计原理,为计算机数据库软件系统内的主要数据库访问系统。通常访问系统仅独立面向客户,因此用户在访问开放性的链接驱动系统时,数据库管理系统便需用输入已编制的C语言程序来予以访问。而在数据库体系结构为多个数据访问对象时,则对象便可以同时工作,其协同性较为良好,能够有效优化操作。

3优化数据库系统

3.1操作组件优化

为了不断提升数据库的操作速度,可以通过移动Agent方式对数据的插入、连接、修改、删除以及查询进行操作。移动Agent主要包括有三个方案:一是Agent方案,该部分主要负责维护局部和全部的数据目录,能够全局管理数据库,方便用户的使用;二是协调Agent,该部分主要负责进行控制和协调数据库的处理流程,这样便于数据库的规范化操作;三是全局数据管理Agent,该部分主要是完成信息的查询和定位操作,便于协调信息的交互管理。这三个部分构成了一个有效的整体,有效地实现了数据的集中管理和操作。

3.2优化Agent方案

数据库的查询表多,所以在查询的过程中需要及时进行优化操作。将Agent方案成功引入之后,需要通过普通查询模式和增强型查询模式进行。普通的查询模式是将查询的任务进行划分,通过多个逻辑独立的子查询,因为一个Agent能完成一个子查询任务,并且按照相应的组装规则组装其一个完成的查询结果。而增强查询模式,则是通过主Agent创造增强型的主Agent,之后再创建出多个增强型的Agent,将独立的子查询任务加载至Agent之上,并且目标场地能够接收到。在完成查询后,增强型的主Agent负责将查询的结果进行组合和操作,并且将最后的结果反馈至主Agent。

4结语

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大大丰富了人们生活方式,并为工作、生活带来了较大的便捷性。而为了让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以便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就需要加大对计算机网络设计的研究力度,进而大大提升网络设计质量与工作效率。[4]在当前,人们对于网络设计的要求不断提高,尤其在海量数据面前,若是依然沿用传统的数据处理模式,就会导致数据的精准度受到影响,并增加工作量。一些高校的教学资源库常常存在教师、学生和资源三者互动性较差的问题。一些资源库在投入使用后,往往只是展示教学内容,其互动方面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发挥,导致资源库没能挖掘出其应有的价值。但是通过运用数据库特有的强大辅助功能、数据储存功、转换功能,便能够为计算机设计提供便捷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钟元春,高凤仙,李四元.高校现代养殖场安全设计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15(05):68-71.

[2]周峰,王晓平,陆剑峰.基于迭代MVC开放式架构设计的虚拟实验教学系统[J].机电一体化,2013(07):50-55.

篇6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144-02

步入新世纪,教师这个职业已经不再是“只要有知识就能当教师”的现状,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精神、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专业精神、专业发展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这个角色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知识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育方法方可胜任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基于此,本人主要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需要继续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方式方面加以探究,通过学习促进高中教师专业性发展。

1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的学习内容探究

1.1 研习新课程改革,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教材也随之进行革新。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深入研习新课程改革,领会改革的文件精神,领悟新课程改革的实质,并通过研究高中化学三套教材的体系结构以及内容呈现的异同,重点了解并掌握新课程课程标准的制定原则、新教材的编写体系、教学内容三维目标的具体达成,把握知识在教材中的深度、广度,实现新课程教学有的放矢。

1.2 研读大学的教材,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所用的新教材中涉及很多大学知识,更加注重了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的衔接。但是有些知识点相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如新人教版选修模块3《物质结构与性质》中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点等,这即要求高中教师对大学的知识掌握透彻,扎实掌握基本原理和理论,并且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这些知识呈现给学生。

基于此,在新课程实施之际高中化学教师应该自主深入研读大学教材,仔细体味并深入掌握相关知识点在基本原理,认真分析相关知识点在中学化学教材和在大学教材中要求的异同,把握相关知识点在新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和结构,同时通过研读大学教材给学生搜集大量的感性认识材料,易于日后授课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探究。

1.3 学习信息处理技术,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夯实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与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在未来的新课程改革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和软件工具,模拟危险性实验、模拟错误实验操作、解释抽象知识,为学生研究和体验提供条件,学生能在动态情景中观察现象、读取数据、探索和发现研究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这即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在扩充专业知识面的同时还应该系统学习各种软件工具如ppt、photoshop、flash、会声会影、“仿真化学实验室”等基本软件的使用,为今后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后教师能够熟练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夯实基础。

1.4 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是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的课程改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教师的教学思想应该以学生的自主建构为中心,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降低自己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对知识进行研究学习,而不是知识的权威传授者。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应该继续研习课程教学论,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革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法合乎新课程改革的要去和社会发展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观摩学习试验区提供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对精品课程集体研习,交流讨论精品课程中授课教师授课的目的和方式,评价其授课过程的优点与不足,并从中借鉴精品课程中先进的教学经验:

2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学习方式探究

2.1 营造氛围,促进教师成为学习共同体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指教学在学习实践和问题研究中结成共同体,教师以问题为出发点共同研究学习,自发地对教学以及教师的学习进行探讨,在相互交流学习过程中不带任何感彩,旨在研究学习中相互交流讨论获得新的思想。

教师学习共同的学习活动是由共同目标导向,共同体成员在相同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共同的知趣、愿景、情感和彼此依赖的背景下,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参与、交流、合作,对学习目标共同学习,实现共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改革的内在驱动力,学习共同体对教师的持续学习和专业发展具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

2.2 改变培训形式,加大教师职后培训力度

教师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由于教师教学实践问题情境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决定了教师需要整合和掌握关于学习和发展、社会背景和文化、课程与教学、学生独特性的发展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要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要让教师的各种培训与日常复杂的专业实践情境相结合。

以往的教师职后培训很大部分都忽略了教师实践背景的复杂性,通常忽略了教师教学实践的真实情境,只是通过简单的讲授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受训者,受训教师被动地接受培训的内容,无法将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使得教师的职后培训成为流于形式,培训没有能够发挥实现教师自己进修、自我学习的作用。

篇7

一、引言

大学信息检索课教学是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信息检索课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不同层次高校的学生对这门课的认识不同,需求不同。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对教育手段、方法等的不同需求积极优化信息检索课教学,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大学学生信息检索课需求分析

1.学生对教学方式方面的需求。按照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要求,学生应当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然而很多教师对此置若罔闻,仍旧固守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态度。当前多数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不能产生良性互动,这导致学生对课堂学习自主权的缺失。相比传统连续主讲45分钟的教学风格,学生更希望老师能将内容化整为零,在老师讲授与展示一个知识单元之后,通过提问、演示、操作等方式来巩固学到的内容。比如介绍完某数据库的高级检索功能后,由学生来分析、构造检索词,通过亲自操作检索来检验学习效果。

2.学生对教学内容方面的需求。不同阶段、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信息需求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需求进行相应调整。当前多数信息检索课的教学内容涵盖文献信息资源与文献信息检索、文献信息检索基本原理、网络信息检索工具、图书馆资源利用、各种网络数据库、常用外文数据库及开放存取资源等,关注的多是检索技能的提升,忽略了学生的网络信息管理能力。这方面可以借鉴中科大罗昭锋老师的《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课,增加信息管理、信息分析与分享协作创新方面的内容。此外,大学前两年,学生都在进行专业学习及实践能力培养,大三大四多考虑就业或继续深造问题,因此,在面向不同群体时,教学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3.学生对师资力量的需求。信息检索作为一门工具性课程,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等特点,要求教师既要有图书馆学知识、情报学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又要有一定的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以及相当的文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学能力。在信息检索课中,学生对教师的需求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生希望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像朋友一样的交流互动;第二,学生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有更高的期望,希望老师经常完善教学方法并优化教学目标,根据所教授学生的专业背景,主动拓展知识结构,不断更新信息检索理论,改进实践方法和策略;第三,学生希望教师有更鲜明的人格魅力,融“教书”与“育人”于一体,给予学生更多人文关怀。

三、需求视角下优化信息检索课的策略

1.转变师生角色。如何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角色转换,是长期以来教学改革的一大难题。MOOC的兴起为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机遇。在MOOC环境中,教师应当改变单纯的授课者、课堂主宰者形象,应当变成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观察者,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看MOOC部分视频,完成相关课堂讨论和测验,然后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设计一个相关调查问卷。在面授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调查问卷的情况进行答疑,在重难点问题方面进行反复演示操作。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个性化辅导。在MOOC学习中,教师要严格把控学生学习效果,积极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严格考核机制,作业、考试、交流都与最终成绩挂钩,小组任务要精确分解到每一个成员,调动每一个成员的学习积极性。

2.创新教学方法。大学的教学方式应当顺应信息时展的趋势和潮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北京大学汪琼认为,如果将MOOC与传统高等教育体系类比为平面上的两条直线的话,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平行、重合和相交三种。信息检索课的教学比较适合相交模式。教师应以本校的信息检索课程设计为主,把MOOC内容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嵌入教学过程,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程内容,也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据笔者调查发现,目前很多教师开始尝试利用超星学习通整合MOOC、教师课件、问题等资源,供学生学习、讨论、分享和创新思考,这种方式也很受学生欢迎。

3.革新教学内容。把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网络MOOC的精髓进行深度融合,可以使高校信息检索课更加合理。在教学中,首先可以把完整的教学内容拆分成若干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通过几秒、几分或者十几分钟的短视频来呈现,中间穿插习题和小测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让检索知识与日常生活、课程学习、考研、毕业论文等建立起关联。如黄如花教授的信息检索MOOC中,有关于“如何利用信息检索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容,这就与我们日常生活进行了很好的关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三,课程内容设置上,要由浅入深,让学生增加学习信心。先了解信息检索基础知识,再学搜索引擎及各类型数据库,最后进行综合应用的实习演练。最后,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内容设计。如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需求,针对性地讲解文献检索相关知识。

4.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互动。除了引入MOOC,开展高校大学生信息检索技能竞赛也成为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有益尝试。学生通过参与竞赛,既检验了学习效果又得到了锻炼提高。如由湖北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湖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主办的2017年首届湖北省高校万方杯“学术搜索挑战赛”,主要考察检索基本知识、学术信息搜索能力、信息分析鉴别能力、信息综合利用能力以及报告撰写展示能力。在组织比赛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促进了信息检索课教师对教学的思考,也加深了学生对信息检索课所学内容的理解,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總之,在信息检索课教学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需求,不断优化信息检索课教学方式、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马翼梅.基于学生需求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探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6,(S1):419-420. 

[2]毕静.MOOC背景下对高校信息检索课优化的探讨[J].农业网络信息,2016,(01):107-110. 

[3]杨晓晴.再论高校信息检索课程的教与学——基于信息检索为选修课程的教学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0,28(04):81-84. 

篇8

本文中的计算机硬件设备主要是指主机箱内的硬件,该部分教学在中学是一个难点,对初中生尤其如此。如果处理不好,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硬件实物与名称对不上、对主要硬件设备的作用和基本组成结构认识模糊。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跟学生的感性经验有关: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虽然现在的中学生已有了更多接触和使用计算机的机会,但同时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只有相当少的学生有自己打开机箱装机的经历,因此对主机箱内的硬件缺乏感性认识。

二是与安全和经济条件的制约有关:绝大多数中学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以及学校本身经济条件等的制约,很少能有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装机情境中学习该部分内容。

一、本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1.什么是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又称幻境或灵境技术。它是在综合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动画模拟与仿真、传感技术、显示技术等许多计算机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计算机应用新领域,它在用户眼前生成一个虚拟的环境,使人感到像真实存在的一种技术。它有非常优秀的人机交互界面,在军事、医疗、建筑、教育等多个领域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在教育上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虚拟现实技术对教学产生的可能性影响

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可以表示为3I特征:Immersion (投入)、Interaction(交互性)、Imagination(构想),它对教学产生的可能性影响主要有:

(l)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投入(Immersion)是VR系统的核心特点,它使用户投入到由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场景中,让用户在此场景中有“身临其境”之感。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是从学习者对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的,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虚拟现实技术的“投入”性特点恰恰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有利于其知识建构的情景性。因此,在教学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将能够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利于加深对问题的认知和理解。

(2)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有效性:虚拟现实技术“交互性”的特点,指用户与虚拟场景中各种对象相互作用的能力,是人机和谐的关键性因素。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学习者可以根据个人特点选择最佳认知策略,迅速掌握所学知识的精华。虚拟现实的这种自主性是其它媒体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构想”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又一特点。它不仅仅是一个用户与终端的接口,而且可使用户沉浸于此环境中获取新的知识,提高感性和理性认识,从而产生新的构思。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虚拟现实技术无疑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一个可行的途径。

3.适用于中学教学的虚拟现实技术

目前,实际应用的虚拟现实系统大致分为四类:

(1)沉浸虚拟现实系统:使用头盔显示器把用户的视觉、听觉及其他感觉封闭起来,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错觉。

(2)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它建立在沉浸虚拟现实系统和分布式交互仿真(distributed interaction simulation)的基础上,多个用户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在一起,同时参加一个虚拟空间,共同体验虚拟经历,这就是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

(3)增强现实系统:增强现实性的虚拟现实系统不仅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模拟现实世界、仿真现实世界,而且要利用它来增强参与者对真实环境的感受,也就是增强现实中无法感知或不方便的感受。

(4)桌面虚拟现实系统:也称窗口中的VR,它利用个人计算机和低级工作站进行仿真,将计算机的屏幕作为用户观察虚拟境界的一个窗口。通过各种输入设备实现与虚拟现实世界的充分交互,这些外部设备包括鼠标、追踪球、力矩球等。它要求参与者使用输入设备,通过计算机屏幕观察360°范围内的虚拟境界,并可以操纵其中的物体。

前三种虚拟现实技术由于对硬件设备等的要求很高,所以目前运用到中学教学的可行性较低。第四种“桌面虚拟现实系统”的特点是:参与者不能完全沉浸其中,因为它仍会受到一些现实环境的干扰,但由于其成本也相对较低,在个人电脑上就可以实现,因此,已经逐渐在中学教学中得到运用。下文中所提及的虚拟现实主要指的就是这种类型。

二、用桌面虚拟现实技术重构计算机硬件设备教学的比较分析

本文中所指的计算机硬件设备主要是指计算机主机内部的主要硬件,例如:主板、内存条、声卡等。相对于计算机的外设而言,这些平时存放在主机箱内的各“零部件”对绝大多数中学生而言是好奇而又陌生的。

好奇是因为:计算机对大多数孩子而言,是一个高级的“玩具”,相对于软件应用知识,中学生普遍缺少对硬件的了解,因此对新生事物向来就有好奇心的青少年当然对此也不例外。陌生是因为:大多数的中学生虽然过去曾从各种途径或多或少地听说或看到过这些硬件的名称或实物,但对其作用还是知之甚少。因此一旦打开机箱,看到这么多不认识或似曾相识的“零部件”时,难免会心生畏惧,觉得自己还是不能了解它们。因此,该部分内容对初学者来说,是一个难点。该部分的教学如果处理得当,学生会在最初的好奇心的驱动下,逐步发展为自主学习,从而达成学习目标;反之,也很有可能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面将分别从传统的处理方法和用虚拟现实技术的处理方法两方面来比较分析。

1.传统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教学的难点处理方法

(1)教师边播放硬件资料图片,边讲解

通常做法:教师预先准备一些硬件设备的图片,在上课过程中边播放图片边讲解其名称、作用及其安装方法。

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操作难度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视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详讲、略讲等。

该方法的主要缺点:直观性较差,因为学生往往看到的只是硬件设备的某个侧面;对安装方法这样的动态过程的教学,更是很难仅用图片就可以表达清晰。整个学习过程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缺少学习主动性。

(2)实物展示讲解

通常做法:由于经济条件、安全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绝大多数中学不可能给每位学生配备一台主机作为实验学习之用,甚至只有非常少的学校按小组的方法分给学生主机进行实验学习。通常情况是:教师在讲台上拆开一台计算机主机用于讲解和演示。

该方法的主要优点:直观性强,比图片更能吸引学生,也方便展示设备和演示安装方法。

该方法的主要缺点:后排学生很难看清教师的演示过程。因为缺乏让学生也动手摸一摸、试一试的操作环节,教师实物演示的最终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3)播放视频录像

通常的做法:播放一段关于机器组装的视频片段,让学生通过观看该片段来学习各部件的名称和安装方法。

该方法的主要优点:对硬件的安装过程观看得比较清晰。

该方法的主要缺点:这是一种线性结构的交互方式,教学过程预设性强,缺少与学生的互动性。

(4)Flas

通常的做法是:Flas具有动感、交互性强的特点。目前,最常见的是用Flas制作表示计算硬件设备工作原理的动画。

该方法的主要优点:与学生的交互性较强,并且可以设置一些反馈性的文字练习。

该方法的主要缺点:Flash属于二维平面动画,显示的硬件设备只能是某一侧面,不利于学生形成对硬件外观的整体性认识,而且由于二维动画的局限,较难表现硬件的安装过程。

综合上述的具体分析,不难看出用传统的多媒体课件在处理该部分内容时,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不足,若仅用其中一种多媒体课件很难达到。

2.传统多媒体课件与虚拟现实技术课件的效果比较

与传统媒体课件相比,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的课件主要有以下两大优点:

(1)具有三维立体效果,且学习者可以按意愿选择观察的角度和侧面,可以远观,也可以近看,更可以进入机箱内部对其结构进行考察,这无疑会极大的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迅速掌握计算机主机内部主要硬件的外观特点及其安装位置,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2)具有互动性,在学生学习过安装过程后,还可以在电脑屏幕上,进行一次虚拟装机实验,具有很好的反馈与强化作用。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该部分内容的课件,将有其它多媒体课件无法比拟的优势。

三、应用方案设计

1.常见的虚拟现实软件

3D虚拟现实技术是以3D多边形为基础的3D技术,它是实时建模和渲染的结果,有很强的真实性。适合一般中学计算机设施配备情况的3D桌面虚拟现实软件大致有以下几种:

(1)VRML

VRML(Virtual Reality Moduling Language)是虚拟现实建模/造型语言。它可以直接接入互联网以创建3D网页与网站,实现三维动画效果以及基于三维对象的用户交互。由于文件量小,易于网络传输,同样适合在校园网内构建虚拟3D社区。

(2)Viewpoint

Viewpoint由Viewpoint Scene Builder、Viewpoint media publisher、Viewpoint Media Player三个部分组成。用户可以通过鼠标控制,任意旋转、缩放和移动屏幕上的物体。

(3)cult3D

cult3D是近年来被广泛使用的又一个网上三维产品展示软件。它由cult3D Designer、cult3D Exporters和cult3D Viewer组成。它可以通过编程,设置动作演示和交互,同时技术难度也相对较低,因此比较适合本课件的制作。它的程序界面如图1所示:

2.本设计的主要步骤

(1)课件的制作目的

以教学目标为指导,分析课件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结构,设置虚拟的反馈练习任务,例如:虚拟装机。

课件目的:让学习者在认识各主要硬件的外观和作用的基础上,了解各硬件在主机箱中的安装位置等,并可以进行虚拟装机的反馈性练习。

课件表现形式和结构:需要认识的主要硬件设备有主板、硬盘、内存条、显卡、声卡等。一方面,这些硬件设备都可以通过鼠标和键盘改变观看的视角。另一方面,不仅可以进行装机的动画虚拟演示,还可以进行自己动手的虚拟装机演示,并会对学习者的操作做出即时反馈。

(2)创建模型

按照教学要求,创设主要硬件设备的外形特征(如尺寸、颜色等信息)在3D Studio MAX中建立三维模型,部分设备还要收集图片作为模型的纹理,保存时注意选择能够在cult3D软件中可以导入的格式“.C3D”,必要时还要对模型进行优化处理。

(3)场景制作

在该cult3D软件中导入第二步生成的模型,并对场景进行美化修饰。

(4)设计交互

按第一步的分析结果,在场景内添加交互功能,使其能够符合虚拟装机实验的要求。

(5)集成

篇9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人工智能操控领域在计算机应用项目中已经获得颇高的认同地位,按照目前实验教学后期的考核流程实现同期对比和科学验证。这类工具将不受任何传统教学制备因素的限制,并且能够准确考量单位学生特定阶段的成绩水平,为后期规模化考核布置工作树立合理控制经验。关于程序语言的设计工作,目前高校停留在基础课程队列之中,主要透过现场监测和有机评估方式提取实验结果,将过往人为操作误差大面积消除。

1涉及智能化评分模式的发展现状论述

依照现下技术研究状况观察,有关智能阅卷模式开始选用优质软件渗透机理和数据集动态测试手段,对程序编码活动进行相关考量。上述控制方式存在单一性限制,尽管部分系统开始将动态和静态测试结合使用,但基本也只是可以确保对模版相似度和程序运行正确作用进行评分。而真正智能化评估需要将细化的数据源、语义分析进行有机调控,可以将动态控制流程中的结果检验完全,并且同步提炼错误语法内容;涉及程序运行错误操作则按照分点进行认证,并将语义分析流程进行同步跟进,将分点检测表达形式的单一特征消除,令整体智能化效应全面加强。

按照上述评分原理介绍,有关智能化评分的流程设定格式具体如下:首先,选定合理的阅卷途径,针对批量和单个阅卷方式进行科学甄选;选定工作处理完毕后,将试卷信息交付给后台并开始评分工作。其中,批量阅卷是将学生库里所有未评阅的试卷进行综合处理;单个阅卷技巧则是将学生试卷进行选中和评估。其次,需要考量程序存在结果。主要流程是键入学生源程序目录,对特定程序运行现象进行观察,如果存在转换作用,可以进入后续操作环节;如若没有任何存在迹象,便认定学生得分结果为零。教师有必要首先检查应试终端上是否存在学生源程序,之后进行成绩保存和退出操作。再次是语法分析工作,主要利用编译器工具进行固定语法内容的分析,将搭接错误位置标定清楚,对于环节中不存在错误现象的选择操作通过检验;但是发现错误之后,需要将数量以及行号标注完整,再进入后续操作。对于已经编译的源程序,具体可以应用输出数据进行检验,直到验证动作处理完毕,整体程序应用能力考评结果定义为满分,之后将成绩保存退出;对于未能及时透过语法分析的程序,需要运用表达式度量算法对已知得分点进行验证,将后备信息提炼完全。

2智能化评测和监控系统的设计流程分析

程序设计实验教学智能化评测及监控系统作为某种特殊架构格式的系统,为了尽量满足师生实验需求和考试成绩精准提炼指标,主动进行现场监控、结果智能评测、试卷综合考量和成绩提炼等多元功能开发。该类系统采用B/S架构样本标准,利用Tomcat作为平台的Web调控媒介;并结合MVC三重模型实现系统优化设计,深度联合Hibernate机理稳定数据库持久控制能效;其间Spring与Struts分别将事务进行管理与控制层分离改造,并且配合JSON作为控制层与显示层交互开发的渗透元件。

按照上述机理框架实现综合程序设计需求标准,同时提供数据库物理格式,将各类内容进行科学汇总处理。同时运用DAO设计模式,将数据访问流程进行透明化改造,其间业务逻辑层对数据源的操作具备一定灵活效应。因此当数据源产生变化时,就只需针对DAO层级结构进行修改,进而确认代码的可维护效用。采用此类数据访问功能能够将逻辑机理交互影响进行适当摒弃,令代码开发效率产生大幅度提升。

作为智能试卷评阅系统,其独有的批量导入功能允许教师配备excel表格实现必要信息录入,这样可以适当节省一部分操作时间,维持工作效率的扩展活力。国家计算机技术发展条件不断跨越,其中程序设计作为维持内部结构机理不可或缺的转接媒介,需要发挥出高超的验证和便利性效果,这样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学习和工作需求,关于这部分重要意义已经获教育机构调理人员的高度认同。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根据既有程序标准进行智能化评测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工作,过程中结合DOS重定技术与正则表达度量算法,并透过系统程序自动编译、执行等环节,对编程题目进行智能验证、评测。该系统主要按照程序编程要求进行深层次的技术挖掘,保证细节内容的有效衔接绩效,争取将学生程序掌握的客观效果全面反映出来,为后期专业培训提高疏导经验。

参考文献

[1] 王延方.基于MVC设计模式的Struts架构研究及应用[J].科技广场,2008.13(01).

篇10

大学新生能否在短时间内适应高校新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客服孤独、焦虑、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继续社会化,对他们在高校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新生继续社会化的特点

大学新生进入新的校园环境,生活方式出现了质的区别。独立、交往、自我管理都要求他们适应、计划未来生活,导致大学新生的继续社会化具有如下特点:

(一)环境的断裂和重组。

大学新生进入不同以往的环境,进入到一个陌生人社会,原有的环境断裂,新环境在重组,正如社会学家吉登斯所言,大学新生面临着时空分离和时空重组。

在现代社会,时间与空间被无限延伸,不断重组为一个又一个新时空环境,导致社会不断发生重组。对大学新生来说,离开原先的环境,也意味着社会化进入新阶段,需要进行继续社会化,以掌握大学教育制度、体系、技能和规则,这也预示着其社会化的时间和空间发生了位移,需要在新的时空结构中进行继续社会化,塑造符合其自身特点的新的时空结构。

(二)继续社会化的能动性与主动性。

大学新生在进入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前,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而其又处于塑造自我的重要阶段,有着强烈的求知欲、独立思考的基础和品质,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开始用自己的方式观察社会、了解社会,主动安排自己的学习,有选择的接受社会规范、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等,形成自我。

(三)继续社会化的实践性。

大学教育应试特征弱化,更加社会实践。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励,社会实践成为大学生成才的必然途径和选择。各种社团活动和社会活动会是继续社会化在现代化变迁中的特殊要求,有利于大学新生处理和协调学习与生活、学习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三、加强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推进大学新生继续社会化

(一)大学课程建设。

教学课程是大学新生进行继续社会化的一个良好方式。在推进大学新生的继续社会化的方面意义突出。在课程设置上要考虑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等因素,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开展通识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教育方法上,以学科及学生特征开展多元教学形式。

(二)大学社会实践。

制定教学实践和专业实习手册,指导教学实践和专业实习,积极拓展课程见习形式,与大学生自愿服务行动、“三下乡”、科技创新等活动有机结合,培养大学新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力地推动大学新生的社会化。

(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意义重大。因此在教育实践中,针对大学新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针对社会热点问点开展讨论;实行“走出去”战略,积极开辟校外第二课堂,加深学生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的了解,以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