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10-18 01:12:1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文化强国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文化强国梦论文

篇1

中国好编辑要牢记历史和时代使命。中国编辑的命运从来与国家的命运、时代的使命相连,编辑的脉搏随着时代跳动。被誉为“民主战士”的邹韬奋,就是坚持使命的中国好编辑。他投身出版正值处于最危急的时刻,他不顾个人安危,陆续创办《大众生活》《生活日报》《抗战》《抵抗》《全民抗战》等报刊和出版社,积极宣传团结抗战主张,力挽民族于危亡。今天,我国又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全民族、全中国人民的梦,是一个伟大的梦。中国好编辑要响应时代召唤,义无反顾地为实现中国梦倾注全部心力和智慧,要把眼光投向全民族、全中国,投向子孙后代,心中要装着祖国的富强、民族的兴盛和人民的幸福,牢记编辑肩负的使命和责任,而不能落伍于时代。

中国好编辑要成为引领思想的大家。编辑是思想者 ,是用思想引领工作、推进潮流、启发读者、教育大众。编辑大家和编辑匠人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编辑思想,中国好编辑自然是编辑思想的引领者。中国近代出版的翘楚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其创始人都是思想大家,都有鲜明的编辑思想。例如张元济,他的主张是“吾辈生当斯世,他事无可为,惟保存吾国数千年之文明,不致因时事而失坠”。宣传、保存中华文明,这就是他的编辑思想。叶圣陶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将读者放在首位”,也是他的编辑思想。有编辑思想,才能眼界开阔,才有目的和方向,才能团结带领大家为实现编辑思想而努力。

中国好编辑要立志编辑精品。编辑的职责是编书、编出版物,但不是编一般的书和出版物,也不仅是编一般的好书和好出版物,而是要立志编精品、编传世之作。好编辑和一般编辑的区别也就在这里。刘杲曾说:“我们不可能也不应当要求每一本书都能传世。但是,就图书出版的总体而言,我们应当下决心攀登高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出版传世之作是图书编辑工作的最高要求。”精品和传世之作要求内容可以传世,并具有很高的语言文字质量。精品要精编,编辑加工质量应当是高的,装帧形式也应当是美的。海豚出版社社长俞晓群在参加“积极向上”笔读专题时将自己的编辑经验归纳为“书不厌精、文不厌细”八个字。他要求把书编得很精,做得很细,一批精品经他的手面世,一连串响亮的名字进入他的作者名册。“他们的作品纷纷落足海豚出版社,形成一排排立得住的诱人的图书”。海豚的书大都是漂亮的精装,优良的质材,名家的设计,精细的加工。他追求书的精美是要面对网络围困另辟蹊径,求得传统图书的生存发展,他要把书做得有品位、好看、可以传世,使网络不能轻易取代。这就是一位中国好编辑志存高远的坚守和承诺。(下转第7页)

篇2

当前在中国梦教育内容还不能大规模进教材的情况下,积极探讨如何在伦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中国梦教育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让中国梦教育先“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高校广大伦理学一线教师可以说责无旁贷。

一、结合中国梦教育,合理地处理教材

伦理学课程中,与中国梦教育相关的内容很多。以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五爱”规范内容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处理“五爱”规范的教材内容时,在备课、设置教案和课堂教学等环节要体现中国梦教育的内容和精神实质。

中国梦是国家梦。“爱祖国”就要爱自己的国家,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主权和,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努力学习,贡献力量,早日实现国家富强。

中国梦是民族梦。“爱人民”就要爱每一个骨肉同胞,坚定人民立场,服务人民,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全体国人共同努力。

中国梦是强国梦、复兴梦。“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规范很好地体现了这个内容。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全体中国人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离不开全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科技水平的提高,中国梦的实现更离不开坚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教师处理教材时,如备课、设置教案、课堂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结合中国梦的教育灵活处理这部分教学内容,使中国梦教育和“五爱”规范内容教学两不相误、相得益彰。

二、结合中国梦教育,进行研讨式课堂教学

中国梦教育能否落到实处,不仅在于教材的处理,课堂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和途径。我在参考各种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和伦理学课程特点,以及具体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进行研讨式课堂教学的实践探讨。

研讨式教学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师生共同查找资料,研究、讨论、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我在伦理学课堂结合中国梦教育进行的研讨式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1.教师根据伦理学课程具体的教学内容,布置3~5个与中国梦相关的选题给学生;

2.学生根据选题,独立查找与中国梦教育和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

3.分组充分讨论,小组达成共识;

4.课堂研讨,这是关键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各小组可以交锋,甚至激烈辩论;

5.最后教师总结点评,凸显教师主导性的环节。

教师就课堂的研讨-交锋-辩论,肯定各方合理观点,并指出不足之处,予以提高。

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研讨式教学法可以避免教师满堂灌和学生缺乏问题而学习的弊端,激起学生的“缄默知识”,使学生在研讨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想法,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更新知识结构,也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要求。

三、结合中国梦教育,进行课堂主题演讲

选择与中国梦教育结合紧密的教学内容,比如“五爱”道德规范教育等,在研讨式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安排1-2节课的时间,让学生登台演讲。选5-7个学生代表当评委,最后综合得分评出一、二、三等奖。根据学生演讲具体实际,教师进行综合点评,指导提高。

课堂主题演讲具体操作如下:

演讲内容:请选择课本第三章第二节“五爱”道德规范内容,结合中国梦教育,联系社会热点进行演讲,题目自拟。

演讲形式:提前报名,根据报名情况最后确定5-10人参加演讲。

演讲时间:每人5-8分钟。

奖励形式:奖励平时成绩分,有条件的可考虑适当物质奖励。

注意事项:普通话演讲;可带手抄笔记或资料,但不能完全低头念稿;评分标准在教师指导和监督下由评委自由把握,但须统一。

四、结合中国梦教育,布置课外作业,撰写小论文

通过研讨式教学,通过课堂演讲,在学生理解基础上适当布置课外作业,撰写中国梦小论文,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进一步巩固提高,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和加深对中国梦教育的理解。可以在全班范围进行,学生写完后交给教师检查并打分,作为平时作业依据,优秀的甚至可以指导其在刊物上推荐发表。

五、结合实际,进行中国梦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

中国梦教育最终要见诸学生的行为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去领悟、去提高。

中国梦是爱国梦。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爱护花草树木,爱护祖国的山山水水,自觉维护祖国的尊严和名誉,树立祖国利益至上、国家利益至上观念,维护祖国安全,保卫祖国,自觉践行“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行为规范。

篇3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本质的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逐渐提升,现在已经稳居世界前列,在国际经济和政治舞台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正走在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作为唯一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大国,中国的发展引起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注意和警惕,他们精心炮制了“中国”,宣扬中国的崛起会给周边国家和全世界带来威胁的观点,中国的国际环境一度很被动。为了应对这种现实,为国内经济发展、社会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中国提出了“和平崛起”的观点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支柱。想成为强国,必须首先成为“海洋强国”。中国想实现“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目标,对海洋的掌控至关重要。而中国是传统的大陆文化国家,几千年来国家和国民的海洋意识都不是很强。想要实现“和平崛起”战略,我们必须要先成为海洋强国。想成为海洋强国首先要发展国民的海洋意识。这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认识培养国民海洋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在“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下发展国民的海洋意识已成为我们强国之路的第一步。

1海洋意识与海洋文化

文化没有清晰的概念。但是不论文化的定义如何,其核心是价值观念。而海洋意识,实质上也是在海洋文化层面上讨论关于海洋的价值观,即对海洋及其价值的认识和追求这种价值的行为方式。笔者认为,海洋文化和大陆文化的最基本差异在于大陆文化更多是一种农牧文化,而海洋文化更多是商业文化。两种文化对民族特性、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乃至意识形态都有不同的影响。相对于大陆意识,海洋意识具有以下特点:

1.1重商意识

即重视物品在流通和交换过程中带来的利益的理念。尽管产品交换伴随着人类文明史,但商业作为一个重要社会行业,则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产生。在古代大陆型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始终占据绝对优势,商业活动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也因此扼制了商业意识的发展。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的“农为本商为末”观念即是此例。但在古代的地中海地区,地形的分割和当地物产的不足使海外贸易很早就成为社会的主业之一。

1.2冒险和进取精神

在工业革命以前,人类从事的海上谋生活动远较陆居者艰险。尤其是远洋航海贩运,可以用九死一生来形容。又因远洋贩运所带来的巨额利润,更诱使航海者不惧途中和异域的未知风险,不断开拓航路和市场。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求欲望强烈,非陆居者所能比拟。

1.3开放性和多元性

海外通商和海外谋生是海洋型社会存在的基础,社会对人流和物流的开放是其存在的基本条件。海洋意识既崇尚不断从异域和异质文化中汲取物质和精神营养,也激励人们的海外迁徙活动和较少限制外来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视商品和人口的流动为常态,与“安土重迁”和“闭关锁国”的大陆型社会意识有较大的差异。

2海洋战略与“和平崛起”战略的关系

纵观几千年的中国的社会发展历史,大陆经济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主要的组成部分,而中国的文化也主要以农耕文化为代表。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普通国民,大多认为只需要土地就可以养活老百姓、维护好统治。可以说数千年来,无论朝代如何更迭,中国一直实行的是以大陆经济为主要国民经济组成部分的“大陆战略”。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也一直是世界上国民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但是,我们要承认的是,这种对陆地的重视、对海洋的忽视,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兴盛的根本原因,也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对海洋、对海洋力量的不重视,中国逐渐落后,从世界大国被淘汰。而近代的世界强国,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他们的崛起都是依靠海洋。海洋给他们带来丰富的资源,他们利用海洋的资源发展自己,然后利用自己的海洋优势地位侵略其他国家,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自己更大的发展。中国不会采取侵略别人的手段来发展自己,但是在21世纪的现实条件下,中国想要实现“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实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大陆战略”转向“海洋战略”已经成为必由之路。

从“大陆战略”向“海洋战略”转变,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海洋强国,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必要的战略转型,这是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需要,也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有深刻的内在必要性。

2.1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促使中国实行“海洋战略”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对外贸易持续增长。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和贸易交流肯定会越来越频繁。而在所有的对外贸易中,海洋贸易的比重最大,其比例远远高于航空贸易和陆地贸易。海洋贸易占主要地位是有深刻原因的:一是地球海洋面积要远大于陆地面积,这导致海洋贸易的比重要远大于陆地贸易;第二是海洋运输的成本要比航空贸易的成本小很多,这造成海洋贸易的比重要远高于航空贸易。海洋贸易对于对外贸易的重要性,以及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要求中国必须走向海洋。

2.2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促使中国实行“海洋战略”

中国现在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需求国。能源问题早就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能源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源安全问题。能源安全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能源的安全运输;另一个是能源的储备。能源的进口也属于对外贸易的一个部分,能源进口的运输的主要方式就是海运。另外一个是能源的储备,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世界上大部分陆地的资源都开采殆尽,想要发展,我们必须依靠海洋,从海洋中获取资源,从海洋中获得发展。因而发展“海洋战略”,成为海洋强国是解决能源问题,特别是能源安全问题的必要条件。

2.3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促使中国实行“海洋战略”

现在中国国民的海洋意识非常薄弱。中国人大多都知道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有多大的海洋国土。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等国际法律和文件,中国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和几千公里漫长的海岸线,中国还拥有太平洋底7.5万平方公里区域的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海洋也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作为唯一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的发展和强大引起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强烈警惕和反应,他们不仅炮制了“中国”,还从各个方面给中国掣肘,幻想延缓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中国的国际安全形势,特别是海洋国土的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必须要承认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的综合国力特别是海洋实力还不够强大。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促使中国必须转向“海洋战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海洋强国。

3发展海洋文化,提高国民海洋意识

上面我们已经证明:实行“海洋战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海洋强国,是中国发展的内在必要要求决定的,也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战略的重要条件和必由之路。而想顺利成为海洋强国,让中国的老百姓认识和重视海洋,让老百姓认识到海洋是中国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到海洋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发展海洋文化、提高国民海洋意识是实现上述的重要保证。现在中国老百姓的国民海洋意识是很差的。几千的陆地经济和农耕文化造成了这样的现状,想要提升国民的海洋意识,我们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和多层次的进行教育和普及。

3.1正确战略规划,加强政府导向,培育国民的海洋意识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想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就必须要走向海洋,实行“海洋战略”,从基础做起,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海洋强国。国家已经提出要通过健全与海洋相关的法律、制定和完善具体的国家海洋战略、积极发展和强大自己的海洋军事和经济力量、对国家所属的海洋事务进行有效的管理来实现海洋强国的梦想。培育国民海洋意识是实现海洋强国梦的基础工作。

做好培养国民海洋意识的培育工作,首先要从国家层面上做好详细的战略规划,各级地方政府也要做好政策导向。国家在某些事务上的立场、政策、观点和行为,会对该国国民在该事务上的意识和看法产生直接的影响。因而,中国政府在海洋事务上的战略、各级政府在海洋意识教育上的政策导向也会对国民海洋意识的培养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政府特性决定了民族海洋意识形成及发展趋势,政府的政策导向将引领民族海洋意识的发展,政府对海洋事业的关注和投入将成为国民海洋意识不断增强的加速器和动力源。我们首先从国家层面做好培育国民海洋意识的整体战略规划,为培育工作搭好平台的结果;而各级政府应该有意识的加强政策导向,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宣传和教育来培养和提升普通老百姓的海洋意识。尤其是沿海地区,本来祖辈们对海洋的探索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我们缺乏荷兰那种把自己的海洋意识,通过免费的体验教育(每天都有自愿者在船甲板上给孩子介绍20世纪,船员们的生活,在体验中了解历史了解自己的祖先,了解海洋)来一代代的传承。

3.2加强海洋高等教育,建立海洋事务综合人才的培养机制

海洋事务设计各个领域经济、军事、外交等等,因而需要的是大批的海洋综合人才。我们要建设成为海洋强国,培育普通国民的海洋意识是基础,可以认为是打地基,而培养海洋综合人才则是该地面上的建筑。没有建筑,只有地基是无法让人居住的。同样的道理,没有大批的海洋综合人才处理国家的海洋事务,国民的海洋意识培育的再好也没有用。

中国的海洋领土有300多万平方公里,还有7.5万平方公里的海底勘探权和开采权,加上几千公里海岸线,因此我们需要大批的海洋事务综合人才来管理和处理海洋事务。所以,为了能有个安全舒适的家居住,除了打好地基之外,我们还要花大力气盖好地面建筑。我们要加强海洋的高等教育,国家应该加大对海洋类高校和海洋类学科建设的支持与引导,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海洋综合人才培养的摇篮。同时,有了这些人才培育的基地,这种效应可以从上到下的传递,成为增长国民海洋意识的种子。

3.3展开多种形式的海洋知识渗透,让国民的生活充满海洋的气息

培养国民海洋意识,我们需要创造其形成与发展相适应的“海洋氛围”,展开多种形式的海洋知识渗透。主流媒体海洋理论的传播、对国家海洋战略的阐释;政府海洋制度的建设与海洋政策的实施、国内国际海事活动的组织与引导;民间海洋研究机构普遍设立与研究活动的广泛展开;多样化普及海洋知识的书刊的推广、丰富多彩海洋广告文化的培植;航海竞赛、海洋旅游、海洋探险等情景参与活动的推广等等,必将让国民的生活充满海的气息,在生活中养成海洋意识,在海洋意识中积极生活。

4.结语

“和平崛起”是中国的国家战略,是中国实现民族崛起和国家复兴的必由之路。而成为海洋强国,发展海洋经济是实现“和平崛起”国家战略的必由之路。要成为海洋强国,我们必须要从基础做起,积极培育国民的海洋意识,培养海洋综合人才。我们坚信,中国的崛起就在前方!

参考文献:

[1]叶世明.文化自觉与中国现实海洋文化价值取向的思索[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18.

[2]冯梁.论21世纪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深刻内涵与地位作用[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9(1): 74.

[3]孙志辉.提高海洋意识繁荣海洋文化[J].求是, 2008(5):54.

[4]段桂霞.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海洋意识教育[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5.

[5]张德华,冯梁,颜家坤.中华民族海洋意识影响因素探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9(3):85.

[6]顾兴斌,张杨.论中国的海洋意识与和平崛起[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2):16.

[7]叶云飞.试论海洋类高校学生海洋文化素养的培育[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4):97

[8]刘新华.海权优先:当代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J].社会科学,2008(07):56.

[9]胡启生.海洋秩序与民族国家:海洋政治地理视角中的民族国家构建分析[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85-102.

篇4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3-0120-03

引言

“中国梦”由许许多多不同的元素构成,而文化元素则是其中之一。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的文化)是阶级社会中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带来较大影响和作用。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不但包括文化的物化形态,同时也包括文化的价值形态,两者既相互联系又有质的区别。文化的物化形态主要表现在物质生产和生产力的发展上。物质生产是人类兴衰和发展的基础,而生产力发展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中国梦”需要物化文化基础的保障。因此,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筑牢国家发展繁荣的物质基础。文化的价值形态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任务。“中国梦”需要文化力量的支撑。包括提供理论支撑、思想先导和精神动力。中国梦因有了文化力量推动而变得高远而磅礴,鼓舞着中华民族不懈努力、不断奋进。高校会计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中国梦”的文化元素植入高校会计文化建设中意义重大。本文从分析“中国梦”与高校会计文化建设的关系入手,以高校会计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深入分析高校会计文化建设与实现“中国梦”的目标差距及其原因,并从实现“中国梦”的视角下提出完善的措施和办法,它对改善高校教育环境、保障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研究它,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实现产生直接影响。

一、“中国梦”与高校会计文化建设的关系

(一)“中国梦”与高校会计文化建设概述

1.“中国梦” 的概述。党的十以来,“中国梦”一词为国人热议,受世界关注。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社会和谐的增强。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中国梦”实际上是一个目标,而每一个目标都是中国梦的一个组成元素。它在国家层面上表现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在个人层面上表现为人民生活幸福、人生出彩。“中国梦”既包含着“强国”与“富民”两者之间的融合,还包含着国家、民族和人民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及其对理想的追求。

2.会计文化建设的概述。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与“中国梦”一样,会计文化建设的问题是学者们近年来研究的重要内容。袁婷在《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研究》中认为:“会计文化是一个包含层次很广的复杂体系。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文化和会计精神文化。”[2]学者唐玉玲认为,会计文化建设具有“指导、凝聚、约束、增值”等功能[3],许多学者能根据目前我国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会计文化建设的路径。孙方在《我国特色会计文化的建设研究》中提出:“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给予支持与保障,为会计文化建设营造一个有利的环境。”[4]基于“中国梦”的文化元素,可以将会计文化建设归纳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三个方面。

(二)“中国梦”与高校会计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

党的十确立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这为我们追寻和实现“中国梦”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学者们对“中国梦”与高校会计文化建设的内在关系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认为“中国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文化引领的最高境界,而高校会计文化则是千千万万“个体梦”之一。“中国梦”与高校会计文化建设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中国梦”对会计文化起到统驭、控制和指导作用,会计文化则对“中国梦”起着辅助作用,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发展,互为因果。在国家这个大时代,要把“中国梦”变成现实,需要依托无数“个体梦”的凝练。每个会计都会有一个小梦想,她是构成“中国梦”不可或缺的元素,同时也是“中国梦”的延伸和发展。“中国梦”要发展壮大离不开“个体梦”的实现。

1.物质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中国梦”实现的基础。任何梦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物质基础。“中国梦”的实现也是如此。教育作为富民之本,强国之基,一定要有足够的发展经费做保障。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说道:“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又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5]。会计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办教育离不开会计物质文化的发展。每个会计发展的背后都是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艰辛付出,会计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也是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2.制度文化是助力中国发展进步和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制度作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它是助力中国发展进步和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从国家层面来说,制度一般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除国家层面的制度外,由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以及不同的岗位都有其具体的做事准则。因此,也会有许多行业制度、单位制度以及岗位制度等,制定这些制度的目的都是使各项工作能够按计划按要求达到预计目标。会计制度,是“政府管理部门对处理会计事务所制定的规章、准则、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6],按照法律的构成、制定机关和效力的不同,我国法律规范的层次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等。相应地,我国会计法律制度的层次主要包括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和会计规章。我国会计法律制度必须纳入国家管理范围且不能与宪法有所抵触。而各省(市)人大常委会在同宪法、会计法律、行政法规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的会计规范性文件也属于我国会计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会计制度是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以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为目标,以规范资金支付、强化财务管理和强化资金监管为切入点而制定的会计行为规范和准则。加强高校会计制度文化建设目的在于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助力中国发展进步和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

3.“中国梦”的价值导向功能是会计精神文化建设提升的依托。高校会计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为改善高校教育环境、保障教学质量和提高科研水平服务的。而随着高校经济活动和经济业务的日益发展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出现了一些会计行为失范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必然会扰乱国家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和改革发展稳定。而“中国梦”的精神元素为会计工作者指引着人生的方向,带给其前行的希望和勇气。因此,加强高校会计文化建设,是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和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出路。

4.“中国梦”与会计文化建设互为依存共同发展。“中国梦”的实现是高校会计文化建设发展的产物,两者之间不仅仅是集体与个体的关系,二者更多的表现为相互依存和发展的动态的融合的唇齿相依的内在联系,需要相互之间的依托发展才能实现的良性循环。两者相互关联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中国梦”。主要表现在:“中国梦”为高校会计文化建设提供一种内核精神,是高校会计文化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梦”为高校会计文化提供价值导向作用,并成为高校制定各种财务管理制度等行为规则的思想基础;“中国梦”通过对理想的展望和对会计人员的历史使命的教育来充分发挥和展示财务人员的才智和积极性,并成为凝聚和激励财务工作者为实现“个人梦”而努力工作的一种正确的方法;而高校会计文化建设也为“中国梦”提供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通过“中国梦”向高校会计文化建设的渗透或延伸,在两者价值观念相互交融。这些互动关系,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会产生重大影响。

二、高校会计文化建设与实现“中国梦”的目标差距及其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仍有许多不适应,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还不适应,教育落后的面貌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随着“中国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日益深入,以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探寻“中国梦”背景下的高校会计文化建设已成为高校改革发展实践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会计物质文化相对薄弱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各种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尤其在高等教育方面,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地区间教育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依然突出,办学资源有限与高校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管理职能的多元化使高校内外经济关系日益复杂,广大财会工作者支持参与高等教育改革和投身到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校会计物质文化建设不均衡。例如,会计的工作环境较差,会计核算工具五花八门,会计信息技术难以支撑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为核心的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运行系统,会计队伍整体水平不高,缺乏既懂会计业务又精通信息技术,既懂国内会计又懂国际会计业务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会计人才,会计理论研究重点不突出、效果不明显,高校会计服务教育事业发展的能力不足和水平不高等。这就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通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来切实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提高的新期待。

(二)高校会计制度文化相对滞后

实现中国梦,必须予以制度保障。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作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规范的会计制度建设是财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7],而目前我国的会计制度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法律建设、制度改革、管理文明等的落后。尤其是,高校会计制度文化与现实不相适应,其信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会计制度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原因在于,高校会计制度文化建设不完善,缺乏政策杠杆调节,无法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

(三)高校会计精神文化素养缺失,观念扭曲

精神文化建设是一个文化含义,主要指的是团队文化内涵。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矛盾突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也有相当部分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会计人员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一些会计人员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8],尤其在会计职业道德方面存在假账泛滥、腐败频发、诚信缺失、正义淡化、意志消沉、责任冷漠等。这些现象不但影响每一位从事会计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而且还严重制约了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文素养的缺失和价值观念的扭曲。

三、“中国梦”背景下高校会计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夯实高校会计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助力“中国梦”实现

高校要推进会计文化建设,首先要夯实会计物质文化建设基础。一要加强硬件建设,不断改善会计工作条件,完善会计所需的办公场所、现代化核算工具、信息系统等硬件设施;二要加强会计队伍建设,要在国家会计政策体系发展的框架下,加大对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要在高校实施高层次会计人才、青年后备会计人才以及会计名家培养工程,同时要加强高校会计队伍梯队建设,不断夯实会计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三要充分利用高校国际办学的契机,积极开展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高校会计服务教育事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四要建立健全会计学术交流机制,深入开展会计理论研究、学术交流活动,加大会计理论的指导力度,重点抓好会计课题研究,在全国会计领域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学术研究成果,从而不断提升高校会计理论研究水平。

(二)加快完善高校会计文化制度建设,为“中国梦”实现提供法律保障

要推进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加快完善高校会计文化制度建设。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是具体化的会计文化,具有强制性。它为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提供标准统一,内容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并在处理各种经济关系的工作中维护着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会计文化制度建设是我国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是规范各种会计行为和处理各种经济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而完善高校会计文化制度则是国家财经方针政策在高校会计工作中的体现,它是规范高校办学行为和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新时期,一定要加强高校会计文化制度建设。一要加快完善高校新会计制度的相关配套政策,确保高校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二要加快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努力提升高校财务管理能力;三要贯彻落实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制度,积极推进高校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有效执行;四要对高校会计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梳理,分析会计工作存在的困难以及在贯彻实施新会计准则和高校新会计制度过程出现的新情况,从预算管理、风险控制、绩效考核与评价等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办法,达到以制度加强管理,以制度推进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

(三)培育高校会计文化建设的内核精神,自觉引领“中国梦”的实现

精神是文化的核心,是立人、强业的灵魂。培育高校会计文化建设的内核精神,就是要在会计精神文化建设中,塑造独具魅力、振奋人心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高校会计精神。一要加强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培养会计的行业精神,注重强化会计人员朴实、诚实、务实的品格和高效、准确、细致的工作作风。二要注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在会计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作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特别是要注重抓好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建设,引导高校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三要注重增强会计工作的荣誉感,引导会计人员崇尚诚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务本致效,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要培育会计工作者的自信心和责任心,让强大的精神力量引领我国会计事业迈入“会计强国”的行列。

会计小梦想,国家大时代,每个会计发展的背后是单位行业的发展,是国家社会的发展,是中国梦的实现。我们和广大会计一起,努力推动会计文化建设,推动会计行业进步。

参考文献:

[1] 深情阐述“中国梦”[N].新华时报,2012-11-30.

[2] 袁婷.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2):80-81.

[3] 唐玉玲.中日会计文化比较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 孙方.我国特色会计文化的建设研究[J].经济师,2013,(12):13-14.

[5]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人民网,2014-09-09.

篇5

1.(2014·南通二模)2013年12月23日,“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周”活动在北京开幕。展览设“剪刻绘画”“文学史诗”“纸张印刷”“制茶工艺”“木作编扎”等多个主题展区,涉及20个省区的433项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这一活动()

A.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B.增强了中华文化的时代性特征

C.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D.加快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趋同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的知识。“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周”活动展示了“剪刻绘画”“文学史诗”“纸张印刷”“制茶工艺”“木作编扎”等,从而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故选A。B不符合题意,题干未涉及中华文化的时代性特征。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是既定的,排除C。D错误,各民族文化在交流的同时,又保持着各自的特性。

答案 A

2.(2014·南京、盐城一模)以“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为主旨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通过单纯而又简朴的方式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这启示我们要()

A.全面传承文化,弘扬中华文明

B.开展特色活动,传承中华文化

C.加强文化交流,变革多样文化

D.坚持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

解析 本题考查灿烂的中华文化。材料中的方式有利于人们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从而传承中华文化,故选B。A错误,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C、D不符合题意,题干未涉及文化交流和民族精神。

答案 B

3.(2014·东台二模)从文化角度看,郑和下西洋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郑和“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精神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赏”。“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精神体现了()

A.忠诚老实精神 B.无私奉献精神

C.爱国主义精神 D.勤劳勇敢精神

解析 由“热爱祖国”可知,体现的是爱国主义精神,故选C。

答案 C

4.(2014·扬州一模)岭南文化能与基督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和睦共处,而且敢于和善于同异质文化进行直接嫁接,拿来为我所用,形成独特的文化流派。这表明岭南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它的()

A.独特性 B.多样性 C.开放性 D.包容性

解析 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之处,体现了文化的包容性,故选D。C中的开放性隶属于包容性。A、B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5.(2014·江苏启东中学模拟)舞蹈是我国古代“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589年,隋文帝统一南北,把以前的乐舞聚在一起分为雅俗两部,又收集了波斯、中亚诸民族和东亚邻邦的乐舞,共为七部。后来又增加为九部。这九部乐舞的名称分别是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其中清乐和礼毕是南朝的旧乐,其他的乐舞都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乐舞或域外乐舞。这一历史事实表明()

A.少数民族的舞蹈艺术比汉族发展得早

B.中华民族的乐舞带有很强的包容性

C.乐舞是从隋朝开始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

D.乐舞是少数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解析 由题干材料中“其中清乐和礼毕是南朝的旧乐,其他的乐舞都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乐舞或域外乐舞”等信息可以看出,B正确。A、C、D说法均错误。

答案 B

6.(2014·安徽黄山质检)骆驼具有耐饥耐渴、忍辱负重的品性。有人便把徽州人拼搏奋进、百折不挠、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比喻成骆驼精神,于是便有了“徽骆驼”的称呼。下列选项中与骆驼精神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一致的是()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③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题干中骆驼精神体现的是自强不息,①③体现的是自强不息的精神,故答案选C。②④体现的是爱国主义精神,排除。

答案 C

7.(2014·衡水中学调研)中国古代哲学和艺术对西方的影响举世公认。儒家、道家、禅宗等的思想理论,一直影响着从启蒙运动时代至今的西方思想界。文学艺术的影响力尤为显著。元杂剧在18世纪曾一度风靡欧洲,借用中国素材来创作戏剧在欧洲成为时尚。这说明()

A.中国文化曾深刻影响西方文化,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B.中国文化走过了从自信到自卑再到自信的历程

C.只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武装头脑,才能进一步培养文化自信

D.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自信等知识。材料中没有涉及中华文化的没落,也就无所谓“自卑”,B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文化自信的关系,C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关系,D排除。A正确且符合题意。

答案 A

8.(2014·常州二模)某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就《文化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综合探究。某组同学撰写论文的主要参考文献有:《社会制度与文化发展》《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论文化在我国国际影响力中的作用问题》《传统文化现状研究》。据此推断,该组的研究主题最有可能是()

A.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性

B.大力发展人民大众文化的路径

C.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东西方比较

D.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反思

解析 本题考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知识。该同学的参考文献体现了通过继承传统文化来推进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故选A。

答案 A

9.(2014·扬州二模)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在告别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会遭遇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对此,我们应该()

①在文化建设中坚持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②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③在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中心 ④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在文化建设中我们应该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①错误。③错误,在现代化建设中,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故选D。

答案 D

10.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关系到每个公民的价值取向,应该从小抓起,从教育入手,而且要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①公民就能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②能够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的决定作用 ③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以抵御错误思想的影响 ④能够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 ①说法太绝对;“价值观对人的决定作用”的说法错误,②排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促进国民素质提高,③④符合题意。

答案 B

11.(2014·山东济南模拟)2014年,山东建立部门协调机制,积极推进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体育健身等资源整合,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探索管理使用体制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文化建设提出的要求是()

①文化发展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②积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 ③把发展支柱性文化产业作为主要途径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文化建设提出的要求应该是重视社会效益,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①②符合题意;③④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12.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节目,《感动中国》已经连续举办十一年。过去十一年间,该节目向全国观众推出了100多位人物,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因此该节目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此项活动开展的意义在于()

①发挥道德模范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榜样作用

②发挥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③弘扬主旋律,倡导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传递正能量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开展评选感动中国人物活动,有利于发挥道德模范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榜样作用,弘扬主旋律,倡导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③符合题意;本题考查的是该活动的意义,②所述内容显然不是开展该活动的意义;④表述错误,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2014·山西省三校联考)党的十提出了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要求。

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愈来愈凸显。文化软实力对内要解决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问题;对外要解决阐释力、参与力问题。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是凭借文化的独特性和内聚力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中。一个社会如何才能有活力?从文化上看,对外要解决阐释力。要对国际社会解释中国社会发展的正当性,靠什么解释?意识形态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把文化的全部功能属性发挥出来,多层面、全方位去“风雨化人”。其次是解决参与力问题。现代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仅要成为世界文化百花齐放中争奇斗艳的一枝奇葩,更要成为世界文化演进中大有作为的参与者。为世界文化注入“中国元素”,提供“中国理念”。

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如何提高中华文化阐释力和参与力。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设问限定用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设问的角度是如何提高中华文化阐释力和参与力,属于措施类非选择题。可从中华文化的特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等方面去回答。

答案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用独特的文化魅力来提高阐释力和参与力。②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要坚持、兼容并蓄,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分,用开放的文化心态来提高阐释力和参与力。③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之魂。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用我们的精神风貌去赢得理解与尊重。④中华民族精神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要立足世情国情,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时代内涵,用与时俱进的文化品质来增强认同,扩大影响。

14.(2014·厦门一中高三检测)党的十报告指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强调文化强国建设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文化强国的目标和路径提出了明确要求。随后,全国各地掀起轰轰烈烈的文化建设,各地制定的“文化强省”“文化兴市”“文化强县”举措纷纷出台。然而,其间潜藏的盲目性不容回避,有的地方认为文化强国建设就是继承传统;有的地方没有吃透报告精神,宣称像抓经济建设那样狠抓文化建设;有的地方对文化的本质规律缺乏清醒自觉认识,盲目铺摊子上马大项目和大工程……

(1)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指出文化强国建设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关系。

(2)为什么说各省市在文化强国建设方面存在盲目性?

篇6

关键词体育强国小学体育大众体育

2008年9月29日,主席于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中的讲话中指出“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号召,由此,体育界开始热烈讨论如何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而我国与体育大国美国的差距就在于我国的大众体育发展不完善,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实现大众体育就要从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体育教育抓起。美国政府对小学体育发展尤其重视,我国的农村小学占大多数,体育现状实施的并不好,是我国体育教育事业最薄弱的环节。

一、体育强国的内涵

体育强国一词最早是在1964年原国家体委主办的内部刊物《体育参考》刊登的译文“《朝日新闻》分析东京奥运会各项比赛”中谈到“1952年前苏联参加赫尔辛基奥运会后,美国和前苏联成为世界两大体育强国[1]。而关于体育强国的概念正式表述是在1985年《体育理论》一书中出现的,定义为“世界重大综合性比赛的运动竞赛中名列前茅的国家”。后来随着我国专家和学者对体育强国的逐步探析,体育强国的涵义也有一维战略向两维、多维战略发展。体育强国是指在以社会体育为基础,竞技体育为先导的体育事业发展各个领域的总体发展水平,在世界处于一流和前列的国家,这些体育不仅包括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还包括体育科技、体育教育、体育文化、体育场地、体育产业等方面[2]。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缺一不可。

20世纪50到80年代,美国,前苏联之所以被公认为世界两大体育强国,就是凭借其在竞技体育的强大实力。据此,2008年奥运会我国取得第一集团金牌总数的优异成绩,按一维理论已步入体育强国行列,但是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差距过大,我国不能够称得上体育强国。如今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九年义务教育的推进,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具备实现体育强国的诸多优势。

二、小学体育课的优化对实现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有奠基作用

(一)在实现体育强国的发展战略过程中,小学生少年儿童都是最强有力的后备人才

由表1可知美国排名在前的项目在小学阶段已开始课程得到普及,我国的优势项目并未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普及,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还存在差距。做好小学体育教学工作,是最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做好小学生体育工作,培养竞技体育人才

美国的运动员是依据个人的兴趣,进行训练,参加比赛。我国的运动员则是通过层层选拔后入围,接受正规的集体训练。如果运动的特长能从小抓紧,对具有先天特质的小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予以培养,在经过长期的训练后,会比高中阶段后接受训练有新的突破。

(三)做好小学生体育工作,发展体育文化,体育科技,扩展体育产业

小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培养社会主义新一代接班人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小学体育文化的普及,激励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投资和关注。例如小学体育表演将为体育界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三、小学生学习体育的优势

体育的兴趣要从小培养,小学生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骨骼柔韧也比较好。从小培养小学生某项体育特长,不但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还能帮助小学生在群体中产生优越感,越发的表现自己,通过的榜样的带动示范作用,会激发越来越多的同伴爱上体育,为终身体育和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四、现阶段农村小学生体育课存在的问题

参考魏梦田,高前进等对河北省农村小学学校体育现状调查结果。

(一)体育教育缺失,出现“阴阳”课程表

被调查的1226所小学中,体育课的开课率仅为75.2%,其中只有70.6%的学校每周上两节体育课,48.8%的学校能完成教学计划,43.4%的教师课前备教案,兼职和代课教师占56.9%,52.8%的学校每周坚持做课间操和眼保健操,43.6%的学校开展课余体育锻炼。表明小学体育教育的实施现状并不良好。

(二)社会体育经济规划不合理,小学体育设施配备落后

1226所学校中,62.2%的学校有篮球场地,68.2%的学校有田径场地,98.2%的学校有活动场地,但均为土质地面,没有一所小学有足球场地。按照国家教委《中小学体育设施器材配备目录》要求计算,农村小学器材达标率仅为38.2%。

五、建议

(一)体育部门、教育部门转变观念,通力合作,取得双赢

1.做好社会呼吁工作

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定期检查小学生的体育课实施情况,利用公开检查,暗访,调查问卷的方法,实实在在落实国家的体育课程标准,保障小学阶段每周开设两节体育课。

2.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学校体育设施

对于或偏远地区的小学要加大经费投入,配给学校必要的体育设施。对于较发达地区的小学,要规范引导,科学选择体育设施。

3.完善小学体育教师用人机制

参考闫伟,王慧琳等专家“80-代”不同性别中小学体育专业发展状况比较,女性体育教师数量较少,体育教师的科研水平较低,职业心理特点存有倦怠现象。年轻负责高水平的新一代体育教师会让小学生产生贴切膜拜感,从而积极的投身到体育活动中来。

(二)小学体育教师需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1.以爱学生为出发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小学阶段体育课的目标重在培养小学生的运动兴趣,小学体育教师是孩子真正的“玩伴”,也是小学生体质发展的“启蒙老师”,要做到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小学生,不论其身体素质好坏,有无各方面的特长,教师都要积极的发现小学生身上的闪光之处并予以培养。

2.提高科研水平。

体育教师要把小学生体育事业当作自己的人生事业对待。不断学习,创新,备好每一节体育课,上好每一节体育课。以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出发点,找到最有利于提高教学成绩和促进小学生体质发展的教学方法。通过记录总结工作日记,同行之间的研讨,切实保障实现小学体育发展目标。为我国小学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小学生体育工作。

通过查阅美国的小学生体育课堂相关资料得知,美国的小学生家长每周要尽可能的至少参与一节小学生体育课活动,调查显示在家长的陪同下,小学生更愿意展现自己,进而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的经历会促使家长与小学生在假期的锻炼,另一种程度也是体育课的延伸。

注释:

①通讯作者:赵晶;工作单位:天津体育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吕嘉.关于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J].人文杂志.2000(05):17.

[2] 王智慧.迈向体育强国进程中两个重要问题的战略定位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2):34.

篇7

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这充分说明国学将是未来特色学校的品牌课程之一,以国学构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以国学构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1.利用学校已有的国学特色,夯实内涵式发展的根基

每个学校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形成有竞争力的特色校,可以夯实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基。福建省厦门松柏中学,从2006年福建省高中语文课改增设国学校本课以来,已经在国学教育方面创建了自己的品牌,即两岸国学教育交流特色。台湾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得比大陆好。通过加强两岸国学教育交流,吸收台湾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方面的经验,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夯实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基。坚持做好国学特色,还可以促进海峡两岸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建设全国一流的品牌学校。

2.创建学校未来的国学特色,明确内涵式发展的方向

随着《纲要》的颁布,“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学科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受到各级大学的重视。很多大学也开始招收国学特长生。如果学校继续致力于推广国学教育,使学生形成特长,学校更具特色,就能够为全国高校源源不断地输送特色人才,这将使一所普通高级中学更富生命力,也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方向。

三、以国学构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实施方案

1.成立国学领导小组,加强国学特色教育的领导

《纲要》还鼓励各地各校组织专门力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机构的建设,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霍普金斯也指出“教师的发展能够为学校建构可持续发展的能量”。为凸显学校国学教育的特色,学校应成立国学推广领导机构,号召有兴趣致力于国学教育教学推广的各学科教师,本着自愿原则,成立国学工作团队,建设一支国学教育骨干队伍,在国学特色校建设、交流与推广过程中,成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缔造者和有力保障。

2.实行各处室总动员,充分挖掘国学特色

以国学构建学校内涵式发展,学校各部门各处室要凸显出国学教育的特色。

一是教务处可利用其管理职能,构建内涵式发展。如开设国学诵读课,在早读课或阅读课上实施,组织学生进行系列经典诵读,积极营造“诵读经典,积淀文化底蕴”的书香校园。可根据各年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安排诵读内容。如初一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初二诵读《百家姓》《千字文》,高一诵读《论语》《大学》,高二诵读《孟子》《中庸》等。

二是鼓励根据教师特长开设个性化的国学特色校本课。学校可组织教师开发国学系列校本教材并开设国学校本课,将国学教育与各学科教学有机结合,使国学校本课程成为学科课程的有力补充,形成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加强国学教育特色。语文组可以经典为主,如古代诗词歌赋、《古文观止》等;历史组开设以文化历史名人为系列的校本课,或发展史、史书史料、出土文物鉴定方面的校本课等;政治组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等;音乐组开设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的课;美术组开设古代名画欣赏、书法欣赏等;体育组开设太极拳等;数学组可以组织研究《九章算术》等。有些课程若难以找到与国学的关联,也不必勉强,可以自成特色,建设学校“一校双翼”的多元品牌。

三是总务处在学校整体环境的设计、规划上,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既要符合现代教育教学要求,又可营造富有国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广大师生沐浴在古香古色的典雅环境中,使学生在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感受国学,学习国学。

3.开展以传统文化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的德育

一是开展国学主题系列活动。利用升旗仪式、班团活动、重大节日、报告会、家长会等,广泛开展多种包含传统文化的主题教育活动,将国学主题班会纳入班级考核进行评比。以国学文化立人,培养不拘形式、大胆创新的优秀学生。

二是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开展社会服务活动,设立创新性国学活动主题,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开设“德育国学大讲堂”,引导师生在实际生活中了解传统美德,认识国学内涵,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并努力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国学教育模式。

4.开展弘扬传统文化的校本培训、评比和研究

一是开展国学校本培训。校本培训可以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形式,让教师参加校外国学培训课程或研讨会;以学校国学发展阶段需求为中心,邀请名副其实的国学专家来校指导。

篇8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84-03

引言

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奥林匹克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的每一个角落。这种影响并不仅仅限于某个领域,它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对各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了巨大的挑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体现的是一种以世界上不同民族原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本文在奥林匹克全球化的语境下,从文化多样性视角重新审视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与功能。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要在奥林匹克强势文化笼罩全球的环境中立足,必需发掘自己的精髓,传承并发扬不同于其他体育文化并且在某些方面凌驾于他者文化之上的精粹,需要本民族体育文化的特色与特点,并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优势文化,是不同于他者文化的瑰宝。

1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的价值与功能

相比竞技运动过度商业化、职业化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本身所具有的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既弥补奥林匹克运动的先天不足,又能使人感受与自然和谐共存,人类属于大自然,遵从自然规律的科学意义。提倡探索体育人文观的过程,其实就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过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复兴,离不开体育人文价值观的确立。以西方体育为参照系,反观中国古代身体活动,会发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生俱来的和谐价值,顺应了后工业时代体育的需求。它是自然经济基础下产生的原生态体育,为后现代休闲娱乐的回归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原料,顺应自然的和谐价值、体现多元的文化生态价值、其游憩养生特征都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走向繁荣提供可能。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竞技,富有进取心、积极向上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智慧的民族。竞争是人类自进化起经自然选择验证的崇高精神品质,人类自诞生至现在之所以生生不息,就是因为这种顽强的竞争精神,作为自强不息的民族,奋发与竞争的精神价值将是民族传统体育实现现代化转型的核心与关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与生产劳动、宗教祭奠、军事战争等有密切的联系,但仍然具有竞技的本质特征,同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与价值功能。

1.1 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凝聚与民族识别功能――文化多元化在民族中的完美呈现

观乎人文,以化天下。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灵魂和标志,体育是一种按照人的目的、意志、理想去占有、改造自身自然地创造性的活动,同时又是一种合规律性的活动。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既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直面国人身心的康健。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其主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侵染,始终没有突破其束缚。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它体现于民族日常生活中,渗透到民众的观念里。它是构成民族精神的必要因素,是一个民族成其为民族的充要条件。它体现着民族内认同的情感需求和民族间的区别。它是彰显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与民族个性的物质载体,它是体现民族自豪感的标志,是体验民族自豪感的身体行为方式。

1.2 民族传统体育的休闲娱乐价值――现代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渴求与呼唤

当今社会的高度竞争,工作、生活、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与压力同行的是各种生理与心理疾病,亚健康人口数量巨大,大量病态的社会人忍受着现代文明病的侵袭,地球在变得相对越来越小的同时,人们的内心却越来越封闭,“宅”是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本能的一种反叛现象,虚幻的网络正越来越严重地侵袭着真实的生活,社会性的降低对人类发展是危险的。现代人享受恬淡闲适欢娱生活情趣的能力越来越差,一方面是后工业时代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是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摒弃造成的,要唤起人们对享受美好生活体验休闲娱乐生活的动力,极具休闲娱乐价值的民族传统体育是一剂良药,现代人在极力追逐与享乐自然科学带来文明的同时,更加需要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成果的滋养,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侧重于“身”的现代文明,也离不了侧重于“心”的传统文化。

2 民族传统体育的出路

体育是一种文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华夏民族的身体文化,是东方身体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的精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少数民族先民在历史长河的演进中所创造的珍贵的民族文化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文化价值。然而,在现代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却逐渐失去了其主体地位,甚至由于长期遭受冷落而渐渐走向消亡,归根结底是族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认知度的淡漠,族人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可度的降低,以及对本民族文化归属感的削弱,民族对于少数民族同胞来说,已经仅仅成为获得某些补助、补贴、加分的工具。传承出了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根本,年轻一代人已经不会说本民族的语言,他们的父辈有的只会本民族语言的片言只语,有的仅处于对自己祖辈的情景回忆与幻想。

意识决定行动,没有深刻意识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流失是毫不在乎的,就不可能懂得珍惜,民族意识的淡化造成民族传统文化的严重流失,自我民族认同感越来越低,导致民族意识淡漠。

2.1 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文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它与民族文化犹如树根与土壤的关系,没有民族文化的滋养、哺育,民族传统体育不可能生存,更不可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没有传统体育的盘根固守,民族文化就面临流失的危险。

2.2 本土是民族传统体育发扬传承的基本道路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扬与传承离不开本民族百姓的了解、学习、参与及继承,即首先应该使其本土化,这样说其实有点自相矛盾,但现实就是这样的,我国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同胞的青少年一代甚至中年一代人已经不会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了,语言这一基本文化要素不能传承意味着生活经验传承的最基本方法(即口口相传)这一环节出现了断层,更不要说接下来的口传身授环节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失去本民族的语言即失去了本民族传统的思维习惯与意识形态,失去了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在民族之林退化成“泯然众人矣”,最后也只得万般无奈地看着消亡。

2.3 教育是民族传统体育发扬传承的主要方式

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在2000年《新世纪:祝福篇》中说:“奥林匹克运动,首先是一个教育运动。”奥林匹克运动在全球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早已证明其蓬勃的生命力,民族传统体育要焕发生机,必需使其成为教育运动。这里的教育运动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是大教育。这种大教育需要由政府自上而下的引导来实现,政府部门宏观的政策引导及宣传可以有效弥补民族意识淡漠的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出资带动及引入市场机制积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是解决当今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被边缘化的切入点,少数民族群众不能在深层次意识里去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有赖于政府强有力的物质、精神、制度文化的支持。笔者认为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即自我反思促进自我成长),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家庭里祖辈父辈的讲述和带动是对后代的最基本教育,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热爱运动的家庭祖祖辈辈都近乎狂热地喜爱本民族的传统体育,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势必会对家族热爱的运动感兴趣,进而积极投身其中。一个个家庭组成了社会,家庭氛围演化为社会环境,家庭氛围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同时,反过来社会大环境又强化了家庭氛围。家庭教育传授的是各种经验,学校教育教授的是知识、理论、文化,学校教授的理论文化知识激活家庭传授的各种经验,同时,各种经验通过理论文化知识得到升华,再通过自我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实践得到检验、验证,升级为自我身心体验。我认为文化就是通过这一过程得以传承与发扬,同一道理,体育是一种文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华夏民族的身体文化,是东方身体文化。传统体育文化要得以发扬传承离不开教育,因为传统本来就是生活经验的传递过程,是上一代传授给下一代的教育活动。

3 结论

篇9

如何发挥中国智库的公共外交和对外传播作用?

2013年8月21-22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以下简称“人大重阳”)承办了题为“大金融、大合作、大治理”的国际智库研讨会,邀请了G20国家的26名代表参加研讨会(以下简称“20国智库会议”),为两周后举行的G20首脑俄罗斯峰会献计献策,引起了舆论界与各国政界的广泛关注。一些媒体用“中国首次举办20国智库会议”、“中国智库初显国际号召力”等标题来评价此次会议。尤其是由人大重阳主导通过的《G20智库共同声明》,更是被不少与会者与媒体界所称道。

特点:代表性强,会期及时,主题明确

20国智库会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参会国齐,代表性强。G20国家均有智库人员参加,充分代表了G20国家的各方视角与观点。多数与会者都是G20研究的专家,或至少做过G20与世界治理研究,对本国的G20立场或世界治理的困境有独到的见解。

二是会期及时,影响直接。在G20首脑峰会之前的半个月召开,在舆论传播和国际沟通方面都对G20首脑峰会起到了重要的咨询作用。事实上,在此之前,本次会议也收到了2013年主办国俄罗斯和2014年主办国澳大利亚官方的相关反应。

三是主题明确,交流充分。与会者必须递交论文,论文主题的核心要求就是对G20机制提出建议与未来展望;会议期间,则要求发言人不必拘于与会论文的内容,而是就前面发言者进行回应、或更深入的阐述,以提高智库交流的信息量。

效果:推动达成集体共识

智库研讨会与一般意义上的学术研讨会虽有高度相似性,但由于智库国际互动的政策诉求较多、现实关怀较强、会务成本较高,会议的效果不应仅仅定位在知识的沟通,更应当全力推动达成某种集体共识。如果能影响他国智库的研究议题、思想主张,将是对本国外交的巨大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讲,20国智库会议达成的“20国智库共同声明”堪称一个典型范例。该声明同意“着手组建G20智库年会机制,以加强G20成员之间的沟通,为G20的发展贡献行之有效的思考和建议”,表达了20国智库人员对“全球经济显现复苏势头,但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的评估,也“呼吁二十国集团各成员之间加强国际宏观经济和金融政策改革的研究,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以及“呼吁二十国集团密切关注金融市场和国际货币体系,以推动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繁荣”。最重要的是,该声明“呼吁二十国集团的智库重视研究”13大重要议题,以“加强沟通、开展合作研究”。声明虽只有500多字,讨论之前已经过数轮的艰难沟通、几易初稿,会议讨论时也争论激烈、几度陷入僵局,但承办方仍然很好地主导了会议节奏,最大限度地在共同声明中注入了中国观点,也最大可能性地推动了20国的思想共识。声明签字通过时,全场响起了经久的掌声,所有与会者都对中方的努力抱以极高的肯定,有与会者还赞赏道,这次会议让其体会到“中国特色的创新与进取”。

困惑:强化智库的对外传播作用任重道远

中国急需建设一批高水平智库,为推进中国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同时,还需要把这批智库打造成有效的国际交流平台,通过公共外交和对外传播的手段,吸纳各国智慧作用于中国发展,传播中国理念以影响他国社会。

篇10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现代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获取各类信息和知识的途径越来越便捷,面对大学生阅读持续下滑的现状,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和社会教育的实践者,要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寻求有效途经和措施,搭建各种平台,推动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培养大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强化终身阅读学习的理念,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高校图书馆的教化育人职能。

一、阅读推广的重要意义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民族传承文明的重要方式,在阅读的过程中,是大学生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文化素质等方面不断提升和发展的过程。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文化的力量、注重知识和文化的培养,阅读不仅能把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下来,同时,还能和不同时代的人对话。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我们更需要主动学习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各种先进和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就要努力让主动阅读的习惯伴随我们的一生,我们更需要一种精神引领前行,这需要有阅读的力量来支撑。

二、大学生阅读现状

(一)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阅读新媒体的类目丰富,形式多样。高校大学生用手机和各种移动终端“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现象日益盛行:公共场所无论在操场、广场、食堂、公交车还是地铁上,或者在排队等候的时候,随处可见很多大学生用手机在来消遣闲暇,通过调查大学生的阅读内容,除了阅读网络流行小说、玄幻小说,就是查看微信、微博、短信、还有扑面而来的各种广告和和娱乐八褂,浏览方式大多都是快速浏览,形成的这种快餐式、跳跃式、碎片化的浅阅读风潮,它有便捷、快捷、经济的优势,呈现出简短、零碎、易读的特点,造成了注意力难以持久、无法进行深入思考、阅读力退化等浅阅读带来的弊病。

(二)由于就业岗位竞争激烈,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使大学生阅读价值取向也随之改变。对读者借阅情况进行分析,通常阅读是以拿证、考研、做毕业论文设计为主。发现很多读者借阅图书是为了应付各类型考试,从借阅图书的时间和内容就能反映出来,还有参加到英语四六级考试,考研、考公务员大军中的读者,他们所借图书的类型大多为考试类、辅导类专业教材及解题集等,还有一个借阅专业书籍高峰期就是毕业生做论文设计的时候,真正能够静下心来,用心阅读,做阅读笔记的大学生读者少之又少。

(三)当代大学生阅读量少,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大学生阅读量较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中小学的“应试教育”,以及大学仍然沿袭填鸭式的满堂灌的教育方式,很多大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主动阅读的学习习惯。这种只重视教科书而不重视课外阅读、经典阅读的习惯,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必然会暴露自身知识的缺陷和不足,在竞争日益激列的当下很难在岗位上担当重任。

三、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存在的困境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没有达到满意的结果,除了高校图书馆自身原因外,还有来自制度、体制,人员素质、学生等多方面的原因。

(一)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缺乏有效监督的长效机制,没有总体的布局和长远规划。有的高校设立了负责阅读推广活动的学生组织,有的高校设立了类似的组织,还有的高校甚至根本就没有设立负责阅读推广的组织机构。已经成立的学生组织和类似组织并非高校和图书馆的直属机构,因为没有相关的资源,也没有赋予他们相关的权限来组织和协调阅读推广活动,从而影响了阅读推广活动的顺利实施。有些图书馆甚至没有设立相关组织,而未设立专门机构的高校图书馆,往往会临时组织一些人员来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有的甚至会把阅读推广的任务临时分配给其他部门,阅读推广活动没有整体的规划,不具备延续性,更难产生全校师生阅读推广联动性的效应。

(二)其次是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缺乏创新。首先是许多高校图书馆在规划阅读推广活动中,缺乏整体的规划。经常基于惯性思维,缺乏与大学生读者深层次交流与互动,没有事先调查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对读者的需要不清楚,即便已经开展了阅读推广活动,学生参与意愿不强,活动效果大打折扣。其次是有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受内容限制,需按照指定的书目开展一校一书活动来进行,很多生对指定的这一本书根本就没有兴趣,更谈不上阅读推广活动引起读者的共鸣。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大都不是科班出身,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入门门槛不高,图书馆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不多,更加制约了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因此也就很难规划、执行有水平的阅读推广活动。

(三)许多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活动时,较少针对全校所有师生开展联合阅读活动来促进学校内的阅读推广的实施。所以没有建立基于高校图书馆全校师生阅读推广的长效机制和协调机制,就不能形成阅读推广活动的规模和联动效应,就大大限制了阅读推广活动的影响和效果。

四、改进措施与途径

高校图书馆要加强对阅读推广活动的重视,认识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读者的影响和强调自身在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建立高校阅读推广活动的长效机制;结合高校大学生读者的真实需求,增加活动形式和内容中的创新元素;结合自身的馆藏优势、设施特色,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专业人才的外部引进;增加对现有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投入,尝试现代化设备的应用,借助科技的力量促进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

(一)成立高校阅读委员会,建立高校阅读推广活动的长效机制。成员分别从图书馆、学工处及团委、教务处、宣传部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专班,由一名校领导分管,阅读委员会办公室可以设在图书馆,馆长兼任主任。委员会的职责是制定阅读推广的整体规划及方案,牵头协调阅读推广活动的整体推进,具体任务、职责分解到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相关职能部门及责任人各负其责,各司其职,高质量地推动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

(二)在高校阅读推广活动中,相关职能部门如教务处、宣传部、学工处、团委、图书馆等都是阅读推广的主体,都应担负起责无旁贷的阅读推广工作。教务部门可以考虑把阅读纳入公修课或选修课的课程,通过选修阅读课来修学分,学分纳入学位评定和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内容。宣传部门在活动前,充分利用广播、网络和微信、微博、短信提醒做好阅读推广的宣传和造势,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学工部门和团委可以利用学生干部和学生组织,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同时把阅读活动嵌入其中,充分利用暑期活动,招募阅读推广活动的志愿者,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成为推动阅读推广活动的中坚力量。高校图书馆充分发挥他的资源优势,提供各种文献资源,除了做好新生入学期间的入馆教育,还要加强阅读推广人员的业务培训,为努力培养大学生的阅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提供更多专业人才。

(三)广泛动员各二级学院老师积极参与阅读推广活动中来。让老师参与推荐好书、推荐经典和各种专业书,并分门别类指导学生的阅读推广活动。

(四)高校图书馆需要在阅读推广活动中充分利用社会的各种力量和资源。联合当地图书馆、高校周社区书屋,书店,开发制定科学适用的阅读推广机制,有效地扩大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影响。联合高校师生和周边社区人人参与,就能掀起阅读推广浓厚氛围,做到活动前有预案,活动中检查督促,活动结束有总结评比,肯定成绩,查找不足,这样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就能达到理想效果。

五、结语

阅读推广活动不仅是人文精神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作为高校图书馆更应担负起阅读推广的义务和责任,只有学校和各级政府组织高度重视,落实好责任,建立阅读推广的长效机制,阅读推广工作才能达到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让我们一起共同阅读,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文化强国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有序扎实推进。

【参考文献】

[1]杨莉,陈幼华,谢蓉.高校图书馆开展专业阅读推广的实践探析[J].图书馆杂志,2015(12):29-37.

[2]万慕晨,欧亮.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效果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22):72-78.

[3]许天才,杨新涯,王宁,魏群义.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多元化趋势研究――以首届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大赛为案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6(02):82-86.

[4]王宇,王磊,胡永强,付瑶,杜洋.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和理论的新进展――东北地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研讨会综述[J].高校图书馆学报,2016(04):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