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管理信息系统模板(10篇)

时间:2022-08-06 12:41: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师管理信息系统

篇1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4-0029-03

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工作总体部署,为建立和完善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教育部启动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部署与启用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16〕3号)的要求,依托国家教师管理信息系统,结合北京市教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做好北京市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的整体规划、开发建设和统筹协调工作,推动北京市教师管理信息系统部署与启用工作。

北京市原有教师管理系统应用现状及不足

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基础数据库类型的应用系统,如果只是为采集教师基础信息这种单一性质的功能而进行单独建设,的确属于重复建设。无论是教育部启动的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还是北京市原有的教职工基础信息平台,甚至各区、各校建立的各级人事管理信息系统,都能很好地满足信息采集的功能应用。原有教师管理系统作为数据来源,会出现以下问题。

一是数据标准不一致。原有教师管理系统建设年代较早,且作为系统设计依据的各地教师管理政策不一而足,而数据应用标准也与教育部启动的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不一致。

二是数据难以开放共享。原有教师管理系统的数据开放共享方式大多数为数据导出或系统对接,此种方式对于系统之间的数据开放共享有着不小的影响,一旦需要开放共享的系统过多,所造成的软硬件资源浪费及随之而来的技术难题往往超出预期。

三是数据分析统能力不足。大数据为现如今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带来了难以想象的改变,原有的系统存在严重的数据孤岛问题,尽管很多系统都具备统计分析功能,可是数据量过少、分析维度过于单一,造成了统计分析功能的薄弱。

北京市教师管理信息系统特点

北京市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的具体目标包括三项:一是采集北京市各级各类教师基础信息,实现联网运行,为每一名教师建立电子档案,确保教师“一人一号”;二是推动教师信息动态更新,确保信息准确有效;三是推进教师系统应用,实现基础信息管理、业务管理与教师工作的深度融合。为解决原有系统以上三个问题,同时达到系统建设的三个目标,以统筹集约、实用优先、适应未来发展的原则,以原北京市教职工基础信息平台为基础,依托全国教师管理系统,重新建设北京市教师管理系统。

1. 统筹规划建设

(1)借鉴全国教师管理系统数据标准,统一规划,定制北京市的教师核心信息指标。

(2)设计了整合资源、集成多套系统在内(教师管理信息系统、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开放型教学实践活动管理服务平台)的“北京市教师管理服务平台”登录门户,采取通过“数据交换中心”完成数据开放共享的方式,将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教师数据作为其他应用系统的唯一基础数据来源,避免重复信息采集,同时将应用系统中的培训、课程、教学等数据通过数据交换中心返回到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多维度统计分析,为教师及各级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

(3)目前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中采集了包括中小学、幼儿园、中职、高职、本科、特殊教育在内的六大类学校的所有在职教职工信息,不仅与教师应用系统实现了开放共享,还与北京市中小学学籍管理云平台、初中实践活动管理服务平台等应用系统实现数据开放共享,进一步打通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边界,从根本上解决数据孤岛问题。

2. 统一身份认证

北京市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与原有的教师管理系统不同的是,将采取“统一身份认证”的方式,即教师登录一次可以访问多个应用系统。真正实现“一人一号”,避免虚拟身份分散管理的风险,实现教育用户身份服务的完整记录,减少内部管理的负担,提高了各级各类教育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用户的工作效率。

统一身份认证的方式意味着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不再像以前那样,仅是人事管理部门的专属系统,教师个人也可以登录系统进行个人信息的填报、维护及查询。比如,基本待遇信息、年度考核信息、岗位聘任信息,这些原来只在人事管理部门才能查到的信息,教师个人登录系统后也可以查到,而工作经历、资格证书、教育教学信息更是由教师个人来进行维护。当信息审核完成之后,系统还支持导出打印教师个人的履历表。

3. 数据开放共享

教师在北京市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中填报完成的基础信息,将会通过数据交换中心同步到其他相关应用系统。比如,开放型教学实践活动管理服务平台中,教师可以直接登录进行授课、选课,无需任何基础信息的重复填写,包括平台的授课角色认定都将从教师管理信息系统骨干教师类型字段中同步获取,避免了教师再次获取身份、获取权限等重复操作。

不仅如此,目前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已经与教师继续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学籍管理云平台、实践活动管理服务平台等多个应用系统实现数据开放共享。后续还将有更多的应用系统加入到开放共享队列中,这将使得教师管理信息系统的统计分析功能得到足够的数据支撑。今后,教师可以在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中查询到历年的培训信息、学生评价、教学教研信息;也可针对个人参加的继续教育情况,给出目前所有继教培训中时间、地点、学科、偏向等适合参加的课程信息等;还会接收到系统分析历年数据而推荐的学科发展计划、开放型实践活动名师课堂、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等个性定制建议等等。学校及各级管理部门也可以通过统计分析功能设置班额、职称等多个维度,明晰现有教职工是否满足教学任务、是否需要人才引进、岗位配置是否合理等问题,多方面、多角度的数据,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析决策支持。

北京市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情况分析

目前,北京市教师管理信息系统的采集工作正在进行中,中小学、幼儿园、中职、高职、本科、特殊教育等六类学校的在职教师在系统中录入信息并提交学校、区、市进行审核。目前共录入教师人数约24万人,市、区审核工作已全部完成。每位教师需要填写的信息在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中分成不同的子项信息表,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所需填写的表格也有所不同,中小学教师填写的最多,共计18张子项信息表,包括基本信息、学习经历、工作经历、获奖记录等70余项信息,其余5类学校教师所需填写的信息项较少。

信息采集工作进展较为顺利,但在工作过程中,也反映出许多信息化工作方式和思维的差异。

首先,很多学校、区管理人员认为教师管理工作要以相应人事管理部门为主,信息采集工作应由管理人员来做。比如,采取批量导入信息进行填报;再如,有学校实行密薪制,不想让教师看到详细的基本待遇信息等;再如,教师平日的教学工作已经很多,不适宜再将信息采集和维护布置给教师个人。管理思维的不同对信息采集工作的影响也有所不同,这里笔者以信息系统中的两个数据为例来进行分析。根据系统填报数据显示,以学校审核通过第一条信息的时间为起始点,5个工作日后,学校审核通过人数占学校录入教师人数比例最高的为78%,平均63%;10个工作日后,平均比例达到87%。在教师填报过程中,以教师第一次点击子项信息表按钮的时间为起始点,以最后点击上报所有信息按钮并上报信息成功的时间为截止点,最短时间为8分钟,从较短时间填报完成的信息记录中抽取了部分进行审核,发现虽然填写时间短,但填写的质量很高,并非敷衍了事。这两个数据示例可以看出,信息采集工作尽管复杂,但有限时间内还是可以填报完成。而去查看许多在很长时间内显示审核通过数为0的学校采集进度时会发现,大部分的原因还在于本次的采集信息项远多于已有的信息,管理部门人员也较少,平均工作量大,导致信息采集进度缓慢。

其次,有许多教师认为填报信息只是一种“形式”,每年都会填写纸质档案,那么在系统中填写信息便无必要,而且在系统中填报的信息也没有纸质档案安全。这种态度也在采集过程中得以体现,最明显的便是填写信息不认真,敷衍、拖沓,提交的信息多次审核不通过,被退回后不及时修改。比如,在教育教学信息表中有一信息项“任教学科”,该信息项将同步到中小学教师开放型教学实践活动平台中,作为教师选课学科的依据。但是在填报过程中发现,在约17万中小学教师中,有将近9000人并没有选择类似“语文”“数学”等自己的教学学科,而是直接选择了“小学课程”“初中课程”这样的主类学科,从而导致这些教师在开放型实践活动中选课受到限制。于是,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对类似“小学课程”这种主类学科做了限制,不允许教师再进行选择。这种情况从一方面反映出教师填报信息的不认真,另一方面也对系统的设计规划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一个好的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要供教师使用,更是要潜移默化地培养教师规范使用的习惯。

篇2

一、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一)学生知识水平差异较大

大学阶段,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开展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时,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的不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往往会产生差异性,从而使得基础薄弱的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严重者导致厌学。当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充分认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仍然对所有学生采取统一的教学方式,无法科学合理地采取因材施教,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二)实验设备不足,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单一

由于每个高等院校的实验教学条件不同、实验教学设备层次存在差异性,导致部分学校设备不够充足,只能在普通机房教学。而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部分教师由于实验教学比较麻烦而直接放弃实验教学。有的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时,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授课,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缺乏充分的认识,无法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另外,有的教师教学方式比较单一,通常体现为大班授课制,忽视与学生的互动,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三)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由于大多数教师从大学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一线企业或者酒店管理部门的实践工作经验,因此大多数教师在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时,只能从教材出发,无法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来教学,从而使得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缺乏实践经验的支持,无法让学生体会实践课程的意义,无法发挥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的真正意义与作用。

二、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一)开展因材施教教学模式

为了有效地提高实验教学效率与水平,需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与完善,打破原有的大班授课制,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学习情况的前提下,对其进行重新分组。针对计算机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要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逐渐增加教学难度,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开展实验教学。针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教学。采用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可以确保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二)实验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由于酒店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与生活联系紧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与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其中,模拟型实验教学可以将学生熟悉的图书管理、教学管理等生活环境作为教学背景,开展实验教学,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分析系统流程,积极参与实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丰富教师实践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各大高等院校的酒店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学校的实际安排,深入到一线企业或者酒店管理部门参与实践工作,不断丰富自身经验,从而根据实践经验以及当前社会对该课程的需求来设计教学,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与水平。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术交流、讲座等方式创造学习机会,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四)开展环形教学模式

根据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可以开展环形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主要根据五个阶段开展教学。第一阶段,需要对酒店管理系统进行认知学习。在这个教学阶段中,每个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为后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第二阶段,对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平台的认知学习。学生不仅需要及时了解系统实验平台的模块、组成、内涵与特点,还需要了解其注意事项以及具体要点知识,以便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三阶段,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将其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模块学习。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水平相似的分为一组,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对每个模块进行系统学习,了解酒店管理信息系统每个模块的设计内容与相关知识。第四阶段,每个小组需要对模块进行集成学习。需要将之前每个模块的知识熟练掌握,并将其集成在一起,从而形成完整的、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第五阶段,对系统再次开发与完善的学习。这个阶段中,需要对前几个阶段的知识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改进,并且可以对其进行再次开发,探讨更深层次的知识与内容。同时,还可以根据每个小组完成的水平来重新分工,重复前几个阶段的学习内容,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充分、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篇3

作为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信息管理理论学习的主要课程,《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受到我国高校的广泛重视,但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对于文科学生来说,具有工科和理科性质的信息系统分析等课程内容让他们感到难以轻松掌握,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这样的情况反馈至授课教师,也让教授该课程的教师的教学欲望大大降低。目前关于《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有了较为丰富的成果,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该课程的教材建设。根据旅游管理类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和社会需求等方面进行教材内容的重新编排和设计。第二是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出发,对该课程在理论课讲授和实验教学体系的设置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第三是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研究。研究者主要对该课程在实验内容体系构建、课时安排和实验教学中的条件要求等内容进行分析。从相关的研究情况来看,关于该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手段更新等方面研究成果较多,对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般的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验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现有的研究成果其重点集中在理论课或是实验课的设置,较少综合理论课与实验课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方案多认为应丰富理论或实验内容体系,增加基于编程语言的系统设计,这样既增加了课程难度,也不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教师的授课难度,降低教学效果。本文尝试从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目标入手,按照理论课程的知识体系,分析旅游行业的信息管理人才需求,构建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验的内容框架,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的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设计思路及内容框架

(一)设计思路

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目标是掌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发展及设计原理等;了解旅游信息系统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及其应用现状;掌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的原理、方法、步骤及相关技术手段。理论教学不能完全满足课程教学目标,因此需要开设课程实验。从社会需求来看,目前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的应用领域集中在旅游企业信息化、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旅游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专门性应用人才,文科学生在程序设计和软件工程实施方面基础较差,因此设置教学内容应按照“认知—模仿—应用”的思路安排实验内容。

(二)内容框架

实验内容按照“认知—模仿—应用”的思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旅游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操作及分析。实验课上给学生提供目前酒店、旅行社、餐饮业、景区等旅游企业使用的系统软件,设置实践场景让学生通过使用相关软件去进行模拟操作。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形成感性认识并加以分析,对于软件在用户界面、模块设计、功能菜单等方面做出评价。第二:小型桌面数据库系统设计。使用microsoft公司office2003软件包中的microsoftaccess桌面数据库开发软件,提供学生详细到操作步骤的数据库开发范例,让学生进行模仿操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完成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设计。第三:综合性实验。按照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步骤及方法,完成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和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包括系统开发背景、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实现等内容。

三、《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项目设计

篇4

(一)与管理类课程的关系。管理信息系统因有其特定的“管理”特征而不同于其他课程,更好的解决管理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教学研究与实践的重要问题。

(二)与技术类课程的关系。计算机类课程是本课程的前导课程,大都有与数据处理相关的设计内容,因此造成的思维定势导致不少学生对本课程产生误解,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就是简单的数据库及软件编程,从而忽略管理特征,掩盖了该课程的难点。

(三)弄清与《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目标的关系。《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目标为:1、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具有管理信息系统相关应用软件的操作能力;2、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具有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设计开发能力;3、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具有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理论与思想指导具体管理活动的管理能力。4、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在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具有从事信息系统研究的科研能力。实验教学应当服务于教学目标^

二、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构建

首先要安排足够学时的实验课,有必要的软硬件条件做支持,才能保证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实验教学构建内容一:适应市场趋势,开展演示型软件使用教学。

开设演示型软件使用实验目的是解决学生感性认识问题,即让学生知道管理信息系统是什么。通过教师演示一个已经开发的系统,讲解其基本结构、基本功能;然后让若干名学生组成一个实验小组,每位成员模拟系统的一个角色,按照系统的运营业务流程,完成相应的业务工作,了解企业运作、企业管理是如何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实现,解决管理信息系统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结合的,还应要求学生根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基本内容,分析与评价演示系统,并建立企业运作与管理的“信息模型”。该实验教学要求学生提交一份实验报告,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从管理与技术两个方面给出对系统的初步分析和评价,鼓励学生发现间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二是解析所演示系统的基本结构、功能和覆盖的业务及其流程。

开设本实验的难点在于选择一个合适的演示系统,如选用“创业之星”或者用友的“商战”软件。也可以用营销管理信息系统或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等软件。

实验教学构建内容二:采用模块化、系统化的方法开展案例型实验教学。

由于现行的演示型实验教学只给出了最终的系统,不能反映系统的进化,学生虽然进行了演示型实验教学,但真要动手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仍不知如何下手。因此,我们提出案例型实验,意在让学生通过运行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剖析系统如何从初始态进化为实用态,从而了解系统开发的进化过程。

该实验教学要求学生从企业运作与管理视角,分析引起进化的原因,提交比较分析系统不同映像之间差异的实验报告。根据多年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应采取分模块教学,以系统中的初级模块为例,首先讲授业务的信息流程,其次讲授其结构及具体功能;同时s课后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画出信息流程图,并根据流程图设计具体功能,最后通过软件的操作进行验证和提高,并鼓励学生对所使用的软件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实现单一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转化。

三、《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对策

(一)注重实践的实验教学体系安排。根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建立系统的实验教学内容架构。包括仿真企业管理软件应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实习基地、沙盘模拟实训课程体系等。根据管理信息系统在某些领域的拓展,及时引入介绍新的与专业相关的演示型软件,并能让学生会操作,要求学生理解其开发过程。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或是及时增加管理信息系统领域产生的新的理论,作为更新的教学内容。将新的经营理念通过沙盘模拟训练课程导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

(二)建立统一系统的实验平台。由于高等学校的实验室建设一般是分步投入,容易分散资源,实验平台多样化、相互重复现象严重,实验室必须建成一个系统的实验平台。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建设应以“ERP”实验教学软件平台为基础,为相关课程与教学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利用平台可以改变相对落后、分散的课堂教学体系,使教师在“ERP”平台上实现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从生产制造、销售、财务、采购、库存管理信息管理等一体化的综合实验教学平台。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39-03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的主力,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成为企业变革的催化剂和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武器和资源,社会上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信息化管理人才。因此,1998年教育部就把《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这门课程作为各高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成为培养复合型信息化管理人才的主干课程。然而,在多年的实际教学中发现,由于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架构的问题,导致该课程在培养复合型信息化管理人才中的实际作用与课程的地位不相符,因此,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对完善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1.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很大一部分理论体系尚处于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技术系统,也是社会系统,它涉及的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同时它还包括数学、管理学、系统论、信息科学等相关理论知识。①教材。目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大多选用国内教材,如高等教育出版社,黄梯云主编的《管理信息系统》;清华大学出版社,薛华成主编的《管理信息系统》,这些都是优秀的教材,并且采用率比较高。②理论教学内容。在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教学中,内容大多分为四部分:一是基础和原理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以及其的结构等相关内容;二是基础技术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管理信息系统涉及的相关技术,包括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内容;三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部分,这部分是这门课程学习的核心内容,也是今后进行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四是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③实验教学内容。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验教学主要是围绕一个小型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设计以及系统实施进行的。这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计算机知识及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知识的一次综合性的设计。通过此次设计,让学生充分学习领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2.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多年的实际教学中发现,管理信息系统一门是很难教和很难学的课程。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一方面管理信息系统涉及的内容太过广泛,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很迷茫,难以接受相关的学习内容。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严重挫伤学习积极性。一直以来此门课程的教学并没有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

二、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纵观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在整个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讲授了太多的计算机相关的知识,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先修课程仅仅学习了计算机基础和VF两门计算机课程,缺乏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涉及的大量的信息技术知识,同时学生没有工作经验,对信息系统实际应用部门的业务流程了解较少,教学内容涉及的系统的开发方法所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管理工作的特点与要求,以学习系统开发和管理为重点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体系脱离了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2.实验环节效果不好。实验过程中达到的效果与教师的意愿有很大的差距。其中的原因主要还是学生先修的计算机知识不够充分,很多学生不具备程序设计的能力,另外有的团队成员什么也不干,坐享其成,个别成员承担全部工作,因此造成实验环节效果不好,没有达到实验预期的目标。

三、基于管理视角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的教学目标。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学习:技术视角和管理视角。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来说,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相对薄弱,在教学体系的构建上应该更多的从管理视度去认识管理信息系统。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将来从事工商管理工作的学生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让学生对各种应用系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让学生从信息技术、管理、组织和开发运行等多个角度来认识管理信息系统,了解、掌握如何使信息系统与企业战略、业务流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提升企业的业绩服务,从而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2.课程的教学体系。多年的教学经历,笔者认为:该课程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我们不应把具体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作为一个重点去讲授。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体系应该从管理视觉去构建:①基础篇,主要讲解信息系统的概念、性质、作用。通过此部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信息系统在当今如何改变企业,信息系统对运营和管理企业的重要性;让学生评价信息系统对组织的影响,分析信息系统如何为获得竞争优势而支持企业战略;让学生了解由信息系统所产生的道德、社会和政治问题以及信息系统技术和互联网给个人隐私和知识产权保护带来的挑战。②技术篇,介绍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及其趋势。通过此部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发展的各个阶段,了解计算机软硬件平台发展的趋势;让学生了解提高企业业绩和帮助企业决策的数据库工具和科技有哪些;让学生了解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相关内容和主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和网络安全的基本防御措施,了解计算机的主要安全威胁以及主要安全措施。③应用篇,介绍信息系统的各种应用系统。让学生能够了解企业信息系统如何帮助企业运营卓越以及企业应用系统带来的挑战。④建设篇,介绍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让学生了解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方法,了解规划阶段、需求采集和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和维护阶段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能够了解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项目管理的至关重要性。

3.课程的实验内容。实验可以分两个环节:一是利用Project软件,确定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任务,并建立项目计划。二是利用Visio软件画出所选项目的业务流程图以及数据流程图。最后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实验报告。

4.课程的考试环节。笔者认为该课程应该进行考试改革,取消以往的试卷考试,学生的成绩由平时的作业和最后的大型作业两部分取得,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平时所学的知识进行的积累和消化,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对知识的整合和运用的能力。

随着社会和信息技术环境的变化,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会提出新的要求,同时管理信息系统也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因此,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任重道远,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转变教学思路,完善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能够满足当今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信息化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卢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9,(4):43-45.

[2]郑峰.试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J].滁州学院学报,2011,(1):110-112.

[3]肯尼斯C劳顿.管理信息系统.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M],2011.

[4]侯赛因.比德格里.管理信息系统.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M],2010.

[5]叶赛.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4):127-129.

篇6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了经济管理理论、运筹学、数理统计、计算机科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边缘学科。管理信息系统不同于一般的计算机应用,它能够处理分析数据,利用信息和模型辅助企业进行决策,控制企业的行为,加强企业现代化管理,帮助其实现经营目标。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开设这门课程,依旧延循脱离市场需求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和方法,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笔者根据多年从事不同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相关研究,提出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加强职业“技能点”培训为切入点,强化学生阶段性能力向综合能力转化的教学改革。

一、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制定契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大纲

1,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信息管理专业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均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但两个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较大的差异。

信息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具有系统思想,掌握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承担中小企事业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维护和管理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培养具备连锁经营管理基本理论、连锁门店运营管理操作技术、新型零售业态管理、商品采购与配送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必要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能在各类超市从事连锁门店运营管理、计算机业务操作;工商企业从事连锁推广、商务谈判、连锁购销等业务的经营管理和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

2,制定契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大纲。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走访不同行业的若干单位,征询他们对专业人才的岗位设置的技能标准;参加各类人才市场招聘会,调查用人单位对求职者专业技能的具体要求,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制定出契合不同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训大纲。

二、以因“材”施教为抓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1,了解授课班级学生掌握课程相关知识的情况。《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学生是否已掌握相关知识,将直接影响本课程的学习效果。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求其掌握的相关课程也是不同的。例如,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应掌握计算机高级语言、数据库以及管理学等课程知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则要求掌握计算机基础、连锁经营管理原理和连锁企业门店营运管理等课程知识。

2,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适用教材。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老师上课有充实的教学内容,还需要为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一本适用教材。《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相对成熟的课程,目前有许多经典教材和规划教材供选择。但选择一本适用于高职学生的教材,让学生既能掌握一定知识水平又能增强其职业技能,则尤为重要。

为此,笔者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目标,为不同专业的授课班级学生选择适用教材。如对于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其教材内容包含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等,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开发、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而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其教材内容则以计算机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信息化建设案例等为主,学生通过操作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熟悉企业业务功能,从而掌握计算机在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3,推动教学“主客体”角色转变。高职院校亟待改变“教师满堂讲,学生被动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推动教学中“主客体”的转变,积极探求并推行“师退学进”的教学模式,即教学中施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的角色转变,学生主动学,教师起指导的互动教学。为了促进新的教学模式改革,笔者投入大量的时间,组织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制定以项目为牵引,以实训任务为驱动,在过程中引导,在结果中总结,抓好因“材”施教,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三、围绕市场对职业人才技能的需求变化,深化课程改革

1,课程改革意义重大。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瓶颈问题,为此,《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以及“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等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意见,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2,紧跟市场需求变化,重视人才职业技能。经过长期对人才招聘市场的调查,对网络、平面媒体招聘信息的关注,以及收集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反馈信息得知,目前市场对人才需求呈现“强调专业对口,着重技能水平”的现象。即:企业招聘强调人才专业对口的同时,着重衡量求职者的职位能力、综合素质水平。虽然有时求职者专业符合岗位要求,但岗位技能不足,经常被招聘单位所拒。反之,也有专业不符,但经验能力较强的求职者应聘成功的案例,也正是我们常常谈及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较低的原因所在。

另外,“能力为先,人才适用”是目前企业理性用人的又一现象。这种现象在去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中得以印证。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称,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的高职就业率已经超过本科就业率。2008年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比2007年增长了近5个百分点。由此可知,这不仅是人才市场上“追求学历向重视能力”的一种理性回归,更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已得到市场认可的体现,高职院校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3,加强职业“技能点”的培训,深化课程改革。笔者认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点在于切实加强课程职业“技能点”的培训。为此,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根据市场对两个专业人才需求变化的信息反馈,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计算机产品营销、库存管理员、文秘、网络维护与管理、软件开发、IT培训等工作,专业对口率低,没有实现为特定行业提供人才的预期目标。但是从反馈信息资料中我们分析发现,他们依旧凭借专业技能处理工作事务,只是目前中小企业岗位要求员工“一专多能”,岗位职责范围更加宽泛。对此,笔者在课程改革中加强了实训技能培养的力度:一是增加不同行业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实训,二是熟悉行业中具有标准化、代表性企业的经营业务流程、操作规范的学习,同时,加强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规划、设计、开发、实施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用系统的思维模式去解决实际问题。

篇7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本文阐述西北工业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构建多层次、多阶段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及取得的教学效果。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设计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应围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综合性、创新性人才培养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立要结合专业教学思想和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不同阶段中的作用来进行通盘考虑。在教学计划中,要通过课程内外各种渠道,教育与引导学生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课程设计、初步系统分析和系统开发、数据库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的综合运用,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组织模式

1 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给学生独立完成。强调培养学生独立与协作工作的能力,锻炼学生掌握工作思路与方法,训练学生的专业和职业技能以及跨专业的各种能力,也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基础数据的采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系统运行之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例如,“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学生以课题小组的形式,从课题选择开始,到系统调查、管理模型或管理模式设计、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包括软硬件购置),实现一个可实际运行的系统。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进度,提供技术指导,规范设计流程。“数据库开发与应用”、“市场营销”也适合采用这种办法。另外在课程安排上可以考虑如下设置:计算机语言类(C语言、JAVA语言、SQL语言、XML语言);计算机技术类(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网络安全与维护技术);信息系统开发类(ASP、PHP、JSP技术);信息系统开发实务类(针对性的系统开发实践课程)。使学生能够掌握一种系统开发工具,并具有系统分析、设计、开发能力。

2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在针对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行为环境中,形成职业行为能力的一种方法。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有较为熟练的专业基本技能,特别适合在课堂上对实际生活和职业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运用案例分析,在获得答案和陈述理由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存在着多种选择。如《数据库系统原理》中,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考虑数据库系统到底对管理工作起到哪些作用、作用的程度如何等。解析一家企业的数据库模型,讲解其信息管理模块(含产品信息、竞争对手信息、客户信息等),最后建立并运行数据库。所有的核心课程都应该加大案例教学的力度。’

3 模拟教学

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一些综合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主要的训练项目有:①系统分析与模拟,培养学生分析现实系统方法和技术,把复杂的现实系统映射成系统模型,并能编写相应的计算机模拟程序,进行系统运行结果分析。②模拟公司实训。其任务是通过进行各种培养学生的实际管理技能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们的具体管理技能。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③应用软件与管理实习。属于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性质,通过ERP模拟实验,项目管理工具Project 2002、数据库设计工具SQL Sever2005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技术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积累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

4 毕业实习与设计

篇8

1.需求分析

教学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应包括学校管理条例,基本职能,技能信息,教学成果,培养方案,教学通知,校历等基本信息。还应包括院系设置查询,专业设计查询,教学计划查询,课程设置查询,教师信息查询,学生成绩查询等功能。提供教师,学生,管理员三种用户的登录,根据身份的不同,操作权限就不同。系统提供管理员,教师,学生三种用户的登录。

2.总体设计方案

2.1 开发模式

B/S模式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客户端,实现了客户端的“零”安装,不需要进行客户端软件的维护,所有的维护均集中在服务器端;从扩展性来讲,这种结构是一种松散的无约束结构,系统扩展只是增加服务器端的应用。也就是说,访问本系统的远程用户只要启动Web浏览器,通过校园网(TCP/IP)就可以连接学院的教学教务管理信息所存放的服务器。

2.2 系统网络平台

本教学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一个依托校园网,以Internet作为网络平台的应用,需要考虑的网络平台包括网络硬件平台、网络操作系统、Internet服务器软件、客户机软件等,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因此本系统采用(c#)作为B/S模式下的前台开发工具;作为B端的数据访问技术。后台采用PowerBuilder作为开发设计语言,使用Oracle作为DBMS。

2.3 系统设计与实现

根据系统的业务需求及职能划分,将系统分为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排课管理、选课管理、学生成绩及学籍管理、考务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考评管理等8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包含了若干项子功能模块。每个子系统都具备相应信息的录入、查询、修改、打印、删改等功能。根据用户对每个子系统的具体需求,每个信息管理子系统有其自身的具体要求和特点。

(1)教学计划管理。功能包括:录入与维护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信息;设置各年级、专业教学计划,产生学期开课计划;详细记录计划变更;设置课程类别。

(2)教学资源管理。功能包括:校区信息、楼房信息、部门、专业设置和维护;教职工信息维护和分析;教学场地及功能设置和维护。

(3)排课管理。功能包括:依据教学计划生成教学任务书,各教学单位为相关课程指定教师;合理科学地完成课表编排;提供教师课表、课程课表、教室课表、学生课表、全校课程总表。

(4)选课管理。功能包括:教务处通过校园网选课的有关规定,提供多种控制选课手段,如分年级、按专业确定预选课程学分上限等;根据教学计划,教务管理人员添加选修课程,学生登录网络平台选课;根据选课处理结果,通过校园网有关课程取消与选课调整等信息,并及时通知相应的学生;选课期结束后,系统会生成选课表和各种统计分析报表;同时提供多种信息查询,如教师查看选课学生名单,按课程、上课班级查看学生名单,某门课程被选的实际情况等。

(5)学生成绩及学籍管理。一般的学生只有成绩查询的权限;而教师不仅有对所教课程成绩查询的权限,还有录入学生成绩、修改学生成绩、查看成绩的权限。同时管理人员还可以处理与成绩有关的免修、重修等特殊情况,产生多种实用的成绩分析报表。学籍管理分为几个功能:学生入学报到,生成新生初始学籍档案,分班,记录学生奖惩情况,生成学生学籍异动数据,打印学籍卡片、学生名册、毕业生档案,生成上报的新生电子注册与毕业生电子注册数据、高基报表及学籍异动统计表。

(6)考务管理。功能包括:学生缓考课程登记;考试时间、地点、课程、监考人员确定;学生考试证打印;提供课程考试安排表、监考人员安排表、教师考试安排表和全校考试安排表;学生缺考、考试舞弊登记等处理。

(7)实践教学管理。功能包括:依据开课计划和选课情况,由承当教学单位确定教师、地点、时间;确定学期军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任务和安排;录入相关环节的成绩并进行分析。

(8)教学考评管理。功能包括:设置教学评估体系与教学工作量计算公式;学校督导、指定教师、学生对教师教学考评;计算教学人员的学期工作量,提供工作量查询、打印。

2.4 安全问题

Internet是一个开放的网络环境,正是这种开放性导致了其潜在的不安全性,所以系统的安全性是一个必定要考虑的问题,系统中保存着许多“敏感”的信息,如学生的成绩、教师的工作量、用户的登陆密码等等,为此,要对用户及其访问权限做出严格的规定,如非授权用户不可以对数据库数据进行查询、更改或删除操作。本系统所采用的是用户在进入系统前首先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如为非法用户,系统会拒绝其访问;即使能够进入系统,系统也会根据其身份确定其访问权限,所有涉及到数据的增加、更改和删除操作的地方一般用户是不能够进行的,只拥有对数据库的读取权限(查询),除非有特殊需要,可以由管理员修改其权限后方可进行。

3.前景与展望

该系统是以本人所在学院实际的教学教务管理工作为基础而开发的,一旦投入运行,可以满足学院内外对教学教务信息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查询要求,为学院领导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然而系统的维护与建设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地修改和调整,使得系统的功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再者,基于ASP技术开发的B/S结构的MIS的开发和应用有着十分巨大的发展前景,主要是由于ASP技术自身的优点和Microsoft平台的广泛应用。

4.结束语

对教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原则以及模块功能的分析可以发现,这套系统已基本覆盖了教务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及层面,安全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递和高度共享,不仅使教务管理人员从大量的简单重复的数据处理中解放出来,同时也为广大师生的信息查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务部门管理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对于推动学分制改革,真正发挥学分制的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蔡翠平,尚俊杰.网络程序设计-ASP[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

[2]张固.ASP网络应用系统典型模块开发实例解析[M].人民邮电社,2004.

篇9

管理信息系统是综合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和运筹学等学科内容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边缘科学,也是各类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且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于没有信息系统开发或应用经验的本科生来说不容易掌握。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需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引入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分析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教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归纳出以下较为突出的三点:

首先,学生对课程认识模糊,认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就是纯粹的一门计算机编程方面的课程。由于这种不正确认识的存在,往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把握住课程的核心,致使其感觉课程理论性太强,不易理解、记忆和应用。同时,学生也无法真正理解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去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有效地为管理服务。

其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一直沿用教师教授、学生听讲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由于该课程本身所涵盖的理论知识具有抽象性和广泛性,不仅涉及管理学、经济学学科的知识,而且涉及软件工程、数据库、运筹学等方面的知识。如果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来教授,不可避免地会照本宣科,平铺直叙,最终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从而达不到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需求。

第三,案例教学成为事例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涉及到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而对于尚未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对现实中企业运作和管理缺乏了解。如果只是理论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理解也不深刻;采用案例教学,由于学生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参与意识不强,通常仅仅是对案例所提问题进行思考寻求最佳答案来应付教师的提问,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特点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能力基础,笔者认为引入参与式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协作式的教学法,它在强调师生相互作用的前提下,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信息反馈,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以人的发展与创新为本的结构过程。

二、管理信息系统参与式教学实践

在管理信息系统课中,笔者根据课程大纲和课程内容设计了多种参与式教学实践活动,如学生自主案例分析、参与授课、团队任务等。

1.学生自主案例分析。在课程初期,介绍完相关概念后,可以进行学生自主案例分析演讲这一环节。演讲内容的方向定位为企事业单位或组织运用管理信息系统成功或失败的案例。演讲要求每位同学通过上网或翻阅书籍、报刊等相关资料,收集有用信息,最后制作一份演示文稿。演讲过程中不仅要介绍案例本身,还要谈谈自己对该案例中信息系统所起作用的认识。课堂上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抽到的同学演讲5分钟,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前期的工作。由于案例的多样性,每位同学准备的案例不尽相同,上台演讲的同学在描述自己的案例,展示自我的同时,也开拓了其他同学的眼界和思维。并且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会浏览或翻阅大量文献,从而对于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也会逐步深刻,慢慢会意识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不仅仅只是程序设计,而是教大家怎样开发一个满足用户需要的成功的信息系统。

2.参与授课。参与授课适合于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基础章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涉及学生前期学习过的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知识;也涉及到课堂上没有学习过,需要自学的HTML语言、ASP等知识。对于学习过的知识,帮助或督促学生进行回顾,并要求学生努力收集相关学科的前沿发展,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对于自学的内容,则要求学生首先准备相应的自学材料,最好是能够分享自己的自学心得,这样可以为其他同学学习相应知识提供借鉴。上述两种情况中,学生在参与授课时,需制作课件,在课堂上作短时授课,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这种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课前要作预习和教学准备,学生参与程度较高,授课的内容是其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操作,掌握程度较高。

3.团队任务。在学习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大部分内容后,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信息系统在开发过程中,要经历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维护的生命周期。而单单从课本上所获取的知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不够的,需要让他们参与到整个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中,体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的经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中,学生必须独立思考,分析实际问题,找出解决方案,然后动手操作,与人合作时必须交流、沟通、协调。这些方面在团队任务中可以得到充分地体现。

在课程设计的团队任务中,最初是团队的确立,一般一支团队3到4人比较合适,采取学生自由组队的方式,并且每支团队需推选一名队长。而后遇到的比较重要的几个环节是:选题、系统分析和课程设计评分。首先,在选题方面,笔者采用团队自拟题目和教师备选题目相结合的方式。各支团队在经过成员参与,相互交流和沟通后,确定本团队的题目。经笔者多年统计,有90%以上的团队可以自拟题目。其次是系统分析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团队与团队之间相互合作,一支团队作为另一支团队的假设用户,为其提出系统需求。通过这种方式,参与面扩大,由原先的本团队队员合作扩大到和其他团队合作共赢。学生一致反映这一环节非常新颖,因而参与热情很高。再次,在经过系统分析、设计和实施后,进入到了课程设计的最后环节评分阶段。在评分之前,要求每支团队推荐一名同学上台介绍自己团队开发的信息系统。而后的评分,为了尽可能地做到公平,笔者采用团队自评、团队互评和教师评分三方评分的方式,其中团队自评占20%,团队互评占30%,教师评分占50%。

三、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体会

1.让学生参与的量要适中。教学过程中采用参与式方法,让学生参与的量一定要适中,要让学生感到参与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展示自我。如果让学生参与过多,让学生消耗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这违背了参与式教学的宗旨,适得其反。

2.注重面向所有学生。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参与非常踊跃,而有些学生则不愿参与或被动参与。对于不愿参与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并创造更多的机会有意识地进行培养训练,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3.参与式教学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参与式教学要求教师不仅拥有教学的激情和热情,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把握教学过程的能力。在教师的教学热情影响下,学生讲课的欲望也被积极地调动出来,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自主参与式教学当中。在学生演讲、参与授课或团队讨论时,很容易跑题或偏题,这时需要教师及时地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实践证明,参与式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消除了师生间的隔阂,畅通了教与学的信息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加强了教育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黎东升.“参与式”教学方法在统计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8,(7).

篇10

作者简介:杨可晗(1970-),女,甘肃白银人,塔里木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马琼(1968-),男,甘肃定西人,塔里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新疆 阿拉尔 8433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040-02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完成了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2006年塔里木大学引进了杭州正方公司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实现教学资源的集中管理、分散操作、信息共享,促进教务管理朝着数字化、综合化方向的发展。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使得教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以及现代化得到加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提高学校教务管理效率和质量、进一步促进教学管理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经过近几年的试用,发现该系统模块的有些功能不适合学校的使用要求。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塔里木大学教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自动化程度,通过采集、收集相关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论证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效果,提出优化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模块的方案,对塔里木大学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相关模块的功能优化,提高学校教务管理的工作效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目的是为了掌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系统维护、学籍管理、师资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智能排课、成绩管理、教学质量评价等模块的运行和使用情况。根据各模块的使用对象,我们分别设计了教师、学生、教务管理人员三种问卷,以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增强调查的针对性、调查数据的准确性。

为了提高问卷回收率,调查由学校教务管理部门组织进行,对发放和回收问卷、问卷及数据信息的统计、数据分析等调查工作进行了细致的人员分工。本次调查按1.5%的抽样比例进行抽样,共发放问卷200份;其中调查问卷中学生为130份,占样本总量65%;教师为45份,占样本总量22.5%;教务管理人员为25份,占样本总量12.5%。回收问卷200份,问卷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92份,问卷有效率96%。调查工作保证了相当高的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调查数据可靠。

二、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统计数据显示,有93.75%的调查对象使用过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中与自己工作和学习相关的模块,仅有6.25%的调查对象没有使用。18.23%的调查对象认为使用教务信息系统是方便的;61.98%的人认为比较方便;18.23%的人认为不太方便;1.56%的人认为很不方便。其中有88人认为系统模块使用不存在不方便现象;其余104人认为存在部分模块使用不方便的情况,并认为使用不方便的主要原因是系统模块设计问题。

针对系统模块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36.45%的人认为模块使用中不存在问题,有39%的人认为模块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模块功能不全,想做的工作无法完成。有85.41%的人认为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使用后给学习、工作带来更多便利,72.4%的人认为使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后提高了工作效率。调查结果表明,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在促进塔里木大学教务管理规范化、自动化、高效化方面效果明显,但在模块使用的方便性和模块功能的全面性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使用系统模块情况的调查

主要从6个方面对学生使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有82%的学生认为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使用后,选课、成绩查询、考试报名比以前简化了办事程序,节约了时间,76.8%的学生认为学籍信息比以前更透明了;有79.2%的学生认为课表查询、教室查询、考试查询等模块功能为学生的课堂学习、自习、考试提供了方便。但约有40%的学生认为学生评教模块功能对老师改进教学工作帮助不大,说明学生评教的系统信息反馈存在问题。

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使用是否方便的学生调查中,有72.6%的人认为系统使用方便或比较方便;有27.4%的人认为系统使用不方便或很不方便,其中45.57%的人认为不方便的主要原因是网络问题,15.78%的人认为是模块设计问题,38.65%的人是由于没有电脑或其他原因。

2.教师使用系统模块情况的调查

教师的问卷调查主要是从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效果、模块功能的使用和认知程度等方面进行。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效果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82%的教师认为系统使用后带来了很多工作便利,比以前工作效率提高了。在系统模块功能的使用方面,调查结果显示,50%以上的教师使用过的系统模块主要有学生成绩登录、教学信息查询、课表下载、阅读学生评教信息、教师评学等;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系统模块是学生成绩登录、教学信息查询,课表下载模块使用频率也较高;而对申请借用空教室模块、教师评学模块很少使用。在系统模块的使用中,有37.21%的教师认为打印教学班花名册模块使用最不方便。在系统模块功能的认知方面,认知程度高的是使用较多的模块,而对教学计划任务管理、毕业生管理等模块知之甚少。

在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中,虽然有82.5%的人认为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使用比较方便;但仍有17.5%的人认为其使用不太方便,主要原因是网络问题和系统模块设计问题。同时,也有部分教师认为模块功能不全、系统管理员授权不充分、模块太复杂等影响了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

3.教务管理人员使用系统模块情况的调查

教务管理人员的问卷调查主要从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使用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及其模块使用情况两方面进行。调查发现,教务管理人员普遍认为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尤其是系统的课表查询、考试管理、学籍管理、成绩查询、教学计划管理、成绩登录、智能排课等模块在提高教务管理工作效率方面作用明显。

在系统模块使用上,被调查者认为使用频率最高的模块是课表查询、学籍管理、成绩查询、成绩登录、考试管理和教学计划管理等;其中,课表查询、学籍管理、成绩查询、考试管理等模块使用也最方便,这些模块功能显著提高教务管理效率。调查结果显示,教学计划管理、教师评学、教师信息及工作量统计等模块使用最不方便,究其主要原因,有38%的人认为是由于操作程序复杂,有41.6%的人认为是由于模块功能与学校教务管理实际情况不相符。被调查者也认为学籍管理、教学计划管理、信息维护、学生选课等模块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究其原因,有57.5%的人认为这些系统模块的使用既要进行电脑操作,还要手工和书面文字工作进行建档,因此增加了工作量,有29.2%的人认为是由于系统或网络运行太慢造成的,另有13.3%的人认为是由于模块操作故障,需要多次重复操作,因而降低了工作效率。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的分析,塔里木大学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使用后,在提高教务管理工作效率、提供师生学习和工作便利、促进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自动化等方面效果显著;但该系统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一是系统的一些模块功能尚未被有效利用,未发挥其作用;二是系统中个别模块设计太复杂,操作不方便,影响其使用效率;三是局域网环境不稳定,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效果受较大影响;四是一些模块功能与学校教务管理实际情况不相符。

2.建议

(1)改善局域网环境。建设一个独立的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需要的网络工作信息平台,该系统应充分体现开放式教学管理体系,在与校园网的安全机制相结合的过程中应设立综合教务系统的防火墙,在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均应采取安全措施,保证系统的安全。系统设定客户端使用者的权限范围,采取完整备份和增量备份相结合的数据备份策略,当系统遭遇灾难性破坏时能够及时恢复或再现历史数据的实时状态。同时,学校应对网络进行严密监控,由专门的维护人员进行技术保障,并提供病毒入侵预警等相应的预防措施给广大师生用户,达到学校整体防护的效果。

(2)改进系统模块设计。由计算机技术人员和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操作人员合作研究,探讨系统模块设计的原理,分析模块运行操作的路径,优化不适合学校使用的模块功能,简化模块运行路径,保证系统的完整性、安全性及有效性,实现教务信息的快速、有效的管理,提高学校教学管理的效率。

(3)组织使用系统的人员培训。熟练掌握电脑基本操作技能,并能解决一些常见的故障和安全问题,加强计算机安全防范意识是保障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良好运行的基本要求。学校应该对教务工作人员和教师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训;一是加强计算机知识及网络安全知识培训,提高使用计算机、排除故障的能力,加强网络安全意识;二是加强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各模块功能认知和模块操作培训,提高对系统模块功能的认知程度,增强系统模块操作能力和功能开发。

(4)加强系统操作人员管理。严格各教学环节管理制度,各教学环节相关模块功能及时授权。同时对教务管理系统主要操作人员要相对固定,频繁地更换系统的操作人员对教务管理系统的管理及提高教学管理质量极为不利,要建设一支稳定的、业务熟练的教务管理系统操作人员队伍。

(5)改革教务管理,简化各教学环节教务管理程序。充分利用教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简化在教学管理中出现的一些程序化步骤,让学院教师及管理人员形成在系统里操作的习惯,提高系统的使用效率,促进信息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