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4 20:47:0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医疗卫生体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在2015年初,蒙古国人口刚达300万,其中有65.1%的人在城市,大约有34.9%为农村人口。蒙古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是根据国家行政管理体制而逐渐建立的。乡层面基层卫生人员为助理医生或初级医生,在旗层面主要设置小型旗医院,病床大约在10-20 张。目前约有1400名乡初级医生在全国的300多家旗医院承担对当地游牧民与农村居民的初级和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省立医院与地区医院拥有200至300张床位,主要为居民提供的是二级医疗卫生服务。
一、蒙古国医疗卫生体制的历程与背景
(一)蒙古国医疗卫生体制的历程
蒙古国政府已作出了巨大努力,向当地居民提供现代化的医疗。在上世纪80年代,医疗是免费的,是通过一系列的诊所和医院提供。在农村地区,最低水平医疗服务是一个医疗站,配备了一名助理医师,在30-40公里半径间为人民提供医疗服务,这是一个Sum(等于县)医疗站。下一个是省总医院占地150到200公里半径。在系统水平越高,更多的医疗特点和诊断设备更。最低水平集中在急性护理,公共卫生工作,并借鉴了层次筛选病例。
蒙古的医疗卫生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921-1940C建立初期蒙古国的现代医疗体系;
1941-1990C建立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体制;
1991年至今,医疗卫生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由于巨大的努力在制备国家医疗服务,医疗人员和专业人员,建立农村各级医疗设施和集中的地区。1940年在省市的37医院有12个医生,159个开业医生,38个卫生技术人员,269个护士,157个开业医疗人员在农村地区曾经历了药品专项训练。此外,从1923开始进行医生和护士特殊训练课程,并在1934年人类医药学院成立,这标志着蒙古卫生服务的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在1990 年蒙古国自从计划经济转移市场经济,当实行计划经济时蒙古国医疗卫生体系完全通过政府支持筹资并提供的。居民只能通过四级卫生服务机构享受免费的医疗卫生服务。国家目前将政府预算的8%-10% 或 GDP的5%-7%在医疗卫生领域利用。1990年蒙古国改革开放后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导致原来外援明显减少,从而促使了医疗卫生总费用占GDP比例1992年与改革开放的第一年相比下降了2.7%;并由于高通货膨胀及图格里格(蒙古国货币)贬值的影响,政府医疗卫生预算与原来医疗卫生预算相比,刚满足了实际值的60%至70%,各种药品与耗材出现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卫生体系的有效运行,从而卫生服务质量下降。原来的免费检查和药品以及急救车的服务不再是免费了,而开始收费等在医疗卫生机构中的支付方式也出现了变化。此外居民支付能力的不断下降影响了蒙古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当时政府也开始意识到了只依赖政府筹资将会难以持续维持原始免费的卫生服务,因此卫生体制需要调整结构性的改革。
(二)蒙古国医疗卫生体制的背景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建立一个能够持续而稳定发展的公平医疗卫生筹资体制。蒙古国政府需要将社会资源合理分配于医疗卫生领域,应保护居民当中那些脆弱人群与低收入人群的医疗卫生方面的可及性等。
改革开放为蒙古国带来长期经济发展的机会,可是同时带来法律方面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在医疗体制方面到现在还有存在严重问题。实行计划经济时期我父母、爷爷奶奶,他们都说虽然没有今日这么高技术的发展,可是针对种种人群来说看病比现在容易得多,那时候社会上失业的现象很少,因此大部分人至少能享受部分医疗保险。可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整整12年里蒙古国医疗卫生体制仍然处于落后地位。由于人口少,蒙古国家能享受各种福利的机会算是比较多,如:失业补助金、但是没有合理的配置,意思就是享受福利的人多,可是真正需要享受人的福利金额与其他人相同,主要是医疗保险方面。
二、蒙古国医疗卫生体制面临的挑战
(一)医疗卫生费用不断增长
由于蒙古国除了人口密度低的现象之外,药品、物资及医学仪器大部分从国外进口,卫生服务的费用总体上较高。建立了医疗保险制度有助于改进了医院筹资方式和渠道,但是由于住院服务按照床日为支付等医疗保险制度的不适宜导致卫生服务利用率的迅速上升。自1993年以来三年的时间内,在国内住院人的次数由37.6万人次上升至50.4万人次,从而使蒙古国医疗保险在经费的可持续性方面受到严峻挑战。因此,在1998 年与2002 年政府修改医疗保险法时,引进了5%-15%的国内医院的住院费用共付,住院之前可以采取预付制的支付方式。预付制是按照预先确认的数量来进行补助,而不涉及治疗的实际支出成本以及床位使用率,这种现象不得不促使了蒙古国需要改善医疗服务及其激励方面的机制。预付制实施后不久在居民平均住院,平均院的天数以及床位使用次数下降等出现了一些积极的结果。
(二)医疗保险方案有待完善
蒙古国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并实施以来已经有二十年了,可是其医疗保险方案还处于落后状态,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医疗保险制度逐渐扩大到门诊服务。二是以个人为参保单位的现象已取代以家庭为参保单位替代。这种变化除了预防有些疾病发展成大病的同时也扩展参保者的自身受益面有利。三是进一步完善游牧居民的医疗保险基金及其筹集方面的相关制度。就我国而言,游牧居民占人口的相当比例,因此十分重要。四是优化国内私立医院与其他治疗中心管理以及加强其给付与准入管理。
(三)私立医疗卫生机构的迅速发展
由于医疗保险缺乏对医院、治疗中心等对医疗服务提供者的合适的统一规划与准入管理。私利医疗卫生机构与国有相比相对较快发展,到2013年为止蒙古国共有1321所私立医疗卫生机构,他们在国内占住院服务的38%。私利医疗卫生机构的迅速发展使患者在就医时有更多的选择,但是政府尚未建立统一的私利医疗卫生机构费用控制的机制,加上私利卫生机构的质量方面的问题,就目前蒙古国医疗保险体系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 蒙古国国家统计局
[2] 蒙古国卫生部 http://moh.mn/
[3] 娜琳. 蒙古国经济社会现状[A]. 东北亚论坛
1公共医疗卫生支出机制
界定公共医疗卫生的范围和具体领域,依据的基本原则是医疗产品和范围使用的外溢性和程度。①一般认为公共卫生是外溢性较强的纯粹的公共需求产品,这些项目包括:安全的饮用水、环境卫生、传染病与寄生病防治、学校卫生等,由于这些产品和服务具有受益的普遍性,很难排他,导致了私人供给不足乃至不供给,政府全面介入这些项目不会造成对私人供给的替代,因此,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是政府公共卫生支出的主要项目。②一些医疗卫生项目,消费者在使用时其利益具有外溢性,按照边际成本定价会造成私人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偏离,完全由私人提供会引起消费不足,消费不足会导致人群健康水平的下降。福利经济学认为,完全竞争市场是具有效率的。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众多,产品具有同质性,信息充分流动,消费者和厂商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而相比之下,在医疗卫生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医院数目有限,尤其在农村,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医疗卫生劳务具有典型的非同质性;买卖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买者信息不灵;在参加医疗保险的情况下,病人只支付费用的一部分。这些特征说明医疗卫生市场存在着市场失灵。总之,公共医疗卫生领域具有典型的外部性,并且医疗领域具有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特征,因此,这两个领域都存在着市场失灵,需要政府介入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2我国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现状及存在问题
2.1我国卫生总费用及人均卫生总费用变化趋势国际上一般通过对卫生总费用的核算与分析来评价卫生投入的总量、构成及其效果,并将此作为制定卫生政策与发展规划的基础。所谓卫生总费用,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卫生资源消耗的货币表现。按服务提供者分类,卫生总费用包括:医院费用、护理机构费用、门诊机构费用、药品零售机构费用、公共卫生机构费用、卫生行政管理机构费用和其他卫生机构费用。这与我们所分析的医疗卫生支出口径基本一致。如图1所示,我国卫生总费用人均卫生总费用走势大体趋同,绝对量都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具体来看1990年卫生总费用为747.39亿元,人均值为65.37元。此后的10年随稳步增加,但一直处于低位运行,增幅不大。从2000年开始,卫生总费用和人均卫生总费用上升态势十分明显,绝对量几乎是一年上一个新台阶,短短10年,卫生总费用从2000年的4586.63亿元猛增到2009年的17541.9亿元,人均卫生总费用从2000年的361.88元猛增到2009年的1314.3元。2010年全国卫生总费用预计达19603亿元,人均卫生费用1440.3元。之所以会有如此高的增长速度,主要原因有: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人民的医疗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根本性支持。从卫生消费的一般趋势看,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居民的卫生开支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差别。②卫生开支的成本随着物价水平的提高有了较大增长。③人口老龄化趋势显现。老龄群体的扩大,必然会在医疗卫生的支出方面提出更多的要求,为卫生总费用和人均卫生总费用的增加起到推力作用,另外各种新型疾病的出现,如SARS、甲流等传染性疾病,对两种费用所起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2.2卫生总费用的结构分析卫生总费用由政府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和个人现金卫生支出3部分构成。以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09年为例,可大致看出我国卫生总费用结构的大体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1990年,社会卫生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所占的比重最高,为39.22%。在此后的几年,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2000年所占比重高达58.98%。政府卫生支出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在2002年以前,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最低值为2000年的15.47%。一直到2003年比重才出现逆转,有所回升,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SARS的突发,引起了政府部门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高度关注。从2006年起,政府卫生支出及所占比重急剧攀升,到2009年,绝对量高达4816.3亿元,占卫生总费用27.5个百分点。
2.3我国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存在问题探讨
2.3.1整体财力不足尽管我国卫生总费用绝对量在不断增加,但其占GDP比重在2009年以前一直低于5%,且增幅不显著,体现出公共医疗卫生投入与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协调性。《2010年世界卫生统计》显示,即便是最高数值的2009年,也仅为5.15%。对比2007年西方发达国家的这一数据,我们发现,美国为15.7%,加拿大、法国、德国均在10%以上。由此可见,我国的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无论是在横向上还是在纵向上力度都远远不足。
2.3.2居民个人医疗卫生负担过重尽管最近几年政府明显加大了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但居民个人仍是公共医疗卫生费用的主要承担者,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高达50%左右。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卫生费用的大部分是由政府承担的,在我国,昂贵的医疗卫生费用依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一座大山,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
2.3.3政府公共卫生支出配置不合理从政府公共卫生支出的构成看,各个项目配置不尽合理,城乡配置很不均衡。①从卫生事业经费使用情况看,受市场利益导向的影响,财政投入到效益回收快的医院体系的较多,对于卫生防疫这种很难看到显著效果的事业投入较少,而且公共卫生支出用于农村基层卫生组织的比重很小。②本应由政府承担的纯粹公共卫生服务和具有较强的公共服务性质的卫生服务项目,其供给严重不足。③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的制度格局和政策惯性,政府用于医疗卫生的公共支出表现出极其严重的城市偏好。由于公共卫生和医疗支出在城乡的差距扩大,我国农村的各项公共卫生指标都远低于国际标准。#p#分页标题#e#
3优化我国公共医疗卫生支出机制的几点建议
为了适应市场化改革的需要,改变公共医疗卫生支出项目不合理的局面,笔者对公共财政介入公共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机制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公共物品理论
1.1公共物品的论述最早的论述
可以追踪到1651年,英国著名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提出的一个观念,“大家的和平与共同防卫”,指明了国家或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在于为个人提供公共服务,这是看到的有关公共物品的最早论述。亚当•斯密最先注意到了公共支出的必要性与市场势力的存在之间的关系。在1776年的《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指出君主要做好3件事:(1)保护君主所统辖的社会不受到其他社会侵犯;(2)建立严正的司法,保护个人不受到他人的伤害;(3)建设并维护公共设施。第1次提出“公共物品”这一概念的是林达尔。1919年,他在《公平税收》中指出“公共物品”是国家对人们的一般给付,个人或集团通过赋税的形式购买。公共物品问题的研究虽然已经经历过很长的阶段,但一般认为对“公共物品”进行严格科学的定义,是萨缪尔森1954年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中所给出的定义,公共物品是指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
1.2公共物品的类别
公共物品可以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通常是指同时具有完全的消费非竞争性和完全的消费非排他性的物品。准公共物品是指只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特性的一个,而另一个则表现为不充分。布坎南认为准公共物品的特征是“在所提供的一些利益是不可分的方面具有公共的特征,但是,在利益的一部分是可分的方面,他们同样具有私人物品和服务的特征”。
1.3医疗卫生服务的归类作者认为在医疗卫生服务中,公共卫生属于纯公共物品,基本医疗服务属于准公共物品,特需医疗属于私人物品。
2公共物品的主要供给模式
传统经济学和政治学的主流看法是公共物品的最佳供给者是政府,而现代经济学理论以及各个国家的改革实践则向人们展示了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多元化的成功范例。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多元化主要包含3种形式,即: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和社会供给。
2.1政府供给
虽然随着新公共管理改革风起云涌,倡导实现“有限政府”,并通过“重塑政府”进而改善政府的绩效,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推行公共物品的非政府供给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在实践中,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在纯公共物品的供给方面,政府的角色不仅不能够减弱,反而必须进一步加强,即使是在准公共物品的供给方面,政府的角色也是显而易见的。政府角色在公共物品供给机制中显得十分重要,公共物品所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性使得有一些公共物品必须由政府供给。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主要有:政府的直接生产供给和政府的非生产供给。
2.2市场供给市场供给有两种思路
(1)从排他性入手,真实地反映消费者的时间消费量;(2)从制度安排入手,使消费者的消费与付费尽量接近。
2.3社会供给
社会供给即公共物品由第3部门、社区和志愿者等方式供给。政府和市场在公共物品提供方面的角色分担政府是否应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政府是否应将其中一部分移交市场?政府是否应当实行管制或者应在多大程度上实行管制?作者认为纯公共物品原则上应当由政府提供,准公共物品可以根据其性质由政府提供其中一部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可以由政府安排,也可以由私营部门安排。政府安排可以由政府直接提供,也可以由政府通过签约外包、给予经营特许权、给予补助或补贴等形式安排私营部门生产。私营部门安排可以通过抵用券、市场运作、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进行私营部门生产。政府介入公共物品的程度由弱至强分别为:市场运作、志愿者服务、自我协助、政府贩售、经营特许权、抵用券、补助或补贴、签约外包、政府部门委托、政府部门直接提供。
二政府和市场与医疗卫生事业三者的关系
1政府的主要特点
(1)现代社会中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主要提供者;(2)各种正式的公共机构(或组织)组成;(3)提供有关的物品(或服务)时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4)通过合法的强制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2市场的主要特点
(1)现代社会中私人物品(或服务)的主要提供者;(2)各种正式的私人组织(企业)组成;(3)市场中的私人组织(企业)提供物品(或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利润;(4)分散决策和以互利为原则的自主交易是市场提供物品(或服务)的主要模式。
3医疗卫生事业的主要特点
(1)医疗卫生事业具有双重属性,即公益福利性和生产经营性。健康是人类的基本人权,医疗卫生服务应当充分体现公平性;(2)医疗卫生事业具有信息不对称等特点,容易导致市场失灵,因此,应加大政府的责任;(3)医疗资源无法采用市场手段合理配置,因此,医疗资源的配置应以规划为导向,而不能以市场为导向;(4)医疗保健费用应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使得国家和社会各阶层(不同收入水平)的民众都能承受。
三政府、市场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关系
政府、市场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关系决定着医疗卫生体制。通过研究国际上医疗卫生体制,大致有两种模式:(1)市场主导型;(2)政府主导型。
1市场主导型
美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是市场主导型的代表。市场导向是美国医疗卫生体制的一个重要特点,医疗卫生的供给和需求完全由市场决定。市场导向型医疗卫生体制的好处在于医疗卫生服务的高效率,并且可以创造出花样翻新的、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医疗需求的服务项目。但是,在这样的体制下,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政府无法控制市场上不断上涨的医疗服务成本价格,负担越来越重。美国的医疗费用占GDP的15%,人均年医疗费用5000多美元。从现实情况看,美国的医疗投入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但是,医疗卫生指标如平均期望寿命、婴幼儿病死率等却排在其他发达国家的后面。而且,虽然拥有如此巨大的医疗投入,但美国仍然有4000多万人没有医疗保险。
2政府主导型
英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是政府主导型的代表。英国实行的是全民纳入医疗保障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公立医院由政府进行全额拨款,对国民实行免费医疗,其中如果有钱人需要享受一些更好、更快和特殊的医疗服务,可以到私立医院就医,国家不承担这一部分医疗费用。英国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NHS)在一定程度上兼具了市场自由和政府干预的优点,实现了既有政府干预的公平性,又有市场的灵敏性;既有医疗成本的可控性,又有市场的自由性。在政府主导型的体制下,英国成功实现了全民免费医疗,费用较低,保障有效。医疗费用仅占GDP的7%,不到美国的一半,但实现了更全面有力的医疗保障。当然,政府主导型的医疗卫生体制从目前看也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效率较低。
四我国模式的建议
二、推进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今年10月,市编办批复了《市级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市卫生局在对市卫生防疫站和市职业病防治所人员、设备、资产等情况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人事制度改革和人员聘用方案。目前,两所机构的组建工作正在进行当中。同时,我们还与市编办、市财政局制定印发了《关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意见》,有力推动了县区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
三、加快民营医院发展。我们结合实际,适度开放医疗市场,鼓励民间资本、国外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由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深圳市北医永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投资1.55亿元,设计床位400张的新建开发区医院签约。民办友好医院、视光眼科医院相继开诊。我们还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支持和鼓励国有医院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原国办七五七医院、奥格集团职工医院顺利完成改制成为民营医院。初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医疗机构公平竞争的良好局面。
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鼓励大、中型医疗机构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努力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向社区延伸。并引导和扶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力量多方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强化社区卫生机构的预防、保健等职能。2003年,市政府安排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50万元,并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纳入医保定点单位,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目前,全市共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所,社区卫生服务站96所,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以居委会为单位达到100%。
我市的卫生改革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在,一是公立医疗卫生单位对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缺乏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改革政策不配套,如医疗机构分类完成后,相应的价格、财税政策尚未出台,分类管理难以实现。又如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因没有相关政策,操作以来难度很大。
2005年,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狠抓改革,促进卫生事业协调健康发展。
一、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增强生机与活力。按照“科学设岗、竞争上岗、合同管理、严格考核”的原则,实行以聘用合同制为基础的人事制度改革,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开。扩大医疗卫生单位内部分配的自,拉开分配档次。积极探索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公立医疗机构通过整体出售、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退出国有资产,整合医疗资源。鼓励和扶持国内外资本兴办医疗事业,放宽民办医院在区域卫生规划方面的限制,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推进医疗市场多元化,促进医疗机构的公平竞争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基础设施全省各县区一流。新建的县人民医院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集医技住院大楼、综合办公大楼和门诊大楼为一体,医疗器械、设备先进,硬件设施领先全省绝大多数县区医院。改建后的县中医院交通便利、就医方便,被省卫生厅领导誉为“发展变化最大、发展思路最清、成效最显著、医疗环境和住院条件最好”。县疾病控制中心规划科学,理念先进,设施设备及人员队伍齐全,得到省级专家的好评,是全省县级疾控中心样板实验室。各乡镇卫生院环境舒适,设施完备,有的乡镇卫生院还配备了病人与医务人员联系的传呼系统。全县88所村卫生室(所)业务用房已完成了标准化建设,正朝100所的目标迈进。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双赢”。全县医疗卫生系统业务总收入从2003年的800余万元增长到去年的6900万元,今年1-8月份已经达到了5000多万元。在业务总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群众负担不升反降,住院人均费用和日均费用同比分别下降了21.9%和12.15%,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医、药费用比例趋于合理,走出了“以药养医”的困境,2007年1-8月数据显示,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仅为41%,达到了省级医院医药收入比的水平,实现了“以技养医”、“以医养医”的良性发展。社会效益同步增长,2005年上栗县人民医院成为首批14个被省卫生厅授予“群众满意医院”的县级医疗机构之一,2007年县中医院被评为全省中医工作先进集体,2007年上栗县被评为了全省创建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全县已有4所市级“农民满意乡镇卫生院”,8所市级“母婴安全卫生院”。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持“三个全省领先”。一是报销手续之便全省领先。首创了“乡镇医院直补”,实行“即医即报”,定点医疗单位全部设立直补窗口,农民出院当日即可领取补偿款;实行“限时报销”,在县外住院的参合农户,出院后只需将相关手续交至乡镇农医所,15天内可领取报销款(省里的标准为20天);实行“电话预约送款”,登记了所有报销医药费的参合农民的联系电话,对居住分散且路途遥远的农户给予特殊照顾。二是补偿比例之高全省领先。上栗县新农合最高报销率达70%,实际补偿比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可报销费用比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三是受益面之广全省领先。结合本地实际,将住院分娩纳入补偿范围,将8种门诊大病纳入住院补偿范围或定额补助对象,扩大了受益面,1-7月以来,受益人口达5万多人次,总受益面列全省99个县市区的第15位。
二、优化资源配置的“五个统一”
1、收支管理统一,集中力量办大事。作为卫生部确定的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县,也是卫生部通报的试点工作先进县,上栗县成立了全省首家卫生系统会计核算中心,对全县23家医疗卫生单位实行统一的收支两条线管理。一方面,严格收入标准,实行一个标准收费,公开药品价格,防止暗箱操作,需要减免的特殊困难群体一律经过县卫生局批准,杜绝乱收费,收人情费。另一方面,改革投入方式,改变过去“撒胡椒面”式的资金投入方式,将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实行“资金捆绑”使用,每年由各乡镇卫生院出资,筹集一至两百万元,分期分批建设各乡镇卫生院,两至三年时间内完成了所有乡镇医疗机构改造。
2、人员调配统一,提高素质促交流。全县建立了完善的专业技术人才上下流动机制,每年按照一定比例选派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的业务骨干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所)挂职;选拔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所)优秀业务骨干到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跟班,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拔学科带头人到市级、省级医院进修学习。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专业素质,设立了医疗培训中心,每年举办2-3期业务培训班,聘请省级医院专家给医务人员授课,今年已培训300人次。鼓励参加学历教育,组织了54名乡村医生报名参加中医中等学历教育。改革人事制度,对各乡镇卫生院院长进行公开选拔,对普通医务人员实行逢进必考、双向选择和末位淘汰制。
3、药品采购统一,降低价格惠群众。推行了以政府为主导、以县为单位的网上集中采购,采取限价竞价为主、议价为辅的方式,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保证了药品质量,减少了流通环节,控制了药品的层层加价。今年1-9月,通过全品种集中采购,药价平均降幅达到了30.36%,让利群众200余万元。
4、设施配备统一,好钢用在刀刃上。全县按照中心卫生院及普通卫生院的设备配置标准,对省级下拨设备进行统一调配,为所有的乡镇卫生院配备“五大件”基本医疗设备,即:x光机、心电图机、b超机、下腹部手术设备和一般检验设备。对村卫生室(所)则结合民生工程要求,按照诊断室、药房、注射室、观察室和治疗室“五室分开、配套齐全”的要求,抓好村卫生室(所)标准化建设,统一购置了制度牌、科室牌和医疗设备(资料柜、体重计、高压消毒锅、毁形器)。
5、操作规程统一,规范服务保质量。统一印发了临床诊疗规范,全县卫生系统临床医生人手一册,要求严格按照流程操作,减少人为错误,提高医疗质量。统一印制了病历,制定了奖惩措施,发现不合格病历3次以上责令责任医生下岗,对单位负责人诫勉谈话。
三、值得借鉴的四点启示
1、抓投入,政府支持是基础。县人民医院建设投入2000多万元,中医院建设投入1000多万元,疾控中心建设投入500多万元,村卫生所(室)建设投入100万元,加上设施购置、人员培训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2006年,全县财政支出用于医疗卫生事业达2638万元,占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6.2%,今年1-7月,用于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支出已达2000万元。除县本级财政的直接投入外,还努力争取了上级部门和乡镇、村的支持。一是以项目为载体筹集资金。积极与省、市卫生部门进行业务联系,取得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先后争取了医疗卫生建设项目22个,建设项目资金近2000万元。二是利用政策减少开支。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建设时,充分利用优惠政策,争取土地全部划拨,规费全部减免,节约了大量建设资金。三是同步建设节约资金。上栗县规定,在规划建设村委会时要规划村卫生室(所),村卫生室(所)建设要与村委会建设同步,建成后由县卫生局给每个卫生室(所)配套3000元,不足资金由村里补助。在各级政府及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上栗县医疗卫生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短短三四年间跻身全省农村卫生先进县区行列,为全县40多万人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文章说,从2005年起,新医改的讨论就在进行中。在广征意见的基础上,新医改方案在去年落地并迅速实施。陈竺说,地不分南北,人无论城乡,2009年都受益于新医改的全面启动,“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正在趋于缓解。
2009年,新农合筹资水平达到突破性的人均100元。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共落实补助资金627亿元,4.9亿人次获得补偿,1560万人得到健康体检。住院费用补偿比例也进一步提高,从一半提高到55%。农民以热情参加新农合以示欢迎,参合率随之创下新高,为94%。在城市,基本医疗保险也走向了全覆盖。
文章强调,除了增量以外,难度更大的存量调整也在进行。备受诟病的药物制度另起炉灶重新开张。《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于去年印发。按照规定,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全国30%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了新制度。
2中国人眼中的“国家、生命、平等”
2.1国家、政府与国际
西方学者曾经认为现代社会是所谓“市民社会”,每一个人都是像鲁滨逊一样的单独的理性人,这些人的不同程度的叠加构成了家庭、社会、国家和世界。因此,个体比整体更重要;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比从整体到个体的上下交流更有效率也更具有正当性。因此市场是更有效率的也是更正当的。而国家的代表――政府则是一种垄断机构,是没有效率、不够正当甚至可能是不负责任的。
接受了这一观念的中国主流学者也这样看待中国、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并认为中国人迟早会和他们一样接受这一“新观念”,而对中国人原有的观念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中大多数是农民。城市居民也与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大多数城市居民在思想观念上和农民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中国具有5000多年从未间断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国家在当代中国人心中与在5000年前的中国人心中没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今天的国家和炎黄氏族联盟那时候的国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一个大家庭、共同体的概念。
几千年来大一统的国体在中国人心中所形成的大一统的观念,使中国人认为国家是由人民血脉相连有机构成的整体。国家是每一个百姓自己的国家,在国家面前人人平等。从而,国家这个概念在中国人心中被神圣化、神秘化了,国家是值得每一个国民自豪的整体。
执政者是经由人民的推举或由历史的正确选择而具有正统并执掌政权的,因此政府的正当性和责任感是不成问题的。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喜欢简单明了厌恶复杂多变的偏好使得中国百姓更愿意相信并服从政府而不是去追逐市场并冒险。因为和市场比起来具有正统的政府的行为可靠得多,效率也未必会低。当出现问题时,规劝或撤换执政者比去收拾分崩离析的国家、杂乱无章的市场要方便快捷得多。和千秋万代的国家相比任何百年老店也只是历史的一瞬,和经由人民的推举和历史的选择而产生的政府相比,任何企业家的信用都相形见绌。因此、当取得成绩的时候,中国人习惯把功劳首先归于政府。而当出现问题的时候,中国人也习惯地把责任推给政府。而不会去考虑市场或国际因素。所以,与西方政党轮替的制度相比,在中国,政府的责任是永远逃不掉的,政府永远是最后的埋单者。
由于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和相对封闭的思想观念,大多数中国人更加相信自己国家的东西和自己的传统经验。对来自国际的观念、标准和体制思想上比较抵触,或者说至少是不太重视。因此,在改革中所引进的新的观念和体制得不到中国人民的认可就不足为奇了。
2.2生命、平等和尊严
“天之大德谓之生”、“天人合一“、”人命关天“,生命在中国人的心中总是和天联系在一起,也是一个十分珍视的概念。不可逆转、只有一次的生命在某种程度上也被神圣化和神秘化了。任何财富和利益在生命面前都可以忽略。把货币和生命联系起来本身在中国人看来是对生命的一种侮辱。生命不仅具有数量上的意义而且具有质量上的意义。有质量的生命、健康的生命是和尊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把自己的生命健康交给自己的国家,交给国家办的医院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事情。
由于中国不间断的历史,当代中国人与5000年前氏族公社时期的中国人的平等观念没有很大的区别,在中国人心目中平等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中国人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泛平等”的观念,不仅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还主张人与世间万物甚至人神之间、人妖之间的平等。平等绝不仅仅意味着利益,更重要的是她首先意味着尊严。在国家面前人人平等,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和利益、地位的平等比起来在生命健康问题上平等又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人人拥有平等的生命健康权,没有人在生命面前具有超越其他人的优先权。而这一点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因此,在与生命健康相关的领域里公平是比利益和效率重要得多的概念。
3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因何失败?
关键词 卫生体制 改革 医院财务 管理 措施
前言:当前卫生体制的会计工作呈现静态反映单位经济活动,被动执行国家政策状态,局限性过于明显。随着改革的深入,各项制度的日益完善,卫生机构面临重新洗牌的局面,这就要求卫生事业机构要做出调整,强化财务管理,规范医院财务行为,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竞争力的提高。
一、建立现代的财务管理思想理念
近年来,卫生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作为医院管理队伍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财务管理人员要掌握时展脉搏,在管理中坚持创新与继承为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措施,包括会计电算化、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技术经济分析等,实行经济预测,可行性研究与综合效益评价的技术措施,提高卫生会计的科学管理质量。在现代的医院财务管理中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
二、强化医院财务管理,改善资金的使用情况
传统的财务人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管好钱,万事大吉”。但是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这种做法显然与市场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财务管理人员要按照规章制度选择合适的资金使用办法,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措施,加速资金的运转速度,实现资金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对于一些金额较大的项目支出,要合理的调度资金,实行足额管理,避免呆账、坏账的出现,同时要控制好流动资金的分析与信息反馈,强化资金的使用效率观点,实行科学结算的办法,办理资金结算业务,用好手中的资金,实现资金的保值与增值目标。
三、加强管理收入与支出,拓宽收入领域,控制好支出范围
医院收入主要包括财政收入、上级补助及医疗与药品收入。在进行收入管理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管理:首先是在国家规定的指导下进行管理,采用统一的收费票据;其次是所有的收入都要入账,任何部门或者个人不得私吞;再次是最好当日结算,提高安全管理质量;最后是拓宽收入的范围,积极开展各项创收活动,如便民门诊,家庭护理等等。
现在医院的支出主要是指医疗支出,药品支出及财政支出与其他支出几项。在支出管理中要做到:首先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维护财经纪律,执行批准的支出预算;其次是要遵循节约的原则,把好报销关。最后是强化管理程序,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
总之就是要建立统收统支的观念,实行收支两条线,提高医疗收入的比例,降低药品收入比例,改变目前这种“以药养医”的不良循环情况。
四、强化对账管理,堵漏节流
财务人员要抽出专门的人员进行对账,领导要定期的抽查账目情况。对账人员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财务部门与住院部门医疗要对应收款进行对账,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建立发票底根明细账;其次是对账医疗预收款,这一环节要注意病人预交金单据的证明,避免单据号码重复使用;再次财务部门要与总务部门的资产定期对账,建立固定资产明细,定期核对,确定账实相符;最后是药品与材料对账,药品收入是医院的主要收入之一,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防止舞弊现象的发生,要保证账实相符,避免漏记、错记的情况发生。
五、强化资产管理,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现代医院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强化医院的财务管理势在必行。资产分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与递延资产。传统的财务制定固定固定资产不计提这就,导致购入轻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效率降低,这就要求强化资产管理,实现资产的保值与增值目标。具体来说要建立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实现医疗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六、负债经营可以存在,筹资渠道要拓宽
负债经营在传统概念中是不允许存在的,新的《医院财务制度》首次将负债概念引入到医院财务制度中。所谓的负债就是指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者劳务偿还的债务。一直以来,这种情况都是客观存在的。随着卫生事业体制改革的深入,筹资办医理论迅速发展,部分医院已经开始这种经营模式,将医院的资金分为非偿还性的收入类资金与偿还债务资金两类,这对树立医院的效益意识与风险意识有积极的作用,避免了资金的盲目运用。从实践情况来看,这一理念与现代市场环境下的医院发展相适应,有助于其更好的发展。
七、注重往来款项管理
对往来款项要派专业负责,及时清欠,避免拖延。同时购买货物的时候禁止预付货款,这是保证资金安全必须要注意的。另外,公款禁止外借,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将公款外借,造成资金的流失;最后是将医疗欠费控制在预期之内,实现医疗收费合理化,科学化,尽量避免欠费的情况出现。
八、善于发挥自身的优势向外投资
所谓的对外投资就是指医院以货币资金、实物或者无形资产等方式向企业单位或者院办企业、事业单位的投资于购买国家债券。随着改革的深入,对外投资逐渐增加,在这一过程中,要强化财务管理,强化风险控制,选择最佳的投资方案,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九、强化资产管理,实现配置的最优化
医院净资产是指医院资产去掉负债后的余额,包括事业基金,专用基金等等,它表明的是医院的资本规模与经济实力,专用基金的财务管理更加重要,总之,就是对医院的各项资金进行优化配置,实现资金利用率的最大化。
结束语:综上所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下的医院财务管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改进,从实践的情况来看,必须要强化财务管理,实现医院资金的高效控制,降低资金浪费,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同时不能忽略财务管理人员的培养,提高人员素质才能促进管理质量的提升,才能更好地增强医院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步入了深水区,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项医改方案得到了快速实施。我国专门针对医院财务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制度,在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得到了具体运用,医院财务管理工作要求也更加明确。第一,医院财务工作实施中,要对日常各项收入进行合理核算,加强对货币资金,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使各项医疗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并对医疗开支进行合理控制。第二,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实施中,需要依据医院实际财务状况,对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及相关内部机制进行调整和完善,提高医院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实现各项资金的合理分配及应用。第三,成本控制是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考量的重点内容,以绩效考核方式,开源节流,精细化管理,使医院内部管理工作得到强化,提高医院管理工作质量及效率。第四,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要对国有资产管理进行科学合理运用和配置,以监督医院各项经济活动,防范该过程中的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具实效性。医院要依据实际发展情况,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水平,使各项医疗卫生改革方案得到顺得实施和落实。
二、传统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弊端
(一)投资规划不合理
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及设备采购工作过程复杂,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主体,管理者仅依据医院财务状况,很难对各项经济活动投资回报情况进行科学的考证和必要的分析,使投资过程过于片面和盲目,很容易造成资金浪费现象。有形财产管理过程中,部分医院过度追求设备新颖和精细,追求“高,大,上”,高端设备采购较多,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效率和效能发挥不够充分,造成部分设备的闲置和资源的浪费。与此同时,设备日常保养及安全维护不科学不合理,仅在故障时,进行维修,造成了浪费,妨碍了设备的正常工作的运行,增加了财务成本。
(二)财务预算制度不科学
很多医院没有认识到编制财务预算的重要性,预算编制不够科学,预算安排不够合理,编制的预算相对比较粗糙简单,导致财务报告缺乏科学依据,也没有事后财务决算和评估报告,影响了所编制预算的可操作性,约束着预算的有序执行,对财务管理工作产生了阻碍。另外,重收入、轻管理,重医疗,轻财务,使医院财务管理对收入结构缺乏完整的分析和研究,仅重视业务收入目标完成情况,导致收入结构不合理。医院财务管理也没有对成本实施有效控制,导致成本核算不及时,不具体,无法形成有效的成本管理和监控机制,也造成了财务预算的编制缺乏可靠的依据。
(三)监督评估机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一些医院财务预算存在形式化现象,财务报表评估环节缺乏,将收支环节作为重点关注内容,对支出把控不严,资产管理把控不严,也没有认识到非货币资金信息的重要性,使医院财务工作缺乏真实性和完整性,无法体现出财务报告的关联性和准确性。同时,财务管理执行过程中,监管不到位,财务不透明现象普遍存在,使得财务监督机制不完善,无法对医院整体收支,预算的有效执行进行有效的评估。
三、新医疗体制下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改进和创新
(一)切实做好对外投资管理工作
现阶段,很多医院在保证医疗服务有序开展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在资金或技术方面允许的情况下,组建医疗集团,实行一体化建设,实行跨越式发展。医院要重视这种投资行为,集团式和规模化发展使医院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其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Y金和资源基础。医院要依据自身情况,对各类投资进行分析、判断,对投资风险及回报进行综合评估,切实做好对外投资工作,实现长远稳定发展。
(二)对预算环节加强约束和管理
加强预算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也是医院各项业务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医院要认识到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各项收入更加合理,各项费用支出更加规范,要依据医院实际财务工作状况,强化预算约束,将预算管理工作落实到位。预算外支出和追加额外开支要应采用书面申请形式,集体审批,严格控制。除此之外,重视预算执行过程,实行全过程管理,建立完善的考核考评制度,及时通报考核考评结果,使医院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有效。
(三)构建完整的监督评估机制
新医疗体制下,应认识到医院财务监督工作的重要性,注重财务报表和收支环节评估及监督,对医院财务支出进行严格管理,收集非货币信息,使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完善。依据医院财务管理工作要求,构建完整的监督评估机制,将财务管理监督工作落实到位,使该过程中更加透明,对医院收支状况具备清晰的认识,为后续各项工作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注重医院财务绩效考核
一是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要坚持公益性质,完善服务功能,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并重,整合、优化和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全面清理整顿原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规划布点设置。原则上每个街道办事处举办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综合提供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使社区能够完成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基本医疗服务,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发挥重要作用。要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岗位培训,鼓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和大中型医院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机构服务。力争在三年内建立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二是探索建立廉价医院或廉价病房。选择部分公立综合医院作为试点,主要服务对象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城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低保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及老人、儿童。卫生部门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拿出具体实施方案。
三是健全和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市专门拨有医疗救助金,用于解决弱势人群就医的特殊困难,卫生、民政部门要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各级财政应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医疗机构也要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实施积极救助
四是加强源头管理,提高全行业监管水平。深化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和药品价格管理机制改革,从源头上抑制医药费用增长过快,减轻一般群众医药费用负担。规范医务人员收入分配机制并严格管理。在规范服务行为、提高管理水平、保证医疗安全等方面,要加大教育、监督、管理力度,建立责任制,定期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五是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要从解决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医疗卫生服务公平,使人民群众共享卫生发展成果;要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将维护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反对金钱至上,不顾群众利益而盲目追求单位和个人利益,伤害群众的感情;要改进服务态度,热心、诚心、细心、耐心为患者服务,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使医患双方成为共同战胜疾病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