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31 22:40:2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政治教学反思,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政治是初中阶段新设置的课程,也是重要的文科科目之一。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这门课程既不像历史课那样具有“故事性”,又不像地理课那样让人对世界充满好奇,政治课既枯燥又乏味,很难理解,并且需要不断地记忆。实际上,这种情况在政治课堂上并不罕见。近些年,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出现,教学方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思想,学生的反馈能够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处理。教和学的地位发生了一定的转换,“长篇大论”式的教学方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转变,很多学生对于政治已经有了很大的学习热情,愿意学才有动力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依然存在,很多现象需要继续做出调整。笔者根据自己在初中政治教学岗位上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政治教学的反思,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启迪。
一、需要大量记忆内容,讲解方式缺乏联系实践,给学生们的学习造成困扰。
政治作为一门文科科目,有大量需要记忆的内容。尤其是对于刚接触政治的初中学生来说,如果不记忆,单纯依靠理解,则很难对知识有深入的认识。因此,背诵、记忆是有效且常用的政治教学方法,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只有在大量背诵后,才会对知识有深刻的认识,这是积累基础知识的过程。那么,作为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背诵,就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有的老师在课上讲解完知识点后,就要求学生课下背诵,很多学生由于不理解或者觉得不好背诵,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就会被落下,时间久了,就失去了对政治学习的热情。这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见到的情况,对于一门新的知识,大家的接受水平和基础都相当,为什么有的学生学习效果好,有的不佳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师没有做到位。对于怎样让学生更好地记住知识点的问题,笔者认为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和实际相结合。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才能够有更深刻的认识与体会,单纯依靠课本知识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如在讲解少数民族政策时,就可以和实际相结合,通过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地理背景等强化学生的记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就记住了知识点,而不用死记硬背。
二、政治教学中以教授硬性知识为主,对于思想品德等软性知识强调得较少。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快速发展,也是树立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因此这一时期对于他们的身心教育尤为重要。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健康的心理,向上的心态,这些比成绩分数更重要。在这方面,政治课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思想品德教学正是针对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而设置的,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实际上,这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现代社会有很多中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走上了不正确的道路,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因此,政治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思想、心理。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由于过于关注成绩,部分政治教师不太关注这一块。一位同事曾经表达过这样的看法:“思品的题都比较好完成,分也好拿,关键是后边的知识,这个才是重点。”这确实客观存在,并且说出了很多政治教师的心声。对于成绩分数的要求限制了我们对于课程重点的设置,因此一些老师没有给思想品德部分充分的时间,导致学生对这一块也不够重视。这是现阶段政治教育的一大问题,它所反映出来的不仅是课程设置的问题,更多的是教学体制的问题。它所带来的问题也许短时间内看不出来,但这个漏洞一定会不断扩大,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有所体现。
三、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重要作用。
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对于事物的辨别能力有限。对于他们来说,老师好,我就喜欢上他的课,老师讲得有意思,我就能听进去。一些老师满腹经纶,但就是讲不出来,不知道怎么讲,说得深了学生听不懂,说得浅了又表达不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老师最重要的是要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分析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说他们“听得懂”的语言,这样才能强化教学效果。政治课相较于历史等文科课和物理化等需要计算的理科课程来说,更加“缺乏趣味”,也显得“枯燥”。如果教师在课上还是不分主次、轻重地讲一堆,可能就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教师要明确自身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是引导者,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因此必须提高自身多方面的素质,不仅要锻炼口才,要挖掘学生的身心特点,还要在多方面完善自己。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广泛阅读相关书籍,作为课堂上引申的知识,在思想上进步,不断跟上学生的思想,还要在仪表、着装方面都有所注意。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47-01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政治课的改革迈出了新的步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突破应试教育的"包围"走进"素质教育"
长时期以来,政治课被简单地理解为说教课、背诵课,传统的政治教学,就是一言堂、满堂灌,照本宣科,条条框框等教条式教学,围绕"应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传统教育模式,是一种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多数人的淘汰式的选拔教育。在这种模式下,各级各类学校在教学安排上明显偏重智育,把学生训成了考试机器,高分低能,心理负担过重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也惟升学率是从,因为只有如此,才有资格谈奖金、职称、晋级、住房等。结果呢?人的素质没有提高,党的教育方针也没有真正贯彻。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基础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2.突破闭卷考试的"包围"走进开卷考试
传统的闭卷考试立足于选拔,实施选拔性教育行为,只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使大多数学生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闭卷考试以考试为指挥棒,只在考试能力上下工夫,重考试结果而轻教学过程,以考分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闭卷考试采取违背教育规律的"题海战术"及"加班"、"加点"、"加压"的办法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课业负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的发展,使他们的身心长期处于难以承受的超负荷状态,而过早地卷入残酷的社会竞争中。为克服闭卷考试的种种弊端,变"寻找适应教育的学生"为"寻找适应学生的教育",前些年教育部发出政治科中考改革指导意见后,对政治科考试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从而使初中政治课突破闭卷考试的"包围"走进了开卷考试。初中政治课实行开卷考试,即考试时允许考生携带政治教材及相关资料进入考场,随时查阅。要求学生运用课本中的知识、观点、原理,联系国际国内重点热点问题、联系校园生活实际以及自身的思想行为实际,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分析、解决试卷中的问题。此举措重在培养学生利用课本知识分析、处理社会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创新意识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即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情境教学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有着独特的作用。教学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它是一种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教师创设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制造一种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条件和氛围,使学生在客观情境中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激发其相应情感,由此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态度倾向,把激起的强烈情感投入教学活动,进而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需要,发展其创造思维。
思想政治活动课,是根据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要求,是能力要求的最高层次。它以活动来代替过去的运用,说明对学生的要求有进一步的提高,要求学生把学到的有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有关实践,去加深理解,并运用到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之中,以达到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目的。因此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自己应刻意求新,不因循旧习,勇于抛弃说教和陈规,努力形成有利于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师要对政治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发现和创造性的发挥,要创设创新教育氛围,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再次,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政治课教学中要把看书权、思考权、讨论权还给学生,提倡在看、思、说中质疑和提高。要呵护学生每一个具有新意的冲动和念头,珍惜他们每一个带有创意的言行。
4.针对三个"突破"引发的几点思考
4.1素质教育的障碍。近几年来,许多学校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尝试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还有前改后返的体会,但总的来说进度不快。究其原因关键的一条就是设有一个政府部门制定出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对教学管理的评价模式,这一点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大障碍。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初中政治课应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入手。
4.2开卷考试的弊端。评阅中考试卷必须选拔政教专业的、多年上毕业班的、经验丰富的、责任心强的政治教师参加阅卷。可见,作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突破口,开卷考试不是素质教育的终结,而是素质教育的开端。
反思初中政治教学工作,有许多的感慨,酸甜苦辣皆俱全,为此,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较高而灵活的教育教学技巧。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的加强等等,都与老师的才能与素养的提高分不开的。思想政治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品德课的兴趣、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达到教学目的。反思初中政治教学工作,有许多的感慨,酸甜苦辣皆俱全。政治是老师在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特别是在初中阶段,上思想政治课的老师要教育、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此浅谈点滴体会。
一、政治老师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老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老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如下几点:
1、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老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思品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吾日三省吾身”我尽管做不到,但我常反省自己还是能做到。特别注意学生的言行,说话较为恢谐,学生不反感,有时就是一个眼神,学生都很在意。几乎每上一节课,只要有不如意时,会多写一点,如果觉得这节课有兴奋点也记下。
2、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其他学科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老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老师也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使教学生动风趣、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但是,面对知识爆炸时代,老师所掌握的知识往往难以跟上形势的发展。老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其他学科知识,合上时代的节拍。不断进行教育反思,记取和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少走弯路,让学生乐意接受。
3、老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特长、个性和人格。有的老师总是一厢情愿替学生“着想”,常常因此忽略学生的权利,认为自己为学生好,而学生的权利微不足道。于是,上课经常拖堂,挤占学生的课间活动时间,随便把学生的副课挪用,作业没完没了,久而久之难免学生厌倦、反感。有一次上九年级的课时,因现在中考只作为绩效考核,学生不太在乎,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觉得听这课没兴趣,便抄写英语笔记,当时我特生气,将她的笔记本当着同学的面撕成两半,顿时,教室很安静,因为我一般情况是不会生气的。继续将内容上完,课后与学生谈话了解她的想法,我给她道歉,“我不应该撕笔记本,毕竟你花了那么多心血”。
4、老师要保持快乐心态。只有老师的轻松快乐教学,才能使学生乐于接近老师乐于接受教育,才能感染学生快乐情愫。当然,老师也是人,在现实生活中,有种种的烦恼和不如意,要保持快乐的心态好难。但只要本着以学生为重,以教书育人为重,忘我地工作,努力在面对学生时摒弃懊恼,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好心情,把微笑带给学生。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学生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测”是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老师要指导学生读,提高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老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讲”是老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老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偏,解疑。“练”是知识巩固、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测”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测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觉得在课堂上将所学知识及时巩固,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总之,要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达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政治理论知识水平,又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觉悟和政治素质,使知与行统一。期中考试后,让学生结合学习实际总结经验与教训。学生在晚自习时我有意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环节。在后半期学生的进步很大。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老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其他学科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老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老师也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使教学生动风趣、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但是,面对知识爆炸时代,老师所掌握的知识往往难以跟上形势的发展。老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其他学科知识,合上时代的节拍。不断进行教育反思,记取和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少走弯路,让学生乐意接受。曾听学生说过:“老师,我本来对思品课没兴趣,我喜欢你上课,我才对思品课产生兴趣”。我经常买书,不管是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还是杂志,电视新闻,心理访谈等。常与学生及社会上不同层次的人交往,在教学中加以运用。丰富课堂教学,加之我本人的经历丰富,常以我自身的经历说给学生听,才有如此效果。
2、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老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思品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我每上一节课后,都对自己本节课写上那么一两句,不断反思时时提醒自己,本节课学生反映情况怎样?上课时学生的一句话我都很在意。记得那天,我上倮时学生悄悄地说了一句:“老师,不能再这样了”原来我上课时,备课的内容在上课有时不能按时完成,我听了这句话后,把这句话写在备课本上时时提醒自己。的确不能再这样了。这是教学要求,反思自己的教学存在不足。“吾日三省吾身”我尽管做不到,但我常反省自己还是能做到。特别注意学生的言行,说话较为恢谐,学生不反感,有时就是一个眼神,学生都很在意。几乎每上一节课,只要有不如意时,会多写一点,如果觉得这节课有兴奋点也记下。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学生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测”是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老师要指导学生读,提高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老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讲”是老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老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偏,解疑。“练”是知识巩固、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测”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测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觉得在课堂上将所学知识及时巩固,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总之,要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达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政治理论知识水平,又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觉悟和政治素质,使知与行统一。期中考试后,让学生结合学习实际总结经验与教训。学生在晚自习时我有意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环节。在后半期学生的进步很大。
新课程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多年了,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热情高涨,大胆尝试改革,同时出现许多问题,教学实践中,讲授高中课程理论时不好把握尺度,讲解理论时课堂气氛显得沉闷,需要不断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不断创新,开创崭新局面。实施新课程,教师需要转变角色,在近几年实践教学中,我感觉到当前由于对新课程倡导的理念理解不到位,需要我们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设计进行研究和总结,以引起重视。下面我列举其中不合理现象,并谈谈我的看法。
一、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首先,备课时,教师对政治学科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要有透彻理解。高中政治新教材在编排体系上做了大幅度调整,在内容上做了许多删减。马克思指出:人类实践活动应遵循“物种尺度”、“内在尺度”和“美的规律尺度”,即真、善、美的尺度。教师每上一堂课后,或多或少有点得失、感想和体会,如果及时反思,则在今后教学中应引以为戒,不断改进。盲目地、过多地补充知识点带来的后果是:不仅造成课时不够,而且使学生觉得政治太难、太杂,对政治这门学科失去兴趣,影响新课改中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目标的落实。教师必须在不断的反思和交流中寻找到新的教学策略。所以,教师备课时一定要严格对照新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不断反思,教师只有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中,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水平,明确哪些知识该讲,哪些不该讲,千万不要随意拓展教学内容,加深教学难度。
二、貌似教学改革,一味追求形式,不注重实际效果,只讲氛围,不谈实质。
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曾经说:“对待教学工作要敢于质疑,多打问号,再解决问号。”高中生不应该只是埋头读圣贤书,而要对家事国事天下事都有所关心、有所见解,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讲授新课时,尽可能从旧知识推出新知识,丰富学生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现在课堂上有较多的外显活动,这是合理的、正常的。在讲授“内因与外因相结合”这一课时,我先讲解“孟母三迁”的故事,让学生思考内因和外因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针对孟母的做法,请学生发表见解,孟子的母亲看到学习环境的重要性,而忽视孟子是否一心向学这一内因的决定性作用。
联系“实际”地教,把课本教活。哲学源于生活,“生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包括哲学课)的源头活水,所以活动中的氛围不能极端化,一定要注意活动本质。
三、一味追求标新立异,只要有新意、创意,不管科学性、原则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要与初中思想品德课、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表现为教学形式一定要与众不同,如引导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应遵循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秩序。所以,教师备课时,首要的是弄清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避免政治教学中出现错误思想,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有,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疑,极大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只要敢于提出新观点就是好的。因此,教师开展活动注重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要依据科学性原则,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引导、纠正,使老师成为真正的引导者。当他们苦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及时给予解惑,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同时明确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既有创新又有继承,将探究学习与讲授式学习绝对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
四、过分热衷于多媒体教学,滥用乱用多媒体,使多媒体教学成“时尚”。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已被广泛应用,空洞地说教学生是十分反感的,多媒体可使知识更生动、形象、直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材料举例做到“真”、“实”、“近”、“信”、“新”、“精”,从而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假如一堂政治课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枯燥乏味,那么叫学生怎能不看别的书,不打瞌睡呢?不能因为多媒体使用方便,就频繁使用大段材料,虽然这对补充课本内容很有效,但是没有考虑学生的吸纳量。讲解“市场的自发性会带来盲目性,造成社会生产的浪费和破坏”这一知识点时,加深学生对市场消极性和加强宏观调控必要性的认识和理解。总之,多媒体作用在于辅助教学,不是主导教学,不能全盘代替传统教法,要运用恰当。
五、过分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忽视教师主导作用。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探求真理的学科,来不得半点虚假,改变教学中学生的被动性,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政治教师一方面要吃透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对要讲的内容及与之相配套的参考资料都要了如指掌。
新课程理念是生活化和探究化。要求教学引导学生从大量感性材料中概括出、抽象出、提炼出理论观点。教师还要千方百计地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自觉领会听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传统“以教为主”的方式不提倡,片面强调主体作用也不行,尤其对基础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必要。
我们必须勇于探索和创新一些巧妙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堂,充分发挥课堂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使学生学好高中政治。
新课程要求政治教师从以往无专业特征的“知识传授者”、传统的“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研究者”、“专家型”的教师。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曾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用心教了多少年书。”可见,做一个“用心”的“研究者”、“专家型”的政治教师,需要不断地反思、探索和创新!
教师的知识除专业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外,还需具备实践性知识。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课,整堂课教师旁征博引,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使课堂富有情景,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原因就在于当学生对问题没有反应时,教师没有作出相应的教学策略调整,以致使整堂课成为教师的“独角戏”。
新教材增加了教师实践创新的空间,但也增加了课堂上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的因素,教师是否具备实践性知识决定了能否对课堂的教学情境及时反思,并作出相应的教学策略调整。在认识到教学反思是政治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之后,我们要反思哪些内容,如何去反思呢?
二、政治教师教学反思的内容和策略
(一)反思内容
1.对教育观念的反思。政治教师在学习领会课改新理念时,应认真反思以往的教育价值观、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学习观、发展观、评价观,全面地比较分析,哪些该发扬,哪些该改进,哪些该摈弃。通过反思,教育观念才能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
2.对日常教学行为的反思。新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结果、个性化教育、课程的综合性等方面都出现了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创新、课程资源的选用、课堂模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机会的提供,考试与评价方式的更新等方面多加追问和思考。
(二)三种有效策略
1.增强反思的意识
政治教师的反思意识,首先来自于其强烈的责任心和道德感。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培育。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因此,我们应该把服务于学生成长的需要作为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采取过程性、多主体的评价”作为我们教学研究的重点;把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有意义的生活作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提高反思的能力
加强理论学习是政治教师提高反思能力的知识基础。教师可以通过自学、参加新课程培训、听专家讲座、参与校本研究、参加进修等形式,主动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使教学反思既在理论的指导下有效展开,又在反思中去把握理论的实质。
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是政治教师提高教学行为反思的能力保障。一方面,对日常教学行为反思是教育科研的基础;另一方面,教育科研是对日常教学行为反思的提升。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因为在研究中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掌握反思的方法
政治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必须掌握一些教学反思的步骤和方法。
(1)教学反思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发现问题。反思产生于问题,问题来自于日常教学行为之中。教学中的疏漏之处、不满意之处、无所适从之处、失败之处是问题的来源。成功的教学感悟,巧妙的教学设计,点滴的鲜活细节,也是问题的开始。问题,有些是教师总结发现的,有些是通过学生反馈发现的,有些是同事互助发现的,有些则需要专家指点才能发现。第二步,分享与合作。发现问题后,仅靠自我反思不能有效解决时,还需要与同事相互交流、合作与帮助。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备课组、教研组活动,课题研究等来合作反思。第三步,专家帮助。同事互助有时会拘泥于同水复,易停留在经验层次,因此还需要专家的指点与帮助,进行专业引领。
(2)教学反思的几种操作形式。
①写教学后记。教师课后及时把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满意与否的环节和片段、成功的感悟和失败的体会记录下来,作初步的思考和简要的分析,为进一步交流与反思提供素材。
②做案例分析。及时收集典型教学现象,以案例的形式分析与研究,以揭示其内在的规律,也是反思的一种重要形式。
③观摩他人教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观摩各级各类公开课、研究课、优质课,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促进发展。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她这个特级教师是“听课听出来的”。这里的“听”就包括对照自己进行分析和反思。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而我们教师在长期从事教学过程中很容易从主观经验出发进行教学。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面对一届又一届,一班又一班的不同生源,仅凭经验、认真是远远不够的,反思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角色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进行了好几年,很多教师仍然走不出传统的角色,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热衷于对政治知识归纳总结,梳理得井井有条、一丝不漏,然后传授给学生。按照新课改精神,教师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引而不发,不只是知识的传递,重要的是引导方法和思维,表现为一种思维的启迪。因此,教师应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进而研究,也就是国外一直倡导的“行为研究”,即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研究,反思以前的教学模式、教学行为,走出固有的旧经验、旧方法,才能改变我们长期形成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套路。我在“违法与犯罪的关系”这一重点知识时,利用了发生在我们扬州市的一个案例,围绕案例设计了三个问题:
1.请你做法官,来辨别他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哪些行为是犯罪?说出依据。
2.列出他走向违法犯罪的原因。
3.这件事对你有何影响。
学生熟知案例,积极主动参与,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的主动性得以体现,学生不仅很好地归纳出所学的知识,对于他们以后的行为也是一个警示。所以教师只有切实改变自己的角色,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摆脱教师“关怀备至”的说教束缚,真正地解放出来,学生才能主动地去思考、去辨别,在实践、体验过程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总结出结论真理,才能真正放飞他们的想象和思维。
二、备课侧重点的反思
备课是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花了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很多优秀的教案,无论从内容、形式、布局和时间上都是出类拔萃的,印证着教师们花费的心血。教师常常对授课内容驾轻就熟,但在对于学生这一层面上,备课内容远远不够。新课标要求,课程已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而体验课程的主体是学生,是学生体验、感受、思考、领悟的过程。那么一堂好课应是学生积极参与、认知体验授课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不仅要体现因材施教,更要关注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人施教,对学生的来源、生活环境、文化基础、知识结构乃至情趣好恶以及所授课内容相关的知识储备都应属于备课范畴。当然这要求教师必须付出更多劳动,因此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课堂上学生们的参与度、接受能力以及教学效果。
曾有这样一件怪事:一位十分优秀的教师带着自己的教案去某偏僻的乡村中学上示范课,结果上砸了,问起原因,说是当地学生不配合。到底是谁不配合呢?备课的侧重点是应该侧重于教材还是学生?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当时教师互动一个关于污染的话题,学生们感到茫然。教师启发,比如:光污染。学生们还是茫然。很多城市优秀的教师到农村中学去上示范课效果不尽人意,不能简单地说是学生不配合,因为优秀教案从大城市拿到小乡村,它本身已出现了缺陷,不适合这里的学生。学生们很想配合,但是由于知识结构链接不上,师生很难互动起来。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只有在备课中深入调查学生,精心地思考、研究学生,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情绪、语言、情感、思想等,因为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三、师生反思的反思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然而在应试教育下,学校的氛围不容乐观。平时人们常说“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学校推行的教师评比、奖励、晋升等一系列考核机制中,班级学生考试的分数排名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有不少民办学校还据此进行末位淘汰,分数也成为任课教师的命根。不难想象,教师在面临着竞争、淘汰等各种压力,老师既有着父亲式的严厉惩罚又有着母亲式的唠叨。从早读到晚自习,处处时时全方位的看管、监督,难怪社会上流传着在现在的各行各业中“教师最累,学生最苦”的说法。学生把学校看成监狱,把自己比喻为犯人,老师就像是监狱长。教师为学生筹划一切、包办代替,表面上教师事事关心,实质上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教师走进教室,学生皱眉头;教师有事上自习,学生举手欢呼。我们不得不反思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既然师生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那么改善师生关系迫在眉睫。
改善师生关系首先要从教师自身行为开始。只有先改变自己,学生才会改变;学生有了改变,心境才会改变;心境有了改变,言辞才会改变;言辞有了改变,态度才会有改变;态度有了改变,行为也会改变;行为有了改变,彼此关系也随之改变。我班有位同学,况味是桀骜不驯,老师的话从来不听,更别说主动给老师打招呼。一次在市场我遇到他和他妈妈,我主动问候:“XX,陪妈妈买菜呢?”他扭向一边的脸转了过来,脸上的表情很尴尬。从那次以后,他的抵触情绪明显消减了很多,对老师和学习的态度也大有好转。他的变化源于老师一次意外的问候,他冻结心灵开始融化。初中生,正处于十三四岁的叛逆期,他们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有时甚至盲目地相信自己,简单地摆事实、讲道理已经很难打动他们,因此教师就应该反思以往的一些具体做法,试着适应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走进他们的群体,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真情投入必定会得到真诚的回报,才能在情感上让学生接纳你。
记得我刚参加工作那年,从事高一年级政治教学工作。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思想政治课开设的是必修1《经济生活》,对于刚从事工作的我虽然在上课之前认真备课,对每个知识点仔细揣摩,力争课堂上把每个知识点讲的都很清楚,可即使我准备的再充分,在课堂上还是难免有一些问题的出现……。
那堂课我讲的是商品的价值量,这个知识点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所以我上课的时候讲的也比较详细。
一、商品价值量
(1)商品价值量的定义。量即大小、多少的意思,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既然有大小,那是用什么来衡量的呢?这就是价值量的决定问题了。我们知道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可见,要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就应当看凝结在该商品中劳动量的大小。那么,用什么来衡量劳动量的大小呢?――劳动时间,这是衡量劳动的天然尺度,所以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劳动――劳动量――劳动时间――价值量)。比如,生产同样一件衣服,甲厂用4小时,乙厂用3小时,丙厂用2小时,那么他们生产的衣服的价值量是不是一样大的?
如果学生回答其中一个大,那么就是说哪一个生产者的劳动时间长,他的价值量就大,社会上就会出现一种奇怪现象:哪个生产者的工具越差,技术越低,人越懒,花费的劳动时间越长,他的商品价值量就越大。显然这是不合理的,与事实也是不相符的,所以,同一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耗费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我们把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不同厂家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称为个别劳动时间。 (如果学生回答是一样大的,就问:那么是由什么时间来决定的?)既然不是个别劳动时间,那么是由什么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呢?这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在课本上P13倒数第二段最后一句话,我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在这个概念中“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什么呢?比如某服装厂生产一件衣服,有的用手工,有的用电脑,而绝大部分是用机器生产出来的,那么使用的机器就是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指什么呢?在同样使用机器的生产条件下,由于每个生产者的技术水平、生产经验、劳动态度等是不同的,因而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是不一样的,生产同样商品的劳动时间也就不同。生产同样一件衣服,甲厂用4小时,乙厂用3小时,丙厂用2小时,而社会上大多数生产者用了6小时,那么,决定这一件衣服价值量的就是这大多数生产者所用的劳动时间6小时,这也是生产一件衣服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说甲厂、乙厂、丙厂生产一件衣服的价值量是一样大。但在同样多的时间里丙厂生产出的商品多,在市场交换中就能获得更大的收益,所以给各个商品生产者一个重要的启示:努力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注:劳动生产率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如:6件衣服/1小时;一种是用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如:10分钟/1件衣服)缩短个别劳动时间,从而在竞争中获利。既然一件衣服的价值量是由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那么,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是不是毫无意义的呢?不是的,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会使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商品价值量变小,商品价格降低。当然,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对于各个商品生产者而言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出两个结论:
(1)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该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该商品价值量就越小。
(2)个别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就越多,该商品的价值总量越大(价值总量=价值量×数量)。
我请大家计算这道题:假设某一服装厂生产水平处于社会正常生产条件。2011年该厂年产量10亿件,每件衣服价值15元,2012年该厂提高劳动生产率50%,问: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和价值总量分别是多少?学生计算答案不一,所以我进行了总结。
我们先计算商品的价值量:假设2012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是1,那么2011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是1+50%,而2011年商品价值量是15,所以2012年该商品的价值量是:1/1+50%=×/15,×=10,价值总量=10(价值量)×10×(1+50%)(数量)=150.突然有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认为这样算不正确,我让她说下她是怎样理解的。她说假设2011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是1,那么2012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是1+50%,而2011年商品价值量是15,所以2012年该商品的价值量是×=15×(1+50%)=22.5,当时我也被蒙住了,学生这一解释也不无道理,再一看答案就发现不合理,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那商品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明显学生这一答案高于15,所以不正确。下课回到办公室我赶紧从网上搜索到关于价值量的很多计算题,我发现我的那个计算方法是正确的,可学生的那个算法我还是解释不了,我发现我和学生的算法的区别主要在乘还是除。我在我计算过的所有计算题中进行了总结,突然我眼睛一亮,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商品价值量越小,二者成反比,反比应该除;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产品数量越多,二者成正比,正比应该乘;提高应该加;降低应该减。
自从那节课后,我备课除了备教师外,我还备学生,我备的时候我会把每节课的每个知识点学生都会有哪些疑惑都备进去,对自己不懂的知识我除了翻阅资料、上网查询外我还要多向老教师请教,我要不断的提高我的业务素质,我要靠我的学识赢得学生的尊重。
参考文献: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
如果一个教师不善于进行教学反思,原有的教育理念及不当的教学行为就很难改变,实践证明,我们传统固有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要求,僵化的教学方式也无法使自己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由此可见,教学反思是政治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
教师要改变“说教者”的形象和“灌输者”的地位,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把学生当作是“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中能得到充分的调动与发挥。
二、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
进行教学反思,必须先学好理论,提高理论修养,掌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较好地分析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的经济、政治和其他社会现象;同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因为理论若脱离实际,势必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学中就会把思想政治课讲成纯理论条条,变成是“空洞的说教”。
1.教育理念反思
教师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否落后于时代。传统理念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其绝对权威地位不能受到半点挑战,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完全被抹杀。因而,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受到学生的欢迎也就不难理解了。因此,作为一名当代的政治教师,特别是在新一轮课改正在进行的前提下,必须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新理念,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学生出现的一些错误,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真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属于教师在教学中学生没有弄清楚的,并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可采取集中讲解、答疑的方法解决;属于教师在教学中学生没有弄清楚的,而带有特殊性的问题,但又比较重要,可利用每节课前或结合新课,进行分散答疑;若是不属于讲课内容,或有些还未讲到的问题,则可采取个别答疑的方法,等等。这样做,不仅可以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调动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积极性。
2.总结好的教学方法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不断总结好的学习方法,好的教学方法与技巧能对学生产生一种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思维,而“填鸭式”教育效果就有明显较差。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进行反思。教学方法和技巧的运用,关键是看教师运用的是否得当,是否符合教学目标、学生的思维和年龄特征等,是否贯彻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这就需要教师有恰当的教学方法和高超的技巧来启发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讲《货币的职能》时,首先让学生讨论货币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其次让学生总结;最后本人小结引入课题。这样,学生思维活跃,课后学生反应良好,教师也教得轻松。因此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和自己的教学特长、学生的实际特点相结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进行调整,才能达到理想的结果。
3.教师要摆正好教学心态
竞争日益激烈,教师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加,不少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以外显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教学方法简单、粗暴、教学缺乏激情、过分看重学生的分数,而不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等等。对教师个人而言,外界的压力并非一时所能改变,关键在于自己要能坦然面对压力和心理困扰,缓解紧张情绪,学一些心理保健的方法,调整自己的心态。心态平和了,功利性减少了,就能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善待学生的一些不足之处,批评学生的方式也讲究艺术,这样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理想的结果。不少学生认为政治学科空洞的说教多,理论性太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尤其要灵活地处理好教材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关系,即深奥的内容通俗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理论的内容实际化等,深入浅出,使学生“乐学”,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
三、教学反思的方法和策略
1.教育理论学习
注视教育理论学习,以先进适用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提高反思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这样可以少走弯路,提高反思效率,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2.抓住学生的情感点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125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了“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的理念,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观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所以,教师必须紧跟政治教育思想的发展,转变理念,与时俱进。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三个“要”:
一、教师要重新审视自我,提高自身素质
1. 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最高表现形式。一名教师是否能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决定着他是否能尽责地教书育人;是否能脚踏实地不断进取;是否能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科学施教。这些都影响着教师教育能力和水平的发展与提高。一名教师能否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尊重家长、廉洁从教,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形象、威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对学生的感召力与教育力,从而也就影响到教育效果。教师的高尚道德行为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作用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为此,教师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对祖国的命运与前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教师工作的本质、责任和特点有深刻的理解,有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和爱事业、爱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具有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
2. 正确的教育理念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引领教育教学实践的方向,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教师要准确把握素质教育思想的内涵,广泛涉猎、系统全面地了解古今中外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并把各种理论观点进行对比分析,把握他们的本质。学生能引起对教育基本观、基本价值的重新思考,不断充实、更新、发展自己对教育的认识,并以这种新认识反思平时教育教学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脱离“教书匠”的层次,才能真正为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教师应树立符合时展的正确教育教学观。在教育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学生的基本理念、思维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学会运用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科技素养。思想政治课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点。教师要紧跟时展,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注重学生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3. 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并且看桶里的水是“新水”还是“旧水”,是“活水”还是“死水”。桶里的水如果是死水,实际可用量就会降低。知识系统是教师教学决策和行动的基础。它包括教师所具有的特定学科知识,教师成功地进行教学所必备的教学知识以及当代科学和人文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大量的实践知识等。尽管教师在上大学的时候获得了一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是大量的知识仍来自自身的教学实践和自我反思。教师要不断的反思知识系统,清除自己理论上的误解和偏执,增强对教育实践及其复杂情境的洞察和见识。特别是现代教师应该具有教育理论、学科专长、相关学科、职业技能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具有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及跨学科知识。
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的知识增长是借助于实践与反思而实现。反思可以解决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有可能会出现另外一些问题或者是所采取的办法有缺陷。这都要求对原有反思的问题和结果进行新的反思,才有可能突破原有的的限制。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才能真正体现终身学习。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在职教师可以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其学历和知识水平。全面提高自我的素质,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教师要革新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战场。教师要树立课堂教学意识,向45分钟要质量,优化课堂教学;向着“以最轻的负担、最短的时、最优的方法,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教学质量和最优的成绩”这一目标迈进来提高教学效率。
三、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在课堂上,教师力争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想为核心。育人为宗旨”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动起来。这种动实际上是师生互动,是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
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由传统的填充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其次,要求教师以新的角色实践教学,使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三尺讲台,贴近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以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顾问、裁判员,积极参与其中和他们交换意见,在情感上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使他们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