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8 20:31: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实验室质量改进,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Key words: quality supervision institute;laboratory;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improvement core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4-0048-03
0 引言
随着检测市场的开放和竞争的日益加剧,检测机构作为提供第三方检测服务的技术组织,根据检测实验室的国际认可准则,建立和运行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检测服务科学、公正、高效、准确的必由之路。本文在总结了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理论与方法,总结了质量管理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其发展、阐述了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理论和方法,阐述了其质量管理w系建立;通过内外审情况和顾客满意度调查,对质检所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有效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质检所质量管理体系的改善策略和建议。研究对相关检测机构或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改进具有一定借鉴和参考价值。
1 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质量管理体系就是指在单位内部建立,为了实现产品质量目标所进行的系统性质量活动。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组织特点,分别对产品的设计、生产、检验以及销售等各环节进行质量管理,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标准化,是对单位内部质量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在单位的管理过程中,质量管理体系的最新标准就是单位实行的质量管理体系,这个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多个质量管理体系之一。根据单位实行的体系标准,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就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中包括质量方针的制定、质量目标的确定、产品质量控制与改进等与质量相关的活动。
2 质检所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现状分析
2.1 检验报告存在质量问题
检验报告是指质检所在接受客户的委托后,在实验室对客户的产品进行检验,根据检验结果为客户出具的质量文件。一般来讲,检验报告的质量代表了质检所的专业性水平。在质检所出具的检验报告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检验报告中的检验结果的数据准确性较低。第二,检验报告中首页的信息存在错误。第三,报告中对检验结果的描述存在错误。根据这些问题,在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中需要对其进行分析与改进。
2.2 检验报告出具不及时的问题
在质检所出具检验报告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检验报告出具不及时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拖慢委托单位产品的检验过程,影响产品从开发到经营的整个过程的顺利进行,而且会对质检所在行业内的信誉产生一定的影响,阻碍质检所的进一步发展。
2.3 质检所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
对于委托单位来说,服务质量是对质检所的最直观印象,如果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就会给委托单位留下不良的印象。在质检所实验室的服务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无法充分理解并掌握委托单位的需求。第二,对委托单位的反馈信息处理不及时。如果不能准确的理解委托单位的需求,就无法根据这些需求做好客户分析,导致服务的过程中没有针对性,或者将委托单位的需求理解错误,进而提供错误的服务。与此同时,如果对委托单位反馈的信息不能够及时的进行处理,就会影响到委托单位的产品检验过程,导致委托单位对质检所产生不信任。
为保障建筑工程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为建筑施工工艺调整提供可靠的依据,应强化对建筑工程实验室工作的管理、监督,不断提升检测工作的科学性、严谨性、公正性。建筑工程实验室检测数据和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因素有抽样及样品处置、仪器设备、环境条件、检测方法、试验人员等,只有强化对上述各项因素的控制,才能真正确保检测结果可靠、有效。因此,强化建筑工程实验室质量监督工作,尤其是强化对技术人员的有效监督,对于保障建筑工程施工工艺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1、建筑工程实验室质量监督工作现有问题
1.1 监督机构设置不完善
大部分检测实验室均设置了类似“质管部”这样的体系管理部门,但由于该部门通常属于职能部门,其部门任职人员的技术能力不足以对业务部门监督员的日常监督工作进行指导、监督、考核。
1.2 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
首先,建筑工程实验室质量监督工作目前的计划性较差,每年度的工作目标不明确,导致许多监督员在工作中无章可循,质量监督工作相对散漫,成效不显著;其次,对质量监督结果的公开、处理力度不足,质量监督结果往往仅作为参考,并未以此为依据对相关负责人进行责任追究;最后,建筑工程实验室多数未建立或执行对监督员的考核机制,不能对监督员的工作起到有效的引导、激励作用。
1.3 监督员素质参差不齐
首先,由于部分管理者对建筑工程实验室质量监督工作重视不足,导致监督工作流于形式,对高素质质量监督人员的引进较为滞后,监督员素质参差不齐;其次,部分监督员自身知识和技能水平有限,对一些技术标准、监督制度的理解不足,导致质量监督工作中不能及时发现现有问题并提出可行的整改措施。
2、建筑工程实验室质量监督工作改进对策
2.1 完善质量监督组织构架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监督网络在实验室检测监督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保证质量监督能够贯穿实验室检测的每一个环节,让监督网络不断完善走向成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之一,向上,监督网络应该设立在实验室的最高管理层,比如,实验室主管技术人员、主管质量人员,并由实验室相关技术、质量管理部门的技术管理人员及各检测部门的技术人员组成。对于这些人员的职责和监督范围,都要出台明确的工作职责和规范。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协调一致,推动监督网络的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2.2 完善质量监督制度体系
2.2.1完善年度监督工作计划
制定完善的年度监督工作计划,监督工作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监督时机、内容,所需资源、记录、处理措施等,监督计划纪要具有保持期限性性,又要关注到计划期限内有可能发生的变化,期限性是指制定计划的所实施的时间,包括监督项目的人员、期限、依据、监督的主要环节等;动态的结合实验室在实际运作中实况,有具体的工作人员对这些突发事件做出的监督处理。
2.2.2 明确监督结果的处理方式
在监督工作进行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应该做到却别对待,对于一般实施性不符合,就是体系有明确的规定,但是监测工作人员自身原因造成了不标准的现象,监督人员可以在现场对其做出指导,并将此事宜详细记录下来即可;严重的实施性不符合及体系不符合,就是指不遵守体系规定造成活有可能造成检测结果错误的行为,或者提议对造成不符合行为甲乙规定约束的问题,对此问题监督工作人员要综合汇报给相关主管部门,并制定出解决措施。对不符合的写出评估,并在其他部门宣传实施相关的预防措施,以免出现同类的问题。对于体系中没有具体的规定的,主管部门要会同其他相关管理部门,出台相关文件给予明确,并择机进行质量手册的完善
2.2.3 完善绩效考评体系
要提高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必须要完善实验室的监督工作激励机制,激发技术人员参与监督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监督工作产生责任感,由此营造一种正能量的竞争氛围,与此同时,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要结合实际对监督工作的有效性评价制定标准,对监督工作的每一个部分都能做到正确的指引,让监督工作的进行有目的性、方向性,充分发挥出考核激励制度的导向作用,从而保证实验室质量的管理水平走向新台阶。
2.3 强化监督员队伍建设
为促进监督员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应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对此应注意以下几点:1)新聘任的监督员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问题分析能力和专业技能,也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2)应结合实际工作需求来确定监督员的数量,使监督员能够有效覆盖所有质量监督领域,通常,监督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一般应在10%左右;3)应对资质良好的监督员赋予独立监督的权利,使其更公正、客观地开展监测监督工作。
其次,要积极对监督员队伍开展培训教育活动。首先,要经常开展质量意识教育,使监督员认识到质量监督工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为加强和改进质量监督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其次,要为监督员提供丰富的培训交流、继续深造等教育机会,不断提升监督员的知识储量和业务素质;强化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的宣传教育,使监督员认识到自身利益与质量监督工作质量的密切联系,主动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促进质量监督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3、总结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实验室质量监督工作意义重大,经常反思实验室质量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对策,是保障实验室质量监督工作,乃至保障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重要基础。针对目前建筑工程实验室质量监督工作现状,认为应从完善组织构架、完善规章制度、完善管理制度和强化监督员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入手来提升建筑工程实验室质量监督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1]吴国祥,谢琳.建材检测实验室质量监督的探索[J].价值工程.2010(6):117-11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血液学检验是三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新型的医学检验人才既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检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侧重于职业技术能力,实验课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其中血细胞形态观察又是实验课的重要内容,由于血细胞种类繁多,又分为不同的阶段,学生学起来往往会感到太抽象,学习起来非常困难,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血液学检验实验教学的质量,是检验专业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1]。在血液学检验实验课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改进实验教学,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提高了血液学检验实验教学质量。
1调整实验内容,适应临床需要
随着血液学检验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一些旧方法、旧仪器被更新、改进,我们邀请教学医院的检验专家,根据高职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环境,结合目前临床血液学检验的需要和实验室的具体条件,对血液学检验的实验内容进行合理选择,淘汰了一些滞后的实验内容,例如出血时间、凝血时间检查等实验内容,增添了血液病骨髓片的种类,增加了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等实验内容,实验学时与理论课学时的比例达到了1∶1,通过这些调整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使学生及时了解检验技术的发展前沿[2],保证了与临床检验的密切联系。使学生通过实验教学,熟练掌握实验技能,为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高水平的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教师是实验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以适应工作的需要。我们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通过在职学历教育等方式全面提高本专业人员的教学水平。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临床检验资源,选派人员到各级医院临床检验科进修学习,积极参与血液学检验相关课题研究,提高本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3认真做好实验前准备,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3.1根据实验内容,做好实验用品计划 每一学期末,我们都及时清点现有材料,根据下一学期课程做好计划,淘汰部分质量差的并及时补充所需的典型的骨髓标本片[1],及时定购所需的实验用品,在新学期开始,就把所订购的用品领回。根据实验内容再次核对,若有差错,及时调换、补充,确定准确无误后按要求分类存放。从而从物质上保证了各项试验的顺利开展。
3.2提高实验教师素质 作为一名实验教师,必须有过硬的素质。①要有雄厚的理论知识储备,不仅要对本专业、本学科的知识熟练掌握,还要有对相关学科知识的衔接和应用能力。②应具备丰富的临床标本处理经验和扎实的临床检验操作技能。因此,我们实验教师除了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外,还不定期的到教学医院、附属医院的检验科去观摩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3加强试验预习 在每一次实验课之前,都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内容,对细胞的形态、实验的原理、试剂、注意事项等基本知识都做到心中有数,这也是学生做好实验的第一步。这样,在实验课上,学生才能做到有备而来,在实验过程中起到主导的作用,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
3.4认真做好预试验 在每次实验课之前,我们都要做预试验。通过预试验来验证标本片的好坏、试剂的质量,熟悉操作过程、及时发现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方法。通过预试验还可以对试验用品合理的分配,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的。每次预实验的过程、结果及经验教训我们都详细记录下来,以积累经验,为以后进一步改进实验教学提供依据。
4改进课堂教学 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血液细胞学实验教学中,我们改变以往那种老师先讲述,然后学生镜下观察的教学模式,引入多媒体病例讨论和显微镜下形态观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病例为先导,学生围绕病例进行讨论,教师从中启发,最后归纳总结。使学生从宏观上对该疾病的诊断有一个整体认识,然后带着问题在镜下进行形态观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5加强实验技能训练 规范学生操作
实验技能训练是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仅仅依靠实验课的有限时间,学生很难掌握技术要领,从而达不到实验教学要求。因此,锻炼学生的规范化操作技能是实验教学目的所在。为了强化学生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在一个阶段的实验课上都让学生反复练习显微镜的使用、血涂片、骨髓片的染色、观察等基本技术,从而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基本技术。
血液学检验实验与学生进入临床检验科进行的工作密切相关。为了使学生的实验技能训练不仅仅局限在实验课上,我们还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了临床检验操作技能比赛。我们选择临床最常用的临床检验技术及骨髓片细胞形态观察作为比赛项目。在比赛前一段时间内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技能训练,复习、巩固所学的实验操作;所有参赛学生按照随机的原则抽签分组进行比赛;评审教师根据考核标准,对学生的实验操作给予考核评分。经过教师综合评价后计算每组的平均分数,评选出获胜团队并给予适当奖励。通过操作技能比赛不仅可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6强化实验考核 规范成绩评定
血液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课的成绩占总成绩的30%。实验考试分为两部分。①学生平时考勤及上课态度、实验报告书写等情况,占10%;②细胞形态观察,占20%。考前由教师摆出 20台显微镜,每台镜下一个典型细胞或特殊结构的标本片,让学生依序辨认,要求正确填写细胞或结构名称及细胞发育阶段等,考试时间 10 min,或者通过PPT依序展示40张典型细胞或特殊结构照片,让学生辨认,考试时间为20 min。实验考试合格者方允许参加理论课考试。以上的考核方式,在第一次实验课上我们就对学生加以强调,以引起学生的重视。通过严格的考核制度,学生重视了实验课的学习,提高了临床实践能力。
总之,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对医学检验人才的需求,对血液学检验实验教学的改革非常必要[3]。通过以上几种方式,我们在实验课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成果,提高了血液学检验实验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为其将来的临床检验工作奠定了基础。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我们也将根据临床检验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调整充实验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好适应临床发展需要的血液学检验人才[4]。
参考文献:
[1]李海燕,曹励民,贺红艳,等.提高血液学检验实验教学质量的探索与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2):993-994.
中图分类号:G424.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3-0142-03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推进,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对九年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广大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部分农村中小学修建了实验室,并配备了一些技术较先进、精密度较高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对开展实验教学、实施素质教育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调查发现,不少农村中小学实验仪器的运用情况不尽如人意,实验开出率和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很低,实验教学开课严重不足,造成了教学资源的闲置和巨大浪费。因此,应将农村中小学充分、科学、合理地运用实验仪器,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全面开展实验教学,作为一项重要课题进行认真研究并改进。笔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造成仪器闲置、使用率低、实验教学开展不力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 实验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新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首先,实验是学习自然科学的重要方法。因为一切自然科学都来源于实践,所有自然科学知识和自然规律都是在对大量自然现象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科学实验总结出来的。所以,实验是我们总结规律、获得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我们学习自然科学的重要方法。例如,八年级物理教材在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时,设计了伽利略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学习难点。
其次,实验又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内容,是自然科学知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验教学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从原来的理、化、生、科学扩展到各个学科;新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的要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如物理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之中,并将科学探究分为七个要素,且对每一个要素提出了探究能力的要求。科学探究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又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
如九年级物理教材中“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的实验,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探究结论,知道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定量关系,更要求学生会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选择合适器材,熟练进行实验操作,准确收集实验数据,科学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并具有和其他实验小组进行交流、评估,找出差距,改进实验,提高实验的能力。所以,实验教学不再是过去的以“验证”为目的的实验,而是通过探究过程,经历与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相似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所以,实验本身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内容。
实验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自然科学的教学,如果离开了实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根本无法理解、接受和掌握知识。如九年级物理教材中分子运动理论的知识,研究的是微观领域内物质的构成及分子的运动情况,为了使学生认识分子的运动情况,教材中安排了二氧化氮气体和空气的扩散实验、硫酸铜溶液和水的扩散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很直观地了解和掌握了微观领域内分子的运动情况,如果没有这个实验,学生就很难理解,甚至无法想象,而实验教学以其特有的趣味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在愉悦中学习知识、理解和掌握知识,开发智力,提高能力。这是其他任何方法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2 仪器设备存在问题,不能很好达到实验教学要求
近年来,虽然对农村中小学配备了大量的仪器设备,但调查发现:有些仪器设备的质量存在严重问题,性能不良,精密度低,实验结果常常令人尴尬。如笔者在演示定滑轮特点的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测得加在绳子末端的力小于钩码受到的重力;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时,很难得到“重力跟质量成正比”这样一个简单实验的理想结果;学生分组用“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实验器”探究光的反射、折射定律时,由于仪器质量问题,学生无法得到理想的实验结果。走访调查发现,遇到如此尴尬的同行很多。这些由仪器设备的质量和精密度造成的尴尬困扰着每个实验教师,影响着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另外,由于很多学校没有专职的仪器管理人员,仪器设备得不到正确地保养和及时地维修及故障地排除,使仪器的性能降低,实验效果不理想,极大地影响了教师做实验的积极性,这也是教师用讲实验取代做实验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不仅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降低了实验开出率和仪器设备的使用率,更是影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
3 课时安排较少,教学时间紧张
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物理课建议每周安排2课时,九年级理、化课每周安排3课时。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理、化课每周安排2~3课时,实践证明,这个时间比较紧张,特别是九年级理、化课。如果1课时当中穿插了演示实验,那么这1课时的内容就难以完成,教学计划就会被打乱,教学进度势必受到影响。另外,做分组实验时,由于农村学生操作不熟练,实验操作能力较差,有些探究实验在1课时内无法完成,这就造成了实验中断,严重影响了实验效果,也影响了教学进度。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很多农村初中将1课时由原来的45分钟改为40分钟,实践证明这是极不合理的。因此,很多教师为了不拖延教学时间,不影响教学进度,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就把做实验变成了讲实验,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开展,也影响了实验仪器的使用和仪器设备效能的有效发挥。
4 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还存在一定不足
首先,实验课教师必须重视实验、勤于动手。实验教学是一个非常繁杂的工作,需要提前申请,准备器材、课前演练、领用器材、亲自(演示实验)或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动手实验、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整理数据、归纳总结、整理器材、归还器材、记录实验完成情况等。一个实验得准备几个课时甚至几天,需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重视实验、勤于动手是一名实验课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其次,实验课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业务素养。实验课教师必须熟悉本学科的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以及课程标准对相关实验的目标要求,熟悉仪器管理规范,了解各类仪器的规格、结构、性能、特点及使用方法,并掌握一般的维修和保养技术,这就要求实验课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业务素养。
再次,实验课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准备实验的能力和熟练的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课教师对每一个实验都要认真研究,周密计划,精心准备,事先填写好《实验通知单》,准备实验器材,检查实验仪器是否正常、性能是否良好,器材是否充足,并提前做好演练,尽可能发现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胸有成竹。对于演示实验,教师要把熟练的操作过程和规范的操作动作展示给学生,给学生做好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
最后,实验课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指导学生实验的能力和分析实验故障、排除实验故障的能力。新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好多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增加了实验的难度,提高了对实验技能的要求。这就要求实验课教师必须按照新课标要求,组织学生认真做好分组实验,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故障,及时排除故障,确保实验顺利完成。并利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组织、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调查发现,有些农村中小学教师自身素质低,敬业精神不强,做实验嫌麻烦,懒得做实验;有些教师学习力不强,缺乏责任感,专业知识不足,对有些实验仪器的性能不了解,使用方法不掌握,实验操作能力差,害怕做实验;有些教师实验设计能力和准备实验能力差,操作不规范,影响实验效果;有些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实验的能力有限,应变能力和排除实验故障的能力差,很难顺利完成实验。
综上,要彻底改变农村中小学实验仪器使用率低的现状,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效能,全面开展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针对农村中小学积极举办各种形式的行之有效的专业培训。通过培训,使广大实验课教师切实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的具体要求,认真学习各种仪器设备的结构、性能、特点和使用方法,提高专业水平增强专业素养,热爱实验、重视实验,充分运用一切实验仪器设备,发挥仪器设备的效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250-02
《生物技术实验》是一门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实用性强,实验技术要求高、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它不仅是对理论的补充和验证,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及科学思维的重要手段。如何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作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理论和实验技能并重的全面合格人才的需要,是目前生物技术实验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现代生物技术创新作用主要体现在科学研究的进步之中,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我们要紧跟当代先进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对生物技术实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研究。
一、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培养目标和生物技术特点,改变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中分散、孤立的单纯学习某一实验技术的缺陷,以生物技术的核心DNA重组技术(基因工程)为主线,把当前科研领域实用的先进基因工程技术引入实验教学中,优化整体设计,紧紧围绕基因工程的几个步骤(分、切、连、转、筛),将基因工程常用的实验技术按目的基因的制备、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重组质粒的鉴定、重组蛋白的表达等有机地融合起来,开设以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获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克隆和表达为主的“一条龙”综合性实验。整个实验内容兼顾基础和前沿,加强了实验内容的完整性、针对性和先进性。同时把GFP用于分子水平基因的表达与调控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随时观测到实验现象,使晦涩和抽象的理论知识宜于理解和掌握。学生通过从基因克隆到表达的整个实验过程,关键实验技术受到系统、良好训练的同时,又能对实验的总体目标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有整体的认识,并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生命科学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们学会自己学习,建立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以往的生物技术实验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体,整个实验过程通常是实验前教师讲、学生听,实验中教师先示范、学生再操作,实验后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教师批改。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严重束缚和制约了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此我们采取在实验教学开始之前,先向学生讲解生物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应用,让学生了解利用生物技术在生物学、医学、制药、国民经济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存在的潜在巨大魅力和商业价值。同时带领学生参观生物技术实验室,讲解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功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着眼点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实际水平,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前2~3周安排布置学生预习和熟悉所要开展的实验项目,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安排实行独立操作和整体训练的实验方式,把每8名学生编成一个大组,2个学生为一个小组,所有实验材料的准备、试剂的配置等原由教师准备的步骤全部放手由学生自己去做,分配到组,由组长负责管理,每个组员都有义务参与。授课时采用传授式、提问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教学方法,使学生重点掌握实验原理和技术要点、每种试剂的作用、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整个实验的设计思路,要求学生按实验技术规范操作,尽量做到“心到、眼到、手到、脑到”。由于学生对各种新实验相对比较陌生,许多精细、贵重的实验仪器未曾用过,实验操作中还有许多细微的环节需要注意,教师可先辅以多媒体动画演示或进行示范性操作,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进行监督和规范化指导。由于每个小实验结果都是下一步实验的基础,前面的实验失误后,后面的实验将无法进行,因而学生会积极主动关心自己的实验情况,遇到问题积极与老师交流,分析问题原因,自觉认真地做好实验的每一步。实验结束后安排各实验小组以PPT形式汇报实验体会,讲解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动员全班同学相互研讨评价,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强化实验教学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考评考核方式
过去生物技术实验课考试成绩主要以实验报告和闭卷考试进行评分,不能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及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从实验教学的目标出发,以学生能力考核为核心,以基础知识掌握为基础,制定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分标准,实行对实验教学全过程、多层面的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实验态度(10%):主要考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出勤情况、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预习情况、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爱护以及与其他同学的合作情况等。对于上课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分析交流实验经验的同学在实验总成绩中给予4~6分加分的奖励。实验技能(30%):主要考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基本实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实验基本操作的正确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仪器的使用寿命,而且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操作技能、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学习作风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动手操作或有改革创新、提出的实验方法科学合理的学生,在实验总成绩中给予4~6分加分的奖励。实验报告(30%):实验报告是对学生实验情况的全面反映,可以直接体现学生对实验理解掌握的程度。为了培养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高度概括实验的能力,我们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要完全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根据实验记录从多方面去深入分析、探讨实验出现的现象、实验结果、实验成败的原因和注意事项等。对因实验失误导致实验失败的学生,只要能仔细分析,找出失败原因和改进措施,仍可给高分。闭卷考试(30%):主要考核学生对实验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实验内容中的难点、关键点、基本原理、基本操作及一些理论联系实验的问题以试卷形式进行测评。
通过上述改革措施非常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从实验材料的准备、试剂的配制、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实验完成后的清理工作等均自己动手,直接参与到整个实验的全程。实验环节一环扣一环,一环出错,整个实验必须重新开始,因此学生在做实验时必须非常认真、严谨,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学生也学到了传统教学中往往不做或由老师代做的实验知识,同时也掌握了主要的生物技术实验方法,提高了学生总体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有实验的成就感,实验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总之,在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围绕培养目标,更新观念、锐意进取,紧跟现代科技发展,深入开展实验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提高生物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为生物技术产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6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9-0245-02
1 试验方案
1.1 同一温度、不同年份烟梗试验
取2002年烟梗、2004年混打梗各100Kg,测试60℃水温、不同浸泡时间下,存放4h后烟梗水分和回透率。
1.2 同一浸泡时间、不同水温试验
取2002年烟梗100Kg,测试浸泡40s、不同温度下,存放4h后烟梗水分和回透率。
1.3 均匀设计试验
取2002年份的烟梗200Kg,分成若干份(每份以薄片箱约15Kg为单位),测试不同浸泡时间、浸泡温度下,存放4h后水分和回透率。
该试验的测试的重点是烟梗年份一定的情况下,测试浸泡时间和浸泡温度这两个影响因素。浸泡温度和浸泡时间直接影响烟梗的水分和回透率。“浸泡法处理烟梗”的新工艺重点要控制浸泡时间和浸泡的温度,精确的确定这两个参数有利于烟梗吸收料液,避免膨化后加料降低填充值的缺陷,改善梗丝的品质。
试验方法采用选择均匀设计而没有采用其它试验方法的原因:
(1)该试验的水平数较多,不太适合正交试验。
(2)由均匀设计试验的特点决定:每个因素的每个水平做一次且仅做一次试验,每行每列有且仅有一个试验点。
所以结合本次试验的条件,只需进行6次试验。
我们知道正交试验法(正交设计)是目前最流行,效果相当好的方法。但是每一个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正交试验也不例外,它只宜于用于水平数不多的试验中。若在一项试验中有s个因素,每个因素各有q 水平,用正交试验安排试验,则至少要作q平方次试验,当q 较大时,q平方将更大,使实验工作者望而生畏。
均匀设计是由我国统计学家方开泰在1978年提出的,均匀设计就是只考虑试验点在试验范围内均匀散布的一种试验设计方法,也是通过一套精心设计的表来进行试验设计的。每一个均匀设计表有一个代号 或 ,其中“U”表示均匀设计,“n” 表示要做n 次试验,“q”表示每个因素有q个水平,“s”表示该表有s列。的右上角加“*”和不加“*”代表两种不同类型的均匀设计表。通常加“*”的均匀设计表有更好的均匀性,应优先选用。
每个均匀设计表都附有一个使用表,它指示我们如何从设计表中选用适当的列,以及由这些列所组成的试验方案的均匀度。表1是U*6(64)的使用表。它告诉我们,若有两个因素,应选用1,3两列来安排试验;若有三个因素,应选用1,2,3三列,…,最后1列D表示刻划均匀度的偏差(discrepancy),偏差值越小,表示均匀度越好。
结合本次试验有两个因素,每个因素有六个水平,恰好可以使用U*6(64)。再结合表1,我们可以确定出试验方案.如表2所示。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不同年份烟梗对比试验结果
从测试结果来看,处理后的烟梗增湿能力和存放年份关系很大,这在实验室小样试验结论相同,相差一年的烟梗浸泡时间能缩短一半。这表明设计浸泡烟梗设备时,必须考虑到不同年份烟梗处理时间的差异;同时,烟梗在浸泡处理时,也必须分年份进行处理。
2.2 不同温度对比试验结果
采用2002年烟梗,浸泡时间为40s。从测试结果来看,随着温度的升高,烟梗的水分和回透率也随之增加。从40℃升高到50℃时,水分增加2.18%,回透率增加15%;从50℃升高到60℃时,水分增加1.22%,回透率增加10%。表明,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后,烟梗的吸水速度有所降低,从经济角度来看,不必追求过高的温度。
2.3 均匀设计法试验结果
水分选择区间33%-35%;回透率选择区间70%-90%。数值在区间内的为1,不在区间内的分别按界限值进行折算。
说明样本的回归方程代表性强,该回归方程有意义。
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F检验)是对因变量与所有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是否显著的一种假设检验。F统计量定义为:平均的回归平方和与平均的残差平方和(均方误差)之比,对于此二元线性回归方程:
式中,SSR为回归平方和,是由回归方程可以解释的那一部分离差平方和,SSE为残差平方和,是用回归方程无法解释的那一部分离差平方和
n为样本数,k为自变量个数。F统计量服从第一自由度为k、第二自由度为n-k-1的F分布。即F∽F(k,n-k-1)
从F统计量的定义是可以看出,如果F值较大,则说明自变量造成的因变量的变动远远大于随机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即是F统计量越显著,回归方程的代表性就越强。
此回归方程的F统计量F=0.01220.0009(6-2-1)=20
F
联立①②得一元二次方程组:
分别取Y1=1,Y2=1,解得:X1=51X2=50
对求得的上述条件进行试验验证,测得水分为34.14%、回透率为70%,符合条件要求,证明方程有效。这说明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际上该方程都是有效的。从而也得出较佳的加工参数为(适用2002年烟梗):
水温为:51℃;浸泡时间为:50s。
参考文献
[1]余建英,何旭宏.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张公绪,孙静.新编质量管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罗俊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4]中科院数学所数理统计组编.正交试验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5.
[5]张承恩.推广均匀设计的讲课提纲[M].1994.
[6]刘钟祥.关于降低卷烟焦油量的有关问题[J].烟草科技,1997,(5):5-6.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grade highway, pavement structure layer is directly affect the quality and the use of driving comfort, and for the high-grade highway pavement structure layer mainly in cement concrete pavement and asphalt concrete pavement two. Because the asphalt concrete pavement have good driving comfort and good use performance, fast construction speed, easy to repair, so our country freeway pavement into asphalt pavement most. Therefore, this article studies on the asphalt pavement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Key words: asphalt pavement;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quality improvement
中图分类号:U416.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施工质量控制
在现今我国的高速公路的建设管理体系中,我们还仅仅的停留在质量检验阶段,采用的检测方法和质量检验的判定标准都是基于规范的合格评定,属于一种事后的评判。但是我们知道,在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原材料的质量波动、沥青混合料的级配变异、施工的工艺水平、机械设备等各个关键环节都会对路面质量产生影响,故此在进行施工质量控制时必须有实时动态的信息来实施确实可行的控制措施,而我国采用的事后检验标准明显是一种滞后和被动的做法,无法对工程的质量起到应该有的动态控制与质量改进的作用。而这种事后认定的施工质量控制做法,在工程的试验段实施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我们都知道,在现今的高速公路建设中,《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明确规定,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沥青路面在施工前应铺筑试验段,其他等级公路在缺乏施工经验或初次使用重大设备时,也应铺筑试验段。当同一施工单位在材料、机械设备及施工方法与其他工程完全相同时,也可利用其他工程的结果,不再铺筑新的试验路段。热拌热铺沥青混合料路面试验段铺筑分试拌及试铺两个阶段,在试拌工作未达到预定要求前,不得进行试铺阶段。
试验段是目前施工中进行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工序,试验段的控制就是为了确定后续施工中的沥青混凝土质量控制、施工工艺、施工产品的质量检验等方面的标准。我们也很容易的发现,在试验段的铺筑中,往往都能做到业主要求并能按照施工质量技术规范进行,但是现今很多通车的路面所反映出来的路面性能状况却不能尽如人意。当然在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我们也不禁要发出这样的疑问,作为主要施工质量控制的试验段是否妥当?试验段的意义和作用是否已经失效?就我国目前的沥青路面施工质量而言,在路面材料、结构、施工工艺、施工设备、施工队伍的水平、人员的素质等各方面,都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而在质量控制方面却不断地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在试验段的施工中表现的尤为明显。试验段确定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案更多的仅仅是局限于所摊铺的100-200m左右的长度范围内。当在大范围施工中,各个环节的变异性使得后续施工的产品已经不能很好的与试验段的质量水平相匹配;另外一方面,
我们也应该了解,基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当前试验段的长度往往只有100-200m,最长也不会超过300m,那么在这样的一个长度范围内,施工参数的变异性累加效应将会变的更加的突出。很多情况下,100~300m的长度范围内的施工要保证所有工序和施工设备都同时达到最佳状态,是很困难的,一般都是刚好实现了稳定状态时,试验段的沥青路面施工就已然结束,那么,面对着这样一个半成品体现出来的材料配备、人员安排、机械施工工艺、施工质量检测方法与检测指标等一些施工参数,能够有多大的可信度就值得我们思考。再好的路面结构设计,都必须要通过施工来实现,不同的施工方法、工艺水平和管理水平建成的路面结构从材料参数到结构层厚度都不可能只是一个定值,都会有明显的变异性,而且变化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即使是在同一种施工方法,统一工艺水平建成的路面结构的各个参数也会不同,所以在任何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的存在施工参数的变异性,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施工参数的变异性的大小与路面施工的质量息息相关,而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又对其使用寿命有很大的影响。
2.施工质量改进
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点,质量管理的各种办法,包括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和进行认证,归根到底是要建立一套持续改进的机制,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增强满足顾客要求的能力,从而持续地获得顾客的信任和满意。按照ISO9000-2000的定义,质量改进就是通过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提高产品、体系或过程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使质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新的高度。质量改进是要建立在这些基本过程之上的。
在我国的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中,由于采取“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建设模式,如今很多通车或在建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部分二级公路都是基于这种模式,收费公路是一种兼具公益性和商品性于一体的特殊商品,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属性特征,那么,提高这类产品的施工质量改进能力既是业主确保路面服务质量,提高服务于全社会用户的路面使用性能,有效发挥建设投资效益的重要管理措施,同时对于施工承包商来说,不断的路面施工质量改进能够给路面质量品质上带来飞跃,让施工技术队伍积累更多成功经验,完善自我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降低合同规定的质量缺陷保证期的运营成本,赢得良好商誉并创立优良的企业品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与在整个工程建设项目的各方,唯一可以说达成一致的意识就是通过不断的进行路面的施工质量改进,进而提高沥青路面整体的质量水平,而这是需要业主、施工承包人、监理、原材供应方和任何其他的参与人员去共同支持。然后,从现今的管理模式来看,持续性的质量改进的进行会遇到不小的障碍。
在工程建设的施工过程中会有各方面的问题出现制约着施工的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持续的质量控制与质量改进。而工程建设的业主方对于工程的把握也是把稳定性和可控性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质量控制,我们希望达到的就是维持稳定,工程是立足于一个稳定的质量基础之上。于是,施工方所有工作的开展都是围绕着如何通过各种补救性措施去让失控情况重新回归受控。而质量改进则是在质量控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各个不同阶段性施工中出现的影响质量水平的变异因素,进而采取措施降低其变异水平,创建一个全新的稳定状态。上述的施工活动是不断的循环进行,直至整个项目完工为止。我国现行的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中,受到技术与方法的限制,大部分施工环节主要采用仅仅局限于合格判定的抽样检查作为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的基本原则,沥青路面施工质量评定与验收并不能实现对于设计进行符合性检验,建立在这样检验标准下铺筑而成的沥青路面根本不能很好的体现“疲劳设计”的技术准则以及设计目标。从设计理念上来说,我国当前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而随着国家高速公路网的不断完善,所积累的施工经验也很丰富,但是在施工质量改进方面依然还是缺乏全面、系统的方法与技术,施工的承包商,在路面施工过程中,当表面弯沉值、平整度、压实度、TD等一些常规检验指标难以达到合格判定要求时,就要进行必需的质量调整。这一种补救性的质量调整主要是为了改变上述一些质量检测指标的可控制能力,以保证它们在下一次施工完成品的检验中能满足验收合格的标准。这样的调整目的是纠正施工过程中原材料、施工工艺、机械设备、施工人员等环节中出现的差错,不过是一种质量纠错,是一种事后纠正而已。沥青路面具有“单件产品”的特点,所花费的建设费用较大,像批量产品那样摒弃不合格产品来体现最终产品的总体质量要求的做法很不现实。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511.0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2-0081-02
水稻是我国乃至世界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我国是世界上稻米产量最多的国家,而且水稻是我国人民的主食。食用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在我国,为了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在育种方面有相当长的1日寸间以水稻的高产为目标,对稻米的品质有所忽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际贸易竞争的加剧,对优质稻米的需求日益增高,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才较为系统地开展稻米品质研究。张小明等研究发现,消费者购买稻米时主要考虑“食味”者占45%。可见在稻米市场中“食味”已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与否的重要因素。但由于长期忽视稻米品质的研究,造成我国优质稻米品种较少,价格也远远低于日本、泰国大米,缺少国际竞争优势。因此,提高中国稻米食味品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对水稻食味品质改良研究的情况加以综述,并对现代转基因技术研究稻米食味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1 传统改良方法
1.1 杂交育种
杂交育种是水稻传统育种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利用杂种优势的杂交稻育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际水稻研究所于1979年发现,运用杂交育种,将高直链淀粉含量品种与低直链淀粉含量品种进行杂交,可以育出有中等直链淀粉含量的优良品种。李关士等研究指出,当育种亲本中有一个是直链淀粉含量低的品种,通过杂交育种就可以获得直链淀粉含量相对较低的优良品种。武小金研究指出,亲本基因的显性互补决定了水稻杂种优势,也有研究者认为上位性效应在杂种优势中起决定性作用。总之,稻米特殊配合力和一般配合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双亲遗传距离的,影响。要改良稻米品质,必须加大双亲的亲缘差距,同时如采用回交或复交,可使超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得到最大程度的累积。从而扩大遗传背景的差距。
1.2 系统育种
在水稻育种中,系统育种也是品质改良的重要方法之一。国际水稻研究所通过系统育种选育高直链淀粉含量的品种14个(系),并测定其高直链淀粉含量,经多代留种后,高直链淀粉含量品种还有4个,其他10个品种原有的高直链淀粉含量的种性丧失,成为低直链淀粉含量品种。
1.3 诱变育种
在优良食味品质的水稻的培育方面,射线辐射诱变育种也能发挥重要作用。例如,舒庆晓等用60 Coy(3000y ocoy)射线辐射育成的多种颜色突变系,从中筛选到1个叶色黄化的低糊化温度突变体,定名为Mgt-1。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对水稻不同样品的直链淀粉含量等进行检测,从而筛选出食味品质优良的优质种质资源材料,并为品质育种服务。随着技术的发展,近年还出现了神经网络法等新方法,该方法可模拟专家的定性、定量评价工作进行数据聚类,其运用了人工神经网络理论,从而满足稻米品质科学评价的要求。黄丽苏等利用RBF神经网络模型,综合评价了2004年国家南方稻区晚籼优质稻区试品种的品质。
2 现代转基因技术改良
转基因技术可以将水稻基因库中不具备的基因转入水稻,从而实现水稻种质创新。近几年,国内外利用现代转基因工程技术改良稻米食味品质的研究增多,其中大部分都是从降低直链淀粉含量角度改良稻米的食味品质。例如,Ttoh等介绍了转蜡质基因导入杂交水稻的三系保持系龙特埔等3个籼型杂交稻亲本,致使部分转基因水稻T和T的下代种子中的直链淀粉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徐军望将正义rbe I基因转入明恢86,使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平均下降15%等。
在对贸易模式进行定义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贸易结构的概念。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个国一定时期内,各种类别的进出口商品占整个进出口贸易额的份额。一个国对外贸商品结构,主要是由该国的经济发水平,产业结构状况,自然资源状况和贸易政策决定的。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以出口初级产品为辅,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而发展中国家的硕士论文对外贸商品结构的特征则是以出口初级品为主,出口工业成品为辅。国际商品结构是指各种类别的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通常以它们在世界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
国际上衡量贸易模式的指标有:(1)ctb(对贸易平衡的贡献率)。ctb指数,又称对贸易差额的贡献指数,它不仅反映了各行业的贸易差额,而且通过比较总的贸易差额中各行业所占的比重与贸易总额中该行业所占的比重,反映了各行业的净出口对整个贸易差额的贡献,即各行业的比较优势。
贸易竞争力指数(tc)法、国际市场占有率法、简单比价法、国内资源成本法等,它们从出口规模、净出口状况、市场份额、价格、生产成本等不同角度对商品国际竞争力进行测算,对分析一国或地区的商品国际竞争力都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其中显示性比较优势法和贸易竞争力指数法运用较多。
tc(贸易竞争指数)。它是用来判断一个国家的某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是否具备相对竞争优势的度量指数,其计算公式为tc=(ej一lj)/(ej十lj),式中均、ij分别代表一国类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如贸易竞争指数为正,表示该国j类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对于世界来说,该国剥商品的净供应国,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较强;贸易竞争指数为负,则表示该国类商品的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出口竞争力较弱,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较弱;如果指数为零,则说明该国类商品的生产效率与国际水平相当,其进出口纯属进行品种交换,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
ms(国际市场占有率)。该指标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的份额或程度,用公式表示为ms=均/wj,式中ej和wj分别表示一国j商品的出口值和世翔商品的出口值,其值越高,说明该国此种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在自由良好的市场条件下,本国硕士论文市场和国际市场一样,都是对各国开放的。一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小,最终将表现在该产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
0 引言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建筑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建筑工程质量问题是建筑企业竞争力的重心,质量问题和事故的频发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这些凸显出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发展历史较短,目前工程质量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完善政策标准体系、培养工程人才的教育体系和市场竞争诚信体系三方面。总体来说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着与进度、成本不协调的现象;侧重土建主体,忽略配套设备功能性质量;侧重表面,忽视隐蔽部位质量;重视施工阶段的现场质量管理,轻视准备阶段的管理等。
1 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工程技术人员质量意识淡薄
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决定施工质量的首要因素,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了施工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违法、违规应该受到的惩罚,并在不断的发展健全,但一些施工企业人员仍然不注重法律规定,在市场竞争中为了取得更大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导致施工技术措施不当,引起建筑质量下降,质量事故不断发生。
1.2 分包单位以包代管
总承包单位在进行分包时,会因为经济利益、人机关系等原因不能准确全面的评价分包单位,施工管理时一方面对分包项目的技术、材料等缺乏认知,缺少专业人才,导致对分包单位的管理有心无力,另一方面总包单位没有完善的管理办法,形成了以包代管的现象产生。这些问题会使一些资质不够,没有经验的施工单位进场,总承包单位对分包单位的控制力下降,分包单位都以利益为中心,对项目的整体性不利。
1.3 材料质量把关不严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基础组成,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好坏,施工企业在利益和工期的驱使下可能使用材料程序不严格,中间检测不到位,在材料质量上把关不严,或者偷工减料,导致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发生。
1.4 质量评价方法不完善
现行的质量验收标准是以检验批为基本单位,一项条件不能达到规定要求,建筑工程质量就不能验收合格,这样的评价不够合理。对资料和分部分项的要求没有定量化,所以资料的合格与否随意性很大。现行的验收标准没有考虑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筑装饰材料的影响等。验收标准也没有对各个影响因素的权重进行分析,无法确定各指标对工程质量的影响程度。
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改进对策
2.1 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
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来进行质量管理控制,以科学的、系统的观点处理和解决问题,依靠全员的参与,以一系列的质量管理制度和方法防止质量问题的出现;树立“为用户服务”的观点,各专业施工队伍的交叉施工要相互配合,相互服务,最终达到业主的需求,提高服务目标的满意度;树立质量的预先控制意识,做好施工组织计划,将影响质量的各方面因素预先进行控制,避免造成质量安全事故;做好文明施工教育工作,合理规划施工场地,落实质量保证体系;施工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以反面的事故案例教育施工技术人员,找到自身的不足,避免发生类似事件。
2.2 优化选择分包单位,强化分包管理工作
建立优化选择分包单位的数学模型,以数学指标的方式选择分包单位。首先确定影响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然后确定质量的总目标和分目标函数,最后确定质量控制的限定条件,建立多目标控制的模糊线性规划模型,定量的选择出对质量控制最为有利的施工分包单位。
2.3 系统控制建筑材料质量
建筑材料包括原材料、构配件、成品和半成品,直接构成了工程实体,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基本要求。施工中由于工期紧张,材料可能供应不足,造成了材料的供货及时性差,质量不能保证,材料进厂验收程序不完善,从而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
对材料的控制要了解掌握材料的供求信息,选择供货质量高、价格合理、能够保证及时性的厂家;合理组织材料的供应确保施工的正常进行,尽量减少停工现象;建立领取和使用制度,合理组织材料使用, 减少浪费、损失现象;严格执行材料验收工作,防止不合格的产品进场,所有的供应材料均要根据规范标准由材料员验收,进场材料必须具有出厂合格证、出厂日期、厂家质检报告,重要构件材料可以适当增加抽样数量;进场材料的检查验收内容包括外观检查、物理性能检测、化学性能检测等。
材料质量控制的内容有材料质量验收标准、材料设计要求、建设方对质量价格的要求、材料取样试验方法、材料适用范围、施工要求等
2.4 设置质量控制点
影响建筑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质量管理控制要更加注重关键因素的影响,设置有效的质量控制点是必不可少的,质量控制点一般设在重要部位、薄弱环节、对下道工序有影响的部位。例如土方开挖质量控制点有开挖边线、基底超挖、施工顺序、边坡坡度等;基础工程中基础开挖包括基坑范围边线、标高、超挖。
2.5 建立QC小组,改进施工质量
QC小组是为了改进工程质量,加强现场管理,以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解决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而活动的。具有科学性、群众性、民主性和自主性的特点。一个小组一般为4~10人,一个人可以同时参加多个小组,组长须具有组织能力,主要负责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分配成员任务,对小组工作进行督促和跟踪。每个问题的解决不宜超过半年,每个月至少召开一次小组会议。公司可以成立专职的管理部门,对小组活动进行指导、培训,学习质量管理理论、数理统计方法,对成果显著的小组予以奖励。
QC小组的执行程序可以分为课题选择、现状调查、目标设定、分析原因、确定因素、制定对策、对策实施、效果检查、制定措施几个方面。
2.6 建立综合模型评价工程质量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中间的每个环节都会对最终结果产生影响,所以对于这样的复杂系统,要建立多层次、全面的评价系统,评定的一般顺序为分项、分部、单位工程。
质量等级的影响因素则包括工程项目实体质量的影响、质量保证资料、工程观感质量、设计质量、环境的影响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又有若干个影响因素,逐层细化到每个分项,评价时要确定每个影响因素的权重比例,分清主次。
3 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质量中缺陷的总结,提出了主要结论为强化人的质量意识、优化分包单位的选择模式、系统的管理材料质量、确定质量控制点等。施工质量管理是一个全面的持续的工程管理理论,影响因素较多,还应该对机械的控制管理,分包的日常管理等进行考虑,尽量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姗姗,武建民.浅谈如何加强建筑施工项目质量控制[J].科技致富向导,2011,9: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