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9 22:09:1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家校共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这门学科它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辩文识字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任何学科都离不开语文知识的积累,数学解题审题需要语文知识,物理的证明归纳也需要语文知识,如不掌握一定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你任何学科都不可能学好;思想教育更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它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炼道德意志,匡正道德行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两者相辅相成,既教书又育人。
一、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势在必行
1.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是实现小学德育目标、促进小学德育工作开展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是: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根据小学德育教育的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对语文教学的一些内容进行强化,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小学德育目标。
2.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是完善小学德育内容、充实小学德育手段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小学阶段的德育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从小学阶段德育的内容来看,教育部确定的六方面内容,是对小学阶段德育的宏观规定,需要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细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而这些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或多或少的有所体现,并且具体化、直观化。因此,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有助于完善小学德育内容。
二、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草船借箭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数课文能体现文以载道、道以文盖的原则,但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能在漫长的教学中做到既能讲文又能传道的有机渗透呢?在此本人结合多年语文教学实践,谈三点体会。
1.课前分析好每篇课文的重点渗透内容
德育渗透的内容很广泛,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小学语文课几百篇文章中无不涉及,但偏重不一,教师必须在课前推敲斟酌,找出渗透重点。如,政治教育包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等;道德渗透包括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助人为乐等;心理品质渗透包括: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意志、情操等。有了这些渗透重点,教师就能在备课讲课作业布置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中进行有的放矢教育,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显著提高德育教学质量。
2.课上灵活运用渗透方法传道育人
语文课堂具有形象性、情谊性、动态性等特点,把握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流动的过程,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生命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展示。好的教学素材必须用高效可用的教学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地达到预期效果。常用的渗透方法有“设身处地”的方法:通过采用心理换位的方式,使学生在心理上改变角色,这样可使其与作者、主人公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容易把对文章中的思想内容学习变成自己的体验与感受;“身临其境”的方法。有一些课文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接收、理解。这就需要准备充足的挂图、教具,使教材内容变为直观的东西,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加强印象。口而诵,心而为,只有学懂课文,德育渗透才有效果。
3.课下偶尔布置实践作业,将德育教学渗透到生活中
可以在学完赞美父母的文章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去给父母捶背、洗脚,吃完饭后主动刷洗餐具等实践作业,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劳作的艰辛和操持家务的劳累,这比课堂上的说教更有教育作用;也可以在学完赞美清洁工阿姨的文章后,组织班级去街道义务清洁,让他们体会到清洁工阿姨们工作的辛劳,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完善的人格可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和谐,匡扶正义,惩恶扬善,并对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起着导向、动力作用,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也是我们语文教学者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二、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主义价值取向分析
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主义价值取向是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19世纪初,美国古典主义管理学家创立的科学管理学科;在20世纪,德国的管理学家创立了社会科学组织理论,他们都强调组织的重要性,在进行管理的时候,首先要完善科学的组织体系,制定完善的计划,运用严谨的制度来约束管理,使管理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权责明确,进行科学的分工管理,这些管理理念为科学主义价值取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应该按照科学主义价值取向进行管理,实现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要注重科学量化的实证资料。
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将管理工作量化能够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能够针对问题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制定量化的标准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教育管理工作的调查和统计,能够给管理者提供有效的管理数据,使管理者根据数据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在大量的数据面前,在对小学教育的管理中就可以实现科学化的管理。
2.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在统计量化资料的基础上,实现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在小学教育的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在获得准确的量化资料的基础上,完善教育管理政策,使管理人员可以发挥自身的长处,制定科学的分工制度,让管理工作更加有效。
3.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
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运用科学主义价值取向,就是要求在管理过程中要灵活地处理问题,避免管理的单一化,要辩证地运用科学主义为价值取向的管理方法,在科学主义价值取向的管理方法中,根据自身的情况,对管理方法进行创新,不能机械地照搬,要将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实现管理的全面化和灵活化。
三、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分析
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人本主义价值取向是教育管理的关键,所以,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必须注入人本主义理念,实现管理的高效性。
1.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运用人本主义管理的必要性。
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并不是在近期形成的,而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西方,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形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用于对人的教育,后来,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与当时的思潮是相契合的,坚持以人为中心,与当时的“人文主义运动”结合,实现了人的价值。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理念,是人本主义的重要体现。“仁”的核心理念就是人本主义,主要讲的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要讲究道德准则,坚持以人为中心。在20世纪,“以人为本”的观念在世界范围内盛行,我国也将“以人文本”的观念列入科学发展观中,在管理工作中,坚持人本主义价值取向是有丰富的理论依据的。
2.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学校是以人为组织的重要机构,在教学中要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对小学教育进行管理时,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克服单一、机械的管理模式。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可以全面地体现出来,教育管理者在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时,不能单一地进行考评,不能运用机械化的标准,而是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在教学特点的基础上,评价其教学工作。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不能制定机械化的标准,运用标准去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而应该在统一的原则基础上,运用人性化的眼光去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在小学教育管理中,不能只看到短期的利益,要站在更加长远的角度上,分析哪种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在管理的同时,还要支持教师运用人本主义价值取向来组织教学,在课堂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对艺术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艺术高等教育也逐渐呈现从精英化走向普及化、大众化的趋势,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也从单一化向多层次发展。在一个以艺术的生产和消费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时代,无论是大众还是艺术专业人才都很容易将艺术的大众化理解为庸俗化,理解为迎合、迁就大众的品味。因此,培养艺术人才既不随波逐流又还原生活的精神气质,造就高水平的艺术专业人才和高水平的大众,是艺术高校道德教育的理想境界。
一、艺术类高校学生思想状况的特点
对于艺术高校来说,培养艺术人才是一项系统而又充满挑战的工作,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工作也是如此。艺术专业学生有着相对其他专业学生的特殊性,他们既有着艺术专业学生的群体特征,也有着各自的个体特征。正确把握他们的特点,是做好艺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
(一)政治理论修养欠缺,思想倾向复杂
艺术类大学生由于长期集中接受专业教育的影响,普遍缺乏政治热情,政治理论素质十分欠缺,“为艺术而艺术”的职业观,“艺术超越政治”的超然论,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很深的影响。他们中大多数不关心政治甚至厌烦政治的心理;虽然思想活跃,但缺乏深度;热爱专业,但很少关心时事;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轻视文化理论特别是“两课”理论学习。他们大多在思想认识上不太完善,对社会的认识及鉴别力不够,对政治问题缺乏深入的了解,往往把复杂的政治问题看得过于简单,认识上似是而非。这影响到思想道德认识空间和社会公德意识的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往往走向片面化,只局限在自我及周围的有限范围内,对社会关注不够,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往往只认为自己的言行不违背法律的规范即可,忽视了自己对于社会道德建设所承担的义务。有的学生在处理学习和其他活动,包括与人交往时,实惠化、功利化、势利化、庸俗化倾向明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充斥着校园不小的市场。
(二)思维上具有求异性,心理上带有逆反性
艺校类高校的大学生形象思维比较活跃,他们善于用直观的、鲜明生动的抽象思维去理解和表现客观世界,而回避严谨、精确的抽象逻辑思维。受专业教学和创作理论与实践的影响,艺术生在对形象、情节、情感、行为的把握和运用,善于求新、求异、求变,善于敏锐捕捉社会和人的内在变化和特征,根据社会的审美标准、受众的审美心理和需求,创作受人欢迎的艺术品。可以说,是艺术实践铸就了艺术高校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富有创新精神的前卫意识和行为习惯,他们遇事想到就做、不拖泥带水、通常不受世俗观念的拘束。但是这种思维上的求异性容易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刻意摹仿所谓艺术大师不修边幅的形象,籍以吸引他人关注或以高傲自居。
(三)思想上具有进取性,认识上带有片面性
艺术类高校学生大多在中小学时代就接受艺术教育,具有良好的艺术天赋和创作能力。其中不少学生参加过艺术比赛,获得名次。故而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之心很强烈。然而其往往陷入追求名利的实用主义,对人生的理想目标十分困惑。目标上具有时代性,需求上带有享乐性。艺术专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多,对社会现实认识较为深刻。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在实习期间可以获得较高的报酬,甚至所学技能已经能打工挣钱,这并非坏事,但因此更容易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容易侵蚀一些学生,使他们表现为情绪化突出,遇事不冷静,思想偏激,不能够辩证地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发展。
(四)学习上态度端正,生活上自由浪漫
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上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更加务实,讲求实际。他们思想中充满危机感与忧患意识,重视竞争,努力在大学里、社会中完善和发展自己。同时他们的思想也更加实际,重视现实。看重实际能力的培养,趋向务实,树立了讲求实效的品格。他们更加重视人际关系,努力开拓交际范围,重视社会实践,渴望成才,所以希望自身能够在专业上有所成就,并端正学习态度,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生活上他们更倾向于追求开放、自由、自立、浪漫、“随遇而安”的生活。他们把满足多种自我需要,作为高质量生活的标志之一,在生活方式方面、在表现和满足人的各种欲望方面,他们几乎没有任何思想顾虑,“敢为天下先”、不畏人言、敢于离经叛道。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也确实特别想得开、很开放,衣着注重性感、生活无拘无束、乐于模仿影视中的浪漫情调等。
二、加强艺术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做好艺术类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根据当前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水平实际,既要肯定他们特点中的长处,又要针对不足,抑制短处,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坚持正面引导,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势
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不能单纯的采取严加管理的办法约束学生的行为。管理上应以疏导的方式,与学生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在工作中应该努力作到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注意把握学生心态,注重因人而异,切忌“一刀切”,给学生一定的可以施展才华的空间及创作的时间和空间。
第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念。艺术类高校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他们把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指向发展专业技能和成就事业方面,同时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形式,促进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爱国主义报告会等不同形式的活动,使大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国家与个人的关系,积极引导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诱导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约束意识的形成。
第二,引导和培养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青年时期注重思想修养,陶冶情操,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艺术类大学生一生的奋斗和成就将会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要靠外部的教育和他人的帮助,但更需要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艺术类高校学生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加强其自觉性的培养,而自觉性的养成,又有赖于对学生的自律和自省教育。所谓自律,就是自觉约束、控制自己;自省,即指自觉回忆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二)提高艺术高校教师德育水平,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艺术类具有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能,忽视任何一方都是不正确的,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教育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方面,教师要用自身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行为风貌等作为劳动手段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楷模,从而达到教育和感化学生的目的,即所谓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另一方面,教师要始终不渝地把育人工作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广大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感召和感化学生。防止课堂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教育脱节,甚至出现在思想上给学生误导的现象发生。要让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艺术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
(三)放大艺术生的“明星效应”,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艺术类的大学生们总体上看是具有开拓性和积极上进的,他们重视个人价值实现,追求自主独立的生活方式,也有符合社会规范的社会公德意识,思维活跃,渴望成功,善于表现,容易成为一个集体中的“明星”。如此,我们便可放大这一效应,采取一些激励式的教育手段,通过组织开展文化讲座、影视评论、文艺汇演、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给艺术类学生充分发挥和展示自己的空间,一方面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修养。另一方面“明星效应”适度的放大,让他们明白自己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的示范作用,加强其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的提高。
(四)加强艺术类学生心理辅导,完善学生心理咨询体系
艺术类专业学生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学校的文艺骨干,老师宠爱,同学羡慕,往往使他们自我感觉极好。可是他们进入大学后,以往的那种核心地位和优越感都荡然无存,从而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心理问题,如心里失衡、经济焦虑、学习焦虑、对艺术的理解偏颇等等,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自我封闭等等。艺术类大学生由于更为昂贵的学费和更为激烈残酷的竞争使他们的反应更为强烈,更容易产生严重的思想偏差。学校应当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建立健全学生咨询工作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专业学习、心理健康和就业指导三个方面。加大人力和物力方面的投入,做好宣传和研究工作,使学生的咨询工作体系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加强艺术类学生心理辅导,完善学生心理咨询体系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协调,作好宣传和研究,使工作规范、细致、深入。
(五)搭建学校与家庭和社会德育工作有机协调的平台
个人品德的形成,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影响。在网络信息时代,艺术院校更应实行开放式教育,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营造以学校为主体,以社会为依托,以家庭为基础的德育环境。这就必须强化德育实践教育环节。德育实践活动是克服学生言行不一,形成良好品德的最好途径。艺术院校的德育实践活动要重点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主动走进社会、走入社区,为地方和社区服务,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节和各种技能大赛,搞好学生社团组织建设,支持学生参与民主管理。
参考文献:
[1]邱光伟,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一、引言
高校是面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公共体育(简称公体)不仅是高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组成部分,而且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公体教学虽然历经数年的经验积累.配合整体教育规划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面对社会对人才标准日见提升的现状,高校教育培养如何迎合社会需求.有效利用学科资源的优势,正确处理好教学与育人的关系势必引起体育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自2002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新纲要》(简称《新纲要》)颁发实施以来,许多高校都遵照新的纲要精神,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对公体教学大纲作了相应的调整.重新制定了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认真筛选和新的定位。
为配合高校评估,实施一系列教改措施.公体教学管理采取了定期、不定期的听评课手段来监督和检查教学质量和效果。近年来走访了解并参与几轮观摩教学评价后,公体教学在形式上有了明显的改观,但在体现育人目标方面还有待思考:
目前公体教学融人育人的理念清晰可见.加强师资力量.改善环境条件,丰富教材资源,完善评价体系、强化情感投入,以上诸多有利因素为体育教学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活力.也为实现育人目标构建起了平台。然而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教学模式陈旧、缺少创新意识,教学过程混乱、缺乏层次联系,专业语言匮乏、缺少文化内涵,教学方法枯燥、缺乏学习激情,评价应用简单、缺少情感交流,等等。这些现象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如何配合整体教育实现育人实效性的问题解决。也影响到体育教学的深入开展如何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同。更何谈教学育人的实质体现。因此作为问题提出,深入探讨,弥补不足,以寻求解决办法。
二、公共体育课程应担负起教学育人的功能
《新纲要》确立了公体在高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必修地位。公体教学要开创多元教育形成协调发展的新思路.课程规划及制定要与教学改革建设形成同步.不仅要延续“三基教学”目的的贯通性,而且要助于学生“三维健康观”教育目标的达成,为此公体教学要担负起育人的功能,把课程教学拓展到文化知识、运动技能、综合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的层面上来.克服以往体育课单纯实施教学任务的弊端,努力弥补单科教学与整体教育协调发展的空缺.要让公体教学性质发生根本的改变,从而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公体教学需要建立多元化课程教学目标的框架结构.制定适合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和努力所能够达到的基本标准,增设适合于部分学生有所相长发挥和有余力发展的能力标准,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在体验运动乐趣的基础上,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术,并努力提高运动技能,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确保健康成长,通过体育比赛的成功与挫折锻炼意志品质,促进心理健康地发展,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培养适应社会与生活的乐观态度。课程教学目标直接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挂钩。强调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内在联系,彻底修正以往体育教学本位化和教条化的思路.使育人目标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到学生可持续发展多种能力培养的各个方面。
三、明确公共体育教学在高校教育培养中的责任与义务
公体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学生走向成熟,健康步入社会的重要过程。《新纲要》明确指出:“体育要始终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素质教育、个性教育、终身教育和民主开发的课程观,体育教学必须建立和完善学习评价体系并贯穿始终。”这一理念明确教学育人的目标要融人到体育教学过程中。这不仅是全新的尝试,而且是一个新的命题。因此,广大教师需要对教学与育人实效性问题作出新的思考.加强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充实和对组织教法的重新认识.明确公体教学在高校教育培养中的责任与义务。
《新纲要》体现了国家实施课程改革管理权利下放的精神,主张“一纲多样、校本结合”的原则。《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为地方区域提供了宽松选择空间。因此,制定与实施教学目标要围绕上述的基本精神作出相应的选择和判断,制定教学计划要保证健身性与文化性、选择性与适用性、科学性与可接受性融为一体,实施教学内容要把生理、心理、营养保健等有助于身体健康的内容融入到教学当中,选择教材教法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运用和解析.努力实现教学技术转向学生技能的培养,教学组织要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班级建制,根据兴趣、爱好和志向建立新的班级组合。体育教学要积极倡导个性化与多样化相结合。树立新的教育教学思想,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多边互动。担负起对体育文化传承的责任。倡导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导向。促进体育教学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帮助。
四、公共体育教学加强育人实效性的解决途径
1.合理运用新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新纲要》提出体育教育要努力促进学生“三维健康观”的形成。这一理念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属于不够清晰的德育教育范畴,并不能构成体育课本身的直接资源。如今作为新的课程资源融人体育教育教学的内容中.为体育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不仅健全了体育教育的功能.而且丰富和完善了体育教学的内涵。因此,开发并合理运用新课程资源.对于强化课程功能和改变教学方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方面,新课程资源可有效挖掘教师的知识积累,激发教师的智慧、热情和创新意识,使更多领域范畴的知识与见解融人到体育教学内容中.既帮助学生拓宽认知领域,又让师生的情感生活经验直接走进教学.通过教学过程的可变性达到超越教材本身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新课程资源的介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联想,使学习过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师博学、谦和、诚恳、认真的教学工作态度,能触动学生学习心态的转变,将被动接受转化为共同享受的学习过程.让双边关系在尊重、鼓励与支持中获得彼此的认同,以实现教学中心的转移,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2.研究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功能的转化。
公体是学校教育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覆盖了在校学生的全部。资料统计,本科学院公体教学占据了四个学年度八个学期中课程比例安排的一半,学时累计144学时,可谓体现了《新纲要》提出的“在校学生要学会和掌握一到两项体育运动技能”的精神,为广大教师重视教学过程的研究,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学功能的转化提供了实践平台。
(1)教材与技能的可行性结合。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课时的阶段设计要与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建立密切的联系。大学生虽然经历了小学、中学、高中三个阶段的体育熏陶,但由于受到地域环境条件的影响.在进入高校后对体育的认知态度及个人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给体育教学同步发展和要求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采用分班选修的教学形式,教师要主动深入地开展对教材和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过程(粗略掌握、巩固提高、运用自如)三个阶段的综合性研究,这不仅能够为促进教学的全面展开提供帮助.而且有助于教学进程、步骤、方法的衔接,尤其是能够促进学生对运动技能形成过程的了解,客观看待个人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表现,并为此作出理智的判断,从而逐步自觉地矫正体育学习的态度。
(2)教学内容要与传承体育文化意识相结合。体育教学是学生接触体育学习的直接体验过程.而教学内容则可以间接地涉及体育文化发展变迁的方方面面。任何一项教学内容都会涉及对该项运动技术发展与演变,以及对竞赛规则的不断变更过程的了解.不再停留在简单的教学解释,关键是能够引发学生自己思考,从而建立起体育学习目的的完整概念。因此,教学不能简单地局限于技术、技能,更需传授一定的文化知识,以共同构成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结构合理的体育学习过程。
(3)教学过程要贴近学生生活并与其能力培养相结合。促进教学主体功能和谐发展基于师生间的合作,教师对学生的关心鼓励和帮助是构成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无私的情感和精力奉献,来体现体育文化素养,宏扬体育精神,塑造体育修养.以精湛的业务能力和高超的教学水平来感化学生的认知变化.以耐心关爱和诚恳交流来洞察学生之间的差异和能力表现,并及时寻找缩短差异和提升能力的解决方法,以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师生问对体育文化生活的经验交流和情感沟通,共同增进彼此间的依赖与信任,提升学生努力学习、追求进步的信心和勇气。
3.完善评价机制,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激励学生学习的信心。
《新纲要》倡导体育教学评价要坚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淡化甑别选拔功能”的基本原则。基于对学生学习态度、努力程度、进步辐度、身心品质变化的观察并作出客观判断和评价,离不开对整体教学过程环节和细节的关注。
(1)对学习态度的评价源于教师身先士卒的长期引导。首先要看到学生对上课概念的重视,包括时间、地点、服饰准备和考勤统计的印象;其次要看到学生是否有着浓厚兴趣和参与投入的成分;最后要让学生看到教师的仪表、风貌、状态。成为影响学生体育学习的一面镜子,以便为体育教学育人的实效性提供鲜明的比照。
(2)对努力程度的评价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细心观查。首先要了解学生对体育运动体验及经验积累的不同程度(包括原先能力和现有能力表现);其次要对学生身体健康条件和能力状况在短时间内加以区分(包括同样内容的测试结果);最后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时刻都在关注着每个学生的进步与变化,以便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和区别对待
(3)对进步幅度的评价源于教师对教学的态度。首先要结合学生起步参与学习的基础差异表现作出区分(如:有无运动技能经验的区分);其次要参照同步参与学习过程的具体表现作出区别(如:无技能经验得到收获和有技能经验未能得到进步);最后要让学生看到教师在教学与练习过程中是否认真履行了责任和义务(如:对讲解示范、组织教法、时间次数组数的安排与调整和对质量的要求)。以避免部分学生已付出了努力,但因为教师忽略了“差异”而被泯灭在非客观的数据指标当中。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066-01
集团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于调动企业职工的急性型,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需从之前不合时宜的观念和体制中进行解放,不断完善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有着较大的相关性。
一、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
(一)观念创新
为了能使集团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进行创新,首先就要对集团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进行创新,就要打破企业之前思想政治工作的老三套“开会,报告,学习”。另外,需要树立起“依靠科学的思想政治生命体系”的观念,依照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投入生产,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开展工作,并积极探索符合人们思想和行为活动的规律,开辟新途径,使最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从而提高企业职工工作的主动性。
(二)内容创新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创新,企业的思想工作内容也需要得到改革创新。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和管理体制的变革,另一方面是用企业政治思想教育企业干部职工。针对这两方面内容,需要紧密结合干部职工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新要求,抓住理想信念,认真开展“三个代表”和“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教育,坚持对基层干部职工的理想信念和市场经济知识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二、将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所需要注意的因素
(一)抓住三个基本“点”
1.“抓重点”。集团思想政治工作应当经常对生产建设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各种具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使企业职工更加明确地了解到自己在企业生产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自主性,发挥主人翁意识,强化企业队伍。
2.跟踪“热点”。为保持企业职工旺盛的斗志,应当设身处地的为职工着想,解决企业职工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为企业职工排忧解难,真正意义上在精神上激励和帮助广大职工。
3.介入“难点”。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难点,制约着企业经济的发展,例如人事调度,员工绩效考核等等。为能够积极地全面的客观的分析问题,应当积极参与并主动做好工作,解决企业运行过程中的难题,推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把握好三个“度”
1.拓展“广度”。坚持在企业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通过该活动带动思想政治工作全局。(1)通过开展健全的党内制度,进行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对党内生活进行优化;(2)开展廉政教育活动,转变领导干部以及企业工作人员作风。
2.加大“力度”。增强集团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将文明高效,廉洁奉公始终立于企业员工队伍之上,建立一流的领导班子与队伍。
3.提升“温度”。丰富企业内部人情味,加大改革力度,通过建立企业公会制度,把企业职工放在第一位,保证企业的生产周期正常,增强企业职工的工作主动性。
(三)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结合的重要性
1.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是解决目前集团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的进步促使了人们思想中的独立性、多样性更加突出。现如今,单靠说教是无法满足现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的需求的。企业文化与集团思想政治工作相互结合,可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增强企业职工的向心力,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2.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相互结合,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实践载体。企业文化是集企业思想与企业行为于一身的建设,其内容也容易被员工所接受,而将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结合,可将呆板的理论说教生动化,增强说服力,改变现今集团思想政治工作空泛的局面。
(四)企业文化与集团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途径
1.注重企业文化的培育。企业文化是整个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代表支柱,为提升企业文化的形象,应当积极开展宣传工作,使员工将身边的典型事例通过企业文化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员工正确理解并主动接受企业文化。
2.注重管理方法的创新。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是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所在,为促进全面发展,应当在企业日常生活中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企业管理的科学化与人性化。
三、结语
企业文化与集团思想政工作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二者相互融合,才能够增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与活力,促进企业快速、稳定、健康的向前发展。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248-02
非营利组织又被称为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是指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提供服务的民间组织。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莱斯特・萨拉蒙(Lester Salamon)教授将具有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五个特征的组织界定为非营利组织[1]。公益性非营利组织是指以服务公众利益作为机构的使命和目标的从事公益事业的一切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公益性非营利组织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有益补充,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责任缺失,组织效率低下甚至中饱私囊等诚信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2]。实践中的绩效评价结果不尽如人意,不仅没有达到激励非营利组织,实现优胜劣汰的目标,反而掩盖了治理缺失导致的组织生存危机,也没有体现出组织真实的效率状况。
一、公益性非营利组织治理的理论依据
萨拉蒙曾经指出,志愿部门作为人类服务的提供者也是有着固有的缺陷的,会产生“治愿失灵” [1]。发达国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法律和监管体系,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规范,自律性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括第三方机构在内的评价体系。中国在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研究和实践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受到多年计划经济的影响,中国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的法规不完善,管理制度行政化。虽然建立了绩效评价机制,由于没有实行规范的非营利组织的法人治理机制,由于治理缺失导致的非营利组织“内部人”控制问题泛滥,违规操作较为普遍。不仅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损失,也严重影响了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
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水平是衡量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标志,也是评价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水平是否合理的一项重要标准。治理(governance)的基本含义为统治、支配、管理、管理方式。早期用于与宏观国家的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的企业和其他类型的组织中。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将治理界定为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3]。Saidelr认为,“在非营利部门,治理一般是指董事会成员和执行长发挥关键作用的行动领域,它与目标、基本的组织活动、决策、参与者以及环境有关”[4]。由于公益性非营利组织先天的“所有者缺位”,就特别需要通过建立规范的治理制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内部人控制”,从而降低“成本”。 Gies、Ott和Shafritzs将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明确界定为“非营利组织用以设定长期方向并维持组织完整的机制”[5]。
国内对治理的认识是从经济改革中的公司治理开始的。正如张维迎指出的,公司治理概念同样适用于非公司企业,作为公司治理研究应不限于公司法意义上的公司,即营利性企业,应包括一切以营利为目标的企业[6]。在英文中,公司(Corporation)一词最初实际是指自治城市、行会、慈善团体等非营利组织。这里,公司即企业,企业不仅包括盈利性企业,还涵盖学校、医院等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营利组织。这些非营利组织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营利企业的区别在于不得将营利用于分配,谋取私利。由此,公司治理是与非营利组织治理紧密相连的,即治理首先是指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王名、贾西津认为非政府组织不存在一个完整产权的拥有者,其面对的是一个多元利益相关主体的治理结构[7],Henry B.Hansmann指出,由于信息不对称,仅依靠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合约难以防止生产者坑害消费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就会出现 “合约失灵”现象[8]。非营利组织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法人,不能简单地照搬企业法人治理的现成模式[9]。二、基于治理的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
Peter F.Drucker 指出,管理繁荣已成过去,追寻管理绩效的时代已经来临[10]。绩效评价是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研究的难点之一。引发人们对公益性非营利组织质疑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效率的问题。绩效评价(Performance evaluation)是指在组织管理中,依据特定的指标和测量标准对组织的工作过程、效率及结果等各方面进行评定和判断,得出评估结论,以改善组织绩效的过程[11]。对此,Alexander、Nank 和 Stivers 提出,非营利组织既然也是利用社会资源为社会提供服务,理所当然应该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它也必须规定工作绩效及衡量标准,基于效率的绩效评价,会威胁到非营利组织的本质特征[12]。对此,Michael Edwards 等人认为,必须加强绩效测量和责任性之间的联系[13]。非营利组织的特点决定了其绩效评估不能像营利组织那样以单一的经济利润指标作为评估的标准。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比营利组织绩效评估复杂得多[14]。
目前国内外受到普遍应用的“3E”评估方法,借助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与效果性(Effectiveness)的比较,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组织绩效的提高。该评估方法的导向比较关注组织的经济、效率与效果,其结果是衡量绩效的情况,在公益性非营利组织中,更需要从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出发强化治理问题。“3E”评估模式很难体现这个要求。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公益性非营利组织受行政化管理的制约,对治理问题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在现实中通常使用政府评价的框架和方法判断组织绩效。但这种情况近年来有所改变,学者开始逐渐从重视经济效益等定量指标向重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能力、社会影响等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式转变。邓国胜构建了非营利性评价、使命与战略的评价、项目评价和组织能力四个子模块组成的非营利组织评价模型,侧重考核组织的使命和基础能力情况[15]。还有学者借鉴国外的经验,通过引入科学规范的评估机制及其体系,建立了一套由基本状况、组织治理、公共责任、资金使用、信息披露、筹资活动等指标构成的较为完善的评估体系[16]。
三、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形成,非营利组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起来。由于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的资金和财产多是来自政府的财政资助,社会捐赠及会员的会费,其资源的使用情况,包括资金和财产的效率自然是社会问责的焦点。同时,组织评价的结果还成为社会公信力的标志,直接影响着公益性非营利组织赢得社会资源的能力。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各界注入的资金和物质资源越来越多,人们对公益性非营利组织承担的社会公益功能期望越来越高。为了充分发挥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功能,必须首先建立公益性非营利组织治理制度,形成规范的治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使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的运行走上正轨。
国内关于非营利组织治理及绩效评价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而实践中并没有实现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机制,只是在绩效评价中将部分治理指标纳入其间,是一种兼而有之的混合体。这种绩效评价的结果既无法反映治理的真实情况,也没有体现社会资源的利用情况,无论是治理问题还是效率问题都不能清晰地得以发现。不仅如此,隐藏的治理薄弱问题会被掩盖,而这正是威胁组织可持续发展最关键的问题。总之,对于中国的公益性非营利组织需要从源头入手,抓住影响公益性非营利组织问题的主要矛盾――治理机制的建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规范绩效评价体系,以加强其针对性,实现中国非营利组织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Lester M.Salamon.The Rise of the Nonprofit Sector.Foreign Affairs[J].1994,(4).
[2]李惠萍,俞燕.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绩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财会通信,2010,(7):74.
[3]安南.联合国千年报告[EB/OL].http://省略/millennium,2006-02.
[4]Saidel,J.R.& Harlan,S.L.Contracting & Patterns of Nonprofit Governance.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dership[J].1998,(3).
[5]Gies,D.L.,Ott,J.S.,& Shafritz,J.M.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Essential Readings[M].Pacific Grove,CA:Brooks Cole Publishing.
1990:83.
[6]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关系[J].经济研究,1996,(9):3.
[7]王名,贾西津.基金会的产权结构与治理[J].经济界,2003,(1).
[8]Henry B.Hansmann.The Role of Nonprofit Enterprise[J].Yale Law Journal.1980,(89).
[9]刘畅.非赢利组织的治理结构探索[J].社会科学,2006,(4).
[10]Peter F.Drucker.management:tasks,responsibilities,practices[M].harper & ow publishers inc.1974.
[11]周凯.政府绩效评估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
[12]Michael Edwards,David Hulme.Too Close for Comfort? The Impact of Official Aid on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World De-
velopment[J].1996.
[13]Alexander,Jennifer,Renee Nank & Camilla Stivers,Implications of Welfare Feform:Do Nonprofit Surival Strateigies Threaten
Civil Society?”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J].Vol.28.
[14]Bernd Helmig,Marc Jegers,Irvine Lapsley.Challenges in Managing Nonprofit Organizations:A Research Overview [J].International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4)02009207
一、引言
作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以下简称优博论文)的评选工作,已纳入教育部《面向2 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第一项启动项目,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是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组织开展的一项工作,旨在加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鼓励创新精神,提高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的质量。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是对博士培养质量进行监督和激励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培养和激励创新精神,促进博士生培养质量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1]。
根据《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名单经过推荐、初选和复评后产生。参评论文由学位授予单位向其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推荐;省级学位委员会对推荐学位论文进行初选。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组织对初选出的论文进行复评,复评工作包括同行专家通讯评议和专家审定会审定。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受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委托,承担同行专家通讯评议工作。
二、历年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数据统计分析
自1999年首次进行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以来,至2011年共进行了13次,共评选出中国156个高校/科研单位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 279篇,提名论文1 902篇,如表1所示[2]。根据《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中的说明,评选工作每年进行一次,每次评选出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不超过100篇。评选工作进行13年来,评选结果平均为每年98.4篇,说明评选工作符合“科学公正、注重创新、严格筛选、宁缺毋滥”的原则。
2010年全国毕业博士生4.90万人,评选出97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仅占总数的0.2%。在评选第一年1999年,参评论文基数仅为8 957篇,评选出的100篇优秀论文占总数的1.1%。可见,虽然随着国家博士生的逐渐扩招,每年的博士毕业论文数量急剧增加,2011年全国博士生招生达到6.38万人,然而,论文评选依然不超过100篇,使得获评难度急剧增大,获评几率大幅降低。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的初衷在于加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工作,鼓励创新精神,然而可以预见,未来每年的参评论文基数将大幅上升,获评论文将低于总数的0.2%,显然这将大大降低参评博士生的热情,无法起到鼓励人才的作用。因此,建议能够随着博士生毕业人数的增长,将获奖论文的数量控制在1%左右,保持与评选初年持平的水平。
三、历年获奖论文学位授予单位分析
(一)学位授予单位分析
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参评单位包括全国所有具有博士学位授权资格的单位,即高校、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其他部委所属科研院所等。截止2010年底,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797个,其中高等学校481个,科研机构316个。至2011年,1 279篇获奖论文共来自156个高校/科研单位,对其中“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的获奖论文数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高等教育政策对高校研究生教育和科研工作的影响效果。获奖总数排在前十位的单位如表2所示。
中国科学院共有44个下属科研院所获评优博论文,总数达184篇,占获奖论文总数的14.39%,并且相比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其获奖总数都在2倍左右。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因为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培养规模庞大,2011年共有4 832人获得博士学位,相比其他高校和科研单位,评选基数较大;另一方面,中国科学院拥有320余位两院院士、4 200余名博士生导师,其以研究所为基础的高水平导师队伍和一流科研实践条件,为培养优秀博士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排名前十位的单位中,除中国科学院外,全部
是国家“985工程”一期大学。这一方面说明“985工程”一期建设高校都是国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985工程”大学依托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为国家高精尖人才培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156个学位授予单位中,包含了 39个“985工程”高校(共39所),和89个“211工程”高校(共113所),也就是说,包括了全部“985工程”高校以及78.76%的“211工程”高校,39所“985工程”高校共产出优博论文768篇,加上中国科学院的184篇,这40所高校/科研单位共产出952篇优博论文,相当于25.64%的学位授予单位产出了74.43%,大致符合“二八率”的分布,说明中国优秀博士生的培养已经形成了由“985工程”高校和中国科学院共同组成的核心群体。
(二)学位授予单位的洛特卡分布统计
(四)各一级学科历年获奖论文导师与学位办评议组成员相关性分析
将历年获奖论文的数据,按照一级学科进行统计,统计出各一级学科获奖论文的总篇数,以及其中指导老师是学位评议组成员的文章数量。同样将数据导入Excel软件,选择Pearson(皮尔生)函数对两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相关系数r为0.836,大于0.8,说明各一级学科历年获奖论文导师与学位办评议组成员同样呈现出高度的相关性。
将其中指导教师是学位评议组成员的文章数量与总篇数进行比重分析,按照所占比重降序排列,比重大于等于50%的学科如表6所示。
在85个获得优博论文的一级学科中,历年获奖论文导师与学位办评议组成员相关性平均为32.74%,也就是说,对于所有一级学科而言,将近1/3的获奖论文来自评议组成员指导的博士。并且,超过50%的一级学科有20个,有4个一级学科相关性达到100%,分别为公共管理、军制学、社会学和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相比按照学科门类统计得到的相关性,以一级学科进行分类统计得到的相关性更加明显。显示出一些学科获奖论文成果高度集中在评议组成员指导的博士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对于学科门类或者一级学科,历年获奖论文导师与学位办评议组成员都呈现出高度的相关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博士培养的学科发展的不均衡性。尤其是对于学位办评议组成员占获奖论文导师比重超过50%的一级学科,杰出的研究人员呈现出高度的集中性,形成了该领域的核心团体。然而,指导教师与评议组成员的高度相关性也反映出优势资源的高度集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百家争鸣的良好学术发展氛围。另一方面,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结果已经普遍作为高校对博士生培养单位以及指导教师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那么如果能够建立更加有效的评选机制,避免指导教师与评议组成员高度的相关性,将能够大大增强评选的信度。
六、结论与思考
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的初衷在于建立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提高博士生教育的整体质量,鼓励创新,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然而通过以上统计和分析结果,反映出中国学科发展不均衡、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机制存在的问题,值得广泛的关注和思考。参考文献:
[1]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项目简介[EB/OL].[2012-05-22]. http:///xwyyjsjyxx/zlpj/yblwpm/257695.shtml.
[2]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历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 [EB/OL].[2012-05-22]. http:///xwyyjsjyxx/zlpj/yblwpm/.
[3]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61.
[4]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界的杰出人才――曹雪涛[EB/OL].[2012-05-22]. http:///cae/jsp/jump.jsp?oid=20111231115415843674246.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National Excellent Doctoral Dissertations
QIU Junping, ZHAO Yuehua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P. R. China)
中图分类号: G25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6-0010-04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Big Data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in 2009-2016
TANG Yan, HAN Ai-qing, ZHANG Bao-ying,ZHANG Wei-wei
(Information Center,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 the bibliometrics analysis of big data related litera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2009-2016. Through the bibliometrics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and literature sources, literature journal, CO word matrix of keyword analysis, keyword, knowledge mapping analysis, draw the data related researches and the research hot spot, which can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ers.
Keyword: University; big data; bibliometrics method; knowledge mapping
1研究背景
随着云计算、互联网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包括各个系统中数据库中的结构化数据,也包括由社交媒体、邮件、视频、音频、文档信息和网页所产生的非结构化数据。
大数据已经成功应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已成为一个事关国家发展的产业。2012 年3 月29 日,美国政府宣布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Big Dat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itiative)”,以推进从大量的、复杂的数据集合中获取知识和洞见的能力,并承诺政府将为此投资超2 亿美元,许多重要国家机构都将参与其中。2012 年7 月10 日,联合国大数据政务白皮书《大数据促发展:挑战与机遇》,指出各国政府应当使用极大丰富的数据资源,更好地响应社会和经济指标。日本总务省于2012 年7 月新“活跃ICT日本”新综合战略,提出正针对大数据推广的现状、发展动向、面临问题等进行探讨,以期对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做出贡献。
同时,大数据正在给零售行业带来深刻的变革,比如美国的亚马逊,中国的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电商利用大数据预测人们的购买行为,预知消费趋势,并对人们未来的选择做出一些推荐。大数据也影响着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生活中,人们基于大数据的移动应用随时叫到出租车;甚至有数据分析家分析Facebook上的信息,来判断恋人们是否会分手。
大数据技术的目标就是从这些数据中挖掘信息、判断趋势、提高效益。“大数据”是继物联网、云计算之后IT 产业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如何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充分理解并迎接大数据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利用海量数据来挖掘信息、判断趋势、提高效率?这是高校信息化部门未来建设数字化校园过程中的必由之路。
高校信息系统也是数据生产大户。麦肯锡全球研究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仅2009 年,美国国家教育部的某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就膨胀至269 P 字节(1 个P 字节等于10 亿个M 字节)。在中国的高校里,学生的学籍、选课、成绩、借书、BB平台、科研系统、实习情况、就业情况、上网、论坛、微博、一卡通、门禁等都会产生大量数据;教师的OA系统、基本信息、科研情况、讲座、上课课件、视频、远程教育课程等也会产生大量数据;实验设备、机房、实验室、图书等信息,也会产生大量数据。所以高校信息系统通常庞大、复杂,经过多年运营,已经积累了很多数据,这就是高校信息系统中的大数据。
高校中的大数据有很高的教学与科研价值,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学校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帮助教学管理部门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优化招生、就业指导等工作。在这个信息非常宝贵的时代,高校的师生们都将从大数据技术中受益。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2009年至2016年大数据在高校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2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2.1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作为检索数据来源,检索策略为:(主题=大数据 或big data) 并且 (摘要=高校 或 大学)。检索时间范围为:2009年至2016年的数据,共检索出1340条记录,检索时间截止2016年3月9日。
本研究分析的文献均来自于国内学术期刊、会议论文和学位论文,剔除新闻、短讯、消息、会议通知等文献,并经过人工筛选剔除不属于大数据和高校主题相关的研究文献以及资料不全、数据缺失的文献。经过筛选共有1258篇文献与本文研究领域相关,作为文献研究数据。其中,期刊论文1143,学位论文89篇,会议论文26篇。
2.2分析方法
本文应用计量分析法分析文献发表年度分布、文献发表地区分布、文献机构来源分布、文献发表期刊等情况;并进一步研究文献的高频关键词,分析关键词共词矩阵,绘制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探讨高校大数据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
在研究过程中利用Excel、Access软件对检索到的文献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前期的数据清洗、数据管理;使用SATI3.2软件进行信息的抽取,使用Ucinet软件生成数据文件,并通过NetDraw进行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展示。
3 文献计量分析
3.1文献年度发表数量分布
对研究文献按年度统计文献数量,结果显示:2009年文献5篇,2010年4篇,2011年7篇,2012年9篇,2013年86篇,2014年336篇,2015年739篇,2016年截至3月9日发表文章58篇,另有15篇年代不详。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通过文献数量可以看出,2012年以前,国内大数据技术在高校中的应用比较少,尚处于萌芽状态;2013年开始增长,2014之后迅猛发展,2015年文章数占2009-2016.3月文献总数的一半多。
表1 2009-2015年高校大数据相关文献数量
3.2 文献来源机构分布
分析文献的来源机构,可以为该领域各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学术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提取文献中作者的所在机构,并将同一学校不同部门、更名机构合并为同一机构,分析机构来源情况。分析得出,文献来源于619个科研机构,并按发文量由高到低排列,位于前12位的机构及发文量如表2所示:
表2 高校大数据发文量前12名的机构分布
通过表2可以看出发文量较高的大学主要位于上海、北京、南京、广州等这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大部分是重点大学,这些高校在大数据方面的研究开展较早,投入较多,研究基础较好。
使用Access软件,对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发文情况进行统计,机构间合作发文95篇,占总文献数的7.1%。单个机构发文数量远远高于合作发文,目前不同机构在高校大数据方面的合作还比较少。
3.3文献发表期刊分析
选择1143篇期刊文献,经过统计,共发表在518种不同的期刊上,发文量排名靠前的期刊分别为《中国教育网络》26篇,《农业读书情报学刊》22篇,《中国教育信息化》17篇,《兰台世界》17篇。统计发表文献数量排在前十的期刊,如表3所示,这些期刊占518种期刊的1.93%,但是发文量共162篇,占全部期刊文献的14.11%。说明这些期刊中发表高校大数据方面的文章较多,是高校大数据研究的重要阵地。
表3 国内高校大数据相关文献排名前10的期刊分布
3.4 文献关键词分析
文献的关键词一般有3-5个词或词组组成,能体现出文章的核心思想。对关键词进行分析,找出高频关键词,发现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共提取1258篇论文中的关键词4853个,整理、合并部分意思相同的关键词,频率最高的29个关键词如表4所示:
表4 高校大数据相关高频关键词
从表4中可以看出,“大数据”词频最高, “高校图书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OOC”、“数据挖掘”“互联网、互联网+”等关键词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大数据在高校的研究热点。
但是,单个关键词的词频不能够说明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关键词共词分析的研究。
3.5 关键词共词分析
关键词共词分析是对关键词两两统计其在同一片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构建共词矩阵,进行聚类分析,从而找出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进一步解释该领域研究热点之间的联系和结构关系[4]。
本文使用Excel中的“数据透视表”功能,创建所有关键词共词矩阵,选择矩阵中关键词词频较高的部分数据,显示在表5中。
上面的共词矩阵中,对角线显示单个关键词在文献中出现的次数(注:此处关键词没有进行人工整理、合并),其他单元格显示行和列对应的两个关键词同时出现在文献中的次数。该矩阵以对角线为对称轴对称,沿对角线方向,矩阵上下部分数据完全一致。
为了研究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将表5所示的共词矩阵导入到Ucinet软件中,生成*.h的数据文件,并通过NetDraw可视化软件绘制关键词之间的知识图谱,生成如图1所示的高校大数据关键词知识图谱。
在图1中,不同的节点代表不同的关键词,节点的大小说明了关键词的中介中间性。处于整个图中心位置的“大数据”关键词,节点最大,说明位置最为重要。节点之间线条的粗细程度代表了节点表示的关键词共现的次数的多少。线条越粗,说明两个关键词共现的次数较多,关系较为密切。
图1中,关键词“大数据”位于核心位置,是这两年研究的重点。“高校图书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OOC”、“数据挖掘”“互联网、互联网+”等关键词,也是大数据在高校领域的研究热点。
4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2009年-2016年CNKI上高校大数据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和可视化分析法,得出以下结论:
文献数量上,2012年以前,研究较少,处于萌芽状态;2013年开始增长,2014之后迅猛发展。文献的数量与大数据在我国的发展相吻合。媒体将2013年称为中国的“大数据元年”。这一年,大数据开始走向各行各业,阿里、百度等企业与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动大数据在政府统计中的应用。教育、医疗等行业也认识到大数据对于解决面临的种种问题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大数据技术在各行业的研究应用逐步增多。从数据可以看出,从2013年开始,大数据技术与高校相关的文献迅速增多,大数据在高校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多。
从文献发表期刊可以看出,近年来虽然文献数量快速增长,但是,发文期刊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化、教育教学、图书情报方面。高校大数据研究集中在教育、情报图书馆、计算机科学领域,具有学科交叉性,但是目前对大数据的研究还处在初期的理论、概念、设计方面的研究,大数据技术的深入研究、行业的实际应用方面还比较薄弱。
通过关键词词频分析、共词矩阵、知识图谱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高校围绕大数据开展的热点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 大数据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知识服务、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方面的研究;
2) 大数据在人才培养、高等教育方面引起的变革,以及MOOC教学模式的引入也是研究的热点内容;
3)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在高校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以及建设数据中心,建设智慧校园中必不可少的。也是高校大数据的研究热点。
总之,高校大数据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今后科研人员还需要注重研究的深度,注重大数据关键技术在高校中的应用的研究,将理论成果向实践应用转化,为高校、乃至整个教育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Spiroski,Mirko.Relative Citation Ratio of Top Twenty Macedonian Biomedical Scientists in PubMed:A New Metric that Uses Citation Rates to Measure Influence at the Article Level[J].Open access Macedonian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2016,4(2):187-93.
[2] Huang,Ying,Schuehle,Jannik,Porter,Alan L.A systematic method to create search strategies for emerging technologies based on the Web of Science: illustrated for 'Big Data'[J].SCIENTOMETRICS,2015,105(3).
[3] Bragge,Johanna,Korhonen,Pekka,Wallenius,Hannele.Scholarly communities of research in multiple criteria decision making:a bibliometric research profiling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decision making,2012,11(2):401-426.
[4] 杨瑞仙.大数据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情报科学,2015,33(8):152-156.
[5] 桑庆兵.大数据在高校的应用与思考[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3,13(2):84-87. (下转第16页)
(上接第13页)
[6] 姜开达,章思宇,孙强.基于Hadoop 的校园网站日志系统设计与实现[C].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11).
[7] 崔雷,郑华川.关于从MEDLINE数据库中进行知识抽取和挖掘的研究进展[J].情报学报,2003(4):425-433.
2.高职应用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现状
吴思锋[1]对商务英语毕业生的论文选题做过调查:在360个选题中,但与商务英语有关的只有230题,占63.89%,与商务英语专业能力培养相关的不到10题,占2.78%;几乎所有的选题都是理论性,且缺乏新意。应用英语专业的专业设置一般是英语专业与某一具体职业相结合。学生在大学的基础阶段以英语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的训练为主。经过基础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逐渐接触到某一职业领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以国际商务贸易为职业方向的英语专业教学重点主要放在帮助学生掌握国贸实务、外贸单证、报关、报检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以酒店商务为方向的英语专业则放在培养学生前厅、餐厅、客房等部门的酒店业务操作技能方面。虽然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之前已经学习了《商务英语》或《酒店英语》等以职业为背景的英语课程,但是在撰写毕业设计的时候,学生往往避开职业话题。尽管现在国家加大了应用性英语研究生的培养力度,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高职英语教师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所学的专业为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的方向一般理论性较强,因此,有些教师喜欢指导中西方文化比较、跨文化交际研究、文学研究、语言研究、语言教学研究等毕业设计。
3.高职应用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创新思路
3.1论文选题依据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职业教育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前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选题应该与学生所学的专业及将来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
3.1.1就业岗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往往对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素质要求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一般来说,一门专业的设置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建立在对市场、行业,以及相关高校等多方面进行缜密调研的基础之上的。在确定了某一专业针对的行业之后,必须对相关的岗位群进行分析。通过认真分析具体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技能要求后确定某一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规格与目标。一个专业每门课程的设置都以培养学生具体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目标。毕业论文属于一门课程,具有一定的学分,必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必须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就业岗位和毕业生职业素质与技能要求是关键的内容。下面我将分别以应用英语专业(国际商务贸易方向)及应用英语专业(酒店商务方向)为例进行说明。
我曾经对常州市及周边城市从事外贸业务的140家企业进行过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共100家企业需要外贸业务员,占62.12%;其次是商务行政助理,共25家企业对此类岗位有需求,占15.52%;需求商务贸易口译/笔译类人才的企业最少,共14家,占8.69%;其他类岗位占13.67%。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商务行政助理、商务贸易口译/笔译、外贸业务员为应用英语专业(国际商务贸易)专业的主要三大岗位,占毕业生从事岗位的86.33%。我曾经对常州及周边21家酒店进行了调研。调查发现,在应用英语专业(酒店商务方向)学生目前从事的岗位中,酒店管理人员(前厅、客房、餐饮)所占比例最高,为26.56%,其次为服务员(前厅、客房、餐厅、康乐),占25%,再次为酒店行政业务人员,占23.44%。由此可见,酒店前厅、客房、餐饮三个部门的岗位应该为该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
3.1.2毕业生素质、技能要求
应用英语专业(国际商务贸易方向)的毕业生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商务沟通能力、较强的团队意识与创新意识。能懂得贸易流程与实务操作、营销知识与策略、消费心理学、互联网知识、行业知识。能进行单证制作、报关报检实务操作,了解贸易活动中的国际经济政策、法规等。应用英语专业(酒店商务方向)的毕业生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商务沟通能力、较强的团队意识与创新意识。具有良好的语音语调,流利运用酒店服务用语。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会操作办公自动化设备,具有较强的英语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酒店商务运作能力。
3.2选题举例
为了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提高应用英语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可以跟学生一起确定实践性较强、范围较小的题目,学生只有通过实际调查或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撰写论文的第一手资料。如国际商务贸易向可以写“常州大学城商务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现状分析及建议”、“?摇?摇?摇?摇?摇(江苏省某一城市)地板行业的外贸出口现状及措施(问卷调查+分析)”、“?摇?摇?摇?摇?摇(江苏省某一城市)机械制造业出口现状及对策(问卷调查+分析)”、“常州恐龙园的运作现状与策略”、“?摇?摇?摇?摇?摇(江苏省某一城市)大型超市的促销策略”等。酒店商务方向的学生可以写“常州市酒店业员工流动率过高现象研究——以**酒店为例”、“嬉戏谷开元度假村SWOT分析”等。
3.3指导方式
为了写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毕业论文,最好将毕业论文的撰写安排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进行。学生通过实践,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岗位有了亲身体验,写出的论文能够避免纸上谈兵。高职教育的关键和重中之重是校企合作。在论文撰写期间,可以采取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工作人员对学生共同执导。企业工作人员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校内专业教师具有丰富的论文和写作指导经验,以及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这两类教师的共同指导能够提高论文撰写的质量及学生的职业技能。
3.4质量监控
3.4.1杜绝抄袭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学生由于所学课程与自身水平的限制,为了顺利毕业,只好抄袭他人学术论文,造成毕业论文(设计)水平低下[8]。为了杜绝学生抄袭论文的不良风气,指导教师特别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布置论文撰写任务之前,通过学术界的一些事例说明抄袭论文的危害。第二,把好选题关。对于学生报上来的题目,指导教师要严格把关,对于那些经常的题目要毫不留情地让学生更换,建议学生写一些范围较小的题目。题目范围缩小,网络上类似或完全一样的文章几率相对会减少。
3.4.2撰写进度
毕业论文任务下达之初明确地向学生说明选题、开题报告、提纲、初稿、二稿的具体时间。由于毕业论文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进行,论文的指导方式与一般课程大不相同。一些学生往往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认为论文只是形式,只要其他课程通过就行了。由于学生已在顶岗实习,从某一种意义上讲,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因此没有以前那样宽裕的学习时间。学生因一时疏忽耽误了论文的撰写或敷衍了事不顾质量,导致不能正常毕业,这种情况时有发生。指导教师应该加大对学生论文撰写进度实施的跟踪,对于不太自觉的学生,不可完全听之任之,要多做思想工作,毕竟学生刚刚走出校门,社会经验不足,需要老师在思想上开导。
3.4.3语言质量
应用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通常用英语撰写。由于英汉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学生在撰写论文时往往会犯很多的语言错误,尤其是语法和词语搭配上的错误。在指导论文的过程中,教师要严格把关,一方面通过不断地修改,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会得到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能够确保论文的语言质量。
4.结语
毕业论文撰写是高职应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只有结合毕业生今后从事的就业岗位及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才能确定切实可行的论文题目。通过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从业人员的共同指导,创新立体的毕业论文指导方式。为了确保论文的进度与质量,指导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在思想上和专业上对学生耐心指导。
参考文献:
[1]吴思锋.高职商务类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新模式研究——以应用英语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0,(10):27-29.
[2]杨志康.对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与形式多元化的探索[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50-51.
[3]刘敏.高职应用英语专业毕业设计的创新探讨[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105-107.
[4]陈蓓.高职应用英语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分析及创新探索——以南通职业大学应用英语专业为例[J].高职教育,2011,(5):178-179.
[5]洪琳.高职院校应用英语毕业设计监控体系研究[J].华章,2012,(28):272-273.
[6]冯秀红.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毕业论文改革探讨——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76-78.
1、我校在本学期中,切实加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形象,在学校工作会议上,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培养教师的敬业爱岗、团结合作精神。
2、加强教师的理论及业务水平,通过会议上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让教师耳目一新。学习了《英国半年学习心得》、《德育实效》、《校本教研》、《学校发展与反思》等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内容。老师们也听得津津有味,受益匪浅。
3、本学期还组织教师进行读书活动。期初制定计划,列出书目,一个月读一本书,写读后感,会议上交流。但是因为教学繁忙等客观原因,很多老师没有做到读书的任务。打算下学期继续执行,彻底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4、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学习。教导处及教研组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教师业务培训计划和教研计划,大胆探讨教科研,组织集体备课及各项教研活动,如:二年级口算比赛;三、五年级应用题测试等。鼓励教师积极撰写论文,其中我校教师胡才丹撰写的四篇论文、案例分别获乐清市级二、三等奖。吴亦丹老师参加乐清市优质课评,获写教案一等奖,上课二等奖,案例评比一等奖。丁旭丹、黄丽静、林乐分获论文三等奖。丁旭丹获现场命题三等奖。丁旭丹、黄丽静、葛文跃获课件制作比赛一、三等奖。葛文跃老师获乐清市论文比赛一等奖;指导学生英语手抄报比赛多人获一等奖。黄丽静、葛文跃指导学生参加诗歌朗诵,获优异成绩;组织迎奥运知识竞赛多人获奖,获团体优胜奖。
二、强化学生纪律,搞好教学工作
1、我校大队部对各班实行量化管理。吴亦丹老师在期初出台量化考核表,期末进行先进班级评比。每天有值日老师及值周班级检查各班的纪律、卫生等情况,每周对各班进行一次量化排队,并对优秀班级颁发“流动红旗”。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律意识和班级体荣誉感,班风校风更加严谨。本学期获得校先进班级的是二(1)班、四(2)班、五(2)班。
2、大队部还组织手抄报评比,六一大合唱比赛,端午节移风易俗等活动。充实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为抓好学校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我校采取了以下措施:(1)组织教师学习新的教学方式,改变旧的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积极抓好后进生转化工作,以“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为原则,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辅导。特别是毕业班教师,面队压力积极进取,利用休息时间上课,加强对学优生和学困生的教育。在片模拟考试中我校学生成绩名列前茅。学生外出考试也频频传来捷报。考取育英、英华等学校的免费生好几个。(3)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学习。教师利用课间,经常互相探讨教学中的问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4)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奖惩制度,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导处制定教学常规奖励制度,激励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三、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1、全体师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学校与教师签定了责任书,做到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处处讲安全。
2、通过观看安全教育光盘、办板报、悬挂安全教育挂图、召开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3、安全员隔周进行安全教育讲话,并做好记录。特别是今年的“手足口病”高发季节,郑柳波老师制定应急预案、发放表格等,确保卫生工作顺利进行。
4、学校每天安排校委值日和教师值日、值周,重点加强早午自习和课间活动的安全管理,安排教师课间进行巡视,发现学生做危险游戏,及时进行制止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
5、重视健康教育,加强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和宣传工作,积极配合防疫站做好麻疹、腮腺炎、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发现疫情及时上报、隔离。同时对学校附近小摊点进行治理,禁止学生购买零食,消除安全隐患。
6、今年我校通过了“浙江省标准化学校评估”,领导首先表扬我们的环境优美、整洁,这离不开卫生员林秀燕老师的以身示范和各位老师、学生的努力。
四、搞好校园环境,优化环境建设
1、上半年收获了芥菜等蔬菜,收成后组织学生重新种植上了番薯。下半年打算继续开垦外操场。黄三飞等老师组织学生种植了玉米、茄子、青椒等农作物,但是因为天气等各种原因,没有成活。但是学生在劳动中获得了收获,增长了见识。特别是三(2)班,利用科学课进行劳动基地的开垦。除此,外围墙内的棕榈树也定期叫学生进行清理杂草,除虫等。使劳动基地建设更加完善。 共2页,当前第1页1
2、传达室及活动室建设正式建成。历经一年多新综合楼正式建成,扫尾工作也很辛苦,程建琴老师对工程质量进行了严格的把关。除此本学期还将校门进行改造,镶嵌了大理石金字校牌;在新综合楼旁边建设一个篮球场,供学生活动。我们的基础建设更加完善,校园更加美丽。本学期还通过了“温州市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的正式确定。我们将对教学楼、厨房、围墙等进行改造,还将添置多台小媒体和更新电脑室。
3、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对教学楼和综合楼进行了铝合金加高措施。
五、献爱心活动及校园经费
1、5月12日四川汶川8.0里氏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更牵动了我们沙岙人的心。第二天我们就印好传单,发起捐款。5月14日早上在操场上举行了隆重的捐献仪式,学生、老师慷慨解囊,共捐得15908元。此次活动戴少燕等老师表现积极,受到好评。
2、我们学校的债务清理工作还在进行中,希望领导能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让资金早点到位。
总之,一年来,学校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新的学年里,我们要吸取经验、查找不足,克服困难,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师生素质,为我校美好的明天努力奋斗!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一支粉笔,书写无悔的人生, 三尺讲台,承载爱国的豪情, 一颗红心,铭刻敬业的壮志,
两个铁肩,担起兴国的梦想。这就是我们教师担负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