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6 13:07: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著名辅导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06年大学毕业,一进入中学,就迎来了课改。这6年多来,经过高中两轮的物理知识的教学,让我不断地反思。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个问题是社会、学校、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翁,更关心这个问题。
如果学生问到这个问题,通常得到的答案大致有以下几种:
1.向成绩好的学生取经
向成绩好的学生取经,那么她们大多数是告诉你:首先,课前一定要预习,看看有哪些是不懂得知识。其次,课上的四十五分钟认真听讲,尽量弄懂预习时不明白的知识点。然后,回去要及时复习,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最后,如果有不懂或做错的题目,可以集中在一个错题本上,与同学讨论或者向老师请教。
他们确实是这么学习的,但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学生的学习能力要不错而且要很自觉才行。
2.买一些辅导书
上课若是还有什么不懂的,可以买一些辅导书。通常,辅导书上会把知识解释得很清楚。上面还有很多练习,多做做练习,会有帮助的。
说的也不错,不过,也许靠他自己,也没办法弄懂辅导书上那么多的题目。而且,现在的教辅书籍那么琳琅满目,质量也是良莠不齐。有的教辅资料上的题目并不好,或者难度过大,做多了有时候反而是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了。
3.请家教
可以请大学生来家里给自己辅导,或者找老师给自己辅导。应该说,这也是现在社会上非常普遍的现象。
这同样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如果老师讲得你都能接受,那么课堂上,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你又为何听不懂呢。难道补习了,成绩就一定会有显著的提高吗?我想肯定不是的,很多人补习之后,还是毫无起色。
这样效果也差,那样效果也差,那究竟什么办法才行呢?怎样才能改变成绩不如意的现状呀?引用苏联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为什么是阅读呢?难道阅读就比上面的方法更好吗?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分析一下。
你会发现,在课堂上,你布置一些课堂练习,程度好的学生往往很快就能阅读完题目,并快速地解答出正确的答案。而程度偏差的学生,还在一个字一个字费劲地看着题目的文字,不能很好地理解题意并得出正确答案。
程度较差的学生很艰难、很缓慢的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的教材,他们往往一样东西还没弄懂,另一样东西就该到要学了;或者刚刚学会这一样,另一样就已经忘记了。教师觉得,这个知识点已经讲解的很好了,要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而对他们来说,好像还是很快。教师觉得,我已经讲的这么清晰了,学生应该都懂了吧,甚至这么点内容,完全可以记下来的。而对他们来说,一下子就忘记了。
为什么,在教师看来特别基础的知识点,在有的学生看来,就那么困难呢?
举一个课堂的例子。在高一物理第一章节的第二节知识点里,介绍了“位移”。初中学生只学习过路程,没有接触过位移,这两个知识点都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但是却又不同,所以常常放在一起讲解以便于更好地让学生区分开来。于是课上,我先让学生们回顾,有没有人能解释什么是路程?在三个班级,学生都回答到,单位时间内的路程。
我笑了笑,说,你们想说的是不是速度呀!学生看见我轻松的笑了,才笑笑,意思到自己的回答好像不对。那,抛开物理,不要想公式,你们就想想用文字来解释路程。有的学生提到了距离。我说,两个位置的距离是指两个位置之间的线段的长度,并不是路程。
看来学生对路程,这个老师眼中很简单的东西,确实是不怎么理解的。接着我引导他们,大家现在假想一下,我们这会儿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夏威夷的海滩上,我们赤脚走在沙滩上,脚下会留下什么呀?脚印,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到。那么把一个个脚印练成线,这个线的长度就是路程啦。也就是说路程是指: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沙滩上的脚印就是轨迹,把脚印连成线,线的长度就是所走的路程啦。学生这下子都明白了。
物理课的困难首先在于阅读理解的困难,其次才是计算的困难。没有很好的理解题目,就不能开启心灵与脑海中的创造,更不要说在知识的空间中自由的游走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介绍了一位优秀的数学老师特卡琴柯,他教的中学生就没有不及格的。这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善于通过阅读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例如,在教方程以前,学生们就读了几十页关于方程的书,这种书首先是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讲得是方程怎样作为“动脑筋习题”在民间智慧中形成的。
借助于阅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读书越多,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因此有组织地让学习较差的学生阅读一些科普读物,这是教师在学校生活实践中对“后进生个别施教”工作的要点所在。反之,数理化差了,就一味的抓数理化,这就好像看病一样,没有抓到问题的根本,是治标不治本的。我们学校的高三,学生和老师都特别的辛苦,因为进入高三,就意味着没有休息日了,周六的上午是一贯的理综文综测试,下午老师继续工作批改上午考试的试卷。周日高三的老师学生还在课堂上奋战,周而复始。可是有时候最终成绩出来似乎和老师同学们付出的努力不成比例。为何已经榨干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时间与精力,成绩还是平平呢!因为没有人重视阅读,甚至一进入高中语文课在学校里面已经退居二线了。早读的时间多数让给了英语,高三的哪些老师“最轻松”,语文,因为语文课最少,语文作业几乎给数理化让道。语文的测试也只有期中期末考试才有。什么老师“最累”,数学和综合科的老师。试卷不停地做,不停地讲评,周而复始。
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经过周密考虑地、有预见地、有组织地让学习较差的学生阅读一些科普读物,这时教师要关心的一件大事”。的确,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而科普读物的阅读有时候甚至会影响到青少年选择奋斗的方向。1986年一本科普书《低温世界》出版时,作者司有和的儿子司卫东正在读高中二年级,这本科普书就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同年九月司卫东考上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九届少年班。91年,又被报送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作硕士、博士连读。97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物理系做博士后。现在,他已经是世界著名的布鲁克海汶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员,继续从事超导研究工作。07年司有和去美国时,司卫东对他爸爸说了这么一句话,“爸爸,如果不是你那本《低温世界》,我可能现在不会搞超导研究”。可见,科普书的阅读对于青少年影响力确实是很大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2-0153-02
在高三生物复习教学中,常有学生提出疑问:“书看懂了,练习却不会做,原因何在?”我认为这是因为经过分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很多知识,但这些知识是零碎的、不成体系的,很难使学生建立起知识的横向、纵向的联系,很难把握题目的切入点。教师要帮助学生将这些散乱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加工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到有关的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和综合应用,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呢?在许多教学辅导书中也有归纳好的知识网络,但要将这些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网络,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网络的构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 构建知识网络的必要性
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我们高中教育的最终目的。知识网络是指学生把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联系起来,构成的一个学科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是高中生物复习的基本任务。首先,考试大纲对理解能力的要求之一是“能阐述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因此,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是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考直接的考查目标。其次,网络结构化的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只有知识形成网络结构,才能在解决问题时迅速地、有效地提取知识,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情况下,能根据网络结构找到其他途径。可以说,获取的知识没有形成网络结构,也就没有达到真正的理解,当然也就谈不上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止一位学生经常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把书看过好几遍了,知识点也记得很清楚了,可是一做到综合性较强的题总觉得束手无策?我想这也是很多学生身上的共性问题,也就是说他们不能有效实现知识迁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形成知识的广域网络结构。
二 构建知识网络的常见类型
在高三生物复习教学中,常使用以下几种方法来构建生物知识网络:
1.流程图型
相关知识的呈现具有明显的先后顺序、因果关系和反馈关系,使用流程图能清晰地表示出其中的关系。如:细胞分裂、胚胎发育、中心法则、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具有发展、变化或形成过程的知识,用文字、线条和箭头按先后顺序编写出知识流程,并把相关的知识放在流程的合适位置上。如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
2.概念图型
概念图是由节点和连线组成的一系列概念的结构化表征,概念图中的节点表示某一命题或领域内的各概念,连线则表示节点概念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这种图型能促进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知识结构化,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也有助于教师及时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细胞的分类与结构:
3.中心辐射型
某些单元的知识点之间缺少严密的逻辑关系,彼此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将这些知识以关键词为中心,用线条、括号和精练的语言文字,按知识内在的层次关系,逐级概括,层层展开。如以N元素为中心的相关知识:
4.列表比较型
把教材中易混淆的知识,如相似或相关知识利用横向比较的方法进行对比,找出对比的内容、项目,逐项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区别和联系,以加深理解,并避免知识之间相互混淆。如种群与物种的比较:
三 构建知识网络的有效措施
构建知识网络的具体操作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为了使知识网络建构更有效,教师可从三个方面层层递进:第一,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网络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第二,师生互动,构建一个知识网络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第三,由老师在黑板上构建一个简单的或不完整的知识网络,通过学生间的分析讨论来加以补充和完善。
四 构建知识网络重在应用
实践证明:练习是学生获取、巩固和应用知识的手段之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让学生在做练习中去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他们对知识间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
上图是人和动物体内某些物质转化过程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1)人在饥饿初期,维持血糖稳定的主要途径是①(填图中标号),对该过程有促进作用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2)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发生障碍时,图中的④⑩1112过程会加强,这说明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3)⑨过程是在转氨酶的作用下完成的。(4)图中C物质的作用是与氢结合生成水,D物质主要是通过肾(器官)排出体外。
这是一题学科内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要想把它解答得完整,就必须掌握糖类、脂质、蛋白质的代谢途径,它们间的关系以及与人体健康、细胞呼吸等相关知识。
总之,我们在高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使学生学会把所学的概念、原理、规律、方法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构建成知识网络,对基础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类,挖掘知识内部的逻辑关系。在复习时,只有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立足于理论联系实际,立足于学科内的综合,立足于培养学生能力和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的提高,以“不变应万变”,才能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最终胜利。
在中国,清华大学是公认的藏龙卧虎之地,堪称“传奇人物的摇篮”。然而,见惯了拔尖人才的清华学子们,却津津乐道“馒头神”张立勇的传奇故事。这位农民工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关注,是因为他在卖馒头时,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这天傍晚,学生们下课晚了,食堂窗口挤满了人,有的学生急不可耐地把碗塞进来:“两个馒头!”“3个,我要3个!”叫声和晃动的饭碗,让张立勇眼花缭乱,他随口说:“Would you pleasewait for a while(请等一下好吗)?”声音不大,但清晰有力,学生们怔住了。卖馒头的小师傅会说地道的英语?伸进窗内的手和碗缩回了。“Thanks for youpatience(谢谢你的耐心)。”张立勇又微笑着加了一句。这天,两个学生在卖饭窗口前讨论,英语单词中有面包,怎么没注意有“馒头”呢?“有,是steam-bun。”小张接过话茬说。还有一次,两个学生在争“bean”能否指代豌豆。窗口里面的张立勇说:“bean是豆类的总称,pea才是豌豆。”两个学生听了,点头称是。继而一脸惊愕地嘀咕:“这个卖饭的……好强!”
后来,食堂干脆让张立勇设立了一个“英语窗口”,专门用英语卖馒头。他的窗口前总是排起一溜长队,就连不太爱吃馒头的学生也加入了排队行列、只为和小张切磋英语。当他们了解张立勇的经历后,更对这位“北漂”小伙子的打拼精神钦佩不已。
1975年,张立勇出生在革命老区江西崇义县茶滩乡。为帮家里还债,18岁的他高中未读完就只身到广州打工。在一家中外合资的玩具厂,张立勇谋了份工作。因为这里的玩具都销往欧美国家,所以定单、包装等全是英文,看不懂这些外国文字,玩具的尺寸、颜色、填充物要多少等都无法确定,更无从下手。张立勇从帆布包里掏出从家乡带来的高中英语课本,又买来英语词典当助手,对照着包装箱上的英文,再翻译出汉字来。这时的他,已经感觉到了英语的重要性。
一次,有位美国客商来这家玩具厂谈业务,他叽哩噜咕地说了一大通英语,在场的厂领导们硬是没有一个人能听懂。女翻译闻讯赶来后,马上就用英文和洋客商有说有笑地愉快交流起来,这让张立勇万分羡慕和佩服。
和别的打工仔不同,张立勇并不想做一台挣钱的机器,工作之余他心里还鼓胀着强烈的求知欲,他坚信知识能改变人的命运。但尽管“南下”时背了不少书籍,工作的劳累和周围的环境,却根本不允许他自学。“在一间狭小潮湿的屋子里住着8个工友,人家每天不是打牌就是喝酒,我想学习也没有那个环境和氛围。”
1996年,张立勇通过几年苦干,总算帮家里还清了近万元的债务。这时他已厌倦了在广州的打工生活,每天身体上都极其疲累,脑子里又很空虚,简直有一种虚度光阴的感觉。当年6月,他给在北京的一位亲戚通了电话,对方说:“这边倒是有个机会,但工资有点低,一个月才200元。哦对了,你在广州一月能挣多少钱?”“1000块左右。”亲戚一听工资悬殊这么大,以为准没戏了。不料,当张立勇听说这份工作是在清华大学的食堂当厨工,不由精神一振,欣然同意了!
能在清华读大学,曾经是张立勇瑰丽的梦想,这所百年名校一直是他心底的麦加圣地。“别说当厨工,就是到清华园做个清洁工,哪怕不给工资我都愿意去!”就这样,小伙子带着朝圣的虔诚,以另一种身份跨进了这座梦中的象牙塔。
每天在清华园的这片芳草地上,就像触摸着它温热的肌肤一般,与它一同呼吸,一同生长……这对张立勇而言,真是一个如鱼得水的好地方。尽管待遇要比广州低很多,但只要能维持生活,有一个氛围和环境让自己学习,他就觉得很充实,很开心了。
一鸣惊人,卖馒头也玩“英语脱口秀”
在清华大学第15食堂,张立勇成了一名切菜工,兼卖馒头。同时,他将自己感兴趣的英语作为突破口,开始了自学,但自学的艰难他始料未及。月薪微薄请不起老师,一台旧收音机成了他的先生。
上班不久,他就为自己制定了一份高三学生般残酷的作息时间表――每天5:00起床,刷牙洗脸后花半小时去跑步,5:40---7:20背英语,7:30分上班。食堂规定,在给学生开饭之前,厨工们先吃,吃饭时间只有15分钟。为了能让自己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张立勇规定自己必须在7分钟内吃完饭,挤出8分钟躲到食堂后面一个放碗柜的地方背英语单词。很多同事都难以理解他这种“怪异”行为,别人吃完饭都要聊聊天、开开玩笑轻松一下。张立勇却总是匆匆扒完饭,把碗一推就“躲”起来背单词。“一个切菜工,学这有用吗?如果这小子没疯,肯定是我疯了!”一名厨师揶揄说。
因为每天要在菜墩、窗口前一站10多个小时,每天晚上下班后,张立勇都感到腰酸腿软,非常困乏,书没看上几页,眼睛就睁不开了。这么下去怎么行!后来,小张发现喝烫水治瞌睡。每一次看书前,他就先灌满一壶开水,故意把舌头烫得钻心痛,以此驱散瞌睡虫。就这样,他可以看书学单词到夜间11点,然后从11:30收听英语广播到凌晨1点,平均每天只睡4个小时。
和清华的学生不同,张立勇没有充足的时间。也不能正规学习,只有这样不断地积累时间,一分一秒都不放过。他就像一只上紧发条的闹钟,哪怕每天工作再苦再累,自学英语从不中断。在床头的墙上,贴着张立勇用毛笔写的“克己”和清华“自强不息,行胜于言”的校训,以告诫自己不许偷懒。
除了要像海绵挤水一样挤时间,张立勇还要求自己抵制各种各样的诱惑,长时间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以前找他喝酒或参加生日聚会的同事、朋友特别多,可他一没钱二没时间,就婉言谢绝了。“后来他们有了活动就不再喊我。久而久之朋友们都认为我面子大,不愿花钱,抠门,还送我一个外号‘铁公鸡’!”张立勇笑着说。
在他眼里,北京这座城市就是一本流动的英语辞典,走到哪里都会有英语的身影。只要留心,随时随地都可以学,每一块广告牌,每一个路标,每一座饭店名称,每一个地铁站口,只要有英文,张立勇就记。甚至泡一袋方便面,他都能学5个单词:盐(salt)、糖(sugar)、味精(MSG)、脱水菜(Dehydrated veg―etables)、调味包(Seasoning packet)。滴水穿石,这名切菜工的英语大厦就这样一砖一砖地堆砌了起来。
当然,张立勇不敢本末倒置,因为学习而忽视自己的“革命工作”。由于每年年底都要考核厨师和杂工们的工作能力,为了能够长期留在清华校园,食堂里一些最脏最累,别人不愿干的活儿他都抢着干。小伙子知道,勤奋工作是自己留在清华的唯一途径,所以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然后才是英语。刚进厨房时张立勇显得笨手笨脚,通过一番努力。好学的他很快就练出一手精湛的刀功,切菜速度极快,厚度拿捏自如。
在清华食堂开设“英语窗口”后,张立勇的口语交流能力提高极快,有的学生想试试这位切菜工到底有多深的水,买过馒头后故意把话题引到饮食以外的领域,但无论问什么,对方话音一落,张立勇马上就能用英语对答如流,发音之标准令外语系的大学生都感到汗颜!“第15食堂有个爱玩‘英语脱口秀’的小师傅”,一下成了清华园最热门的新闻,不仅学生们纷纷慕名来买张立勇的馒头,一些老师也怀着好奇找小张师傅“过招”。
2000年的4月一天,哈佛大学一位著名女教授到清华作学术交流,听说张立勇的事迹后,专门到食堂找他闲聊了一阵。尽管已有思想准备,张立勇一开口还是令这位美国女士感到很吃惊,他敏捷的思维、流利的英语、温暖的笑容,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事隔两年后,美国一家媒体采访她,谈到对中国清华大学的印象时,女教授由衷地称赞:“那真是一个卧虎藏龙的地方,连在校园食堂里卖馒头的打工仔,都拥有高超的英文水平和极好的修养!”
当年7月,张立勇顺利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这让他信心倍增。2001年,他报名参加了托福考试,成绩一下来,竟是630的高分!消息传出,整个清华园都沸腾了,在水木清华BBS上,大学生们将他比作《天龙八部》中那位深藏不露的少林寺“扫地僧”:“要说还是咱清华人才济济。少林有‘扫地僧’。清华有‘馒头神’,都一样惊世骇俗!”他的艰辛,他的刻苦,他的顽强,让清华学子动容。这所中国最高学府的网络论坛上,首次为一个农民工的坚韧好学掀起了波澜,“馒头神”张立勇更成了清华大学的热点人物。
破雾而出,切菜工“变身”金领CEO
不过,一考成名后的张立勇淡定而从容,并没有给国外的任何一所院校寄留学申请材料,他考托福只是想验证自己的英语水平。当时,张立勇的工资只有七八百元,除去留给自己几十块钱的零花外,剩下的全都寄给父母。尽管如此,面对教育机构开出七八千元月薪请他去工作,小伙子竟然婉拒了。大家都很不理解,为什么不选择更好的工作和生活,还要继续留在食堂打工,这不是“人才浪费”吗?但事实上,张立勇不忍告别清华,是因为这里拥有良好的自学环境,同学和老师们都那样平易近人,学习上遇到什么难题,他可以随时“逮”个人滔滔不绝地发问。
于是,张立勇继续在食堂切菜卖馒头,工余开始自学大学课程。一年后,他拿下了北京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的大专文凭;隔了两年,他又拿下了北大国际贸易专业的本科文凭,终于圆了一个迟到10年的大学梦。当天晚上,张立勇破天荒地花掉大半月工资,宴请了所有的同事和朋友。酒桌上,这个沉默、内敛的小伙子哭得一塌糊涂。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一纸文凭的背后,付出了多少汗水,吃了多少苦头……
2004年7月,张立勇出版了他的自传《英语神厨―――我在清华打工》,书中讲述了他的打工和自学经历。没想到,该书一面市就受到全国众多大学生和打工者的热捧。销量惊人!读者们都视他为最好的励志楷模,十年磨一剑的张立勇成了许多年轻人的偶像。
接下来,到上海、广州、天津等大城市签名售书,以及到各大高校为师生们讲述学习的重要性、如何学习、怎样坚持学习等技巧,就成了张立勇生活中的一部分。他的演讲风趣幽默。不时引发同学们的掌声和欢笑。这位从神话中走来的清华农民工,用朴实的话语,把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无私地传授给了许许多多的人。不久后,他被授予“首届中国青年学习成才奖”,被《人民日报》评为“中国十大年度新闻人物”!
2007年,这位自学成材的打工仔又顺利通过学位答辩,拿到了传播学硕士学位,给他传奇的经历又深了一道光环。当年6月,“馒头神”不再卖馒头,而是被招进清华大学后勤部门做起了行政工作。
张立勇没有忘记是热心的清华人成就了他,父母生病,领导在经济上给予帮助;买不起英语教材,一些素不相识的学生给他各种英语辅导书和磁带;在北京11年了,他几乎没有买过一件衣服,都是同事、同学、领导们送的……所以,一旦有人需要帮助,他也会毫不吝啬地伸出援手。比如两位考进清华后,成绩连续出现过几次不及格的学生,与张立勇一席长谈后触动很大,恭敬地称他张老师,之后他们的成绩很快就上去了。
引言
现代社会中,外语的主体性地位日益显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英语。学生学习外语的直接目的就是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完全听懂英语材料,实现无障碍沟通。近些年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重点高中英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在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始终感觉到大学生课堂参与不积极、学习英语兴趣不够高、缺乏创新精神,甚至有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导致英语边缘化,所有这一切使得大学英语教学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鉴于笔者有着两个不同阶段的英语教学经历,得出的结论是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学英语教学存在严重脱节,从而导致大学生特别是入学新生感到迷茫和无奈。这种不衔接已经成为摆在教师和学生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笔者分析了中学英语与大学英语教学不够衔接的症结,并提出了一些设想和我校近些年所做的尝试,旨在为新入学的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英语教学,顺利实现从高中英语到大学英语的过渡扫清障碍。
一、现状分析
早在1960年,Jean piaget就提出了著名的“认知理论”。他认为,人们对于任何新事物的认知都是从已有的知识中发展而来的,英语教学也不例外。[2]英语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该逐步地、由简到繁、从易到难地进行。而现在的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无论是教学目的、教材内容、教法学法还是评价体系都存在很大的不同,不像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差别、让学生最难以适应的是教材内容和教法学法。
(一)教材不同
大学英语教材相对于高中英语教材来说跳跃性(跨度)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词汇量大,据统计以新视野《大学英语》1为例,前五个单元出现的单词平均每单元81个,其中不乏一些深奥的词汇,加上视听说教程出现的生词每单元共有110个左右。而高三英语每单元的词汇量约60个(除最后几个模块比较多是为了高考最后扩充词汇而设计),如此大的生词量对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难度可想而知。另外,听力教材的出现使得学生更加无所适从,因为中学时代部分同学没有上过听力课,即使有些学生进过听力语音室,也没有任何的压力。可一进入大学,却要把它当一门课程来学,学生有着强大的心理压力。二是教材的练习编排信息量大,由于2004年教育部制定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将“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作为总目标。[1]大学英语教材要体现英语教学实用性、知识性相结合的原则,将重点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使用能力上来。因此,每单元的练习从课前的Listening到课后的Reading Comprehension,Discussion,Vocabulary,collocation,Sentence structure,Cloze,Translation,Text Structure Analysis,Structured Writing一应俱全。相比高中课本的练习编排主要是高考题型Multiple Choice,Cloze,Reading Comprehension和Writing,或者一些围绕这些题型的练习。
(二)教学要求的不同
高中英语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这一阶段是以细节为主题海轰炸式的教学,在课前教师需要综合各种教学辅导材料进行精心的准备,课堂上需要辅以大量的板书进行讲解。每堂课要求学生听记笔记、课后温习笔记,学生无需也没时间找工具书进行自学,每天做老师硬性布置的定量练习。每周一次小考,每月一次大考,几个月一次联考,所有的一切都是学校、老师做好安排,要求学生跟着老师的步伐走,学生是在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共同监督下学习,所以往往“听话”的孩子成绩相对好。因此,在中学,对学生的要求是“严”的。这样的教学环节都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对教师有着严重依赖,而大学的要求则不同。教高厅[2007]3号文件颁发的《课程要求》强调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要求“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应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大学里更侧重的是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是充当引路人。与中学英语相比,大学英语课时少、信息含量大、要求层次高,因而教学进度快。教师很少精讲,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由于教学学时所限,课文中出现的大量词汇需要学生课下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所以在大学,对学生的要求是“松”的。
(三)授课方式的不同
中学课堂教学一切围绕高考,课本中有许多语法项目需要讲解,英汉互译、词义辨析等都是教学的主要内容。鉴于语法项目、词义辨析比较抽象,中学英语教师大多选择汉语授课,甚至能用英语的也不用。大学则不同,大学英语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将来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的重担,大学英语教师无论是在组织教学、分析篇章结构、讲解知识点、练习处理还是在听力训练时都基本是英语授课。
二、高中英语与大学英语衔接的意义
高中英语与大学英语衔接的意义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有利于明确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的不衔接很容易使学生在升入大学以后过度放纵自己的惰性因素,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掌控性强,学生养成了对课任教师的依赖心理,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进入大学后,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不予以培养,放任自流,学生可能从开始不知道怎样学习到滋生厌学情绪,把英语课程边缘化,甚至很快地放弃。
(二)有利于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或者推进速度大大低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速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伤害。由于大学英语教材的更新周期比较长,同时与教材配套的光盘软件和各种教参辅导书的大量出现,以及网络学习资源的利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权威作用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因此,高中英语与大学英语的衔接使得教师主动地对教材进行再次研究,更新教学内容,利用先进的科研成果,使学生获得意外的收益。
(三)有利于选择教学方法[4]
教学方法的沿用不是衔接,更不是连贯。从某种程度上说,在高中阶级,学生是为了取得好的考试成绩可以升入高一级学校,他们在这一期间获得的主要是一些书本知识和技能,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围绕考试进行的。大学期间,学生学习是为了将来就业,为了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这要求他们在大学期间培养实用的英语技能。做好两者之间的衔接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
三、高中英语与大学英语顺利衔接的措施
(一)优化教材和课程设计
教材和课程设计是教学实践的依据。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大纲,遵循教学模式,研究一套大学和高中相互衔接的一体化教材,注重教材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时代性,同时还要体系教材内容的系统性、连续性和整体性。以这样的要求为原则编写的教材能满足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并且能够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大学的英语教学可以实施英语分层、分级教学。[6]这样的教材和课程设置不会让学生在由高中进入大学时不适应,解决高中和大学教学脱节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有效地顺应新课标课改的要求。
(二)对新生进行“新生教育”
开学第一课教师对新生开展“新生教育”,这是我校近些年来的有益做法。首先帮助他们转变心态:大学的教育管理理念、模式、方法、手段等与中学有很大区别,中学的学习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依赖教师和课本,从教师教学中寻找答案;大学的学习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动性,从课本及参考书中寻找答案。学生很少有机会像中学时那样再得到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辅导、督导。学生唯有在课余时间进行大量的自主学习,才有可能在大学阶段使自己的英语水平和英语应用能力有质的飞跃。因此,作为学生,个人的学习理念、策略、方法与手段亦需相应调整和改变,克服学习依赖性,掌握大学的学习方式和方法,“管理”好自己,才能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如鱼得水。文秋芳在《英语学习策略论》中指出:“学习成绩的差异并不纯粹源于智力水平的高低,是否善于管理学习已成了众多因素中的关键因素。过去的多项研究表明,英语学习不成功者往往不善使用或很少使用管理方法。”(文秋芳,1996,《英语学习策略论》)那么如何让学生掌握大学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呢?古人云:“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语言教学必须向学生提供指导,否则教育就没有存在的必要。”(Widdowson)[3]就英语这门学科来说涉及词汇、阅读、听力、写作的学法指导,如词汇学习可以运用词根词缀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语境记忆法来记忆生词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理解中的快速阅读只需带着问题在文中寻找答案一般问题的设计都是按文章内容出现的顺序来设计的,仔细阅读需要把握文章大意,找出主题句,再找出相关细节;听力理解要先浏览问题预测听力内容;写作要掌握“五种基本句型”,适当背诵点小短文和课文精彩段落可以帮助学生打好写作基础。对每课的课文学习要培养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温习的习惯。大学生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好课外时间,使英语学习由依赖性逐步过渡到独立自觉性学习。同时由于影响英语学习的主要因素是动机、情感和个性特征,个性的差异直接影响学习策略的形成和应用,因此,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拟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调整学习状态,从而在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提高中学教师英语授课的意识
很多大学生特别是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对英语老师英语授课很不习惯,特别是来自农村中学的学生,英语就像天书一般,问其原因得知中学英语课老师基本不讲英语,一是没有英语授课意识,认为汉语授课方便;二是怕学生听不懂,不愿去尝试。关于尽量用英语授课这一点,笔者在中学进行了长期的尝试,学生受益是显著的,尤其是听力成绩往往明显高于其他同类班级学生,每次学生的高考平均分也高出同类班级好几分。因此,中学课堂尽量使用英语教学(对于语法项目、词义辨析等比较抽象的可用汉语讲解)既能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乃至综合水平,又能让学生感受英语的氛围,从而在以后的大学课堂上不至于有陌生感。因此,中学英语教师应该具有英语授课的意识。
(四)大学教师应因“材”施教
由于大学生源复杂,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来自重点高中的基础相对较好,来自农村中学的比较薄弱,来自职业中学的干脆连续三年没有听力课,要他们进入大学同用一本教材,在同一起跑线上学习,对基础差的学生的兴趣积极性是一种严重的挫伤。因此,教师不要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应事先了解学生的基础状况、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自信心入手,例如针对单招的学生,我们不妨先采取中学使用的方法,可以指定一、两段文字优美的段落让他们背诵,然后予以鼓励性的措施。听力课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现听力课有趣的一面,可以让学生一对一对地上台模仿听力对话等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这样帮助他们解脱心理困扰,学生会觉得与中学差别不大,然后再逐渐放手,过渡到理想的要求。另外,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适当使用汉语,这也符合D.Ausebel的理论――认知教学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外语教学中“不排斥使用母语”。
(五)高中教师和大学教师的相互交流
高中教师和大学教师交流的缺乏也是造成高中英语与大学英语脱节的一个原因。因此,中学和大学的英语教师首先要同时熟悉高中英语和大学英语两个教学大纲的要求,加强教学上的沟通。[6]中学英语教师除了要认真领会、贯彻好高中英语的教学要求外,还应了解大学英语的教学要求,了解大学英语与中学英语在各方面的衔接度,以便更加明确中学教学的目的,为学生升人大学后能顺利过渡到大学英语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大学英语教师也应了解高中英语的教学要求,了解学生在中学阶段掌握哪些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达到怎样的水平,以便在教学中能根据学生已有的水平设计自己的教学,促使学生的英语水平持续提高。其次可以安排大学教师参与地方教育局组织的对中学的教学视导听课,甚至可以在高中给学生讲授英语课,与中学教师相互切磋,让学生提前感受大学英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升入大学后的不适。另外,顺利地实现高中英语与大学英语的衔接还要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英语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总之,要实现中学英语向大学英语的顺利过渡,中学教师、大学教师和其他相关部门需要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徐朝.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教学的过渡与衔接探析.科协论坛,2007,(5).
[3]Widdowson H G.Aspects ofLanguage 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言传身教,
注重女儿心灵成长
刘雨霖(小名妞妞)是刘震云和郭建梅的独生女儿,出生于1987年。
刘震云和郭建梅都是来自河南偏僻农村的穷孩子,分别以省、市高考文科状元的身份走进北大中文系和法律系。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两人结为夫妻,住的是简易宿舍,没有空调和暖气,一日三餐很简单,连煲一锅鸡汤都觉得是奢侈。
妞妞出生后,刘震云写小说出名了,家里的经济条件好了起来,不仅居住条件大大改善,而且有了私家车。
妞妞该上幼儿园了。刘震云与妻子思考最多的问题是,怎样培养女儿?
很快,刘震云与妻子达成共识:像普通工薪阶层那样养育女儿,给妞妞以更多的精神上的滋养,让她幼小的心灵健康、向上、美好。
缘于此,刘震云夫妇并没有把妞妞送进高档幼儿园,而是选择了一所普通的全托幼儿园。
之所以让妞妞全托,一是因为刘震云和郭建梅平时写作和工作非常忙碌,家里没请保姆;二是刘震云夫妇都想让女儿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果然,妞妞没让爸爸妈妈失望。双休节假日,妞妞在家里,不是写字、画画,就是看动画片,渴了自己倒水喝,饿了自己洗苹果吃,还主动帮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见爸爸坐在书房里绞尽脑汁也难以写下去,她就会像小大人似的经常关心他,要爸爸不要太累了。她还会拉着爸爸的手出去散步,寻找创作灵感。刘震云一次次对妻子说:“妞妞真是我的贴心小棉袄。有这么一个懂事的女儿,我这辈子值了!”
郭建梅清楚地记得,妞妞上大班的那年深秋,天气很冷,等她回到家里,妞妞迎上前来,说:“妈妈,今天太冷了,我自己灌了热水袋。”她这才想起来,刚买的热水袋,也没教妞妞怎么使用,大概是她看幼儿园老师用过,这才学会的。郭建梅一把搂住女儿说:“你胆子真大,不怕烫到自己吗?”妞妞笑着说:“妈妈,您放心吧,我倒开水很小心的。爸爸在写书,我没有惊动他。”
刘震云虽然是名人,但骨子里却很“草根”,每当看见农民工扛着大包小包的东西从自己面前走过时,他就会对身旁的妻子说:“这些人都是我的兄弟,我们要对他们好,同他们打交道哪怕受了点委屈,也不要紧。”每当在街上遇到真假难分的乞讨者,刘震云都会掏出零钱,表示一下自己的心意。买菜时遇到缺斤少两的现象,他绝对不会前去讨说法,在他看来,那些菜贩真的很不容易。
在刘震云的支持下,郭建梅辞去公职,呼朋引伴,组建了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成为中国第一位公益律师,专门为妇女及农民工、下岗工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民间的法律援助和公益诉讼,并进行相关的学术研究。
刘震云和郭建梅的善良之举,对妞妞起到了很好的言传身教作用。在班上,她对每一个小伙伴都很好,有好吃的、好玩的,都乐于与大家分享。每年的压岁钱,她大部分都捐了出去。
逢年过节,刘震云和郭建梅都会带着妞妞访贫问苦,奉献爱心。他和妻子一致认为:“天道酬勤,地道酬善。只有让妞妞保持与人为善、同情弱者的好品质,长大后,她才会受益无穷。”
令刘震云和郭建梅无比欣慰的是,女儿从小到大,虽然有条件追星,但她从不追星;从不高消费,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从不喜欢名牌,在吃、穿、用等方面都非常普通,不太讲究,其中,换季的衣裳大多是从地摊上淘来的。
与其推车,
不如让轮子自己转
1997年,刘震云和郭建梅搬家,这才把刘雨霖从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第三小学转至海淀区北大附小读四年级。小学毕业后,刘雨霖在北大附中完成了初、高中学业。
与那些望女成凤的家长迥然不同的是,刘震云夫妇从来不给女儿请家教,不报任何兴趣班,也不请求老师对孩子特别关照。
从小学到初、高中阶段,刘雨霖在班上除了英语相对薄弱一些,别的学科成绩还不错,语文尤为突出。
刘震云和郭建梅并不为女儿的偏科而着急。每当看到女儿的成绩报告单时,他们都保持着淡定从容的心态,从不批评女儿。在女儿的学习及培优问题上,刘震云和妻子都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平时,刘震云只要不外出,都会亲自开车接送女儿。在车上,父女聊的话题,都是各自所遇到的趣事儿。回到家里,他从不强迫女儿没完没了地做作业和模拟试题。
郭建梅忙里偷闲会带着女儿逛书店,刘雨霖只挑自己感兴趣的童话和故事书。郭建梅从未给女儿买过一本课外辅导书,在她看来,让女儿陷入题海战术,变成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那是很可怕的事情。
寒暑假,刘雨霖彻底解放了。刘震云要么带着妻女去山东青岛、海南三亚、云南丽江、印尼巴厘岛等旅游胜地度假一周,要么与妻女一起回到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王楼乡老庄村的老家,住上十天半个月,与乡亲们聊天,干些简单的农活,喝玉米粥、啃馒头、吃咸菜……
刘雨霖读小学期间,郭建梅有个朋友建议让孩子学弹钢琴,说每天坚持弹奏30分钟,一年下来,不仅手脑并用对开发智力大有益处,而且能够让情感线条更加细腻,情绪更加活泼开朗,有利于孩子优良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及个性特征的塑造。
郭建梅与刘震云商量一番后,又征求女儿的意见,为她买回了一架钢琴。就这样,刘雨霖利用课余时间,开始学习弹钢琴。
孰料,三四年后,刘雨霖认为弹钢琴枯燥乏味,提出不学了。
郭建梅完全尊重女儿的选择,说:“钢琴一直放在家里,乐谱也摆在那儿,你哪天有兴趣想弹奏一曲,那就再弹奏吧。”
刘震云从书房里拎出两只木箱,当着女儿的面打开,然后动情地说:“这里面装的全是我写作之初的退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强烈的兴趣作支撑,我不可能一步步走到今天……妞妞,你想学什么、不想学什么,我们都旗帜鲜明地支持你!”
刘雨霖一头扎进刘震云的怀里,调皮地说:“理解万岁,谢谢老爸!”
刘震云就此悟出,路上的车子跑得快,全靠轮子自己转,如果把成长中的女儿比作一辆车子的话,与其施以外力推动她前行,不如让她以兴趣为动力,使得轮子自己转起来,朝着一个明确的目标迈进。
当刘震云说出“兴趣至上,与其推车不如让轮子自己转”这一观点时,郭建梅和刘雨霖都朝他竖起了大拇指。
刘雨霖升入初中后,刘震云和郭建梅的圈内外朋友非常关心她的学习情况,当得知她的成绩离“校级乃至市级尖子生”还远着时,都惊呼道:“刘老师,您是怎么教育女儿的?”“郭主任,您怎么不把女儿的成绩提升放在第一位呢?状元父母,应该培养出状元女儿才对啊。”
刘震云称,自己和妻子没怎么教育女儿,不太管她,她想怎么学,那就怎么学,一切都顺着她。
郭建梅称,自己和刘震云并不在意女儿成绩的高低,只给女儿提供一个特别宽松的成长环境。
有热心肠的朋友要给刘雨霖介绍北京市最优秀的家教老师,并保证不出一学期,可以让她的各科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
刘震云和郭建梅又征求女儿的意见,刘雨霖连连摇头。于是,刘震云和郭建梅婉言谢绝了朋友的美意。
就这样,刘雨霖无忧无虑、快乐自由地成长着。她表示,自己读高中时,会根据兴趣确立奋斗目标,然后考上自己所喜欢的大学及专业。
投身电影,
兴趣转移没让父母失望
2006年9月,刘雨霖读高三时,面临的是考什么样的大学、读什么样的专业这一问题。
凭着长篇小说《手机》及冯小刚执导的同名电影而大红大紫的刘震云,主张让女儿跟着自己学写作,以后当作家和编剧。他的理由是,女儿像自己一样拥有丰富的文学细胞,作文一直写得不错。郭建梅则希望女儿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
刘雨霖给自己做了一回主。经常喜欢看电视的她,觉得自己形象、气质等方面的条件都不错,应该可以当主持人。2007年9月,刘雨霖如愿以偿地考进了中国传媒大学。
郭建梅每年都有好几次要去云南、贵州、四川、甘肃等偏远地区办案。遇上寒暑假,刘雨霖都会像小跟班一样跟着妈妈出差。到了现场,她用家用DV不停地拍摄着。
回到家里,刘雨霖在电脑上剪辑、加工着自己所拍摄的素材,不时地流泪。
刘震云和郭建梅见状,都认为女儿像自己一样同情弱势群体,有着一颗透明的水晶心。
2009年11月,正读大三的刘雨霖自编自导了26分钟的微电影《眼睛》,女主人公的原型是郭建梅所的一个案子的当事人――来自湖北省利川市毛坝乡23岁的农家女夏红玉。她生下孩子第17天,因拒绝与丈夫同房,被凶残的丈夫用螺丝刀挖去了右眼……
微电影《眼睛》的主演为夏红玉本人,拍摄地点为北京远郊的农村和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这部微电影制作完成后,刘雨霖感到非常满意,认为夏红玉内心的悲凉与悲哀是一面镜子,通过微电影的形式反映出来,让自己更加憎恨假恶丑,向往真善美。
刘震云和郭建梅看了微电影《眼睛》后,均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妞妞,你怀着善良和悲悯之心,才得以完成这部高质量的作品。《眼睛》里,倾注了你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的深层次思考,有一股冲击心灵的力量……”
刘震云和郭建梅都没想到,刘雨霖的兴趣爱好和奋斗目标因微电影《眼睛》而改变。大四时,她提出要报考纽约大学电影学院导演专业硕士研究生。
刘震云和郭建梅一打听,得知纽约大学电影学院的门槛很高,每年只面向全世界招收30余名导演专业硕士研究生,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刘震云说:“妞妞,我支持你读研,你还是换一所大学吧。”
郭建梅附和道:“妞妞,托福很难考,你的英语成绩又不冒尖,倘若名落孙山,岂不是很受打击?”
刘雨霖满怀信心地表示,自己一定要考上,而且要一次性过关,做李安的校友。
报完名,距托福考试不到3个月。刘雨霖宅在家里,把手机关掉,网线拔掉,对着电脑,苦练英语阅读、听力、口语和写作,每天晚上都要学到十一二点,早晨五六点钟就起床了。
苦心人,天不负。托福考试满分120分,刘雨霖考出了102分的好成绩,加上微电影《眼睛》等别具特色的申请材料,面试时对20多个与人性和人生有关的问题的犀利回答,终于敲开了纽约大学电影学院的大门。
赴美留学期间,刘雨霖特别能吃苦,不仅拿到了最高奖学金,而且租住1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组装家具、洗衣做饭都是自己动手。她经常与父亲视频聊天,谈得最多的话题是电影策划、拍摄和制作。
刘雨霖说:“我终于找到了自己最热爱的事业,那就是电影导演。因为电影是这个世界上人与事的最佳表现方式之一,镜头语言最生动,也最能触及心灵……”
刘震云说:“中国电影缺的不是故事,而是哲学。妞妞,你学习电影导演这门艺术,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能局限于具体的人和事……”
2013年暑假,刘雨霖从纽约飞回北京,马不停蹄地跟着父母回到河南老家住下了。乡亲们过年贴门神的习俗,让她受到启发,决定拍摄一部微电影。随后,她写出了1万多字的剧本,并精心修改。
刘震云看完女儿的微电影剧本《门神》后,称故事很感人,有内容有营养,谎言背后的亲情与大爱,有着哲学与散文诗的味道。
2014年春节前,由刘雨霖编剧并执导的微电影《门神》,在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王楼乡老庄村完成拍摄。男女主角分别由空政话剧团演员毛孩和豫剧大师马金凤的弟子牛欣欣担纲,刘震云顶风冒雪,全程指导女儿。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历史上的数学成果和影响数学发展的各种因素,探索前人的数学思想,借以指导数学的进展,并预见数学的未来.国家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应适当介绍数学发展的历史、应用和趋势、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是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八个基本理念之一.而数学史作为数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国高中新课程数学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数学史内容,并将“数学史选讲”专题编入选修内容中.高中新课程实验改革以来,我国数学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也努力尝试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其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有助于促进高中的数学史教育.
一、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高中数学教师缺乏必要的数学史知识,无从谈起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对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普遍持欢迎态度.他们
认为数学史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品质和爱国情操,对数学的学习有促进作用.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只是偶尔进行数学史教学,甚至完全不进行数学史教学,学生获得数学史知识的途径主要还是通过对感兴趣的数学史自己阅读而得,造成学生对数学史知识的学习片面、匮乏.这主要是由于高中数学教师缺乏必要的数学史知识.据调查,目前大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只掌握了教材中提到的数学史知识,对于那些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中国数学史知识还没有掌握,对外国的数学史知识了解得更少.例如,许多教师不知道世界著名的“中国剩余定理”的出处,也有大部分教师不知道概率论的创始人.
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发现高中数学教师缺乏数学史知识的一个直接原因是他们缺乏系统的数学史教育.现在高中数学教师的来源各不相同,大部分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从未系统学习过数学史知识,只有一部分年轻教师在大学时上过数学史选修课,但主要是为了拿到学分而学,掌握的数学史知识不够系统,在当了高中教师以后,受到有教学经验的数学教师的影响,也只重视课本上考试内容的学习和讲授,不会主动去学习数学史知识.
2.高中数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顾及
新课程的实施向广大一线教师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也给数学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在现实工作中,数学教师普遍感到教学任务繁重、要求高,但教学课时少.许多高中数学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只能完成考试内容的教学,课堂上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融入数学史.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也不乏课时少、任务重的客观因素.但从主观上讲,是由于教师对数学史知识的理解不够全面,认为数学史只能被当作具体的知识来讲授,而没有把数学史与相关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更没有把数学史真正地融入数学教学,数学史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3.高中数学教师缺乏融入数学史的有效策略,无从下手
把数学史知识从书本带入课堂,这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许多数学教师都认为数学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数学史,同时他们在教学中也不断尝试探索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的有效途径和策略,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是数学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许多教师对诸如能否在数学课堂中讲解数学史,如何讲授,如何使数学史对数学教学起到更大作用等问题感到难以捉摸,无从下手.例如,反映二次方程中根与系数关系的“韦达定理”是方程理论中的重要定理,但并不是韦达的主要贡献.韦达的主要成就在于符号代数、方程理论、三角学和几何学,韦达定理只是他的方程理论中的一个结果.而且后来人们将一元高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都叫韦达定理.教师感到困惑的是:如果只介绍二次方程的韦达定理,会导致学生片面地认识韦达的主要成就和韦达定理.如果将韦达的所有贡献罗列讲解,并将高次方程的韦达定理呈现给学生是否可行?意义何在?效果如何?如何使学生全面有效地了解韦达定理产生的背景?
4.高考不涉及数学史内容,学生不重视
从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被称为“指挥棒”的高考仍在很大程度上影
响着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在高考的影响下,我国高中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考什么,教师教什么,不考不教;考什么,学生学什么,不考不学”的弊端.数学史虽然已出现在高中数学教材中,但历来的高考从来不考数学史知识.学生为了更好地学习高考内容,便忽视了数学史的学习,对数学史感兴趣的学生在高考的压力下兴趣也逐渐减退.所以即使教师利用一定的课时在课堂上讲授,学生也不认真学习.这种情况使得高中数学教师更加忽略数学史的教学,数学史难以真正走进高中数学课堂.
5.教材中数学史的内容选编不够合理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高中数学新教材中数学史的内容增加得比较多,其中增加最多的是关于数学重要事件方面的知识,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发展,从而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认识,总体上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新教材选编的数学史内容结构松散,给出的数学史知识不完整,没有系统性,而且在形式上既有在章节引言和正文部分的插入,也有作为阅读材料的一般罗列,因不作为教学要求,不能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另外,教材中的数学史知识实用性不强,与其他知识衔接不好,往往单独成文,与日常生活联系不紧密.这些问题仍有待解决.
二、对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1.提高数学教师的数学史素养
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具备了丰富的数学史知
识才能在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融入数学史,提高教学效率.一个具备较高数学史素养的教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数学的价值.
在职教师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史的教育价值,有效利用教科书和辅导书、专业数学史书和网络资源,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同时积极参加在职培训,加强与他人的交流,充实数学史知识.同时,对于具有培养教师任务的高等师范院校来说,应加强职前教师的数学史教育,可以将数学史设置为数学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重点讲授一些与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相关的知识.
2.探索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数学史的教育作用不是教条,不是理论论证,而是实践开发.数学教师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数学史,才能充分认识并发挥数学史的教育功能.教师应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有意识、系统地寓数学史于课堂中.
在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引入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引入新课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数学史引入新课.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古代印度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来引入.还可以运用数学史知识作为教学结尾,使一堂课的收尾令人回味无穷,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讲授数学史时,应注重让学生掌握渗透在数学史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而不只是简单地陈述故事.合理利用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在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3.在高考中合理评价数学史知识
我国历年高考从未涉及过数学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数学史
知识的重视.可以在高考中加入一定分数的数学史知识,这样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引起中学数学教师和学生对数学史的重视,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4.教材编写者为教师提供合适的高中数学教材
现行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史内容明显增多,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和学生的阅读.教材编写者应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史本身的价值等诸多因素合理地选择数学史内容,并在教材中合理呈现,为师生的学习数学史提供方便.
【参考文献】
[1] 叶尧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包吉日木图.中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调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孕育幸福
走进文清实验学校,左侧一块大石头就吸引着人们的目光,石头上刻着一个大大的“爱”字。校长周益华告诉笔者,这就是学校的“镇校石”。这个“爱”字揭示了学校的主题,表达了学校以“爱创造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
镇校石后面就是学校的主教学楼,楼高五层,整栋建筑形体稳重、现代感强,外立面大方沉稳,简约的线条与细节精致的建筑语言,让建筑大气华贵又不失现代感。教学楼东西南北四面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就像我国传统的建筑四合院,形成了一个符合人性、保持传统文化、班级间关系融洽的学习生活环境。
教学楼外墙角上,校徽形似一个向前奔跑的人,又似行楷的“文”字和“实”字,与校名交相呼应。教学楼前有一面爱心墙,100多张教师、学生、家长微笑的照片组成一个大大的心形,温暖人心。教学楼内的墙壁上张贴了各式各样的书画作品和国内外知名学府的宣传画。教室门口的墙壁上有“校园之星”们的艺术照、自我介绍和获奖感言。走廊墙壁上,挂满了学生们的画作,有一次性纸杯剪开制作的“地球上的孩子”,有用瓜子壳拼成的“小鸟”,有用碎蛋壳涂上颜色拼成的“小猫玩耍”,还有用棉花和剪纸摆成的“天鹅戏水”……这些画的原料大多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物品,在学生们一双双的巧手之下,变成一幅幅惟妙惟肖的图画,让整栋教学楼都闪现着学生们创意思维的光辉。
学校在每层楼都设置了一排长长的图书柜。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到图书柜中找到自己喜爱的书,然后坐在旁边的休息区阅读。笔者走近图书柜,发现里面的书籍种类丰富,有童话、经典名著,还有学习辅导书。一些书的书角都已卷起,显然是因被经常翻阅造成的。
带领笔者参观的李颖萍老师突然快步走向楼梯,只见一个小男生正边下楼梯边看书,此时,小男生脚下一个趔趄。“危险!”就在刹那间,小男生被赶过去的李老师一把抱住,总算是有惊无险。“不是说了走路时不能看书吗?”李老师嗔怪道。“老师,对不起,我下次会注意的。”小男生不好意思地摸了摸头。“我们学校的孩子爱读书,有些‘小书虫’看起书来什么都不顾,真是拿他们没办法。每次看见他们边走路边看书,我都要提醒他们。”李老师满脸慈爱地说。
传递幸福
采访间隙,笔者在学校的学术报告厅观看了一场“童声诵经典,美文传幸福”的展示活动。笔者刚落座,耳边就传来一阵雨声,顿时,灯光一亮,我国古代的私塾舞台造型出现在眼前。随后,欢快的音乐响起,由二年级(5)班的学生们扮演的私塾先生和学生踏着欢快的步伐走上舞台。“先生”头戴瓜皮帽,鼻梁上架着一副大大的黑色眼镜框,手执一柄折扇。只见他突然把折扇一合,摇着脑袋领着学生们齐声朗诵。
而后,学生们又在音乐的伴奏下吟唱起唐代诗人杜甫《春夜喜雨》。他们的吟唱和音乐的配合恰到好处,朗朗上口,优美动听,将古代私塾先生教书的一幕演绎得活灵活现。台下观看表演的学生们纷纷拍手叫好。
就在笔者还沉浸在古代私塾课堂氛围中时,耳边又传来清脆的鸟鸣声。伴随着鸟鸣,一阵童音响起:“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二年级(6)班的学生们齐声朗诵起朱自清先生的《春》。他们身后的大屏幕上呈现出一幅春天的图画。现场观众仿佛被他们领进了春天的花园,学术报告厅内四处散发着春的气息。
活动尾声,参与表演的学生们从身后掏出各式各样的面具戴在脸上,有卡通人物,有可爱的动物,也有搞笑的造型。学生们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手舞足蹈,用自己的表演传递快乐。
活动结束后,周校长又领着笔者来到四年级(4)班观看学生上的一堂“幸福读经典”课。
上课铃一响,坐在最右边的一排学生集体起立,排队站在讲台前。这时,一个小男生把教室的多媒体视盘机打开,大屏幕上出现了“勤奋篇·劝学诗”。在讲台前各位学生的带领下,班上其他学生一起深情朗诵并吟唱了《劝学诗》。
“劝学篇”之后是“送别篇”,大屏幕上出现了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班上学生先是齐声朗诵一遍,之后一男生举手后起立,但并没有急于发言,而是先轻轻地把座椅向前推入桌子下,说:“这首诗的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是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为‘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说完,他又轻轻把座椅抽出并坐下。该男生刚坐下,一女生也重复了该男生的一系列动作后,说:“这首诗的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一阵掌声之后,全班学生又一起朗诵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送元二使安西》。在朗诵的过程中,不停有学生站起来,或讲解诗句,或赏析诗句。笔者注意到,班上40名学生,每个人都至少发言了一次。周校长介绍说,学校的“幸福读经典”课程的一大特色就是学生自己上课,课前让他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自学或向身边的长辈求教。上课时由学生自己讲解,老师最后给予指导,纠正一些错误。“让孩子们自己上课,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他们一下课就缠着老师问这问那,生怕准备不够充分。长期坚持下来,孩子们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周校长微笑道。
浇灌幸福
赣州市文清实验学校创办于2001年。创立之初,为了办好学校,校领导多次组织教师和学生家长座谈。“真爱无疆,大爱行天下。爱是热爱教育、心怀祖国的豪壮;爱是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热情;爱是学会感恩、懂得回馈的情怀。”周校长动情地说。十多年来,学校致力于培养文雅学生,让孩子享受幸福的教育;涵养儒雅教师,让教师收获教育的幸福;润养高雅校园,让教育成为幸福的事业。在“以爱育爱”的教育理念引导下,学校创“小班化设置,开放式教学,导师制引领,个性化育人”的办学模式,引领师生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
学校爱教师,给予教师最真诚的关怀;学校赏识教师,铭记教师做的点滴好事,撰编“我最崇敬的老师”师德文集,评选“学生最喜欢的老师”,为平凡的教师搭建感受成功的舞台;学校信任教师,重大决策采取“全民公决”,让教师成为学校主人,让教师收获被信任的欣喜。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中流砥柱。为培养教艺精湛、业务扎实的教师队伍,学校制订了《教坛之星工作方案》,实行“教坛新秀——教坛之星——首席教师”三级校本培训;实施“青蓝结对”工程,每年召开拜师会,让年轻教师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结成师徒对子,签订协议书,明确师徒职责;开展“名师工程”活动,每周把三位经验丰富的名师“请进来”,深入课堂教学手把手指导,选派教师“走出去”,参加全国性的学习观摩交流研讨活动。学校每年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就达数十万元。
周校长说:“学校致力于培养文雅学生,让孩子享受幸福的教育。我们教孩子九年,对孩子的一生负责,应该努力培养出品学兼优、文质彬彬、生气勃勃、身心健康、尊敬长辈、友爱同学、热爱学校的文雅学生,这是学校、教师和家长们共同的心愿。”
书韵飘香励德,经典积淀文雅。通过长期教学和管理工作的积累、反思,学校组织教师搜集整理古人的经典和故事,编写了《幸福读经典》丛书。为了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学校每学期都开展“诵读中华经典诗文”活动,分学段选定经典诵读内容,修身立德,塑造内外兼修的文雅风范。学校还开展了一系列的“书香溢满校园,读书伴我成长”读书活动。创办《清韵学刊》《文博报》等校刊,创建作文网,让学生的思想在文海中绽放。
为了让学生认知感悟明理,学校创设系列化的养成教育活动,如“我帮妈妈做家务”的勤勉教育、“重走路”的磨砺教育、“文清实验人不在任何地方乱扔垃圾”的弘雅教育、“爱心义卖”的感恩教育、“诚信考场”“诚信寝室”的诚信教育等,以培养学生的行为素养。同时,在学生中选拔“校长助理”“班主任助理”等职位,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真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学校还实行“校园之星”“全优生”“单科王”等多元激励的评价体制,让学生有进步的渴望,收获成功的喜悦。
收获幸福
筚路蓝缕,春华秋实。十余载辛勤耕耘,硕果累累。
周校长告诉笔者,每一天她都过得充实、开心。她的快乐之源,首先来自学校的发展壮大。作为一所民办学校,从创建之初困难重重,经历十余年历练,学校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三大跨越。建校之初,学校校舍破旧,仅有11个教学班、24位教师、400余名学生。现在,学校已经是赣州市章贡区一所颇具规模的全日制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新校区于2007年3月破土动工,当年8月就投入使用,教学楼大气美观,校区占地近30亩,拥有54个教学班,160位教师,2100余名学生。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国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和推广实验基地,荣获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全国中小学写作教育杰出单位、江西省红领巾示范学校等30余项荣誉称号。
经过十年的培育与发展,学校已倾力打造出一支师德高尚、教艺精湛、大气儒雅的教师团队。肖敏、谢志华、叶继辉等教师就是学校成功培养的青年名师。他们分别夺得全国数学教学竞赛和全国物理教学竞赛一等奖的好成绩,实现了从一名青年教师到名师的蜕变。
社会对学校的评价高,家长放心把孩子放在学校。每年入学的时候,很多家长凌晨四五点钟就赶到学校门口排队,领取报名号。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到文清实验学校读书。“我们学校作为一所民办学校,能获得家长如此的信任,实在是不容易。”周校长说。
从课堂入手来解决教师专业发展和落实课程改革的做法已是普遍共识。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曾指出,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城市化已然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但目前农村教师群体普遍缺少专业发展的动力,自我发展意识较弱,教育观念相对滞后,科研意识普遍淡薄,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相对不足,如何在城市化进程的洪流中提高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已是我国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主题。
二、导学案教学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课堂要求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论教"。因此作为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高效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认可。"导学案"是相对于传统的"教案"而言的,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实现高效教学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
三、导学案的种类
导学案种类划分:按学习方式要求可分为自主学习案,合作探究案、当堂检测案,训练(巩固)案。英语基本课型如听力课,听说课,阅读课,写作课、语法课都可以根据教材及授课内容的不同用以上案进行自由组合。每个案的组合主要取决于课题与课时的关系:一般有如下三种情况。一课时的课题就安排来呈现自学、展示、反馈。两课时的课题就设计成自学课、展示反馈课或自觉展示课、反馈课。三个课时的课题,就安排为自学课、展示课、反馈课,也可将自学课作为两个课时呈现,展示和反馈作为一课时呈现,所有的组合都要根据具体教学需要要灵活调整预习、展示和反馈的不同组合。
四、英语导学案的设计原则
导学案是对教材进行的二度整合,因此在编写一份好的学案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1.主体性原则
学案的设计不同与传统的教案设计,它是由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由于有了学生的参与学案便更能以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设置,所设置的问题也更能符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方面等因素都在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考虑,因此更能以"学生主体,教师指导,问题主线,创新主旨"的教学基本原则出发,切实能做到"诚心诚意把学生当主人,严肃严格地进行基本训练"。
2.目标性原则
导学案被称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导航仪"等,在每份学案的开头要吿知学生本节的学习内容,如在《英语句子成分及基本句式导学案》中学习目标具体呈现为:(1)看懂句子成分的英语单词。(2)基本能分清句子的主、谓、宾、表、定、状及表语。(3)能说出并默写五个句子基本句式。(4)热情投入,积极合作,大胆展示质疑。 并用黑 体字标注了要点:五个句子基本句式及句子成分 难点:分清句子成分。这样做让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少绕弯路,少浪费不必要的时间,使学习事半功倍。
3.导学性原则
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导学案的突出特征就是"导学",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整个导学案设计中,学法线贯穿始终,如导学案的使用说明、学法指导、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如在Unit 3 Lesson 4 Christmas(阅读导学案)【使用说明及方法的指导】的4中就对课本使用提出具体了要求:
1)学案上出现的短语和句子要在课文中划出,重点理解;
2)课文中的生词要超出意思,红笔标注;
3)难于理解的句子要结合辅导书做好理解,仍未解决的要用问号标注出来,等待课堂质疑解决。
4.合作性原则
合作性原则是导学案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之一,传统的课堂更多关注的是个体学习,而导学案教学课堂学习方式更为多样化。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指导下,科学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小组中独学、对学、群学等合作学习是课堂中的一大亮点,在这种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吵而不闹,杂而有序,讨论氛围蔚然成风。"因材导学,分层学习,整体推进,共同提高"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得以很好的落实。
5.问题性原则
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来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以问导学、以问导趣是导学案另一大特点,一份好的导学案往往是用巧妙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求知欲,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新知识。比如中Unit 5 Lesson 3 Experiment in Folk Kong goes for folk! 这一课中老师就巧妙的提出作为一名著名的艺术家孔祥东为什么会剃光头呢?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探课文,得出是为了尝试新风格而理的新发型这一结论。
6.层次性原则
同一个班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研究学情,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通常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来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设计探究问题,分层设计学习程序,分层设计展示板演,分层设计评价标准,分层设计达标训练,分层设计检查反馈,形成师生共同建构适合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学案是十分必要的。比如说在新课导学的学案中课文复述这一部分就对不同的同学做出不同的要求如A层的同学,不参考文章直接完成,B层的同学给出重点连接词,C层的只填写有关文章的关键词。
7.情境性原则
语言的学习讲究真实语境,语境越贴近真实的学习效果就越好。在学案的设计中就应考虑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来营造真实语情。如在Uni5 Lesson 1 performance Alanis -a true performer这一课中学案设计就有Alanis的视频资料。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05-02
1传统医学院英语教材改革的必要性
1.1教材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教材是每一位学习者的必要工具。教材如同士兵手中的枪支、弹药,如果没有它,那么这个士兵只能任人宰割。同样,如果没有教材的教师就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学生在课堂上就只能是凭空假想教师的授课内容,没有视觉效果的授课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要求。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学生最多只能记住20%的授课内容,如果没有教材学生无法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作业,这样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Hutchinson and Torres(1994:326)中曾的指出:“教学是教师与教材之间的一种合作关系”。一套科学、合理、系统的教材会推进英语教学改革事半功倍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日益昌盛,英语更加成为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因此,各种各样的英语教材变应运而生充斥着书店和网络。这些书籍有的着重于语法和应试、有的着重于口语和听力、有的着重于出国公务,诸如:《走遍美国》、《许国璋英语》、李阳的《疯狂英语》、各大院校的《大学英语》(精读)等等让人眼花缭乱,不知如何取舍。面对如此多的冲击,如何编著一套适用于现代藏医学院研究生班的英语教材,是目前藏医学院研究生部英语改革的首要任务。
1.2研究生英语教材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实践时间: 藏医药学博大精深,有着3800多年发展历史。它是藏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疾病的诊治有独到见解和显著疗效,为几千年来藏族人民的健康、种族的繁衍、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因此,这套英语教材应当涵盖藏医药历史、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由于藏医学院研究生的招生对象大多是、云南、青海、甘肃等藏区从事藏医药专业的医生,他们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未受过良好的英语教育,有的连最基本的音标和26个英语字母都不会。因此,研究生班的英语教材必须从基础英语开始,专门针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和他们所学的藏医专业设置相对应的教材内容。这就是说教材内容应该深入浅出、既注重口语与听力的练习、又注重具有启发性和创新性的医学英语知识的教育。对于英语初学者的研究生应该给予他们基础词汇、语法和语言功能的教育,进一步培养他们语言运用技能,提高他们识别语言结构并日益提高口语的流利度。
藏医学院研究生英语教育为一年,总共两个学期。因此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候,安排了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口语和听力、基础语法和医学英语。这套英语书包括18个单元的内容,课时安排为144学时。为方便灵活安排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适当增减课堂内容,酌情考虑3个方面教学的比重。如:对于基础较差的班级着重教基础语法部分,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则着重医学英语和口语听力部分。在教授口语与听力部分内容时候,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投影仪、录音机、音响等辅助教学设施,增强教学效果。
2研究生英语教材特色和教材内容
本书在内容上富有时代感,与藏医专业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材内容主旨跨文化交流,即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使得语言跟上时代性。通过各种各样的常用情景对话、基础医学词汇、藏医基础、历史,使得本教材与日常生活以及藏医专业紧密联系,改变中国式的“哑巴英语”教育,突出了本教材的实用性。每单元的练习与课文内容同步,即可以作为课堂活动,也可以作为家庭作业,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词汇、语法、阅读和写作能力。本套教程的课堂活动活泼有趣, 以各种形式体现教学重点,激发个性不同的学生的兴趣,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乐在其中,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另外,本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和藏医专业紧密联系,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做到学有所用,最大程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课程训练:教师的任务是组织课堂口语及听力活动,引导学生尽量开口说英语,活跃教学活动的气氛,从根本上改变“哑巴”英语教育模式。在教育词汇和语法时,教师应该提前为活动做好充分准备。上课时,教师应尽量启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理解课文中的知识点与语法;活动中,教师应该耐心地帮助和鼓励学生并及时做出评价。总而言之,教师的作用是启发、鼓励、指导和监控。
3如何评估传统医学院校的大英教材?
3.1传统医学大学英语教材与教学理论的辨证关系将是我们编写一部高质量的英语教材的理论依据和实施教学活动的原则。我们在编写本院英语教材时候必须依据传统藏医药文化的教学理论进行,这样的教材和全国普通大学本科和研究生英语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有着明显区别,教材与学习者以前所学内容是否衔接教材内容与学习者的需求以及语言水平与学习者的基础是否符合。即:全国普通大学和研究生英语教材无一例外都着重于英语语法、词汇和应试方面的编写;内容也是在初高中英语教材的基础上大幅度地提高了知识层面和教学难度。这样的难度对于内地高校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易如反掌,但是这样的教材如果用于藏医学院的研究生班级,由于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完全不能接受如此高水平的英语教育,将会造成班上80%学生完全不能跟随教学进度,从而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藏医学院研究生班的英语教材应当培养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无论从教材难度和教材内容上都应该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
3.2藏医专业英语教材的改革方面: 藏医学院研究生英语教材应当与研究生英语教育的方针相适应,教材内容的涵盖面应该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基本一致。英国著名语言学家Harmer(1983)曾经说过,如何评估一套教材的好坏首先是看它是否能够满足学习者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教材的编写时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要求、对学习者的兴趣、习惯和他们学习的目的等都必须了解清楚,编写教材之前做到知己知彼,那么在编写教材时候才能够从容不迫地有的放矢。在编写教材时候“选用怎样的语言素材才合适?”是众多教材编写者和教材评估者争论不休的的一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一、由于研究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日常或专业方面的交流和学习,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候选择一些原汁原味的西方文化和生活方面的材料是必须的。二、此外,由于教材的学习者是藏医学院的研究生,因此编者还应该加入人文历史和藏医药的基础知识,这样教材选材就具备了趣味性和实用性。三、这套教材选材还应该尽可能的广泛,内容必须是生动、有趣的,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四、教材课后练习的内容既要紧扣课文、语法及知识重点,还要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化。既要有口头的,又要有笔头的;既要有培养听说语言的流利性和准确性,还要培养综合写作技能;还要注意避免教材练习的重复。
3.3《研究生试用英语》应当必备的配套材料: 所谓教材的配套材料是指除了教材课本以外的其他辅导书、教师用参考书、音响磁带和音像光盘等等辅助教材。教师参考书是教师备课的好帮手,以它作为工具教师可以更好的熟悉了解课文和课后习题,只有全面掌握课文内容和习题教师授课时候才能做到收放自如。录音磁带、光盘和幻灯片是教师备课时候必备的辅助材料,通过他们教师可以将枯燥、抽象的文字信息生动、真实地表达出来,从而增强授课的效果。除此之外还有课文相关的习题集和测试本等,大家都知道温故而知新的成语,教师布置习题和测试可以使学生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也让教师从侧面了解学生吸收知识的水平,从而控制教学进度。
总之,现代化的英语教育要求摈弃传统教学枯燥的语法、考试模式,转而强调培养日常语言交流的准确性和流利度,使整个英语教育融合为视、听、说三位一体的教育。传统藏医药专业研究生的教材即应该完美的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内容,又应当与传统藏医学专业内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首先,大英教材评估对大英教材的长处和短处进行判断,使教学机构和外语教师在选定教材时有据可依。其次,教材评估对我们改进和提高大英教材的编写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再则,面临目前大英教材市场的空前繁荣,利用大英教材评估的方法,我们更能选出合适的好的教材。
4文献回顾
4.1McDonough and Shaw提出的教材评估体系: McDonough and Shaw(1993)提出教材评估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 外部评估对教材从外部教材封面、简介、目录等进行一个简单的总体判断。内部评估被认为是“一个对教材的深层次的评估。“此项评估需要考虑的内容主要是教材的内容方面的问题。如练习题的安排选择,词汇量的多少,所选文章的题材,内容等等。可以看出McDonough and Shaw提出的教材评估标准主要是站在教师或者教材评估者的角度而谈的,它忽略了使用者在在教材评估中的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4.2Cunningsworth 提出的教材评估标准体系: Cunningsworth(1995) 提出的教材评估清单内容包括教材的目标和方法, 设计和组织, 语言容, 话题, 教学法, 教师参考书等等与教材相关的方方面面。但概括起来大概有四条标准:
4.2.1应当符合学习者的需求, 应当与语言学纲的目标一致。
4.2.2应当反映出学习者对语言目前或者将来的用途, 应当挑选那些有助于帮助学习者能自主 的有效使用该语言的教材。
4.2.3教材应当考虑到学生作为学习者的需求, 应当对他们的学习过程有所辅助, 而不是武断 的强加给他们某种僵硬的“方法”。
4.2.4教材应当扮演一个辅助学习的清晰角色。从上面的四条标准可以看出来。他的教材评估的核心是学习者。只有满足了学习者要求的教材才是好教材。
4.3 Breen & Candlin提出的教材评估体系: 该评估指南与McDonough and Shaw的评估标准类似,也分为两个阶段。Breen & Candlin 认为他们的评估标准是为了辅助教师“为各种教学环境下各种水平的学习者挑选最合适的教材”(B reen & Candlin 1987)。 第一阶段针对教材的用途提出一些初步问题(赵勇,陈海棠2006):
1)教材的目标和内容是什么 2)对学习者的要求是什 3)对教师的要求是什么4)作为一种课堂资源, 它的功能是什么 该阶段主要关注的是外部学习条件和要求。
第二阶段, Breen和Candlin提出了一些具体问题,总结大致如下:
1)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 2)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方法; 3) 课堂上的教与学的过程; 4)语言技能的处理; 5)教材练习的设计练习与课文语言点结合的如何练习类型是否多样化,各项练习之间的关系处理是否得当; 6)配套材料练习册与教材是否配套教师参考书是否全面实用是否有配套音像材料
可以看出,第二阶段主要是把学习者放在核心地位。
分析比较三组不同的评估体系,我们不难发现Breen & Candlin
提出的教材评估体系既考虑到外部因素又考虑到了内部因素,去他们之长而同时又弥补了他们的不足。尤其是把学习者作为中心来评估教材,可以说是一大进步。对大学英语教材的评估我们要站在学习者的角度,以学习者为核心,做到内部评估外部评估两者兼顾,但特别要以学习者为核心来对教材内容进行评估。
本文在回顾借鉴已有教材评估理论的同时,结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实际提出了一套大学英语教材评估标准,希望能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起到一点促进作用。
5结语
教材评估是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项系统的,艰难的过程。仅仅靠引进国外的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受教育的对象不同,不同国家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也不同,因此也就应该有不同的教材。判断一部教材好不好不是某一个标准就可以,这要求我们要不断的研究从而找出适合我们自己大学英语教材评估标准,更好的为学生选好教材,编好教材,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们我们的外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Breen, M. P.& C.N. Candlin. 1987. Which materials A consumer’s and designer’s guide. In L.E. Sheldon (Ed.). ELT Textbooks and Materials: Problems in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pp. 13-28). London: Modern English Publication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british Counc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