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7 06:49: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药剂科工作计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岁月如流水,转眼间,我们即将迎来了崭新的20xx年。在过去一年的工作中,我们药剂科存在的困难与不足之处是:药房窗口没有执行大窗口发药,是传统的发药模式,容易发错药;工作事多人少,疲劳上班,容易差错。目前西药房药师职称的人只有1人,无法开展双人双核对发药想要改变为双人双核对发药的模式,所以要增加药师,缓解工作压力;没有开展临床用药指导工作;没有配备专职临床药师,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开展不够全面、处方点评工作开展流于形式;个别时候临床药品的供应有脱节的现象存在;人员参加学术机会少。这些都是我科有待改进的问题。
20xx年,我科将根据医院的总体要求,结合科室的具体情况,努力在原有基础上,攻坚克难。我们的工作设想是:
一、全科人员将认真贯彻执行医院文件精神,遵守医院各种规章制度。提高窗口服务为己任,以质量第一、病人第一的理念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做好一线窗口药剂科服务工作。
二、尽可能完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病人。药房是药剂科直接面对病人的重要窗口,希望院部改造窗口并改变药剂科目前人员结构,给西药房增加药师5名,中药房增加有药学资质人员1名。这样调配后,就能做到双人双核对发药,减少差错的产生。药库增加药师1名,合理调整工作岗位,完善工作流程,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
三、严格执行药品网上集中招标采购,保证临床患者用药供应及时。了解各临床科室药品需求动态及掌握药品使用后的信息反馈,确保临床药品的合理性、安全性、患者满意性供应。
四、加强药品储存与养护的管理,药品储存和养护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光照等,直接或间接引起药物质量,影响临床疗效,因此给西药房、中药房添一台空调,保持西药房、中药房内适宜的温度。
五、发挥药品质量监控小组的作用,定期对科内工作流程及各岗位的工作质量进行抽查,并督促科室工作人员认真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加强药品质量管理,在购进验收、入库养护等环节的质量管理,每月召开科质控会议,将检查结果汇总,发现问题及时妥善处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杜绝因药品过期造成重大医疗事故和医院的经济损失。
六、希望院部配备专职临床药师,定期开展门诊处方评定和归档病历合理用药分析,并予以通报,并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的检测、报告和分析工作,并做好记录。设立《药讯》及《药学园地》,每季度定期更换宣传内容。
七、对药剂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更好的接触新知识、新观念,同时希望医院能定期批准科室人员参加上一级医院技术方面的交流,掌握药事管理的新知识。
医院药剂科工作计划范文二
在新的一年里,我科将根据医院发展的总体目标以改革创新的意识,求新务实的精神,脚踏实地的作风,做好我科的各项工作为提高药品的质量,提高科室创新发展以及为我院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一下是我科20xx年工作计划:
1、我们必须必须抓好药品的质量安全。
2、落实并执行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加强基本药物使用,优先采购基本药物,提倡临床医师优先使用国家基本药物,争取国家基本药物适用率达到90%。
3、坚持网上采购,加强各科室沟通,征询各科室用药计划满足临床需要。
4、进一步加强麻药品、精神药物的管理,严格执行麻、精药品的“五专一定”,确保采购,保证使用安全。
5、在院领导的领导下开展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加强临床医生合理用药的培训,加强合理用药的检测。
2012年全省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
一、围绕调结构、转方式首要任务,积极推进主导产业升级
1、加强钢铁产业核心技术攻关与高端产品研发。突出抓好钢铁产业技术升级,推动我省由钢铁大省向钢铁强省迈进。围绕钢铁企业发展涉及的装备工艺和高附加值产品研发技术问题,全面启动实施“钢铁产业核心技术攻关与高端产品开发”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突破钒铁生产新技术,研制新型无头轧制装备,开发汽车结构用钢、高速铁路用钢、耐腐蚀船板钢等高附加值新产品。
2、加快装备制造新技术与新产品研发。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重点领域加强战略产品研发,推动我省装备制造业高端化。以发展装备制造整机和成套设备,加快由加工组装型向整机配套型转变为目标,面向光伏产业装备的国产化,开发准单晶铸锭炉、新型太阳能电池层压机等一批关键装备;面向大型基础工程建设需求,开发隧道内外通用架桥机、大口径管道内环缝自动焊机、全液压岩心钻机等一批专用设备;开发TFT-LCD玻璃基板生产线、年产8万吨粘胶短纤维生产线等大型成套设备,五轴龙门加工中心、转塔数控冲床等高档数控加工设备,提升我省制造业整体水平。
3、抓好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与示范。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并重,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围绕“双三十”节能减排示范工程的实施,以钢铁、建材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为重点,依据钢铁、水泥节能减排技术路线图,组织实施“工业节能减排重大科技专项”,攻克一批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实施一批示范项目,为我省节能减排提供科技支撑。
二、立足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4、推进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围绕建设新能源产业大省和光伏产业强省目标,组织实施高效率太阳能电池、磁悬浮储能飞轮,高效背接触晶硅电池、大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叶片研发。围绕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开展新能源整车、控制系统、电池材料、快速充电设备等研发。推进“十城万盏”、“十城千辆”、“金太阳”、“风光储输”等科技示范工程的实施,加强新能源产品示范应用。
5、加快重大创新药物与生物医药研发。立足优势领域,围绕生物技术药创制、国家I类新药开发、中药材大基地建设和新制剂的开发,开展抗体药物、新型制剂及辅料、重大仿创药物、现代中药等新产品研究开发。
6、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围绕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数字化城市以及维护信息安全,开展物联网、泛能网、云计算等技术研发。依托五十四所、十三所等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重点实施位置服务网全空域干扰监测与抑制技术、多源辅助北斗终端关键技术、MEMS标准加工技术、低损耗高密度陶瓷外壳等一批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带动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7、突破一批新材料领域关键技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开展芳纶1414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制品研发。围绕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材料、汽车用铝镁合金材料的低成本化和高性能化,以及延伸半导体照明产业链,开发一批高附加值、高性能新材料,推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8、实施海洋资源利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专项。积极推进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海水提钾提溴、海洋化工等现代产业集成,打造曹妃甸工业区海水利用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研究开发高纯河豚毒素,开展盐生植物营养功能分析和大宗海产品深加工,培育海洋生物新兴产业。针对我省近岸陆域生态破坏、近岸海域污染加剧等问题,加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三、引领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9、抓好特色农业科技园区和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以促进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为目标,新建10-15个特色农业科技园区(试点),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试点)达到30个,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增强园区对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争取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升级为国家园区。围绕我省粮食生产和畜牧、蔬菜、林果等农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培育建设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成为区域农业发展的成果辐射源。
10、加强良种繁育与示范推广。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重点培育高产优质抗逆的小麦、玉米、谷子、棉花等一批农作物新品种和优质抗病专用果蔬新品种。抓好新品种示范推广,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创新研究,建设一批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
11、加强农业节水技术创新与示范。围绕华北水资源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强微喷灌技术、水溶肥料和灌溉设备研发等节水新技术、新产品的示范推广。针对环渤海低平原区淡水资源匮乏问题,加强耐盐作物品种、咸水灌溉设备与配套农机具、咸水直灌和补灌技术、土壤环境保育等新技术开发和集成示范。开展灌溉农田减蒸降耗增效节水技术的研究应用,提高淡水资源利用效率。
12、深入实施“两山科技工程”重点推进山区优势果品省力化技术集成与产业化技术开发、山区设施农业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全面优化绿色果品、生态养殖、特色杂粮、名贵药材等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壮大生态旅游、设施农业等新型特色产业,加强山区生态修复、尾矿治理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解决制约山区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
四、围绕建设和谐,实施科技惠民行动
13、增强生态环境科技服务能力。以解决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共性科技问题为目标,在防灾减灾、生产安全、食品安全、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等方面,加强核心技术突破、技术系统集成和装备研发。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围绕水资源、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等领域,重点开展饮用水安全、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安全与建设、矿山尾矿综合利用与生态恢复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改善空气质量和环境综合治理科技示范,建设宜居生态环境。
14、开展医疗卫生科技惠民行动。以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重大疾病为重点,开展多学科交叉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建立临床试验基地和临床技术研究平台,突破一批早期诊治、药物治疗、个体化治疗等技术和方法,提升我省临床医学水平和转化研究能力。结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科技的实际需求,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适宜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应用,提高县(市、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
15、实施科普能力建设工程。围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总体目标,深入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周、全民健康科技行动、科技下乡等重大科普活动。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提高科技服务基层的水平,推动科普事业发展。
16、推动文化科技创新。支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点研发促进文化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产品(服务)和市场有机结合的新技术。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媒体,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和载体,加快向数字化转型。
五、加强科技园区(基地)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17、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出台《省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认定办法》,认定一批省级高新区,扩大高新区群体规模。推动高新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制定《关于加快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意见》,落实促进高新区发展的相关政策,推动高新区上规模、上层次。召开全省高新区建设工作会议,实施“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创业环境建设”专项,优化高新区发展环境,打造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
18、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高端医药产业园建设。提升可再生能源、半导体照明、高速动车组、新材料、钒钛新材料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基地和安平丝网、涿鹿光伏、宁晋硅材料等省级高新技术区域产业基地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形成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群体优势。
19、抓好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加快市智能感知系统与核心部件和新能源与输变电装备两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重点,以创新资金项目为抓手,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发展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创新要素向基地聚集,培育新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20、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出台《省高新技术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复审工作,扩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规模。成立高新技术企业协会,搭建交流服务平台。落实《省促进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工作的若干意见》,培育一批高新技术行业龙头企业。
六、强化科技基础建设,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21、实施基础研究能力提升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行动。围绕我省重点产业发展和重点学科建设的需求,着眼解决重大、关键、共性科学问题,实施一批自然科学基金和重点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争取一批国家973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取得一批前沿技术成果。依托重大科技项目和创新平台,重点支持、培养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行业领军的创新团队。加强科技人才工作,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扶持力度,培养和打造一批高水平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队伍,为全省经济、科技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2、加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稳步扩大省级技术创新平台数量规模,在工程科学、农业等领域新建3家左右省级重点实验室。做好卫星位置服务、络病药物、特高压输变电、植物调节、小分子药物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争创工作。在机械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电力、建筑等领域建成2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做好创新方法、杂交谷子、钒钛资源开发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争创工作。
23、加快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抓好钢铁、光伏、煤基清洁能源、绿色智能交通、沙河玻璃等5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工作。围绕新能源、高端装备制、生物、信息等产业,新建2至3家产业技术研究院,着力打造支撑产业技术创新的高水平研发机构。
24、稳步推进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按照“开放、共享”的原则,继续推进科技文献服务平台、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和实验动物平台建设。重点做好科技文献开发应用、省大型科学仪器设施服务共享联盟建设、分析测试新方法、新技术开发、实验动物新品种开发应用等工作。
25、强化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建设。实施“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能力建设”专项,加强共性技术研发与推广,提升生产力促进中心对特色产业集群的服务能力。出台促进孵化器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孵化器建设,营造促进各类孵化器发展的良好环境。建设一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机构,提升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服务能力。支持技术转移机构建设,促进先进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
七、发挥环京津、沿渤海优势,深化对内、对外科技合作
26、积极推进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科技成果孵化园区建设工程。加快三河、广阳、安次、涿州、涿鹿5个科技成果孵化园区建设,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引进一批科技项目和企业总部落户孵化园区,促进科技成果的承接和转化。
27、着力提升沿渤海新兴增长区域科技支撑能力。《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决定举全省之力打造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两个经济增长极。围绕国家和省对沿海地区发展的战略部署,瞄准国际水平,与国家大院大所联合,在海洋、汽车、数字服务、复合材料等产业领域新建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启动曹妃甸中日生态产业国际创新园、沧州日韩汽车零部件国际创新园的规划和建设工作,通过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促进临港产业模式对标国际发展、经济建设率先步入创新引领轨道。
28、提升与大院大所、科技集团的合作水平。落实省政府与中科院“十二五”全面科技合作协议,推动省政府与中国工程院签定全面科技合作协议,组织好第七次省院士联谊会。在骨干企业、高等院校建立一批院士工作站,深入开展院士行活动。加强与军工集团、大院大所、科技型企业集团和著名高校的科技合作,抓好“央企走进”相关项目的跟踪落实,推进中钢研科技集团涿州新材料基地、中电科集团信息产业基地、科技谷、中科院成果转化基地、中船重工718所新材料产业基地等成果转化基地建设。
29、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及与港澳台科技交流。围绕全省优势特色产业重大科技需求,谋划实施一批国际合作计划项目。推动冀台、冀港、冀澳科技交流不断深入,拓展合作渠道和领域。加快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布局,推进我省国际科技合作方式由企业合作向产业合作的战略性转变。
30、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围绕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抓好省领导与科技部会谈提出的重大科技工作和项目的落实。举行省政府与科技部的第三次工作会商,确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省部共同推进的工作重点,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家科技项目和示范工程落户。
八、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31、优化科技创新创业政策环境。加强《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省促进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工作的若干意见》、《省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项目鉴定办法》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修订《省技术市场条例》。加大科学技术成果奖励力度,激励科技创新。
32、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深入实施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和开发区工业企业专利提升行动。实施重点企业专利申请资助计划、重大专利技术产业化资助计划、重点企业专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和区域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培育一批富有创新活力、示范带动作用强的优势企业。推进创新方法试点示范,加大创新方法培训推广力度,推进创新方法在企业中的深度应用,提升企业专利产出能力。推进“无假冒专利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按照1+1+x的服务模式,全面实施避孕节育服务、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规范避孕节育服务与管理。
(1)深入开展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的宣传倡导和培训考核,提高群众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帮助育龄群众正确选择避孕方法,积极推进以长效措施为主的避孕方法知情选择,预防和减少非意愿妊娠;规范知情选择,提高技术人员知情选择服务能力,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率达95%以上。
(2)扎实开展避孕药具不良反应/事件监测与防治。加强避孕节育安全性与有效性管理,提升药具不良反应监测水平,规范开展避孕节育措施的随访服务,随访服务率达90%以上。继续开展“关爱母亲健康行动”,为宫内节育器以达使用年限、围绝经期妇女更换和终止避孕方法;对使用避孕药(针)五年以上的妇女进行摸底清查,开展健康体检活动。及时掌握所服务区域群众避孕状况、药具副反应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发现问题逐级报告,避孕药具不良反应报告率达300/百万人口以上。
(3)继续开展高危人群致聋基因筛查项目。注重科研项目数据分析、总结。
二、深入实施优生促进工程
(1)继续开展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做强、做优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工作,做好免费婚检与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融入工作,提高目标人群覆盖率,全市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覆盖率达95%。
(2)继续推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社会行动计划”,继续与卫生等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加强婚前检查的宣传倡导,加强孕妇的产前保健,建立健全产前诊断体系,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继续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帮扶工程,开展优生疾病保险。
(3)继续加强对全市优生工作的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开展定期质控和督导。室间质评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85%以上,加强孕早期、妊娠结局随访服务及风险评估指导。开展针对高危人群的孕前筛查和指导,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因病残儿童批准再生育夫妇染色体筛查率达100%以上。
三、推进计划生育科技服务信息化水平
加强数字化服务站建设,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信息化,在已建成的市、县数字化服务站基础上,做好数字化服务站系统维护和改版升级,开展科技服务信息管理人员培训,提高信息系统维护、使用以及准确上报信息等方面的能力。以数字化建设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延伸科技服务范围。在做精、做专避孕节育服务、优生促进的基础上,拓展家庭保健服务功能,重点开展青春健康援助、老年健康保健服务等服务,探索不孕不育防治,提高优质服务水平。
四、全面提升科技队伍服务能力
(1)组织全市技术服务人员培训,分两期举办专题培训,重点培训优生遗传、风险评估和咨询指导技能,提高孕前优生服务能,建立孕前优生服务人才梯队。
(2)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营造学理论、练技能的良好氛围,举行一次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的技术竞赛活动,促进技术服务人员素质的全面提升。
(3)继续积极组织技术骨干参与“六千人才工程实施计划”和“拔尖人才计划”,拓展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和综合服务能力。
做好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必须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宣传倡导。要协调相关部门,争取领导的支持。我们的工作要有重点、有抓手,要做出品牌、做出亮点,用实践证明科技工作能够在计划生育工作中起到支撑作用,做到有为有位。“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经费投入逐步加大。全省用于科技基础建设经费投入近15个亿。现在每个县站基本上都是新建的,平均面积达2200平方米,95%以上的乡镇服务所都进行了新建和扩建,平均面积达410平方米,标准化建设工作在全国中部地区处于领先水平,提前完成了全省“十一五”标准化建设的任务。
二是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质量控制和管理取得明显成效。连续四年开展技术服务质量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人口计生目标责任制考核之中,有力地促进了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此项工作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是优质服务创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国优省优不但加分,而且给予表彰。创建工作由江南发展到皖北。全省已有64个优质服务先进县区,其中国家级优质服务先进单位34个,88%乡级服务所达到优质服务先进所标准。
四是服务机构功能彰显效益。服务站建起来了,就应该发挥作用。我省近80%的县站业务收入都在100万元以上,蒙城等少数县站已经达到400万以上。乡级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数量都有很大突破。
“十一五”期间,我省计生工作五大突破,首先就是服务机构基础建设实现质和量的突破。这些工作得到国家人口计生委的肯定,安徽的科技工作年被国家人口计生委评为一等奖。科技工作重要不重要不在于说,关键在工作怎么做。因此,要证明科技工作重要,证明科技工作是支撑、是基础,那要靠我们的品牌,靠我们的亮点,靠我们的实际工作。
二、稳定机构,提高素质,发挥好服务机构的功能
服务站建起来了,投入了十几个亿,能不能够把这个服务站管好,能不能够发挥作用,让群众讲“好”,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这个问题去年我在蒙城会上就说了,下步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发挥好功能,我们建这么好的房屋,买那么多设备,不是花瓶,不是摆设,是服务广大育龄群众,要让群众感受到政府的关心,要让社会认可计生工作水平的提升,因此,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十二五”期间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必须要稳定,不能撤并,对此各地不能动摇。稳定机构,稳定队伍,全省上下要认识一致。
其次,队伍的素质要进一步提高,要适应新时期工作的需要。要研究怎么提高县站乡所技术服务队伍的学历水平、技术水平,优化队伍结构,解决好职称、报酬、待遇等问题。
第三,发挥应有作用。完善功能不能满足于现有计划生育手术,要在做好基本计划生育服务的基础上完善服务,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技术含量。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下功夫,才能把功能发挥好。
三、把握重点,打造品牌,进一步抓好基础建设
虽然“十一五”以来,我省把握机遇,以服务机构国债建设项目实施为契机,以“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人性化服务”为目标,全面推动了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房屋、设备、人员和规范化管理的配套发展,扎实推进了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基础建设,但是在“十二五”期间,还要继续加强以下工作:
一是标准化建设没完成的要继续完成,有些市还没有完成“十一五”的目标,希望你们继续抓紧,力争在年底之前把这个任务完成。
二是装备建设要加强,“十二五”期间省本级每年投入要不少于1000万元,用于科技的投入、改善设备、打造窗口,还有300万元用于重点县或重点乡镇的窗口建设。
三是重点县建设,要做出品牌。要进行评估,要彰显效果,真正起到重点县的作用
四、拓宽思路,创新工作,不断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拓宽思路,紧紧围绕群众的生育、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开展综合服务,不断提高优质服务水平,这是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
第一,科技工作要实施两个转变。第一个转变是职能任务的转变,技术服务机构的职能任务由过去的四项扩大为现在八项功能。第二个转变是服务类型的改变,由过去的以管理型为主变为现在以服务型为主。各地要多做一些引导工作,帮助指导服务机构解决一些思路问题、方法问题,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
第二,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国家已经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加强服务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我省的科技信息化工作相对滞后,经验管理东西较多,事后的总结较多,事前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研究较少,许多工作没有做到量化管理,这是我们的不足。应该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的要求,积极地开展信息化建设,其中包括生殖健康档案、医疗文书、统计报表、远程会诊、行政管理等多个方面。各市、县要积极主动地推动信息化建设,提高科技管理水平,要不等不靠,这是今后创新工作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第三,认真做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生殖健康家庭保健服务工作。这是今后服务机构拓展工作非常重要的内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我省有八个县参加国家试点,希望试点的八个县要认真做好工作,提供经验。有条件的县区也应该按照国家的这个模式去开展这项工作,不要等。生殖健康家庭保健是今后拓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通过综合服务提高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理解,提高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知情率,提高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度。
第四,继续做好优质服务创建工作。优质服务创建不是目的,只是一个手段,这个平台要继续利用好。省优、国优县要回头看,实施动态管理,要建立退出机制,其他县要积极创建。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要提高综合服务水平,积极争创国家优质服务示范站。要在优质服务中创出安徽自己的特点。
1.2 所属行业:医药
1.3 园区所在地: 生态农业开发区
1.4 建设单位: 新城区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1.5 园区简介: 医药工业科技园区是 生态农业开发区根据我省建设医药强省的战略目标,按照我市建设“北药之城”的定位,依托 丰富的北药资源和开发区良好的投资环境,而辟建的一个功能园区。规划占地面积200公顷,由 新城区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整个园区的规划建设、“七通一平”以及环境的绿化、美化等工作,以吸引和扶持科技含量高、产品市场前景好的龙头制药企业为重点、竭力为新建医药企业创造良好的基础建设条件,并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推动我市医药产业集团化、经营规模化。
2、园区建设的必要性
3、园区建设的相对优势
我市位于省东南部,地处长白山张广才岭东麓,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自然和气候条件极其适合北药种植和生长,发展医药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3.2 种植历史悠久。 种植中药材已有40多年的历史,在多年的种植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种植经验,掌握了丰富的栽培技术,先后成功种植了龙胆、五味子、黄芪、平贝等十几个品种。全市现已形成了横道镇二十二村、三十五林场平贝种植基地,山市镇黄芪、五味子种植基地。我市已被省列为刺五加生产基地。目前,全市北药种植面积达到8000多亩。
3.3 森林食品多样。森林食品资源丰富,有蕨菜、刺嫩芽、猴腿等100多种山野菜,年贮藏量5万吨。松籽年收购量1000吨以上,野生黑木耳、猴头蘑等食用菌年产量40000吨,适宜林蛙养殖面积达17.5万公顷。多样的森林食品为开发生产保健食品提供了优越条件。
3.5 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 市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目前, 市工业企业人员工资分别为:管理人员月平均工资1044元;技术人员月平均工资848元;一般工人月平均工资561元,可为医药企业生产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
3.6 电力充足,水质优良。 所处的电网,是东北电力系统的一部分,我省全年总发电量为295亿千瓦时,电力供应充足,电价相对较低。境内有大小河流144条,全市地下水储量约181.7亿立方米。境内的海浪河是省少数未被污染的河流之一,水资源充沛,水质好,为加工企业生产用水提供了有利条件。
4、园区建设的基本思路与目标
4.1 总体思路
遵循药业发展和产业集聚两大规律,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招商引资为手段,按照“政府扶持、统一规划、市场运作、法人开发”的方针,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打造集科研、开发、生产为一体的医药产业发展平台,构建以中药为主,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关联配套、互为动力的医药加工产业体系,把 建成省外敷药基地,力争做成全省龙头。
4.2 发展目标
到2012年,把园区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齐备、产业配套,以医药生产加工为主,集科研、开发、生产为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省级医药工业科技园区。
5、园区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
5.1 园区在 生态农业开发区管委会组织下,由 新城区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采取企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进行建设、经营和管理。
5.2.1 开发区管委会对医药园区进行宏观指导,负责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和地方配套政策,指导本地园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管理办法与规章制度的制定及实施监督,负责园区的征地、向上争取资金、政策、综合协调服务,以及入区项目的审批、对 新城区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检查、考核等日常事务。
5.3 新城区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系 生态农业开发区于2004年7月成功引进具有35亿元资产的泛华集团投资1.36亿元,与管委会共同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泛华集团占公司的51%股权。
5.3.1 新城区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医药工业科技园区的筹融资、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经营及日常管理等。
5.4 在经营运作机制上,实行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并存的方针。入区企业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我发展。
6、园区建设的配套政策与保证措施
6.1 配套政策。
6.1.1 新建企业建设期间免收一切地方行政事业性收费,投资企业所需办理的各项手续,全部由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代办、领办,办理相关手续只收工本费。
6.1.3 入区企业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十年之内全额投入企业,扶持企业发展;企业投产后前三年,从企业所交流转税地方分成部分中,拿出一定比例给予企业法人代表奖励。
6.1.4 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新上技改项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项目给予适当贴息。
6.1.5 对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属高新技术的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省对企业的资金扶持。取得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鉴定结果为国内先进以上的项目,积极申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国家火炬计划和省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争取国家、省资金扶持。
6.1.6 对我市制药企业与省内、国内知名企业挂靠、联牌经营的,视贡献予以重奖。
6.1.7 争取国家减免税政策,扶持企业不断开发新药产品,增强研发能力,实现全市制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6.1.8 积极解决好医药制药企业的科技和管理人才的户口、住房、待遇、出入境、家属就业、职称评定、个人科研基金申请,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为其提供工作、进修学习和生活上便利。
6.1.9 入区特大企业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优惠。
6.2 保证措施。
6.2.1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多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积极为企业进驻创造条件。一是在现有的优惠政策上进一步量化,在操作上采取更加灵活更加优惠的措施,让投资者发财,以求自己发展。二是推行招商引资责任制度,采取开发区、市直各部门、各乡镇分解下达引资任务等措施,形成全社会共同招商的氛围。三是认真搞好项目储备,切实把地产资源优势项目和医药关联产业项目推介出去进行招商,努力形成医药产业和关联产业相结合的产业群体。四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加大宣传力度,如采取举办招商会、新闻会、报刊广告、上网招商等多种形式,大力宣扬我市发展药业政策和环境。利用各种渠道,积极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广泛吸引外商到我市投资兴业,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药业总量。
6.2.2 拓宽筹融资渠道。牢固树立加大投入、促进发展的观念,组织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开辟园区开发建设的筹融资渠道,形成多渠道、多方式的投入机制,为园区建设搭建资金保障平台。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取向,在充分论证、做好项目储备的基础上,争取更多的重点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的投资计划,抓好地方配套资金的筹措,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和省的政策性资金支持。努力扩大间接融资,按照产业和产品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建立项目筛选优化机制,以良好的预期效益争取信贷资金支持。大力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实施招商引资的鼓励政策,提高利用外资投资比重。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强化资本运营,推进股份制改造,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放宽民间投资领域,创造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和产业投资领域。
二、明确职责,初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按照国务院、省和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要求,我县实施工作方案把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工作分解为九大任务,明确了每项任务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并要求各项任务的牵头单位会同责任单位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分解任务,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按照县领导小组的要求,各成员单位把加强公民科学素质作为本部门、本单位的重要任务,纳入有关工作规划和计划。
三、突出重点,积极实施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行动
1 充分告知是医务人员的职责和义务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25条规定医疗卫生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2010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正式实施,是我国第一次对医疗损害赔偿责任进行规定的法律条文,即医疗机构违反医疗告知义务需要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而且,患者或患者监护人有知情和选择权。对于我们计免医生来说,将疫苗预防接种知识对家长充分告知,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如果因为告知不到位,告知缺陷,最后造成病人损害的,医院、医生要承担责任。这些都为受种者监护人享有知情权提供了法律依据,进一步明确了医务人员在实施预防接种过程中告知预防接种知识是一种基本权利,并且将履行告知义务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
2充分告知的必要性
家长或监护人是儿童最直接的守护者。由于他们受传统健康观念的影响和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缺乏,对预防接种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些将直接影响计划免疫工作的正常开展。对儿童家长进行必要的预防接种知识的宣传普及,使他们正确认识到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化被动受种为积极主动配合预防接种工作,及时并全程完成儿童计划免疫,全面提高疫苗接种的及时率和接种率,建立人群免疫屏障,有效控制相关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3 从充分告知到科学告知
仅仅做到充分告知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做到科学告知,所谓科学告知就是在充分告知的基础上,将重要事实更为科学的告诉家长。科学告知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储备知识是科学告知的基础,有效沟通更是科学告知的关键。因此医务人员掌握相关知识非常重要,特别是要掌握疫苗所预防疾病的负担,才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长解释。有效沟通必须以真诚、客观、自信为前提,做到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了,说出家长最关心的利益点,善于发现并及时纠正家长的误解。
4科学告知的内容
要做到科学告知至少包括以下几个内容:⑴一类苗和二类苗的联系与差异、⑵疫苗所预防疾病的危害及疫苗的接种效果、⑶疫苗接种的程序和费用、⑷接种禁忌症、⑸疫苗接种后的注意事项、⑹常见疫苗接种反应及处理。因为一类苗是免费的必须接种的疫苗,家长对一类苗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所以我们平时也不必向家长做过多的解释;而二类苗的接种是采取知情、自费、自愿的原则,家长们大多存在对二类苗的认识不足与偏差,实际上二类苗更需要我们更多的科学告知,以便让家长能更全面的认识到疫苗所预防的疾病,在条件允许下更全面的呵护宝宝,让其健康成长。
5告知的时机与方式
告知没有规定的时机与方式,但是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利用多种形式和契机随时随地地进行,以保障受种对象的知情同意权。
5.1在孕期可以利用孕妇学校,宣传国家免疫规划的政策和疫苗针对疾病与疫苗相关的知识,让准妈妈们提前对预防接种有个初步的了解,知晓预防接种是预防各种传染病的重要途径,是儿童抵御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5.2利用产后访视的机会,第二次强调预防接种的一般程序、宝宝满月时应接种疫苗的名称、作用等,并对卡介苗接种后的注意事项进行一对一地告知。
5.3在宝宝满月前后要求每个儿童至少一位家长参加家长教育班(妈妈班),这是做到充分、科学告知的重点。有预防接种单位组织,由专业的医务人员进行宣讲,重点讲解宝宝接种疫苗的相关事项,如:宝宝为什么要打预防针;宝宝进行预防接种的免疫程序;宝宝在接种前该做哪些准备;预防接种后出现了发热等副反应该怎么办;宝宝是否有必要接种第二类疫苗等等。对这些家长们迫切关心的问题一一进行讲解,切实保障受种监护人(家长)的知情选择权、知情同意权。
5.4通过接种医生或护士在接种时再次重点强调所接种疫苗的作用、接种后的注意事项和常见的副反应及处理等。如接种后必须留观30分钟无不适后方能离开,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注意保暖、多喝开水等。对一般的预防接种反应的正确处理,如较为常见的红肿硬结和低热的处理;当出现高热或全身皮疹的及时处置等。
工作是人实现各自社会分工的具体方式,人通过工作才能更好地完善相互之间的社会联系,才能让自己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人能否参与工作关键在于能否满足社会的需要,个人总是通过学习之后再进入工作。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有其自身特点,它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1]。就业的结果表现就是工作,即,让高职学生通过学习,具备胜任工作的资格并具有职业发展潜力,满足职业性的社会需求和教育性的个体需求[2]。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解构传统学科性知识体系,重构行动体系的学习领域课程,只有这样才能让高职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逐步建构个性的经验与策略。
与传统学科性课程相比,建立在“工作”基础上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其课程目标、设计理念、课程模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等课程要素均发生明显变化,这些要素的逻辑都是以工作为起点,是以工作的任务、组织、过程、内容、知识、方法和要求等转化而来,渗透进课程中、微观要素中,其顶层设计架构以工作的架构为统领。本文着重分析研究“工作”内涵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渗透和统领,探究工作对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导向作用,试图寻找出工作过程与课程要素的对应关系,为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系统开发提供参考。
一、工作的内涵分析
在“工作”视角下审视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分析工作对课程开发的导向作用,首先应该对工作的内在属性进行解析。工作作为最能体现人的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属性较多,但作为对人的职业行动这一复杂系统进行科学分析的工具[3],实际上可在回答“如何获得工作”、“如何工作”、“如何获得工作发展”三个基本问题中对工作进行剖析与认识。
人要参与社会分工,获得工作必须满足社会需要,这种需要是以其获得职业资格为前提。尽管获得职业资格未必就能获得工作,但职业资格是工作的必要前提,即职业资格是工作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如何工作涉及的方面众多,主要是对工作过程要素的掌握。赵志群博士认为工作过程至少包含三个方面:工作要素(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人员与工作成果),工作结构,或称步骤(资讯、计划、决策、实施、评价、反馈)和工作知识[4]。工作的发展是指人的职业成长性,从宏观看,工作是在一定时间内做重复的动作和事情,表现为静态的阶段性,同时工作又具有动态迁移性,是静态与动态变化统一的职业成长过程。
二、工作视角下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设计
对工作基本属性清晰后,能够从工作的一个或多个属性分析、推断和归纳出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顶层与内容设计,对课程目标、模式和设计理念有直接或间接的导向作用(见图1)。
1.职业资格是课程目标确立和评价体系建立的依据
如图1所示,获取工作的前提是取得职业资格。职业资格是从事一种职业活动(有时也包括其他重要的生活实践活动)时,能够应用的并能通过学习获得的能力或潜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技巧[5]。职业资格的外在表现为能胜任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让高职学生通过学习具备从事该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是课程的最终目标;而课程实施结束后,以职业资格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要素(或能力单元)进行评价,又是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根本依据。因此,对行业和工作分析并确立典型任务后,其职业行动领域已确定,课程开发时,应首先对从事该工作领域的职业资格进行研究,形成课程的能力目标和评价体系,随后通过内容载体支撑目标实现,在课程内容中渗透资格考核的内容与要求,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3]。
2.工作过程的要素和结构二维参考下的内容选取与组织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不是简单地排斥学科体系知识,而是对“学科知识系统化”进行“有距离观察”以解放与扩展传统的知识序列课程的视野,是伴随学科体系的解构而在行动体系中进行重构的过程[6]。赵志群概括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3],姜大源也认为,与注重结果形态的理论知识间内在逻辑性的传统学科体系下的课程相比,工作视角下形成的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内容是基于工作过程所选择的知识,是在行动体系下着眼于应用的知识,是基于工作过程有序的知识排列[7]。如图1所示,由工作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过程中,要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必须具备工作过程中的六要素,按照六步法实施,因此,工作的内容要素和过程结构为高职工学结合课程的内容选取供了二维参考,是内容选取的依据和方法指导,按此参考才能全面、系统地选取教学内容,支撑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培养综合职业能力,获得职业资格,完成课程目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选取后,其内容组织是在行动体系下的排序,是知识在工作过程之中应用的有序排列,强调过程形态的工作过程各要素间的有机融合性,是一种“统合性”有序,这与学科体系课程按照知识有简单到复杂的“组合型”排序有着本质区别[7]。
3.以任务分析为逻辑起点的载体选择与情境创设
学习领域是经过整体化职业分析得到的一个课程系统,它是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内在逻辑[3]。课程开发时,这种内在逻辑教学设计表现就是具体的学习情境,由某个职业成长阶段的具体工作过程转化而来,在真实工作情境中获得工作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建构学习的意义。因此,学习领域课程的载体探寻是以内在逻辑的“工作”为起点,按照工作过程的任务要素,分析寻找适应各职业成长阶段对应的工作任务,以此为载体,依据工作过程要素和结构创设情境。
4.情境序化
高职教育首先满足人的社会生存,即获得工作,接着奠定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图1所示,经过阶段性的工作后,其工作能获得迁移、成长和发展。职业资格往往是胜任现在工作的能力,其未来的工作资格的获得是由其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力为基础,即在经验的基础上的策略获得,在经验获得的基础上,有了内在的思维感悟与策略生成,便奠定了可持续发展能力[8]。学习领域课程系统以工作过程为内在逻辑,同时,又是以帮助学生完成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过程为外在逻辑,工作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外在逻辑依靠递进的学习情境实现。每个成长阶段的工作步骤是静态的,而工作过程要素处于上升动态变化之中,因此递进的情境是以学习任务的复杂、拓展、递升为基础,以工作要素的整体变化为外在表现,最终符合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
5.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实施
经过工作过程要素和结构二维参照下的内容选取,和以工作任务分析形成的载体与情境创设,以及以职业成长进行的情境序化后,其教学实施便是按照工作步骤(六步法),在创设的学习性工作情境下(六要素),遵循行动导向原则,让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完成一系列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获得职业资格,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3]。
三、小结
在行业及工作任务分析后,其职业小向(即专业方向)已经划分清晰,再经过实践专家访谈,职业小向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即职业行动领域或称工作领域即可确定,课程由此而来,课程开发也从此开始。工作领域的职业资格是课程目标和评价体系建立的依据,工作的内容要素和过程结构提供了教学内容选取的依据和方法指导;学习领域课程的载体探寻是以内在逻辑的“工作”为起点,分析寻找适应各职业成长阶段对应的工作任务,以此为载体,依据工作过程的要素和结构创设情境;情境的递进是以帮助学生完成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过程为逻辑,是以学习任务的复杂、拓展、递升为基础,以工作要素的整体变化为外在表现,最终符合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奠定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的突出特征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经历中获得对工作的感悟与反思,逐步形成个性的经验与策略,形成一种内化于大脑之中的迁移能力,遵循行动导向的教学原则。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2] 姜大源.基于教育类型定位的中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究[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1-2.
[3] 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 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一些基本概念的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50-51,63.
[5] 赵志群.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课程模式和课程开发方法的一些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2):24-27.
[6] 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论文摘要:基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首先调研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群),分析就业岗位(群)的技能要点和典型工作过程;其次根据典型工作过程的相关性和完整性,将其归纳为一系列的行动领域;最后根据教育特性、职业特点以及知识规律。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即课程体系。整个过程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实现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如何确定适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是体现教学思想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教育内容的物化形式。因此,高职教育只有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才能真正提高其教学质量。基于工作体系的课程相对于学科体系来说,其内容可能是不完整的,但对于每一个职业行为来说却是完整的,能够体现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I110
近几年,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一直都在努力探索适应于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由于目前课程设置的问题是以学科型为主的,因而仅依靠加强实践环节等局部调整已解决不了问题,而实训课程多作为理论课程的附庸,未能真正以培养符合制药行业各种岗位技能要求的人才来整合教育资源。传统人才培养一般是学习者由概念、规则的认知学习再到动作技能和态度情感的形成,沿袭先理论学习再进行相应实践训练的方式。而目前整体的课程设置采用与普通本科教育相同的知识观、学习观、人才观,己不适合对中药制药类技术人才的培养。许多毕业生到企业岗位后,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职业能力却较差,企业不得不重新对其进行上岗培训,这样职业教育的效果就体现不出来了。因此,高职教育是从工作过程中而不是学科结构中获得职业教育课程结构。职业教育课程与工作过程的联系成为选择课程开发方法的依据。据此我们对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中药制药技术专业课程模式进行了探索。
1专业就业岗位(群)技能点调查和典型工作过程的分析
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时需要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生产或服务情况,具体说,就是有哪些岗位,每个岗位需要完成哪些工作任务,并且调查完成每一工作任务需要的技能,这对于教师授课的内容以及今后教材的编写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曰。课题组在对广东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陈李济制药厂、广东怡康制药厂有限公司等5家中药生产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本专业学生就业的岗位(群)21个,并对每个岗位(群)的要求及其所需要的能力以及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见表to
2典型工作过程归纳整合为行动领域
典型工作过程是企业为完成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在职业教育中它是分析复杂工作系统的一个结构化工具。行动领域是一个综合性的任务,它产生于人们的职业生活中,一般以任务的形式表述。学习领域是有必要和可以用于学习的行动领域,一般为跨学科的学习课题。一个专业由若干学习领域组成,通过对若干相互关联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就可以获得某一专业的就业资格国。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中的每个岗位(群)都有许多典型工作过程,根据一致性和完整性的原则,将典型工作过程归纳整合为行动领城,而这些行动领域中的典型工作过程仅依靠企业中的师傅就可以进行传授。比如,每个岗位(群)均有生产记录和清场工作,将其整合归纳为2个行动领域。通过对本专业典型工作过程的分析可以将其归纳为ZO个行动领域。举例如下:(1)中药制药卫生和生产记录;(2)中药饮片生产;(3)中药固体制剂成型;(4)中药液体制剂成型;(5)成品包装和储存;(6)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等。
3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课程)的转换
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岗位培训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传统的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是知识文化类的高等教育,职业培训岗位技能的强化训练,具有更加明确的职业指向性。而高职教育的专业划分原则是以技术、职业性和职业岗位(群)为主,是技术文化类的高等教育阁,可以说高职教育是吸收了本科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培训的“职业性”。一般来说,可以一对一地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但在转换过程中要结合职业特性、教育规律以及知识规律。我们将学习领域划分为基础课程、技能准备课程、技能杨L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基础课程是
将在后续课程中没有的知识进行综合归纳,包括药用化学基础和中医药基础知识;技能准备课程是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均需要掌握的,主要包括中药制药卫生和生产记录、药厂物料流通与管理等3门课程;技能核心课程是由行动领域按照工作的先后顺序转换的课程,包括中药饮片生产、中药制粉和制膏、中药固体制剂成型等IO门课程;职业拓展课程是根据区域经济和专业就业岗位来开设的,体现了专业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总之,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的中药制药技术专业课程模式从横向看是从简单到综合,从纵向看完全体现了中药制剂生产的工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27
《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是高职药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课,主要面向医院药房与社会药店两个工作领域,面向处方调剂员、药店营业员及相关岗位群,涉及处方调配、问病荐药、用药指导等多个学习领域。长期以来,学科化的教学体系和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将上述工作过程隔断,不利于学生的技能培养和知识融汇,因此,打破学科体系,重构课程内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的迫切需要。
1 从岗位能力分析入手,修订课程标准
课程开发须在有序性、整体性和生成性的和原则下,从实际工作需要和高职教育需要这两个维度上予以整体设计[1]。通过邀请行业专家,对课程涵盖的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和能力分析,以经营企业为例,见表1。
2.具备药品招商的能力
3.熟悉药品采购流程\&药品保管\&1.具有药品入库验收的能力
2.具有药品贮存、养护、安全管理的能力\&药品经营企业
(零售)\&社会药房\&1.熟悉药店营销模式和药品销售法律法规
2.能说出药品名称与价格
3.具有药品销售环境设计的能力
4.有提供药学服务的能力
5.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销售业务\&1.具备市场调研、营销策划与营销执行能力
2.具有及时掌握企业产品基本情况、产品优势和特色的能力
3.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
4.具备组织营销活动的能力\&销售内勤\&1.具备现代办公手段的能力
2.具备销售数据处理能力
3.具备药学基本知识
4.熟悉药品相关法律法规
5.具备良好的协调管理能力\&]]
根据岗位能力分析结果和岗位工作过程,结合医药商品购销员(高级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职业素养的养成为最终目标,重新修订了课程标准。
2 从典型工作任务出发,设计课程内容
依据课程设计、课程标准制定学习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建立课程内容体系[2]。根据职业学生成长和认知学习两个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设计课程内容,将知识点重新整合,设计出贴近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和任务,如图1所示。
作为药学及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对学生运用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须合理控制教学内容总量,基础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贯彻“少而精”的原则,降低教学难度。对于有的学习领域可以由学生以课外活动小组的形式完成,并于每次课前进行预习,要求学生完成详细的预习笔记,为课堂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做准备。实验实训的安排能够使学生把枯燥的理论主动应用到一个逼真的具体场景中,促使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激起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尝试热情,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多种能力为模块的实践教学环节,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充分交流,打破思维定势,进行开放性思考,以此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思考、表达等能力,在教师讲授完毕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演讲,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教学录像等辅助教学手段,以提高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多阅读有关《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的教科书、资料等有关概念、理论和技术,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获得阅读、理解等基础技能以及综合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体,建立考核标准
建立一种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形式多元化的《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学习评价体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学习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为主,辅以终结性评价,采用多元评价形式,既有学生、小组和教师评价、又有督导、社会评价和职业资格鉴定等多种评价方式,既有量化的笔试,也有定性的区分。课程评价本着以提高学习效率为目标,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引导学生在行动中“总结反思”。
4 课程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第一,教学资源不够完善,应配套建立课程实训教材、处方集、案例题、习题集;开发课程视频资源和网络资源,建立网络学习平台,为融贯课内外实现技术支持;要更新模拟药房的硬件和软件,提高问病荐药等实训效果。
第二,课程师资不够完善,应搭建校企合作间的师资交流和融汇,提高师资培训力度,提高职业院校教师在职业教育理论的修养和将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的水平。
第三,教学情境有待丰富,应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开展校外实训,形成单项实训、综合实训、岗位见习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
[2]谢婷,丁敬敏,赵欢迎等.工作过程系统化《无机化工产品品质检验》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