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2 06:24:5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军校毕业学员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132-02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来,军队院校招生与分配制度进行了一系列与时俱进的调整。在招生制度方面,改推荐上学为主为考试入学为主,改生长干部主要从军队内部招生为主要从高中毕业生中招生,改主要依靠军队自己培养干部为军队培养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相结合[1]。这一系列调整直接导致了军校本科学员构成成分和特点的变化。改为考试入学为主后,军校本科学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但由于主要从高中毕业生中招生,就产生了由地方青年向革命军人的社会角色转换的问题。而军队自主培养与普通高等教育相结合之后,军校本科学员的数量开始减少,但重要性却在凸显,因为这些保留的、军队自主培养的专业军官大多是难以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而在军队发展过程中又不可或缺。
随着军事心理学事业的发展,对军校本科学员的心理学研究也在日益增多。一项有关军校学员心理压力的研究显示,分配、考研对于军校大学生群体而言是仅次于学习的第二大压力源。毕业后的去向带给学员较大的压力,分配去哪里、考研的难度都是学员常常思索的问题,许多学员对此感到困惑、苦恼[2]。
既然军校本科学员的培养质量对于军队的发展十分重要,而毕业分配又成为困扰军校本科学员的重要压力源和生活烦恼,那么就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和探究当前军校本科学员毕业分配心理的状况和特点,并帮助其有效应对毕业分配心理中的消极因素。本研究采用质化研究的方法,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某军校随机选取大一至大四学员各1名(下文中提及的大一至大四4名学员分别用A、B、C、D代称),对在校的大一、大二和大三这三名学员进行面对面访谈并录音,对在部队实习的一名大四学员进行电话录音访谈。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性访谈法。半结构性访谈法,就是指访问者最初向受访者提出一些结构性问题,然后为做深入研究起见,采用开放性问题,以期获得更完整的访谈资料。这种质化研究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既把受访者的回答限定在与访谈主题相关的合理范围内,又给受访者以充分的空间发表个人见解,有助于笔者在较短的访谈时间内获取较充分的研究资料。
三、研究结果
(一)当前军校本科学员对毕业分配的总体认知趋于理性、现实和一致
趋于理性是指4名受访者均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对指令性计划分配体制的服从和尊重,他们都表示毕业分配的具体去向自己不能决定,也就是说他们对待毕业分配的总体认知态度是比较理性的,与当前的政策导向是一致的。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军校教育引导的有效作用。
趋于现实是指4名受访者都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对待毕业分配的价值判断,即希望不去边、远、苦地区,希望有好的收入和工作、生活条件等。这与之前一项关于军医大学生毕业期待的量化研究取得了较好的一致性,即学员总体对毕业后的期待主要是继续深造(48.2%)、从事专业工作(27.5%);期望毕业去向主要是大城市或沿海城市(41.2%)、中等发展水平的城市(35.9%);对今后的就业前景所持的态度主要是一般(49.3%)[3]。
趋于一致是指4名受访者尽管年级和经历等都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对待毕业分配的总体认知存在较高的一致性,这也反映出当前军校本科学员对待毕业分配的一个总体态度。
(二)相对于环境等其他因素,学员个体的人格特质对其毕业分配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
受访者A和C成长在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而受访者B和D成长在小城市和县城,但是前者对被分配到边、远、苦地区的顾虑却小于后者。尤其是受访者A,其尽管从小生活在一线大都市,又是家族的独子,但是其随遇而安的个性特征却导致其有意愿到更远的地方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笔者由此在思索,在一些人心中曾一度存在的城市孩子怕苦的偏见,是否应该向理性与现实回归。偏见有时就是存在于常规性的认识与理解中。当军校本科学员的价值观念由于毕业分配的指令性特征而被固化的时候,除价值观之外的个体人格特质就构成了制约其毕业分配心理的最重要因素。
(三)地域思虑是军校本科学员面临毕业分配时的最重要心理期待
4名受访者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毕业分配的地域问题。A尽管对分配地域持无所谓的态度,但还是表示分配的好的结果是留在距其家乡较近、经济较发达的某一地区。B表示毕业分配最好到离家近一点的地方。C表示毕业分配如果回到西部家乡不会有什么抵触情绪,如果分配到其他地方也很好。而D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员,更是明确表达了分配到一个城市、最好是离家较近的城市的愿望。可见,与收入、工作岗位、单位性质等其他因素相比,地域因素是军校本科学员毕业分配心理中的一个聚焦点。在其他因素几乎不被提及的时候,地域因素却被反复提到和强调。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重要的两点是:一是我国地区发展差距较大的客观现实所决定;二是在公共认知领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刻板印象。笔者的一个家乡在西部的同学在毕业前夕也明确向笔者表达了不愿意分配回西部的强烈心理渴求。
(四)学员家庭,尤其是学员父母的态度,对学员的毕业分配心理产生重要的潜在影响
受访者A的父母希望他能够毕业后留在身边,尽管A表示父母比较开明,能够让其自主地选择发展道路,但是他还是流露出留在家乡附近的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意愿。受访者B的父母希望他好好学习,将来可以分到好一点的地方或者是分配回家。以上两位受访者的家庭都希望孩子将来回到身边。而受访者D的父母对这一问题相对比较超脱,认为孩子无论分哪里,只要自己努力,总会有比较好的结果。而受访者C的父母要求相对苛刻,希望C能够通过考研获得较多的收入和较好的工作生活条件。而且父母一味的高期望值给C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使其不得不采取逃避的态度对待父母的要求和期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人的早期成长经验对其一生影响重大。学员对待毕业分配的认知倾向、价值判断和情感反应方式等都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家庭。
(五)军校本科学员的毕业分配心理存在一定的过程性特征
就本研究而言,这种过程性特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随着年级增长和毕业分配的日益临近,学员的心理状态愈发复杂。受访者A和B因为是大一、大二的学员,对毕业分配几乎没有任何心理情感反应。受访者C有一定的顾虑和焦虑感,对有效调控自己的毕业心态缺乏信心,对父母的期望感到很大的压力,在毕业分配这个问题上与同学彼此回避。而受访者D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四学员,心理状态则十分复杂。对待即将而来的毕业分配,他既期待又有顾虑和担心,并存在一定的紧张感、无助感和技能恐慌,同样逃避与同学的相关交流,而且表示其他同学存在一定的心理失衡。可见临毕业学员的心理状态十分复杂,各种情绪感受的相互交织成为其心理状态的最明显特点。
二是随着年级增长和毕业分配的日益临近,毕业分配的话题愈发敏感和隐晦,愈发地被学员所自觉回避,成为学员之间的一个“心理雷区”。受访者A、B均表示与同学就毕业分配这个问题有过交流,但是交流的范围限于关系较好的同学,而受访者C、D都表示回避与同学交流这一话题,因为过于敏感,容易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冲突。随着毕业的临近,毕业分配在学员心理中的感受性阈限在降低,愈发地成为了学员之间沟通的一个“壁垒”。
四、结语
在研究方法上,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结合可以实现宏观与微观的整合,静态与动态的整合,控制情境与自然情境相整合,实现事实与意义相统一,建构假设与验证假设相统一,客观度量与主观体验相统一,实现多层面、多角度、多方法研究某一主题的目的[4]。在今后有关学员毕业分配心理的研究中,可以采用内隐态度测量等方法实现对其的量化研究,以进一步提高研究的效度和推广度。
在军校本科学员的教育培养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广大学员的奉献精神,同时要合理优化毕业分配机制,坚持公平、公正、合情、合理的分配原则,为学员主动学习成才提高强大的精神动力。要突出临毕业学员的日常管理和心理疏导工作。越到最后越要严格管理,对学员暴露出来的问题要及时解决,该批评的要批评,该处分的要坚决处分,决不能有丝毫的迁就和照顾,这样才能把学员宣泄心理的产生降到最低限度[5]。要帮助学员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特别是要疏导和排解他们自我价值与社会认同矛盾带来的心理冲突、个人心理期望与社会期望的错位导致的心理冲突,以及一些消极心理如“怀才不遇”心理、“攀高嫉妒”心理、“恐惧焦虑”心理、“自卑依赖”心理、“消极等待”心理等,帮助毕业生稳稳当当迈出人生重要一步[6]。结合本研究结果,还应充分挖掘学员认知心理中的理想价值成分,充分挖掘学员人格特质中的有益成分,充分发挥学员家庭的积极引导作用,引导学员克服地域刻板印象,引导学员之间的有效沟通,使学员在毕业分配这一问题上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以便他们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投入到部队生活中。
参考文献:
[1]杨成平.我军院校招生与分配制度的特点及其先进性[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12(4).
[2]米香.军校学员心理压力分析[J].科教文汇,2010,(10).
[3]鲁娟,崔乔礼,李健.军医大学生毕业期待的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4).
一、序言
外语是我军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部分。深化军校外语教学改革,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军人外语素质,是军校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以英语为第一外语的主流形势下,部分军校相继开设了各种形式的第二外语课程,然而大多数课程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忽视了对语言所属国文化的导入和对学员文化意识的培养。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不可割舍的关系,学习外语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才能在相应文化背景下对语言的正确运用。笔者认为,将文化导入与语言教学相结合,使之共同服务于同一教学目的,可以更好的提高军校学员的外语综合能力。
二、军校第二外语教学现状分析
在教育转型的大背景下,为深入推进军事院校外语教学改革,培养符合世界军事发展趋势要求的复合型军事人才,全军30多所院校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开设了分别针对本科学员及硕、博研究生的第二外语课程,然而大多数二外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强调语音、语法和词汇三要素的掌握,仅把语言作为符号进行传授,忽视了对语言所属国文化的导入和对学员文化意识的培养。对于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问题:
首先,教员问题。外语教员普遍仅限于专业知识的研究,而对教学本身以及文化方面知识的研究甚少,同时军校非英语外语教员力量单薄,一般每个语种只有1至2名教员,不利于教学交流的开展。
其次,教材问题。市面上的外语教材非常多,然而没有专门的文化教材,使得文化课程不成体系。同时,几乎所有军事院校照直接引进地方大学教材,导致军校二外教学没有“军味”,无法满足军队需要。
最后,教学模式问题。几乎所有院校都具备多媒体语音室,然而由于军校的特殊性,学员自主使用的机会有限。同时军校学员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交流活动的机会几乎没有,教学形式只能限于单一。
三、军校学员主体的特殊性与知识需求
军校学员是军校教育和管理的主要对象,相比于地方大学生具有其特殊性。从学员构成上看,军校学员是由地方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和从各部队选拔士兵参加军校招生考试产生,学员基础参差不齐,学习方法、效率等差异较大;从学习动机上看,军校学员享受供给制生活,没有找工作的压力,而且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外语学习的土壤和环境将逐渐减少,导致学员外语学习动力不足,同时军校学员几乎没有出国的机会,因此容易轻视外国文化的学习。
未来的军事人才只懂英语是不够的,第二外语课程的开设无疑是为军校学员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其他国家语言、军事、文化的明窗。在二外课程中导入文化教育对我军对外军事交流,提升维和能力等将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军人掌握他国文化,对提升信息获取处理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展示良好军队形象有重要意义。
四、文化教育方法与策略建议
首先,外语教员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在重视理论教育的同时,还要兼顾文化教育;教员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员视野,启迪学员思维;与国内其他优秀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加强交流。
其次,编写适合军校二外文化课程的教材。二外教员可以总结本校教学经验,借鉴其他优秀专业教材,编写符合军校学员知识需求的文化课教材,形成具有军事特色的二外文化课体系。
再次,不断拓宽教学模式。利用电教、音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员直观地了解外国社会的风土人情、思维方式等社会文化知识;引导学员自主利用网络、书籍等渠道主动接触外国文化;课余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员从这些具体活动形式中对所学文化知识有更深刻的感悟。
参考文献:
[1]李艳华.论高校韩国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教育与职业,2011.12
[2]马志媛.军校外语教学应突出军队特色[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2.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261-01
1录取阶段
为确保从源头保证学员的高质量、高素质,应把淘汰程序提前到录取阶段,目前,各院校都根据考生成绩网上录取,对预招对象的个人和家庭社会关系不了解,仅能看到本年度考试的文化水平。对于军校而言,文化成绩只是录取时众多重要因素之一,学生的思想、体能基础、成长经历都应该综合考虑,确保优中选优。笔者认为,军校应组织联合考察组到各招生地区与学生“面对面”之后再进入录取程序,随即组成的考察组任务是“全程跟踪”学生的各项检查和审查,对预招对象进行简单的思想摸底、社会访查和基础体能测试,了解每名预招对象的基本情况。为确保从源头保证高质量,及时淘汰在思想上、政治上、体能上不适合军队的学生淘汰并移交地方招生办公室。
2军政基础训练阶段
军政基础训练是为了实现由青年学生向军校学院的转变,为完成后续学习、训练任务打下良好基础,这也是学生能否成功成为军人的重要历程,也是淘汰程序的关键环节。由于军政基础训练阶段的训练、学习生活无不充斥着辛苦、艰难,还有由于教学方法或者其他客观原因造成的训练伤。由于军队的特殊性质,需要的是绝对忠诚等特性的人才,学生则要伴随汗水学会忍耐、坚持等多种品质,在此过程中会有思想上动摇的、坚持不了的等等,对于这些不能适应部队生活的学生在思想工作没有效果的前提下,应及时淘汰。因伤病留下疾病或无法根治的,应移交地方民政部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由军队和地方建立专门基金保证其生活和医疗经费,并在各类政策中予以倾斜,有继续学习能力的则移交相关地方院校继续学习。
3学习生活阶段
目前,军校通常采用考试和考察两种形式进行质量评价,而学员领导能力评价、学员品德评定、学员综合素质评价尚未形成科学的评价方案和有效的评价机制。因此在现行模式中,学员淘汰率低,这就直接制约了人才成长竞争激励机制的完善。笔者认为,要立足未来战争需要,应把思维创新、组织协调、团队指挥等全面素质纳入淘汰体系。由于军事指挥专业的学员在毕业后将成为部队基层指挥员,如果没有很好的综合素质,就很可能在战争中将自己及团队置于危险之中,为避免“亡羊补牢”应从源头培养学员综合能力并从严把关,对不适合指挥岗位的学员要及时调整专业或移交地方院校。
其实,对于院校本身而言,增加淘汰手段、严格淘汰程序都相对简单,而淘汰后的处理则要军队和地方方方面面关系的协调,目前需要尽快解决的就是地方接收院校的确定。军队与教育部门在军校学籍注册、专业设置上再进一步完善,根据军校分布情况共同商定相关地方院校,并确定相关专业、学制等规章制度。对于所有淘汰者则要根据相关规定作出相应抚恤和补助。
4完善淘汰制度的措施
完善的淘汰制度是军队院校发展的需要,是培养优秀的军队指挥人才的需要,是新形势军革的需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笔者认为有一下几点:
4.1 建立客观、公正、科学的考试制度淘汰制度要能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有客观、公正、科学的考试制度来支撑,这一制度包含了标准的制定、考试的公正实施等,考试是检验学员学习情况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因此,在淘汰制度的运行中,教学管理者必须给学员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科学的考试环境,对学员的的考核必须能够充分反映学员在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的发展情况,既不能只重视知识而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庸才”,更不能造就道德低劣的“社会蛀虫”,同时还要突出对学员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考察。
4.2 建立一定的转学机制目前军队院校淘汰的学员一旦因成绩原因退学,学生只能选择回原籍重新参加高考,学员本人及家长也将退学看成人生的重大失败,而较少认为这是人生路上一次小小的挫折或考验。如果因成绩被退学的学员可以转入较低层次院校就读,就可以减少这种人生上的挫折感。同时,高校之间要做好被淘汰学员的转学接洽工作,包括学员在新学习环境中的心理调适,互相承认学分以缩短转学学员的学习年限等等。
4.3 根据高校实际情况,确定是否使用淘汰机制由于各院校在办学规格、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差异,院校在使用淘汰制度时可以区别对待。而对于军队院校,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必须实行淘汰制度,原因有三:①军队院校的特殊体制,决定了军队院校不像地方院校那样进行扩招,只能维持在校小的规模。军队院校是提前录取,生源充足且质量较高,在这种招生基础之上,完全有可能实行淘汰制度。②军队院校是面向部队进行培养,这就决定了军队院校出来的毕业生工作单一。地方院校的毕业生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还可以重新选择,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适合在部队工作,绝不能在花费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之后,培养出一个不能胜任部队工作的毕业生,所以必须实行淘汰制度。③跟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军事水平还比较落后,我们不能仅仅将培养目标定位低水平的合格,而应该想世界上优秀的军事院校看齐。为培养出高水平、高质量的军校学生,打赢未来的战争,必须加强淘汰力度,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5总结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淘汰制度作为一项有效的“反激励”让学员的学习有了新动力,其积极的作用十分明显,在军队院校教育中引入淘汰机制具有促进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培养出高质量人才的作用。虽然其存在一些局限,但我们还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一体制,充分结合实际情况,科学的吸收和采纳。
参考文献: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学者所进行的多项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发生率一直保持在20%~30%的水平[1]。军校学员具有军人和大学生的双重身份,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参战人员要承受高强度的体力和精神负荷,面临更强烈的心理压力,要求具有高负荷的心理承受能力、抗心理疲劳、干扰能力等心理素质。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军校学员良好的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军校学员良好心理健康的任务刻不容缓。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不少院校或个人承接了一批国家级、省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研究课题,同时出版和发表了一批军校学员心理卫生方面的著作、教材和学术论文,开设“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校也越来越多。目前的科研、教学、实践的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领域在逐步拓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已有不少研究,而且国内有著作将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进行了详细地总结,如姚本先、方双虎(2002)[2]、陈家麟(2002)[3]。在这两本书中介绍了许多专家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描述。例如,国外有马斯洛和密特曼、斯柯特、科尔曼、阿卡夫、罗杰斯等;国内有黄坚厚、张春兴、王极盛、郑日昌、林崇德、吴增强、刘华山等。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陈家麟将心理健康标准总结如下:(1)智力发展正常;(2)情绪稳定乐观;(3)意志品质健全;(4)行为协调适度;(5)人际关系和谐;(6)人格完整独立。
尽管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标准上研究者还没有达成完全一致的共识,但综观上述观点可发现,军校学员的心理健康要素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自我意识水平、情绪调控能力、挫折耐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良好的个性品质、环境适应能力等。这些探讨,对于我们了解和把握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标准,对军校学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识别或诊断并进行干预矫正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军校学员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青年期,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而心理的发育介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从军校学员心理发展与生理发育不协调的角度来看,必然导致很多矛盾冲突的出现,由此会给军校学员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
目前,国内关于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不胜枚举。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发现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学习、人际交往、择业、情绪情感、人格特点、自我概念及自我意识、外界环境及休闲活动、心理辅导及治疗、一般心理健康测量。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研究起步较晚,比较注重一般心理健康测量。但是随着国家和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日益关注,党和政府相关政策的颁布,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研究不仅数量上有所增长,研究领域也由一般性的心理健康测量发展为更专业、更系统、更深入的研究。焦虑、抑郁、压力、应激、认知方式、心理障碍、学习、人际交往、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问题一直都受到广泛关注 [2,4~14]。
三、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研究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理论探讨。这些探讨强调通过改善和营造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以及提高军校学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来解决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许多研究认为,认真开展军校新学员心理健康普查,做到有问题及早发现、及早预防和治疗,针对军校学员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及专题讲座;建立和完善军校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档案,重视军校校园文化建设,启发军校学员辩证地看待分析所面临的问题或挫折,是解决军校学员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方法与途径。二是干预研究。这些干预研究方法主要有:心理测量法、临床症状诊断法、心理咨询、访谈法等,其中又以心理测量法和问卷调查法居多,而真正通过测量评价后,针对军校学员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性的研究和维护性研究还很少,这是今后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研究和教育要努力的一个方向[15~17]。
四、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
从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之初就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众多学者在研究中尝试不同模式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以各种教育理念、心理学说、人文科学观点为支撑,以本校实验为依托的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方法、途径、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地浮出台面。梅清海等在全军50多所院校心理教育实验的基础上,概括出“两渗透”、“三全式”、“四贴近”、“五位一体模式”[18]。
“两渗透”教育模式旨在发挥军校课程教学优势,提高心理教育效果:将心理教育渗透于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强军校心理教育的“高度”效应;将心理教育渗透于专业课教学,扩大军校心理教育的“广度”效应。 转贴于
“三全式”教育模式旨在构建一个从入学到毕业、从教师到学生、从校内到校外的全程贯穿、全面展开、全员参与、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心理教育体系:把提高军校大学生心理素质作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军校心理教育管理机制,形成军校管理人员、教学人员、医护人员、学生相互结合的教育合力,把课堂教学、课外辅导、心理咨询、日常管理统一起来,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帮助学生维护心理健康,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实现全面发展。
“四贴近”教育模式旨在以影响军校学员重要心理因素为突破口,强化教育效果:(1)贴近时代,建立以网络为载体的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平台。这个心理教育平台应该具有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和攻防兼备的教育职能;(2)贴近社会现实,切准军校学员的心理脉搏;(3)贴近军校大学生心理实际,注重解决心理问题。通过多渠道普及心理学知识,帮助他们认识青年阶段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增强心理上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修养、自我保健、自我调节的意识和能力,掌握心理训练的原理和正确方法,了解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调适模式,为培养其良好心理品质打下理论知识基础;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准确掌握和及时报告学生的心理情势;对于一些有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要积极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以解除心理痛苦;积极预防心理疾病;(4)贴近军校培训目标,着眼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以认知品质、情绪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性格品质等为主要内容的良好心理结构;培养以战斗力为标准的心理能力。
“五位一体”教育模式旨在确立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和稳定的人生价值观、健全的人格、合理的认知结构、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意志品质等军校学员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1)心理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在德育中吸收心理教育因素,以心理教育强化军校学员思想品德教育效果;(2)心理教育与智育相结合,在智育中吸收心理教育因素,以心理教育提升军校学员智力发展水平;(3)心理教育与军事技能教育相结合,在军事技能教育中吸收心理教育因素,以心理教育推动军校学员军事技能的学习;(4)在体育中吸收心理教育因素,以心理教育促进军校大学生提高身心素质 [19]。
参考文献:
[1]张金彦,王建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1-347.
[2]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7-25.
[3]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4-25.
[4]刘婷.当前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1):63.
[5]林维丽.军校学员心理应激应对方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张凡.军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比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李俊丽,梅清海,丛建波,邵秀巧.军校大学生个性、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4):282.
[8]张静,王筱枚.军校大学生学习策略的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5):425.
[9]钱永才,龚渊文.军校大学生学习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2):33.
[10]白雪亮.军校学员郁闷心理分析与防范[J].中国青年研究,2007,(8):69.
[11]王京京,于宏.军校大学生抑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7):50.
[12]曹守莲,石沙泉.军校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8,(3):307.
[13]王海民,刘学敏,吴振峰.410名军校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5,(2):701.
[14]王浩,苗丹民,朱霞.军事择业大学生与军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对比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2):801.
[15]张茂运.对军校学员人生格言的调查及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J].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3,(2):63l.
[16]颜宪军.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实践与探索,2005,(6):267.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4. 076
[中图分类号] E2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4- 0144- 02
0 引 言
随着新军革的逐渐深入,军校教员队伍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大批青年教员开始走上讲台,成为课堂教学工作的重要力量。他们大都学历较高,精力充沛,富有创新精神,为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军校发展的一支潜在生力军。但是,由于他们大多是从院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没有经过专门而系统的军事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并且参加工作时间短,职业素养和能力欠缺,尽管有教学热情和较好的业务基础,但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新教员在初次授课时有很多事项需要注意,它们体现在授课前、授课中以及授课后的每个阶段,只要合理解决这些注意事项,便能顺利度过初上讲台的磨合期,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授课前
目前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员多为“80后”,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可塑性强,学历层次高,知识面宽,有较高的计算机和外语水平,这些都是新教员的优势。虽然具有如此多的优势,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几乎所有新教员初授课时都会感到力不从心,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造成如此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教员没有处理好授课前的一些事情,从心理状态到专业素质都没有到位,出问题是在所难免的。
1.1 端正态度,准确定位
大多数新教员都是从院校毕业即直接走上了讲台,此时他们已经完成了从一名学员到教员的转变,但最初只是物理身份的转变,要想从根本上完成这个转变,最关键的还是从思想方面入手,不能一味地按照之前的思维定势行事。
目前的新教员大多具有硕士,甚至博士学历,并且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同等学历人员在军队和地方上的待遇差距越来越明显,这就容易造成新教员产生失落感,如果没有足够强的信仰去坚持致力于军队教育事业,很容易使新教员对于自己的岗位不关心、不珍惜,甚至动摇在军队内部工作的信心。所以对于新教员来说,一定要正确对待这种物质上的差距,努力用武装自己的思想,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军队教育事业,并愿意为之奋斗终生,同时自觉抵制外界的不良影响。
1.2 虚心学习,积极调查
作为年轻教员最大的问题不是教学内容方面的东西,而是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方面的东西,这些知识可以通过阅读一些专业文章获取,也可以通过向有经验的老教员请教学习获得,但更多的是通过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积累获得。新教员初始授课之前,有目的地听课,尤其是大家公认的优秀教员的课程,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听课可以从中学习授课的技巧与方法,掌控课堂的能力,以及为人师表的仪态,并且根据个人的特点将这些好的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去。
授课之前,还要对授课对象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教员授课不只是把自己所准备的东西在课堂上宣讲出来,而是要把自己所准备的东西让学员了解接受,所以要先了解学员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的知识背景,然后采取相应的方法,这样才有可能使学员掌握教员所准备的相关内容。
1.3 精心准备,积极备课
很多时候,所授课程和自己所学专业具有很大的差距,军校的专业课程与基层部队以及各种实际装备具有密切的联系,而这恰恰是刚从院校毕业的新教员的“弱项”,如果碰到这种情况,那么在接受授课任务初始就应该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例如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等,做到对所讲授的内容有清楚的认识,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
上述过程实际上是备课的一部分内容,授课前的精心备课是高质量授课的必要前提。教员备课,如同影视导演编写脚本,事前所功夫的多少,直接决定着未来操作的成败。而对于新教员来说,缺乏备课的经验是非常普遍的。提高备课水平的有效途径一般如下:首要问题是端正备课思想,前提条件是钻研课程标准,基础保证是吃透学科教材,关键所在是设计教学方法,客观需要是深入了解学生,辅助环节是写好教学档案。同时对于年轻教员还要特别注重集体备课,孤军作战显然不利于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通过集体备课活动,在自主实践反思中,在与专家教师和同伴的互动中,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技能。
2 授课中
多数青年教员初授课时未能视教学具体情况而采用合理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单一化的趋势明显,致使教学互动效果差,同时课堂驾驭能力不高,并且课堂教学目的不明确,重点不突出,随意性很大,课堂缺少活跃气氛。
2.1 克服紧张情绪,合理缓解压力
新教员初次授课具有紧张情绪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种紧张情绪与台下的学员数量正相关。适当的紧张有利于授课的正常开展,但是如果过分紧张则可能导致一堂课的失败。紧张情绪因人而异,克服紧张情绪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做到这一点,可以向其他教员请教,学习别人克服紧张情绪的好方法,同时在课下以及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多和学员接触,这样也可以有效地克服紧张情绪,适当地活跃一下课堂气氛也是克服紧张情绪的有效方法。
授课是一项考验体力与脑力的活动,对于教员来说,既要具备充沛的体力,同时还要具备思维敏捷的大脑。新教员对于这种双重考验带来的压力体会得会更加深刻。缓解高强度的授课给新教员带来的压力,一要合理安排时间;二要注意方式方法,提高效率;三要有饱满的情绪和平衡的心理状态。
教学督导也是导致新教员压力加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新教员来说存在着急于表现和教学技能欠缺的矛盾,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如果有教学督导或者其他各级领导来听课,都会增加新教员的紧张情绪,使得新教员感觉压力重重。对于各级层次的听查课,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但同时不要为了迎合专家的口味而丧失了自己的特色。对于领导和各级专家的意见要虚心接受,并且拿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意见;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或途径与之进行进一步的沟通,以期达到一致。
2.2 融洽关系,注重积累
军校学员有别于地方院校的学生,他们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学员和教员的关系,除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以外,同时还存在着一种军队特有的等级观念,这种等级观念一方面可以加强课堂纪律,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得学员和教员之间的隔膜加深,这样不利于课程的顺利讲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作为教员应该不要让学员有教员高高在上、不易接近的感觉,而应该把他们当作朋友看待,课下要多和学员进行交流,在学习以外的方面多对学员予以帮助和指导。
融洽关系并不意味着与学员打成一片,没有师生之分,融洽关系的同时还要树立教员的威信,在军队院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教员与学员不仅是师生关系,还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教员在学员心目中建立起来的威信大部分是因级别所致,这样的威信是脆弱的。教员的威信是其资历、声望、才能与品德等决定的,这种威信是教员有效影响学员的重要条件,学员对有威信教员的课,总会认真地学习;对他的劝导,也更容易接纳。因此,形成和维护良好的威信,对军校教员来说意义重大。
授课过程中还要注重经验的积累,每一次授课无论对于新教员,还是老教员来说,都是积累教学经验的一个绝佳机会,尤其是对新教员而言,更要做到每次授课完毕进行总结回顾,总结一下本次授课之中好的方法,同时也要总结一下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在授课中出现的错误,避免同样的错误重复出现,这就是经验积累的过程。
2.3 与时俱进,合理安排
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多,作为年轻教员一般都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对于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比较容易接受,但是,如果不合理安排的话就会出现上述的弊端。在接受使用新方法、新理念的同时,不能抛弃优秀的老传统,尤其是那些在常年教育中得到肯定的优秀做法。作为青年教员,应该做到新老合理搭配,将优秀的新方法和老传统恰如其分地糅合在一起,比如要充分利用PPT的直观性,同时不忽视板书的强调作用,如此一来就能做到与时俱进,合理安排,使自己的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3 授课后
3.1 善始善终,严格考核
很多情况下,授课初期可能从精神上和体力上都比较充沛,上课情绪也较为高涨,但是随着课程的推进,尤其是到了课程的结束阶段,难免会有放松的心态出现,对于自己和学员的要求也不如开始了。这种虎头蛇尾的情况非常不利于年轻教员自身的成长,对于个人师德师风的塑造危害极大。所以从各个角度考虑,年轻教员对于自己独立承担的第一门课一定要做到善始善终,越到最后越要高标准要求自己,这样才能迈开走向合格教员的第一步。
授课后一般都要组织考试或者考核,这往往是学员最为关心的事情。考试不是手段,是目的,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方法,要让学员从思想上认清考核的真正涵义,消除对考核的抵触和恐惧心理,要把学员那种传统的划重点、背答案的陈旧思想废除,针对课程特色,传授复习、应考的技巧和方法。同时从育人角度出发,教育学员不要作弊,正确对待考试。并且在阅卷打分的时候,做到公平公正,避免人情分、同情分的情况出现。
3.2 分析总结,展望未来
对于初授课的年轻教员来讲,大多数在上完第一次课以后,都有一种解脱、胜利的感觉,然后便将和课程相关的一切束之高阁。这种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是做法却是不可取的,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应该在课程全部结束以后,进行一次细致的大梳理,并且最好有一份深刻的分析总结报告,这样对于自己的授课将是一次升华,能够有效提高自己的授课质量,同时可以使自己更好地理解教育理念。
分析总结要贯穿整个授课过程,对课前备课与课上实践进行总结,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策略是否得当、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足够的尊重、课程资源是否整合、对未预见言行的处理是否妥当、问题设置是否有意义、情境创设是否到位等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分析总结其实就是分析问题,总结经验,部署计划,好的经验做法要保留,同时注意要发扬改进;失败的做法要查究原因,同时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最后要对下一次课的讲授有一个系统的蓝图,提前做好下次课的规划,以便再次登上讲台时,少一些初上讲台的青涩,多一份游刃有余的信心。
4 结 语
年轻教员的初次授课在其职业生涯中是重要的一步,如果这一步没有处理好,有可能对自己今后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可能产生厌烦的情绪,最终导致自己不能在教育之路上走得太远。教育是一个伟大的事业,军事院校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色,作为年轻教员,尤其是初次授课的年轻教员,除了要拥有对军校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外,还要处理好整个授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希望上述几点拙见能够引起年轻教员的共鸣,帮助年轻教员提升自己的授课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 赵文华. 高等教育系统理论[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军校学员;情绪管理; 能力培养
军校学员是未来信息化战场上的指挥军官,不但要具有过硬的军事才能,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人的心理素质表现出的方面很多,其中判断心理素质是否过硬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能否有效地管理情绪。人的情绪具有两极性――积极和消极、轻松和紧张、平静和激动,虽不能简单地用好坏区分,但由情绪引发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则有好坏之别:积极的、增力的情绪可以给人以信心和力量,提高人的活动能力,消极的、减力的情绪则会使人感到焦虑紧张、烦燥恐惧、悲观失望,降低人的活动能力。而人的情绪无时无刻都会因为内外世界的变化在不断地变化着,因此,加强军校学员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关系到军校学员能否适应军事斗争准备需要、打赢信息化战争的一个大问题。
1 情绪管理的内涵和意义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会遇到令人喜悦、激动或让人痛苦、难过的事情,这种喜怒哀乐的体验,心理学上叫做情绪,它是指个体对外界刺激是否满足需要的态度体验,具有心理上和生理上反应的特征。情绪心理品质直接影响着一个人表现于外在的行为,以及从事某项活动的意志力,对某项活动的结果将产生重要作用。情绪对于军事活动同样有很大影响,军人的喜怒哀乐对于军事活动中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训练、作战等都有不同效果,既能促进、增强军事活动效果,也能削弱、减低军事活动效果。列宁说过,战争的胜负是由那些在战场上流血的士兵的情绪决定的。因此,对每一个军人来说,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何谓情绪管理?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在他的《情商》一书中这样解释: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驱策等能力和对他人情绪认识与适度的反应能力。
情绪管理的内核不是要消除或压抑情绪,而是在觉察情绪后,用适当的方式调控情绪。有心理学家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情境表达适当的情绪,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情绪管理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体察自己的情绪,这是情绪管理的基础。不能正确辨识自己处在什么情绪,对情绪的管理也便成了空谈。二是调整自己的情绪,这是情绪管理的目标。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合理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情绪,促进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成为情绪的奴隶。
军校学员处于青年成长的高峰期,心理发展由易感性向稳定性过渡,情绪中的积极与消极、紧张与轻松、激动与平静等两极性十分突出;情绪体验丰富、深刻、强烈、敏感,喜怒哀惧常形于表面,在外界刺激下容易头脑发热,盲目冲动,凭感情用事;情绪起伏波动较大,有时兴奋激动如火山爆发,敢想敢做,有时消沉忧郁如石沉大海,一蹶不振。由于军校学员具有的上述情绪特点,加强情绪管理能力培养,有效的管理情绪,对军校学员保持良好、健康、积极的情绪状态,提高适应外界环境能力,顺利完成学业,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履行我军历史使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军校学员常见的负性情绪
军校学员具有的情绪特点,使得个体在受到外界事物、事件等客观环境的影响或个体内部发生矛盾、冲突而无法及时有效解决时,就会产生一些情绪困扰。军校学员常见的负性情绪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焦虑:
焦虑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情绪体验,是当事人对即将发生的某种事件或情境感到担忧和不安,又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心理上产生的紧张期待情绪。军校学员的焦虑表现为:紧张害怕、烦躁不安、担心忧虑。如因为动作难以掌握、训练难度大担心身体损伤而害怕训练,对重复性学习、训练感到烦躁疲惫、缺乏兴趣,综合考核时要求高要求严格担心不能顺利毕业而心事重重。焦虑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当事人对情境的主观评价、人格特征、既往经验以及对未来结果的估计等。在军校学员所有的负性情绪问题中,焦虑是最主要的一种。
2.2 抑郁:
抑郁是一种忧愁、担心、思虑过度的情绪反应,它常表现为孤独、悲伤、绝望、自责等,当遭受严重挫折而又无力改变现状时常会产生这种情绪反应。军校学员产生抑郁的主要原因有:性格上,内向孤僻、不善辞令、过于敏感,总是把痛苦和不愉快的情绪隐藏在内心深处;学习、训练、考核上,焦虑过度、压力过大、成绩不理想;人际交往上,得不到理解、信任与尊重,人际关系紧张。另外,对部队院校生活和环境不适应,也容易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
2.3 愤怒:
愤怒是正常人的一种基本情感成分,是当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愿望相悖时,所习惯表现的一种情绪反应,在血气方刚的军校学员身上比较常见。当被人误解和动机受挫时往往会产生这种情绪反应并容易导致冲动,有的军校学员也会因为一件小事或一句话激动得暴跳如雷,出口伤人,甚至大打出手。愤怒对军校学员的心理和行为存在负面影响,被愤怒的激情控制时,认识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思维阻塞,大脑皮层对行为的控制能力减弱。因此,在愤怒情绪控制下,常常会做出损人不利己的过激行为,轻则会伤害战友间的感情,重则因一时失控而酿成犯罪。
2.4 恐惧:
恐惧是在缺乏准备,而又不能处理和应付危险事件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当人面对危险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情绪,这是人正常的心理反应。现代战争是高技术和信息化的战争,其残酷性往往会使参战官兵产生极大的恐惧心理。为了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培养过硬的高素质军事人才,各院校加强了实战模拟和高强度训练,这给军校学员带来了一定的恐惧情绪。军人如有过多的不正常的恐惧情绪,不仅会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破坏军人心理的稳定性,还会对培养积极的作战心理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容易导致其意志消沉、思想涣散、斗志减弱,丧失战斗力。
3 军校学员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对策
军校学员对自我情绪有了一定的理智控制能力,但在激情状态下易受环境及他人的感染,常常感情用事、盲目从事,自控力、稳定性还不够,而其情绪心理状况如何,往往会直接影响到院校或部队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应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加大对军校学员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力度。
3.1 构建情绪管理疏导机制,促使军校学员养成积极情绪、转化消极情绪:
要切实提高军校学员情绪管理能力,必须充分利用和整合教育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管理、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军事训练与心理训练、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情绪管理疏导机制。情绪的疏导机制是培养情绪管理能力的核心措施。院校应认清军校学员的情绪本质,正视军校学员的情绪表达,以“疏”、“导”为原则,建设系统、全面的情绪疏导渠道,引导军校学员情绪的合理宣泄,培养积极情绪,转化消极情绪。一是院校要成立心理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定章立制,负责组织协调全院校的情绪管理疏导机制的构建和工作的开展。二是成立心理教育疏导中心,具体负责开展学员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测量、心理调查、心理社团和学术交流等工作。三是旅(系)队建立心理服务工作室,协助中心负责情绪疏导和宣泄的具体实施与指导,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关心疏解问题学员,及时收集和报告心理信息。通过诸如以上疏导机制的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畅通军校学员情绪宣泄渠道,引导军校学员视情绪不同而做到适时、适地、适度的情绪选择与表现,达到自己所渴望的结果,最终提高军校学员的情绪管理能力。如:成立文化活动中心、设立减压室或心理宣泄室,为军校学员提供展示自我、沟通交流、情绪发泄的时间和场所。
3.2 加强情绪和情绪管理知识的普及,提高军校学员的情绪识别能力:
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或讲座、利用网络或报刊媒体等各种途径,加强情绪和情绪管理等心理知识的普及,使军校学员能够科学准确地掌握情绪的相关知识,认识到情绪管理对自己学习、生活、训练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提高军校学员的情绪识别能力,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品质。
首先要提高觉察和感知自我情绪的能力。识别自我情绪是情绪智力的基石,只有在识别自我情绪的基础上,才能对自身情绪进行有效的表达和恰当的利用。所以当负性情绪出现时,军校学员要坦然接受,认真体会,不能剥夺。一是回顾自己有过的各种情绪,总结自己过去的行为表现,清楚地了解和把握自己独特的内在反应模式及情绪反应的原因。同时,通过反复的回顾和总结,了解自己较之以前是否有所改观和进步。二是撰写情绪日志。记录并整理每天的情绪日志是了解自我情绪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每天的记录来加深自己对情绪的认知和觉察。这个方法不仅能增强军校学员情绪的觉察力,也能准确了解、分析和把握情绪与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其次要提高洞察和辨析别人情绪的能力。人的是社会的人,要与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打交道,因此,军校学员只了解自己的情绪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读懂、体会与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想法,也就是拥有同理心。同理心要求军校学员能够了解引发对方情绪的因素,设身处地地从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军校学员在与人交往时,要做到倾听和共鸣,运用判断、推理挖掘其隐含的情绪和需要,进而产生共情,做到真正完全理解对方,识别和理解他人的情绪感受。
3.3 加强管理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帮助军校学员掌握常见的情绪管理方法:
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方法的指导与训练,使军校学员学习并掌握有关情绪调节的技巧和方法,以缓和、转移负性情绪,从而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常见的方法主要有:
一是宣泄情绪。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用意志力量压抑情绪,虽可以减轻焦虑,但这只能缓解表面紧张,却按捺不住内在的情绪纷扰,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陷入更深的心理困境,导致心理异常,带来更大的身心危害。因此,负性情绪需要及时地排解和释放。军校学员在遭到负性情绪的困扰后,可以选择适当的情绪宣泄方式,如可以选择朋友、心理咨询师、网络等进行倾诉,可以通过写日记发泄并整理自己的情绪,也可以大哭一场让情绪随泪水宣泄,等等。
二是转移情绪。军校学员在受到不公平待遇或意外伤害后,不是将自身的压力或心中的怒火转嫁或发泄到别人身上,而是寻求一种不对任何人造成伤害的、比较理智的方法排解情绪。如可以选择离开当时的情境,转移注意力;再如听听曲调高雅、旋律优美的轻音乐,适当参加体育活动,等等。
三是升华情绪。负性情绪主要是由于个人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造成的,若一味地自责,憋气愁闷,或颓唐绝望,可能会在一些不良行为中寻找安慰,但都无济于事,甚至导致无法自拔。军校学员要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将理想转移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去,把挫折和失败带来的痛苦、压抑、焦虑升华为一种力量,引向对己、对人、对部队或社会都有利的方向,从而达到积极的心理平衡。
四是转变信念。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的情绪ABC理论有助于军校学员正确认知自己,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A(Activating events)是指引绪的事件,也就是人能感觉到的事实;B(Believes)是自己对A事件所持的观点;C(Consequence)则是B所引发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人总是认为是事件直接引发了人的反应,但实际上是自身的观点信念造成的反应。因此,军校学员首先要认清引绪的根源,也就是自身的观念,理清情绪发生的来龙去脉,才能去调控情绪。其次要消除不合理信念,主要是绝对化要求、过分化概括和糟糕至极。要学会从理性的角度去审视自身的观点和信念,并且探讨这些观点信念与所产生的情绪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到某些情绪之所以发生,是由于自己存在不合理的信念。
参考文献
四年的军校生活,给了我一次重新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在思想上:我积极地向组织靠拢,并以务实求真的精神热心参予学校的公益宣传和爱国主义活动,
军校学员实习鉴定。我觉得大学生的首要任务还是学好文化知识,所以在学习上我踏踏实实,一点也不放松。在大学期间取得了国家英语等级考试四级证书,计算机一级证书,公共关系资格证书等.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知识,才不会落伍。生活上,我崇尚质朴的生活,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的作风.我努力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我最大的特点是:诚实守信,热心待人,勇于挑战自我。为人处世上,我坚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若要人敬已,先要已敬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建立在理解与沟通基础之上的。同时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文秘专业大学生,我所拥有的是年轻和知识,使我不畏困难,善于思考,但年轻也意味着阅历浅,更需要虚心向学。 四年的大学生活,使我的知识水平、思想境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这即将挥手告别美好大学生活,踏上社会征途的时候,我整装待发,将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新的生活环境中,去迎接新的挑战,攀登新的高峰
了贯彻落实xx的办校方针、原则和办学指导思想,加强我军院校正规化建设,严格对学员的管理,维护院校正常、稳定的教学秩序,促进学员德、智、体全面发展,保证教育训练质量,为我军建设培养合格人才,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制定了《中国院校学员学籍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版)。本规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国院校工作条例》和国家有关法规为依据,遵循教育训练的规律和我军管理教育的基本原则,贯彻从严治校,严谨治学的要求,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新学员须持入学通知书和院校规定的有关证明,按规定日期到院校报到。因故不能按期报到者,须事先向院校请假。假期从报到截止后第一天算起,不得超过十天。未经请假迟到或请假逾期者,视情节轻重,予以教育或纪律处分。新学员入学后,院校应在三个月内按照招生条件,进行严格复审。复审合格者,予以注册,即取得学籍。凡有下列情形之一,取消入学资格,退回原单位或原户口所在地:
(一)无故迟到或请假逾期,时间超过一周者。
(二)徇私舞弊,违反招生规走者。
(三)军政素质和身体素质不符合入学条件者。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9-0059-02
在军校中,学员队队干部是从事学员管理工作的一线人员,是学员管理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监督者。队干部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整个学员队的成绩,进而影响整个高校学员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如何做好学员管理工作,是军校学员队队干部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到队干部的学员管理工作中,既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也是一种创新。
一、目标管理的内涵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简称MBO),是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其著作《管理实践》中首先提出的。其基本内涵是企业组织或管理者运用激励机制的作用,以组织目标的设置和分解、目标执行过程中的跟踪控制、目标执行成果的奖惩为主要手段,把组织目标转化成被管理者的目标,通过员工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来实现组织经营目的的一种管理方法。[1]它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理论的提出,是对管理学的一大重要贡献。哈佛大学的理查德•巴斯柯克认为它具有类似于哥白尼“日心说”的突破性效应。[2]该理论内容丰富,对军校学员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很强,为队干部在新形势下做好军校学员管理工作,提供了全新思路。
二、目标管理在军校学员管理工作中的意义
目标管理已被证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从目标管理的内容看,对军校学员实行目标管理,不仅可行,而且必要。因为一方面它有利于队干部变压制式管理为参与式管理。军校教育的科学系统性、严密计划性和学员学习、训练、生活的高强度、快节奏,要求学员的学习和生活必须在严格规范的令行禁止的状态下进行。因此很多队干部为了减少麻烦就采取简单的压制式管理方法来管理学员。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学员无条件地接受了这种压制式的管理,但实际上这种管理方法既不利于发挥学员的创新能力也不利于提高学员的第一任职能力。而目标管理特别重视人的因素,是一种参与的、民主的、自我控制的管理制度。在目标的制定和分解中,它要求全员参与,即队干部和学员骨干及学员一起在平等的条件下参与各层次目标的制定。它重视学员的主体地位,学员在其中有充分的发言权和自。此外,在目标执行的过程中更加强调学员的自我控制,即学员在控制自我行为中带有主动性,而不是被迫或者压制着去控制,因而学员更具有创造性和学习、训练的激情,从而真正实现参与式管理。
另一方面,目标管理有利于队干部变“保姆式”管理为“导师式”管理。一般情况下,队干部从学员大一入学开始就和学员朝夕相处长达四年时间,从帮助学员熟悉、适应学校环境,到日常生活中琐碎细微事情的处理,从专业学习的鼓励与支持,到军事训练、模拟演习等的全程陪同,队干部基本处于一个繁杂忙碌的怪圈中,在对学员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承担着一个类似全职“保姆”的角色。一旦实行目标管理,将有利于队干部摆脱日常杂乱无序的事务,成为学员的“导师”。因为一旦学员确定目标,队干部就充分放权,由学员实行自我管理,即由学员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和训练,并以目标为依据,不断地检查对比,分析问题,采取措施,纠正偏差,实行自我控制。在学员自我管理的过程中,队干部的责任:一是深入基层,对学员的学习、训练情况按照既定目标进行定期检查和监督,如有问题及时给予解决。二是当好学员的参谋和顾问,以商议、劝告的方式帮助学员解决问题,最终顺利实现导师式管理。
三、目标管理在学员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孔茨认为,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使很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并且有意识地瞄准有效地和高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3]
在军校学员管理中应用目标管理,一般从制定目标、执行目标和成果评价三方面展开,具体步骤如下:
1.制定目标
目标的设定是目标管理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执行目标和成果评价的基础。首先队干部根据大学全年的工作计划、战略任务和对学员的总体要求制定学员队的目标。学员队的目标一旦确定,队干部就要和学员队骨干一起研究讨论确定各区队、各班级的分目标。分目标是学员队目标和学员个人目标之间的一座桥梁。因此队干部在区队、班级目标设计和管理中,既要充分体现大学的方针政策,又要充分考虑每个区队、班级的差异性,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分目标。在确定每名学员个人目标的过程中,队干部不能像传统的目标设定那样,单向由上级给下级规定目标,然后分解成子目标落实到每个人身上,而是用参与的方式决定目标。因为目标管理强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平等,强调尊重被管理者的权力、地位、价值和尊严。因此在实施目标管理时,队干部应和学员队骨干们一起结合每名学员的性格特征、志向、价值观等个体差异,采取与每一名学员共同探讨、协商的方法,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氛围内与学员一起制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个人奋斗目标。这样的目标制定既是“自上而下”的,又是“自下而上”的,既能与学校、学员队、区队和班级的总目标保持方向一致,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目标体系,又能体现出学员的差异而各具特色。
在学员目标设置的过程中,每名学员的目标设置都应遵循SMART原则。S就是Specific,意思是设定学员个人考核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具体,不可抽象模糊。例如提高学习能力这一块,不能模糊、笼统地说本学期要努力提高自身学习能力,而应将学习能力具体化成学习成绩,最终具体到某门功课和类似英语四六级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科目上。M就是Measurable,即目标要可衡量、能量化,能用数据表示的一定要用数据。例如某门功课的考试成绩就不能简单地说成是合格,一定要有分值区间,到底是70~80分之间,还是80~90分之间,一定要具体量化。A就是Attainable,即设定的目标要适度,既不能超越学员的实际能力设置过高的目标,使其可望不可及;也不能设置太低,指手可摘,缺乏挑战性。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学员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队干部一定要心平气和地对待那些自身条件较差的学员的目标,不能因为其影响了全队的成绩就心生怨言,而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其每一次进步。R是Relevant,即设定的目标要与学员的学习、训练、生活等重要事情紧密相关联,而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则不需设定目标。T就是Time-related,即时间期限,对设定的目标,要规定学员在什么期限内一定要完成,否则就是不合格。最后每一名学员都要将其制订的目标书面化,最终形成目标管理卡。此外,在目标设置的过程中,队干部要积极宣传目标管理的相关内容,使每一名学员都能理解、掌握目标管理的核心内容,同时要让每名学员都清楚地意识到:只有每个人完成了自己的个人目标,整个学员队的总目标才有完成的希望。
2.执行目标
目标制定后的关键步骤在于践行。在这一阶段,队干部和学员骨干要做好过程控制工作。
(1)分门别类、抓住重点。在目标管理实施的过程中,队干部既不能对所有学员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过分寄希望于学员的自我管理而任其发展,必须要按照ABC分类法的要求对学员实行分类管理。A类学员是指学业基础、综合体能和发展潜质等方面都非常优秀,且学有余力、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的学员,他们的数量一般占整个学员的15%左右。A类学员一般都是学员队骨干。B类学员是指能够按照军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能够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的学员,他们的数量一般占整个学员队的75%左右。C类学员是指那些由于学习态度或者来自偏远地区其学习基础较差或者由于身体等原因,学习和训练等跟不上正常步伐,有可能不能正常或顺利毕业的学员,他们的数量一般占整个学员队的10%左右。对于A类学员,队干部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大胆授权,让他们有充分的自来围绕自身目标和学员队目标开展工作。这样不仅可以使队干部逐步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脱身,用更多的精力思考学员队管理问题,又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完成目标任务,真正实现自我管理。对于数量众多的B类学员,一方面队干部要借助学员骨干的力量来督促其完成既定目标,另一方面也要定时地采取抽查的方法来检查其目标完成情况,从而做到心中有数。对于C类学员,队干部要舍得下功夫、花力气来重点辅导。首先要积极通过调查研究,在与学员骨干和学员充分沟通的前提下,分析、掌握每名C类学员的现状,并将C类学员的现状与目标要求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差距,并根据差距分析原因,最终与学员一起针对原因共同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对策措施。在此过程中,要以学员为主体,队干部既要给予其适当的压力又要注意充分调动C类学员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他们的参与意识、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积极倡导和扶持他们开展自我管理,最终实现由过去的“要你改变”到“我要改变”的目的。
(2)构建畅通的咨询指导渠道。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学员队骨干和普通学员们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管理问题、心理问题和学术思想问题等。对此队干部一方面要积极协调上级管理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要和各级任课教员、学术专家等取得联系,寻求其理解和帮助,共同为学员建立一个专家智囊团,帮助、指导学员克服困难。在此过程中,队干部要积极将专家智囊团的能力、作用、联系方式和位置等描绘成知识地图,发放到每一名学员的手中,使其明白一旦遇到困难应如何寻求帮助。
(3)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目标管理是一个不间断的反复动态的循环过程,应随着学员学习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队干部要努力掌握各层次目标实施进度,为学员提供精确的反馈,以便学员了解他达到目标的程度及存在的差距,并按此调整他的努力程度或策略,以保证预期目标的实现。每实施一个小目标,要让学员总结自己达到目标的情况,对于其取得的成绩要给予肯定和赞赏,对于其失误要及时批评指正。同时对于学员骨干和学员们在目标管理实施过程中提出的一些创新方法和管理理念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3.成果评价
成果评价意味着一个目标管理周期的结束,也是下一周期的开始。该阶段主要应做好如下工作:一是对目标执行者的工作成果进行考核,并决定奖罚。例如对班长的评价,可以首先由班长进行自我评估,如果可能最好提交书面报告。评估成绩按照优(90分~100分)、良(80分~90分)、中(70分~80分)、合格(60分~70分)、不合格(60分以下)五个层次进行。然后可以借鉴采用360°绩效评估方法,由三个围度的人对班长进行综合评价。第一是班长的上级主官,即区队长;第二是班长的下级,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班长可以自主选取两三位班组成员;第三是班长的平行合作者,班长可以指定在工作中经常需要和其合作的其他班的两到三位班长。由他们对班长共同进行匿名评估,评估后的成绩与自我评估的成绩进行综合平均,即为班长的最终得分。所有学员的成绩都由此得出。只不过普通学员没有下级这一评估围度。评估成绩一定要及时反馈给每一名学员,如果学员有异议,还可以向队干部反映,申请一次复议。最后队干部和学员骨干一起对全体学员的实际评估成绩与事先设定的目标值进行对比检查,作出最终评价,并据此对每一名学员做出奖励或处罚的决策。奖罚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无论是对学员骨干们还是对学员,评价一定要客观、公正,奖罚一定要合理,否则会影响他们行为的改善。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对骨干或学员们实行处罚方案,也应以分析原因和总结教训为主,切忌过分指责,从而有利于保持相互信任的气氛。二是总结经验教训,把成功的经验、好的做法固定下来,并不断地加以完善,使之科学化、制度化。对不足之处则要细致地分析原因,并采取具体的措施加以改进,从而为今后顺利地开展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学员管理中引入目标管理,既是对学员队队干部工作思路的一种创新和挑战,也是当前军校学员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学员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员队队干部的辛勤工作,更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队干部必须要把握目标管理的规律,分清主次,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才能按照目标管理的要求做好学员管理工作,促进军校学员管理工作迈向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左(1963-),男,河北石家庄人,军械工程学院无人机工程系,教授;王建斌(1967-),男,河北博野人,军械工程学院无人机工程系,副教授。(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军械工程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室连合作提高学员自主学习能力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165-02
一、学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迫切性
大学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课堂只能接受一些基础、经典知识。有研究指出,大学生毕业工作后所需要的知识有10%来自大学课堂,90%需要跟踪科技的发展而进行自学。因此,关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近些年一直是高校教师重点教改的课题。目的就是通过具体的教改让大学生成为自主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和控制者,以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已有研究表明:自主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与能力提升方式,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业成就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军队院校教学改革要从单纯重视知识传授的人才培养模式朝着实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模式转变,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其能力培养。从教师为核心转到以学员为核心,全面落实“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引导学员主动思考、自主学习,把学员的精力和思维调动起来。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提升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关系到军队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迫切性。
二、自主学习内涵与特征
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学习或自我监控学习。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学生自动参与学习并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自我定向能力(制定目标、计划)、应用学习策略能力(信息能力、合作能力等)、自我监控能力(自我检查、反馈、调节和控制)和自我评价能力(自我反省和自我总结)。
从其内涵中可以看出其“三性”特征:
(1)自主性。首先,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其次,能够自主支配学习时间,自主地去认识、学习。
(2)能动性。学生能根据教学要求,积极参与学习,能够合理地分配学习时间与顺序,主动获取知识。
(3)创造性。要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标新立异,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个特征中自主性是核心,能动性是基础,创造性是灵魂。
三、学员自主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了了解学员自主学习现状以及制约自主学习的因素,以2013年上半年教授“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二年级210名学员为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对所学电类基础课程重要性及其课程设计的认识
调查结果表明,90%以上的学员对课程基本认可和肯定。但是对课程定位与重要性上,仍有12%和24%的人没有认识到。学员只有思想上重视了,对课程感兴趣,才会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因此仍需教员今后做工作,使学员在认识上充分重视课程。
2.学员的学习动机及学习策略
调查结果分析,97.6%的学员知道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但课前不预习的人数仍占54.8%。学员在学习动机上,依次选择是为了考试、个人成长、部队需要。大多数学员知道所讲内容的标题,不能够带着问题学习,而且一半以上的学员当堂理解率小于70%,课后不能够充分复习,有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虽然已经快要结束大二的学习,但40.5%的学员仍没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概括而言,学习目的基本明确与缺乏主动学习的态度并存,有自主学习愿望与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存。
3.自主学习时间保证条件调查
跟踪学员一周的时间安排,研究学员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分析结果:周一至周五,日均正课5.5小时,自习2.5小时,比例约为2∶1,按照学习规律和国外大学的时间安排,课内、课外学习时间之比应为1∶2。因此客观上学员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预习和总结复习,自主学习的机会更少。此外,对于军校学员来说,每天1小时公差勤务是必须的,可以锻炼学员的综合能力;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和娱乐也非常必要。应该提倡减少授课学时,增加学员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时合理安排好学员的业余时间,给学员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发展。
4.学习环境与信息化资源
由于军校的性质,学员不能随意登陆互联网,只能登陆内部校园网。统计得出,150人一周累计上网不超过2小时,15人不上网。全体人平均周上网2.17小时,主要的浏览内容是学院新闻、旅营新闻。学员学习的知识90%来自教材和参考书,信息化手段或浏览科技杂志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机会欠缺。60%的学员缺乏学习热情,一半以上的学员的学习时间不能保证。此外,学员对学习环境要求理想化与学习氛围不浓厚并存。究其原因,一是一定层面存在的社会浮躁心理对当代大学生的不良影响;二是学校软硬件条件制约学生自主学习动力。
5.学员希望教学中的改进问题
归纳学员希望改进的问题:PPT停留时间加长,PPT中再补充一些例题、习题,多讲习题,增加答疑;多阶段、多环节考核,比如课堂表现10%+课堂讲解20%+课终考试70%;学员多实践、多上台讲解,学员之间能够一帮一,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增加师生交流,加深感情;增加习题课,互相讨论;增加理论与实践结合环节;在学习过程中,多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自学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四、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举措
在教学中注重学员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但有助于课程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而且将使学员受益终身。为了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学员真正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采取了以下举措:
1.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只有学习兴趣激发后才能真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要使学员对课程学习感兴趣,就要求教师要进行精心的课程设计,好的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第一步。
为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达到学员自主学习的目的,在教学中主要抓住五个环节进行学习兴趣与能力的培养。一是课堂讲授中对部分新内容事先设计出思考题目,引导学生自己预习,探究得出结论;二是为掌握学员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员表达能力,每次课前安排一名学员进行10分钟的所学内容总结,教员进行引导讲评;三是在作业环节,作业尽量精炼,避免学员陷入题海,以综合和设计性题目为牵引;四是合作学习,把学员分成五人一组,安排学员讲解作业解题思路、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督促学员加强平时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五是利用自习时间,开展一些电子科技发展讲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构建自主学习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军校的学员管理和地方大学不同,地方大学生大多数时间就是学习,业余时间基本全部由自己支配。军校学员正课时间由教员组织教学,业余时间则由学员队进行统一管理,除了课程的学习外,还要安排军事训练、公差勤务、站岗值班、体能训练、娱乐等。所以,学员的各种负担较重。因此需要教、管合力,室队合作,给学员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创造一个平等和谐、自主学习的氛围,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
3.选用合适的教学策略
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要杜绝一言堂,多采用讨论式、引导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好奇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更为透彻。对教案及课件进行再设计,重点在课程内容的衔接上加入引导启发,使内容的衔接更加紧密合理。课堂上较好地注意课件与板书的结合,主要把本次课程内容的逻辑关系体现在黑板上,用来引导学员的认知规律,便于学员总结教学内容和重点。
教师在授课中还要注重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无生有涯,而知也无涯”。要加强学生的自主实践,安排一些课程设计题目,要求学员自主完成,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4.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好的评价方式能够真正检验学习效果,也能对自主学习过程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针对学员在考试中,靠最后突击冲刺,依赖教员划范围、讲重点的不良习气,加强作业、课堂练习、独立作业等检查环节,尤其是加强课堂提问,增加每名学员的课前讲解、期中测试等环节,从而促使学员主动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设计的考核模式如下:课前复习讲解及其作业讲评(10%);仿真设计并讲解(10%);期中测试(20%);课终考试(60%)。
5.丰富信息化学习资源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需要充足的学习资源作保障,这项工作需要教师事先来完成。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课前把要讲授的内容、材料(教案、动画、多媒体课件、仿真软件、设计题目等)放在校园网上。课上教师交待学习任务,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或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网络资源允许学员先行一步,使得学员因材施教成为可能,同时解决了授课中的分层次教学问题、个性化教学问题。
授课中教师需要实时更新网络资源,充实与修改教师的教案、上传学员自己阶段性的学习成果来共同创建和逐步完善教学资源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员或学员与学员之间进行协商、讨论,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初步形成一整套培养和提高学员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这样,教师讲授的时间可大大压缩,大部分时间是教师指导下学员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以及各种形式的研讨与交流。
参考文献:
[1]魏文楚.基于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
2012,(29).
[2]袁小军.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提升自主学习能力[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S2).
[3]刘向峰.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中国成人教育,
2012,(17).
[4]梁海英.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考核评价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
钱学森晚年时刻不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三次向总理建议:“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老是‘冒’不出接触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1]
作为军校的教员,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军队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的问题,军队院校需不需要培养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及怎么培养。首先军队院校培养的学员是服务于国防科技工作的,同样强调在研究工作中的创新能力,这是军队院校的共识,因而在培养学员的军人修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是怎么培养的问题,我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人的品德修养和独立思考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军队院校教员角度,我们提出了军队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的几点思考。
1.注重课堂与课外相结合,培养自学能力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即使满堂灌,也难以讲授完全部内容,学生也学不到本领,或学到的本领太少。因此要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开发无限的课外时间,课堂讲授学员不甚了解的课程,浅显的则由学员课外自学。例如课前相关知识的预习,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行学习,或由学生自己去检索总结关于课程的前沿动态。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学教学内容的容量,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升学员的自学能力和检索资料的能力。
课外知识的学习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检查,例如虽然教员不讲课程相关知识的前沿动态,但可利用研讨来检查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2.课堂教学以能力提升为主,培养综合素质
无论是行为科学还是专业课程,课堂教学都必须以提升学员的能力为中心,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减少教学内容,增加学员课堂研讨、预习讲课的时间,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课堂教学变为语言表述、写作、专业知识传授和理论分析的综合体,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学员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中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员学会理论在工程中的具体应用,而后才能在实践中提升理论,提升创新能力。杜绝学员学完理论知识不会应用于工程实践,杜绝学员面对科学研究无从下手的情况和现象。
4.提升军校教师形象,把好思想教育关
教师的课堂表现直接影响学员的成长和发展,军校的目标是培养热爱军队、献身工作、热衷研究的学员,只有热爱军队、热爱工作岗位,才能踏踏实实地献身于工作,才能在工作岗位中找寻出规律,并利用规律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因此教员平时就要形成既教书又育人的一体化教学。教员平时要加强自我教育,增强对军队、对学校、对学员的使命感,这样才能培养积极向上的军校学员。另外,还要严禁课堂上发牢骚,用不满情绪感染学生。
5.加强与部队的交流,做好岗位工作教育
教员只有与部队干部多交流、勤互动,才能把握部队脉搏、部队工作的实质和需求,只有掌握部队的真实情况,才能在教学中让学员真真切切地理解部队岗位,愿意投身到部队工作科研中。另外,教员们不能把学员放到单位就不管,通过与学员的交流可以进一步了解部队、了解学员需求,并有责任进一步做好毕业学员的思想教育工作。
6.针对科技发展,革新课堂教学内容
基地和科研院所的设备、技术更新快,院校在型号、任务和试验教学内容落后于基地和科研院所,甚至较多是部队和科研院所淘汰的装备和技术。院校教员缺乏对新技术、新装备的认知,课程内容和教材更新缓慢,甚至多年不变,导致学员学到的知识到部队无用武之地。
针对这种情况,专业教学内容应减少与具体型号任务的结合,不要一门课程就是一个型号任务的说明书,而要以专业理论、方法、工程技术和试验技术教学为主,教学环节与实践相结合,只是不以具体型号为例。一方面可以满足保密要求,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学内容具有长期适用性,适合新装备和新技术发展的需要。
7.针对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员能力
军校对于学员能力培养不足,例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科研深入创新能力、自学能力明显低于地方学员,写作能力、口头表述能力、组织能力、军事素养高于地方学员,但还是不够。
针对这种情况,教学过程应进一步让学员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让学员不断形成“生疑―质疑―释疑”的学习过程,这就是学员不断进步的过程。要充分调动学员的表述能力、文字组织能力进行课堂研讨,充分利用学员的课余时间锻炼其自学能力和自主科研能力;要提升考核门槛,不怕得罪人,使考核真正达到监督促学的目的,以提升学员学习的动力。
8.针对“教”与“学”差距,提升教员知识和能力
本院航天测试发射学科的知识体系无法覆盖任职教育学员需求的知识体系,存在一定的“教”与“学”的供需差距,“教”与“学”知识断层主要体现在火箭(导弹)技术攻关、部件工程化、系统集成和航天测试发射试验等领域[2],教员也具备一些这类知识,但相对于任职教育要求来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针对这种情况,一是自己想办法,二是组织上协调,使教员尽可能多地到试验基地、部队、航天工业部门调研,到试验基地和部队代职训练,参加测试发射专业相关技术培训班,参与航天型号任务,提升工程实践认知。多参加学术会议、学术报告会,经常进行知识查新,参与科学研究,提升专业知识,跟踪国际动态,加强新知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9.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2004年前军队院校多是以学历教育为主,教员多是从事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基础理论研究及相关专业课题的可行性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研究,教学过程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主体,培养的是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的创新人才,重在打好专业发展的基础。在学院教学任务转型后,要实现从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的转变,任职教育师资队伍必须全面掌握所有层次的知识,即教员只有补充工程化过程实践和经验,才能在任职教育中游刃有余,并拥有重构课程的能力、实施创意教学的能力和反思教学行为的能力。
总之,军队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教员要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理念,其次要具有高尚的师德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最后要有广泛深厚的知识。